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认知

统计学的认知

时间:2023-07-19 17:2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的认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的认知

第1篇

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设立,是适应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细化完善的体现,对实际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成为了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统计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针对社会经济统计学进一步发展所需要接受的挑战以及发展机遇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学科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希望推动相关学科的不断完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1.面对的机遇

(1)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地位。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确立了一级学科的地位,并且在日后不断深化完善过程中多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作为一门一级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有着广泛的数据和现实依据,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内容中早已经存在,只是由于其相关的知识涵盖范围被社会经济学所包含,导致没有成为一门一级学科,具体的研究内容也仅限于表面肤浅的研究,对实际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如今成为了一级学科后,社会统学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对经济活动中的数据统计的结果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与日俱增,为其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2)彰显社会统计学的学科特色。由于社会经济统计学成为了一门一级学科,其相关的研究目标得到了具体的确定,相应的学科特色也得到了彰显。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应数据和指标,通过统计学的处理来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保证经济发展处在一个健康有序的轨道中,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遇到的挑战

(1)学科类别有待确定。社会经济统计学所属于的学科范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那么理应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反方面的观点是统计学基础主要是运用统计原理进行分析,应该划归理学。相关的争议导致学科内容和相关联系还没有明确确定,成为了学科发展所遇到的挑战之一。

(2)课程机构问题。由于还未明确划分所属范围,导致学科内容容易出现重理轻经济的现象,理科课程占据了主体,而对经济的研究停留在浅显的层次,课程结构出现偏差,导致学生对发展方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茫。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遵循的原则分析

1.遵循历史发展轨迹

统计学最开始的发展是以统计人口、财产、土地等数据发展而

来的一门专业学科,其相应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统计学发展的主线,也是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指向,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成为了一级学科之后,虽然研究的内容和运用的知识及方法较最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却不妨碍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历史轨迹,其出现的差异只是时展的体现,并不能成为偏离发展轨迹的依据。

2.拓展学科的认知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数据以及信息。数据的体现是有着现实依据,因此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认知就不能脱离实际的研究对象而成为抽象的数据研究,其所需要遵照的实际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实际的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拓展学科的认知,与理学进行严格地区分以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3.规律研究与方法研究并重发展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实际经济数据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实际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但是也不能忽视方法的研究,对于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会不断被深化挖掘,实际的学科发展需要将双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推动学科发展,防止出现单腿走路的现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准确科学的支持。

4.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国情进行学科发展

社会经济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因为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需求对统计学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从而将社会经济统计学独立出来进行专业的设置和研究。因此学科的发展就必须遵循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发展,才能够对经济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来揭示实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现实依据的参考。

第2篇

【关键词】 医学教育 批判性思维 医学统计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ments,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efered to strengthen educ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for aiming to meet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level.Medical stat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s to know medical regularity,also is the base knowledg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medical science.Cultivating medical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has to improve medical statistics teaching,and to emphasize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1 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教育部就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2002年2月公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简称GMER),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八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了改革试点研究。 IIME 将“最基本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和具体的60条,从目前我国试点的情况来看,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在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近,但在交流技能、职业伦理和批判思维上存在明显不足,要实现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必须加强医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而言,培养大学生 “具有批判性思维、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能力”,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显得十分薄弱[1]。我国大学教育一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即“三基”),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具备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知识进行辨别与区分的能力;二是缺乏批判和反驳的意识,缺乏质疑提问、寻找漏洞、转换视角等这些从事创造性工作所必须的思维方式,盲目信从书本和权威;三是缺乏有效交流,从而限制了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信息社会里是非常不适应的,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是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2]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基础,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统计学的联系

目前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在认识上存在宏观性、模糊性、不明确性,忽视思维的认知能力训练等。国际上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从被称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百年前提出“反思”的定义到现在[3],不同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但它们有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点应该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具体包括认知和情感表达两方面的能力,认知能力包括:①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②鉴别事实、个人主张、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③得出普遍规律,评定其逻辑强度的能力;④正确、清晰陈述推论,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⑤不使自己原有的信仰、认识阻碍判断,并保持开放态度的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包括:①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②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在收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③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歧视,不使这些偏见影响判断;④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理解他人;⑤正确分析、评估他人及自己的信息、观点,愿意重新建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4]。

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应怎样去培养呢?根据以上表述,应该从两方面去构建,一是培养学生理性的人格、开放的态度和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这些主要依靠人文知识和日常养成;二是培养学生科学认知能力,学生应掌握具体的认知技能,比如正确收集、分析数据的方法,判断和解释问题的逻辑方法,行业内的有效交流技能,这些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离不开的知识基础。虽然,知识不等于能力,掌握的知识越多,思维能力不一定越强;掌握的逻辑知识越多,逻辑思维能力不一定越强,但是不可否认知识是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设计专门课程、在课程中培养科学素养,将批判性思维结合到课程中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5]。然而,哪些课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目前还少有研究。医学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学,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科学认识医学规律的工具学,是医学逻辑专门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上个世纪40年代末,《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用随机化实验方法所进行临床试验报告,此后,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逐渐得到普及,成为医学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现在,几乎所有的医学期刊都要求对医学论著中报告的实验或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保证医学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社的一位主编更是将统计学比喻为“现代医学大厦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医学教育上,医学统计学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医学统计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结合专业知识科学分析结果以做出相应推论。设计工作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前对全过程予以全面的考虑,可以开阔学生思维;随机抽样、假设检验等教会学生具体认知方法;对有概率的推断结果的理解可以教导学生不轻易肯定或否定事物,武断结论;结合专业知识解释数据结果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同一课题不同的研究结果,可以养成学生理性地看待他人和自已的能力……应该认为,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批判性能力形成的知识基础,因而医学统计学也是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核心课程,要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批判能力和素养,必须切实加强医学统计学的教学。

3 如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1 切实加强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知识基础

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应切实加强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然而一直以来,医学统计学又是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学生普遍反映该学科难以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应用、正确应用。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克服“难教难学”的特点,必须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教学内容尽量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才能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统计学是帮助人们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学科,以解决专业内的问题为诱导,揭示专业领域内的规律,更能吸引学生。另外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内容要较熟悉,以专业结合紧密更便于学生理解,还有重要的是必须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与统计学结合,才能正确解释结果,分析统计关联是因果联系、间接联系还是虚假关联,确定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实际意义。其次,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统计分析是统计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感到难的往往是统计推断中方法的选择,也常常将各方法误用[6],如将配对t检验误用为成组t检验;确切计算概率法误用为四格表检验等。为此在首次讲假设检验时,一定要强调方法的选择是根据资料的类型、设计的类型、推断的目的及样本量等共同确定的,并且在每讲一个例题时先提问式分析资料的以上各方面特点,以养成学生分析和辨别的习惯。另外,对统计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加以强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为主,而对前期的设计、整理、收集工作介绍得少,尤其是具有整体性的例题、习题集较少,学生学后即使各章节均掌握得较好,但一遇见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对设计的方法、原则,数据收集的准确及时完整,观察指标的选择,如何控制各种偏倚等手足无措,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相关的内容均应加强教学,当然,这需要更多的学时。

在教学方法上,适当运用PBL教学法。比如,关于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的“医学统计应用错误”,应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为主,鼓励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研讨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意见,重视个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开放态度,进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方法还应该加强上机教学,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信息数据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和大数量化,能应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处理医学科研数据已成为必备的能力。在做统计学习题时,大量的复杂的数学计算使学生感到很吃力,学生成了计算工具,有时陷入计算中浪费很多时间,甚至因此而失去统计思维和推理的乐趣。故应加强多媒体教学和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使课堂教学和练习摆脱大量的繁琐演算的束缚,并且为了随时更加方便地应用,应加强Excel的统计功能的教学。另外,不可忽视的是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考试方法是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环。医学统计学的结业应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多形式的考试方法,着重考核医学统计学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和纠正错误能力。不考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

总之,要实现临床专业的国际接轨和扎实学生批判技能,必须要改变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状态,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2 在医学统计的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开阔的和正确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需要思维开阔,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7],并且分析各方法的繁简及优缺,这在各课程教学中均应注意平时养成。统计也不例外,比如在讲到资料的描述时,告诉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去描述,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统计表描述,还可以用统计图描述,也可以综合运用各方法,并且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各方法的优缺点;再如关于总体的某一命题是否成立,可以用假设检验去推断,也可以用可信区间去解决。让学生尝试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开阔思维。

另外,注意在教学中养成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宽阔的胸襟和质疑的态度,比如让学生思考:P>0.05好还是P<0.05好?怎样去看待和解决不同学者对同一专题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教材有没有错?教师讲解的有没有误?理性地评判学术观点,谦虚、谨慎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自卑也不自大,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敢于挑战权威,真正掌握获取知识明辨真伪的方法,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纯粹的批判是没有意义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从医学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加强统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科学认识规律的方法,同时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对提高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江丽,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8):101-103.

[2]HUNT E.Will We Be Smart Enough?[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23.

[3]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1.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M].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1.

[4]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3):99-105.

[5]何童丽,吴立宝.概率统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2):190-193.

第3篇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首创。PBL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目前PBL教学法已经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分析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等,这些对今后学生开展社会统计工作会打下良好的基础。_、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中的尝试笔者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和学习态度,初步采用了PBL教学法,主要情况如下:

 

第一,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学生讲清楚学习统计学的意义,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统计学作为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工具,是社会科学“科学化”的主要手段,就如同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一样,社会科学也离不开社会调查方法和处理数据的统计学。考虑到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作为教师应该统筹全局,尽量做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最终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统计学知识,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选题阶段。为了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有效地感觉到PBL教学法的效果,在选择课题时要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并且要满足课题选择的标准,即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另外,课题的选择会决定调查的方法,体现调查的水平,制约调查的过程,影响调查的质量,如笔者曾确定了以“山西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对认知情况的调查”为课题,它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_种有效的沟通方法。

 

第三,调查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掌握了有关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从课题准备状态进入了统计设计状态,其中包括课题问卷的设计和量表的设计。这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述问卷设计和量表设计的标准和规范要求,让学生按照性别、兴趣、活动特征等标准分为七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设计问卷,实现七个小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更好地设计问卷和量表。

 

第四,问卷调查阶段。研究者在调查设计阶段所进行的思考、所做出的决策、所制定的方案,都将在实际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实施。其中,收集资料包括筛选、归类、分析、找出规律。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同时要考虑到抽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问卷回收的资料还只是原始的数据,必须经过整理、归纳与分析,才能作为研究命题和假设的凭据[4]。笔者通过详细讲授统计描述分析、概率分布、常用统计分布、等级相关、回归分析等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各小组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进行分析汇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乐趣,又提高了他们团体合作的意识。第五,撰写调查报告。撰写调查报告需要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收集资料的方式、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调查报告是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_个方式。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统计分析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

 

二、PBL教学法有效应用于社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准备阶段。教师在讲述社会研究方法和步骤的时候,要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可事先给学生发一些背景材料和数据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案例与课本中研究方法的程序进行有效结合,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统计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第二,调查设计阶段。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调查设计阶段所需做的各方面工作。尤其是进行问卷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求学生严格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步骤、问题以及答案的设计、问题语言及提问方式、问题数量和顺序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科学地使用问卷进行调查,从而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

 

第三,问卷调查阶段。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统计的分析方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而且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重视统计分析方法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使学生探索社会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让学生严格按照社会研究方法的程序进行研究。

 

第四,撰写报告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调查报告的撰写是要反映调查目的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他们讲清楚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结构与写作方式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针对本科生是初次接触调查报告,因此教师应该详细地告知学生进行调查时的具体要求,并且为其提供几篇示范性的调查报告,让学生事先对这些示范性调查报告进行学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调查课题写出调查报告。如学生在“山西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对publicspeech认知情况的调查”的调查报告中,描述了山西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对publicspeech认知情况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也了解了其中存在的_些问题,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了_些结论,从而针对这些调查结果提出了_些建议。可见,PBL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在社会统计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又能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_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正好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意义。

第4篇

[关键词]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术后认知功能;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5-064-03

DOI:10.11876/mimt201605024

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骨科手术则占有重大比例。其中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虽然改善了相关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备受关注。有研究表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高达一半以上[1-3]。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的影响也不相同[4-5],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常发生于骨科手术、心脏手术、腹部手术等老年患者[6-7]。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凝血功能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为老年骨科患者的麻醉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8例,65~75岁,ASA I~III级,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硬膜外麻醉组(A组,n=50例)和全身麻醉组(B组,n=48例)。所有患者术前血小板、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术前存在严重心肺功能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存在慢性疼痛疾病或长期服用镇静药和抗抑郁药、术前MMSE评分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完善常规检查。A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选取L2~3间隙为硬膜外穿刺点穿刺,硬膜外腔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患者平卧后给予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3mL,5min后未出现全脊麻等任何异常情况后追加0.375%的罗哌卡因,维持麻醉平面在第10胸椎水平,术中根据患者以及手术情况进行调整麻醉平面。B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5~2mg/kg、舒芬太尼0.5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进行麻醉诱导,3min后进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调整呼吸参数。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麻醉,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调整丙泊酚的用量,术中根据手术情况合理追加顺式阿曲库铵。两组患者围术期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阿托品、麻黄碱、尼卡地平、艾司洛尔等)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麻醉结束后,A组患者拔出硬膜外导管,B组患者待睁眼意识清醒、自主呼吸恢复、肌张力恢复后拔出气管导管。

1.3 监测指标

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6h(T2)、术后24h(T3) 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5mL,检测患者血清中血小板含量、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凝血原酶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6h(T2)、术后24h(T3)、麻醉后3d(T4)、麻醉后5d(T5)时间点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分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评分2分则定义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凝血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T1时点PT、APTT、FIB、D-二聚体、血小板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时点,两组患者PT相比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APTT明显高于B组而FIB、D-二聚体、血小板含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MSE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T1时间点MMSE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间点A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时间点两组患者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3 讨论

第5篇

[关键词]强迫症;认知领悟疗法;整体护理;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

对于强迫症的治疗,目前多认为氯丙咪嗪与选择性5―HT回收抑制剂疗效较好,但有效率未超过50%。有文献报道,认知疗法可治疗强迫症,但也有局限性。本文试图对强迫症患者实施单独药物治疗和药物结合认知领悟疗法治疗进行对照观察,以探讨联合疗法治疗强迫症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自2003年9月~2005年8月间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50例,均符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Y―BOCS≥16分;年龄16~63岁;排除强迫性人格、继发性强迫障碍、药物滥用所致强迫障碍、严重躯体疾病者。随机选择26例为治疗组,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23.15±2.12岁;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21.63±8.92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疗效评定由2名主管护师于疗前及疗后各评定Y―BOCSl次,评定时间为3个月,用其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50%为痊愈、≥35%为显效、≥20%为有效、

1.3 研究方法两组均服用氯丙咪嗪,起始剂量50mg/日,每3天加药1次,最高剂量250mg/日,总疗程3个月。对照组只服用氯丙咪嗪,不合并任何心理治疗。研究组在服用同等药物剂量的同时合并认知领悟疗法。其具体做法: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熟悉认知领悟疗法内容,认识症状的存在、症状对情绪的影响等,让患者认识到所担心害怕的、反复想的问题都不是客观存在的,是荒谬的。②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症状是幼稚可笑的,只有几岁儿童的行为方式,或用幼年取乐的方式来解决成年的问题等。③使患者进一步了解其病的根源在于过去,甚至是5岁以前的。将其病态注意力纠正,现在是成年人了,应当转移到成年人的思维、行为方式上来。每周2次,30~40min/次。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按Y―BOCS减分率,3个月末,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5例;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10例,显效率分别为80.7%和58.3%,两组疗后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X2=4.28,P<0.01)。

2.2 Y―BOCS总分比较。

两组Y―BOCS评分,疗后与疗前比较均有差异性显著,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t=3.66,P<0.01)。

2.3 强迫性思维因子评分比较。

强迫性思维因子分疗后与疗前比较有差异显著,但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t=0.26,P>0.05)。

2.4 强迫因子分评分比较见表3。

强迫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x±s)

强迫因子分疗后与疗前比较有差异性显著,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t=2.52,p<0.01)。

3 讨论

认知领悟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它是从分析症状的幼稚性开始,直接要病人用成年的态度去看待,很快领悟到自己病态行为的幼稚性,随着感性和行为的改变,自我纠正。该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相比,具有灵活性大、疗效好、疗程短、易于患者接受等特点。此疗法的关键在于通过解释、启发及分析、比较,唤起患者对致病因素的重新认识,改变患者的应付方式,提高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消除疾病。

第6篇

关键词: 数学焦虑现象 工作记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数学焦虑”现象

(一)知识需求和教学之间的矛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数学基础课中应用性较强,与现代经济、金融、统计、管理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越来越重要,然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质量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广泛面临学生积极性较低、理解程度偏低、考试通过率较低的问题。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看,这些现象都是“数学焦虑”现象的反映。

(二)数学焦虑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重要挑战

数学焦虑是指个体在处理数字、使用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知识或参加数学考试时所产生的不安、紧张、畏惧等焦虑现象。因为数学学习的抽象度在所有学科之中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索和挑战,也会不断遇到挫折。不管你是谁,当你解决问题或者思考问题时都会面临大量挑战。数学焦虑是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世界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数学焦虑现象。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数学基础课中应用性较强一门课程,因此数学焦虑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重要挑战。

二、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数学焦虑现象

(一)焦虑机制的形成原因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焦虑情绪和风险厌恶倾向,事实上是进化过程中人类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焦虑是一种帮助人类侦测并应对环境中威胁因素的心理机制,从而提高人类在危险环境中的生存概率。出现焦虑情绪的概率是和人们感到的危险程度和危险频率成正比的。由于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极低生产力的部落社会,因此形成了对未知事物的强烈恐惧。在所有的未知事物中,只有极小部分是对自身有利的,人类需要保持对大多数陌生事物的戒备。焦虑情绪及伴随焦虑而来的心跳加速、不安、紧张、恐惧等,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应对环境中的威胁。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和焦虑情绪的关系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社会在最近五百年内实现了科技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人类在生理上仍然保持着四万年前的结构。对于四万年来未产生生理进化的大脑来说,数学知识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是陌生而复杂的事物,因此大脑对其的本能反应是焦虑和逃避。这一心理结构在几乎没有理性知识的原始社会中,能够帮助人类避免大量的潜在危险,但是在知识决定生产力的今天,这种深藏于本能之中的心理结构就成为阻碍复杂知识学习的一堵墙。

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风险的来源

数学焦虑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威胁因素造成的情绪反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过程中的威胁因素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过程中的有限的工作记忆,二是焦虑情绪对于工作记忆的显著干扰,三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容易遇到挫折。这几个威胁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过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特性导致的认知困难

学习过程中威胁的第一个来源,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的抽象性对工作记忆容量和注意力强度提出很高的要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是由环环相扣的严密逻辑体系构成的,其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有着逻辑上的高度关联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包含的信息量很大,不仅包含概率论和微积分的基础模型,还包含科学方法论模型。由于理论较大的信息密度和抽象程度,对于学习时的工作记忆要求很高,从而需要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出现情绪上的干扰和波动,认知过程就可能被打断,难以再理解讲课的内容。

(二)焦虑情绪和工作记忆之间的正反馈

学习过程中威胁的第二个来源,是焦虑情绪上升和工作记忆下降的正反馈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恶性循环。解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问题需要学生调用大量的工作记忆,焦虑情绪的出现会导致工作记忆下降,学习容易出现错误和焦虑。以上因素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一个正反馈回路,即学习上的挫折形成了焦虑情绪,焦虑降低了工作记忆的容量,工作记忆下降导致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成绩下降,不佳的学习表现使数学焦虑更严重了。一旦触发其中的任一环节,就会导致焦虑情绪不断加重。

(三)出错率高导致的较高焦虑情绪

学习过程中威胁的第三个来源,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过程的出错概率高,从而导致更强的焦虑情绪。当学生要进行假设检验的应用,必需的知识包括:样本与总体、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分布与抽样分布等。缺少了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无法理解假设检验的原理和应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串联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模型。如果这些知识中有部分掌握得不好,就比较容易出错,从而产生较高的焦虑情绪。

四、降低数学焦虑的措施

(一)以提高学习动机为主要应对措施

由于是多个因素共同导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数学焦虑,要缓解数学焦虑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影响,也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应对。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价值的认识,消除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从认知心理学的原则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防止工作记忆不足和焦虑情绪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但是这三个风险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价值认识模糊,所以不重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而没有投入时间来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并训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技能。这样就导致理论学习时间不充足,知识的应用训练也不充足,最终导致知识的“学不懂”和“用不上”。应对学生的数学焦虑,要抓住这个源头。因此,为了缓解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中的数学焦虑,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价值,并且辅助于教学和作业考评上的手段。

(二)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技能的高需求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价值,是激发学生动机的有效手段。在劳动力市场上,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薪资在不断增加。无论是金融行业、政府还是互联网行业,数据分析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这些行业都在争取拥有统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些行业都需要优秀的统计学人才分析数据、解读趋势、判断机会。在这两个趋势之下,统计学专业的人才薪资水平不断增长。明确了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价值,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不确定性也就相应降低了,学习动机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英和,耿柳娜.数学焦虑研究的认知取向[J].心理科学,2002,25(6):653-655.

[2]王凤奎,罗增儒.数学焦虑的研究概况[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1):39-42.

第7篇

基金项目 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编号:082102310037)

摘 要 目的:研究儿童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病前行为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的关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回顾性调查儿童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在6~11岁时的行为特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用t检验比较CBCL量表高分组与低分组患者治疗前后P300各数据间的差别。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CBCL量表社会能力总分、行为问题总分、抑郁因子分、社会退缩因子分、攻击性因子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20,-2.325,-2.561,-2.837,-2.759;P

关键词 儿童 精神分裂症 儿童行为量表 事件相关电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and the premorbid behavior of the first-episode child schizophrenia

Guo Fang1,Guo Suqin(Corresponding author)1,Zhu Junjing2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Psychiatric,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Henan 4530021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Psychiatric,the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Henan 4500062

F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Henan province(No:082102310037)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and the premorbid behavior of the first-episode child schizophrenia.We reviewed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episode child schizophrenia when they were 6 to 11 years old,who were detected by 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We assessed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by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P300.We used t test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each P300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between the group with the CBCL scale high achievers and low achievers.Results: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competence scores,the total score of cbcl,the score of depression factor,the score of social withdrawal factor,the score of aggressive factor of the CBCL scale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Z=-2.820,-2.325,-2.561,-2.837,-2.759;P

Key words Children;Schizophrenia;Child Behavior Checklist;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儿童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儿童期精神疾病之一。研究表明,儿童期起病的患者病前特征较差,其发病前就已存在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功能紊乱,某些认知领域受损[1];而ERP-P300作为判定认知功能的指标已得到临床上广泛认可[2]。本研究通过对70例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CBCL病前行为特征评估,用P300评定其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病前行为特征与认知功能的关联。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儿70例,男34例,女36例,年龄11~15岁,平均(12.33±2.14)岁,病程1~6个月,平均(3.04±2.23)个月。入组标准:①符合D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病程

排除标准:①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②排除物质滥用或躯体情况所致精神障碍;③排除孤独症等发育障碍。

对照组来自本市中小学的健康学生。排除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心境障碍、学习障碍及抽动障碍、全面发育障碍,无精神病家族史及头外伤史。本研究研究计划经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参与者及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病前行为特征评估:①评估工具:病前社会能力与行为特征评估:采用CBCL量表回顾性评估所有入组对象6~11岁的社会能力及行为特征。量表记分项目包括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社会能力包括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及学校情况3个因子。行为问题中男性及女性均包含9个因子,本研究采用共有的7个因子(分裂强迫、攻击性违纪、社交退缩、多动、抑郁和体诉)进行研究。根据CBCL量表将患者分为高分组(社会能力/行为问题≥中位数)与低分组(社会能力/行为问题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

结 果

非参数检验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CBCL量表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总分、抑郁因子分、社会退缩因子分、攻击性因子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t检验显示,社会能力低分组与高分组患者之间治疗后P300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神经发育障碍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病机。本文结果显示,病前社会能力总分研究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社会能力低分组与高分组患者之间治疗后P300的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精神分裂症儿童首发患者认知功能与病前的社会能力相关,病前社会能力较低者,认知缺损更严重。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预后不良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就儿童期发病的患者而言,其神经发育障碍更为突出。如能结合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手段,深入探索患者的脑功能和结构,将更有助于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调查方法:查阅文献法

笔者就2000年—2007年《心理学探新》、《统计教育》、《心理学报》这三种杂志中的22篇论文进行查阅,整理出各种统计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统计》中所运用的情况。详见下表:从上表可知:推断统计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中占主导地位,是统计学中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些推断统计方法中,因素分析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但对于作为基础部分的描述统计,在研究中也不能忽略。

二、各种统计方法的概述

在统计方法中,主要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组成。其中描述统计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它可以清晰地呈现出问题所反映的数据,便于分析问题;常用特征量(集中量、差异量),集中量描述数据数据集中趋势或典型水平;差异量描述数据的集中集中趋势或离散程度。间断型随机变量以二项分布为常用,在教育中主要用来判断试验结果的机遇性和真实性的界限。正态分布是典型的连续型随机变量,常用于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及等级评定等。推断统计中,各种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描述统计知识的基础上的,以下是对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x2检验的概述。方差分析是对多组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检验,通过对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比值的分析,推断几个相应平均数的显著性。即F=MSb/MSw。相关分析是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其中包括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和量相关等相关形式。回归分析描述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作不同变化单向关系的分析,其中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通式为:Y=a+bX。x2检验是对样本的频数分布所来自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种理论分布或某种假设所做的检验假设。

三、各种统计方法在实际运用的综述

(一)描述统计中统计表的运用:如王宽明、周英华《对安徽省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接受度的调查分析》[1]一文中,通过对教龄段在适应性和学历段在适应性问卷上的描述统计表的制作,分别列出了这两种因素各阶段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绘制成两个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教龄和学历对新可改的认同感无显著影响。当然在统计表的制作中,同样使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教师任教年级、使用新教材时间对新课程接受度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正态分布在实际中的运用,如张纯胜的《用正态分布原理制定体育项目考核标准》[2]中,笔者把某年级女生1分钟跳绳的考核成绩和某年级男生60米跑的成绩看作正态分布,通过计算各等级的U值,制定出一般体育考试中各项成绩的标准以及确定考试成绩的步骤。

(二)推断统计的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1、因素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如张智君、霍燕《大学生考期应激的特征及原因分析》[3]中,笔者通过头部、记忆注意、消化功能、免疫功能以及睡眠状况这五种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考期应激状况。并且通过“诱发考期原因的主成分分析”得出“对考试目的的认知”、“对考试内容的认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认知”这三种因素是诱发考期应激的主要原因。再如:史迎曦的《关于影响应届生考取研究生的多因素统计分析》[4]一文中,作者通过分析“在校期间学习状况”“考生家庭背景”“考研准备状况”“考研心理状态”“考研心理状态”这五种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因素中所包括的“大学四年平均成绩”“大学期间专业课平均成绩”明显更高,在重修科目上明显更少,在“考研信心”上更足,在“考研欲望”上更强烈,“跨校考研”的比例更高,在“考场状态”上更放松,拥有“男(女)朋友”的比例更低,“考前曾与导师联系”的比例更高,“考研准备时间”更长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考取研究生的显著因素。

2、相关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陈会昌、张红梅《对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5]一文中,笔者采用发角色建构库进行测验,辅以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压力应对测验并收集学生学习成绩,考察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和压力应对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显著。另外,在李炳全,陈灿锐的《中学生的孝道与成就动机相关研究》[6]文章中,通过对孝的诸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学生的孝道的四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孝道与成就动机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女学生在孝的尊亲恳亲、奉养双亲和护亲荣亲三个因素中得分显著高于男中学生;尊亲恳亲和护亲荣亲能够有效地预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3、回归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实例:郑希付、许锦民、肖星的《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元担忧》[7]一文中,他们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中学生的元担忧主要涉及考试过程,其次是前途命运和家庭的元担忧。社会评价方面的元担忧有3个,涉及的都是他人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自尊和形象的担忧,说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格中,自尊已经成为一个很主要的内容。4、x2检验在实例中的运用:在李红、郑持军、高雪梅《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8]中,儿童在不同维度上的成功人数存在有显著差异(X2=5.85,p<0.05),显示出因果推理规则中所涉及维度越多,推理难度越大。不同推理方向上儿童的成功人数也存在有显著性差异(X2=4.18,p<0.05),顺向的、根据起因预测结果的因果推理的成功人数要显著多于逆向的、从结果推导起因的果因推理。

三、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统计学也同样要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纵观这几年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它学科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三个结合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因此,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例如与教育相结合就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经济相结合就产生了经济统计。对于这样的统计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实质性学科的性质,同样也有统计学的性质。

第9篇

 作者自2013年担任统计学的教学工作,并于2014年底获批滨州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柔性教育视域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改革与实践研究》,将柔性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本文中选择滨州学院2013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2014级会计电算化专业统计学成绩为实验对象。   

(二)应用效果滨州学院2013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1-3班学生为127人,2014级会公}电算化专业1-8班学生为342人,为消除人数不一致影响,选择学生成绩按分数段分布作为比较对象,如下图所示,其中2013级的数据系列填充格式为大棋盘,2014级的数据系列填充格式为小网格。

让学生确立目标成绩并制定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在学期末考核前再让学生陈述本学期的课堂表现成绩,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与认知,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将学生的总评成绩与考试分析反馈给学生。通过初期确立成绩、考核前陈述成绩、考核后反馈成绩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知到目标的最终完成是需要自己的过程性努力来实现的。   

(三)教学计划弹性化  

 教学计划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更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因而,在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计划制定时,更突出基础性与应用性,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而对其余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能力与未来职业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改变固定的周课时分散教学,采用集中式授课学习。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随之进行课程考核,获取相应学分,并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学习新的内容,而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可以利用超星学术视频等自学系统外加教师的课外辅导继续学习,掌握之后再进行考核。这样通过实施差异化教育,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实现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模块化   

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打破目前课程体系的“刚”性结构,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教学内容内部的逻辑性分成相互独立的学习模块,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以充分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模块可以分为理论内容模块和实践内容模块。其中,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分为基本知识、调查技能、整理技术、分析方法四个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分为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是数据的录入与编辑、图表制作等,应用模块主要是理论教学中的问题用E' XCe计与SPSS进行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定制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   

(五)教学过程互动化  

 教学过程含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环节,“教”与“学”要保持合理的互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授的实效性。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进行讲解。实践教学多为技能训练内容,由于学生基础差、操作少等原因,在动手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要求学生回忆老师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并就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式提问,适当提示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康复训练;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2-0078-0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以近期记忆减退为首发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会逐步累及到记忆、思维等多种形式的认知功能,患者的生存质量会随之下降[1]。研究表明,AD在我国目前已超过600万,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生存质量和生命[2]。目前,由于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上仍无突破性进展。已有研究表明[3-5],康复训练对改善AD患者的认知障碍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突出,这可能与AD患者康复锻炼的内容与形式有关。因此,制定更符合AD患者病情的康复训练,对改善AD患者的认知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的一个小团体[6]。研究认为,QCC活动能有效挖掘护士的管理潜能,提高护士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和依从性[7]。目前,QCC活动已被证实可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8,9]。为进一步了解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在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老年科和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A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病协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AD的诊断标准[10];②无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③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共纳入190例患者,将2011年收治的AD患者95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将2012年收治的患者95例设为干预组,采用品管圈活动配合康复训练。190例患者中男88例,女102例;年龄61~87岁,平均72.80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3例,中学(含中专)98例,大学及以上39例;婚姻状况:已婚148例,未婚3例,离异或丧偶39例;入院时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MMSE评分分别为(20.08±4.13)分和(19.95±4.05)分,WHOQOL-BREF评分分别为(46.06±6.12)分和(46.50±5.05)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认知功能、生存质量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和护理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尼麦角林10 mg,每日2次;石杉碱甲100 μg,每天2次;科学治疗合并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饮食、大小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做好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睡眠指导、心理干预、皮肤及口腔护理;防止跌倒摔伤等意外伤害。

1.2.2 常规康复训练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训练[11-13]。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每天2次,每次20~30 min。生活能力锻炼及运动功能训练选择日常生活活动的内容,如穿衣、进餐、洗刷等,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鼓励患者坚持户外运动。认知功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①记忆训练:鼓励患者对以往美好事物或近几天做过的事情进行回忆。②定向力训练:对正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进行有意识的纠正或提醒。③言语训练:鼓励患者参与言语交流或阅读。④注意力训练:说一组数字,如23、134、5432,让其按正、反顺序正确复述。⑤思维训练:可选择一些数字卡片,让患者按规律进行分类、计算及拼图。⑥作业训练:根据患者的兴趣和能力,开展必要的作业训练,如下棋、书法、绘画等。

1.2.3 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 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开展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由科室的1名主管护师任圈长,圈员共9名,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6名,每周三举行1次圈会。QCC活动时间贯穿于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在此期间,圈长组织圈员通过圈会讨论决定AD患者康复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1.3 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的步骤

1.3.1 P(plan)计划阶段 分析以往AD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差的现状,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根据存在的问题拟定改进措施和计划。以时间为纵轴,以入院后的康复训练内容、方式、实施时间、施教者、效果评价、圈长质控为横轴,制定标准化的康复训练路径表,详见表1。

1.3.2 D(do)执行阶段 ①干预组患者在床头挂上针对AD患者开展QCC活动下的康复训练路径表,让其清楚知道接下来将接受的康复训练程序及相关知识。②保证每天至少有1名圈内护理人员值班,责任护士须按制定好的康复训练护理路径表对患者进行指导,执行者执行后签字并记录。③定期对全科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让圈外的护理人员了解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协助圈内护理人员完成工作。

1.3.3 C(check)检查阶段 圈长负责对前1天康复训练路径的实施情况进行质控检查,在表格里效果评价和圈长质控中做好相应的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3.4 A(action)处理阶段 对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训练掌握程度的措施,转化成标准化流程,在下一个循环执行。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圈会讨论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1.4 评价指标

1.4.1 认知功能 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价。MMSE总分30分,

1.4.2 生存质量 采用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进行评估。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环境4领域2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程度从低到高分别计1~5分,生存质量总分为以上26个条目分值之和,分数越高,表示总体生存质量越好。该量表符合中国文化,研究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区分效度和结构效度[15]。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应用SPSS17.0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MSE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3 讨论

研究表明,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普遍较低[1],且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上无突破性进展,科学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干预可提高AD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存质量[3,4]。目前的研究认为,QCC活动能有效挖掘护士的管理潜能,提高护士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和依从性[7],QCC活动已被证实可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8,9]。因此,对AD患者开展QCC活动配合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QCC活动可保证康复训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已被证实可调动患者配合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8]。目前,国内外对AD患者康复训练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有人提出这些康复训练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3,4],而QCC活动通过有效的质控考核可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一种新的临床康复训练模式,提高护士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而提高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反映的是在我院老年科和神经内科开展QCC活动前后两种不同康复训练模式下的AD患者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仅仅是康复训练的干预模式不同,其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均没有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入院时的MMSE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说明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AD患者的认知功能。AD患者病程漫长,长期在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康复、护理,我们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提高了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了其对他人的依赖,延缓了AD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实施的针对AD患者的康复训练路径重点加入了生活方式及社会支持方面的干预,并在此过程中开展QCC活动,确保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从表3可以看出,入院时,两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说明开展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路径可显著提高AD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认为,很多AD患者有强烈的被教育意愿,希望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指导提高其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但目前常规的康复训练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开发一套科学可行的康复训练模式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健康行为的认知程度,从而调动患者的依从性。本科室结合QCC活动,对AD患者实施科学全面的康复训练路径,通过效果评价和圈长质控的实施来提高康复训练落实的质量,减少了康复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总结

QCC活动的工作方法即是通过PDCA循环去进行选题,定期组织会议及活动,圈内成员主动提出、讨论及尝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有效挖掘护士的管理潜能,提高护理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和依从性。

QCC活动配合康复训练路径对AD患者进行干预是我科探讨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存质量,体现了护士工作的自身价值,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崔妍妍.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认知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0,24(10):2735-2737.

[2] McCabe L. A holistic approach to caring for 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 Nursing Standard,2008,22(42):50-56.

[3] Samuel R.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for reversible and progressive brain injury[J].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8,50:282-284.

[4] 朱宏,董克礼,吴岳,等. 补肾活血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1493-1495.

[5] Milatovic D,Aschner M. Measurement of isoprostanes as 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neuronal tissue[J]. Curr Protoco Toxicol,2009,39(1):121.

[6] 王临润,,张相宜,等. 品管圈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价值[J]. 医药导报,2012,31(6):823-824.

[7] 倪栋梅. “品管圈”活动在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A):97-98.

[8] 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 护理与康复,2012,11(4):381-382.

[9] 赵君,周洁贞. “品管圈”活动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对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2012,7(15):72-73.

[10] 李求兵,梅嵘. 老年痴呆症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7-108.

[11] 夏桂花.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训练的效果评价研究[J]. 残疾与康复,2012,24(13):1609-1610.

[12] 许少英,刘婧,冼志莲. 三级功能训练对延缓老年性痴呆患者病程进展的作用[J]. 中华护理教育,2012,9(9):413-415.

[13] 谭晓雪,罗玉玲,招丽媪,等. 康复训练对早、中期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3876-3878.

[14] 陈智超,李海员. 认知康复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4):55-56.

第11篇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92-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导论》课程[1-3],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专业导论》课程[4-6]。然而,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却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专业导论》课程教材的缺乏。统计学《专业导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虽然有一些统计学导论图书,但是它们作为《专业导论》课程教材并不合适,也就是说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材的缺乏是开设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遇到的首要问题,也是任课教师遇到的棘手问题。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编写的必要性、编写原则、编写方法和内容架构方面谈一些感悟和认识。

一、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必要性

讲义是对所讲授内容撰写的总体概要含义,通常可以看作是教师为自己授课需要而编写未正式出版的、可供学生使用的教材。对于缺乏合适教材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而言,编写讲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1.编写讲义是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体现。开设统计学《专业导论》旨在使低年级(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初步认知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变化、应用领域、社会需求等情况,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学好统计学专业的信心,教育学生做好学业规划。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是编写教材或讲义的主要依据。编写讲义要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体现培养目标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精心编写讲义。没有讲义,统计学《专业导论》的课堂教学就面临着讲什么、怎么讲的尴尬局面,谈不上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不了能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

2.编写讲义是撰写教案和课堂讲授的需要。教案是教学实施方案,课堂教学需要教案。撰写教案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或者讲义、教学进度计划等。由是可见,写好教案离不开教材或者讲义。对于缺少教材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编写讲义是书写教案、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缺少不得。

3.编写讲义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和依据。如果没有讲义,那么,这就意味着学生缺少了课程学习资料,听过课以后就不能很好地“温故而知新”,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从学的角度来看,编写讲义也是应该和必要的。

二、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编写原则

讲义是为教学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编写讲义不能信马由缰,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编写讲义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讲义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的需要,要吻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这是实现课程设置目标的基本要求。不同院校的统计学专业各有特色,其《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不尽相同,需从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写有各自院校特色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

2.编写讲义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讲义中的每一章节、每一段、每一句话、每一个图表公式、每一个数据,都需要字斟句酌,要客观、正确、准确,要实事求是。要注意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不能不加考证而随心所欲地编写。

3.编写讲义要遵循创新性原则。编写讲义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在这个创造、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要有所突破。一是讲义内容要结合实际,有新意,比如统计应用部分,不仅要介绍统计的宏观应用领域,而且还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一些实例说明统计的应用,让学生感到统计不是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学科,而是实实在在的、有用的方法论。二是讲义的语言逻辑要规范、严谨、清晰,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句,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明问题。三是讲义章节可适当扩充以弥补课时较短、无法讲授的缺憾。

4.编写讲义还要遵循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原则。统计思想和方法是统计的灵魂,在编写讲义中要自觉地将统计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相关内容之中,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和方法意识,为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编写方法

编写方法是编写讲义的方法要求,是架起编写原则和编出讲义的桥梁。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也要讲究一些方法。

1.查阅文献法。统计学《专业导论》没有现成的教材可资借鉴,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又不能没有参考资料,要获得编写资料,就必须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对查阅的文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合适的有用素材。

2.专题编写法。讲义不同于一个教案,而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涵盖的内容丰富,包括统计学的起源、发展、应用、趋势和统计学专业的成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这些不太可能集中于一个主题进行叙述,分类、分专题编写就是自然要求。

3.分工讨论法。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是件复杂的事情,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需要若干人分工合作、专题研讨、修改加工。即便是一个人主笔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也需要咨询其他相关人员并进行研讨,从中吸取营养,借鉴好的意见和建议。

4.实践检验法。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不是编写一次就完美无缺了,不可避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检验讲义的优劣,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才能进一步改进讲义的编写质量。

四、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内容架构

基于上述编写原则、编写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教学体会,这里给出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内容架构。

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分七个专题,具体为:第一章,统计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地位;第二章,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分类及其应用;第三章,统计学基础;第四章,统计思想;第五章,概率统计学家;第六章,统计学研究进展;第七章,统计学前景展望与学业规划。

这七个专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了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整体。通过这七个专题的讲授,学生普遍感到对统计学的认识由原先的片面变得全面了,由原先的模糊变得逐渐清晰了,由原先的感性变得更加理性了,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基本达到了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统计学《专业导论》的开设是个新鲜事物,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材缺乏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编写讲义的必要性、编写原则、编写方法和内容架构,希望为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

[2]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3]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3).

[4]陈明.基于CDIO理念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3,(23).

第12篇

在这一点上许多统计学教材在绪论中讲的很不充分,通常宏观方面讲的较多,而微观层面讲的较少.笔者认为学习统计学除了教材中通常讲到的那些作用以外至少在以下方面对个人决策有帮助:对现象总体进行恰当概况;对现象总体进行科学分组及直观展示;根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数字特征及分布特征;根据统计数据改进工作学习方法,提高效率;为后续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打基础等.意义讲得越全面,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越高涨,当然,也不能牵强附会地过度拔高,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令人生厌.

对统计学的讲授应视内容采取不同策略

统计的特点是:概念多、知识点间的联系较为松散.而推断统计的特点则是:理论性强、知识点间的联系具有前后一贯性.在讲授描述统计部分时,不妨速度快些,例如讲集中趋势时,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集中趋势的含义的理解上,这点讲到位后,具体指标如中位数、四分位数等便可采取点到为止的作法.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保证了内容的完整.在讲原始数据的搜集问题时,可采取“干中学”的策略.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不妨结合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做一次实际调研,并在调研结束后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学生交流一下在调研中的体会及收获,这样能使学生对各种方法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有更全面了解.

在讲推断统计部分时,则应该按循序渐进的思路,把原理讲清楚,把理论脉络及整体框架讲明白.推断统计的基本过程为了对总体的数字及分布特征有所了解(例如总体均值),在不方便普查的情况下,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一个样本,通过对样本中的个体进行普查得到样本统计量的具体取值.以观察到的样本统计量的取值为基础,通过一定程序来对总体作出参数或分布的推断.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因此,在讲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之前应对这两组定理做全面介绍,介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两组定理的基本内容,明晰它们对推断统计的基础性意义.作为教师,应把关注重点放在上述两点上,而非定理本身的证明过程.

要教会学生正确解读推断统计的结论

主要问题是存在把结论绝对化的倾向,这显然是因为学生没有抓住现代统计的精髓所致.同一容量的样本不止一个,而总体却是唯一的,因而,用具有多变性的样本特征去估计具有唯一性的总体特征就难免会产生误差.这就是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这类误差是不能完全消除的,但在舍弃一部分可靠性的前提下,误差的范围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这就产生了现代统计学中两个紧密关联的概念:置信度与置信区间.每当我们谈论置信区间时一定是以一定的置信度为前提的,没有置信度做前提,就不会有所谓的置信区间问题.不少学生在解读推断结果时,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置信区间就是现实中总体数字特征对应取值的最大变动范围,没有例外,从而忽视了结论的相当性,忘记了置信度对置信区间的制约作用.区间估计是这样,对假设检验结果的解读不少学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撇开前提条件(即两类错误对应概率的设定),把检验结果绝对化.为了不使学生产生这种错觉,在讲授相关内容时,教师一定要针对每一个例题的结论做重点说明,反复强调其相对性,通过不断强化使学生加深理解与认知.

要培养学生理解基础上记忆公式的习惯

统计学中有许多公式,对于习惯于靠背来记忆的学生而言,准确记住所有公式是非常困难的.对统计学学习过程中公式的记忆应重在理解,理解了才能记牢,才能用好.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的学习上,以区间估计为例.区间估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观察样本统计量的具体取值,在一定置信度下,把总体参数圈定在一定范围内.为了做好区间估计首先要了解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特征,样本统计量的具体分布主要有三种:样本均值、样本比例和样本方差.这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学过概率论之后,其推理过程是比较简单的.讲到这里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推导一遍,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死记硬背.对于几种常用分布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密度函数,但应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详细地告诉学生,也就是每种分布的构造方法,这是区间估计中选择函数形式的提前条件.不知道常用分布的具体构造方法就很难理解置信区间公式中函数形式因条件不同结果有所差异的原因,公式的运用效果自然也就会大打折扣.有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后,只需把区间估计的基本思路讲清楚,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推导公式,这样做既可加深理解,提高运用公式的能力,又便于区分公式,增强记忆.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统计学中还有很多,在学习中教师应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开展一些探索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学的效果.知识在充分理解后,记忆才能长久.

应在课程体系框架内有选择地讲授统计知识

如果后续课程中再不涉及该内容,那在统计课上对该内容就不妨讲得精细一些.如果学生后续课程中有《计量经济学》,那统计课上就应该对假设检验部分内容多用些时间,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模型中各种检验的含义及意义.这种情况下,相关与回归分析部分内容就可以讲得相对粗略些,因为整个计量经济学主要就是讲回归问题的,统计学课上讲多了一则势必要压缩讲授其他统计知识的时间,再则必要性也不大.统计学实验是统计学的一部分,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亦可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知.用什么软件,做哪些实验无疑也要在整个课程框架内来考虑.EXCEL无疑是最简单的统计软件,因其使用广泛,所以不少教师选择该软件.但若学生后续课程中还要学习象E-views、SPSS等软件的话,教师亦不妨选择后者,因为毕竟后者在做统计数据处理时功能更为强大.总之,教师在具体讲授统计学具体内容以前要对学生全部课程安排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内容讲授的深浅,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有效率.

作者:赵现军单位:安徽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