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7-18 17:2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第1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培育,推动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市两级相关工作部署,长期以来我局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具体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推进情况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规模。截至目前,我市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XX家,其中国家级X家,省级以上XX家。2018年共收集到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资料88项,经组织人员现场实地考察、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报市政府审批等工作环节,最终确定XX家企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是壮大加工企业,提升农业产值。2018年,全市产值在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XX家,同比增长11.58%,其中产值在500万元以上企业XX家,同比增加XXX家,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XX家,亿元以上企业XX家,全年实现生产总值XX亿元,同比增长12.98%。

二、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产业启动速度慢。由于农业产业高投入、低产出、回报慢、融资难的特点,财政资金对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相对薄弱,难以撬开民间资金,农业企业转股、上市相对较弱。

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通道较窄。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利益链接不牢固,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体系。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3、农业产业化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市虽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但产值在亿元以上龙头企业仅xx家.占市级龙头企业的6.57%。

三、下一步打算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增强紧迫感,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扫清思想认识障碍。

2、抓特色产业培育,扩大生产基地规模。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继续发展主导产业专业大户、基地村、重点乡镇,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把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规模做大,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进军。

3、加快步伐抢占市场占有率。推进茶业、辣椒等主要农产品参与国际化认证,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利用大数据、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加快信息获取和农产品流通,加大“货出山﹒XX直营店”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推介活动,继续举办“XX会”、“XX会”,组织有竞争力企业参加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进一步强化沪、川渝等地现代农业战略合作。

4、推进“质”与“量”的转换。坚持品质优先,不断优化市场结构,逐步减少每年新增培育龙头企业数量,鼓励、支持企业集聚发展,抱团发展,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加大对产品质量、产品外包装、产品精深加工研发等力度,纵深推进我市优质农特产品生产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2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00-01

龙头企业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管理[1-2]。只有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才能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就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1 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2015年,西吉县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实现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提高,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1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根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的思路,从西吉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形成了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小杂粮四大产业,特别是马铃薯产业规模显著[3]。

1.2 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行良好

截至目前,西吉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业73家,其中24家龙头企业均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增长了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亿元,增长6%,实现利税2 372万元,增长10%。

1.3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西吉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0家,市级13家;按行业类别:马铃薯加工企业13家,园艺产业3家,清真牛羊肉加工产业1家,其他(白酒、塑料制品等)产业7家。按照销售收入:2个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9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 000万元;13个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0 730人;龙头企业固定资产67 995万元。

2015年3月,自治区扶贫办初步确定并公布全区104家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西吉县10家企业榜上有名,分别为西吉县获得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的有西吉县勇兴三粉加工有限公司、万里淀粉有限公司、宁夏单家集牛羊产业有限公司、马兰回乡刺绣有限公司、单家集金龙淀粉厂、伊斯曼牧业有限公司、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宁夏汇丰天塑有限公司、国圣食品有限公司、迈斯尔草畜发展有限公司。

1.4 因势利导,鼓励企业退城入园

西吉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鼓励加工企业“退城入园”,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工艺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4],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转化低碳经济强县。截至目前,入园的企业有7家,其中龙头企业5家。

2 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龙头企业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融资不畅,流通加工相对滞后。二是龙头企业的数量不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小。从整体来看,西吉县工业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能力较小。同时,西吉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的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壮大影响较大。三是资金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生产发展资金,贷款手续繁杂,贷款门槛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正常发展,尤其在环保治理方面。四是原料制约。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高质量加工原料。主要是种植缺乏标准化管理,农残超标,影响了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部分行业和局部地区加工能力相对过剩,加剧了原料供应矛盾。五是效益制约。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研发、推广投入、市场拓展投入大,而且产品成本高,经营毛利率低,效益不高,稍有不慎就会亏损,很多都是靠争取政策补贴维持经营。

3 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议

3.1 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展就要立足当地资源与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要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打造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带动农民富裕[5]。将农户定点种植原料、标准化生产,企业按时收购的模式推广开来,真正解决好企业的原料来源问题和农户的产品销售问题,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的纽带,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2015年,西吉县拟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宁夏佩霖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西吉县新天地牧业有限公司、西吉县存录四丰有限公司。

3.2 加强扶持引导

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要因势利导,进一步做好政策扶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3.3 加大龙头企业项目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利用项目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闫玉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9):32-36.

[2] 郝朝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4(7):45-47.

[3] 陈超,周宏,黄武.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23-26.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经济;质量;品牌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首先我们要改造农业和农村的传统经济,使其能与市场经济接轨。虽然农民的主要是收入来源是农业,但是我们应该把农业产业化。想要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就需要从农业方面入手。让农产品不仅是自给自足,更需要走出国内市场,面向世界。伴随我们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与政策支持,我们应该立足于当前的有利局势。另外就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扩大生产规模,细化分工,提高产业效率,逐渐形成产销一体化,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如此才能增加经济收益,另外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也能更快的融入市场。综上可见,农业想要市场化就必须得走产业化的道路。

一、农业经济的地位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在辽宁的4200多万人口中,还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将农业产业化问题考虑进去,因为现代农业与工业是呈一体化趋势的。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花大力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国农业经济与世界的差距: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但是在中国,农业的经济并不发达。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业经济才有阶段性发展。之前我们是只讲究农产品的产量尔忽视了质量。通过实践我们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高质量的农产品更能赢得市场。只要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才会有所提高。但是市场经济下,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局势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其实不止是农产品,现在所有的产品想要在是市场经济上赢得一席之地,就得靠打质量战。再便宜的产品,质量不好,时间久了也被人们所遗忘。社会史现实的社会,人们只有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才能赢得产品的长久生存与发展。质量提升上去了,想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很简单了。人们现在买东西大多依据的是产片的牌子,口碑好的品牌是受消费者青睐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农场品必然名扬天下。

二、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

1.农村土地的经模式

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条件来看,很多农产品还是以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存在。规模小自然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的生产标准有所下降。做事不按标准,后果自然会很明显。农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差。若是想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就颇有难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得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品牌表现不好的原因是:规模小、品质差等。

2.农业企业规模太小

虽然我国的农业企业在不断的扩大规模,也有了一定的硬件基础,但是加入到WTO后,与国外的企业或者国内的外资企业相比,还是没有一点优势的。“九五”开始,国内的很多农业企业从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这些改革策略是为了更好的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具有资本积累性的特征,所以品牌战略的实施更加的有利于规模的扩大。首先,品牌属于无形资产,随着企业开始实施品牌战略,无形资产也在不停地积累;其次,如果品牌优势可以创造出一个知名品牌,则会更加的促进以该品牌为龙头的运营,还可以促进组建名牌集团,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增加资产总额。资产总额扩大了,才可以在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中投入更多的费用,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提高竞争力的策略

1.名牌战略

市场竞争就是产品竞争、质量竞争,而提高产品质量往往又是通过品牌竞争来促成的。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要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创立自己的名牌产品。只有实行名牌战略,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在这一利益目标的驱动下,名牌战略也就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名牌战略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二是名牌战略的社会文化功能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三是名牌的规模集聚功能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升级。

2.名牌战略的方式

从实践总结看,名牌战略的具体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以从事农业产前产后关联产业的一些名牌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二是以地区传统名优农业为基础,为地区名优农副产品注册证明商标,形成地区名牌推动农业产业化。三是利用地区特色研究开发或引进农业优良品种,扩大宣传,培育新的农业名牌推动农业产业化。

四、结论

为了推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及市场化进程,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以质量为基础,以品牌为支撑,在我国的农产品领域真正的树立起品牌经营、质量为先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些,不仅需要整体农产品市场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消费者及农产品生产者的意识形态的转变,希望通过农业进程的加快,能够尽快地让农产品市场的参与者树立品牌意识,让我国的农产品真正的融入市场经济中,发挥我国农业大国的优势,真正的让农业经济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意中.现代农业产业化初探——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1999.

[2]白光,马国忠.中国要走农业品牌化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美)西奥多·舒尔茨.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面对农业新形势必须要有新思路

面对新世纪初严峻的农业形势,我们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不平衡的诸多问题: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加日显困难。首先,农业生产究竟是“供需平衡、丰年有余”,还是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已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这已成为制定农业发展战略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农业面临新的国际竞争,能否成为国际竞争的强者,如何对付这一严峻的形势,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量和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除乳品外,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许多甚至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国务院《中国食物结构与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我国每人每天摄人热量达到 10882千焦,但早在1996年,我国每人每天摄入热量已达11297千焦。

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食物紧缺和国家补助是迄今我国农业发展的动力,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民如何切实走上富裕之路?农村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些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如今,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已成为人们对农业发展的共识。然而,什么是产业化?如何才能实现产业化?这些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虽然有人把农业产业化归纳为“龙头企业加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说法,然而这些看法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普遍指导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转变。农业本来就是第一产业,为何要提产业化?是因为我国农业尚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本质上讲,产业化农业的基本特征应该是: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

2.1 经营企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农民之所以解决了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和西部地区农民缺乏经营意识和市场营销概念。农民无论从他的社会存在,还是经济地位来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农民一般不被雇佣、不领工资,且拥有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们在农业教育上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训练班,甚至培养农业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知识——产业经营知识的普及。

2.2 生产集约化是产业化农业发展的动力任何现代产业都必须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业也不例外。我国农业不仅存在国内市场饱和的压力,而且加入WTO后,也使它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范围竞争。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很少有竞争的优势。虽然少数农产品还可以出口,但许多却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由于许多农民缺乏企业化经营意识,往往在生产成本中没有计入自己为维持现代人体面生活而应得的工资,也没有计算培养教育下一代(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更没有发展所需的基金,甚至牺牲了自然环境,因而以低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亏本的价格和别人竞争,因此总是难以摆脱贫困的处境。

3 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除了要求企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等条件外,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是其重要特征和基础。

3.1 农产品规格

所谓规格是对产品的内在使用性能和档次的要求。农产品规格一般是由政府权威部门或权威组织,对农产品的用途档次进行的标准化规定,并通过食品标签制度,保证消费者对各种产品有一个判断和评价的依据。

3.2 农产品标准

标准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它是品质的保证。食品的功能特性通常指嗜好特性、外观特性、加工特性、流通特性和简便性等。对于不同规格的各类食品,针对以上特性要求,都有其相应的质量标准。为了保证标准的实施,有的国家实行严格的食品标签制度。

3.3 实施规格化、标准化的意义

①规格化、标准化是质量的保证。工业制品为了保证产品合格,必须要有形状、尺寸、精度等规格,而食品的规格标准,对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对食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近年许多深刻的教训说明,没有规格品质保证的农产品、食品,即使便宜也很难有市场。

②食品工业需要规格化标准化原料。产业化生产的农产品,需要加工增值;工业化食品的增长趋势,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规格化、标准化原料。因此,作为食品工业原料,农产品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口粮”,而是有严格规格要求的工业原料。例如,加工面包用小麦,就必须是符合加工高筋粉要求的小麦品种;加工西红柿浆、西红柿汁的西红柿就不同于鲜食用西红柿;豆腐用大豆与榨油用大豆规格也不相同。

③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进入现代化市场营销系统的基础。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正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基础。在现代流通体系中,公平公正的交易,不仅是市场法则,也是引导良性竞争的保证。它不仅可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更能够按照消费者的合理要求,鼓励优秀的农业企业家,指导农产品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进步。显然,公平公正交易的前提是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生产。我国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假冒伪劣猖獗,市场秩序混乱,污染、搀假严重,而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正是制止这一混乱局面、减少中间环节损失、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超市、物流、信息化等现代市场流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规格化、标准化更成了农产品流通的必要条件。

第5篇

关键词:五峰县;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8009)08-0077-08

1 五峰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阳县。属于湖北宜昌市。

五峰是典型的农业型山区小县。历史上主要生产苞谷、黄豆、洋芋。短缺经济年代,曾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但终因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仍然是农业的主要品种。

五峰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盛产特产的地方。并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称。共有特产资源11类160个品种,其中年产茶叶2800多吨,如“天麻剑毫”、“采花毛尖”、“水仙春毫”等名优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以优良的内质享誉海内外;境内还盛产核桃、板栗、柿子、猕猴桃等土特产品。

随着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高,相继出现了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多种经营开始“由副转正”,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熏从“八五”期末的49.6:25.0:25.4上升到33.0:41.6:25.4,传统大宗产品基本稳定,特色名优产品有较快发展,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和壮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随着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理念的提出,该县农业正处于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转换时期。

2 五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对实施产业化的切入点把握不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传统的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已经基本实现了总量平衡,在丰年时还会出现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产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有些地方,一提产业化就是建大企业,大市场,大基地,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受资源禀赋限制和市场分析失误。没能准确定位本地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中造成产业化发展缓慢或的发展不起来。要使的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必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对已经形成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能够得到较高的农业利润。

(2)主导产业产品优势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

五峰县主导产业多而散,形不成大的规模和气候,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化现象,同时主导产业,产品不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场开拓能力弱,竞争力差。就全县目前来将,除采花毛尖茶,天麻剑毫茶。长峡茶酒外,在县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产品为数极少。

(3)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滞后,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龙头,这已成为制约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最突出问题。目前该县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仅3家(山山林业集团、长峡酒业公司、宏力魔芋公司)。全县仅有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没有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额不足100万美元,仅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1%。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料或初级产品格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外向度和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只有宏力魔芋。同时,现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科技含量。质量档次低,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受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制约,影响了农产品出口,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4)产业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关系不完善。

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加销各环节连接松散,仅有少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多是市场买卖关系,即便签订收购合同,也是“带而不连”,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关系。产业化诸环节的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行为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主题对产业化经营缺乏战略合作和长期预测。

(5)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薄弱。

作为贫困山区,有些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农业机械化使用率不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导致整体农业产量经常出现仿佛。

3 加快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对策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竞争里。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抓手,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综合效益。按照“纵抓龙头,系列延伸;横抓基地,规模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1)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培植规模化生产基地。

依据市场,资源和趣味优势,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化,激越化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要把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防到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上来。全县要按照“高山主攻林药烟,中山主攻魔菜畜,低山主攻茶薯粮”的规划要求,建设采花茶叶经济带,牛庄湾潭药材经济带,长乐坪蔬菜经济带,仁和坪傅家堰养殖经济带,渔洋关五峰镇加工经济带。坚持以扩大面积。增加总量的外延调整为主向提高质量,增强效益的内涵调整为主转变,努力压缩土地密集型传统产品,重点培育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名特优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布局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产品不成规模的局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和聚集度,形成产业化格局。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成效。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凄切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扶力度。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五峰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规模一般偏小,难以发挥组织带动作用。五峰县要采取有力措施引进“三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资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将农民与市场联结起来,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将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3)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①要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开发,高薪聘请专家,建示范基地,买断技术等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开展紧密的科技合作。②要大力培植农业科技载体,建立科技示范园。通过建立1-2个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光,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园区,把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员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带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提挡升级。③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利用党成校等载体,抓好农民的素质教育和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技术,做到村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构建市场体系。

市场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附和辐射能力影响着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五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东部地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滞后。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大力度进行专业市场建设,通过农产品市场,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农户专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建立以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为重点,包括劳动力市场、土地流转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

(5)完善利益连接机智,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专家+法人+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题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实践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三种机制。①利益分配调节机制。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恰当处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农户双赢。②行为规范约束机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采用合同,订单,契约,入股联营等多种经济和法律手段,严格约束各利益主题的经济行为。③风险保障机制。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在加工,流通环节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用于调节天灾,减收之年农民收入和抵御市场风险。

第6篇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总结农业产业化工作经验、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本课题立足于河南省省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重大举措,是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对于稳粮强农、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和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现状

根据《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茶叶、花卉(木)、中药材、调味品、林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省集群总数达到360个,到2020年全省集群总数达到500个。

截至2015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共139个,其中信阳市数量最多,有14个;郑州市、周口市各有11个;驻马店市有10个。此外,县(市)级的滑县、固始县、鹿邑县、汝州市各有2个集群,兰考县、长垣县、新蔡县、邓州市、永城市各有1个集群。包括白象食品产业化集群、好想你枣制品产业化集群、扶沟奥威特食品产业化集群、雏鹰生猪产业化集群、思念速冻食品产业化集群、郑州聚丰水产产业化集群、金星啤酒产业化集群等。从发展势头上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二)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问题分析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正进入新阶段,既处于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又处于深刻变革的转型期,面临着妥善应对资金瓶颈、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松散、市场营销方式落后,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加速等新课题。

二、加快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河南农业大省的省情,在此探讨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推进河南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河南农业发展方式,提升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从而为实现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一)破解资金瓶颈

1.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2.建议安排专项资金。建议设立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专项资金,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同时,尽快下达农业产业集群试点贴息、补助和奖励资金,通过省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引导地方各类资金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3.组建农民担保协会。支持和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农民担保协会,缓解贷款难问题。4.开展金融信用评价。建议河南各地政府积极开展对合作组织进行信用评价探索,对明星合作社、龙头合作社和示范合作社适当提高信用资质,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激励政策,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壮大龙头企业

鼓励企业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如洛阳伊滨区牡丹产业集群就是形成以牡丹种植、培育、观赏、加工、物流、科研等为一体的牡丹科研生产加工产业集群。目前,集群已流转土地13600亩,牡丹种植面积12740亩,引进企业(单位)17家,包括洛阳市牡丹研究院、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等2家科研单位,贞观牡丹、洛阳国花园等13家种植企业,洛阳天盛盆养牡丹等2家反季牡丹培养企业。

(三)发展合作组织

重点扶持规范化、规模化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特别是加大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如滑县围绕粮食、花生、瓜菜、肉鸡、牛羊、林木六大产业链开发,积极谋划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逐步建立起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等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努力促使滑县农业集群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从而切实提升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促使滑县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截至2013年7月,滑县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58家,成员总数13198人。按当时的657家进行分类:种植业429家,养殖业88家,林业34家,农机服务49家,农资供应43家,粮食类14家。据调查,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5%。如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以后,产品销售效益明显提高,社员每亩收入高出非社员1000余元。

(四)实施品牌战略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建议对河南现有品牌进行整合和提升,增加品牌含金量,培育和打造一批国家名牌、省级名牌产品,使每个集群都有一批知名品牌和商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如焦作市强力扶持蒙牛乳业、多尔克司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通过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将进一步促进河南现代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发展,将会培育出更多中国名牌和河南名牌,从而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发展。

总之,我们要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作为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学习借鉴山东、江苏等国内先进地市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因地制宜,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实现途径,加快推进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进程,努力形成“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良好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陶怀颖.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

2.赵霞,吴方卫.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供应链管理视角[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1)

第7篇

1.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1.1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结构趋同、农产品品种结构失衡、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1.2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整合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可就地直接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同时,农业产业化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可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1.3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用科学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又能充分借用外部的资源,扩大农业的总体规模,突破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改变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

1.4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农业产业化正是有效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市资源下乡,农业经营进城的重要纽带。其产业链条涵盖三个产业,可通过发展第一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三个产业互动发展,从而为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开拓一条有效路径。

2.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1土地流转问题

2.1.1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尽管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对于如何在土地流转中保护农民的利益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措施。

2.1.2土地的保障功能仍较明显 一方面我国人口压力的长期性及城市化的滞后性使得农村土地实际上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流动。另一方面,离开土地进城的农民绝大多数从事临时雇佣工作,被排除在城市社会保障之外,仍将土地作为最后保障。加之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深刻影响,部分农民恋土情节较深,即使无力耕种也不愿转让。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形成土地流转的重要制约因素。

2.1.3市场中介组织匮乏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匮乏,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大;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时有发生,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1.4流转信息不畅现在流转土地面窄、局部、单一,严重影响土地集约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动态信息库。农村土地流转动态信息库应该以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种资料为基础,经过综合分析、分类、更新和加工后形成一种信息汇总。

2.2体制机制问题

2.2.1小规模分散生产制约规模效益现行按人口与土地级差平均分配地块,“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采取多种经营以分散风险,家庭经营兼业化、多样化,呈“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这势必导致土地集中利用率低,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阻碍规模生产,制约规模效益。

2.2.2现行土地经营体制和户籍制度阻碍自由流动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但现行的过于分散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增加了实现规模经营的成本,加之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难以形成跨乡镇、跨区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难以形成联片开发的规模优势。同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使大量农民离土不离乡,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影响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2.2.3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体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然而现实情况是农业产业的一、二、三产业,产、供、销各环节分别由政府的不同部门管理,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致使农业产业链条被人为分解。主管部门往往以抓生产保产量为主,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而不是按市场规律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时,受利益驱动,各地争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

2.2.4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高素质劳动者可以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产出量增加,品质提高,相应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与此同时,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均衡地向社会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社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但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农村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均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同时,农业人才流失现象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人才大量集中在县乡镇,却往往由于部门交流、竞争上岗等原因进入行政岗位,发挥不了自身特长。一方面,二、三产业凭借比较优势,吸引农技人才流入城市,使人才大量流失。人才缺乏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2.3发展模式问题

2.3.1龙头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类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但该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公司、农户双方实力悬殊,主体地位不对称,农户的合理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表达,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双方以产销合同为联结纽带,容易因为市场价格波动引发产销的相互违约,组织形式缺少稳定的长效机制。

2.3.2主导产业带动型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但这种模式适用于资源独特,能大量生产各种名特优农产品的地区。其缺陷在于对资源禀赋要求较高,在广大农村不具普适性。

2.3.3示范农户带动型通过发展典型示范大户的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具有辐射影响力的产业,通过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自愿参与到该产业开发上来,不断扩大产业开发的规模。示范农户作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在很大程度上对产业开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与引导作用。该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仍然分户进行,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示范农户缺乏技术开发、经营规模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实力,很难树立和维护自己的产业品牌,参与的农户也因为独家独户缺少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最终也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农业模式的限制。

2.3.4 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型选择农业高新技术密集的优势地区为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的特点及生产、示范、带动和服务四个功能,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该模式在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以及高科技示范辐射等方面极具优势。但其缺陷在于:需由政府行政推动,增加了管理成本;对科技、人才等要素有很高要求,对后发地区无明显推广价值。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并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3.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3.1更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

3.1.1坚持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破除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把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经营方式来经营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优势农业产业,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基地,着力发展规模经营,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捉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3.1.2 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市场抓生产,抓好生产促市场。一方面抓好“有形市场”,大力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产品的顺利流通提供有效平台。一方面抓好“无形市场”,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流通大户和流通组织,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责任,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

3.1.3坚持用信息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智能工具充分运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过程,实现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度发展。

3.1.4坚持用城镇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大城镇规模,做强城镇实力,繁荣农产品流通市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

3.2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制度

3.2.1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明确农民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主体地位。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合同格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调控。采取转让许可证的办法,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流转,并尽快完善产权登记制度,逐步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管理。建立农地资产评估体系,科学评价农用土地价值,确保农业土地合理流转、科学流转。

3.2.2完善风险规避政策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科学选取风险指标。如衡量自然风险的气象指标,衡量市场风险的经营安全率、市场占有率,衡量技术风险的投资回收率、资金利润率,确立全面准确的指标体系和运算风险的数学模型,将各种风险量化综合,掌握其变化规律,便于经营者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出准确预测,提前采取措施;完善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利率、理赔办法、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3.2.3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实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有规模效益、有市场竞争力、有辐射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地方配套农业产业化基金制度,完善农业产业化基金审核制度,确保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及时足额用于产业化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植名牌企业,凡获得国家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由财政给予奖励。

3.2.4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使用扶贫贷款的条件。农村信用社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展评级授信,给予贷款支持,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优惠。

3.2.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覆盖全体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资金来源保证体系,确定各级政府合理的负担比例,建立稳定而逐步增长的农村最低保障补助基金,完善农村最低保障投入机制;建立科学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在确定的最低标准之上,允许各地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相应的农村低保标准,逐步缩小与城市低保的差距;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按照“尽同样义务,享受同样权利”的原则,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换社保的新型保障方式,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制定城乡统一的用工登记、用工推荐、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制度,取消用工上的城乡差异,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3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3.3.1创新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扶持机制,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总量上突破,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由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产权制度发展,广泛汲取中介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优点,促进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连接向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转变,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从而使公司与农户成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3.2创新专业市场带动模式 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实行加工及销售环节对农户的利润返还,实现利益连接松散型连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紧密型转变。同时,改进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适时发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3.4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3.4.1完善农产品品牌机制高度重视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品牌,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加大品牌扶持力度,要集中力量抓好品牌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加大品牌延伸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注重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在品牌开发上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3.4.2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完善引进高新先进科技机制。坚持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引进有效载体,引导和引入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

第8篇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建设;五图河监狱农场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67-02

江苏省监狱苏北有五图河、洪泽、大中和环本四大农场,隶属于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的方源集团总公司,土地总面积61 815万hm2,耕地面积36 405万hm2。各个农场是方源集团总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可依托集团总公司的人才、信息、技术、资金、资源等优势,加快子公司的农场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紧紧围绕服务监狱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重要内容,加大农业投入和开发规模,大力提升监狱农场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促进农场经济、文化、社区、生态等各方面快速发展,不断增加职工收入,增强农场综合实力,实现监狱农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新型监狱农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笔者通过对农业标准化基本概念、范围及其与农业产业化关系的理解,以五图河农场为例,对苏北监狱农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和建设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推动苏北监狱农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1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与范围

1.1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农业标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用微生物业的标准化,包括生产、加工、流通与相关的标准体系及其系统的应用,即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加以实施,并取得最佳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可持续过程。简而言之,农业标准化就是指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以效益为目的,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用微生物等领域制定为规范并系统应用[2,3]。

1.2农业标准化的范围

农业是利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选择、培养,而获得农产品[4,5]。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用微生物业。因此,农业标准化范围十分广阔。

2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拳头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经营方式,是对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变革。而农业标准化则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和基础。只有把其贯穿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及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才能使农业真正形成一个专业的“产业链”。因此,在农业标准化具体实践中,农业标准化实施要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农业标准化渗透到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中去。

3五图河农场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3.1农业产业化基础稳固

五图河农场位于苏北沿海城市连云港境内,土地总面积97.295万hm2,耕地43.34万hm2,林地8.016万hm2。通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初步建成依托粮种繁育基地,加大种子产业和扩大粮食加工业,以及林业和畜牧养殖业等延长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框架,即以集体种植经营为基础,利用农场的土地资源和机械优势,所有耕地实行稻麦轮作集体种植。同时,依靠种子公司、粮食加工厂2个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加快了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现已稳定种植大小麦面积41.126万hm2,水稻面积25.30万hm2,其中无公害粮食基地13.34万hm2,农场年生产大小麦2.1万t,水稻2.25万t,其中种子公司年生产销售稻麦良种达1万t,粮食加工厂生产销售大米、面粉1.5万t,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3.2农产品品牌效应良好

知名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农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标准化,如美国的蛇果、以色列蜜柚、泰国椰青等。由此可见,只有拥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品牌,才能把握市场主动权。农场通过几年的品牌建设,种子公司的连沂牌稻种子和麦种子、粮食加工厂的五丰牌大米和五丰牌面粉,在江苏、上海等地区已有了一定的市场和较好的市场效应。

3.3农业标准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五图河农场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水平偏低,采用的标准不规范,部分产品引用的名称不严谨,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标准化意识、信息等还存在薄弱环节。

4加强五图河农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途径

4.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

农业标准的内容和标准技术参数的确定与工业标准有着本质的差异,需要技术监督、工商、外贸、环保、科研、教育、供销等多部门联合攻关,加强协调。因此,要由农场主管部门牵头,加强组织领导,紧紧围绕农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分配、协调多行业、多部门之间的利益和关系,尽快建立切合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比较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标准化组织网络和推广体系。

4.2切合农场实际,系统性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开展农业标准化,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把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农场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农场农业产业化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结构调整已向高技术、高水平、高效益上发展,大投入、上规模、高产出的格局即将形成,粗线条的农业产业化框架初步建立。因此,各项农业标准的制定要有利于标准体系的建立和配套,要更加切合农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可操作性,更加注重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综合标准化为基础,细化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标准化,实现生产经营优质、高效和“产加销”一条龙,从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4.3创建农业名牌,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创建农业名牌是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重点,农业标准化应紧紧围绕农场区域农业创造品牌、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创建名牌、扩大市场作文章。针对五图河农场现有的连沂牌稻种子和麦种子、五丰牌大米和面粉、图源牌鸡蛋等农产品,通过依靠标准统一的包装、数量、质量,标准规范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操作,良好的信誉和科学的营销策略等在内的品牌综合效应,再加上适度的广告宣传,特别要赋予其一定的科技含量,以创知名品牌,跻身国内外商圈,开辟广阔的市场,树立品牌形象。

4.4开展农业标准化科学、教育和培训工作

农业标准化科研工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标准化的科学研究包括对农业标准化的理论、方法和政策方面的研究,还有为制定、修订标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和试验验证工作,农业标准化科研水平对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苏北监狱农场农业标准化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批懂得农业标准化专业知识的人才和一大批懂得农业标准化基础知识的干工。因此,有必要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聘请专家学者来农场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讲座、学术报告会,加强农业标准化学术交流,增强受教育者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普及农场广大干工农业标准化基本知识,为加快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5结语

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概念。农业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技术链条,已成为社会共识,并作为江苏全省重要农业推广技术开始全面实施。随着江苏监狱体制改革新体制的正常运行,监狱农场的农业发展也必须按照监狱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这对优化监狱农场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苏北监狱农场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经营组织模式 优化设计 河南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河南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经历了探索、繁荣、战略调整三个阶段,并摸索出了“经纪人+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各种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但是,现行各种模式并不完善,运作效率并不高。为此,本文对现有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提出了适合河南省实际的组织模式和设计方案。

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

(一)“经纪人+农户”模式

“经纪人+农户”模式并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时期才出现,而是在生产力有所提升,导致剩余产品出现,农产品成为商品时出现的一种模式。因此,它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开始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经纪人就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根据自己掌握的市场信息,专门从事农产品贸易。经纪人直接面对市场和农民,搜集市场信息,连通消费和供给,通过与农民协商、谈判,收购农产品并投入市场销售,从中获取利润。一方面使农民不用担心销售问题,进而专心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繁荣了市场、满足了消费,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可持续进行。

该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成本低廉。由于该模式的参与者和构成要素都十分简单,所以其所花费的成本很低。第二,结构简单,形式灵活,农民容易接受。由于经纪人经常与农民交往,相互之间较为了解,容易实现交易。同时,经纪人经常在市场第一线,把握、搜集信息能力较强且反应较快。第三,农民和经纪人分工明确,有利于推动产业化的深化发展。

该模式的弊端表现在:第一,参与者之间关系不稳定,合作的随机性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阻碍交易。因此,这种合作关系较为脆弱。第二,经纪人多以个人或小团体为主,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活动范围不大,收集信息能力有限,这会影响到农产品销售的顺利实现。第三,该模式中分配模式不易实现公平,容易出现道德风险。经纪人可利用掌握的信息优势在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获取更多利益。第四,该种模式中经纪人大多不具备产品深加工能力,收购回来的初级农产品大都直接销售出去,没有通过加工使其增值。

(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

该模式与第一类模式相比而言,其组织更严密,运作更规范。合作组织是为适应专业化分工而组建的组织,目的是连通农业生产上下游,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得加入其中的农户和企业建立起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使交易成本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单个农户的联合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实现规模效益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最终让产生的收益在组织成员当中分配。合作组织的功能是多样的,可以负责销售、采购、农资采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

该模式的优势有三个:第一,该模式组织规模较大,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组织成员的市场谈判能力。同时,有利于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第二,由于该模式中的合作社是通过契约关系而组建,所以,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有利于产业化的长期发展。第三,该模式在利益分配上相对公平,参与者都能按贡献获得相应的收益。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比如,该模式中的合作组织对参与者的约束力较弱。如果参与者的某方出现违约,其惩罚措施是十分有限的。再比如,由于在该模式中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单个农户很难在谈判和利益分配时获得和企业相等的地位,所以可能会成为企业用来剥削农户的工具。

(三)“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农业龙头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建立专门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统一产品质量,提高其稳定性。由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产前种苗的培育,产中的技术指导,最后按照合同协议价回购加盟农户的农产品。

该模式的优势是以契约的方式将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结合在一起,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维持了相对产前稳定的供求关系,大大减少了各种事前环节的交易成本。但是,该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第一,参与双方地位不平等。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在资金、组织、信息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使得处在弱势地位的农户容易受到压迫。第二,无论公司与农户是否签约,一旦市场价格与合同执行价格出现差异,双方都有违约的倾向,影响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的稳定性。第三,农业龙头企业管理数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的小农户,管理和监督的成本非常巨大,原材料质量控制上也不容易把握,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现有模式面临的共同缺陷与难题

在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第三种模式在河南省应用比较广泛。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就是适合农业产业化的最优模式。不论是普遍采用的模式三还是其他两种模式,它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

(一)参与者之间道德风险问题

不论是以上三种模式的哪一种形式,维系模式参与者关系的纽带都是契约或者说是订单,并不是利益协调一致、组织紧密的单一生产经营单位。由于相互独立经营,所以,当利益分配出现矛盾时,就会影响到组织模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论是农户还是企业,他们作为“理性人”,其行为必然是趋利避害的,在交易过程中一旦发生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受到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其违约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具体来看,对于企业来说在整个经营模式当中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和农户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所以,企业为了谋求自身更大利益,会利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压榨农户来转移自身风险。对于农户来说,农民虽然可以通过选择龙头企业来决定由谁合作,但这只是经营的形式的变化而非本质的改变,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通过欺骗等机会主义手段争取更多利益就不可避免。所以,双方都存在违约的倾向,影响三种模式的长期稳定性,阻碍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

(二)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原理表明,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倾向于选择质量次级的产品,即所谓的逆向选择,最终导致次品充斥市场,高质量的产品却无法生存,形成“双柠檬市场”问题。在农资市场,单个农户无法承担搜集信息、比较、谈判等成本,往往依据价格购买质量较次的农资,不但影响农业产品的生产而且影响农资市场正常的发展。在农产品市场上,消费者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消费者掌握的信息有限,他们很难准确判断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容易陷入到“双柠檬市场”的问题当中。最终,农业产业化上下游的不畅会阻碍农业化的发展。

(三)参与者之间利益分配问题

在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中,利益分配存在不公问题。处于中端的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很容易被替代的,不具有垄断性,所以在利益分割时受益最少。由于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往往控制着上游种苗的培养、农资的提供和下游农产品的深加工、运输仓储和销售网络,在利益分割时受益最多。长期来看,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威胁到产业化组织的正常运作。

(四)农产品质量控制问题

农业产业化三种模式的设计上,在生产环节都是由分散的单个农户来完成,这样容易出现规模效应。农业生产中,有很多资产都具有专用性的特点,通过小农户的联合生产就可以降低成本提供生产效率。但是,由于小农户生产能力参差不齐,无法达到产品的标准化要求,产品质量的控制就成了一个难题。这些农产品由农业龙头企业收购回来后成为精深加工的原材料,它们的质量波动直接影响到最终成品的质量。即使拥有企业的技术指导,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农户为了自身更大的利益降低成本提供次品,以次充好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因此,企业为更好的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只能在规模控制和质量控制之间做出选择,使得规模效应无法显现,影响了产业化的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优化方案设想

本文根据上文分析,结合河南省实际,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优化方案,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一)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主体和组织结构

现行三种组织模式中的主导者是农业龙头企业或者农业合作社。这是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个农户由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导致的天然弱质性,使其不具备主导产业化组织运行的资格。而作为由农民自愿加入的合作社,由于其组织结构与企业相比相对松散,利益目标相对模糊,所以也不适合主导未来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来主导是最合适的。从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来说,除了农业企业外,还应该包括:以土地入股的农户,由农户组成的合作组织,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金融部门和教学科研机构。

(二)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运行机制

现行机制的脆弱性表现源于其内部联结和制约机制仅靠契约维持过于简单,双方都有违约倾向。因此,在未来模式设计中,需要以股份制的形式作为联结和制约双方的机制。现行模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单个农户,原因是:一方面是企业想通过这种低成本扩张的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二是企业想利用单个农户的弱质性对他们进行压榨。但是,农户作为主体,由于能力差异,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在未来模式中,农户应该退出生产环节,农产品的生产完全由企业来完成,而农户则以土地入股成为股东享受收益。这样既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未来模式的运行机制概述如下:在现行农业土地制度基础上,单个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组织,农户脱离生产成为股东享受收益、承担损失。由合作组织管理土地,寻找农业企业进行合作,维护农户权益。合作组织可以以提供土地的方式与农业企业组建新公司进行生产,也可以以委托的方式由农业企业直接生产。生产完全由企业来进行,采取产前、产中、产后上下游连通式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凸显规模经济,又保持在市场的强势议价权,提高了经济利润,见图1。

(三)建立外部服务、评价和监督机制

在以股份制方式进行内部监督的同时,要建立一套外部服务、评价和制约机制以保障未来模式的良性发展。这主要是考虑到未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初创期需要大量信息、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另外,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需要从外部提供帮助和制约,对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进行监督、防止通过垄断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参考文献:

1.王绍碧.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2008(1)

2.刘洁,祈春节.“公司+农户”契约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交易成本分析框架[J].经济经纬,2009(4)

3.徐忠爱.基于契约规制的农村经济组织模式研究[J].经济学家,2010(2)

第10篇

1.发展思路

我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强化政策扶持、加快科技创新、打造知名品牌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规模、科技含量、内在素质、产品质量和辐射能力,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引领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为统筹推进农村“三化”、加快吉林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成绩显著

2.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底实现2550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3730个,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00多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4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56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11户,超10亿元的12户,超50亿元的5户,超百亿元的2户。龙头企业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分别占农产品加工业总量的55%和65%。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强势带动下,近5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和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达20%以上;大成集团、皓月集团在同行业中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型企业,修正药业、天景食品、敖东药业、德春米业、阜康酒精等重点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也都名列前茅。

2.2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已经形成 目前全省在大成、皓月、中粮、修正、阜康、德春、长白山酒业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辐射带动下,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向优势产区集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粮食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土特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

2.3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壮大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60%的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年科研经费投入7亿元,开发研制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或突破性创新成果100多项,一些重大创新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部分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成集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专利的成果近20项,继开发出国际先进的玉米化工醇、氨基酸技术后,又开发出居世界领先的发酵法生产蛋氨酸、玉米秸秆生产化工醇等一批创新技术。迪康药业以玉米、大豆作原料生产国家一类抗癌新药技术,益盛药业人参功能成份提取技术,皓月公司牛血、内脏等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技术,也都达到较高水平。

2.4品牌建设扎实深入,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企业立足于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不断在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宣传推介品牌上下功夫,积极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名品精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目前,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的国家级品牌达到56个。吉林黄玉米、绿色大米、畜禽加工产品、山野菜、食用菌、参茸、中药材和有机杂粮杂豆等优势农产品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大成赖氨酸和化工醇、皓月牛肉、华正猪肉、敖东和修正的中药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2.5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原料基地日趋巩固 龙头企业不断创新组织模式,完善经营机制,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模式,使企业、基地和农户的联结更加紧密,产、加、销各环节有机结合,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有效监测面积4200万亩。

2.6辐射带动功能不断提高,支撑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龙头企业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作用日渐突出。公主岭、德惠、敦化、榆树等农业大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上缴的税收已占县级工业税收的60%以上,“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得到有效改观,农产品加工业领跑县域工业,增加财政收入的能力显著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措施得力

3.1坚持政策拉动,调动发展积极性 一是突出了三大龙头型产业。即以大成、阜康、新天龙等玉米、水稻、大豆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龙头型产业,以皓月、华正、卓越等肉牛、生猪、肉鸡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畜牧业龙型产业,以修正、东宝、紫鑫等中药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特产业龙头型产业。这三个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都很大。通过专项资金拉动,引导更多的资金向这三大产业集聚,使其形成更大的规模;二是突出了重点区域。重点扶持“长――吉――平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密集带”、“通化、延边北药和特产品精深加工密集带”建设,把长春、四平、辽源、通化、延边等地区作为支持的重点,这是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带动作用。扶持这些地区,使其率先取得更大突破,可以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进而提高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三是突出了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本着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快培植大型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向这些重点企业和领域倾斜,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形成群体优势,从而进一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2培育优势企业,打造龙头型经济 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不仅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还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增长源。大成、皓月、天景、敖东等重点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在引领产业发展、创新科技、打造品牌、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3.3抓好基地建设,打造第一生产车间 把建设规模大,优质的农产品基地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中部粮牧加一体发展,东部林特药系列开发立体发展,西部综合经营多元发展,城郊园区带动循环高效发展的可喜局面,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据统计,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种植基地3550多万亩,带动畜禽养殖量5.5亿头(只),均占耕地面积和饲养量的一半左右。大规模的种植基地、众多的饲养小区的产品经过龙头企业加工,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外市场,更多的农民改变了生产什么到市场卖什么的传统经营方式,而是按照企业签订的订单合同,有目的的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呈现出令人欣喜的重大变化。

3.4加强科技创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采取政策引导、搭建合作转化平台、强化服务指导等多种措施,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提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核心竞争力,走科技兴企、科技兴业之路。大成集团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就是依托自身研发的赖氨酸、化工醇等一批玉米精深加工核心技术,使产品不断更新,附加值不断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

第11篇

关键词:新疆 特色农业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 路径

本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市场竞争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明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农业为主的新疆经济,地域特色、资源特色显著,是我国具有特色农业优势区域之一。如何依托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并将其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新疆经济的整体优化和发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讨了充分发挥新疆区域资源优势、社会经济优势的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环境优势

资源环境。新疆地域辽阔,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2200~3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70%,是我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丰富的光热资源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不仅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而且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为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而新疆绿洲农业的相对隔离、干旱的气候条件、优质的水源和适时灌溉的农业生产模式,使新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拥有巨大的绿色环保生产条件。此外,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果品品质资源,库尔勒的香梨、吐鲁番葡萄、库车的小白杏、阿克苏的核桃、哈密的枣等。据资料记载,新疆的果树资源约有16科33属114种近1000个品种,在众多的林果品系中优良品种约有3000种之多;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 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结构最终决定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尽管在总需求中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比例下降,但总量会上升,同时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初级农产品、低档产品比例下降,加工品、特色产品、优质产品的比例上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003年新疆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5年的123.87公斤下降为71.77公斤;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17.25公斤增长到27.75公斤;蛋类从3.5公斤增长到8.86公斤;水产品由2.6公斤增长到5.3公斤;鲜乳品由16.4公斤增长到30.76公斤。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46.85%降为2002年的34.11%。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又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

社会经济环境。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从新疆来看,情况亦如此。据新疆统计资料显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801.64万吨;肉类由1978年的9.65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15万吨;禽蛋由1978年的4.29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23.62万吨;棉花由1978年的5.5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60万吨,棉花生产、规模与产量的生产优势十分突出。另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如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红花、葡萄、细毛羊、乳品和牛羊肉等,每年有50×104t特色瓜果产品外调出疆,畅销国内外,效益明显提高,有能力成为我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生产基地。而特色林果园艺业和畜牧业在市场、资源和生产条件上也具有快速发展的明显优势,以加工番茄、胡萝卜、石榴汁(酒)、枸杞和红花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产业成为新疆特色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珍禽和珍稀水产为代表特种养殖也在蓬勃发展。此外, 近年来政府对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而且新疆交通的自我完善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一批公路项目的建成和新疆航运的发展正有效地改善着新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交通困境日趋缓解,对公路、铁路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也将逐渐加强,必将有力地推动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及信息流的广泛交换,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大,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使其具有了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外部环境。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化经营方式整合现有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大有可为。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特色农产品生产质量、工艺落后。其一,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量少,比重低,农业中以区域优势为基础的特色主导产业未建立起来。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真正确立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技术领先的特色主导产业。棉花、小麦、甜菜、西红柿一直是传统主导产业,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些产业链,但相比之下十分薄弱。其二,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导致一些已建特色农产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的开发和挖掘。其三,特色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滞后,农业产业链条短,市场范围狭窄,缺乏对农业生产的拉动效应。从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品质来看,新疆大部分特色农产品基本上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由于加工、包装手段及标准化程度较落后,加工效益较差,特色农产品后续增值效益未充分发挥出来;从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品质来看,由于缺乏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检测手段,特色农产品还存在着整齐度、纯度、净度较差以及包装粗糙等问题,因此商品品质不高。此外,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能力差,使销售内地和出口的优良特色农产品受阻。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多数企业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企业少。多数龙头企业,一是实力不强,仍然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自有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能力低;二是管理水平低,决策能力、应变能力、销售能力不强;三是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科技人员较少,科技研究和开发能力较低。

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市场开拓、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点,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新疆与内地仅靠兰新公路等仅有的几条干线相连,运输路线长,地利上不占任何优势,成为阻碍农产品流通不畅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运作中的职能需要尽快转变。由于目前新疆市场化程度低,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运作中仍起决定作用,大大影响产业化的进程。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须给政府一个恰当的定位,使政府由产业化经营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间接管理者。

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地域优势,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名、新、特、优上大做文章。目前新疆特色农业主要包括:特色种植业的棉花、哈密瓜、番茄等,特色林果业的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以及优质畜牧业的细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等。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首先必须重视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优质棉产业基地建设 以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棉基地为目标,以提高品质和发展多类型棉为突破口,调整棉花种植布局,稳定宜棉区,严格限制次宜棉区发展,淘汰风险棉区;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细绒棉、中长绒棉、长绒陆地棉和彩色棉的生产基地;全面推广超宽膜、高密度、机采棉、膜下滴灌、精量点播、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成熟配套技术,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特色林果园艺业基地建设 特色林果园艺包括发展哈密瓜、葡萄、库尔勒香梨、皮亚曼石榴、优质杏、薄皮核桃、蟠桃、大枣、巴旦杏等名优特瓜果基地。通过优先发展优质苗木种子基地建设,提高特色林果园艺产品质量、规模和效益,形成系列化、多类型、多品种、高质量的特色、优势林果园艺产品。

优质畜牧业基地建设 新疆草地和饲草料资源丰富,畜种和畜产品质量优良是发展畜牧业的最大优势,其中最具优势的是细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新疆细毛质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最好的澳毛质量水平。在保障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前提下,一是着力改良草场、遏制草场退化,在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并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以出售草皮或饲草为目的的草业;二是以细羊毛、乳制品和牛羊肉为重点,抓好细毛羊和山羊绒基地、肉牛和肉羊基地、乳制品基地和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大力繁育和推广优良畜种、草种,推广普及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三是采取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途径,大力发展特色珍禽水产养殖业、马鹿等特种动物养殖业,逐步实现优质化、规模化。

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还要依靠科技提高产品档次,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此外,还须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龙头”,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首先,从市场开拓能力,产品的开发能力,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及发展后劲等方面考核、选择龙头企业。既注重当前表现出来的优势,更注重发展潜力,既研究市场优势潜力,又分析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与潜力,尤其是人才技术资源的优势潜力。其次,通过各种优惠宽松的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贷款方面,一要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重点用于特色农业产业化,而用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重点则要用于龙头企业;二是调整信贷结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其它商业银行资金投放重点应支持龙头企业,在信贷资金计划安排上给予重点保证,统筹安排贷款,提供承兑汇票、信用证和结算业务,对大型项目、基地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实行龙头企业承贷承还制度。在税收方面,减免地方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凡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以及流通领域内相关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可免征一定期限的所得税。此外,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建立龙头企业风险保障体系,减小企业风险;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组建特色农产品集团作为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租赁融资等多种方法在资本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获得快速发展。再次,龙头企业的建设,一要依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将企业塑造成面向市场的新型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使龙头企业成为规范的现代企业;二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的特色产业化龙头;三要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市场建设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一要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和逐步发展各种营销组织和中介组织,参与特色农产品流通,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要有计划地在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和集散地扩建、改造、新建一批具有新疆特色、能够辐射和影响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的综合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逐步形成有形市场流通与无形市场交易的现代化流通环境,保证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产业优势。

政府职能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建设主要包括强化、弱化、转化三方面,即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转化政府的社会职能。第一,强化公共管理理念,实施公共管理。这方面内容主要包括:依法行政的理念,杜绝违法运行,“暗箱”操作;政务公开的理念,保证民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层级管理的理念,扩大政府系统内部的沟通、协作与监督;公开服务的理念,将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注入政府管理之中,追求创新、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目标。第二,明确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和弥补市场缺陷的基本职能,将单纯的经营性事务,即没有外部性或外部性较小的经营,由市场机制调控运作;将具有较强外部经济的经营性事务,比如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训等具有社会公益的行为由政府扶持。第三,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保证市场运行的外部条件。在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减少行政干预,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控,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提供服务和改善发展环境等综合性措施,保障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关键。由于特色农业的主要方向是优质产品、专用产品、深加工产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进行,需要相应的先进生产资料以及技术、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所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仅是改变经济行为主体就能够解决的,除了农业生产环节以外,还需要相应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此,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从新疆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建立适应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融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服务形式、多种联系渠道于一体的多样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通过各服务组织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发挥特长,优势互补,建立立体化的多功能服务网络;三是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独立的新兴产业,在充分满足产业化链条各环节需要的前提下,应实现服务性质的有偿化和服务经营的企业化;四是协调各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减少相互间的重复建设和利益纷争,使服务组织逐步向一体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并通过合同购销、合作供销等形式密切与农户联系,建立灵活多样又有章可循的运行机制;五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适应市场运作规律,制定日益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法规,既保障各服务组织的基本权益,又强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行为的规范。

参考文献:

1.王元京.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标准探讨.经济学家,2001(2)

2.马宗舜.论区域优势与农业产业化方向选择.理论与改革,2000(6)

第12篇

关键词:乡镇农业;机械化;问题;方案

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农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农业体系建设发展的重点基地,乡镇农业发展越发受到社会关注。机械化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对建设农业产业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发展契机,本文就乡镇农业机械化中存在问题展开探讨,寻求解决方案,以推动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

1.1财力资源不足

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济体系形成的重要手段。当时推广乡镇机械化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后备资金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机械化设备难以更新,乡镇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难以维系。另一方面,进行机械化建设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没有财力资源的支撑,村民无法获得相关技能及经验,欠缺实际操作机械的能力,不利于乡镇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及应用。

1.2基地建设不完善

要形成乡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必须建设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实验基地。现阶段,大部分农民的专业素养与农业知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难以认识到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重要性。只有建设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实验基地,让农民认识到机械化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推动乡镇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及应用。

1.3推广机构作用低

要想加强对乡镇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效力,建设专业培训机构必不可少。只有在专业人员及合理推广方案的推动下,才能使乡镇农业机械化理念更快、更好的在村民间传播,推动农业产业化经济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建设专门的推广机构也可以提高农民学习农业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乡镇农业健康发展。

1.4机械设备出现老化现象

机械设备只有及时更新换代,才能更好的满足时代要求。在乡镇地区,由于农民农业知识缺失及相关部门指导工作不完善的问题时有发生,导致农业机械化设备应用率低,机械化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换代,且出现局部使用,整体利用率低的状况。机械化产业难以在农村打开市场,也间接导致了新产品使用率低的状况,极大的影响了乡镇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及应用。

2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方案

2.1完善机械化服务体系

推广乡镇机械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农民需求与接受能力,要坚持农业机械化服务于农业及农民的原则。建设乡镇机械化体系首先要考虑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价格的接受能力,同时也应注意机械化设备的后期维修保养问题,超出农民承受范围的机械化设备必然难以在乡镇地区大范围推广。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调控,大力推进乡镇农业机械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加准确的机械化推广政策,机械设备维修、作业信息,进一步推动乡镇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

2.2建设特色化机械化体系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条件极为复杂,不同地形地势对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要求也各有差别。在做好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时,除了对通用型设备的推广应用,还应充分考虑本地区作物生长、收割特点,结合本地区农业的发展状况推广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既要考虑设备的使用效率,又要结合设备的磨损程度和维修费用,选择更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情况的机械化设备,从而更大程度的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打造特色化农业产业体系。

2.3完善质量监管及后期维修工作

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质量问题不仅关乎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其安全性还关乎操作人员的安全。在机械化设备使用过程中,一旦质量上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从而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当前阶段,相关部门应加强质量监管,避免质量不过关的三无产品在市场的流动性,政府应实施相关政策,对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予以处罚,建设安全、高效的机械化应用体系。企业也应遵守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严格监督机械化设备的生产环节,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与高质量,严格处置不合格产品。

2.4完善农民农业知识体系

只有切实提高农民的农业知识水平,才能改善乡镇机械化的推广及应用。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会,增强农民对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及应用的认识,使农民群众认识到机械化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乡镇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机械化在乡镇地区的推广,建设更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济体系。

2.5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乡镇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及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完善推广人员与农民的交流,使农民群众更好的认识到乡镇农业机械化应用的重要性。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推动人员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同时,要完善推广人员的服务体系建设,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能选取农民群众更易接受的方式,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及高效性,更好的推动乡镇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及应用,推动乡镇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结语

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做好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工作既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又能推动乡镇农业向科学化、安全化、产业化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当前,农业机械化建设仍然面临财力不足等问题,这要求我们立足现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推动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佘锦慧.加强乡镇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方法与路径探索[J].科学导报,2015,(21):109-109.

[2]马忠勇.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和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3,(3):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