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7-18 17:3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1篇

近年来,汶上县委、县政府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胆地创新思路、解放思想、改进工作方法,积极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积极的推进了全县的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从农户间的自发流转向政府引导的组织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繁荣稳定。

1基本情况

2015年我县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3162亩,总面积达到345192亩,总体来讲全县的土地流转表现以下特点:一是流转价格。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为每亩每年800-1400元,平均价格为950元。我县以兖梁公路为界,兖梁公路以南土地流转价格要高兖梁公路以北每亩每年约2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汶上县城周边的土地流转价格要高于远离县城的乡镇,原因是兖梁公路以南的乡镇以及城中村、城郊村经济较发达、水利条件好、交通便利,便于生产和运输。二是流转用途。今年流转的土地中,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2793亩,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2386亩,用于农业旅游项目的357亩,用于“非农”项目的834亩,占比分别为43.85%,37.45%、5.6%、18.7%。如义桥镇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大力发展高档苗木、精品苗木和乡土苗木,该乡镇流转新增土地,多数用于苗木种植,三是流转期限。1至10月份流转的土地中,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为1564亩,占比为24.55%,去年同期流转的农地中期限在2年内的2486亩,占比为15.9%。如康驿镇今年同期流转土地面积为462亩,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为117亩,占比为25.32%,去年同期流转土地面积为968亩,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223亩,占比为23%。原因是:土地种植成本增加过快,部分土地转入方存有短期获取最大利益的想法,土地转出方则希望土地流转价格能够逐年提高,因此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的年限有所缩短,流转期限在2年以内的土地流转面积有所增加。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土地流转的环境不够宽松。一个表现是,部分乡村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往往对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让其放任自流的去发展威者是在工作中定位不当,行政干预过了头,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另一个表现则是由于我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农村土地转出户的就业环境仍然不够宽松,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依然很有限。

二是农民的旧习惯仍然根深蒂固,土地转入方流转土地比较困难。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县每年都有近30万的农民外出务工和经商,在这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仍有少数农民的恋土情节还很深,宁愿将土地交由自己的亲戚、朋友无偿代种,或者为了不撂荒土地以每亩每年200-300元的价格让邻居代种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这就使得一些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难以成片流转农民的土地,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种植和经营。

三是监督管理措施力度不够、相关政策不具体。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要求要合理的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制定的相关政策比较原则,不够具体。而且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手段、纠纷调处和档案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规定,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3意见和建议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加强政策宣传,解决农民的思想顾虑。我县受各种历史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制约,农民的依赖思想和恋土情节由来已久,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来说都不是说放下就能够放的下的,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不健全,农民外出就业机会的减少和不稳定、以及农民的种种担心都是非常现实的。所以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让农民能够充分地了解政策,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农民能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一人多地少,必须要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粮食的产量,保障全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认识到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必须要通过土地流转来进一步实现现代农业的科技化、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等。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地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作用,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合同和行为都要规范。首先是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流转土地的申请必须要有农户自己自愿提出和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流转的价格和期限由农户和转入方协商,并报村委会审核同意,最后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登记备案和鉴证:其次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要求流转双方使用2008年汶上县农业局统一印制的《汶上县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要积极向农民提供汶上县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并向农民详细解释每项土地流转合同条款,切实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第三是要规范土地流转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流转双方都必须要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是否流转、流转方式、流转期限和流转价格都由农民自主来决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禁止阻碍或强迫农民流转土地。

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县土地流转的各项激励机制。(1)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奖励政策,鼓励流转土地,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双方的积极性。国为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创造条件,要拓宽全县的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圆建立健全农村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农民工保护和留守儿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能够放心乐意地走出去,为农村土地的健康快速流转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2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吉林省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远不及沿海地区,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农村金融发展的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吉林省农村金融与经济浮动之间的微妙变化关系才能了解农村金融对经济提升的积极作用,才能彻底解决吉林省的农村经济模型中存在的现有体制、机制问题。进而有效的达到金融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目的。本文对吉林省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索研究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金融发展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有助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吉林省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吉林统计年鉴》及《吉林省农村金融统计年鉴》为基础,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吉林省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将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的相结合的方法认为,吉林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政府需要对现有的农村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并充分调动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三、吉林省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模型设计

本文选择数据来源1987-2012年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相关指标作为计算依据。

1.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指标Y=Ln(RDP)。

2.金融发展规模指标(X1)=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吉林省农村人均GDP。

3.金融发展效率指标(X2)=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4.金融发展结构指标(X3)=吉林省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吉林省农村贷款余额。

建立如下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1+μ

β0、β1、β2、β3表示农村金融影响因素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

2.单位根检验

根据表3得出:从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两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看,P值分别为0.0018,0.0017都小于0.05,即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其余各个变量检测的P值均大于0.05,即各个变量互相之间不构成格兰杰原因

对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最后得出:从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两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看,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四、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1.提高金融市场化率,扩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对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农村贷款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吉林省农村金融系统要以前瞻的眼光、变化管理和经营模式,扩大金融发展规模,增加农村贷款余额与吉林省农村人均GDP的比重。

2.畅通担保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加强对农村的农业保险,只有完善了农业保险机构,农村才能不必担心农业风险,且能很快的从灾情恢复生产。各银行部门及单位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议,引领社会资金进行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建立适合三农经济担保需求的贷款担保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抵押担保难的实际问题,增强农村经济贷款能力。

3.有效管理农村资金,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实证分析显示,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并未呈现出较高的相关关系,这一分析结论有悖于实际理论,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每年新增一定比例的从农村吸收的储蓄存款,并将其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其次,加大中央银行的支持力度,再次,逐步放松利率管制,使农村比城市更快的实施利率市场化,使农村金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改善农村金融体系,调整农村金融结构

我省农村金融机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调整。所以要想使现代金融更为持久、有效的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强和改善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建设,调整金融结构,使其合理化,并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第一,信用机制的改革,建立一套信贷支持机制和服务机制,使其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的信贷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二,加强资本结构管理和对流动变化的情况分析,对存在问题加大纠改力度,确保存款市场的合理有序发展。同时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进行一定的存贷比例管理或是放宽贫困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King,r.g. Levine. Finace Entrepreneurships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1993:32―34.

[2] Beck,Thorsten;Demirguc, Kunt,Asli and Levine,Ross, Law,Endowments and Finance[R].World Bank mimeo,2001,33-55.

[3] [美]雷蒙德.W.戈德斯密斯(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中译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4. 45-211.

第3篇

[关键词]经济文化;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1―0083―04

一、问题的提出

山东省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大量的农村人口,是全国农业大省,但是与浙江等省份相比,山东省农村经济活力远远不够,农民大多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也大多来自于农业生产,非农产业纯收入仅占纯收入的24%左右。相比之下,浙江省是全国(除宁夏、台湾及海南外)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典型省份,但是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非农产业纯收入占纯收入的50%以上,乡镇企业处处可见,成为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典范。针对这一问题,有关学者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基础设施、政府扶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很少探究经济发展背后的深层动因,即经济文化因素。经济文化落后或称经济文化贫困是某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经济学家所定义的经济文化是指那些对个人、单位及其它机构的经济活动有影响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探讨经济文化变迁对于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而推动山东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国外,虽然众多学者强调了行为方式、文化资质、意识形态、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经济文化”这一概念直到21世纪初才得以正式提出,为后来经济文化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经济哲学家阿马蒂亚・森强调指出,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依赖、彼此加强的过程,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依赖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认为创新者行为模式、与个人财富积累有关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变迁等这些文化因素在深层次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在国内,有关学者针对农民文化素质、观念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高帆认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式催生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观念文化状态,这种经济形式和观念文化状态相互渗透、彼此强化,致使农村长期陷入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的状态。于金富指出,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使农民的观念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成为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王世勇、薛川论述了鲁文化对山东商人经营风格以及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传统文化造就了山东商人重情义、诚实守信等优秀的精神品质,同时传统观念导致的惰性却长期阻碍齐鲁人走上市场。欧人、王世勇深刻勾画了山东人的性格与心理。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山东人形成r特有的商业观念、商业心理,在看到这些观念能够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消极的影响。李伟考察了山东近代的农商观和义利观,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的农商观与义利观开始陆续发生了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比较缓慢,但却是山东人向现代化迈进的表现,必将推动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然而已有的研究中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不足。经济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拟采用格兰杰分析法检验经济文化变迁是影响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的变迁

长期以来,山东省农民主要在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平安康乐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以中庸精神为特征,主张安于现状,自然经济在农村经济中仍然占有相当的优势。这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主体所应具备的商业精神,导致商业活动在农村的开展举步维艰,很难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山东人能够千里迢迢去闯关东,不辞劳苦的耕种出与故乡相似的村庄,延续着与故乡相似的生活方式,却不能楫舟远航,开拓出崭新文明的原因之一。

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逐渐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随着的推行农民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生产权和经营权,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农民对物质利益的渴望,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开始由市场经济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随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自由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陆续涌现出通过市场经济发家敛富的例子,并起到了示范效应,冲击着小富即安、重农轻商的传统价值观念,农民的冒险精神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提高,启发了农民的开放意识和能动精神,商品经济所倡导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开放意识逐渐形成。特别是2004年之后,中央明显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此时,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山东省农民在多元开放的价值观格局中逐渐培养了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加强了自担风险、自谋生存、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朝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变,价值观开始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变迁呈现出趋利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农民对物质利益的极大关注和热切追求,价值观明显向利益倾斜,行为更趋于功利性。

三、经济文化变迁影响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山东省经济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1.变量的选取

创新性和冒险性是描述区域经济文化的两项主要指标。本文采用山东省农村全员劳动生产率(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与农村劳动力投入的比值)作为衡量农民创新性的指标(L),这是在综合考虑农村经济文化难以量化的特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创新的关联度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之后作出的选择。同时,山东省农村年底贷款总额反映了农民的贷款需求,体现了农民的风险态度,因此,本文选取山东省农村年底贷款总额作为风险指标(F)来衡量农民的冒险性。农村经济发展则用农民年总收入(I)来衡量。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运用Eviews软件,采用ADF方法进行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民年总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底贷款总额三个时间序列的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三者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这样序列L、F和I具备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分别对L与I、F与I作长期的协整分析,进一步明确L与I、

F与I是否分别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变量L和I、F和I是否协整,分别对残值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2、3可以看出,在不经过差分的情况下,残差全部能通过5%或10%水平的单位根检验,即变量序列L和I、F和I存在协整关系。

4.因果关系检验

表4给出了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农民创新性及冒险性)与农村经济(农民年总收入)之间的Gm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滞后期数为3时,创新性是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滞后期数为4时,冒险性也是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经验分析,经济文化的进步对山东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四、促进经济文化变迁,带动山东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经济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在当今的山东,如果没有经济文化的转化,就无法形成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也无法演化出能够提高效率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投入,也就无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加强农村经济文化转型,是山东省建设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村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强制度创新

应加快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现今可以彻底取消农村与县城、中心镇的户口迁移限制,鼓励农民进入县城和中心镇务工或者经商,并有计划的鼓励农民在城市就业。同时,在身份管理上消除对农业户口的偏见,对城乡居民平等对待,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可以毫无顾虑的从事二、三产业,为农村先进经济文化的形成扫清制度障碍。另外,山东农村制度建设还应注重福利救济和卫生保健的建设,只有社会保障体制的切实加强,农民的社会自由度、主体独立性和创造性才会得到加强。

2.加大农村开放度

改善山东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需要加大山东省农村的开放度,通过宣传增加农民与外界的交流,减轻或者消除农民对外来优秀经济文化的抵触情绪,引导广大农民逐步认可外来优秀的经济文化,并借鉴吸收,树立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及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主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3.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

实现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众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为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先进的观念文化体系。帮助农民破除旧的保守观念,清除那种易于满足、安于现状的旧观念,树立开拓进取的新观念,勇于探索创新,敢于突破传统农业的道路,从封闭狭隘的旧圈子中脱离出来,建立新的财富观、价值观、经营观和效率观;其次要重视教育,重塑文化主体。山东省亟需加强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教育,重点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创业培训,向农民渗透商业经营知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以及自主创业、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后要保障农民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商品经济时代要求发展农民的独立性,要求农民在生产活动中自主经营。只有农民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人翁,获得独立性,才能增强市场主体意识,扩大创新思维,农民的潜能才能够得以发掘,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得以释放。农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

1 农村金融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1.1 农村金融促进乡镇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金融信贷的支持,中小型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利用获取到的资金发展起了自己的业务。随着规模和业务扩大,以及为了满足适应市场化和国家化的需要,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了企业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归功于农村金融的支持。

1.2 农村金融带动了农村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在“三农”的开展过程中, 引进农业所需要技术、购置优良品种和进行农用设施的改造以及聘用技术人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将给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步伐。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民需要农村金融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生产

农民发展农业、养殖业以及扩大生产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金的来源就依靠农村金融来解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仅仅满足于以往的贷款和还款业务,更加倾向于更丰富和方便的服务,比如:结算业务,投资业务等等。农民的生产生活、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农村金融有直接的关系。

2 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建议

2.1 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均衡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是离不开,是一个整体,经济决定金融,没有一个个的经济体,金融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现象,只有不断地通过在供给中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2.2 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农户和企业发展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竞争性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催进其可持续发展;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金融品种和服务,使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平衡;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控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2.3 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担保机制,为贷款发展农村经济扫除障碍。

2.4 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性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其作用,同时要重视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加强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放宽市场准入提交,杜绝非法操作,使其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发展适合新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雅丽. 中国农村金融成长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第5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1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当前,伴随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也有所发展。然而,在我国一些乡村、区域存在着产品过剩的现象,尤其是季节性产品过剩问题突出,产大于求。主要由于生产科技水平不高,使农作物质量得不到保障,质量还处于低档次阶段,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乡村产品存在着质量问题,使产品销售不出去,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

1.2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欠缺

乡村信用社、邮局是乡村主要的两大金融机构,其网点在各大乡镇分布也比较多。然而,因乡村生产的固有特性,获益时间较长,产量受天气、市场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以盈利为目的的信用社、邮局,常常将风险调整至可接受的区间内,从而使供需关系不协调,产生“贷款难”与“难贷款”的现象,进而影响到了乡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变革。

1.3农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乡村的产出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它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乡村,缺乏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实现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设施跟不上的原因是乡村整体经济实力不够,使基层服务大众的能力不足,进而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1.4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乡村的服务系统缺乏,不够完整。此外,管理体系及职责划分也较模糊。特别是乡级服务站因人力、物力、财力均分至乡村管理,而相关主管机构的主要工作为业务指导,其余事情很少涉及,因此,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2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大部分乡村具备大规模生产及运营的基础,农业生产化能不能够实现,主要看市场需求及资源优势,只有实现生产化,才能降低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而提高产品的额外价值,增加产品带来的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生产化的进一步应用,能够带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这种模式肯定会带动生产方式的改变,自由将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农业的产出速度和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2.2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

创建乡村信息服务场所,增加生产、销售的相关信息量,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加大宣传力度,最大程度地提供不同渠道的信息服务,使农民获得更多的信息及技术支撑,促进经济发展,并借助信息服务,增加收入,提高效益,间接改变以往大部分农业从业者的售卖观念及模式,拓宽农民的增收途径,有助于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乡村信息化的创建。

2.3打造名优品牌,走品牌带动之路

创建具有地区特征的农业优势品牌,增强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经济走上高速发展之道。目前,品牌的创建是我国新乡村创建的关键,要满足市场发展所需,提倡品牌农业发展,增加产出收益,加快以品牌特征产品为基础的农产品生产,并制定与产品生产相关准则,借助品牌建立拓宽生产基地、品牌公司和国内外国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打下基石。

2.4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强制性财政估算政策,确保乡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此外,还应改善乡村贷款管理体制,增加信用贷款的额度,明确抚农资金的比重,拓宽供货途径,保证金钱到位的有效准时。通过这些方式确保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喜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建设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个村庄调查.农村金融研究,2007,(8)

第6篇

[论文摘要] 金融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陕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差的具体表现,提出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肩负着 历史 的重任。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撑。近年来,陕西农村经济经发展迅速,农村金融资源支撑作用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目前陕西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农村金融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后劲的关键因素。

一、当前陕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差的主要表现

1.现有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目前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虽然有 农业 银行 、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所等。但是,能够向农村提供资金的 金融机构 却非常有限。比如,农业银行虽然有贷款业务,但主要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很少向农户贷款。而

二、对策思考

1.增加 农村 信贷资金投放,建立农村 金融 回流机制。当前农村资大量外流的势头仍然很猛。优化农村金 融资 源配置,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必须扭转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势头。一是人民 银行 要充分发挥“窗口” 指导 作用,对 经济 落后地区实施优惠利率。二是降低信用社上存资金比例,促进信用社增回贷款投放。三是强制规定从农村地区吸收资金的 金融机构 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留在农村。五是要综合运用担保、 税收 等经济手段构建导向机制,引导资金流向 农业 、农村。六是要构建支农信贷资金的风险 管理 和利益补偿机制。七是建立以 财政 贴息为主,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手段为补充的财政支持制度体系,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农业和农村。

2.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环境 一是要进一步优信用环境,重点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改善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农业 保险 制度。二是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 社会 信用环境治理,加强农村金融立法,依靠 法律 调节各方利益关系,保障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三是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农村信社的多种组织形式,为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提供体制基础。农村信用社改革要通过组织的多元化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信货资源的有效配置。

3.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金融大 市场 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城市资金从生产力高端注入现代农业。优先发展从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 工业 ;优先发展特色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产品 运输 服务业、农村金融和保险业,以及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等;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还应重点发展 旅游 农业、体闲农业,通过这类农业形态实现城乡互动,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调研结果表明,陕西农村金融资源总体配置效率较低,同时,陕西省农村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充分发挥陕西省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功能,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设好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应放松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将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为促进陕西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弘仁:新农村建设当破解金融失血难题[j].农业经济导刊.2006(6):95-96

第7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推广强化我国农业科研,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相关技术进行大面积实施的载体,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指标。由于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机械化作为必须的物质条件,从而促进农业技术在新的时期下更快更好的转化为现代生产力。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全面实现农村生产的现代化和自动化,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党从十七大以来,就将农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而农业技术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就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来看,尽管有利的因素比较多,但是还是存在许多不利的条件,例如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农业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使得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就调查表明,我国农业装备还比较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从而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农民经济的稳定增收。因此,需要发挥农村机械化推广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理念和生产手段相结合,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农业机械化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农业技术生产效率低下,人力需要求量大,也不符合现代生产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市场的需要,因此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作用,可以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将农业生产由原来的资源依附性逐渐转变为知识依附性,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挥农业机械化推广技术,不仅仅能够帮助农民广泛应用农业工作技术和现代生产技术,还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创新思维,自己利益农业科技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迫切需要有一支强大的队伍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培训,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推广主要推广生产自动化,产业结构化技术,其技术所涉及的范围也主要是以粮食生产技术为主,因此容易被农民所接受。

另外,农业机械化推广还可以帮助农业生产依靠科技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农艺科技的大面积种植生产。因此,农业机械化推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大有用武之地。有效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产品种植的规模化、集中化的前提。所以,加强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2 农业机械化推广发展建议

2.1 强化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培训

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效率,充分发挥其推广的作用。需要加强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整个队伍的推广水平。在发展推广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通过将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送到相关的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吸收先进的推广经验或进行当地的实践考查培训。可以利用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来授课培训,多途径多渠道的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使得其具有更加专业的技术完成推广任务。农机推广队伍建设要坚持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综合素质能力和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渐渐培养一个具有为农民服务,具有优良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业务水平高,能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装备,能敏锐捕捉适宜本地推广的农机装备的农机推广队伍。

2.2 搞好协调服务,完善推广工作体制

搞好协调服务,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体制为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必须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工作。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以赢得领导重视支持,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适度倾斜;以乡、镇农机站为主,经常深入田间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对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应进行技术培训,以便使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和效益方面的信息,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水平,增强信心;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帮助农民学习掌握适用的新技术或新机具的方法及安全、维护、保养技术。

参考文献

[1] 林芳.浅谈我国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机,2010(1):27-28.

第8篇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重点问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重要支柱,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随着经济发展,靠国家“输血式”的方式进行农村经济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发展需要,并且国家财政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毕竟有限,如何以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对城镇化趋势下的农村金融研究,主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农民收入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注重探索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和搞活农村经济的金融发展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农村金融更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2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

 

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以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约束为主要表现方式,其具体特点即是对农村信贷进行相应补贴,注重农村金融发展以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情况为依据,并且根据农业市场发展状况进行金融补贴。这种发展模式,是由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因素在里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商品化程度较低,以“农业信贷补贴论”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其金融经济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补贴。在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以“输血式”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市场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当下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滞后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显得十分不利,这样一来,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迫切需要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方法,成为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3 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

 

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了供需发展不平衡这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农村金融资金缺口较大,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金融机构并未将农业发展作为金融投资的首选,甚至对其进行了边缘化政策选择。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社会投资较少,资金短缺问题较为严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农村信用社为主,只能够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经济,十分困难;第二,人情贷款现象较为严重,并且金融机构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较差,进而影响到了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使其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第三,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在进行农业贷款过程中,将农业贷款挪用,用作于非农业发展。这一做法,导致了专项资金被挪用,农业发展得不到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四,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具有地域化特征,通常有着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而且金融边缘化导致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农民想要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几率较低。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额度较小,除了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之外,很难进行商品化经济发展。

 

3.2 信贷支持力度低

 

“三农”问题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了国民经济建设是否能够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我国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角度,信贷需求受到很大抑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自身的自给自足发展模式是主要因素。在我国,农业发展并没有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商品化程度极低,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极大。正因如此,农业对于金融需求较低,小农生产模式依然是当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支持力度较低,导致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只局限于小额度的信用贷款。同时,农民自身的观念也有较大影响,农民对金融信贷的认识不足,不愿意进行信贷,因为信贷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利息。小农生产模式下,缺乏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发展特点,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让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严重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对农村市场的发现功能存在较大缺陷,从而导致关于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状态,商品化经济发展目标迟迟难以实现。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多以国家政策性农业项目为主。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并且一些金融产品与农村经济实际情况不符,大多数沿袭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展模式,导致金融产品无人问津,金融产品的开发,很难实现经济效益。农业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进行有效把握,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等问题意识不足,使金融产品在发售过程中,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3.3 金融产品的信用度不高

 

农村金融产品信用度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受到农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影响,由于其自身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供给不足,导致金融服务层次较低,金融产品很难得到推广和发展。关于这一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的信用制度存在较大缺陷,相应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遇到较大的风险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过程中,回款主要是依靠农民年末的卖粮收入,农业产业性投入资金较少,这样一来,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一旦农民粮食欠收,农村金融机构想要收回信贷款项,将变得十分困难;第三,农村金融在进行放贷过程中,容易遇到恶意逃贷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已经屡见不鲜,这对于农民获得贷款来说,十分不利。所以,在农村金融进行借贷过程中,农民想要获得大额贷款的几率较低,并且审核较为繁琐,导致信贷规模缩小,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实现;第四,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自身限制条件较多,加之农民商品化经济意识较弱,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采取边缘化发展策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农村金融的资金流入非农行业发展当中;第五,信用评估制度和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对于农民的信用评价,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多以“经验”为主,并且在实际借贷过程中,只要有担保人,就可以获得小额的信用贷款。

 

4 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现有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很难满足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使之适应我国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要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改善,并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改革目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要从金融服务体系、资本市场体系、配套补充体系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金融机构的服务目的,要坚持以服务农业发展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旨,注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使资金真正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上面,促进农业商品化目标实现,使我国农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基础地位;第二,完善现行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改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注重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支持,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同时,注重融资问题,拓展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股票、债券等融资手段,向社会进行资金募集,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更好发展目标;第三,在配套补充体系建设方面,要注重行业间的合作,使农村金融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加大金融发展覆盖面积,以多样化发展模式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进步。

 

4.2 规范民间借贷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民间借贷这一行为的规范,即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对借贷用户进行有效的信用评级,使金融机构在借贷过程中,能够收回贷款和利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规范民间借贷工作当中,要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机制,注重相关法规、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法律制度,使民间借贷问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切实维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益。进行规范民间借贷工作时,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明确借贷用户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用户的经济条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对符合借贷资格的用户,予以发放贷款;第二,注重贷款用途,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追踪贷款的实际用途,对于违约的用户、将农业专项款挪用的用户予以法律责任追查,确保借贷环境良好,使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以多元化监管方式规范民间借贷,以政府为主导,各个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注重统筹兼顾的监管格局发展,能够切实推进监管工作顺利进行,发挥监管作用。监管体制的形成,可以对那些违规借贷、恶意逃贷的用户进行有效的威慑,让他们遵循相关规定,保证银行贷款能够顺利收回。这样一来,银行资金得到回收,可以更好地进行资金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更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3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类型

 

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与当下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有些背道而驰,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进行有效调整,通过改革对传统模式进行变革,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就当下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对商品经济的意识越来越强,农民更加注重蔬菜、瓜果这种高收入农产品的种植,期待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蔬菜大棚、换季种植、生产养殖等农业商品化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我国农村涌现出了很多的农民企业家,这些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民纷纷学习和效仿的对象。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创业意识的增强,农村金融产品类型也待开发,这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积极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第二,对现有的金融服务进行改善,使金融服务更加贴近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大对农业发展投入,鼓励农民养殖、蔬菜种植,提升农业发展的商品化;第三,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做好风险评估后,以最大的能力帮助农业中小企业发展,以期更好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

 

4.4 建立健全协调和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协调和监督体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将更好地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首先,政府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增加财政支出,更好地支出地方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同时,要注重政府的监督职能,对农村金融机构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使资金开放性地投入到农业发展当中;其次,注重区域化经济发展差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我国经济呈现着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同样的,我国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协调和监督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区别对待,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最后,要注重信用评估体系的构建,这也是规范信贷的一个重要举措。传统的信用评价模式风险性较大,而且农村信用社、地方银行对借贷用户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在进行借贷过程中,也很难进行实际分析和评估,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实现经济效益。新的信用评估体系,将更加注重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借贷过程中,会让信贷专员充分了解用户的情况,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进行借贷分析。同时,协调和监督体系的构建,将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注重对借贷用户的信息了解,使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5 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使现代化农业获得充足发展资金,是当下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针对于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切实推进相关政策落实,以期更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第9篇

为了解和掌握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探求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的途径,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南阳市农村金融部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还遇到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效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金融部门支持种养业成本高,自身收益小,农业银行正从这一领域退出,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农户种养业贷款一般来说额度小、笔数多、户头多、工作量大。农户种养业贷款的这种额度小、笔数多、贷款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农户贷款管理难、手续繁、成本高、收益小。农业银行出于商业化经营的考虑,对农业的新增贷款越来越少,正逐步从农户贷款业务上退出,农户贷款主要靠农村信用社发放。但由于目前农村资金分流严重,邮政储蓄挖走了一块,国有商业银行因“树根效应”从农村吸走了一块,过重的税费提留负担抽走了一块,使得农业“失血”过多,另外一半的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支援”了城市经济建设,农村金融部门新增贷款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农户贷款的需要,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效益差、信誉低,金融部门处于放贷难、收贷难的境地。目前,从总体上讲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信誉低,使金融部门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是放贷难。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涉农企业经营普遍不景气,效益较差,达不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条件。有的企业不能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抵押或担保手续,使金融部门无法对其发放贷款。同时由于放款责任制的落实,一些信贷人员为了避免承担贷款损失的责任,不愿意发放贷款。二是收贷难。由于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农业龙头企业产品不能稳定占领市场,多数微利经营,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有的处于半停产状态,无力归还贷款;有的已厂倒人散,银行贷款已被悬空。

.由于政策不配套,金融部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目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收效慢,再加之政策不配套及其他原因,金融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人民银行要加强指导,加强监管,用好货币政策工具。一是组织农村金融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提高思想认识,扩大支农效能,适时投放支农资金。二是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农业经济状况和环境,了解货币信贷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三是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向、投量的监测,按照地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规定其农业贷款最低投放比例,并督促考核落实。四是加大支农再贷款的力度,扩大再贷款的数量,延长再贷款的期限,真正使再贷款发挥其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五是通过再贴现手段,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对涉农企业的票据贴现,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

.农姓“三金”要协调配合,勇于创新,支持服务好“三农”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三家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银行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益、有潜力的乡镇企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银行要及时筹措调度资金,满足粮、棉、油收购的资金需要。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支农方向,大胆实施“一卡两村五户”和信贷放款“五大员”制度等信贷创新。“五大员”制度和“一卡两村五户”活动是人行南阳市中心支行在信贷业务上的创新举措。信贷放款“五大员”制度,就是在信贷部门设立贷款调查员、贷款审查员、贷款法律监督员、贷款核批员、贷款运行监督员,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落实好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制度,使新增贷款到期回收率达%以上。“一卡两村五户”活动就是在广大农村发放信贷守信卡,扶持信用村中农业种植示范户、养殖户、庭院经济户和贫因村中脱贫示范户、脱贫发展户。

.要为农村信用社创造必备的经营环境,以切实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一是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其存贷款比例,使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可用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二是国家要尽快弥补农村信用社因支付保值贴补而多支付的利息,以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三是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转存款利率,增大其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收入。四是国家要对农村信用社实行免税和降低征税标准,以体现对农村合作金融的扶持政策。但同时可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呆账准备金率,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呆账核销能力。

.要切实解决农村资金分流问题。一是“返”。对于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可全额或按%以上的比例就地返还,由当地人民银行以再贷款的形式发放给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二是“堵”。对于农业银行的新增存款要求其按照-%的比例用于发放农业贷款,堵住农业银行资金非农化的口子。三是“增”。通过降低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存贷比例来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放贷能力,通过增加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四是“减”。主要就是减轻农民各项税费负担,使农民安居“乐”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五是“引”。就是引凤筑巢。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吸引非农组织、企业、个人携带资金和技术到广大农村承包荒山土地、投资办厂和进行高效农业开发等,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通过发放住房消费贷款,以拉动农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向农民发放电视机、冰箱、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贷款,满足农民现阶段生活需要。通过发放农民外出务工路费贷款,支持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通过发放助学贷款,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当然,在!发放消费信贷时要注意搞好信用调查和评估,完善各项贷款手续,防范信贷风险,确保农村消费信贷的健康顺利开展

第10篇

1.1产业结构单一,后续产业不足

小街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增加,比上年增长20.14%,但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农民增收难。由于小街街道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山区与坝区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农业是我街道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街道办2013年农业收入较上年增长缓慢,而且农业收入主要是烤烟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传统产业仍占一定比例;品牌意识和产业意识不强,农户缺乏敢闯、敢创、敢试、敢担风险的意识,小农思想、保守思想依然存在,难以把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大的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经营上难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深加工等较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格局;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小街街道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为此,我街道应围绕农民增收这个重点,巩固和提升烤烟这一传统农业的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林果、畜牧等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坚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搞好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示范引导、做好信息和科技服务,努力寻求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2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事业亟待发展

从集体收入来看,街道村组集体收入只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4%。可以看出我街道村组运转主要靠上级部门扶持。如此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既不利于集体发挥应有的统一经营的作用,又难以开展水、电、科教、卫生、交通等公益事业。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即村委会)自主创业,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扶持资金,发展适合本村委会项目,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民和基层干部双向互动,为集体的事业献计献策,出资出力,整体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增强可操作性;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长远规划,使农村公益事业扎实推进。

1.3经济结构调整亟待加强

坚持发展生产、广辟财源、增强实力的原则,切实把经济结构调整和财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巩固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有利的条件;继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4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待加强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思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抓好科普村建设。建设好科技示范基地,加强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引导、扶持和改造,努力开创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

2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第11篇

 

一、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使得传统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并且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通过观察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可知,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并且整个管理制度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往往不能有效解决当前的农村经济问题。

 

(二)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仍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土地产权混乱不清,管理机制也不够科学。

 

(三)资金不足,且资金利用效率比较低

 

在目前情况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资金压力巨大。一是集体财力枯竭。从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仅靠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没有多余的财力进行投入;二是向群众筹资难。在计划经济下实施征收“三提五统”的做法早已取消,要依靠农民自觉自愿地出资进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和建设,难度太大;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这些年来尽管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但是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依然比较少,况且所投的资金也比较分散,并不能切实帮助农民群众增加收入,只是简单的让这部分资金变成了补贴,所以说资金利用率并不高,并不能起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用。

 

(四)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居民老龄化问题已经凸显,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子女都在城镇就业居住,导致在村农民对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漠不关心。

 

二、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

 

首先应当从提升农民群众和乡镇负责农经管理工作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开始,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管理意识,并有效贯彻与落实国家的相关经济管理政策,让农民群众认清经济管理的利好。(2)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应当认清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从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中,针对性制定经济管理方案和措施。(3)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和落实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组织程度,确保产销实现良性循环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产品商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因此确保农村各种经济成份、各类产业以及交换分配、生产流通等彼此间的平衡至关重要,这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在促进农产品商业化、市场化的同时,还应当提高农产品市场组织程度,积极支持各类供销企业或组织的建立、发展,充分发挥经济管理部门的市场调节作用。

 

(三)积极开展农村产业经营管理咨询服务,有效提升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走市场化的道路既是对农村经济的一种有效推动,同时也使得农业生产者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所以作为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我们应当加大市场调查力度,同时面对广大群众和地方重要产业开展经营管理咨询服务,将经营管理技术、市场信息等传递给生产者,帮助农民群众有效应对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有效提升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

 

(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新形势下,国家应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突出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具体措施:一是国家应当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民补贴政策,并将其公之于众,严格落实,让补贴款真正造福于民。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应当在认清地区农村经济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性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结构,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三是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还应当在农村地区建立合作社,切实增加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且长远的作用和意义。但从现阶段的经济管理工作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相关工作者和职能部门应当认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12篇

论文摘要:利用1991—2010年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等方法对甘肃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但农村金融并没有很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我国农村经济的核心,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大多数是针对中国整体发展情况,或者是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对比。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研究区域性农村金融问题,主要有王曙光和邓一婷的《农村金融领域“系统性负投资”与民间金融规范化模式》(2006),周彬和匡亚斌的《甘肃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2007),彭记德的《西部农村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2008),胡金焱和董鹏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山东例证》(2009),石晶、李青松和霍瑜的《甘肃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2010)。但是反映和探究甘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章却不多。本文把研究点放在甘肃农村,更具有微观层面的指导意义。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一)变量选取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我国目前官方尚无统计指标与资料。结合甘肃农村实际情况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普遍做法,本文用第一产业增加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之和来估算农村经济总产出,用RGDP表示;居民收入水平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本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用FR表示;农村投资和消费增长也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计量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关注农村投资与农村消费,本文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反映农村投资,用TZ来表示;用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来表示农村消费,用XF表示。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可以用农村存款和农村贷款来表示。农村贷款包括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用DK来表示。农村存款主要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的各项人民币存款组成,用CK来表示。

(二)数据处理

选取甘肃1991—2010年间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为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以1990年为基期,利用价格指数对名义变量数据进行折算得到实际变量数据。通过取对数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记为LRGDP、LFR、LTZ、LXF、LDK和LCK,因为对数化变换不但不会改变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反而能够使其显性化,从而方便构建模型,以求能更好地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弹性值。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借用Eviews5.0软件获得了相关计量的统计数值。原始数据来源于《甘肃年鉴》。

三、实证研究

(一)单位根检验

运用Eviews5.0软件,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首先对RGDP、FR、TZ、XF、DK 、CK进行对数处理,其结果分别为LRGDP、LFR、LTZ、LXF、LDK和LCK。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变量的ADF统计检验值均大于显著水平1%、5%和10%下的临界值,说明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变量是平稳的。所以一阶的水平序列是平稳序列,各变量是一阶单整I(1)序列。依据上述分析,大致可以判定变量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单整的阶是相同的。不过要判断出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还需要更进一步构建回归残差序列。

(二)协整分析

可以运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根据检验结果可建立如下协整回归方程(圆括号内为标准差):

LCK=-46.99787LFR+7.662998

LRGDP+23.48910LTZ-16.35469LXF

(5.37652) (1.95424)

(3.84455) (2.23298)

LDK=-11.85438LFR+2.445441

LRGDP+6.445432LTZ-3.243347LXF

(1.38769) (0.44501)

(0.94562) (0.543432)

协整方程各检验项均通过,通过协整检验确定上述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发现1991—2010年间农村存款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GDP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可以发现农村贷款也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GDP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从协整方程来看,甘肃农村金融与农村居民增收和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没有能够很好地促进农民生活的改善。由协整方程可知,从长期来看甘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总值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甘肃农村存款没有相应地用到增加农民收入上来,而是流到非农化产业上,与此同时利用农村贷款进行的投资,虽然GDP算在了农村,但是农村居民却没有得到多少益处,投资收益流出农村。

四 结论与建议

首先从农村存款角度来看甘肃农村存款没有很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91—2010年间甘肃农村存款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有正相关关系,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有负相关关系,与其他经济发展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这说明甘肃农村存款没有很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农村居民的有效资金来源仍是处于自我积累阶段。其次从农村贷款角度来看,甘肃农村贷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农村金融没有很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或是由于把农村贷款用在了非农产业上,或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乏应有的金融能力,其运营的结果必然效率低,使农村金融领域出现“系统性负投资”。表面上甘肃经济发展促进和诱导农村金融发展,这一结论似乎与前面的协整关系相矛盾。其实不然,正是甘肃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促进制约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这符合熊德平(2009)的结论,这一观点充分揭示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失调。

如何使甘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无疑成为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破解这一难题有利于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以上实证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加快通过专门立法明确县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二是发挥财政在金融支农中的作用。建立国家对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对开展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贴息,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三是借鉴国际上扶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成功经验,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实行适当的减税政策。四是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检测和预警。五是扩大农村金融网点,实现农村全面覆盖。

第二,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引导更多的民间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通过有效竞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一是进一步搞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是农村合作银行。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规范村镇银行资金投放机制和制度,落实其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二是引导农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从多数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看,民间借贷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要加强监控,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引导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既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又要加强风险防范。

第三,培育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一是探索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信用登记制度,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 二是逐步建立一些信用贷款。 如农村合作银行推广的小额农贷,就是一种典型的信用贷款,无需担保,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

参考文献

①王永龙.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制度缺失及应对[J].《改革》,2008,(2)89—94

②熊德平.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303—305

③王曙光,邓一婷.农村金融领域“系统性负投资”与民间金融规范化模式[J].《改革》,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