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时间:2023-07-19 17:2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第1篇

前言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起步较晚,尤其是在与市场经济并行模式下,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经济价值体现并不显著,对高教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相对处于弱化地位。纵观社会环境、大学教学主体以及创业教育的实际现状,我们发现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方向偏差,需要全社会合力,构建万众创业环境,促进高校教育活动向市场经济靠拢。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衔接问题

1.万众创业尚未形成有利的社会影响。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视自主创业为读书人谋求生计之下策,以出仕从政报效邦国方为上等的儒学观念,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根深蒂固。因此,很多大学生以出国深造、进入政界、科研界或者考取公务员为光耀门楣之举,高校求学期间的个人志向沿袭传统,对于当今社会、国家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未纳入考虑范畴。其次,宏观层面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律规制,在制定和实施上未形成有效影响力,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之间缺少有效的实现途径和保障体系。此外,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机构不完善,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创业教育的经济价值不能显著体现。

2.创业教育未体现出市场经济导向。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教育主体活动应以市场经济发展运行及其客观规律为依托,进行策略性的知识体系、课程设置调整,从目前高校教育体系来看,与市场经济并行的就业教育、??业教育中,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未得到明确体现。首先,在教材上表现为过于偏重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关市场经济的内容停留在理论知识研究上,很多学科对此更是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市场经济的阐释、应用均倾向于理论化、书本化,缺少鲜活的案例和比对分析。其次,创业教育中的市场经济认知部分,内容设置较为肤浅,未触及根本,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竞争机制,讲得过于笼统,使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无法形成全面的、生动的了解,从而削弱了创业教育的经济效能。

3.创业教育脱离了市场需求。创业是一项具体的、具有实践性质的经济活动,在此之前,高校教育注重知识性、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深度教育,人才的技能培育和能力转化相对薄弱。在万众创业背景下,创业活动的第一步就是立项,创业立项决定着创业的方向,并对创业过程的顺利与否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经济活动缺少了解,因此,在立项上普遍存在着盲目心理,大多数人会选择听取家人意见,或者涌向热门投资行业进行创业,忽略了市场的考察和调研,未能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在立项选择上很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经济主体需求的片面、盲目现象,致创业难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规划。

二、构建高校教育的经济发展方向

1.多方合力,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高等教育人才进行自主创业,构筑高品质创业体系,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可行性路径。以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富强、经济强盛的民族复兴梦,从本质上说,离不开经济实体的大范围创新、大幅度增加知识含量,以及高新产业的迅速崛起,高校教育鼓励自主创业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大学生群体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高素质人才投身创业领域对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旧有观念成见,在意识层面形成万众创业的认识。其次,国家宏观政策、法律规制以及地方政策的扶持规划,都应体现出鼓励高素质人才自主创业的政策氛围,政府部门需完善服务体系,制定相应的创业扶持、优惠政制,为创业行为提供宏观调控上的支持。

2.结合市场经济,改进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应与市场经济密切结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经济知识,对市场经济有相对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市场经济进行专业分析,并将相关知识融进教学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展规律,为创业行为储备必要的经济基础知识。高校教育在提供创业指导时,应使创业活动与市场内部运行机制相契合,尊重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增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教学内容,增设实践环节和调研环节,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熟知市场经济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凸现创业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促进教育经济发展。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实际,突出创业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实性,使高校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性、适用性增强。

3.联系实际,使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在立项选择上,大多数学生倾向于成本小、投资风险低的热门行业,如网络开店、餐饮行业等;或者是以自身专业为基础,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创业,如设计类学生利用自身在设计上的专业优势,承接相关设计业务;或者突出自身的技能优势进行产品开发、生产,从而实现自主创业。高校教育应突出创业立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在创业立项时综合考虑自身条件、专业能力以及社会资源优势,以发挥强项优势,从自己熟知和感兴趣、有资源的领域着手,并结合市场外围环境,通过深入调研和考察,提出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创业风险规避措施,使高校教育在创业大环境中,体现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先进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与问题

进入21 世纪以后,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数据统计,高校毕业生2016 年已经达到765万人。2017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不多,学生参与度不高。大学生在学校创新能力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培训相对匮乏,对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掌握知之甚少。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开展活动逐渐增加,科技创新创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覆盖面相对较低,受到资金或人力的制约。其次,政府硬件资源投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矛盾。为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政府全面落实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税收优惠办法,搭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从多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然而,由于高校方面缺少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专业创新创业师资严重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无法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导致多数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面缺乏认识,创新自主性不强、意识薄弱。

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难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一毕业就有可能面临着失业的危险。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创新创业,可以让大学生实现就业,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职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至关重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就业创业技能、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不怕失败的探索精神,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基本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毕业后,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生,去创办自己的企业或者公司,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参与,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技能和创业价值观与态度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高,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

(一)强化创业教育实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

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应以强化教育实效为核心任务。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要加强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创新创业指导师资应该具有充足的热情、创新观念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知识,掌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授技能。其次,要有计划地邀请成功企业家、资深创业者深入高校开设系列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催生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三是要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有体系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让学生形成对创新与创业的基本认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形成科学的创业知识结构,确定科学的可行创业目标。

(二)完善创业咨询内容,帮助大学生增长创业知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还可以提供“软服务”,即咨询性帮扶服务,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分析,可行性分析等肃清大学生创业中的顾虑和主观障碍。防止因缺乏认识和相关分析技能等造成的创业动机受挫。另外,平台还可与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生涯决策辅导、创业模拟训练等服务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熟悉创新和创业,不再将大学生创业看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促进校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相结合,成立创业导师、创业咨询专家和创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三个层次的创业咨询专家团队及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创业咨询活动。

(三)提高项目孵化成效,帮助大学生激发创业潜能

促进创业项目成功孵化是大W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工作的内在要求。要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人才聚合优势,有效发挥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筹协调功能。一方面促进以团队的形式传承既有优势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高新技术项目的储备。通过创新赛事和创业项目孵化的相互渗透,锻炼科技团队,扩大技术积累,增强了市场嗅觉,为创新创业的一站式服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参考文献:

[1]韩京昌,冯研,李莹.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J].中国市场,2015(14):65-66.

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与研究

上个世纪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多种特殊优待和政策照顾,对当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毕业分配制度,而用人单位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少数民族人口优待任务,也乐于接收少数民族大学生。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和推行,我国政府转变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强调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对求职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不再拥有政策上的优越性,因此,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帮助其提高各项技能,有效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解决当务之急的必要手段。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即career planning,指的是对所担任的职务及工作内容、对自我成长与事业发展所进行的持续性、系统性的长期计划。对于各大高校的学生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得越早越好,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督促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增强对自身优势与缺陷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其确立人生目标和未来努力方向,有利于实现最终理想;使高校学子充分认识到自身状况与职业理想间的差距,树立发愤图强的决心;有助于大学生提升专项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强其信心和劳动市场竞争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教育仍然相对落后,大部分的就业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位于偏远地区甚至国境边疆,许多居民长期脱离与外部环境的接触,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很难保证不受到某些落后观念的影响,无法做到与当代先进理念的完全接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狭隘,认为职业生涯的规划仅仅包含就业、择业两方面,完全没有听说过职业倾向测评、网上职业课程、网络职业辅导等现代职业生涯规划手段。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选择方向十分不平衡,发展意向为毕业后直接就业和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人数各占一半,而选择创业的几乎为零。经国内教育学家分析,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四年的本科学习成果和自身的素质、能力并不是信心十足,走向就业市场实属无奈,因此就更谈不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而大多数选择考研的学生也是因为畏惧当前艰难的就业形势,出于逃避或者随大流的心理继续留校学习。事实上,在目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优待政策,鼓励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积极创业,发展地方经济。但受制于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环境和传统思维方式,绝大多数大学生错过了依靠自身力量和本领创造财富的大好机会。

三、如何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落后的教育培训团队,许多教师自身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更不用提向学生教授职业生涯规划。少数民族地区各大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培养,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开始培训课程,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利用学校社会资源,聘请有关方面专家,指导教师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和了解,且可以直接面向学生授课,将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职业规划理念传授给师生。

国内有好多高校有少数民族班,教学时间一般为五年(含预科班),当地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五年时间,制定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计划,自始至终将此项教育工作有效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在学习初期,各高校要将师资力量着重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根基,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做充分准备。从大三开始,学校应在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其提高对自身能力、素质特点及当前经济市场环境的了解,指导其逐步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大学四、五年级时,学生可通过各种社会及校园渠道,开展实习、实践和调研活动,进一步增加对劳动市场和职业方向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学校应广泛、全面开设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课程,充分调动校内、校外的各种优秀师资力量,在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高其就业比率和就业质量。

少数民族地区各大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当前市场氛围、学生成长环境充分的重视,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课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市场环境中,劳动市场的发展也是瞬息万变,如果缺乏对目前形势的清晰认识,则会造成对自身竞争力和周围环境的判断失误,导致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各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其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因其特殊的成长环境而具有与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不同的特征、特点。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位于我国远离中原、沿海的地区,有些甚至在靠近国境的边疆区域,地形特点复杂,许多地区被高原、盆地、草原、森林等覆盖,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生产力较为低下,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城市,与外界缺乏沟通。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长期无法与现代先进思想和理念接触,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严重不足,仍保留了大部分传统观念与小农经济思想,更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的认识。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不能盲目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概念,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尊重其风俗习惯,根据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工作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是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管理,是促进各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迎果,代芳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素质拓展具体模式初探.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106-107,112.

[2] 刘利英.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 高俊山.关于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科教导刊,2013,(6):167,174.

[4] 李忠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课;课程改革

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改革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推行使得高等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掌握方法和钻研技术,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但现阶段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差,这极不利于我国竞争力的提高,并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研事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投入,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与创业指导课程,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1.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含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把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相结合而得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一种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其主要观点有:对新生成想法及所需资源进行整合并以此进行探求与鉴别的能力;对新成立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批判思维和远见的能力。总而言之,创业教育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2.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依据,对其教育效果的评价也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等。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关知识的积累,并把创新创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根据市场变化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课现状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与经济发展程度、人才需求模式及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当创业在社会中广泛流行时,高校才把创新创业教育引进课堂。1999年,清华大学首次举办了高校创新创业竞赛,之后各大高校也纷纷效仿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到2012年,创新创业竞赛的参与者扩展到教育部门,这增强了创业教育的权威性,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全国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正在逐步开展,但还有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关键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雄厚,教师教育水平不专业;无实训基地,教学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离不开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开设要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相符。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改革措施

1.明确课程指导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的理论指导、实务分析和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核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基础是创业理论指导,它对创业进行分析和探究。创业实务分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创业的程序进行实务分析与研究,对创业过程中的经验、素养及商业机会等进行总结概括。创业实践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与实务研究,而是把这些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对理论和实务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改革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创业的能力,使之把理论付诸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掌握市场动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经济的发展。

2.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课程改革提供支撑

课程的优劣与教师的水平息息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开设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指导经验,以使创业指导的质量水平得到保证。高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对其进行岗前培训、骨干研修、课程轮训等,同时可让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找出不足之处,使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的质量得到保证,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并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

3.改变学生片面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许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指导课的认识比较片面,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未能投入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因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上,教师不仅要传授与创业有关的知识,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需要加强学生的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可邀请高年级学生分享学习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发掘自己的优势,找到与自身实际相符的职业,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此提高自身能力和自我素养。

4.改变教育理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高校应尽快改变教育理念,与国家发展趋势相适应,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投入。首先,可以成立机制保障机构,设立应用型人才培育中心,制订相关制度和方案鼓励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同时,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对课程教学质量水平进行评估。还要加大物质保障,提高对教师培养和课堂经费的投入,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以此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设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时展潮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改革需要明确课程指导核心,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改变教育理念,改变学生片面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让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造思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的开展,能为我国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使我国逐步向创新型国家转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创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5):261-261,262.

[2]刘景宏.基于高职学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80-181.

[3]刘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创业指导课程新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5(12):7-7,9.

第5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对策研究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当前整体就业形势严峻。艺术类大学生做为特殊专业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有着和普通大学生即相关又特殊的部分,他们的就业环境受中国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变化影响更大,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专业性结构矛盾

目前人才市场,艺术类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具备的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问题。一个方面,艺术类高校热衷于增设当时热门专业或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热门反映的是当年的情况,蜂拥而至的热门专业大学生在几年后毕业时当年的“热门”可能已成为“冷门”。另一方面,一些普通高校不顾条件,在师资匾乏的条件下,盲目开设学费较高的艺术类专业,培养的艺术人才必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不同学历、层次、性别毕业生的就业竞争

从总体来看,提供给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对学历、层次的要求在当前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增加了对专业研究生的需求量,而本科毕业学生供求则基本饱和,专科生出现供大于求。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性别的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时竞争,这就形成了相对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之间的竞争,迫使低层次的毕业生就业越发困难。再就是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不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就提出必须重点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只招男生等过于苛刻的条件,这就会造成大材小用、有才却无用武之地,使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难找到称心的工作。这种结构不平衡的就业需求,浪费了非常大的人力资源。

(三)就业需求的区域差距

艺术属于大众的,但是艺术表演者或者艺术家毕竟是小众的群体,在当前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艺术类大学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直接制约着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规模集中在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而艺术往往与经济挂钩的相对紧密,这就促使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更多地流向发达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又促使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只考虑城市。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对策研究

(一)发展国民经济,调控经济结构

只有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才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中新增更多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机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要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保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要不断加强对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发展以提高就业总需求,促使人才科学的分配,来减轻当前相对较高的就业压力。就当前看来,大学生就业还没有从“孔雀东南飞” 的状况中转变过来,主要是因为我国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广大的农村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对大学生吸引能力不强。只有广大的农村和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地区之间的生活、收入差距不断减小,相对落后地区对艺术类人才的吸纳潜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艺术类大学生就不会集中的去东部沿海地区及发达的大城市就业。只有这样,才能给每年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所以说各级政府应该发展国民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控,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增长。

(二)完善艺术人力资源市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下,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因素中涉及的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发生了变化,均衡合理配置的核心逐渐由原来的计划、分配、定向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给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通道,和更加宽广的选择空间,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政府部门还要强制地方政府取消限制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地方保护主义,让艺术人才充分发挥自由,公开、公平的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各级政府部门还要采取其他方法和措施,维护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竞争的公开、公正,避免由于社会中靠“关系网”、“贿赂”等现象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不良的影响。建立一整套规范、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新机制,许多因素参与其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加快与完善高素质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通过市场本身的调控能力,无论在产业分类,部门机构分配,还是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环境上合理均衡的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紧跟市场信息,引导和调控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

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的新的人才市场机制,能够更好的促进高等教育通过市场的调控来建设学科和培养人才,做到人才能够合理的使用和配置。

首先要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和指导,依照国家和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根据当前国外、国内经济的总体情况和就业形势,引导高等学校中的相关艺术专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使艺术类大学生学有所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发展中。在目前以教育部为主的教育主管部门在现有高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基础上,要有选择的引进国外成熟、先进的经验,对各高校相关艺术类专业定期进行评估,依据市场变化加以调整,实现高等艺术教育评估渠道和方法的多样化。

其次要控制艺术类专业的扩展速度和招生规模,我国近几年高校对艺术了大学生的扩招,呈现时间上的突进性、规模上的膨胀性特点。这样突进性的扩招必然会带来艺术人才出现空前的拥挤、供不应求的现象,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不会相应实现快速的变化,经济水平和社会需求也不会出现相应的空缺,也就是说,庞大的艺术类人才的数量与相对稳定的经济水平和社会需求之间不和谐,产生矛盾。所以我们就要从高校对艺术类扩招的规模和速度上进行思考。规范高校对艺术类扩招的行为,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标准,保证该扩招的扩招,没有扩招能力或者专业饱和的要进行制度上的限制,甚至是停招,使扩招的规模和速度保持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经济增长的水平的相适宜,这样,我们既应国家发展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的扩张,又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合理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平稳进步。

(四)制定专项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鼓励政策

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必须要制定专项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政策来鼓励大学生到城乡的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事业单位就业,并且要鼓励自主创业,还要鼓励各单位和企业积极吸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首先,制定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通过给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选聘招录优惠等政策,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一线工作,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及应征入伍。

根据当前在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的难题和参照国外发达国家以前的经济发展及就业问题预测将来我国艺术类大学生将要可能发生的各种困难,分析社会经济发展、高等学校艺术专业建设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之间的联系,以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为主要目标,制定新的相应的专门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减小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五)艺术类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艺术类大学生要转变“我们是精英”的思想,要从只要学艺术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体面并且高收入工作的错误认识里面解脱出来,要根据就业形式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双向选择的双方地位逐渐平等,跳槽、解聘、待业等现象越来越多,已不再是以前的一份工作定终身。艺术类大学生还需要调整就业的心态,应该认识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给艺术类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转变狭隘的攀比心理、投机心理、“等、靠”的依赖心理和自卑消极心理等不良就业择业心理,根据个人的理想、性格、学习成绩、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来找适合的岗位,保持良好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就业。

艺术类大学生从踏进校门那一刻起就开始观察社会,做职业准备,确定职业理想,在校期间除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应有意识、有目的的及早的规划好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明确努力方向。寻找利于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理智、客观的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大多艺术类大学生更加富有激情,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面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艺术类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敢闯敢干,自主意识强的创业潜能,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益。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人才资源对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艺术类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兴平.艾楚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第6篇

还是在读高中时,听说大学生每年暑假都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我既感到神秘和好奇,又非常羡慕和向往。步入大学后,通过几年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暑假期间走农户、进车间、下矿山、积极调研,深入实践,主流是好的。但是,理性分析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尚存在目的不明确,信息不灵通,关系不协调,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通过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梳理,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种类型:

1、应付差事型。一些同学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到位,加之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因此对参加实践活动思想上懈怠,行动上消极,实践活动的内容表格或靠打电话问熟人,或凭空想象、主观臆断去填报。实践活动的鉴定不是家长填写,便是家长找人填写,这种现象势必造成高分低能,知识僵化,最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

2、单枪匹马型。独立特行,有想法、有抱负、单独前往企业调查,无可厚非,但由于个人经验欠缺,知识及阅历局限,虽然身入心也入,实地参观了企业,了解了运营形式和管理模式,却难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调查的问题无法提出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使社会实践活动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3、闭门造车型。数据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据,一切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调研,都离不开翔实的数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掌握重要的数据和资料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唯数据是听、唯材料所用。一些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只注重查看企业的简介、历年的工作报告及经验材料,忽视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对被调查企业的困难和挑战视而不见。调查材料洋洋万言,但空洞乏味,苍白无力,被调查单位一无所取,自身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4、雾里看花型。笔者了解到一位学习法律的大学生,暑期回到家乡县级法院实习一个月,每天上班8小时,所做的工作却是收文发文,接电话叫人,打扫卫生看门。法院开庭他因值班不能旁听,群众来访说他因经验不足不让参与,偶尔看到案件卷宗,却不能直接见到当事人,分析案情,解决纠纷,好似雾里看花,难辨真伪,致使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形成“两张皮”,互不关联。

5、观光旅游型。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在思想上缺乏认识,行动上随意浮躁,放暑假后七八个人聚集在一起,既不商议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也无人牵头做准备工作,而是攀亲比贵,找关系显能耐、借车辆、要物质、兴师动众,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活动内容,不但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自身没有受到锻炼,而且在群众中还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6、打工挣钱型。极少数同学因家庭困难,利用暑期打工挣钱。不可否认,打工本身也是体察民情、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增长阅历的好形式。但一般大学生打工主要是做零活,而不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得到一份收入。因此,不但所学专业知识得不到有效巩固,而且更不能很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有时还会导致本人丧失学好专业的信心。

上述六种情况的存在,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组织领导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现实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事关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活动的质量呢?笔者认为,把握好“三个结合”至关重要。

1、把个人积极准备与学校组织培训相结合。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必须准备充分。这种准备包括思想认识的升华、专业知识储备以及技术资料的收集等各个方面。尤其是要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安排、活动方式、调查提纲及服务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题培训,应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重点培训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增强吃苦精神教育;二是传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三是确定好负责人并做好组织方面的落实。通过培训,让同学们掌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同学们进行社会调查和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只有这样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克服盲目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建议学校公开实践活动的内容、经费、考核标准、奖励办法,对考核标准要有硬指标,以期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把个人努力与地方支持相结合。调研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但需要自己的积极努力,更离不开被调研单位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大学由精英教育转为平民教育,人们对大学生没有了过去的神秘感,但对90后在心理上却有一种怀疑抑或不放心的态度。尤其是被调研单位,既要介绍情况,还要关照吃住行,所受麻烦较多。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首先要放下架子,用吃苦耐劳的精神,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淳朴的语言,感激的心情,打消人们的疑虑,赢得积极的配合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情况,掌握实情,使调研活动有意义,有收获,真正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用一份心,尽一份责。

3、把个人心得与同学们的经验交流相结合。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调研涉及方方面面,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们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程度上都有许多收获和经验,有的同学对专业问题有了新认识,有的同学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新理念,有的同学对民生有了新体会等等。辅导员应适时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广泛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实践活动所触及的社会消极腐败现象,要采取科学引导的办法,解疑释惑,提高同学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创业;影响因素

高校扩招以后,学校规模越来越大,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需求与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形成尖锐矛盾。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天地,城乡一体化建设、农业生产机制的转变、“三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为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劲的动力。新农村建设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民,尤其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广大农村留守农民不具备建设新农村的能力,不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进入农村,充当农村科技创业先行者,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和相关政策的缺失,给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研究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政策,对促进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具有深远意义,更有助于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的顺利展开。

一、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的必要性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国家经济发展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大学生创业率。大学生创业率高的国家往往经济发展能力较强,创业率低的国家经济发展能力较弱。创业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具有很大的潜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式依然很严峻,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和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改变严峻的就业形式,增加大学生就业渠道,学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突破、新尝试和新模式,也是无法改变的趋势,这不仅是体现大学生能力,锻炼大学生成才的新模式,更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新途径。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的问题,也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另外,大学生利用自己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农村创业,可以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型农业,需要有知识、有文化、会技术,并懂得如何经营的新型农民,而要培养这种新型农民就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大学生到农村进行科技创业,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有着积极意义,有助于培养出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有知识、懂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政策,二是科技。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需要高素质的人去执行,毫无疑问,这个重担落在了广大大学生的身上。农业农村的发展,有赖于农业的创新。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有助于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朝着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城乡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结构改变;促进城乡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同步发展。

二、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影响因素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一)传统观念阻碍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

在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大学生毕业就业的目的自然而然变成要在城市就业。况且,到农村就业和创业是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和支持的,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很多大学生即使有去农村创业的念头也很快被打消。另外,有一部分大学生想到农村创业,但这些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理想性因素偏多,大多是因为想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其出发点就不正确,态度就自然不会正确。农村环境不比城市,很多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加上心理脆弱,遇到困难就退缩,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因此,思想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只会是昙花一现。

(二)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创新能力

创业首先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市场规律和一定的管理知识。到农村创业,不仅需要掌握农业发展的特点,还需要对“三农”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现在的高校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教学中缺乏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了足够专业知识的同时,缺乏对创业知识的掌握。而创业教育的严重脱节又使学生创业知识储备不足,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了空话、套话,无形中加重了创业的难度。

(三)扶持政策不到位,创业受限

目前,政府对农村创业扶持对象主要有四类:农民、辍学的学生、农村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民工。对于以上四类人,政府会有相关的政策和资金加以扶持,对他们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和农业技能培训。由于资金和人数的限制,大学生通常都被排除在外,并不能享受政府的扶持。而很多要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也只会选择有扶持大学生农村创业政策的地方去,并且,只有选择当地政府规划的项目,大学生才能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失去了该有的主动性,只能很被动,有时甚至违背自己意愿,如此以来,大学生创业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四)农村市场环境不佳

由于资金不足、交通不便,严重影响农村市场建设,制约着农产品的流通和价值的实现。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仍占主导地位,国家的投资仍偏向城市,农村市场发展资金受限。同时,还存在法制不健全的现象,农村市场秩序混乱,缺乏良好的市场风气,市场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对于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为其创业提供环境保障,是其创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要改善这个问题,既需要国家积极扶持大学生农村科技创业,又需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需要大学生自己解放思想,掌握扎实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吕军书.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8(7).

[2]张继梅.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途径分析[J].农村经济,2011(2).

[3]邢安刚.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计算机专业;契合;就业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37-02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经济新常态的契合点

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调整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趋于多元化等特点。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优化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以互联网为基础,借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优化三大产业,带动互联网+新兴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无疑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十分有利。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一方面,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变到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兴起,需要高素质的服务性人才,这为大学生在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知识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将会逐渐凸显,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建设者和改革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者。经济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的增速放缓虽然带来就业市场上用工规模数量方面的下滑,但是它同时也为计算机等朝阳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能力结构和就业市场结构之间的矛盾。总之,新常态经济产生新的产业结构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之间的契合为解决计算机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专注于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缺乏对国内经济形势的了解。理工类大学生学业的特点和繁重程度更容易让他们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认知模式,把认知范围局限在学校和本专业上,导致他们对国内经济形势难以深入了解。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经济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并不是十分清楚。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他们也无法切身感受到经济环境对就业的巨大影响,更不用说经济运行的新逻辑对就业的影响了。

2.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与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转化能力差。就业是自身能力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一端连着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另一端连着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就业市场。学习是一回事,就业是另一回事,很大的一部分学生要进入企业而不是进入更高学府深造,但是学生在高校学习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联系不紧密,大学生的很多知识和技能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屠龙之技,学不能用,学非所用。

3.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不科学、系统,就业创业目标盲目。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知己知彼,“知己”即知道自身的能力和目标,“知彼”就是要了解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更有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后要干的工作,没有把社会经济的需要考虑进去,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随意主观,缺乏必要的指导。在实际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对自己以后就业的行业、自身就业的条件能力没有清醒的认识,更谈不上规划职业生涯。

4.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是农村籍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服务业领域就业重视不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值3.8万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值18.58万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值19.61万亿,增值7.9%。但是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上集中在第二产业就业,很少进入服务业就业,甚至从心理上排斥在服务业领域就业。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心理影响的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等办公室白领,认为服务业就是低人一等,所以他们在就业意识和职业目标的选择上就排斥服务业。

5.农村籍计算机专业学生排斥回乡就业创业,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认识不够。农村籍计算机专业的大W生上大学的重要动力就是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他们从心理上就排斥回乡到基层就业创业。他们在就业目标和能力的培养上都偏向于学习高新技术,从而加大留在城市就业的可能性,忽视了在基层就业的专业技术的优势和对技术运用到农业后“互联网+农业”的巨大潜力。

三、经济新常态下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1.学生工作者要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明“经济新常态”大势,构建就业“新常态”。首先是帮助学生解读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运行逻辑,对就业的经济背景和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崛起的现状,学生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分析新常态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需要,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适应于“新常态”经济下的市场需求。其次是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构建适合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布局需要的就业意识,引导计算机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升级改造农业、服务业,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到国家需要、自身有技术优势的基层、乡镇就业等地区就业创业。

2.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把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相结合,建立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学生工作者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时,要以经济新常态为就业创业背景,帮助学生寻求符合经济新常态需要的就业目标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进行靶向性职业目标规划和专业素质培养,要坚持把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就业市场需要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对专业和就业能力进行靶向性培养。

3.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专业优势,进行互联网经济领域的创业。计算机专业学生有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可以借助技术优势优化升级三大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以专业优势进行创业,发展就业新思维,促进就业新常态,以创业代替就业。技术本来是越高精尖越好,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就业创业,就更应该关注技术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应该说技术在经济领域应用得越广泛、计算机技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越多越紧密,计算机学生的就业就越好。

4.学生工作者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服务业领域实现就业、创业。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作为高技术和高素质的大学生将会成为取代农民工的第二代人口红利群体。计算机行业作为朝阳产业,也会在新常态经济下更加有所作为。学生工作者要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认清新常态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转变他们对服务业的狭隘看法,鼓励他们运用专业优势优化升级服务业,在服务业领域实现就业创业。

5.引导部分农村籍计算机专业学生回乡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目前根据国内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是利用专业优势发展互联网加农业经济。农村籍大学生与农村有天然的联系,在农村有深厚的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整合人力资源。农村籍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农产品的销售上提供技术支持,利用互联网宣传本土特色农业。

总之,笔者认为,经济新常态下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要把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就业市场需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三者结合起来。首先要帮助学生寻求经济新常态和自身就业的契合点,把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与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实现靶向性就I。其次要充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升级服务的层次和质量在服务业实现就业。再次要帮助农村籍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与农村、农业的天然关系,在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就业和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钟经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N].经济日报,2014-07-28.

[2]钱威.社会实践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J].北方经贸,2011,(5):78-79.

第9篇

关键词:农科 大学生 经济学素质

高等农业教育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需求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农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农业经济学、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够站在大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高度来认识和服务于农业生产,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培养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将文、理、工、农科等人为地分隔开来,各自封闭、自成体系。鉴于专业设置的原因,一部分农科大学不太重视人文社科教育,更不用说经济学教育。农科大学的专业分布以农科为主体,主要教授农业科学与作物生产科学领域的知识,对农科类学生缺少人文经济素质的培养。

农科大学的科技专业教育是教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经济学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利用好专业技术知识,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经济学思维方式是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农科大学生也对学习经济学知识有强烈兴趣。

第一,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门学科。市场经济环境要求身处其中的社会成员具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能够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世界,判断事物的是非,估计局势的发展。农科大学生是未来的“农业科技人”,必须掌握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本领。

第二,经济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的人际和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学好经济学不但自己享受人生,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懂得怎样赚钱,怎样花钱,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

第三,做好农业自然科学工作应该具有相应的经济学技能。农业科技项目设计必须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自然科学研究必须进行初步的财务预算,农业新产品开发必须注重成本收益分析,农业项目建设必须进行资金筹措和安排,所有这些都需要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作为未来的农业科技从业者,农科大学生有必要在大学阶段学习经济学知识。

第四,农业科技从业者需要基本的个人理财知识。除了农业科技行业本身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外,农业科技从业者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经济学知识,也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物价、利率、股票、基金、房产等知识,也关注个人财富的增值或缩水,迫切希望掌握家庭理财的投资渠道。农科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也是生存的基本需求。

第五,农科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由于专业范围狭窄的原因,农科大学生更希望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理解自己身边世界的能力,从而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获取更高的工资。因此,本科阶段了解经济学知识,可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的兴趣,也可能是部分农科学生未来成才的选择之一。

二、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农科大学生不需要进行系统的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其着眼点是对一些常识性、实用性、生活性的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经济学的基础。其原则是宜广不宜精。

因此,我们建议,农科大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素养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经济学基本理论。农科大学生应该了解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动态,认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总体框架。通过对微观的供需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的学习来理解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经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通过对宏观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的学习来理解政府政策的制定依据,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利用经济学作出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第二,消费与理财方面的知识。农科大学生也需要了解个人和家庭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税收对个人生活水平的影响、汇率与利率、证券与股市、外汇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基本的消费知识和理财能力。

第三,投资管理、会计统计、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农科大学生将来可能会从事一个项目、一个公司、一个团体的组织工作,必须具有基本的经营与管理常识。要看得懂简单的会计报表、会基本的财务预算,进行职业所要求的统计。掌握关于农产品市场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服务于“三农”,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第四,金融经济方面的知识。作为新时期农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农科大学生应该对家事、国事、经济事,事事关心。应该学习关于银行与货币政策,政府与财政政策,国际贸易、金融危机等一些经济学方面的常识,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社会民生。

第五,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曼昆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农科大学生应该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如就业、婚姻、购物、交际等社会行为,用经济学来看待生活,增进个人福利的提高。通过经济学,透彻地理解生活实践,提高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出正确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是对人们的选择博弈和社会资源配置的研究。但不少人总觉得它太抽象、太难学,实际上经济学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其理论既可以用抽象的数学工具来表达,也可以用生动活泼的例子来说明。只是对农科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掌握“生活经济学”就行了,应该重视来源于实际经济生活的素材积累,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基于经济学原理来思考问题,以促进学生理解并准确把握个人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三、培养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的途径

农科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农科大学生培养经济学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在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中列入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并通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具体的培养途径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设经济学素质课程体系。将《经济学原理》列为通识教育课,设置一定的学分,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学体系与轮廓、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常识性内容,供全校学生选修。此外开设《生活中的经济学》、《投资理财学》、《会计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等系列课程,各课程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使课程体系凸现整体功能。各系列课程的选定应注意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学素质课程的专业性不能太强,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二是经济学素质课程的教学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研讨课”、“案例课”、“问题教学课”等,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的或实践的问题。团体学习是主要的课堂组织形式,每个学生都要充分展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论;同时聆听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造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培养经济学思维,创造实践的过程。三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拓展教学信息资源,扩大教学信息交流范围,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等,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设立属于课题性质的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使农业科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有机结合。跨学科课程可以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开设经济学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校内外著名学者或政府官员、成功人士、知名校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经济学讲座,联系现实介绍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学理论最新动态、前沿问题等,丰富学生的经济学知识面,鼓励同学们在学术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扩大视野,跟踪前沿,将新理论和新方法与中国的现实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解释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

第四,开展社会实践。结合当前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如经济一体化、通货膨胀、房地产、股票、基金、经济泡沫等,开列选题,鼓励学生假期开展专题实践调查。学校可以组织调研报告或实践论文评比,对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第五,推荐经济学课外阅读。对于具有强烈学习兴趣的农科学生来说,教师可通过推荐阅读通俗易懂的经济学相关著作,提升其经济学理论水平。

第六,注重潜在的、非课程教育形式的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成立各种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创业项目大赛、模拟炒股比赛等,提高学生经济学兴趣和理财素养。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浅论在理工科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009(2).

2、李小平.论大学生创造性的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3、杨江帆.当前农科大学生的素质缺陷与对策措施[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2).

第10篇

社会发展,环境骤变,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必须紧跟时展才能适者生存。有人说“就业难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结构矛盾的产物”,但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还是个人原因在起决定作用。面对形势严峻的环境,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与实力是就业的根本。但很大一部分当代大学生不能认清自身原因,只一味将责任推向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结构,致使“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大学生只有更好的认清就业形势,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且通过合理的途径得到修正和改善,才能真正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具体原因

(1)自身定位偏颇不准,职业生涯模糊迷茫

部分高校大学生自信过度,眼高手低,总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不能静下心来仔细思索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对于某些职业缺乏公正的认识,比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这无疑是对职业岗位的认识不清。郑贤曾说:“真正伟大的事业是从平凡的岗位开始的”。眼光过高,自信过度只能使自身陷入就业难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此外,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模糊而迷茫,甚至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是大四的事情”。这无疑就使得大学生对自身就业缺乏一定的思想基础,并且使得大学生对于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了解不充分,不能正确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变化。

(2)学生整体素质下降,自身实力有待提高

自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部分用人单位的有关部门反映,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各方面实力基础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差,缺乏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为人处事能力较弱。现如今,多数大学生只注重学业成绩的高低,而并不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习得的知识不会用或者到了车间不敢动。并且,部分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能适当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避免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导致自身的责任感与人际交往能力都比较弱。

(3)缺乏适度的求职技巧,不能完全展现自身实力

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表示,很多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不能表现得足够自信,甚至过分紧张,语无伦次,完全不能展现自身实力。根据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发现,40%的大学生平时并不注重自己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的培养,也并不关注求职的各种技巧。毫无疑问,这使得大学生并不能够增强自身的岗位能力,更不能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但若想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中闯出自己的天地,第一步就是要从提高就业能力。

3 相应对策

(1)正视自身优势与不足,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应当切合自身实力基础与兴趣爱好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意向。不能盲目自信,这山看着那山高。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见贤思齐焉”,从而能在正确的定位上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职业规划相适应。同期,高校大学生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不能一味追求“一次到位”或者“绝对安稳”,要站在更高更远的位置来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同时,要积极准备自己关于就业的能力与知识,不断地提升职业修养,积极关注市场变化与社会变化,切忌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和娱乐。

(2)不断增强自身实力,适应市场岗位的需求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优秀建设者定当志存高远,但更需要脚踏实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要不断充实自身阅历,丰富自身能力,更要学好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可积极参加一些提高职业能力知识的讲座,有目的的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相关技巧知识,还可参加一些实践实习活动,在职业演习中不断摸索职业经验,培养主人翁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使自己不断接近社会上的市场岗位需要。此外,仔细认真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和实践,使自己的实力基础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第11篇

关键词 自主创业 农村经济 政策创新 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87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Situation

LIU Zhongxin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Department of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Abstract Fro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mployment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erspective to analyze current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escribe the accumulation of talent, to achieve policy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rural China,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Key words self-employed; rural economy; policy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近几年,中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路人皆知的问题,这直接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压力,也给中国的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有人把这个问题归罪于国家连年扩招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有人归罪于全球的经济危机造成企业破产就业岗位减少,有人归罪于中国经济发展放缓而导致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也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在急于赶超西方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发展和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是,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来看,中国的发展必定要经过一个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痛苦时期,这个时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中国所处的特殊时期,剖析就业难的因素,探寻解决之道。

1 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现有的经济环境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社会的发展是先积累高科技人才后才有经济的腾飞,还是先有经济的腾飞基础后再培养高科技人才?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史看,无论是英国、法国、德国,还是美国,他们基本都是借助武力,疯狂掠夺财富和资源,初步实现资本积累后,为了进一步获得更丰厚的财富,进行产品加工和销售,实现资本的再生,从而吸引、转移大批农村人口从事工业经济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急需满足生产需要的交通、运输、通讯等工具和大批量懂技术、懂管理的科技人才,随后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高校培养了大批促进经济发展、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高科技人才。因此,可以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是有了经济腾飞的基础之后,才促生高校大批量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科技人才。

其次,再来看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力构造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注定了中国只能靠“科技兴国”,走“先积累高科技人才后实现经济腾飞”之路。江苏省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早在2009年苏州市政府就制定了良性的引人政策,降低门槛大量引进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外地大、中专毕业生,正是囤积了这个人才库为后盾,苏州市现在拥有13个国家级开发区,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耀眼明珠;反观中国中西部,人才难以引进、人才大量流失应该是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由此可以看出,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前瞻性,应该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提前用人才为经济发展铺路。

还有,我们的教育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科技能力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竞争力有待提高,其中关键是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与印度相似,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仍然偏低,这直接影响到了该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的继续提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约8.93%,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教育即使这些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与壮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还是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从另一个方面看,中国在科技人力资源等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奠定了基础,并具有较高的吸收国际技术溢出能力,但是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还存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不够等缺陷,这个缺陷,归根到底,还是人才欠缺,而不是大学生人才过剩!

2 传统的就业观念是束缚大学生择业的怪圈

一方面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看待这种奇怪的“人才过剩”现象?笔者的答案是“人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才”的就业观念还停留计划经济时代。近几年,随着扩招后毕业生越来越多,受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岗位不能按相同的比例增长,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少,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在指导毕业生求职应聘时,就发现很多学生过分挑剔,中西部不去,基层不去,小地方不去,私营企业不去,小企业不去,还把自己看成“天之骄子”,这既有农村孩子求学跳龙门的传统思想,也有城镇孩子好面子盲目攀比的观念,结果既造成大量毕业生待岗就业,又造成很多用人单位岗位空置。反观国外,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现代农业种植、餐饮、维修、服务等工作的,比比皆是;就是国内,也有个别敢吃“螃蟹”的,走向养猪、种地、废品收购等自主创业岗位,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所以,如何改变毕业生的心态,扭转传统的择业观念是打破大学生择业怪圈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的政府要寻求政策创新,创造就业空间;我们的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就业技巧和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走自主创业之路,走先就业后择业之路。

3 落后的农村经济和生存环境是制约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瓶颈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有广阔的创业就业天地,有潜在的巨大的就业市场。但农村基础薄弱,人口还处于正增长时期,就业岗位与待就业人口本身就不平衡,即使适龄青年不上大学,社会上还是会有大批失业人口;一批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人口远比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人口潜在的社会隐患要大的多。出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应该完善、维持、创新现行的国家高等教育政策。不仅如此,中国还要变农业大国为工业强国,提高国民整体教育素质,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务工人员得到技能培训,为城市输送专业型、技术型务工人员;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还要加大农村投资,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畜牧业养殖与加工等等,发展现代化农村经济,提供就业、创业空间,否则,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创业就业将面临重重困难,试想,农村的青壮年都到城里去淘金,村里剩一些老幼病残,我们怎么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让他们带领老幼病残去创业、去发展?所以,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资,把农村建设成“能吸引人、能留住人”的创业就业环境,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缩小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

4 个别就业政策缺乏可持续性

就业是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和谐发展,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为了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有些政策缺乏可持续性。比如 “大学生村官”,毕业生豪情万丈来到农村,可很快发现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并不适用于农村,还没等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又要面临二次择业,何去何从?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回到城里去;就连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些政策虽暂时可缓解就业压力,但并不能标本兼治,最终也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毕业生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5 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政策还有待完善

其实,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有了相关的政策扶持,比如在税收、注册和管理等方面上有优惠甚至减免相关费用,而且有些还可以申请创业基金。但是,大学生刚走出校门,大多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成果,也没有成熟的心理准备,缺少对项目的评估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而且银行还要求贷款者有一定的自有资金和抵押品。这些因素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现在的大学教育,学生一年花销在1~1.5万,甚至更多,对一般家庭来说这是很大的经济负担,很多学生靠贷款完成学业,毕业后还在偿还银行贷款,谈何自有资金?自主创业既要投入资金又要承担破产风险,谁会孤注一掷呢?要解决这个疑虑,需要国家拿出更周详的帮扶政策,实行全程帮扶,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增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信心。

6 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造成局部人才过剩

自从国家放宽招生政策以来,高校扩招过程中对专业的设置和招生计划,缺少严谨的科学论证,以至于有些高校追求“大”而“全”,盲目上规模、上层次,过分追求办学效益,忽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也忽视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为了眼前利益开设专业,扰乱了就业市场。自2009年起,教育部每年都公布10个限制扩大招生的专业,这说明国家已经开始对个别专业进行宏观调控,可问题是还有多少隐形的专业也面临同样的情形?这既需要高校结合就业市场认真论证,又需要教育厅严格把关,教育部慎重审核。

7 结束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如何培养更多懂管理、懂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并把大学毕业生的科技知识转变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文明进程,这需要国家和高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国家要改善农村经济态势和生存环境,我们的政府要寻求政策创新,我们的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我们的社会要完善对自主创业者的帮扶政策,在这一系列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之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将持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参考文献

[1] 刘忠信.从经济发展看大学生就业前景.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6.

[2] 郭研.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3).

[3] 魏守华.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南京大学学报,2008(3).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发展经济学;对策

自1999年大学生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由于转轨过程中存量就业呈现巨大调整,尽管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市场对其吸收能力却小于其增长速度。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发明显。我国就业问题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发现解决办法。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显得非常迫切。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大学生的人才优势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下降两方面。从数量上面说,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市场上的大学生供给数目不断增加,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并不理想。伴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明显。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从供给角度看,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的总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大学毕业生逐渐由先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由于用人方面需求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因此毕业生需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据预测,我国就业总量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大学生失业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消失。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和求职者的技能、位置的不对应而造成的失业。即使空缺的岗位数量大于失业人口,求职者也缺乏相应的技能,或者无法进入需求的地点进行工作。主要包括区域结构性失业和专业结构性失业。

1.区域结构性失业

区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为追求高收入,导致更多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而造成落后地区人才短缺。在我国,由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物质和软件程度不同,从而毕业生毕业后首选东部或者发达沿海地区,导致中西部地区面临缺乏人才的困境,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造成这种现象既有区域因素也有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因为即使在同一个区域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发达,农村落后。

2.专业结构性失业

专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企业岗位变化,使得培养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因专业供求矛盾形成的就业供求失衡。麦可思研究发现,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性失业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失业量最多的专业具有很强的持续性。二是失业量排名前10的专业在大学生总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且近两年集中在少数专业趋势上升。学科专业结构不均衡导致的大学生相对性失业。不同专业在就业中面临的处境也不同,有的专业社会需求旺盛,大学生供不应求,而有的专业大学生则供过于求,出现相对过剩状况。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

当前大学生仍然保留着传统陈旧的思想,就业观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对就业环境评估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找工作时好高骛远,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去一些小城市去就业。还有一些毕业生只想着毕业后就去国家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型企业去工作,而对发展潜力非常大的中小型企业或私营企业不予考虑,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二)国内经济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GDP之间的交替关系:

由此表明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带动就业的增长。但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GDP增速的放缓意味着对就业的需求也同步放缓,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另外,近些年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如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加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很大影响。很多公司和企业开始大规模的进行裁员,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很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突出。

(三)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对就业的影响

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完整。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目前都存在缺陷,即便有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也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的,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够重视,认为就业指导不重要。第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比较滞后,没有及时更新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思想。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需求是脱节的。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应清醒认识到其就业已经由“精英”转向“大众”。因此,在择业时,应该把握好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要一味追求高薪、环境好的职位,应把目光更多投向基层。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首先,大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个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尽量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其次,大学生要到一个适合自己行业发展的地方去,而不是随波逐流。最后,大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价值观,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的看待自己,相信大学生的就业之路会更加宽阔。

(二)高校改革完善专业设置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要在知识、技能方面有优势,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一方面,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学生,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应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准入资格,不能盲目大规模扩招。高校扩招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适度有规模的原则,不能只顾追求招生数量指标。

(三)政府出台政策创造良好环境

2014年我国GDP总量为63.64万亿元,但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只有0.67万亿元,针对教育方面的投入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增加。多年来,政府一直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并没有增加。高校进行“扩招”本没有错,但是依靠扩招来拉动经济增长,就犯了大错。如果进行扩招的目的只是为了拉动短期的经济增长,在这种条件下培养的大学生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使大学生劳动力自由流通,给大学生带来更多就业选择,从而保证其充分就业。大学生将向更容易实现就业的农村地区、中小城市转移,而不再一味地涌向“僧多粥少”的沿海发达地区,从而使劳动力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目的。同时,政府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规范化管理。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制度的一体化、中西部发展的强劲动力将使得“就业难”的问题得到更好解决,大学生必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杨晓飞.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策路径[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文晶.论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7). 

[3]温治,柴晓霞.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4]郭小青.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J].时代金融,2014(09). 

[5]朱明骥,王晓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0). 

[6]莫柏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