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

时间:2023-07-18 17:2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资产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

第1篇

首先,必须强调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对国有资产依法享有经营管理权。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同时,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这就确立了我国高等学校在法律上的独立地位。特别是高校在资产管理上的独立性和不受非法干涉性是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只有这样,国有资产才可能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把国有资产从小部门、小机构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高校作为法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能够有效制约部门本位和院系本位,部门和院系资产作用高校资产整体的一部分,不应向其它部分封闭,而应建立健全资源交流和共享机制,从而增加国有资产的经济和社会效能。

其次,必须建立国家出资人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作为出资人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授予高校更广范围的管理自,鼓励资产管理上的制度创新,调动高校在运营资产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向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它规定国家对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国家对高校的管理是通过法律的治理,是对高校资产运营效益进行外部评价并对教育过程和资产运营过程进行行政监督,其对资产的监管内容主要是组织产权登记,清查统计,资产评估,纠纷调处,对产权变动、资产处置进行审批,并对用于经营性资产的审批和保值增值的考核监管。在这里,管理经营的主体是高校而不是政府,高校以教育的社会效益对政府负责,由此高校也享有很大的自利,政府不干预学校具体运作机制,只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对特定事项进行监督。这样,政府也可以有更多的余地着眼于整个社会教育需求,调整教育投资布局,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扩大高等教育的经济基础。

最后,必须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由它根据上级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负责资产的帐、卡管理,对本单位的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办理资产的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报、批手续,负责资产的合理配置,参与设备采购、验收入库、维修保养和基建竣工验收等日常管理工作等等。为什么要对高校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呢?这是由国有资产的公共属性决定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固有的公共属性规定了它的使用不能由特定部门垄断,它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向所有人开放。如何在资产使用中更好地体现资产的公共属性,这实际上是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是区别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规定,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现在各高校举办企业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部分高校国有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将经营性资产界定为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表明这种转化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而必须在法律上给予严格控制。国有资产流失说到底是事业单位国有财产的公共属性的丧失。国有资产公共属性的丧失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上面提到的国有资产流失,第二种是资产闲置和浪费。第一种好理解,第二种往往被人们忽视,而恰恰是防止第二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才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高校在改革和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内在条件。

综上所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法制环境十分有利的条件下,高校应把握机会,强化资产管理主体意识,推进内部运营机制改革,打破内部条块分割,实现资产管理职责分明与资源全校共享相结合,全面发掘和提高国有资产的教育和社会效能。

第2篇

重复建设、重复购置、超编超标、家底不清、流失严重、漏洞百出等现象,集中反映了长期以来行政事业资产监管体系的落后、无效甚至缺位;

7月1日起,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办法正式实施,财政部成为行政事业资产的“当家人”。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不久前在四川某次座谈会上坦承,中国科技资源浪费惊人: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利用率是170%。他还举例说,某种卫星接收站,美国只建设16座就足够全国使用,而中国两年前就已有了30座,仅北京就有8座,且中国今后还计划再建50座。

事实上,这种因重复建设或重复购置而带来的财政资金浪费和国有资产损失,在我国其他领域和部门也不鲜见。而与此相连的是,对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管理落后等问题,也是多年来社会各方关注热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这种由政府行政部门、事业单位重复购置、重复建设以及不合理使用等而造成的资金和资源浪费,从资产管理角度看,实质上就是行政性国有资产和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位或管理缺失。

造成这种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不善、造成这部分国有资产极大浪费的根源,应该是长期以来的条块分割式行政管理体制下,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缺乏综合统一的管理者。如隶属各部委、各省市的科研院所和医院等机构,不仅各有独立的身份和渠道申请添置或进口大型设备,各自的设备使用又不向社会开放,不能实现公共资源由社会共享使用,而且,这部分国有资产也基本由各单位独立管理,缺少一个能够代表国家行使出资者权利的统一的管理者。

不过现在,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这一多头管理的不规范现状开始了根本性改变―财政部将统一领导,对行政事业资产进行管理和监督。

财政部成行政事业资产“当家人”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归属与管理方式一直没有明确,财政部近日出台的这两个办法,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离,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明确了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资产的综合管理职能。但理顺全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需逐步过渡

从7月1日起,《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

这两个《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资产的综合管理职能,确立了“财政部门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框架;以期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建立公正、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

《管理办法》的实施,以及财政部门行使监管职能和监管权利的最终确立,使涉及上百万户单位、3000多万人、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这部分国有资产,终于有了更为明确的归属。

据了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将弥补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财政部将结合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全面规范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了事业资产的全过程有效监管体系,以期对公共产品(服务)供给进行调控。这也意味着中国公共资产管理的变革。

“通过经济手段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资源配置、预算管理进行源头控制,是财政对公共资产管理的归位。”财政部负责事业资产管理的教科文司司长丁学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如是评价。

我国的国有资产划分为企业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资源性资产三类,企业经营性资产已由国资委监管,行政事业性资产基本上被归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此之前,中央政府一直没有明确与统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归属与管理方式。

1995年,财政部和原国有资产管理局(下称国资局)曾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确立了国家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但是彼时预算和资产管理脱节―预算在财政部,资产管理在当时的国资局,对资产形成、配置、使用等均未做出具体规定。

“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家底不清;资产配置不公平,大量超编、超标;资产使用、处置随意,各环节都有资产流失,漏洞越来越大。”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王家新,对当时的情况向记者做如是评价。

1998年国资局撤销之后,对于作为政府公共资产的行政事业性国资的管理归属哪个部门并不清晰,各地方政府、甚至各行政事业单位,都依照各自的方式管理经营这部分资产。

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中,省(计划单列市)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除上海、深圳在地方国资委,四川、吉林在地方机关事务管理局外,其余大部分省份均在财政部门。在地(市)级中,有14个省份的35个市(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在地方国资委,约占全国的10%,其余均在财政部门。显然,理顺全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需逐步过渡,这种多头分散管理,难免造成相互打架,甚至法规建设上的凌乱。

在国务院研究和发展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看来,正是由于资产形成和配置存在财政预算约束的不严格,造成了使用单位资产占有欲望的无限扩张和资产匹配的随意性;在资产使用上,由于缺乏公正、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导致资产使用的低效率,另一方导致各单位尽量多占用资产和变相将资产用于营利性;在资产处置上,由于缺乏规范的处置程序和处置途径,导致使用单位自行随意处置和资产的严重流失;在资产流动上,缺乏明确的规则来促进必要的流动,导致“单位占有、使用”实际成为“单位所有”。

中国有庞大众多的党政机构、事业单位、社团法人单位等,多年的磨砺间,矛盾和弊端亦日益尖锐。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公共财政理论下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多项改革,都对行政事业国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管理体制呼声高涨。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财政部出台和实施的这两个《管理办法》,前后经过了近两年的研究考察,将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离,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明确了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资产的综合管理职能。《中国经济周刊》同时获悉,深圳市将把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职责从深圳国资委移交至财政部门。

家底有待摸清

截至2004年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为38448亿元,其中事业单位资产总量为27260.2亿元,占全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量的70%以上,但是这部分资产多年来监管不力,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财政部将部署摸清家底的具体工作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国家行政机关单位的资产构成尽管单一,但几乎是“看得见、摸不着”;而事业单位类型众多,其资产构成形态也极其复杂,分布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研究、邮电、气象、水利、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包括学校、医院、科研院所、文化剧场、体育场馆在内的为数众多的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为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其数量和实际效率等也备受社会关注。

据财政部财科所国有资产研究室研究资料显示,截止到2005年12月,全国各级事业单位共129.08万户(含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员2900万。据了解,在这2900万事业单位职工中,有70%在教育、医疗卫生行业,文化、科技研究、农业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占了很大比重。从国有资产占有量来看,文教、卫生、科研单位国有资产所占比重最大。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财政资金逐步从生产和竞争领域退出,国家对公共事业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的增长快速,这使资产监管任务越来越紧迫繁重。”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王家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来自《中国会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与2003年相比,2004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增长了13.1%,其增长速度比国有资产总量增长速度高出2.2%,比经营性国有资产增长速度高出3.2%。“在今后5-8年国有企业全面改革及经济结构调整完全到位以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额会超过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数额,”财政部财科所国有资产研究室主任文宗瑜认为。

在行政事业性资产中,最为人们所瞩目、也最牵涉实际经济利益的,是所谓“非转经”问题,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这是资产流失最为严重的一个渠道”。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终止了“行政单位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行为,而伴随事业单位的改革深化,事业单位“非转经”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

“可转为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各个行业事业单位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如科研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等,这部分资产的监管任务越来越重,”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丁学东对《中国经济周刊》强调。

而这部分资产迄今并无确切统计,此前国家财政部的统计评价司曾建立有一个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数据库,统计了1999年至2002年的数字,但在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后,统计评价司被一分为二,一半纳入了国资委的统计评价局,这项统计工作也就此终止,因此2003年以来的这类资产变化的数据尚无法厘清。

据《中国会计年鉴》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为38448亿元,其中事业单位资产总量为27260.2亿元,占全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量的70%以上;从中央、地方占有资产的分布看,越趋基层政府,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占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越大,而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在全部行政事业性国资中所占比重在80%以上。

“但是这部分资产多年来监管不力,这几年事业单位变化也比较大,资产到底有多少我们心里没底,”丁学东坦承,“目前第一步就是先摸清家底。”

财政部教科文司事业资产处处长董为民介绍,财政部将在今年下半年部署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并正在制定相关资产清查办法、设计资产清查报表体系、开发资产清查软件,准备按照“整体设计、试点修正、全面铺开”三个步骤,尽快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开展一次全面的清查,真正摸清“家底”。

为了避免以往“前清后乱”问题,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财政部也将开发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以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和信息跟踪。

《中国经济周刊》同时获悉,结合两个办法的公布和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纳入财政部正在建设的“金财工程”(即“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中,后者是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基础,力图覆盖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大型网络信息系统,亦是中国公共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革命的重要内容。

多重约束出台 亦有管理难点

两个《办法》的实施将首次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控制和约束公共财政资金的随意占有和使用。此外,新的办法规定了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用财政性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程序,这意味着事业单位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未经审核随意购置大型设备。但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收益进行监管以及各部门之间调剂闲置资产的落实等方面,都将存在管理的难点随着两个《办法》的出台,财政部将从五个方面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见表格)

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办法》首次提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并遵循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此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报表和财务报表是由各事业单位资产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别汇总,造成账账、账卡、账实不符,而新的办法则明确了财政部门管理行政事业资产的职能,将资产报表和财务报表纳入财政预决算体系,实现了有效衔接。“首次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控制和约束公共财政资金的随意占有和使用。”王家新表示。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应该成为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一个工作重点。”世界银行国有企业重组高级专家张春霖对此认为。

由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事业单位有着这样的思维惯性:资源由单位或个人所有,购置设备以部门为单位,甚至与单位及个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导致各部门“贪大求全”、“自家有,便于维持正常工作秩序”的思想长期存在,缺乏有效管理与规划,一方面是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已有的资源被闲置和浪费。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将对这种浪费现象加以约束,该办法规定了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用财政性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程序(包括事业单位申请用财政性资金举办大型会议、活动需要进行的购置),并要求“对于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者超标准配置的资产,原则上由主管部门进行调剂,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这意味着事业单位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未经审核随意购置大型设备,更有效的整合资源、减少浪费。”丁学东向记者分析说。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事业资产管理薄弱,为部门、单位或个人利用国有资产谋取不合理收益提供了机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已经成为各部门、各单位政策外津补贴发放的一个主要来源,针对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了国有资产的出售等处置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但打破既得利益必然要损害一些部门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对事业单位的资产收益进行监管,以及各部门之间调剂闲置资产,会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但是如何对事业单位的资产收益进行监管以及各部门之间调剂闲置资产的落实,恐怕是一个难点,“可能会有抵触情绪。”丁学东坦承。

张春霖认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约束。现在,事业单位的总收入中有一半左右不是来自直接的财政拨款,而是来自创收收入。这些收入有的是利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企业化经营的收入,有的则是依托垄断性权力向企业和居民收费所得,而创收收入又和事业单位职工个人收入关系密切。

第3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现阶段,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不断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成为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深化改革,首先要对其采购行为进行规范,其次要加强并贯彻落实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从而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资产使用价值。本文就政府采购制度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政府采购和内部控制概述

政府采购是指社会团体组织、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确保在依法范围内,利用财政性资金对其服务、工程以及货物进行采购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行为。

内部控制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严格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并且保障资产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进而在单位内部施行的控制、评价、规划、约束以及自我调整的一系列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

二、政府采购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脱节的原因

1.资产管理体制职权不清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制是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最终确定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使用和占用”的三级组织形式而建立的。由于该体制并没有划分具体的资产管理职责,也没有对管理的具体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导致了一些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而一些地区却是国资部门,由于每个地区的管理部门没有统一,因此其管理方式也就各不相同。

2.法律建设与资产管理制度滞后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Y产管理的主要依据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等级的实施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不高、法律层次较低,甚至有一些部门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互相矛盾的情况,这是致使政府采购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相脱节的主要原因。

三、政府采购与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1.政府采购的重要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时,资金支出的最大项目就是政府采购。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确保国有资产的稳定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受损,并最大限度的促使国有资产的升值。因此,一定要严格的执行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国有资产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对国有资产效益的保障才是最重要的。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时,把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进行合理的结合,并且使得国有资产一直能够保持合理运用,这不仅可以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能从根本上改良,杜绝不正之风的现象。

2.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行符合了我国时代进步的总需求。为了保证国家的快速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用中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依赖与信任。这就要求国家要切实的完善其资产管理制度,保障国家财产的稳定与安全,并从根本上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在新时期想要行政事业单位从自身发展,一定要保障内部控制的合理实行。面对如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想要长远发展就要务必加强我国新型的社会和政府的建设,并要求单位自身要提升其监管力度,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这方面,才能使得单位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四、政府采购与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策略

想要不断完善部控制体系,我们必须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才能把国有资产的利用率最大化的实现。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一定要:(1)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责任,切实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控工作。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及会签制度。重点关注经费预算、资金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及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的经济业务风险。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及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措施,业务经办、审核及审批职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及合同控制等内控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有序运行;(2)切实开展检查,强化内控制度监督。认真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严格、规范运行,并达到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法规、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进而确保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监督,切实防范内部控制运行风险。

2.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采购的策略

对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加强预算控制,必须要使工作人员对于政府采购预算进行深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建立一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相关制度,并在制订预算、实施采购的行为时严格遵守;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以便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员工都能够准确把握采购预算的流程、内容及其重要性,确保国有资产增值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实现采购预算方案选择的最优化。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也变得极其繁琐和复杂,因此在其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对资产管理的力度和效果,才能有效地对国家资产的流失进行控制,使国有财产保持安全性与完整性,从而提高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管理效率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其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等。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是指构建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法规制度,科学的配置及充分利用资产,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同时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

1.有利于推进行政事业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行政事业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转制必然涉及相关的行政事业资产的审核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做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才能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防止国家财产的损失,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因此,做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对于推进我国事业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实现公共财政职能

行政事业资产主要源于国家的财政投入,而公共财政管理主要包括增收和节约开支。加强公共事业资产管理能够对公共财产管理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使得公共财政管理在资源配置上更为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实现公共财产管理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的职能。

3.有利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维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包括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两方面的内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本身也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手段,在固定资产采购、分配、管理、处置过程中比较随意。例如该集中采购的变相分散采购;资产分配没有按工作需求分配,而是按领导职务高低分配使用;资产日常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监督;资产处置比较随意、不规范,未建立专门资产报废、报损业务鉴定部门作鉴定等等。上述情况都表明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性质存在差异,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导致形成的资产也存在多样性,不同渠道配置的资产没有统一标准,重复购置的、闲置浪费的也比较多,各单位具体负责的工作任务和实际占有的资产难以协调一致,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率比较低下。

3.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经常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有实无账、有账无物、账实不对应等情况,最终导致账目上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例如,对于一体化预算系统零余额账户年底发生的资产支出,决算报表是不允许挂账的,当年账务一定要列支出,资产也要入账,可是实际上资产还没收到,此时账实是不相符合的。再例如,向上级购买专业设备,汇款和资产发票的账务处理都已完毕,就是不见资产到库,这也是典型的账实不符。而新购置的资产没有及时入账,报废、报损的资产没有及时销账,也有可能造成账实不符。

4.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不规范。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置的时候,应该根据规定向相关部门履行相关报批手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相关资产处置行为的随意性都比较强,或擅自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废和处置,或在入账时就先行拆解降低单价的现象均有发生,从而规避资产报废权限审批程序。

5.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比较落后。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都是金网际公司生产的单机版资产管理软件,模块虽然比较多,但不能实现信息共享,比较落伍,也没有资产二维码身份识别系统,难以对资产进行跟踪管理。

三、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内控制度。首先,根据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财务部门要会同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要涉及资产的采购、配置、管理、处置等每一个环节。其次,要明确资产管理部门、财会部门和使用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资产业务的各环节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再次,要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要严格按照管理流程和制度办理各类固定资产领用、转让、捐赠、报废、报损等事务,从根本上杜绝固定资产的流失。

2.强化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首先,要搞好市场调查,摸清自家底细,立足实际,注重资产的长远效率,高质量低价位配置资产,减少盲目配置资产的情况。其次,要加强与上级及毗邻单位的沟通协调,避免为本单位重复配置或超标配置资产。再次,要根据业务工作或职务需要,做好单位内部门与人员的资产配置工作,真正实现人、财、物的合理安排。

3.坚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的原则。账实相符是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也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制定固定资产验收制度,无论是何种经费开支和通过何种渠道进货,都必须办理验收、登记手续。若因特殊情况需先报销入账,资产后期到达的,也要办理验收、登记手续,只登记资产名称等简单要素,其他项目等到货登记,并且在备注栏中注明资产在途的原因、时间、对方联系方式,由资产管理员督促进仓,或向有关部门发出提醒。其次,要增强资产管理员的责任心,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

4.规范资产处置行为。一是明确固定资产处置范围,符合《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7类资产才能予以处置,产权不清晰或有争议的资产暂不处置。二是设定固定资产处置标准,单个资产价值在标准限额之上的,处置报其上级机关审批决定,标准限额以下的固定资产由所在单位按照一定的程序自行处置。三是规范制度及流程,对自行处置的资产可以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处置流程,规范处置行为。如实行集体会议研究决定;固定资产的转让、报废、报损、捐赠等要按照有关规定由专门机构做鉴定或者评估等。四是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明确财务、资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对不履行职责的人员严厉追究问责,审计、监察机关要做好监督作用。

5.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强化资产管理。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资产管理软件也日新月异。行政事业单位选择软件除了能与政府报表衔接外,最好能添加一些辅助资产管理的软件,例如通过应用资产二维码管理软件,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实现从资产购入开始到资产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管理。还能解决资产管理中账、卡、物不符,资产闲置浪费、虚增和流失等问题,为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了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了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燕军q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q管理创新,2015(25):38-39。

第5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创新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国家的各个部门。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的发展。高度重视管理国有资产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新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服务。

二、简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基本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被形象的解释为在进行行政事业工作时,占有和使用、以货币计量为方式的经济资源总和;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是法律上认可的属于我国的所有资产以及依据我国拟定且由相关政策组织获得的资产及收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遍布于科研教育、公检司法、行政管理、文化卫生、等职能系统中,正确的管理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保证国家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上,逐渐呈现出规范化、专业化以及科学化的趋势,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使用者合法的权益,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促进资产合理的利用,进而确保资产的完整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国有资产作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升财政配置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管理好国有资产,能够确保政府对社会、人民的责任感。

(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好国有资产符合了财政体制改革的需求,能够为公共财政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3)行政事业单位有效管理国有资产,能够进一步合理优化可用资源的配置,进而促进公益性资产管理质量。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管理权责不明确

受传统的政治管理模式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在对国有资产管理时,经常容易受到不良利益的诱使,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甚至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没有明确的归属感以及责任感,仅仅只是为管理而管理,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下降,甚至还会出现违规、违纪的行为。

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不足,其认为国有资产仅仅用于社会公益服务,且不计利益与回报;因此,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工作态度不严谨、思想观念薄弱等情况,发生预算不明或超出预算,影响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不能使国有资产物尽其用,甚至致使资产流失严重。

2.国有资产没有发挥到最大使用率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无偿性、免费性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购置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加之,受传统社会经济管理体系的影响,在管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经常被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用于自身使用和运作。影响了实现国有资产共享的管理目标;甚至还会出现国有资产分配不公、分布不均等现象,致使国有资产无法真正发挥自身价值。

3.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力

管理部门为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运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而不少单位管理办法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的实施。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盘点时,无法做到“三个符合”,即账目与实际相符合、账目与账目相符合、账目与财政账单,常常不得不中断资产盘点。 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在人员分工、部门配置方面,仍无法解决分工不明、配置较低等问题,致使管理执行力较弱。

4.管理的方法相对落后

国有资产管理中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但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情况来看,管理的方法较为单一,且对于下拨的资金管理,财务部无法按照相关的文件操作管理,出现资金数据不准确,资金流水不明确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较为呆板,虽有使用电子管理模式,但管理工作不够细致,数据录入不够完善,且多遵循一般的标准进行估算,很难实现对资产的核查。

四、公共财政角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策略

1.理顺管理模式

管理好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第一步,就是理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间各部门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以财政部门为核心,主管部门等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为辅,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理想化。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健全组织结构,加大管理力度,优化管理制度。例如:组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广招人才精英,挑选专业知识强、思维清晰、富有丰富想象力、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念的新兴人才。此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从行动及思想上,让管理人员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而稳步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质量。

2.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程序

公共财政角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尤为重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好转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发展轨迹。因此,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自我责任感与归属感,及时转变其思想观念,并建立科学化以及规范化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对于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尤为重要。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程序可从3个方面着手:其一,在明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所需的资产以及预期的结果等前提下,结合相关资产预算以及目标任务,提出符合实际的资产管理效益与效率目标;其二,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在跟踪过程中,应做好每月、每年的资料收集、资产运作情况以及任务实施的情况等,对于出现的问题,须及时寻找解决对策;最后,再由资产管理的部门对管理的绩效进行审核和评估,提交分析报告,并提出可行性的资产管理对策上报相关部门;进而使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责任和义务的统一,管理理念与行动的统一,使国有资产管理日益走向正轨。

3.优化完善监督管理的机制

管理好国有资产的正常运作,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如国有资产Y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机制,国有资产购置与政府采购相衔接机制,健立国有资产的处置机制,创新并建立分类管理的运行机制,健全监督机制。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将监督管理机制落到实处,对资产管理操作过程进行定期盘算,对于查出的不明问题,实时的进行调查了解,如出现不良的违法行为,立即向司法及相关部门进行反映举报,不姑息、不纵容;对于管理得当的行政部门给予夸赞与奖励,提高工作热情;做到处罚分明,鼓励各个行政事业单位改正不良风气,优化部门管理,给行政事业部门注入新的生命力。

4.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都需要有与时展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的管理也不例外。2006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解决了当时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了不良错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也发生了改变,新的一轮管理问题由此产生,而以往制定的管理措施并不能解决当下所出现的问题。所以,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时,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相关制度,积极构建与当下时代相符合的制度,加大调研的力度,梳理相关管理制度的漏洞和不足。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公共事业的投放力度,但受长期的传统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管理好国有资产,必须履行起自己的职责,规范各个行政事业部门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在信息技术支撑及公共财政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还应通过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创新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服务,做到物尽其用、物尽其效。

参考文献:

[1]蒋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选择[J].财经界(学术版), 2016(15):118.

[2]周向辉.关于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思考[J].河北企业(管理荟萃),2016(5):33.

第6篇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复杂性的工作,是维持事业单位科学、高效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是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财务管理制度与规范,坚持节约与勤俭做事,权衡事务处理与财政资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国家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主要目的:科学编制预算,真实显示财务状况;节约开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防止国家及公共资产流失等。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

许多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单位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将主要精力放在应付上级的突击性检查中,单位内部监管制度不完善,很难发挥内部监督约束力,造成单位财务会计人员职责不明确,无法对某项资金从申请到最后使用整个过程实现跟踪问责,且中央政府号召的财务公开更是流于形式,缺乏真实性与根本性。

2.预算编制不健全,资金利用率低

为维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及上级检查,许多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大预算无法在单位内部统一实施,实际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依然遵循基数编制预算,造成项目实施与资金间协调管理非常困难,对某个项目落实过程中追加预算现象非常普遍,降低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为某些不法分子挪用公款、铺张办事创造便利条件。

3.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在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会计与资金出纳员之间没有严格的岗位职责区分,这种情况极易造成挪用公款、铺张浪费的现象,对单位财物安全形成巨大隐患;另一方面,对单位固定资产及财政出纳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重视项目申报、建设而轻视财务出纳管理记录,造成公共资产流失。

4.财务会计信息处理效率低

事业单位中管理层对某些工程项目投放标决策主要取决于财务会计部门的资金管理档案与信息,而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只注重表面的记账、核算、报账等基础财务管理,因此,提供的管理档案与信息均是历史数据或信息假设,无法作为当前项目投放标的参考依据。

5.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事业单位中财务会计人员准入资质较低,存在许多“关系户”,很多财务会计人员并非财会相关专业人员,对国家、政府的相关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举措没有深入理解。由于“关系户”的存在,极易在单位内部造成弄虚作假、挪用公款等违反财务管理工作规范甚至国家法律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问题的解决措施

1.健全内部监管制度

在符合国家关于财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财政资金管理现状,制定科学、有效的且适用于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监督与管理制度标准,并针对日常财务管理中经常出现的跨级财务审核,真正落实岗位职能与责任,做到岗位分离、相互制约与监督,做到资金的跟踪管理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

2.强化预算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在会计单位内部编制统一的资金预算与审核管理规范,利用科学的资金管理办法,摒弃陈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将单位内部全部出纳资金作为财务预算与审核对象,实现单位内部现有资产的最大化利用,尽力实现单位内部的出纳平衡,不再依赖国家政府的财政拨款,并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制定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保证资金的合理化使用。

3.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提高认识,转变陈旧的资产管理观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根据单位实际资产状况制定标准化、科学化的资产管理体制。此外,还要加强单位产权管理,避免公共资产损失。

4.加强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落实财务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及不定期专业化技能考核制度,提高单位内部全体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财管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技能及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管理,建立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的专业化高素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

四、结语

第7篇

一、强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义

(一)行政性国有资产比重逐年提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与之相适应,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建立,财政安排的行政管理支出不断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运用财政资金购建的资产也大幅度增加,其规模在扩大,占全社会总资产的比重提高。根据2007年部门决算数据,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8.12万亿元,扣除负债后净资产总额5.58万亿元,行政事业单位净资产约占全部国有净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相比2003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增长了近1倍。同时,增长速度也高出经营性国有资产约1倍。可以预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将会逐步提高。

(二)行政性国有资产强化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管好用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于稳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事业发展,公平财政分配,节减财政开支,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整合政府资源,提高使用效益,治理腐败,促进“两型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履行各项职能、进行社会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物质保证。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简析

(一)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单位占有使用”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客观上造成了如下缺陷:

1.所有者角色缺失

从委托理论来看,行政性事业资产产权归全体人民所有,表象上以国家统一所有为其形式。但很明显, “国家统一所有”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国有资产运行中,作为人民的任何一个体,事实上既无可能也无直接激励去监督与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也就是说,所有者主体实质上是虚位的。

2.管理者职能缺失

现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国资委、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行业事业主管部门等,看起来有多家管理,实际上由于监督职责不清、权利边界不明,权利交叉和权利重叠并存,监管错位与缺位并存。权责关系缺乏明确界定,导致产权管理主体错位、失位并存,极大地影响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效率。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比较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关注不够,对国有资产的配置、调拨、转让、验收、使用、报废、毁损等环节缺乏约束和控制,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与腐败现象。

(二)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配置混乱

许多单位存在着大量闲置资产,大大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使用效率不高一方面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浪费了宝贵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资产配置混乱。房产、公务车等国有资产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在各地区、各部门十分普遍,也助长了一些单位中存在的奢靡攀比之风。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价值流转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看起来是管“物”,但其对应的价值链――资金流的流转管理更是需要关注的难点。举例来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强调指出,严格控制行政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行为,这就对资产的处置管理动态性要求很高,再如《办法》中还“强化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处置收入的管理”,这种资产的出租、出借和处置收入,其实往往是“收支两条线”一直所要防范的“小金库” 政府非税收入来源。

(四)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与观念有待提高

一方面,是因为行政性资产管理人员目前大多为财政局员工,根据岗位需要或者管理体制改革,从而从事了该类工作,并非经历过专门的、针对行政性资产管理培训,或者其自身的基本财务管理观念、水平都还需要提高。这必然导致行政资产管理与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使某些单位对一些尚能正常使用的资产提前更新,导致了大量尚能使用的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或者为了购买新设备,对一些正在使用的设备不愿花钱去进行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甚至破坏性地使用,造成了这些设备的加速老化和提前报废。其中最典型的是电脑的闲置浪费。

三、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对策

(一)严格执行各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要严格执行各项专项制度。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资事发[1995]17号)、《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等法律、法规,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切实把国有资产管理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真正把各项制度规定落实到实处,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形成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在政权运转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机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国有资产集中管理机制,财政部门应尽快在投融资与债务管理中心下增设资产管理公司,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房屋、土地及铺面等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办理好过户手续,实现集中管理,以公司化的运作模式运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如南宁、湘谭市率先如此运作。二是建立国有资产价值补偿机制;三是建立国有资产调剂使用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入市场化的手段,加强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管理。

(三)建立并用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为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2009年9月14日,财政部在有关中央部门和省份试点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知》指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正式实施,是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预算编制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是编制年度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手段。

(四)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明确管理者的责任,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第8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

在定义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及产权注销的一种行为,如国有资产的无偿调拨、捐赠、出售、报废、报损、股权转让及其他国有资产处置的方式。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处置的国有资产有:闲置资产、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因单位分离、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已经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依照国家、地方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具体的对国有资产的处置通常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使用效率优先的原则。国有资产是用之于民的,如果不能确保资产安全以及是使用效率优先,就容易在安全性方面出现问题。在这个原则上,就应该做到管理到位来防止资产被非法侵占、丢失和损坏。当然,最重要的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完整正确的资产管理制度,使得国有资产的处理合理化。第二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具有公共服务性、使用无偿性、财政统一配置性等特征。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运用过程中,都需要靠财政预算来维持日常运转和补偿。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互相影响,联系密切。在这个原则中,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采取的做法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数据库,并及时将资产报告、资产处置和日常财务管理的数据及时入库。在具体实践中,体现在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只有密切的将资产处置同预算管理结合在一起,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第三是集中处置管理的原则。在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对国有资产的形成、使用和处置都是各个单位自行管理的。相对于此,就显得十分的分散以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总是出现监督不力,管理分散的情况,国有资产也经常形成流失严重、管理失控的情况。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应该坚持集中处置的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该实行集中统一处置管理,例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公务用车等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对财政部门投资的建设项目也要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第四是及时检查、审批和监督的原则。由于在实践中,财政拨款经常只重视前期的资金审批和忽视后期追踪管理,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都认为划拨于本单位的国有资产就可以自行处理,从而使得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不计成本,最后总是造成国有资产不适当的浪费和流失。因此,也应该坚持及时检查监督管理的原则,加强管理部门的建设,对相关的国有资产数据依靠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来实现其信息化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管理系统的实现措施

(一)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管理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系统由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这个系统中,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全市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决策者,下设的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则对其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督。最后的各个行政事业单位是具体的国有资产使用者,认真负责和监督本单位日常工作中的国有资产。

通过对不同地方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条件比较好国有资产流动比较频繁的地方,应该尤其注意资产流向透明化,坚决杜绝私下对国有资产进行交易,必须将国有资产的转让出售和无偿挑拨等所有有关国有资产进行流动的程序交由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或调剂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藉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对于部分长期长期闲置或低效运转盈利较低的国有资产,应在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批准的前提下由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统一调配或进行转让。

1、资产无偿调拨

对资产无偿调拨,其调拨的主要对象是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和经常性财经经费补助的事业单位,调拨的主要流程是由调拨对象通过资产调剂网络向省级或相关地级市行政事业单位调拨信息,经相关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办理相关手续进行资产的无偿调拨。

2、资产出售

行政事业单位对其本单位闲置资产进行销售处理的,应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各级财政部门认可的单位进行交易,并应提交相应的手续和相关文件。

3、股权转让

对事业单位的股权进行转让时,应当由专业的部门将股权的价值进行评估,专业的部门指的是有法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然后交由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审核上交至财政部门进行批准,并将材料提交齐全,最后进行股权转让手续,一并进行股权变更和产权变动登记等相关手续。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要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管理体系,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建立健全其监督体系。在建立监督体系中,更重要的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制度化的管理。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完善的是国有资产登记制度、国有资产保管制度、国有资产清查制度以及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有账必登记,并清楚的对国有资产的来源和使用方向进行严格登记。其次是在保管制度中,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因为是国有资产就不爱惜爱护,而应该认真保管,防止不适当的流失。在清查和报告制度中,就应该及时对国有资产进行盘查和清理,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后及时报告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保信息阳光透明公开化。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审批严格化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处置程序以及审批权限应该有严格的规定。对涉及到土地资产的处置更应该按有关法律、相关法规进行。当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要按相关程序报告审批后,由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授权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公正的进行转让和评估。对可市场化的事业单位,应该先进行改组来整体改为企业或者是社会型服务组织。然后对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统一收缴和处理。只有严格审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才能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对国有资产的保证以及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对纳税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与之对应的国有资产的淘汰和升级速度也相对加快,为了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工作的进行,首先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机制,从而达到国有资产合理流动的作用。

(一)出台相应管理办法

在全国范围内出台并应用管理办法,从中央财政部到省级财政部再到各地级、县级财政部都要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并且各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定符合自己地区情况的管理办法。

(二)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工作

对要淘汰的设备和用品,可以进行出售、报废报损变价工作,对于有关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定数额的股权转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增加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收入。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这些收入都属于国家所有,需要有关部门对这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进行管理。

(三)建立、健全严格的资产处置程序

为了防止在进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的活动中滋生问题,需要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严格的资产处置程序,并在实际的资产处置活动中,严格按照资产处置程序进行资产处置活动,当然在资产处置活动不可能完全避免流动性资产损失现象的发生,有关部门要根据相关办法来进行流动性资产损失的认定和审批工作。并按照相应程序进行资产处置工作。

(四)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机制的透明性

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当下信息化水平高的特点,并通过信息网络和市场交易机制的应用来保证国有资产的处置权益,及时向群众公开有关活动的进度,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处置机制的透明性。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为人民办实事的单位,只有对国有资产管理得当,每一份国有资产都用到点上,才是对人民最好的服务。所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中,一定要坚持以上原则,坚持建立健全管理监督系统,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设置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完美实现。

参考文献:

[1]易俊.浅议我校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3):4055

[2]张海燕,黄慧.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与优化[J].市场研究,2013,(9):6869

第9篇

第一条为更好地促进我区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根据中央文明办、国家文化部关于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依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青岛市社区文化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区文化中心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素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社区文化中心设施、设备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三条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第四条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应纳入城区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第二章职责

第五条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党的基本路线、社会公德、家庭伦理、卫生健康和法律法规等教育。

第六条以“为居民服务、为社区服务”为宗旨,积极开展有益于提高居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活动,促进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第七条对社区居民开展图书借阅、电子浏览和文化培训、辅导、讲座等文化服务,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

第八条受区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委托,协助监督检查当地文化市场。

第九条充分发挥社区各类人才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第三章设施、设备

第十条社区文化中心是指由政府设立或社会力量参与设立,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场所。

第十一条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方便居民、讲究实效的原则,有条件的要按照中央文明办、国家文化部提出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面积不低于150m2的要求,配套三室一场(即:图书阅览室、社区课堂或培训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消防设施符合标准,有防盗设备。

第十二条社区文化中心应设置标识牌,各活动室也应设置相应标识牌,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上墙,明确标识各种设备的使用办法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第十三条有计划地购置、更新、充实文娱、宣传等所需设备,逐步增加必要的现代化文体器材。

第十四条社区文化中心的设施、设备、图书属国家或集体固定资产,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侵占、挪用;其固定资产的处置,应按照《青岛市四方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青四政办发〔2005〕37号)有关规定办理,其中对文体方面固定资产的处置应先经区文化部门审查同意,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置。违者,依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青四政办发〔2005〕37号文件规定追究其相关责任。

第十五条依据青四政办发〔2005〕3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社区文化中心应设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明确其职责,严格实行责任制;应建立固定资产登记台账,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并对实物加贴标签,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使用合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登记制度、保管维护制度和损失赔偿制度;社区文化中心主要负责人因工作需要调离岗位时,应对本中心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编制固定资产清查登记表并签字盖章,办理资产交接手续。

第十六条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指导社区文化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对所属社区文化中心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资产的流失问题负监督责任;负责组织社区文化中心每半年及年终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做到账账、账实、账卡相符;除按青四政办发〔2005〕37号有关规定办理年检申报外,应同时将所属社区文化中心固定资产中的文体方面固定资产清查明细表报区文化部门备查;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检查工作。

第四章管理

第十七条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主体是所属街道办事处。

第十八条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切合实际的各种规章制度。

第十九条社区文化中心向社区居民开放服务。在坚持公益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可采取免费服务与低偿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以弥补经费不足,建立起适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良性循环的服务运行机制。

低偿服务应以必需的水、电、管理人员适当值班补贴等成本费用为限,以此测算收费标准,不得以赢利为目的。

第二十条社区文化中心开放时间要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原则上每周不少于40小时,节假日要向居民开放。如更改开放时间,应以适当方式预先通知居民。

第二十一条社区文化中心一经成立,不得随意撤消、合并或改变其名称和性质。因行政区划的变更确需变动的,应征求区文化部门的意见,在不缩小原面积的基础上,移地配置,做到同步进行。

第五章人员

第二十二条社区文化中心主任一般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兼任,配备专兼职人员1-3名。同时,可招募社区志愿者协助管理文化中心事务。工作人员应具备社区文化中心管理的基本业务知识和防火、防盗、防事故等方面知识,热爱文化工作,服务意识强。

第二十三条对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违章、失职造成不良影响或事故的,要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适当处罚。

第六章经费

第二十四条社区文化中心经费以政府投入、社会投入、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及资助等多种渠道解决。

第二十五条图书购置费和业务活动经费应逐年增加。

第二十六条经费的使用应接受街道的管理和监督。

第七章指导

第二十七条社区文化中心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文化部门和街道文化中心的检查和指导。

第二十八条上级文化部门和街道文化中心应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条社区文化中心工作纳入创建“和谐社区”活动考核,同时,纳入对街道办事处文化工作的年度绩效考核。各街道必须有70%以上的社区拥有社区文化中心方可参加先进文化街道评选。

第三十条对领导重视、管理规范、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参与广泛、经费有保障的社区文化中心给予表彰、命名。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参照此《办法》执行。

第10篇

1.设备及物资账实不符。

1.1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改革之前,医院物管部门对于报废的医疗设备、物资也有“重钱轻物”的思想

对申请报废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不及时,没有制定报废审批制度,使申请报废科室无制度可遵循。报废时,直接从科室拉走,一些设备及物资无人记录,无人审核,报废物品长期堆积在仓库。另外,报废处理程序未与财务账务处理部门配合好,造成实物设备已经退回,但相关账目一直未清理,所以也造成账目数量多,实际使用少的糊涂账现象,使以后的管理监督工作难以开展。

1.2科室固定资产“入”无节制。

由于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沟通欠缺,对有些设备及物资使用情况不了解,大批量采购仪器设备且价格居高,科室之间出现需求与采购偏差,既浪费资金成本,又没有达到预期效率,部分医疗设备出现闲置。例如,住院部普通外科病区使用的一台监护仪,购入原值138000元,与其他护理所需监护仪使用功能一样,但购入原值高于其他类监护仪,出现成本浪费、闲置等问题。另外,一般设备成批采购,出现使用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例如电子设备中的打印机,对于医院医技科室,人员工作常常需要24小时在岗,24小时不停使用,打印机耗损大,所以对于医疗科室配备的打印机要求使用寿命长,质量有保证,功能通用简便。但也有不少科室反映,部分批次的打印机价格高,容易出现坏损,修理成本高,维修人员通常以旧换新,所以坏损的打印机还未维修就已经报废,科室账面又登记一台新打印机,造成设备上账就无“入”的限制。

1.3存在“隐形资产”,物品管理科室没有及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登记建账工作。

一部分设备及物资没有通过财务登记上账或是被拖延登记,这部分资产成为医院的“隐形资产”,造成一部分医院国有资产的流失,其中包含一些接受捐赠的设备及物资。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由于使用科室与物管科室没有国有资产意识,认为接受捐赠的设备资产属于自有资产,没有及时上报资产管理部门。

2.未达账项申请报废。

会计范畴中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取得凭证的实际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且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与财务会计范畴相比医院的未达账项可以理解为:物管科室与财务部门取得资产凭证或者资产申请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与使用时间不一致,一方已经接收开始使用,而另一方尚未取得资产处理申请单或收据,从账目角度看形成“隐形资产”。由于以上“隐形资产”确实存在并一直使用,当毁坏或需要报废,申请科室报废时无账可查,所需报废的设备、物资滞留科室。例如在盘查核实部分医疗科室资产,显示盘盈一张转椅,但无账目记录,这时如果科室申请报废转椅,虽已到达报废年限,但是无法进行报废审批手续,从财务记账角度看,这把转椅就是未达账项申请报废。属于未达账项的设备物资,从账面上无法显示,不易发现,相关管理部门缺少对医疗设备及物资定期盘点核查。

3.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易耗品混合登记建立账目。

医疗设备一般包括医用电子仪器、激光仪器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等大型仪器,其特点是原值大,维护成本高,流动较稳定;一般物资包括低值易耗品、药品、材料等,其中低值易耗品包括,办公用品、医疗护理用品、消毒工具、简单手术器具等,具有原值小、易消耗、流动频繁等特点。在管理建账时将两者混合记入固定资产卡片管理,造成账目繁多,查询冗长、处置手续繁琐等,使日后的管理工作造成效率低,监管差。例如棉被、棉褥、电话机、工具等物资易耗品,每一项设备及物资应使用一个资产编号,当成批登记上账时,会计人员为了记录方便,将几十件物资归属于同一个资产编号登记入账,如果科室只报废同批次的几件棉褥,怎样把这几十件物资平均使用一个资产编号做报废处理,这也为报废工作造成困难,使工作效率减低,报废时间延长。因此,管理者应将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分开登记建账,区分报废处理。

二、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要求

早在1920年,美国就已开始培养组织医学工程人员,注重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以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1989年已有85%的医院具备医学管理工程部。欧盟每届会议都会表扬在设备管理、维修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员。在国内,1999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并于2000年4月1日起施行,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促进了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新版的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大型医疗设备备案事项的监督检查,注重对使用单位的日常管理监督,对高风险产品建立可追溯制度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召回等上市后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006年5月30号财政部第35号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施账目、清查、维护、统计、建档等职责,以及国有资产的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三、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

设备及物资管理机构及管理办法介绍2013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医疗机构率先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现已逐步解决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混乱等问题,进一步实现医院医疗设备的优化管理,资产有效配置与使用,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供管理依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各种医疗仪器和设备共计资产价值6.85亿元,大型医疗设备有双螺旋CT、瓷共振仪、全身伽玛刀、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乳腺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CT、高能高频多弹头微波肿瘤治疗仪、数字胃肠造影、数字减影仪、远程会诊系统、CCU和ICU、监护系统等当今一流设备。

1.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实行集中管理。

由过去固定资产分散管理,即原来由使用科室、总务后勤部、医学工程部、招标采购部、财务部等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工作,集中改为由国有资产管理部统一协调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管理医院固定资产及其他低值易耗品账目。划分医疗设备及物资实物管理部门,由医学工程负责医疗器械维修护理及采购保管,总务后勤部负责一般医疗物资、易耗品、办公用品等实物的库存采购及管理。减轻医院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对财务管理的压力,使其集中注意力在精细化管理及内部控制。其次,成立专属部门有利于责权划分,从整体统筹、协调总务后勤部与医学工程部资产管理工作,同时有利于总务后勤部与医学工程部发挥科室优势,专注于设备器械维护与研发,以及库存物资管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管理监督医院固定资产变化动向,做到优化配置。

2.建立医疗设备与物资易耗品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及《自治区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医疗设备及物资采购、管理、处置等问题进行因的制宜的调查与研究,制定适合本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例如,对单价在1000元以上(包括1000元)的设备及物资划分为固定资产类管理;对单价1000元以内的器具及物资划分为低值易耗品类账,分开建账。按照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的特点分类,分别编制医疗设备资产编号与一般物资编号,医疗设备处理要严格遵循国有资产报废处理条例,以优化配置,效率最大化为主,做不同的资产类别区别管理,有利于规范医院财务体系管理,使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率,便于核查监督。

3.加强医疗设备及物资盘点管理。

疏于医疗设备及物资盘查监督,是导致账实不符的主要因素,定期资产盘查能有效防止资产流失,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引起固定资产使用者重视。医院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全院固定资产实地盘查,深入门诊、住院、急诊等部门盘点统计。由采购部门、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派出专人组成盘查小组,制定盘查办法,在实物盘查中记录盘查科室、数量、型号等。盘查结束后,由各科室负责人对盘查结果签字确认,各盘查专员总结汇报盘查中出现的问题,并上报盘查小组或国有资产管理部处理,盘查小组要认真负责并对盘查结果负责。

4.规范医疗设备与物资条码管理。

配套应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实施医院医疗物资的数字化管理与医院HIS系统结合,实施医院医疗设备及物资条码化管理,将每一项资产信息包含在每一个条码中,包括:原值、入库日期、型号、厂家、折旧等等,不仅有效减少了人员录入出错率,而且为医院节约管理成本。

5.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定期对医疗设备及物资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使用科室的物资节约意识,规范医院固定资产使用人员行为,提高设备使用者的素质,爱护公共设备。对管理工作人员每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一方面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物资管理的法律意识、专业技能培养,努力维护好国有资产管理;另一方面培养固定资产软件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日常业务。

四、结语

第11篇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科研机构等行政事业单位用于事业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所占有和使用的,并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算,而不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物质条件,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规章,各地、各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一些具体管理办法。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收益收缴办法、非转经管理办法等,对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机构、体制、制度、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还相对薄弱,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重钱轻物、重购轻管、产权不清、职责不明、效能低下、资产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认真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重视不够

1.政府及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重视不够。从目前来看,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不够重视,行政长官和监督部门主要注重经费安排、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收缴等货币性资产,而对非货币性资产管理基本上是由使用单位自己说了算。重复购置、资产闲置、低价出售和无序随意“非转经”等现象大量存在,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

2.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一般由国家投资、划拨,使用时不计成本,不进行效益核算,不少单位没有树立使用国有资产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意识,在工作中对资产管理的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一是账务上没有按规定设立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二是没有定期进行资产盘点;三是资产购置时没有完备的手续和必要的程序,存在谁使用谁购买的现象;四是职责不清,交接手续不全,对造成资产损失浪费的没有制约手段和处罚措施等。

(二)账实不符,账外资产较多

从清查和调查情况来看,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情况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盘盈、盘亏(损失)两方面。据2002年清产核资统计显示,温州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盘盈6.07亿元,固定资产盘亏与损失1.94亿元。调查的21个单位中就有10个存在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账外资产的形成有多种途径:1.上级部门拨入的固定资产(如电脑、汽车等);2.从下属和其他单位无偿取得的固定资产;3.接收、并入单位资产不入账;4.对预算外资金及贷款形成的资产未列作固定资产进行管理;5.购入消耗性资产,财务部门在资产购置时作为费用列支,没有建立资产备查账,导致账外资产产生;6.产权关系不明而无法入账。

(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

1.单位之间资产拥有不均衡、不合理。由于目前我国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在细编预算方面尚未有较大突破,分配给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资金难免不合理,各部门预算外资金的来源差距明显,表现到各部门、各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上,就有了很大的差距。如:有的单位办公楼已达星级标准,而有的单位还是一些简易房或租用房;有的单位车辆多而且档次高,而有的单位交通工具配备既少又差。尽管由于各个单位性质及任务不同,所需要的装备不同,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配备上的差别并不完全反映其职责和任务的差别,而是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情况。

2.资产闲置,流动性差。经费来源较充足的单位,往往有数量不少的固定资产闲置,无人过问。如:搬迁到新的办公楼后老的办公楼闲置不用,车辆频繁更换而形成一些车辆处于闲置状态等情况。闲置的资产由于缺乏调剂手段和调剂途径,流动性差,无法合理使用。

(四)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处置不规范

1.资产管理制度滞后,实施落实不力。从我们调查的21个单位来看,有5个单位未建立资产管理制度,9个单位未严格按制度进行管理。大多数单位没有落实专人管理资产,存在管理流于形式、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的现象。

2.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多数单位是由财务处兼管国有资产,且兼管财务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甚至个别单位把国有资产理解为固定资产,由办公室后勤人员分管这项工作。这种状况与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要求相距甚远,使国有资产管理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缺乏监管力度。

3.资产处置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主要体现在:(1)资产调拨不规范,很多资产调拨不经过任何手续,随意性大,导致资产权属不清;(2)资产出售不规范,资产出售时不审批、不评估、不公开;(3)资产报废报损不规范,没有一个部门对报废资产做出科学鉴定,报废资产的处理也没有统一规定,由单位自行处理,卖高卖低无人过问。

(五)非转经资产管理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并取得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位经费的不足,减轻了财政负担,较好地盘活了现存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但由于没有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1.非转经资产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缺乏必要的有效的监督,只投不管。

2.非转经后产权不分割、不划拨,权属不清。

3.非转经后的资产缺乏财务监督,大多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出现工资高、费用高、成本高、效益低的现象。

4.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后,对所创办的实体不按财务规定组织核算,甚至不提折旧、虚增利润,用于发放职工的奖金与福利,造成财务混乱,滋生了腐败。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监管机构缺位、不稳定,管理制度滞后,管理力度不大,是造成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是由财政部门管理,而财政部门以前也没有专门的职能管理机构,上世纪90年代初才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后因种种原因,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又被撤消。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注重预算管理,注重资金管理,忽视非货币性资产管理。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把管理重点放在国家投入的各类企业的国有资产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关注不够。由于机构的问题,对统一管理制度也难以形成,对所形成的几个制度的执行力度也不大。因此,造成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滞后,导致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

(二)资产占用单位管理意识淡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严重

长期以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投入采取财政拨款,单位自行购置使用,以拨代支的管理方式,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只关心财政的投入,关心资产的增加,对争取经费补助、购置资产积极性高,而对购置后如何按照财会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如何有效使用,如何妥善保管关心不够,对资产的质量和安全状况过问不多。

(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核算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有的单位甚至还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让不懂业务的办公室后勤人员兼任,加上部分财会人员责任心不强、财务设置不健全、会计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未能较好地发挥会计核算对国有资产的反映、监督、控制的作用。

(四)缺乏内在的利益约束机制

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无偿取得,不需要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资产管理的好坏与经费供给无关,也与个人利益无关。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评价与奖惩,也没有科学完整的考核与衡量的指标体系,因此,自上而下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外部监督检查制弱化

一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尚无绩效考评办法与制度,实践中也没有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与管理状况的定期考评;另一方面,没有制度化的外部检查与审计。目前,除政府组织的清产核资外,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使用与管理基本没有报告、考核和检查制度。这样,就难免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产生这样那样的弊端。

三、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加大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保障政府职能的履行,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和有关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不但要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同时还要对全社会加强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监督,使人们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进一步加强各单位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

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办事。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包括:

1.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卡和低值易耗品的备查登记簿。

2.保管制度。建立必要的保管制度,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闲置情况,防止丢失和损毁。

3.赔偿制度。在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时,应按责任大小追究当事人的赔偿责任。

4.检查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至少每年对国有资产使用部门进行一次检查,发现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

5.报告制度。各行政事业单位有义务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资产的使用、增减、变动等情况。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各单位机构和人员建设,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1.要变“经费”观念为资产观念,树立资产效益意识,强化资产管理观念。

2.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3.加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力量,一是对会计人员执行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二要明确专人负责资产管理,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提高日常管理水平。

4.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国有资产,加强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四)积极推行保值增值责任制,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思路,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最终所有权归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确定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与单位有关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以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同时,把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从而促使单位领导自觉重视资产管理。

(五)加强“非转经”资产的管理,提高其经济、社会效益

1.做好“非转经”资产投出的管理。要严格规范“非转经”资产投出,投出要有完善的申报审批监督机制,改变过去长期对“非转经”资产没有建立申请审批制度的状况。

2.坚持征收国有资产占用费。坚持对“非转经”资产收取国有资产占有费,是国家所有者权益的体现,也是加强“非转经”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征收国有资产占用费,有利于明确资产产权、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强资产管理。

(六)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机制

建立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内部监督主要是加强会计监督,一方面要严格按规定搞好各项资产的核算,特别是要如实反映国有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及时向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反映各种侵占、低价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外部监督包括业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业务监督有:1.调剂使用制度,可在政府或部门下成立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的调剂机构,解决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问题。2.国有资产的处置审批制度,使国有资产在单位撤并、改制、对外投资、转让等各种资产转移变动中合法规范。3.定期清查报告制度,在年终对资产进行盘点、清查、账实核对,并将清查结果及时向财政(国资)部门报告。4.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确保国有资产各个环节的管理都能将责任落实到人,并辅之以必要的奖惩制度。在审计监督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应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审计要全面核实单位资产的真实性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七)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武器遏制使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第1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与经营性领域的国有资产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配置于非生产领域,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无偿性,涉及的利益主体多,目标多元化且成本效益难衡量。 因此,通过不断挖掘国有资产潜力,提高使用效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整个国有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万亿元的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已经达到21万亿元。如此庞大的数字,凸显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陆续出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法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规范管理,厉行节约。只有通过合理配置、科学的使用、规范的处置与调配,才能够确保政府职能履行,提升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只有提升管理水平,做到将这些国有资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推进建设节约型机关,多为人民办事,为社会公共事业提高有效服务,打造和提升政府廉洁形象,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多年来,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部门在资产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占用国有资产总量巨大,在各级财政预算支出结构中,包括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在内的国有资产购置占很大比重,年复一年的积累,存量国有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财政部、国管局相关要求和政策的出台,各部门各单位制定了预算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首先在预算环节,部分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一味求多求大,预算资源的分配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就在预算源头上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其次虽然各单位都有相关制度、审批程序和权限,但是财务部门或者资产管理部门,只能是事后知晓或是全程参与并没有决定权,实际上是有审批权限的领导成为了资金的实际控制人,经费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得不到有效监督。有的部门只是重视办公用房、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产,对于商标、商誉、股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重视不够,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没有资产账目,出现问题后难以解决。大量资产沉淀、隐藏,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增长成为国有资产浪费的直接来源。

2.实物资产使用效率低,配置不规范

资产是固化了的资金,从预算到支付、再到各种资产、最后资产的处置又影响到相关A算,资产的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这些实物资产中,有的部门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档次,盲目购建,重复购建;超编制、超标准购置资产,甚至讲排场、比阔气,一有需要就写申请、打报告,“买”字当头;甚至没有资产账目,家底不清。另一方面资产处置却比较随意,表现为对设备怠于维护,未到使用年限便申请更换,不按规定报批,不按要求评估,甚至低价出租,无偿出借。目前资产配置标准还是比较宽松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利用率不高。此外,资产的调剂问题比较突出,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和社会之间缺少有效平台,大量闲置资产得不到有效利用,资源无法共享。

3.日常管理松懈,基础不扎实

不定期清查,摸不清家底,只重视购置。不重视管理,在资产日常的购买、维修、处置等多环节,有的部门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具体事务性工作中,但是又缺乏理论学习和研究,造成日常管理不规范,账务处理不及时,工作思路无创新,工作方式无改进。从部门领导到具体负责资产管理的人员,都不思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资产管理密切相关的会计工作缺失,财务资料无法真实的反应单位的固定资产存量,有些如软件、单独购买的固定资产未入账,已经处置的未核销,已经调配的没有做相应变更。信息系统未充分利用,无法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这些基础工作的疏漏,造成了单位不能掌握准确的信息,不知道资产的存量和价值量的变化。

4.缺少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

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在资产的日常管理中,虽然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制度、审批程序,但是如果不按照有关制度执行的话,一些决策失误造成测,或是表外资产,又或是处置不规范造成的资产的流失最后大多不了了之,缺少问责机制。目前有些考核的指标也都是针对于专项资金,而对消耗性的无能为力。此外,对于那些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节俭办事,在最大范围内调配使用资产,减少新购设备,节约了资金的部门,缺少激励机制,从而缺少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1.强化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健全制度建设

单位负责人是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一个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涉及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等多个环节,需要多部门多人员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强化节约办事的观念,积极培养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大力营造厉行节约的文化氛围,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上下一心,从细微入手,把人人负责,人人节约的理念落到实处。此外,以资产管理制度为依据,建立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资产采购、维护机制,科学的区分各部门各层级的责任,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计划、执行、检查及监督过程中的制度执行,实现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夯实基础工作

(1) 加强资产配置和预算结合

首先应该摸清家底,明确目标。建立国有资产的原始档案资料,将资产清查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全面准确收集和整理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及分布情况等信息。分析研究各部门资产使用情况。明确标准,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安排资产购置预算,购置过程要严格执行国管局制定的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要确保资产配置计划与购置预算保持一致,编制资产购置预算时,与各个部门沟通配合,严格审核各部门的配置预算,坚持以资产存量确定增量的原则,通过增量调节和存量控制,防止盲目购置造成积压浪费,有效节约财政资金;坚持以配置标准定需求,防止超标准配置资产,确保资产配置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把各环节的基础工作做扎实

资产采购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以程序堵漏洞,执行国管局制定的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的配置标准,在购置审批环节配合部门预算,严格审核申请配置的资产是否在预算范围内,货比三家,以确定资产配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严格按照国管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和《进一步规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资产处置的管理工作,严格资产处置审核程序。资产使用部门提出处置申请,管理部门进行现场查验和技术鉴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不符合处置标准的资产不予批准。按照资产处置要求,办理资产处置相关手续,处置收入全额及时上缴国库,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别依据资产处置批复文件,处置交易凭证以及电器电子类资产回收凭证等手续,进行账务调整。

3.加强国有资产的内控建设和激励机制

(1) 强化制度,加强内控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影响单位内控目标的实现,单位领导层要积极关注这些风险,及时评估,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这样的风险。资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强化管理责任来规范管理。例如管理部门对新购置的资产填写三联单,进行验收入库、办理出库手续、打印资产条码标签,领用人签收,在资产使用和保管环节将资产管理落实到每个人,发生人员岗位变动,设备随人走,离退休或者人员调出,需要办理设备上交手续,明确所有人保管责任,减少资金浪费,保证帐、卡、物相符。强化责任管控机制,以管理制度为依据,建立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资产采购和维护责任机制,根据资产采购及维修的特点,科学区分各部门、各层级的责任,将资产管理与个人利益挂钩,强化计划、执行、检查和监督过程中责任的区分和落实,确保责任管理追求机制有效执行,实现资产管理统一领导、分工管理、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强化检查监督机制。着重抓好“三结合,两监控”即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的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的结合、上级检查与自我检查的结合,切实把监督检查的对象由部分人员转向全体人员,把监督检查的范围和重点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预防。充分发挥制度监督、组织监督和行政监督的作用,及时跟踪资产管理动态,由针对性的解决资产购置、使用及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资产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自觉接受内部和外部监督的机构的检查和业务指导,在具体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强学习交流

探索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于当年资产管理工作出色、能够节约使用财政资金,积极调配使用资产,少花钱多办事的部门,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将资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评选优秀职工或者优秀岗位的依据,对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岗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还有就是对于工作中出现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依据相关办法追求责任,进一步强化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意识。

有了激励机制,有了先进的做法和经验,还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交流将优秀经验总结推广,建设一支热爱资产管理工作、熟悉政策法规、作风过硬的资产管理人才队伍,深入开展资产管理科学化水平课题研究,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资产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

(1)建立信息平台,加强资源共享

我认为,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使用,而不是使其保值增值。那么如何在资产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在资产的使用中创新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更好的保证服务职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使用中能否物尽其用,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避免重复购买构建呢?我认为,这就需要建立国有资产调剂使用的平台,使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不同领域之间共享资产、共享资源。许多发达国家,对于政府资产多是“调、租、购、建”,需要配置的资产首先是调剂使用,随后是租用,实在没有才会购买。我们也可以通过强大的信息网络,通过合理的分类,将资产数量、类别以及使用状况等信息公开,加大这些资产的合理流动,提高使用效率,只要不是必须的,或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在考虑新购置资产是,都先通过信息平台调剂,最大的范围的调剂使闲置的资产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强化价值量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创新财务管理行为,摸清资产的数量,使用状况和价值量。确保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对新增资产及时入账,对于报废的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损耗情况、资金的支出情况,以及分析这些数字的内在联系。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实行“收付实现制”这样就造成了,单位资产的账面价值不等于际价值,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部分原来的事业单位企业化,参与市场经营,这两种价值的偏离会导致我们无法掌握国有资产的准确信息,摸不清家底。所以,创新性的政府会计准则以及财务管理方法对于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是意义重大的。

四、结语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重要载体,倡导建设节约型机关,就需要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来减低资源的浪费,力争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增强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杜绝浪费,减少资源消耗;使其充分发挥效益,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宋唐军 张健光 王琳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文宗瑜 谭静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