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2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涉农金融机构
一、重庆市农村金融的现状
一是改革和重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原重庆农村信用社通过“三步重组”战略,于2008年年底成功转制为重庆农商行,并于2010年年底赴香港H股主板成功上市,期间,填充了资本金,提高了服务“三农”水平。二是改革和试点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农行重庆分行于1979年恢复成立,它是中国第一批“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试点单位,秉持“服务城乡、面向“三农”的经营发展理念,积极支持重庆城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期间,中国农行重庆分行通过健全事业部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积极落实“六个单独管理”制度,致使“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三是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邮储银行重庆分行于2007年宣布成立,坚持服务“三农”、扶持社区和发展中小企业的经营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并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业务形式多样化,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期间,积极执行市政府所下达的任务,如支持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推进“五个重庆”的构建和扶持“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这一系列工作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约为千亿元的资金支持,经过不断深化和改革,它已逐步成为服务重庆“三农”的主力军之一。四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14年年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继建立起33家,其中村镇银行占有31家,基本覆盖了81.01%的区县。农村资金互助社占有2家,例如,重庆市黔江区城东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它主要向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提供存贷款和结算业务。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已成为重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一股茁壮成长的新兴力量。
二、发展重庆市农村金融的问题
1.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单一。分散的农村金融市场,较高的服务成本,不利的交通网络,使得相关的涉农金融机构不愿意参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对提供多样性的服务方式的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区县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都属于非法人机构,它们没有贷款审批权和业务信贷产品创新自,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多样化的涉农服务方式。2.财政支农投入不足。政府缺乏对金融机构涉农信贷的激励机制,区县政府的激励机制只针对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总规模,而涉农贷款增量的财政奖励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金融支农的激励力度较弱,当前各家涉农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主要热衷于投放期限短、回收期限快且主要满足农户种植养殖业所需的信贷产品,而缺乏中长期限的信贷产品,如农村通信建设、抗洪抗灾、购置大型农用机器设备和大型农用机器设备保险等所需的3-5年的中长期涉农信贷。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完善。2013年,重庆市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农行这三家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出于经营成本、风险防范和盈利情况等多方面的平衡,共撤并机构网点约为303家,这些涉农金融网点的退出使得农村金融发展缓慢,金融服务质量低下,金融服务环境变差,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乡镇仅有农商行或者邮政储蓄银行继续保持经营,有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区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重庆市农村金融的对策
1.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农商行巫山支行为例,该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打造惠民银行,例如,发放300万元支农资金,用于支持曲尺乡纽荷儿、李子等水果产业发展,发放1000余万元烤烟贷款,重点辅助官阳、笃坪、骡坪等乡镇烤烟种植户增产增收,同时,强化服务渠道创新,提高ATM机覆盖面,仅2013年,大昌、官渡、骡坪等6个乡镇的分理处新增ATM机13台,其次,加强推进农村便民自助服务终端建设并累计投放100余万元,这些都切实满足了当地农户的金融需求。2.加大对“三农”服务的财税政策支持。在重庆市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重庆市积极探索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截至2013年年底,重庆市累计争取到中央财政支农定向费用补贴资金7357万元,安排市级专项资金8000万元。其次,建立起“三权”抵押风险分担机制,主要用于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偿对于“三权”抵押贷款中的本息损失,运用市级专项资金2000万元,建立起涉农企业贷款贴息机制、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机制、贷款损失风险补偿机制等。3.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以农商行巫山支行为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服务环境上,新增饮水机、添置绿色盆景、放置报刊架等用具,从服务方式上,新增VIP服务窗口、增设1万元以下存取款快速通道、添加多台ATM机,合理功能分区,切实营造了一种氛围和谐、服务高效和设施齐全的人文环境,使每一位客户都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重庆市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出色成绩,表现在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信贷资产质量的不断增强,涉农贷款规模的稳步增长,金融抗风险能力的不断加强,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因此,在重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下,在农民的金融意识不断提高下,重庆农村金融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
作者:黄尧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在我国提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下,农村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实现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则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的关注力度,帮助国家共同完成农村建设,尽快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将主要探究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一直对农村的发展问题高度重视,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政府在此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为扶持,同时也正在积极建设许多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将以此为基础,简要分析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现阶段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
(一)平均资金满足率较低
当前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当中,主要的金融对象除了有各大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之外还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层级,各层级的金融对象其金融需求也往往大相径庭。在资金满足方面,大型的农业企业或生产型农户的资金满足率比较高,而普通农户以及中小型农业企业的资金满足率比较低。除此之外,在教育、医疗、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量巨大,由此可见消费型信贷以及政策性金融需求尚未得到基本满足。
(二)金融供给结构未完善
放眼望去,现阶段在农村金融市场当中基本上由农信社垄断,不仅农信社的涉农贷款数额巨大,甚至在部分农村地区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就是农信社。另外国家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服务项目正在大幅度减少,基本上农业发展银行只出粮食和棉油收购之外不提供任何贷款业务,农村庞大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农信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种类较少,主要以储蓄、信贷和结算汇兑为主。
(三)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高
农村往往地处城市边缘,甚至深处偏远的山区当中,信息较为闭塞无法及时获取市场的信贷信息,同时仅有的几家金融机构也缺乏科学严谨的金融监管方法,对借款人使用资金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因此有效的抵押物数量较少,借款人常常将农业工具、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物,该类抵押物不仅估值相差巨大,同时还需要花费高昂的处置资金,很多金融机构根本不愿意接受该类抵押物,最终导致农户贷款困难。
二、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视力度,将发展农村金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工作。积极开展建设一系列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譬如说、水电工程建设、医疗教育建设等等。除此之外,农业金融机构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综合开发等现代化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放低信贷门槛。有关部门可以邀请农业专家对农村现有的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以及市场化水平,为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基于高中生的立场来看,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大发展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农村资金当中尤以农业最为关键,而生产、产出成熟农产品耗时相当漫长,也很难在其正式投入市场以前准确预估收益,因此该类农产品往往需要巨大的资金量并且借贷服务时间漫长。为确保农村资金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除了政府加大资金投资力度之外,金融机构还需要减量避免资金外流,优先将信贷资金提供给广大农户。
(三)提升农村金融效率
提升农村金融效率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首先需要在农村地区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除却现有的存贷款业务之外还需要积极拓展其他金融服务,尽可能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另外,农村金融机构还需要与现代化社会进程相结合,推广信用卡、电子交易以及各类形式新颖、种类多样的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贷渠道。金融机构还需要积极建立信用评级制,帮助农民树立起信用意识,机构可以在平时深入农村腹地开展信用宣传教育,在实际工作当中可以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并依据其信用等级为其提供相应的贷款金额,从而全面提高其金融素质。
(四)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现阶段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当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因此导致农村金融信贷市场往往面临较大的风险,为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有效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谐。首先政府需在农村专门设立监督管理部门,派遣专业人员负责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农村金融机构也需要对借款人的动向和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管,在放贷前需要对借款人及其还款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严格审查,避免因其无法按时还款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除此之外,国家立法部门也需要在农村金融监管方面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用法律力量约束金融机构和农户,维持农村金融市场和正常运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也是根本保障,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在金融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资金满足率较低、供给结构不均衡、市场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持续重视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在该方面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机制,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
作者:许博文 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
参考文献:
[1]葛永波,周倬君,马云倩.新型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透视[J].农业经济问题,2015,12:48-54
[2]张国富,兰福涛,李莹,陈良燕.新型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对策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19:97-98.
一、我国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1.二元经济格局迟迟不能改变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由于中国经济特有的生产要素禀赋特征、经济体制特征,三次产业的演变不同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是中国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二元结构特征迟迟不能转变和消失,虽然农业占整个GDP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降到10%以下),但是农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居高不下(近50%),使得三农问题在中国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其次,服务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长期缓慢,无法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中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劳动力的转移。
2.农业资本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3年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1.5%,这与我国农村拥有9亿农民相比不成比例。同时,由于农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减弱了农村吸引社会投资的能力。从农业信贷规模发展情况来看,农业信贷规模有所扩大,但是农业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年均比重不到3%,农业企业和农户贷款相比之下比较难。国务院在1996年便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但实际上农村建设、发展的信贷资金很难到位,而且农村大量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3.农村劳动力质量与边际产出较低
建国后,为优先保证工业建设所需资源,我国建立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一方面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制造了制度性的障碍,造成了我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受城乡分割治理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较城市而言要低得多,教育投入更是不足;同时,由于薪资待遇的城乡差异大,农村人才难以回流。于是便形成一种悖论,贫穷的农村越需要人才,却越是难以获得人才。人才短缺造成新农村建设中智力支持的缺位。农村普遍存在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短缺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质量与边际产出较低。
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左右,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70%—80%。从整体来看,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实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农业科学研究多数仍属于“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表现为:一些出口创汇农产品品种和重大技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很多成果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农民科技素质总体不高,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普及不普遍;农业科技投入总量偏低,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
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建议
1.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要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政府应出巨资兴建和维护水利设施,在干旱时期通过蓄水工程或人工降雨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解决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困难。政府还应定期拨款改良土质。虽然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拥有几十年的土地经营权,但对于土质的改良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政府仍然有责任负担部分投资费用。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准确、快速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各级政府可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全面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入因特网,让农民通过因特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发展。
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全力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加较多,但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快金融业立法,确保农村金融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运作,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并稳步推进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支持并鼓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组织的发展,合理分工,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农村金融体系;要以商业化为要求,努力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探索支农的新方法、新途径,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努力促进资金回流;要借鉴发达国家农村金融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覆盖全农村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科技进步
21世纪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工作。技校还应承担起当地农业科研任务,把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此外,技校科技人员还应深入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另外,继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4.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指引,努力提高工业化的速度与质量,系统带动城市化;要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核心,科学规划,大力促进结构升级与产业集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要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多项制度改革,优化生活环境;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强化法律约束,切实规范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做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及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标,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三农”经济。近年来,银行商业贷款风险频繁出现,并且呈逐渐增长的态势,贷款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1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1.1数量与规模
在新时展背景下,国内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金融也备受关注,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农村金融的主力。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从2012年的337家增长到2020年的1539家,如图1所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遇的到来,证明其改制是正确的实践,也证明农村金融发展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1]。随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的扩大,其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压力,使得潜在风险逐渐加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总资产33.4万亿元,总负债30.83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7127亿元,如图2所示。
1.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征
贷款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风险防控的主题,配套完善的金融防控体系格外重要。在选择投资之前需进行客观评估,作出谨慎的投资决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易发性、扩散性、隐蔽性等特征[2],风险一旦产生,就会造成损失。
1.3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种类
1.3.1信用风险因违约造成借款企业或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款的风险。这种风险事先无法准确预测,也无法规避和有效控制。1.3.2政策风险因调整经济政策或财税政策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实现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调控,从而达到稳定农村物价的目的。1.3.3市场风险因市场供求变化或者市场价格变化产生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要高度关注市场风险,通过市场价格分析市场变动,从而调整贷款额度,防范市场风险。1.3.4操作风险因人为失误、操作不当等造成的风险。每个人的习惯和思维各有不同,所以操作风险无法事先预知。1.3.5经营风险因经营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破产的风险。例如,经济形势好,银行容易发放贷款;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经营较为困难,银行不易发放贷款。特别是涉农企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经营状况就会恶化。经营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中较为常见的风险。1.3.6流动性风险因资金周转危机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留足备用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2.1环境因素
环境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3]。经营状况、发展活力等社会环境可能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产生严重影响。环境因素可分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信用体系、法制环境等。经济环境方面,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稳定。在平稳的经济环境下,资金产生增值回报的期限不断延长,部分产业会遇到资金流动性问题。政策环境方面,随着国内政策调整,金融监管越发严格,特别是对房产泡沫的抑制,导致房产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地方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向其提供贷款,行政干预政策易造成贷款风险。信用体系方面,目前,信用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由于大众心理无法预测,有部分借款企业或借款人向农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风险。法制环境方面,法律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较大,但是对于借款企业或借款人的约束相对较小,使得大量农村贷款回收艰难,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据统计,2020年国内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为7127亿元,2015—2020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呈逐年上涨态势,如图3所示。
2.2企业因素
农村商业银行与企业联系密切,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担保公司等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企业自身管理不善、经营决策不科学、投资方向失误、扶持夕阳产业等容易造成贷款风险。各种恶意担保、无序竞争挤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导致借款者减少,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担保是把“双刃剑”,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审查贷款不严格,增加放贷资金,加大回收贷款的风险。
2.3自身因素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较低。培训工作开展不及时、员工对贷款等业务流程掌握不熟练,导致工作中存在操作风险。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产品创新、业务类型单一等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贷款风险[4]。小微贷款业务仍不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尚未实现全面推广。管理运营模式和方式落后,无法满足防范贷款业务风险的需求,过多倾向于定性层面的研究,对于量化评价手段较少。在贷款风险管理过程中,缺乏对贷款业务适用性的深入研究。虽然采用了类比分析、历史经验分析等方法,但是缺乏对定量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估量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风险集中度和风险发生概率。倘若没有预测市场风险发生概率,就无法真正防控风险,会极大提高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求,内部控制仍然存在漏洞,无法及时跟进配套内控机制,会加大贷款风险。风险分配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门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决策与管理方面可能存在越权现象。同时,风险预警系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无法发挥实质作用。农村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缓慢,更新换代不及时,业务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不到位,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欠缺通过信息技术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时,没有将员工的操作系统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及时发现操作风险,风险管理亟须技术推动。
3防范和化解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对策建议
3.1健全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健全完善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能促使工作人员规范自身行为,使操作更加标准,准确预报潜在的贷款风险,有效处置风险。预警体系具有全面性、敏锐性、时效性等特征,推动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5]。预警体系需有定量的指标,设置准确的临界值,确保数据出现异常后及时响应。完善的信息数据有利于长期监控借款者信息的准确性,有效规避风险。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对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具有抑制作用。
3.2创新经营业务方式
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广阔,应主动探索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业务、服务等,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开拓业务服务渠道。健全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代收代付制度,增强相关业务的实效性。推动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银行”“手机银行”等品牌。开展市场业务推广工作,宣传农村商业银行政策与业务。建立健全银行内控机制,确保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6]。
3.3规避贷款集中度风险
设定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金额上限,防止出现单一借款企业或借款人贷款过度集中的情况。明确取款区间,助推农村商业银行回收资金,缓解贷款资金压力,避免流动性风险[7]。采取多种措施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从而避免因贷款风险造成损失。健全完善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相关经验[8]。
3.4创新抵御风险的金融产品
农村商业银行受自身发展环境的限制,在业务发展中缺乏抵御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无法拓宽农村市场。需创新更多适用于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金融产品,研发对农村、农业、农民以及涉农企业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使其符合市场价值,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创新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授信贷款、“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贷款、林权抵押贷款、青年创业担保贷款等多元化的贷款产品,分散风险,提升自身发展优势和竞争力[9]。
4结束语
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三农”工作中,推动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大量贷款资金解决了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三农”的发展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引发复杂多变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健全完善可操作性强、竞争力强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对贷款风险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注,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昕迪,赵海峰.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9):138-139.
[2]林淑慧,赵海峰.农村金融改革下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J].特区经济,2021(8):45-47.
[3]段玲玉.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农经,2021(6):188-189.
[4]刘宝磊.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5):123-152.
[5]刘涛.农村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2020(3):54-55.
[6]周忠凯.SD农村商业银行QL支行大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0.
[7]虞伟健.对农村商业银行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9(12):84-87.
[8]孙法学.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J].经贸实践,2016(20):78.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融合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综合项目。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无论是乡镇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是普通农户的个人信贷需求,都需要得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唯有先发展农村金融才能保证农村各项基本建设的顺利展开。
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仍然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为主,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但是,就这些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有效支持和广泛宣传,目前,为支持农村经济活动而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机构数量屈指可数,社会的认可程度不高,维持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转的资金来源和应用渠道得不到有效疏通,未能在行业中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无法自负盈亏,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第二,区域分布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都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对于偏远地区,常常几十里路也很难发现一家金融服务机构。在某些偏远地区甚至还没有设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的“盲点”。偏远山区的普通农户无法在所在区域获得金融服务,许多人仍然保留着原始的财富储藏方式,增加了保管风险,未能有效利用剩余资金以发挥其金融功能。
第三,市场定位不准确。许多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范围过大,基础设施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当地乡镇企业和普通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推进,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逐渐将服务对象集中于县域级中小企业和城镇居民,而忽视了乡镇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户的信贷需求,造成了许多乡镇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户贷款难、贷款成本高、发展受阻和消费受限的困难局面。
第四,金融产品与服务缺乏创新。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开发的针对乡镇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户需要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很缺乏,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化,未能形成个性化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乡镇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乡镇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相对于县域级中小企业和城镇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而言,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如果依照传统的经营策略和审贷程序,许多乡镇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户达不到规定的借贷标准,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从事生产活动。
三、社区银行的发展优势
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在这次危机的洗涤中,表现得最为稳健的金融机构不是资产雄厚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而是资产规模不足十亿美元的社区银行。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ICBA)的定义,社区银行是指由地方自主设立和运营、资产规模在十亿美元以下、独立的小商业银行及其他储蓄机构。这些社区银行的总资产在整个银行业占据的比例不到11%,但是其向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总量达到了40%。面临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社区银行的生存优势在于:
第一,政府的支持,健全的法律体系。美国政府出台了《社区再投资法》《小企业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开展金融服务活动,为当地小企业的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提供金融支持。
第二,规模小,网点多,分布广。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十亿美元以下,拥有50000多个网点,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及社区,可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分散化的特点。不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本地吸收存款,放款于本地,用于支持本地经济建设。
第三,定位准确,服务门槛低。社区银行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当地小微企业和普通居民,避开了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争夺。社区银行本身亦是小企业,因而能够理解小微企业和普通居民的需求。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社区银行的金融服务门槛低,在发放贷款时更多地考虑个人的情况,如家庭病史,个人随意支出等,而非程序化信用评分等客观标准,因而能够满足广大小微企业和普通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四,金融产品创新多,金融服务个性化。社区银行为当地企业和居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灵活的商业贷款形式,包括电子银行、自助银行(ATM)、信用卡和贷记卡、理财产品、消费贷款、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等。以个性化、高质量、低费用的服务弥补自身资产规模小的缺陷,贴近社区居民,方便百姓生活,积极应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多渠道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支持,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五,信息对称,潜在风险降低。社区银行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地融资,本地放贷,存款者和贷款者就是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居民,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有利于“软信息”的获得,因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容易形成相互监督,有效地降低了违约的可能性,同时,有助于银行为所在社区企业和居民提供个性化和灵活性的金融产品,实现银行利益和客户利益的双赢。
四、关于农村金融格局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支持与严格监管并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相关鼓励政策的提出能够正确指引社会闲散资金去向,使其流入到农村,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有助于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金融发展。但是,政府支持并不意味着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盈亏状况全揽上身,而是要放手让其独立发展,建立内控机制,自负盈亏,优胜劣汰。政府全权负责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对政府部门的依赖,失去与其他银行竞争的压力。一面是强有力的支持,另一面是严格的监管。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健全的银行监管体系非常重要,我国应该逐渐形成政府部门、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三位一体的有效监督,规范准入和退出机制。
第二,建立正确的定位和控制适度范围的服务区域。与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不同,社区银行不是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大中企业和高端客户,而是定位于乡镇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村居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目前小微企业贷款难、发展受阻的现状,而且还能有力地支持“三农”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乡镇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根本,农村信用社应该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为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农村信用社服务区域不宜过大,服务区域过大容易增加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还造成了某些偏远地区的乡镇和街道的基础设施空缺,无法满足当地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开展个性化农村金融服务。由于农村地域条件的特殊性,传统的经营策略和审贷程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容易造成众多乡镇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户贷款难、贷款去到单一、贷款成本高、企业发展受阻和居民消费水平受限的尴尬局面。农村金融机构应该致力于研究开发区别于普通金融产品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为乡镇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户提供个性化农村金融服务,积极调动职员深入到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中去,通过有效和持续的沟通,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不同企业和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四,加强合作,深化沟通。一方面,加强与乡镇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深化沟通和协调,借助其力量广泛宣传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负责人的普及金融知识,支持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走向致富之路,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金融发展。另一方面,深化与客户的沟通,上门了解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和融资困难,提供切实可行的个性金融服务,解决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贷款难和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及时了解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有效降低贷款管理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信用管理在农村居民和乡镇小微企业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春航.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2(14).
3月10日,铜仁市农村信用社基层学木黄现场会在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召开,学习木黄信用社坚持诚信建设不打折、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不停步、坚持服务创新不懈怠、坚持团队建设不停滞、坚持责任担当不放松的特色做法。
省联社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主任蔡湘在讲话中强调,要在支农支小上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做实、做精“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现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目标;要在金融普惠中发挥好平台作用,着力在普惠金融的广度、深度、密度上下功夫,力争普惠金融有新进展;要在服务县域中发挥好主渠道作用,结合当地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特点,主动对接,转变发展思路,创新产品服务,不断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主动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贴心服务源于执着与坚守
铜仁审计中心党工委书记、负责人陈洲对木黄信用社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全市农信社学习木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农信社工作会议精神,从基层抓起,巩固根基,扎牢篱笆,抓好全市基层农信社的基础工作;就是要学习木黄信用社的工作思路、制度执行、团队建设、服务意识、责任担当和爱岗敬业精神。全市农信社要认清形势,树立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切实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团队建设,念好“早、快、好、活、实、强”“六字经”,踏实抓好各项基础工作。通过学习,在基层行社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努力适应新常态,创造改革发展新活力。
木黄信用社十年如一日,用执著和坚守服务“三农”;以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广大农民、城镇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提供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走出一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乡村金融超市”,多次被县联社作为先进典型在系统内推广。
2011年末,木黄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印江联社首个“双破亿”信用社;2014年末,木黄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2250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0311万元,成为印江联社首个“双2亿”信用社。截至2015年2月末,木黄信用社定期储蓄存款突破1亿元,成为印江联社首个定期储蓄存款“亿元”信用社。
巩固发展阵地
金融服务不停步
2014年,省联社提出加快推进“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后,为加快进程,执行落实好普惠金融政策,木黄信用社结合信用工程建设经验,及时成立三个推广小组(2人/组),进村入寨选点,多次开办“群众座谈”培训班,通过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最新的金融知识传递到自然村寨,对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储蓄、汇兑、小额农户贷款和反假币等知识进行讲解,并当场回答农民提出的热点问题。
在“村村通”推广初期,许多初步选中的服务点农户由于担心垫资太大、担心用卡取钱看不见发生额和余额引发扯皮、担心安“村村通”耽搁时间等问题,对使用“村村通”刷卡心存顾虑。当信用社推广小组到五甲村选中的服务点进行推广时,村民徐清祥有抵触情绪,但信贷员吴猛并不放弃,一次次登门向他介绍“村村通”的相关知识,让他明白“村村通”是一项惠农便民服务举措,主动请信贷员帮忙安上机器。今年初,信用社又组织人员在他家按照标准打造了第一个现金流通综合服务平台,现在业务多的时候每天交易量可达80多笔,徐清祥笑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信用社的人办事实在不过哄。”
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木黄信用社与市场上的其他企业一样,同样面临着与竞争对手的博弈。对于地处边陲小镇的木黄信用社来说,最好的竞争策略就是把工作做实、做细,坚持与客户长期面对面接触,既让客户熟悉信用社,又促进信用社职工适时实地掌握客户需求。多年来,木黄信用社不仅把“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外化于形,而且内化于心,以“客户为中心”,着力把提高服务客户能力、效率、质量作为检验员工是否合格的标准。成立9年来,木黄信用社坚持每年春节期间深入各村召开群众座谈会,既跟上了服务客户的需求变化,又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责任担当不放松
情系民生见真情
木黄信用社在营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打造“诚信木黄”的行动中,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优化服务、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担当社会责任,支持民生工程”作为工作重点,在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支持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赈灾扶危济困等方面体现了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风范。
2014年7月,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木黄镇革底村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造成当地四个村民组149户824人严重受灾,152栋房屋倒塌,灾情发生后,木黄信用社及时到现场进行调查,根据灾情的严重性,及时为受灾借款户办理贷款展期120余笔960余万元,缓收受灾借款户贷款利息40余万元,贷款近1000万元支持群众灾后重建和安置。
面对下岗职工、农村个体工商户、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木黄信用社结合政府就业、创业政策,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主动担起对弱势群体进行资金支持的责任。针对许多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贫困大学毕业生缺乏抵押担保实物的情况,木黄信用社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优势,为他们解决启动资金难的问题。截至2015年2月,累计为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提供贷款6512万元,为返乡农村妇女创业提供贷款1138万元,为个体工商户提供贷款3500万元,为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贷款830万元。
关键词:山区农业;产业化;农村金融
1阻碍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因素分析
1.1农产品质量较差
农产品是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产品质量不合格,则意味山区农产品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产业化发展也无从谈起。近些年来,我国山区参与的农产品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而且向市场供应的农产品数量以及种类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所提供的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得不到农产品市场中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的实际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严重阻碍了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城市地区相比,山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拥有的技术、资金以及人力等资源非常有限,而且,虽然有农业企业参与到了山区农产品生产中,但是其产品生产流程不够规范,而且没有针对农产品进行科学加工,这就导致在商品化社会中,山区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全面保障[1]。另一方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得不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如针对农产品的良种培育、储藏和运输都达不到相应的标准,进而导致所生产的农产品总体质量不合格,使得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1.2农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
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产品的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的贸易拓展速度较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山区向市场所提供的农产品中,初级产品所占的比例较大,但是,与那些精加工以及精包装的农产品相比,此类产品所能够的利润相对较少。产业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上述情况的出现,则极大的阻碍了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1.3粗放的生产方式使得农业贸易成本较高
在我国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一个问题则是生产方式较为粗放,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利润,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山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生产方式比较粗放,这就导致整个产品生产所投入的成本较高,再加上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不乐观,导致在农产品推广中所能够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而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限制,由于山区硬件环境不理想,所以,很多农产品企业不愿投入过度的资金在此开展技术研发和农产品生产,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存在很大的漏洞,进而影响到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4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完善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农村山区的金融体系建设存在很大的漏洞,所以无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进而直接影响到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资本积累缓慢,资本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能够积累到的资本数量非常有限,无法为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2]。第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小额贷款运作的市场载体并未完全形成。首先,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缓慢,农户因进行经济业务而开展的小额贷款活动受市场经济体制影响程度较小。其次,小额贷款融入市场经济程度不深。这主要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在很多发达国家,农村小额短期贷款完善依靠市场的发展而变化,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整体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小额贷款的额度以及速度,但是从我国农村因开展经济业务而开展的短期贷款活动来看,这种影响明显较弱。
2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探究
2.1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
进行农产品生加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所售农产品的品质,在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利润。例如,针对大豆农产品的贸易活动,可以通过精细加工,将其变为高质量的豆油、食用高蛋白以及豆奶等。而对于小麦,则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将其深加工成为专用粉、等级面粉以及麦片等,即使要进行纯小麦销售,也必须是利用先进农业技术种植出的优质小麦,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业贸易活动所创造的利润。
2.2发展绿色农业及特色农产品
发展绿色农业以及特色农业产品,更加符合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的要求,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产品贸易活动的开展,所以,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通过提升产品的绿色健康效果,可以更好的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就要求针对农产品的生产开发,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然后对农产品的种植、培育、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使得每一个步骤都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而且可以针对一些特定的需求市场,建立专门的绿色农产品培育基地[3]。
2.3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训
农村经济业务活动的开展,必须获得企业的支持,为此,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应该针对农产品贸易活动的开展积极培训相关企业,而且要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科技实力。通过企业农业科学技术的提升,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而且要使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从而更好的带动相关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另外,在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具体而言,针对山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建立一个以商业性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线,各类民间社团组织、农民专业协会紧密配合,各科研机构、农户等相互配合的服务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可以将先前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二元推广转变为多元推广,从而不断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4]。
2.4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在农产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重点应该进行加速资本积累。资本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资本的积累。但是由于农村的金融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相应的监测、评估体系,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相应的网点,重点针对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适当增加资金支持力度[5]。例如,在农村山区,所建立的金融机构应该主要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而且这一支持力度应该不断增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所建立的金融机构还应该积极吸收当地的民营企业、村队入股,这样可以将农民的资产逐步转变为村队集体资产,从而有效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农产品质量、贸易结构、生产方式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等,为了进一步推动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具体包括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绿色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尹冬梅,李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识别与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6):59-61.
[2]河北:到2020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覆盖80%以上农户[J].湖北畜牧兽医,2016,37(12):50-51.
[3]河北:到2020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覆盖80%以上农户[J].北方牧业,2016(22):17.
[4]邱家辉,周显荣.发展社区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J].山西农经,2014(5):52-53.
差异化经营对农村金融市场来讲,是一个战略问题,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在自身的市场定位、差异上,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能够体现自身的优势所在,开展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差异化服务。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财富管理、内部管理、金融产品、服务等方面,思路不够开阔,重点不够突出,在经营管理上仍墨守成规地沿袭旧习,这种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经营管理,再加上金融服务功能的同质化现象,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如何适应新形势,抓住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从而实现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是各级农村信合管理者应关注和探索的课题。
差异需求决定了差异化经营
近年来,银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金融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转变,金融消费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具有个性。根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两个或者更多的消费者群体,从而确定不同的客户目标市场,采用合适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培养客户的忠诚度,获取竞争优势。因此,现实中客户对金融需求的差异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必须实行差异化经营。
强化职能?区分管理
省级联社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对基层农信社应在政策上起导向、管理上起指导及经营上起服务的作用,各级联社要更新观念,改变方法,转换机制,强化职能,将经营工作的重心放在抓管理、促发展上,要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管理,通过区分管理权限,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一是省级联社要细分管理权限。省级联社应围绕农信社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依据辖内县(市)联社存贷款规模、资产质量、领导班子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效益等情况设定管理等级,并配套出台有关劳动用工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按照综合评价原则,从定量、定性两项指标进行综合考核,促进县级联社朝提升管理等级努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县级联社要细分管理权限。县联社是真正独立自主的经营实体及创效的主体,是融责、权、利于一身的法人企业,应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经营权利,对基层信用社要全面推行授权管理,按照界定项目、科学预测的原则,综合基层信用社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负责人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细分管理权限,依据不同风险特点采用不同贷款方式,依据不同责任落实不同奖惩措施,按照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授权管理,下达不同的管理目标,授予不同等级的经营管理、信贷审批权限。三是基层信用社要细分管理权限。各基层社根据客户经理、信贷员的素质、品德、工作业绩细分权限,划分等级,确定员工的信贷权限、薪酬待遇等。
客户资料数据库在农村信用社差异化经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协助信用社将传统经营模式向差异化经营转移的最主要工具。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农村信用社有着先天的优越性,掌握着大量的真实的客户资料,建立和利用客户资料数据库能够帮助农村信用社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客户资料数据库,信用社能够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更经济、准确地向目标客户传递信息,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可以通过定期沟通的方式,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准确了解不同类型顾客的需求,及时发现商机,有针对性的制订新的营销方案;可以通过数据库与客户建立紧密关系,与客户保持沟通和联系,维持和增强与客户之间的感情纽带,从而增强抵抗外部竞争的干扰能力,避免客户转向竞争对手。可以通过数据库资料寻找到优质客户,并将服务重心转向他们,培养一批忠诚客户。
因地制宜优化信贷投向
农村信用社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据,积极应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因地制宜,把优化信贷投向作为推行差异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一是在贷款客户对象选择上体现差异化。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科学识别、评价客户信用状况、优化客户结构,根据农村信贷需求的层次性差异,完善授信管理制度,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二是在信贷扶持的产业上体现差异化。应由过去扶持单一化的传统农业,向扶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农业接轨,围绕发展特色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调整。要严格控制信贷资金流向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过度投资行业,促进信贷资产向优质产业倾斜。三是在贷款发放额度上体现差异化。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公司+农户”、信用共同体、中小企业和农户客户不同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坚持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原则,依据客户不同资产规模,不同风险程度,实施不同的授信管理。四是在健全信贷保障机制上体现差异化。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信社要将贷款政策与新村镇规划相结合,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经济林权、订单、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等作抵质押经营权抵押,健全信贷保障机制,为农信社创新信贷产品开辟新途径。
当前,金融业普遍认同“二八定律”,也就是在营销中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而80%的其他客户只创造了20%的利润。因此差异化经营的重点是如何将这些20%的客户转变成企业的忠实消费者,而提供高质量的差异化服务就是最佳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高质量的差异化服务主要包括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就是要求信用社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及时推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不同应不同,以变应变,获得差别优势,一旦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务风格,就使竞争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模仿成功,从而赢得市场。服务差异化有三个内容,一是提供服务质量要优。优质服务不仅包括表层的微笑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流动服务等,还包括对顾客更深层次的服务。二是提供服务效率要高。服务效率是优质客户的首项要求和普遍要求。信用社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应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对客户在资金和服务上的需求应尽快作出反应,及时满足客户需要。三是提供的服务品种要齐全。应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业务,包括信贷支持、资金结算和清算系统、电子汇划、财务咨询、财富管理等等,以便在竞争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差别利率是差异化经营重要手段
贷款利率是调节资金供需关系的杠杆,要成为农村信用社推行差异化经营的重要手段。一是对信用观念好的优质客户,要降低利率上浮幅度,同时,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入股社员,也要执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有关政策;对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贷款利率上浮的幅度应适当提高,促使这类客户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强信用观念,从而使农村信用社不断拓展黄金客户群。二是对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并在利率上优惠,其他产业,则可在利率政策的规定范围之内,实行浮动利率。三是要综合借款人的还款来源、担保情况、贷款期限等因素评估贷款风险,对存在一定风险的贷款,不仅要从严把关,在利率上也应提高,促使借款人增强风险意识,防范经营风险。四是城乡广大贷款客户在依据客户的信用等级、从事产业和贷款风险度实行差别利率的基础上,还应参考贷款客户在农村信用社的日均存款、为农村信用社创造的中间业务收入等情况,制定灵活的差异化贷款利率,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广大客户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金融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
1城乡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关键是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进行这项调整,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城乡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处理好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农民和工人的关系,使工农、城乡、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就是实现“三农”的“裂变”,即农民怎么变成工人,农村怎么变为城镇,农业怎么逐步实现工业化。
1.1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创新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减弱乡村人口流迁的拉力和推力,促进乡村城市化;另一方面,又会导致劳动者素质和迁移能力的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它又有助于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质量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不断流动的过程,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过程,更是挖掘、开发农业潜力的过程。发展高质量的农业,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培育优质高效的名牌农产品;重点发展高质量的特色农业,旅游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出口率和附加值,增进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把农业与整个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开发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2)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家庭承包经营虽然确立了农民的生产主体地位,却没有完全确立农民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从而不能使农民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要确立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和巩固农民生产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农民的经济行为向“购”、“销”两个领域延伸。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确立了农民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最终使农民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
(3)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济。通过土地集中,可以提高农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加快农业产品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的效益。它可以打破城乡封闭的格局,由分散性、自给性、产销分割和低效率的农业,向集约化、商品化、产销一体化和高效率的农业转化,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
1.2工业化的制度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概念。按照十六大精神,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把工业化的任务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我们对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也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阶段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不仅是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领的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如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因此,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积极探索。
2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2.1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发挥城市的聚集优势
城市在发展过程存在两种类型的作用力,即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向心力和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的离心力。由于它们的非平衡运动,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极化效应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心城市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腹地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使城市真正起到辐射作用,带动乡村的全面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也就是用城市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优秀的人才、灵便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就是说,实现城乡一体化还要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考虑。城乡差别既由城市经济的发展所引起,同时还要由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2.2妥善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提高城镇化水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
(1)逐步放开中小城市的壁垒,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考虑到大城市自身的困难,当前应逐步放开中小城市的壁垒,扩大就业机会,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面广量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十分注重小城镇的建设。
(2)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既是劳动容量大的产业,也是农民容易进入的行业。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弹性大、灵活性强的社会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满足密度大、人口容量多,生活多元化需要的服务体系。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建立起现代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饮食、信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吸引和消化农村劳动力。
2.3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纽带作用
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具有将城市先进的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等向农村地区传递的功能。如果没有这些小城镇,使相对先进的大中城市直接面对广大的农村,面对千千万万个分散的农户或其他小规模经营的经济实体,城乡交流的难度就大得多。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使资源达到最佳配置。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小城镇功能。
小城镇是农村工商业和科技、信息的中心。虽然处在农村区域内,但小城镇却和单一经营农业的广大农村不同,它以工商业发展为主。小城镇虽然没有大中城市的资金、科技、信息优势,但在农村,它却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商业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最集中的地方。在各种生产要素都极度匮乏的农村,小城镇成为工商业发展的最佳生长点。
3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3.1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
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进一步深化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实际上就是承认农民拥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一是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户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的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二是要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要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和增值,特别是地处城郊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普遍推行这一制度。
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进一步深化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实际上就是承认农民拥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一是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户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的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二是要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要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和增值,特别是地处城郊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普遍推行这一制度。
3.2金融体制改革
当前要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了当前推进“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改革农村信用社。当前要注意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为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要采取股份制的办法,广泛吸纳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大户等参股,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并采取免税或低税率的政策,在保证农村信用社获得不低于一般商业银行同等赢利水平的条件下,鼓励农村信用社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给农民发放贷款。
(2)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变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收购资金贷款的单一功能,充分体现国家对弱势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特殊支持,将农业发展银行改建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保障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并利用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的网络,发展委托业务。
(3)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要切实改变农业保险无人问津的局面,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以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进一步完善部分农产品的期货市场,减少农民农业生产风险,使农业与金融市场进一步融合,逐步走向市场化。
3.3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让农业部门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并通过配套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外贸体制的改革,建立集产加销、内外贸管理于一体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职能,为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和生产者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2006政府工作报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 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商务印书馆,2006.
关键词:差异化经营;基层;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87-01
1 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的优劣势分析
20年来,邮政储蓄通过在负债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在基础零售金融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
(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人人心。
(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
(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立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
(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
(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
(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2 邮政储蓄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的四个领域
(1)挖拥有效播求,为“三农”服务。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人点。
(2)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触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竟争的重要手段。
(3)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人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4)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
3 邮政储蓄差异化经营的实施
(1)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触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2)学习世界邮政金触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3)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折。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裕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4)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开拓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要想为“三农”服务必须解决农业金融市场很多固有的难题,实现“三农”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非正规金融形式,操作简单易行、灵活、便捷,有信息化的优势,监督控制能力强,搜长于小额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开展业务、控制风险。
内容摘要:随着村镇银行的蓬勃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具体来说主要有筹资困难、双重经营目标难两全、竞争力不强、现有制度限制了股本扩张、外部经营环境欠缺,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以上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比如积极开辟筹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持、改善经营环境、努力开发金融产品等。
关键词:村镇银行 存在问题 对策
我国村镇银行的产生背景
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改善农村金融状况也被提上日程,改革迫在眉睫,然而改革的目标、对象并不透彻明确,因此,成效并不明显,问题依旧存在。
我国在孟加拉尤努斯开创的“格莱珉”模式的经验借鉴下,结合本国国情设立的村镇银行可以说是“三农”的银行、“草根”的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打破沉寂的农村金融市场,盘活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村镇银行的建立,解决了农村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贷款难的问题,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村镇银行与农信社相互竞争的局面,为农村金融输送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使得广大农民成为此次金融机构改革的最终受益者。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底,国家银监会的准入政策打开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门,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出现在人们面前。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然而从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生存和发展还存在着重重困难。
(一)资金筹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虽然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开放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当地经济普遍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个人和企业的闲置资金缺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导致吸储能力低下,资金来源严重匮乏。如内蒙古固阳县惠农村镇银行,2008年6月底的存款余额仅为129万元,按照国家拆借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8%的规定,其拆借额仅 10万多元。且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贷款业务直接受制于存款业务。
(二)双重经营目标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由于村镇银行的对象是农民和农村企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奉行的根本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些政策性业务的职能。但村镇银行又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当其在面对服务对象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弱质经济的农业、农村经济时,商业性和政策性的矛盾会日益凸显,会出现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的初衷,服务对象以盈利性较高的城市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而非以农户贷款为主的局面。同时设立初期的财务难以支撑各项工资福利、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这些都会使村镇银行日后在盈利与支农的平衡中发生偏离。
(三)与同类金融机构相比竞争能力仍有待提高
首先,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村镇银行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型金融机构,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就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从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农村的经济发达程度、工资水平等客观因素,不利于吸引人才,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创新。其次,经营网点稀少且分散,经营管理中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而村镇银行电子银行功能的欠缺,成为其发展的薄弱环节。第三,资本充足率不稳定。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越高说明该行竞争力越强。目前银监会对于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设置的预警线为全部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并鼓励村镇银行持有高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资本。然而尽管目前村镇银行尚未触及8%的预警线,但由于其自身风险抵御力不高,股本扩张受限制,缺乏足够资金来源,急需在稳住当前资本充足率的同时,既要通过内生性的手段来扩充资本,又要注重细化自身经营管理缩小风险资产,不能只指望通过增加资本总额以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这些问题都致使了村镇银行的竞争能力不强,难以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竞争。
(四)主发起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股本扩张
在设立村镇银行的过程中,对于非银行企业和个人投资的参股比例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根据规定,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性质单一,必须由现有的银行金融机构来充当,在实际经营中将会造成过分依赖主发起行,变相成为主发行的分支机构。同时拒绝了社会优质民间资本,降低其参股兴趣,形成一家独大的寡头垄断局面。
(五)外部经营环境不够理想
具体来说,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不高,有限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消费水平,加之基础设施不健全,从而削弱了农村的流通水平。农民无法准确解读国家的各项惠农扶农的政策措施,风险意识不高,投资中容易盲目跟风。贷款农户的信用、法律意识淡薄,银行征信体系建设滞后,村民欠账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地行政部门为了某一时期的特殊需要,过分干预银行运作,使其成为政府的特别提款机,导致银行资不抵债,经营困难。村镇银行的生存因此受到了巨大挑战。
(六)金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村镇银行仍拘泥于传统的储蓄存款和贷款业务等模式,金融产品同质化,其资金投向的开展规模较小,涉及范围狭窄,例如保险及代收费业务、国际贸易各种结算方式、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业务均未开办。无论从贷款产品、中间业务产品还是银行卡业务产品来看,均过于单一独立,小额信用贷款体制不完善,对于农民的贷款需求以及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满足程度低,从而导致客源流失。同时由于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态度和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村镇银行创新意识不强,激励不足,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发新产品。加之村镇银行实行主发起人制,容易使村镇银行对发起行的依赖性过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村镇银行创新的可能性。另外,金融创新的优惠对象出现偏帮,为了达到盈利目的,村镇银行考虑的对象往往以强势企业为主,而农村新兴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贷款难问题没有缓解,阻碍了其发展步伐。这势必束缚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空间。
(七)存在较大的潜在竞争压力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广阔,潜力巨大,近年来外资银行纷纷将战略眼光投向了农村地区,以避开竞争激烈的城市金融市场,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外资银行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能力,并利用其远在海外的母行提供学习机会,大量吸引善于开拓农村市场、分析农村金融市场走向、金融知识扎实深厚的高级人才,打造专业化的经营队伍。从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国内邮政储蓄也开始关注小额信贷,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向农村地区渗透,这些来自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冲击势必会加剧彼此间的竞争。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开辟筹集资金的多种渠道
一方面,积极寻求国家利率、税收等政策支持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同时,充分利用母行的优质资源,争取资金支持,带动贷款业务的增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大力宣传,坚定不移地走农村市场路线,面向农户,面向农企,面向农村,引导农民将小额闲置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服务,打造品牌效应,以此打消农民后顾之忧,从而拓展资金的来源。
(二)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政策扶持对村镇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作为银行金融业的新生力量,在发展初期必然存在着困难和劣势,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相关方面加以扶持。例如,对于村镇银行的存贷利率毋须作出硬性规定,允许各地村镇银行依据所在地区自身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自主订立,采取灵活机动的浮动利率调整机制。国家还可以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对于村镇银行的扶农业务进行奖励,把扶农的政策性与效益性这两个目标统一起来,提高各村镇银行的经营积极性,推动村镇银行快速健康发展。
(三)改善村镇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
良好的经营环境有利于提高金融的运行效率,增加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央行应争取早日将村镇银行纳入全国支付结算体系,并开通征信系统,允许村镇银行进行同业拆借,减少经营成本,降低放贷风险,提高竞争能力。注重营造良好的信用、法律和司法环境体系,按片划区组织员工利用空闲时间,向农民普及信贷和法律知识,宣讲国家有关政策,规范农村金融秩序,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四)不断提升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要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制定风险责任制。本着“谁发放,谁收回”的原则,从而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其次,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增强自主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减少不必要的上报申请环节,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再次,实行岗位流动制,将母行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己所用,也可激发现有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与高校实施人才双向培养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完善用人机制,从而解决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问题。
(五)适当放宽准入限制
随着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规定,显然束缚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应该在深入发展稳步前进的过程中,适度放宽准入机制,引进民间优质资本和国外资金,让农民参股,将其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紧密相连,这样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贷款资金回笼难的问题,聘用群众监管员,真正做成农民自己的银行。
(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
村镇银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靠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来培养竞争优势。这主要可以通过三点来实现。第一,创新经营模式。农民大多靠天吃饭,其收入有着很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村镇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联手开办业务,指导农民投保农业险,方便农民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得到及时的赔偿,使得初期的贷款有了保障。第二,创新担保方式。充分调研,结合当地经济特色,比如允许农户将运输汽车的营运证作为抵押物,进行小额贷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第三,创新金融产品。现如今有些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金农卡”业务,即具有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查询等功能的借记卡。在此基础上可以争取央行的扶持,组织人员调研当地务工人员的打工聚集地,与打工密集地区的银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办理“亲情卡”,即在外务工人员可以为留守亲人申请亲情附属卡,实现一卡两地通用,子母卡间的存取款等业务免收手续费,避免了额外繁杂的手续,从而真正实现汇通天下,争取市场份额。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村镇银行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需要在政策上对其加以扶持。同时,村镇银行应以扶持农村中小企业、服务农民个体为己任,融入当地,放低姿态,与他们抱团取暖,以打造某一专业领域内银行取胜,努力向农村小企业银行户、农村小企业特色支行方向靠近,赢取口碑,获得经济效益,把银行经营成百年老店,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瑜青,周吉帅,刘冬.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J].农村经济,2009(4)
2.付东梅,王立荣.内蒙古村镇银行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9(8)
3.程昆,吴倩,储昭东.略论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发展[J].经济问题,2009(2)
4.刘津慧,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6
关键词:普惠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2-008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2.19
一、引言
联合国在“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组织很多专家共同编写了一本有关普惠金融体系的蓝皮书。该书对普惠金融体系未来发展的前景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政策、立法和规章制度的支持下,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将会建立这样一个金融体系,即可持续的、能够给人们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体系。由此,普惠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这一崭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05年焦瑾璞率先在国内引进普惠制金融的概念,但国内目前对“普惠金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现阶段,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方面,缺乏与实证的有机结合,总体来说相关研究较少。
二、国外相关研究
随着全球金融业的迅猛发展,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变得越来越容易,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是有限的。金融发展带来的好处在惠及大部分人的同时,有一部分人和企业是享受不到的,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的人群。Kuznets(1955)提出的一项假说中他认为,在发展的初期不平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会不断的扩大,直到经济效益的增长蔓延到整个经济体[1]。这一假说得到了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早期发展的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显然是不成立的。
一些再分配政策难免会对工作机会和储蓄带来消极的影响,Thorsten Beck,Asli Demirgüc-Kunt and Ross Levine(2007)认为金融部门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消极的激励措施不应该是我们主要的做法,相反,应该选择积极的政策措施,从而逐渐健全金融市场,提高人们的经济权力和参与其中的可能性[2]。
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是现在世界上探究普惠金融体系相关问题的先驱,其努力构建包括贫困人群在内的普惠金融体系。其出版的《服务于所有的人——建设普惠性金融体系》(Access for All: 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s)一书阐述了现在世界上最新的普惠金融体系的相关概念,同时对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基本要求及服务目标进行了介绍[3]。他们所倡导的理念与普惠金融高度一致,让全部人群尤其是穷弱阶层拥有同样的金融权力,让全部贫困人群切实受益于金融服务,同时指出小额信贷的根本任务是让信贷服务扶助贫困或低收入阶层脱离贫困。
三、国内相关研究
(一)关于普惠金融基本理论的研究
我国学者焦瑾璞2006年在亚太地区小额信贷论坛上率先提出了“普惠制金融体系”的概念。他认为普惠金融体系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金融的公平性。同时提出了普惠制金融是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所有人带来多方位、多角度的金融服务的这一观点,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所有人尤其强调包含贫困人群在内。杜晓山(2006)认为建立满足或者适应农村全方位金融需求的、分工科学、功能完善、竞争适度、产权清晰、优势互补、科学管理、监管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是我国目前以及之后一段时期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整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原则和任务[4]。他还认为,从本质上看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理念的实践。茅于轼(2007)的研究主要针对小额信贷的监管、贷款质量和小额信贷文化等方面[5]。他指出小额信贷机构的目标应该与一般的企业有所不同,它的最终目标是扶贫,即通过存贷款服务帮助贫困农民,他还认为小额信贷的运作机构需要法律的保护,应该按照企业而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管理。韩俊(2009)认为我国现存的农村金融体系与普惠金融体系之间的差距还较远,这集中表现在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方面来看我国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6]。吴晓灵(2010)从普惠制税收政策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为了发展农业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应该引导县级金融机构将增加的可用资金中的一部分投向涉农领域[7]。张平(2011)在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针对普惠金融体系的框架以及构建该体系的意义、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并认为应该让扶贫融资服务渗透到金融体系的所有四个层面中,即客户层面、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见图1),让那些没有被包含在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之中的贫困群体得到同等的金融服务[8]。胡国晖、雷颖慧(2012)总结普惠金融理论是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但是普惠金融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层面上,而应该远高于此[9]。
(二)关于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比较的研究
杜晓山(2006)认为小额信贷应该是整个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这一重要部分将会严重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建立,我们应该从普惠金融体系这个崭新的角度来审视小额信贷这一问题,他将普惠金融体系框架的内容和要求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焦瑾璞、陈瑾(2009)认为普惠金融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10]。夏园园(2010)认为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息息相关且高度一致,其服务拓展对象应该以穷人和低收入群体为主。因此,她认为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体系的中心内容[11]。何广文(2010)认为目前小额信贷领域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是整个建立普惠金融体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也是十分紧急的一项任务,他提出让小额信贷成为金融机构的一种主动性的行为,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可以是建立某种机制也可以是实施某项政策。基于此种观点,他认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源自于小额信贷[12]。吴晓灵(2010)认为要想让普惠金融体系切实发挥作用必须将全部正规金融机构都包含在该系统中来,小额信贷不应该只是来源于信贷组织,因此他认为普惠金融应以小额信贷为主,但不仅限于小额信贷。李明贤、叶慧敏(2012)认为普惠金融和小额信贷之间的不同在于,普惠金融强调切实地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全体人群提供金融服务,而小额信贷主要强调向贫困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小规模金融服务[13]。
(三)关于建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现存问题和制约因素的研究
蔡彤、唐录天、郭亮(2010)总结了发展普惠金融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制度上欠缺科学性,从而影响了普惠金融相关政策的执行效率和目标实现;第二,需要增加法律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第三,普惠金融信贷扶弱政策的受众面不够,这主要是因为地方财政基础较弱缺少执行主体导致;第四,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欠缺导致有关政策实施的成本上升,而效率降低[14]。夏圆圆(2010)分析了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机制制约因素,她认为主要有三类,分别为技术制约因素、制度因素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其中限制小额信贷发展的重点因素是制度因素。周兆函(2010)认为制约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缺乏竞争,小额信贷可持续性乏力;信贷模式过于单一,产品缺乏创新;内控机制不完善[15]。
(四)关于普惠金融今后发展的研究
杜晓山(2009)认为如何减少金融服务提供方和客户群体两者的成本、金融服务怎样惠及到更贫困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群体以及如何为大规模的群体进一步扩展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是之后贫困阶层的金融服务主要需要解决的三个大问题[16]。周孟亮、张国政(2009)认为普惠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与社会福利影响三者关系的协调问题是发展普惠金融要考虑的重点内容(见图2),特别是前面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更为关键[17]。
王安军、王广明(2007)提出了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路,即在金融服务体系的准入和监督等方面设计合理可行的机制,促进更够使农民真正获益的金融机构的建立,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小额信贷组织,促进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18]。蔡彤、唐录天、郭亮(2010)认为发展普惠金融体系要建立完善普惠金融信贷扶持政策体系和框架,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龙丹丹(2011)认为要想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就必须切实发展小额信贷行业[19]。周兆函(2010)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提出培育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服务体系, 构建可接受程度的良性竞争的金融市场;完善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农村小额信贷模式与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小额信贷内控机制,控制小额信贷风险。
四、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普惠金融理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很多国家的进一步认同,而且各国也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实践,有着不同的实践路径。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学者已经对普惠金融体系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和阐释,这些研究得到的结论和提出的政策建议对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在宏观层面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全球框架下讨论普惠金融问题有利于调和国内外需求,重新构建国际合作的机制,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融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可以为今后经济学研究提供一些研究方法,积累有益的经验教训。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形成具有严密逻辑的体系。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比如如何对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进行测量,怎样解释在经济中政府行为的成功与失败,怎样分析普惠金融在全球的差异中反应出来的偏好,这些都是在普惠金融相关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Simon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45, No. 1 (Mar., 1955), pp. 1-28.
[2]Thorsten Beck,Asli Demirgüc-Kunt and Ross Levine.
Finance, Inequality and the Poor[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2:27-49.
[3]Brigit Helms. Access for All: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s[M]. Washington:The WorId Bank, 2006.
[4]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5]茅于轼.兴办小额贷款的几点经验[J].金融经济,2007(5).
[6]韩俊.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09(22).
[7]吴晓灵.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金融时报,2010-08-03.
[8]张平.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J].开发研究,2011(2).
[9]胡国晖,雷颖慧.基于商业银行作用及运作模式的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商业研究,2012(1).
[10]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1]夏圆圆.普惠金融视角下小额信贷机制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9).
[12]何广文.建立普惠金融体系应搞活小额信贷[N].中国经济时报,2010-01-12.
[13]李明贤,叶慧敏.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9).
[14]蔡彤,唐录天,郭亮.以小额信贷为载体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金融,2010(10).
[15]周兆函.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供给绩效分析——基于普惠金融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16]杜晓山.建立普惠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家,2009(1).
[17]周孟亮,张国政.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方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