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物联网发展前景

农业物联网发展前景

时间:2023-07-18 17:2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物联网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物联网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 课程 教学实践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3-02

一、引 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外在使能”的各种资产、携带智能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监控、定位溯源、报警联动、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任何智能物体间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鉴于此,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在2011年,又有27所高校设置的“物联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

二、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

笔者所在的大学还未申报物联网专业,但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支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如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及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基于此,笔者在2011年连续两个学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导论的公选课,学生选课非常踊跃,170人的选课规模每次都爆满,从这可以看出当前本科生对物联网等新生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针对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在现有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1.合理选择教材

笔者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不仅有理工科学生,还有社会科学类学生,选择了周洪波博士所编写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一书。此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学生了解物联网世界,且不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

2.严格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不仅是进行教学内容及进度的依据,也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更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一个好的教学大纲,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讲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机遇,让同学们明白物联网技术无论是在经济、生活以及国家战略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前景。让同学们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基于四大技术的物联网支柱产业群,分别为RFID从业人员、传感网从业人员、M2M人群以及工业信息化人群;其次,着重讲述物联网产业链,即Device、Connect以及Manage(DCM)三层系统,或者也可称之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通讯与连接,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长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短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和长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在物联网应用方面,通过物联网在城市市政管理、农业园林、医疗保健、智能楼宇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并通过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让同学们对整个物联网系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

物联网是个实用性很强、发展前景很广的技术。将来物联网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类的科技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意和学生互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去描绘50年,甚至100年后因物联网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课过程中,笔者既有讲述的环节,有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更有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笔者希望此课程是个开放的课程,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运用多媒体等途径来呈现物联网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从而使课程生动形象,对错分明,环环相扣,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当然,这种讲课方式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师生间平等、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这种授课方式,就是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也即心灵交融,才能实现交往、沟通。

4.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强调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和发展前景设想,同时考查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评价标准上学生的成绩由学生上课过程中的讨论报告、出勤率和最终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讨论报告占20%,出勤率占20%,最终课程论文占6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联网技术,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并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方法。

三、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技术,笔者依据物联网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物联网专业设置的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摸清了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学过程,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协作能力,能够畅想未来,把握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本科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新挑战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康晓慧、罗霄凤、张梅等.植物病理学方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225~1227

3 张玉梅.物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学术研究,2011(10):82~83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现状;应用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049-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的浪潮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联网主要是利用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等传感装备,实现互联网和物体之间的连接,从而获得物体的信息,并进行通信,实现对物体的识别、跟踪和监管等。而物联网技术是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拓展了信息的获得领域,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加强各个行业之间的交流,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1 物联网概述

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一种新兴的智能感应网络系统,它可以利用物体智能感应装置来对数据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通过网络传输的过程,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使其传输到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从而可以实现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互。物联网可以定义为利用射频识别、红外线感应器和激光扫射器等传感设备,并按照事先定好的协议,可以实现物品和互联网的结合,并进行大量信息的交换的传输,从而保证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和监控的一种现代网络。

2) 物联网的构成

从结构上来看,物联网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底层的数据感知层次。这个层析具有较强大的信息感应的功能,它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底层的感知层次包含众多的内容,包比如二维标签、识读器、摄像头、传感网络等内容,可以进行物体的识别,它是物联网网络运行的第一个环节;二是数据网络的传输层次,它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且进行传递。它包括通信网络、网络管理中心、智能处理中心等内容。三是数据网络传输层以及内容应用层。内容应用层对已经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纳入到一些有关的行业中,和行业的技术充分融合,有利于实现变电站的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

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多样化,为此政府也针对目前的发展形势,制定了一些新的规划。

1) 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推动互联网的发展规划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逐渐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比如我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物联网纳入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去,也完善了相应的产业标准。但目前市场环境比较复杂,产业标准还在完善和发展的阶段。虽然各地政府已经开始出台一些关于物联网发展的策略,但是标准仍旧不统一,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也表现出不确定性。

2) 各地高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输和交流。很多机构纷纷成立了一些物联网工作指导小组。很多高校增设了物联网专业,力求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促进物联网事业的发展。

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物联网可以通过感知层对事物进行感知和识别,因此,这就需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支持。无线射频技术是一种智能化的技术,它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和指导,可以充分利用无线射频信号对目标进行识别,从而获得一些有关的信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它不和目标对象直接接触,而且它可以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识别,具有较高的精准度,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利用无线射频技术进行识别,可以快速获得信息,并进行信息的共享。

2) 无线传感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感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组织一些传感器单元,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从而可以实现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实现各个节点之间的感知,并能够对数据进行传递,从而用来处理网络中的监测数据和信息。

3) 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

在物联网技术中,智能技术是其中一项关键的技术,主要是在物体中引入智能系统,增加物体的智能性,可以实现和用户之间的交流,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纳米技术可以应用于更小的物体,它能够实现这些更小的物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之间的配合越来越紧密,可以通过二者的结合可以使一些物体更智能化和人性化。

4 物联网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物联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会继续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要推动物联网的持续发展,就要解决一些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等方面。

1) 核心技术有待突破

由于我国物联网技术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一些关键技术还处在初始应用阶段,需要进一步发展传感器接入技术和核心芯片技术等。第一,目前,现有的传感器的连接受到通信的距离的限制,而传感器本身对外部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第二,目前,传感器的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还有待提高,且数量不足。第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应用大量的传感器,因此要发展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目前我国网络中间件技术还不完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2) 要统一标准规范

统一标准规范,有利于保障互联网的应用和推广,否则将会影响到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还在发展阶段,所以尚未建立健全互联网标准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的发展与国家的一些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要制定统一的物联网标准,但是目前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统一的物联网国际标准难以确立,因此,标准规范不能在短期内形成。

3) 信息安全和保护隐私的问题

目前,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和保护隐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物联网的应用中,首先要对物品进行感知和识别,在这个过程中,一项关键的技术就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以自动获取物品的相关信息。它方便了人们对一些不可接触的物体的信息的获得,但是如果不加以对其进行控制,那么很多物品的信息就会被更多的人们所知,并对物品进行无限制的追踪。因此,这对信息的隐私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也存在一些隐私安全的问题,很有可能导致信息的泄露。所以,要完善访问机制,设立访问权限,对信息的传递、查询等操作行为加以控制,减量减少由于信息泄露而给个人带来的损失;同时,很多信息需要进行隐理,只允许被特定的人所看到,因此通常会采用加密的方式。在物联网识别技术中,保密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物联网中,秘钥管理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这是因为物联网具有多源异构性,所以保密工作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在物联网中,IP地址有待扩充。每一个物体都需要有着自己的IP地址,可用于对它专属的识别、传输等。目前,Ipv4已经满足不了地址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利用Ipv6的支持。但是,要将实现Ipv4向Ipv6转型,并解决系统兼容的问题成为面临的一项挑战;另外,设备生产成本的问题也要重点关注。目前,物联网的规模逐渐扩大,信息数量逐渐增多,因此,需要降低物联网设备生产的成本,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物联网智能化的发展。

5 应用前景

1) 有效的资源控制,实现节能环保

目前,我国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耗能较高,还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影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调节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推动物品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发展,有利于对资源进行高校的控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 推动开放和合作

互联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为物联网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促进信息的传输和交流。因此,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中,要推动开放和合作,保证产业之间的协调,努力研发,实现出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发展。

3) 加快应用开发

我国物联网技术还处在初始阶段,很多技术和方法还不完善,企业的盈利状况还有待改善,在资金的投入上还不足,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容易停滞不前。所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要加快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做好宣传工作,政府给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给予企业一些补贴,保证他们发展物联网技术的资金支持,进而可以进一步扩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应用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做好保密工作,加大安全维护的力度,打击蓄意破坏的行为,通过法律法规对制度进行完善。

6 结语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利用物体智能感应装置来对数据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通过网络传输的过程,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传达到信息处理中心之后,有利于实现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互。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信息安全和保护隐私的问题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其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控制,实现节能环保;并进一步推动开放和合作;还要加快应用开发,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还要根据目前的需求来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掌握更多用户的心理需求,促进应用范围的扩展。

参考文献:

[1]刘爱军.物联网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展望[J].物联网技术,2012(1):69-73.

[2]吴青,曾飞,初秀民.物联网技术在现代散货码头应用现状及趋势展望[A].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13:7.

第3篇

[关键词]ZigBee无线通信技术 应用探讨 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这就为我国无线通信技术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平台。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信息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zigBee的发明就为无线通信技术提供了新的血液。本文就是针对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思考。

一、浅析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的名字是来源于蜜蜂的八字舞,ZigBee技术的原理就是在很短的距离范围内为其用户的沟通交流进行实现。ZigBee技术的特点就是短距离、简单化、低功率消耗、低成本,总而言之,ZigBee技术就一种既便宜实惠又低消耗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其在网络中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方面的无线传输技术,所以ZigBee技术在物联网中有着重要的实用性。ZigBee技术还在我国一些工业生产方面、医院方面及家庭等方面都发挥了其自身的作用。

二、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上文说到ZigBee技术应用广泛,为我国的各个部门的可持续发展都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主要包括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医院方面以及人们家庭方面,ZigBee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ZigBee技术在农业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中监控系统对于企业中的数据进行自动的记录及分析,并且可以自动计算出准确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方面,比如某煤矿中,企业可以通过ZigBee技术的优点对于煤矿中的安全进行有效的检测。尤其是在目前社会发展这么迅速的新时代,由于经济利益的缘故,近几年我国煤矿中发生的事故的机率正在逐年升高,这些事故的发生和煤矿中安全管理有着联系。

所以企业可以利用ZigBee技术的优点来研制一种安全检测系统,使煤矿工人在工作开采煤矿的过程中能够利用系统对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的监控。

同时,此系统不仅可以对于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还可以将监控中的数据传送到企业的监控中心。通过合理的运用ZigBee技术,煤矿企业就能排查其中的安全隐患,不仅提高了煤矿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煤矿工作的安全效率。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中的科学合理运用,为煤矿企业的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ZigBee技术也被广大企业及单位所认知,ZigBee技术的引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相信在未来的社会中,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还会在更多的企业领域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ZigBee技术通过利用传感器的有限,两者的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种自动化的智能监控网络系统,网络监控系统可以自动的采集并分析其中的相关数据,并且可以得到准确的信息结果,这样也可以促进ZigBee技术在一些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工农业及军事等方面,ZigBee技术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工业方面,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还可以在设备及能源管理方面进一步的加强创新。特别是在工业中一些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加强对其的监控及检测,为工业企业生产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上文所说的ZigBee技术和传感器的应用可以对其传达网络数据进行一个科学的创新和改善,这样也大大的增加了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时间。

在农业方面,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方面还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由于我国农业在生产方面还是依靠传统的生产模式,所以就要合理的运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使农业也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方面持续发展。比如可以通过ZigBee技术的优点来进行农业中土壤的湿度等指标进行检测,使农业生产人员可以在此检测过程中今早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就大大的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ZigBee还在医学及家庭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生产领域都会利用ZigBee来为自身的利益带来更大的保障。

第4篇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新能源

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中国在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并将继续作出积极努力。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新材料

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生命科学

十年实现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这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建议超前部署分子设计育种,大规模挖掘动植物种质中蕴藏的优异基因资源。这样,中国10年左右就可能实现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生物医药

突破基本医疗器械核心技术

要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要切实防范干细胞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

信息网络

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

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智慧地球”简单说来就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就是传感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空间海洋开发

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们要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是“蓝色聚宝盆”。国际上正兴起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我们要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地质勘探

第5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物联网得到了更大的认同与关注,同时它也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本文主要从最初的提出与发展对物联网进行探讨,然后针对物联网在我国当前的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加以分析,最后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有关的思考建议,以不断促进我国物联网全方位应用的顺利健康展开。

【关键词】物联网 发展与应用 问题 建议

1 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物联网”的概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在1999年提出的,IBM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构想进一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中国人们对物联网的关注始于温总理在2009年提出的“感知中国”,这一系里事件都预示着物联网在21世纪的新时期所得到的关注。可以说,物联网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革命,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掀起的又一次产业浪潮。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预测,随着物联网全方位应用的展开,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与人人通信业务的比例将达到30:1,正式步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纳米技术、传感网络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智能技术这个关键技术的应用。在应用领域方面,物联网能够运用于包括公共安全、精细农业、家居安防、工业自动化控制、交通安全以及健康监控等领域。目前,在我国得到最有效应用的应属三大通信运营商,从机器到机器的通信(M2M)是现阶段物联网的主要应用形式之一。

2 物联网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虽然当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然而其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临很多挑战。例如,物联网的需求挖掘的应用领域在哪里?怎样不断完善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现有的物联网技术改如何突破?物联网的标准该如何制定与规范?等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安全问题

主要就是指数据保密问题,应该如何实现大量数据以及应用隐私的保护。

2.2 技术标准问题

标准是一种交流规则,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因此要求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2.3 终端间题

物联网终端除具有本身功能外还拥有传感器和网络接气等功能,比不同行业需求各异议,如何满足终端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是一大挑战。

2.4 协议问题

物联网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基础。

2.5 费用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芯片等组件的费用较高这一问题。

2.6 如何实现规模化的问题

2.7 商业模式问题

由于我国物联网的应用开展的较晚,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成功的商业发展模式,尤其在应用方面,很多商业模式的发展还不是特别明朗,因此还需要继续探索适合发展的成功商业模式问题。

3 针对我国物联网全方位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物联网应用的全方位开展,我国应加快建立相关的研发团队,培训推广人员,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全方位开展。针对我国当前物联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全方位应用物联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有:

3.1 首先要建立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和产业,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产业规划与协调、企业信息保密、商业竞争、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都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因此在全方位开展物联网应用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首先要出台和完善配套的规章政策等,以保障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健康、有序。

3.2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物联网技术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已为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因此为了促进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政府不仅要引导企业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各类资源,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打造一个利于该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3.3 掌握自主创新技术,积极推进产用研结合

现阶段我国应用物联网技术还不够成熟,例如,目前RFID产业仍然是以高频为主,还未掌握高端芯片这一核心领域,芯片成本高,且无法规模化、产业化,因此要加快自主创新技术,加快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建立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此外,还要坚持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推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协调发展,在注重技术实用性的同时加快技术应用的转化,促进物联网应用的全方位开展。

3.4 注重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

产业的发展与繁荣要依赖一定的产业链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换句话说,某一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多方联合与推广,通过各方努力共同打造适宜技术发展的生态圈与商业圈。所以,在全方位展开物联网应用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商,尤其是信息产业、电信运营商等的积极性,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3.5 运用多种商业模式,实现共同发展

虽然物联网市场的前景较为广阔,但是该行业目前并没有出现一种较为稳定的,有收益的商业模式,当然更没有哪一种商业模式能够在这一领域内引领物联网发展应用的浪潮。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合作型、定制型、混合型、自营型等多种商业模式的共同发展,通过各方竞争最终发展出更好的商业模式。

4 结语

总之,在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背景下,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大好,必然会成为工业甚至其他更多行业发展一个重要突破口。物联网的应用将会更为普遍,会为很多物品安装小巧智能的传感器,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未来传感器的应用量将远远超过手机的运用量。物联网市场的全面开展将会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高科技市场,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欧晓华.我国物联网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商论,2013(1Z):176-178.

[2]林赛君.物联网革命[J].江苏商论,2009(31):64-66.

[3]曲成义.物联网的发展态势和前景[J].信息化建设, 2009(11):16-18.

[4]袁国智,董毅明.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1(4):28-29.

作者简介

李浩(1984-),男,浙江省建德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浙江新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应用。

第6篇

关键词: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发展前景

引言

自动化控制技术涉及到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等,通过对诸多相互关联的设备设置触发条件与工作流程,来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当前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有三种控制方式,分别是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及复合控制。其中开关控制指的是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不存在反馈的通道,只存在单方面的顺序控制过程,这种方式受外界干扰较小、运行过程稳定,但精度较低,没有自动纠偏的能力。闭环控制指的是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控制过程有直接影响,这种控制方式精度较高,对外部干扰不敏感,但存在一定的震荡、超调问题。复合控制则是将偏差控制与按扰动控制结合起来,消除扰动带来的偏差。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给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自动控制技术多被应用在工业领域中,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设备,对工业生产流程提前设置,避免人为的干预,实现对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管理。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根据具体的生产状态进行合理调控优化,实现减少消耗、节省能源、提高效益的作用。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

1.1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自动控制技术目前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十分普遍,企业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仪表仪器、控制设备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控制调度、优化管理,既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还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达到提升生产产量、节省耗能、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在工业生产方面,自动控制技术对企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显而易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自动控制技术在军事科研中的应用

在军事方面,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也必不可少,如雷达可以在千里之外发现目标对象,并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给部队,以便部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防御或攻击准备,这其中就少不了自动控制技术。又如航天领域,科研人员实现经过精密的运算,为卫星与月球探测器的发射设置程序,并利用自动控制技术使之能够自动调整运行轨迹、进入预定的轨道,为科研人员传回珍贵的科研数据与现场图像。另外,导弹发射之后之所以能够自动识别目标、调整飞行状态,也是因为有自动控制技术的参与。

1.3 自动控制技术在智慧生活中的应用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从路边的光控路灯、电梯的运行、空调温度的自动调节,到停车场的自动泊车系统,银行、医院的自动叫号系统等等,都有自动控制技术的参与。又如当前的智能电网技术、支持智能家居的楼宇自动化系统以及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也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并减轻环境负担。

1.4 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就目前而言,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并不是陌生的领域,当前我国在农业自动化上的探索与研究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农业机械装置自踊、排灌机械自动化、温室自动化控制,转变了以往我国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农业生产逐渐朝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农业生产上也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监控与管理。不仅可以实现合理灌溉、自动施肥,有效的提高水资源与化肥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实现有效节水、降低成本,减少农业生产中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温室自动控制也可以自动调控温度、光照,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2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

分析当前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可以明显看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动控制技术依旧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热门课题,分析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趋势,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方向。

2.1 现代化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应用

今后,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泛,也将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电气企业可以通过自动控制集成系统功能,自动收集掌握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对用电设备远程控制、用能分析等。另外,各种先进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可按指定时段自动查询各单位水、电、气、热的使用情况,既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与精力,有效解决传统人工抄表存在的数据误差。同时各水电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共享与需求调研,优化档案同步、数据展示功能,建立数据交互通道,实现数据互享,实现共同发展。

2.2 自动控制设备将朝小、微方向发展

从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的发展历程来看,设备的外形越来越小、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是不可更改的规律,而自动控制设备也会按照这一规律,向小、微方向发展。就目前而言,一些自动控制设备的体积略显庞大、控制操作较为繁琐,并且精准度、可靠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而在未来,这些自动控制设备将朝着小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高自动控制设备的可操作性与精准度,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2.3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将会在北京开通中国内地首条全国产化无人驾驶线路――燕房线,据悉,该地铁列车几乎达到了世界最高自动化等级标准。该线路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地铁车辆和技术,也是北京首条全自动驾驶线路,在这条全自动驾驶线路中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此外,自动控制技术在地下管道的实时监控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自动化技术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对城市地下管沟内的管道设备、有毒气体等进行实施的监测、控制和管理,一旦发现管道内出现有毒气体超标或设备异常的情况,自动控制系统将立即发出警报,将相关的监测数据与警报信息传达给管理人员,一遍及时的处理维修,将危险源控制在源头,避免出现更大的灾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自动控制技术除了应用在公共交通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外,还进一步的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其他领域,如机场航班信号指挥系统、110报警指挥系统、城市交通信号系统、铁路的自动调度系统、电力系统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 结束语

虽然我国当前的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相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今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自动控制技术将会更上一个台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凯.我国农业自动化发展趋势研究[J].知识经济,2012(3).

[2]安明.有关自动控制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

第7篇

一、互联网金融的常见形态

包装再创新类产品的典型就是第三方支付,最初的目的是解决网上交易双方信誉问题,在银行支付结算服务基础上增加第三方中介的角色,买方将资金划入第三方账户,交易双方确认无误后,第三方再将资金打给卖方。另一类是依托互联网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如P2P贷款、众筹等。这些产品的典型特征是绕开传统金融机构,依靠互联网平台将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联系在一起,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此类业务都是金融“脱媒化”的一种。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第一种业务做得风生水起,规模日益壮大,对银行的冲击也比较厉害。以互联网支付为例,截至2013年,我国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3729亿元,单是支付宝用户的客户数量就有8亿人,日均最高交易额达200亿元。据统计,凭借春节期间的应景产品微信红包,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腾讯微信绑定银行卡的数量就超过1亿。具体数据可能有水分,但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势头可见一斑。第二种业务目前来看仍然处于市场培育期,未来的发展前景还很难做定论。根据艾瑞的统计,2013年我国P2P贷款规模约在600亿左右,体量不大,而且遭遇了很多“成长的烦恼”,不少P2P网络借贷平台出现跑路和倒闭现象,给行业的发展前景增添了变数。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它应该是现有银行金融服务的补充,而不太可能带来颠覆性影响。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思考传统银行如何面对以互联网为渠道和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创新应用的冲击。

二、银行的比较优势

所谓谋定而后动,为了应对挑战就需要知己知彼。在当下中国,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还有近来发展迅猛的理财业务。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发展,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在产品服务、客户忠诚度及物理网点的布局上,有着互联网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丰富的线下资源是互联网企业梦寐以求而短期内又难以达到的,包括银行自身的资源,如网点、ATM、自助银行等,也包括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客户,如商场、酒店、航空公司等。线上资源方面,客观地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能力的建设,成绩很显著。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在银行的经营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数据显示,2013年银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已达63.23%,同比提高了8.86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达到7.53亿户,新增1.65亿户,同比增28.09%;网上银行交易总额1066.97万亿元,同比增加190.87万亿元,增长21.79%。但是,比起互联网企业一鸣惊人的表现,银行的信息化发展一直出于一种稳步推进的状态。信息化的成果,更多是银行现有功能的互联网化,似乎称银行互联网更为贴切。换句话说,银行只是把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的一种,在如何抢占互联网入口、挖掘渠道潜能上乏善可陈。若任其发展,不久的将来,尤其在零售业务上,银行很有可能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代工厂”,最重要的客户资源却掌握在别人手里。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天然具有严谨性。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各国都强调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当下的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短时间内迅速崛起,部分原因可能是监管部门还没确定该如何监管或由谁来监管,造成了一种准监管真空下的繁荣。以第三方支付为例,如果监管机构提出更高的风险准备金要求,必将增大互联网企业的资金成本。因此,目前的繁荣可以看作监管套利的一种形式。最近,面对异常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形势,央行发文暂停了网络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暂且不去争论谁是谁非、创新与保守等问题,风险这一课,互联网企业还是必须要补上的。

三、银行应对挑战的措施

事实说明,在互联网的江湖,谁能掌控渠道、守住入口、赢得流量,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银行在线上线下都有雄厚的实力,秉承互联网精神,将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抢占互联网入口,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O2O(线上到线下)生态链应该是一个重点努力方向。一是打造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当然,对这个平台的要求不仅仅是功能齐全,还应特色鲜明,符合互联网极度重视用户体验的特质。既要让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简单易用,还要满足内部风险控制的需要,这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二是将平台作为物理网点的服务延伸。互联网天生就是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重要抓手。站在客户角度、抓住客户痛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服务将会大有可为。例如,网点排队时间长一直是饱受诟病的问题,如果能在平台上实时查看周边网点的排号情况、提供预约排号服务、实时反馈需要等待的时间等,肯定会大受欢迎。三是整合合作商家信息,将平台建设成为一个信息中心,为用户提供特色化的LBS(LocationBasedService)服务,做到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丰富的商家信息,这些都是互联网巨头们一直在忙于布局的事情。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特色,在某一个垂直领域内确立LBS服务优势并非不可能,业务前景很有想象空间。例如,某家银行在影视领域内做得比较好,可以将各大院线票务消息接入网络平台,实时为用户推荐周边的影片信息,由此可以衍生出很多金融服务。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字数虽少,却意义深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谁能抓住这个“势”,谁就站在了“台风口”,谁就能四两拨千斤,否则就如雷军所言:“推着石头走上坡路。”总之,互联网金融的浪潮考验着传统银行对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

作者:周超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

第8篇

2012年2月1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计划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

“十二五”是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产业模式从“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五年。可以想象:未来五年间,政策将推动物联网市场高度繁荣,科幻电影中众多智能场景将逐步照进现实,科技逐日创新,市场创造财富传奇……这场盛宴中,哪些行业将成为真正受益者?

内容详实凸显高度重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及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而言,物联网即是把物品与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人可以通过网络识别方法控制各类物品,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遵循以上核心理念,我国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战略,包括“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及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无疑,此次规划是中国首次出台如此详细的物联网规划,自上而下地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高度重视。工信部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千亿元,而在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

当前,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此次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四大行业分享物联盛宴

深入剖析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在物联网行业众多分支中,智能卡技术、二维码识别、RFID芯片和传感器等诸多细分行业,将最大程度地分享市场带来的增长收益。

首先是智能卡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智能卡是一个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智能卡作为IT行业的一个小分支,原本市场份额很有限,但随着通讯、金融和政府安全等项目的实施,智能卡独特的技术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开始显现。

二维码识别则是物联网的关键环节,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二维码能多次读写且存储容量更大,在产品溯源、物流、防伪、防串货、会员管理、精准营销、召回等环节均能扮演关键角色。此外,二维码可通过网络传输和下载,其应用具有高度灵活和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的应用已更加便利快捷,目前二维码和智能手机相结合的应用包括电子票、电子折扣券、手机广告、手机上网及下载、二维码名片等。

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主要包括标签和终端设备两部分。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讯号读写标签中的信息,实现高速无接触式的物体标记和识别。由于RFID标签无需电源,且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因此已成为物联网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传感器则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基础。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

全力突破“应用”瓶颈

尽管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出台了相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且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但“应用层面突破乏力”仍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一位曾参与《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传感器、安保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近年来发出的声音不少,但真正产生经济效果的却并不多,如果真用产业产出的标准去衡量物联网的发展,那么其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物联网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市场利润。

专家估算,目前中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的需求量则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仅从终端潜在需求的角度,即可比较得出物联网市场空间远远大于互联网。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指出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

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还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未来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已陆续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城市应用将是未来三至五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政策之春泽被上下

自物联网概念提出以来,最初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驱动,无锡、江苏、杭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各个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地方规划和政策。

然而,纵观各地的物联网规划,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涉及重大指导意义的物联网标准方面,各地方政府很难达成一致,造成本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趋于分散。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过热”、“虚假繁荣”等恶名。

而本次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产业范畴,使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指导思想达成一致,还明确了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营造政策法规环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五大保障措施。无疑,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政府驱动的优惠政策之春。

根据规划精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围绕几个重点展开。首先是重点技术领域,诸如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尤其是与制造业有关的传感器制造业领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重点应用领域。在关乎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行业,如环境、工业、农业等已成为了发展的重点,而在民生密切关联的医疗、食品及社会管理领域,也已成为焦点。

此外,在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域规划领域,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思路是以“市场驱动”模式,以靠近关联应用产业为原则,如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物联网聚集区。

物联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与产业基本面政策之春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政策。2010年8月,教育部即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37所高校获批,新设专业在2011年已开始招生。

而物联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时做出反映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为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培养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的日渐清晰,以及物联网设备和产品制造业、物联网运营产业、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展望未来,从物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直至“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政府一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但专家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要克服技术问题,及市场规模化应用瓶颈;其次,需要培育一些能够整合物联网产业上下游环节的龙头企业;再次,需解决需求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整合;最后是绿色发展,将物联网应用于节能减排、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等领域,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发展前景。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监控、食品安全等多个行业崭露头角,并广泛出现在政务、公共安全、健康护理和国防等各大领域,商业模式亦日渐清晰。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世界各国都对其寄予厚望,视之为“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农产品;营销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农产品”发展迅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农业”成为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2017年,全国兴起的淘宝村有2118个,农村网店数达985.6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800万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734亿元。农村电商通过线上线下以及各种社交平台的推广,拓展了农产品交易渠道,可以看出农产品电商具有良好的增长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农产品”的迅速发展,对广大农村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带动作用。

(二)“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平台众多

目前,农产品电商平台众多,涌现了一大批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电商,主要包括淘宝、拼多多、京东、苏宁等一些大型电商平台。也创新了种农产品经营模式。随着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者以及企业加入“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平台,通过各种方式来推广销售农产品,不仅能够降低农产品滞销的风险,也可以在直销中增加农民收入。

二、“互联网+农产品”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互联网+农产品”工程对网络通信、农村公路网、冷链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很高的标准。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达不到目前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要求。而且这些基础设施前期投入大,冷链物流设施缺乏,农村公路网难以承担巨大货运的压力,导致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存在困难。农产品订单在配送过程中需要快速高效的物流,防止农产品在配送途中出现腐烂变质现象,降低农户信誉度,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二)农产品电商人才紧缺

“互联网+农产品”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遍落后于城镇,发展实力有限,面临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局面。这使得“互联网+农产品”工程的发展缺乏互联网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农业劳动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不强。在缺少电商培训人员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当前“互联网+”农业发展对信息技术、网络运营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

由于网络购物的特性,消费者在选购生鲜农产品时,主要是依据产品的质量以及品牌效应做出相应选择。农村大多以小农经营为主,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规模小。由于资金、设备、技术等限制,没有大型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许多农产品通过家庭作坊或者个体加工,无法达到当前销售标准。农户在农产品成熟期通过各种电商和社交平台直接进行销售,没有当地的特色品牌,给小农户的线上销售带来困难。

(四)电商平台缺乏约束力

在“互联网+农产品”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和消费者素质参差不齐,违约和以次充好现象频发。由于生鲜产品的易腐不易保存的特性,使得线上交易更加有风险。消费者在平台上选购农产品时,只能通过几张精选图片和一些文字描述来进行选择,信息透明程度不高。平台对线上销售店铺监管不到位,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备,这给“互联网+”农产品工程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互联网+”农产品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保障网络安全,便于农户了解农产品线上销售全过程,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通过政府扶持,健全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配送线路,缩短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针对生鲜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由物流配送不及时导致的农产品变质的情况。

(二)培养农产品线上销售人才

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网络信息教育培训,提高农户的专业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形成互联网营销思维,增加农产品线上销售可行性。同时要加强引导,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进行人才引进,引导能人回乡创业。培育专业互联网营销人才,让更多专业人才走进农村,投身于农产品电商的建设,带领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三)塑造农产品品牌

农产品的品牌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户收益。树立品牌意识,深入了解市场,合理定位。企业和政府协同对当地品质优秀的农产品进行开发,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大优质农产品品牌的网络营销推介力度,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市占率。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机器人;发展现状;问题;发展前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一直是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生产力低下是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来代替人们进行作业。近些年国内外的机器人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1,2]。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改善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3]。纵观近些年农业机器人的发展,我们仍可以看出一些不足:研发机器人成本高、机器人生产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差距显著等。农业机器人的发展还需要改进,本文主要对农业机器人的应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给出几点展望。

1农业机器人应用

1.1国外机器人的应用现状

农业机器人愈发受到农业人口较少的发达国家的重视,这也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的焦点之一。作为农业机器人研究最早、同时也是市场发育最为成熟国家之一的日本,目前已研制出育苗机器人、扦插机器人、农药喷洒机器人、施肥机器人和移栽机器人等多种农业机器人,在理论与应用方面都居世界前列。然而美国由于国土面积广阔及自身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美国在理论与技术上都比较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新荷兰农业机械公司发明的多用途自动化联合收割机器人,很适合在美国一些大片规划整齐的农田里收割庄稼[4]。西班牙初创公司已研制出一种全自动草莓收割机,这种收割机有24条“手臂”,可以独立采摘草莓。每个机械臂配有摄像头,内置短距离集成色彩和红外深度传感器。凭借这种传感器,机器人能分析核实每个草莓的外观和颜色,配套软件根据草莓的颜色进行识别然后判断作物是否可以采摘,这种机器人功能齐全,能够精确的确定草莓的位置,几乎能完成所有人工操作环节[4],而且完全不必担心对草莓造成损伤。

1.2国内机器人的应用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器人无论是研发还是应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农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比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十余年。受市场投资、生产成本、技术落后等的影响,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较为缓慢,我国目前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农业机器人有除草机器人、采摘机器人、扦插机器人、育苗机器人等,并在生产方面已取得很大的进展。比如国内研发出的嫁接机器人,在国内自动化技术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已出现了全自动的蔬菜嫁接机器人。在自动化和算法应用的作用下不仅大大提高了嫁接后的成活率而且还节约了人力,使嫁接作业变的更为简便。国内还有苹果采摘机器人、荔枝采摘机器人和黄瓜采摘机器人等,这些水果采摘机器人在高科技水平的支撑下能够实现对瓜果类农产品进行无损采摘作业,有的机器人能够实现在非结构环境下的自主导航作业,实现从搜索、扫描、识别、定位到末端执行器控制与操作,最终实现农作物的采收,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工作在结构化环境的技术屏障,是在科研水平上的创新为以后农业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自然环境进行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的支撑[5]。

2农业机器人的特点及分类

相比于其他行业的机器人而言,农业机器人的特点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农业机器人大多是工作在农田或温室大棚里,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另一方面作物在不断生长,种种原因使农业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较复杂这就要求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较高,灵活性强。2)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工作面对的对象也有所差异,农作物一般比较脆弱,易受到外加的压力或者温度等影响而产生变形或者断裂,除此之外,在农作物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应的机器人都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就需要机器人本身具备很高的灵活性和智能化。这也是现阶段农业机器人在发展中的一个核心技术。3)农业机器人的操作对象一般是农民,因此操作起来应比较简单,不能过于繁琐,使用农业机器人应简单便捷,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其效率,让人们能更好更快的去学习使用功能。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和作业质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等化学产品的使用,节约成本还能保护环境。4)农业机器人是一种具备某些与人类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能够代替人们做一些单调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能够进入危险环境代替人们进行劳动,工作质量稳定,保证产品的一致性。5)农业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局限于陆地方面,还可以运用到空中;提到无人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人机的应用已经衍生到各方面中,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比如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运送肥料、航拍检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6]。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方便管理农作物,获得最高质量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环境等,现已研发出了一系列的农业机器人[7],根据不同的生产要求主要有如图1所示几类:

3农业机器人的问题及不足

机器人的出现给各个产业带来了生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落后,今后需要进一步向更智能化、更自动化、更先进发展。现阶段的机器人仍有许多不足,总结主要有如下几点:1)比如农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2)制造成本高研发难度大,使得农业机器人的推广面临巨大的挑战;3)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短缺,机械化规模小,普及率低,很难实现标准化统一;4)发展不够成熟,大批量研发使用还会有一定的风险;5)创新型人才短缺,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得到普及运用;6)农业机器人作业是季节性的大多都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环节,功能单一,利用效率低。

4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缓解了劳动力人口短缺的现状,代替人们自主完成枯燥且长时间重复的工作。现阶段,农业机器人也正发生着向小型、低耗、智能化和自动化转型,农业互联网技术是当前普遍流行的农业种植管理方式,实现系统化,通过大数据汇聚信息。农业机器人的兴起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科研的重点,疫情期间粮需求量增加,解决发展问题必须还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发挥农业科技的力量愈发显示出高度的重要性。首先,农业机器人的应用为国家的农业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在国家经济、科技都取得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农业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期望能提升土地生产力以维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其次,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已从早期的平坦陆地衍生到复杂地形、水中和空中领域,由最笨拙复杂的结构发展到轻盈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机器人,5G网络的出现再加上物联网和人工智能、GPS等的普及应用使得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得以飞速提升,从而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业机器人的市场正在迎来快速增长阶段。现已经出现农业机器人替代人们完成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的实例,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用科技代替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经济水平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在新的生产模式中会出现良好的机遇,在全球科技的不断变革下,势必会有一些新型高端技术的出现,将会不断改变和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机器人的研发对我国未来农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肖旭,李明,谢景鑫,等.农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J].湖南农业科学,2020,422(11):121-126.

[2]张鹏,张丽娜,刘铎,等.农业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J].农业工程,2019,9(10):1-12.

[3]王家硕,陈炳舟,杨广召,等.农业机器人在农业中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0,402(20):132-133.

[4]王儒敬,孙丙宇.农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6):803-809.

[5]林欢,许林云.中国农业机器人发展及应用现状[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5):865-871.

[6]唐鹏飞,田晶.无人机在未来农机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20,51(16):53-54.

第11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水产养殖行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现阶段,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根据获取信息的尺度和获取信息的属性,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可分为知识挖掘技术,传感网络技术和遥感技术三个方面。

1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

1.1知识挖掘技术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比如查阅文献、参考养殖日志、问卷调查等等。当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到信息后,就会进行信息录入,再经过知识挖掘这项技术,转换成计算机的应用和它的自动识别。在水产养殖业中,此项技术应用研究较早,现阶段在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领域应用成熟。

1.2传感网络技术

可以应用水产养殖传感网络技术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鱼类和它们的行为参数辨别,这种传感技术使用的传感器主要以鱼的种类以及鱼类的其他相关特征作为基础;第二种是水环境的参数,应用于这种类型的水产养殖业传感器是一种水质传感器,其主要特性是化学特性。

1.3遥感技术

同参数信息获取的技术相比较,应用水产养殖信息化的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的水质参数非常有限,但是此项技术却能实现区域的信息采集,通过结合该地区的地理信息,实现多种信息的获取。遥感技术能对水产养殖实时信息进行合理的预处理,为未来多种更加先进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业发展信息化技术现阶段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渔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作为设施养殖的前提,也为其他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信息获取的方式

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由人工获取发展到自动化获取,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工获取的缺点。水产养殖业的环境参数变化具有多元性和周期性,发展信息建模的方法和参数处理的能力非常有必要。与此同时,发展传感技术也对智能化、集成化获取信息的程度不断提高。

2.2信息化技术应用

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是指信息获取的精度、广度以及质量和范围的不断提升。随着各项技术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它们的不断发展也同水产养殖特性越来越紧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提升水产养殖业基础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且保证了水产养殖业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3信息处理方法

未来信息处理方法将向着智能化以及多元化和模型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于信息处理中传统的方法更加高效,准确率更高,并且解决了水产养殖业的多种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模型,使其更加多元化。

2.4养殖管理决策的改变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使养殖管理的决策向着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现代科学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使水产养殖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的养殖系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向着现代模型控制方法开始转变,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

2.5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在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重要,伴随着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深入,信息化的本质和它的规律也越来越明显。注重信息化思维以及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新技术和养殖流程的结合,使它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并且不断地提高了科技转化能力和应用水平。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使水产养殖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业是当前水产养殖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现阶段,部分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还有一些技术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中,应强化关键技术,使信息化高新技术与水产养殖紧密结合,共同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金有,等.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业机械学报,2015(7):251-263.

[2]高月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3]李亮斌,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重金属监测组网系统设计[C].“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与学科创新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第12篇

关键词:物联网;概念;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5;TP391.44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内部的信息交换与传输协议,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环境的信息网络化连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对象识别、定位、追踪、管理、服务等综合化的网络管理技术。

1 物联网的相关概念

物联网是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产物,指的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管理技术、传感技术、服务与管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将应用拓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狭义上的物联网技术指的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的功能为物品的智能化识别与管理;广义上的物联网可以延伸理解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一切事物的数据化、网络化,在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构建起新型的信息交换与传输体系,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万维网”,这是网络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从物联网通信的对象以及技术实现过程来分析,实现物与物之的信息交互、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整体的将物联网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技术特征:全面感知、智能处理和可靠传送。结合现代对象识别技术对物体信息进行采集,如激光扫描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通过信息感知、分析、处理与捕获技术是采集的物体信息接入网络数据库,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传输技术、共享技术等,实现随时随地的、高效的、可靠的信息交换、传输与共享;最后通过数据处理技术、智能管理技术与密码保护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化管理与集中化控制。

2 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2.1 感知与识别技术

感知与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组成部分,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一切“物”具体数据信息,实现对“物”的对象感知与识别功能,目前主要应用的感知与识别技术有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现代智能扫描技术和二维码技术等。

2.1.1 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利用传感器和多跳自组织传感网络技术,来采集待处理对象的物体信息。传感器技术依附于现代信息敏感处理材料、敏感数据采集设备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对基础技术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传感器技术在对“物”的数据采集精度、稳定度和可靠性方面仍存在着欠缺,我国的传感器技术仍缺乏自主创新,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瓶颈之一。

2.1.2 识别技术。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物体识别技术、地理位置识别技术。对物体信息进行识别是实现物与物互联的基本条件和前提。物联网识别技术是以射频标识技术、二维码技术为基础的。从应用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识别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物”的全网内标识问题,需要建议一套系统且可靠的物联网物体标识体系,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数据准确传输与交换。

2.2 网络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传感器通信技术是实现信息数据传输的重要方式。而如何对先用的网络体制进行重组和改建,适应物联网的业务开展要求,如实现低数据率、低移动性等要求是现代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传感器的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大体的分类两类:广域网通信体系和近距离信息传输体系。在近距离传输技术方面,以IEEE 802.15.4为代表的近距离传输协议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技术规范,其免许可证的2.4GHZ频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实现通用,为物联网的信息传输与交换的实现提供协议支持。就广域网通信技术而言,以现代TCP/IP传输协议,3G网络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为物联网远程信息传输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其中以IPV6信息传输协议为核心的下一代通信网络将成为物联网远程传输的主要研究课题。

2.3 计算与服务技术

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处理、传输是物联网要实现的核心功能。而数据信息的服务与实际应用是物联网技术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2.3.1 信息计算。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感知计算与大数据的集成化处理技术将是物联网应用普及化应用所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对海量感知信息的大数据整合、云存储、多设备共享、高速率下载、有用数据发现与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的攻克,采用现阶段兴起的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与共享技术为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2.3.2 服务计算。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应该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的应用模式,这对物联网的服务模式和应用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技术路线已经束缚了物联网的发展,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服务的内涵将得到革命性扩展。为了适应环境和服务模式的变化,物联网对行业普遍存在和要求的核心技术进行提炼总结,面对不同的需求,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规范化、通用化服务体系结构以及应用支撑环境等

2.4 安全管理技术

由于物联网终端感知网络的私有特性,网络信息的安全就成为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物联网中的传感节点部署的环境通常不会有人看守或者一些不可控制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传感节点比较容易被攻击者获取,盗取节点中存储的信息,进而侵入到网络。除了这方面的威胁,物联网终端感知网络还受到一般无线网络所面临的信息的泄漏、篡改、重放攻击等多种威胁。从安全技术角度来看,需要加强的相关技术包括:(1)认证技术――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确认;(2)密钥建立及分发机制――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3)数据加密等数据安全技术――以保证数据自身的安全性等。因此在物联网安全领域,上面提到的几项安全技术就成为加强安全管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3 结束语

物联网是在现代网路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体系,在未来的社会生活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可应用潜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文明朝着更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技术层面仍缺乏自主创新技术,要建设我国的物联网战略规划体系,需要国家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我国的信息化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伟,张益铭.物联网关键技术[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6).

[2]李中伟,金靖芝.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J].价值工程,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