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时间:2023-07-19 17:2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第1篇

高职学生人学分数线较低,起点低、底子薄,知识积累明显不足,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文化底蕴的欠缺不仅影响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也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更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考取各种证书,学生和老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习实际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大部分家长、老师、学生都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感,智商高、情商低。前段时间出现的南京中学生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由此还牵出更多中国游客在敦煌、故宫、帕劳、泰国等国内外旅游胜地的不雅行为。这些问题警示着我们应该在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教育。

2礼仪教学的现状促使学校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尊老爱幼、文明守礼、团结同学、积极进取,但在校园里不乏一些缺乏礼仪规范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上课迟到、交头接耳、玩手机、睡觉、早退、遇见老师不问好等。其实造成高职学生缺乏礼仪修养的原因很多。比如,学生在中、小学成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通常不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进人大学后,学校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由于受到专业设置、课时限制、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更加注重实用性,很少将礼仪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教师只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的礼仪教学基本都停留在实用的表层,缺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根基。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的礼仪教材也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是国际商务礼仪的教材翻版,例如教人如何穿衣打扮、如何站坐行蹲、如何使用刀叉等,很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如此造成礼仪教育的形式化、教条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道德培养。礼仪教育应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在礼仪教学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将学生言行举止的修养升华为人格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3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促使学校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却很容易接纳和认同夕卜来文化。很多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西方节曰却忘记了中国传统节日,对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也不愿去探知,尤其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一些外来的文化意识形态迅速地影响了中国青少年,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越来越不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向往和追求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及价值观等。这种趋势若继续持续下去,我们将会丢掉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本和民族特色。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千年以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又何谈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实现中国梦呢?又如何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这种情况也促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和宣传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4如何在礼仪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有着清晰的以礼仪教育为主的德育理念,还有着严密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待我们继承与弘扬。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教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忽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而应该恰当地与国际通用礼仪相结合。那么,如何在礼仪授课中融人传统礼仪文化之精华呢?礼仪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2013年8月18日凤凰卫视的《寰宇大战略》中的解说员解说道:“在100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打破了传统的政治社会体系,抛弃了主要由儒家塑造出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努力学习西方,建立现代文明秩序,但时至今日,现代文明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而传统文明秩序已经荡然无存,使中国人失去可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无所适从,种种社会乱象由此而生。从“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对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做了深刻的剖析,致力改造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可惜他们付出的心血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然而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基本礼仪缺失、行为失去规范甚至道德沦落、价值观混乱等种种严重的问题”。那么,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素质呢?《寰宇大战略》提醒了礼仪老师——中国亟须一场国民素质改造运动。如果再不抓紧进行素质教育,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而礼仪老师的责任就是当好素质教育老师。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信、利、敬、义”这4个字的重要性。“信”乃礼仪之本,体现在人的行为准则;“利”乃礼仪之道,体现为人的胸怀;“敬”乃礼仪之魂,体现为人的境界;“义”乃礼仪之德,体现为人的责任。比如,在学校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开始上课后有的学生才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有的学生时不时地刷屏手机或者玩手机游戏;有的学生穿着拖鞋上课等,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学生心中没有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业的恭敬之心。《礼记.曲卒上》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说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谦卑,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不要因为贫富和地位等因素而歧视别人。学校虽然在行为上对学生作了硬性规定,规定学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但很少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树立恭敬之心。如果让学生懂得礼的核心是“敬”,那么就可以让他凡事用这个“敬”字去衡量,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只有“恭敬”的心在学生心中犹然升起时,礼仪操作规范、仪态仪礼等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再比如,我国古圣先贤将“明德"作为治国之根本,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明白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其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做人的根本。礼与德互融为一体,两者相互印证。现在简说人伦大道,人道者——五伦八德。五伦指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遵五伦,天降吉祥也。八德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仪老师不能只摆花架子而忽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精髓,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育升华为素质教育。

5结语

第2篇

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新时期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诸多重大事项,做出了全面部署和科学筹谋。这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庞大系统工程的实施,事关宏旨,任重道远。把握几个关键环节,方可带动全局改观,达到预期目标。

加强学科建设,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空间

贯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应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增加其在国家学科建设整体布局中的权重。在坚持为指导的前提下,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经史子集门类贯通、科研教学相生相长的学科优势平台。发挥学科建设的强大带动作用,整合队伍,钻研高深学问,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道统;学以致用,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育教学活动;培养通才人物,造就大师鸿儒,不断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面向社会公众,举办培训讲座等宣传活动,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讲深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展现中华文化气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简言之,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成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就等量齐观,才能在更高层次上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更好地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

加强经典教育,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基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分学段有序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案中,贯穿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国学经典教育思路。复兴国学经典教育传统,重在上路前行。精心鉴别,优选文本,探索文化概论课程与经典阅读课程、专业经典教育与通识经典教育、课堂导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民族文化感受力深化的过程。在网络文化快餐流行的今天,培养青少年研读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微言大义、深水静流的不断浸润中,在字里行间、墨香韵律的反复熏陶中,沉淀思绪,静观玄览,真切感悟中华文明“活的灵魂”。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理解力提高的过程。把握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独特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形成先在的文化知识框架,有助于洞悉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节日、习俗、古迹、文物等文化形态中深藏的民族精神密码,充分领略其无穷魅力所在;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塑造力加强的过程。

加强礼仪教育,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当前,要坚持以他律促进自律的原则,以宣传教育进行引导,以监督惩戒加以推行,培养全体国民知悉礼数、崇尚礼貌、遵守礼节的行为习惯。吸取养正于蒙与大学导行相结合的传统礼仪教育经验。从儿童教育入手,力求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按照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心理和行动能力,循序渐进,让青少年逐步了解传统礼仪知识,掌握传统礼仪要求,进行传统礼仪演练,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在大学教育阶段,应借鉴中国古代书院学规中有关礼仪教育的积极内容,充实当代大学生守则中的礼仪规定部分,深化和固化中小学阶段礼仪教育的内涵和成果。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慎独自律、文明修身、进德修业,发挥对全社会礼仪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3篇

1.传统婚礼礼仪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在世界各种民俗活动中,各民族都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举行本民族的传统婚礼礼仪活动,现代的汉民族却遗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以及礼仪文化。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到民族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于是大量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建立,许多有相同志趣的人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华夏传统礼仪和汉服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运动。同时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华裔建立北美汉服联合会等多种汉服民间组织。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式婚礼是传统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基于传统华夏文化的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在社会上开始形成一股新的复兴传统礼仪的文化潮流。

在婚礼典礼时,作为汉族人身着汉服、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仪式,这对恢复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已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等大量汉服与礼仪的研究史论资料,但是大都停留在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没有提出传统汉服和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实际制作开发。本文通过对传统经典记载的历代婚礼礼仪程序、传统汉服婚礼服饰系列进行探索、收集和梳理,总结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将对中式婚礼礼仪汉服的实际礼仪程序建立展开研究。汉服婚礼服饰体系和礼仪程序体系的确立有利于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市场的开发和推广,有利于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

2.重建符合儒家礼仪文化的周制婚礼的现代礼仪程序

第一部分:婚前准备。

准备新郎、新娘、赞者、司仪、从者等人的服饰。

准备婚礼所用礼器、果品等。

准备合卺一个(用一个葫芦,分为两半,用红绳连在一起)。

(1)新郎:

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郎身穿婚礼服,手捧木雁,乘车到女家,使两人各手持一个红蜡烛(不必点燃),坐于车后。到女家,在大门外等候。新郎就头戴爵弁,身穿c裳,亲自迎接新娘。跟随新郎的管事人员全部身穿玄端。c裳,是指上衣用黑色面料而用红色为边缘;下衣用浅红色面料而用黑色为边缘,大带也用黑色,象征阳气下行。

(2)新娘:

更妆,开面:清早,新娘于闺房中试穿嫁衣、定妆,进行最后修订并聆听父母训示。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娘整装在家等候新郎。新娘梳理好发式,士的新娘梳成,即将头发做成长短参差的样子,然后,戴好首饰。身穿黑色面料的丝衣,以c色(即浅红色)为衣缘。女子的上衣和下裳用同样颜色的面料,表示德行专一;以c色为衣缘,c色属阴,意味着阴气上行,上交于阳,象征女子出嫁成家而担当起新的责任。妇人不常穿浅红色衣缘的衣服,婚礼不按平时服装穿用,而穿盛装。站立在房屋之中,面向南方。

(3)亲迎: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新娘。

新郎亲自前往,在家中接受母亲教导,从母亲手里接过聘礼。婿以雁做贽礼叩门登堂。此时新娘在闺房等候,新郎到客厅,向新娘的父母请求将女儿下嫁,新娘父母谦称后同意。新郎入新娘闺房,新娘已穿上结婚礼服,向南站在房中。如果有条件,可以请新娘的一位嫂子、婶子、姑姑或者姨妈等已婚的较年轻的女性长辈担任新娘的“姆”。 姆为其梳发、插上发笄、结缨(用红绳系在头发上),谆谆教导。姆站在新娘右边,负责向新娘提示礼仪。新娘的伴娘则站在后面。新郎新娘携手出房。接着,新娘的姆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孝顺公婆。”随后,新郎新娘再拜别新娘的父母,登车离去。

第二部分:正婚礼的婚礼仪程(是传统婚俗的重点部分)。

(1)迎礼就位: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花好月圆》。

司仪:

各位来宾,在这个吉日良辰,大家将要见证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喜结良缘,共成连理。大家将要见到的,是依据华夏传统而制订的周制婚礼。周制婚礼重视庄重典雅,因为婚姻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人生一件大事。所以,君子重视婚礼。我们的婚礼为什么选择黄昏时候举行呢?因为这是“阳往而阴来”的时候。所谓“阳往阴来”,意味着阳气要把生机藏在阴气之中,以便使生机不断。简单介绍完毕,下面有请新人的双方父母、领导和媒人就位。

司仪:有请新郎、新娘。

赞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

(新郎在前,新娘随后,行礼然后跪坐。)

(2)夫妻沃盥: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高山》。

司仪:华夏礼仪,重视洁净,所以,新郎和新娘在行礼时,都要洗净双手。

赞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

(同时男女执事负责帮新人行沃盥礼)

(3)证婚祝告:

赞者:宣读结婚证书,为新婚夫妇证婚,并宣读祝辞。

吉日良辰,喜成婚姻。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窈窕淑女,得其佳偶。恺悌君子,诚敬迎新。

衣冠黼黻,光耀门庭。华服夏礼,琴瑟和鸣。

合卺同牢,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福寿康宁。

尊祖敬宗,诗礼传家。五世其昌,和乐无涯。

天作之合,两姓亲睦。乾健坤顺,既融且洽。

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弦歌绕粱,齐欢共贺。

礼仪既备,肴馔既陈。鸾凤和谐,普天同乐。

(赞者从新郎身后退回原位。)

(4)夫妻拜堂:

司仪:

天地无私,养育人类。尊祖敬宗,光耀门楣。

一拜天地祖先:拜―兴;拜―兴;拜―兴。

父母之恩,没齿不忘。孝顺父母,礼所应当。

再拜父母高堂:拜―兴;拜―兴;拜―兴。

夫唱妇随,百年好合。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夫妻相互交拜:拜―兴;拜―兴;拜―兴。

(5)同牢合卺: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关雎》。

(男女执事把几案搬过来,放在新郎新娘中间。几案上有事先准备好的东西:猪肺、猪脊骨、猪肝、猪肋骨,整鸡,(有一部分分割好),分别放在四个小盘中;筷子两双;合卺一对;米饭两碗。)

司仪:

有请赞者,为新郎新娘主持同牢合卺。即夫妇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饮一杯之酒。

新郎对新娘行揖礼,请她入席,二人对面一起坐下。同牢:开始食用一块肉食,只象征性地吃三次。此时司仪可以说一些比较吉祥、夫妻共勉的话语。

合卺:侍者托盘上放两对酒杯,伴郎伴娘斟酒分别奉给新人,饮半杯,由伴郎伴娘交换给新人互饮剩余半杯。第三次奉以红丝线牵连的卺杯一对(用象征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葫芦),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饮干。礼成,撤馔。

新人起身,互拜,答谢赞者。

(6)解缨结发:

司仪:

请新婿亲自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作为婚礼信物的缨。

(新郎亲自为新娘解下缨。)

请赞者为新郎新娘结发。

新郎和新娘把对方的头发各剪下一点,分别装在一个小锦囊里,然后把装新人头发的两个小锦囊装到一个大锦囊中扎紧,把新人的头发梳结在一起,意味着夫妇两人永远连在了一起,由此而成为结发夫妻,永不分离。

(7)拜谢父母:

正婚礼成后新人拜见双方父母,新人奉茶拜谢,同时新人改口。

(8)拜谢众人:拜谢媒人、双方领导、双方新朋好友。

第三部分:饮宴娱乐

播放传统音乐曲目。

可以安排新郎新娘换装敬酒,设投壶、猜谜的娱乐活动增加欢乐气氛(可以设奖,奖品为糖果),最后发放喜糖。

3.传统婚礼礼仪程序的研究意义

第4篇

一、传统礼仪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当人类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西周的周公“制礼作乐”,十分注重以礼教推动礼制,一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留下“周公吐哺”的美谈,堪称遵礼的典范。特别是到春秋时期,孔子积极提倡礼仪及其教育,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的精神实质与行为规范的就占了三部,即《周礼》、《仪礼》和《礼记》,通称“三礼”,成为历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在孔子看来,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而孔子所设定的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更是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其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学规》中开宗明义地对学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仪要求。凡此种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有效地实现了礼仪在全社会的推行,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保证了礼仪在历史上的连续传衍,“礼仪之邦”的美称也正是由此产生。

二、传统礼仪的当代价值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礼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跻身世界之强,一定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同时,传统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虽然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这点出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即社会和谐之本。“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它作为一种法度,严格维护着社会的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文化的教育,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际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社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穿马路,横行逆行,不按顺序排队上车,乱抢座,不让座,出口脏话,社交场合不会用敬语雅语等等行为,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失落以及礼仪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可以塑造完美人格,激励个体成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个体具有教导、规范、约束、平衡的作用,影响和造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促使社会协调、稳定、有序的向前发展,起着准法律的作用。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个体人格修养方面,传统礼仪文化提倡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忠厚、慷慨仗义、乐于助人以及服从大局等等;在个体价值观定位方面,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强调仁者爱人、遵守礼规、止恶扬善。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人们心目中不成文的评判标准,教导着人们应该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促进个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是具体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见微知著地体现着中国经济发展后的文化价值观,由此表明一个民族的精神取舍,判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体,正是无数中国人的言行,塑造了中国的整体形象。

三、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聪明睿智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和宝贵财富,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时至今日,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应当取其精华,摒弃和剔除其糟粕,努力塑造讲求文明礼仪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都讲究文明礼仪、遵守礼仪规则、处处礼让三分、谦逊有礼、祥和融洽的美好社会。

(一)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礼仪学科体系

目前我国礼仪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滞后,传统礼仪更没有在理论上形成一整套的学科体系,无法较好的指导我国的礼仪教育。以礼仪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论,礼仪学理当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然而“在那些缤彩纷呈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中竟难以找到‘礼仪学’的一席之地。不仅全国性的‘礼仪学会’尚未闻名,《礼仪学》之类的刊物也没发现,而且专门从事礼仪研究的机构也极为罕见。”因此,应尽快构建礼仪学学科体系,深人系统地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礼仪建设,不仅有学理的研究,更有对礼仪实践的总结和探研,特别是要对建立科学的礼仪教育的体系,包括对礼仪教育的适用范围、内容、模式、途径等进行探讨研究,为现代礼仪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有效指导。

(二)完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基地,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也不容忽视。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小学(幼儿园)、中学、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完整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一般是将礼仪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但都没有专门的礼仪教育内容,地位不突出,内容不明确,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往往出现礼仪教育的缺位。而作为我国高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也没有涉及中国礼仪文化及教育的内容。

因此,在学校礼仪教育中,应对其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根据学校礼仪教育的不同阶段,采取分阶段重点教育;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既有传统礼仪文化内涵,又富有时代特征,能被广泛认可的系列教材。

(三)大力开展全社会的礼仪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礼仪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是每个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都应掌握和遵守的以示尊重的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教育,提升礼仪素质,涵养温良民风,保证社会稳定。因此,社会各行各业应结合公民道德教育,全方位地开展礼仪教育。如在社区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礼仪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编写普礼读本;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对全民进行礼仪宣传等等。

(四)重视家庭在礼仪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旅游类专业;渗透式教学

1引言

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与此状况相矛盾的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特别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薄弱成为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羁绊。黄军利(2016)认为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培育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传统文化中义与利、理与欲、公与私、群与己、身与心之关系等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人际交往能力、审美情趣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轫于三代、勃兴于东周、定型于秦汉、延续于明清,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心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中心的人格修养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专业、进课堂,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2旅游类专业传统文化培育的核心内容

张介凡(2011)认为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培育的结合重点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正确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2016年9月-11月之间笔者针对旅游行业各类企业进行了旅游类从业者所需职业素养的调研,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调研结果显示,旅游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素养包括三类:一是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二是专业核心素质,如服务意识、吃苦耐劳、微笑待客等;三是专业拓展素质,包括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本文培育结合了上述调研结果,形成了如下传统文化培育核心内容:

2.1正心笃志的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教育中良好的职业道德位列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兼“儒”“释”“道”思想,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论是以“仁义”为核心提倡“修身养性”的儒家,还是提倡“无为而治”“修真炼性”的道家,抑或是提倡“涅槃重生”“明心见性”的佛门,其根本出发点都是对人的品性的约束,强调个人对自身道德素质的完善。将这些理念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当中,将对职业道德培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勾勒了人格教育的具体路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培育学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提升职业道德,特别是强化对旅游行业的认知,明确自身在旅游行业中能发挥的作用和前进的方向,正心笃志、服务社会、兼济天下。

2.2仁者爱人的服务精神

古代人伦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仁”与“爱”,“仁”的基本精神就是“仁者爱人”。传统文化构筑了以“爱”为起点、“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系统,它展开为“仁者爱人”“孝悌忠恕”“尊师敬长”“尊老爱幼”诸层次的伦理关系。一方面,中国人强调孝顺父母,对长辈尊重;另一方面,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推己及人、乐于助人、服务他人的服务精神,适应旅游业工作。

2.3崇和尚礼的待客之道

“和”是儒家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扩展开来包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其次,“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是衡量过度与不及的尺度,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行为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克制自己回归礼仪,才能坚守仁爱之意、表现和谐之心。旅游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在学生工作过程中要接触形形的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崇和尚礼的精髓,培育学生平和的心态、良好的沟通能力、恰当的礼仪礼貌,学生与顾客沟通方能张弛有度、进退得宜。

3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但多数旅游类专业没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传统文化在专业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厘清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传统文化存在问题,方能更好地设计实施传统文化渗透相关举措。

3.1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只有少数院校探索性地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礼记》《弟子规》《论语》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高校没有单独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大部分高校在思政课程中设置传统文化模块,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只占思政课中很少的一部分,此外课程内容枯燥、学术性太强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3.2传统文化教材不够鲜活

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科学性强、内容结构合理的精品教材。许多传统文化教材看起来佶屈聱牙,学生无法领会文化本真的意义内涵,挫伤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特别是精品多媒体教材的缺失,不能迎合当前“00后”学生的学习习惯。

3.3传统文化教学不够灵活

首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例如微课、视频、案例等并没有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没有开展起来。实践教学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堂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开展活动数量少、缺乏精心设计、经费与时间无法保障等问题。

4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通过反思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不够鲜活、教法不够灵活等问题,我院着力构建了传统文化基石阶段、提升阶段、实践阶段“三阶段”,通识课、平台课、专业课“三类课”,使学校、学生、企业“三主体”都参与到传统文化渗透培养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来。

4.1传统文化基石阶段

新生始业教育阶段,首先,通过诵读《经典诵读文化读本》《传统文化故事读本》《二十四节气绘本》(学院搜集编著),强调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真理价值的持续坚持、对道德境界的强烈关注,使学生正心笃志。其次,通过参观金华传统古村落如琐园等,利用家规家训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最后,通过旅游行业能人志士的讲座,开启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对前景的笃定,如金华本地金牌大厨楼师傅的讲座《匠心,一种温柔的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严谨求真等人文精神。

4.2传统文化提升阶段

(1)“通识课+平台课+专业课”三课渗透传统文化:开设通识选修课。结合地域文化、旅游文化开设9门传统文化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以乡土文化为起点,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具体选修课列表如下表所示:(2)开设学院平台课。基于文化、礼仪、民俗等视角构建了如旅游礼仪、茶文化、旅游文化等平台课程。例如,旅游礼仪课程在职业礼仪基础上增加传统礼仪模块,包括“何谓礼”“礼与修身”“孝敬父母”“尊贤敬长”等内容,教师精选“冀缺待人以礼”“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等礼仪小故事进行分享,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礼仪形式将我们民族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道德观付诺实施。又如茶与茶文化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茶道礼仪,进行模仿,融会贯通,并在学习和演练中,体会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凝神养气,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3)开设专业课模块。引入“7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专业课每次授课前10分钟的传统文化精华讲授,进一步在旅游类专业课中渗透传统文化。如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布置团队作业:选取一项中国传统文化,分析其对现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或影响,如儒家“仁”为内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法家“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的激励原则等。如在饭店情景英语课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分享林语堂的《吾国吾民》(MyCountry,MyPeople)、《孔子的智慧》(TheWisdomofConfu⁃cius)等。(4)教学方式手段灵活、教学评价涵盖传统文化学习成果:首先,教学方式选择上除了常见的讲授法之外,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如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团队作业、头脑风暴、课堂测验等。再次,充分发挥蓝墨云班课、微信群等信息平台的功能,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取有益信息,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再次,课程评价中赋予传统文化学习成果一定分值。学习成果表现一方面是书面考评,如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调查报告中,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动手查阅、搜集了相关资料,是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理性、辩证思考,是否表现出文化创新意识等。另外,行为考评,如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传统文化要求的“仁、义、礼、智、信”,如同学友爱、尊敬师长、有礼有节等。(5)建立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丰富有趣的课外学习资源的建立,是课堂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有效方法。首先是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既普及和激发了国人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通过选手对决和特邀嘉宾的精妙解读,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承和传播。其次是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电视剧,如电视剧《琅琊榜》剧中主角,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人物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其高尚的道德品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人生价值、家国天下的宏伟心志。

4.3传统文化实践阶段

高职院校学制短、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外实践与顶岗实习过程中,才能使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更持久、更深刻。(1)第二课堂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活泼。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包括了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调研显示大学生在对所列举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度调查中,选择“传统节日”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传统建筑”、再次为“传统服装,接下来依次为文学经典、传统手工艺、儒释道文化、传统乐器、传统歌舞等,可见大学生对形式活泼的传统文化载体更感兴趣。(2)精心设计传统文化活动。学院开展了成语接龙、诗词大赛、猜灯谜、书法赛、辩论赛、传统舞蹈大赛、传统服装展示秀、礼仪大赛、茶艺技能竞赛等丰富活动,使传统文化360度无死角渗透学生课余生活。其次,营造传统文化环境。在学院楼宇、教室等环境中,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要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展了“书院制”寝室建设活动,通过张贴床头语、读书海报、读书排名等形式营造寝室读书环境。(3)顶岗实习践行传统文化理念。我院的合作单位众多、管理规范、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华。例如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坚持“亲情一家人”服务理念,也是传承“家”文化的典型案例。在酒店与消费者关系上,“海景人”视顾客为亲人,员工与顾客的关系由的货币交换关系转变为亲情关系;在服务效率上,“海景人”服务在客人开口之前,满足客人哪怕没有表达的潜在需求;在服务理念上,重视“满意+惊喜+感动”,坚信多一位客人就会多一个值得传颂的故事。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鲜活案例、工作环境、师傅领导的教导,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知行合一”。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精髓中与旅游行业职业素养紧密联系的部分,有的放矢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建沟通识教育课程、学院平台课程、专业发展课程,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传统文化深入课堂。在第二课堂构建丰富多彩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助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黄军利.把传统文化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

[2]王四达,董成雄.从“文以载道”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凝练与体系开展[J].哲学研究,201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

[4]张介凡.试论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5]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4).

[6]杨天宇.礼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曹瑞明,冉清文.大学生传统文化精华教育的缺失与路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6(2).

[9]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0]许庆如.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5(4).

[11]戴瑞卿,吴海燕.从《琅琊榜》看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展示[J].当代电视,2016(1).

[12]寿海.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第6篇

关于传统文化的概念,人们说法不一。语言学家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不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表现形式也是极其多样的。传统文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它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成为高尚的人、有用的人。传统文化提倡和谐,强调人们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也随之烙上了些许的时代痕迹。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对其去粗取精,辩证的进行继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

1.汉字和词汇的知识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从有资料可考的甲骨文及同期文字开始计算,中国文字的历史已经有6000多年。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其不仅具有表言达意之用,而且具有传播文化之功。而词汇是汉字的基本组合,是汉语表言达意的最小单位,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丰富的典故、格言、成语、对联等都是汉语词汇的文化结晶。因此,在汉字和词汇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很重要的知识传承的意义,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2.文学艺术作品的品读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经典。这些作品能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长期的积淀和洗礼,并得以传承至今,必定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先秦的诸子百家散文、东西两汉的歌辞谣赋、唐宋的游记散文、明清的戏曲小说等。这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极高的品读和深思价值。

3.传统伦理的思想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人民知识和智慧的结晶。这些伦理哲学思想,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包括法家、道家、墨家诸多学派在内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儒家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核心概念,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都是我国传统伦理哲学思想的代表观点。这些思想当中的精华,对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4.传统礼仪的规范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还有传统礼仪以及风俗习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对于现代社会中缺乏基本礼仪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既是熏陶其礼仪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而风俗习惯往往是一个地区甚或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很高的规范价值,是高中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规范高中生基本言行的重要手段。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断链的危机。我国传统的春节、端午、中秋节等还不如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传统的食品如汤圆、水饺、粽子等也比上外来的肯德基、麦当劳;当中华子孙还未对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研究时,在日、韩《三国演义》已俨然成为畅销作品。如何挽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都该深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理应担起这个责任。

1.深入发掘教材资源

在对教材进行研究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教材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在教材中各种经典的传统著作和篇章,都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价值观和文化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都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劝学》《师说》中,都向学生传达了古人勤学好问、尊师的美德;《陈情表》则讲述了李密的孝,突出了古人的孝道;《出师表》向我们展示了诸葛亮的忠。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接受了心灵的洗礼,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结合。

2.开展名篇的拓展教学

教材中涉及的古代经典名著,是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进行教材教学时,学生只能接触到很少一部分内容,再加上平时学生学习和熟读名著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学生对名著中所讲述的背景知识等不甚了解。课本教材无非只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些经典内容为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去了解原著内容,熟读原著,并组织学生对名篇、名著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了。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篇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共同阅读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中学,请您阅读!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1中华古国,央央尚礼。

礼,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儒家的核心思想。论语上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礼其实是一种仁,然而近些年来国人在外旅行却随意涂鸦的现象频频发生,这是否是失礼,又是否是一种不仁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认为礼于我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规范自己的准则,礼不是空空洞洞,礼在我们的心中是有一个样子的,只有知礼守礼,方能延存一个国家的文名,一种文化的精神,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从未将它遗忘可见它对于中国和炎黄子孙的重要性。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快捷,人们有时候只是为了追求某些表面的东西而渐渐忘记的有些东西。古人留下的礼仪,可能是现在忙碌的人们缺乏的东西。。孔融四岁能让梨,程颐雪中求学,缅伯高千里送鹅毛,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的。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人的形象因礼而变得高大,一个不懂礼、不讲理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

天下无法不正,无礼不长,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礼者,天

下顺之。君曾记,那知不可而为之之人?笑嘲曰累累如丧家之犬者,却照亮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孔丘啊,他驾着那时代的马车,不就是为了一个礼吗?为他心中那片充满礼的圣地,去挣扎,去流浪,礼之于他也,犹酒之有糱也。昔日夹谷之会,不就是用礼挽回了一个国家的尊严?成就了一个人的骄傲吗?礼者,万物之序也。中国大陆的岁月长河波澜起伏,在这里,早已沉淀了无数辉煌荣耀与荒凉衰败。而礼仪的沉淀更像是古人埋下的女儿红,有的越来越令人沉醉,有的却因岁月流转而消失殆尽。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礼仪,却终究是没能抵御岁月长河侵蚀的土地,尚存的面积已难以让人们栖息繁衍。在埃及神庙等公共场所所刻画涂鸦的到此一游,不正是礼仪与人们渐渐相断联系的标签吗?常在许多旅游景点看到“__到此一游”的字样,充分利用每一个能刻字的地方。中国素来是个礼仪之邦,传统美德更是代代相传,为何却有人如此不知礼?这值得我们深思。当今的教育更倾向于书面知识,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而学习,却忽略了传统美德的教育,造成许多学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美德不甚了解。正所谓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礼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需不断学习礼仪,提升自身修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礼仪之邦。中国素来讲究礼仪,等级的差异更是不可逾越,大臣见天子,必须行跪拜礼,女子必须从三从四德,必须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都是礼仪的一种。虽说都是封建思想,但也支撑中国走了几千年。礼仪还是很重要的,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一个人如果失了礼仪,便如酒失了酒曲,失了形,甚至是失了韵。礼仪,在乎你我也。

西方哲学家说道: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无声。礼仪不正是如此吗?越在细微之处,越不可觉察,真所谓繁花开时默不作声,风云流转不宜察觉。曾几何时,外国著名景点用中文写着请勿乱垃圾,国内高铁惊现因丈夫未到而阻拦发车的女子,类如此现象真让人应接不暇。《礼记?礼运》有云: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君子用德待人,小人依薄情对人,终到头来,方见结局。自古以来,华夏乃是礼仪之邦。古中国以其举止端庄,言谈大方展示出其独特的大国风范。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与时代的日新月异,礼节在现在却似乎已经无足轻重。讲求效率与效益的年轻人们只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人生的快乐,早已抛弃其所谓的礼仪之道,甚至将它视为“老封建”。华夏的礼仪之邦的称号,就要被年轻一代们所湮灭吗?当礼仪的香火传到了我们的手中,坚持并发展它成了适时之需。年轻人拥有良好的礼仪会给人以温婉儒雅的印象,是成功之路上的通行证。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礼仪的有无,间接的就已决定了我们未来道路的宽广与否。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2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记者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着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3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4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平时,你们也许会看到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旁若无人地坐在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席上;也许会听到两个高谈阔论的时髦姑娘,如何兴高采烈地发出“他妈的”之声;也许会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扬长而去的情况。每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与我们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多么不相称!但是,当前社会上仍然有些人对于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不以为耻,不以为怪,并且为之辩护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我们要向有这种思想的人大喝一声:“你们错了!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文明何在?礼貌又何在呢?”

我们伟大祖国素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很注重文明礼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因此,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

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呢?其实很简当,就是别人帮了你,道一声“谢谢”;见老师和客人主动问个“好”。平时注意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等等。这些都是讲文明礼貌的起码要求,有了这些习惯,才算具备了做文明好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对别人、对社会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要有一个衡量的准则,我们通常把这种衡量和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叫做道德。而礼貌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的。礼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礼貌的内涵,因此,我们要认清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应该做的,以此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同学们,在这个文明礼貌月,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能行。让我们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吧。

从礼仪看传统文化演讲稿5孝,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文化。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睦,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们要孝老敬亲,从小就要对父母、亲人百般孝顺和爱护,我们几乎就是背着这些名言名句长大的。幼时,我们一定想:长大后一定要对父母和亲人好,可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的行为动作令人发指。我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心酸的,又令人发指的新闻:一位母亲亲手把儿子抚养大,她的儿子长大了,竟然觉得母亲很碍事,便将母亲扫地出门。无论刮风下雨,老母亲只能一人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看完后,我愤怒了:怎么可以这样?有这样的儿子还不如没有,简直冲破了做人的底线。这名男子的做法简直有辱我们这个一直以来以孝闻名于世界的中华民族!

当然,世界上也不缺乏有孝心的人。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欣慰多了。

孙朋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只因为她的一片孝心,感动了千千万万个山东人。她刚嫁给丈夫时,丈夫就经常生病,以至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愈渐年迈,从此,家庭中一切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她每当干完农活就赶紧回家,她知道,年迈的婆婆肯定会很担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无怨无悔地照料着年迈的婆婆和多病的丈夫,风雨无阻地撑起一个家。如今,她把婆婆照料地很好,丈夫的病也有所好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的脸上充满了美丽的笑容。这笑容,这孝心,有谁能不感动呢?

第8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 文化软实力 商务礼仪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对外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国内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以自身蕴含着中西方优秀文化的商务礼仪,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经济对手加强了解、减少摩擦、密切合作,为企业提供不竭之力量源泉,成为中国对外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评估一个企业,主要看其业绩的高低,但现在业界却已经普遍认识到,企业跟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一样,没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储备,是不可能使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一个不健康、不健全文化的企业是无法不断创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机遇和挑战的。香港经盛国际执行董事叶生说过一句话:“人类因为梦想而伟大,企业因为文化而繁荣。”

一、企业文化及商务礼仪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构建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它是企业经营准则、工作作风、企业精神、道德准则、经营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传承着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传统,遵循着新时代的文化观念和行为准则,体现着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企业意识形态,它是由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信息符号等组成的企业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对企业能力的形成、发挥和保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商务礼仪作为企业文化内容的一员,对形成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培育企业优秀精神,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构建企业社会的和谐关系,特别是在促进对外企业文化交流,建立真实的、坦诚的相互关系,使商务交往更有效等企业实践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它是企业交往时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道德规范,涵盖商务交往中的方方面面,因此, 从小到见面致礼,大到履行商务契约的各种商务交往活动中,不能因为不了解双方企业文化背景的不同, 使商务礼仪的疏漏导致:小则失去商机,大则损害国家形象。

二、从文化形态看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历史文化,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也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采面对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为“天人合一”,重视人伦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亲亲为大”,孝悌为人之根本;重视群体与个体的互补,强调群体与个体的同中有异,异中求同,形成了谦虚、忍让、柔中有刚的传统性格;重视以义取利,以道养器。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义取利更是其主流意识形态,在义利发生矛盾时,主张“克己复礼”、“见利思义”,甚至舍生取义。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粹,也应是中国企业文化的精髓。但近代以来,人们对大道取法自然的认识及遵循越来越弱,见财起意,情、理、法, 次序鲜明,做任何事情,法律意识虽有但先要看人情、再讲道理,好大喜功、互相拆台,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强, 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较难经受住考验,这成为制约中国对外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弊垢。

目前,世界经济秩序以美国为瞻首,西方企业文化也以美国文化为代表,契约文化是其主要特点,这与美国这个新兴的混合型多民族融合,以及简单的社会结构分不开,这种关系链条没有像中国以血缘为基础那样复杂,他们宣扬个人利益至上, 追求个人权益的最大化, 追名逐利是个人的本能, 也是人生存的目的, 在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利过程中,不考虑道德不道德。竞争而实用、功利而无情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主导着社会人生。他们相信法律,认为只有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保护个人的权利,制裁侵犯人权者。他们擅长抽象逻辑思维,非常注重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形成率直、豁达、硬朗的文化品格。当然,随着现代经济、科技、交通和各种信息传媒的全球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发现并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虽不是很得要领,但并不影响其逐步在社会、生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运用,这也为中西方企业文化的接触和交融,推动全球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扬长避短,培育异中有同的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是商业活动中参与人员相互尊重而又比必须遵循的礼仪准则。商务礼仪包含的内容繁多, 涉及到商务活动如言行举止、吃喝穿衣、待人接物、礼仪赠品等的各方方面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商务礼仪。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使商务活动交往者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 深刻影响着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 对商务礼仪等的相互融合, 构成了潜在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点,并以此做好与西方文化的契合,使两种企业文化得以共荣而又不失各自的风采。在商务交往中,商务礼仪应当遵循三个原则:本于尊重、善于表达、形式规范。对于尊重,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 表达形式也不同。所以, 商务礼仪要考虑环境、氛围、文化背景等因素。比如交换名片,中国人往往比较主动索要名片,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好感和重视;而在西方人的眼里, 向对方索要名片是不礼貌的、冒失的行为, 一般都是等着对方主动提供名片。初次商务交往中, 中国人多表现的较为矜持,礼仪方式含蓄而不太外露,对西方人有时候的那种大大咧咧、直截了当的交流方式感到太露骨, 从心里认为西方文化底蕴浅薄,太没涵养,甚至粗鲁无礼;而西方人的方式较为直接、坦率,他们认为中国人特别狡猾,不直率, 善于猜测别人意图,谈判对手琢摸不透。因此, 在同对外商务交往对方的初次接触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企业文化中的商务礼仪, 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方式, 尽量避免沟通障碍, 要抱着入乡随俗的心态,有礼有节地去适应对方。同时, 增强企业文化意识,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既要理解他国文化、习俗及企业业务惯例有所了解, 又要对其文化等进行消化吸收,去伪存真,除劣用良, 即在某种程度上与自身企业文化取得交融,进而得以超然豁达,不陷于对方文化礼仪的框框之中。同中有异,不失本企业文化之特色;异中有同,不失大同世界之礼仪,以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商务交往环境。

中国人讲究人情味,好面子,这种面子文化渗透于中国人几乎全部的生活, 也体现在了企业文化中。如在商务谈判时, 如果要在“面子”与“利子”这二者中选择的话, 中国人往往会倾向“面子”,而西方人则看重“利子”, 西方人会直接了当地跟你谈利润的问题。商务谈判前的见面寒暄也存在着企业文化的差异。中国商者认为首次见面,得给人家留下个好印象,所以热情地为客人沏上茶,说上一些看似与商务谈判无关的话题,这样一是尽了地主之仪, 二是在问候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西方商人会唔时的礼仪方式较为简单,握个手,报下家门,然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谈判合同的签署是其唯一的目的,他们认为见面漫海空聊是不务正业,是在浪费金钱,长时间的闲谈那是工作以外的事情。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商者多做好事前功,尽量在商务交往中不给对方留下礼仪繁琐等不良影响。

在商务礼仪的语言选择和运用方面, 西方人简洁、明了,表态不含糊,爱辩论,口气硬朗,甚至武断,他们认为个人意见的表述是正当的权利,也有利于解决问题,他们不会去过多地考虑是否有“人情味”。而中国企业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注重通过商务礼仪创造和谐的商务活动氛围。也许会为保全双方的脸面,而使用一些模糊的甚至暖昧的语言,对对方存有异议,往往是迁回陈述自己的见解, 尽量避免摩擦,以寻求友谊的建立和长久性合作的可能性。

在签订商务契约礼仪方面,中西方对待商务契约的态度不太一样。西方企业非常重视契约的权威性,契约一旦签署就会严格执行。而在中国企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注重的是信誉这就实际上出现了是重视法制还是重视人情的企业文化差异。美国学者帕伊曾感叹:“许多美国商业者认为,中国人只须用口头约定,或点一点头,就可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在解决商务契约纠纷礼仪中,中国企业文化习惯从道德上考虑问题,重视“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旦发生纠纷和争端,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商者人习惯于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层面的作用。而西方企业、商人却恰恰相反,对于纠纷的处置,他们以契约为标准,惯用法律的手段,从法律上寻找突破,良心和道德的作用暂不考虑,他们会全力发挥律师的作用,由律师出面去处理纠纷。一些中国企业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眼里却不以为然。

作为国际商业经济活动,其蕴含的企业文化交往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 但可以看出,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其作用不只贯穿于商务交往活动的整个过程,其影响力所产生的效应会远远大于一个商务活动具体过程的结果。不拘礼节得看什么时候,有时野外手抓玉米饽饽是一种朴实,但到了厅堂之上手抓馒头也许就是一种粗俗。在具体的商务交往活动中,文化差异的所形成的礼仪更是千差万别,既与交往者本身文化素质有关,也与交往双方企业文化的交合相关。企业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国外企业来到中国开展商务活动需要“中国化”。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中国企业进军全球市场也需要“他国化”,对外商务文化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和习俗,以中西合璧的商务礼仪, 赢得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心,确保商务交往活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庆和《实用商务谈判大全》[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往学概论》[M]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往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第9篇

尤其关于整合到何种程度,是一个关键问题。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每个阶段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校情、学情,从中研究、提炼出对应的具体操作点。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辽宁省大连市实验小学、海南省琼海市第一小学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

找准课程整合关节点,

培养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合格小公民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根据“公民素养教育”的特色定位,通过找到多个整合的关节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到课程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学科课程全覆盖、各个年级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培养学生做“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合格小公民。

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学校分学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主要与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整合点之经典诵读

充分挖掘语文国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编写国学读本校本教材系列,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开展经典诵读。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成语典故》,四年级古诗词,五年级《论语》选读,六年级《孟子》《大学》《中庸》选读。让孩子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

整合点之数学文化

学校数学教师开发了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游戏与实践活动,分别是拼玩七巧板、创作剪纸、了解中国四大发明、领略算盘魅力、走进数学古代名著、挑战数学古题。学生通过阅读、游戏、实践等方式了解数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前人的智慧,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整合点之中华美食

饮食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既重要又富有代表性。三至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开设了中华美食课,和学生一起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绘制重庆美食地图,学做饺子、汤圆、馄饨等传统美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掌握简单的烹饪技巧。

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课程的整合

重庆市教委2012年开始实施课程辅助活动,体育、艺术、科技、手工和书法每周各一节。学校将课程辅助活动纳入课表,创生了葫芦丝、国画、武术、围棋、书法这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

整合点之艺术课程辅助活动

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为基石,艺术课程辅助活动选取了葫芦丝和国画作为切入口。一、三、五年级,初步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感知民乐的表现力。二、四、六年级,则接触和认识国画,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吹奏葫芦丝,会画国画。

整合点之体育课程辅助活动

体育辅助活动静动结合,围棋和武术单、双周交替进行。学生学习棋史、棋品、棋道,体验“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了解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学会基本的武术套路,培养勤学苦练、自律守规的民族武德。

整合点之书法课程辅助活动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和掌握硬笔书法的基本技巧,三至六年级学习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学生稳步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中华书法的独特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学校构建了个性素养和公共素养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对传统节日文化和公民知识及礼仪的了解,并在广泛的公民行动中践行“公民素养教育”。

整合点之传统节日课程

学校重视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精选“春节”“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这六个富有文化蕴涵的传统节日,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活动,3年一个周期,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喜欢传统节日,主动传承民族美德。

整合点之修身课程

学校创生了校本课程――修身,一周一课时。该课程脱胎于传统蒙学教育的“洒扫应对”,同时也融入现代文明礼仪,是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核心课程。一至六年级的修身课选取了“懂礼仪、会合作、知感恩、讲诚信、乐公益、观时政”六个主题,学年落实一个重点,积极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涵养化育功能。

整合点之公民行动课程

第10篇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显性存在有两个层面很突出,一个是艺术的、具有仪式感的表达,对应传统器乐、茶道、礼仪和“汉服热”的流行;另一个则是所谓的“中国智慧”,从国学典籍中发掘出一套适应当下的世俗哲学和心理学,用以解释和调和现代生活的内在冲突,于是有了“读经热”、“国学热”。以这两种面目存在的“传统”只是中国古典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更易于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产生共鸣。与此同时,传统社会中处理人与自我、他者、社会关系的规则似乎也从未远去。传统文化之于今天的人们既是疏离的,又难以从民族基因中清除。

当代新儒学一直以来都在反思和纠偏现代性,试图化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政治、社会的理念被对立起来的状况,重建儒家价值系统。传统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儒学又能提供怎样的秩序图景?本刊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彭永捷。

Q&A

N-南风窗

P-彭永捷

与传统文化的隔膜

N:“读经热”“国学热”“汉服热”这些比较具有仪式感的传统文化学习为什么能流行起来,它在古代中华文明体系中是什么价值或者说属性?

P: 人们一般是通过大众传媒或者可视现象来了解国学的,那么就比较容易接触到一些具有仪式感的东西,比如祭孔、成人礼,还有“国学热”。这些都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有精神价值层面的内容,通过对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文化经典的阅读,我们从中学习千百年来传承的基本价值和美德;传统文化也包括形式样态层面的内容,诸如服饰、礼仪、饮食等,体现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样态。在生活样态方面,传统生活样态的一个显著特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讲究”,由于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达,古人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讲究到了极致,因此形成了很多具有形式特征的内容。形式背后又是有一套精神内涵存在于其中的,在民间传统文化流行的过程中,这相较于形式方面,精神内涵的方面是被忽略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美德没有被充分地继承下来。

N:传统文化在今天似乎是与现实生活割裂的一套体系,只能作为一种超越性的生活追求。传统文化的沿袭有两种方式,一是文化遗产的直接继承,这部分更多起着审美教育的作用,又由于有实用功能,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另一种方式,涉及到价值层面的继承,比较容易引起争议,比如最近被热议的“读经班”,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待?

P:现在我们说的“传统文化热”或者“国学热”,严格来讲没那么热。

从时间上来讲,传统文化或国学的流行都是一个相当短暂的现象,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是浮于表面。 尤其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部,还没有建立起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机制。应该说,我们对整个传统文化还是相当隔膜,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基本价值观方面还远远没有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

说到读经的问题,最近争论比较多。我本人的看法,读经之所以会成为集中讨论的问题首先还不是读经方法问题,而是应不应该全日制读经,私塾教育或者民间教育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离开体制教育。小孩读经,无论怎么读,读佛经还是儒经,如果只是作为兴趣,不会出现那么大的争议,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全日制读经。我的看法,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无论偏重哪些方面都不是坏事,但读经只是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或大部,因此我不赞成全日制读经。现在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在体制内展开,没有专门的课程,师资编制就很难落实,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们往往要求助于体制外教育,体制外教育又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情况。过去民间教化主要是由儒生来担当,现在儒门淡薄,受过儒家文化教育的人相当有限。这些因素制约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

N: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一方面是隔膜的,另一方面,有些传统社会的规则和等级秩序观念依然在延续,比如从郭德纲师徒最近暴露出的矛盾也可以看到,有一套根深蒂固的隐性规则,仍然在左右着人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P:我们现在一方面觉得传统文化很隔膜,另一方面又觉得一些不好的或者不能接受的东西似乎都来自传统。这是由于没有把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和我们现在追求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的价值观沟通起来。中国文化的主干是儒、释、道三教,其中儒家是主流,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仁义,中国的传统社会,是立足于仁义之道来组织整个社会。而现在,人们所追求的价值似乎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关系,得不到支撑,只继承了一些形式性、礼仪性的东西。实际上,一个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深层的,具体的做法和形式只是暂时的,形式性的内容更容易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变迁、适应、调整。就以礼仪来说,孔子也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礼不一样,他们之间有着因革损益的关系,周人也不是一成不变、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夏礼、商礼。

仁义之道与当代生活

N:你曾经提过,每一代的新儒学,每一次儒学的复兴都从仁义之道出发,试图重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追寻符合仁义之道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形式。孔子、孟子、董仲舒、周敦颐那些时代,儒家有明确的主张和对仁义的阐释,现在为什么很难提出一个契合当下社会的主张或理念?

第11篇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探讨中国传统礼仪在尊师重教层面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呈现中国历史长河中先生和弟子之间的礼仪规范,揭示传统礼仪对当代师生关系重建的影响,为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建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尊师重教;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07-04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有一个颇令人称道的特点——其细致到位的宫廷礼仪场景让观者眼前一亮,原来古人在礼仪方面可以做得如此细致,女子婉约、男子内敛、行为有度、举止有礼。其实,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考究的批判的借鉴,对当代国人素质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即礼仪文化。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会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的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不同于西方人眼中的礼仪——根据民族或地域差异而区别的风俗,在中国人眼中,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一切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注重礼仪教育,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在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学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还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之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等。关于“礼”的具体内容,《礼记·曲礼》中有明确的规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说文解字》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①,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豊者,行礼之器”②。由此,礼的起源很早,它的产生不仅在文字出现之前,而且完全应该在人类成型的语言出现之前。现在世界上仍有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不知道文字为何物,但却有着他们自认为合理的礼仪。自远古至殷商,礼仪便是一种全民性的原始礼仪巫术。它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动,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逐渐演变成社会的行为规范。

中国素来崇尚礼仪,特别是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提倡的礼仪教育。他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这里强调了“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精神及其行为规范的就有三部之多,通称“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这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籍。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儒学另一大家荀子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南宋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学规》,对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要求。

礼仪文明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由此,中国封建社会很重视礼仪教育,也就突出了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的尊师重教。《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在教育问题上,最难的就是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教,才能使人重视学习。在古代社会,尊师重教思想十分深刻的,《吕氏春秋》中《尊师》篇云“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人才。在古代,师生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先生和弟子如何相处也是古代传统礼仪的一大学问,探讨中国传统师生礼仪为当代师生关系的重塑提供了范本,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为人,重视道德的培养,重视师生间的传承,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拿“教”这个字来说,它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作,表示一手拿一根棍棒打一个孩子,孩子头上还有被打的两个记号,这表明“教”的本意是以棍棒训子,令其遵循长辈的意志。《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③这个“教”字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先生的教学状态及师生关系,敬师如父,尊师重教。老师是礼仪道德的化身,弟子必须绝对服从,绝不允许有人怀疑、非议甚至是背叛老师。荀子曰“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大略》),就是说发言论的时候不赞颂老师就是不敬,做教育的时候不尊崇自己老师就是背叛,不敬和背叛老师的人,贤明的君主是不会举用的,朝中的士大夫就算在路上遇见也不会和他说话。又曰“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修身》),由此可见,对待先生的言行举止上,弟子要以敬为先,因为在中国古代,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把教育视为立国立身之本,并且逐渐形成一套尊师重教的礼仪风俗。

中国传统师生礼仪从弟子方面说,就是尊师重教,敬师如父。在中国古代,作为学生,跟从老师学习首先要举行拜师仪式,这既是一种对师生关系的认可,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古代拜师礼仪很复杂,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投师帖子。第三,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弟子会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感谢师恩等等。古代拜师礼仪虽然复杂,但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程序下,彰显了中国古代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第12篇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礼仪教育源远流长,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育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而朝展到今天,人们面对着花花绿绿的世界,似乎已忘却原本属于我们的那些最宝贵的东西,即使我们的教育也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品德正在一点点的丧失殆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看当今汉语言的教育现状,我更加意识到:心里沉甸甸,肩膀沉甸甸!我们的生活都是和礼仪息息相关的, 如何进一步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之精华让汉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应该在语文教学渗透礼仪教育。

二、教学的片断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课后,我以“元方入门不顾”为题,续写一个“以诚信和礼仪”为主题的小故事,并布置了用内心感受写“读后感”的任务,这样就能考察学生对礼仪的理解,从而针对性的对有些学生进行一些教育,并且在接下来的长期且又艰巨的课堂内外教学中更加注重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进行礼仪传统教育的输送。

学生通过这次探究学习,对礼仪传统文化的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接受,使他们懂得如何更好的做一个学生、做一个人,这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于教学的重视,从而更有利于我们语文教师实行教学,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因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礼仪,宏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礼仪传统文化,抵御不良风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设我们的和谐校园。

三、教学的反思

学校DD就是一个让学生尽情享受知识,接受知识的最良好的环境。在这片天空下我们教师往往主要通过书本给学生们散播知识.园丁撒下了种子,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才会开花,那么鲜艳;才会结果,那么甘甜。然而当我发现现今社会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的动画片,过的是洋人节;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做古惑仔,抽烟、酗酒、赌博、粗话、打架甚至吸毒, 我知道让我们的孩子重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显得很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