时间:2023-07-18 17:2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2月出台《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以来,各级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特殊且复杂的审计对象是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关键所在,其履行的经济责任是全覆盖审计的重点和内容,越来越多的审计任务、不断扩展的审计内容、逐渐延伸的审计范围,使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的难度和深度逐步加深。本文结合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做法与经验,探索分析揭示存在的重大问题、风险隐患与突出矛盾的形成起因和根源,提出相关的处理意见及建议,为地方政府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干部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更加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全面高效运行。
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涵义及其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综合体,它是全覆盖审计工作的重点。所谓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指在国家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内,对任期履行经济责任、管理和使用一切国有资源及财政资金的党政领导干部,全部纳入审计的监督范围,不留任何盲区,不留任何死角。基层审计机关对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共同实施审计时,要注意结合他们各自工作的性质和职责的特点,采取选择分类审计、轮流审计或同步审计的方式进行,作出的审计评价意见,必须要区分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共同责任及个人责任。
审计对象多,实施内容广、时间跨度长是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固有特征,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贯穿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履职的全过程,其现实意义在于以其所在单位或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监督检查的基础,伴随地方经济的发展突显其经济效益与经济责任的并重。因此,基层审计机关要深刻理解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涵义,围绕被审计对象涉及的领域和审计内容覆盖的广度与深度,明确审计的目标,准确把握审计的原则,突出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探索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路径的实施,真正行之有效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任务。
三、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现状
(一)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不相匹配
依法应纳入审计范围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有近百人,而基层审计工作人员不足10人。当基层审计人员在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责任实行全覆盖的审计时,不但要兼顾完成地方的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编制的决算草案审计(其中包含金库审计和地方税务审计),并延伸4个以上的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资金收支情况的审计;还要兼顾完成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贯彻执行的跟踪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审计以及各种专项资金的审计;另外,还要承接地方政府交办的各种监督检查事项,以上众多且复杂的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不足表现出了不相匹配的现状。
(二)审计项目的规划与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在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相关情况掌握在审前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相关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完整,直接影响着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不够科学且有失欠缺的审计实施方案,导致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时,随意调增、随意调减审计内容、审计步骤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审计项目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与扩展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s;而缺乏针对性、连续性、严谨性的审计问题和处理意见及建议,对被审查对象作出的审计评价可能会有失客观、公平和公正,进而同步增加了整改落实与追责问责的实际运作难度与困难,从而降低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并增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和隐患。
(三)审计滞后与干部管理权限相互脱节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自推行以来,回顾以前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反映出审计通知书委托进行审计的领导干部,在总体部署上不够科学合理,完成的时限要求仓促,尤其是先离任后审计、边审计边离任的项目居多,特别是有些离任领导未履行交接手续,或履行的交接手续不完备不全面便已离开;继任领导对前任领导尚未履行的工作表示不清楚不了解,对未完成的事项和工作作出不作为或不认真作为的行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处理方式与方法,导致继任领导在任职期间,国有资金长期被与未完成的工作或事项的相关人员挪用或贪污,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长期被占有或被侵吞,形同走过场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彰显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和干部管理权限之间存在的相互脱节的现象。
(四)审计结果与整改落实难以有效应用
长期以来,基层审计机关提出的查处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过程中,有许多涉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违纪违规的问题、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及屡查屡犯的突出问题,都难以得到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的全面落实和彻底根治。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被审计领导干部,无论是否对审计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或整改是否落实到位,既不会影响其政治地位的升迁、留用或调整,也不会对其履行职责的不作为或不认真作为的行为追究其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进而导致审计结果与整改落实难以有效应用的情形。
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分析上述突出问题和现实矛盾产生的动因和根源,探讨并提出了以下应对措施和审计建议。
一是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新常态下,基层审计资源的科学整合,审计力量的统一调配,兵团作战的交叉审计,打破了原有基层科室、股室界限的固定审计模式。基层审计机关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选择时,首先要注意摸清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依法应纳入审计的对象底数,掌握其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并结合财政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审计以及稳增长等政策性措施贯彻执行的跟踪审计,做好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大资金单位和关键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每年1次的审计,其他对象五年内至少进行1次审计的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明确审计重点和频次的分类,避免重复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是科学部署,推进审计内容全覆盖。为了实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必须要做到审计内容有深意、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这就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审深审透,改变片面追求审计数量以及对所有领域、所有项目都面面审到且一步到位的观点。只有对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内涵有深刻的领会和全面的掌握,才能促进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正确履行审计职能,围绕地方政府的党务工作和中心任务,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科学部署,推进审计内容全覆盖的较快实现;同时,也有助对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和社会聚集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反映的较明显问题、较突出矛盾、较强烈事项的单位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密切关注,对其加大审计的力度和频次,确保审计揭示的问题真实准确,查处的问题清析明了,分析的原因深入透彻,提出的处理意见及建议切实可行。
三是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助推审计项目全覆盖。科学安排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经济责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关键环节,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实施则是基层审计机关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此,双方应加强协调沟通。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应建议领导小组提高同步审计的比例,并加强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变事后审计为事中事前审计,及时有效解决事中重大问题和突况的发生,防止事后问题的深化;依法采集筛选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单位数据等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数据,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有助审计人员对审计疑点的确定,疑点问题的核查,审计评价判断和宏观分析能力的提升;也有助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的落实推进,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加快推动实现全方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四是强化审计整改落实,高效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提出的问题整改要及时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按时完成整改落实,并将整改情况和整改结果立即反馈给审计部门。另一方面,经济责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对审计结果和整改结果要有效应用,分别记入领导干部本人的人事档案和廉洁档案,作为对其考核、任免以及奖惩、处置的重要参考依据;必要时,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督查通报和公开批评,实现一审多果、一审多用。?
这些年来,高校在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高校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对外投资只管投资不问效益;盲目对外投资或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不到位,成本利润不实,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隐瞒截留收入;基本建设方面,任意改变建设项目计划及内容,基建超计划投资;违规从事金融活动,乱集资,乱借款,乱担保,乱抵押;专项基金被挪用,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个别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公物等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财经法制观念不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经济责任不明确,学校对下属单位管理不力有关。学校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这些教训促使人们反思,加强财经管理必须加强对干部的约束和监督,明确经济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增强其自律意识,认真履行职责。
一、充分发挥内审作用,积极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学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管理部门和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及校办企业法人代表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调动、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上述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共同的内容主要有:是否依法履行其相应的管理职责;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经济决策是否符合程序、有效;有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遵守财经法规情况。不同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各有侧重和不同:
1、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预算的编制、调整和执行的合规性;年度决算和财务报告及有关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有无私设“小金库”、滥发钱物等问题;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2、校办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企业对外投资及资产处置情况;企业收益分配情况,能否及时足额纳税,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向学校上交有关费用和利润;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3、基建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有无任意改变建设项目计划和内容,是否超计划投资;工程招标、承包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完备、合法;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严重超概预算工程项目和长期延误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是否真实、合法;基建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4、后勤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纳入财务管理,是否真实、合法,效益如何,有无乱收费、乱集资或截留、挤占、挪用学校经费和其他经费的问题;有关合同、协议是否合法合规,有无损害学校权益的问题;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5、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管理,是否真实、合法,各项支出效益如何,有无重大违纪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所办产业和经济实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盈亏状况如何;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二、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正确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上,应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过高估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把对干部考核和考察过多地寄托在经济责任审计上,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期望值过高。因此,在宣传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是从审计角度来认定其经济责任,而非全部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是被审计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执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非对被审计人进行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非全部手段。
2、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委托建议书或由人民政府下达审计指令,审计部门依法实施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上述部门共同协调、积极配合,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从当前审计实践来看,由于前任未作审计,现任责任不明确,前任与现任领导、企业负责人的财务基数不明确等因素,给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评价指标、实施办法等,使之制度化并加以固定。在此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建立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任职审计档案,任职前进行财经法纪教育、谈话,明确其任期的主要经济责任,并将其任期内发生的重大经济决策及经济活动,在日常审计中及早关注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事项,与离任审计的材料一并归入任职审计档案中,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过程与实质,做到事前经济责任明确,事中有监督,事后评价实事求是,严格分清经济责任,做到奖惩分明,避免走过场。
3、严格审计工作秩序,明确审计重点,讲究审计方法,防范审计风险。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要求有关部门的委托建议书必须明确被审计人员的任职时间;根据委托建议书下达审计通知书前,对被审单位和个人进行审前调查,以明确审计重点和难点;审计通知书中明确被审单位和个人应提供的资料外,要求其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严格内部复核制度、审计会议制度、保密制度;审计报告应征求被审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审计评价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法处理或移送有关部门。另外,在审计内容和重点上,既要注重真实性的审查,更要注重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查,在强化监督职能的基础上,突出服务职能,抓住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时,应注意区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异同点,分清两者在审计内容、审计重点、评价对象方面的不同,讲究审计方法,抓住重点;在审计评价中,应客观全面,尊重历史,注意划清四个界限:任期内责任与任期前责任的界限,主观因素与客观原因的界限,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的界限,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问题
根据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范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职能,要求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把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披露出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促进有关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办学效益上,充分发挥内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对学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支情况的真实、合法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审计内容是校长任期内的财务收支、重大经济活动、债权债务、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以及有关的工会账、食堂账;审计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经济责任人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经济责任,促进学校加强对学校的财务收支、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教育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
太仓市教育局明确:内审机构对中小学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校级领导监督考核的重要切入点,要把学校的发展、教育资金的使用、学校资产的管理与校长所担负的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出公正的评价,为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其他多渠道办学经费来源的增长,学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财务管理的任务也日益繁重。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是办好教育事业的关键,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帮助领导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通过审计实践,太仓市教育局内审机构在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摸清家底,核实存量资产
在实施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账目,计算分析、调查、咨询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检查主要经济指标和财政财务收支指标是否真实,了解被审计对象工作的实际政绩;检查资产、负债的净资产是否真实、合法,了解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保值增值情况;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了解有无隐瞒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了解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执行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检查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经法规,是否存在损失浪费、违规开支、违规占用公物等行为,了解有无侵占国家财产,和其他经济方面的违法违规的问题。
实践中,存量资产的清查确认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之一,其表现:首先是数量上的差错,账面的资产价值与实际使用、管理的资产价值不符。原因有二,一是镇级政府直接投入、建设的,在资产完成到使用过程中,缺少了资产转移交接这一重要环节,学校的账面支出中没有此类资产的支出,更没有资产移交的相关手续,造成此类资产管理的真空,资产的账面价值无从体现。二是学校资产管理的隶属关系不明晰,农村学校隶属镇级财政管理,有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未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只是按大类管理、登记,无法定期与学校的实物资产及统计台帐进行核对。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存量资产数量上的差错,很难界定是谁的责任。其次是存量资产报废的确认。在资产清查中,学校往往遇到有相当的资产属于应淘汰或作报废处理,审计人员不具备对需要报废处理资产做出质量鉴定的技能和知识,也没有审批报废资产的权限,对此类资产的最终界定较难把握。还有存量资产的价值确认。在学校发展中,既有接受捐赠的资产,也有政府建设、调剂拨入的资产,但因种种原因,学校账目上未能准确反映此类资产的价值,若按重置完全价值估价入账虽说可行,但也存在着一些人为的因素在里面。
二、注意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审计工作,审计难度较大。必须依据有关内部审计规定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做好审前准备,编写审计方案。审前准备工作是为了正常开展审计而事先通知被审学校做好接受审计的各种工作,也是依法审计的第一步。根据教育局提出的离、调任校长名单,制定出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安排审计时间。在审计前,由局领导和内审人员一起找被审计对象谈话,在明确对其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提出审计要求的同时,自谈话之日起冻结资金与财务账目,为确保校长变动期间的资金安全和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要求,通知被审学校准备好审计中必需的材料,并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前调查,拟定审计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审计范围和涉及年限。审计范围包括学校的整个经济活动、全部财务收支状况、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等,对于任期特别长的则明确涉及年限一般是近三年,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疑点和其他情况也可以延伸到以前年度和其下属单位。
2、运用科学方法,实施审计过程。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采用审
阅、观察、询问、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对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有用的,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对被审计单位和人员怀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该进一步核实,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现场审计结束以后审计人员应对所取得的证据加以归类、整理和分析,做到条理化、系统化,并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作为日后做出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三、实事求是评价,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或不能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而造成一切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没有依法行使审计监督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二是不能减少或有效控制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的明显误差,不能有效地发现违反财经纪律和贪污舞弊行为,不能对审计事项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致使审计监督职能不能有效以及审计信誉受到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风险问题,对审计人员来说,应从自身的业务工作中寻求有效的办法。明确任务和责任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审计任务目的必须明确,能够正确理解审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参加审计的人员要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到计划分工;二是要执行复核、复查内控制度。内审工作的实际操作必须认真仔细,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差错,在实际操作中,每步工作都做到真正的到位。三要公正、客观地做出评价。
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校长在其任职期间应负有的经济责任的状况,评价结果将成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对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审计评价就变得相当至关重要。作为委托者,希望对被审计者有一个全面的结论,作为被审计者,期望对自己的经济活动等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但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万能的,它不能面面俱到地在短时间内对被审计者任期内所有的经济活动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所以在审计评价中,审计人员应客观、公正、谨慎地来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说明问题,审计评价的依据和结论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以法律为准绳,不得加入个人的感彩;应谨慎地对待审计中的证据,在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不评价,证据不足的不评价,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评价,另外,还应在文字表述中注意不使用主观性的评语,这样才能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
四、离任审计与任期中审计相结合,重视审计后续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一是对被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学校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学校的内部管理、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健全。把离任审计与任期中审计结合起来,有利于发现及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分解学校换届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压力,又有利于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进一步地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校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和要求后,还应对学校执行审计意见或决定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跟踪,督促被审计学校及时整改。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总结、探索、完善。为了不断完善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审计工作的新理论,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服务教育”的新观念,强化依法审计意识,学习教育审计工作中的先进经验,探索和运用先进的审计观念、技术方法,不断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教育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吴永红方云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审计法修订释义读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__年3月第一版
[2]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__年5月第一版
(一)找准资源环境审计的切入点
近年来,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工作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审计机关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围绕政府工作中心选准审计切入点开展工作。以流域治理审计为例,为改变渭河污染现状,陕西省各级政府自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数百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为此,陕西省审计机关也连续5年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跟踪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由最初的污水垃圾项目审计到现在的渭河全线整治审计,由最初的仅仅局限于渭河流域到现在的渭河、汉丹江流域全面覆盖等。
(二)适时拓展资源环境审计范围
资源环境审计涵盖天空、地面、地下,涉及大气、水源、土壤、矿产资源等内容,点多、面宽、头绪琐碎,传统审计已很难适应现实审计工作的需要,只有立足于传统的对资源环境职能管理部门的财务收支审计,在此基础上,逐步纵向和横向拓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和外延,由上层职能管理部门向基层具体的项目单位拓展,由财务收支向项目绩效拓展,由地面的水源保护、耕地保护向天空的PM2.5防治、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地下的矿产资源适度开采、防止过度开发等内容拓展。
(三)注重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行业审计的结合
资源环境审计既可以依托于其他行业审计实施,也可以单独组织实施,更多的时候还是要结合财政、企业、投资、经济责任等行业审计来实施。如在财政审计中可以安排对矿产资源补偿费、“两权价款”征缴情况的审计,在企业审计中可以安排对节能减排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的审计,在市、县政府首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将任期内环保指标变动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等。
(四)把绩效审计贯穿于资源环境审计全过程
资源环境审计要始终将资金和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从政策执行、项目建设、设施运营、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方面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审计项目的效益、效率和效果,全面提升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和水平。如对退耕还林和污水垃圾建设项目的审计,以资金投入、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为基础,重点突出了对项目在建情况、竣工(完成)情况、投运情况的审计,从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角度全面分析评价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较好地发挥了资源环境审计为国家治理服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
二、当前资源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资源环境审计在审计范围不断拓展、审计内容不断更新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偏重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有待继续加强
多年来,资源环境审计主要偏重于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范围和重点侧重于监督资金拨付、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近几年虽然在部分项目的审计中突出了绩效审计内容,但也只是在个别项目、个别事项上有所突破,对绩效审计缺乏清晰完整的工作思路和成熟有效的方法,绩效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行业专项审计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有待继续加强。
(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难以适应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要求
目前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少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资源环境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环境审计中很难对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背景以及工程决算等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资源环境审计质量再提升的瓶颈。
(三)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
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还将对整个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带来重大影响。目前,受被审单位信息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影响,资源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其他行业审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成为资源环境审计持续全面发展的短板。
(四)资源环境审计查出问题的披露和处理难度较大
资源环境审计涉及部门单位较多,一些主管部门及项目实施单位的违规问题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导致本级审计机关在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及对此进行处理时顾虑较多,既害怕影响上级对本地的扶持,又害怕给当地政府抹黑。加之一些地方政府的强势干预,使得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左右为难、独立性不强,资源环境审计发现问题披露多了地方政府不满意,披露少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又会大打折扣,难以对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
三、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路和建议
针对资源环境审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路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
要以学习贯彻十精神为契机,紧密结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科学合理安排资源环境审计规划,不断拓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实现对水污染防治审计、土地矿产资源保护审计、节能减排大气污染治理审计的三位一体全覆盖,并探索开展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情况的审计。
(二)抓好资源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
要对资源环境管理系统、资源环境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有效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科学评价,有效遏制各种以破坏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促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综合决策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需要,更要重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服务。
(三)着力提高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要进一步强化对现有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在理论方面,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也要强化统计学、计算机、法律、管理、环境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实践方面,要突出环境审计实务的培训,使资源环境审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资源环境审计的各种技术和技巧,能够用科学的新观点、新方法分析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
(四)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审计的信息化运用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一、悦达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拓展的动因分析
内部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业务拓展和组织形式的更加复杂,受托责任的需求逐渐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委托者对原有的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比以前更高,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深层次的介入。加强下级管理人员对上级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的监控。
随着企业集团规模扩大、经营领域延伸的状态下,内部审计在评价企业计划、预决算方案、投资可行性,评价生产组织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解释企业经营中的弊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在审计内容上,以效益审计、责任审计、内控审计制度为主;在审计重点上,尤为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实时动态监督;在审计方法上,实行审计与调研相结合,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控制转变,并加强综合审计。
二、内部审计转型于悦达集团的两种主要职能作用
目前国际上将内部审计的概念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一)经济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企业集团面对成员单位复杂而具体的生产经营系统,集团总部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集团所属成员单位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以监督成员单位遵守公司章程和集团公司重大经营方针、管理政策为主,成员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政策、财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情况,以国家行政审计监督为主,对成员单位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经营主体的组织架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监督,则以成员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为主。
(二)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集团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对成员单位的审核检查,进行系统性评价。主要评价:第一,成员单位风险控制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第二,成员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第三,经济活动是否按照集团公司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改进和落实情况等;第四,根据审计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成员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悦达集团内部审计转型现状问题分析及建议
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机问卷调查当场收回、座谈和走访了解的形式。座谈走访时主要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方法、范围和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重难点和一些经验进行了分享了解。而在调查问卷阶段,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7份,主要涉及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据调查显示,投入在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和管理审计方面的审计人力资源,问卷显示,仅占约为6%。而75%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资源集中在事后审计阶段,而在事前审计方面,整体时间占工作时间超过40%的仅有9%。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集团内部整体控制良好,89%的内部审计人员在作业时,会根据风险要素对审计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由上可知,悦达集团在内部审计增值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一)事后监督审计占内部审计工作份额过重
通过对以往经营期间的内部审计业务投入计算分析,我们得到如下数据:事前控制投入为13%,事中控制为25%,事后控制为62%。随着集团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能力不断提升,集团及所属各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建设规模逐年增大,为控制投资成本,集团对内审部的主要工作要求为:“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对各企业的日常审计监督,督促各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督促各公司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管理审计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经济责任审计师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产物,它是对经济责任者任期内经营目标在各年度的实现情况进行分别审查,以便及时纠正误差,改进提高,向最终实现任期经营目标努力。其主要参数指标包括:企业的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等。现一般企业审计投入较大,但在经济责任归结及审核方面较为薄弱。
(三)内外审计资源的未能科学的整合增值
1.内部审计队伍不应局限侧重财务人员
集团内部审计的人员构成应从单纯的审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组织机构转变,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经济师、工程师、计算机软件设计师等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一支综合性的审计队伍,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加入到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作用。
2.审计技术不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
随着经济管理与科学技术的不断结合,内部审计应实现由传统审计向技术审计的转变。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审计人员只懂传统财务审计,不懂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审计,就会面临潜在的审计风险。在无纸化办公条件下,会计及其他信息资料被存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如不考虑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安全程度,对单位的系统与设备盲目信任,极有可能误入计算机陷阱,后果相当危险。网络时代的到来已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掌握过硬信息技术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从事对财务会计、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技术审计。
四、总结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由它的职能所决定的。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客观情况要求内部审计进行职能的转换。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成为企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为加强内部监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遵守国家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增强企业竞争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审协会.Internal Audit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M].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ACCA P1,Professional Accountant[M].UK.BPP Press,2009.
[3]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扎实有效开展内审工作
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是内审工作的重点,要始终把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发展、促进管理、促进提高效益上。目前,全区各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发展还不平衡,大部分部门单位重视发挥内审机构的作用,内审人员积极探索“管理和效益”审计方法和经验,不断拓展内审工作领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此认识不够,内审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项目所占比例还比较低,有些单位基本上没开展,这应引起足够重视。各内审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经济工作重心、围绕领导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安排审计项目,制定工作计划,要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重点搞好绩效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内控制度评价和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评价,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堵塞“跑冒滴漏”;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减少损失浪费,促进增收节支;要把所属单位的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审计,客观评价内管干部业绩。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简单的项目做起,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不断完善。具体要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
二、开展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探索管理审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要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总结推进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新经验和新路子,探索开展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新模式、新方法。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审计理论研究,采取以会代训、现场交流等形式,组织内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活动,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注重内审信息的编写和宣传,及时反映内审工作动态,宣传内审工作成绩,扩大内审工作的影响。
三、加强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按照国家、省、市内审协会提出的专业胜任能力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一般性教育培训与高层次教育培训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准则、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教育力度,提高职业化教育的针对性、效果性和规范性水平。具体要求:根据省、市内审协会年培训计划,结合实际,科学安排,抓好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落实。
四、搞好部门联动,加大创新力度
做好内审工作,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多部门联动。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特点和优势,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组织相关部门内审机构针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调查研究、理论探讨等方面开展有益工作,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建议,加强和促进各部门配合联动能力。要充分体现内部审计新理念,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审计模式,创新审计路子。引导内审机构及人员努力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审计职能从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二是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三是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转变;四是审计对象从财务活动向业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支持保障活动转变;五是审计内容从注重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转变;六是审计手段从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自动化转变。
五、抓好“评先树优”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以典型引路,是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年,全区有5个内审机构和13名内审人员分别被省、市评为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善于挖掘好经验、好典型,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内审“双先”、“双优”的事迹和经验,本着总结、借鉴、探索、创新相结合原则,通过宣传典型经验,借鉴成功做法,指导和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加强内部审计基础管理工作
内审基础管理工作关系着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基础管理工作做起来很繁琐,往往容易被忽视,在这方面,我们还比较薄弱,特别是数据统计及上报方面,还存在上报不及时、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另外在报送工作信息及编写业务论文方面对照先进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全区内审机构及会员单位应进一步规范基础性工作,及时准确上报总结及相关报表,编写工作信息及业务论文,真正反映出内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及时掌握内部审计动态,分析内部审计情况,研究内部审计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七、围绕服务,进一步发挥内审协会的职能作用
内审协会是行业自律性组织,做好服务工作是其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广大会员服务是协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要树立“服务为本,会员为重”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区工作中心、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保”中心任务,进一步发挥协会的职能作用。要增强凝聚力,按照协会的章程和要求,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指导和协调有关单位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和内审制度建设;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在学习培训、制度建设、经验交流和推广等方面满足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需求,把内审协会真正办成“内审人员之家”,切实加强协会自身建设,落实服务措施,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要立足科学发展的新实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教育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职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我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根据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17号令)等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科教兴省”、“教育强省”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同时,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办学自的逐步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对外交往日趋密切,资金运行日趋复杂,面临的资金风险也越来越大。
面对这一形势,全省各级教育内部审计机构紧紧围绕本单位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在强化规范管理,防范经济风险,提高资金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还不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要求,审计工作进展不平衡,审计基础薄弱,审计覆盖面不广,审计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逐步暴露出一些教育资金使用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甚至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等问题。
审计是管理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卫士”,是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控制及防护功能,对促进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防止各类违规问题及职务犯罪的发生,维护教育经济秩序健康有序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感,明确教育审计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理清教育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把教育审计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切实抓紧抓好。
二、进一步加强审计制度建设,依法确保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依照教育审计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根据《审计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联系教育系统实际,不断完善教育审计规范体系,加强教育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各项制度,制定和修订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大宗物资采购审计、计算机审计等实施办法。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遵守审计准则,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促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进一步充实审计力量,努力推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依法审计能力,是加强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根据教育部17号令等精神,我省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办学规模较大、经济活动较多的省属高校和设区市教育局应率先按要求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近期暂不具备条件设置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审计工作可与本单位财务部门之外的内设监督部门合署,并配备与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职审计人员。
各单位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充实内部审计力量,有计划地补充审计人员,不断完善审计人员知识和能力结构。要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业务水平。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践行职业道德,严格职业操守,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着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而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要积极探索教育内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努力推进审计创新,不断提高审计水平。
四、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积极促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基本方针,加大审计力度,全面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积极促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从单一的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向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变。要加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抓住重点、关注热点、突破难点。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审计手段方法,不断提高审计效率。要重视审计结果运用,加强跟踪审计,积极促进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要每年提出年度审计要点,年初制订审计计划,年中检查落实情况,年终开展总结评估。
认真开展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大力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对项目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结算、财务决算等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加强专项资金审计,有效防止挪用、截留、挤占教育经费行为的发生;积极开展内控制度审计和管理审计,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经济管理水平。
一、统筹兼顾,坚持原则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就被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书面文件。撰写审计报告最主要的就是要统筹兼顾、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对其作出科学的审计评价,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撰写审计报告需坚持以下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审计报告的内容要真实严肃、实事求是、不偏不倚,要经得起推敲和实践的检验。对于审计依据、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以及由各种原因导致模棱两可、事实不清的问题都不应该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不能让这些问题成为“鸡腿上的麻”。即,制定什么方案就审计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不能让审计结论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撰写审计报告必须重事实,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被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和定性,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既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也不能无原则地夸大危害程度,做出错误处理结论。
(二)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应突出重点,充分考虑审计风险水平,既不能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又不能突破审计权限反映与审计事项无关的内容。作出审计评价时,要围绕预定的审计目标和确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开展,不能扩大审计范围评价与审计事项无关的内容。这就要求撰写审计报告时一定要坚持重要性原则,紧紧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深刻剖析,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意见,而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泛泛而论。审计报告的重点要放在影响全局或影响较大、性质严重或情节恶劣、金额较大的问题上。对重点问题要充分展开,讲透讲清,又不能过于冗长;对一般性的问题,能整合描述的就不再一一提及;对于次要的问题,则可简略提及,甚至略而不提。
(三)简洁易懂原则。审计报告要送给当地党委、政府和被审计单位有关领导审阅的,不宜写得太长,文字措辞一定要“明确、简练”。“明确”就是要让大多数人能看懂,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被审计单位一看就知道怎么做;“简练”就是要主次分明,繁简得体,能短则短,把主要方面讲清楚则可。这就要求撰写审计报告时一定要开门见山,不转弯抹角;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文字要字斟句酌,简明扼要;语言表达要准确无误,切忌夸张或模棱两可。总之,要尽量让整个审计报告通俗化,“接地气”。
二、客观公正,科学评价
审计评价意见是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或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发表评价意见。这里所说的真实性主要是指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财务收支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合法性主要是指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度;效益性主要是指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审计评价是撰写审计报告的重点和难点,是审计报告的精髓、灵魂和眼睛,在整个审计报告中起着提纲契领的作用。审计报告的可利用程度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审计评价意见。因此,做好审计评价意义重大。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审计评价要有针对性。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应以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绩效审计要在真实性、合法性评价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经济效率、效果的实现程度;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前二者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划分被审计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二)审计评价要有全面性。审计评价内容重点围绕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管理是否得力,经济指标是否完成,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规、合法以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应负的相应经济责任等等。绝对不能跳过这些内容或者超越审计权限,对其他无关事项进行评价。
(三)审计评价要前后呼应。审计评价常见的问题就是“前矛后盾”,前面肯定过了头,不留余地,而后边又罗列了许多问题及建议,自相矛盾;再就是“虎头蛇尾”,对前面已经审计了的某些内容不作评价和定性,让阅读者不知道对与错。因此,审计评价一定要围绕审计目标和内容作总体概括,使阅读者很快对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者建立起总体的印象,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前言不搭后语”。
(四)审计评价要有理有据。审计评价要注重评价依据,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能发表审计评价意见,要让审计评价确实有证可查、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三、抓主抓重,合理建议
要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审计建议,保证审计建议全面有效落实,就应该抓主抓重,从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入手,认真研究,合理建议。
(一)审计建议要增强针对性。要努力使所提出的审计建议指向明确,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是什么问题,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或整改方案,提出的审计建议不能太笼统,要明确、清晰、全面,要让被审计单位执行起来有理有据。
(二)审计建议增强可操作性。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切合实际,对于被审计单位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哪些地方需要加强,提出明确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不断规范行政行为,促使其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健全和有效。
(三)审计建议增强前瞻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的审计建议绝对不能局限于财务上,更不能当“马后炮”、“车后卒”。一定要对收集到的各种材料认真归纳分类,站在宏观角度对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事项进行系统分析,由表及里,分析出有关事项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政策制定执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更好、更明智地决策。
(四)审计建议增强灵活性。对法律法规已经有具体明文规定,属于有法不依、明知故犯的问题要根据审计权限直接进行处理处罚或者移送相关部门处理,不能用审计建议替代法律制裁。对那些利益主体将要受到侵犯或有可能受到侵害,但法律法规不明确,政策界线不清楚的应该提出审计建议规劝其进行整改,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绝对不能“生搬硬套”不符合审计标准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
内部审计在本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领导下,为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经营管理的加强,对企业内部的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审计后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审计意见会出现不恰当或不正确的,从而导致产生内部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L、为适应建立企业制度的需要,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在改制、重组中建立了企业集团,包含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在经济上都实行单独核算,投资的多元化,经营的多样化,关联交易增加,经济往来日趋复杂,加之内部经济关系有的尚未理顺,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等,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判断问题缺少依据,获取正确审计意见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加大。
2.内部审计在企业内具有相对独立超脱的地位,发挥高层次的内部监控作用。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的广,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的层次高,范围广。如:某些专项审计结果及审计信息,为企业高层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交的审计报告,是企业领导及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单位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兑现审计的结果是企业对各单位领导奖惩和子公司经营者的年薪收入及职工工资奖金发放的依据;对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是领导及财务部门作为财务检查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结果是核实工程造价并作为财务结算的依据等等。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应用的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审计的越大,相应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3、内部审计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其独立性和超脱性是相对的,在提出审计意见时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和政策,又要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既要考虑合规性,又要注重合理性,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及实际情况等。此外,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需到外单位进行调查核实时,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条件和手段。这些都会使发表审计意见不恰当或不正确的可能性增大,形成审计风险。
4.有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核算不规范,发生财务错弊的可能性增大,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存在问题;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容易出现审计疏忽和审计遗漏,得出的审计结论容易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
5.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内部审计十分重视,对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期望值高,希望内部审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能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能查清查实,对离任及接任领导的经济责任能划分得清清楚楚。总之,对审计提供的审计信息及审计结果要求质量高,可靠性强。而实际工作中很难达到期望要求,因而产生了期望差距,形成审计风险。
6.审计人员如果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对复杂的问题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审计事项就不能选择先进的审计,运用必要的审计程序完成审计任务。由于审计人员素质的影响,容易出现审计疏忽、差错审计判断不正确、审计方法不当及程序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审计信息失真及审计意见不正确而形成审计风险。
二、控制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途径
l、内部审计在审计前,必须制定全面、、合理的审计工作方案。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解,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经营管理。效益、财务管理以及以往审计中发现的等情况进行,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通常经营规模大,经济关系复杂,内部控制不力,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经营管理问题较多,经营效益起伏大,审计次数少的单位,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对审计风险大的业务师事务所可拒绝接受,避免承担风险。而内部审计是根据领导批准的审计工作计划,无选择地按计划进行审计。为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往往将审计风险大的单位作为审计重点,以期通过审计促进其改进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产生审计风险可能性大的单位,在确定主审人选、投入审计人员力量、审计时间安排等方面要予以充分考虑,周密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风险。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时,注重分析评估审计风险,可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2.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是圆满完成各项审计任务,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从审计任务的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到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整个工作流程必须有一套规范程序。审计人员应按规范的程序操作,一环扣一环,并且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各项目审计工作应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上进行控制,将审计风险隐患消灭在审计的各个环节。
3.原始的证据越多,证据的证明力越强越充分,审计的风险也就越小。审计人员应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收集详实的审计证据,防止主观臆断,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对于审计中的难点和疑点,要深入调查,分析取证,既要收集实物和文件证据,又要找人谈话调查取得被调查人签字认可的调查记录等证据。对审计出的问题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验证,以取得足够的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来支持审计意见,避免因证据不足产生审计风险。
4、防范和控制出具审计报告的风险,应把好审计工作底稿质量关。首先,项目主审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必须仔细认真地审查工作底稿,对审计证明材料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对不符合要求的审计工作底稿要求重写或补充完善。其次,必须分清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责任,被审计单位要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审计人员仅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再次,文字表述应持谨慎态度。注意掌握以下几条原则:不在审计时间范围的审计事项,审计报告中不出现;审计仅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在审计后发表意见;对审计结果,要说明是采用某种审计或分析得出的;经审计核实后,能定量反映的问题定量反映,对无法定量的,以定性的方式反映存在的问题;对确因各种因素所限,无法核实的问题,审计报告也应如实反映,并说明导致对某一问题无法审计查清的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谋划审计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有待理清。由于自身能力、精力、特别是业务素质上的差异,对审计科学发展的概念理解还比较抽象和空洞,对审计工作的对象、重点和切入点确定拿捏得不太准,有见子打子的倾向,强调一个方面有时就偏废了另一个方面,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效果,如预算执行审计是××县审计局的一张名片,曾受到国家审计署的表彰和推广,被原审计长李金华誉为“县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发展方向,近些年来,我们固步自封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入有效探索和创新,有所退坡,主要原因是我本人对“预算执行审计是永恒的主题”、“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龙头,以财政审计、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三条主线”的审计观念认识不深刻,过于追求工作的齐头并进,导致了无序性和缺乏重点。还有,如引入“快乐审计”理念,推进审计思维现代化,审计作业程序化,审计管理规范化,内部控制经常化,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等工作思路,缺乏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全面整体有效化推进。
(二)实现审计科学发展的宏观认识有待深化。突出表现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在审计项目的的选择、年度计划的安排上没有完全站在党委政府宏观战略高度来考虑,有“平衡”和“任务”的观念,在审计实施中如何“跳出审计干审计”,克服“账簿审计”,就账查账、就事论事的倾向做到还不到位,没有很好地引导干部职工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审计数据背后,归纳、分析、提炼出高价值的审计产品。审计分析和审计信息工作也差强人意,审计实施与综合信息“两张皮”的问题没有较好解决,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制度上、机制上分析查找原因不多,未能从更新层面、更广领域多方位、多角度研究问题,为领导宏观决策当好参谋。
(三)保障审计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有待落实。一是业务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在审计管理方面,有些项目安排统筹考虑不够,审计人力、时间等资源整合缺乏科学性、预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尽管出台了一些措施、工作人员和机制得到了强化,初步扭转了在××市一直落后的局面,但管理手段和方法跟不上审计需求,方案制订和审计实施有时脱节。二是审计权力运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潜在风险较大。三是审计决定执行落实机制尚不健全,有些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落实不到位,审计工作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四是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有待细化和完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增强,特别是一岗双责廉政责任制和机关管理制度的落实未尽如人意,有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五是干部职工提高素质加强培训的工作机制有待落实,为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支持,做得还有缺陷和不足。这些问题,主要是我统筹不够,规划不及时,督促落实不力。
(四)促进审计科学发展的创新意识有待增强。学业满足于一知半解,工作止步于按步就班,创新成为摸石头过河,工作上缺乏开拓创新,画地为牢,办法不多,也不敢创新,无从下手,囿于条条框框的羁绊,为自己找借口、搬客观。由于审计思维、手段和方法、管理方式的陈旧和落伍,加之对一些审计项目要求不严,标准不高,导致审计揭示问题不深不透,审计应有的职责没有履行到位。如计算机手段在审计中的运用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审计信息化建设也一直是我局的一个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制约××县审计局科学发展的瓶颈,虽然早已认识,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目前收效甚微。
(五)引导审计科学发展的工作作风有待改进。工作上存在作风不深入、不扎实、不具体的问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事务性工作中,各种会议上以及应酬沟通上,深入审计一线调研适时了解情况不多,与分管领导、审计组工作人员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还不够,布置工作任务后、督促抓进度也不太落实,在抓人文教育管理上,抓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还有欠缺,关心职工生活不细致,有时还作风粗暴简单。在廉政建设上,虽然能身体力行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和规定,坚持原则,秉公用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还存在要求不严、自律不够的地方,碍于情面吃请、请吃的现象也偶有发生。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习缺乏系统性,一方面没有处理好工学关系,审计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领导和社会的期望值高,加之在具体实施中阻力大,审计力量和手段薄弱,困难重重,客观上系统学习的时间也不多。另一方面惰形使然,缺乏刻苦钻研和兢兢业业学习精神、满足于浅尝辄止,对宏观方面的学得多一些,对微观和具体的学得少一些,对感兴趣的学得多一些,对枯燥无味的学习得少一些,要求别人学得多一些,自己自觉学习少了一些。导致思想认识水平、理论素养和思维模式停滞不前。
2、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随着角色、职务和工作环境的变化,没有始终如一的从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宗旨观念有所淡化,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作不够严谨细致,有了一定的依赖性。
3、全局意识不够强。虽然在局里大会、小会都反复强调,要增强大局意识、宏观意识和服务意识,但有时做事情、干工作也相对考虑审计业务和自身生存的问题,尽管按领导要求完成了应该完成的任务,大的原则问题没有走样,但也存在本位主义意识和不越位思想。
4、进取心有所退坡。自查出的管理上的问题、创新上的问题、作风上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进取心的问题,思想上缺乏使命感,工作上缺乏责任感,不愿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不愿深入细致的思考,不愿意得罪人,存在麻痹松劲和畏难情绪,满足于维持现状,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整改措施
(一)自觉加强学习。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汲取营养、丰富内涵、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在抓好班子和审计队伍特别是自身专业知识及其它各种知识的学习,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大力推进审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调整工作职能,着力完善审计计划,实施、审理和执行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审计业务管理体系,防范审计风险。二是进一步完善审计业务流程,加强对审计质量的监督和控制。三是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提高审计决定落实率。四是稳妥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五是完善和细化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用目标考核干部,力争使每个岗位“德、能、勤、绩、廉”得以公正体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充分发挥审计服务宏观的监督职能。一是加强审计分析,善于从审计的背后发现和揭示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研究分析并消除影响经济社会运行体制上、机制上的障碍。二是增强职业敏锐性,捕捉、跟踪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尽快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监督经济领域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资源分配,使用的经济责任,加强对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提高时效性。四是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把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村安全饮水、血防灭螺、优抚救济等民生资金的审计摆在更加突出的问题,切实发挥审计维护经济秩序,改善宏观调控,推进廉政建设的作用。
近年来,浙江农信系统积极倡导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在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抵御金融危机,帮助组织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有效作用,促进浙江省农信系统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竞争与发展能力的快速提升,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
建立垂直化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把“为组织增加价值、服务于组织目标”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动审计体系建设,形成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控中的独特地位。浙江省联社主要领导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审计工作。全省农信系统11家办事处、81家行社均单设审计职能部门,并根据规模大小配备专职审计人员,由主要领导分管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2009年9月,组建了直接对省联社负责的垂直管理、精干高效、责权分明的审计总队,重点加强业务发展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高风险点的审计。在此基础上,在各办事处和行社组建审计支队、审计大队,形成自上而下的审计组织体系,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克服同体检查(监督)的缺陷。
建立标准化的内部审计管理和实务框架
按“政府审计标准内部化,内部审计标准规范化”的要求,借鉴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和审计操作流程,结合浙江农信系统实际,建立标准化的审计管理和实务框架。一是转变管理模式。要求每个审计项目做到“审计程序、问题事实、问题定性、制度依据、处理处罚、基本评价、审计数据和文书表达”八个不能错,达到“摸得清家底,查得出问题,提得出建议,经得起考验”四个标准。二是制定实务标准。制定出台《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审计操作规程。三是规范业务流程。规范项目实施流程,实施“三统一、一督查”,即统一工作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审计文书,实施审计整改督查制度。通过强化业务流程环节控制,将方案制定、现场实施、审计报告、质量检查与责任追究相结合,提高审计报告的深度和价值。
形成精品化和产品化的内部审计项目
加强对内部风险领域、管理薄弱环节的审计监督,逐步打造各领域的核心项目精品和审计产品,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价值。一是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抓手,促进干部队伍建设。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不断深化审计内容,逐步从以财务收支为重点的审计模式向以领导干部履职情况为重点的审计模式转变,通过前移监督关口,把依法合规、守纪尽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三重一大”列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切实把握好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个重点。对审计发现问题较多的领导班子进行审计谈话,有力督促领导干部重视防范风险。积极探索量化指标,完善评价体系,强化问责,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在优化干部使用管理、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以内控评价审计为契机,促进合规文化建设。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自2009年始,持续开展内控评价审计,至2012年已全面完成三年一轮的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内控评价审计,积极倡导“违规就是风险,合规就是效益,规范就是信誉”的理念,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督,查处了一批违章违规行为,发现、清除了大量风险隐患,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促进内控环境的持续改善,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内控评价审计结果和整改建议意见成为行社董(理)事会、管理层识别风险、加强内控的重要参考。三是以科技评价审计为载体,防范信息科技风险。连续三年开展省联社本级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评估),并在现有科技审计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聘请了毕马威、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和上海信息科技评估中心,利用外部信息科技审计力量,重点对信息科技服务的连续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业务运行的安全性、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等进行评价,在信息科技治理与风险管理,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开发、测试与维护,信息科技运行,业务持续性管理,外包管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等七个方面,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排查隐患、督促整改、防范风险,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根据浙江银监局“信息科技达标三年路线图”的要求,全面实施对各办事处、县级行社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至2012年末,已经完成全部11家办事处和50%的县级行社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四是以风险管理审计为导向,全面实践审计转型。将审计资源优先配置到高风险审计领域,重点开展组织有要求、行社有需求、职工有希冀、审计有责任的审计项目。针对部分行社对员工异常行为纠正不彻底、不全面的情况,自2011年以来,持续加大了对内部员工交易的后续审计力度和频度,督促行社加大日常排查和整改力度,有效防范了风险,规范了从业行为。
建设数据化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
把内部审计技术创新和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内部审计的核心战略来推动,依托数据大集中优势,搭建以审计业务信息系统、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功能先进的审计信息系统平台,全面推广计算机审计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审计作业方式,整体提升审计专业化履职能力。一是推动计算机审计系统上线。2011年,完成了全省73家行社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上线,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险转换为一目了然的数据和指标,实现了审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集中管控和审计资源的高度共享,对审计过程的规范化、实时化、协作化和远程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2年,完成现有系统的优化升级,构建内部员工交易、资金流向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查询模型近300个,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覆盖面。二是创新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结合审计形势的发展要求,从审计实践中总结并确定了内部员工交易风险分析模型、信贷资金流向风险分析模型、大额现金交易风险分析模型等多个与现行风险状况相关的审计技术攻关课题。通过组织计算机辅助审计专家组进行攻关,在探索、研究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强化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业务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大计算机审计覆盖面,造就培养了一批既具备审计理论知识又具备计算机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发挥计算机审计的功能作用。以审计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实施“三个一”工程。通过搭建一个全面覆盖的数据分析平台,构建一套科学先进的方法模型,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分析队伍,提高审计分析模型的准确度、数据分析结果的适用性和业务流程风险的覆盖面,加大非现场分析技术在审计项目、持续监测和风险评估“三大领域”的应用,实现“远程排查、精确制导、有效审计”的目标,为揭示浙江省农信系统风险分布和影响程度提供技术支撑,为风险防控和减少损失提供帮助。
打造职业化的内部审计专业团队
注重审计人格塑造和审计职业道德培养。提出“审计是监督别人的工作,自身不廉就缺乏勇气,质量不高就缺乏硬气,自身管理不严就缺乏底气”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转型需要的专业化审计职业队伍。一是以现代审计的标尺来加强审计队伍素质和效能建设。通过加强干部能力建设,保持与经营管理层一定比例的人员双向流动,吸引优秀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内部审计岗位,引导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业(执业)资格考试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二是加强培养,提升审计队伍职业化水平。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分层次、多渠道培训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组长(主审)的硬功夫与软实力。大力培养计算机审计分析队伍,组建信贷、财务、资金、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等核心专业团队,逐步建立重点业务、关键领域、主要机构的专业审计力量,逐步打造一支具有浙江农信特色的内部审计专业领军团队,为审计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强教育,促进审计干部职工勤勉履职。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提升审计人员“精、气、神”,坚持做到“敢查问题”、“敢讲真话”、“敢报实情”,无私无畏,勇于建言,持续做到廉洁从审、依法从审、文明从审,严格遵守审计“八不准”规定,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和处理问题。
伴随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审计工作新的特点以及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势在必行了。党的十六大曾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之中的内部审计工作,在维护国家财经秩序,提高高校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强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是保障教育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2、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提高水平,不断创新,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1、提高内部审计地位。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样要求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首要任务是使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的改变,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内部职能部门协调等方面创造条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应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提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要保证,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地位,加强审计力量,优化审计人员结构,为进一步开拓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另外高校内部审计开展比较晚,又是一项经常性的监督工作,有些领导和经济管理人员对其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接受。因此通过内审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需要领导扶一把。领导的重视程度越高,内审工作就越有依靠,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内审部门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同上级领导的交流,不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争取领导的信任,取得了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对审计工作要倍加关注,对审计的组织、人员的调配予以大力支持,对重大问题的定性与处理亲自过问,对审计报告认真批阅,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具体要求,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2.2、摆正位置,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内部审计要获得发展,关键取决于它通过监督、控制,为提高高校经济效益服务的能力。在新形势下,高校内审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选准内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帮助高校内部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实现最佳资源配置。内部审计应定位于为决策层、管理层服务上,选择那些领导关心、教职工迫切希望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可靠的依据。内部审计只有急领导所急,想领导所想,真正帮助领导解决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问题,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为更好地为高校经济健康发展服务,高校内审必须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坚持全面审计就是消除盲区,全面履行审计职能;突出重点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要善于区分轻重缓急,在全面审计基础上把主要力量放在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
2.3、拓展审计领域,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整体水平。随着《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实施,内部审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这是内部审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审计人员权益,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保障,对加强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抓起。要通过充分的审前准备使审计方案具有针对性、预见性,克服盲目性;依法审计、依法处理,保证审计工作行为规范、合法,克服随意性,防范审计风险;审计工作还要将事后审计关口逐步向事中事前转移,才能对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预防、引导、监督和服务的统一。再者,内部审计还要从过去单纯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中走出来,按照高校资金运行轨迹对学校的经营活动进行跟踪审计,要在财务审计基础上,不断强化经济效益审计、大额货物采购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逐步开展管理审计。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各类审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审计效果的最大化。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认真分析,搞好审计调查,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为领导决策服务,促进各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深化改革,采取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2.4、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新形势发展给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品德操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要不断通过后续教育,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