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供应链发展报告

农业供应链发展报告

时间:2023-07-18 17:2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供应链发展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供应链发展报告

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农业产业化 五里明模式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趋势。目前,金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但由于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其在金融资源配置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既定金融资源约束下,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不但要在宏观上进一步建立金融支持体系,更要在微观上建立针对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以契合农业产业化的需求,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概念,试图将农业供应链的特征和供应链金融结合,以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相关融资需求。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在本世纪初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方向进行研究。本节通过综述文献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理论基础。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首先是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研究方向被重视。Santomero(2000)从价值增加的中介理论出发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价值增加的一个途径。James B. Rice(2003)在“Supply Chain Value Creation: Finance Meets Supply Chain”的报告中呼吁将金融工具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并对将金融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进行了展望。接着,学者开始关注供应链金融的实践。Allen N. Berger等(2004)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采用供应链金融的初步构想。Leora Klaooer(2005)分析了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机制及作用。杨绍辉(2005)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角度,介绍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型企业的内容和操作模式。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供应链金融的本质。Aberdeen(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关注嵌入供应链的融资和结算成本,并构造出优化供应链成本流程的方案。闫琨(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灵活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模式。Michael Lamoureux(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为满足供应链上各主体的融资需求,根据供应链特点对供应链上现金流统筹安排,降低供应链运行交易成本的一种结构融资。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类理论:委托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结构融资理论。委托理论认为供应链金融可减少产业链条上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金融机构与融资主体由此引发的借贷矛盾,并降低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和融资需求方的道德风险。供应链管理理论指出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链管理中资金流研究的深化,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主体资金筹措和现金流的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各个节点上的流动性,实现资金在供应链条内部良性循环和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模式创新的一种,通过各主体相互协调和优化设计,简化了融资审批手续,优化了融资程序,增加了资产专用性,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交易成本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效率提高。根据结构融资理论,供应链金融使企业将拥有的未来现金流剥离,作为标的进行融资,通过对融资方式进行设计、组合,使项目的融资得以实现。

二、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适用性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融资支持,本节从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出发,分析了农业供应链各部门的融资需求,以及供应链金融是如何满足这类融资需求的。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类型为“中心化模式”和“中间化模式”。 “龙头企业+农户”是“中心化模式”的基本形式。该形式下,“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组织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承担市场风险, “农户”进行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参与最终的市场活动。为解决其中存在的经济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一些不同类型的中介机构介入农户与企业间的经济活动,使“中心化模式”转变为“龙头企业”+“中介机构”+“农户”的“中间化模式”。该模式中的“中介机构”一般由有共同利益且相互熟悉的“农户”组成,不仅在 “农户”间、“中介机构”与“农户”间建立起了熟人监督,减少了违约,实现了“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顺利收购,也使“农户”可通过中介机构与企业进行平等对话,表达利益要求。以上两种类型将农产品供应的上、中、下游部门整合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业供应链(图1)。

图1 农业供应链的简化模型

(二)农业供应链各部门的融资需求

在农业供应链中,农户经济实力最弱,极易出现资金缺口,对资金的需求最为迫切。但农户贷款存在着且金额小、笔数多、周期长、回收慢、缺乏担保等不利因素,使其服务成本较高。因此,金融机构多退出成本收益严重不均衡的农户贷款,从而造成了农户融资困难。

由于担保较弱、信贷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金融机构对中介机构的贷款较为谨慎,不会愿过分冒险发放贷款,加重了中介机构的融资难度。

龙头企业和中介机构在供应链体系中,既是农产品生产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同时也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与销售。由于农产品的收购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需要两部门在短时间内向上游环节支付大量货款,同时在销售环节,农产品存货会占用一定资金――以上两个环节中都存在资金紧张,甚至会出现资金缺口。

(三)供应链金融对融资需求的保障

根据上文分析,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涉农融资仅对贷款对象的财务状况和担保进行单独考察,使涉农融资风险大、成本高,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我国农村“贷款难”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惜贷”的问题,也存在农业经营部门不到合适的贷款品种而“惜借”的困境。

供应链金融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供应链金融不但创新了融资模式,为涉农融资提供了便利,而且降低了涉农融资的风险与成本,促进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支持。

在供应链金融条件下,金融机构评估的不仅是单独的企业或个人,而是供应链的各环节。金融机构根据农业供应链的竞争力,特别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的信用水平向融资对象进行授信,把融资对象与其他部门间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货物作为融资担保品,借助农业供应链中各部门的业务关系,将融资对象与供应链的其他部门组织实施信用捆绑,龙头企业要承诺为融资对象准担保责任,其他部门同时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这些措施突破了传统融资模式下信用评级、担保制度的制约,将资金注入到实力较弱的农户和中介机构、现金流紧张的龙头企业中,有效增加了农业供应链的资金供给。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信用捆绑发挥了核心作用。由于龙头企业和其他部门对供应链中的融资对象承担了连带责任,担保企业会对融资方加强监督,为银行提供其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帮助银行过滤和筛选客户,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获取成本过高的问题,降低了信用风险。

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分散的农业生产部门集中,可以集中发放涉农信贷,实现业务的批量管理,节约了放贷成本。同时可利用供应链各部门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诸如龙头企业帮助催收贷款的新型合作模式,降低监管风险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

三、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国内实践

供应链金融理论的发展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提供新的空间。本节以黑龙江龙江银行的“五里明模式”为典型案例阐述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践。黑龙江龙江银行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科技+信托”的 “五里明模式”。该模式有效控制了农村金融常见的风险问题,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五里明模式”参与主体及运行模式

“五里明模式”的参与方涉及多个主体,包括农户、合作社、当地政府、龙江银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粮集团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

首先,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由单一农户生产转变为专业合作社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其次,银行与合作社签订协议,以合作社股东发起人代替农户成为承贷主体,公司或农户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方式;再次,农民合作社与中粮签订粮食购销合同,中粮收购合作社农产品,以订单解决粮食的销售渠道;然后,银行再与中粮肇东签订协议,由中粮肇东协助银行从粮食收购款中代扣合作社贷款本息,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此外,银行与中粮信托合作,创新抵押品扩展机制,为合作社发放贷款,与东北农大合作,对相关农业生产供技术指导,定期灾情预警预报和防控措施;最后,政府为合作社提供基础建设和大型农机具的支持。

(二)“五里明模式”的实施效果

各主体之间有机结合,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带动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各方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对中粮公司来说,推动了订单农业的发展,稳定了粮源,降低了财务费用,便于实施低成本战略。对大部分农户来说,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可从事其他经营。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种植大户来说,身份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对借款主体合作社来说,其融资门槛降低,议价能力增强。对银行来说,龙江银行对该区域累计投放贷款2000余万元,贷款产品收益率达到8%以上,带动了银行间接受益的增加,并在低风险下,开拓了新业务品种,增加了客户群,带动了储蓄、银行卡等业务量的增加,提高了银行创收能力,差异化经营策略得以实施。对政府来说,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约1/3当地农民向城镇化转移,其余1/3被吸纳入社劳动,1/3发展畜禽养殖。对科技部门来说,获得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对保险公司及信托公司来说,拓展了新业务,增加了收益。

(三)“五里明模式”的启示

“五里明模式”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其创新之处对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有借鉴意义。

一提高农民的合作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 “五里明模式”中,镇政府成立了胜利农业公司,胜利农业公司下设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的弱势地位得到改变。同时,龙江银行将胜利农业公司及其合作社作为客户,开发了“农信通”等信贷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使龙江银行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大为降低。

二是创新农村抵押品,增强合作社融资能力。中粮信托利用信托的财产隔离制度功能,以玉米种植合作社为借款主体,为龙江银行发放的贷款设计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和“鱼塘承包权信托”,并利用信托受益权质押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解决了合作社贷款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增强了合作社的融资能力。

三是降低农业信贷风险,参与主体实现共赢。镇领导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作为股东都须与龙江银行签订个人担保合同,为贷款承担连带责任,有效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中粮集团与合作社签订订单,承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稳定了粮源;龙江银行通过中粮集团的资金账户划拨资金,确保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较好防范了信贷风险。

四、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五里明模式”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树立了范本,但在全国推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农村信用环境不佳、农业保险机制缺位、法律和政策不健全等问题已被发现并逐步改善,但是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供应链金融的模式设计要求高

供应链金融的多主体性、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地域性,对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模式涵盖多个主体,需要对融资方式进行设计、组合,使各主体既分工明确,又都要受到激励,才能实现共赢,实现项目融资。其次,由于我国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农业产业化路径各具特点,加之我国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设计必须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特征进行创新。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基于货权、债权抑或是连带责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设计是个难点,需将相关金融原理和我国“三农”问题相结合,才能设计出较为完善的模式,使得供应链金融有效的支持农业产业化。

(二)核心龙头企业的作用弱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龙头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重要环节,但根据已成熟的“五里明模式”,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政府,而非企业。这反映出,现阶段核心龙头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仍从属于配角。事实上,核心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供应链中与其他主体之间联系最为紧密。从核心龙头企业自身而言,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力,供应链金融工具的运用得当对于稳定其原材料供应有积极作用;从其与农户关系来看,作为买方其有充足的激励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关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比金融机构更能了解农户及市场的具体情况;从其与银行关系而言,由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户贷款风险较高,发展缓慢,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由于核心龙头企业大都拥有良好的信用资质,为整个农业供应链注入了信用,才使得银行的放贷得到保障。此外,核心龙头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与当地政府和技术服务机构有着良好的互动。因此,核心龙头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加强

农村产权制度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和除土地以外的其他产权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产权制度。对于产权制度,不仅是一种财产保护权利,同时也是农业资源和农村中的资源实现资本化的一个基础。在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村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有效抵押品不足问题凸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试点工作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但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农村地区土地在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下难以得到有效流转,不能成为有效抵押品,造成了农村有效抵押品不足的现实。因此,如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创造性的发现和利用农村有效抵押品成为供应链金融能够实施的关键。虽然“五里明模式”中,龙江银行与中粮信托合作对抵押品进行有效创新,使得供应链金融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可以顺利进行。但是,仅靠创新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会使推广成本增加,难度增大。因此,必须从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并有相应的法律制度配套,使得产权的自由流动有法可依。这样,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或能有较大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影,朱盈盈.多方合作下的农村供应链金融[J].农业经济,2010,(10)

[2]贾彦乐.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应用[J].现代金融,2008,(04)

[3]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08)

[4]王夏阳.契约激励、信息共享与供应链的动态协调[J].管理世界,2005,(04)

[5]谢斯儒.供应链金融应用于“三农”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经济视角,2011,(09)

[6]宋雅楠,赵文,于茂民.农业产业链成长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机理和案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1,(03)

[7]满明俊.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比较与金融服务创新――基于重庆调研的经验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1,(07)

[8]关喜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龙江银行农业产业金融创新的调研分析[J].银行家, 2011,(11)

[9]马九杰,周向阳,蒋逸,张永升.土地流转、财产权信托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龙江银行“五里明模式”剖析[J].银行家, 2011,(11)

[10]林至颖.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与战略思考,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1~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第2篇

一、价值链管理会计实施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的获取和流动变得十分便利。现代农业企业大部分已经采用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SRM)、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SRM、ERP、CRM开始与物流管理相结合,从各自为战的局面逐步发展整合成为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与价值链管理所需信息具有同源性,均分布在链条上。所不同的是,具体到每项产品的价值链可以与企业的供应链略有区别。价值链管理会计所需要的有关产品在企业外部的成本、费用、增加值等信息可以通过SCM获取。SCM所提供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既要根据各企业的自身意愿,也需要制度来规范。

价值链的形成过程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分配和重新分配的过程。每项农产品、每个农业企业、整个农业行业的社会公认价值在一定时期趋于稳定,价值增值的上限也只能是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下的劳动时间的多少和劳动复杂程度的相互构成。产品价值增值的竞争虽然存在于价值链内部,但其竞争的前提却是全社会产业与产业、价值链与价值链竞争的结果――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如果价值链上的企业相互之间只进行一次交易,必然会相互隐瞒产品的相关信息,促进形成有利于各自的信息不对称态势,进而争取本位产品的高增加值。然而,当价值链经过多次调整,市场经过充分竞争之后,价值链上的成员就会由“猜忌、出卖、竞争、对立”的尴尬形势走向“信用、合作、协议、联盟”融洽的博弈均衡状态。产品价值链与产品价值链的竞争,产业供应链与产业供应链的竞争才是真正的竞争。如果价值链上的成员不采取合作,将导致价值链上的所有企业处于被动竞争的局面,难免会出现亏损和破产的结果。因此,价值链成员之间部分信息共享将会被现代企业所认同,价值链管理会计获取企业外部价值链信息具有现实可能性。

二、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的涵义及层次

(一)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的涵义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就是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过程进行确认、计量,向相关利益主体提供价值链运作情况的一种管理活动。价值链是从原材料到最终客户产品所有增值环节的总和。传统财务会计的核算范围只能是农业企业自身发生的业务活动,对农业企业能力控制范围以外的经济事项不列为会计核算管理的范围。传统管理会计规划和控制的核心主要是农业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内部有关业务数据,也没有涉及到更广泛且密切相关的外部产品系统。进行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需要关注企业所在价值链上最薄弱的环节和需要调整的环节,而这些环节往往是企业外部链条上的部分。因而,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的作用范围应根据企业产品供应链的长度来确定,不能局限于农业企业本身。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财务会计只反映了农业企业自身系统的信息,如果把农业企业放在一个更大范围的系统内去考查经营状况,就需要一个能反映更大系统信息的会计工具出现。

(二)农业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层次农业价值链管理会计有三个层次,一是农业行业的价值链管理会计(鉴于其属于宏观层次,本文不做深入探讨),二是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三是农业企业产品的价值链管理会计。农业行业的价值链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是农业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价值链管理问题;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研究的是具体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价值链管理问题,也包括了第三个层次。

从价值链管理会计是否反映企业外部价值链信息可以分为广义的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和狭义的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若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可以只考查农业企业内部价值链系统的状况,此为狭义价值链管理会计。价值链管理会计就是要反映价值链上各个环节成本、收入、利润、增值情况,便于发现价值链系统的薄弱环节,调整价值链构成要素,增强价值链的抗震功能和反映速度。只有反映整个产品价值链系统信息的会计才能提供较为全面、合理的信息,为此,广义的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是研究的重点。从内容上而言,广义价值链管理会计包括狭义价值链管理会计,狭义价值链管理会计是广义价值链管理会计的一个段落和缩影。由于狭义价值链管理会计可以反映的内容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可以查询,所以,超越传统会计主体范围的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是重点。

三、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对象与计量方法

(一)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对象农业企业价值链上的包括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三大“流体”的流动,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以反映价值链中资金流的变化为主要职能,即以产品的价值增值运动为其主要管理对象。

价值链对产品形成来说是一种路径,对农业企业来说是一项类似于人力资产的资产,它的价值高低与管理水平成正比。管理水平高,则价值链稳定、高效、迅速,可以为农业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经济利益。反之,价值链就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一项负资产,导致农业企业产品成本过高,甚至出现亏损。价值链符合以下特征:农业企业可以控制,可以用货币计量,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可以将其视为一项资产来管理,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把价值链确认为财务会计中的资产项目,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加以披露。价值链管理会计不仅提供有利评价价值链总体价值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价值链各段的增值情况为农业企业调整价值链构成打下基础。因此,价值链管理会计对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价值链和产品二者价值的变化。

(二)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的计量方法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计量的难点是价值链上其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信息的分析计量。在产品价值链系统中,农业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增值情况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或财务会计的有关数据直接截取;农业企业外部各价值链段的有关数据则需要相关企业的配合,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法律环境,否则很难得到较为准确和全面的数据。这就要求价值链上的所有企业之间必须建立一种信息共享机制,相互之间提品在其上游企业及下游企业的有关数据。农业企业的直接客户有提供间接客户相关产品有关信息的义务,原辅料供应商有向企业提供供应商的供应商相关产品有关信息的义务,如此一来,价值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可以了解产品从最初形态到最终形态价值增值过程的具体信息。

农业企业获取外部产品数据在形式、时间、实质内容上存在差异,直接入账对于提供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信息意义不大。农业企业应根据其他相关企业提供的产品数据进行追溯分析,运用现代管理中的趋势预测法(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和因果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矩阵法、计量经济法)作为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计量的主要方法,得出相对合理、准确的产品入账数据,为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提供合理有效的信息。

四、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的业务核算

(一)账户设置 (1)“产品成本”账户。该账户按产品名称、价值链段分别设置二级、三级明细科目,其核算内容是价值链各环节的产品生产成本。获取成本数据后记入其借方,三级明细科目总额表示产品在每个价值链段的生产成本,二级明细科目总额表示每项产品在价值链中的成本总额,总分类科目总额表示企业所有产品在价值链中的成本总和。(2)“产品费用”账户。该账户按产品名称、价值链段分别设置二级、三级明细科目,其核算内容是价值链各环节的产品费用。获取费用数据后记入其借方,三级明细科目总额表示产品在每个价值链段的费用,二级明细科目总额表示每项产品在价值链中的费用总额,总分类科目总额表示企业所有产品在价值链中的费用总额。(3)“产品利润”账户。该账户按产品名称、价值链段分别设置二级、三级明细科目,其核算内容是价值链各环节的产品利润。获取利润数据后记入其借方,三级明细科目总额表示产品在每个价值链段的利润,二级明细科目总额表示每项产品在价值链中的利润总额,总分类科目总额表示企业所有产品在价值链中的利润总额。(4)“产品收入”账户。该账户按产品名称、价值链段分别设置二级、三级明细科目,其核算内容是价值链各环节的产品收入。获取收入数据后记入其借方,三级明细科目总额表示产品在每个价值链段的收入,二级明细科目总额表示每项产品在价值链中的收入总额,总分类科目总额表示企业所有产品在价值链中的收入总和。

(二)账务处理各企业应尽可能核算更多的产品价值链环节,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价值链信息。通常,至少应核算五个产品流经的企业组织环节,即企业本身前后各两个环节。产品成本、产品费用、产品利润只登记借方金额,产品收入只登记贷方金额。

例某企业甲共生产两种产品,分别是A和B。企业甲与A、B产品价值链上的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品价值链信息共享机制,某月初通过对获取数据加工后,得到产品A、B在各价值链环节的单位产品核算数据如表1所示。

五、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

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的数据计量是关键,账务处理是进行信息分类汇总的重要手段,编制报告提供管理会计信息是为决策服务的直接手段和最终目的。价值链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人即包括企业内部经理人,也包括外部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人,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报告作为企业对外共享信息的一部分对外公布。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业务处理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经制造和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整个产品物流经过的经济组织。因此,农业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信息无法在通过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予以反映,需要单独编制价值链管理会计报告,其内容主要由表格和文字分析两部分构成。

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蔬菜供应链 信息化

引言

物联网技术是建立在Internet 基础上,借助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相关技术构建的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网络的一项技术(宁焕生等,2008)。在物联网中,物品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实现彼此的“交流”,其实质就是借助射频识别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相关信息的共享。无线数据通讯网络通过将采集到的RFID 标签中的规范且具有互用性的信息自动传输到中央信息系统,由此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进而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蔬菜供应链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蔬菜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蔬菜种植一直到蔬菜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控制,协调各方参与者的利益的过程(周敬,2011)。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是推动我国相对落后的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因此,提高物联网技术在食品供应链的推广应用程度,可以有力地提高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对于加快食品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雷静,2012)。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政府可以及时掌握有关蔬菜供应链的一些重要信息,制定合理的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有效推动我国蔬菜供应链的持续发展。这一切对于保障我国蔬菜的质量安全,提高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是有现实意义的(陈永坚,2011)。

蔬菜供应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蔬菜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蔬菜种植环节、蔬菜物流环节、蔬菜加工环节、蔬菜销售环节。对蔬菜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优化模式。

(一)蔬菜种植环节

当前,我国蔬菜的种植主要由三种基本方式:其一是农户分散种植。这种种植规模较小,主要种植普通蔬菜,蔬菜质量良莠不齐,兼有商品和自用的性质,我国现阶段来说,农户散种较为普遍。其二是合同种植。企业通过和农户签订定向销售合同,给农户提供种子、农药和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并定期派遣技术人员到农户菜地里给农户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然后从农户手中统一收购蔬菜进行销售。其三是基地化种植。企业通过同当地农民签订租赁协议,通过相应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资将集中成片的耕地改造成蔬菜基地,雇佣当地的农民并进行简单的培训,让他们在专业的农技人员的指导和管理下从事蔬菜种植。这被证明是最有效的蔬菜质量安全的控制模式之一,缺点就是经营成本比较高。

从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和目前蔬菜种植的主要模式可以看出,现代种植技术在分散种植的农户中的应用程度比较低。与专业化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基地或企业相比,分散种植的农户普遍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所以他们的投入收益比普遍不高。因此落后的种植技术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且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的蔬菜种植成为了制约蔬菜供应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

(二)蔬菜物流环节

我国是世界上蔬菜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其中蔬菜物流的总量在社会物流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我国的蔬菜产量约占全球的59.39%。2010年我国农产品产量总计中蔬菜占总产量的36.47%,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蔬菜上市的季节性、蔬菜种植的广阔性和蔬菜消费的全年性,在如此巨大的蔬菜产量和消费特性的制约下,蔬菜物流的总量十分巨大。

我国蔬菜的运输没有将先进的物流技术运用到蔬菜物流中去,大部分蔬菜还是原生态散装运输。蔬菜物流尚未形成冷链物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一般用没有任何保温设备的普通卡车进行运输。绝大部分的蔬菜都是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露天场所而不是在冷库或是保温场所进行装车。由于我国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蔬菜种植的广阔性,这种较为粗放的物流运作方式下,大量的蔬菜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或是出现二次污染,导致蔬菜产品的总体品质下滑,也使得消费者的满意度下降。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蔬菜物流产业需要顺应潮流,转变物流方式,建设一批跨区域的高科技高效率的大规模的蔬菜冷链配送中心,促进蔬菜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强化蔬菜流通环节的信息化建设,以便蔬菜供应链相关节点企业能够实时获得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的位置和冷藏温度,从而优化物流路径和蔬菜冷链物流,降低蔬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腐烂损失率,降低蔬菜运输成本。

(三)蔬菜加工环节

截至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的蔬菜加工企业已经超过了一万两千多家,从事包括保鲜蔬菜、脱水蔬菜和蔬菜罐头等不同类型的蔬菜加工。其中,从事附加值较高的蔬菜精深加工的企业则较少,大部分企业仍然以从事传统蔬菜加工如脱水蔬菜、腌制蔬菜、速冻蔬菜为主(杨为民,2006)。

虽然我国蔬菜加工业发展不是很成熟,但是蔬菜加工的种类却非常的多。消费者对蔬菜产品的市场认可是蔬菜加工企业的运作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因而蔬菜加工企业需要及时采纳和收集消费者的反馈,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本企业的经营策略,联合科研院所创新研发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蔬菜产品,并通过同上游原料供应商的通力合作,保证原料的质量安全(樊俊花、陈素敏,2012)。此外,联合科研院所进行科研研发,通过蔬菜的精深加工实现蔬菜的价值增值是解决蔬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

(四)蔬菜销售环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蔬菜零售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由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直达各大超市生鲜区和专业蔬菜超市的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蔬菜销售模式。因此,目前我国蔬菜零售终端形成了以连锁超市的生鲜区、农贸市场为主,其他较小的蔬菜销售渠道为辅的市场格局,且由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直达连锁超市生鲜区正逐步成为我国蔬菜市场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蔬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由两类,即连锁超市的生鲜区和传统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蔬菜的主要销售渠道。居民更喜欢到传统的集贸市场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蔬菜;连锁经营超市的生鲜区正逐步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一个重要选择。连锁超市一般经营的蔬菜的档次比较高,价格相较于农贸市场也比较贵。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不断提高对蔬菜的质量要求,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前往连锁超市的生鲜区购买具备较好口感、品质和营养好的优质高端蔬菜产品。

(五)蔬菜供应链信息化建设

从我国蔬菜供应链的当前现状来看,说明我国蔬菜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不足的,虽然在蔬菜供应链的某些环节拥有分散的信息系统,但是他们之间的信息共享性和连贯性较差(武元亮,2007)。蔬菜具有鲜活易腐、保质期短、不易久存等特点,并且其生产和消费在地域上具有广阔性和分散性,蔬菜的这些特征要求蔬菜供应链信息平台实时传递各种相关的信息。目前,我国现有的蔬菜供应链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蔬菜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的信息需求(樊俊花、陈素敏,2012)。

总之,当前我国蔬菜供应链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蔬菜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由于企业受到自身技术水平和资金的限制,信息平台利用率不高,搜集的信息准确度比较低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二,蔬菜供应链的信息网络不健全。虽然部分蔬菜供应链节点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但是这些信息平台之前缺乏沟通,形成了信息孤岛,难以提高蔬菜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第三,蔬菜供应链的信息标准化程度比较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蔬菜供应链的标准,各地蔬菜供应链信息平台的标准不一。

蔬菜冷链物流是蔬菜供应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将影响到蔬菜的销售周期和质量安全。然而现阶段蔬菜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没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加快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降低蔬菜供应链的整体物流成本,提高蔬菜供应链的效率(苏国贤、李富志,2012)。

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中的应用研究

事实上,通过对蔬菜供应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可以发现,蔬菜供应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均是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所导致的。所以顺应信息化时展潮流,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解决蔬菜供应链中松散无序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中的应用模型构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需要蔬菜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通力合作,通过蔬菜上所携带的电子标签,将蔬菜种植到蔬菜销售各个环节上的关键信息都通过互联网上传到物联网信息平台,这样蔬菜供应链上的企业才能够在物联网信息平台上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如图1所示,蔬菜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都同信息平台链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信息查询和可追溯。

(二)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各环节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借助物联网技术的相关设备,节点企业能够借助物联网信息平台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进行库存调节控制,普通消费者能够利用蔬菜所携带的电子标签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进行查询和追溯。物联网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对象包括蔬菜供应链上所有相关节点,包括蔬菜基地、物流企业、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和连锁超市终端。物联网技术在各节的应用研究如下:

蔬菜基地。蔬菜基地可以通过为每一块菜田和每一个蔬菜品种设定一个电子标签,并根据农产品编码标准设置一个编号作为其身份的唯一标识。将该块菜田或该品种的蔬菜从种植到装车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信息都进行及时通过电子标签读取和录入物联网信息平台。当收购商决定收购某一地块的蔬菜的时候,他可以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关于该地块蔬菜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但降低了出错率,而且也加快了蔬菜的收购速度,并且为生鲜蔬菜加工配送中心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基础数据,为建立高效的蔬菜追溯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流企业。物流公司通过在每一辆运输车辆上配置电子标签的阅读器,及时将蔬菜运输过程中的实时位置、运输车或是冷藏车内的温度、蔬菜在道口阶段检疫部门对运输车辆的检验报告等信息都通过电子标签及时传递到物联网信息平台并和蔬菜种植阶段的信息进行集成和汇总。在到道口检疫阶段,相关的检疫部门只需要通过电子标签阅读器就可以迅速获取包装内的蔬菜的具体信息,降低了检疫部门的工作量,也提高道口检查的效率并缓解了道口拥挤的压力。

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具有蔬菜简单加工和配送的功能,是连接大宗农产品和各连锁超市生鲜区的重要纽带,能够有效调节生鲜蔬菜和各连锁超市之间物流联系。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接上游蔬菜基地和下游的连锁超市,在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整合蔬菜供需双方的信息和资源。蔬菜供应商具备简单的生鲜蔬菜采购加工、低温储藏和分拣配送系统(韩旭,2006)。进入生鲜配送中心前,蔬菜需要进行简单的加工,在进行蔬菜初加工、清洗、预冷和包装过程中,操作人员实时将相关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录入到物联网信息平台,方便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查询。其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蔬菜生鲜配送中心的管理者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可以非常便捷地了解到蔬菜库存情况和终端零售商的蔬菜销售情况,以便及时通知蔬菜供应商进行发货和补货,确保精确的库存控制。

连锁超市。蔬菜的零售环节主要包括农贸市场和大型的连锁超市。相比较与农贸市场,大型的连锁超市一般具备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应用物联网技术。蔬菜一般在超市的生鲜区进行销售,超市的工作人员先将蔬菜分拣、称重并打包,通过使用电子标签阅读器扫描蔬菜大包装上外所附电子标签获取蔬菜在种植、加工、储存和物流等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之后再将这些信息输入空白的电子标签贴在蔬菜小包装上。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超市可以通过对蔬菜库存情况的实时监控进行及时通知蔬菜生鲜配送中心进行补货,从而提高超市的库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蔬菜包装外的电子标签还可以对蔬菜的有效期限进行监控,一旦某蔬菜超过有效期,电子标签就可以通过货架上的阅读器发出警告,通知超市的工作人员及时将即将腐败变质的蔬菜更换。

(三)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的效果预测

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蔬菜供应链相关节点企业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不仅有效地强化了相关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提高了蔬菜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有利于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权益。

1.方便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查询。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信息共享和查询方面主要可以发挥三种作用:一是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便捷地查询有关的数据,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以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益;二是政府食品监督部门能够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对蔬菜供应链上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能够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建立合理的机制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三是消费者可以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查询蔬菜在种植、加工、物流和销售环节的相关信息,以便能够买到放心蔬菜,保证蔬菜消费安全。

2.能够实现对蔬菜产品的实时监控、预警和追溯。如图3所示,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通过读写器的读取和物联网服务器端,将有关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数据储存到数据库中,因此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数据来实现对蔬菜及其制品的安全监控。借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有利于节点企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物流和交易成本,有利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及时了解蔬菜供应链上各环节上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蔬菜产品的流通状况,根据这些信息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建立有效的机制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3.降低蔬菜供应链的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下级需求信息进行采购和生产决策管理时,由于信息的不确定造成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沿着供应链追溯而上并逐级放大,在源头供应商处的需求信息和实际需求相差较远,离市场需求越远的成员企业掌握的信息与真实需求的偏差较大。通过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物联网信息平台,实时收集蔬菜供应链上所有相关信息,可以有效地优化蔬菜供应链上的仓储、加工和物流等环节,及时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整个蔬菜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蔬菜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结论

我国蔬菜供应链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信息传递不畅。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强化蔬菜供应链相关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促进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从而提高整个蔬菜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以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能会产生三种应用效益:第一,有利于方便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的信息查询与共享。第二,能够实现对蔬菜产品的实时监控、预警和追溯。第三,可以降低蔬菜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张彦.RFID 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周敬.中日蔬菜供应链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雷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物流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

4.陈永坚.基于物联网的蔬菜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南大学,2011

5.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资料数据库[DB/OL].http:///site/339/default.aspx,2013-05-15

6.张静.成都市蔬菜超市化经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

7.中国科技部农业科技司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11)[Z].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杨为民.我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6

9.樊俊花,陈素敏.京津冀区域蔬菜物流信息化策略研究[J].管理研究,2012,9(1)

10.武元亮.我国蔬菜物流链的现状及其优化措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4)

11.樊俊花,陈素敏.区域经济下蔬菜物流信息化发展探究[J].商业时代,2012(4)

12.苏国贤,李富志.我国蔬菜冷链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2(1)

13.李晓晟,杨黎明,白良义.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J].兰州学刊,2009,9(192)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衡阳 供应链 金融

一、引言

供应链融资通过“巧用核心企业信用,盘活企业存货,用活应收账款”等特点,破解中小企业“信用低、周转资金小、应收账款回笼慢、贷款担保难”的融资障碍,进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进程。供应链融资凭借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将资金注入到弱势的中小企业中来调节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衡和整个供应链中的资金融通问题。

同时,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衡阳市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中以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资产居多。一般的占50%—60%,高的达70%,低的占30%。这恰好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和产品的推广提供了契机和有效载体。

二、衡阳市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8月—2013年6月近12个月的账期内,衡阳市全辖区供应链融资余额为27.50多亿元(提供质押的应收账款余额约43.58亿元),约占银行贷款总额的12%。

这一融资规模显然偏低。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衡阳市共有注册中小企业2万多户,以平均每户融资100万匡算,总额约需要200亿元。而实际上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期间,衡阳市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余额为6.63亿元,仅占融资计划的3.3%(见表1)。进一步分析衡阳市企业供应链融资结构,可以发现报告期内,按企业分类,其中大型企业供应链融资余额为20.88亿元,占57%;中型企业余额为5.88亿元,占39%;小型企业0.755亿元(7459万),占4%。按银行分类,则国有商业银行(即四大行)国内保理业务余额为:21.88亿元,占80%(其中工行16.96亿元,占62%;建行4.92亿元,占18%)。若干股份制银行余额为5.62亿元,占20%。

三、衡阳市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分析

(一)衡阳市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模式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上,与深发展的“1+N”,广东发展银行的“1+N+M”模式不同之处在于,衡阳市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的具体运作中具有自身的特色,即 “1+3+P+N”模式:其中“1”即依托1家核心企业,“3”即加强与工商局、工商联、担保公司的外联合作,“P”即多产品组合(Produce Group),“N”即散布在各主导产业链条上的众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图1以衡阳鸿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与核心企业华菱钢管公司签订的)保理业务为例对供应链融资模式和流程进行简要描述。

(二)衡阳市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产品

供应链融资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在国际上成为“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在国内,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供应链融资正受到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和日益重视。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衡阳市各商业银行在有关机构的指导下,通过深入企业调查了解和走访,在掌握中小企业的经营特色和融资需求之后,设计和开发出各类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供应链产品,例如工商银行推出的国内保理、商品融资、订单融资、发票融资、国内信用证、退税应收款融资等产品;农业银行举办的产业链型小企业金融综合服务;中国银行开发的融信达、融货达、通易达、订单融资等;建设银行国内保理、订单融资、法人账户融资;招商银行创立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国内保理、动产抵(质)押贷等业务。

四、结论

(一)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但资产构成有利于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

从抽样的企业资产构成(见表2)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资产存量中固定资产规模偏小,而大部分的流动资产比重偏高,流动资产中又以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资产居多。一般的占50%—60%,高的达70%,低的也有30%。近几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疲软,经济不景气,企业间的“三角债”有所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流动与周转困难,造成企业资金紧张,这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和产品的推广提供了契机和载体。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前景广阔

从上述所抽查的衡阳市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占了总资产的60%左右,且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还要高。企业的资金流动以及企业的正常运行,应收账款很关键。

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供应链融资业务能有效缓解衡阳市众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该项业务量却很少。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难以开展,一是衡阳市很多中小企业信用较差,这在前面已有论述。二是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供应链融资业务要求应收账款质量比较高,因为该业务风险较大,所以开展的条件也较为苛刻。三是供应链融资作为新的融资方式风险难以避免。因此,按照收益或者成本覆盖风险的原则,该项贷款的利息较高,手续也繁琐,成本较高。

(三)盘活企业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

前面我们分析过,目前衡阳市中小企业资产结构中,存货、应收账款等要素的规模大,占企业流动资产的比重高。过高的应收账款一方面它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使企业资金周转率减少,资金周转困难,也很容易引发“三角债”危机。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化“危”为“机”:有效的盘活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

目前衡阳市正在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钢铁冶炼及管材加工制造业、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每一产业集群都有骨干优势企业为主体的核心企业以及若干配套的中小企业。因此,广大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作为契机,将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做抵押物,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使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流动”起来,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参考文献:

[1]邓辉.市金融业“六化”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N].衡阳日报,2011—10—25(03)

[2]肖琴艳. 企业守信用,融资路路通——华融湘江银行衡阳分行加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力促中小企业发展[N]. 衡阳日报,2011—09—26(08)

[3]王璐,信用.为中小企业腾飞添翼——中国银行衡阳分行创新信贷产品让守信用企业顺畅融资[N].衡阳日报,2011—09—26(08)

[4]陈美华.银行发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衡阳市金融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纪实[N]. 衡阳日报,2011—11—14(04)

第5篇

一、农村物流组织结构再造

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使农村物流组织结构向扁平式智能组织结构的方向发展。扁平式智能信息管理的基本特点:

(1)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撑。农村物流组织结构再造要求有一个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平台,这个技术平台应具备这样一些基本功能:①多协议信息接入;②智能化信息分类识别;③自动发出相应投递指令;④自动通知协议第三方;⑤自动发出管理监督指令;⑥网络资源协议共享;⑦客户信息独占。整个物流网依托平台实现高效、迅速、准确无误的运转。

(2)扁平式智能管理。由于有上述技术平台的支撑,信息传递环节减至最少,使得整个物流网络的纵向管理过程缩短。形成一个扁平的管理结构。同时,所有信息均汇集到技术平台,由其进行集中自动处理,实现中心智能化控制,从而使整个物流网络成为一个扁平式智能管理架构。

目前我国农村物流的现状是:参与者众多,素质参差不齐,既没有一个可供众多参与者使用的公共信息系统和平台,也暂时没有实力强大的企业去加以整合。根据目前农村物流组织结构模式的现状以及现代物流组织结构变革趋势,我国农村物流组织的组织结构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市场渠道的整合。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淘汰,对农用品市场参与者和渠道组织优化组合,以求使用较少的社会人力资源,更好地进品和服务的供求对接。

(2)授权问题。由于内部组织结构的整合,企业物流管理的趋势向着更加集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网络应用及分布式信息处理的发展.要求进行授权,将物流职责推向组织底层。

(3)管理人员的参与范围:在传统的物流组织结构中,业务部门执行每天的运作,而职能部门则从事计划和监督。而现代物流组织中,管理人员在所有层次上同时卷入了计划和运作。

(4)团队精神。信息网络的互联并不能保证企业运作的有效性和协调性。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既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求每个参与者具备协作和团队精神。

(5)学习型组织。物流模式从一体化到供应链管理,是从平面管理到立体管理的过渡,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多变,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要求。

对于企业外部来说,则更加强调社会化的组织问题,即通过物流企业和资源的整合。减少农产品物流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次数和交易费用,提高商流和物流效率。建立有效的、开放式的、大众化的公共物流及商流信息平台,使信息共享。减少信息损耗和失真。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信息。

二、农用品物流流程再造

农用品物流流程再造实际上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物流系统优化和(或)企业外部渠道整合,提供更加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使物流的集成化成为供应链的一体化。也就是说,通过调集和组织企业自身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使企业的物流流程得以优化,实现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

l、企业流程再造的目标

企业内部流程再造本质上是通过对不断发展创新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如互联网等信息技术,CRM、ERP等管理技术的)使用,把企业内部各种能力综合起来,创建一个企业流程的全面解决方案,以使系统运作最优化。农村物流企业流程再造有三个目标:使客户获得增值服务,即所有的努力必须集中在对客户的增值方面;有利于工作物流效率;通过对流程的综合,达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2、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的基本内容

流程再造要结合农村物流的特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基础,对农村企业物流业务程序进行信息化改造,以适应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六类主要的业务流程的协调连接:订单管理、仓储与分拨、运输与交付、退货管理、客户服务以及数据管理与分析等。

(1)订单管理。此项业务包括接收订单、整理数据、订单确认、交易处理(包括信用卡结算以及赊欠业务处理)等。

——确认订单来源:当企业接收到一份订单时,企业的物流系统应能自动识别该订单的来源以及下订单的方式,统计顾客是通过何种方式(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完成的订单。当这一切工作结束后,系统还会自动根据库存清单检索订单上的货物目前是否有存货。

——支付处理:在顾客提交订单后,还需要输入有关的支付信息,物流系统应能自动处理信用卡支付业务以及赊欠业务。如果客户填写的支付信息有误,系统将会及时通知顾客进行更改,或者选择其他合适的支付方式。

——订单确认与处理:当顾客的支付信息被处理后,物流系统会为顾客发送订单确认信息。在这一切工作就绪之后,物流系统将会对客户的订单进行格式化,并将订单发送到距离客户最近的仓储中心:

(2)仓储与分拨。包括:

——分拣:当仓储中心接收到订单后,系统能根据订单内容承担起分拣、包装以及运输的任务。

——存货清单管理:仓储与分拨中心同时负责存货清单管理以及存货的补给工作,并由企业物流眼务系统进行监测,并能提供有效的库存管理信息,使企业保持合理的库存。

——运输与交付:这一步骤包括了对运输的全程管理,如处理运输需求、设计运输路线、运输的实施,供通过互联网对货物运输状态进行实时跟踪的服务等。

(3)退货管理。退货管理业务承担货物的修复、重新包装等任务,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处理退货授权认证、分拣可修复货物、处理受损货物等工作。

(4)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包括了售前和售后服务,同时还包括对顾客的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的回复等工作。处理的内容包括存货信息、货物到达时间、退货信息以及顾客意见。客户关系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业务步骤,这项工作与订单管理、仓储分拨、运输、退货管理等环节有密切联系,需要相互支持。企业应该有能力通过内部或者外部的呼叫中心向顾客提供全时段的客户关系管理服务。

(5)数据管理与分析。对于顾客提交的汀单,企业物流系统有能力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产生一些深度分析报告。这些经过分析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以便随时调整目前的市场营销策略。

实现企业内部物流业务流程的优化处理,还需要其他条件的支持,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呼叫中心的建立、仓储分拨中心的建立、组建运输力量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是自己投资和外部租赁,自己管理;也可以全部外包出去。这要根据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的战略方向而定。

3、企业外部供应链整合

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下游企业组织构成的网络。供应链不同于传统的分销渠道,它以物流与市场营销为中心,重视供应链上所有参与者,包括客户的客户和供应商的供应商,重视上游组织和下游组织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供应链的管理就要对原材料和产成品由供应地流向消费地的所有参与者和所有环节进行一体化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最优化。通过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将给参与企业带来以下好处:①改善协作关系性质,变敌对竞争为合作共享;②缩短配送的前置时间,提高配送效率;③通过无缝链接,减少交叉作业误差,提高配送可靠性和及时性;④降低库存水平,降低农产品损耗率;⑤有利于标准化的实施,减少产品质量问题;⑥由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可提供稳定的具有竞争力的价格。

从目前我国农村物流现状来看,农村物流相关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需注意以下问题:

(1)观念更新。我国农村物流体系成员对于合作、联盟、共享、多赢等理念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而观念上的一致是供应链联盟建立的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将供应链的理念传达给未来的合作伙伴,使各参与方能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减少和消除未来合作中的沟通障碍。

(2)建立联盟。发展伙伴关系和建立联盟关系是企业物流外部资源整合及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在传统业务渠道中,企业与其上下游业务伙伴是一种对手间谈判的关系,而物流联盟的建立则可使其变为合作关系。建立农用品供应链的战略联盟,可以通过分享信息和制定共同计划(制定物流解决方案)减少渠道成员的风险,大大提高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在我国农村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中,已蕴含了这种战略联盟关系的萌芽。当然,它与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联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和质的区别。催生我国农村物流供应链联盟,需要培育和发展巨型农业生产和流通性企业集团,通过他们的实力、规模化运作达到聚合企业的目的。

(3)社会支持。农村物流体系中供应链联盟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企业或少数企业的推动是不够的,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引导,国外先进企业的带动,企业物流意识和合作意识的提高,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企业领导素质的提高等。特别是农产品供应链涉及众多农户家庭,情况则更为复杂。

第6篇

11月20日,澳大利亚最大的商业及农业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澳国银)与著名的经济学人智囊机构(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携手了一份有关中国及亚洲地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白皮书。这份题为《期待健康的明天,提高亚洲市场食品质量》(“A healthy future for all? Improving food quality for Asia”)的研究报告显示,围绕亚洲地区食品问题,过去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供应量等方面,如今人们已将关注点移向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

该报告的主要调查结果还显示,在亚洲国家,快速增长的食品及家畜跨境贸易导致食品质量难以监控。因此,食品企业必须投入资金,制定新战略,开发新的商务模式,以维持食品供应链的完整性。中国企业尤需如此。

澳国银亚洲区企业银行及消费品部环球主管宋大伟先生在评论该报告时表示:“鉴于亚洲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在管理供应链方面,我们认为当前市场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在于,如何能够缩短由牧场产地至最终消费者的食品供应流程,因此高效的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本行业未来的发展实属必要。”

预测显示,全球农业食品需求在2050年将翻一番,增至3.1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市场的需求增长预计将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2.5倍。

针对此前景,宋大伟先生认为:“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因拥有充裕和安全的食品供应以及严格的生态安全标准,条件得天独厚,正好可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澳大利亚的人均耕地,比其强劲的竞争对手美国高出4倍,加之邻近亚洲地区,可谓占尽地理优势。”

宋大伟先生告诉记者,“澳大利亚企业已开始意识到毗邻亚洲的这一地理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如白皮书所指出,亚洲地区对安全及可靠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为澳大利亚的农业带来更多机遇,而澳国银可以藉此发挥其强势所长,以其在农业贸易方面的领导者地位,为澳大利亚农业企业提供全面支持。”

这份以提高亚洲食品质量为主题的研究报告还列举了中国近年来针对食品质量问题所采取的举措。今年3月,中国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此同时,食品行业在家禽供货方面推动实行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让市场信誉好的国际第三方参与本土大型食品和奶制品公司的监控质检过程。

宋大伟先生说,“报告中提到的机遇,包括订立供应协议、扩大资产网络及寻求建立国际伙伴关系等。我们相信,凭借澳国银的服务专长、知识及网络,我们能够协助客户掌握这些商机,并充分利用新兴市场及增长机遇。”

总结时,他还表示:“中国及亚洲市场复杂但充满增长动力。而我们长期优先关注的是帮助客户,通过我们的服务,使客户在此市场中的经营与投资变得更加简单和直接。我们致力于将澳大利亚和亚洲两地的企业和个人客户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方式,与本地区的人们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今天在此的亚洲食品质量报告便是很好的一例。”

报告还指出,目前中国和亚太地区正处于肥胖症流行的边缘,儿童与青年人肥胖人数呈现增长趋势。报告也注意到,本地区多国政府正在加大努力,推动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从长远来说遏制由肥胖而引发的疾病,可减轻对医疗保健系统可能造成的压力。报告预计,在未来5年中,全球食品企业需要非常重视制造更健康的食品,增强食品责任感,显示他们在亚太地区与肥胖症做斗争的决心。

第7篇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出席。当时各国已感受到生态破坏的威胁,推动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以及新的承诺,并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时隔2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于今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因此也被称为“里约+20峰会”。

会议将评估全球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进展。目前来看,在经济发展层面,全球许多地区经过了良好的发展,提升了生活水准。但在环境层面,生态破坏的速度反而加快,使得许多普通人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可以预见,未来二十年环境对于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能源、食品、水资源等各方面的诉求将超越以往。差异将带来许多变化,包括新法规制度如碳税,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自然资源价格的大幅提高等。

对企业来说,“里约+20峰会”将是一个思考环保趋势的很好机会,可以借此评估一些将来会变得更重要的因素,考虑其对市场带来的影响。毕马威最近了新的报告,从20多份研究报告整理出来企业应重视的十大变化趋势,包括气候变迁、能源诉求、原料短缺、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城市化、中产阶级的成长、食品诉求、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森林毁坏。

对于每一个大趋势,企业当然可以有技术层面的回应,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从策略层面做调整。对此,企业至少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应对趋势变化调整产品及生产技术的研发;二是是否应与相关组织多一些合作,并投资公共基础建设。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随着资源供应压力的增加,企业必须研发新技术或生产方式以降低资源消耗,而更大的机会在于为其他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技术。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观察以上几大趋势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研发更适合未来需求的产品。例如,城市与能源短缺之间的互动将带来一些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在大城市内,人均居住空间不大,再加上居民一般都想降低电费,所以家电制造企业应该特别重视研发能源效率高、规格小的冰箱。

更重要的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很复杂,企业必须与其他机构合作并考虑对公共建设的投资。例如,农业生产是生态系统破坏中的最大因素之一,但同时人类必须提高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小规模种植的农民。一些食品公司已开始与环保组织合作,其中由环保组织负责培训并为农民提供咨询,由企业采购他们的农产品进行销售。这样的合作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又可以增加食品产量,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重大影响主要集中于供应链上,领先企业已经开始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重点由自己的内部经营转向供应链企业以及周围社区,推动不同利益相关方成为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主体。

对于今年将举行的“里约+20峰会”,每一个企业应该借此机会重新观察和预见环境及社会的发展趋势,应该思考是否能够适应巨大的市场变化,同时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第8篇

食品安全问题被夸大?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见诸媒体,公众对此也比较敏感。从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真的这么严重吗?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黎东:作为从业者,我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其实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不过,中国食品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食品来源,另一个是加工过程。

在来源方面,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无意添加,即在养殖过程中混入了农产品或药物成分,并不是故意为之。这可能是缺乏养殖指导造成的,也可能是受环境影响。农户其实有时也很无助,因为一旦作物或牲畜生病,就要用药,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存在药物残留。另外,土壤污染和水污染都会导致无意添加。另一个是有意添加。这体现在部分食品企业缺乏诚信,不顾及真正的食品安全,以次充好。例如,为了保持果蔬新鲜,用药水泡或添加防腐剂。

在加工过程中,一般来说正规的食品工厂不会去恶意添加一些超标使用的化学品。就像上面说的,也有部分企业为了提高产品品质,违法使用某些化学试剂,比如添加剂。事实上,客观地说,添加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合理合规地使用它,将对食品储存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并不是说用量很小对人体的伤害小,就可以无限制地随便使用。对于添加剂允许在哪些行业里使用,使用的限制是多少,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

李丰勇:整体来看,我认为食品安全还是可控的。我们现在参与了部分政府的监督抽查,政府公布的数据是食品安全现状比较全面的反馈。

我个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非常复杂的背景原因,这个风险客观存在,我们需要有效识别和分析,并加以管理。在国外,食品安全是首先保证粮食供给要充足,保证食物营养、健康。而在中国,食品安全的概念有所不同,主要涉及非法添加、农药残留等。随着中国的发展,未来食品安全也会转向食品的营养健康。

站在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找原因:操作性问题和系统性问题。操作性问题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食品污染事故。一些人为主观因素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也属于这个范畴,比如在种养植过程中违规使用农兽药,导致农残、兽残超标。另外,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添加物,比如塑化剂、苏丹红。这类问题简单来说,通过正确的引导,系统化的规范,满足合规性要求后,发生率可以大大降低。

就系统性问题(风险)来说,它相对隐蔽一些,因为它不是人为非法添加进去的,而是需要专业人士使用某一类风险识别工具进行分析的风险,属于体系管理范畴类。比如有一些未知的潜在风险人们是意识不到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类风险逐渐浮出水面。

总结下来,优良的系统(制度)+良好的生产操作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供应链中的哪些环节?把控这些环节的关键是什么?

梁黎东:简单来说,整个食品供应链包括种养殖、加工、仓库仓储、运输到商超或餐馆等环节。其中加工环节比较好控制,工厂对此的管理意识也比较强。不管是内销还是外销,其实正规的工厂还是比较注意加工环节安全的。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不讲诚信的商家。

我认为,食品供应链上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是原料的来源,就是前面提到的养殖部分的农药残留。另一个薄弱环节是运输和储存。现在很多人不太注重这一块,但其实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之一。举例来说,巴氏杀菌的牛奶必须通过冷链运输,而冷链运输成本非常高,很多商家仍然选择普通运输,等运到商超再放入制冷设备。在这个过程中,牛奶品质已经发生变化了。

事实上,对这些环节的把控并非易事,除了国家的引导,还需要包括检测认证机构等在内的众多第三方机构共同监督。被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即将在2015年10月正式施行。从立法者来讲,我国把食品安全法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

李丰勇: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和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储运环节的环境条件、加工过程中违法添加工业原料或违规使用添加剂等,都会导致风险点。所以,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运输,到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整个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HACCP。这几个字母代表着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对于食品供应链条上各个环节可能面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设置系统关键控制点。它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监控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掌控,对系统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并预防系统性错误的发生,最终确保生产过程可靠,提升最终产品的合格率。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不同的食品供应链的特点开发出不同的前提标准方案进行规范,通过HACCP的方法论对于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管控,也是对于日常良好作业规范的系统化总结。所以,很好地运用HACCP这个方法,可以在系统层面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进行有效的干预与管控,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供应链各环节国际标准有别

:针对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不同操作规范,当前国际上已有哪些食品法律法规或相关标准?

梁黎东:现在来讲,食品供应链上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国际标准。在种养殖方面,对应G.GAP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还有ASC认证,是专门针对水产养殖的标准。在加工环节,现在国际标准有ISO22000、FSSC22000,中国有GB/T27341等标准。特别要说的是BRC和IFS标准,它们不单针对食品加工,还专门针对储存、分销和物流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基本涵盖了整个食品供应链。BRC标准已成为进入欧洲商超或成为大买家选择供应商的首选标准之一。

国内现在也有大量的食品企业在做BRC认证。目前BRC食品在全国有将近1500多项证书。Intertek现在有600多张BRC证书,市场占有率在50%左右。BRC可以说已成为我国食品企业进入沃尔玛、乐购和欧尚等国际商超的敲门砖。

李丰勇:现在来看,国际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已非常健全了。像中国的《食品安全法》、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欧盟的《欧盟食品与饲料安全法规》,以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颁布的《食品法典》等,均有提到食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

而具体的操作规范多是在相关的标准中有所体现,中国有很多“XX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对生产环节进行规范操作指导。国际食品行业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也针对食品供应链制定了相关的标准。这里列举一些标准进行简单的说明。

ISO 22002-1:对食品制造业进行规范;

ISO 22002-2:针对餐饮业的标准;

ISO 22002-3: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的标准;

ISO 22002-4:针对食品包装行业的标准。

除了ISO体系,还有很多其他国际组织针对食品行业的供应链环境标准,比如BRC、RFS都有一系列的标准来定义规范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过程。

标准很多,但核心的方法论都是一致的――HACCP。作为食品企业来说,需要踏踏实实地将标准真正的执行下去。

打破食品出口壁垒

:在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方面,中国食品出口企业存在哪些不足?企业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建设?

梁黎东:在此方面,我有些个人的看法。第一,中国进出口食品企业在近20年的发展当中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到国外审核过,对比国外,国内很多工厂的条件并不差,甚至使用的都是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国际大环境不好,美国和欧洲经济复苏确实比较缓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也有所加剧;再一个是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明显,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另外,国内的食品安全意识确实比国外要稍微薄弱一些。

第二,我们现在需要全社会进行支撑,来帮助企业搭建一个食品安全的平台。在国外有大量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来为食品企业做一些前瞻性的或支撑性的工作。例如,企业要进行新产品开发,包括保质期、营养分配等方面,都能获得很多技术支持。而中国在此方面比较薄弱,将科技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方面的差距更大。

第三,食品企业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塑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例如,通过一定的渠道让普通消费者和公众知道对质量和安全重视程度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区别,从而对更高质量的产品有更高的认同,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市场向着优质优价、同质同价的良性方向发展。如果拿同样的价格去要求不同的产品,优秀的企业就没有利润来源,也就没有了做高质产品的动力,发展也只能是句空话。

李丰勇:由于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国内食品出口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我去过很多食品出口企业,相对来说管理更加严格,选取供应商原物料也会严加处理。但是,由于良好操作规范不到位,加之相关食品安全体系审核不严密,导致整个生产系统管理存在操作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目前主要有两个因素影响中国食品出口。第一个是这几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被“爆炒”,民众对食品安全有点风声鹤唳了。第二个是贸易壁垒加剧。不少国家在进口中国食品时会刻意设置贸易壁垒。国外客户在出口前还要针对产品进行验证检测,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出口周期延长。

那么,企业该如何改善自身情况呢?

一是要开展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对主要原物料实施安全系统性管理,确保验证有效性。加强供应商准入门槛。中国企业存在一个问题,即对供应商并不友好,往往竭力压价。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发展,才是比较健康的方式。

二是加强合规性管理,完善索证流程和形式检验报告。主动识别供应链风险,并制定监管计划,定期开展供应商的评估验证工作。

三是建立检测机制,对原物料接收的关键性指标进行监督检测,制定完善的送检和领用制度,确保产品原物料合规性,从生产计划进行管控。

四是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长期培训员工开展执行良好作业规范,包括加强食品安全法相关制度的培训,确保将操作性风险降到最低。

五是借助第三方机构来提升自己的质量管控能力,进行合规检测认证,规避贸易壁垒。

专业解决方案帮扶食品出口

:在食品供应链中,从农场到餐桌的各个节点上,贵公司能提供的检测服务范围或项目包括哪些?可从哪些方面帮扶相关食品出口企业?

梁黎东:Intertek并不只是一个检测机构,就食品行业来说,我们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检测、审核和认证。在检测方面,我们可以提供微生物、农药残留、药物残留和重金属等各方面的检测服务,甚至DNA检测。实际上,DNA检测是目前我们业务量较大的一项新业务,可用以鉴别食品掺假。就审核业务来说,Intertek现在给各大商超提供供应商的评估服务。认证更是我们的优势业务,除了BRC认证在国内占有约50%的份额外,Intertek还做MSC水产品认证,以保证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Intertek的这3项业务涵盖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服务。

事实上,我们并不把自己定位为是一家检测认证服务商,而是希望为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相关方提供解决方案。Intertek从业时间比较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希望从专业角度给相关方提供技术支持和辅导。例如,我们和沃尔玛合作推出移动检测车,可直接对超市里的产品进行现场检测,并且即时出结果。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沃尔玛产品的信心,而且更提升了公众对沃尔玛的品牌好感度。这其实是Intertek了解到沃尔玛的需求之后,为其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李丰勇:这几年华测在全国设立了10多个食品实验室,从东部沿海、中部到西部内陆已全面布点。业务涵盖检测、认证和审核全链条,提供从农场到餐桌各环节的相关检测服务。从食品类别来讲,包括初级农产品28大类食品、保健食品以及现制现售的食品,华测均可提供所有国家管控项目的测试。从检测项目来讲,华测可提供的服务包括农兽药残留、常规理化分析、营养物质成分分析、金属污染物和微量元素、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等基础测试,也可以提地溯源、转基因成分鉴定和过敏源测试等服务。另外,这几年华测重点投资了食品真实性鉴别技术,从英国引进同位素技术帮助食品企业解决食品掺假问题,并通过基因技术对动物源性成分进行鉴别。考虑到未来可能从非法添加偏向掺假方向,华测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第9篇

关键词: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随着农产品经营模式的变化,农产品已经成为超市和大卖场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消费者在大卖场和超市两个主要的渠道中,选购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大约70%的生鲜食品。同时,消费者一直都认为超市是最安全的购买场所,2009年通过对5,000名消费者的调查,消费者对超市的放心度、满意度都是最高的。但是,仍然有20.2%的城市消费者认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问题太多,令人失望”。超市农产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一、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构成

根据对北京市超市的走访调查,一般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分为供应链的选择、采购环节的控制、加工、配送环节的控制、内部控制几个环节。

(一)超市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选择。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是以供应链模式的选择为开端的。为提高进入超市的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超市目前在选择供应商时,会借助一套考核标准体系和程序来对不同农产品供应商的质量保障水平进行评价。

以家乐福超市为例,在选择供应商时,家乐福设有三道关卡:“证照检查”、“现场审核”和“产品检测”。在双方谈判之前,供应商必须提供其有效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所有的供应商都必须提供合格证件后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谈判环节。家乐福在中国始终坚持供应商审核制度,在正式合作前都需要接受家乐福的第二方审核,由家乐福区域食品安全经理和相关产品的采购负责人共同完成审核。通过第二方审核的供应商还将面临家乐福邀请的专业第三方审核公司的审核。进入家乐福之前,供应商的产品还将接受抽样验货,家乐福分布于全国的10个专业实验室将对产品做出科学的检测,检验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合作。

(二)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采购环节决定着超市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收、验货环节的严格把关更是成为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各超市在收货环节都有一整套的流程,一般包括收验货程序、收货标准,包括卫生质量要求、分类分级要求、修剪要求、包装要求、保存要求,另外还包括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的具体验货要求。

家乐福向中国区的供货商采购农产品时,也严格遵守了其全球统一的农产品采购标准和程序要求:一是定期调研,研究竞争对手所售农产品的价格与质量,以作为采购谈判的依据;二是收货检验。根据家乐福严格的验收货制度,农产品在进入超市前就要接受全面的质量检验,并必须符合其统一的农产品收货标准。

(三)加工配送环节的质量控制。在农产品物流中,配送环节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关键一环,连锁超市销售的食品中,生鲜农产品是最复杂和最容易在物流过程中引起质量问题的产品。

家乐福超市要求对于采购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必须遵照相关规章和流程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送到超市的各个门店中,生鲜农产品还应迅速送入冷冻、冷藏库内保存。由于家乐福没有自己的物流系统,对于冷冻冷藏农产品等高危食品,只能走供应商渠道。为保障供货不出问题,家乐福除了做好冷冻农产品的门店快速接收外,还会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其中心温度,对达不到温度要求的产品,家乐福将拒收,并作为不良信息进行记录,反馈给供应商。对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的供应商,家乐福也有相关的严格要求和进行相应的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反馈给供应商,从而为供应商选择第三方物流机构提供参考。此外,每隔两个月,家乐福中国区总部会派出专门的质检人员,对全国各分店包括采购环节在内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进行全面检查并评分。

(四)内部控制。农产品配送到门店,在出售前有一定的储存时间,需要严格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包括内部质量检测和库存控制。

1、内部质量控制。这一过程由6个环节组成:收货区质量控制(温度、新鲜度、产品证件)、冷链(温度控制)、清洁和消毒(专业清洁和消毒设备产品)、个人卫生(清洁的制服、干净的手、口罩和手套、健康证),标识(供应商信息、保存条件、保质期)、产品保质期(定期检查、及时将过期产品下架)。家乐福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在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方面做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同时,家乐福还通过外部的第三方公司加强农产品安全的监控和抽查。外部第三方公司会以“神秘顾客”等身份到各家店铺监测农产品安全,定期反馈给家乐福进行修正。

2、库存控制及缺货管理。库存控制和缺货管理均是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两个环节的目标是保证超市的一次订货量、订货频率适当,以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并减少在超市的损耗。为实现库存控制及缺货管理的目标,家乐福的做法是要求配送中心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结合历史销售量,确定不同类别农产品的库存量。其中,肉类食品的库存量控制在能保证l~2天的销售量之内;水果为保证2天;蔬菜保证l天;鱼科则要求做到无库存,即当天卖不出去的就必须扔掉。对于各个门店,则要求依据电脑反映的销量来定货,尽可能做到零库存;对门店当天没有销售完的生鲜农产品,只有达到家乐福存货标准的才可以在第二天继续销售,否则必须当天扔掉。

二、目前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超市农产品供应链监控薄弱。2009年的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显示,可能给超市食品带来危害的各项因素中,供应商和产品的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据调查,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变质、有杂物异物、过期食品销售(包括赠品过期)、添加剂超标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供应链控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上提到的农药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的农副产品和生鲜食品,之所以会流入超市,实质上是对供应商的监控不力。有的超市为了不降低自己的毛利率,往往一味压低供货商的进价,而忽视对供货商所提供食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从而导致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而对于农超对接,大规模企业能够从源头进行监控,但是很多中小超市企业没有足够资金,也没有相应的人员配备,根本无法实现对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的监控,也很难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二)超市联营和租赁经营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加盟店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不够。按照惯例,加盟店30%的货物由超市配送中心统一配送,另外70%可以自行采购。对于自购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超市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甚至可以说基本处下失控状态。联营和租赁部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超市也有待加强管理。其中,超市对承租者的货物销售一般会进行统一结算,但对其进货渠道却不可能进行有效控制。失去了对进货渠道的控制,也就失去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权,从而难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三)冷链体系不完整。目前在我国,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调查显示,29.67%的超市拥有自己的冷藏车,36.26%的超市是由供货商自己的冷藏车为超市配送生鲜食品,而13.19%的超市由生鲜供货商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而5.395%的超市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农产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三、完善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思路

(一)强化供应链管理。在现阶段,超市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强化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符合现代物流思想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农户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个体商贩又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点多面广、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小农户生产、小商贩经营,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制度和激励机制,就难以满足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因而要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来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近几年江苏苏果、福建永辉等超市农产品经营的成功经验证明,“超市+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超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超市+行业协会+生产基地+农户”等供应链模式,可以实现生产、流通、零售环节的有效连接,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可以使生产者、经营者等供应链主体的行为符合超市要求,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利用契约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

(二)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根据农产品种类不同,可将其分为储存型、中转型、直送型和加工型四种商品类型。针对不同的商品类型、不同的加工工艺和保存要求,对农产品的安全检测流程不同。(图1)

(三)构建生鲜农产品流通冷冻、冷藏保鲜链。超市要提高生鲜农产品经营的竞争力,必须着力建设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供应链,使易腐、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受损害,减少损耗,防止流通过程中变质和被污染。(图2)

生鲜农产品冷藏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冻运输和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在相关设备的支持下构成了生鲜农产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冷链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超市企业很难完成,需要物流企业支持和政府的补贴。

总之,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力。农产品质量控制是关联整个供应链的系统问题,涉及众多行业、主体和区域,并受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态环境等,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观念等条件制约,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R].2009.

[2]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R].2008.

第10篇

3月4日,受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的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与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注册管理部在北京主办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自愿性标准的可持续研讨会,讨论的就是VSS的问题。会议希望增强我国相关行业对国际上VSS的了解,为相关行业制定、使用VSS提供更多的信息。

“关于自愿性可持续性标准,在发达国家,他们有了较成熟的经验,但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还相对比较陌生。”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所长乔东在会议上说。的确,VSS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但其在中国发展极为迅猛,并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

VSS的兴起:标准从技术领域向价值取向延伸

VSS兴起之路与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这也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标准化的趋势,而标准成为引导和检验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一道标尺。

在企业社会责任兴起之前,标准几乎都围绕产品和技术制定,伴随着发达国家出现的劳工运动、消费者运动、环境保护运动以及当前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运动,标准逐步从技术领域向价值取向延伸,形成当前种类繁多的VSS。这些VSS的出现和流行,标志着全球供应链正在逐步向价值链转化,VSS正在成为影响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价值标准。

VSS是全球贸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提供了透明、可追溯且可靠的机制,覆盖了包括茶叶,野生鱼类,林业及其他行业在内的10%以上的全球主要商品。自愿性标准几乎包罗万象,从可持续渔业(海洋管理委员会),到工厂的劳资(比如SAS000)和农民的收入问题(公平贸易),再到养殖渔业中的环境可持续性(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以及工厂和社区的用水问题(正在制订中的水资源管理联盟标准)。

对于生厂商来说,“VSS并不是负担,恰恰相反,生产商采用自愿性标准可以在负责任的消费者当中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并在这些消费者当中建立信任,”国际社会与环境认可和标签联盟(ISEAL)中国事务顾问乔舒华说。以公平贸易为例,其标志传达了一个信息:你所购买的水果、咖啡、茶、巧克力或者其它农产品的生产者可以确保获得可持续的收入。农户,特别是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可以申请集体认证,并获得公平贸易津贴(额外收入),他们可以用这笔钱来进行一些公共项目,比如筹建学校或者进行可持续农业技能培训等。

此外,用来对可持续管理的森林和林产品进行认证的森林管理委员会(FSC)等其它标准能帮助产业界买卖那些符合欧盟和美国木材要求的可持续采伐的木料,同时还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随着自愿性标准被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所接受,很多企业开始积极采用可持续标准,比如,联合利华在立顿茶产品包装上使用雨林联盟的标志,以此来表明其对工人和环境的关注。“事实表明这些标准已经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在赢得消费者认可时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乔舒华说。

应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工具和方案

与单纯的技术或者产品标准相比,VSS更突出自身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工具和方案的特性。“我自己的感觉是,比如说,经过培训、经过可持续国际标准熏陶的沿海制衣厂,与内地没有经过国际标准的熏陶的工厂,区别很大。另外,沿海工厂本身,尤其是出口加工企业,经过几年的国际可持续标准的推进,与前些年相比,在健康安全、最低工资的保障等各个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和众基金会会长马英在谈到VSS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时这样说。

事实上,正如马英所说,VSS与以往的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同,在规范运营方式、加强运营管理层面,除了提出相应的标准之外,可持续标准同时提供达到标准的方法,是企业及各类组织的管理工具。

很多VSS本身还提供工具性的指南,以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指导企业撰写CSR报告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等。VSS还可应用于内部化环境成本与社会成本;推进可持续生产消费和消费方式,包括能源、材料、资源效率提升和节约成本;还可以提升快速成长、利润丰厚的“可持续性”市场的竞争力等。

商业标准的升级

VSS尽管是自愿性的,不具法律强制性,但从商业的角度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市场准入门槛,既是一种标准,同时也成为了规则。“私营标准的问题是由一个发展中国家格林纳达提出的,起因是GLOBAL G.A.P.,就是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这个规范出台后,对格林纳达的香蕉出口造成了影响,格林纳达的香蕉不能通过其认证,因此不能进入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超市。GLOBAL G.A.P.是全球几个主要的超市联合制定的一个标准,果树花卉等一些农产品想要进入这些超市,就需要通过GLOBAL G.A.P.的认证。这个标准是非官方的,是私营机构提出的标准。这一标准虽然是自愿性的,但进入供应链后,事实上是强制性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主任李丽举例说。

此外,《WTO经济导刊》主编于志宏也提到,“家乐福,宜家等供应链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厂商,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这些标准除了技术性的标准外,还有关于环境,劳工实践等方面的标准。企业按这个标准做,就跨越门槛进入市场,不按这些标准做,就不准进入。”

可见,VSS为产品进入市场设定了新的门槛,即企业的运营方式和管理要实现担责、透明、公平、公正、保障人权、保护环境等原则,超越了现存的质量、价格等标准。

机遇与挑战

VSS对于市场准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来说,“可以提高管理能力,提高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获得溢价,改善与买家和农民的长期关系”,联合国可持续标准论坛(UNFSS)官员Frank Grothaus说,“对于行业来说,VSS可以创造工作机会,赋予边缘群体公民权,改进加工工艺与服务;就国家层面来说,可以增加国内市场的质量与安全以及农场工人的职业健康和福利,增加出口收入;就国际层面来说,有利于规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发展,提升土壤肥力、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

事实上,近几年,以可持续方式生产的产品拥有强劲动力,一般比传统的农业市场扩张更快,因此,VSS存在真正的发展机遇。

鉴于此,应加大对VSS的制定和应用。而VSS在制定过程中应增强透明度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性,保证能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其次,增强应用VSS的能力建设,特别是供应商的能力建设。供应链中的优势企业(主导企业)应对供应商提供能力建设支持。要支持第三方机构参与能力建设。在能力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最佳实践引导。此外,VSS和市场机制结合。对于应用VSS表现良好的企业,要在商业上予以支持。特别是对供应链上的主导企业,要将市场行为(订单)与供应商的VSS表现相互衔接。

加强VSS的建设,对国内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良机,“中国抓住自愿性可持续标准提供的良机,可以在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制定规则的同时,获得巨大的商业、环境和社会回报。同时,它们还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软实力战略。”乔舒华说。

不过VSS还存在诸多系统性挑战,如:各种VSS纷繁复杂,缺乏协调,影响符合性成本;严格、复杂、多维度的标准会加剧小农和欠发达国家边缘化,加剧业已存在的劣势;数量众多的VSS,会破坏可持续目标的完整性,造成生产商和消费者混淆;同时,也可能会破坏《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和《实施卫生与植物(SPS)措施协议》中来之不易的行为准则。

链接

自愿性可持续性标准(VSS)现状:

根据《WTO经济导刊》的研究、整理,目前在全球大约有400余个VSS。主要类别如下:

1.国际组织制定的VSS:以联合国全球契约、联合国所辖组织的各类VSS等为代表;

2.行业组织制定的VSS:国际领域及中国的行业组织制定了大量的VSS。例如,消费品/零售领域的商品社会责任倡议;农业领域的蔗糖改善方案、咖啡协会共同准则(4C)行为准则、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全球良好农业实践、雨林联盟可持续农业网络等;电子行业的电子工业公民联盟电子工业行为准则等。

第11篇

    国内外普遍公认的物联网的概念是麻省理工Ashton 教授于 1999 年在研究 RFID 时提出来的:All things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via sensingdevices 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o achieve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1],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在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 ITU) 的报告 《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 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2]。从 “智慧地球”的理念到 “感知中国”的提出,从 “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到无锡 “物联网产业基地”的确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在政府、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在我国物联网已从概念的炒作,上升到产业规划与发展高度,在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本文在物联网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从而为探讨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现状

    1. 1 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 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

    杨子江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 ( 2010) 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 ( 2010) 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 4 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 贾凯 ( 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 ( 2010)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 ( 2010) 在 “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技术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 ( 2010) 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 ( RFID - MP) ,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 ( 2010) 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 ( SOA) 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 SOA 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 ( 2010) 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 ( 2010) 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 ( 2010) 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 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 ( 2010) 认为物联网时代的 “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 “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 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 “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 “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 ( 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 ( 2010) 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 RFID 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 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设计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项目) 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 J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 ( 2010) 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 ( 2010) 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 ( 2010) 提出 “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 2 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 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 “智慧”状态; 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 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 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 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 ( 召回) 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 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第12篇

讲求纪律、内部竞争、控制成本正是中国企业可以迅速崛起于世界的制胜法宝,但残酷的现实提醒我们必须以更长远的眼光来衡量其中的得与失

富士康代工苹果公司iPad每台仅获11.2美元,与最低售价499美元相比微不足道。这种生产模式为富士康带了巨大的利益,但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利润极低,一旦遇上外部环境剧变,也最易受到冲击。

富士康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精密模具、关键零组件、机电整合模组等产品上具竞争优势,吸引诺基亚、苹果等全球客户,是中国主要依靠外资、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发展方式的缩影。

郎咸平认为,目前的国际竞争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竞争阶段。产业链包括七大环节:一是原料与生产,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原料采购,四是仓储运输,五是订单处理,六是批发经营,七是零售。富士康是为惠普、苹果等电子生产企业生产零部件,依靠这些企业的订单而存活。富士康在这个产业链上仅处于生产这一环节。在去年的金融风暴中,富士康的全球订单减少,利润额有所下滑。富士康应当建立自己完善的产业链,必须刻不容缓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和富士康相似的制造行业中的企业也应当转变发展的模式。

代工业日薄西山

对于人们普遍熟悉的国内代工行业来说,利润除了来自于对人力成本的控制,还可以来自对原材料成本的谈判。然而,对于富士康这种主要承接来自苹果、戴尔、惠普、诺基亚等国际订单的大型代工企业来说,其利润源泉却更多地要仰仗来自人力资源战略上对成本的调控,因为上述国际大客户早就把供应链上的账目算得清清楚楚。

从一份有关国际客户向代工厂商发送的“代工询单”(Request For Quotation)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有关原材料/部件(component)在品牌、质量、数量上均已指定,不仅如此,与此后续相关的物流、维修、培训、用工也都有清晰明确的计算。

有报道证实,富士康在与这些国际客户的订单关系中,是很难从供应链上创造利润空间的。举例来说,它为戴尔或惠普代工一台电脑,所有的物料都是对方指定的,比如电脑的机壳塑料用GE的,显示屏用三星或LG的,甚至耗材的比例都有明确规定,而物料价格往往是客户早与供货商谈好的,富士康只须按指定价格向指定供货商进行购买即可。

事实上,这还远远没有结束,精明的客户早就把用工量也计算得清清楚楚,生产线上用多少工人,检修工有多少,都会在合同里做明确的标示,客户只是按照较高的人力成本的价格支付给代工企业。所以简单来看,富士康赚的就是人力成本的差值。

当然,国际客户是不会支付富士康厂房、机器的购买、维修等费用的,所以,这些成本也需要在富士康赚取的人力成本中进行摊销。由于厂房、机器的费用很难打折,所以富士康要想创造更多利润,就只能加强对人力成本的调控,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成本。

仅仅做到这些并不够,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客户对于富士康(代工企业)的要求还远没有结束,交货期与交货质量是紧紧悬在代工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不少国际代工合同规定有类似这样的违约条款,“如迟交一只集成电路,那么就要赔偿一台电脑”。

在如此的围追堵截中,代工企业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挣扎。

如果富士康继续沿袭一直以来的单一代工模式,产品99%外销,富士康的内地员工就不可能改变作为其代工机器中长期被漠视的命运。

2010年4月16日,富士康国际(02038.HK)2009年财报,收入为72.41亿美元,同比下滑22%,实现净利润3962万美元,同比大幅下滑68%。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财报还显示:截至2009年底,公司员工数量达到11.87万名,相比2008年增加了9.7%,但员工成本总额支出却同比减少28%,人均成本更是同比减少了34%。

当军事化管理遇到“90后”

讲求纪律、内部竞争、控制成本其实也正是类似富士康这样的华人企业可以迅速崛起于世界的制胜法宝!残酷的现实提醒我们必须正视“泰罗制”对工人的异化摧残,提醒我们必须以更宏观更长远的眼光来衡量我们的得与失。我们可能会发现,这种把人机器化的“泰罗制”生产方式,有很多对个人、对社会的隐形伤害,并没有被充分估计和计算。在这里,每个动作被精确计算,人和流水线融为一体,以达到劳动力利用的最大化。

富士康目前在大陆有80多万员工,深圳就有40万人,这不是在领导一个企业,是在领导一座城市。深圳的40万人中,女工占80%,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男工则集中在保安、物流环节。如果管理一个城市这样不均衡,又是军事化管理的,发生问题是难免的。

富士康是做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不外乎两方面,产出量及良品率。要同时达到这两者,军事化管理是最佳选择,但这相对比较忽视人性。流水线式生产从福特时代开始,当年福特的本意并不是要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汽车产品,而是因为汽车工人都是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但当时教育资源稀缺,如果能够让没有受过高级教育的工人也能生产汽车,对于福特来说是生产效率最高的。因此,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一个一个环节,工人只要会拧螺丝、会焊接就能造汽车,这在当时是生产方式的创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企业成长起来后,发现无法做到福特模式,因为日本资源紧缺,地少。所以日本企业采用东方合作式的企业文化,强调企业是一个集体,可以发挥集体优势,让员工有一种内在的成就感,通过这种成就感将员工与企业连接起来。

富士康采用的是福特的模式,但是做得更极致,把员工生产生活全部管起来,工人就是企业的螺丝钉。有报道说,富士康的员工反映,他们如果在生产中出错,那么就要听主管的,即便你对主管的管理有意见,也要先服从,然后再通过其他途径反映。也就是说,富士康还是有员工表达的渠道,但是前提是必须先服从。通过这种方式,压力会由上而下传导。

富士康虽然没有强制员工加班,但富士康的工资体制导致员工不得不加班。从竞争的角度,富士康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很多逃脱了政府监管的黑工厂能够把价格做低。所以富士康这样的选择其实也与整体环境有关,不这么做就会被山寨之类挤出市场。

对利润的追求是企业的本性决定的,但一味追求可能就会损害企业的整体效率,比如富士康这次的事,对于企业声誉的损害很可能会最终影响到利润本身。《基业长青》里谈到过一点,企业要有远景目标。比如微软的远景目标是让所有人都用上它所生产的软件,让生活更加便利舒适,而不是说称霸软件业。我们这时候再反过来看企业,之前大家一直认为,企业最大的道德就是为股东创造利润。但企业要发展,是要取得多方共赢的,包括股东、员工、政府、客户等。

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前执行顾问信怀南指出,富士康“虽然不是血汗工厂,但绝对是一个压力锅”。

“在郭台铭的血液里,有军事管理的基因,例如他曾经跟我说过,他说management这个词,翻译成管理不好,应该翻译成管控。而且,还把他的客户,分为一军、二军、三军,所以绝对是军事管理的作风。”信怀南说。

连续自杀的背后,一面是富士康在代工领域的过度竞争造成毛利不断下滑,当速度已经成为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语录中排在首位的关键词时,这就要求他必须把机器开得更快;另外一面是廉价劳动力虽然依然存在,但是赖以支撑富士康帝国的新生代90后打工者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他们更加娇嫩但是更有欲望,这就要求富士康必须改变简单粗暴的半军事化管理方式。

一个庞大的机体要保住它的生命力,所有压力会一层层向下传递,最终压在生产线的工人头上,而这些生产线的工人,早已不是在吃苦环境中长大的那一代,相反他们是独生子女,不是逆来顺受,而是“我的生命我做主”的一批人,这就像把强大的压力压给最危弱的部分一样,富士康的困局油然而生。

这种缺少人文关怀、没有任何弹性的企业管理模式,注定经不起实践检验。事实上,富士康们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案,它表明了现代企业转变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的紧迫性、必要性。据介绍,目前,富士康员工当中80、90后已经占到了85%。与父辈不同,他们更见多识广,也更具个性,对于家长式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对没有社会化接触的碎片化生活也更抵触,而在相当严格与流水化的管理体系当中,有人精神不能承受恐怕在所难免。

劳资关系如何平衡?

1954年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现代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为止。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转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把连接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转折点”反映的是劳动力成本在市场活动中的变化规律。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博士后黎煦研究发现,先行工业国和后起发达国家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劳动力出现短缺的转折时期。在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真实工资在任何部门都不会明显上涨。只有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时,即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才会上升。

事实上,农民工没有保障的边缘化社会地位更加剧了他们劳动力价值被廉价剥夺的可能性,调查显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出口工厂的工人平均年收入仅是这两个地区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的37.82%,而另一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

对于工会,不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工人自发的,关键在于劳资双方的协调机制,只要能够协调矛盾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机制不是形式。比如以前的党委、居委会的角色,逢年过节给五保户送些生活必须品,这就是一种矛盾化解,放在企业也是一样,也需要这样的机制,不能等到火烧起来了才去灭火。

我们总觉得西方的工会都是斗争,其实不是这样的,双方是合作关系。资方和工会会去探讨是否可以通过降低工资和裁员的方式帮助企业先渡过危机,通过这种协调,劳动者会进行判断,否则资方破产,劳动者的权益就更没有保障。

供应链上的责任

最潮的电子产品:苹果的手机、惠普的电脑、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手机,源源不断地从富士康的工厂运向世界。那么,这些亮丽光鲜的产品是沾着鲜血制成的时候,这些企业负有什么责任?会有三个极为典型的回答:一是此事与我无关;二是我已经对他们提出标准和要求了;三是我们需要一起共同想办法。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长史蒂夫・乔布斯在回答近期富士康接连发生的员工自杀事件时说,富士康不是个血汗工厂。这一回应令人大跌眼镜,乔布斯一直宣称苹果是有责任感的公司开始遭到抵制和非议,乔布斯及苹果公司再一次被推进了舆论的漩涡。

在苹果就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发表正式声明之后,苹果CEO乔布斯又在与客户的通信中对该事件作出个人回应,称富士康的自杀率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这种蔑视生命的态度,令业界哗然并遭到更多人的批评,有些网友甚至拒绝使用苹果产品对此表示抗议。

许多网友回贴指责苹果与富士康是穿一条裤子的人,称乔布斯是资本家的走狗,“我们期盼别人(指乔布斯们)挽救无异于水中捞月,资本家最终关心的还是利润最大化,乔布斯对富士康事件的评论,是迫于压力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也就是披上羊皮对同行说上几句同情的话而已。不要寄希望于苹果们的同情和理解,要起来反对他们的卑鄙行为。”

“供应链责任”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劳工在层层传导的供应链压力下,经济和权利状况令人堪忧。香港乐施会曾发表报告《谁卖掉劳工权利――全球供应链的采购模式与工人生活》,系统地描述了供应链对底层劳工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供应链责任”问题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国际组织普遍重视的内容。

对于中国南方的工作条件,国际上早有争议。一些西方服装品牌,如Timberland和耐克(Nike),以及从该地区低廉生产成本中获益的跨国零售商,如沃尔玛(WalMart),都在海外受到了批评。但富士康的死亡事件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一场更广泛的争论。富士康和当地政府均表示,每一起死亡事件的背后都存在个人原因。但批评人士指出,压力大和孤立的工作环境加大了自杀风险。全国各地的学者、劳工维权人士和年轻人,都把自己的国家比作工业革命时代不重人性、只追求进步和利润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