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2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区位条件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东临江西泰和、遂川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全市现有2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8万余人,总面积约为1308kfn2。
1.2现状井冈山地处赣西南低山丘陵区,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除少数城区及旅游开发区以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广大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较为普遍,很多山区农民依然过着“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生活依然贫困。井冈山市生态基础和条件好,具有很大的生态经济发展潜力。井冈山要坚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生态旅游城市”,走出了一条落后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笔者分别从井冈山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井冈山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体系,力争将井冈山建设成为以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景观为特征的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市。
2井冈山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以科技为先导。培育井冈山特色生态产业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生态产业作为支撑,井冈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培养一批富有特色、竞争力强、环保型的生态产业群,作为井冈山市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和支柱。按照现代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系统开发地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工业、生态农牧业、生态林业及生态旅游业,壮大井冈山县域经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2.1.1积极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农业。井冈山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作物布局,使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生态农业转型;农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这一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规模求发展,以企业作后盾,大力发展井冈山特色生态农业。有机茶、中药材、花卉、竹笋、金桔、生姜等一直是井冈山市颇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特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井冈山市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充分利用并打好“井冈山”这张绿色品牌,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生态农业效益。改变传统的“粮猪型”农业生产模式,在保证井冈山市粮食生产安全的条件下,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适合丘陵、坡地的“猪一沼一果”(菜、茶、鱼、稻)等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庄,达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此外,要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信息的投人,促进井冈山及周边地区农民的持续增收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2.1.2加快井冈山生态工业发展。对当前井冈山市陶瓷、造纸、硅酸盐、花岗岩、竹木加工及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企业进行生态产业的转型改造,使之达到生态化目标。特别是造纸、陶瓷等传统产业对资源依赖性强,对环境影响大;应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力度,扩大产品种类,生产工艺和产品取向应逐步走向清洁、节能、节水、科技含量高的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具有井冈山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行“种、养、加”一条龙,走农业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医药、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井冈山经济发展后劲,减少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井冈山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还要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工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推进井冈山生态工业快速发展。
2.1.3大力发展井冈山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井冈山市特色的“红色”人文景观与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交汇与融合,为井冈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旅游业已经成为井冈山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旅游客源量的逐渐增多又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井冈山市要积极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并加强旅游生态化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遵循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将井冈山打造成为最具历史文化品位的经典红色旅游区。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井冈山特色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将农村自然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及民俗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有机结合,不仅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而且形成多元化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带,从整体上推进井冈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此外,强化生态旅游的景观学效应和城镇化效应,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配套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生态新理念的饭店旅馆、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饮食、旅游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产业体系,真正把井冈山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区,实现井冈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诱导生态价值取向。建立井冈山市生态文化
2.2.1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山区居民向城镇集聚。井冈山地区要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和增长率,严格控制井冈山人口的增长将能够有效地防止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和生态承载力的下降。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综合素质。加快井冈山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城镇生态产业发展和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构建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积极引导山区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彻底改变广大山区农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
2.2.2积极实行人才兴市战略。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井冈山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井冈山生态经济建设既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需要依靠现代科技和高素质人才而加快发展;井冈山应该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且争取国家各项政策对老区的倾斜,积极走人才强市战略;同时也要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培养一批技术含量高农民和工人。
2.2.3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提高节约和保护意识。对居民绿色消费形式加以引导,提倡适度消费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合理调整消费模式,使之与生态环境更加协调,从而有效缓解由于消费而产生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压力。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特别是要改变广大山区居民“靠山吃山”的生活观念。要提高全民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变为自觉的行动,加大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着力营造全市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2.2.4加强城镇与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依据井冈山自然山地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等特征,形成具有乡风、镇俗特色的生态城镇和生态村落。以城镇化为契机,积极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生态人居业的转型。城镇建筑布局与开发要基于传统风格、以天然建材为主,提高传统特色文化建筑品味和风格;乡村景观要新颖、别致、朴俗、生态氛围浓郁。加强村镇体系的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建立全市村镇绿地景观网络体系,要把村镇环卫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完善公共设施建设,综合治理村镇环境污染,提高区域生态人居环境质量。
2.3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强井冈山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井冈山市的立市之本、兴市之基。近年来,城镇建设的需要也占用了大量的农地,加上井冈山市自身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质灾害多发等一系列的人为及自然因素正威胁着井冈山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要进一步保护和提升井冈山市的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运用环境科学、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手段,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完整地生态经济系统,积极建设井冈山优良生态环境。
2.3.1加强井冈山市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集约各类用地。井冈山市土地利用要以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出发点,积极实施“土地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战略,集约各类建设用地。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应按照科学有度的原则,按丘陵山区地貌特征,可将土地分外、中、内三圈,外圈高山发展用材林,中圈丘陵缓坡发展果茶和经济作物,内圈进行园田化建设,建成高产稳产良田。要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合理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农村住宅用地标准,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的整治力度,使其向农业用地或者生态用地转化;还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农民外出务工而使耕地大量抛荒现象。此外,完善广大农村和城镇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井冈山市整体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2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井冈山应加大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力度,积极开发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加快水电、太阳能、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直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减少污染产生量。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实现末端治理到过程治理的转换,对污染防治进行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并继续加大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提高环保投资的利用率。
2.3.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用经济的手段达到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解决由于市场机制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达到保护生态与环境效益的目标。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战略,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井冈山市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投入了很多,却在产业发展上受了很大制约,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首先要加强生态保护立法,这样有利于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及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其次,健全井冈山天然林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此外,要建立生态环境防治的多元投资融资制度,在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渠道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社会融资,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财政支持。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生态农业是以过去传统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基础,和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观念充分结合并且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教训和经验吸取而得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农业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我国更好的转移农业发展策略,还能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生产提升综合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以及优化配置,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增值效应和环保,使生态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得到加速,使良好的生态效益还有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实现。不仅如此,发展生态农业还可以创造出质量更好并且数量更多的具有多样化品种的农产品,更好的满意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在生活生产方面对于农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还可以使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3)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推动优化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推动我国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得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针对无法更新再生的自然资源会进行严格的保护工作,而对可以更新再生的自然资源则更注重使用增值的相关措施,有效预防滥用、浪费以及掠夺式经营自然资源,更好的推动我国生态系统能良性循环下去,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应用的同时创建良好的生态条件环境,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创建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技术体系的基础前提是生态农业
要想创建好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前提基础就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出发点是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以及质量水平,发展目标则是改进完善并且保护好生产环境,再使用一些有效的农业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使我国农业综合的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将农产品的一些问题例如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等协调好,合理的调整好农业生产经理结构,进而提升农业的生产以及收入。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怎样更好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消费,减少农产品的污染情况还有使农产品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例如我国现今生态农业粮食生产上重点建设的就是无公害粮食生产,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应用自然资源的实现以及创建起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除此之外还要以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前提来不断发展和创新生态农业相关技术,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来完善改进农产品的管理认证体系、农产品的改良技术和生态农业的评价指标等,构建出更加全面的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技术体系,促进全方位的生态农业产品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进程得到可持续发展。
2.2生态农业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
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人们必须注重不能使用错误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例如使环境质量降低或者是破坏农业生产中的可再生资源,浪费损坏不可再生资源等。而是需要采取有效策论来更好的协调人们发展需要和环保、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之间的和关系,同时将农业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化发展理论充分结合在一起,建设出一种经济高效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样才能在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基础上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进而实现我国生态农业上的发展目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2.3生态农业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农村、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一些企业或市场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出现了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这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而生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可以有效的防止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为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高效使用自然资源为前提基础的对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转变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不但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经济市场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发展需要,还能够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农业不断的生产出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再通过农村经济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充分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地区优势等,将各个不同地区的主导农村、农业发展经济的产业确定下来,进而形成了导向是市场经济,发展龙头是加工业的全方位的发展格局,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农业生态环境和旅游活动有机关联起来,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劳动、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内容,使游客感受到充分融入大自然的乐趣。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内涵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是以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创造经济收入的方式。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新成长起来的旅游项目,其特点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附加生态旅游活动,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将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游客进入农业生态旅游地区后,可以观赏当地的田园风光,体验生态环境,从事种植、采摘、考察、教育、餐饮、购物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农业种植获得经济收入,更可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例如观赏加学习、游览加体验都是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形式,游客在生态种植区体验亲自种植和采摘的快乐,学习劳作,或是进入生态旅游区感受田园生活,都可以实现与大自然的接触,愉悦身心。现如今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缺少和大自然的接触,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其特点是旅游区域毗邻市区,交通方便,活动清新自然,饮食环保,参与过程简单,旅游成本低,因而自推出以来,深受游客欢迎。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在创造经济收入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农业生态旅游有其自身的优势。传统旅游活动中虽然也有众多贴近大自然的观光项目,但农业生态形式的旅游更容易带给游客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且旅游过程中没有传统旅游项目中的隐性消费、游览时间有限等问题,游客可以从简单快乐的耕作、收割劳动中体会最质朴的快乐。所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在闲暇时间来到田间,度过充实的一天。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生态环境会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而产生变化。农业生态具有远离城市喧嚣的特征,随着游客规模的增长,农业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破坏,破坏后再恢复将会异常艰难。其次,不少农户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纷纷开发旅游项目,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最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目前还比较滞后,如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所以项目建设具有随意性,文化内涵有限,游客重游率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实质包含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三者是有机关联的统一体。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第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是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借势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好科学的规划部署,以促进本地区新型旅游项目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应遵循合理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规划基础田园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主题建设。基础田园建设强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游客体验的旅游需求,又必须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农户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也是要兼具服务游客和保护当地环境的功能,如交通建设、住宿环境等;文化主题建设强调新农村的文化内涵,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富有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落实管理部门,组建管理队伍,使农户和游客能够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高品质产品。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兴起以来,备受游客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环保的环境、环保的食物。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游客希望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种植和采摘有机蔬果,以保证饮食健康。所以农民应在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有机种植。比如有的城郊地区已建立起示范村、示范镇,专门开展有机农业种植,相关部门定期对种植基地进行无公害检测,为农民提供种植指导,从而有效保护了农民和游客利益。游客甚至出租菜地,定期前来采摘,参与种植。还有的大型生态度假村,将种植、养殖、餐饮、娱乐项目融为一体,其饲养的动物品种珍贵,极具观赏价值,同时还开发出特色休闲娱乐活动,游客不仅能体验种植、采摘,还可以体验难得一见的生态环境。
第三,注重增加文化内涵。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实际暗含文化的注入,无论是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还是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生态旅游都不应忽视文化的推动力。政府部门应结合地区实际,进行相关的文化建设,如展示地区特色的主题公园、民俗村、文化节等,都有助于带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有的游客将儿童教育和生态旅游建立关联,将种植、采摘作为儿童锻炼的机会。因此,政府部门应为相关的文化建设制定扶植政策,从而营造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广阔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难在短期内使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再生功能、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及承载功能呈继续下降趋势。这不仅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也使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危害,这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第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造成经济的巨大破坏。民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除占用和破坏大面积土地外,还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塌陷、地面沉降,并引发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由于滥垦、滥伐、滥牧,湿地围垦、陡坡地开荒、河流上游毁林垦荒等,导致森林、湿地的蓄洪调洪能力大幅度下降,一方面洪水灾害加大,另一方面抵御干旱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旱涝灾害加重。由于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使森林树种趋于单一化,林龄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林地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功能下降;过牧、樵采、过垦、滥挖使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群落结构改变,质量与功能下降,鼠虫害肆虐。
第二,农牧业生产受灾损失严重,产出下降。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承载力相对低下,农牧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加之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干旱、霜冻、雪灾、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牧业生产发展不稳定现象加深,经济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生态环境恶化使民族地区脱贫难度加大。西部贫困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山区、沙漠等地带。生态恶化使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雪上加霜,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返贫率不断上升,生态难民逐年增加。例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16个县中7个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另有7个是省级扶贫重点县;共有牧业人口40.89万人,75.5%是贫困人口,其中因生态恶化导致贫困的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
第四,生态恶化与经济发展滞后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恶化毁坏了大量农田、草场,而人为的扩大垦荒和超载放牧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农田草场自然生产率下降,导致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自我发展能力十分低下。由于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无能力恢复治理。这一累积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民族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民族地区所处的西部是我国的生态屏障,西部生态环境关系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的江河源区及其上游地区、西北季风的发源地,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跨区域影响,是维持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地区。1998年的长江洪水、2000年频发的沙尘暴和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黄河断流,这三大生态警报使全社会更加深刻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乃是防灾兴利之本。
第二,生态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一是加剧了贫困程度。目前西部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生态恶化和贫困问题呈双重恶性循环,贫困既是恶劣生态环境的结果,也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二是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脆弱生态环境使区域开发治理成本较高。三是生态破坏加剧自然灾害发生,日益频繁的旱灾、风灾、洪灾和地质灾害,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问时,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产业结构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种特色经济主要包括一些民族手工业、具有特殊生产工艺的制造业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建立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基础上的旅游产业。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药业、食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体系,把环境的潜在价值变成现实效益。
三、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途径
第一,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各地资源禀赋状况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对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长期掠夺式生产造成资源衰退和发展后劲不足的地区,从产业发展受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规律双重制约的客观实际出发,注重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吻合,建立结构有序、功能最佳、良性循环的绿色生态经济系统。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紧紧围绕不同区域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进行科学的综合治理。在治理措施上,实行生态措施与多种措施并举,以生态措施为主。对于地点分散、地貌差异大、不宜统一整治的地区,合理规划,动员群众建设散而有效、小而有利的小型治理项目,从改善小气候,整治小流域做起,加强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城镇地区,根据当前的人口、工业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性的国土规划,包括工业企业布局、污染治理布局等。
第二,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保持工作要密切结合当地的降雨、水资源等生态条件,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上不依靠人工灌溉维持植被生长。要逐步改造林种、林相单一的人工林,天然林应作为生态林进行重点保护,防护林应以复合林为主,畜牧业发展要以优先保护天然草场为前提,人工草场应限制在农牧交错带,坚决制止天然草场开垦。科学划定农牧交错区、特别是界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干旱区的垦殖指数;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当地特点,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展“五代一改”(即以煤、电、沼气、太阳能、液化气代柴,改灶节柴) ,减少薪材的种植量和采伐量。
第三,建立资源型产业群。民族地区具有巨大的矿产、能源、陆地再生、国土及农产品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不能单纯依靠增加投入、通过数量扩张实现数量大开发,它违背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但是也不能通过关停并转一部分中小资源型企业、创办为数不多的资源型企业集团的方式实现高效大开发,因为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企业除个别中央直属企业外,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关停这部分企业就意味着断绝相当部分经济来源,规模效益可能上去了,但社会成本却上升更快,各方面难以接受;民族地区应当维持现有资源开发规模,以联合开发为体制形式,多极发展为目标,实现全面大开发,即以资源开发为中心,大力发展依托资源开发的新兴产业、新型产品,开辟新的市场。重点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如甘肃甘南的蕨菜和临夏的民贸、新疆的哈密瓜和沙枣、青海的钾盐)、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新疆的天山天池、青海的青海湖和云贵的热带雨林等)等。
第四,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区域环境资源的利用水平。建立鼓励科技创新的技术进步体制,形成科技推广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以土地、矿产、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战略,包括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投入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促使整个工业侧重向资源节约型、低(轻) 污染型、质量效益型倾斜。
第五,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连绵的森林与无边的草地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西部地区的特色,人们曾长期认为它们是天赐之物,可随意使用。对其正确的认识应视它们为“资源性资产”。在传统市场框架之内,此类资产的价值没有货币实现的渠道,应建立一种经济生产和交换体系,使它们的价值在市场得到实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先天缺陷,这就使生态环境的价值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公平交换。西部民族地区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应采用系统措施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对民族地区来说,发展经济需开采资源。国家对资源性资产的开发方针是“要充分考虑资源性资产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有偿使用,充分补偿,有利再生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总原则”等。为此,应以新思维做指导,在工程化和经营化农业、集中化和商品化畜牧业、精细化和品牌化加工业、多样化和清洁化能源业等关键领域内实施突破。例如,农业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应以生态农业建设为核心进行综合开发,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手段,施行作物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保健服务的一体化作业,大量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食品,将传统农业变为特色商品农业。再如,畜牧业在、新疆、内蒙古等自治区地位非常重要,为此要深化畜牧业改革,实行定居放牧,限制超载畜牧,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保持草场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生态循环畜牧业;畜牧业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开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地方经济科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畜牧业发展需要协调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畜牧业l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有利于节约利用资源,同时对生态环境也能起到保护作用,达到更理想的效果。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目标,并且在开展经济建设期间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这样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上提出了新的标准,并且能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来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划,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生态循环经济中提倡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废弃物的产生,节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同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畜牧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较严峻,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想要实现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生态循环理念落实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帮助实现更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
2 发展生态循环牧业实现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积极推进草畜一体化工程,加大饲料资源开发力度
畜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饲料选择,传统畜牧发展理念中,饲料的来源比较单一,并且放牧饲养的形式也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大量草原遭受到破坏,草质量也在逐年降低。针对这一问题,在所开展的循环经济中,需要针对经济发展问题采取规避措施,开展草畜一体化工程的建设,丰富饲料使用来源,所种植的饲料也要从高营养,高产量的角度来考虑。在畜牧业发展区建设苜蓿草种植基地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降低草料的生产成本,可以采取烘干的措施来进行处理,有效延长储存时间,在不同的季节里都能够保障充足的草料[1]。这样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更理想的农业与畜牧也结合,对土地资源也能最大程度利用,农作物与草料结合种植,即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不会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2.2 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
绿色环保技术需要从废弃物利用层面来入手。畜牧业发展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垃圾,同时农作物生长也需要充足的养料,可以将这两种需求结合起来,利用所产生的排泄物制造成为有机肥料,这样可以继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作为农作物生长所用的肥料,即解决了化工合成肥料对土地的污染,同时也能降低粪便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绿色环保技术应用还需要在基层中推广落实,提升畜牧经济发展区群众的环保理念,能够从日常生活做起,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避免出现恶意毁坏自然环境的现象[1]。在对发展区域采取控制措施时,也要从这一角度来进行考虑,观察是否存在违反生态环境平衡法则的现象,达到更理想的建设效果,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工作任务开展,达到理想的建设标准。绿色技术还需要农业畜牧业机械设备投入使用的支持,对现场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技术解决措施,并更深入的解决常见问题,观察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角度探讨问题,在技术运用以及资源节约方面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环保技术中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粪便氧化过程中所产生沼气可以用来供暖,减少传统供暖方法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2]。
2.3 增强畜牧业保障体系的功能
仅仅依靠区域内的技术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可持续目标,地方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决,并调查各个区域内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增强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配合,在资源使用方面不断的提升共享性,实现各个区域的促进均衡发展,所形成的畜牧也保障体系也会更加合理。保障功能体系的形成要从发展中不断总结问题,并探讨问题的引发原因,进一步促进管理计划可以得到落实,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确定开展模式,避免出现资源之间的冲突矛盾。保障体系建立要同时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所开展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拥有更清晰的目标[2]。保障体系建立后,需要针对其功能实现现状进行定向研究分析,观察在功能实现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在确保生态环境循环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展可持续经济,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并为下一阶段经济建设计划的落实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在经济发展成本投入上也能够达到节约效果,与经济发展管理目标结合落实,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速率。
结语
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种―养―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环境保护”一体化生态循环畜牧业生产模式,是今后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董全民,赵新全,徐世晓,赵亮,周华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三江源区生态畜牧业优化经营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对立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1
引言
联合国世界环境组织以及发展委员会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规定了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一定要建立在不对后代造成危机的前提下寻求发展的途径为基准。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时,要将二者统一起来,这才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生性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具有共生性。大家在进行物质生产时付出的劳动力,不仅会产生相应的劳动成果,还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并且在人与自然透过劳动进行的物质转换过程里,产生相应的生态效益。劳动是通过人的活动引发的物质转换的过程。人本身作为自然力和自然物质来讲是相对立的。为了在生活中获得自然物质,人会通过自己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人透过运动的方式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己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要在自然界拿走一些物质及能量,并用其他方式把物质及能量归还给自然界。
在“拿走”和“归还”的过程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共同出现的,二者是共存的,因此,二者存在共生性。劳动是所有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了原材料,劳动将原材料转为财富。物质的生产过程不但要将自然界里的原材料变成财富,创造出经济效益,还要引发一定的自然影响,也就是要创造出一定的生态效益,而将人类与自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对立的观念是错误的。自然界指的就是生态系统。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对立关系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里,人类将自然界看成是掠夺的对象,将生产力的发展看成是提升掠夺自然界能力的方式。在这样的观念下,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对自然界采取疯狂掠夺,获取了丰富的经济效益,可是却忽略了生态系统的发展,使得生态效益严重缺失。如此便形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对立关系。
在工业化的进程里,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持续上升,人类研发自然价值的能力也持续加强,人类透过劳动将自然资源转变成生活及生产资料,用来满足人类在生活及生产中的需求。在这一过程里,人类不断扩大开发自然资源,因此而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生态环境中,为人类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表面上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却付出了惨痛的生态效益代价。这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令土壤变成盐碱地、沙漠地。令人类痛失了清新的空气以及纯净的水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危害,这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惩罚。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对立还因为二者的特点有所不同。在社会劳动生产中,付出的劳动直接会产生经济效益,而生态效益并非可以直接产生,这是一个潜在的效益,是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会体现出来的。生态系统不同,所需的时间就不同,有些经济活动要等到很多年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人类在追求近期经济效益,而忽略长期生态效益方面。可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里也具有另一种倾向,就是在经济活动里为了确保生态的平衡,而让人类过回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中去,不赞同发展工业,这是一种只要生态效益而不要经济效益的体现。这样的倾向则属于另一种误区,敢问不开展经济,不创造财富,怎么进行发展呢?
仅仅追寻提升经济效益与仅仅重视生态效益的方式都不可取。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当中,只有依照生态经济的规律,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并且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取得相应的生态效益,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及人类的长久利益,才可以真正让全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三、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下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1.克服经济效益至上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
想要展现新的发展观,就要展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应当建立同自然和平共处的系统的世界观与发展观,建立正确的人生化、价值观,不再片面的追寻经济效益与经济的增长,将此看成是人类唯一追寻的幸福。克服经济效益至上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在追寻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2.强化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
人类要正确的树立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树立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透过教育转变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转变人类生活的幸福观,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便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通过生态学规律进行经济活动
生态学通过整体性、综合性将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以及非生物看做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这样的科学思想以及理论体现了物质世界的有机整体及运动整体的规律,也就是生态学的规律。生态学规律说明了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都不可以忤逆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不然,人类的获取一定会付出代价。
4.开展生态科技,加快科技生态化的进程
人类要在生态科学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科技来形成科技的生态化。开展生态科技的意义在于降低和减少对自然界产生的破坏,进而有效的维护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而科技生态化指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资源使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进而通过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只有与自然和社会之间和平相处,共同繁荣才能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只有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效结合,才能让人类迈向真正的生态文明时代。
参考文献:
[1]张文涛.资源性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与探讨——与贵州实际情况相结合[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38.193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且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的要求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农业逐渐地成为社会研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另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资源浪费,全面地提高该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1.1 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转化受到限制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投入,不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农业发展转型现阶段,则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步伐与其相对应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呈现出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最终使得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高效地推行落实生态农业,且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其效果不佳是不争的事实。
1.2 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政府虽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扶持制度,且政策的执行上,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约束,从微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自身存在的缺陷,便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且资源配置往往不合理,因此,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则城乡二元经济不协调机制依旧存在,在“三农”得到重视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存在各种各样不公正现象,这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1.3 缺乏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广落实,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均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然而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才流失率上升,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农业人口大幅度流动,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无疑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困扰。
2 生态农业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2.1 全面地推行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
全面推行生态农业,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宣教,让更多人民群众掌握生态农业的基本规律、发展规则等,让人民群众知道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结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资源与能力的合理流动,并且以环境的承载力为界限,构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依存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为保证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并存,以便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并且搞活农业经济发展形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地体现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要求,与外部的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需要大力的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开发、营销环保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地探索旅游市场,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更加宽广。与此同时,在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从道义和经济上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双重动力。
2.3 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相关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
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其放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之中,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地出台颁布相关优惠政策,如农业投资、贷款惠农政策等,且鼓励支持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拓展海外市场,从而保证生态农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与此同时,需要拓展规模、经营试点等。全面拓宽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使农民更加全面地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另外,可以专门开设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2.4 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经实践经验证实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作用,而且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地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的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5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强制力,也就是通过政策壁垒的打破,实现生态农业技术与生产成果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被打破,能够有效地激活生态农产品市场,督导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的转变,并且指导广大的农民群众转变思维方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加彻底地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实现自由贸易,而且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与国际物流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农产品信息流、物流等的融合,由传统的计划销售转化为自由贸易,拓展了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范围,且广大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地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营销方案及价格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且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失误,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国际地位。
总而言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提升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并积极拓展生态农业产品的营销渠道和范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理体系,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主要就是指能够影响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总称,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水资源、土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这些都是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所以也就出现了一些过度消费现象,林业资源作为我们生活消费的必需品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大肆破坏,出现了过度消费的现象,造成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1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林业资源短缺,各地区分布不均匀
一直以来我国都以地大物博自称,我国虽然拥有1.95公顷的森林,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仍然无法满足我国人民的需求,因此林业资源却是我国最紧缺的;还由于受到各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分布不均衡现象,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南地区,这样就导致了华北和西北地区森林资源的极度匮乏。
1.2 人们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我国一直以来不断在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家园,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退耕还林政策、天保工程等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在治理的同时不断破坏着森林,可见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足够淡薄。与此同时还因为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对森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认识不到位,只注重GDP的增长,而肆意毁坏森林资源也是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在大部分的人意识里,所谓的生态环境治理就是简单地堵截污染源,而对森林在恢复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对林业工程建设不重视,不能将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真正的联系和重视起来,并坚持管护,最终导致植树造林的效果不明显,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人们生存仍遭受威胁。
1.3 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林业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不断投入。虽然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认可和环保意识的加深,我国也加大了对林业建设的投资,但是由于林业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工程,资金短缺仍是我国面临的关键问题。
2 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措施
2.1 积极植树造林扩大地表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一直以来由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大肆砍伐树木,使大面积地表失去了防固能力,水土流失严重,所以说要想减少水土流失就要积极的植树造林,只有地表覆盖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变林业生态环境。所以说,在进行植树造林的时候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因地制宜,栽种适合当地物候的植物,尽快增加植物覆盖,使更多的地表被覆盖。
2.2 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种植方式来实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植物成长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采用科学规划是必要手段。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多的科学技术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一些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遭受自然破坏,其主要是由于天气干旱以及一些病虫侵蚀导致的,由于植被本身稳定性就较差再加上受到一些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大面积植被死亡,所以说在进行植物栽种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植物。另外还要注意栽种空间的设计,要注意将不同品种的树木混合栽种,要栽种一些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这样就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林业建设同样适用,所以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实施技术创新,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持续下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技术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但是人类同样也面对这来自人口增多并出现老龄化、粮食紧缺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减少等方面的问题,要想使这些问题彻底得到解决就要依靠科学的力量,不断采用新技术,实现林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动员更多的人员加入到林业生态网络系统工程中去要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劳动力加入到工程中去,但是这不是单靠一腔热血就可以进行的,需要政府部门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可以建设生态网络系统工程。
2.3 扩大资金来源,确保一次到位
一直以来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资金来源是最头疼的问题,所以说要想保护人们的家园,保证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就要提升重视力度,按照各地情况来进行统筹规划,将林业发展放入国家的总体规划中去,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可以一次到位,减少中间环节,扩大资金来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3 林业生态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意义
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我国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以促使我国发展多种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所以这也要求实施经济发展平衡,如果只是片面的针对一方面来发展经济都会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失去生命力。
3.1 林业生态环境发展平衡促进林业旅游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更多的人喜欢原生态的绿色生态环境,所以在旅游的时候,更多的人喜欢环境优美、人员较少的地方进行旅游,这样的地方更适合人们修身养性。所以说,对林业资源保护意识的加强就是在保护更多的绿色景区,就是在为我国的旅游事业做贡献。但是发展林业旅游的同时人们也同样面临着林业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比如说有些游客对生态环境认识不到位肆意破坏树木、乱扔垃圾等,所以说,在开展林业旅游的时候还要加强对游客进行环保意识的灌输,这样不仅可以得到丰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将林业生态保护深入人心,加深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2 促进林副产品的开发
在进行林业旅游的同时可以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及现有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如可以开展一些以果园为主题的林业景区开发,这样游客在进入果园旅游的时候不仅可以享受甜美的水果还可以了解各种水果的特性,在离开果园的时候还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水果,同时还可养蜜蜂,利用林下种食用菌等,促进了林副产品开发,增加人们的收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人们的社会追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要加强对环保意识的重视,保证生态平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地加强林业建设,才能保证人们在满足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湘林.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证[J].新疆林业,2008.
[2]卢珊.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制思考[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
[3]张志达,李世东,陈应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J].防护林科技,20087(01).
关键词:能值足迹 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自然资源也因过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008年我国在海口举行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国际合作大会,这次大会上我国提出了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要改变“先经济,后治理”的战略,我国意识到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与紧迫。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目前对中国生态足迹的最近的研究是到2007年,对各省市区域最近的研究到2008年。
生态足迹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n Rees提出,他的学生Mathis Wackernagel 逐步完善的。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这一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徐中民、杨开中等学者在2000年将生态足迹的概念引入到国内,很快被众多学者关注与研究。逐渐在国内形成了有关亚洲国家尺度的生态足迹模型。
能值分析法计算生态足迹的模拟实验
(一)理论基础
能值(Emergy)是由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H. T. Odum)于1986年创立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能值分析是一种新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值转换率把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
(二)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的计算
本文基于能值分析的方法来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太阳能为标准,通过能值转换率把区域内的各项目能量流统一换算成太阳能值,再经过能值密度,来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这样计算出的结果更加准确具有可比性。最后根据结果作图分析其生态经济发展状况。
人均太阳能值的计算。根据太阳能值转换率(见表1),将计算区域内的各消费账户的太阳能值,计算公式为:太阳能值(ci)=消费账户有效能×能值转换率 (1)
生态足迹(EF)的计算。首先计算区域能值密度(P2),P2=区域总能值/区域土地面积,这里的能值指的是可再生资源的能值,例如太阳能、风能、雨水势能和化学能,地球旋转能等。但由于生物圈的作用,能量是流动的,所以在计算时取最大的能值项目作为研究区的总能值来避免重复计算。
下面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来计算生态足迹,其计算式为:式中:ef表示人均生态足迹,ai表示人均生态足迹,ci表示第i种消费项目的人均太阳能值,i表示不同的消费项目,p2表示区域能值密度。
本文考虑到不同年份,技术水平不同,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也存在很大不同,所以进一步改进计算方法,使结果更加严密准确。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EFi,j为第i项消费项目在第j年的生态足迹,Dei,j为第i项目在第j年的研究区产量, Imi,j为第i项目在第j年的进口量,Exi,j为第i项目在第j年的出口量,Tri为项目i的能值转换率,Pri为第j年研究区域内在所有可利用的可再生资源能值密度。
应用此式计算生态足迹,既有对能值的统一,又有对年份不同资源利用状况不同的充分考虑,将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两种计算思想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生态承载力(EC)的计算。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只有可更新的再生资源是有承载力的,所以在计算时只考虑可再生资源,计算公式为:
ec=e/p1 (3)
式中:ec表示人均生态承载力,e表示可再生资源中最大项目的人均太阳能值,p1为全球平均能值密度。本文取可再生资源人均太阳能值中的最大值,这样计算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可有效避免重复计算。
(三)数据来源及结果分析
本文所用的原始数据来源有2008-2013上半年《中国统计年鉴》、FAO数据库、中国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数据库等。全球的年均总能值为全球平均能值密度p1,本文所用数据是根据Odum的相关研究结果而来,根据式(2)和式(3)计算出我国2008-2013(上)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见表2)。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生态足迹在2008-2013(上)年是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增幅为1.4109%,生态承载力总体上是在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4255%。这表明虽然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经济的发展建设,但我国生态依然处在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年均每人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依旧呈现背向的恶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表3是周巧和向书坚在2010年对中国2001-2007年的生态足迹的研究,将此数据与本文的2008-2013(上)年的数据做成图表综合研究分析。由图1可以看出,从2008-2013(上)年的生态足迹明显比2001-2007年的生态足迹增长缓慢很多,生态承载力也一直处在平缓的下降趋势。这样看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有缓和的趋势。这是在2008年我国开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下所取得的成就。
EFI和EFE对中国生态经济可持续性的动态分析
(一)生态足迹指数
生态足迹指数(Ecological footprint index,EFI)是指区域将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计算公式为:
(4)
由上式结果可以分析,若 EFI=100%,表示几乎没有人类生态足迹,如无人居住的岛屿或沙漠;若0
生态足迹效率(Ecological footprint efficiency,EFE)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系统产生单位生态足迹(EF)能够获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即万元GDP生态足迹 的倒数。计算公式为:
EFE=人均GDP/人均EF (5)
(二)2006-2013上半年中国生态经济的动态分析
2006-2013上半年中国生态足迹指数(EFI)。由图2可知,近几年来中国生态足迹指数(EFI)在波动中急剧下降,从2006年的-112.374%下降到2013上半年的-164.178%,总体下降了51.804%,年均下降了6.9072%。2008年之后中国生态足迹指数下降趋势趋于平缓。
生态足迹效率(EFE)的动态变化。由图3可以看出,生态足迹效率(EFE)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大幅上升;2006年为0.0491万元/hm2;到2013上半年达到了0.9336万元/hm2。
虽然图3上中国的生态足迹效率是大幅提升的,这是我国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结果。但是综合考虑,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处于超负荷状态,生态承载力供不应求,中国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持我国的生态资源。
结论与讨论
2008-2013上半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依旧朝着恶性相反的方向发展,生态足迹在缓慢上升,从2008年的3.7436 hm2到2013上半年的3.8212hm2,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4109%。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在波动中不断下降,2008年为1.3762hm2,2013上半年为1.2978hm2,年均减少率为1.4255%。与2001-2007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走势比较后发现,2008年之后中国的生态足迹上升极其缓慢,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调整与改善。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经济时期对生态资源过度依赖和掠夺式开发,导致我国严重的生态赤字现象,所以在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我国的生态赤字现象。
近几年,中国生态足迹指数在波动中不断下降,这表明中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急剧降低。在2008年后生态足迹指数下降趋势略有缓和,这是我国对生态经济重视开发发展的结果。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经济尚处于探索、研究、试点的运筹启动阶段,还未形成普遍的经济模式。我国需要在考虑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减少生态赤字,缓解生态压力,使我国生态经济健康而稳定的发展。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的方法计算生态足迹,使得数据比传统的计算结果更加完整,结果更加准确。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数据误差大,评价标准不统一,研究结果可比性差等缺陷。
本文在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足迹指数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效率,对中国2006-2013上半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估,不仅使得整篇论文更加深刻严密,而且丰富和完善了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体系,对我国制定生态经济方针政策提供更加明确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淼,胡远满,常禹,张文广,张薇.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改进[J].自然资源学报,2008,3
2.唐宁,廖铁军.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2
3.吴隆杰.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6
4.陈成忠,王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10
5.付晓,吴钢,刘阳.生态学研究中的分析与能值分析理论[J].生态学报,2004,11
关键词:林业生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1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11-1
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充分发挥森林的作用,切实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生态强县战略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因此,县委、县政府要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发展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为林业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 强化生态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生态讲座、送戏下乡等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特别是要加强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森林法》及《森林实施条例》等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3 加大科技支撑,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新技术的应用是促进林业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捷径。
生态林业的建设,必须以科技兴林为基础。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必须把林业发展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围绕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开发、森林经营与管理、丰产栽培技术、生态建设、灾害预防与控制、储藏保鲜技术、辅料加工与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支持和扶持推广新品种的培育等研究与开发,突破瓶颈环节,攻克关键技术,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工程以及特色林业等产业发展提供关键的必要的技术支撑,依靠林业科技实现兴林富民强国战略。
4 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林业现代化进程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纵深发展有利于推进现代化林业生态建设进程。首先要建立健全林业经营机制,按照“山区林业商品化、社区林业休闲化、城镇林业绿色化、庭院林业经济化”的发展总体规划格局,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经营与碳汇造林战略,改革创新商品林采伐制度,按照实际要求适时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贴、补助资金标准,大力实行封山育林工程,使其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加快林业产业建设,规范林地、林木合法流转,健全现有的林业要素市场,通过公平、公正交易,维护林权所有者、使用者合法权益。通过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全力打造碳汇品牌市场,促进全县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合理的的发展;最后要不断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优化林业机构,为林业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技术等支撑。
5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体系
林业生产是一项周期性长的基础产业,并且它也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存的特殊产业。如果仅仅依靠投资回报来扩大再生产,必然影响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同时资源配置也无法达到林业自身特点对其所要求的合理程度。因此,要现实森林资源的良性健康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同时要以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为支撑,以引进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切实保障林业生产健康合理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一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6 积极构建生态、产业、文化体系,全方位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首先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打造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现代化林业生态体系,是促进林业生产由“单一用材”向 “非木质资源开发”转变的关键环节,是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的根本解决措施。要建立健全林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御灾抗灾能力,积极预防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加快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其次积极推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积极组织与实施林业产业发展长远战略规划,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特色经济林等。同时要重点发展人造板业、竹木地板业、竹木家具业等,努力实现以林促工、以工带农。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业,有计划的举办原生态旅游节,宣传林业生态文明特色。大力发展原生态文化、竹茶文化、,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
7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依法治林管理力度
在2012宁洽会暨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即将盛大开幕之际,《宁夏画报》记者走进了这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走近了“塞外香”品牌的缔造者胡学文。
记者: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宁夏银川平原,大米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之一。那么宁夏大米的品牌优势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胡学文:宁夏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轻,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加之工业污染少,环境洁净,非常适合绿色、有机水稻生产。黄河在宁夏境内长达397公里,借助丰沛的水源,造就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的宁夏黄河灌区,是全国优质粳稻最佳生态区,标志性作物就是水稻。据历史考证,早在汉代就已大规模开发,至唐代中后期就已有水稻种植。宁夏出产的大米,质地纯正,晶莹剔透,细腻油亮,入口黏而不腻,滑润爽口,口感极佳,在蒸煮品质、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方面都达到了部颁一级米标准。
自宁夏成立以来,水稻种植品种已实现了7次更新换代。近年来,为确保宁夏大米的优质高产,自治区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西北农大及吉林、辽宁、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加快水稻优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的步伐,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在2009年8月,在天津召开的“第七届粳稻发展论坛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评”中,对全国20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进行评比,宁夏塞外香大米以86.1分高居榜首,品质已完全超过了名扬国际市场的日本的“越光”大米,成为响彻国内的高端大米品种。
记者:这些年来,宁夏在保证大米加工质量,助推大米加工业快速发展方面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胡学文:针对进入20世纪90年代宁夏水稻品种多乱杂、旱育稀植技术走样、收割脱离机械落后、大米加工水平落后等情况,1998年自治区政府决定重振宁夏大米雄风,并实施“优质米工程”,在优质新品种引育、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节本增效技术推广、选择引进水稻收割脱粒新机具、扶持精米加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和创造品牌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立优势稻生产基地,这是宁夏大米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也是开发宁夏优质大米的前提。为了不断提升宁夏水稻种植加工水平。近年来,自治区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思路,组织实施了“优质米工程”,示范推广了以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为重点的高产高效技术,坚持统一优质品种、统一机械插秧、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统一机械收获“五统一”的要求,创建水稻高产示范方、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促进了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
记者:品牌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然而这么多年来,宁夏大米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品牌太多,在全国叫得响的主打品牌少。那么,要把“宁夏大米”真正打造成国家级大米精品名牌,您认为在品牌营销、推广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胡学文:“宁夏大米”被农业部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全国唯一的以省区市名义冠名的地理标志产品。就宁夏实际而言,做好“宁夏大米”市场营销策略,首先要在品牌推广、品牌策划、品牌营销、包装设计、产品形象设计上下工夫。
要打造国内品牌产品,让消费者认可,一方面应该统一使用“宁夏大米”地理标志,统一制定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应该采取主抓终端的策略,统一品牌、统一协调,由政府和企业联手,直接建立超市、卖场、高档社区便利店、高档粮油店等终端销售渠道。积极组团参加全国各类大型展销会,组织实施“宁夏大米”产品系列推介会、新闻会,提高“宁夏大米”品牌的知名度,抢占高端消费市场。
另外,从消费的角度而方,打造国内品牌大米产品,可以和旅游产业、旅游线路、旅行社嫁接。稻田捉蟹、稻田出租游客种植,有做不完的文章。宁夏水源足,在旅游景区,种植世界知名的大米,游客可以品尝、可以赠送友人。
记者:宁夏中航郑飞塞外香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从企业创立之初,就一直坚持走“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推进订单生产,这些年来,您认为从中的获益有哪些?
胡学文: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宁夏大米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新形势下 ,发展以“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为基本特征的订单农业 ,对于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产品结构性相对过剩和增产不增收等突出问题 ,具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 提升河南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必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因此我国也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过去关于地区综合实力的衡量主要是从经济能力的角度分析,而在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无法回避科技、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使地区间综合实力的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河南必须要把握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认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出新的发展战略与对策,在新一轮国际、国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及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切而・卡逊发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文中描述了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1972年两位著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推出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书将人类对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即可持续发展的境界。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通常被认为是“布伦特兰报告”,这份报告进一步发展了“可持发展的概念”。但真正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和实践,是始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
1998年中国科学院首次了《1998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到目前为止已经了九个这样的报告,引起了决策层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讨论,并逐步形成了一种较为一致的观点,即应以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代替地区经济实力,成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实力,它是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地区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经济力、科技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和生态力等。其中经济力是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陆地资源、矿产资源、经济实力总量、经济实力人均量、经济结构、经济速度、贸易构成、财政金融等方面情况的综合指标;科技力是反映一个地区科技成果、科技队伍、科技投入、科技活动等方面情况的综合指标;社会发展能力是反映一个地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指标;政府调控能力是反映一个地区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生态力是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指标来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提升河南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思考
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以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为中心的地区间竞争中,河南要想处于不败之地,甚至居于领先地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领导干部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地区间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必将转向地区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竞争。从理论上分析,就是把经济系统放到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的地位,而不是将生态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像有的学者所提出的,在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时将生态、环境等因素纳入GDP的计算体系,甚至于在追求经济发展时,根本不考虑生态、环境等非经济因素。作为河南的领导干部首先应当具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这是提升河南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前提。
2.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河南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能否迅速提升也取决于全省人民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同于传统的综合实力,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是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它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地区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支撑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要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即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与之相对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首先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水平。虽然目前人们对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从目前来看,可持续发展意识不会自发地产生,应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地宣传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问题,使人们从概念上和认识上不断深入和系统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同时应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公众普遍地、积极地参与可持续发展。没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难以实现的。实践可以使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和提高,进而保证河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来提高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这是河南省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期的必要措施。
3.进一步提高河南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提高河南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二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开展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到实现商业化全过程的经济技术活动,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我们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努力开发各项先进实用的新技术;三是努力发展高科技,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四是建立良好的科技进步机制,推动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
4.不断增强河南的生态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系统对经济的作用与反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出来,而且这种作用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加强。因此,要提高河南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必须关注河南生态系统的发展情况,即要不断增强河南的生态力。所谓生态力是指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最重要因素。由于生态力或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决定地区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进快建立起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全省各类生态系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保证河南生态力的不断提高。具体来说,一是要尽快建立起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体系及其实用模式,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步骤和配套措施;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包括对河南生态系统的研究、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三是要建立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专门负责研究河南生态系统的管理及其他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河南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得到有效的保持并不断增强。
5.进一步提高河南人口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一是要在全社会确立知识和人才比其他资本更重要的思想观念。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自然资源、资金等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将逐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作用将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知识资源将占据主要位置。因此人才资本观念的确立是河南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二是大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百年大业,教育为本”,发展教育是河南人口素质提高的一个最基本条件;三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知识或者说人才作为一种资本,它同样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人才不能只用,而且要全方位开发、培训,提高其素质,不能只为追求狭隘经济利润而浪费性地消费人才,必须对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产生最大整体社会效益;四是切实优化人才使用环境。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是在未来人才大战中获胜的客观条件,河南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才能争夺到一大批思想层次高、知识渊博、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人才;五是解放思想,用新的方式吸引国内外的高级人才。人才的吸引是与人才流动机制相联系的,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的创造新的方式、新的机制吸引国内外的高级人才。
6.积极开展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紧进行,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这种形势下,加快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必然选择,这有利于区域内各国、各地区间发展比较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国际间的发展趋势尚且如此,在一国内部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就更为重要。为了在新一轮国际、国内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河南必须积极地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开展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及时掌握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弄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适时的战略与对策,确保河南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
三、提升河南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与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实力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综合实力的提升,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数量性增长,而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提升则是一种质量上、功能上的改善,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种超越增长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河南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就必须首先对当前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原则的数量性发展观进行清理,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原则的质量性发展观。
2.现阶段应把经济能力作为河南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中心
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包括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但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我们应当把经济能力作为河南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中心。这种观点并不是受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经济是生态的子系统,经济的增长不是无限的,它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受到生态系统的限制。但是在不发达地区,“人造资本”相对于“自然资本”仍然是稀缺的时候,追求经济的增长或者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仍然是合理的,但必须同时兼顾其他因素的发展。只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当“自然资本”替代“人造资本”成为稀缺的限制性因素时,生态力将逐步取代经济力成为河南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威: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2]杨丽明:半监督支持向量机及其在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6)
[3]孙慧:绿色GDP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观[J].中国统计,2006.(10)
[4]王智江: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