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2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戏剧影视文学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影视资源 高中语文 教学应用
影视艺术,它吸收了文学艺术中的优秀部分,并且融合了音乐、美术、绘画等多方面的艺术,通过故事的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生活,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让电影、电视以及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影视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充分利用能促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资源。
一、影视资源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影视资源生动直观,声情并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课堂教学,将其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的课文篇幅较长,只靠教师一段一段地去分析,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还有一部分课文只是节选文段,若要让学生了解整部文学作品,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其余的章节做详细的讲解。对此,教师可以把搜集教学资源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将影视资源加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上,最大程度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课文《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相关的电影,将课文的完整故事情节形象并且直观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这不仅能够减少教师繁琐冗长的解说,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另外,往往学生不爱听课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课堂枯燥,而影视对学生有着无穷的诱惑。如果教师适当地给学生播放视频、电影,学生上课的兴趣也会增加。如讲到戏剧单元《窦娥冤》、《雷雨》和《哈姆雷特》等,如果能够结合电影或者戏剧视频来上课,将课文的相关片段带到电影里面去学习,结合分析人物的性格、戏剧的冲突、台词和潜台词的使用等,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戏剧文学的理解,感受课文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对戏剧的浓厚兴趣。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领悟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真切领悟生活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大部分影视作品都会是关注社会的现实,表现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一些优秀的电影更是把真实的生活和人类高尚的情操品质展现给学生。因此,如果能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加入影片欣赏,学生就能间接接触社会生活,思考人生的生活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素质修养,促进学生心智走向成熟。例如,电影《活着》,整部影片主要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会有诸多的无奈,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后的人生,启发他们遇到困难时要理性处理;励志影片《阿甘正传》则能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扫去心中自卑的阴霾等等。这些优秀的影视资源对学生的语文素质修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
作为引导者,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影视资源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好优秀的影视文化,使之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熏陶学生的品德情感。
(一)影视资源应用于口语教学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上,教师可以筛选出一些符合高中学生生活实际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激发学生说出自己观看感受的兴趣,从而进行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如《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它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勇敢地接受现实带来的困境,如何在逆境中坚强的活下去。在让学生观看部分精彩的片段后,可以提问:主人公为什么会成功?哪些情节让你最感动?等等问题,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另外主人公许三多个性鲜明,对话精彩,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播放3-5分钟的无声片段,让学生根据片中许三多的动作、神态等,为短片配音,更可以组织同学根据情境创编小短剧进行表演。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兴趣盎然,自然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影视资源应用于阅读教学
科技的发展让现在的学生更多关注于手机、电脑、网络等,而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包括阅读量的问题。如何重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影视作品以动态的视觉辅以声音,使其中要表现的情感内容更为具体明确,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影视资源的应用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提供了途径。
高中语文的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课文属于名著、名篇,其中大多都有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童年》等等。上课时,教师在讲课中间插播相关的精彩片断,加上书本的情感朗读,既解决了学生对于课文的不理解,缩短了探究的时间,也让学生在直观的影视欣赏中体会出文本之美,从而突出课文的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原著的欲望。
三、结论
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可缺少。将影视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让高中语文变得更加声色兼备、情感丰富,增添语文学科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晶;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广东科技》2010(02)
【关键词】戏剧;第二课堂;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话剧作为舶来品,其最早的演出形式可追溯到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学生演剧活动,其后无论是被认为现代话剧开端的春柳社,或是中国北方话剧摇篮的南开剧社都与学生群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代中国,话剧活动是校园最为活跃的项目之一,话剧因其产生的特殊背景而承担了宣传、教化等社会功能。从对西方戏剧的搬演、改译到戏剧文学的创作、演出,中国话剧运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也催生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戏剧环节课时有限,课堂教学内容仍然多停留在对作家作品的文本讨论上,但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于此。然而就非艺术院校而言,“综观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戏剧从来没有在全民教育的课程表中得到正式的承认。”[1]那么,如何利用第二课堂组织戏剧活动,对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戏剧教学环节进行有效补充和拓展,是值得一线教师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现当代文学戏剧教学环节的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近年随着课时的压缩不断给任课教师提出挑战。百年文学史涉及相当复杂的思潮、争鸣、作家、作品等各个层面,就题材类别又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几大类别。在文学史教学中,小说、诗歌、散文往往承担着教学重点和历年考研考点的任务,相对而言,戏剧多聚焦于经典作家作品,戏剧艺术的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很容易在教学中被忽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过去对戏剧环节的教授和研究多倾向于文本研究与作家研究,到了二十一世纪前后,由于国内戏剧研究视野、方式、方法均有所改变,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不再将戏剧作为单纯的案头之作而开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但是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主动把握学术动态并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这就使得接受传统教学内容的学生,有可能错失在专业中进行戏剧艺术体验的机会。对于另一部分教师而言,在有限的课时中,若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戏剧进行整体性把握,带领学生了解戏剧文本、演剧之间的表达差异,内化戏剧理论与技巧,熟悉舞台行为逻辑,最好的方式就是使其在戏剧的编创、排演过程中去亲自感知戏剧知识,将课堂教条通过实践活动生动地演化、吸收,最终达到切实领悟专业知识的目的。但是,有限的第一课堂中,这一理想愿景几乎无法达成。因此,在第二课堂中进行戏剧活动就成为一个可能性的补充和拓展途径。
二、戏剧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戏剧社团仍然是当下各高校较为活跃的团体,但若要将戏剧社团活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有效结合,也仍然存在实际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目前并非所有高校中文专业都能配备具有戏剧研究背景的专业教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中文专业的传统课程,在教学中多采用的较为单一的教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教师大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在专业学习范围内,若非涉及戏剧研究相关方向则会由于知识体系的有限性,很难对戏剧有全面的认知、理解和实践,这样就限制了其对于剧本创作、戏剧排演的有效指导,具体活动难以展开。其次,教学与管理脱节。高校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往往依托于团委,由学生工作者直接展开领导与组织。即使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因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压力,能够全面投入学生或社团活动的情况并不在多数。而缺乏管理系统的支持,则在实际展开中会遭遇各种困难。一场演剧完成过程中,剧本创作、戏剧理论的外化、导表演体系的介绍,演出节奏的控制与把握等等,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各个环节,如若缺乏专业的指导,多会流于模仿式的娱乐表演而缺乏创造性的作品。因此,教学与管理的脱节导致教学第二课堂的目标难以实现。业余戏剧活动缺乏一定的重视。“戏剧对年轻人最有用的方面,是能将他们放置在一个境遇中,在那里他们面对选择,并且做出选择,让他们有机会让自己更加(或更少)富有人性。”[2]在目前众多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戏剧的育人功能并不低于其他活动。通过戏剧创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精神联系,提升自我认知,并在团体中学习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因此,以戏剧活动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和知识内化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众所周知,戏剧的创演需要较大的时间、精力、资金等方面的投入,虽然目前很多非艺术院校极为重视对校园戏剧的扶持与发展,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但能够从学科层面、经费层面、管理层面给予大力支持的毕竟不是所有高校。因此对许多院校而言,管理层面重视力度不够也是带来阻碍的原因之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校际差异与地区差异性,以上情况仅适用于部分高校,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但即使如此,也仍然是我们经常会面对的困境与难题。对这些问题的改善,不仅需要一线教师的努力,还必须得到多方支持与重视。
三、改进的方式与意义探讨
在将戏剧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教学环节的教改探讨中,在讨论如何改进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戏剧活动参与教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的探讨才不失价值。首先,教师应当具备主动参与意识。当教师选择在第二课堂以戏剧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补充时,应当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组织和开展活动。戏剧所特有的魅力总是会将年轻人凝聚在一起,这是历久不更的事实。教师如能主动参与其中,在剧目的编创上可以有倾向性地选择与文学史相关的内容,在编剧方法与技巧、编剧理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则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强化学生对文学史与思潮史的理解,对历史、文化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在排演过程中适当参与,对舞台、场记、调度、服装道具等问题做出一定的专业指导和要求,可由此加强学生对舞台概念的感知力,提高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戏剧基本各要素的理解。当然,前提要求是教师本身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能够不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以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有效指导。其次,加强教学、管理层面的合作。一部优秀的剧目从策划到最终上演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投入,各部门的协调与组织,经费的来源,全面的排练,道具服装的准备,舞台的搭建等等决不是一般非专业学校可以轻易做到的,加之学生并非表演专业,形体、语言的控制能力都未曾经受训练,无法与专业表演相比较,在训练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知道,戏剧是载体,教育是目的。在非艺术专业院校,虽然学生的主业是学习,但课外的活动同样精彩且必要。维各托斯基认为“表演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判断力”。[3]因此,教学层面与管理层面应当加大协作力度,在保障学生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推动校园戏剧的展开,使学生加强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和对自我的认知,并通过舞台的现场表演进行充分的个体展示与表达,提升心理素质。此外由于戏剧是团体活动,哪怕独角戏也需要多方面的幕后合作,因此可以达到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具备更好、更快的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培养身心健全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也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再次,提高对校园戏剧活动的重视。著名剧作家李婴宁曾写到:“我们知道戏剧本身是具有教育功能的,这是任何人想‘去’也去不掉的固有功能。只要有戏剧,就有教育作用,只是看你放大还是缩小,还是故意歪曲、掩盖而已。”[2]戏剧的教育功能毋庸置疑,校园戏剧一般受众数量较大且多为在校学生,戏剧表演不仅能够教育台下观众,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感受力,更能够使组织者与参与者得到自我教育。一场戏剧的创演需要各种人才,在创演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依据特长发挥各自优势,增强自信心,也要鼓励学生走出舒适圈,挑战自我,以此更好地完善自我。因此,校园戏剧无论对参与者或是受众群体,意义都极为重大。
四、结语
尽管本文讨论的是将戏剧活动作为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第二课堂展开讨论,但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还在于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完善、品德的建设,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正如戏剧学家奥斯卡•G•布鲁克所说,“教育应该是协助学生,舍弃享乐与物质的目的,来发挥他们的潜能,而戏剧正具备了人类力量的最大强潜能,不仅可以作为课程的要素,达到人性的目标,而且很明确的,他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媒介。”[4]因此,以戏剧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以“浸入”的方式来内化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实践能力,拓展个人技能,完善自我发展,它所衍生的教育功能甚至从某方面来说,较第一课堂更为丰富。更为重要的是,话剧在中国至今不过百年,在一百余年的话剧史上,它也曾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戏剧却仅在较大城市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戏剧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仍然存在。但无可否认,一部优秀的戏剧给创演者和观众带来的心灵触动与情感净化决不亚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无法准确把控学生潜力走向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戏剧环节的教学工作中如若能极尽所能地依靠第二课堂,去拓展学生的眼界、知识、能力,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在实现前文所言的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在将戏剧的火苗无声地种在年轻大学生的心里,而这些,都将为中国戏剧的繁荣打下基础,悄然培养着一批又一批未来的戏剧观众和戏剧爱好者。
参考文献:
[1]孙慧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戏剧艺术,2002,(1):4-9.
[2](英)大卫•戴维斯.想象真实:迈向教育戏剧的新理论[M].曹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02,006.
[3]金李俪.论英美戏剧教学中表演与实践的意义[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59-61,81.
关键词:戏曲音乐;音乐教育;初探当
今国内歌唱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并举,传统戏曲唱法在音乐学院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被划分到了单独的学派。既然都是唱腔,那必定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借鉴,在演唱中或许还能发挥创造力,且得到新的演唱技巧,创作出新的作品。
一、戏曲唱法与其他唱法相交融
(一)戏曲唱法与美声唱法
中国新歌剧实现了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相结合,两种唱法在演唱的技巧上互占优势,歌唱家们在演唱中相互转换,使音乐作品非常好听。如新歌剧《白毛女》、《江姐》等,在《江姐》这部新歌剧的原剧音乐创作中,主要以四川民歌为素材,并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语汇和创作手法,大大增强了该剧的戏曲色彩。[1]虽然两种唱法在发声上还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美声唱法在使用声带和气息的对抗中,不同力量的运用相对于戏曲唱法使用声带和气息的对抗力会弱一些,所以在演唱时可以适当降低对抗力,采用混声唱法使两种唱腔运用自如。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是采用意大利语来演唱的,戏曲是采用当地民间方言演唱,在吐字咬字上追求地方色彩,在不影响发声的状态下,让观众能听清楚具体的歌词内容,这也是对歌唱家的演唱技巧有一定的要求。“戏曲唱法实际上和美声唱法呼吸的基本方法大致是相同的。”“美声里说的假声其实是混声,和戏曲里面所说的小嗓,也叫‘细嗓’,是一回事。”[2]可以发现这两种唱法中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既然存在着相同之处,为什么不能结合起来呢?美声唱法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后被快速运用到歌唱学习中,由于其在西方得到了逐渐的完善,在我国发展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喜爱。我们可以通过基本的声乐基础学习打牢基础,从而为戏曲唱法的学习开辟一条新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戏曲唱法与民族唱法
戏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是在我国民间成长起来的,之间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传统戏曲唱词精炼,词曲传达的情感细腻,给民族声乐演唱启发极大。“戏曲唱腔的咬字,有字头、字腹、字尾,唱出的字很完整;民族声乐发声要求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情声结合。”[3]民族唱法是我国民歌结合传统戏曲词曲与西洋美声唱法融合而成的新的科学声乐表演体系,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演唱风格鲜明。民歌和传统戏曲词曲是民族唱法的主要源泉,传统戏曲的演唱语言和音乐表现为民族唱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尤其是对现当代民族歌剧有着深刻的影响。[4]当下,深受大众喜爱的“吴碧霞唱法”就是将戏曲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成功案例,青年民族歌手吴碧霞的唱法,戏曲元素占有大量的比例,但是,她的唱法之所以得到大众的青睐,就是因为她把戏曲的唱法进行改良和融合,在音乐再创作上能够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演唱风格。[5]这也使民族唱法在发展和传承的道路上开辟了新天地,能受到大众的喜欢,说明人们在演唱过程中感受到了更舒适的发声方式,在技巧上得到了升级。
(三)戏曲唱法与流行唱法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流行音乐领域出现了将戏曲唱法结合的流行歌曲,基本上是借鉴戏曲的器乐、唱腔、念白等来进行创作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曾经说过:“音乐无国界,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融会贯通才是生命力。我们相当欢迎蕴涵有京剧文化因素的各种表达形式,而且我并不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到戏曲的本体。因为他们做的东西毕竟与我们不一样,他们不是标榜着唱京剧而去破坏京剧的规则和典范,借鉴是完全可以的。”[6]尚长荣老师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京剧需要传承和发展,不是单一的生搬硬套,而是学习它,把其中的精髓融入到其他风格中,这样才不伤害到本体,达到延续。今天,在民间被普遍传唱的流行歌曲如《冰糖葫芦》《新贵妃醉酒》《OnenightinBeijing》《Susan说》《花田错》《霍元甲》《我的地盘》等。这些优秀的作品已经实现将戏曲完美融入流行歌曲,作曲家们把戏曲音乐中的精髓通过流行音乐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广大媒体让更多的人可以听到,被大家口口相传,从中国传遍世界各地,不仅让流行音乐的创作得到了新的提升,而且使得戏曲音乐在世界乐坛继续发扬光大。戏曲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瑰宝,融入到流行歌曲中成为新的血液,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7]在当代的中小学生中,包括许多大学生们对戏曲音乐比较陌生,大家基本上听的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与戏曲相结合,对于当代学生们及大众在快被淡忘的戏曲音乐来说,得到了一丝新的回暖,将对戏曲音乐新的认识开启一扇大门。偶尔还能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听到有小朋友在唱着流行歌曲,周杰伦的《我的地盘》,歌词中“:在我地盘这儿,你就得听我得儿,把音乐收割儿,用听觉找快乐儿,开始在雕刻儿,我个人的特色儿,未来难预测儿,坚持当下的选择儿……”这些个性的儿化音就是周杰伦借鉴戏曲唱腔里的地方方言特色吐字而来,在流行音乐中还是首次出现,非常有个性,这首歌在最初发行时就火遍全国,之后成为移动电话的来电铃声,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首歌频繁“洗脑”。一般的作曲家还不太擅长将不同唱法的歌曲风格相融合来创作出新作品,当今占歌曲界主流的还是流行音乐,将戏曲音乐融会贯通进各类唱法的曲目中还有待不断开发和尝试,作曲家们在创作时还需要大量的收集各类音乐素材,聆听各种音乐,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创造力,带给大家更多好听的音乐作品。依据现有的作品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还是比较接受这样的音乐风格,这些中国风的流行歌曲能受到大众的热衷和传唱,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说明此方法可行,未来还需继续探索,找到各种唱法的不同之处和共通之处,继续写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二、戏曲音乐与音乐教育
现代音乐教育以人为本,戏曲音乐虽距离当代已有历史感,但作为中国人在骨子里会对自己的传统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审美观。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音乐自然的、直接的理解和欣赏,这是民族天性的一部分,是中华大地赐予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民的天然馈赠;另一方面是古今审美观的矛盾,通过长期的引导和学习,对古人审美观和世界观的关怀可以使矛盾得到化解。还可以参照和对比,将古今审美巨大矛盾化解为对传统戏曲音乐审美观的理解和接纳。[8]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欣赏中国戏曲、中外歌剧、音乐剧及戏剧和影视配乐等,了解戏剧构成的主要元素;了解我国传统戏剧及中外歌剧的起源、发展、流派风格、主要代表人物及艺术成就,并能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做出评价。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标中也增加了京剧的教学内容。京剧在两百多年前形成于清代民间,现在是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世界三大剧种之一。表演者被划分为生、旦、净和丑四类。京剧是一门极为复杂且精致的艺术产品,是世界戏剧音乐宝库中的珍品。[9]在学校的课本里关于京剧的篇幅越来越少,很多音乐教师们对于京剧的了解也不够,导致在讲课中学生们对戏曲音乐兴趣逐渐疏远。再加上每一场剧要看完的话起码要两小时多,现代都市人如此繁忙,很少有心思闲散的听上一场经典剧。目前看来大部分音乐教师对于戏曲知识比较缺乏学习,更没有此类的艺术实践和体验,在教学上无法胜任。在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中,在对教师专业的培养中,对于戏曲普及不多,导致教师们自身对戏曲的兴趣也不高。传承戏曲音乐也是作为音乐教师的责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发展,使学生们对民族音乐加深领悟和理解。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建立对戏曲音乐的热爱及兴趣,可以多参加市区内票友们的活动,与老票友们深入详谈,会获取很多信息;其次可以去现场听一些戏曲的演出,通过现场体验来获得视觉、听觉享受,由此对戏曲音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然后还需要查阅大量有关戏曲艺术的文献资料和音频资料,来获取理论上的知识建构,对戏曲艺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今后在给学生们讲到专业术语时能对答如流;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除了能教授音乐课外,还需要有表演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们互动,在戏曲音乐这一章为了让当代学生们更能零距离与戏曲接触,可以跟学生共同编排一段名家唱段或一段戏,在编排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作为戏曲演员需要穿什么样的戏装,画什么样的脸妆,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程式动作,不同的人演绎同一个角色有哪些不同点等等,教师们将会把这样的音乐活动变成一场有意义的文化传承,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而渐渐喜欢上戏曲音乐。要让戏曲音乐传承,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音乐教师们对戏曲的认识程度,在培养音乐教师的过程中应当做个热爱戏曲艺术的教师,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提高戏曲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戏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了配合全民热爱古典艺术,在今年的央视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中,邀请了来自韩国和国内的流行歌星和演员等,分好小组,在有限的时间每三人跟随一名戏曲大师学习一段戏曲唱段,最终要表演给当地老百姓们看。这个综艺节目把戏曲介绍的非常详细,再加上明星们的名人效应,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有许多中小学生们也在收看。结语把戏曲纳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不仅普及了知识,也实现了文化的传递。[10]现在网络运用越来越发达,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许多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戏曲音乐在网络的点击率还远远不够,作为戏曲爱好者和当代的音乐老师们,对戏曲音乐传承的道路还会很长,坚持下去以期培养出更多的戏曲观众。
参考文献:
[1]原丽红.试论中国新歌剧中美声唱法与戏剧唱法的运用——以《江姐》选段《五洲人民齐欢笑》为例[J],歌剧,2011.05.15.
[2]罗鹏.美声唱法与戏曲声乐发声的相通之处[J],北方音乐2015.03.30.
[3]韩瑛.论民族唱法向戏曲唱腔的借鉴[J],四川戏剧,2010.06.15.
[4]唐敏.民族唱法借鉴传统戏曲词曲表现的内容[J],四川戏剧2013.05.25.
[5]尤国通、吴碧霞.演唱风格及民族唱法与戏曲的结合[J],大众文艺,2014.07.15.
[6]潘研娜.当代流行音乐中的戏曲风[J],黄河之声,2008.02.08.
[7]唐赛男.论戏曲与流行歌曲在声乐演唱中的结合——以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为例[J],音乐时空,2014.05.30.
[8]李文吟.对传统戏曲音乐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J],戏剧文学,2010.02.15.
[9]梁兰J.中小学音乐教学论之(三)——再谈戏曲音乐进课堂[J],黄河之声,2013(21).
关键词:兴趣;氛围;思维;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6-0027-02
语文,不仅是学习和交际的工具,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工具,而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下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却在逐步丧失,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厌恶之感,即使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依然很难变压力为动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来突破语文教学的瓶颈已刻不容缓。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枯燥乏味,字词句段篇肢解了文章,也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浇灭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饶有情趣。美国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谈到:“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变奏曲’,你可以把这种艺术形式移植到教学上来。”[1]语文教学可以根据情况变换语速、调和语气,音随意转,气随情变,抑扬顿挫,和谐变化,形成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从认知角度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发展虽有其特殊性,但也遵循着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本规律。”[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影视、课件、幻灯、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使学生走进文本。例如在教《琵琶行》一课时可以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境遇,也可以观看一段琵琶的演奏视频让学生对第二段音乐的描写有较为深入的感受;在学习戏剧《雷雨》选段时,给学生播放话剧《雷雨》,这样可以对戏剧、对《雷雨》的主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会按照常规的思维去发现、处理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老教师更容易受自己以往教学习惯的影响,课还没有上,学生就能猜到他要讲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对语文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创新。
在一次刚分完班的语文课上,我刚进教室,就听到部分学生窃窃私语:“老师,我们不要做自我介绍。”原来,他们已经从我执教的另外一个班的同学口中了解到我会让他们做自我介绍。诚然,自我介绍有很多好处: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大家互相了解、增进班级的凝聚力……可是,当学生开始心理排斥时,我必须作出调整。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道:“我并没有打算让你们做自我介绍,但是你们要介绍你们的同桌。”话音刚落,学生就欢呼雀跃起来,急忙投入与同桌的相互了解中。事后发现,介绍同桌比自我介绍更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更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倘若我不听学生的意见,执意让他们自我介绍,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倘若不是学生的“逼迫”,我还会陷入预设的思维一成不变。
由此可见,教师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我相信,拥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一定会拥有一批喜欢创新的学生。
二、评价机制要多元化
当下,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学着学着就没有兴趣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评价机制太单一――以一张试卷的分数论高下。这样一来,许多平时学得很认真的学生,在考试中未必能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更有甚者,平时的努力程度与试卷的考试成绩成反比。于是,他们就形成了“语文,学不学习一个样”的观念,进而对语文学习也就丧失了兴趣。
其实,根本原因是学生带着功利性去学习语文。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和学生探讨语文学习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曾给语文作了注解: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和交际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工具。因而,我们学习语文,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还为了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培养自己健全独立的人格,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学会鼓励和表扬学生,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同样的情况,表扬可能比批评效果更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言:“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的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或许这位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但他的书写很漂亮,或者他的口语表达能力强,抑或他的某个见解很独特……
三、开辟第二课堂,课内外相结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果学习语文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就是把语文窄化了。就目前现状来看,升学的压力让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没有了课外的生活。因而课内外相结合,开辟第二课堂显得尤为重要。“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不但能深化第一课堂的知识,而且能从中学习第一课堂所学不到的知识”[3]。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兴趣的发展,促进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如举办课外阅读、写作竞赛、影视欣赏、作品评析、诗文朗诵、演讲辩论、参观访问、调查总结等,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进而在才能展现中强化学习语文的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亚里士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护好学生那份对知识的渴望。若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的教学就难以开展了。对语文教师来说,能否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自身的知识是否渊博同等重要。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愿我们的学生能重燃语文学习的渴望,愿我们的教师能守护好中华文化的这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
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正是戏文专业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入比较的视野,在对改编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准。同时,老师也可指导学生讲文学作品自己改编成剧本,表演并制作成短片,既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为文学与影视教学之间搭起了合作的桥梁,不同课程之间若能相互沟通配合,让学生既不必增加学习负担又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复杂,单一的教学方法通常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综合运用讲授、范例、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作者:司方维 单位: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时空构建;场面调度;电视语言;声音美学
电视是随着电子技术发展产生的。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电视具有“传播功能”;作为了融合了文学艺术、舞台艺术、戏剧和电影艺术等多种艺术形态的综合艺术形态的电视本身具有“创造潜能”。而正是这种神奇的“创造潜能”本身,构成了电视艺术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催生出了多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电视艺术形态。本文将以高希希导演的《三国演义》为例,从电视语言的创新这个层面来论证电视的创造潜能。
一、历史时空的构建
新版《三国演义》作为电视历史剧,即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创作的电视剧。创造电视历史剧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客观的认识历史,更好的总结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电视艺术的创造潜能首先是表现在他对时空的构建上。三国演义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至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在位期间(大概从184年到280年),《新三国》在95集的剧情中展现了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景观。在这漫长的100年的事件内,据不完全统计三国所涉及到的将士大约有一千人。向观众展现出了在浩瀚时空的一幅历史画卷。
距上次首拍《三国演义》(旧版)的近17年间,人们对改编名著和电视剧的理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拍摄手段、电脑技术也都今非昔比。不过翻拍名著,遇到困难和挑战往往很大,一方面是每个人对名著有了人物有自己的根深蒂固的印象。这种特别是曾经搬上过银幕的作品,固有印象更是根深蒂固。如果依旧套用原著的故事叙事顺序,重拍还有什么意义?老版《三国》是一集一个故事的,不连贯。新版《三国》恰恰是为经典文本找到了适合影视剧表现的手段,新三国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物领着一段故事,在电视剧效果上好点,这更有利于调动观众往下看的欲望,而且剧情紧凑,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二、恢弘的战争场面调度
老版《三国》最被诟病的是武戏实在太草率,“过五关斩六将”这样的经典华章,也只是兵器简单碰撞、战马匆匆绕圈而已。而17年后,新《三国》打出耗巨资营造具电影感画面的口号,最大看点还是近百场战争场面,在北京拍摄时动用的人马数量高达6万。
新版《三国》调动了大量电子手段,营造古人战争的神奇莫测、变化无穷的浪漫主义的景观;调动了电脑绘图系统、视频特技技术、多层制作技术,数码特技、三维特技来直接介入创作。在这些技术手段的帮助下,新版《三国》成功的完成了对100多场恢宏战争场面的调度,如最重要的官渡大战、赤壁大战,彝陵之战等;稍小一些规模的战役达70多场,比如长坂坡、三英战吕布等;还有一些攻城之战与水军之战。此外,新版《三国》的打斗场面逼真。如“三英战吕布”中,有张飞“横矛立马”的场面,为表现出逼真的骑马射箭镜头,剧组把拍摄搬上卡车模拟射箭动感,拍摄赵云骑马打斗场景也是将马固定住,用风扇模拟风。不同于有些历史片表现武功的飞来飞去。
三、对有声语言美学的探索
首先,新版《三国》运用了人物对白、旁白(画外音)、音乐语言、有声音响等有声语言参加创造。剪辑中声音用的是5.1立体声效果,力求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享受。
第二,对有声语言美学的探索也体现在新版《三国》注视自然音响的还原,注重音响的信息传达,从而使得音响应该成为审美对象。该剧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在现场就进行同期录音,以求台词和音效的临场感和真实感。尤其是像战争、打斗、奔马、水战等场景,同期录音会比后期音效真实、丰满很多。考虑到参与拍摄人数的有限,声音不能达到战争宏大的要求,剧组请军队帮助录制大场面的人声。这些音响语言的运用,在新版《三国》中能够烘托气氛、扩大视野、增强真实感,并赋予画面以具体的深度和广度。只要出现音响,都应该成为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语言。
第三,新三国中演员重视从言语角度对戏中人物做出最好的阐释,给观众审美享受。因为拍摄条件的限制,除了现场录音之外,台词还是以后期配音为主。在演员表演时同步录制台词,情绪则会更加到位、流畅;而配音,就是对同期声台词进行弥补、修饰、润色,进行二度创作。饰演貂蝉的陈好描述在后期配音的时候:必须复习剧本,酝酿情绪,准备台词,全身心投入求达到最佳配音状态。其他演员也是倾注了很多心血来塑造的一个人物,他们希望从外形到内心、从肢体动作到声音语言,都可以将人物诠释到最完美。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鑫,何秋萍.《小议电视艺术的创造潜能》.选自《电视
研究》,2004年第11期
[3]梁国伟,李松林.《影视声音技术数字化的美学意义》.选
自《当代电影》, 2004年01期
很多人会将外国文学与翻译文学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要想更加深入的从事外国文学研究,首先对这两种文学有明确的区分。翻译文学,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以中国文学的思考方式并使用汉语的形式诠释和阅读西方文学,将外国文学中国化、本土化,是将中外两种文学思想、文学背景、以及中外两种文化通过语言进行互通和交融的一门学科,它是一种文化内部的研究,具有单语性。而外国文学,是跨文化的一种语际研究,相对翻译文学来讲,它明显的带有双语性。通过上述的概念区别,我们已经了解,外国文学并不是翻译的外国文学,不等同于各个国别的文化简单的进行累加,它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文学研究。并且可想而知,它面向的主要教学对象应该是中文系的学生(对于外文系的学生来讲,它就不能称之为“外国”文学了),那么我们在外国文学研究以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将外国文学教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翻译是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虽然它的最终结果还要归属于语言,但它是连接各国之间进行交流的桥梁,是自然语言非常特殊的研究对象,另外还应该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跟最初级的翻译文学研究不用的是,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对于语言的研究上,更侧重的是将翻译中所涉及到的文学现象放在民族背景、社会文化的层次上进行研究与考察。其次,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把外国文学当做翻译文学来讲授,还要注意翻译文学的局限性,同时还应该经常性的将译本与原着进行对照,去考察其中是否有增删、更改?两种文学版本之间是否存在变异?有什么错讹的地方?然后进一步思考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和效果又是怎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翻译的可能性、必要性、丰富性和局限性。
当前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学者主要主要分布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以及各高等院校的外语系、中文系以及相应的外国文学研究机构。正是由于以上的分布特性,我国当前的外国文学研究存在着以下的优势:人力优势,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分布的外国文学研究人员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的研究机构,其人员优势是其他机构所不能相提并论的,这为我国对外国文学的研究打下了根本的基础;国内高校的教学涉及多个国家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涵盖的领域之广也为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相应的学者可以更加完善的进行研究;在学校中,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主要是应用于教学的,使学生通过这些研究的学习可以更充分的了解各国文学的背景、文化底蕴以及文学差异,所以,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人员选择的课题更倾向于解决有实践价值的问题;人员师资的稳定性,当前国内的各大高校中,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有资深的教授引导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同时也不乏中青年研究力量的加入,研究队伍前赴后继不断壮大;各国高校之间经常会有一些学术交流会,这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团队可以不断的接收到新的思想,与各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接轨,丰富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课题。
三、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优势很是明显的,从国家规划到具体学术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人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文学史类的成果很多,但是由于缺乏国家高度的宏观调控手段,再加上大部分仍是个人项目,研究力量分散,不同高校的不通学者之间欠缺必要的交流,信息不能互通,所以难免会发生学术研究重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2.当前在研究方法和学风上还存在着浮躁情绪。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者都会趋之若鹜于某一个时期热门的课题以及热点的作家,而面对较有难度的课题或者学术难题时,就会很少有学者敢于接受挑战,对于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空白之处也很少有人问津,以至于这些领域遭遇搁置和冷落。
3.虽然当前不乏国际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但是我们对于国外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的了解还是会相对滞后的,仍然会有很多的作品仅仅是对外国文学的简单的翻译和罗列、盲目的跟风,缺乏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研究。
4.虽然目前国内对于外语的热衷程度很高涨,但还是以英语为主流,而且主要还是处于普及的程度。在研究外国文学的队伍中尚存在一大批外语水平较低、无法直接阅读外国文学原着,只能依赖于相关的翻译作品或者其他的评论着作,这也会从一定程度上造成曲解,影响到了对于原着内涵的领悟。
5、我们的文论话语尚存在问题。面对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大交流、大撞击的时代,我们的作家和批评家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与研究实践中往往处于一种比较艰难的境地。
四、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接下来,外国文学研究的总体趋势还应该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展,但是当前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的挑战。
1.对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的回顾和总结将是“十五”期间的首要任务。进入新世纪之后,外国文学研究将更加关注二十世纪文学进程的特点、思潮和流派,而时间上的这一距离也使我们有可能对刚刚过去的这一个世纪进行比较客观的总结。
2.对于外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一向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近十几年以来,虽然很多国外的文学理论都有相应的译着作品,而这些作品也都由很有途径进入中国,从而被国内的广大读者阅读。但是,至今现在国内或缺的仍然是系统的研究,更不用说做到为我所需,为我所用。这种局面亟待扭转。
3.加强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自主性。外国文学作品的译着以及评介文章等在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这方面我们已有相当显着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如何将中国文化和对外国文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推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立创见的研究成果,将是我们今后的主要研究课题,其成果也是中国评论界、学术界对世界文坛做出的最大贡献。
4.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束缚了我们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这种状况亟待解决,需要提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多元化。遵循外国文化的概念,研究文学与人、文学与语言、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
、文学与文化等跨学科的课题。在研究方法上要兼顾传统的研究方式和人类学、结构、符号、价值等新方法和新视角。 5.最大力度的减少重复劳动,加强各高校师资之间的学术探讨、信息交流、互通有无,避免学术封闭研究,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重复浪费,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加强我们当前外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的各项研究工作。如对非主流国家文学的研究、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对戏剧、诗歌的研究、对文学翻译的研究,填补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上一些空白的项目等等,遮羞都亟待进一步加强。
6、外国文学教学与教材编着标准需要转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潮流的推进,外国文学的学科建设受到了政治环境的极大影响,政治性成为外国文学研究及教材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而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开个开放的大局影响,外国文学在教材编着以及教学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审美性也开始成为教材编着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7、外国文学学科建设的更新于调整。首先要从学科性质上带来更新与调整,要求我们大胆的突破现有的教材体系和框架,吸取全新的科研成果,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充分的体现新课程要求;其次要更新学术理念,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高度注意翻译作品的价值与局限性,重视文学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另外,!要注意到教学方法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和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让课堂变成了知识的硬性灌输,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当今世界,多媒体、计算机、手机、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与各行各业有机整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随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是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将颠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那种“刀耕火种”的原始教学模式,正如前所未有地颠覆传统产业一样。而语文教师们如果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栖身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精彩纷呈的诗意教学空间,那么就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核心任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为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及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性人才。”
今年3月,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尹福泉在《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2017届高职对口升学语文学科第一次诊断考试分析报告》中提供了关于高三学生此次诊断考试的一组成绩数据:低分人数较多,全省平均分89.98(每份试卷总分为150分),平均合格率59.68%;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全省平均分未达合格线,合格率偏低,反映出语文学科仍是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中的薄弱学科,学校分段得分人数分布情况中高分段人数偏少、中低分段人数集中。这些数据和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当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何方?语文教师应该进行反思,并用心诊断,加以改进,更要顺应时代潮流,以“百舸争流千帆竞 ,敢立潮头唱大风”的胆识,用发展的眼光、多元化思维,主动采取以下这些有效策略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凭借信息技术具有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强大功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兴趣,让语文教学灵动飞扬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被学校和教师“边缘化”,普遍存在信心不足、自暴自弃、意志薄弱等问题,学生厌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无灵动的睿智之光,无生机活力,不能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和动手,那么教学会走向死胡同。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凭借包罗万象、动感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高度融合、超时空性等优势冲击着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运用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必将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面对新生事物,可能有很多教师不适应,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又因为中老年教师接受新生事物反应迟钝,所以他们接受并运用信息技术就会畏手畏脚、困难重重。例如:今年4月中旬四川省某县举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普高和职高)各阶段各学科讲课赛活动,为了给中老年教师更多的关照,特意组织了中老年教师参赛组,从比赛的要求和设奖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多优势和人文关怀。就在如此有利的情况下,参赛的许多中老年教师在赛课中的表现却令人揪心,他们教学手段落后,不懂得运用微课和声画并茂的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了无情趣,不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式教学和意义建构获得知识,泯灭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教师要以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开发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把学生培养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等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就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兴趣,让语文教学充满律动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之母。”这些妙言隽语启发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基础薄弱,信心不足,注意力和自控力都有所欠缺等学情,运用信息技术,把教材同图片、影像、声音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整合,用极具动感的图像、美妙的声音营造学习情境,活?S学生思维,产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视频和该剧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接着播放当代学者于丹等名人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经典音画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聆听乐曲和朗诵,就能体会此词雄浑壮阔、气度恢宏的意境,理解此词表达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一主旨。又如,教学《永远的蝴蝶》这篇小说,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永远的蝴蝶》和音乐《人鬼情未了》等,营造悲伤的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悲剧美。由此可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沟通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兴趣,领悟文本丰富的意蕴,让语文教学灵动飞扬,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 注重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立体、高效的课堂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在教学中,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其宗旨都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充分表现自我,充分发展个性,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这些金玉良言能够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虽然有将文本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语句形象化、立体化,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等优势,但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切勿受它牵制而失去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合理精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立体高效课堂,从而才能发挥信息技术最佳价值,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1 结合学情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作课件并适时运用课件
分析学情,是课件制作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注重学情的分析,结合学情想一想需要哪些教学资源,要多少,如何用等问题,制作出实用性强的课件。在运用课件时,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要运用、什么时候运用、运用之后效果怎么样”等问题,这样才能发挥课件的最大功能。例如,教学诗歌《静女》,教师就可以根据诗歌描绘的男女青年约会情景,扩充故事情节,制作卡通人物,设计人物之间的对话,以Flash或Html5(简称H5)等形式制作成微课,课前组织学生观看,有利于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蕴。
2.2 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的五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想象、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重点,是最需要重视的抓手,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而语文教学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些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学生难以领会重点难点,教师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像、音画视频和影视作品,再结合课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图文并茂,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再及时配以教师风趣幽默的讲解,学生延伸想象很容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这比起教师空洞的说教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学当代著名军旅作家兰晓龙的《士兵突击(节选)》这篇小说,为了更好地完成分析小说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个教学重点难点,就可以播放根据《士兵突击》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让学生对许三多、伍六一、成才等人物性格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使学生和文本产生感情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进行赏析,学生就能迅速归纳出极具个性的人物性格,而且还能充分领会深入当代军人灵魂和骨髓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又如,教学元杂剧《窦娥冤》,有限的课堂使学生只能浮光掠影地了解剧本梗概,对戏剧的认识很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播放《窦娥冤》的精彩戏剧视频,不但能避免学生学习戏剧的枯燥,还能弥补因课文是节选造成戏剧情节不完整的缺憾,使学生能全面直观地了解整个剧情,更透彻地理解窦娥的不幸命运与善良、刚强、有主见的性格以及充满反抗的精神。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经典的文本融合,能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立体高效课堂,更能放飞学生思绪,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对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非凡。
3 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书本知识的外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