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7-18 17:2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高中政治由于知识点较为抽象,因此往往会被学生认定为是一门难度超纲的学科。纵观高中文科的考试,学生在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中所获得的分数往往会低于其他文科类学科,很多学生都因为政治的观念性强,而不愿意学习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理解不够透彻,其实不然,高中政治知识点虽然庞杂,但还是拥有一定的模块和规律性。除此之外,高中政治的考试题型相对固定,无非就是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考查点也大都集中在学生对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的理解,因此,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也存在一定的答题规律和技巧,只要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答题规律和技巧,就能够轻松获得高中政治学科的高分了。

 

一、熟悉高中政治课本,进行知识体系的归类总结

 

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组成一般可以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这些知识虽然庞杂,但是归类起来也是很轻松的。将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在最后的复习中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能够一针见血地找到自己的薄弱部分。并且列出基本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以后的复习工作十分有用。

 

首先,高中政治最初接触的部分是经济生活部分,主要内容是讲述我国的经济制度、对外贸易等一系列的经济体制,以及部分经济学的基础概念等。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 可以将每一章节的小标题标记出来,这些小标题往往都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总结性话语,同时,每当碰到概念性知识点时,学生需要着重记忆,这些概念往往会成为选择题的考查点。经济生活这部分知识由于概念性较强,的确不容易理解,学生学起来可能有抵触心理,这时候建立知识体系、整理知识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越往后知识点学习得越深,所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也就越多,因此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整理和复习习惯。

 

其次,对于学生接触的政治生活,学生需要对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记忆框架,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于国家、人民和政府的理解。因此,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分成国家、人民和政府三个小模块,在每个小模块中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知识体系的完善。

 

再者,是文化生活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文化这部分知识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这一方面,虽然这部分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稍微轻松一些,但是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最后,学生需要掌握的就是哲学生活这一部分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哲学部分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迷茫,觉得不能理解哲学史的内涵,甚至不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内容,概念理解起来困难,且知识点容易混淆。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理解,一点一点把握住哲学部分知识的主线,从而整理出哲学的知识脉络和体系。

 

二、注意细节,把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的考试题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选择题,一类是主观题。学生必须要明确,选择题的考查点往往集中在细节理解上,因此,学生除了要掌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之外,还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对细节的理解。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首先就是要阅读题干,抓住题干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词。每一道选择题往往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学生只有读懂题目,抓住题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下手进行思考。同时,找准关键词对于解答选择题也十分重要,不同的关键词往往代表了不同的考查方向,学生需要根据关键词来选择题目的答案。例如,题干中提到“本事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这个时候,学生就必须从哲学角度进行题目的分析,即使有的答案很有道理但是不属于哲学范畴,学生也不能够轻易选择。

 

其次,学生在解答选择题的时候可以采取“排除法”,排除法排除的对象也可以分为错误选项、无关选项、混乱选项。错误项指的就是这个选项本身就存在错误,例如,选项中出现“我国公民的权利大于义务”,这一类选项往往本身就存在很明显的错误,学生基本上一眼就可以将其排除。无关选项,顾名思义就是与题目无关的选项,这种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一段文字,但是与题目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无关。例如,题目询问“题干中所体现的经济学知识有哪些”,这个时候答案中往往会出现与经济学无关的选项,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从题目的关键词入手,进行无关选项的排除。

 

混乱选项就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逻辑顺序不正确,或者前一句话是正确的,后一句话却是错误的。面对这一类选项,很多粗心大意的学生在看到前半句的时候觉得选项是正确的,后半句看都没看完就填到题目中,这样的失分是十分不值得的。如果学生遇到了实在不会解答的题目也不要慌,只要把握住一点考查方向,理清思路,排除绝对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大胆猜测,切忌慌乱。

 

三、理清思路,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的考试题中,由于主观题的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且所占分值最高,往往最令学生头疼。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总结了学生觉得主观题难的理由无非就是觉得自己知识点答不全,经常丢三落四,这个题落下一个知识点,另外一个题再落下一个知识点,这样丢三落四之后,最后的得分往往就会不尽如人意。

 

高中政治主观题往往可以分为几个题型,体现类、为什么类、依据类、启示类等等。其实无论是哪种问法,学生都不用慌乱,基本的套路就是首先要分析题干,归纳题目中的观点;然后就是要根据自己归纳出的观点,联想到课本中的知识点,分析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到底有哪些,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出来;再运用课本中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等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最后,学生往往需要加上自己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除此之外,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规范,一定要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答题,切忌运用网络用语等俗语。另外,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字迹工整,不能乱涂乱画,否则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阅卷老师在批阅题目的时候看不清字迹而丢失分数。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其实并没有学生想象中的困难,只要能罗列出基本的知识框架,然后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就应该可以顺利通过高中政治的考试了。

第2篇

【关键词】高考政治 第一轮复习 有效途径

提高政治高考第一轮复习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笔者从事高三政治教学多年,其心得体会是:

一、准确完整背记知识点

(一)高三起始就提出要求

政治学科需要背记的知识点很多,特别是一些政治术语,更需要准确完整地记忆,回答问题时,不能随意改动原文。因此有人说:“背好书是学好政治的前提;没背好书,根本没法把政治科考好”。要想背好书,就要从高三开始,来不得半点怠慢。因为,高一还没分文理科,所以学生学得随意;高二主要是应付会考,背书的要求也不高,学生脑中往往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段。因此,一上高三,教师就应纠正学生背书粗糙的毛病,对他们提出背书“一要准确,二要完整”的要求。

(二)讲透知识点并限时记忆、运用

复习各考点时,要力求把知识点讲透,接着给学生每个知识点2至3分钟,限时记忆,时间一到就抽查。因为有时间限制,还要抽查,学生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背书的效率也会提高。抽查了知识点以后,接着运用该知识点做相关的练习,经过运用这个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三)及时巩固并延长记忆时间

在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点有了初次记忆的基础上,第二天上课再次提问巩固,就会延长记忆时间。教师可在上课的预备铃响了以后,由课代表组织,先读昨天复习的知识点,老师进行了教室,再次抽查学生背书,或者是默写。答得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课后时间再到老师或者课代表处过关。经过这样的严格把关检查,知识点就基本落实了。

二、努力提高主观题得分率

(一)强化掌握主观题的答题套路

高三老师要分工合作,按照近年来在高考答题中常见的问题总结出主观题答题套路。比如经济常识中的企业,它是怎样取得经营成功问题、就业问题、消费问题、对外开放问题、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等等。政治常识,主要按照主体总结,比如关于国家问题、党的问题、公民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等。教师给出这些问题的基本答案,让学生背,并进行如上所述的抽查,落实。在往后的练习、考试中,要求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也按这些套路答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在练习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完善。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学生解答主观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当他们记住了这些常见问题的答题套路后,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不会束手无策,而是有法可施了。

(二)教会学生从材料中寻找正确答案

(1)找到关键词,切入所学原理。政治学科中的很多原理,在教材中都有标志性的词语,比如“结构”等。这个词,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可以考虑或理解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等;从哲学角度看,则可以理解或考虑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原理;又如“效率”“公平”“收入”“民富”等词语,它所考查的知识,往往是有关分配的问题;此外,几乎所有的哲学原理都有提示词语,比如:“根据……情况”“针对……特点”“制定……计划、方针、战略”等等,可用的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既……,又……”“……,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可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教师要给学生总结好与这些原理相对应的关键词,让学生记忆,就能帮助学生从材料中快速找到相应的原理。(2)根据材料,变换说法,编写答案。在考试中,肯定会遇到没有固定答题套路的主观题。这类题目,除了找到可以切入的课本知识外,还可以根据材料,变换说法,就成了我们所需的答案。比如是意义类的问题,可以把材料的有关论述套上“有利于”就是答案;措施类的题目,就按照“要……”“坚持……”的模式解决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就可以了。

(3)抄材料,赢1分。对于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在考试时间不够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抄两句材料,每小题至少可以拿到1分,有时候也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运用时政常用语提高答案层次

比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论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上这句话。还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等,告诉学生这些常用语分别可以用于哪类问题,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记忆,再运用到主观题的答题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采用“读、练、评”三结合方针

(一)读懂读通课本,调动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课本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资源,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政治课本能力和提高解题能力。

(1)咬文嚼字。①划分句子成分――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②区分易混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点。③重读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2)把课本读透。教学生读目录,记主干,按照课――节――框题――知识点的顺序,由粗到细,逐步扩充,答题时就能顺藤摸瓜,逐层搜索,找到需要的知识点。

(二)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练习要精选。比如计算题专项训练,意义类、体现类、措施类、评析类、启示类主观题训练等等。对每一种题型都进行解题方法与规律的训练和指导,通过典型例题分析,掌握答题思路与技巧,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用借题发挥方法切实抓好讲评

讲评习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来讲评,要讲深讲透,再落实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该题型的答题方法、与其他相关的问题等等。

第3篇

高三政治备考时间紧、任务重,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我把自己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总结给大家:

1 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1.1 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以及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的研究,把握好重点、难点和考点

通过对高考试题分析,确定哪些考点是考试的热点和高频点,哪些是考试的冷点,并安排好相应的复习。绝不能认为哪个考点一定考,哪个考点一定不考。

1.2 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全面复习教材知识

高考试题可以千变万化,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变,基础知识仍然是能力形成的根基。我们应当根据这些考点在综合训练的同时,回归课本,弄清高考的基础点、能力点,挖掘提高点和突破点,要有层次、有针对地复习,防止遗漏知识点,杜绝出现知识盲点。另外,在全面复习的同时又要重视和突出主干知识,这些年命题都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在第一轮复习阶段,一定要定位在“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夯实基础,降低难度。

1.3 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板块的贯通

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框框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常识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在考试中做到随“点”随“到”。

1.4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热点、重点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相结合,注意对课本知识结合我国的现行政策进行适当地拓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政治命题改革的主要方向。面对今年庞杂的社会重热点,老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和提取,选准了热点后,寻求切入点。在最后冲刺阶段不仅要关注热点,更要突出焦点。

1.5 加强学法指导,精练巧讲,提高答题技巧

充分利用导学案的引领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注重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拟定复习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要给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理解,加强师生配合。在练习的选择上以经典题为范例,精练巧讲,特别是借鉴近年的典型高考题来训练学生尤为重要。同时要结合解题方法的指导,定位于“高标准考查能力的运用”,强化学生思维习惯,审题方式(注意试题的范围限定、角度限定、主体限定、材料限定等),规范答题。培养自信,不留白卷,书写要规范等。

1.6 加强培优补差,分层教学

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多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常和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帮助其缓解因紧张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了解学情,沟通思想,形成共识。对优秀的同学加强能力培养,对成绩较差的同学强化基础知识训练。

1.7 加强集体备课,做到教辅资料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试卷统一、改卷统一、信息共享。统一编制和使用好学案。

2 二轮复习中注意的问题

2.1 研究考试说明, 加强备考

认真研究当年《考试说明》,因为考点的变化(如增加、删除、调整)往往体现了当年国家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调整,包含了一些高考信息。研究新旧考纲及新老教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立足于教材,关心时政热点,坚持每天阅读时政新闻,课堂教学围绕热点想教材,如促进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医疗改革等与教材知识点如何联系,做到复习时有的放矢,这也将提高学生复习政治的兴趣。

2.2 加强知识整合、引导学生自我构建“记忆树”

二轮复习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写的知识体系补缺补漏,抓教材的前后联系,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在脑海中把零乱的知识点总结成“记忆树”。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是四棵树干,由此向上分别长出了许多的细枝末节。

2.3 精选精析典型例题

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精练。选择题自错自纠,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集中讲解,答疑解惑。做专题训练,例如专门针对经济类计算题做一堂强化训练,总结出20道左右的经济类计算题型,发给学生练习,力争讲透讲懂。提醒他们多翻看高三复习时做过的试卷,不能试卷订正完就丢一边了,要多温习典型例题,巩固自己易错的知识点,避免再错。

第4篇

政治是一门枯燥至极的课程,也是我们格外不重视的功课。那传授政治教育的老师恐怕是比我们学习政治的学生更加烦闷。

在中考中政治是70分,而化学是75分,由此可知,政治可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作为即将参加中考的我们,在政治课上是无精打采,我们的政治老师看着懒惰而疲倦的我们是爱惜又担心。我们的政治老师很年轻,是位毕业不久的女大学生,第一次步入教学事业,据说主修哲学,相貌个头一般。心……

政治课往往是早上第4节课。第3节课一下,我们需要中考体能训练,训练结束后,我们早已是疲惫不堪,自然直接影响到第4节课的上课效率。

在政治课上,老师提问问题,幸好还有部分同学在坚持听课,而也有部分同学早已无心听讲而神游于外。这时的老师,不禁叹息一声,又硬咬着牙讲下去。每当叹息之时,老师的一只手紧紧的捏紧手中的课本,而另一只手则是狠狠而由弱弱压在讲桌上。此时的老师,她仿佛在寻找些什么?讲桌上有什么?粉笔、板擦、抹布?都不是,那是什么呢?思考良久,原来每个人在最无助的时候她需要的是什么?是支撑!她得到仅仅是讲桌的支撑吗?讲桌再坚强,也扶不起一个人的内心。班主任常常告诉我们:“不要欺负政治老师,她只是个小姑娘。”当我们听到后,我们都笑了。我们笑有两个原因。第一,班主任说政治老师是小姑娘,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只不过是结婚了而已,在年龄上,与政治老师年龄相仿,而她说政治老师是小姑娘。我们不禁笑了。第二,我们的确常常伤到了政治老师的心,上课不能专心致志的学习,考试不能考出对得起老师的成绩,但是又因为老师的语言过于丰趣,有哭意的我们被感动的逗笑了。老师的心,不仅需要老师自己的坚强,我们也得去配合……

就在昨天,化学老师发了一份卷子,让我们做完上交,结果在老班的督促下完成的还不错……政治老师得知后,瞬间变成一个“孩子”了!

在上午的一节课间,政治老师拿过来一套试题,发下去,让我们做。然后像孩子一样说了一句:“我不管,你们把卷子做完,周一交,你们化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轻松的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为什么不能完成,这就是你们给我的面子嘛?!反正我不管……周一我就是要卷子,就是要卷子。”听完这句话后,我们都笑了。老师突然变成孩子了。

中考,政治的知识点总结很重要,别的学校都是学生自己总结或直接购买资料书,而我们的政治老师,担心我们总结的不全面,因此她不知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总结十多张8k的密密麻麻的知识点。

在一模前,老师曾说她在总结知识点,还说那时候不能发给我们,因为她怕到了最后时期,我们早已把这些知识清单弄丢。老师为我们想的多全面啊!

距中考也就40多天了,同学们,让我们与爱我们的老师们共同度过我们这最后的美好时光吧!所有的老师们,我们都爱你们,我们发生的大恩小怨都将是我们青春中的酸甜苦辣,我们都很珍惜……

初三:王海龙

第5篇

一、重在夯实基础的单元复习

从高考的改革来看,突出能力考核是大势所趋,但能力并非空中楼阁,需要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组再现、灵活运用体现出来,“双基”是能力的基础,缺乏必要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就很难有坚实的立足点。为此,我们在第一轮总复习中,坚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采取“四环节”复习法。

第一环节:把握主干,抓“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经过高一、高二两年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甚至有不少属于“夹生饭”。所以高三复习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具体可采用“点辐法”,即教师指导学生以主干知识为中心,辐射这个知识点相关的主要知识,形成一幅知识辐射图。为操作方便,教师可要求学生以课为单位,结合教辅资料,构建章节的知识网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落到实处。

第二环节:解析考点,抓“本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经过第一环节,学生虽然将知识网络构建起来了,但对考点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仍有疑惑。所以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结合知识点辐射图,找出本章节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易混点,并做逐一讲解。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可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设置情景,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做既能弄清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又突出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使学生对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烂熟于心”,在必要时可熟练地进行知识鉴别、再现和迁移。

通过以上两个复习环节,教师可帮助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上建好知识体系,为提高能力提供前提条件。

第三环节:关注热点,抓“应用”,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我们要坚持“小课堂”与“大社会”相联系,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以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采取师生双向互动方式。即一方面由教师从大量的课外资料中进行精选,先让学生作答,或进行单元测试,再进行解题指导。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提供的点滴信息找到教材中的理论依据,并着重加强了答题的规范性训练,要求要点全面,对词(特别是对“政治术语”)的运用要准确,条理清晰,格式对路,逻辑性强。

另一方面,由学生自行组成“时政述评”小组。具体做法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最好是前后桌同学进行组合,每小组4人,他们共同寻找当年时政重点热点问题,分别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对该现象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要点突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并在课前用5分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在学生进行评析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板书,帮助学生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总结点评,既要概括出此类问题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点,又要对该材料的特殊性给予必要的说明,从而实现政治答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这一复习环节,既能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的复习功效。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备好“错题本”,并适时进行记录、纠错。

由于前三个环节是对各章节内容的复习而言,故在第一轮总复习结束前,有必要做好以下步骤,即

第四环节:串点成线,理线织网,优化整合

我们可把高一《经济常识》八课的知识内容以经济的科学含义为线索,织成四张网:基础理论、生产部分、分配部分、交换与消费部分。高二《哲学常识》织成四张网:唯物论部分、辩证法部分、认识论部分、人生观价值观部分。高三《政治常识》以政治的科学含义为线织成四张网:国家制度、政党与政党制度、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和我国对外政策。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各个板块的联结点。这样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形成脉络清晰、相互交织的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结构网络化。

总之,第一轮复习一定要做到三个字:细、慢、实。

二、重在提升能力的专题整合

专题复习有两种形式:一是按教材知识进行专题复习;二是以时事为载体的专题复习。由于有第一轮复习的铺垫,我们习惯采取第二种复习方式。我认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研究《考试说明》,关注考点变化

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对于未列入《考试说明》的考点不必浪费过多时间。

2 选取、整合、剖析热点

高考政治试卷以“社会热点”作为背景,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围绕一个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多学科提出各种问题,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那么,到底哪些是社会热点?我们应该如何来选取、整合和剖析呢?

(1)热点的选取

热点选取时可按如下原则进行:①当年社会生活中突出的、影响较大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②要善于捕捉新的热点,特别是“典型案例”的收集。③要选择不易引起负面效应的热点。要选择那些对社会有积极影响,体现党和政府所积极倡导的,能够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热点材料。如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再就业的新举措;倡导人们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关于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建设;关于鼓舞民心、体现国家地位等等。④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探讨人类生命价值的话题。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⑤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的典型事件。

(2)热点的整合

一年来的社会热点很多,即便是按照上述原则去选择专题,专题的数量仍然很多,这就需要对热点专题进行整合。一般说来,可以把所有热点分为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公共安全、国际关系等几个大的方面,然后像在电脑里建立文件目录一样,在大专题下建立小专题。

(3)热点的剖析

就高考试题而言,能“猜中”高考热点的人不少,但能“猜中”热点命题切入点的人几乎没有。热点有限,而命题切入点无限,以所谓有限的热点分析角度(指运用

政治学科理论知识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角度去分析)去应对无限的命题切入点,无异于盲人摸象。它既束缚了考生的思维,又违背了高考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意图。

那么,到底怎样分析热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重点分析热点本身。可是很多热点涵盖的观点很多,涉及的知识很广。我们知道,高考命题一般不外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因此,对每个专题或其下辖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的分析,同样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分别展开。

3 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学生课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的知识就是记不住,就是不会用,这是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深有感触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而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构建和获得知识。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学、教、练三者关系,贯彻和实施“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为本,留给学生空间。要坚持精心的质疑、释疑和解疑,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多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如我们在高二哲学常识的复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适时自行整理哲学原理,教师给予方法指导,最后教师将哲学常识的所有原理整理给学生,以解决学生在整理中的困惑。这样,为我们复习哲学常识节省了时间。常言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第三轮复习时,教师要尽量将时间还给学生,如果在省质检后,语、数、外三科能为综合科让出一点时间,则是提高综合科复习效率的最佳途径。

三、重在实效的综合训练

训练应做到“少而精”,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做好以下工作:

1 重视基础,回归课本,注重课文的目录、导言、小结、总结、黑体字等等,做到由此及彼、纲举目张。

2 总结整理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结论性的语句,争取拿到加分部分,力求答案有所创新。

3 倡导同学之间在互动中整理思路、探究问题。

4 领悟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消化错题本。

第6篇

平时积累

政治复习时要弄清课本上的基本概念、知识点以及基本问题(比如政府与党、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这不是单单动脑就行的,而是要通过“动手”来完成。

整理基础知识点。对于知识点不能只是捧着课本背,而是要动手整理,要亲自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才更方便记忆。对于选择题,通过练习摸清出题的规律和解题的突破口之后,还要将易错点和盲点收集整理,记下错因及时改正。这不但可以吸取经验教训,还可以时时更新查漏补缺,及时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对于主观题,可以将答题思路制作成图表,既简洁又能全方位概括思路,便于理解记忆。复习时可以用图表帮助打开思路,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按照逻辑掌握基本原理,还能方便制作答题模板。

收集社会时政热点。政治题目尤其是主观题会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出题,比如2016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马会等。同学们可以自己整理一个主观题专题,记录下最近的时政热点,以及涉及的知识点、方法论等,加深理解。对于首次见到的特定名词,比如内生活力等,不要就此放过,而是要去正规网站查询了解它的含义、来源甚至是应用,这对于选择题及大题新题型的解答是很有帮助的。

掌握方法

整理出主观题答题技巧,结合平时的积累才能答好题。在答主观题时,我一般用以下三种答题方法:

模板求解法。将整理的模板结合材料直接运用,或者展开知识网络将适合的内容选择运用,遇到设问具体典型或者答题范围明确的题目可以用此方法,这个方法对于有知识范围限制的政治生活及哲学问题尤为适用。比如题目要求用政府的知识解答时,可以从国家性质及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原则、决策、依法行政、接受监督、科学发展观等角度答题,结合材料增减答案。

肢解设问求解法。将设问中的关键词圈出,联系知识点寻找答案,比如用“当代国际社会”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的正确性,答题时可以提取出“我国”“共同”“经济带”三个关键词,“我国”就联系到我国的外交政策,“共同”就联系到合作(合作的主观条件是各国愿意合作,客观条件是能够合作),“经济带”就联系到综合国力和经济全球化,这样答题就比较有条理。

材料求解法。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适用于答题范围不明确的题目,一般以分号或句号断句分层,划分材料意思,看材料内容对应课本哪个知识点,将原理及材料结合个人观点组合成答案即可,在碰到新题型或者较难题型的时候可以试试。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效率

2009年我省高中新课改以来,高中政治课教学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如何贯彻学生为本?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阶段下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很多教师都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新课标要求: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我对这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恰到好处地导入,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它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如果一个故事的开头动听、而且有很多的悬念,就很容易把听众吸引。所以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坏,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效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就会使学生觉得政治课堂不不是枯燥无味的、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使学生感受到新意,感受到活力、激情,感受到生机、奔放。所以一节课如果导入的好,就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很快的融入到课堂角色,进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学无定法,但并非无法。我认为教学的有效开始,可以采用三大导入法。

1、材料导入法。一个视频、一个小故事、一段精彩的文章片段、一首歌曲、一部电影片段、一则笑话都可以成为导入的材料,经过处理加工,从而赋予材料以全新的内涵。以这些生动、形象、幽默的材料不但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为全节课营造一个恰到好处的起始点。比如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观看电影《惊天动地》中的片段,该片段是关于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一些志愿者救人的情景,让学生思考电影中所展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从中概括总结一个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从而自然而然地、又恰到好处地导入新课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吸引过来。

2、设疑导入法。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点、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的真正需要,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比如在上《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课,先让学生看焦点访谈关于《违规建起的超标楼》,然后让学生们思考:广西省宜州市的这种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呢?是不是一种滥用权力的行为,这种需不需要监督?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本节课的课题――政府的权力需要监督。这样不仅激发出学生对这一课题的兴趣,同时也很自然的进入了新课的教学之中。

3、时政热点导入法。时政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新发生的一些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由于它是民众关心、社会关注一些重大问题,以它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出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比如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时,我引用了福州地区各大超市的食用油价格变化,让学生思考,食用油价格的变化,会带来那些影响?从而得出价格变化会给消费者、生产者带来什么的影响,学生就会跟随教师的思路走,从而轻易地导入《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的教学。

二、架设清晰的教学框架,从容地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新课改之后,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很多课程的安排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它虽便于学生的学习,却也使得旧教材的逻辑性很强的知识体系受到一定的打乱,从而给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对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意无意地铺设许多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在清晰的知识框架中将重点、难点予以突破。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和理解重难点的意义,而且也能更容易、全面、深刻地理解它们。如何架设清晰的教学框架,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课内知识框架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新课改后的教材一节课的设置一般都以生活的情境入手,知识的逻辑性不够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调整知识的顺序,比如在《国家财政》一课教师就可以把后面的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还有财政的收支平衡放到前面来上,把财政的作用放到最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系统地认识,在教学从收入和支出来分析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这一作用时就轻而易举了,而且在对于“财政作用”这个重难点的分析、理解和突破上也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2、课间知识框架法。课与课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孤立地上一节课,要注重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的教学时,通过课间知识框架,同学们观察到前一课《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实际上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则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即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和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当教完了这些知识点后,不应就此结束这一知识点教学,而要紧接着给学生提出问题:目前我们身边的政府监督的手段有哪些?让学生真正做到对政府权力这个问题在头脑中有个清晰地逻辑的框架体系,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也就一目了然了。

3、单元整体知识框架法。知识间的联系还要关注单元内知识间的联系,这就需要单元之间知识框架的架设。比如经济生活的第一单元,主要是以价格为中心,讲述商品、消费等相关的知识。当这一单元教学结束时,就要在课堂上适时在给学生架设这一单元的知识框架,这样前面所上的各课内容,通过单元知识框架简洁地再现出来,学生对这一知识体系的认知就可能在这节课上得到更理想的效果。

4、课程整体知识框架法。知识的框架并不局限于课内、课与课之间、单元内的架设,还应该在单元之间架设,比如在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就可以在上这一模块之前,就给学生架设知识框架,让学生知道第一单元是哲学的基本知识,第二单元是马克思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认识论,第三单元是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第四单元是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图表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知识框架,让学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这一模块有个清晰的脉络,对于之后的上课的效率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

三、盘活情境活力,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这门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但是新课改后,在很多课的教学上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盘活情境活力的方式主要有:

1、生活型情境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用跟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特别是创设一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把学生日常生活的世界引进课堂,使学生感到通过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学习,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愉悦学生的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消费及其类型》一课中,应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家想要有更好的消费,你应该怎么办?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家的消费?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的例子来创设情境,他们的思路会比较宽,而且也能很好的回答问题,就很容易得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2、讨论型情境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利用辩论、小组竞赛等方式来引发学生争论,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让学生能够较全面地看待问题,另外学生在争论中学习的兴趣能够充分地激发出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从而深化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谓是一举三得。这种情境的创设在探究课的教学中的运用犹为必要,效果更好。

3、阶梯型情境法。爱因斯坦说过:“系统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设置阶梯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层层的疑问当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紧紧跟着教师的思路,真正让教师成为教的主体,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比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学时,便可以采用阶梯型问题情境,让教师成为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全程采访,并设法将本课的知识点全都给串起来。

情境一:记者郭峰采访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检察官,目的:通过模拟郭峰与检察官的对话,同时通过专家点评得出第一个知识点为什么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情境二:记者郭峰采访人大代表。目的:通过模拟郭峰与人大代表的对话,得出本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怎么样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情境三:记者郭峰到你所在的城市采访。目的:通过模拟郭峰随机采访市民,让学生感受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状况,联系了学生的实际。

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使得整堂课活泼生动,学生也不会感到这些知识的枯燥,自然而然地课堂的效率就得以提高。

四、向教育信息技术的纵深要效益,大胆拓展学生的思维通道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关注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内容,是一门理论性强、较抽象、极具科学性的学科。如果仍然是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效率是绝对大打折扣的。所以在新课改后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向教育信息技术的纵深要效益,积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大胆拓展学生的思维通道。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汹涌式的知识整合法。新课改后,高中政治教学所学的内容有所增加,而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增加的知识点在固定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让学生消化、吸收,这需要积极借助多媒体,而且还要向教育信息技术的纵深要效益。比如高三阶段的总复习,知识面广、内容量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容量,而且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大容量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更加形象直观地加以展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更有效、更容易地消化、吸收。

2、滚动式的知识联结法。多媒体运用的过程中有个缺陷,就是一个知识演示结束后,无法产生像板书那样的仍留在黑板上的效果,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要多层次地运用超链技术,可以及时调取已学知识,不时加以复习反思,从而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逻辑体系。比如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多层次地设定、展示整课的脉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通过超链接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整体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挖掘式的知识剖析法。一堂课,尤其在重难点的突破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有着显著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技术设定,更加直观、形象地演化知识及其相关联结,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讲述传统文化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清明节扫墓这一事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层层观察、分析这一事件,从而得出传统文化有利也有弊的观点。有了这个层面的认识,对于这个难点问题的理解与突破,就能得以更好的解决。

五、精心地导演精彩的教学过程 ,积极收获最佳的探究结果

无论课程改革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的教学还是要面对高考这一现实问题。每堂课的教学小结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采取了什么样的导入方式、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过程是如何的完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了收获我们的“结果”即学生学到些什么,掌握些什么,我们的教学过程达到什么目的,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何收获我们的教学结果呢?至少有以下几种方法:

1、学生自我小结法。一节课是否获得完美的结局,不在于教师是否归纳出本节课完美的知识框架,而在于学生是否把握和理解了本节课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所以,要想得到一节课的完美结局,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动手去归纳小结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现情境小结法。政治课堂教学上创设的情境很多,特别是阶梯式的情境,教师应该进一步挖掘其潜在价值他们都连接着所传授的知识点。通过现在教学情境,复习、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可由学生进行小结,也可由教师进行归纳,让其为获得完美的教学结局服务。比如《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小结就是:创设情境四:郭峰回北京写总结报告,目的:让学生归纳本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3、教师结束语小结法。用几个句子或成语概括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既能让学生轻松地走下课堂,又能让学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比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课的教学小结时,关于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可以用“一发挥、二尊重、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小结,这样这个重点就可以轻易地记住了。这种小结形式对教师的完美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

总之,在新课改后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从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优化教学环节,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改的要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我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建议》

第8篇

一、情景设立,将高中政治知识立体化

高中政治知识包含政治原理、政治经济学、哲学、思想理论等多个方面,而这些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象。如果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是直接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原理,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学生能够记住相关概念,对于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能力也无法达到高中教学标准要求。因此,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情景问题探讨与3T课堂融合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首先要为政治课程教学设立最佳情景,促进政治知识的立体化,帮助教师将课程知识引入课堂,并能有效地指引学生进行知识的探讨。例如在货币、价格与消费这一类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立寻找我身边的市场这一主题,教师在课程知识引入过程中,可以借助我们身边的实物交易市场、货币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货币、交易标的价格并探讨合理的消费选择模式,进而将章节知识逐步引入课程中,使整个知识点在实际事物的支撑下变得立体化,进而能更好地进入课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探讨与吸收。

二、探究问题预设,指引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以及互相学习探讨

情景问题探究与3T课堂模式的结合,使情景问题与教师指引与学生互相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探究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课程备课过程中要预先设定好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习方法还不成熟的学生在知识点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有效指引,进而一步步完成课程任务。问题的设立要注意与知识点进度相结合,平均分布在每一个任务中。例如教师在借助课程情景引入课程知识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讨课程知识时,都要能够有与知识点相符的问题作为课程的指向标,稳定课程教学方向。以收入与分配教学为例,教师在知识点引入时,可以设立父母收入来源,父母收入获得形式,你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等问题,将知识点逐步引入课堂。而在学生探讨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概念设定收入分配是什么,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优点,财政税收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等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将章节知识的基础打牢固。

三、为课程探讨埋下争议点,促进学生互相学习效果的发挥

通过情景问题的探讨与T1方面的知识探究,政治知识基本进入课堂并被学生简单地吸收,而在T2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主题情景下,进行小组自我学习以及小组间的互相学习。此时如果教师过分干预,学生探讨学习的主动性将会被弱化,而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指导,探讨学习的方向又不能被准确把握。因此,教师在课程设立的过程中,要在这一环节设立相关的争议点,例如辨析题或者是开放题的设立,一方面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知识的进度与方向,从而发挥好教学模式提升政治教学的效果。以第一节中的货币、价格与消费知识教学为例,在经过情景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货币与黄金哪个更适合作为现代生活中的通货,如何判断正确的产品价格,是否应当提倡奢侈消费等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讨与相互学习阶段能够借助课程主题与预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点学习与应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四、复习测验回归课程情景,巩固复习效果

经过整个课程知识的理解学习以及课程问题的探讨,学生基本能够有效的理解与掌握一个课程内的政治知识点,而在整个教学模式的最后,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延伸政治教学效果。此时,教师需要以新的应用问题或者是将知识点回归生活,将学生再次带回课程主题情景,让学生以新的知识储备或者是新的思维来重新理解课程问题,教师或者是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完善学生对情景问题的解答,进而强化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结束语高中政治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的特点,使得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以高中政治情景问题探究与3T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使高中政治知识更加立体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开展有效的自主探讨,而课程最后对于知识点应用的点评与总结也使得学生能够加深知识点的记忆,进而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

作者:钱振华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9篇

摘 要:2015年高考政治试题总体来说坚持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试题特点是:风格依旧,稳中有变;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关注热点,紧跟时代;结合现实,彰显精神。同时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知识性与时代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突出对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考查。分析今年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与变化,为今后的教学和高考备考寻找方向。

关键词:高考政治试题 特点 备考策略

刘蕊,女,甘肃省华亭一中,中学高级教师,平凉市学科带头人。

2015年高考在亿万人的关注、期待和焦虑中落下了帷幕,家长和考生期待理想的成绩,回报他们十二年的寒窗供读;作为辅导高考的一线教师,笔者更关注试题的特点及变化,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寻找方向。

一、2015年高考政治新课标全国卷Ⅱ试题特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有许多相对稳定的地方:一是近两年每年都有与上年相同的考点,个别体现学科思想、长效热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年年都考,如国家宏观调控、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政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等;二是近三年高考政治选择题几乎都是一道题考查一个考点(个别哲学选择题例外),综合性不强;三是近年高考政治学科命题的最显著特征是模块清晰,综合题一般都是模块内综合,基本上没有学科内综合性考题,但2015年出现了学科内综合甚至跨学科综合试题。

其次,2015年高考政治新课标全国卷Ⅱ试题特点。今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总体来说坚持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同时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知识性与时代性、考查观点原则性和设问灵活性的统一,突出对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考查。

1.风格依旧,稳中有变。试题分值与结构总体稳定,但各模块在试卷中的顺序有所变化。选择题分值依然是48分,选项编制以“四选二”为主。近三年“四选二”选择题分别为:2013年9个,2014年10个,2015年9个;选择题四个模块所占比例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依次为:4:3:1:4,与前两年完全一致。与前两年有所变化的是,各模块的选择题顺序有变化;四个模块的分值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依次30分、24分、14分、26分,有6分题没有具体的范围界定;非选择题各模块的顺序并不固定,今年与前两年也不一致。

试题难度稳中有降,区分度好。选择题难度基本稳定,正确选项指向明确,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的迷惑性和干扰性适中,但哲学选择题的难度有所下降,22题、23题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今年没有坐标图像题,经济计算题也比较简单,这是难度降低的另一个表现;主观性试题文字阅读量减少,从前两年的880多字、860多字,减少到650多字,这对考生答题也是一个利好的方面;主观性试题中哲学试题、文化试题设问指向明确,知识范围具体,与2013、2014年特点一致,难度较低。但主观性试题中经济试题和政治试题综合性较强,回答有一定难度;39题第(3)问不限定知识范围,会给学生答题带来一定麻烦(可能会有学生单纯用历史学科知识回答)。总的来讲,试题比较灵活,起点较低,层次分明,梯度明显,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2.注重基础,突出能力。2015年高考政治试题一如既往地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注重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综合比较、分析判断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5年高考政治试题对各模块知识点的考查在上表中做了逐题统计,这些知识点都是各模块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相关知识的对比区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体现高考规定的能力考查要求。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选择题中13、14、16、17、18、19、20、21题题肢表述灵活,主要考查考生的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思维能力。38题第(1)问和第(2)问,要求考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39题第(3)问不限定知识范围。这几个试题对知识跨度要求比较高,体现了考试大纲对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关注热点,紧跟时代。无论是试题素材的选取,还是考查内容的确定,今年高考政治试题都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从宏观层面看,新课标全国卷Ⅱ政治试题主要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新常态、依法治国、中韩文化交流、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胜利70周年等。从中观、微观层面上看,主要涉及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金融体系及财税体制改革、小微企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有些是显性考查,有些是隐性考查。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实现了考纲考点、教材重点、社会热点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4.结合现实,彰显精神。2015年是胜利70周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政治试题第39题以此为素材,以26分之高的权重,围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设计问题:第(1)问运用哲学知识中“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第(2)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深入分析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第(3)问要求学生对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论加以批驳,进一步深化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认识。试题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考生运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辨别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试题立意积极而深刻,凸显主流价值,呼应社会脉动和时代精神,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39题第(3)问从文综试卷整个分值分配来看,应该属于政治学科考题,否则,政治学科总分只有94分。但该题开放程度太高,知识范围没有任何限制,回答此题需要用史实,但更多的是要用政治学科知识及学科思维。考生答题时,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这些,可能会有考生单纯用历史学科知识回答,这样,从“评分参考”看,得分很低甚至很难得分。笔者认为,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这种命题应该慎重。当然,此题也给我们今后的教学和备考发出了一个信号:要更加注重学科内综合和文科综合学科的整合训练。

第二,14题选用的热点问题是“2015年5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这一热点素材的选用超出了《考试说明》规定的“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的考查时限。目前高考不直接考查时事政治,而是通过素材选用向学生渗透时事政治。所以,《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时限就是指素材选用要在这个时限之内。这虽不影响答题,但还是有超纲之嫌。

二、今后复习备考策略

1.-如既往抓基础,坚持不懈练能力。2015年高考政治试题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特点启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要讲清、讲透,对相关相似知识要对比区分,让学生明理会用;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指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要让学生明确知识范围,熟记单元课题、课题、框题、目题,并以此为点,串联相关知识,做到想一点、连一线、带一面,随时调用;要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反复复习,做到核心知识烂熟于心。

要严格按照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训练学生,要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无论讲解知识点还是讲评习题,都不能就事论事,要变换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注重平时的常规训练,规范出题,规范答题;要按照“训练高考化,高考平常化”的要求训练学生,提高学生限时限量做规范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举一反三,升华提高和练后反思,建立错题集的学习习惯;要强力矫正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审题答题习惯;要反复告诫学生,不可“用最快的速度把会做的题做错,再花大量时间做自己不会做的试题”。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把知识真正转化成能力。

2.以本为本,活用教材。目前,各种教辅资料让人眼花缭乱,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课本,引导学生以本为本,重视对课本结构的把握,重视对课本内容的阅读理解、归纳整理,切忌用教辅资料代替课本。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时政性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特点之一,高考试题每年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而教材编排不可避免的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学中既要以教材为本,又要活用教材。要把握好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深浅之度;要敢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要灵活处理教材的结构顺序;要为教材及时注入“新鲜血液”,等等。

3.突出主体,强化探究。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专题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调查、探究的热情。要重视课本每一单元后的综合探究,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调查,去探究,老师做好总结评价;要设置不同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亲历中体验学习,在实践探索中提升能力。这样,既克服了死学教材的枯燥乏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彰显了新课程要求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4.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只读教科书”。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时渗透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国际国内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焦点话题,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要引导学生关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新素材,收看电视时政新闻栏目,如焦点访谈、新闻1+1、深度国际等,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思辨;开设“时事点评”、“问题关注”,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思辨能力的舞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政治课的独有乐趣。

第10篇

一、失分原因的分析

1.学生对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块,即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人生观与价值观。其中有很多概念、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需要学生掌握,因为熟记并理解这些基本的概念、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是解答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不少学生在哲学学习过程中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完全否定“死记硬背”,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哲学知识点只要理解就行,其实,新课程并不否定“记”和“背”的重要性,新课程反对的只是“死”和“硬”,如学习矛盾的不平衡性中的两个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两个原理的内容很多学生一是不能记住,二是经常混淆,试想这样怎么可能在考试中运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呢?因此缺乏必要的识记是很难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的。二是认为“背诵万能”。有一些学生认为,哲学的学习就是背课本,于是埋头苦背,最后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而收效甚微。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知识点的主干知识有三句话:“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只记住这几句话还不行,更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才能在考试中得高分。

2.部分学生对学习哲学知识缺乏信心,不愿下工夫。

一些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愿配合老师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哲学概念、原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往往比较抽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缺乏必要的练习就更难以掌握和运用。如唯物论中的“物质”概念,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领域所学习的物质概念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世界上各种具体物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又如“矛盾”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就有很大区别,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逐步理解掌握。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时的练习中,不少学生只喜欢做选择题,对主观题要么不愿做,要么怕做错,所以干脆空着不做等老师讲解直接把答案写上去完事,这样没有经过自身思考所获得的答案,不可能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3.对已经掌握的哲学基本原理不能加以区分,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考试中,有的题目要求我们用唯物论的原理予以解答,而有的题目要求运用辩证法的原理予以解答。可是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唯物论部分包括哪些原理,辩证法部分又包括哪些原理不能正确地加以区分,导致把辩证法中的内容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当成是唯物论的内容,而又把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当成辩证法的内容,这样一来在考试中失分就是必然的了。

4.不能把所学过的哲学原理与考试题中的材料联系起来,从而做到解题有的放矢。

一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于材料不能很好地分析,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无法把材料内容与具体的哲学原理联系起来,要么完成不了解题任务,要么是泛泛而谈,得分很低。比如说考察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一些学生在考试中不能从材料中找出“实际”是指什么?“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哪里?导致虽然记住了原理内容但还是难以完成解题任务。

二.提高主观题的得分对策。

1.坚持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在哲学知识的学习中,一方面对具体的高考知识点要做必要的识记,也就是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要背,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要做到准确快速地进行表达。另一方面要做到在记忆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把识记与理解结合起来,做到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记忆,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多看课本,勤做练习。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每位学生对老师布置的练习一定要认真对待,一定要动笔去做,只有勤做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哪怕是做错了通过老师的讲评也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做错?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向成功的方向发展。除了要做好练习外,还要多看书。要认识到练习是一种检查和评估看书效果的重要方法,通过做题,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另外,还能发挥练习对看书的引导作用,以题目为载体,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带动课本其他相关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3.对于所学的哲学原理要能够加以区分,正确运用。

而要做到这一点,授课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加以归纳,并按哲学四大块知识体系予以区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而学生上课要摘写笔记,把老师补充归纳的知识认真地记录下来。如学习矛盾分析法,老师一定会把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一些具体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归纳出来,就一定要记下来。有些同学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政治课的学习根本不需要记笔记,这是不对的,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地把老师归纳的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记下来,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将大有裨益。

第11篇

关键词: 高考文综政治复习 明考纲 夯基础 强能力 调状态

高考文综政治学科总复习内容多、任务重,师生在复习过程中感觉有点像过草地,望去茫茫一片。越是像过草地,越要求摸准路径。只有摸准路径,才能提高复习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到达理想的目的地。为此,我结合自己在高考政治备考复习中的实践和体会,提出四点复习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明考纲:以纲为纲,明晰考试要求

所谓“纲”,主要指《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简单地说,《考试说明》就是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教学大纲》则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全面、透彻研究《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以纲为纲,全面复习。又要重视今年同往年的比较,重视其中调整的内容。尤其是当年新增的这些知识点,要思考新增知识点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

结合考纲,我们在高考复习要关注以下几点:(一)关注常考点。高考政治说明年年有变,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变与不变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有一部分是年年常考的知识点。对这些常考点,要花大力气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面重点的复习,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并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具体实际。(二)关注热点。在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既要抓住时政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挖掘时政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深入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层次设计问题,进而准确地把握答题的切入点。(三)关注盲点。所谓盲点就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内容,近三年在试卷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复习中要将这些“盲点”作为重点来抓。(四)关注弱点。大家在复习检测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和薄弱环节,因此,要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有重点的弥补、矫正,查漏补缺,做到万无一失。

二、夯基础:做好“地毯式扫荡”,进行“知识重组”

俗话说:“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每年政治试题背景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万变不离其宗”,政治试题的“基础性”特点十分明显。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高考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命题的第一根据是教材基础知识。“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广大师生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

(一)落实基础知识点,做好“地毯式扫荡”。基础知识薄弱是百病之源,是制约考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固知识基础是高考复习的“奠基”工作。教师应指导学生平时全面复习,全面地、正确地、熟练地掌握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再进行深入理解,重视主干,突出重点。确定重点、主干知识的依据,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综观近几年高考,可以发现试卷在遵循考纲的前提下对知识点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核心概念。

(二)应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打破课、节、框的界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起学科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复习不应只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应“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复述教材”,要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生活》的主线,是高考的主干、核心、常考知识,是复习的重点、难点,复习时要综合第一课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外汇与汇率,第二课的多变的价格,第四课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第八课的财政与财政的作用、征税与纳税,第九课的市场配置资源,等等,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结合当年的时政热点进行“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再如,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复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个方面把握,然后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强调夯实基础,绝不是简单地拿着课本从头背到尾,这样只会把知识记死,死记硬背而不融会贯通就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能力也便无法形成,那肯定是考不好的。

三、强能力:突出思维能力,突破表达能力

培养能力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教学的落脚点,又是学生应考复习的着力点。《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如果说“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对考查内容的广度做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是下一阶段复习的首要任务。

自从2010年广东高考政治学科由x科改为文综政治,试题总体而言变容易,能力要求和难度系数都有所下降,但学生依然反映分数不理想,出现所谓的“一看就懂,一讲就明,一做就错”的怪现象。如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37题(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36题(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简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国际形势(11分)。37题(3)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学生走出考场第一感觉是“简直太容易了”,但得分并不理想。其原因除了基础不扎实外,主要是学生普遍存在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薄弱的问题。

就思维能力而言,从同学们现在的实际来看,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同学们经常困惑于自己的答案为什么总是不全,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全不全的问题,而是所答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和指向,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和重点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审题上下一定的工夫,辅之以必要的练习提高能力。我们一定要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细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养成看到材料、事例就联想理论、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我们在解答每一个主观试题时,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我可以不会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

考生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因此,在答题训练时,我们要模仿高考答案规范对所做的每一道主观试题答题。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书面表述时一定要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层次和条理的话、写不重复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调状态:调整心态,以考促考,提高应试技能

第12篇

关键词:知识结构导图;逻辑思维;教学效果

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是一种复习性教学,运用知识结构导图教学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高三学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事实上,高三的老师都是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组织教学的。学生在解答主观论述题时,往往是要点不全,思维混乱,而如果运用知识结构导图对学生进行教学,则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一、教师主导性原则

高三老师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导图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知识结构导图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哲学认识论知识点时,老师可以抛出往年的真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找出有关认识论的知识结构导图。

例1:(2011年广东高考37-2)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

例2:(2012年广东高考36-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13分)

例3:(2012年深二模37-2)结合材料二,说明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7分)

知识结构导图:

高三老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大量利用这样的知识结构导图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引导,学生便可以在答题时很顺利地切入主题。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通过对知识结构导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和再设计的反复循环,可以不断反思并完善知识结构导图。例如,在复习经济生活“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列出知识结构导图:

然后导出知识难点和热点:“如何解决收入公平”问题。解决此问题除了要理顺教材知识点外,还要渗透党的十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例如增加:“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等一些热点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互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