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19 17:2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第1篇

一、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的体现,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工商管理可以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可以更好的发挥出管理职能,还可以扩充工商管理的内容,保证经济长期的发展。下面笔者对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1.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工商管理可以维护市场经济更好的运转,其对经济市场的规章制度有着监督与管理的作用,工商管理可以保证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性,保证市场经济秩序更加健康有序的执行。在当前社会,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体系,工商管理可以促进经济稳定的发展,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对经济活动有着正确的指引,这可以调节企业之间利益的平衡,避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2.对经济发展的调整。

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调整作用,在市场环境不断变更的前提下,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管理制度出现了改革,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对经济发展措施进行优化后,市场经济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经济市场环境下,工商企业需要做好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管理的模式进行改进,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企业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不能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工商管理可以抑制不良风气的形成,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规范性,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工商管理可以促进公平竞争制度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调整作用,实现了技术的创新,管理理念的革新,是企业经济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

二、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工商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市场环境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体制也出现了变化,这也使得我国工商管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下面笔者对工商管理发展历程的特点进行简单介绍。

1.管理范围的扩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企业的类型也更加丰富,这促进了工商管理范围的扩大。为了更好的私有企业进行管理与检查,工商企业制定了“六道检查”制度,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使得工商管理的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更加规范。工商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认识到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在经营的过程中,杜绝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

2.管理系统规范化。

工商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系统也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单一的管理监督已经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管理需求,一支有组织、有纪律以及有完善管理流程的管理队伍是促进新时期下的工商管理工作更好进行的基本要求,同时为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求,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也是必须的。

3.管理方式多样化。

管理理念和方式随着社会观念等的不断进步在发生改变,管理不再是一种单一的行政方式,而是包括了行政、经济、法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管理方式上的多样化。对于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和处罚也实现了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市场经济长远目标的达成。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工商管理保障企业主体地位。

工商管理在经济的持续深入大改革过程中,能够加强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一些大型的行业集团在地区跨度以及行业延伸上都较大,企业之间的自主交流容易产生障碍,企业的利益导向不再明确,从而出现强制关系的发生,通过政企分开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地方政策束缚的发生。在工商管理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综合商业模式,将各种形式下的企业经济联系发展成为一个自主的系统。工商管理的通过这种干预性的引导来进行企业发展的辅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确保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2.工商管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工商管理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让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品质。工商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公益性的法律讲桌,加强民众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建立消费者保卫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发挥大众的监督功能,从而引导企业的发展走向规范、高效的现代化道路。

四、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的新要求

1.经济发展的快速提升工商管理的内涵。

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各行各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各个方面面貌的改变,其中对于工商管理的内涵基础也有了相应的提升。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改革的平稳推进,都是在相应管理制度的保证下,工商管理能够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净化风气,调节产业结构。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对于工商管理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经济发展规范工商管理体制。

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体制的不断规范化。在工商管理过程中,相关体制的完善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来服务,体制的改革和健全,能够改正原有体制中的缺陷。

五、结语

第2篇

作者简介:牛壮(1990-),男,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我国的经济法学已经诞生了许多年,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理论流派。设立经济法的初衷就是为了社会服务的,经济法能够使用各种经济方式和法律方式对社会的财物分配进行规范,促进社会和谐。那么,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又是什么呢?

一、经济法的发展历程

经济法的产生背景是社会的发展逐渐进入了垄断时期,由于市场强烈的排他性和利益至上的原则,垄断性企业一旦出现就会操纵市场,破坏市场平衡,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出面使用强制措施来调节经济运行,维护整个社会的发展。经济法来源于古代的财税法,又不同与财税法,从根源上来说,经济法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产物。

二、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论基础

当代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的,不同阶层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联系,也有着难以调和的冲突。要让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能够得到调节,让他们能够在共同的社会中发展,是经济法的重要使命。人类的整体利益想要得到保障,就需要一个稳定运行且保持着发展势头的社会。维持稳定就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和平相处,经济法的存在是和平相处的前提[1]。

三、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逻辑进路

(一)市场失灵有损社会整体利益

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决定只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才是良性发展的,充满垄断的市场会失去发展的活力。而长远来看,市场经济迟早会产生垄断,导致市场竞争体制失灵。许多经验告诉我们,市场失灵必然会压抑创新,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导致社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市场失灵直接导致了公共产品不能正常供应、商品价格不能反映供需关系、经济结构无法优化等等现象,长远来看必将导致社会倒退[2]。

(二)国家干预是克服市场失灵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要解决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一切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国家进行干预。国家的强制性力量可以进行市场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垄断企业的形成,并且在市场缺乏活力的时候投入力量进行支持。在社会经济运行出现困难的时候,只有国家有能力拯救市场,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力量来说。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法都能够有效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3]。

(三)经济法为国家干预提供法律手段

在市场失灵,社会经济运行出现问题的时候,尽管国家是最合适的干预人选,但是国家的一切行动都要按照法律法规来进行。经济法就为国家干预经济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依照经济法获得干预经济的权利。经济法不但可以防止政府缺位的情况,还可以防止政府越位的情况。有了经济法的保障,政府既可以在市场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伸出援手,又可以防止政府过度的干预经济。

(四)经济法的法益结构凸显社会整体利益

经济法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许多法律部门与经济法一样,都承担着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任务。但是任何的任务都有主次之分,当两种任务发生冲突时,经济法永远优先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因此从法益结构上来说,经济法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法律[4]。

四、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策略

(一)强化经济法立法以及运行宗旨

要让经济法更好的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需要对经济法的立法工作更加重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法显得非常重要,但是法律很难随时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情况,需要随时立法、随时修订,保证经济法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强调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宗旨,确保经济法在经济生活中的强势地位。

(二)将经济法中最为基本的准则加以宣示

不同的法律有不同法律规范,有裁判规则和政策基准的分别。政策基准是政府把维护社会利益进行法律化的一种方式。通过将经济法中最为基本的准则进行宣示,强调经济法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联。

(三)强化经济法对社会整体的调节

经济法对于社会整体的调节主要用宏观调控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经济运行走势,使用不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社会的资本进行合理的引导,及时根据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吸纳外来投资,鼓励市场扩张。合理的宏观调控能够起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效果。

第3篇

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值此全国第12个税收宣传月来临之际,很荣幸参加讲比赛,宣传倡导依法纳税、诚信纳税,主动纳税的新风尚,提高全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形成一个严厉、规范、有序的纳税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聚财出力。我演讲的题目是《依法诚信纳税,构筑企业信用品牌》。

“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孔子就已经提出了“诚信”这一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对我们的职业道德要求。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诚信纳税则是衡量企业商业信誉的标尺,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它传播着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它预示着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只有诚信纳税的企业才会赢得较高的商业信誉和更多的商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不但要依法纳税,而且更要提倡诚信纳税!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五堰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是十堰市知名的老字号商业企业,**的发展历程是十堰商业经济发展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五堰商场的前身五堰商店——十堰市第一家国营商店诞生了,她历经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风雨洗礼,伴随着车城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了。30年来,**始终坚持服务车城、服务十堰经济,全心全意为车城人民提供满足的精神和物质产品,**年,**在全市首推亲情式服务,确立了“五堰商场真诚服务”、“让顾客满足是我们永恒的服务宗旨”的企业信条。

30年来,我们时刻把诚信经营、诚信纳税作为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明理诚信,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公司在十堰市首批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治理体系认证,“以人为本、诚信兴商、顾客至上、服务兴企”成为企业至高无上的质量方针,优化内部治理提升服务质量,树立企业良好信用形象。**公司凭借自己30多年来在车城消费者心目中铸就的金字招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依法经营、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在增加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依法诚信纳税。20**年,**公司被湖北省国税局授予“湖北省百佳纳税人”荣誉称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消费者给予**很高的荣誉,**集团先后被授予“国家级诚信单位”、“全国商业信誉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消费者满足商场”、“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公司还被国税局授予“20**年度纳税先进企业”、“诚信纳税单位”,为十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我们在市各级领导和国税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在以总经理韦建中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外塑形象、内抓治理、与时俱进的结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市场呼唤诚信、企业呼唤诚信、人民呼唤诚信!**公司将以更加真诚的态度、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实现其诚信经营、诚信兴商、诚信依法纳税!依法诚信纳税社会风尚的形成有赖于千千万万纳税人的积极参与,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诚信为本,操守持重,通过诚信守法的自觉行动,促进和推动诚信纳税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十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朋友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诚信构筑企业的信用品牌,树立企业的信用形象!朋友们,当您走在宽广的人民路上,当您悠闲地徜徉在微风轻拂的沿河公园中,当您站在高处欣赏着漂亮如画的十堰夜景时,您可曾想过,这便是企业和个人依法诚信纳税的杰作吗?朋友们,您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吗?您希望全社会形成一个依法诚信纳税光荣的氛围吗?您希望社会稳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吗?那么请和我们一起,依法诚信纳税吧!

第4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联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两者的之间的改革、发展、进步、波动均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只有准确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特殊关系,正确认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相作用,真正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结合共荣,学会利用两者之间的规律避免金融问题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保证实体经济的安全发展、进步。本文将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论证,浅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法门。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国外主流经济学者们还远没有形成共识, 但相关研究和争论是以中立态度进行的。 而在国内, 近些年部分学者采用了一个富有感彩的词―――“虚拟经济”来分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在我国没有得到正确理解的另一个独特表现。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础

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是体现两者关系的关键。实体经济是构建金融体系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内容,金融体系的提出与完善离不开实体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金融体系的相关理论落脚点是实体经济,可以说,金融体系的存在依托于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存在,就不能谈及金融体系的存在。

同时,在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体经济所提供的物质、经济基础也是帮助金融体系完善结构、自我发展的基础。在金融体系发展历程中,实体经济决定了其中大量资本的留存与否,决定了投资市场的运作基础,防止资源配置产生混乱,保证市场平衡,维护市场秩序。

(二)金融体系推动实体经济

为了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金融体系中的部分支付中介,长期积累有效资本之后,实体经济借助金融体系不断拓宽自身的经济范围,降低金融风险,降低大生产量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保证实体经济完整生产、稳定增长。

除此之外,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金融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纽带在这一经济过程中起到驱动作用,推动实体经济资本增长,支撑资金需求,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拓展领域等需求。

(三)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并驾齐驱协同发展,就业压力大大降低,资本市场越发活跃,为社会创收大量财富,提升了实体经济的盈余资本。然而,就目前行业现状分析,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仍存在有不和谐现象,如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过分苛刻、中小微企业贷款困难(如额度小、利率高、失败率高等)、金融体系渎职等。这一系列的现象级问题导致企业运营风险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发展方向

(一)实体经济推动金融体系

综合分析当前经济现状,实体经济应积极反思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认清自身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位置,积极转型,将当前的交易模式逐步转变为未来的自身发展趋势方向,针对自身的市场定位与未来发展,精准判断交易需求,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自身发展方向的定位工作。实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是金融体系的完善过程,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必须紧密联合、相辅相成,将原始资本大量投入金融体系,扩大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助力实体经济进入经济市场,深入挖掘资本需求链,将资本经济的实际需求作为金融体系发展改革的引导方向。

因此,只有积极摆正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在根本上进行实体经济改革,努力让实体经济融入金融体系,深化两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二)鼓励金融体系自由发展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深化金融经济自由发展后,利率的升高会影响储蓄利率的随之上升,进入储蓄之中的资本将会翻倍增加,储蓄规模也将随之大幅度提升。金融模式的自由化可以起到改变融资途径的作用,简化储蓄、融资手续,降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影响力与干预可能,发挥市场的健康调节机制有效作用,降低对政府机构的依赖,更加公平合理的配置市场资本,提高金融领域的监督管理,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平衡性,提升金融市场服务效率,稳定实体经济发展。在改革资本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个金融机构,完善现有的资本市场,避免经济企业信息出现不正当的传播,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信用机构,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支撑,为其提供必备的融资渠道,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三、结束语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密不可分,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力,两者之间互相推动、相辅相成,避免金融危机、市场波动等危险状况的出现,稳定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两者关系,主动协调两者关系,让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共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萍.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及其测度指标设置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06).

[2]范柏乃,张维维,贺建军.我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04).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期货市场;交易所;期货公司;套期保值;发现价格

【论文摘要】期货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产品工具,是表明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期货市场的概念入手,对其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状况、前景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引言

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国际期货市场自1848年在美国出现以来,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货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等。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结构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企业风险管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监管下、在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由四家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货公司组成的、由市场各主体参与的、能顺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期货市场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我国期货市场将进入一个质变式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期货市场的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机下的启示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期货市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伦敦开设的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勒说过:“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缺少期货市场的经济体系”.没有期货市场的市场经济,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的场所和工具。因此,一个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是买卖期货合约的市场。这种买卖是由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生产经营者和承受价格风险而获利的风险投资者参加的,在交易所内依法公平竞争而进行的,并且有保证金制度为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3金融危机中期货市场角色分析

期货市场的不完善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完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风险对冲或转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质。这次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他通过“蝴蝶效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共振,其影响还在扩散和深化中。这场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金融风险,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机。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被发现得很晚,这是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关机构风险评估的极限。一些评估机构对于新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没有经验,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不亚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场危机进行反思,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现代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创新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各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因此,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如何有效地监管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严峻的课题。

4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反思我国期货市场发展

4.1加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市场制度的稳定性。二是市场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四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上述四个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体系,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的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市场就会风险不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4.2期货市场应实行法制化管理,用发展的思维统领监管工作

2003年以来,仅仅北京地区先后出台《期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指导意见》、《公司经营管理风险防范指导意见》等,充分兼顾了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深受北京地区期货业欢迎。

4.3走稳健发展之路

我们看到,近年来,证监会积极推进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稳步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更新监管理念和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了期货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强化了期货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为期货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次金融风暴下,我国期货市场之所以运行正常,是有许多期货市场发展和监管的经验值得全球借鉴,比如我国期货公司防火墙的设计更为坚固、我国对衍生品的推出更为谨慎、我国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采取的逐步渐进策略。相信在中国证监会的热心服务和正确监管下,期货市场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启亚.金融衍生产品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2]周俊全.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8年第5期

第6篇

法学在已有近二十年的,[1]作为法学领域里的一个新兴学科,它随着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立法的变化和,亦相应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其发展历程中是充满了波折和艰辛的,就如同整个经济改革历尽曲折一样。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从事经济法的教学和以及经济法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真可谓“为学者日益”,从而使整个经济法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这是学界有目共睹的。尽管如此,回顾和经济法学的发展历程,仍不难看到,在经济法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不能回避的,这是经济法学发展中的问题,对此已有一些学者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及。由于这些问题关系到经济法学在未来能否得到持续的、良性的发展,故在此略作撮要,希与学界探讨。

一、经济法的定位问题

对经济法的地位应如何确定,是许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由于经济法是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因而其定位会在很大程度上到经济法学的定位和发展。对此,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经济法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其自身独立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是其他部门法不能替代的。但与此同时,经济法也仅仅只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它同样也不能代替其他部门法。因此,对其地位要有适当的定位,既不能过分低估,也不能过分高估。事实上,能否对经济法予以正确定位,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经济法的地位、经济法的体系、适用范围等等问题的认识,从而会影响到经济法方面的法学、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经济法学的未来发展。

恰如其分地估价经济法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些经济关系在总体上需要各类法律的综合调整,因此仅靠任何一个部门法都不足以实现法律体系的调整目标,必须由经济法同其他相关的部门法配合,才能共同实现法律体系的输出功能。对待经济法和其他部门法必须本着的、客观的态度,而不能出于偏狭的门户之见。这是经济法学者和其他相关部门法学者应注意的。

二、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稳定与发展问题

国家和有一个稳定与发展的问题,经济法与经济法学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经济法学虽然在总体上发展较为迅猛,但其发展很不稳定,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现实的经济法研究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经济立法贴得太近,而经济政策与经济立法又变化太快,致使经济法学的研究也只能亦步亦趋地相应变化。同时,经济法研究人员在研究等方面的总体上的不成熟可能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应当承认,在市场条件下,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是经济法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但并不是唯一的研究对象,同时,也不应把它们作为判断学术研究真伪的唯一依据。学术上的评判标准是应与政策和法律的成文规定相区别的,否则也就失去了学术研究的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都需要随着现实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不断作出调整以使之日臻完善的情况下,更应注意这一点。

由于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提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2]因此,我国的经济立法速度是相当快的。这样的立法一方面对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意见。[3]上述情况也说明,经济立法(其中包括经济法方面的立法)的发展是应该的,但也应适当地保持其稳定性,这不仅对保障法律本身的安定性和可预知性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保障法律的实效,保障真正的法律秩序的有效形成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如此,从附带的意义上说,在某些学者特别重视成文法研究的情况下,经济立法的稳定也能为经济法学提供较为稳定的研究对象,从而有助于人们在某些基本问题上形成一些必要的共识,这也是经济法学的稳定发展所需要的。

经济法的研究应当深化基础研究,否则经济法就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就不可能向深度和广度掘进和拓展。但是,经济法的研究同样要注意经济法的各个部门法的研究,没有部门法的深入、广泛的研究,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也不可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可见,经济法的理论研究和部门法研究应有良性的循环,但这种循环尚未充分实现。此外,在研究部门法时往往会存在仅仅重视具体政策和相关法律规定的问题,由此存在对现行政策和法律依附过重的问题。在此仍需强调说明的是,成文的经济法律、法规等等固然是经济法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那些现实生活中正在起作用的非官方的规则、惯例等等同样也是值得研究的,它们往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目标、法律的预期目标等能否得到有效实现,关系到成文的经济法的制定者、执行者、受规制者之间的博弈活动,因而会直接影响到经济法的运作过程和实际效果。这些也都是经济法学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经济法学的发展还需要经济法教学和科研队伍的稳定,还需要学术规范的稳定。在经济法学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对经济法认识的起伏不定,经济法的研究队伍也有一些伸缩变动。当然,从学者个人而言,学术选向是自由的,但一个学科的发展确实需要一批有志于此的高水平的人们。我国经济法学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往往是显得有一定的规模的,但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也并不少见,有些人并不是在进行学术研究,其研究工作并非本于学术的兴趣或忠诚,因而他们只会制造学术对话的噪音,而很难出学术精品。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由于中国的经济法学仅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且整个法学研究都较为缺少应有的一些学术规范和学术传统,因而在经济法学方面就更需要建立和健全应有的学术规范,并在稳定的学术规范中展开学术的交流。经济法学的发展需要经济法学者乃至其他领域的学者展开广泛的对话,通过百家争鸣、真正的学术批评来促进经济法学的发展,并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一定的学术传统。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改变目前某些经济法研究中存在的自言自语、各说各话、无的放矢、自以为是的状况,也有助于改变某些不尊重他人著作权的信手拈来、据为己有的状况,或不知他人早有研究且已成通说,还自以为是提出了“新思维”的状况,从而有助于形成真正的学术共同体或学术团体,等等。

第7篇

【关键词】保险市场;发展历程;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民的风险保障意识也随之增强,保险行业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和前景。纵观我国保险业三十多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保险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陈林艳(2012)指出由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投保人无法了解保险产品质量,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或保险人的实际情况不及投保人了解透彻,导致保险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同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王重润(2006)研究表明,保险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利影响成为保险市场内在脆弱性的一个重要根源,只有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险市场才能健康发展。康爱香(2008)认为刚刚发展的中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阐述了其表现及影响,并提出了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对策。

本文首先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然后对保险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剖析。

二、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保险业的发展必须走协调式的发展道路,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发展规律;未来三十年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最好时期(魏华林,2008),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完全垄断阶段(1979-1990年)

1979年底,中国决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这一阶段中国人保受到国家政策特许,集财险与寿险业务于一身,完全垄断了保险市场。保险产品只有唯一的提供者,没有替代品,存在很大的进入壁垒。由此可知,该阶段人保公司享受了独家垄断的一切好处,获取了大量的垄断利润,并且造成了保险资源的浪费,该时期保险市场的发展并不景气。

2.寡头垄断阶段(1990-2001年)

在此阶段,人保公司的独家垄断地位被彻底打败,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人保、平安、太平洋等十余家保险公司出现在保险市场上,但是这三家保险公司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三大保险公司产品基本同质,彼此之间的替代度较低,而且保险市场存在较大的市场壁垒,新企业的进入有较大的障碍,由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虽然该时期保险市场的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垄断现象仍然存在,阻碍了该市场更好地发展。

3.竞争程度加剧,但寡头垄断的实质仍未被打破(2002年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保险市场以此为契机逐步对外开放,国内的保险市场得到了全面的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也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市场上保险服务的提供者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进出市场较为自由,保险产品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性,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产品,保险服务更加多样化。尽管如此,现阶段中国保险市场的寡头垄断格局仍然存在,依旧被少数大规模的保险公司所垄断,成为我国保险市场转型的障碍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保险市场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近期保险市场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及赔付支出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从2007年至2011年原保费保险收入、赔付支出及收入基本呈上升趋势,但原保费收入和收入在2011年有所回落,可知我国保险市场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

由表1可知,中国保险业务迅速增长,收入不断增加,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虽然中国保险行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保险市场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本文以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保险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现在看来,信息不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即一方掌握的信息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而另一方则恰好相反(朴明根,2002)。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信用市场中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可能性就越大。所谓逆向选择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上交易的劣质商品比例越来越多,甚至导致优质品完全被驱出市场的一种现象;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市场交易一方参与人不能观察另一方的行动或当观察(监督)成本太高时,一方行为的变化导致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由此可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严重降低了市场运行效率。

(二)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保险市场经营的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这种产品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李爱东(2003)研究表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和灵魂,保险经营和服务最根本的要求是诚信原则。因此这类产品对信息的要求更为重要。由于保险机制特殊属性的存在,因此无论是保险的买方还是卖方都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面对市场上不可避免的信息占有不对称现象,很容易被投机者所利用,使直接参加交易的经济主体遭受额外损失,进而导致保险市场的低效率。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对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进行分析。

1.信息资源的不充分性。保险公司所掌握的保险产品质量问题的信息要平均多于投保人所了解的信息,而投保人所具备的关于自身情况和风险状况等信息要多于保险公司。为得到更加充分的信息,会增加保险公司或投保人的成本,因而导致低风险者不愿意投保、高风险者愿意投保的现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费是平均保费,而低风险者只愿意按照低于平均保费进行投保,所以保险市场上只有高风险者愿意按照其平均保费投保,这将导致保险公司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平均保费的保险合同将会被取消,保险公司将针对高风险的投保人提供保险合同,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只有高风险的投保人受益。

2.法律法规不健全。如今保险市场上法律法规比较匮乏,并没有形成一个全面规范的法律体系,因而对保险公司及投保人的约束力不够,对于保险市场上的很多问题找不到法律依据与支撑,做不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导致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市场运行效率底下。

3.经营管理模式不规范。保险公司只是一味地追求保险保费的高收入,经营管理理念存在严重的缺失和漏洞,保险人并不是为投保人提供最合适最需要的保险服务,而是片面地追求业务量的增加。面对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并不能化解投保人的真正风险,可见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

4.保险技术比较落后。从我国整个保险市场来看,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保险技术体系,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成熟的保险技术能够对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分类和预测,进而为投保人提供不同类型的合同,投保人可以针对自己的(下转第77页)(上接第75页)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合同,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规避了投保人的“逆向选择”行为。可见,我国保险技术升级势在必行。

四、建议

1.规范保险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的作用。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具备从业经验的保险人对于该商品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要远远高于保险消费者,两者在保险知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保险中介机构应全面、及时地向社会披露保险信息。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培训,规范其运作程序,保险监管部门也要加强规范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

2.严格规范保险市场的信息管理。保险公司要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矫正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和机制,可以发挥公共媒体的力量,以规范的形式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保险市场的监管部门要对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并贯彻实施。

3.加强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保险监管部门具有强制性的行政监督权力,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优势主体主动披露有效必要的信息,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此外,保险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保险人的监督管理。

4.国家要加强保险市场的监管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制定更加全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公民能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加大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公众对保险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强,保险公司、媒体、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险的基本知识,争取使公众对保险有充分的了解。公众只有增强对保险的认知,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保险服务,从而避免盲购买保险,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6.加大技术资本投入,完善保险技术。要减少因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就要以保险技术的提高为前提,保险公司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善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针对不同的投保人提供最合适的保险服务,实现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林艳.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24).

[2]康爱香.浅议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行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2).

[3]赖茂生,王芳.信息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爱东.保险业信息不对称与诚信体系构建[J].保险研究,2003(1).

[5]朴明根,雷定安.论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J].保险研究,2002(6).

[6]王重润.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影响[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27(3).

第8篇

一、市场营销的发展历程

“市场营销”这一理念是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而逐渐区域完善的一套商业推广系统。作用于企业的产品销售,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能够达到提升产品知名度、曝光率等效果,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产品销售,实现企业经济的增长。市场营销源自美国,最初是美国广告学中的一个“推销术”。市场营销真正作用于实际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当时经济受到了战争的严重摧残,世界各地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在此背景下,买房和卖方市场逐渐形成和完善,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而卖方想要获取更多的买方光顾,就要想办法让买方知道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对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兴趣,进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为企业的的经济效益增长奠定基础。一直到今天,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备法宝,更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技能。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营销也在发生着快速的转变。

二、当前我国企业市场营营销的现状

尽管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对于市场营销的理解还有很大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市场营销的发展。

1.对市場营销的认识不深刻

目前,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过人们对于营销的本身理解却又较为深刻的意识,比如“顾客就是上帝”、“以消费者为中心”等最为基础的市场营销概念已经烂熟于胸,但是真正理解市场营销对经济的发展,以及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的作用仍旧认识不足。

2.企业的消费理念滞后

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企业管理者的消费者理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这由多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2]。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当前很多企业的老企业家都是上个世纪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消费观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这对于当前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来说,滞后的消费这理念和消费思维对企业来说是知名的,也是导致企业的市场营销不敢开拓创新的主要原因。滞后的消费者理念就会导致企业的商品流通率较低,缺乏核心产品竞争力,从而造成了企业的经济发展滞后,甚至最终使企业淘汰。

3.市场营销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人们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和认识不足,认为市场营销大多都是推销的作用。因此,对市场营销的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就不高。同时,市场营销虫也人员的流动性较强,社会地位较低、福利待遇不高等原因也会让相关从业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不尽心尽力,加之企业的不重视,在培训管理上不到位,使得他们没有工作的动力。

三、中国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探究

1.营销策略细致化

营销策略细致化就是使得企业的营销方案针对性更强。随着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笑着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制定细致化的营销策略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比如对于产品的消费心理、年龄、生活区域、价值追求等方面都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并根据掌握的信息制定细致化的营销策略。这就要求在将来的市场营销工作中,企业要对目标群体进行深入地分析,围绕目标群体的生活范围、性格特征等进行研究,从而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3]。

2.电子商务化

电子商务化是信息时代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也是必然方向。纵观当前的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以,企业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化是当前企业营销管理者不能回避,而是应该积极追求和面对的市场营销方式。市场营销方式具有曝光率高,信息流通率强,反馈性强等特点,更有利于新时期企业产品的曝光。而且基于大数据,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消费者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制定更为符合产品定位和销售的市场营销策略。

3.市场营销专业化、专一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建设市场营销部门。这就会促使市场营销变得更加专业化和专一化。凸显出市场营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对高学历市场人员的引进,成立专业的营销部门,并且配备专业的工作设备,完善的市场营销培训机制,较高的市场营销人员福利待遇等等,都是中国市场营销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4]。

四、结语

总的来说,市场营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因此,相关人员应该加强对市场营销的认识,把握市场营销的发挥方向,保障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永钦,王续琨.市场营销学在中国:发展历程、学科结构和衍生趋势[J].东岳论丛,2016,10:170-175.

[2]王步芳.在线就是市场,互动就是商机——盘点2010年中国网络营销发展趋势[J].企业管理,2011,01:100-102.

[3]李纯,杨超,吕雪,黄传峰.基于网络红包的企业营销新模式的调查研究[J].电子商务,2016,05:46-47+93.

[4]段松荻.国际营销发展的新趋势研究[J].商,2015,08:113.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第9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工商管理;作用

在市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更要明确工商管理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要居安思危,探寻出更好的工商管理措施,来净化市场经济环境,稳固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市场经济其调控作用的因素中,工商管理是一种现代化比较成熟的方式。自由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其产品和销售是由价格所决定的。所以,工商管理作为影响价格和商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深远意义。

1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简述

何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其含义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其主要内容即是运用管理学的手段以及经济学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对市场经济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发展来进行研究。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是不同的。管理现有的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工商管理者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开放的思想把市场经济的特性同国内目前的形式结合起来。以往在对于工商管理人员的培养中,往往过分注重对其专业知识的传授,这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很好的对当前的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工商管理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出以下的几种职能:首先是工商管理可以规范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完善,而工商管理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为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其次,工商管理起到了桥梁作用,积极沟通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国家基础性建设。我国的工商管理属于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后,工商管理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工商管理的职能发挥对象主要是企业,其发挥的主要职能也是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各个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工商管理则给这些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防止企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

2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现状

对于我国而言,工商管理的作用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市场经济不受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所不同的地方。价格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的制造成本直接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同时消费的对象也由产品的价格所决定。在这样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每个企业间的竞争会变得异常激烈。所以不同的企业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增大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但在这个过程中,工商管理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工商管理负责监督商品的价格,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对商品的价格起着决定性因素。还有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结构也需要被改进,目前工商管理的经济监督功能并不能充分的发挥。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的艰难之处。

3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的作用

3.1工商管理可以净化市场环境

我国之前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其加以监督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它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监管每个行业每个领域的发展,对准备进入市场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企业是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监管指导作用的主要对象,所以在企业管理中主要体现了工商管理的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领域,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工商管理在其中一方面监督企业间的竞争行为,防止违反乱纪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保护每个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绿色的市场环境。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得我国经济遭受的伤害降到了最低,工商管理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2工商管理可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变革,与之相对应的工商管理体制也需要相应的改变。我国的经济类型从主要由国家控制逐渐发展为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形式,这使得我国经济类型得到多样化,也导致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工商管理的作用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类型的改变逐步作出调整的,不断的推动我国经济分配制度和流通制度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主体仍然是社会主义,所以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还要发挥监管与净化作用。但有一点需要明白,无论如何改革目前的经济体制,我国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但毕竟是市场经济,要尽量减少工商管理对其的干预,保证其自由经营,提高企业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性。

3.3工商管理可以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经济制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国,国家宏观调控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工商管理正是我国宏观调控常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国家与市场进行双重调控,自从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对于经济的调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宏观调控作为控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不可能被抛弃的。因此,新时期下国家会加强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可以保证总的经济性质不变,以及保证经济的发展方向始终朝向正确的方向,工商管理正是我国用于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细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逐渐放权给企业,造成我国很多企业都将发展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位,而没有考虑到人民的真正需要。国家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势必要将偏离正确轨道的经济发展引导回来,发挥宏观调控应有的作用。我国通过工商管理的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力度,努力使经济发展走上正确的方向。而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国家更应当加强宏观调控,运用工商管理的措施,将拉动内需作为奴隶的方向,努力减少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各个企业的危害。虽然工商管理的作用很重要,但也要注意其仅限于起到监管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靠工商管理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监管部门也并不能对企业的经济实际发展起到控制作用。在引导企业进行发展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不可盲目采取强制的方式进行管控,而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鼓励企业设计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计划,使其将国家与需要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

4结语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能部门。社会逐渐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工商管理部门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变革。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工商管理,需要其提供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也为每个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工商管理部门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主义经济,为我国的经济保驾护航,助其早日腾飞。

参考文献

[1]白兴儒.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发挥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7(01).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改革;回顾;思考

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三十多年时间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改革必须密切联系国民经济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顺应时展的潮流,必须科学处理好民族特色和国际趋同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为今后的企业会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会计改革必须重视新变化、加强会计监督与管理,强化企业改革的效果检验,加强会计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一、中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

1978年党的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自此,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迎来。而中国会计发展史也随之展现了华美的篇章。这30多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中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值得回顾,其揭示了企业会计改革的工作流程和发展历程。其中,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会计行业发展春天的到来,中国有了自己的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的定义、计量及报表体系等,让我国真正有了正式的、可依靠的技术标准,奠定了之后具体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基础。而在此之前,虽然也有过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但这些措施都不够系统,相对分散且在实施范围上存在局限。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给会计工作的发展构建了有力的平台;2006年为了进一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其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广大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保障。这套全新的会计标准有效与国际财务报表接轨,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完整标准体系的形成与成熟,为企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对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2006年公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的崭新一页,其深入总结与探讨2001年会计准则中的问题,对会计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方面的思考与定位,促使其更加贴近企业基层的工作流程与模式,有助于市场秩序的有效维护,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公民利益的保障。2006年的会计准则更具完善性、先进性、科学性。比如:1、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其包含了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发展中遭遇的大量的重要问题,可以为多数企业的会计问题提供解决依据与方法,其适用面与应用范围都比较宽。其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具备比较完整且系统的会计标准体系,中国会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中国会计报表与国际财务报表接轨。这也是改革中的一个主要任务,2006年的准则中完美体现了我国会计体系和国际会计标准体系的趋同。虽然不符合中国固有国情的少数几个问题依然存在,但其他部分都基本实现了等同,国际财务组织委员会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二)基于国际会计管理所确认的计量、报告标准,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加科学、更符合国际规范,同时也对信息提供者实施了刚性约束,有利于投资者知情权的维护与保障,从而为国民做出理性决策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所以,“趋同”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

(三)以哪种方式实现会计记录的规范化,一直是中国会计改革中所需摸索的问题。而2006年的会计准则,包含了会计要素、确认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计量与报告,同时也兼顾了会计记录的要求,非常接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又具有中国特色。

三、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一些经验总结

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工作涉及面广、系统且复杂,难度又非常大。但是经历中国10多年的会计工作者的辛苦耕耘、努力探索,会计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硕果累累,这说明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改革方式。

(一)企业会计改革与国家经济改革密不可分,所以不能因改革而改革。会计改革与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紧密结合,适应并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并不断完善、调整自身体系与标准以适应新环境,要遵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改革的真理;

(二)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等存在很多差异性,保证中国会计体系的特色,并与国际会计体系,是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工作所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因此,企业会计改革应与国际标准体系趋同,但也要关注我国具体的国情与特色,有效处理好二者关系,这也是影响我国会计改革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

(三)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工作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并非一朝一夕就可成事。相关工作者必须通过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逐步改善、完善中国企业会计体系。而新旧制度交替需要有一个平稳的过度过程,所以循序渐进的会计改革方式更为容易被接受,这样,发现错误能够相对容易且及时得到调整,有效避免改革幅度过大所造成的经济剧烈动荡。然而,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持与国际标准体系的接轨,并随时发现其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措施;同时,对一些小企业的会计规范与管理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以缩短其与大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差距;另外,企业会计改革没有终点,要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督与管理力度,时刻关注国际惯例的变化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且有效地做出应对措施。

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会计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企业应在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国情与民意,紧跟国际会计发展的脚步,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地走好会计改革发展之路,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此外,会计工作人员也应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素养与能力,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与国家有所奉献!

参考文献:

[1]程宇梁.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财会探析,2013(9):15.

第11篇

在政府的四大职能中,工商管理不但要履行好监管市场的职能,还要有针对性的参与到社会管理、经济调节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对于我国的工商管理来说,其要负责监管市场竞争准入、竞争以及推出等方面,以及其工作具有十分强的综合性,同时也具有着不可被替代的特殊性。

工商管理工作特点

工商管理工作的工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我国的工商管理来说,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其他的部门不同的是,工商管理部门没有自己的资金、项目等内容,它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市场秩序,为经济和社会创造出更好的发展环境,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背景之下,工商管理就必须要加强战屡管理,强化市场营销,以此来更好的发挥其行政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我国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第二,工商管理监管服务的监管手段丰富。我国的工商管理始终坚持的是行政处罚和行政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通过舆论和行政调解等方式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工商管理还具有涉及面宽广、与消费者之间联系密切的特点。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工商管理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工商管理部门就必须要发挥自身职能的作用,协调好企业与执法部门的关系,针对实际情况革新工作方法,加快完善服务机制,以此来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牢固的树立不断促进发展的思想,积极的改进市场监管和执法的工作方法,努力地为优化环境发展和经济建设整体大局服务。同时,要以“经济发展是国家兴旺富强”为第一要务来制定各级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决策,确保各级部门能以一个端正的态度开展针对各个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工作,要尊重市场的主体,尊重所有纳税人,要杜绝在执法监督时出现狭隘的利益思想。要进一步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水平,对那些严重威胁人民生民财产安全或者严重的商业违规行为要予以严厉的打击。

其次,工商管理不但能够在政治上保证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地深化流通体制领域的改革。目前,对于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来说,其跨越了地域、部门以及行业等方面的限制,构成了一种以自愿为基础的结合形势。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企业的利益不断地从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中分化、脱离。这样的情况容易使那些原本相互隔绝的部门不断地进行联系和结合,地方利益也能够更好的横向联合而与经济发生强制性关系。这样的融合情况和较差情况能够有从根本上影响我国条状的分隔基础,能够将企业从部门所有制或者地方所有制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当前,加快政企分离是改革流通的领域内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采用的是釜底抽薪的基本方式,绕开了一层层的行政限制,有效地将各个企业通过经济联系结合在了一起,这样另起炉灶、自成一体的方式,在客观上形成了新的经营中心和指挥中心。另外,对于我国大多数商业企业集团,其本身是不属于其他行政部门,因此,政府机构对于这些商业企业机关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仅能够处在帮助和辅导的层面上,不能够对其进行直接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政府的错误决策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同时减少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增强企业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其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能力。这样的工商管理的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健康积极的向前发展。

第三,强化自身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信誉。正确的管理意识能够确保工商管理一心一意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必须要加强对实际的研究,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完善企业的改革措施,在执法的过程中,不但要严格依据相关规定执法,还要不断的提高执法的水平,要将服务融入到管理工作中。此外,因为工商管理部门所承担的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部门必须要努力引导市场的经济主体像更长远的目标发展,帮助其树立维护自身信誉的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公平的经济环境。

第四,要依照原则来开展各项工作,推动经济发展。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当前很多工商管理的政策都已经过时,不能够满足时代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补充:首先,工商管理部门必须要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入手点,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思考各项政策的合理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经历改革,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想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以坚持原则为基础开展各项工作,做到能立马解决的问题就要立马解决,不拖欠,不推迟;不能很快解决的问题要予以详细的解释,并要尽快办理。此外还要强化各个部门的法律意识,确保其在行使职能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不但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还要对其进行反思,避免二次发生。最后要做到在处理各类事情时,要做到实事求是。对于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要做到不回避、不推辞、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只有这样,工商管理部门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商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且不能够被替代。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远远不够成熟,许多方面都值得专家和学者去研究、去探讨。对于工商管理来说,其作为政府的一个执法部门、职能部门,就必须也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发展国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努力地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作。通过对经济的发展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基本职能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充分认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继而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本文作者:王虎单位:山西煤销晋城有限公司)

第12篇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温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州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总体来说温州的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刚开始阶段,主要特征表现为强镇数量不断增加,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加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征是因为初始化市场以及初始化工业化给温州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特别是温州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各种小城镇建设迅速涌现,推开了温州城市化新局面。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9年,主要特征表现为各个小城镇稳步发展,中心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加速。原因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的完善和成熟,市场经济改革进入实质化阶段,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温州市城市化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城镇化增长方式的转型。在这一时期温州政府进行了第三轮城市规划,这次城市规划的核心在于中心城市从“沿江城市”逐步向“滨海城市”扩展。近年来温州又推行“三分三改”政策,通过这个政策温州集体产权配置的基本单位就变成了合作社。这里的“三分”指的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三改”指的是“股改”、“地改”、“户改”。

二、温州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经验浅析

温州市新型城市化道路不仅是浙江省城市化道路的缩影,也是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温州市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温州市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市场化带动农村工业城市化

温州市的城市化道路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即所谓的“温州模式”。这个模式的基础是温州农村家庭工业,导向是市场化,骨干是购销员,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也就是说温州市每一个农村都充分发挥各村的特色,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产业。温州市内家庭工业为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蓬勃发展。这些因素促进了温州市内各个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温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与温州政府创造的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机制密不可分。具体的机制是在城镇功能优势的基础上,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依托,逐步引导进城企业投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城市化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统一。温州城市化的步伐如此之快与温州市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温州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温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逐年上升,各个小城镇蓬勃发展。整个温州市形成了以龙港镇、柳市镇为核心的城镇化群,与此同时温州市政府对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下降,农业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到90%以上。温州城市化道路的成功表明,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改变农村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重要途径就是快速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同时农村工业化的实现必须把城镇作为载体。

(2)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发展以专业市场为基础的专业镇

温州市每一个农村都充分发挥各村的特色,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温州市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在温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具有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聚集了同类产业、同类产品,形成一种小规模同类经济区域,这些区域产生了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城镇。这些专业城镇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经济规模相对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占有率较高、有地方特色等。这些专业建制镇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加快了温州城市化的步伐,成为了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及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这些专业建制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并且依托市场经济而存在,有利于通过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的优势弥补内部规模经济带来的不足,这样一来专业镇的创新能了以及竞争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这种机制为专业镇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这种温州模式可以被称为“小商品大市场”。温州并没有满足于专业真的建立,进一步把专业市场纵向扩展,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社会分工程度较高、专业化协作程度较高的产品群、产业群以及行业群,例如被称为“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镇就是典型代表。

(3)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发挥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

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部门以及各个相关部门非常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化建设的保障作用。因此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温州建设了大量的道路交通项目、公共设施景观项目、以及市政园林项目等,为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作用。温州市1小时交通圈以及各种交通网络、交通体系的建立为城市化进一步加快提供了强大动力。此外“理山、治水、建绿”等公共设施项目的建立充分体现了温州发展注重民生、注重社会和谐。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是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温州滨江商务区的建设就是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安置房先建,点面开发”思路建设成功的。

三、结语

温州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始终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前列,因此研究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千枫.改革开放 30 年温州城镇化发展回顾与思考[J].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