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4 07:0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以学生为本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由于学生都有个性和需要等千差万别,只有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现课程的个性化,人本化,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新课改的教学课标提出,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培养能力和方法,同时情感态度等教育也不能缺失.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学化学课程设置看,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开设不同形式的化学课程供学生选修,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美国虽然1993年颁布了《国家科学素养基准》,并在1996年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但它们只是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具体采取何种形式和怎样实施,就由各学校自己决定了.从化学课程的设置来看,在美国不仅不同的中学各有特点,而且同一中学也有开设几种不同要求的化学课程,从而最大范围地满足了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不同需要.英国很多学校的化学课程和教学形式的设置也都由学校自己制定,因此各学校的化学课程设置也各有特点.日本在教育上虽然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但设置化学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置几种课程,其中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纯粹的接受式学习已经落后,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慢慢地发挥了其优点.看课本、看视频、听教师讲解学习等是接受式学习的形式,这一直都是最基础的.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文字材料、科学实验等进行研究,获得数据,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这是另一种发现式学习,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等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美国在1993年出版的教科书《社会中的化学》,全书共有8个单元,其中就有21个“你决定”的探究性内容,等于说平均每个单元就有2.5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对每个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就是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的体验式学习.在实践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事物情感以及问题的反复研究与探索,反复练习实践与亲身感受,发现事物的内部知识,从而能从中学习和体会到某些不能用语言讲解而得到的知识,然后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习惯,并形成某些情感.近年来网络化学课程开始在一些国家盛行,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学生可以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进程,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学习方法.这些化学课程都体现了多样化的改革趋势.
三、课堂教学开放化
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鼓励学生敢于表现与表达,还能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能在思维和探讨、合作与学习中学习知识.即可以结合学校教学资源、自然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等,以实践讲解和感受等多功能形式教育学生,使教育质量最优化.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思想碰撞,这都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如果在课堂营造一个真实化的情境,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模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进行学习和探究,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科书《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第三单元里,关于“食盐的电解及有关化学产品”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工厂实际生产的真实情境,学生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这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环境中更乐意去融入和研究,更容易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里应用.
四、网络教学普及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已经开始进入网络时代,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网络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利用网络资源,教师之间也能互相分享资料,不仅能减轻教师的某些板书工作,也能使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网络化学习也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进行全新的互动式教学.网络教学的先进性体现在它的自由化、丰富化和共享化,网络可以作为一种提供最新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能让很多见不到名师的学生也能听到和看到名师的讲解,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共享者.
五、结语
总之,中学化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就是以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和自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使课堂自由化、全面化、个性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上主要朝着多元化形式发展,以改变学习方式为内容,并能有效地利用科技发展的资源,进入一个网络化教学时代.希望现代化的教育能在这个形式上越走越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科研人才。
作者:王进 单位: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关键词:化学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效率探究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新课改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由于课时不足,三维目标的交融、渗透、落实不够;探究教学低效,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习题处理时间安排不恰当等等。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准确把握课堂标准,控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新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内容学习的具体标准等能给予明确的指导,结合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用好各个栏目,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如我在讲化学方程式时发现班里很多学生经常写错。于是我改变了以往单纯讲解的教法,先让他们复习了需要掌握的方程式的写法,然后把他们常错的方程式的错题照抄了下来。这是我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走动。不一会儿,我就听有的学生开始提出疑问了:“老师的方程式好像写得不对啊。”我假装没有听见,一位学生终于坐不住了,他站起来说:“老师,你的反应条件加错了。”我微笑着说:“你看,人非圣贤,老师也出错了。请你帮老师改正过来吧!”他得意洋洋地把错误改掉了。于是,学生纷纷指出黑板上方程式的错误,并改正了过来。这一节课,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由于我把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进行了“生本化”的处理,所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的教学上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巧妙设计问题,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如我在讲授《硝酸及其应用》一课时,先出示了一个新闻图片——因硝酸泄漏而导致的重伤,并指出本次事故是由于操作人员不懂硝酸的性质所致。由此悲惨的情境导入,立刻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专心听课,积极思维,寻求问题的答案,力避在今后的生活中再发生此类悲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设计出探究性的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了结论,从而牢固地掌握了硝酸的化学性质。
2.锁定核心内容,有效探究学习。高中课程改革提倡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综合优势。但是探究教学是需要时间的,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有效探究。
例如在《化学2(必修)》中《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教学中,筛选教材中的有内容,锁定最核心的“反应速率与限度”问题加以探究。设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可能因素并让学生实施此实验,解决如下问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此问题的探究还可以采用分组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还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多做练习是巩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堂上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既要精当,又要有丰富内涵。教师除了注重习题结果之外,还要注重组题方式和对知识点的考查,力求让学生能够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我在讲授完《燃烧及其利用》一节后,结合实际给学生们出了两道题。
1.以下四种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B.不小心打翻了酒精灯起火,我们应该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C.石油油井着火,我们可以用大量水浇灭。
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我们可以用锅盖盖灭。
2.在某地的一次大型火灾中,消防官兵扑灭了本次特大森林火灾。开辟防火带(用于防火的通道)是灭火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在树林中间开辟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
A.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B.便于消防人员快速通行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减少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小组合作研究抽象疑难问题。
对于分子、原子、元素的知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最大疑点。老师讲得吃力,学生可能感到模糊。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微观模型,让学生对照模型去描述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这样小组内学习气氛反而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然后每组发言,班级给予评价。在逐步的评价中,学生逐步发现了分子、原子、元素的区别和联系,相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变红这一问题的处理中,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里先分组完成几个实验:一、向水中加石蕊;二、向水中通二氧化碳后再加石蕊;三、在稀盐酸或稀硫酸中加石蕊。通过以上实验,小组内讨论是哪一些物质能使石蕊变红,然后再做加热实验进行验证。结果问题自然明朗,比教师直接讲述效果要理想一些。
(2)小组合作完成综合实验:
粗盐提纯和溶液配制是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实验。老师讲好后再由学生完成这一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耗时也较多,往往实验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放手让学生在空余时间共同协商处理方法:包括实验所用药品、仪器、步骤、计算方法以及组内成员的分工。然后汇总到教师,教师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组方案进行公示,请班级成员加以修正与补充。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每一个人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找出自身思维的不足。通过动脑、动手,可让学生充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演示实验中,天平在化学变化前后可能不会平衡,这样可能造成实验后得不到正确结论。白磷燃烧后如果瓶内白烟较多就立即称量,指针会偏向砝码一边。硫酸铜与氢氧化钠两种溶液混合时,如果氢氧化钠溶液的量较多,相互混合后若不及时称量,指针会偏向药品一边。学生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可能会发现上述现象。如果老师刻意把现象引申到平衡或说明大致平衡将会使学生留下疑点。学生发现了,老师应该肯定。然后老师重新组织实验,天平却重新平衡。这时学生一定能得到关于质量守恒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天平不平衡的动机。老师可以就“天平不平”这一专题组织一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准备,甚至可上网查询或咨询物理老师。然后小组发表意见,小组间相互评比。这样学生便能较全面的分析了问题,而且逐步意识到进行化学研究应掌握的一种思想方法:控制变量。
(4)建立合作学习互助小组
初中化学知识中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的学习,老师教得轻松,但学生学得较吃力。学生人数多且个体存在差异,老师精力有限,往往不能关照太多的学生。老师可以进行实情考察,挑选一些小老师,建立帮扶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找自己信任的小老师。然后老师结合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学习的不足。可由小老师帮助他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然后对照计划限时突破难点。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间交流的机会。被帮助的人与帮助的人都能积极参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双方都有所提高。
(5)合作收集与处理信息:
在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内容的学习时,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思考题“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这个问题放在该课时解决可能略显仓促。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组内收集相关的放热与吸热的信息。学生经过收集与处理后自然会形成共同的观点:化学反应中,若无能量放出,人的生命活动将无法继续进行。这样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点燃蜡烛,为了证明蜡烛的成分里有碳元素,通常可能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但是,罩上烧杯后,蜡烛火焰反而变弱甚至会熄灭。这一问题也不适宜在课堂上及时解决,也可采用上述方法。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合作创新与设计
教材中证明氧气常用带火星的木条;制氢气的原料常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仪器常用试管或锥形瓶等;验证酸碱性常用指示剂;燃烧常发生在水面以上或在水面。这些方法是常用方法但不是绝对方法。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搞一些创新设计,找出其他适宜的方法。如昆虫法证明氧气;降低与镁铝反应的酸的浓度或将铁粉碎制氢气;用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制氢气;自制酸碱指示剂;向热水中白磷周围通入氧气等方法。这些方法学生都可以自己找出,且自己找的方法印象深刻。找方法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借助于小组评比,也能让学生找到成就感,学生更具有上进心。超级秘书网
(7)合作评价
合作评价可以就某一个问题评价。如实验设计的优劣,可让学生从原料、原理、装置、条件、步骤、速度、经济、安全、转化率、产物的分离以及有无污染等角度充分评价,找出最佳答案。也可安排组内成员之间就对方的思想方法或学习习惯进行评价。组内成员相互对照,取长补短,这样可以充分用好学习资源。也可安排组间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以之促进组内合作的安排与程序,提高学生对时间的利用率,找出最适宜的合作方法,引导学生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素质。
合作学习中我的一些体会:
(1)学习内容存在差异,学习方法应灵活多变,并非任何内容的学习都要用合作。
(2)学习个体存在差异。合作中要注意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3)合作学习要面向全体,力求使每一个对象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4)合作学习不单纯是表象的合作。合作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情感上得到认可,全身心投入合作学习。
(5)合作中人人平等,师生平等。提倡既有主见,又能尊重他人的意见。
[关键词] 课程论文 药物化学 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Medic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学学科和医学、生物学科基础上,设计、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经典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涉及广阔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工作是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对后续学科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带头学科。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药学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交叉性强,学科发展快,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具备了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才能持久、高效。因此,根据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想到了通过设置课程论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药物化学知识,进而强化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还把课程论文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之一,将课程论文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当中,和理论考试成绩一起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从而进一步的调动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课程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实践,我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本论文主要就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一、设置课程论文重要意义和作用
论文是对课程的综合考察,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不但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和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查阅大量的中文及外文文献,然后根据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出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撰写书面的论文,制作电子讲稿,并进行口头的报告。为了要把某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该课程甚至其他课程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阅读科技期刊和学术专著,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查、阅、写”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运用理论分析思考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制作电子讲稿,每个人做一定时间的学术报告,还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正是具有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课程论文的写作应该说是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通过在药物化学课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欢迎,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对这种教学及考核方式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不少同学,都把这种实践作为对自己的一次锻炼机会,认真的调研文献,然后提炼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但对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同时还了解到了原理的实际应用,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科研成果联系起来,使他们对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更感兴趣,也加深了对学科的了解和热爱。有些同学在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可以说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药物化学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目标
在将课程论文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药物化学课程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建立了明确的课程论文评价体系,将课程论文的考核纳入了学生的成绩体系,最终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论文成绩占40%的比例。并由老师制定出了明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指标(见表1)。
课程论文要求和评价指标主要强调参考文献的质量、数量,对原始文献的分析、归纳与整理,对本领域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性,论文质量,论文格式,论文文字表达的流畅性。将课程论文写作纳入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过程中,主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激发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涉足药学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试验操作技能和试验设计知识,所以课程论文形式以总结归纳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主。
三、药物化学课程论文题目的拟定
药物化学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又要了解用于人体后的生理、生化效应。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提供后续学科研究的物质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在把握每年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基础上,拟定了多个方向的题目,采取自由选题的形式,学生可以在给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见表2)。
四、课程论文的教学效果及不足
通过将课程论文引入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体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包括如下几点:(1)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创新。课程论文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药物化学的热情,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单纯的被灌输,而是主动的获取;(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献检索查阅能力,归纳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程论文是对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存在着查找资料不完全,思路不够开阔,对专业术语表达不够准确,英文摘要无从下手及论文形式不规范等,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仉文升,李安良.药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9-671.
[3]徐德培,刘楚群.高校本科课程论文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0):76-7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实验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参与、实践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应有别于传统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反映新的教学理念的关键。以下就本人的一些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对新一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博士论文,自主学习。
一、课前研究教材,抓住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与否对于一节课能否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课前的反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士论文,自主学习。教师在备课中,要始终围绕新课标理念这条主线,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将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有所收获。例如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切好的土豆丝为什么会变色、公共铁围栏为什么要上漆、虾与维生素C为什么不能一起实用、火柴、蜡烛的燃烧、司机饮酒检测仪如何检验司机是否饮酒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懂得化学知识对于人体健康、营养、环保都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在将知识讲解的准确、完整,而学生也对老师讲解的关键词句进行“复制”。这种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备课、授课上,而且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人片面的认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种观点是十分狭隘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教师的主导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若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学生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空谈,就是一盘散沙。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实现,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与规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具体来讲就是,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资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因此,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老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三、加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以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意识。博士论文,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这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的科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其初步的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应以学生为本,在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一定的推理探究,并在探究中总结出规律。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规律。此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设置一些新颖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还可适当的开展一些化学课外活动或专题研讨活动。这样既可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注重实验教学,启发化学思想
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化学教育要结合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博士论文,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做实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事先准备几组实验: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4)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让学生们观摩每个演示实验的现象,并且思考哪种实验最合适,说明原因。通过生活的、真实的演示实验,经过学生们思考讨论,就能得到正确结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们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个知识点,同时也让同学们参与其中,从视觉感官中体会到实验的要点,并学会了优化实验的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的一个重点,他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总结
总之,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去认真反思教学,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提升自己的任教能力与水平,与时俱进,化学课的教学就会取得成效,学生也会学的轻松,学有所成。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
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1.文献法。其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2.观察法。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三整理材料。四撰写调查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填写详实。关键词字数一般控制在4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5.参考文献
一般论文习惯于把参考文献列在最后,有时把引用的文句在脚注中表明出处。参考文献的著录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一般格式如下。
图书著作:主要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期刊杂志:作者.刊名,卷或年(期).起始页码。
报纸文献:作者.论文题目.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关键词]分析化学 理论课 实验课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O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104-02
一、引言
目前,在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进行过程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相对少,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受制于教室的限制,教师无法做演示实验。这使得原本枯燥的化学知识无法用形象生动的化学现象来表述。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一些基本的操作,不讲解理论知识,通常讲授实验课的老师和理论课的老师不是同一人,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做实验时对实验原理也没有深入理解,使用仪器的动作很不规范,常因操作不熟练而频繁看书,延长了实验的时间,从而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性学习,影响了对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的教学已经出现了严重脱节,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进行,直接导致了学生很难掌握仪器的使用和分析方法的原理,影响了实验技能提高,也影响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的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动手能力差。对于化学专业以及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来说,实践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切入点应放在技能训练、动手能力的培养上。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重点
解决分析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出现的脱节现象,既传授学生分析化学理论知识,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融合起来。打破传统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分开进行的理念,在实验室中同时进行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在教室进行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相对少,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验室中进行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教学,除了便于演示实验外,还可以让学生来参与实验。它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使得讲课更加生动和形象化。
结合各自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基本技能,推动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探索分析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改革的方法,以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为突破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具体的方案和研究措施
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通过自己演示化学实验和让学生当堂做实验,及时把原本枯燥的化学知识用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现象表述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学会使用这门工具,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德,使得分析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能有效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具体研究措施如下:
结合各自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现阶段的教学条件,尝试在实验室进行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讲授重点原理时演示实验。对基础差的学生,有些虽然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学得不好,但对实验现象有兴趣,可以及时地加以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求当堂课处理数据,分析结果,给出结果的精密度(偏差)并回答思考题。
在实验室进行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方法。例如:挑选少数学习基础好、对课程有兴趣的学生随同教师一起做预示实验,由教师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他们对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能更好地掌握,然后由他们去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做好实验和学好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法的实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后进学生,稳定理论课和实验课秩序,使得理论课和实验课授课质量上一个台阶。
同时以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最常用的方法。在重视基础化学实验的同时,也要加强综合化学实验的训练,在这些实验中,没有现成的标准试样和指定的实验条件,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去思考、去验证。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学生对分析方法、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验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适当增加设计型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实验的开发过程就是巩固理论、扩展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源于日常生活的实验可以激起学生探索求真的欲望,使以往所学的知识在紧张的思维过程和巧妙的设计应用中得到升华。通过设计型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要领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整体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在课上还可以按照兴趣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通过布置讨论题、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从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具体实验、原理分析,数据处等各方面渗透分析化学知识,对于他们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可以与老师讨论、论证,设计出合理实验方案,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今后深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在大一上分析化学课程时就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培养综合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到大四做毕业论文时还不知所措的情况发生。
改革考试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后分析化学理论课的考核和实验课的考核可以合并进行。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可以采取口试、笔试、闭卷、开卷、小论文、小设计、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在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质疑、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避免学生的单纯记忆,提高学生对考试的兴趣。学生也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既注重操作技能又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应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展望
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充分体现化学专业特色,改革了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得分析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能有效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它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化学知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德,促进其就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分析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在涉及化学现象的任何一种科学研究中,分析化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分析化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21世纪人类的眼睛,学好分析化学,将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姚杰,乔洁,孙体健.七年制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
[2] 邢炎华.分析化学实验过程的标准化控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5).
[3] 陈丰连,曹骋,曾元儿.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中有效数字的教学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0).
[4] 王跃.高职高专类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26(3).
[5] 刘莉,王文昌.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3,41(4).
[6] 夏林波.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
[7] 郑兴荣,崔鑫.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2012,26(12).
[8] 连靠奇,牛凌梅,康维钧.分析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探讨[J].光谱实验室,2013,30(2).
一、使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像介绍表面张力时,就与学生一起做一个熟悉的肥皂膜游戏,边做边提问并讲解,让学生自己发现力的存在和力的方向,之后再让学生画出滴定管下端的液滴、水面下拉环或向下压面时所形成的弯曲液面的表面张力的方向时,学生快速准确地画了出来;在引出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汽压与平液面的蒸汽压的关系,即开尔文公式时,就以冬天路边的雪堆,环卫个人是怎么处理的为题,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再从热力学原理推导出开尔文公式,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农民为何天旱时锄地,“三北防护林工程”植树利用了物理化学哪方面的原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和生活实际相关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去学习,使学生感到物理化学就在他们身边,生动而具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使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渗透到课堂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化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具有为其它课程服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也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精简一些次要内容,而把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渗透进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化学课程不完全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和公式,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另外,物理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拓宽了物理化学的研究领域。像光化反应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信息科学的关系十分紧密,而光化反应在化学动力学中仅占很小比重,常被忽略,但在讲课时介绍光催化在环境净化和生命过程的应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在介绍表面活性剂时,引入学生比较关心的石油开采过程,扼要介绍一次开采、二次开采、三次开采等概念,使学生既掌握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又拓展了知识面;在讲解电化学时介绍燃料电池,在讲解真实气体时介绍超临界萃取技术等。教学大纲中虽然没要求这些内容,但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的相互渗透
将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参加到教师的科研中,也可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早期介入科研。例如,讲到活度的概念时,就向学生介绍一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的部分内容;讲到接触角时,又给学生介绍我们测定金属溶液与不同种类固体接界时的接触角的过程和结果;讲到langmuir吸附和BET公式时,给学生推出了测定固体比表面的常用仪器-ASAP2020物理吸附仪,并给学生详细讲解测定分析过程。我们还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二甲醚重整和甲烷重整用的催化剂的制备部分,转化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自己设计全套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核后即可进行制备,所得产品直接用于后续的重整反应。对于部分参与科研活动实验结果较好的学生,我们积极鼓励学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并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曾先后在表面技术、天津化工、辽宁化工、化学工程师等期刊上5篇。这样将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相互渗透,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学到了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采用设问教学法活化物理化学课堂教学
所谓设问教学法,就是从人们公知公认的现象中提炼问题或困惑入手,设计一些与所讲授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分析,展开广泛讨论等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教学的目的绝非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学会推导多少个公式,完成多少种计算,而在于激发学生如何去思考与创造,授人以“渔”,而不授人以“鱼”。精心设计问题成为物理化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通过采用设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也让学生学到有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引出Kelvin公式时,先通过密闭容器中放置的大小不等的汞滴的变化情况,提问学生饱和蒸气压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再从热力学角度进行公式的推导,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建立物理化学教学的知识框架,注重学生的思路和知识点的衔接
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后续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动力学、反应工程、生物化学等课程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进得去出得来,既能灵活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又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好基础是关键。为此,我们结合物理化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中机考题库的建立,把物理化学课程内容分成六个板块,即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界面化学和化学动力学,各知识点之间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学习过程沿着一条主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地发展,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作者:周迎春 张启俭 郭洁 彭淑静 高杰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92-02
有机化学作为应化专业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学习结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如有机合成化学、有机立体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同时影响学生毕业后考研或就业的方向选择。农林院校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几乎涉及所有的专业范围,包括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葡萄酒、生物技术、动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各专业中。随着有机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应化专业学生在农林院校的各专业中凸显“专业”优势,为下一步的专业课及其他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结合学科特点,我们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改革上进行了探索,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增加课时、选用合适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设置2+2上课模式;增加随堂测验、课程论文设计、增设presentation等考核方式。这四方面的工作显著提高了应化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反馈中评价较好。
一、课时及教材建设
以前应化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为两个学期,64+40,共104学时。以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教材为例,上、下册共三十一章,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反复精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只能将书中的基础内容点到为止,很难顾及学生的消化、理解能力,更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培养或知识扩展,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慢慢放弃有机化学的学习。另外,由于时间限制,没办法在课堂列举相应实例或集中讲解每章节的课后习题,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反映,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听懂了、理解了,但做课后习题却无从下手。所以,课程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保证课时数,我们将有机化学课时数调整为64+64,共128学时。保证时间,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基础有机化学知识,掌握基本化学反应及原理。其次,教材的选用,我们一直选用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这本教材有些轻理论,偏合成和机理。基础有机化学,要重在“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初步理解有机化学知识体系。鉴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和考研内容范围,我们以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教材为主,王积涛版《有机化学》和刑其毅版《基础有机化学》为辅,从基础概念到官能团的性质,再到化学反应及合成方法,最后是机理,由简入深地完成教学课件制作及课堂讲解。另外,从裴伟伟版《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析》和朱玮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解读、解析、解答和测试》中精选类型丰富的教学例题来增加课堂练习环节,使学生更好理解所讲知识要点、突破教学难点,为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调整教学内容,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适当增加课时数,确定选用教材后,我们对章节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整合,例如将第二十四章的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调整到第七章的烯烃和二烯烃之后讲解;将第四章的对映异构和二十一章的立体化学内容合并;将第八章的芳烃、第二十五章的芳环上的取代反应以及第三十一章的芳香性也进行了合并。我们还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如自学质谱、类脂、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每章节内容讲完之后会适当介绍与之相应的有机化学拓展性知识和化学发展史。考虑到应化专业没有设置专业外语课程,所以在基础有机化学课上我们适当增加双语教学内容,一方面为后续的有机立体化学全英文授课做铺垫,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查找英文文献更加得心应手。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往都是实验课比理论课晚一学期,理论和实验不同步,达不到预期的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现在,我们开展理论课教师兼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步进行!将理论学习直接应用到实验中,从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引出基本理论和规律,增加真实感。该模式可以及时反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理论课上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另外,我们还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实验。基础实验重在有机实验操作技能的全面训练,针对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重操作,轻设计的现象,在完成基础实验后,增设1~2个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即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合成、处理、测试、分析实验结果等,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设
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手段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搬到屏幕、黑板上;或者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乏味,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面对无法阻挡的技术进步,我们也勇敢尝试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选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引入课堂,以丰富的背景材料支撑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非常好。动画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课件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以直观的方式揭示化学的思想本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机理的理解。其次,重视模型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它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无疑会提高教学效果。再次,我们试图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练习。与传统课堂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让学生成为老师,老师成为导师,从“以教为主”慢慢过渡到“以学为主”,让教与学真正相长,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利用FTP进行课件公开,方便学生查阅;创建QQ群进行讨论和答疑,并在QQ空间上将典型问题列出并加以解释,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且可以及时获得疑难问题的针对性解答,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团队和2+2上课模式建设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都是一位教师独立承担所有的教学任务,包括课件制作、授课、批改作业、答疑、出卷、阅卷、成绩录入等,使教师力不从心,达不到最佳的授课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建了由师德好、业务精、有能力的教授为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为辅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团队除上好每一次课外,成员之间定期讨论教学内容,整合思路,集思广议,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和备课元素,制作有机化学电子教案及编写适合学生期中、期末和考研的习题库。另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名师来校示范教学,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授课能力。
以前应化专业四个班,120人左右的课堂,坐在后面的学生有时根本听不清教师在讲什么,很难达到师生互动,课上经常出现玩手机、睡觉、聊天、学其他课程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大班化成小班,即设置成2+2的上课模式。这样,课前、课上提问或者课堂上互动困难的现象都得到了缓解,增加互动,拉近了师生距离,有机化学的学习良性循环,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建设
以往有机化学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评定以出勤和作业为准,靠点名评定出勤,浪费时间;一百多人的课堂,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业抄袭现象。因此,以出勤和作业来评定平时成绩存在很大弊端。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首先,增设随堂测验环节。一学期进行四次随堂测验,用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这样,一方面减少学生期末的考试负担,另一方面前几章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增加设计性、综述性的课程论文设计。文献查阅、分析讨论、综述写作,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缜密性要求很高,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理解水平,同时也为以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增设presentation环节。学生自由选择发表内容,如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感触;感兴趣的某类反应;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实验内容、结果、收获等和大家分享。
通过上述五方面改革措施的实施,我们初步构建了适合农林院校应化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该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较准确地把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更新,我们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宏纹.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积涛,王永梅,张宝申,胡青梅,庞美丽,等.有机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邢其毅,徐瑞秋,裴伟伟,裴坚,等.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本科院校 旅游文化学 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Tourism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QIN Meiyu[1], LI Zhao[2]
([1] Management Faculty,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25;
[2] School of Humanities,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 Tourism and Cultural is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tourism management course. There are still critical issues to be resolved in Tourism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the paper from the statu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chool starting,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urism and Culture Studies disciplinary position,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in-depth discus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ourism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1 旅游文化学课程现状
旅游文化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及与旅游相关的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的入门课程。由于不同的教育层次决定了旅游文化学课程地位与作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上的差异,笔者通过浏览各大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及CNKI相关论文查询发现,对应不同教育层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建设系列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较好地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理清与完善。例如,通过中国知网以“旅游文化 课程”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查询,收集到19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高职类14篇,高等本科院校仅为5篇,加之对其研究内容梳理不难看出,本科院校旅游文化学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较为凌乱,未能达到本科教育层次对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与建设没有真正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本科院校开设旅游文化学时遇到最大问题是:旅游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科理论研究薄弱,旅游学的学科基本体系框架和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同样,关于旅游文化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仍存在较大分歧;旅游文化学课程教材版本较为单一,内容选材普遍存在陈旧问题,现有教材与民俗学、旅游地理内容有大量的重复。应该说,本科院校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中有不少问题尚待深入探讨,尤其有必要在教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特色化建设。
2 旅游文化学教材
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层次较多,具体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本专科、成人教育本专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以及外国留学生等。①不同教学层次和教学对象需要不同体系与结构的教材相匹配,也将影响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目前旅游文化学教材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沈祖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概论》、由谢元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学》为代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旅游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较好地实现理论性、实务性、前沿性相结合;一类则是以旅游文化命名的教材,例如张文祥《旅游文化》,该教材具有知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较为适合高职高专教育层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体系较为完整,但应用于旅游管理本科层次教学中教材理论性强。经过对教材具体内容梳理得出,第一类教材是对旅游文化概述、特征和传统等进行剖析,理论有余,但实用性不足;第二类教材是对与文化相关的旅游进行梳理,实用性很强,但理论不足,深度和难度不足。可以说现有旅游文化学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本科院校教育层次需求,缺乏适合本科学生的旅游文化学教材。
3 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基础建设理论论证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学学科应用性发展期,至今旅游文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并伴随着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旅游实践的纵深发展,旅游文化学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大,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参照,②特别是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首先做出改革。由于各院校及专业特色不同导致目前本科院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认知与理解存在差异,呈现出旅游文化类型概述和三要素理论两大课程体系结构特征,尽管大多学者都认为围绕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三要素展开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安排较为合理,但由于教材、专业特点、学科基础理论存在争议等原因,旅游文化学实际课程体系安排仍沿用旅游文化类型的概述,再加之本科院校旅游地理、旅游民俗、导游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间具有极强的交叉性,未能满足本科院校“强理论”与“重实践”的双重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框架应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区域发展完整理论教学体系内容,即以文化旅游化与旅游文化化两大主线展开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特征。首先,结合中国传统旅游民俗文化相关内容纵向探讨旅游文化植根的土壤以及生成原因、特征,揭示旅游文化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次,结合不同院校和专业课程间统筹内容,弱化旅游文化形态的比重,创新旅游文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例如结合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系统说”加强课程教学中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旅游通道的基础理论内容,以此完善目前旅游三要素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针对区域旅游实践中旅游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形象理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中国旅游文化产生、发展及变化趋势。
4 旅游文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视听”,占到94%,并且二者搭配比例也直接影响接受效果,③而目前传统填鸭式课堂讲授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上,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学生以专业意见与建议。因此,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专家进课堂、辩论赛等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旅游专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
对本科教育层次而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与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手段上应该通过课程安排与课程组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队建设、主题模块、学生互评、案例讨论、多样化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教学手段建立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将抽象化理论及业界疑难杂症等具有广度与深度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形象化处理,促成学生理论与知识互相转化能力的提高,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和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年轻化特征一致,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完善将成为较长一段时间内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课题和教学工作,其课程教学改革系列问题将不断调整与完善,有效促成本科院校对旅游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注释
① 陈红玲等.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高教论坛,2007(5).
【关键词】固体物理与化学 教学 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
【基金项目】2013年铜仁学院教改项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34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26-02
固体物理是研究固体的微观结构、各种微观粒子运动形态和规律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材料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涉及力、热、声、电、磁和光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固体物理理论在很多研究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它是微电子、光电子、半导体等各项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基础。固体化学着重研究物质的化学反应、合成方法、晶体生长、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别是固体中的缺陷及其对宏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知识在前沿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相关材料类专业也都开设了这两门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科学的研究正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作为材料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两门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具体来讲,传统固体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它用量子理论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用以解释宏观物理性能,以理论教学为重点,实践教学占的比重不多,与前沿科学的结合也不够,不符合材料专业对应用型和实践性的需求;固体化学课程内容包含材料制备工艺和分析手段等实践内容,但对固体的研究方法、结构与性能关系等方面的探索还需要依靠固体物理理论的指导。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往往需要综合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使得在材料专业设置固体物理与化学课程很有必要。
目前,在国内大学的材料类专业,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一般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设置,两门课的教学内容既有重叠部分,也有互补需要。可以合并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两门课程,删去重复知识点,缩短学时;提取、凝练知识点互补部分,利用“固体物理”理论更好地指导“固体化学”实践,达到“1+1>2”的效果。
根据铜仁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教学实际: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突出应用、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注重社会服务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作为材料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铜仁学院为新升本科院校,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不久,而且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是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因此,为了改变我校材料物理专业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性地设置固体物理与化学课程。
一、改革教学内容
材料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材料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设计新材料及其功能应用。根据材料学科的特点和我校材料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设置教学内容。
(一)将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课程的内容有机融合
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两门课的教学内容既有重叠部分,也有互补部分。内容的重叠表现在晶体结构、晶体结合和晶体缺陷为两门课程共有部分,但侧重点不同;互补表现为某一研究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两门课程的知识点,并且固体化学中关于晶体衍射、固相反应等内容恰好是固体物理中倒易点阵、扩散等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新开设的固体物理与化学将固体化学的知识有机融入固体物理,两门课程的内容“”。具体来说,将固体化学关于点缺陷的反应式纳入固体物理晶体缺陷章节;将振动光谱、波谱技术与晶格振动联系起来;将晶体的热学性质与热重分析、差热分析联系起来;将金属键与能带理论相结合;固相反应与扩散理论相结合等等。删掉固体化学中的相图内容,此部分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讲授。合并后的固体物理与化学学时为72学时,少于原先两门课程的总学时。
(二)重视知识体系构建,缩减理论学时
固体物理是以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课程。固体物理的学习需要这些基础理论作保证,但材料类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基础相对较薄弱。特别是固体物理中有很多新概念,通常需要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和理论计算得到。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和物理假设使很多学生感到困惑,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十分困难,造成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不能一味追求推导过程,更多的是突出概念的本质和含义,重点讲述物理假设和物理过程。物理模型的建立应简单易于理解,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学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复杂的问题。比如倒格子概念抽象,是固体物理的一个知识难点。在讲授倒格子时,尽量简化其推导过程,类比普通物理平面波中波矢的概念,将倒格矢与波矢类比,建立抽象的概念与已有的物理图像之间的联系,讲清楚为什么引入倒格子以及引入倒格子后对于我们解决问题的好处,让学生直观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帮助学生在倒空间中思考问题。
(三)融入前沿科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离不开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加入前沿科学和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例如,在讲解固体分类的时候,就要介绍准晶体;在讲晶体结构的时候,可以介绍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由于晶体结构的不同,其物理化学性质相差很大,在讲金刚石结构的时候,要提到另一种具有相同结构的硅材料。还有超晶格与晶体结构、半导体与能带理论的联系;材料的磁性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巨磁电阻效应等现象。使学生了解固体物理理论在前沿科学中的应用,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习兴趣。
(四)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材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在教学中加入实践内容,在每章最后专门设置一个小节内容作为本章应用举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X射线衍射的时候,可以用某物质的XRD图谱作为例子,简单教学生使用Jade分析XRD图谱如何确定衍射峰的晶面指数,如何根据衍射峰来计算晶面间距,结合材料的晶体结构,从而确定材料的晶格常数,这样就把晶体结构这一章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在讲晶体对称性的时候,可以列举相关材料,例如晶体的铁电性与对称中心的关系。
(五)增加科普知识,引入情感教学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科普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讲授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时候,增加其发展的历史故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和这个理论。科学家是科学发展的主体,也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缔造者。介绍相关科学家对某知识点的贡献和科学家的生平故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带理论是固体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通过对固体电导理论发展史的讲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和实际应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和模型教学,建设网络课程资源
传统的理论教学以板书为主,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推导过程。但不足在于耗费时间、且有些图形动画板书不够形象。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有声有色、节约时间等优点,可以利用Material Studio等计算机软件制作晶体模型,增加一些动态元素,突出趣味性、形象性,把抽象的物理模型用文本、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感染力。在课堂增加一些实物模型,比如讲晶体的结构,可提供一些球棍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使学生能直观感受晶体的结构,对理解晶体的对称性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制作一些CAI课件。在学院网站建立固体物理与化学课程板块,将课件、模型、视频等资料作为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课下学习资源。
(二)采用教学互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不是一个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过程,更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相互参与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学习每个章节,都要探讨三个问题:这章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本质是什么,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通过这样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能力的提高在于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观点和见解,不怕出错,反复思考,对某一问题深究到底,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三)创新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现有教学方式中,课后作业以习题形式为主,不利于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有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改变传统作业形式,将作业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前期,由教师选择涵盖课程知识点的中文期刊论文,学生自学并整理期刊论文内容,制作做成PPT课件,并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制作的课件;到后期,教师给出一些材料科学中与课程相关的研究热点问题,不再具体指定论文,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发现问题,检索信息,解决问题,并且撰写小论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对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更深刻的体会。
三、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学术型学生的培养,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但应用型学生的培养,应该以过程考核为主。引入实例讨论环节并将其计入平时成绩,加强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组,分配不同的课题给他们。因此,我们采取改变平时成绩计算方法和在期末考试中设置开放性试题的办法,平时成绩设置起始分数,有积极表现的加分,比如课堂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平时小论文写作、课堂做专题论文PPT报告都可以加分,没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则扣分。在期末考试中设置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开放性试题不设标准答案。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四、结语
根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增加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较少理论性课程和学时,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内容优化整合,将固体物理和固体化学合并成一门课程,即缩减了总学时,又不减少知识点,同时还加大了实践技能的教学,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王矜奉.固体物理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朱建国,郑文琛,郑家贵,等.固体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庞震.固体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赵军伟,赵觅.材料类专业固体物理课程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 轻工科技,2012,158(1):134-135.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初中化学作为化学的启蒙,显然已经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各个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化学专业人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初中化学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过分强调中考指挥棒的力量,初中化学围着中考转。中考是初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初中生面临着巨大的中考压力。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几乎都是围着考试转,中考考什么老师就重点教什么,学生就重点学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科学的意义。不管是老师还是初中生,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考只能影响命运而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第二,化学教师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个人魅力是决定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部分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三,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很多化学教师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中考的影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通常是教师搜肠刮肚的选题、出题、讲题,学生费尽心思的审题、做题、该题,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老师和学生都特别辛苦,但是效果往往不是特别理想[1]。值得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化学实验是不可取的。
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的技巧
针对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本论文主要从课前、课堂、课外三个方向研究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技巧,并重点阐述了化学课堂的教学技巧。只要教师合理运用教学技巧,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前准备工作
初中化学老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还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尤其是化学实验课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还要充分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初中化学实验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操作不规范就容易发生危险。老师在实验课之前就应该再次确认实验器材是否完整,实验器材是否存在潜在危险等等,以确保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另外,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要让学生提前预习一下,简单了解一下这堂课的重点是什么,在听课的时候才能够有的放矢。
(二)初中化学课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重点,初中化学课课堂技巧可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技巧,比如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教学法等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了几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的技巧。
第一,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创建一个宽松的化学课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和保证。”化学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以慈母严父的形象出现,才能使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化学感兴趣了,才能更好的学好这门课程。
第二,重视化学实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根据初中化学的教学大纲,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是课标的要求之一。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科学实验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做化学实验时,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的讨论相关的问题,然后每个小组找出一名代表来发言,教师做出最后的点评,这种探究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化学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2]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的阶段,利用学生的兴趣教学是一个快速有效的好方法。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我十分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就为大家讲解化学的神奇,并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探究那个奇妙的世界,大大的提高了实验课的课堂效率。
(三)化学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制力和兴趣。但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组织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和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化学学习资料和平台;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初中化学教师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广泛开展第二课堂[3];家长在家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观看化学类节目和书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论
总之,初中化学课将学生带到了科学的世界,让学生积极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十分重视这一课程,并尽我最大的努力来提高初中化学课的课堂效率。自从站在初中化学课的讲台上,我从没有后悔过,今后我将会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教育科学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