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8 17:2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第1篇

摘要 介绍衢州市衢江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衢江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因地制宜选择生态循环农业发

>> 衢州市衢江区茶树良种化现状及成效 衢州市衢江区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泰州市姜堰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建德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 白山市生态科技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建议 衢州市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中心公园规划设计 衢州市柯城区柑桔园地土壤现状及改良措施 贺州市八步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衢州市区公有营业房公开拍租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城区内涝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柳州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兴宁市生态林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2011―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区推行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EB/OL].(2015-4-29)[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04/t20150429_526930.htm.

[5]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4-29)[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04/t20150429_526931.htm.

[6]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江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08)[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10/t20151008_558 796.htm.

[7]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江区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08)[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10/t20151008_558 797.htm.

[8] 张棋,郑水明,叶学珠,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模式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900-4904.

[9] 席建峰,高飞,房苏清,等.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9):47-48.

[10] 钱淑琼,张方方,吴亚琪,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314-16317.

[11] 郑水明.生态循环农业的浙江实践[J].农村工业通讯,2011(11):22-24.

第2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具有高效益、高投入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的速度很快,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的热切关注。

1 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

设施农业在产品供应、生产条件、生产方式都与传统农业有所不同。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地利用太阳的光热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二,设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中受到资源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了资源集约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增加了产品的产出量,提早了产品的上市时间,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第三,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中季节和地域限制因素,具有高产量、无污染、高效益等特点。

2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设施农业基本上都是以农民自主投资的方式发展,小型设施居多,所以,在发展的规模上很难突破。

2.1 规模小、科技水平低

国内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小,科技水平较低,国外设施农业采取的发展路线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这与国内相比正好相反。国内温室的设施结构简单、规模小、水平低,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也很低。多数设施是面积较小的日光温室,大型温室还没有广泛应用,落后的温室设施阻碍了国内设施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

2.2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国内的设施农业管理水平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国内的温室中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大部分温室在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都是按照计划管理方式和经济体制操作。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在拥有先进技术和实施的基础上,还有一套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管理机制。在国内,依然以粗放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为主,高效、权威的管理机制仍未建立,经营方式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进而导致机构庞大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并且在管理方式上非常混乱,严重地浪费了温室能源,产生运行管理费用高等问题,影响了温室发展和产品利益。

2.3 设施机械化程度低

设施栽培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在综合设施技术中设施农业机械是最薄弱的环节,制约着设施技术的发展。由于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低下,因此,导致机械生产无法推广。设施生产中仍以人力为主,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特别在低矮的大棚中,设施机械还是空白,现有的设施机械结构大,在边角地带根本无法作业,导致生产效率低。

3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首先,要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新型温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研发配套的设施技术及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最后,研发温室的各种先进技术,减低温室消耗,节约成本。对于研究产品的后加工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要科学选择研究新品种,改变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

3.2 提高设备自动化控制水平

目前,国内现有的温室都处于半自动和人工控制的状态,为提高生产率,应大力发展自动化控制的温室。自动化控制温室主要包括自动化生产和环境控制,温室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多方位的综合性技术手段,应向综合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进而推动设备农业发展。

3.3 加大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设施农业将发挥巨大作用,对农民增收、结构调整、生产力等将有重大的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农村的设施发展水平很低。由于农民的收入低,购买力差,导致设施装备的水平低,因此,阻碍了农村中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基层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应普及推广生产科技知识,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指导,抓好科技的示范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村势不可挡的趋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发展应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和设施体系,实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文中分析了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并根据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国内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总之,设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篇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发展现状

1.1.1农业整体利润水平较低。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一直属于低端的基础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所得利润水平也比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长期重视工业的发展水平,实施工业兴国的发展策略忽视农业,另一方面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属于弱势群体,力量薄弱,机械化水平较低,没有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1.1.2农业流通渠道向现代化转变。农产品的终端销售不再限于传统的农贸市场,更多的进入了商超渠道,甚至是电子商务渠道。通过电商渠道,拓宽市场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农民可以在网络上给自己的产品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产品的优势,扩展了产品的销售渠道。

1.2存在的问题

1.2.1农业发展环境不宽松。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够宽松,相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通畅,信息滞后,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很多地区没有依据当地具体情况,形成合力的农业发展模式,沉溺于旧的耕作方式,应该因时因地的发展农业,科学合理分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最大化。

1.2.2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销售渠道并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市场设施配套差,没有集中销售农产品的场所,流通服务组织薄弱。农民对市场的观念意识薄弱,只局限于传统的农贸或者集市,农产品的销售很受局限,尤其优势农产品找不到好的销售渠道,造成资源浪费。

1.2.3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国家扶持资金向产业化倾斜力度不够,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因财政困难难以及时足额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受到资金和资源的限制,急需国家的扶持,但是国家的资金拨款力度不能满足农业的需求,很多偏远的地区,享受不到福利,即使有拨款,由于需要经过层层级别审核,真正落实下来少之又少。

2.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2.1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流通机制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信息流通机制。践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农业信息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商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便捷,拓宽销售市场。

2.2实现农产品品牌化效应

目前,我国农业产品很少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是特殊的优良产品也没有较高的知名度,销售困难,更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竞争力,所以农产品品牌效应的建立势在必行。加强农业生产者品牌效应意识,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的形式,指引农民树立正确品牌观。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通过政府支持,对农产品实行税收优惠,降低农产品生产的贷款利率,激发农民做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形成农民自己的竞争力,推动农民合作社规模化发展。重视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着力发展“企业+商标+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

2.3充分利用电商销售平台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Q快速发展农村互联网基础条件建设,采用光纤网络进入农民家中的项目,要建造农村互联网服务站。Q推动信息化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搭建地方政府、农村产业龙头、地区农业专业研究所、农民种植饲养大户等多家参加、竞争性市场运作的“信息化+农业”的局面,使多产业结合发展。Q重视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定期对农村特殊人群、新型农村引进人群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引导新型农村的农民及农业技术人员、合作社人员等掌握信息化的知识,培养互联网市场化、产业化的思维,促进农业发展。

2.4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农业的发展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会有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最主要的解决方式就是科技兴农,科技史第一生产力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敢创新”的优秀人才。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建设的“瓶颈”和“短板”,人才匮乏的现状直接影响农村建设的步伐。(1农村人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现在的乡土人才大部分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积累,而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技术,真正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可谓凤毛麟角。农村人才在各镇、村的分布也极不平衡,尤其是一些偏远乡村,人才罕至,发展滞后。?拔尖人才稀少,缺乏科技致富领军人物。观念滞后,人才作用发挥缺乏普及性。一些农民习惯于延用传统技术,忽视知识、科技的重要性,导致农产品竞争无力,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些已成为影响农村技术人才培养使用的突出问题。

2.5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

建立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体质升级改革,提升农产品质量,前提是维护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协调好农业活动中的参与各方,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避免农业走弯路。

2.6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充分利用技术水平,相关部门设立好的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农村,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农业信息流通速度,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分配,实现农业、工业同步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谐配比,从而实现农村经济最大化。着力推进农业节约型、循环性、生态型发展。大力发展节约农业,推广节能技术,鼓励生产和节约能源,增大节水和排灌机械购置的补贴力度。在农村实用先进的播种技术,增强农民的节约意识,采用精良的技术节约种子的使用,提高产出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技术。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发展节粮型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快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引导农民培育非粮油农作物作为原料的产业,促进农副产品资源化及能源化的利用水平。加快建立农业产业链建设,可以逐渐将生产农副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低碳农业技术指导,为开展低碳农业提供保障。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农机技术;现代农业;农村经济

1新时期先进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1降低劳动强度

大力推广农机技术对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农民能够娴熟应用农机技术,可推动农业发展实现机械化,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面对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发展现状,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可用劳动力大幅度减少,推广并引入农机技术,有利于新农村现代化农业体系全面建成。

1.2强化农业生产力

人力劳动相较机械设备远远不如,我国当前应用性较强的农机技术类型相对较多,如,经过现代先进技术改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推动农田水利发展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农机的效率性与安全性更强,所以积极推广与广泛应用农机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生产风险,有利于帮助农民降低经济损失。

1.3改善环境污染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压力,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先进农机技术的应用优势,可有效改善因传统农业技术造成的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农业生产要求,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良性发展,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农药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的威胁。

2新时期推广先进农机技术的方法

2.1开拓推广资金来源渠道

在新时期推广先进农机技术方面,A市农村农业局通过开拓资金来源渠道的方式增加了大量推广经费。该农业局向当地政府申请了大量财政补贴,采取农村个体投资与集体投资等方式提高了农机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使得该村农机技术推广程度大幅度提升,为后期农业经济的提高与生活水平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局利用通过多方渠道筹集到资金建立了农机技术专项扶持基金,针对学习农机技术与应用该技术开展农业活动的家庭给予补贴,如,农民购买600~900元的小型机械设备(小型割草机、多功能耕地机),专项扶持基金会补贴300~400元;购买大型农机设备(全自动青贮取料机、遥控履带式旋耕机、自走式多功能施肥开沟机),银行贷款利息会比正常贷款要少得多。农机技术的推广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转移农民就业,助推规模经营的发展以及提升农产品质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调查显示,机械化生产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在其他多个环节有增产的效果,幅度一般在1%~15%之间。机械化生产可以使水稻插栽和收获2个环节节约110元/667m2,机播油菜比人工增产19.7kg/667m2,深度松土的小麦每667m2可增产9%[1]。

2.2加大推广人员培训力度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是限制其接受与使用农机技术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先进农机技术推广质量,需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程度,确保其对农机技术具备正确的认识,切实增强使用农机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强化农机农艺的协调性

B市农村农业局在推广先进农机技术方面采取了强化农机农艺协调性的方式,构建了面向所有下属县乡的农机技术推广网络,将该网络与农机技术培训机构相整合,形成了良好的农机农艺共同发展局面,对扩大农机推广范围与提高农民接受程度产生了积极影响。该农业局在保证农机农业良性互动的同时构建了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技术与资金方面为农民提供支持,此外还建立了农机农艺配套协作机制,针对先进农机技术推广成立专家小组,结合下属县乡农机化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推广方案,切实推动了农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

3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3.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方式

对先进农机技术推广方式进行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农民实际需求构建用户档案,此举借助了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有利于促使有关部门进一步掌握农机化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农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增强农机技术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提高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农民接受能力制定合理性较强的宣传推广方案,可以利用电视或广播等媒体渠道对农机技术、农业发展相关的信息进行宣传,促使农民对现代农业未来发展加深认知程度;为农民提供近距离服务,同时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求其真正走到农村基层中,了解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情况、机械设备的维护与养护状况,秉承严肃认真的态度给予农民指导,确保农民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农机技术相关内容,为推动现代农业良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2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物联网

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时,可以借助并全面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构建有效性较强的物联网,改进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帮助农民获取农业发展相关信息,改善过去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有效节约农产品销售与运输所需的人力、物力、时间,有利于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入,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是保证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给农民了解农机新技术提供新的渠道,并通过农业需求掌握相关的就业信息,可以建设农业贸易委员会、农业企业以及相关的信息和搜集机构,与农业研究所保持信息的密切联系,实时更新公司信息。多种渠道的信息平台可以加快农业的发展,搭建农机推广部门与广大农机户、农机专业服务以及农机大户等组织之间的交流平台可以加快信息的流动性[2]。

3.3制定合理的农作物灌溉计划

传统灌溉技术以人工操作为主,需要农民根据种植经验对农田进行浇灌,不仅无法准确掌控灌溉量,还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采用经由信息技术、自动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改造的现代灌溉系统,可有效控制灌溉量、节约水资源、降低劳动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向农机化与精细化发展。

3.4针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强监控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基本没有充足的条件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管与控制,无法保证播种质量与作物产量。为了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各项先进技术与理念的应用优势,将其与农机设备有机融合,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采用网络化手段对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观测与管理,可以收集、分析、整理、保存有效数据,对促使农业发展加快生产机械化与管理精细化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5篇

摘 要: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且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在了解都市现代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特点作出简要概述,提出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策略。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趋势;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6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都市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抢占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诸多趋势,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几大城市初见发展,其中一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措施,这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都市现代农业起源与发展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之提出。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部分国家的农业学者也随之开展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一些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与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5]将“都市型农业”明确提出;而我国台湾也较早地将都市现代农业提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启动并大力发展[6]。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系统研究了都市现代农业,而我国国内关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学术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7]。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和济南、杭州等诸多省会城市均已拥有现代化都市所应具备的特征和功能[8]。与此同时,都市现代农业也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农业新要求,并将“十一五”、“十二五”中与农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制定出台[9]。其中,天津很多学者对新阶段的都市现代农业做了进一步研究,这对理清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极为有利。

 

2 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定义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并不断完善都市现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主要有: (1)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广义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它包括涵盖在都市内部的零星小块状农田、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地区范围内的邻近郊区的农业,还包括那些远郊乃至大都市经济圈内的为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而发展的农业;(2)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进步而分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3)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动植物外,还可扩展到在产前、产中、产后共三个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部服务的内容总和;(4)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创汇、设施为一体的总概念,可集中反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5)都市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农业大系统,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务于大都市,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具备生产、娱乐、生态等多功能性,是知识、科技、资金密集的现代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10-13]。事实上,上述观点均从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现代农业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进而深刻揭示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随后,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界定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都市现代农业(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简称uma),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大城市的周围与边缘地带或大中城市群间形成、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相关的园艺化、工厂化、设施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以城市生态保护、海外出口创汇、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最终形成融生产、生活、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3 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现代农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和东南亚等发达国家[14],随着社会后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农业要日渐强化提供新鲜优质、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文化、服务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最为显著突出,而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在四大直辖市和各大省会均有发展,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和济南发展尤为迅速且鲜明特色、创新性强。

 

3.1 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强调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寻觅到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世界各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现将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模式重点阐述如下[15]。

 

3.1.1 经营组织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经营组织模式是以色列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员个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除每月发给每个农民生活津贴、必需品外的剩余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实行内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每2年重新组建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内部事务。与此同时,莫沙夫模式也有3点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资源归国家所有,但家庭个人拥有经营权;二是农户拥有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三是集体统一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服务。

3.1.2 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是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集中体现。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即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分配给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个家庭,土地禁止买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以色列虽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较匮乏,因此,污水处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经处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

都市现代农业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主要表现在整个国家的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施行订单制生产,既拥有基布茨从生产到销售的统一组织,又拥有莫沙夫的农户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的组织模式,再将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出口至欧美各国。

 

3.2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明显呈现出以功能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物质条件为支撑,以经营规模为条件,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经济、服务与生态等多功能新趋势,充分体现了复合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的新趋势和特点[16]。其中,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复合功能作用日趋重要。以水稻的生产模式为例,既能发挥稻米自给功能,同时又充分发挥湿地功能,而农业系统内的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非常重视创新性发展。其中,以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及务农教育为主体的农业游玩项目,包括农业庄园、休闲农庄、主题农园、传统建筑等,目前已成为保存历史和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村民间文化的一种绝佳形式。其中,上海鲜花港是都市农业复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主要体现食品生产、生态屏障和服务都市三大功能[17]。随着都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服务功能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1)修建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兴建公园及新增绿地等,以便能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完善的服务;(2)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形式主体服务城市,如观光果园、垂钓乐园、森林公园、少儿农庄等;(3)“品牌化”服务,如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热带水果如火龙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种植[18]。

 

此外,北京还重视可持续发展都市现代农业[19]。首先,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至38%,且80% 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以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开发研制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大力倡导生物防治替代农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采取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进而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第四,综合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废气排放量,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4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已从城郊型农业逐步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目前,整体正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20]。主要发展特色在于开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庄园经济”,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主要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同时提供农业观光服务,如森林公园、设施农业基地等;体验农园,主要以休闲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参与农业劳务活动或租赁耕种一些土地,种植某种农作物,体验农民的生活,如市民农园、农户乐园等;科教农园,体现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农业技术学习和青少年教育为主,如农业技术园、高科技农艺观光园、青少年农科基地等;产品农园,以某种农业资源产品生产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尝、购买农产品,如花卉园、果园、园艺园等;庄园农园,综合生产、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其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多渠道、小规模融资,游客可购买庄园内的果林或园地。这种经济依靠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及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融资渠道多样化,使普通农村居民投资的可能性增大。“庄园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5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和经济大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率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明显优势,且在满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济南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体现在: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两型“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注重“三品”认证管理,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意,形成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核心的新模式[21]。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速,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倡导理念如下:以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产业区域聚集路子;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走好农业高端高质高效的道路;以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科技化支撑的道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走好拓展农业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走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将对部分大城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4 探讨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天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实现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发展形式转型,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已培育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型都市现代农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服务和生态功能。这是天津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

天津处于中国渤海沿线,拥有丰富的人文与社会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基地。同时,天津科技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快,有基础、有条件依托其综合优势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要重点培育农产品集散功能、整体带动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综合经济带要着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细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生产;滨海经济带要积极开拓海洋旅游产业、渔业繁殖产业、海产品加工产业及拓宽海产品市场,使其成为滨海魅力型都市现代农业。

 

4.2 扬长避短发展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

天津的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均在不断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资金、技术、物质、市场等方面的全面综合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休闲娱乐范围狭小的困扰,这就决定了天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生态道路。根据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可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拓展的模式、农耕文化体验和乡野休闲模式、乡村文化景观开发带动模式、绿化产业模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模式;国际市场导向模式,最终得以推动天津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迸。通过建设可持续绿色生态农业,这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将进一步展现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服

务与生态等集成性功能。

 

4.3 健全农业产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首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如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其次,要加快推进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要求的进程,推广生产标准化。再次,施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全流程监控,强化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产出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此外,还要加速执行农产品生产环境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测,加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的认证。

 

4.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推广服务体系

响应号召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随后,依托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倡导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此外,还要逐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进村入户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包括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业机械装备等),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构筑集农技、农机、农资、农信为一体的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4.5 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

积极将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整合起来,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此平台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农机中心等相关涉农部门参与。平台不仅要有农业生产常识、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休闲场所介绍,还要搭建农牧渔产品售卖窗口,以便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或预定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副产品售卖速率。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别确定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工作任务要分配明确。

 

目前,农业已经由一个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原料性产业,逐步向既提供农副产品又同时具有生态产出,还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发展。若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好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这势必将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时令适宜的果蔬和粮食等,也将为天津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suh chong-hyuk. country report, republic of korea [m].korea: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2002: 147.

 

[2] bryld 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3 (20): 79-86.

 

[3] 青鹿四郎. 农业经济地理[m]. 东京: 农文协, 1935: 185.

[4] griffin p f, chatham r l. urban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3): 195-208.

 

[5] kerr j a.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j]. journal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ireland, 1978, 53(7): 193-195.

 

[6] 吴同权.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eb/ol].(2013-02-10).http://wenku.baidu.com/view/69842024dd36a32d73758144.

 

html.

第6篇

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几乎没有工业,外出务工和养殖业的大部分收入用于补贴家用、子女教育和盖房等方面,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农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但作用不够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足,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支撑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此外,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二三产业,贫困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较为突出,原本劳动力资源富裕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存发展环境差,经济发展支撑力严重不足

甘肃省贫困人口中有约200万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林缘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需易地搬迁。截至2012年底,全省通行政村公路硬化比例仅达48%,村组间公路网络建设更加滞后,仍有526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99万户农村群众的危房急需改造[3]。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需要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5]。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生存发展环境差,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限,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支撑力严重不足。

2.2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资源配置能力弱

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有限的收入大多用于自发性消费,满足日常的生活开支,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极其有限,从而导致农村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下。此外,甘肃贫困山区农村资源配置能力较弱,现有的有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贫困山区农村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土地撂荒现象尤为突出。

2.3思想观念落后,增收致富难度大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限制相对较大,贫困山区农民思想文化观念普遍较为落后。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28年,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低0.73年和1.52年,贫困山区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受到落后思想观念影响,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等、靠、要国家扶贫救济的心理,发展经济的主观意愿不够强烈,积极性不高。农业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发展家庭经济缺规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加大了增收致富的难度。

3榆中县北山地区概况

榆中县北山地区包括榆中县贡井、园子、上花、哈岘、中连川和韦营6个乡,现有47个行政村、281个村民小组、1.13万户,总人口4.56万人。区内平均海拔2480m,年降水量300~350mm。耕地面积大,日照充足,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有利于旱作农业发展。受到特殊地域条件的影响,榆中县北山地区绝对贫困人口2198户8934人,外出务工14060人,低收入人口4967户20585人,五保户151户152人,是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之一。

4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4.1积极开展区域经济规划,做好扶贫政策对接工作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家扶贫任务从解决温饱为主到“两不愁三保障”,随着扶贫任务的转变,国家对贫困地区将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8]。榆中县北山地区作为甘肃省贫困山区之一,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经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全方位的投入以及整体的协调配合。当地应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主导特色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区域增长极,做好与国家省上扶贫政策的对接工作。贡井乡地处榆中县北山地区中心,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应将其打造成为榆中县北山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带动区内农村经济发展。

4.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根据调研资料,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是第一产业严重滞后,二三产业是空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大部分服务业质量不高、种类不全,整体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以榆中县北山地区贡井乡石台村为例,种植、劳务输出、养殖是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农作物种植以马铃薯、玉米、豌豆和小麦为主,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作物产量低,农业收入少。因此,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为农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4.3科学合理规划项目,实施项目带动经济发展战略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科学合理规划项目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根据榆中县北山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应重点发展以下项目:一是低产农田改造项目,通过新修梯田、改造中低产田、修建集雨水窖、发展集雨节灌等措施扩大旱作农业覆盖面,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二是优质马铃薯、玉米、中药材种植项目,修建集雨水窖、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兴修旱涝保收田,并将其建成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测土施肥技术,改良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品质,增加亩均产量。三是草食畜产业重点项目,扶持建设一批规模牛羊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山顶低产农田种植牧草,建立牧草种植基地,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四是循环农业重点项目,主要包括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和生物有机肥、生物饲料开发、农膜回收利用等项目工程。

4.4以农村土地政策改革为契机,实现农业种植规模化发展

受当前农村土地政策限制,农民土地分布较为分散,规模化种植难以实现。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种植业以分散、零星种植为主,这种种植模式生产效率低下,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此,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应以当前国家土地政策改革为契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促使承包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新格局,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为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4.5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榆中县北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靠自身无法实现,当地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力度,改变现有农业发展模式。在资金扶持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低息贷款,扶持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在政策引导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立农民合作社,传播农业技术、信息。通过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帮助农村地区摆脱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品牌农业、规模化农业以及对农业产业进行纵向延伸、横向扩展,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中下游企业间协作关系,降低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4.6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第7篇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有机农业产业化基本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意义与特征

要探讨有机农业产业化就必须要先知晓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着许多种类似的名称,例如生物动力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再生农业、生态农业等,其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和瑞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含义有着统一的解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2005年,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国情以及目前有机农业发展特点,颁布了中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该标准中的定义为:“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有机农业具有系统性

有机农业并非只是一个封闭的生产系统,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强调农作物、植物、禽畜三者的有机统一。它的生产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循环过程,一个系统循环的结束理应作为下一次生产过程的开始,并最终实现对土壤与环境的保护与改良。

2、有机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

有机农业并非像传统农业那样单纯注重量的提高,其科学选种、合理耕作、应用生物技术等都对环境和土壤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改良作用。同时,由于没有像传统农业那样不顾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而使用农药化肥,有机农业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有利用生命健康的有机食品。更为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利于土地培养肥力,保护环境,它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过程,都有平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动物、植物、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尽量循环利用有机农业自身系统物资,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

3、有机农业具有高成本、低产出的特性

有机农业并非简单的放弃农药化肥进行生产,它是一个完整的注重良性循环的系统,其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特性注定了要有更高的科技投入,并且,有机农业的产品与普通产品并无太多差别,不易被人鉴定,其得到认证的方法通常是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而这笔不菲的认证费用在一定成度上增加了它的生产成本。同时,有机农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技发展并不完善,其在产出上并不能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农业生产产量相比,这是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二)有机农业产业化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乔玉辉博士这样讲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副产品为主导,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衔接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关系,所形成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经营方式。而这种经营方式,则需要以市场为基本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把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并且这全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三)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研究已久,成果颇丰。并且国内外学者对其外部性均做了深度的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方向大不相同。如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国内学者却主要研究其经济效益。

事实上,有机农业产业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可以成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而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

1、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机农业耕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元素;明尼苏达州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对比2006―2009年明尼苏达州有机农业公司与常规农业公司的财务收支数据发现,有机农业公司的总体收益好于普通农业公司。

2、而在国内,张新民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有机水稻的生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席运官提出5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即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国有农场模式、有机生产协会组织模式和地方政府带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等等。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1989 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 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了荷兰SKAL 的有机颁证。

此后,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根据 IFOAM 的基本标准制定了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以开展相应的认证工作;并于200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起点,中国不断完善有机产品的相关法律规范,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走向规范化。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大豆、蔬菜、茶叶、杂粮等,主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且其出口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广大,已经超过200万公顷,在世界排名排名前五,居亚洲首位。并且截止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处于有效状态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有23家,7 728家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共获得了 11 090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我国有机认证机构数量已超过1000余家,这对有机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我国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仍有许多问题。

1、区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各省,西北地区虽然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宏观战略下,有机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是远远无法与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同时,从数量和面积来看,东北地区最大;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来看,以上海、北京、江苏等城市较为占有优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虽然我国经过认证的产品有700多种,但是其主要集中于蔬菜类、五谷杂粮类、豆类、油料作物类等,动物性产品类较为缺乏。据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透露,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国内的20倍。我国有机农业比例的失衡,极大制约了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加剧了对外来品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3、农村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有机农业发展

我国农村普遍采取的是以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而由于我国9亿多农民的人口基数,导致了人均耕地少,造成了耕地极其零碎化的的现象。而这极大限制了土地的灌溉效率、生产效率,阻碍了新技术的推进与应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遍布全国的村落。而这些人又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大都难以更新,其固有的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思想根深蒂固。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很难得到推广。

4、诚信危机问题十分严峻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难直观上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只能依靠有机农产品标示或认证标志识别,可是很多生产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用普通农产品代替有机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有着很深的怀疑。

三、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前景

有机农业起源于欧洲,慢慢在全球发展开来,事实上,正如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中说的那样,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它的生产环节,其还涉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而作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让其所有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对其进行产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目前,有机农业产业化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产业化模式,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有机订单农业”模式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并且由于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证成本高,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这导致了以公司带头的“公司+农户”模式成为了有机农业生产的不二选择。并且这种“公司+农户”又主要分为三种具体模式,即简单的“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社式。此外在此模式下还产生了,由公司把土地吸纳过来然后雇佣农民为员工从而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反租倒包式。

2、有机农场模式

有机农场是指由个人、家庭或集体所有并经营的有机农业生产单位、生产企业或生产组织。有机农场大小不等,小则几十亩,大则上千亩,而大规模有机农场主要以有机农业生产,小规模有机农场一般在进行有机种植的同时,还兼养殖、餐饮、休闲、旅游、娱乐于一身。其将种植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服务业的联合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的结合。

(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

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有机农业产业化更是一个新生代的名词,还需要逐渐成长。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这为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目前而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下的三种模式已为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其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全国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结合其短板,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建立规范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现实是认证机构管理上混乱,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来规范认证机构的行为,但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有些认证机构还是没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致使认证水平大打折扣。同时相关企业部门的监管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大立法的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及处罚力度,使监督机制涵盖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2、加强土地空间上的联合,促使其规模化发展。

下的农村土地十分分散,散户经营模式下很难承担有机农业的高成本、高技术和高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在空间上的集合,形成“土地连成片”的现象,为有机农业的生产提供充足而富裕的土地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调控,从总量上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转变支持方式,由补贴转向科技上的投入,从根源上促进有机农业在质上的提升,同时根据有机农业高风险的特性,加大对其保费的补贴力度,减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承担的风险。当然对有机农业相关产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也很有必要,进一步在税收这一环节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加快有机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薛恩玉,王焕群,李春英,《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年1月,第47-50页。

[2]张新民,《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给予农户认知角度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年7月,第92-96页。

[3]席运官,《我国有机食品开发模式与保障体系建设》[J],环境保护,2005年7月,第25-28页。

[4]陈辉,《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乔玉辉博士》[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5年6月,第18-19页。

[5]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2月,第122-128页。

[6]吴魁斌,赵幸福《浅议我国有机农业》[J],现代化农业,2014年9月,第39-40页。

[7]黄慧英,《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此京市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

[8]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9]周继强,《从有机认证制度到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10]王大鹏,吴文良,顾松东,牛新胜,毛文峰,《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8月,第250-255页。

第8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对策;江苏句容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91-01

1 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句容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资源十分丰富,适宜于各种经济林的生长。“十一五”以来,句容市现代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特色农业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生态观光农业初见成效等方面。全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对丘陵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推动、“三资”拉动、项目带动,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上规模、高效益、外向度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1]。截至2010年,全市已有花卉苗木面积0.67万hm2(包括苗材两用林),果树0.57万hm2,茶叶0.23万hm2,乡土树种、良种苗木种类多,葡萄、水蜜桃、草莓等优质应时鲜果,茅山长青、金山翠芽等名优茶多次在江苏省及全国获奖。云兔牌草莓[1]、继生牌葡萄[1]、张小虎葡萄[1]、贵妃牌葡萄[1]、秀林牌水蜜桃[1]、大卓牌水蜜桃、万山红遍系列果品等,茅山长青、金山翠芽、宝华玉笋等名优茶成为省内知名品牌,其中继生牌葡萄为江苏省十大优质果品品牌之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协会较多,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了一大批农业生产营销方面的农村能人[1]。全市各种经济类型的农庄式小果园、小茶园、小苗圃星罗棋布,成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突出亮点,也为全探索适合句容市实际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累了经验。同时,句容市依托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重点规划建设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省级有机农业示范区和市级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等三大农业园区[1]。目前,实施面积已达0.67万hm2,筑就了省内一流的农业发展平台。相继开辟了白兔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丁庄老方葡萄园、容南风景生态园、万山红遍科技示范园、九龙山生态示范园等,形成了一大批集度假、休闲、娱乐、农业观光与生产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区,春有花、夏秋有果、四季有农家菜供应的观光农业旅游模式[1],致富了一方群众,成为句容市吸引省、内外四方来客的一道亮丽风景。

2 发展措施

2.1 加大结构调整

在稳定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加大对经济作物的发展力度,逐步缩减粮食作物种植比例。

2.2 加快土地流转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导小户土地向大户流转,小户土地承租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大户倾斜,零星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3]。

2.3 加强服务能力

2.3.1 科技服务。加大科技指导力度,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利用政府网、农业网等信息平台,使种植户、龙头企业(农业发展企业)和中介组织掌握新品种、新技术,了解新行情,加快现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建设步伐。

2.3.2 中介服务。培植和引导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内的协调和纽带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发展企业)参与服务组织建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密切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规范各自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开展系列化服务,建立产、供、销的桥梁和纽带,为双方的协调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2.3.3 订单服务。抓好订单种植,减少农户的盲目性[4]。既要与当地龙头企业签好订单,又要与外地龙头企业建立联系,取得订单。同时,规范订单,用法律严格约束双方,避免伤农、伤企事件发生。

2.4 促进战略实施

2.4.1 规模战略。在制订政策上,向规模大户倾斜,抓好连片开发。按照区域特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布局和安排,使各类商品基地的面积规模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真正实现规模效应。

2.4.2 品牌战略。农产品要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5]。相关部门要协助农户、企业做好“绿色标识”的申报工作,“包装”产品,协助其把产品推向市场。突出特色,在产品创新升级上下工夫,努力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拓宽新领域、创造新优势,使农产品具有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创名优品牌[6]。

2.4.3 龙头战略。扶强扶壮现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研制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采取引、联、育的办法,建立龙头企业群,拉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7]。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利益捆绑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实现全市农业的良性发展。

2.4.4 项目战略。抓住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农业综合开发大好形势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发展全市现代农业。

3 结语

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加快全市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 许俊彦,王友成,叶金华,等.推进丘陵山区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关于句容市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调查[J].上海农业科技,2006(6):7-10.

[2]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5-29.

[3] 冯竞.用工业理念引领现代农业——走进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J].科学咨询,2010(3):5.

[4] 薛荣.在转型发展中做好特色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J].前进,2010(6):28-30.

[5] 徐连贡.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思考[J].中国土族,2010(2):20-22.

第9篇

Abstract: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s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low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low emission and high efficiency as the found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cope with climate warming, is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to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This paper takes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Anhu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 the necess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hui,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develop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uch as promotion propaganda; to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etc.

关键词: 低碳农业;现状;对策建议;安徽省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Anhu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007-03

0 引言

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就是农业,农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以及生态安全,更关系到国家安全以及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清洁生产和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应当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再思考(Rethink),利用物质能量循环、生态位等生态原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等功能突出的新型农业。

安徽省虽然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仍旧是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差。因此,2010年5月安徽省编制了《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其中农业是低碳技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之一。农业作为重要的碳源、碳汇系统,将在安徽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

1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安徽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长期的石化农业发展模式在促进安徽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环境恶化,如农村水源污染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1.1 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依旧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安徽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被推广利用,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被送上了消费者的餐桌。然而,受比较效益驱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商业肥料及农药的使用比重仍然较大,农业施用量比重远高于林业,仍呈增长趋势。从统计数据看,2011年,农业及林业施用化肥总量约为3296711吨,施用农药总量约为117475吨。根据图1可知,从2001年到2011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一直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状态。

1.2 传统发展模式仍起着较大影响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农业碳的排放量近11年来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2011年较2000年增长了29.07%,年均增速为2.64%。各种农业投入的排放量增加程度不同,增速最大的是农药,为4.32%,其次是农膜,为3.53%,最次是化肥,为2.49%,农业机械和灌溉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这与近11年安徽省农用物资投入量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加有直接联系。有研究结论显示,2008年安徽省无论是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碳排放量,还是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机械碳排放都位居全国前10位。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安徽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传统的高碳模式。只有注重农用花费物资的减量高效利用以及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才能显著降低农业碳的排量。

1.3 认识浅显化,经营粗放式 我省农民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还处于浅显化阶段。我省农作物生产规模大,并且施肥大都依赖化肥肥料,由于我省农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导致了由于缺乏动力收集而造成了新的污染,此外,大量的焚烧秸秆污染了大气。这些都阻碍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质量。

1.4 政策配套不够全面,发展空间有待扩张 目前,我省低碳农业发展政策体系配套还不够完善,缺乏发展空间。虽然粮棉等农产品有着完善的收购体制和政策,无论是收存体制还是贷款方面都有相应的支持。但是就现状来看,在新的能源危机、低碳减排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这些方面急需进一步完善。

2 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 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安徽作为中部省份的重要代表,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并进行转型升级,用低碳的农业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安徽农业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和较高的竞争力,但依靠资源消耗、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仍处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当前城乡居民对农业产品的形态和质量要求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的竞争力和增长点也从量的增加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的拓展,使得安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低碳农业经济注重将农业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和倡导绿色消费融为一体,更强调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因此,发展高效生态低碳农业,可促进安徽农业向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

2.2 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要求 在本世纪初,安徽就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建设科技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这也是安徽在现实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核心和关键就是降低污染,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至少在3个方面有助于安徽建设农业科技强省。一是通过重构农业有机废弃物还田的技术路线,提高土壤的有机质,进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通过实施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各种节约措施,减少农业生产污染;三是在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 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农村环境的现实选择 在新农村建设中,安徽很多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善,但是,不少地区仍然存在农药、化肥、农膜过度使用,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畜牧业废弃物难以无害化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已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强调要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因此,只有用低碳农业模式取代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农业增长模式,才能真正让农民群众既有好的农业收益,又有好的生活环境。

3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安徽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措施,应重点体现在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健全市场机制、完善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低碳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几方面。

3.1 建立完善低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低碳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整合安徽优势科技资源,组建低碳农业发展机构,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优势技术;再次将低碳农业纳入到科技攻关计划,攻克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大对低碳领域相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最后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吸收国际先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二是建立重大科技研究项目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工作;三是形成完善的低碳农业技术支撑体系。重点研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农用化学品的减量化使用及其替代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加快低碳农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标准化体系。

3.2 加强低碳经济进农村的宣传,提高农民低碳意识 我省要想发展低碳农业,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为了使农民在思想上能够主动的接受低碳观念,必须大力做好低碳农业的宣传以及教育工作,使低碳农业的理念深入农民内心。第二,加快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低碳理念的本质就是节能降耗,我们应当认识到,降低农村碳的排放量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应当推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责任制以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研究发达国家低碳农业的先进做法同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的新道路。其次,还要逐步开发并完善农业能源效率的标准,使得低碳农业有法可依。我省应加强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引导农村开发低碳产业,鼓励公众使用绿色材料,倡导低碳经济。

3.3 推进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一批低碳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低碳农业示范区,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的集成示范;二是建立低碳农业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把服务低碳农业发展作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内容,切实完善各类低碳农业项 目的后续服务,建立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4 建立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一是研究设立推进天津市低碳农业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大对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宣传培训及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有利环境,建立股票债券融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融资体系,为低碳农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同时,加强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有关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参考文献:

[1]李波,张俊彪,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2):8-13.

[2]马涛.上海农业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5):38-41.

[3]田云,张俊飚,李波.基于投入角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 (6):752-755.

[4]闰铁柱,杜会英,夏维,等.安徽省畜禽粪便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58-62.

[5]翁志辉,林海清,柯文辉,等.台湾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策略启示[J].福建农业学报,2009,24(6):586,591.

[6]高旺盛,陈源泉,董文.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5):1106-1109.

[7]陈莉.低碳农业经济: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l(3).

[8]姚飞.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6(1).

[9]潘成荣.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4 (1).

第10篇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来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入手,剖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引导扶持和投入多元化、加强科技教育和提高素质、因地制宜和科学发展等对策,以期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当前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惠及城乡,彰显出强劲的势态。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研究休闲农业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

1.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1]。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休闲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有观光休闲农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进人园内摘果、收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江西农业公园、教育与科技农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休闲类型,如湖南省内的张家界、炎陵桃源洞、永州阳明山等。一般来说,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较为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潜力大,而像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具有吸引全国乃至国际观光客进入的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广东现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游”。2007年,提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旨在达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优势互助,共同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达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亿元,休闲农业的发展已使全国2 000万人脱贫,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作用

1.2.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优化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1.2.2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为农村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以及中老年龄农民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据预测,1年接待量10万人次游客的休闲农业景点,可直接或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工就业[3],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1.2.3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村容整洁。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游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1.2.4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游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规划,少特色

不少地方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异;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务农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乒乓球等项目,“上午挥钓竿,下午玩麻将”,跟普通农庄相同,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市场定位不明确,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园、名品、名菜、名项目等,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2.2缺管理,少人才

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转贴于

2.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2.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建筑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同时由于不合理、过度地开发,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破坏原有生态,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企业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农村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有的甚至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影响整个环境建设,最后导致新农村无从规划,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4]。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大力扶持。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正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5]。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因此,我国亦应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重庆的垫江则是利用其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特色。强化规划意识,要与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企业的空间布局,考虑交通区位和休闲农业资源条件,设计区域内休闲农业企业密度,准确选址,掌握规模(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市场半径大于9.5km的区域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合理布局。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的“做一天渔民”活动,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定期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管理、生态农业等知识的集中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等,使其自觉维护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请进来”,邀请国外和台湾地区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以举办“研习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走出去”现场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更新理念。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总结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如北京休闲农业协会作为全国第1家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于2004年成立,正是由于其介于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短短3年来北京的休闲农业就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要积极引导工商和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4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8.

[2]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3] 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26-30.

[4] 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4(1):26-33.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价值链延伸

中图分类号:F320;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对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及价值链延伸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石家庄农业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五大产业建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359.2亿元,较同期增加39亿元,同比增长12.2%。到2017年,每个县(市)、区着力打造1-2个规模万亩以上,投资亿元以上的生态富民园区,构建“山绿、果丰、农民富”的西部生态发展格局,到2020年,东部“六次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环京津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形成规模,成为京津和周边地区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地。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多年来,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长足M步,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第一,农业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土地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流向城市,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幼为主,平均素质不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缺乏,也造成人工费用增加。第三,龙头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欠缺,辐射带动作用偏弱,还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第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单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大部分农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农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思想与指导原则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主线,全面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美丽农业为主体,以品质农业、循环农业为两翼。

把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经营主体引入农业,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激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石家庄成为全省乃至全面的现代农业化示范地区。

第一,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地区特色。持续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积极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并结合石家庄地区禀赋与实际,持续巩固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二,突出休闲农业的统领作用。以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思维为统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休闲的理念贯穿到石家庄现代农业建设的始终,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双链提升”。第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影响力与知名度。第四,打通农业流通环节。加快石家庄批发市场、直销点、代购点以及电商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园区形成实时联动的市场体系。

四、石家庄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分析

根据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将其应用于农业产业价值链中,农业产业价值链上游至下游依次是由农业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储运、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售后服务五个环节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观看的好坏,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一般来说,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创造产品价值,与农产品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创造顾客价值,失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服务。

第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一批休闲园、观光园、采摘园、示范园、文化园、创意园,大力开发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第二,大力培育加工龙头,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通过组建集团企业或企业联盟的形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构建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的流通网络。第四,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第五,发展乡村旅游,培养现代农业美丽文化。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2]魏玲丽.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战略[J].农村经济,2011(2):47-49.

[3]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的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4]李世新.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J].甘肃农业,2006(2):42-43.

[5]养菊.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0:31.

作者简介:马世猛(1982-),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石家庄学院,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沼气;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02-03

农业生产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农产品的低产出、低效益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污染严重、传统生态农业体系被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脏乱差、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1]。在现阶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农业生产中缺乏执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方面的监管,农用化肥施用不合理,氮、磷、钾总量和比例不均衡、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用地膜缺乏有效的回收机制等,进一步加大土壤环境承载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结合毕节市实际区域情况,探索构建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发展”与“生态”2条底线,对加快推进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实现山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明显加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加强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循环农业内涵及意义

1.1 生态循环农业内涵 有相关专家已定义,生态循环农业,又名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原则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3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1.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义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农用膜等农用物资和农药包装物的不科学使用和处置,存在一定的农业环境风险。特别是施肥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氮素施用过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影响作物的品质;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作用会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带来明显的危害,直接或间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影响农产品品质。有的河流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是有机污染超标率较高。加之废水处理设施在农村大型养殖场普遍缺乏,大量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没有合理的消纳场所,造成畜禽场周边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使近年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因此,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合理使用各类农业生产要素为重点,以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手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统筹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围绕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投入减量与清洁生产、污染治理与废物利用,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迫在眉睫。

2 毕节市农村沼气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2.1 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自2001年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以来,毕节市沼气建设得到中央、省、市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农村沼气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建设户用沼气池34.4万户,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有大型养殖场83个,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2处,占现有大型养殖场比例仅为14.46%;现有中小型养殖场1 608个,已建小型沼气工程181处,占现有中小型养殖场比例仅为11.26%。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正常使用率为60.93%,小型沼气工程正常使用率仅占42.62%,正常运行沼气后续服务网点仅占34.83%,间歇运行占26.93%,停用占38.24%。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的客观要求,目前农村沼气需求和发展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15年,国家农业部取消对户用沼气池和小型常温沼气池的建设投资项目,就全市而言,农村污水处理、集中供气项目共获省级补助资金466万元。足额资金的投入,加快了农村能源工作转型升级的步伐。

2.2 发展方向 今后毕节市以大型沼气工程为重点,积极推广以“猪―沼―粮(菜―果―茶―渔)”等为主要内容的循环农业生态模式,实现村庄、庭院废弃物再利用的良性循环。通过大力实施规模化沼气提升工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及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项目,将以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主动融入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中,以沼气为抓手转到围绕发展生态农业上来,实现由传统单一的户用沼气到集中供气、“三沼”综合利用等多能互补、由能源效益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由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的转变,努力提升农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3 探讨以沼气为抓手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3.1 推进以“畜―沼―种植”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 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是一种“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随着全市沼气技术的不断提高,由于特定的地域条件,探索以沼气为纽带,以“畜―沼―种植”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规范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综合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达到对各种农业资源要素的科学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该模式在全市呈现一些亮点,如:部分县(区)通过建设“猪-沼-菜”标准化蔬菜示范面积20hm2,开展沼渣、沼液用作基肥、追肥、叶面肥以及对土壤改良;在大型规模化养殖场通过新建600m3中温发酵沼气池投入使用后,沼气发电解决了养殖场的加工、照明,同时利用沼液喷施茶叶8hm2,喷樱桃、桃子6.67hm2,沼肥种植桂花、牧草10hm2。蔬菜、果园等种植养殖面积、养殖规模与沼气池容积的组合必须合理,这是推广此模式的重中之中。该模式完成了在系统内部,以沼气发酵为载体,实现由能量效益向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转变,达到物质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等各行业实现有机结合,按“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该模式的推广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可获得显著效益,主要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县(区)积极探索,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循环经济企业和组织、奖励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发展一批拥有较长产业链的加工企业,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畜―沼―粮”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推广林下种养殖业,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改善了卫生环境、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减少了农村的污染、保护了森林植被。

3.2 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 提升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立足于辖区内县域统筹,合理布局安排今后沼气建设项目、沼液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等节点工程,集成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厌氧发酵产沼、好氧堆肥还田等模式,加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沼液或粪便等污染物就地消纳区域及建立养殖废弃物加工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或通过农艺或工艺措施,将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畜禽排泄物加以综合利用,发酵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沼渣和剩余的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制作畜牧饲料或直接还田作肥料等,实现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和循环利用,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在规模化养殖场新建50~300m3小型常温沼气工程54处、500m3中温中型沼气工程6处、800m3中温大型沼气工程1处、1 000m3中温大型沼气工程2处,有效处理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该模式不足之处是缺乏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场所的大型养殖场,必需通过一系列生产技术措施和环境工程技术对养殖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进行环境治理,才能最终实现无害化养殖和生产优质畜禽产品。同时还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和有机废弃物的养分状况对养殖场进行分类,规模化养牛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鸡生产模式及规模化养羊生产模式,达到分类管理的目的。

3.3 推广“种―养―加―销”一体化模式 扎实推广“种―养―加―销”模式,延长循环产业链。在规模化养殖场周边配套农田、山地、果林或茶园基地建设,养殖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后,利用肥水混合液浇灌农田,通过对养殖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养殖场粪便污水“零”排放。按照“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综合分析全市资源禀赋、环境承载、消费需求等因素,充分利用坡耕地、荒山草坡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的新型种养模式,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种养均衡发展。同时依托全市现有70个省、市、县三级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和“六大板块经济”,按照“三品一标”要求,积极改进现阶段农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局限在种殖、养殖、粗加工等环节的格局,探索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采用“种―养―加―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创建有机蔬菜基地、无公害粮食基地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基地提供饲料发展养殖业,农作物秸秆、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作沼气发酵原料,经无害化处理后返回到种植园,利用沼气作能源,实现“三沼”综合利用。利用种养业提供的产品为原料,发展加工业,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等可作为饲料,又返回养殖业,经过深加工的食品进入销售渠道,其收入返回到种、养殖,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4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沼气发酵以后的沼液既可以喂猪、养鱼和浸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种植和养殖成本;沼气发酵残留物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将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同时还对发展安全生态环保的农产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沼气可用作燃料和生活照明,将减少农民的生活成本[2]。建一户10m3“一池三改”传统混泥土A、B型沼气池,年产沼气可达400m3左右,基本可供3~4口之家一日三餐炊事之用,年提供沼肥38万t左右,经有关部门研究分析,沼肥中的全氮含量比堆沤肥提高40%~60%,全磷比堆沤肥高40%~50%,全钾比堆沤肥高80%~90%,作物利用率比堆沤肥提高10%~20%。同时还可节约木材1.5t或蜂窝煤3t,节电约100kWh。沼气池用户每年/户能减少12kg二氧化硫和2t二氧化碳的排放[3]。

4.2 社会效益 以沼气为抓手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以上几种模式的分析,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随着户用沼气池、集中供气和大中型沼气池的使用,规模化养殖场大量的养殖废弃物入池发酵,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也在池内得到杀灭,减少疾病传染,提高卫生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农村农户生产力,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农户进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的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营造一种生态环保循环的良好氛围。

4.3 环境效益 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减少,降低农田地表和地下径流污染和空气污染风险,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做好辖区内耕地地力质量评价,加大地方动植物品种资源保护力度,严防外来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能量交换、废弃物转换、循环利用等方式,加快种植业、畜牧业及加工业之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5 结论与建议

有学者已总结农业发展的4次类型转变,主要概括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4]。在由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探索全市发展以沼气为抓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是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下一步将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用于规模化养殖场和中小型养殖场沼气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中小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覆盖率;同时向上级部门争取解决一定额度的后续服务维修管护资金用于维护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沼气的使用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建设覆盖率达20%以上;“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0%左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可循环。

参考文献

[1]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48-351.

[2]黄玉明,李月红.基于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