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时间:2023-07-19 17:2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第1篇

紧抓发展优势 坚持探索创新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发展动力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错失良机。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环境、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系列约束情况下,我县如果能发挥土地、水、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环境优越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落差加快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转移,跨越式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县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在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城镇化必将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县发展,优化整个城镇空间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泛长三角同城化将推动我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泛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实现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势必推动同城化加快形成,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亦将成为必然。为我县外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我县目前城镇化、工业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投资将是拉动经济増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在交通、水利、城市建设、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加大政府投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着力推进县经开区和东北新城两大重点区域项目进展,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二要引导企业加大工业项目投资,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三要提前做好谋划工作,立足基础设施和产业现状,科学谋划,形成项目储备、推进、建设的良性循环,深入分析国家和省政策动向,抢抓扩内需、补短板的政策调整机遇,重点在事关宿松长远发展的领域,抓紧编制和完善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战略性项目,充实县级重点项目储备库,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竞争点。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城,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城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办好审批办手续,向做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第2篇

关键词 节能减排 经济发展 绿色能源

一、前言

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1月份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可按价格比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创1990年以来新低。专家表示,2015年6.9%的收官数据代表中国GDP增速正式进入“6”时代。虽然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但是经济规模所决定的实际增长量依然可观。而且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的相关统计,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呈现出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北京等多个城市空气质量维持在五级水平以上。

虽然我国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早在2007年就联合制定并了我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相关的考核实施办法,以促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二、节能减排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能源消耗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和水平、发展方式和能力、消费模式以及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而资源短缺和能源消耗严重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这是践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理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这其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它是包括循环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等在内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要想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节能减排工作入手,适当放缓经济增长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指出节能减排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和任务。之前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采取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当今社会,促进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和废气的排放,是节能减排工作的核心要义,也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节能减排是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耗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优化资源结构、对高耗能企业实行关停或转产、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节能减排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缓解当前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三、当前节能减排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虽然国家和政府一再地强调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以促进此项战略的实施,并且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其实践的效果和预期目标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当前的节能减排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能源与资源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高耗能、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国家和政府一再地强调要合理利用和管理能源,坚持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经济发展理念。然而,在许多地区以钢铁、化工等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依然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这种单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元凶首恶,其粗放型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导致在运输、冶炼、加工等环节浪费现象严重,回收利用率低,产品的附加值低,这些都给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带来很大障碍。

(二)节能减排缺少先进的技术支撑

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和深化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它需要企业不断淘汰陈腐老旧的设备,进行技术引进和改造,采用新工艺、新科技来实现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变。然而,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科技投入率低、节能技术发展滞后等问题,就使得节能减排的智力支持微弱,推进的效果不够理想。

四、节能减排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一)推广绿色能源,改善消费结构

上文中已经提到,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仍然是许多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想要完全取缔或转移不够现实,但是可以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加大绿色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提高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将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进行综合利用,从源头控制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切实践行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由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降低对高耗能产业的投资,适当遏制其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把主要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尽可能多地聚集到高新技术产业上,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与利用绿色能源和具有当地工业基地特色的绿色、环保、节能型产业体系。此外,还应大力发展耗能少、附加值高的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发展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国家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多方联动,共同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和减少废气物的排放。国家和政府一定要综合利用多种调控手段,引导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利用财政拨款和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和鼓励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强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设立专项的资金,对那些高耗能产业的转产和关停进行补偿,或者用于奖励那些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和改进、致力于绿色能源的推广和利用的单位和个人。

此外,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的相关监测和考核体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标准规范、手段丰富、操作性强、运转高效、权责明确、监督有力的节能减排体系,奖惩分明,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又拒不整改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应有的处罚。

五、结语

节能减排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我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国家、企业和社会多方联动,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增强技术开发和革新的能力,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为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厂)

参考文献

[1] 廖明球.基于“节能减排”的投入与产出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

第3篇

近年来,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土地资源紧缺日益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中持续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呢?高效盘活闲置资产,引来“金凤凰”筑巢发展,引导区域内资源集约利用,这是创新项目准入和效益衡量标准,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的措施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地资源形势,我们要积极整合镇、村建设用地资源,盘活闲置资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使“金凤”能安然入“巢”。

一、搞好调查摸底,建立闲置资产档案

上世纪90年代,我镇村办镇办企业逐步改制,或整合,或停办,留下许多“空壳”厂房,成了闲置资产。我们在盘活之初,要详细调查了解投资者的需求、不同产业的要求,从共性和个性的角度出发,组织有关部门详细登记各类集体企业用地、镇村闲置资产总面积、现有地上物、联系人等情况,并将闲置资产相邻企业(居民)情况、区域气候状况、空气质量、水质量等资料一并纳入统计范畴,根据土地性质、有无证件、面积大小等指标分门别类,编制成《闲置资产档案》,建立资产台账,由固定人员负责管理,根据盘活情况定期更新档案数据,及时将情况反馈到各企业,为招商引资提供基础材料,有的放矢地开展招商,确保投资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关于闲置资产的全部信息。通过摸清当前村级资产管理现状,以“理清思路解难题,千方百计促转变,确保管理上水平”为目标,高效盘活闲置资产,实现引凤筑巢。

二、积极整合资源,统一推向投资市场

要加大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力度,为二三产业发展创造平台。采取集中、整合、置换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处于低效运营、不符合发展规划的资源耗费型企业用地,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进行整合和收购,重新包装和规划,为高质量项目入驻提供用地保障。在保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合法建设用地集中在镇农民就业基地,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不断提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集中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就业的基地;对性质符合要求但地块总面积不足的土地,积极争取国土、规划部门的支持,在保证总量和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集中和整合,使同类性质的地块合并在一起,成为能够进行项目建设的高质量土地;对基础条件差、四周环境不整洁的地块,加大投入,提高水网、变压器、通讯、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水平,确保不影响项目的入驻;对债权债务不明确、产权不清晰的资产,抓好产权界定、债务剥离工作,确保资产不与村集体、群众出现任何纠纷。整合之后,要实施统一包装,并制作了统一的宣传册,通过举办投资洽谈会、联谊会等形式,及时推广出去,使投资者全面了解本镇的资源优势,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

三、大力招商引资,提升镇域经济总量

在盘活过程中,要做到“腾笼换鸟”,积极挖掘存量土地利用潜力,制定出台一系列盘活挖潜利用的规划和政策,让闲置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坚持用亩均投资量、亩均安置劳动力、亩均产出量和容积率等指标进行严格考核,从提高项目的聚集度和产业的关联度出发,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二三产业项目,为实现镇域经济快速增长积蓄力量。面对土地资源趋紧而发展态势高涨的情形,要及时调整思路,通过提高投资强度、引导企业建设多层车间等方式,实现“零耗地招商”,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规模。要建立盘活项目跟踪机制,制定项目跟踪服务、跟踪督查制度。实行领导包项目制度,配备专人负责跟踪洽谈,及时掌握项目动态,提供全程服务,确保盘活项目的顺利推进,提高盘活效率。

总之,要高效合理盘活闲置资产,多渠道、多形式运营资产,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促进社区和小组的增收,从而实现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实现镇、社区、小组三级统筹协调发展,共享收益。

第4篇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由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质量管理所组成。本文讨论的是企业战略管理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以便能较好地把握和处理“战略决定一切”;和“细节决定一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

1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与作用企业战略管理,就是在战略方面指挥和控制企业的协调活动,即企业最高管理层为了确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目的,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各项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确定企业使命、确定企业自身业务经营范围、选择企业成长方式,制定企业总体战略和业务层战略及职能战略的规划方案,通过评价与筛选,经最高管理层的审核及批准,确定企业战略,即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与目的。

2质量管理的概念与作用GB/T19000—2008标准对质量管理的定义“: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开展质量策划,实施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改进等环节的活动。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涉及多方面,如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质量管理等等。质量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内容之一,企业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可以稳定地向市场提供符合顾客需求、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产品,有助于企业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有助于企业促进开展市场营销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管理,有利于企业加强和巩固其市场地位、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有利于企业树立形象、提高商业信誉、积累无形资产和增强企业实力。

3战略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3.1战略管理处于核心与主导地位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目标与目的,确定了企业经营范围及业务竞争战略规划等。在企业的诸项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决定了其他各类管理活动的工作方向与目标,引导着各类管理活动怎样开展、开展到什么程度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在企业各类管理活动中,亦即对于质量管理,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3.2质量管理必须服务于战略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水平很高的实物质量不一定就有市场,这是因为不同的顾客群体和使用环境等诸多因素,对产品质量水平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产品质量必须服从于市场(当然离不开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管),也就是企业的质量管理必须服从于市场,必须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必须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服务。当把质量管理放在战略管理层面来规划、来实施,直至把质量战略上升为企业战略的一个方面并实施,企业才能依靠产品的高质量获得高利润。因此,质量管理必须服务于战略管理。

3.3质量管理能促进战略管理企业的总体战略制定完成后,必须制定与实施一系列战略保证措施,以确保总体战略的贯彻落实、业务层竞争战略规划的执行有效、职能层战略的管理某项活动的规划落实到位。在实施一系列战略保证措施时,注意加强开展相关质量管理活动并运用质量管理基本原则、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PDCA”;模式(P——策划、D——实施、C——检查、A——处置及改进)等工作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实施各项战略保证措施的工作质量,可有效落实好战略保证措施。

(1)在实施组织保证措施方面。组织服务于战略,企业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而对组织机构的设计、运行、管理和改进等,可运用“PDCA”;工作模式来加强组织结构的管理工作。首先,对于组织结构的设计,在策划(P)阶段,一定要在战略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其次,在实施(D)阶段,按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需要而设计的组织结构一经确定,就应确保其有效运行;再次,在检查(C)阶段,通过检查组织结构在运行中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程度,查出不相适应的地方;最后,在处置及改进(A)阶段,针对因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或原组织结构在设计阶段存在的设计不到位等而使组织结构不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改进,然后又进入下一轮的“PDCA”;模式而不断持续改进。

(2)在实施人力资源保证措施方面。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需要人力资源保证措施在测算适应战略需要的人员结构和数量。在招募和培育实现战略需要的员工时,可参照质量管理的相关做法,做好人力资源保证措施的工作质量。要确定所招募岗位所需人员所需的工作能力;需要时,对新进人员、因工作需要调整转岗人员等给予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获得所需的能力;对所提供进行的培训及所采取的措施给予有效性评价;根据有效性评价,确定所需人员的能力是否符合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为是否招募或是否准予上岗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确保所用人员符合实现战略的需要。

(3)在实施财务保证措施方面。企业战略管理实施的最后效果的良好或不理想,均表现在财务指标的提升或下降。财务保证措施的主要内容:一是资本或资金的筹集;二是投资运作。企业战略管理一旦离开了财务保证,其战略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4)在实施市场营销保证措施方面。对于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成长战略,必须实施并依靠市场营销保证措施,以促进市场销售的同步增长与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匹配。市场营销保证措施的根本任务就是保证市场销售和企业生产发展相同步,甚至适当超前。

第5篇

摘 要:机电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要降低管理成本,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必须要提高机电设备管理的技术水平,改进机电设备管理的模式。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新常态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加,对于发电、供电企业来说,应加强企业机电设备管理,并在创新与发展的管理模式下,实现机电设备管理的最佳组合,为了尽量减少企业的成本开支,必须解决机电设备维修往局限于“事后维修”的现状,做到对设备的故障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机电设备;创新;管理

一、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渠道、方法和手段

机电设备管理创新不仅有效提高生产、作业的效率,而且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机电设备标准化管理是确保发电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要实现机电设备管理的创新,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制定标准化建设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实行“三抓”,即面上抓质量升级,线上抓发电、供电机组、机房,点上抓机电管理的薄弱环节。要建立机电标准化奖罚制度,开展机电标准化竞赛活动,树立标准化样车间,推动机电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抓好机电设备管理,要做到凡事要超前控制,提高掌控能力,提升“先知先觉”能力,“先知先觉”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超前科学把握之上的,一个层面的领导要有一个层面领导的要求,领导干部对任何事情都要有敏感性,要学会抓主动超前控制,要学会用主观引导客观,管理理念超前了、管理标准提高了、员工操作规范了,凡事看对了、标准对了、管理对了,最后就会有好的结果,否则,调整不及时,整改就可能逆向发展。因此,要突出生产组织从机电管理入手,机电管理从生产过程实施。机电设备保养要全过程抓好保养、维修、监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设备管理的人性化。抓好机电设备管理,要用文化指导管理,提高认知境界。标准的问题、执行的问题,都是由文化管理的品位决定的,,管理干部要学会用知识来指导工作,用文化来提高管理层次,用求新求变来推动工作的创新发展。

强化机电设备管理,要了解机电“零事故”的内涵,要确立“零事故”目标的具体指标。要知道我们为什么提出机电“零事故”的目标,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达到管理升级的目标,这是因为发电企业要实现“零事故”的目标,导向很重要,方法很重要,管控很重要,要实现机电设备“零事故”的目标就必须全员行为规范、操作规范、工作规范。一切都规范了安全就有保障了,事故就避免了;要实现机电设备“零事故”目标就必须责任到位。管理责任、操作责任、维修责任、岗位责任都要到位,才可能实现“零事故”;要实现机电设备“零事故”的目标工作标准就必须要精细、精准和精确,达到精益生产的要求,“五精”管理精细程度是每一步不断提高逐渐养成的,而行为养成很重要是持这以恒。要不断培养岗位责任和素质素养,保持严谨严细的工作作风,精细的工作标准,精确的操作过程,精准的处置方式;要实现机电“零事故”目标就需要流程顺畅。各个流程都顺畅了,工作就会越干越顺,越顺越好;实现机电“零事故”目标必然会促使费用降低,成本降低,公司的经济效益就可以提高;要实现机电“零事故”目标就需要我们高质量地工作、高质量地管理、高质量地操作。

二、加强机电设备管理要强化规范管理

加强机电电设备管理,要按照排查、记录、汇报、整改、验收、考核六个步骤进行设备故障排查和检修,把设备的巡检、维护、保养责任到人,把隐患切实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提高机电设备完好率。

加强机电设备管理要严把新设备及重大技术改造的审批流程,施工改造前必须对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及经济性合理性进行论证计算,规范机电设备各类上报技术资料,各类上报技术资料是公司与各生产单位沟通情况的主要渠道,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其真实可靠性至关重要。要实现机电设备管理效益最大化,必须坚决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和图省事、创大胆的一些习惯性恶习、陋习,培养“耐心、细心、精心、用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各级管理人员要重点针对员工操作进行监督,发现有不按照规程操作的人员立即制止,消除“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的传统思想,对于因习惯性违章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坚决严肃处理,使违章者付出代价,从中接受教训。持续开展一岗双述、手指口述活动,通过心想、眼看、手指、口述等一系列行为,对工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进行安全确认,使人的注意力和物的可靠性高度统一,使规程教学口语化,现场操作程序化,工序更替确认化,并配合肢体语言,强化职工对规程的理解和掌握。开展岗位危险源辨识活动,随着“治亏创效”活动的深入开展,减人提效力度较大,人均工作量不断攀升,一人多岗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新上岗人员中包含着大量的其他专业转岗人员,对所操作的岗位业务不熟悉,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必须引起各级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必须下大力气强化培训,采用一对一、手把手、现场讲解、现场示范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促其尽快适应所操作的岗位,对于经强化培训后,仍旧不适应的人员,不可心存侥幸,应采取断然措施,尽快调岗转岗。必须随时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动态排查,发现薄弱人物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消除隐患。开展一次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再优化、再完善活动,各生产单位要对目前现场运行所有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对于已经过时的条款,与上级及公司规定相违背的条款,对于经过技术升级改造以及智能化改造的设备等情况,必须结合实际,进行重新修订完善。

强化机电设备管理,要结合机电事故案例、每天的维修任务、机电管理标准及应知应会等知识全方位强化员工技能培训,并坚持每周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员工责任区域的质量标准化及设备维护效果等,将考核结果与班组、个人的安全绩效挂钩,强化维修工的业务培训,利用每天的班前会,组织全体职工每天进行岗前15分钟的业务知识学习,通过安全培训,切实做到对运行设备每周进行分析,对设备完好率、设备运行指标、现场设备管理情况等方面做到全面掌握,促进机电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第6篇

关键词:工程机械;再制造;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 TE984 文献标识码:A

再制造(Remanufac)是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其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节约能源的有效统一。这不再是单纯的政策导向,更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基于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可利用资源能源的压力过大的现实,发展再制造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在工程机械业发展再制造产业不仅可以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活跃广大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再制造发展的机遇

1.1政策优惠

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再制造业恰是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明确 “再制造产业化”是循环经济关键工程之一;“2012APRA北京再制造国际论坛”酝酿相关政策;同时出台《再制造产品目录》之后,国家可能会针对目录产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税收),这些兴奋剂激起再制造业的活跃发展。

1.2工程机械的 “黄金时代”

在工程机械业中,再制造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但是强势品牌推动,使再制造概念得到迅速传播与认可。所以工程机械业的发展必定为再制造业带来崭新的发展契机。当前我国工程制造业进入了黄金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①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这加大了市场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量,机械业产销量持续增长。同时,市场发展表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在细分的市场中这些特点推动机械企业的发展;②企业勇于突破原有机制体制的束缚,大胆走创新路,不断提升自己竞争力与内生动力,增强自己行业适应力和对市场的迎合能力,例如徐工集团挖掘机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准,打破了外国垄断高端机械局面;③机械行业具有经营方式多元化、服务特色化的特点,这些有利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升市场成交量。

总之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发展为再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首先多样户群为再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其次机械市场产品产销量持续走高,为再制造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工程机械企业与用户能够专业快速的把握产品信息,这种正对称性的市场信息为工程再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2 再制造发展的困惑

据调查,我国将近80%的在役工程设备将要超过保质期,倘若将这些机械投入到再制造业中,至少将产生600亿元的规模效益。但这样庞大的市场,前期投入却终究未转换成经济效益,再制造仅是个“看上去极美”的新型行业,发展却无法与制造业相媲美,其发展困难重重,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再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国家法规规定再制造原料只能来自汽车维修旧件及固定用户,这导致生产原料短缺,致使市场需求得不到跟不上的满足,其次海关条例对旧件管理不明确,甚至会发生禁止旧机械设备进口的事件,这又一次扼杀了再制造业获得新鲜血液的可能性;②企业积极性看似火热。由于目前再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并不强,且资本市场的冷落使其发展难以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同时,购买旧件的增值税发票也难以办理,进项税额无法抵消,这无疑加大了再制造成本;若定价高于50%,基本无法获得市场认可。因此,再制造企业将面临长期投融资难、成本高、效益低、认同度低等问题,这就打击了企业积极性;③再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行业经济效益低,其中部分企业规模小,露天存放旧件,刮风下雨时还会形成二次污染。总之当前再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3 政策建议

当前再制造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壮大再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其对经济、资源、环境的积极作用是国家及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在分析研究其发展机遇与困惑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政策扶持是国家鼓励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建立和发展再制造业的完整体系,国家要建立严格的准入体制机制,并且允许并推动再制造产品及二手机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双向流动;实行再制造业目录制管理,将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政府应加大对共性再制造技术的资金扶持。

②努力推行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工程机械业的再制造经营发展方式多样,如成立专门公司、混线再制造和大修工厂是我国再制造生产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也各有优点,但形成规模效应的很少,经济效益也较低,所以推行产业化经营,建立品牌企业,从质量和规模上提升再制造业的质量。

③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再制造业的竞争力。提高再制造业每个环节的科技水平,同时每个环节要实现互通,从而全面建设再制造业发展体系。科技水平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方式和保障,同时高质量的产品也可以承受市场考验,实现自身价值,所以制造高质量、价格适中的再制造产品是提高再制造业竞争力的王牌,也是被市场认可的必备条件。

④加大宣传,提高认可度和信任度。当前我国再制造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并不高。要大力宣传其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及用户编写不同的宣传资料,还可以建立一些关于再制造的体验馆,对消费者和用户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对产品的信任及认可度,扩大再制造产品市场。

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发展再制造业最有利的时代背景,工程机械业是其沃土。只要国家、企业坚持走下去,即使有再多的挑战,也会被克服,工程再制造业也必定在新世纪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学松.工程机械维修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届工程机械再制造发展论坛上海召开[J].建筑机械化.2011(10):12-12.

[2]叶元忠.大型物流企业工程机械再制造探析[J].铜业工程.2011(4):59-61.

[3]刘俊英,张国胜,蒋伯平等.表面工程技术——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核心技术[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9(10):4-7.

第7篇

本文作者:张俊平 单位:吉林省双辽市房地产管理处

有些建筑单位的施工并没有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相关事宜也没有根据工程建设的程序进行。最后,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监督机构就是相关质量监督站,但是目前的监督力度明显地表现出了不足。随着工程量的增大,监督任务也越来越重,但是质量监督站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对很多工程质量就怠于监督,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质量监督过程中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应付了事,在发现问题时没有勒令及时解决,大部分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给工程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

既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对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一定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对施工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全面地提高质量意识。首先,提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管理者担负着工程的决策,如果领导者的质量意识偏低,那么建筑方案选择的正确性就会受到影响。而项目部门的负责人质量意识的提高决定了其在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影响着工程质量。其次,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他们直接进行施工工作,那么,他们的质量意识与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工程质量管理者在施工之前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质量教育,强调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施工程序进行,保证施工质量。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从源头抓起,除了施工企业要积极提高质量管理之外,行业准入机制也要完善。第一,对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进行严格审查。一旦发现没有相关资质的单位,或者相关合格证缺少的,都要及时勒令其停止施工。第二,对工程的承包程序要规范。规范的承包程序才能避免没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非法承包工程,一定要规定其在相关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工程承包,杜绝越级承包。第三,明确施工人员岗位责任。在施工单位内要切实完善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体系,以此来确保施工质量。

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要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并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和补充,让监督工作有法可依。其次,加强执行力度。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为了执行,那么,监督单位一定要切实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定要给予严格处分,做到有法必依。

先进施工工艺的应用对于工程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先进,如果在现代施工中还应用旧的施工工艺,会导致施工质量无法提高,所以,一定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适当地调整施工工艺。所以,施工单位要与时俱进,不断关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工艺,不断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技术工艺的创新,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了,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这样不但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能够通过新技术工艺的掌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全面实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从制度、人员素质、管理体系等方面着手。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丰富,所以,管理行为一定要经过科学合理地分析之后再实施。本文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出发,简要的提出了几点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还望在实际操作中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简化质量管理工作,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性

在人们的传统思想中,过于看重林业带给人们的经济利益,林业种植户长期违背自然生长规律对树木乱砍乱伐,导致发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在新时期林业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才更有利于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只有加快林业的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古老的林业资源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者,所以,新时期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

1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

1.1林业发展主导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前提就是先要发展林业。因为林业的发展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对人们身体健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新时期背景下,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越来越重视林业的发展,尤其林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森林资源,对净化环境,预防水土流失有巨大的作用,林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及时保护濒危生物,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还能有效恢复湿地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主导作用。

1.2林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新时期林业的发展与传统林业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是单一的植被种植,而是多方面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式,合理规划有限的林地资源,多样性的种植更促进了林业的扩大发展,使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最大化。林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并使其稳定发展。

1.3林业自身条件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的牺牲,社会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通过大肆消费林业资源而带给人们的高质量生活,有悖于自然规律,注定不会长久。根据这种情况,国家急需大力发展林业建设,增加林业资源,防止生态能源的耗尽,只有林业自身良好的条件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1.4林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高质量,还使林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所以,林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更促进自身加快发展步伐。

2促进新时期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关系的有效策略

2.1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观念

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人们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政府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让居民自身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自身健康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有着重大关系,自觉提高环保意识,节约生态资源,保护林业植物,才能确保生态文明有效的建设。

2.2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扩大林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林业资源。由于以往人们习惯了以牺牲林业面积来实现经济效益,那么现在就不能一边扩大林业资源,一边破坏林业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业的有效发展。基于此,政府要合理规划,科学保护林业用地,严厉打击破坏林地,非法占地的违法行为,保证林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3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和加大投资

要切实保障林业的发展就要从国家角度出发,出台相对应的优惠政策提高林地承包商的种植积极性。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林业的投资,为林业资源提供优越的生长环境,在林中配备消防设施以及病虫害防治体系,确保林区安全,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2.4高效利用先进科学技术

新时期林业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林业管理部门要高效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林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优种栽培技术的研发,并利用互联网推广宣传并交流改进,研发出更多符合区域生产种植的优良品种,促进新时期林业创新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结语

社会进步的脚步伴随着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也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就是林业的发展,加强新时期林业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臧玉玲.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黑龙江科学,2016(20)

第9篇

【摘 要】2013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年,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就是要求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收入、铺新摊子、盲目追求数量,转换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上来。建立科学的和完备的计量检测体系,是企业加强管理工作、有效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必备条件。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计量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经济发展;企业管理;计量工作

2013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年。国务院明确指出:2013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着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就是要求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收入、铺新摊子、盲目追求数量,转换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上来。建立科学的和完备的计量检测体系,是企业加强管理工作、有效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必备条件。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计量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基础。

首先,计量是企业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发展离不开计量管理,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进厂原材料计量验收,出厂产品计量核算,是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 如果缺乏计量检测手段或计量不准确,将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物料进、出厂环节配备准确的计量器具,可以使企业避免由于进厂物料亏量而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在物料产品出厂时配备准确的计量器具,不仅可以避免由于多付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可以避免由于少付而影响企业的信誉。

经济核算要以计量数据为准。加强企业管理,车间、班组必须进行经济核算,消耗的物料都要进行全面计量,依计量数据作为经济核算的依据。要根据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探索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求计量器具必须准确、可靠,否则就会直接影响核算,损害有关各方的利益。降低消耗是降低成本的根本因素,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以最少的投入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多的盈利。因此,降低消耗是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从生产流程看,选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选用能满足工艺条件又易于掌握的设备,都是降低成本的因素。但是,前提是要通过检测数据证明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这除了涉及到产品质量检验外,原材料、原器材、计量仪器设备的选用和比较,都得靠测量来。

其次,计量检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计量是产品质量最基本的保证。从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到生产加工的各个重要环节,只有每道工序检验合格,才有最终产品的检验合格。制定产品标准要靠计量检测数据,而产品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又要靠计量检测来鉴定、检验。没有准确的计量 就不可能实现料批的准确配比 进而导致无法正常控制工艺过程 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更谈不上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所以说计量检测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水平。为了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要不断地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效果如何,又需要计量检测。所以,计量检测是基础手段。从工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发展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早期的质量检验阶段,中期的统计管理阶段,还是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都是以完备的计量检测手段作为其技术基础。因此,世界上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把优质的原材料、先进的工艺装备和科学的计量检测手段作为现代工业的三大支柱。

最后,计量也是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的必要保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关系到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大事,是企业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是企业必须做好的工作。而必要计量器具的配备是保证生产安全和防止环境污染最基本的措施之一。由于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直接关系着设备和人身的安全和健康,因而我国《计量法》把用于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的计量器具列入了国家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中,对于这些计量器具,国家不但要求企业配齐用好,而且要求企业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申报,由其规定的检定机构进行周期检定,以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计量器具的准确性。

同样,为了保护环境,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排放出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气体、粉尘、废液、放射性物质等的企业,必须按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排放物进行监测,收集排放信息,根据国家和行业规定的排放标准进行对照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造。所以说,环保监测计量是企业环保的眼睛,是完善企业生产工艺和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

计量工作是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事业,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企业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符合科学规范并与世界接轨的计量管理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科]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城市发展 能源消耗 以人为本

“多煤,少气,缺油”现象在我国普通存在,煤炭是我国能源最主要的来源,也就是说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一个“高碳”的国家。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能源需求越来越大,“高碳”的产业形式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必需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恰好与之相悖。两者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牺牲高增长的经济,或者牺牲生态环境,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为了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明确了人是城市的主体之后,结合城市居民健康的长期计划制定城市发展综合生态规划。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城市的现实意义

1.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未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甚至主要是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的。而发展低碳经济,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路径。

2.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将意味着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合理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对环境和资源带来的破坏,以及对人类健康带来的隐患。环境污染损害人类健康的情况在中国最为严重,所以发展低碳成为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环境改变的必经之路。

三、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城市如何发展

所谓低碳城市模式,就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了解了低碳城市后,应从以下各方面来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发展低碳城市。

1.在变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

该方式是指从源头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2.我国目前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

为了降低城市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逐步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

3.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现状

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将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

4.尽快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引导城市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在国内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02排放的良好氛围;(2)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3)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引导城市居民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CO2的排放量;(4)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对汽车购买提出限制政策:(5)鼓励城市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同时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5.城市绿化的加强

城市绿化对经济发展、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净化空气,吸附灰尘,减轻大气污染。其次,城市绿化还有助于降低城市噪声。这将进一步推进我们全面建设低碳城市的脚步。

参考文献

[1]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

[2][美]伯尼・菲什洛维兹―罗伯茨.生态经济快讯[M].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2002,(9).

第11篇

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办出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责任,在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它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是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人才,根本在人才,最终靠人才。如果没有足够的高技能人才,先进的科技和机器设备很难转换成现实生产力,企业发展就不会有后劲,自主创新就会是一句空话。2009年底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珠海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深刻揭示了技能型人才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人才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城市技能人才状况的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8720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的4%;高级工1500万人,占17%;中级工3140万人,占36%;初级工3720万人,占43%;高级工以上高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21%。至2010年10月,我国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接近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22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2.6%,仍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所以,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来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3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高职教育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保障。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直接工作在生产第一线,这将大大提高一线员工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将为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高职教育为新型产业提供急需的人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将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些旧的、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产业和工作将被淘汰,而一大批新的产业、工种也会应运而生。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加速培养各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使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形成我国自己的优势产业,这需要培养大量既有基础理论,又懂操作工艺的一线领军人员,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创造出我国自己的品牌。只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目标才能顺利实现。第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有力地促进就业、扩大内需。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是造成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是扩大内需的动力之一。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使劳动者学到一技之长,提升劳动者职业转换和市场适应能力,不仅可以有力地促进就业,而且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薪酬和待遇,进而促进内需的持续扩大。

4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首先要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发展,把发展高职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无庸讳言,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服务社会、服务产业的能力不强,与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期望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高职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环境的多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将发展高职教育作为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扫清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强政府统筹,建立高职教育与行业对接的协调机制。高职教育与各行各业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高职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为行业企业提供专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关系尚待理顺,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加强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尤其要发挥地方和行业在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进行调控和引导,参与制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积极推进和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第三要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要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要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经济转型服务,切实提升自身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保证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要坚持为实现中国创造战略规划服务,为行业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为促进行业企业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为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第12篇

1 湖北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1.1 成矿地质条件

湖北省跨越秦岭褶皱带和扬子准地台两大构造区。以襄北深大断裂(即房县-襄樊-武穴-线)为界,以北为秦岭褶皱系,地质构造复杂,发育一套晚古-中上元古代的中深-中浅变质岩系,并分布有变质-交代型及同熔型中酸性花岗岩体以及基性-超基入体。热液活动广泛,成矿条件有利,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磷、金、银、铁、金红石、重晶石、大理石、花岗岩等;以南为扬子准地台,发育一套稳定性地壳沉积物。鄂东南和鄂西地区为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沉积地层。而鄂中地区阻汉平原为一套覆盖在古生代褶皱之上的新生代红色砂页岩。鄂东南地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具有有利的热动力成矿条件,形成了铜、铁、金、铅、锌、硫铁矿等黑色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鄂西地区以磷、铁、金、银、钒、煤、硫铁矿、石墨为主。鄂中地区富含石油、天然气、岩盐、石膏、芒硝等矿藏。

1.2 矿产储量

湖北省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为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能源资源较为短缺外,其他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产类型多,矿种齐全,资源量大。其探明矿产种类和储量居全国第九位。已发现的137种矿产中,金属矿产49种,非金属矿产76种,能源矿产9种,水气矿产2种。主要优势矿产磷、铁、铜、岩盐、石膏、水泥、石灰岩等40多种已探明储量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其中磷、金红石、硅灰石、石榴子石和泥灰石等5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金、汞、锰、钒、镍、铊、钼、独居石、磷、水泥、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耐火粘土、蛇纹岩、碘等矿储量居全国前7位。矿产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相对集点。石膏、岩盐、钙芒硝、石油集中分布在鄂东和鄂西两地,尤其是鄂西、铁矿占全省总储量和的72%,磷矿占90%以上,硫铁矿占75%以上,锰、汞、石墨、银金矿、银钒矿等几乎全部集中分布在鄂西。全省有57种矿产资源储量列居全国前十位,全省保有矿产储量潜在总值14728亿元,人均矿产储量潜在总值2.48万元(覃家君,2006)。

1.3 矿石质量及结构

湖北省矿产中部分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品质优良,富矿多。如金属矿产中的铜矿(富矿占61%)、矽卡岩型铁矿;非金属矿产中的盐矿、石膏、花岗岩、大理岩、萤石、石墨、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等。而铅、锌、锰、镍、钒、铬等金属矿产和磷、硫、铌、钽、稀土等矿产则以贫矿为主。在矿床组分上,伴生矿产多,往往共生有多种矿产和伴生有用矿物和元素,若能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可以使一矿变多矿,大大提高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如鄂东南的铜铁矿床,伴生有锂、铷、硼、碘、溴等。

1.4 矿产分布及其组合

矿产分布不均匀。主要矿产储量分布相对集中,而且矿产配套较好,有利于形成规模开发。如铁、铜矿产主要分布于鄂东南地区,又有冶金辅助原料(熔剂石灰岩、白云岩、萤石及冶金用砂岩等)配套,从而形成武汉-黄石-鄂州冶金工业走廊。又如盐、石膏、芒硝、石油主要集中于江汉盆地,而磷矿、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产集中分布于鄂西南地区。因此在鄂中建成了石油化工、盐化工等化学工业基地,在鄂西南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及建材工业基地。鄂西北地区的银金矿、金红石矿、重晶石矿、磷矿等矿产资源分布使得本区有可能成为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矿产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大宗矿产多,高值矿产少;传统矿产多,急缺矿产少;难选冶贫矿多,易采选富矿少。(2)矿山规模偏小且分散,矿山对资源占有量大,开采量小,可供规划开发空间狭窄;(3)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经济社会效益欠佳;(4)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5)政策法律环境欠佳,矿产资源资产效益低下,资本扩张和引资能力较弱;(6)国有矿山企业比重偏大,乡镇集体、个体矿山管理水平偏低,过于关注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链短,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贡献因子偏小。

2 湖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的初步构想

2.1 基本思路与设想

(1)以中部崛起和率先发展战略为契机,紧紧围绕湖北省“十二五”计划纲要,超前准备,加强勘查,统筹规划,合理开发;

(2)发展传统优势,增强资源储备,拓展新兴领域,加强国家急缺和市场急需矿种勘查与开发;

(3)扩大改革开放,加速引资勘查,立足“找大资源,办大矿”的原则,力求做到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2 总体布署原则

新一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可表征为:大力开发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重要矿产资源和适合在省内进行适度深加工的矿产品,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增大本省的GNP总量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1)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在湖北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支柱地位,是整个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石;(2)以几个重点资源富集区为矿业开发的增长极进行基地建设,是推进和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目标的关键。湖北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经济结构现状表明,湖北的矿业发展只能沿几个重点资源富集区和交通干线展开,形成产业发展极带动其他产业发展;(3)产业协调发展应重点抓好的工作,一是全面资源开发与资源富集区的重点开发,二是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优势导向和市场优势导向,三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湖北矿业发展的资金积累除国家重点项目投资外,主要依靠省内矿业自身积累转换调节,因此,应以发展在矿业支持下的能源一重化工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协调其他产业发展,形成以矿业为先导的产业环链和产业集群。(4)实行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战略方针。针对生态基础脆弱,强度开发已造成资源环境不协调的现状,加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协调力度。

2.3 战略目标期望

根据湖北矿产资源特色及区域成矿条件,在充分考虑市场潜力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开发优势矿产为重点,加强新兴特色矿种勘查,增强资源储备。(1)建立两个具全国意义的国家级矿业开发基地:一是鄂东南铁、铜、贵金属产业基地;二是鄂西磷及磷化工产业基地。(2)建立一个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后备基地,即鄂西北地区稀土、贵金属(银、铂钯)为主的后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3 实施湖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的路径选择

以省委、省政府实施中部率先和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契机,实施湖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在产业导向和布局上,应充分发挥本省能源及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

(1)强化地矿工作的基础地位,加强矿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软、硬环境,这是关系矿业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大力加强地质勘查,尽快改变地质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不断寻找和探明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质矿产资源,为矿业开发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这是地质勘查与矿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着力点。

(2)湖北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再加上长期以来对矿产资源开发未能遵循客观规律,进一步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矿产开发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制约,成为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湖北矿业发展要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和方针,走“生态矿业,绿色矿业”的发展道路,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省情的资源导向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3)大力调整矿业结构。当前和近期内,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勘查与开发并举,以勘查促开发”的方针,加大矿产资源勘查的力度,尤其是重点矿种的重点资源富集区的矿产勘查力度,确保矿产开发有充足的资源基础;二是重点加强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三是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尽快改变以销售“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局面,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与增值;四是优化矿业布局,提升矿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正确处理铁、铜、磷、盐、建材等传统优质资源与金、银、钒、稀土等新兴非传统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五是既要抓紧矿产勘查工作的实物工作量投入,亦要重视地质科研与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地学研究与矿业开发的产业科技水平;六是大力调整和优化矿业所有制结构,利用矿业权流转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培育矿产勘查与矿业开发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并以更开放、更灵活的政策导向,将本省的资源优势与省内外的资金、技术优势紧密结合,促进矿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矿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要在矿产资源勘查与矿业开发中实现大的突破与发展,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和实施人才工程,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4 实现湖北矿产资源优势转换战略的对策

为加快湖北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进而转换为经济优势的进程,除用足、用好、用活中央给予中部地区和地质矿产勘查业的优惠政策外,还需中央和省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持。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及政策建议:

4.1 高度重视工业化进程中的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矿产资源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已成为保障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1)要十分珍惜矿产资源,在已探明的优势矿产资源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优势资源的转换战略。第一,以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为主体,建立企业集团。要以国家紧缺矿产资源为重点,以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为主体,走企业集团化道路。要量力而行,有重点地实施勘查与开发,千万不要因为资源丰富就全面放开、铺摊子;要有重点地改造、建设有特色的黑色、化工、有色产业基地;建立具有抗风险、科技进步程度较高的集团化采、选、冶、加工联合企业,努力构造产业链群,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重视形成规模效益。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始终把握市场的有效需求。矿产资源属全球性范围配置的资源,铁、铜、磷等矿产从来就是全球性战略资源,在国际资源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我国正在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构想。因此,湖北矿业开发与发展,要在国家开放市场中进行定位,要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决定地区矿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地区的资源禀赋。矿业要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运行,以提高矿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求得效益最大化。第三,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矿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骨干企业的科技水平起点相对要高,技术改造和新建的矿山企业,应建立在先进的科技装备水平上,千万不要重复管理粗放、劳动密集的传统工业模式,努力探索新的办矿模式,切实推动和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特别重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活力;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探、采、选、冶技术是湖北矿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最有效路径。

(2)世界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与我国资源的互补性很强,因此,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保障湖北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和区域资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如果一味强调资源自给,湖北将不得不开发成本高、稳定程度差的矿产资源,使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下滑,最终导致战略上的不安全。但完全依赖国际资源市场,也会导致一系列不确定风险。因此,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湖北乃至国家资源安全的唯一选择。

(3)加强主要矿集区资源和优势矿产的勘查与开发,保持国内外两种资源及两个市场的合理比例,平衡国际资源贸易利益及国际资源风险;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矿产资源,减少资源消耗量。一是要加强主要矿集区矿产资源和超常矿产的勘查与开发。矿集区是大宗矿产资源的支柱,它占探明总储量的80%以上。应该完善矿产资源的资产价值科学体系,走科技型的资源勘查道路,开展和深部找矿,使老的矿集区资源基地可持续发展,新的矿集区成为新的资源基地,这是解决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的关键。超常矿产(指新矿种、新类型、深部矿、极贫矿、难采矿、难选矿等)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现有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对于埋深千米以下的矿床,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必须重点开展研究。低品位贫矿床是本世纪的重要开采对象,为此,必须开展溶浸采矿与复杂共生难选矿的研究,为低品位贫矿床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途径。二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目前湖北的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在30%左右,资源节约的潜力很大。因此,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其核心思想是提高矿床开采的回收率,降低贫化率,综合回收资源,高效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同时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杜绝浪费的生活服务体系,以减少矿产资源的需要量,降低资源的供给量。

(4)大力加强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探,重视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管理,建立矿产资源供应的后备基地。近年来,矿产资源勘探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中部地区。目前,中部地区单位面积的勘探投资不仅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亦低于西部地区。许多矿产资源地质工作程度低,虽然有良好地质成矿环境和找矿远景,但却资源远景不清,可供设计建设的资源基地明显不足。因此,重视和加强地质基础工作,把勘查作为本省矿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势在必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优势矿产资源,应加大地质勘探的投入力度,为矿业开发提供足够的矿产储量。在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的同时,要重视确立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管理,坚持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基本原则,严格实施矿产储量登记及规划分配制度。在中央、省统一进行矿产储量登记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地方需求及矿产状况,统筹兼顾国家、地方利益,划定中央及地方对各类矿产的使用权。要确立矿业权登记管理,避免低水平重复及争、抢现象,依法建立有序的探矿、采矿秩序,杜绝乱采滥挖。

4.2 深化地质矿产勘查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

坚持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找矿、谁受益,谁开发、谁受益”的矿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吸引省内外资金进行风险地质勘查,鼓励和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参与矿产勘查开发的融合型、规模型矿业经济。

(1)重点扶持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矿业开发业。在现阶段,主要扶持以铁、铜矿为主发展黑色、有色金属工业的矿产开发业,以金矿为主发展黄金工业的矿产开发业,以磷、盐、重晶石矿为主发展化学工业的矿产开发业,以石灰岩、花岗岩为主发展建材工业的矿产开发业,积极探索和发展矿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

(2)制定具体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优惠政策。投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享受湖北省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同等优惠政策,其中占用非农业耕地、非人工草地应免征使用费;占用耕地、草场、林木等也应按规定的最低标准收费。全省各地、各部门应本着“只求所在,不争所有”的开发原则,为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全方位服务。

(3)加大湖北省专项地质矿产勘查基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湖北的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和对重点区块和重点成矿区带的系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发现和提交可供国家规划和开发矿产储量,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同时大力扶持以湖北优势及特色矿产开发为主的矿业公司上市,加快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4.3 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湖北矿业投资环境

(1)树立新的开放开发意识。从改善湖北矿业投资环境的角度考虑,应当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意识。必须抛弃小打小闹、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观念,站在更广的开放层面看发展,站在更高的开发层面看未来,实行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开放的意识深化地矿改革,以开放的意识构建矿业权市场。二是树立立足市场搞开发的意识。“立足资源搞开发”是曾经长期固守的传统发展思路,资源相对丰富,市场潜力较大,只能说明有基础条件,但资源再多需要转化,潜力再大也要变成现实优势。所以,必须改变过去“靠山吃山”、粗放经营的做法,树立市场观念,用市场眼光看资源,立足市场搞开发,研究“市场需要什么,我能开发什么”,真正把矿产勘查开发活动置于广阔的大市场之中。三是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湖北矿业大开发,并不等于“大开挖”。决不能以牺牲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再不能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制定区域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政策措施以及引进资金搞开发前,必须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考虑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以省委、省政府实施中部率先和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契机,不断提升湖北矿业投资的“硬环境”。过去,湖北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在于“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条件差、体制转变滞后、资金十分短缺等“硬环境”的劣势未能得到有效克服和好转。充分利用中部率先和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不断提升矿业投资的“硬环境”,是推动湖北矿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3)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下工夫改善矿业投资的“软环境”。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是当代经济三大国际性潮流,这三大潮流相互作用,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省市区纷纷进行多方面战略性调整。而政府在这种调整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培育和维护市场环境的角度出发,“政府应当在已有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而不是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实行宏观调控,政府应当基本退出对矿山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矿山企业进入、退出市场,都应该由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利益原因和经济原则去考虑,政府则应当重点考虑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矿业权市场秩序。”

任何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伴随区域性基础条件的改善和融入一种开放合作的大环境而来的。要实现湖北矿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思想的跨越为前提,以改善基础条件为起点,以矿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引进外资,加大区域开放开发为重点,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觉探索新的方法,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从而为改善矿业投资环境,为实现湖北矿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4.4 实施高质量矿床勘查战略,提高矿业开发的经济社会效益

(1)高质量矿床及其意义

高质量矿床是指那些规模大、品位高、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容易开采和加工的矿床。开发高质量矿床具有生产成本低、现代化技术程度高、矿山寿命长、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确定高质量矿床勘查战略是加速发展湖北矿业的重要举措;发现高质量矿床不仅将给地矿部门本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将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近20年来,采矿技术发展较快,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矿业发达国家,自动化采矿技术已实现或正在实现,例如,加拿大Inco公司在肖德贝里矿业井下各中段的采矿工作都可以通过卫星在大约400km以外的多伦多市区内的控制室进行遥控;露天开采都已借助于GPS定位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同时,采矿深度也在不断加大,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Kidd Creek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开采深度已达2000m;南非Anglo金矿公司正在着手准备开采垂深为3500~5000m的金矿储量。湖北大部分国有矿山已经实现机械化,正朝自动化方向迈进,现代采矿业已成为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的领域。显然,推动采矿技术迅速发展的力量源于高质量矿床,只有高质量矿床才能使现代化采矿的技术经济效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2)勘查高质量矿床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每一种矿产通常都有多种矿床类型,不同的矿床类型所赋存的地质环境和经济价值往往差异很大,因此,目标矿床直接影响到勘查战略和投资效果。勘查高质量矿床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品位一吨位图上确定该矿种的高品位、大吨位的矿床类型,然后根据该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确定勘查靶区、勘查技术、项目经费预算以及人员和设备的配置,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勘查靶区的确定。目前,需要深入研究在湖北哪些地区具有寻找哪种类型的高质量矿床的潜力,并且确定出这些质量矿床类型的特征性勘查准则。

在技术手段方面,勘查高质量矿床面临的并不是缺乏某种技术,而是如何创造性地组织利用好现有的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最佳组合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施高质量矿床勘查项目的过程中,每一个重大的决策都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每一个重要的决策都必须基于对各种技术手段所获得信息综合分析。GIS技术为勘查决策提供了一个省时、省钱而且高效的极为重要的工具。

4.5 构建区域矿产资源基础研究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