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

时间:2023-07-18 17:2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

第1篇

世界石油石化市场竞争已经越来越多地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等新技术以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客户服务。国外石油石化企业主要竞争对手积极渗透国内市场,直接参与国内竞争,这便给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如不及时采用先进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将难以参与世界竞争。然而,石油石化企业目前应用的电子商务体系尚不完善: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差、物流体系的不健全、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营销系统薄弱等,都将制约石油石化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发挥最大力量。所以要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系统,才能确保石油石化行业的稳健发展。

一、石油石化行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 石油石化行业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明显特征

在众多行业中,石油和化学工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广、产品多等特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约占20%,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链几乎渗透到所有行业领域,包括轻工、纺织、冶金、机械等行业中的化纤、洗涤剂、化妆品、电池、橡塑、医药化工、国防化工、化工新材料等。石油化工行业规模大、品种多、产业成熟度高、国际化标准化程度高、交易活跃、企业资信容易查验,而且企业、市场高度分散,现实交易成本高,现实市场价格地区差异较大,这使得石油化工行业开展电子商务相比其它行业,具备降低采购成本、降低营销成本、增加商业机会、提高企业整体效率等之外的更多好处。石油石化行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好处是很明显有效的。

充分发挥行业规模效益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加强与国际接轨,降低产业能耗,将石油和化工行业中产业链长、产品标准化程度高、企业互为原料与产品的特点,通过建立产品信息化标准,实现产品信息交换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和化工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对石油石化企业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石油石化企业战略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石油石化企业战略的影响,包括对石油石化企业竞争战略和营销战略的影响。在竞争战略方面,电子商务有很多竞争优势,其中包括:巩固石油石化企业现有竞争优势、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为入侵者设置障碍、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等。在营销战略方面,电子商务要求把消费者整合到整个营销过程中来,并且石油石化企业必须严格地执行以消费者为出发点,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归宿点的现代市场营销思想,否则难以在竞争中取胜。

(2)电子商务对石油石化企业组织的影响

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技术变革,它还带来了一种通过技术的辅助、引导、支持来实现前所未有的商务经济往来方式,是商务活动本身发生的根本性革命。对石油石化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贸易的新形势,从其本质上说,电子商务应该是一种业务转型,从而引起石油石化企业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其中包括: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产生虚拟的石油石化企业;石油石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向网络化和分布化的扁平结构发展。

(3)电子商务对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的影响

首先,对石油石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决定石油石化企业发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拥有和培养。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人们的工作时间更具弹性,工作场合不受限制,员工更加依赖于自身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性思维,并逐步脱离开机械设备、原材料和工作条件的束缚,逐渐摆脱对岗位的依赖,从而找到内在的自由和平衡。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系列新观念、新机制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增值,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真正个人化管理的需求。

其次,对石油石化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石油石化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是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变革。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替代,人们直接从网络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广告宣传也为适应新的传播媒体而改变。管理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上网者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总之,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组合和分销等一系列营销管理活动将会因电子商务而发生改变。

最后,对石油石化企业结算方式的影响。石油石化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进行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当然,目前主要的信用传输安全保障和认证问题还未得到全面解决,但是纸货币流被无纸电子流所替代而引发的结算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企业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做好改变传统结算方式的准备。

二、电子商务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应用模式分析

1. 石油石化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1)第三方网站

在国外,第三方网站是电子商务最早的进入者,也是石油石化行业目前电子商务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其基本运作模式是引入风险投资,开展网上交易并获得足够的交易量,为卖方买方企业提供交易平台,收取会员费及交易提成,以此盈利。但在实际运营中,与行业脱节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使得这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遇到阻碍。因此这种网站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出现兼并、联合等趋势,比如Chemconnect与Chematch的兼并。Chemconnect始建于1995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学产品交易网站,使买方和卖方在线连接,进行实时贸易,包括BP、道化学公司、伊斯曼化学公司在内等40多家石油、化工及其他工业企业为他的投资者。而Chematch建于2000年,也是当时最大的石化在线交易网站之一。

我国涉及石油石化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数量很多,其中一种是行业性比较强的第三方网站,如由上海今日石油网络销售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国石油销售网,是立足于国内外石油天然气企业、面向整个能源行业的、中立性的协同交易平台,主要业务是为石油工业的用户提供广泛的电子商务功能与服务,实现网上的实时交易;另外一种是汇聚各行业的综合性网站,比如慧聪网。其服务对象覆盖30多个行业,其中包括石油和化工行业,这类网站虽然整体规模比较大,但行业性不强。

(2)企业自建网站

国外传统石油石化企业多数为大型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及渠道基础,因此一些企业选择自建网站的形式主动地参与电子商务,通过自行投资或引入部分风险投资,建立具有网上订货、安全交易等功能的电子商务网站。这种模式下,企业担任网站建设、维护、运营的主要角色,将电子商务纳入企业供应链管理,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联系合作,节约采购销售成本。然而选择这种模式投资费用巨大,可能还会因为缺乏IT技术而导致网站运营的困难。如今国外的石油石化企业已经很少选择这种方式发展电子商务。比较典型的有德国拜尔公司建立的BayerOne网站、伊斯曼公司的eastman网站。

2000年8月15日开通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网站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自行投资建立的,其包括中国石化物资采购网和化工产品销售网。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负责网站的运营管理,不对供应商收取任何费用。其物资采购网中采购规模达22个大类84000多个品种,中国石化集团各油田、炼化和建设单位以及2500多家供应厂商在该网站进行交易,注册用户达5700个;而化工产品销售网上销售产品有7大类1000多种,客户700多家。

(3)联合共建网站

国外的联合共建网站是以多个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及IT网络技术公司共同投资合作,小型石油石化企业参股的形式建立的进行大宗专业产品交易的B2B电子商务网站。这种网站成为石油公司、供应商及用户共同的商务中心,网络的建立以公开权益所有为基础,允许不同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互接,一个集中的切换中心保证公司间的安全通信。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即丰富的经验、充足的资金、著名的品牌、大量的渠道和足够的交易量。成本节约的效益将在所有合作者间传递,而非一个公司的优势。这种网站的出现成为石油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里程碑,也是现在国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选择的方式。如Intercontinual Exchange是由BP、壳牌、道达尔三大公司及其它风险投资商于2000创建的在线商品交易网,其中包括石油、贵金属及期货交易。

国内以能源一号网为例,能源一号网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高盛(亚洲)有限公司、中银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建行国际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于2001年在中国北京市成立。它为石油石化工业的用户提供广泛的电子商务功能与服务,实现网上的实时交易。能源一号网自运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综上可以看出,联合共建网站很好地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又具有自己独具的优势。由于其具有大型企业的信用支持,对于石油石化行业而言,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因此联合共建网站的应用模式成为国外石油石化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无论是第三方网站,还是企业自建网站,都通过合并外包、合作等各种方式向联合共建发展。

2. 石油石化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特点分析

(1)模式选择特点

国外石油石化企业多数已选择联合共建的模式深入发展电子商务,但我国石油企业并没有盲目追从、一步到位,而是从起步阶段尝试摸索,这符合我国当前情况及企业现状。首先,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盲目的大搞容易偏离方向,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我国电子商务方面的法规及信用体制还不健全,缺乏法律信用保障强制推行电子商务是有很大风险的;最后石油石化是传统行业,其企业传统采购销售方式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巨大的改变,因此发展电子商务要循序渐进。

(2)服务内容特点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能实现网上交易、业绩最突出的两大电子商务网站是能源一号和中石化电子商务网站,它们主要为企业采购服务,主要目的是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这种以买方为主导的一对多的方式,虽然在国外会使买方在竞价上处于不利,但在我国却正好相反。这是因为中石油、中石化在国内处于行业垄断地位,它们都在全国各地拥有着几十家的分公司,通过各自的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很好的整合各分公司的物资需求,将采购集中起来,从而有效降低价格及采购成本,使得电子商务效益凸显。

(3)第三方网站发展特点

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电子商务第三方网站在数量上并不算少,但能够达到一定规模并持续盈利的网站却不多,很难成为各大石油石化企业提供实质电子商务服务的共享平台。对于石油石化这种大企业为主的行业,不会依赖于这样的网站发展自己的电子商务,毕竟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利润与第三方分享。但它的存在也具有其必然性,因为价格信息、供求资讯、询价比价对于多数企业来讲是最有意义的功能。因此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首先要求第三方网站拥有专业的信息及良好的服务,而且如果能与大型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会使其盈利和发展上都获得有力保证。

(4)企业自建网站尚需完善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作为全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巨头之一,选择了企业自建网站的方式推行电子商务。虽然这种模式在国外已不被看好,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石化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也正处于建立与推行初期,因此网站更容易完成和内部系统的集成,实现供应链的集中管理。通过系统的集成优化,相信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将会给中石化带来更大的效益。

(5)联合共建网站发展方向

第2篇

降低石油石化企业的采购成本,必须从企业物资的采购和仓库存储这两方面入手,做出一份科学合理且需求明确的采购计划是降低采购成本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仓库存储方面要对收到的物资进行详细的登记,规范的放置。采购单位不重复采购作用相同的物资才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一、影响石油石化企业物资管理的因素

(一)资源调配困难

由于石油石化企业在采购及存储环节的操作不规范,采购的物资存储不集中使得在生产上物资调配困难。各部门间的剩余资源没有互相调用,就容易出现大量资源重复采购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采购费用的增加,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这样会加大石化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的降低了石化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物资管理技术及设备科技含量低

过去的物资管理方式工作效率较低,科技含量也不高,而且企业的设备老旧,物资采购的运输成本高。为了可以更好的提高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求物资管理部门在管理方式上要精简革新,替换掉老旧的运输设备,不仅如此,还必须在信息传递上进行技术提升,使信息传递得更流畅,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三)仓储系统落后调配资源薄弱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缓慢,管理方式以及仓储系统落后,资源调配的执行力低下。这就急需企业对物资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协调物资管理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让整个管理系统高效运转,在每个细节都能有效发挥,整个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有效提升。

(四)监管部门不健全

物资管理部门作为企业与外界交流的窗口之一,与企业资金的运转有密切关系。一条大江经过层层截流,到最后也将变成一条小溪。因此,不完善对这一部门的监管,那些盗取企业资源、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将泛滥成灾,对企业发展将是沉重的打击。

二、控制石油石化企业的采购成本建议

(一)革新石油石化企业采购物资的观念

石油石化企业在采购物资时要以科学规范的采购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的采购观念,才能在采购活动中条理清晰、目的明确,才能避免资金的浪费,降低采购成本。在企业产品经营不顺的时候,产品将会大量堆积,企业效益遭到损失,生产又不能因此而终止时,这就要求采购部门的人员要灵活变通,在采购环节上进行收缩,以保障企业效益为首要目标。在生产时遇到特殊情况,生产所需要的资源没到位的情况下,快速调取备存的相同的资源,防止生产上的停滞。

(二)健全石油石化企业的采购管理条例

石油石化企业生产时要制定条理清晰的采购物资计划,详细的计划能有效降低采购资金的投入,在采购资金的申请环节要严格审批,严格审批并不意味着整个审批机制要变得迟缓,审批部门要根据企业生产进度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好审批进程,避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环节。在物资采购数量的管控上,企业要保持有效的可控性,杜绝采购资金浪费的现象出现。在采购环节,采购人员要避免运输资金的过多浪费,质量价格一样的物资就要选择那类运输消耗更少的供应商,在完善的管理条例的管控下,才能有效减少资本的浪费。

(三)物资采购的细节要透明化

采购部门在采购物资时要明确记录采购的细节,将采购资金运转情况公开化,有利于企业高层的管理部门的监督,在采购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企业也方便对采购人员进行指导,降低资金损失的可能。生产部门需求量大的物资,企业要以竞标的方式向社会资源采购物资,到货时要组织专门人员来进行清点工作,对于所送来的达不到企业生产需求的物资,将采取退回给供应商的措施。在采购方式上要保证多样化,以往的采购方式是物资采购员与供应商的商榷,这种方式容易形成采购员与供应商私下交易,采购员收受回扣,供应商提供给不良产品的“地下交易”,严重损害到企业的利益。因而在采购过程中,要组成一个由多部门负责人员参与的采购小组来决定供应商的选择。同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采购行式也在发生的质的改变,采购部门可以采用通过第三方中介开采购,或者通过政府部门鉴定的有信誉保证的供应商采购,抑或通过网上的电商来采购等等采购方式,选择正确采购方式,为企业采购到质量有保障的物资是控制企业成本投入,扩大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

(四)加强对物资采购部门的监管管理

对于物资采购环节,石油石化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监管机制来加强对采购部门的监管力度。对采购部门所采购回的物资,采购的进度严格把关,树立起采购部门人员的企业利益意识,避免因采购人员与供应商“暗箱操作”,供应商以次充好或者是不足额供应产品,积年累月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失。

第3篇

《指导意见》将央企间重组方式、保持绝对控制力的7 大行业、鼓励整体改制、整体上市等内容予以强化。

这个《指导意见》将成为第二个三年大限后,决定央企生死的标准线。并且,《指导意见》的出台,将让国有资本的进退范围更加明确。

三年大限

自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中央企业户数从196家,经过几年的重组,已“瘦身”至目前的155家。至此,国资委已对38组76家央企进行了重组,重组面约占40%。而进行重组后,央企在2006年实现利润7546.9亿元,同比增长18.2%。

在2006 年底,三年大限行将到期之时。国务院办公厅却在当年12 月5日,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将2010年作为新的大限之期,准备将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央企调整和重组至80~100 家,其中打造30~50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国资委规划发展局相关负责人称,国资委不会按照单一的规模或是盈利指标,决定某家央企未来是否会被重组。据他透露,国资委对央企重组的评价指标既不是企业规模,也不是企业效益,而将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收入、创新能力等多个指标。

“三年之内要做到行业前三名,否则国资委给你们找婆家”。3年前,李荣融的这句话仿佛一条生死线,让一些央企开始为自己的命运担忧。

另外,进入“行业前三名”只是央企不被重组掉的一个概括性指标,一个更具象的指标是--央企负责人年底经营业绩考核。具体的讲,近期出台的央企负责人2006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将成为未来央企兼并重组的重要依据。国资委也有意圈定业绩突出的央企主导重组同行央企。而被圈定的企业,有相当部分来自于早先考核为A级的央企。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发展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判断央企实力的主要标准正是这个考核成绩。

除了圈定业绩突出的央企主导重组同行央企外,国资委还在行业的控制力上对央企“瘦身”做了规划。

《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国务院国资委所属央企,仍将保持对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大行业的绝对控制力。国资委的目标是,到2010年,以上领域要拥有一批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中石油石化、电信、冶金、航运、建筑等行业的重要骨干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重组提速

新的《指导意见》一旦,势必加快央企并购重组的速度。据了解,在近期国资委召开的多次会议上,各级领导都在不断强调加快并购重组速度。

在8月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会上,国资委方面表示,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大型企业改制上市,具备条件的要加快整体改制、整体上市步伐。同时,鼓励、支持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中央企业,把优良主营业务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上市公司。此外,对于央企的重组改革,国资委表示要继续推进中央企业的联合重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行后,国资委将积极推进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的重组,同时也要探索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加快央企布局结构调整。

第4篇

关键词:产业 产业链 金融危机 石油行业

美国金融危机通过产业链传导机制对国民经济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从产业链的下游到中上游,从信息流到物流和产品流无不受到危机的重创。但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调整和重组的机会,加之国内实施十大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对国内各产业来说,危机同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截至目前,从产业链角度研究金融危机影响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见。为此,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理性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各产业的影响,应从产业链的角度入手,分析产业链条中各产业链环在整个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对产业链整体利益的创造份额,以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直面不利因素,抓住国际和国内有利时机,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应是当前各省的明智之举。河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能源大省,其战略支撑性产业如食品加工业、石油化工业、铝业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省石油行业的影响,力图找出能源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良策,以为其他行业参考借鉴。

一、河南省石油行业的产业链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发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的各种产业链条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已达50%以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但河南省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河南省主要支柱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集中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差。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业集中度仅为8.0%,化学行业为12.6%,纺织业为7.9%。其次,河南省多数行业产业链发育不均衡、不完整。河南传统的产业体系中企业大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和价值链的低端,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其效益与资源价格关联度很高,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更容易受到国内外需求紧缩的倍数影响。四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环节缺失现象严重。最后,河南省产业链结构有待完善。河南省产业链条中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偏大,经济增长相对更倚重于煤炭、电力、建材、石油化工、钢铁等资源和原材料工业。

就石油行业的产业链而言,其构成分为上中下游,上游是资源性产业――原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以及油气田的寻找、钻井等。中下游领域包括石油和化工产品的炼制,成品油、天然气和石化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石油行业处于国民经济整体行业链的末端,属于基础性行业,但其产业链涉及数千种油品和化工产品,直接影响河南省以及全国的终端消费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首先,从总量上来说,石油行业的工业总值和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其次,石油行业为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第三,石油行业有助于农业发展。最后,石油是河南经济增长的助推力。河南省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原材料等工业,而河南拥有相对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石化企业,南有河南油田,北有中原油田,拥有洛阳炼厂及众多地方炼厂,中原乙烯、中原大化和遍布全省的中石化、中石油销售网络,相对成型的石油产业链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就业和为工业化提供原料和燃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危机来临,能源产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并通过产业链传导机制传递到其他相关行业。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河南省石油行业产业链的影响

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石油化工行业是金融危机的重灾行业。从国际油价暴跌到每桶40美元,到成品油、天然气等化工产品需求萎缩,美国金融危机通过价格链、供求链,影响着石油行业的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石油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1、金融危机通过价格机制影响石油行业链条。价格变动首先传递到石油行业的中下游产品,继而逆向上升到上游勘探和开采业,从而影响到整个石油行业链条。具体来说,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引起两方面的后果:第一,石油行业上游利润空间被挤压,库存成本增大。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原油的需求量将降低,库存增加,成本增大,加之原油价格下降与前期油价大涨时石油勘探开采成本刚性难以回落共同作用,导致石油行业产业链上游利润降低,企业市场预期悲观,生产组织难度加大。第二,中下游利润降低,众多企业陷入倒闭困境。就成品油而言,国内油价虽有国家限价而不至于快速回落的利好,但危机导致下游需求大幅度降低,石油工业利润在金融危机前期阶段仍会出现下降趋势,部分炼油、化工和石油制品企业甚至会出现亏损停产限产,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如中原大化已经关门停业。

2、金融危机通过供求链影响石油行业。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减少和内部需求不足,双向夹击势必影响到外向型企业生产减少,进而通过产业供求链影响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制约石油行业的发展。有数据表明,2008年10月份,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为68.51亿元,11月份跌至47.03亿元,为2008年最低水平。同年,河南省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纺织等传统支柱行业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高达270.1%。作为石油行业下游产品的需求方,其生产萎缩必将造成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减少和中下游利润降低,进而制约上游已有油气田勘探投资项目的进展和新项目的开发。而投资项目进展延缓,开采加工量减少又反作用于中下游炼化销售板块,使其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从而石油行业上下游发展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简言之,金融危机通过影响与石油行业密切相关的汽车、纺织等外向型产业,影响石油行业中下游产业的发展,下游不景气将逆向引致上游勘探开采业开发项目减少,勘探进度放慢,进而再度限制下游的发展,上下游链条处于一种相互促退的循环怪圈。

3、金融危机影响石油行业产业链的延伸部分。石油行业产业链中除了主链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其链条的延伸部分――石油工程劳务市场也受到了不可忽视影响。受国际原油需求降低的影响,欧佩克等国率先减产,导致全球性石油投资降低,将使国际劳务市场面临较长的低谷期和调整期,对在全球石油工程劳务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中国有较大冲击。如河南油田的国际石油服务业务中新项目延期或取消、运行项目续签困难、施工价格降低挤压利润空间等问题已经暴露出来。

(二)金融危机为石油行业带来的机遇

金融危机对河南省石油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孕育了政策机遇、价格调整等正面效应。

1、国际范围的价值链重构与产业布局调整为石油业发展提供了良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跨国公司和企业将会对价值链进行重构,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力争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高附加值的有利环节。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势必伴随着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转移、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升级,这是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产生的正面效应。河南省应抓住此良机,争取更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获取更高的技术,加快产业链升级的步伐,将下游企业向更深处延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宏观调控政策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应对危机,如“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石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平台。此外,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抑制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和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部署和安排一些战略性产业,这对具有战略支撑地位的石油行业来说,是重大的政策机遇。

3、国际油价下调有助于石油行业长期的价格稳定。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高企,作为原油进口依存度超过50%的国家,我国炼化企业的成本压力巨大,加之国内成品油的限价机制,批零倒挂问题严重,中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侵蚀,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中石油中石化炼化业务均处于亏损状况,中石油企业净利润为536亿元,中石化仅为93.39亿元。2008年第三季度,国际油价下跌通过成本环节缓解了国内油价长期批零倒挂的局面,有助于CPI和PPI回落,降低了国内通胀压力。正如世界石油理事会主席兰迪・格森所言,“这样一个价格能够使得世界石油工业实现盈亏平衡,并有利于供需双方实现共赢”。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给石油行业提供了扭亏转盈的契机,石油行业应该抓住国际油价趋稳的良好时机,理顺价格机制,优化产业价值链条,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链。

三、河南省石油行业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对策

已如前述,金融危机对河南省石油行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这种利弊兼而有之的背景下,河南省石油行业应理性分析,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一)逆势推动石油行业产业链的完善

河南省应该依托在基础产业、资源、市场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逆势而上加大各行业产业链整合力度,推动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填补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空白环节,实现河南工业在国际国内产业链分工的重新定位。石油行业应借此推动产业配套合作发展,抓住有效资源,慎重考虑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产品流、信息流、物流、价值流四位一体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条功能的有效发挥,实现河南省由资源型省份向综合型省份转型。

(二)理性面对国际油价下跌,着眼未来发展石油

由于原油结算价格存在1个月以上的时滞,同时炼油厂商通常备有3-6个月的库存,其历史成本在危机爆发初期会持续,国际油价下跌的正面效应会滞后,而负面效应会当即显现。为此,河南省石油行业应着眼未来,做好长远规划,注重长远投资,保证主业持续发展,争取建立石油能源储备基地,为未来的石油行业发展储备能源。而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利润下降而失去生产热情。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预计到2030年,全球原油需求将上升到每天1.06亿桶,日均原油开采能力将增加3000万桶。

(三)加强管理,开源节流应对危机

在后危机时代,石油行业应该加强管理,从设计、生产和物流环节抓起,从战略和细节抓起,节支降耗,动态控制,增收提效,以较低成本优势提高抵抗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首先,上游应该加大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研发,进行技术创新,改进工艺和生产设备,提高勘探和采出水平。其次,中下游应以新能源为突破口,寻求石油发展新路径,加快石油化工产品结构调整,使石油行业的产品逐步走向微笑曲线的高端。最后,强化内控体系建设,加强各类费用管理,尤其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内控体系是提高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控制成本的全面管理体系,也是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一个良好选择。

(四)依托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发展改革创新思路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危机应对政策,为石油石化行业产业链调整、企业上下游一体化提供了良好机遇。河南省乃至全国石油行业应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利时机以及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改革创新思路,加速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链的完善,整合石油行业的供应链、价值链,进一步调整优化油气研发勘探结构、主营业务结构,产炼销储结构,使物流、信息流、产品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体。

参考文献:

[1]赵绪福:《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月版。

[2]郁义鸿、管锡展,《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3]唐建,胡雪林,唐平,金融危机对河南油田境外石油工程服务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1

[4]王基铭,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和我国石化产业的影响,当代石油石化,2008.16(12)

[5]车长波,中国石油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6]张勇,徐林, 周违,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09.1

[7]王启军,周玲,危机来袭,双重应对,中国石油石化,2009.2

[8]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工业的影响及对策,中州学刊2009.2

[9]林菁璐,郭小燕,金融危机下河南省企业成本领先战略研究,郑州轻工业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0]林宪斋,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中州学刊,2010.1

第5篇

【摘 要】探索以石油炼制工程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以校企协同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为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利用现代资源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特点,构建“油类”课程群平台。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途径。开放的课程群平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省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化工紧缺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化工专业;“油类”课程群; 教学改革;课程群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49-02

作者简介:程丽华,女,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施永军,男,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洪晓瑛,女,实验师,研究方向: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和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王琪,女,讲师,研究方向:油气储运专业; 谢颖,女,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DUP201209)的研究成果。

石化产业是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是广东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石化企业中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而且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属于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现代化企业,这必将导致对石油化工急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项目组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围绕化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探索以石油炼制工程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打破学科界限构建“油类”课程群,以校企协同管理课程、协同培养人才为指导,面向石化企业发展需求,创新课程群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省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化工紧缺人才的需求。

一、以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构建“油类”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石油化工方向)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特有的石油化工特色,2009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我国石化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长期以来以彰显石化特色的《石油炼制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为抓手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它是培养未来石油化工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关键载体,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肩负着为服务广东及周边地区石油化工行业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2013年被列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此我们以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引领,在深入对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油类”课程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通过梳理各课程内容和课程间的关联性,在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组织校企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对“油类”课程群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讨,最后选择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石油炼制工程》(含化工专业实验)、《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储运基础》等4门课程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称化工专业)“油类”课程群。

二、以校企协同管理专业课程为原则,树立课程群建设新理念

2011年化工专业被列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这对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如何改革以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多的思索。团队经过多次调研与反复研究一致认为课程建设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所需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了与行业协同管理、协同育人的课程建设理念。

通过校企协同管理,使专业课程建设从目前学校的单方管理,转变为学校、石化企业双方协同管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以下简称茂名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是我校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本行业技术前沿最了解,对行业发展趋势最了解,对行业用人需求最了解。成立由企业专家组成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油类”课程群建设主要目标,共同制定课程群建设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及重点教学内容;共同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石化行业需求的紧缺人才。

三、按不同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在这四门课程中,石油炼制工程和石油化工工艺学是化工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化工专业实验则将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融合起来。石油化工过程概论是全校的公选课,包含了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的基础知识,石油储运基础是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石油及油品的储存和运输技术。这几门课程“油味十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此,我们要按着不同层次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交叉性内容的重复。

笔者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为省石油炼制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及省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各门课程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但有时又会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如这几门课程中都涉及到油品的基本性质,如何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由于各门课程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合理安排,如果在教学安排上不注重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是简单重复,势必引起学生厌倦或厌学。

为此我们组织的油类课程群教学团队将油类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来优化教学内容,在各门课程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对于交叉性内容,不同的具体课程,共目标各有侧重,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这样不仅避免了简单的重复,节省了学时,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紧紧依托学科建设资源,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化工专业充分依托茂名石化公司得天独厚的产学研优势,在石油化工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绩,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团队,在同类型的院校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化学工艺学科成为广东省重点特色学科。课堂上,团队成员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石油化工的最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和更新的理论和知识,增加一些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内容。例如,随着环境保护的要求,清洁汽油、清洁柴油新技术的发展,在石油炼制工程中增加这方面的知识;随着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涌现,在石油化工工艺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与课程相关的最新化工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及时更新和补充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拉近了教学与学科前沿的距离,还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能够适应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化工人才。

同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专业实验为载体,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本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一直独立设课,内容上偏重验证,不能行之有效地检验和运用课程群的知识。为此,在实验内容的精选和安排上,我们注意引进老师的科研成果,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科研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尽早地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团队工作,并借助课题培养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创新能力。

五、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协同培养石油化工类人才

在课程建设机制上,坚持校企(为石油石化企业服务)联合办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一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所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长期依托的三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是世界500强的跨国集团。学校坐落在“南方油城”——茂名,与中石化属下的“茂名石化”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茂名石化炼油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有60多套炼油工艺,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有真实的工程实践条件和环境,同时,还拥有先进的典型炼油工艺模拟仿真系统。我校在60年的办学历史中,有30多年属石化行业公司主管,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从高校培养转变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培养的石化工程师能更有效地满足石化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学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重大机遇,近几年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创建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包括共同编写了教材、实习指导书、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共同拍摄典型炼油工艺过程教学片等。这些与实际结合紧密的教学资源,对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这种面向石化,依托企业的工程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六、构建课程群平台,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第6篇

石油作为一种资源,近年来,世界石油年产量为33.02亿吨左右,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其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9.6%、16.9%和13.8%左右,石油在全球的地区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同时它又是当今世界重要的能源和战略物资。石油工业又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了石油的勘探、开发、炼制与销售必然是国际性的。资源和市场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各石油公司只有走国际化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根据对我国能源需求的分析、研究,在全社会大力节约用油的情况下,我国有可能将2020年的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吨以内。原油对外依存度将从2004年的42%提高到2020年的60%,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迫切性也越来越强。

一、国际化经营存在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业务刚刚起步,与之相关的人才培训也较少,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经验也较缺乏。总体看来,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与跨国一流公司相比,我国石油公司的整体实力尚存在一定差距。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技术竞争”,也就是说这种市场的竞争,不但要依靠大规模的资金和人力的支持,还需要靠技术水平和以技术为核心形成的综合实力。从我们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来看,目前我们与世界大石油公司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作为战略物资,石油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延续,石油公司面临更多的风险。作为当今世界能源主体的石油,对工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被人们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因而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主要目标。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随后爆发的海湾战争,以及最近美国侵略阿富汗和伊拉克,背后都有石油的影子。难怪有人说:“许多地面上进行的战争,起因都是地下的石油。”

二、国外石化公司发展的启示

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德士古、道达尔菲纳埃尔夫五大公司,其营业年收入均在1000亿~2000亿美元,跨国经营程度较高,业务分布在100个国家和地区以上,油气储量、产量、炼油能力的50%以上在海外,营业收入的50%以上来自海外,资本支出的60%左右投向海外,海外员工比例也接近60%。这些大型石油石化公司正在实施以增强全球资源和市场控制力为特征的国际化战略,将会促使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格局发生新的变化,竞争也会随之加剧。

纵观国外大型石化公司国际化经营取得的成功,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石油资源供需不平衡,石油资源争夺激烈

国际大石油公司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增强。近年来,世界大型油气田发现数量锐减,储量发现越来越集中在深海、边远和极地地区,中亚、非洲和环里海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大小石油公司共同角逐的目标地区。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规模实力、战略联盟和各种非股权安排,增强对全球有潜力前景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例如在1990年~1999年全球新发现的76个巨型油气田,绝大多数项目的作业权已被国际大石油公司及其联盟控制。为了控制资源,各大国积极采取多种手段争夺控制权,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插足中亚,试图控制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强化对中东产油区控制的手段;超级跨国石油公司已经形成了对世界优质石油资源的控制。

(二)重视零售业务,积极抢占零售市场资源

大石油公司通过积极占领市场资源,带动炼油和化工业务的发展。例如1995年沙特阿美公司在希腊购买了300个加油站和其他相关资产50%的股份,此外,沙特阿美占50%股份的星企业公司负责在美国的石油炼制和油品销售业务,还经营了50个石油分配终端和1000多个加油站。

2001年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三方合资达成协议,建设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根据合作协议,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三方还将成立石油产品营销合资公司,在福建省范围内批发和零售合资公司生产的石油产品。沙特阿美将通过该合资公司,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

此外,TOTAL在北京、天津、河北和辽宁四省市开发约200座加油站的零售网络;Shell与中石化在江苏共建500座加油站;BP在广东和浙江合资经营500座加油站;ExxonmMobil在福建经营600座加油站和一些油库。

(三)通过资本运作及结成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拓展自身业务范围和发展空间

BP通过兼并阿莫科、阿科、嘉实多后成为世界最大的乙酸生产商和全球第二大聚丙烯生产商,全球70%的乙酸生产能力均采用BP技术,其油占全球份额的5%,占欧洲市场的13%,成为继埃克森美孚、壳牌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油生产商。实施兼并联合重组后的BP公司在1999年节约费用21亿美元。重组后的BP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268亿美元,净利润达91亿美元。拥有炼油能力1.70亿t/a,石油产品销售量2.50亿t/a,化学品年销售额71亿美元。EXXON公司与Mobil公司的合并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发展的时机,把握市场机会

BP公司充分利用认购中国石油公司的股票的机会,加大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2000年,BP支持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海外上市,认购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2%的股权和中国石油股份公司2.2%的股权。为此BP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BP的合作企业上海赛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金额高达27亿美元。该石化联合企业的核心部分是兴建一个规模为90×104t/a乙烯以及生产其它化学中间体的生产装置。这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乙烯生产装置。同时,BP还投资近4亿美元在珠海合资建设了一座精对苯二甲酸生产厂。

在油品营销方面,BP的独资和合资企业以东南沿海各省市为依托,辐射全国,经营包括航空油料、液化石油气、加油站和优质油。BP公司利用支持中国公司海外上市获得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并在抛售中石油股票中,获得了超额的利润回报数十亿港元。

(五)深化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注重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

国外石化公司注重对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对于可能进行投资的业务和行业发展动向反应敏锐。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对所获取数据的有效的分析和整理,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对项目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评价反复论证,决策的速度快,质量高。

(六)政府参与

例如日本政府为了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除了提供本国公司到国外勘探开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外,日本政府还从非洲国家购买石油资源储量,企图从中获得一定的产品支配权。为了从非洲国家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日本通过淡化政治、突出经济、提供财经援助、发展经贸关系等手段,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日本首相在东京举行的第三届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说时称,日本将在今后5年内无偿向非洲国家提供总额为10亿美元的援助,并计划放弃对非洲重债务贫困国家总额约30亿美元的债权。三、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建议

(一)要积极参与海外原油业务

中国石油公司应积极参与海外的油田勘探开发业务,增加可控原油产量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考虑以国内市场换海外原油资源,实现战略扩张,将国内巨大的市场资源与开发海外原油资源相结合,与战略伙伴的双惠双盈,将主营业务做大做强跨越式发展和投资价值最大化。

(二)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作为国家之间政治博弈的一种延续,在当今石油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石油是政府间进行能源外交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在国外经营石油业务,尤其是上游的勘探开发,需要以政府作为后盾,在一些重大的决策上需要及时与政府沟通,在某些时候需要政府出面进行与国外政府进行交涉。

(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意识,这种战略意识就是指要创造优势战略,例如创造管理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等,以谋取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国内已经发展多年,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例如已经拥有一定的资金等,这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向世界的基础。

(四)加强国内石油石化公司整体协调,共同发展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苏丹一条长1380公里的石油管道招标项目,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在海外石油工程市场竞争厮杀的战场。几个回合下来,中石化国际石油工程公司在中石油苦心经营了10年的地盘上上演了一回“夺宝奇兵”,以总报价低于中石油管道局6000多万美元参与竞标,拿走了这个项目的部分承包权。其后,中石化与中石油在苏丹的邻国利比亚再次拉开了架势,准备再打一场竞标争夺战。国内企业在国际承包市场竞相压价竞争在损害了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极大损害了国家利益。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走出去”企业的指导思想是:找准定位,一致对外,强强联手,打造共赢局面。这是国内企业应该遵循的原则。

(五)加强国际化经营风险分析

与在国内经营相比,在国外经营不可控因素增多。经济风险,包括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和债务风险等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仔细考虑;在现有条件下,政治风险往往会对经营造成致命的影响。因此,在跨国经营的时候,应该认真考察研究,综合各种因素,把风险降至最低。

目前,中国石油公司在国外已经进行了尝试,部分大石油公司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成长,政府更加重视充足、安全的石油的获取。在可预见的将来,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中国的石油公司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中国石油国际化战略研究》;

第7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石油石化行业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炼厂和化工厂的规模与装置规模进一步增大,建立以炼油和乙烯炼化为主体,包括石油化工中下游产品、精细化工及化学新材料生产为主要内容,具有明显产业链条,发挥石油化工行业规模效应的生产型石油化工园区,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石油化工园区的风险

由于世界原油总的趋势是变重变劣,硫含量、金属含量越来越高,而市场对清洁燃料、优质石油化工原料的需求愈来愈迫切,标准愈来愈高,使得石油炼化企业加氢裂化与加氢精制等高温、高压、临氢深加工等高风险工艺装置数量大幅增加。此外,为了充分利用热能,目前大量石油化工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均采用热联合、热进料、互供料等节能模式,复杂交错的油气管线增大了石油化工园区企业的火灾事故风险。总结近十年来石油化工企业事故,得出石化园区事故的特点――“四高”:

一是石化生产中涉及物料危险性大,发生火灾、爆炸、群死群伤事故概率高;

二是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运行条件苛刻,出现突发灾难性事故概率高;

三是装置大型化,生产规模大,连续性强,个别事故影响全局概率高;

四是装置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发生事故财产损失概率高。

创立地企合作模式

在保证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前提下,如何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石化园区的主要工作之一。提高应急理念,转变应急思路,打破旧观念,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提升石化园区整体应急救援能力,是一个新的尝试。

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范围,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应急管理的认识逐渐深入密切相关。合作双赢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地企双方对应急理念的逐步深入,双方的合作也逐步升级,在提升企业应急能力的同时使石化园区整体应急能力也逐步提高。

以广东惠州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以下简称“石化区”)为例,石化区目前建有1个消防特勤中队,配备消防指战员共32人,配备各类消防车8辆;石化区内建有企业专职消防队7支(含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专业队),队员共296人,各类消防车55辆。

政企沟通机制―石化区业主委员会

石化区内企业多,生产规模和工艺各不相同,需求也千差万别,需要建立一个政企沟通的平台,来协调和平衡企业与地方政府的需求,讨论石化区管理制度、企业的需求等内容,使石化区的政策接地气,企业的需求有落实。建立石化区业主委员会,是石化园区管理的新举措。

地企联动

企业每年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联合演练,了解政府应急响应程序,加强应急队伍之间的磨合,熟悉应急响应的联络方式、指挥模式,掌握应急装备的种类和数量,便于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与政府衔接,使应急响应快捷、流畅、高效。

企业互助

石油化工企业专职队间签订应急互助协议,协议以资源共享、按需调动、接警即出动为原则,明确联动电话、应急资源、应急队伍和装备等信息,规定联合演练频次、目标、指挥机构、信息传递等内容。

每季度,各单位轮流组织联合演练,使得每家企业专职消防队熟悉各单位厂区道路、装置和消防设施,掌握各单位应急车辆性能、操法和装备,解决指挥、信息传递、人员配合等问题,讨论科学施救、远程供水、应急物资储备和缺编状态下如何保证应急能力不降低。最终使各企业专职队形成合力,指挥上如臂使指,装备上填平补齐、应急物资上源源不断,保证抢险救援行动的持续有效。

企办政助

在石化区内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应急救援基地,组建危化品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向石化区内所有企业提供日常应急救援服务、安全应急培训和协同演练等有偿服务。应急救援服务的收入用于保证应急救援基地的日常运营。应急状态时,作为危化专业救援队伍,对无专职队企业开展救援行动,必要时协调其他企I专职队增援配合。对有专职队企业进行增援和专业技术支持。

企需政办

消防供水保障。石油化工企业设计规范中消防水量的规定普遍低于实际消防水用量,严重影响灭火效果,甚至造成救援中断。由政府投资在石化区内建设消防公共管网,按照企业规模和火灾风险在企业门前设置相应数量的消防栓,以保证应急救援时消防水的持续供应。

污水转输保障。石化区内小化工企业较多,事故池普遍偏小,但因工艺需求,生产的原料、成品或助剂普遍有毒有害。当火灾事故发生后,为避免毒害介质扩散,普遍使用的救援方法是保持介质稳定燃烧,由此,使事故污水量远大于事故池的容量,需要污水转输。由政府投资建设石化区污水转输管网和公共事故池,在企业事故池附近设置污水转输接入口,使事故污水得到就近转输,保证救援方案的顺利执行。

石化区封闭式管理。石化区内,企业密布,各类生产装置、储罐分布在道路两侧。大量的社会人员和车辆穿行石化区道路,对石化区的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造成巨大威胁。为保障石化区内企业安全生产秩序和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石化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实行出入证管理制度,规范人流、物流和车流的进出,降低外来因素对石化区企业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政企合建

按照《消防法》的规定,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大型企业依法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石化区内按照规定需建立专职队的企业较多,且多是重复建设。专职队配备的救援装备多为常规装备,对事故救援的效果有限。在满足法规要求、支持企业建设、节省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保证公安消防布点需求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依托石化区大型危化品建设项目,合资组建专职队,装备依据差异化、高性能、高勤务的原则配置,在承担本单位的消防工作的同时,兼顾石化区内小型企业的火灾扑救工作,实现政府、大型危化品企业和小型企业多赢的局面。

组建危化品应急救援专业队

在石化区内组建危化品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主要发挥了四方面作用。

日常应急服务

为无专职队企业提供消防设施检查、危险作业监护、配合企业演练等服务,根据企业投资规模、占地面积、“两重点一重大”数量、员工数量、销售收入等参数核算年应急服务费。

安全应急培训

对石化区内企业员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培训,同时兼顾周边地区安监、应急、消防人员,在提升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加救援基地收入,保证基地有效平稳运行。

对安全管理人员开展施工作业安全、受限空间作业管理等培训;

对应急管理人员开展应急预案编制、88号令解析等培训;

对装置管理人员开展HAZOP分析与应用等培训;

对装置操作人员开展防火巡查的内容、方法、要求,储罐事故预防及初期处置等培训;

对专职消防队员开展受限空间救援、高空绳索救援、带压堵漏等培训;

对义务消防人员开展石化装置灭火救援处置及对策、消防设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CPR(心肺复苏术)等培训。

应急救援服务

应急救援基地作为石化区内危化品专业救援队伍在企业发生突发事件时快速响应,为企业提供应急救援服务。对石化区内企业仅收取发生的物料损耗、人工费用和设备折旧等费用。石化区外救援则按照政府规定的救援收费标准收费。

应急物资储备

政府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办、安监局、环保局、森林防火等政府部门各类应急物资存放在应急救援基地,方便y一调用、维护和管理。

第8篇

    1以科研带动学科建设,支承专业特色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长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重视以科研为导向,带动学科建设,凸显专业特色。通过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与石油、化工行业的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以石油、石化行业为基础的特色优势。如在油气田腐蚀与缓蚀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油气田缓蚀技术理论研究及应用体系,实现了海洋油田油气井缓蚀剂、注水阻垢剂的国产化;在油田精细化学品的研究方面,合成了新一代驱油活性剂、油井选择性堵水剂、固砂剂,开发出无毒环保的新型钻井、完井液系列产品;在化工水处理工程与技术研究方面,开发了绿色环保的水处理药剂,突破了传统的药剂防腐防垢;在新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方面,合成出驱油用阳离子、阴离子和两性离子的孪连表面活性剂,建立了以原油馏分油为原料的气相氧化反应装置,制备出石油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在上述各方面研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3项,油气田防腐防垢、油田精细化学品合成及油田化工水处理工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丰硕的成果,有效地带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支承了专业特色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

    2在学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特色

    长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依托油田、石化行业,结合石油石化行业特点,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依托“油气资源与勘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石化及环境工程研发推广中心”等高水平的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科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提升了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通过调查化工人才需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1+3”、“1+1+2”等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阶段式的合作教育,广泛利用外部资源为本专业教学服务。该专业不仅与荆门石化、江汉油田、湖北宜化、沙隆达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还与江汉精细化工公司、荆州汉科化工有限公司、天合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在校内、校外建有联合实验室,除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外,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到这些基地去开展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于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毕业设计,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到了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较快地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3在教学环节中体现特色

    本专业一贯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积极参加全国性的教学工作会议和行业专题会议,及时掌握专业、行业发展动态,并融入专业教学环节中。在教学环节中注重以科研促进教学,把教师科研成果融入到学生的课堂教学、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课外科研指导、创新成果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全国10多所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该专业同许多兄弟院校同一专业的情况相近,在基础课、化学化工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等方面的课时比例相差不大,而在专业选修、限选课教学环节等方面有明显石油、石化特色。这些课程包括《石油工程基础》、《化工仿真》、《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天然气处理与加工》、《石油化学》、《油田化学》等。尽管这些课程在总的教学计划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对学生的石油、石化基础知识而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石油、石化行业的欢迎。在课程建设方面,建立了由普通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并加大了省级精品课申报建设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出版多部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教学方法,推进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依托“湖北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研究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本专业教师拥有众多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科研经费的有利条件,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实践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加入到老师的科研团队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业余科研等实践活动,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结语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我校在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建设中,以科研带动学科建设,支承专业特色,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中突出特色,在教学环节中体现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使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特色愈来愈鲜明,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通过湖北省品牌专业验收,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

第9篇

一、对标管理概述

1. 对标管理的概念

对标管理也称为标杆管理,其实质是指对标企业通过收集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及指标信息,研究本企业与标杆企业在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从而完善本企业的管理平台和指标体系,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 国内企业对标管理实施误区

我国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了一定规模的对标管理实践,失败的案例不多,但成功的案例也不多。失败案例不多,是因为企业通过对标管理还是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模式,虽然有不足之处但也不至于一败涂地。成功的案例也不多,是因为部分企业在进行对标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因此没有最大化的实现对标管理应有的成效,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盲目与目标企业进行无差别对标,没有以本土化视角分析标准的适用性;

第二,盲目与目标企业进行一步到位的对标,没有顾及自身发展阶段;

第三,盲目信赖目标企业的先进性,忽视了目标企业同样存在不足之处;

第四,盲目信赖目标企业的优越性,忽视了自身优点。

二、对标管理本土化战略意义

1. 概念界定:什么是“引进本土化”

本土化的含义是指本土社会的特殊性而对外来体作出补充、修订和否定。在企业管理这个范畴内,本土化的含义可以细分为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跨国本土化”,第二个含义是“引进本土化”。

通常所说的本土化主要指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一方面为了增强其产品在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公司运营的高效性,往往会采用符合当地消费偏好的品牌,用当地的原材料、生产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产品、聘用当地人才、推出符合当地特色的营销方式,还包括在培训、研发、管理、企业文化等领域实行本土化。

“引进本土化”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或管理模式,并对其进行符合本地文化传统和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改造。比如我国企业引进ERP管理系统,应对其进行适用性改造。因为ERP系统里蕴含了大量的流程管理与法律法规思想,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在ERP中直接涉及到的很多流程和法规都形成于不同框架、不同体系。另外,各个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组织结构不同,业务流程更是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使用国际上的ERP系统,其结果只能是把企业的管理搞的一片混乱。所以在引进ERP系统时,应考虑进行适应性改造,对ERP系统进行二次优化。

2. “引进本土化”的战略意义

美国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因而管理越是能够利用当地社会的传统、价值与信念,则越能获得更大的成就。英国管理哲学博士曾仕强一直强调,管理必须和社会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才有效。成功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将科学的管理理论与不同的民族性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相结合,这样就会最大化的削弱当地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对外来理念的对抗性,从而保障管理模式转移的成功率,技术转移同样涉及这个问题,也需要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发展阶段相适应。

企业在对标管理实施时也必须遵循本土化的原则,无论对国际标准的认识,还是具体标准对接都必须与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自然环境以及企业发展阶段、行业特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对标管理不流于形式,可以真正实现企业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对接,使对标成果能够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对标管理本土化战略视角

1. 本土化战略视角体系

战略视角是在分析、实施某一行为时,基于这一行为背后的战略任务而进行的思考与指引。对标管理实施的战略视角就是基于企业所处的战略任务大环境而进行的有关对标管理如何开展的思考与指引。企业的战略任务可由企业向行业扩展为三个层次:企业的近期目标、企业的长期使命、集团的战略目标。通过对战略任务三个层次的认识,总结出一个本土化战略视角体系,如下图所示。这个体系不仅为对标管理提供一个思考的主体框架,也提供一个操作上的指导性纲领。这个体系告诉我们在对标管理的实施中要考虑、培植哪些重要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的执行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举个例子,对标是要为企业注入成长为巨人的DNA,但这个DNA不能完全是嫁接来的,如果完全嫁接必将水土不服,对标是要吸收符合生存空间的适应性基因,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长为国际巨人。

体系的第一个层次:阴阳结合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管理理念的融合。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外层的三个约束条件,区域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发展阶段。

2. 本土化战略视角内涵

(1)管理哲学: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管理哲学,这种管理哲学是传统文化在国家、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的精华所在,是对这个国家或民族特性最为清晰的认识,也是最有效的管理理念。文化通过对人的直接影响而间接影响着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因此,国内的企业就必须了解和顺应中国文化,而其中的中国式管理哲学就是对企业管理最大的思想规范,也是企业可以用来使用的最有效工具。

很多管理者在实践中过多依赖个人的管理理念,并没有意识到国家或民族管理哲学的存在,当个人管理理念与国家或民族的管理哲学相冲突时,就会引发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隔阂、甚至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隔阂。另外一些管理者因为同样的问题,在引起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和理念时,忽略了新事物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问题,而大大降低了预期的成效,甚至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时要注意,所借鉴的理念及标准必须与本土化传统、本土管理哲学相协调,这一点对对标管理实践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西方管理理念

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向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看齐,通过对标国际企业,不仅将先进的技术学到手,更要学习其先进管理方式和企业运营模式,从而在国际经济风云变幻中立稳脚跟,锐意进取。对标国际企业,定期收集米纳斯、辛塔、新加坡原油、汽油、石脑油等产品价格,对比分析国内油品价格走势,从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经营对策,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

(3)区域环境

区域环境对石油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石油石化行业是“赚钱快”的行业之一。见效时间快,利润高,一个项目落地之后,很快可以给地方带来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税收,这使得各个城市都在竞相争抢包括PX在内的项目;

第二,石油石化业务一般工艺流程复杂、系统规模巨大,同时危险有害因素多、新旧系统共存,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复杂突出;

第三,石油石化企业一般地理位置不在中心城市或城市的中心区域,使得企业难找人才、也难留人才。

上述问题直接给石油企业的日常管理及对标管理实践带来一些影响。因此在日常管理和对标中不得不进行更多的思考,比如:企业文化应该如何塑造才能对解决以上问题有所裨益;企业激励与考核体系如何建立;企业员工培训与职业规划图和建立等等。

(4)行业环境

综观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世界经济整体有所复苏,但呈现出很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炼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

随着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世界炼油化工行业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世界炼油能力增减出现分化,但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世界炼化企业纷纷朝着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小型炼厂和技术落后产能面临被淘汰的局面。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合资建炼厂的措施,优势互补,走互利双赢之路。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原油中,重质油、含硫、高酸原油的比例越来越大,原油的劣质化越来越严重。因此,重质、劣质原油高效转化加工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给炼化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这表明,低碳、环保将是全球炼化行业发展的首要标准。

(5)企业发展阶段

企业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有其诞生、成长、壮大、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生产经营的侧重点不同。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通过分析各个阶段企业的矛盾和特点,研究制定企业各个层次上的发展战略。

四、本土化视角下企业对标管理原则

1. 以本土化视角科学分析国际标准的适用性,不盲目全盘照搬

在对标过程中,在每一项环节上都应该站在本土化的战略视角上审视与行动。否则,难以保证项目最后实施结果的有效性。鉴于国内外石油企业运营环境的差异,国际石油行业内有些先进标准并不适用于国内石油行业,完全照搬国际标准显然是不理性的。因此,需要在对标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分析,确保选择的国际标准的适用性。

2. 理性分析国际标准的完整性,不盲目排斥国际标准之外的先进思想

国际标准代表了石油行业的国际先进水平,它包含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管理思想,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但是不能将先进思想的汲取局限于国际标准,而排斥其他的先进理念。例如,企业组织的协同性管理是几十年来企业界和理论界一直关注的前沿,也是一个一直没有被解决的难题,在国际标准中,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较少,也没有较好的办法或标准。

3. 正确认识自身的运营现状,不因对标而忽视甚至否定自身的长处

与国际标准对标不意味着完全以国际标准为标准,而放弃了自身的长处。例如,国际标准中的企业文化理念深受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谈尊重管理、人本管理等理念,基本上是不谈奉献牺牲精神的。这一现象是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以及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由于我国石油行业相比国外有着复杂的环境,因此,我们的企业员工可能会遇到各种危机时刻,基于东方人特有的责任感和奉献牺牲精神,虽然企业不会强行要求什么,但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为保卫国家财产、人民利益去拼搏甚至去牺牲却是企业员工潜移默化的思想,这种思想和理念是国际标准所没有的,但却是企业要进行宣传和鼓励的,而且要使之成为一种精神永远保留在我们的文化中。

4. 践行科学发展观,不因对标而放缓甚至放弃自身的创新发展

一位著名管理者说过:“只有努力创新的商店或制造公司,才会有前途。墨守成规或一味模仿他人,最后一定失败。”因此,片面理解对标管理方法而远离创新,不但与对标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不会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仿是企业获得短期生存条件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而创新才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最根本的途径。

石油企业通过对标管理,是要学习不曾掌握的先进理念和模式,而不是简单的“克隆”。因此,在对标的持续动态管理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国际标准而放弃了自身的创新管理。

5. 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阶段,不急于短期内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国际标准往往是取决于国际上运营较为成功的几家大型公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成熟的石油行业管理标准。国内石油企业一定要清楚认识自身的发展阶段,不能轻易地以国际标准来指引今后的工作,难免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届时可能会出现不稳定情况的发生。

6. 正确认识对标管理的动态性,要持续关注国际标准的新发展

对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标杆确立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对标管理的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实施对标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每一轮学习完成时,都需要重新检查和审视标杆研究的假设和对标管理的目标,根据自身发展完善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标杆,来谋取自身的更大的发展。

标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全新最佳经营模式。石油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标杆管理科学性和复杂性,强化对标管理的目标分析与选择,同时特别注意避免陷入标杆管理陷阱。石油企业要全面推行对标管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炼化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海洋石油;SWOT;发展对策

当今时代,由于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日益增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气候灾难。治理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并先后制定出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计划措施。所有的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将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海洋石油是我国的能源生产大户,也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者,担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海洋石油工业在保障能源得到稳定供应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并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与国家大力倡导的低碳经济发展相悖。本文将利用SWOT战略分析法分角度分析低碳经济给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使海洋石油公司在当前形式下认识到自身优劣和劣势,把握各种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机遇,规避风险。

一、SWOT评价模型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该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之后被作为企业战略分析和制定的基本工具,常被用于在企业管理咨询领域。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下海洋石油工业的SWOT分析

1.低碳经济给海洋石油工业带来的优势(S)

(1)油气勘探开发方面的技术优势。未来我国低碳能源的首选仍将是石油和天然气,鉴于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特殊经营特点,实行上、中、下等一整套的系统经营流程,有自己成熟的经营体系和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2)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天然气因为高效、清洁等优点被突出发展。但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比较短缺,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凭借其资源储量丰富、碳排放量低等优势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海洋石油工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3)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在全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海洋石油工业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单位能耗显著降低,污染物回收有了显著改善。

2.低碳经济给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带来的劣势(W)

(1)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能源行业属于垄断型产业,受传统观念和长期垄断的影响,海洋石油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现状适时调整。存在粗放式生产、能耗高、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石油工业的有效运营。

(2)管理水平低下,低碳发展意识薄弱。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隶属于国务院管理,其管理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对低碳减排制度建设、低碳理念传播以及提高全员低碳意识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落后于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没有树立良好的低碳形象,其低碳发展策略严重受阻。

(3)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开采难度大。在我国,海域部分油气资源储量虽很丰富,但地质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等深海地区,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再加上技术储备不足等限制导致勘探开发难度很大。

3.低碳经济给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带来的机会(O)

(1)促进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要求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实施低碳发展必然要求石油工业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其次,加快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相关专利及新技术贸易壁垒的出现,这将促使海洋石油工业在低碳技术方面加快创新;最后,加快管理水平提高。

(2)提供国际合作机会。低碳经济将改变海洋石油工业现有的国际竞争格局,世界各国都在研发属于自己的低碳科技,但只有技术分享、互利共赢才能最终取得实效,低碳经济的发展将给技术交流、国际科研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3)为天然气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低碳经济要求工业发展以利用高效、清洁能源为主,这对我国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施空间,给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油气资源能源对煤炭的有效替代,加快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节能减排。

4.低碳经济给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带来的威胁(T)

(1)增加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的开发等都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来实现,这一系列的实施过程将大幅增加海洋石油工业的运营成本,逐步提高运营风险。

(2)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威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依托低碳经济提供的机遇获得蓬勃的发展,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主营业务仍将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并于传统化石能源形成竞争。

(3)面临增加油气供应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压力。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海洋石油工业既担负着保障油气供应安全的重任,又面临严格的碳排放量限制,是海洋石油工业面临的两难问题。同时,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公司走在低碳发展的前沿,拥有大量低碳技术专利和高附加值的石油化工产品,给海洋石油工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发展对策建议

在采取具体的发展措施时,可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形成SO、ST、WO、WT等几种策略。通过对低碳经济下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战略的SWOT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海洋石油工业的自身优势在当前比较明显,外部机会也比较多,因此海洋石油工业应优先采用外部机会与自身优势相结合的SO发展战略,鉴于自身劣势对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也要重视外部机会弥补自身劣势的WO战略发展,为此,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可采取以下发展措施:

1.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天然气业务发展

我国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的储量非常丰富,且具有清洁、高效的特点,发展天然气业务是我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应该以此为契机,把握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据自身区域优势加大海上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实施天然气业务发展降低高碳能源使用量。

2.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

技术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减排技术、能源技术为代表的低碳相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能源效率的提高、石油化工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新能源的勘探开发以及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埋存都依赖于低碳技术的推广使用,海洋石油工业只有做好低碳相关技术的研发具备自身科研实力才能在低碳经济时代占据竞争优势,具备核心竞争力。

3.有序推进新能源业务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业务是未来能源行业的朝阳产业。海洋石油工业应具有战略眼光、立足长远,利用在传统能源行业积累的资金、经验,同时依托政府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投资新能源业务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不可盲目随从,应根据自身优势和业务特点有序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实现新能源对油气资源的有效接替、多元发展,为能源产业清洁化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庆凡.我国天然气发展前景广阔[J].中国石化,2009(5):6-9.

[2] 秦 扬,曹丽娟.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8-21.

[3] 李凤宾.浅谈SWOT模型的有效应用[J].企业管理,2010(9):157.

[4] 杜 伟.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0(1):32-37.

[5] 赵丽洲.关于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产业经济,2011(10):116-124.

[6] 庄贵阳,潘家华,宋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6.

第11篇

关键词: HSE意识 HSE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HSE管理体系的应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强化员工的HSE意识,提高员工的HSE技能,增强员工的HSE素质和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据统计资料显示,在石化行业,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70~80%,说明员工的HSE意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作用。

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发展,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特别是在石化行业。HSE管理体系本身就是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实践的产物,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英国北海油田帕波尔-阿尔法平台事故和Exxon公司油轮泄油事故的实践中,从而宣告不考虑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生产方式和安全理念走到尽头。HSE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是一个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健康、安全与环境意识,统一企业对实施HSE管理认识的过程。实施HSE管理体系本身也需要强化员工的HSE意识,以促进企业各部门和广大员工的响应、支持和各级参与。如今以人为本管理的HSE理念已深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当中,“安全第一”已经成为每个企业的座右铭。然而,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实现安全生产,如何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员工HSE意识, 减少不安全行为是关键。

一、什么是意识及安全意识

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

安全意识属意识的一种,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安全生产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安全意识是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中对安全现实的认识,它和安全认识紧密联系着,其核心是安全知识,没有安全知识就谈不上安全意识。人的安全意识的实现既要通过思维,也要通过感知。安全认识在安全意识中占核心地位,它们并不等同,在安全意识中不仅包含着安全认识,而且也包含着体验,因为意识到客观现实的是具体的人,他不只是在认识着,而且也在感受着和行为着。人的安全意识具有能动性质,安全意识对生产活动、进行安全操作有调节作用;反过来,生产活动也影响着人的安全意识的形成。

二、影响员工HSE意识的主要因素

一是认识上的错误,很多员工对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安全管理是安全相关部门的责任,和本人没有直接关系。对安全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二是惯性作用和经验主义,喜欢凭着自己工作经验来操作,把安全操作规程视作多余的程序。比较常见的是很多员工在以前的工作中没有戴手套的习惯,戴上手套后感觉碍手碍脚,觉得戴手套不仅没有增强安全作用,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三是从众心理,看见别人一直都是这么操作,也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感觉不安全的操作也是可行的。四是传、帮、带过程中表率作用差。比较常见的是有的员工工龄长,在某一领域富有工作经验,导致倚老卖老、我行我素、不拘小节、违反安全规定,无形中把一些不良习惯传给了新员工。五是制度上的亵渎,表现为员工不遵守值班制度,窜岗、脱岗现象依然存在。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员工宣传培训力度不够,部分职工对HSE理念认识不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培训方式呆板枯燥,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员工文化层次较低,对一些专业术语理解不了,培训过程中似懂非懂,不因人施教,不注重培训效果,流于形式。二是员工安全技能培训不彻底,在岗位安全技能培训中理论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三是员工实际操作中存在侥幸心理,事故就算发生也不会发生到自己身上。四是员工工作周期长,思想容易麻痹大意。五是基层管理人员安全认识肤浅,有章不循,得过且过,管理不到位。六是基层安全人员对上级文件政策不能得到及时的解读或培训,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偏差。七是制度落实不严格,碍于面子对违反制度者不深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制度变成了一纸空谈。

四、提高员工HSE意识的有效方法

1.宣传教育及培训是提高基层员工HSE意识的必要手段

只有让员工充分的了解和熟悉HSE基本知识,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员工的HSE意识。由于大部分企业工作场所分散,特别是石化企业,员工多,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很难集中组织宣传培训,大部分都采用以文件形势宣传为主,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员工的安全宣传培训上,一是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灵活机动的宣传培训方式。例如采取讨论式培训,对于事故事件等培训内容,多采取员工集体讨论,让员工参与到培训中来,在增强员工安全意识的同时增强了员工参与到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在宣传培训教育内容上要切合实际,不仅仅要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基本要求,也要宣传安全与石油企业、公司发展、个人利益的关系,既要宣传安全生产的中一些好的事迹、做法,也要列举出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违章行为、事故案列等反面典型。通过宣贯培训真正达到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基础安全知识、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增强防范能力、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的目的。

第12篇

一、整治的目标和原则

通过专项整治,使加油站的建设符合规划,布局基本合理,合法经营,竞争有序,石油石化企业的竞争力明显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成品油经营秩序和加油站服务质量基本满意。同时,也为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承诺做好准备。

二、整治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这次我县加油站专项整治工作的范围是:全县所有加油站点,包括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城区、农村网点加油站。重点是国道、省道和城区加油站。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4月25日至4月30日为摸底检查阶段。对本地所有加油站,按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城区、农村网点分类,对其审批单位、建站时间、加油机台数、加油机是否安装税控装置、油罐容量,有无“四证”(即:消防安全许可证)、《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下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重大安全隐患等基本情况,开展一次深入的摸底检查,进行一次全面的统计,并于4月30日前上报市成品油市场整顿办公室。对在检查中证实属无证经营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加油站,必须立即查封停业。摸底检查工作以县成品油市场整顿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主负责进行,各成员单位负责监督实施,复查核实。

(二)5月1日至5月31日为制定规划阶段。县经贸委、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江西省成品油市场建设“十五”规划》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征求石化、石油集团所属企业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制定本县加油站建设“十五”规划(5月16日前上报市成品油市场整顿办公室),明确本县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加油站的设置间距、城区加油站的设置半径和大致位置、农村网点的分布地点,完善加油站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标准规范。今后我县新建加油站和油库,须按正常申报程序上报审批,经批准后方可新建。

(三)6月1日至7月31日为集中整治阶段。对辖区内所有加油站点,特别是国道、省道沿线以及城区的加油站进行一次全面的专项整治。

1、下列加油站列入关闭名单:凡在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问题的通知》(国经贸贸易[2001]543号)下发后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经过整改仍未达到规定条件的、非法占地或违章建设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以及拒不安装税控装置、有严重偷税逃税或掺杂使假行为的加油站。对列入关闭范围的加油站,要取消其成品油经营资格,并责令限期变卖成品油、拆除加油及储油设施。必须在7月31日前完成关闭工作。

2、凡无“四证”或“四证”不全的加油站点,一律停业整顿,为妥善利用现有设施,对其中符合当地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属石化、石油集团建设以及由其收购、控股或纳入连锁经营体系实行集中配送的加油站,经省、市经贸委审核认定后可在6月30日前补办有关手续,手续齐备后一个月内,应报请当地税务部门安装税控装置。无论是新建还是原有的加油站点,凡不安装税控装置的,不得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已发的也要取消其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

3、对城区商店加油点,无论是加油机加油或立桶式经营成品油的,一律予以取缔(经营油除外)。乡镇农村网点经营成品油的至少要有2台以上加油机,并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凡无安全保障以及农村立桶式网点一律予以取缔。

4、对现有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但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划的加油站,于7月31日前作出从现有至2003年12月31日前予以搬迁或关闭的安排计划。

(四)8月1日至8月31日为检查总结阶段

1、8月10日前,对前一阶段开展加油站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

2、8月20日前,县成品油市场整顿办公室成员单位组成检查组,对全县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尤其是对重点加油站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同时,要做好迎接省、市检查组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3、8月31日前,对省、市检查组在检查中发现存在的有关问题,要认真整改,负责落实到位。

专项整治工作结束后,于9月10日前将整治工作总结、统计报表及典型案件报省、市成品油市场整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