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2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走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有着不同的界定的。国际上专门研究经济增长的是,“增长经济学”或“经济增长理论”;专门研究经济发展的,是“发展经济学”。
张卓元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大辞典》对“经济增长理论”这一词条的解释是:“通过研究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等问题,来解释国民收入长期发展的态势。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出量的增加,一般用国民收入或人均收入量作为测量经济增长的尺度。”而对于“发展经济学”这一词条的解释则为:“它主要研究在发展中国家是哪些因素制约或阻碍经济的发展;探索在这些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途径。”“概言之,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从不发达的经济形态发展到现代化经济形态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指的是单纯的经济总量的扩张;而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经济的量的扩张,还包括经济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的调整,制度变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变化等在内的整个经济形态整体的演进。可见,在经济学的语境中,“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经济发展方式”比“经济增长方式”所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经济发展包含着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远不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崭新的提法,比过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虽然只是一词之差,却包括了丰富得多的内容,因而具有更加广泛、更为深远的意义。
二、走向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
发展观和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共同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在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实质性的转变:
从非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
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39.3%,比前两年还有所下降。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在60%—7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小、发展慢、水平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这造成了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必须采取措施使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
非协调是当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普遍性的问题。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使我国经济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从不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天然气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2,煤炭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我国资源稀缺消耗却居高不下。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就没有未来。所以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节能减排降耗,从不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
从片面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面型经济发展方式
改变片面追求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片面追求GDP的倾向,把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履行好政府职能,实现我国由片面型经济发展方式向全面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每年的资金投入,高达近八九万亿人民币。我国每年所消耗的水泥,占世界消耗总量40%以上。沿着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继续下去,不用多久,我国的经济体系将会由于得不到资源的支撑而无法发展。因此,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将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上述五个方面的转变,实质是从非科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科学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体制转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提了十多年而未能根本改变,是由于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根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长效性的、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靠市场机制的压力,靠价格体系的调整,靠经济手段的制约,靠企业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靠以法律规定的市场规则的硬性约束,来自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效机制。
要完善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目前我国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远远未能发挥。地方职能部门为了单位利益,往往罚款了事,落后产能照样生产,排污企业照样排污。应该通过价格体系调整、法律规则的完善,把优胜劣汰的职能交给市场,使得市场能够及时地、不断地、自动地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变主要靠政府、靠行政手段淘汰为主要靠市场、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淘汰。
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当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使得地方政府为追求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而大搞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地方保护等,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体制因素,应该认真研究解决。
金融业要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对农村金融、助学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的支持力度,严格限制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放。
要完善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考核机制与考核体系。调整考核指标,不仅要考核经济指标,还要考核社会发展指标、节能、降耗、减排指标等。把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引导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轨道上来。
四、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河北:新机遇与新挑战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坚持;走向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4―0021―05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要求愈来愈高,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四大走向。
一、走向规范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客观性和历史继承性,经济学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和经验。为了更好地学习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也为了更好形成和完善中国经济学,宣传中国经济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经济学,必须通过交流、争论、分工,来实现知识的积累、体系的形成、理论的创新、理念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学家不懈努力,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1.全面理解规范的内涵。
中国经济学要走向规范,必须全面理解学科规范的内涵,并判断在哪些方面还不够规范。经济学规范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学科发展的一系列的规则。一是学术自由的规则,保证任何一种新的观念和研究角度不受压抑;二是公平竞争的规则,保证在不同观念和理论的具体竞争(如争论,发表等)中,不受学术之外因素的影响。三是连续性的规则,保障学科在连续性基础上的有序发展。在这些规则下,更有优势的观念或理论就会被更多的人接受、继承和传播,而较有劣势的观念和理论就有可能被逐渐淘汰,或者居于非主流地位。第二个层面是指研究范式。一是研究的模式,包括学科的概念、语言与文字。在学科的研究、讨论中应使用本学科规范的概念、语言、文字。二是研究的方法,深入实际,并采取多元化的方法,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揭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内在规律。三是学科的组织方式,包括怎么样组织学术会议,论文的选用应依据一定的标准或程序,论文体裁应遵循一定的格式。研究范式是在平时的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众多经济学家研究现实问题,慢慢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式、组织方式,大家都遵循它,范式便在此过程中慢慢形成、规范并指导以后的研究。研究范式的形成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科真正成熟的标志。第三个层面是指严谨的逻辑体系并以实证资料对理论进行严密的经验检验。中国经济学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的规范相对而言做得比较好些,重点是第二层面的规范,即研究范式的规范更需要进一步加强。
2.走向规范不是要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来构建自己的体系。
我们需要有一个研究范式来规范中国经济学,建立严谨的逻辑体系并以实证资料对理论进行严谨的实践检验,但走向规范不是要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来构建自己的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西方经济学家经过长期观察、思考、体验和深入求证而形成的。这些理论命题的成立是有相当严格的适应条件的,但这些条件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中可能并不完全具备。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不论是在传统高度集权体制下,还是在体制转型阶段,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所需要解决问题的理论,显然和西方经济学具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西方经济学不可能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同时,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广泛,并且随时间而变化;经济学问题层次复杂多样;经济学并不存在一劳永逸、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范式。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范式是阶段性的、相对的,是在不断研究问题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西方经济学原有的规范,必然随着世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体育竞赛的规范就是各种竞赛规则。这些规则虽然都是人为制定的,但却是得到体育共同体的一致认同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的规范,必须由世界经济学界的学者共同制定,一致认同,否则就不是共同的规范。如果仅仅把西方经济学的规范作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的规范,是不公平的。中国经济学的规范是在研究中国问题中形成的,也是在不断地同西方经济学的交流、争论中形成的。
3.规范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学创新的过程。
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经济学是在中国经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形成的。自主创新是中国经济学的立学之本。当代中国经济学如果不进行理论创新,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就不可能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问题。在目前条件下,中国经济学家应当加强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上,注意新的理论生长点的发掘,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的理论思路。只有在理论上经过相当的积累,才是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有效途径,也才能使中国经济学不断发展,并且逐步规范。我们所讲的走向规范,是在创新中规范,规范的过程就是中国经济学创新的过程。
二、走向实际
中国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对现实问题的解说力和影响力。在中国经济学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学界并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结合中国的政治特征、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合理吸收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应地带动了中国经济研究的空前繁荣,中国经济学家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济学家对中国改革的最主要贡献,是逐步地为中国找到了市场化、比较优势、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方略。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理论研究相对于实践总是处于被动求解的局面,对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难以作出完全令人信服的、系统的经济学解释。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
1.面对中国经济的实践
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制度在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过程,许多制度安排,经过长期的磨合,已经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中国,我们的改革,是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如果设计得不好,那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学家所面临的挑战,比西方经济学家所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
因而中国经济学家更需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不仅要有大刀阔斧的勇气,而且要有小心翼翼的谨慎。中国在长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企业组织形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村家庭经营方式与农业资源、商品市场发展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在较高的理论层次上加以概括和抽象,可以加深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2.面对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经济学是要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因而中国经济学要扎根于中国现实经济的土壤,吸收、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今一切优秀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运用中国文化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学如果脱离中国独特的经济环境、人文背景、理念习俗、历史路径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而,中国经济学必须联系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特征,全方位、多视角进行系统研究,创新企业文化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秩序;提供深化改革和观念更新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培育与发展的指导。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坚持继承中国传统优良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充分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符合现实的经济理论,建立起一套反映中国实际和与时俱进精神的学科体系。中国经济学既要面向我国国情,又要跟踪世界学科发展前沿。
三、走向开放
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思维框架――的形成就是最好的例证。其次,我们需要一个批判的思维框架: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
1.坚持引进来
搞市场经济并要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取得生存空间,不能不学习一直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并在指导市场经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西方经济理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学?
自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理论界以非常开放的态度引进了东西方各国的不同流派的经济理论。这种引进一方面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工作,更为重要的还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对理论的需求。因此,对国外经济理论引进的选择大多是受到了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影响。在改革之初,对市场化改革目标的论证和对改革道路和方案的选择,主要依赖于当时现成的理论资源――经济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这包括对“生产目的”的讨论,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重新肯定,以及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倡导。更有意义的是,对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初步运用。在这之后,对经济理论界产生影响的,是东欧的改革理论。例如,科内尔的《短缺经济学》曾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改革以后,中国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状态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对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理论和供给学派理论的兴趣。接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也进入了中国经济学家的视野。虽然在引进外来理论中,存在着对一些理论方法的简单生硬的应用,但随着中国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有关制度变迁过程的理论的发展,中国经济学家越来越把外来的理论作为自己的东西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整体中去。毫无疑问,中国要搞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学要研究市场经济,还要进一步引进、学习、吸收有着悠久历史的专门研究市场经济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并融化到中国实际问题中,形成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理论。
2、坚持走出去
中国经济学在引进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就,现在应当关注“走出去”。那么,应当如何“走出去”?
一方面,要加强交流。经济学如果画地为牢,将无以在世界立足。所以,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学向世界的开放以及向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必须走出去。通过走出去,加强经济学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形成不同国别的学者之间、特别是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背景的学者相互切磋的良好风气,以便长短互补,共同提高。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过程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教训。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这对中国经济学家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也是难得的深入发展的机会。西方经济学是在研究西方国家自由市场经济到国家调控市场经济中产生和发展的;对于中国如何从计划经济到国家调控市场经济,并不理解,更没有深入研究,何况西方国家的国家调控市场与中国的国家调控市场,做法也不相同,吸收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将使西方经济学理论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与这个特点相联系,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了应用一门或几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原属另一门学科的对象,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方法的这种应用是通过研究方法的移植、渗透和融合实现的。跨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少,但面对日益复杂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并不是靠某一种现存的研究方法的简单的单独运用就能解决的。为此,必须通过走出去,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四、走向世界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一个与世界广泛对话的时代,是一个走向全球化的时代。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基本融入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之中。相应地,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是,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并不完全相同。当前,与国际“接轨”的提法相当时髦。的确,市场要“接轨”,市场经济体制要开放,但是,关于如何建立、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却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做法,是很难“接轨”的。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积淀,使西方经济学理论难以完全与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直接衔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的现实已经给现成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难以回答的问题,因而试图简单地直接利用西方经济学推导出中国经济问题的政策性结论,肯定是行不通的。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并不意味着要完全与国际接轨,而有其具体路径。
1.立足本土,走向世界
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首先必须立足本土。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与民族性发展既有冲突又有一致性,两者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是较好的表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同样明显加快,证实了经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全球化为民族性提供了丰富自身的机遇和吸收外来养分的新契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科学,它存在着某种普遍的和一般的规律或原理;而作为社会科学,它又具有社会、制度、文化等特殊性,同本土化紧紧相连。中国面临许多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越是中国的,就越有可能是国际的。本土化不是对国际化的否认,恰恰是更高层次的国际化。当然,我们必须有全球意识和时代观念,对问题的回答,争取在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条件下进行,把两者结合起来。从中国经济、文化背景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拿出创新性成果,形成新的定义、新的定理。同时,中国经济学界应该关注“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中所提出的诸多质疑,采取本土化渐进的改革办法,把本土化、传统化的东西放在全人类、国际化的文明系列中加以定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发展之路。
2.立足经济,关注技术
中国经济学必须立足经济,但是,经济与技术是密切联系的。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正在改善人们生活,改变人们习惯,改变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对于研究经济学发展的人来讲,当然要懂得技术。如果不懂技术,将很难有突破,不利于未来经济学的发展。在过去的经济学中,对技术没有做更深人地分析,虽然也强调技术很重要,但是没有分析过它,没有分析经济生活的实现条件。未来的经济学家应是经济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应当立足经济,关注技术。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善乏可陈,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不减,经济社会现代化步伐逐步加快,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对政治经济学现代化趋势的研究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结合所思所想对政治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势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
1.1 政治经济学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而逐步走向国际化
政治经济学在上世纪绝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国际政局的原因被隔绝化,没有能够充分的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冷战的接受、东欧剧变,加上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政治经济日渐走向世界,在丰富世界政治经济学说的同时也给政治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政治经济学现代化也是一个国际化的过程,走向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学从经济理论上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随着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奇迹的出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相对优势的确立,尤其是中国经济在西方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优异表现,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日益得到国际知识界的关注。
1.2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也是走向服务于实践的经济理论工具的探讨过程
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应当更多地被运用、拓展到部门经济、应用经济和专题经济的学科中去。从近年的情况看,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广泛应用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比如,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分析方法等,都渗透到了金融、贸易、产业经济等学科之中,体现了理论经济学对应用经济学的引领作用,这一点是值得经济学借鉴的。正是因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机制,而经济系统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他系统存在一定联系和发展的某种共性,因而它对于其他相关学科往往具有渗透和双向借鉴的意义。
1.3 政治经济学逐步走向现代化也使得其逐渐数学模型化
经济学研究中的模型,除了文字模型和图表模型以外,数学模型是重要的表达和分析方法。当前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已在以下方面促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新的数学应用模型的研究和数学研究成果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丰富了解释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理论的工具,对政治经济现代化带来了很大后备支撑。随着政治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焕发新的活力和生命,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通过数学工具、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创新,助推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
1.4 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发展使得政治经济学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化,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也逐步精细化
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不同,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学派化,不是为了代表劳动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而是都应站在劳动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整体立场,都应遵循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理论精神,都应尽可能地全面系统掌握实际经济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理论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由于认识上的不同或不能完全做到“三个都应”而形成各自的学术流派。我国经济体系分工日渐精细化,经济是文化好政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使得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研究领域越来越细致,研究分工也越来越明确。研究分工的细致化给整体政治经济学研究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使得在宏观上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人才越来越少,但凡事物都有两面性,研究范围日渐细致也势必会使得宏观研究被人为摒弃。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趋势逐步明显,我国经济正大踏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也给我国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新的生命力,助推政治经济学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将成为我国马列主义研究学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于金富:努力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2] 赵学清.:论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化问题[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03)
[3] 洪远朋: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J]. 研究. 2009(07)
[4] 赵学清:论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现实走向[J]. 中州学刊. 2008(04)
[5] 胡钧: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J]. 甘肃社会科学. 2007(01)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政治经济学从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途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新常态下,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科学选择经济增长途径,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深入分析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选择正确的经济增长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长远上推动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科技创新能力
新经济常态下,人类社会进入了科技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逐渐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逐渐走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整个社会发展的一大主流力量。科技创新能力会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关经济性文件指出,假设一国的科技投入达不到GDP的2%,此国家则将逐渐走向科技落后的边缘,如果科技一味地依赖于进口,则必将影响该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权威调查显示:世界发达国家拥有着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这部分国家的科技投入达到整个国家GDP的4.5%之多。
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研发、设计或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科技产品才能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占据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
2.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发展潜力的一大因素就是该国家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当前产业结构已经成为评判经济发展水平的一大综合性标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布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布状况等都影响着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潜能,然而,经过多重社会性调查与统计,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处于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状态,体现为部分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远远达不到国际上规定的服务业发展标准,同世界其他国家对比起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其中技术支持、咨询服务、金融等发展水平明显较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分配必将对经济增长带来不良影响。
3.经济发展方式与环境影响程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将影响到该国家的经济发展健康水平,落后的以高投资、铺新摊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带来预期的经济发展效益。当前一些地区依然采用高投资的发展模式,投资增长速度甚至超出了当地的消费增长速度,高投资、低消费的现象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发展隐患,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势必会对当地的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环境整治又增加了经济发展成本。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途径选择
1.明确经济发展的原则
新常态下,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建设与发展就要先从根本上形成科学的原则和理念,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经济的发展首先要遵循经济规律与法规制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依赖于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同时,也需要法规的监管,国家政策制度的支持,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发展朝着正确、合理的轨道前进。经济的增长还要遵循创新性原则,这种创新既包括思想理念的创新,又包括实际行动、措施方面的创造性行动。只有积极认识到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主流、经济建设面临的新环境、新问题等,从而采取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权制度
我国必须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努力培养企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经济团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努力研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此来占据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空间,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减少对技术进口的依赖,从而降低产品生产、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带动经济的正向增长,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与科研、事业单位等既要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维护自主知识产权。
同时,要积极完善产权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积极制定健全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形成多样化的投资主体,从而搞活经济,民办企业也要积极完善企业产权保护制度,积极维护自主合法资产。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进性、合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要改变传统的高投资、高投入的粗放式发展与经营模式,鼓励支持科技型、服务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信息产业对其他传统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民营经济等的融合,打破单一的公有制模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全新的经济环境。
同时,建立市场准入机制,要根据市场调研、市场需求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的规定和要求来制定市场准入标准,为经济的建设与增长创造健康的市场准入环境,鼓励公平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秩序,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4.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必须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根据目前所面临的产业结构状态,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优化并调整产业结构,要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加大力度发展信息业、服务业,增加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实行人才强国战略,为高端科技业、信息业等的发展提供储备力量,从而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三、总结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潮流,在深入分析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来科学选择经济发展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支持经济的健康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未来几年将呈现什么趋势?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制作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为您解读。
中国概览
近年来,中国分享经济快速成长,创新创业蓬勃兴起,本土企业创新凸显,各领域发展动力强劲,潜力巨大。同时,在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行业自我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整体上,中国分享经济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具有更大发展空间。
(一)有利条件
“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分享经济。从现实情况看,中国发展分享经济存在四大有利条件:
一是转型发展的强大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分享经济将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化解转型期阵痛,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二是网民大国红利。截至2016年6月,全国网民人数已达7.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50.3%。上网终端逐渐多样化,全国手机用户数超过13亿户,手机移动端上网比例高达90%。庞大的网民和手机用户群体,使得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众多分享领域都可以轻易在全球排名中拔得头筹。
三是节俭的文化。对于分享经济的发展而言,节俭这种根深蒂固的消费理念是很重要的文化背景。
四是成功的实践。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跻身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排行榜前10位,有足够的经验供互联网创业公司借鉴。
(二)发展历程
从发展实践看,中国的分享经济实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1):
一是萌芽阶段(2008年之前):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陆续出现Zipcar等分享经济平台,一批海归回国创业,国内互联网产业开始发展,开始出现一些基于互动式问答的知识分享网站,并逐步出现一些众包平台,如K68、猪八戒网等。这一时期分享经济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
二是起步阶段(2009~2012年):伴随着国外分享经济浪潮的发展,国内众多领域的分享型企业开始大量涌现,如滴滴出行、小猪等。
三是快速成长阶段(2013年以来):分享经济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领域出现了本土化创新企业,已经有企业开始了全球化进程。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分享经济领域的企业数量和市场规模都呈加速成长态势。
未来,分享经济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产业发展将在竞争、淘汰、整合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三)发展态势
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其中交易额18100亿元、融资额1460亿元),主要集中在金融、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生产能力、知识技能、房屋短租等六大领域。
分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5000万人左右(其中平台型企业员工数约为500万人),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保守估计,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
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未来十年中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见图2)。
从发展现状和演进态势看,中国分享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 产业初具规模,未来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内分享经济发展迅速,平台企业快速成长。根据速途研究院数据,2012年在线短租市场起步时市场规模仅有1.4亿元,2014年达到38亿元,2015年超过100亿元,环比增长163%。分享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传统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2. 分享领域迅速拓展,平台数量持续上升。从在线创意设计、营销策划到餐饮住宿、物流快递、资金借贷、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医疗保健、知识技能、科研实验,从消费到生产,分享经济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平台数量持续上升,一些领域在短短数年间就涌现出数百家分享型企业。
3. 交通出行发展较快,示范引领作用凸显。由于平台企业成长的相似性,作为分享经济的领头羊,使得交通领域的发展历程、成长路径、竞争战略以及行业政策制定对整个中国分享经济行业都将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和风向标作用。
4. 本土企业创新崛起,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网络化的特质加上中国独特的优势,大大加快了中国分享经济企业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引领、从本土到全球的进程。
趋势展望
分享经济加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并将成为人类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未来几年,分享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 内涵持续深化,外延不断扩大。目前分享经济主要活跃在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家政、金融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服务业领域,未来将迅速渗透到基础设施、能源、农业、制造业等更多生产性领域。
创新实践会引发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持续跟进研究。分享经济可能会引发经济学范式与理论体系的重构。
2. 竞争日趋激烈,少数企业胜出。未来几年分享经济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网络经济具有赢家通吃的特点,部分发展较快的领域将有少数企业独占鳌头。未来几年在中国出现若干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是完全有可能的。
3. 传统企业转型,积极拥抱分享。传统企业面对分享经济发展浪潮,大致有三种表现:漠视观望、不知所措、积极参与。企业应该认识到分享经济会给自身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更多还是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采取不同策略适应并积极参与分享经济,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一、在发展阶段上,正在由资本原始积累向资本初步集中转变。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的地方,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完成了原始积累,正在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一些地方已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私营企业集团。这说明私营企业正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在所有制关系上,除私人独资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外,私人合伙企业、私人股份企业也大量涌现,同时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也得到了加强,由此形成了由私营企业参与的多样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在经营管理上,由小作坊式的家庭经营转向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现代经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得到创新和再造,一些企业正在逐步向科学的、规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管理模式迈进,企业内部机制日臻完善,企业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转向协调和融洽。同时,一批有能力、有影响的企业管理人才在市场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
四、在行业领域上,将由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由商贸、饮食服务业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科技和信息行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产业结构将由生产加工业和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向高科技及教育产业等新兴产业调整,由狭窄的经营领域向国家允许的更为广阔的领域延伸,包括原来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某些特殊行业和领域,随着政策的调整,将会有部分具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参与其间,或以参股的方式加盟经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在活动范围上,将由区域内市场走向国内市场,再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活动范围会迅速扩张。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放开,随着中国加入WTO,相当一部分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将会大步走向国际市场,有的会逐步发展为新的民营跨国公司。
六、在经济实力上,将逐步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梯次结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处于艰苦而漫长的原始积累阶段,一部分民营企业进入原始积累后期、开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呈“冲刺”态势,少部分民营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顺利跨入自由竞争阶段,极少数民营企业,依靠自己强大的实力走出国门,跻身于世界市场竞争的行列。
七、在发展环境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政策、舆论、法制、金融、信息、管理等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民营经济正在走向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竞相发展的轨道。私营企业开始由随处布点、遍地开花向规模化、园区化发展转变。
八、在社会贡献上,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步提高,将来会超过50%,现在有些地方已超过80%。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雇(self-employment)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日渐发展壮大,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工业化国家将经济政策的重点从大企业转移到中小企业上,以小企业为经营方式的自雇也逐渐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重点。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可以在创业、受雇与自雇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创业是指劳动者发现市场机遇,创立企业组织,并用于承担市场风险的行为;受雇是指劳动者受人雇佣、付出劳动、得到报酬的劳动方式;自雇是指劳动者自我雇佣,自己组织生产与销售的经济活动,做自己的老板。在中国,自雇又被称为“个体户”。自雇形式多样,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小摊贩,还包括艺术家、翻译、自由职业的新闻工作者等等。
劳动者走上自雇道路的原因不尽相同,而自雇经营的结果也各有千秋。自雇对劳动者生产、销售产品的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若经营不善,自雇小企业会走向失败;如若经营得道,劳动者就可以发现市场机会,走上创业道路,早期的惠普、苹果、微软等企业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二、走向自雇之路
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不乏自雇者的存在。劳动者选择自雇的原因往往是不同的,主要可分为主动性和被迫性两类,而经营结果也存在差异。出于主动性原因从事自雇的人,往往具备较高的企业家精神,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容易取得成功并进一步创业。而那些出于被迫性原因自雇的人,由于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成功的几率却十分渺茫。
(1)主动性
劳动者选择自雇的主动性原因,亦可称之为拉力因素,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众多选择时,劳动者通过对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认为自雇是最优选择,从而做出自雇的决定。主动性原因中就包含了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劳动者发现市场机遇,创办小企业,并积极承担风险以谋求利益。
Bates和Servon提出劳动者走向自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所有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式中,劳动者认为只有自雇有助于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因而踏上自雇之路。Borjas和Bronars,以教育水平和工资为依据衡量劳动者能力,发现劳动者能力与从事自雇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大致呈一条u形曲线,表明劳动能力特别高与特别低的人更容易走向自雇。能力特别高的劳动者们,尽管处于剩余分配的最顶级,享有较高的收入和补贴,但这并未使他们的劳动能力发挥最大效用。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为实现对自身价值的更高追求,他们会主动选择从事自雇。
(2)被迫性
劳动者从事自雇的被迫性原因,又称之为推力因素,是指现有工作状况较差的情形下,迫于生活压力,劳动者不得不从事自雇以维持生存。与主动性自雇不同,出于被动性原因选择自雇的劳动者多是无奈之举,其中并未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成功进而创业的几率也较低。
Arango M c使用23个OECD国家1972-2009年的截面数据,用非线性的分析方法,探究失业和自雇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在失业率高于4.11%时,经济萧条对自雇有推动作用。失业率越高,劳动者更倾向于自雇,原因在于经济萧条背景下,工作机会少,找到一份提供薪水的工作很难,尤其是对那些低学历的人来说。
较之主动性自雇劳动者,出于被迫性原因走上自雇的劳动者能力偏低,不具备发现市场机遇、积极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加之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完善,难以找到创新突破点,诸多因素导致了被迫性自雇难以成功。
(3)主动性与被迫性共同作用
自雇的原因虽区分为主动性与被迫性,然而现实中,主动性与被迫性并不是各自发挥作用的,而是共同决定了劳动者的自雇行为,只不过有作用有主次之分。
B0genhold通过对一些专业人士如翻译、新闻工作者等自雇路径的选择,提出了劳动者走向自雇的原因是多样的,推力与拉力很有可能是共同作用的,只不过存在一个主要作用与次要作用的区别。Bates和Servon还对翻译、艺术家、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发现翻译和新闻工作者都是由于主动性原因选择了自雇:自雇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属于他们的劳动力市场并不存在,自雇是一种被迫性的举动。
德国政府曾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失业者自雇。Caliendo和KrRikos探究了在此政策背景下失业者创立的新兴企业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存活率。他们用调查证明了失业者从事自雇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是因为失业补助的停止发放才选择自雇(推力因素),并且“想做自己的老板”(拉力因素)。
(4)我国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存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共性问题,也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独有特点。自雇,在中国又称个体户,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自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进了农村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自雇劳动者成为创业先驱,经营较为成功的自雇者走上了创业之路。
21世纪来,自雇呈现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自雇劳动者从事的行业已不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创业需求,走向没落。
(5)我国的创业需求
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压力变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耗能、粗放式发张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多的运用市场的力量。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当前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也对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我国所需的创业,是能推动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创业,是企业家精神驱动下的创新活动,而非简单的以谋生为目标的落后自雇行为。
(5)自雇在中国失败的原因
①优秀自雇者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私人财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私营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具备管理技能的劳动者选择了自主创业,建立私营小企业,离开了自雇行业。自雇和私营企业一直是私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济发展的加快,使得二者主次地位发生了变化,私营企业取代自雇成为了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②自雇机会成本提高。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出口导向型,且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自雇的机会成本提高,劳动者越来越多地离开自雇行业。
③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市场化经济的深入发展对自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旧有自雇方式已不能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因而不断走向衰落。
三、结论与建议
自雇从业者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或许成功,或许失败,成功者展现了发现市场机遇的远见卓识、勇于承担市场风险的进取精神,走上创业的道路,我们对此应持一种积极鼓励的态度。通过文献梳理,提出推动自雇发展的政策建议:
海洋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海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1世纪可谓是人类“耕海牧洋”的时代。目前中国12个沿海省份,陆地面积占全国的14%,人口集中了全国的41%,工农业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实现了年均22.2%的增长率,但目前海洋经济总值在全国GDP中只占3.4%,低于目前世界4%的水平,与西方海洋强国的差距则更大。
中国“外向型经济”高度依赖海洋。以石油为例,中国石油高度依赖进口。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以上,2030年将激增到80%以上。而中国进口石油的90%依靠海运;从生产资料和产品来讲,中国40%的生产资料来自海外、65%的产品要销往世界各地。而中国经过海洋走向全球的贸易往来占中国经贸总量的90%左右,其中,通过南海―印度洋走向中东、非洲、欧洲的占56%,通过太平洋走向南、北美洲的占31%。
海洋给中国经济发展和崛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南海为例:国际能源组织认为南海有大量的油气资源,相当于第二个波斯湾,保守估计大致有230亿~300亿吨,可燃冰预计达到500亿~700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开采上百年。而中国海域蕴藏的其它资源,更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
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正阔步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也正面临着主要来自海上的严重威胁,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必须从战略上重点对待和解决。
美国自从2009年正式吹响了重返亚洲的号角后,不断非难与挑战中国。它无理指责中国南海缺乏国际法依据,支持菲律宾就提起所谓仲裁,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袒护与中国有海洋争端的国家,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频繁在中国家门口举行大规模海上军事演习,在亚洲加强军队及武器装备部署,多次把军舰、飞机开进中国南海,等等。凡此种种,严重威胁着中国的海洋安全。
日本与中国有东海划界争端,主张中间线划界,企图将东海一半归入其版图,并加剧争夺我的动作,不断进行针对我的夺岛演习。它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加紧第一岛链的军事部署,修改并实行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对中国的海洋和权益构成了严重的直接威胁。
越南与菲律宾在南海频频侵害中国海洋和权益。越南声称南海的西沙群岛及海域都是属于它的领土,还在南沙非法占领了中国29个岛礁。菲律宾占了中国南沙9个岛礁,并就中国南海海域及岛屿问题要求联合国仲裁法庭作出仲裁,企图永久占有中国的海洋岛屿。越南、菲律宾等还在南海与其他国家联合钻探了1500多口油气井,其中300多口在中国的南海九段线内,中国平均每年约有5000万吨油当量的油气资源被掠夺。
此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印度开始实施“东进战略”,一方面宣扬“中国”,针对中国大力发展军事能力,从美国和俄罗斯大力引进先进武器;一方面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同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军事合作,并与越南联合在南海勘探石油资源,极力插手中国的南海事务。
中国必须改变不利的海洋环境
中国应在海洋环境方面趋利避害,寻求改变。
整体看,经济增速在温和放缓,但季度增速仍保持在9%以上;物价虽有见顶回落迹象,但月度同比增幅仍处6%以上高位。短期内中国经济虽无“硬着陆”之忧,但对明年经济大势和政策走向,人们却莫衷一是。
日渐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得四季度和明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经济增长的几大动力均有所减弱,微观主体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内外需的放缓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转型压力,未来经济增速逐渐趋缓下行恐怕不可避免。
长期看,中国经济的确需要预防“硬着陆”的风险。一国经济很难长时期以两位数的速度高增长,依赖政府投资维持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必然将盛极而衰,未来中国经济必然将从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逐步走向相对趋缓的增长平台。
这一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决定的,既不是经济周期性的问题,也不是宏观政策所能完全支配和调控的。
再看物价,明年的形势并不令人特别乐观,制约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并存。通胀形势难免会有反复,“上快下慢”、“上易下难”等所谓价格黏性问题将越来越大,温和通胀恐将成为一种中长期的常态。
除中长期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并存的局面值得警惕之外,明年中国经济还将面临其他一些风险和矛盾。
一是房地产泡沫化问题仍十分严重,未来须预防房价下降带来的风险,包括投资者断供风险、二三线城市楼市泡沫化风险、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及其引发的民间融资风险等。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为突出,须特别关注融资平台的短期流动性风险和局部风险。三是小微企业融资较为困难,民间金融巨大风险仍在酝酿和发酵之中,种种乱象已经成为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四是全球经济增长状况不容乐观,欧美经济滞胀风险对我国外需构成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因债务危机困扰,已陷入停滞状态;新兴经济体通胀严重,面临政策紧缩;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增长动力不足。
人们最关心的政策走向,因此面临新的选择。今年以来,因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民间借贷利率畸高、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等因素的存在,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声音在呼吁、期盼政策的放松甚至是转向。但事实真能如其所愿吗?
2012年,宏观经济运行及经济政策选择依然面临着“控通胀”与“稳增长”的两难。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资源和资金大量投入、依靠以国有部门为主导的投资拉动的情况下,抑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
为此,宏观调控仍须在其间寻求平衡,今年宏观政策可能的主基调是:取向不变,政策微调,以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应对内外部冲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所谓“取向不变”,是指宏观经济政策仍不具备大幅转向的条件和基础,应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加强二者的协调配合,以巩固已有的抑制通胀的成果。货币政策基调短期内应当维持现状,没有继续收紧的必要,但也不宜全面放松;财政政策应更加侧重总量积极,方向引导,充分发挥其在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所谓“政策微调”,是指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为预防经济超预期过快下滑,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增速回调状况和通胀压力,做出局部性的动态优化和灵活调整,做好“稳增长”方面的政策储备,特别是做好引擎切换和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准备,并应充分考虑各种已出台政策相互交叉的影响,防止负面作用叠加和扩大化。
关于小微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现象。严格来讲,这已不是总量政策的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或是制度问题,需要通过加快改革予以解决。不能指望正常的总量政策来解决失常的结构性问题,也不能以此来要挟和倒逼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改变,就此而提出“宏观调控过紧”“政策超调”的质疑是不公正的。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继承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的含义主要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有目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专门组织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包括全日制教育,也包括业余的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从贫困走向富有的过程,不仅代表国家整体实力的增长,更意味这整个社会的生活素质的提高。就当代经济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一是经济量的增长,即国家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二是经济结构的发展,即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由工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三是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水平、卫生健康状况、医疗条件等方面的提高。
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一方面,随着教育的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也在上升,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教育活动是一个投资的活动,教育投资在短期来看是一个消费性的投资,不能直接带来收益,也不会在短期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是在长期来看,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劳动力转化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只有通过教育使人的智力得到提高,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学校教学把先进的科学知识普及,使得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科学技术;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才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只有教育把技术不断普及、实践,才能够真正的转化为生产力。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这使得受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享受的权利。在我国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生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经济发展影响下的重要改革。同时,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化以及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改善,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比如,现在的中小学生的教育不再局限于文化课的培养,而是全面性的发展,课外不仅开设文化课的提高课堂,还有舞蹈课、音乐课等兴趣班,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对教育业的影响。
三、如何协调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教育与经济是我国尚未完全解决的两个问题,而且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不协调,许多地区的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也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超过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要着重解决好如下问题:
1.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经济体制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化科研机构的改革,促进企业化、民营化的步伐,提高企业技术的不断革新,这样企业不断需要创新性人才,政府才会注重教学。同时,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规范学校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独特的人才,而不是普遍的人才。总之,在对企业体制改革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协调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2.保持经济不断增长,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越居世界第二的位置;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在不断增多,从一个封闭式的国家逐步走向世界。这些都体现出我国经济在发展,但是我国经济仍以工业为主,是一个加工性的国家,对技术的掌握较少。所以,我国目前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因素,同时,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步转向技术性的发展,这样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才会增多,不会使我国培养的大量人才外流。
【关键字】电商,影响,现状,中国经济,发展
前言: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全球化的电子商务也进入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积极参与和把握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经济如何发展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如何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议题,非常值得讨论。电子商务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生产管理、生活、政府、法律制度等等都带来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的探讨内容如下:
一.电子商务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从各方面来看发展都十分迅速。电子商务的强劲发展势头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起步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网络运行速度慢,并且网络运营资费高出国际平均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在网上获得丰富的相关资讯,在网上交易商品、网上定票、旅游、教育等等。电子商务带来的利润以及积累的财务,可能是很多传统行业几十年也无法完成的财富。所以,这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愈来愈意识到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和其本身的巨大潜力。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发和运用电子商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
(二)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政策
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看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不正当竞争,非法经营等等。所以,制定相关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可以更好的维护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由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主持的,有关与我国电子商务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其制度标准方案,已经基本完成。我国政府也在加紧探讨,以便于早日制定并出台,中国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
(三)电子商务对各行业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服务行业和零售产业对其的应用是最快的。比如在网络上可以买到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订票,及时掌握出行旅游的相关资讯。
传统制造业也逐渐开始意识到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新渠道和新市场。所以,也在积极实施和落实电子商务计划。
金融服务业使用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最广泛的行业。如:证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等等。
目前来说,农业是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化水平最低的行业、这些都是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员自身水平有限,外加政府先关的政策没有惠及到农业领域中。但是也正是由于农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范围不叫小,也恰恰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现在可看到很多绿色农业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并且达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所以,农业领域的电子商务运用和发展,将会极大的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的步伐。
二.电商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一)深化发展和个性化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那么也会逐渐的支持其他行业的发展,渐渐走向深化方向,使得行业的整体经营环境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个性化解放。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参与各种评判和讨论。并且消费习惯也越来越个性化。那么,这就导致商家对于商品的发展也会根据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去设计和制造。
(二)国际化大融合趋势加强
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正在向着国家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引国际资金,并且将自己的企业放到国际市场中去竞争。
那么,电子商务走向新的融合。同类网站、业务内容形同的企业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会在国际市场的环境下优胜劣汰。而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新一轮的国际电子商务的扩张和竞争中,必然会接受新的挑战。所以,寻求新的战略联盟是当下企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苏宁易购与淘宝的战略联盟、京东和其他家电企业的联合,也都再次证明了大融合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势在必行的。
结语:电子商务是现代化商业的发展的基础。在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背景下,中国要想获得经济的发展,就需要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开拓我国的电子商务平台。本文主要是针对电商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以期中国经济走的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于光平,唐艳秋. 电子商务与经济发展[J]. 理论观察,2000,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