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姆定律的比例

欧姆定律的比例

时间:2023-07-18 17:2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的比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定律的概念很多,物理定律是对物理规律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归纳而成的结论,反映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物理定律的教学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掌握有关物理概念,再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或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如牛顿第一定律)。有些物理量的定义式与定律的表式相同,就必须加以区别(如电阻的定义式与欧姆定律的表式可具有同一形式R=U/I),且要弄清相关的物理定律之间的关系,还要明确定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1)牛顿第一定律。采用边讲、边讨论、边实验的教法,回顾“运动和力”的历史。消除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理想实验加外推法。教学时应明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但大量客观事实证实了它的正确性。第一定律确定了力的涵义,引入了惯性的概念,是研究整个力学的出发点,不能把它当做第二定律的特例;惯性不是状态量,也不是过程量,更不是一种力。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而改变。在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使学生理解和使用常用的措词:“物体因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教师还应该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惯性系才成立。地球不是精确的惯性系,但当我们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研究力学问题时,常常可以把地球看成近似程度相当好的惯性系。

(2)牛顿第二定律。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它的加速度跟外力与本身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引入课题。然后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归纳出物体在单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再用推理分析法把结论推广为一般的表达: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教学时还应请注意:公式F=Kma中,比例系数K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a随F改变存在着瞬时关系;牛顿第二定律与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关系,以及与运动学、动量、功和能等知识的联系。教师应明确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应注意:①要充分利用牛顿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的实验,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等物理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②要强调万有引力跟质点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定律),减少学生在解题中漏平方的错误。③明确是万有引力基本的、简单的表式,只适用于计算质点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但在天文研究上,也发现了它的局限性。

(4)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一般不用实验总结出来,因为实验误差太大。实验可作为验证。一般是根据功能原理,在外力和非保守内力都不做功或所做的总功为零的条件下推导出来。高中教材是用实例总结出来再加以推广。若不同形式的机械能之间不发生相互转化,就没有守恒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表式中各项都是状态量,用它来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不涉及状态变化的复杂过程(过程量被消去),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要特别注意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系统内部的重力和弹力做功)。这个定律不适用的问题,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原理解决。

(5)动量守恒定律。历史上,牛顿第二定律是以F=dP/dt的形式提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动量守恒定律不能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主张从实验直接总结。但是实验要用到气垫导轨和闪光照相,就目前中学的实验条件来说,多数难以做到。即使做得到,要在课堂里准确完成实验并总结出规律也非易事。故一般教材还是从牛顿运动定律导出,再安排一节“动量和牛顿运动定律”。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也不违反科学规律。

(6)欧姆定律。中学物理课本中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公式为I=U/R或U=IR。教学时应注意:①“电流强度跟电压成正比”是对同一导体而言;“电流强度跟电阻成反比”是对不同导体说的。②I、U、R是同一电路的3个参量。③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教学难点和关键是电动势的概念,并用实验得到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然后用欧姆定律导出I=ε/(R+r)(也可以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推导)。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公式可变换成多种形式,要明确它们的物理意义。⑤教师应明确,普通物理学中的欧姆定律公式多数是R=U/I或I=(1/R)U,式中R是比例恒量。若R不是恒量,导体就不服从欧姆定律。但不论导体服从欧姆定律与否,R=U/I这个关系式都可以作为导体电阻的一般定义。中学物理课本不把 R=U/R列入欧姆定律公式,是为了避免学生把欧姆定律公式跟电阻的定义式混淆。这样处理似乎欠妥。

(7)楞次定律。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归纳出定律。教学时应注意:①楞次定律是确定感生电流方向的规律,同时也确定感生电动势的方向。如果是断路,通常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闭合电路。②感生电流的磁场只能“阻碍”原磁通的变化,不能“阻止”它的变化。否则就不会继续产生感生电流。“阻碍”或者说“反抗”原磁通的变化,实质上是使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表现,符合能量守恒定律。③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3个步骤。④明确右手定则可看作是楞次定律的特殊情况,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定则或定律来判断感生电流的方向。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第一初级中学)

第2篇

例1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某两点间滑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在7.2V~10V范围内变化,电流表的示数在0.2A~0.48A范围内变化,求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R1的值。

分析电路在两种状态下,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对应关系不能搞错。当电流小时,R1两端电压小,R2两端电压大,此时R2阻值也大。因此,当电压表示数是10V时,电流表示数是0.2A。

一、解题方法比较

大多数同学习惯从整体上用欧姆定律公式解题,即将三个基本量合用于一个式子。

(一)列方程组法

在此题目中,无法找到“同一状态”下,与所求量U或R1在同一段电路中对应的另两个量的具本数值,由此想到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之。

建立方程组就是利用一定的关系,在不同状态下将所求量与对应的已知量组织在一起。下面是几种列方程组的方法。

1.表示电路中不变的量。

不管滑片如何滑动,引起怎样的变化,在电路中总存在着不变的量(往往就是所求的量),可用变化的量表示这些不变的量。

(1)电阻器R1的阻值不变

(2)电源电压U不变

②U=0.2R1+10U=0.48R1+7.2

2.利用电路中不变的关系。

不变的关系就是电路三个基本物理量间的关系,根据电路的特点和方程中应包括所求量的要求,建立方程组有以下三种方法。

(1)电阻关系。

在串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是:R=R1+R2,为了简化方程组,可先计算出变阻器在两种状态下的阻值(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对应的示数计算,分别是50Ω和15Ω)。

(2)电流关系。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相等,即I=I1=I2。但在本题中只需用与所求量有关的部分,即I=I1。R2的阻值可先求出。

(3)电压关系。

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是:U=U1+U2,建立的方程组与方程组②相同。

3.表示已知量。

用所求量表示已知量的数值,可将它们组织在一起,从而建立方程组。

(1)表示电流

(2)表示电压

⑥7.2=U-0.48R110=U-0.2R1

由上可知,列方程组的方法很多,列出的方程组形式各异,但每个方程组都可通过数学变形而相通。但解方程组②和⑥要简单一些,因其与另外几个方程组相比,可省去去分母的麻烦。

(二)比例法。

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若将欧姆定律分而用之,即分别利用其中的两个比例关系,反而能更好地体现定律的实质,使解题过程更简洁。

1.电压相同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利用这一反比例关系,一定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电压相同”。分析题意知,电路中只有电源电压(即总电压)不变,因而电流应与总电阻成反比。可先用对应电压、电流值求出R2的阻值。

2.电阻相同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同样,利用这一正比例关系,也要注意其前提条件:电阻相同。由题意知,电路中只有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不变,因而可用“R1中电流与R1两端电压成正比”例方程。

(三)比差法。

在比例法的基础上,能不能再次“由分到合”是很多同学思考的问题。能否由欧姆定律整体使用而求解呢?

仔细推敲欧姆定律内容: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当电压发生变化时,电流发生相同比例的变化。即电压的差值与电流差值的比值(导体的电阻)是不变的,以下面推导佐证之。

因此,可以用比差法――电压差值和电流差值的比,求出定值电阻,继而求出其他相关量。实际的电路问题,基本上是通过改变开关的状态,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某部分电路的电压和电流,故此方法适用性较强。

本题中电路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电压增大值就是另一部分电压的减少值,即ΔU1=ΔU2。

纵观三类方法的解题过程,一般来说,比差法较为简洁,为首选方法,其次是比例法,再次是列方程组法。

但它们的理解难度则依次降低,运用比差法则还需经过简单的推导。但我们应不惜“多费一些功夫”,努力理解和使用简单方法,因为我们都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二、巧用条件,善用“比”的形式解题

运用“比”的方法解题,可省去很多解方程组的繁琐步骤,提高解题速度。只要巧妙利用问题中的条件,大多数这类问题中构造“比”式是比较容易的。

例2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是0.6A,当滑片P滑至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是6V,R2的最大阻值是30Ω,求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R1的值。

分析只要着意从“比”式入手,便可知晓题中条件的应用方法。

1.比例法。

需先计算出滑片P滑至b端时的电流值:

以下可用两种比例关系解题:

2.比差法。

需计算出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变化值及两端电压变化值。

ΔI=I-I′=0.6A-0.2A=0.4A。

ΔU=U-(U-U2)=U2=6V。

善于用“比”的形式解题,但不是说每一个问题都一定要用这个方法,因为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构造“比”式。若能根据一定关系,直接利用已知条件,列出简单的方程组(如例1中②和⑥方程组),也不失为好方法。

第3篇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六节中电阻定律的编排确实是无违初衷。为了让学生能容易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教材编置了两个探究实验:1. 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2. 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两个探究以第一个为主要,它得出的数据正确并准确时,定律的架构就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搭建并确立起来;再通过探究实验2的测量比较得出表达式中的比例常数,从而导出电阻定律及表达式。

由于配课实验欠缺科学性,误导了任课教师,致使新课材使用以来,该节课时上课的效果欠佳。究其原因应为:探究实验1的定位欠缺科学依据,也就是说单纯用电压表不可能直测导体电阻;用比较的方法也不可能比出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因此,课堂上想用配课实验提供的装置,按照实验的定位完成电阻与影响其因素的定量关系是不可能的;只能用直测电压比较量值来引导学生从定性方面认识和掌握导体电阻与长度及截面的比例关系。或者,从另一角度来看,能按示图装置多个电阻线串联的大规模装置,设定按欧姆定律定量解释――整个串联外电路的电流强度相等,由于电源的不稳定性等系统原因,也不可能得到电阻与影响其因素的定量关系。再者,按《教师用书》中提供的方案,让学生参与,达到探究的目标,由于仪表内阻的因素及其他人为的原因,也不能实现定量分析(以下是相关实验过程及实测数值)。

实验(1),按下图,以电阻定律演示器(T2359),演示电表(T0401)1台,低压电源(T1201或1201-1)1台,滑动变阻器(T2354-1.50Ω,1A)一个,连接电路(说明: A、B、C为同规格的镍铬丝,D为同规格的铁丝),完成演示实验。

1. 导体的电阻和长度的关系。

(1)测量取值:电源是直流2伏档,调节滑动变阻器,使A~D的两端接近2伏,改变镍铬丝的长度,取值。

(2)列表

(3)作图

从图像出现的偏差可以看出:测量过程中,电压出现波动不可预知,也不可能调整使其始终保持一定量值不变,所以出现测量值的误差。

2. 导体的电阻与截面的关系。

用连接片把其中两条镍铬丝并接起来,保持原来的串联电路。此时,长度同样1m,截面面积是原来的两倍。再进行测量,结果由于仪表内阻标准的问题,加上表头的最小量值为1伏,表针满度偏转,得不到测量数据。

结论:只能理论解释。

几年来,由于教材是新课程配备的教本,其权威效应可想而知;每到课期,任课教师都要求按照教材提供规格准备实验装置,并期望以定量方式来完成电阻定律的授课过程,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本人认为,该节课时的配课实验的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可以不予以采用。可以另选用《高中物理实验大全》推介的间接测量法――“伏安法测电阻”来完成引导教学过程。其效果众所周知,并且此演示实验真正实现定量确立定律的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既简洁又明了,也不乏学生参与探究的环节。

实验(2),器材:电阻定律演示器(T2359),演示电表(J0401)2台,低压电源(J120或J1201-1)1台,滑动变阻器(J2354-4,50Ω,3A)1个,单刀开关等。

方法:

1. 导体电阻跟长度的关系(镍铬丝),始终保持电压为2伏不变,改变长度,测得:

明确立论:证明R与L成正比。

作图(如下图)

2. 跟截面面积的关系。

用连接片把镍铬丝并联起来接入电路,长为1m,截面面积为原来的两倍,保持电压2伏不变。

测得:

比较并明确立论:R与S成反比。

3. 金属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

方法同上(注意:铜线的良导性能),A用0~5A,电压要求小于0.45V。测出量值,列表如下:

明确立论:长度及截面面积均相同的金属导体,因材料不同,其电阻也不相同。

第4篇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笔者主要从电工电子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理论实际互换法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聚焦课堂教学。

一、展现个性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引言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引言运用得恰当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提问——复习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的课程。恰当提问,通过复习的方式便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逐步启发学生,顺其自然地引入新课。笔者讲授“谐振电路”一课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RLC串联电路的电流及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的计算方法;电感性负载与电容并联的电路的总电流及总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的计算方法;这两个电路中的电抗值的变化对电路计算的影响。这样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为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演示——议论法

职高学生学习能力差、基础薄弱、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一边进行演示实验,一边发问,师生通过观察现象、相互议论引入新课题。这样可以直观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其得到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讲解,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笔者讲授《电子技术基础》的“PN结的单向导电性”、“晶闸管的可控单向导电性”等课时笔者均采用此法。

(三)习题——延伸法

先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点习题的练习,再将知识延伸,把新课的习题布置给学生作为悬念。这样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课上来,自然会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得新课的教学很好的开展。笔者在讲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加法、减法运算电路”一节课时,先让学生们计算“反相、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的习题,再通过电路变换要求学生们给出结果,这显然无法回答。但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对新课内容产生了极强的求知欲。

二、运用启发讨论 激活学生思维

“启发讨论法”不同于传统的“讲述法”。它的基本做法是围绕教材的中心要求,设计一系列互相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继续探讨,不断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认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笔者在讲授《电工基础》课程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节课时,提出“为什么在实际电路中测得的电源电压值略小于它的电动势?”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抓住要害,深入讨论。提出“什么是全电路?”“电荷为什么会沿着回路循环流动?”“在闭合电路中电源内部和外部发生了哪些化学的和物理的过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为论证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创造条件。最后画龙点睛,引出结论。可喜的在提出“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看,非静电力做功所形成的E和电场力所形成的电势降落U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即可答出:E=U外部 +U内部,再考虑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得到E=IR+Ir。接着继续深入,提高认识。提出“比较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区别和联系?”等等,使定律运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上来。最后似尽非尽,留有余味。提出“什么是损耗功率?什么是消耗功率?”等等问题,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新的天地,为新的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运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采用此法教学时要注意几个问题:①注意对个别学生的辅导;②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归纳小结;③教师要对本课的内容做出适当的总结。

三、互换理论实际 锻炼学生能力

(一)理论到实际

电子电工专业学科中的许多教学内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只不过学生们没有正确运用电子电工基础知识去理解它。因此,在讲这些内容时,尽可能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让学生易于理解,学得轻松。在《电工基础》中讲授“电源的端电压与负载电阻之间的关系”一课时,笔者就结合家中的电灯有时在白天和晚上不一样亮这一生活实例告诉同学们,负载使用越多,总电流就越大,内阻上消耗的内压降也会增大。所以,电源的端电压就会减小,电灯也就会变暗。从而,学生们就能很好地理解电源端电压与负载之间的关系了。

(二)实际到理论

对日常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可达到既了解社会相关行业的动态又能使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加巩固与灵活运用。当然这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产品的科技含量要有一个先低后高、对产品的组成要有先简后繁认识的过程。比如:拿“音乐彩灯控制器”为例,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现象、电路分析等过程,既可把《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已学的“可控硅”章节做一全面的知识总结和渗透,又加深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第5篇

电学部分的计算在中考中的比重与力学部分相当,只要能够充分理解并熟练运用相关公式及其原理就可以解决.不过,对于电学中的基本计算,同学们还应该认真对待、仔细体会,因为它不仅是中考直接考查的内容之一,也是解决复杂电学计算题的基础.

复杂的电学计算题很令人头痛,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首先分析电路,弄清电路连接的实质,然后再设法依据各种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算式或方程式,最终解出要求的物理量.

(一) 有关欧姆定律的综合计算

例5 一个电阻为20Ω的用电器正常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是12V,如果要使用电器在18V的电源上仍能正常工作,则:

(1)应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还是并联一个电阻?画出电路图;

(2)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解析:(1)应串联一个电阻R2分压,其电路如图4所示;

点拨: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定律和核心内容,在历年中考试卷中所占比例都很大,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和熟练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串、并联电路问题是中考命题的重点.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是这部分的一个主要基础实验,也是历年中考的重要考查点.

(二)有关电能、电功率、电热的综合计算

例6电饭锅的原理如图5所示,煮饭时按下温控开关S,使之与a、b接触,红色指示灯亮;饭熟后,温控开关S自动断开;当饭的温度低于68℃时,开关S自动上升与触点c接触,电饭锅处于低温加热状态,黄色指示灯亮;温度升至68℃时,温控开关S自动断开,如此反复.(红、黄指示灯的电阻很小,计算时可忽略不计)

(1)试分析R1、R2各起什么作用.

(2)若煮饭时发热板的功率为484W,而低温加热时发热板的功率为4.84W,求R2的阻值.

解析:此题通过温控开关的上下移动来改变电路的连接情况,以达到加热、保温的目的.可分别画出等效电路图,然后分别在各图中进行分析、求解.电饭锅的工作原理图略显复杂,解题时可根据电路情况适当简化,使之方便解题.

(1)当S与a、b接通时,等效电路如图6所示,R1跟红灯串联,然后与发热板并联,红灯所在的支路不影响发热板的功率.红灯起煮饭状态的指示作用,本身电阻很小,必须串联一个较大的电阻R1,所以R1起分压限流保护红灯的作用.

当S与c接触时,等效电路如图7所示.R2、黄灯、发热板串联,R2分去一部分电压,使发热板的功率减小,电饭锅处于低温加热状态,所以R2起分压降低发热板功率的作用.

点拨:这是一道典型的应用类计算题.应用类计算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给出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图像等.题中的物理过程、已知条件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因此,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了解问题的背景,挖掘隐含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然后再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热学部分

中考中热学计算的比例较之力学、电学部分要小一些,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热学计算主要依据的公式有:

(1)燃料燃烧放热:Q=qm(q表示热值)

(2)物质升温吸热: Q吸=cm(t-t0)=cmt升

(3)物质降温放热: Q放=cm(t-t0)=cmt降

(4)热平衡方程: Q吸=Q放

例7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严寒中只能靠点燃火柴取暖.一根火柴的质量约为0.065g,火柴的热值平均为1.2×107J/kg,求一根火柴完全燃烧能使1m3的空气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3kg/m3,比热容为1×103J/(kg・℃)〕

解析:设火柴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全部被空气吸收,由Q吸=Q放得:

Q放=qm2

=1.2×107J/kg×6.5×10-5 kg

=7.8×102J

完全燃烧一根火柴能使1m3的空气升高的温度:

根据Q吸=cm(t-t0),Q吸=Q放得

点拨:本题把燃料燃烧的放热公式、热量的计算公式与密度知识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四、综合计算

例8图8是一种测量小汽车油量装置的原理图.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会随所受压力大小发生变化,油量表(由电流表改装而成)指针能指示出油箱里油的多少.已知: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与所受压力的关系如表3所示.

若压力传感器R的上表面面积为5cm2,汽油热值为4.6×107J/kg,汽油密度为0.71×103kg/m3,电源电压为6V,g=10N/kg.请回答:

(1)当油与油箱总重为600N时,压力传感器R受到的压强多大?

(2)若油箱内的油为10kg时,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3)如果空油箱的质量为5.8kg,油量表指针指向2×10-2m3时,电路中电流是多少?

解析:(1)(2)两问较简单,(1)p=1.2×106Pa;(2)Q=4.6×108J.

(3)油量表指针指向2×10-2m3时,箱内汽油质量为:m油=ρV=0.71×103kg/m3×2×10-2m3=14.2kg,

油和箱的总质量:m=m油+m箱=14.2kg+5.8kg=20kg,

总压力F=20kg×10N/kg=200N.

近几年来,中考物理计算题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是任何形式的题都不能脱离相关的基础知识,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脚踏实地地学好基础知识,并尽可能地把基础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识的飞跃.最后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引言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物理规律都是死记硬背,没有做到融会贯通,一旦遇到综合性问题就束手无策,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学会了,却不会做题的原因。物理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和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定要重视初中的物理教学。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物理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为研究对象,不同于语文的记忆式学习也不同于数学的公式推导式学习,而是通过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大多是一些生活现象的理想化模型的研究。例如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主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而现实生活学生所看到的现象是你推一下小车就会运动,不推则原地不动,这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的思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牛顿第一定律既不能像数学公式一样去推导也不适合死记硬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做起题目就更无法灵活运用了。

2.实验教学比例较小

实验就是物理的灵魂,实验教学对于初中生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实验中通过切身的实践还可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如今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过度强调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不能发挥实验课应有的作用。例如九年级《欧姆定律》的学习中,教材直接给出了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老师在教学中也就对课本进行讲解,学生很难接受电阻是电器元件固有属性这一结论,也很难掌握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果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电阻两端电流和电压的多组数据,寻找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对欧姆定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知识更容易接受。同时在自己做实验、搜集数据、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给他们有一种自己发现了物理规律的感觉,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了自信心。物理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无论是死记硬背还是题海战术都没有效果,只有真正理解了物理公式的含义才能做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3.课堂练习题目广而不精,缺乏实践题、开放题

课堂练习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堂时间较紧,题量不能安排过多,因此要格外注重题目的质量,要选择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呈现给学生。另外还要加强开放性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八年级第二章《声现象》中,有课后习题:假设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000km,如果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那么远,计算所需要的时间。类似于这一类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寻找出火车、飞机等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从北京到上海需要的时间,与声音传播相比较,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对这一类的问题视而不见,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观念与新课标是不相符的。

二、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的措施

1.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很多初中物理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都太抽象了,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方法来弥补。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对物理规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密度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密度是看不见也不能感受到的概念,直接讲解相关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将密度与质量、体积等学生比较熟练的概念结合起来。“同样体积的一桶水与一筒油哪个质量更大?”“为什么同样体积的铁比棉花质量大很多?”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出密度的概念,学生对于铁、棉花、水、油等生活中的物品都有一定的了解,也都知道同样体积的铁比棉花质量重这一生活常识,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密度的概念,接受质量、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

2.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因此必须要强化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初中生物理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实验又有直观性,让学生对物理规律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通过生动的表象自己推理出物理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将摩擦力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一个固定斜面上,让小车自由滑下,用不同的材质做小车的运动表面,如毛巾、瓷砖、木板、玻璃等。同一个小车同样高度同样倾斜角的自由滑落在不同的运动表面上下滑的距离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样直观的实验观察,再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不难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了。

3.加强课堂练习开放性习题的训练

物理在初中的学科中是最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的,因为很多物理规律本身就是从具象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也要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扩散性思维。老师选择的题目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尤其是要针对重点、难点和考点加强训练。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一板块,里面有很多开放性、实践性的问题,如九年级第十八章《电功率》中让学生咨询老师、家长,估算出一年的用电量,并寻找节约用电的有效方法。这一类的问题虽然很可能得不到答案,但是学生在查找资料、咨询、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对所查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还提升了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教授、价值观的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全面贯彻新课改的思想,增加实验教学与实验演示教学,变抽象为具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串联电路(以两个电阻为例):I=I1=I2,U=U1+U2,R=R1+R2,U1∶U2=R1∶R2

欧姆定律:I= U R

电功率:P=UI= U2 R=I2R.

此外还有:W=I2Rt,W1∶W2=R1∶R2,

P1∶P2=R1∶R2.

并联电路(以两个电阻为例):U=U1=U2,I =I1+I2,

1 R = 1 R1+ 1 R2,

I1∶I2=R2∶R1.

W1∶W2=R2∶R1,

P1∶P2=R2∶R1.

在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电路分析与计算时,只要题目中出现“串联”等关键词语时首先联想到“电流相等”,抓住通过各段导体的电流相等这一条件,是解题的关键;题目中出现“并联”等关键词语时首先联想到“电压相等”,抓住各并联电路电压相等这一条件,是解题的一条捷径.请看几则中考实例.

例1 (2013年四川省巴中市)

把n个阻值相等的定值电阻串联时,总阻值为R1;如果把它们并联时,总阻值为R2.则R1∶R2等于( )

(A) n2 (B) n (C) 1/n (D)1 n2

解析 :设每一个电阻的阻值为R,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总电阻R1=nR;

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总电阻R2= R n;

R1∶R2=nR∶ R n=n2

∶1.

故选(A).

例2 (2013年辽宁省沈阳市)

如图1所示,已知电阻R1=10 Ω、R2=5 Ω,当开关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为2∶1

(B) R1与R2的总电阻为15 Ω

(C) R1与R2两端的电压之比为1∶1

(D) R1与R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1∶1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两电阻串联,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则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为1∶1,故(A)不正确.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则R1与R2的总电阻R=R1+R2=10 Ω+5 Ω=15 Ω,故(B)正确.

由I=U/R得,R1与R2两端的电压之比:

U1 U2=

IR1 IR2=

R1 R2=

10 Ω 5 Ω=2∶1,故(C)不正确.

由P=I2R得,R1与R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

P1 P2=

I2R1

I2R2=

R1 R2= 10 Ω 5 Ω=2∶1,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式的灵活应用.

例3 (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

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R1为定值电阻,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变大

(B)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不变

(C)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不变

(D)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变大

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当滑片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电路的总电阻变大,据I=U/R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小;据U=IR可知,R1两端的电压变小,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据R1=U1/I可知,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不变.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确定出滑片移动时电路的变化,并把电压表、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转化为定值电阻阻值是解本题关键.

例4 (2013年福建省福州市)

如图3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只闭合开关S,电流表的示数为0.2 A,再闭合开关S1,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3A.那么闭合S、S1后,R1与R2的电功率之比是()

(A) 2∶3 (B) 3∶2 (C) 5∶2

(D) 1∶2

解析 :只闭合开关S,电流表的示数为0.2 A,电路中只有

R1

工作,I1=0.2 A;

当再闭合开关S1,电阻R1、R2并联在电源两端,电流表测干路电流,通过R1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3 A,通过R2的电流就等于电流表的变化量,即I2=0.3 A;

由并联电路中的分流特点得:

I1/I2=R2/R1=0.2 A/0.3 A=2/3,

根据P=I2R可知:

P1/P2=R2/R1=2/3.

故正确答案选(A).

例5 (2013年广东省茂名市)

电能表是测量 的工具.如图4所示是探究电流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电阻丝R1的阻值是电阻丝R2的阻值的两倍,接通电源后,R1、R2产生热量之比为;若将两瓶的电阻丝并联后接入同一电路中,R1、R2产生热量之比为.

解析 :(1)电能表是测量电路消耗电能多少的工具.

(2)两个电阻串联时,两个电阻的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根据Q=I2Rt得,电流产生热量跟电阻成正比,所以接通电源后,R1、R2产生热量之比等于电阻之比,即2∶1.

(3)两个电阻并联时,两个电阻的电压相同,通电时间相同,根据Q=

U2 R t得,电流产生热量跟电阻成反比,所以接通电源后,R1、R2产生热量之比等于电阻倒数比,即1∶2.

第8篇

中职物理教材系统性很强,知识容量大。教材中涉及的知识部分,无论是概念还是基础理论,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和抽象过程,就是说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大部分理工科类的中职学校男女比例差别很大,男女比达到4:1,甚至更高。而男女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女生在学习物理学科时面临的困难更大,而因其人数之少极易被忽视。中职女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亟待解决。

一、男女生物理学习能力差异

男女同学在物理学习中存在着显著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理差异、社会期望差异等造成男女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作为学生,若能认识各自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自己针对性地克服本身的心理缺陷,达到生理、心理均衡发展,优化心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之目的。

(一)感知觉方面。

女生的感受性较高,触觉、嗅觉较敏感,听觉能力较强。男生则视觉能力较强,在接受外来信息时,男生发达的视觉通道大大弥补了其它通道之不足。由于具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男生分析物体运动等空间表象能力优于女生。

(二)记忆力方面。

因为男性在听别人说话时,只激活大脑的一侧,女性则激活大脑的两侧。男女大脑中的记忆区域不同,女性情感区域活跃,与情感有关的细节容易被记住,例如各种纪念日、生活琐事。而男性的记忆区域在接受视觉刺激后会变得越发活跃,而且男性更善于关注大局,如道路布局等,因此,他们对大局的记忆更深刻。女性短时记忆水平佳,男性则擅长长时记忆。

(三)注意力方面。

女生的注意力多定向于人,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并在这种关系发生变化时很快地适应,所以她们听课时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主动与教师配合。男生的注意力多定向于物,并且喜欢探究物体内部构造的奥秘,但注意力的稳定性稍差,上课时易分心。

(四)思维品质方面。

两者的差异最明显,女生由于有较强的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因而偏向于形象思维,主要依靠表象间的类比和联想,富于想象力,但思维的灵活性不够,理解力较差。男生偏向于抽象思维,主要依靠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有较强的演绎、归纳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较好,理解力较强。

(五)操作技能方面。

由于男生倾向于“物体定向”,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乐于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索,有较高的创造力。女生由于倾向于“人物定向”,所以女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不愿意做试验。在物理实验中,女生较适应规定了步骤的验证性实验,由于女生有较强的感受性,她们在实验中观察较仔细认真,数据记录较准确。

除了上述先天的因素外,男女生受后天社会因素影响巨大。社会对男女生兴趣、人格特质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里我们不展开讲。总之,女生在守纪律、勤奋、认真、听觉、形象思维、方面优于男生,而在坚持性、顽强性、自制力、情绪稳定性、自信心、视觉、抽象思维等方面不如男生。

二、提高女生学习有效性的措施

目前情况下,职业学校大多都是在就业导向下进行人才培训的,即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掌握一门专业的技术可以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工作。这是职业学校培养计划的基本和核心目标。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各专业课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掌握技能的学习,服务于就业。男女生在诸多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就必须因应不同的策略和方案就行培养,做到扬长避短。

(一)明确认识。

发现问题,意识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目前中职学校物理学科教学有效性普遍偏低,教师难教授,学生难理解,尤其是女生在面临一些抽象的逻辑问题、实践操作问题时往往更是云里雾里,而因为其内向不善发问、不敢发问,很容易就被跳过。比如初中物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学习影响了中职物理中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学习,而后者又严重影响了电工基础中基尔霍夫定律的教学,一些知识的略过,会给后面的学习造成更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认识,意识到女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困难,然后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二)强化短板。

一个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容量,要想提高综合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强化自身的短板。女生在空间能力、长时记忆、抽象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和男生有一定差距,应该自身有意识的去强化这些能力。那做实验来说,女生一般不太喜欢实验,或者是仅仅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为了能力的均衡发展就要多做实验、针对性的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性试验。经过特殊强化和教师的指导,女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一定可以提升,同时自己亲手进行操作也会提升了自己的形象思维内容,在大脑中更直观的了解了该实验的内涵和意义。于此同时,自身物理的综合水平伴着短板的提升而有显著提升。

(三)发挥优势。

总体而言,女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确存在劣势。但是,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到其长处和优势所在。中职生是直接面向企业的,而企业的需求不尽相同,女生只要善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在与男生的竞争中一定可以占得先机,提升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第9篇

有人可能认为培养优秀学生主要靠课外小组和个别辅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侧面来总结取得这些成果的经验.

我们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总结成三句话:追根寻源真一点,实验研究多一点,能力要求高一点,简称“三点”教学法,因此我们称自己的教材为“三点”法教材.

我们的“三点”法教学完全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物理竞赛辅导,我们确确实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追根寻源真一点

一个学生学习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归纳法”、“理想化”和“间接验证”三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明白:1.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未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平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2.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不是和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不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非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的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自学.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明确强调过:“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我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讨论、研究.我教的优秀学生,学得的物理知识,最多只有一半是在课堂上听我讲的,其它一概由他们自学.到一定阶段,我开始指定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上课.每次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同学讲,后半部分由全体同学提问、讨论.像王泰然和任宇翔在高二阶段就给其他同学作过二十几次讲座,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同学也不例外.

我们这种自学讨论式教学还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获金牌或学有所成的学生进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后,有机会还回来给小同学谈自己的体会.例如1994年暑假任宇翔从美国回国探亲一个月,来学校给95、96届学生讲了10次课.他向小学友介绍物理学中一些新进展、中美物理教学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当年学习过程中曾激烈争论过的问题,使听课的学生大受裨益.1996年暑假,谢小林和陈汇钢两位金牌获得者又为97、98届同学讲了十多天课.他们既讲物理知识,又讲国家集训队队员奋发学习的感人事迹,使小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199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物理特级教师会议上,原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沈克琦教授在他的题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报告中说:“我听到两名得金牌的上海学生讲他们的老师如何培养他们的情况,我认为这个经验倒很值得推广.他们说他们的老师不是采取灌输的办法,而是启发引导,要求他们给同学讲课,这对他们搞清概念原理和科学地进行表达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这可能是提高优秀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自学为什么会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这么大的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学与听课可能有以下两点不同:

(1)人类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一个学生在自学某一个新的物理内容时,少不了理解、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工作,这里面充满了分析、综合、比较等过程.因此相对听课而言,自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锻炼.

(2)人们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一个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他的目的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因此学生在自学时,可保证在绝大多时间内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有的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会十分投入,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境地,而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听课时就比较少.一个学生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便能渐渐地从有意注意转化到有意后注意,即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保持在这项工作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需条件.学生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的物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进步.

二、实验研究多一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对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是为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二,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学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数量.

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方面,平均增加了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因此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要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教学.

在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来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高中阶段,每周至少有4节物理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中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可设计一些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

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在自行车由静止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是很明显的,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现成的实验,有时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讨论和改进.

在做直流电路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对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系统误差.结合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介绍了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以明显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接下来学生分别用简单伏安法、补偿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比较测量结果,可以证实先前的想法.在历史上,从伏安法到惠斯通电桥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而在我们这堂实验课中,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碰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验课对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和(2)实际上都是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诱导他们提高实验水平,我们有时称之为“目的诱导法”.

(3)给特优学生安排一些特殊实验.

我校有一批进口物理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面也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或日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在实验后供同学们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高考、竞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三、能力要求高一点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解习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习题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本质来说,物理习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毫无疑问,物理学家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而他们是在研究那些真实的、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同样,发明家也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他们是在力图应用已有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习题?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所以物理习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习题教学:

(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习题教学

一般的习题都是按力、热、电、光的顺序来讲授的,但我们比较倾向于按照解题方法来讲解物理习题.例如理想化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小量分析法、叠加法、对称法、图象法等,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到学习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用解决方法相同的习题安排给学生练习,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

第10篇

一、解问答题的一般思路

1.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给出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找出已知条件和要回答的物理问题。

例1船从河里航行到海里的时候,船是下沉一些还是上浮一些?为什么?

解答方法 题中表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是船从河里航行到海里。经分析,找出的已知条件是同一物体,漂浮在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要明确回答的问题是船下沉一些还是上浮一些。

2.找出理论根据就是抓住已知条件与要回答的问题之间存在的物理原理或物理规律的联系,确定解答的依据。在上例中,可清楚地知道,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是F浮 =G,二力平衡。

3.做推理表述根据物理现象和过程,从已知条件出发,充分揭示理论根据与所要回答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用精炼的语言,清晰的条理进行推理表述。由于船在行驶中自重不变,又由于它是漂浮在液面上,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F浮 =G,二力平衡,可得ρ 河 gV 排 1 =G=ρ 海 gV 排 2 ,即ρ 河 V 排 1 =ρ 海 V 排 2 ,因为ρ 河 <ρ 海 ,所以V 排 1 >V 排 2 。所以,当船从河里驶向海里的时候,要上浮一些。

4.复查答案解答完毕后再复查自己的推理表达是否正确,有无片面之处,语言是否做到精炼,条理清晰,这样做能够促使学生掌握解答规律的规范化和技巧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二、常见的问答题型及解法

1.概念问答题指某些需要直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解答方法这类题比较简单,采用直接叙述法。 转贴于 2.因果关系题针对题目中表述的物理现象,正确选择一个物理观点,直接把这个问题叙述出来。

例3水壶里装满冷水,在炉子上加热,水会从壶里溢出来,为什么?

解答方法采用由因导果法。因为水受热会膨胀,使水的体积增大,当水的体积大于壶的容积时,水就会从壶里溢出来。

3.过程说明题指对一些装置仪器组成的物理线路或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阐述。

例4根据防汛的报警器的原理线路图,试说明它的工作过程(图略)。

解答方法采用程序归纳法。说明工作过程必须知道物理原理,工作过程服从什么物理规律。水面上涨,浮子随着升至开关触点控制电路接通电磁继电器工作衔铁被吸下使工作电路通路红灯亮(报警)。

4.现象解释题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物理现象,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释。

例5白炽灯丝断了再搭接上,通电时更亮,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解答方法采用公式分析法。先要找出与题中物理现象有关的公式,然后根据题给条件分析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内在联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释。根据P=U 2 /R,当U一定时,P与R成反比,由于灯丝重新搭接,使灯丝变短,电阻变小,灯泡的电功率变大,所以会更亮。

5.辨析说理题区分相近而又不同的物理现象,考查学生对不同物理概念的理解。像蒸发现象与沸腾现象,重力与压力的概念,效率与功率的物理意义等。

例6两个阻值不等的导体,把它们接在同一电路中,当电流通过电阻大的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一定多,对吗?

解答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遇到这类问题,思考要周密,找出不同条件下遵从的物理规律,进而辨析说明。当两个阻值不同的导体串联在电路中时,因为电流相等,电阻大的导体,在单位时间内电流通过的产生的热量多;如果把它们并联接入电路,因为它们两端的电压保持相等,电阻大的导体通过的电流小,单位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量少。所以,原题说法不对。

6.现象原理题这种题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回答某种物理过程产生的原因,需要说清“为什么”。

例7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并不进入炉内,而是停在炉前,煤就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炉内,这是为什么?

第11篇

1物理概念教学

1.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思维动力

物理概念学习时,为更好引入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中,要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例如,“能量”这一概念学习时,如果只是简单的说“一个物体能做功,这个物体就有能”,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如果引入爬山、吹气球、除尘器吸除尘等现象,让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密切与生活的联系,激发思维动力,就可以提高物理概念的学习效率.

1.2引入教学实验,提升思想认识

为了让概念学习变得直观形象,任课老师要尽量设置典型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弄清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整个实验过程中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与观察,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发掘问题,勤于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类比思维能力,将实验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1.3应用思维方法,上升理性思维

学生获取材料后要进行综合、比较、归纳和分析,利用科学思维找出共性和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达定义,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学习摩擦、惯性、密度等概念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列举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对这些材料加工和分析,在深化对感性材料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1.4注重学以致用,巩固所学内容

要善于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问题.这样既能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知识应用技能提高.例如,“惯性”相关内容学习完成后,有学生会提问: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坐在车厢里的人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下落后会落回原来的抛出点吗?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理解,甚至引起争论,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而探讨和争论的过程也是抽象概念与具体问题结合的过程,有利于巩固、活化所学概念,并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应用技能.

2物理规律教学

2.1创设情境,培养形象思维

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该对物理现象有感性的认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任课老师要不失时机的为学生创设情境,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更为有效地[HJ1.6mm]探究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思考、归纳、整理、分析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例如,学习“焦耳定律”时,为了让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可引导学生陈述并分析电熨斗、电暖器使用时所发生的现象.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让学生对焦耳定律有更为形象直观的了解,逐步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形象思维能力.

2.2注重探究,培养综合思维

注重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探究,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培养归纳、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重视实验的应用,对物理规律进行有效探究.例如,利用控制变量方式探究物理规律.学习欧姆定律时,可通过控制电流、电压、电阻三个变量对该定律的学习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学习蒸发快慢、光的反射定律时,可由生活经验或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对大量实验数据归纳和总结,然后得出结论.还可以先从具体实例或实验结果得出定性结论,再通过实验得出定量结论.如液体压强研究过程中,先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其跟深度、密度有关,然后进一步研究得出二者呈正比例的定量关系.

2.3应用规律,培养推理思维

当学生通过探究得出规律之后,要及时对所学内容巩固和活化,让学生掌握其来龙去脉,达到真正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并能熟练应用所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让学生从已知物理现象或理论出发,对某种现象进行归纳和推理,进一步探寻函数之间的关系,或者得出新结论,对物理现象和规律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物理现象或规律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推理、判断等方式,提高物理知识的应用技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3物理实验教学

3.1应用演示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开展演示实验的同时,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更为关键的是重视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所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问题,然后逐渐把握规律,对实验现象有本质认识,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应用“奶瓶吞鸡蛋”、“开水下面的小鱼”等新奇实验,将学生引入新课学习活动之中,加深对实验现象的了解,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纵深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应用探究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概念、规律的了解和探究,要把握其中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任课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分析论证,把握来龙去脉,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物理习题教学

习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物

第12篇

1保护电路

相对常见的用电器而言,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较大,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在闭合开关之前,把滑片放在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位置就能够防止电流过大而烧坏电路元件,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例如,学习了滑动变阻器以后,小明同学制作了一个简易调光灯,装置如图1所示,他把滑动端的金属夹首先夹在了铅笔芯的B端,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电流最小,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2改变电阻

滑动变阻器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变电阻.当把滑动变阻器串联连入电路时,要判断电阻如何变化,应首先明确电阻丝的哪一部分接入了电路,移动滑片的位置,判断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如何变化,就可以判断出电阻的变化.

例如图2所示,把滑动变阻器的A、C接线柱连入电路时,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将

A.变大B.不变

C.变小D.无法判断

解析当滑动变阻器的A、C接线柱连入电路时,电阻丝的AP段连入了电路,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AP段变长,电阻变大,选择答案A.

拓展本题中若把A、D接线柱连入电路,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也将变大.因此,当滑动变阻器起改变电阻的作用时,对电阻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下面的两个接线柱(电阻丝两端的接线柱).

3导线作用

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在特殊情况下或在电路故障分析时往往把金属杆两端的接线柱连入电路,能起到导线的作用.

例如图3所示,滑动变阻器有4个接线柱,使用时只需接入其中2个,因此有几种接法,在这些接法中,不能改变电阻大小并且可能损坏仪器的接法是

A.接A和DB.接B和C

C.接A和BD.接C和D

解析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不能改变电阻的连接方法有两种:接入AB或CD,根据题意“可能损害仪器”,说明电流很大,即电阻很小,应把CD接入电路,起到导线作用,应选择D.

4定值电阻

滑动变阻器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表面涂有绝缘漆的电阻丝,当把该电阻丝全部连入电路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也不能改变电阻,起定值电阻的作用.例如,在做模拟调光灯的实验中,一位同学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灯的亮度都不发生变化,而且一直很暗,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解析当滑动变阻器和灯泡串联时,不能改变灯的亮度,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没有改变,而且灯泡一直很暗,只能是滑动变阻器同时接了两个下接线柱,即把电阻丝两端接入电路,电阻很大,起到定值电阻的作用.

5改变电流

在电学习题中,电源电压可以认为恒定不变,因此,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化时,根据欧姆定律就可以判断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进而判断出小灯泡亮度的变化.

例在利用如图4所示的电路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的实验,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小灯泡的亮度(选填“变亮”、“不变”或“变暗”)

解析由图4可知,小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滑片P的左边部分连入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灯泡的电阻不变,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减小,电源电压不变,则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路中的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小灯泡的亮度“变亮”.

6改变电压

因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在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自然会发生变化,那么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滑动变阻器有改变电压的作用.

例如图5所示,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R1不变,需要改变电阻R1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其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必须改变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可以调节滑动变阻器R2,使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变化,观察电流表的示数随之变化情况,就可以分析得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这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就是通过改变电阻R2的阻值来“改变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

7控制电压

对于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但是有时候,却需要控制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不变.例如,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时,如图6所示,更换不同的电阻器(电阻值成整数倍增加)时,电压表的示数会改变,要想控制不同的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不变,就要调节滑动变阻器,在这些类似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就是“控制不同电阻R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8减小误差

在定值物理量的测量中,由于测量方法、测量工具或人为因素等的影响,一次测量往往具有偶然性,误差较大.要想减小误差,比较方便易行的方法之一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在电学实验中,要想实现多次测量,最方便的方法往往用到滑动变阻器.例如,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如图7所示,要想多次测量Rx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x的电流,求出Rx的阻值的平均值来减小误差,就要调节滑动变阻器,所以,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测量误差.

9保护电流表

电流表是比较精密的电学仪表,在使用时必须遵循使用规则,其中“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就是重要的规则之一,这就要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要有一定的范围,才能保护电流表.

例如图8所示,电源电压为18 V,电阻R=20 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0 Ω,若电流表的量程为0~0.6 A,求滑动变阻器的调节范围.

解析要保护电流表,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6 A,电源电压为18 V不变,利用欧姆定律可以求出电路的最小总电阻为30 Ω,减去定值电阻R的阻值20 Ω,即可算出变阻器的最小电阻为 10 Ω. 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100 Ω,所以,滑动变阻器的调节范围是10 Ω~100 Ω.

10保护电压表

同电流表一样,电压表的使用也要遵循必要的使用规范,被测电压也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否则,会损害电压表,这就要求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有一定的范围才能保护电压表.

例在如图9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5 V,电阻R1=20 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0 Ω,若电压表的量程为0~3 V,求滑动变阻器的调节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