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经济研究

农业经济研究

时间:2023-07-19 17:2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经济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经济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之一,对于每一个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农业的发展程度不但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还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随着建设新农村理念的提出,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1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还并不完善,而且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其农业管理体制和观念并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会受到阻碍,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进度缓慢。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使得在管理中出现了很多无法解决的矛盾,管理人员也很难合理调节当前管理体制下存在的一些利益关系。由于农村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大多都是人工和手工的方式。虽然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正在不断传向农村,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和进步,但普及力度却远远不够,并没有跟上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脚步。此外,有些农村虽然引进了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但却没有加以使用,而是选择将其放在一边,仍然习惯于使用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而以往的管理模式在财务数据收集、处理、整合等方面的效率都很低,也缺乏足够的精准度,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1.2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执行力较低。目前,我国已经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制定了很多与农业经济管理有关的规定,并出台了很多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定和制度并没有引起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关注,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工作时也缺少足够的执行力,管理效果也很不理想。比如:管理人员的思想比较落后,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较低,并不清楚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执行力,没有完全地执行国家提出的各项政策[1]。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2.1创新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开展任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想要真正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拥有一个科学、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管理人员必须将农业经济的发展视作工作中的核心,并积极对管理体制加以创新,加大对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出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制。例如,某农村地区在对管理体制进行构建和完善时,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对以往的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并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加以改变;采用深加工的方式来改革农产品,拓宽农业产品的产业链条,使农业产品能够向着的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农业的安全得到保障。2.2创新群众利益管理方式。经济对农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而民众则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最不能忽视的群体。近些年,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与群众的利益有关的问题层出不穷,而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根本无法对民众的诉求进行及时解决,并且对民众同农业经济管理之间的矛盾也无能为力。这导致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根本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因此,农业经济管人员应对群众利益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以确保管理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各项的矛盾。每个地区的政府部门都应该将保障民众的利益视为前提,对自身的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进行加强,将解决民众的基本权益作为发展的原则,这样民众在遇到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时,权益能够被立刻维护。2.3创新管理团队。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各项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但由于大多数的管理人员都缺乏良好的基础素养和执行力,整个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就必须对管理团队进行创新。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管理人员的基础素养和执行能力,例如,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集体培训,并开展对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考核工作,这样不但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还能拓宽管理人员的知识面,使其能够跟上当前社会的发展节奏[2]。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农业经济的发展,会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想要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对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并创新群众利益管理方式和管理团队,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程桂花 单位:江西省德兴市海口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第2篇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过去30年中,在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着转型,在不断细分的学术市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转型目前显现了一些曙光,但整个过程还远未结束。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政府将农业置于其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还没有遇到挑战。然而,西方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完成、农业小部门化的推进以及其它学科的快速扩张,如果不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调整,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的未来命运,很可能类似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境遇。因此,农业经济学者必须思考如何推动整个学科做好转型的准备。

 

二、研颇象之变

 

农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并培养大量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其研究对象就在不断演变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后来转变为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继而转变为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农业经济学起源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促进作物和畜产品产量增加,以达到增加农场利润的目的,现代农业经济学称之为“农场经营管理”(faimmanagement)。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农业占经济比重很高的农业社会早就存在,但是,其系统化和学歡主要起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欧一国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农场规模非常大,此阶段农业经济学集中于研究农场的经营管理,主要任务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经营管理的农场主。第二阶段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从农业的角度看,经济起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食物问题阶段、贫困问题阶段、农业调整问题阶段(YuandZhao,2009)。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随着经济起飞和城市化推进,食物需求不断增加。食物价格上涨会推动产业工人工资增长,影响非农产业资本积累和经济起飞,出现“食物问题”(foodproblem)。此时政府通常会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从农业中榨取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

 

由于政府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补贴,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扭曲,需要调整政策以使农业生产遵循市场规律、减少扭曲。然而,减少补贴会造成农民不满。西方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得很小,农业政策的核心开始表现为农业调整,即减少政策对生产的扭曲,让农业服从市场规律;同时,开始注重农业的非食物供给功能(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环境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功能等。这时农业问题通常被称为“农业调整问题”(femproblem)。相应地,农业经济学发展进入第三阶段,需要政策研究和市场研究并重。由于农业小部门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例如工厂化养殖以及温室种植的推广和普及),农业的特殊性逐步消失,农业政策部门的人才需求开始减弱。然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纖以及食品产业的快速扩张,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成为主导力量。此时,农业经济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重。

 

三、学科危机

 

农业经济学科在发达国家的命运,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农业经济学科在中国未来的命运。实际上,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一些深层次结构问题已经露出苗头。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现在存在的问题,正是西方农业经济学科过去30年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蓬勃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发轫于农业,因此,8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大量农业经济人才。伴随着政府对农业经济人才需求的饱和,农业经济学科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具体而言,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可以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当前面临的危机,短期看不足以致命,但长此以往,很可能出现“温水煮青蛙”效应,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可能会慢慢消退。

 

1.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正被其它学科所挤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主要来源于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最近几十年,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开始覆盖农业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挤压了农业经济学的生存空间。从纯学术的角度看,上述基础学科研究的影响力通常大于农业经济学科。例如,全球农业经济学的顶尖学术期刊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美国农业经济期刊》)放在整个经济学领域里,其学术影响力非常有限,很难排进全球经济学权威期刊前20名。将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农业问题中,在等方面更具优势。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年资助的研究课题清单看,2011〜2014年期间,农林经济学科以外的学者获得管理科学学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课题资助的比例约为30%,明显高于2006〜2010年期间的17%。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些基础学科的扩张却受到技术限制,这种不对称式发展使得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

 

2.政策研究的影响力下降。传统的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安全、制度和农民收入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在中国仍然大有可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确实需要很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但是,中国农业政策核心决策圈却非常小,政府拥有自己的智库或咨询机构(例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而大多数农业经济学者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充当了政策解释者的角色,在中国农业经济决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由于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影响力下降,农业经济学科专业在与其它专业竞争研究和教学资源时,尤其是在竞靴秀生源时,赚越处于不利位置。

 

3.对优秀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一个学科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本科从。目前,优秀学子通常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由于政策影响力下降、传统研究领域被其它学科蚕食以及农业的天然劣势,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经济学、商学和环境科学学科的毕业生之间存在不对称竞争劣势。这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很容易争夺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的传统就业市场;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很难去和这些基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例如,近年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饮食业以及食品加工规模在过去20年中快速扩张。这种扩张需要大量懂得食品市场的管理从,其就业方向本来是农业经济学科专业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教学仍以理论与政策为中心,学生在企业实务方面的训练远远不足,因而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下风。这就启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者,必须转换研究重心,从以政策研究为主,过渡到以市场研究为主。就业统计表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邓国焱、张心怡,2013),其后果就是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失去吸引力。出于就业的考虑,很多大学已经缩减了农业经济学专业本科招生数量,有些大学甚至已经停止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按照这种趋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会陷入一种后继无人的状态。

 

(二)长期危机

 

随着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越来越低以及城市化率越来越高,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1.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长期内下降。过去30年中,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变得异常充裕,为农业科研投入了大笔资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通常会变得紧张,政府往往会削减农业经济学科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麵投入。根据欧美经验,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续扩张的。过去20多年中,美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名义投入金额基本没有增加。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减少,美国政府部门不断削减农业经济研究岗位。例如,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雇佣的农业经济学家,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超过600人,而现在萎缩到不足200人,是高峰期的1/3(Perry,2010)。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的学者人数也在萎缩。例如,198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会的会员数量超过5000人,2006年已经萎缩到2500人以下,年均下降3.6%(Perry,2010)。

 

2.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萎缩和失焦。现阶段,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接近10%,超过1/3人口的就业依靠农业,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社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完成城市化,农村社会趋于稳定,农业变成一个很小的经济部门,城市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政府的工作重心也会随之转移到城市。此时,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会变得更低。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被边缘化,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受到挑战。这正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而挣扎的原因。

 

3.优秀研究生进一步流失。在经济成熟阶段,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研究对象失焦以及就业市场对农业的歧视,使得优秀研究生不再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如果没有优秀研究生的持续加入,农业经济学科将进一步萎缩。2012年秋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校农业经济学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中,60%为外国留学生,本国学生仅占40%

 

(PennandSandberg,2013),表明美国大学中农业经济学科专业主要依靠外国留学生(以中国和印度为主)来维持。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对研究生还有较强的吸引力。然而,随着海归博士的回流,国内博士在高校就职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打击了一部分国内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国内农业经济学科博士的积极性。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15〜20年后进入成熟期,农业萎缩为国民经济中的小部门,以研究政策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将难以保持对研究生的足够吸引力。

 

过去30年中,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调整过程,有些调整彻底失败了,有些调整初步成功。其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及早转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美国为例,农业经济学科在调整过程中,大体分为5个方向:①部分农业经济系转型为应用经济系,例如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虽然在新的应用经济系中,农业经济研究仍占较大比例,但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②部分农业经济系合并入经济系,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经过合并的农业经济学科,在新的经济系中难以避免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③大部分农业经济系主动更改名称以调整研究与教学方向,比如在系或者专业名称中引入食物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字样,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向更现代的食品、资源或者环境经济学等方向靠拢。④某些农业大州的大学中农业经济系仍坚持原名,比如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以及堪萨斯州立大学等,但可以看到,其研究重点已经发生了转变,例如,堪萨斯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系的研究重心转变为涉农企业管理(agribusinessmanagement)和食品市场营销(foodmarketing)。⑤有些大学农业经济系转型没有成功,甚至整个系被关闭,导致所有教师失业。例如,内华达大学于2010年关闭了Reno分校农业经济系。在欧洲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命运与美国大抵相同:在英国,农业经济系已经难觅踪影;在德国和日本,农业经济学科的教授职位在逐年减少。

 

五、转型之痛

 

中国学术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提出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转型,即从政策研究为主向市场研究为主转型。由于传统路径依赖,这种转型显得异常,主要存在三个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就业市场障碍。

 

1.制度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己经形成一套固有的学术评价和考核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和申请科研基金都以大的话题性政策为标准,而以涉农企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农业经济学科,由于研究问题较微观,其学术论文很难在现有体系中的期刊上发表,申请科研项目也很难获得批准。这种制度障碍导致学术的“逆向淘汰”问题~做涉农企业研究的学者通常因为论文难以发表,或者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资助,在学术升迁中处于不利位置。因此,理性的农业经济学者不愿意开拓以涉农企业为研究对象的领域,而更愿意在原有政策研究体系中生存。要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学术界必须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并在现有期刊体系中分出一部分资源或者创办新的期刊,鼓励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转向与涉农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同时,借鉴欧美经验,设立专门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授职位,并且鼓励同行竞争。

 

2.技术障碍。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不适用于企业分析。研究涉农企业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例如产业组织、食品市场营销等理论,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等数量化工具,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学习成本非常高,他们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即使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分析工具,由于制度障碍,他们仍很难在一流期刊上,其学术能力得不到客观评价。要突破上述技术障碍,短期内最好的手段是引进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海归博士,突破国内固有的评价体系并积极在国际期刊上。

 

3.就业市场障碍。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从诞生到被社会大众接受,需要很长时间。美国大学的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还在不断开拓就业市场。过去20多年中,虽然中国食品行业扩张迅速,但是,农业经济学科的毕业生,在大型涉农企业的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很好的记录和很强的竞争力,很多岗位都被其它专业(尤其是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所占据。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专业要想在就业市场上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障碍要超越,但这一定是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经济学科相关大学与研究所,一定要联雜来,综飯用行业以及媒体等资源,雛新酵科的推广。

 

六、结论

 

应用学科存在的意义取决于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完成,经济走向成熟,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规模的萎缩,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推进,农业的特殊性逐渐丧失,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丧失了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同时,一般经济学的扩张、管理学的繁荣以及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象扩展到农业,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對斗开始萎缩。在过去30多年中,西方农业经济学科一直在挣扎中转型。部分农业经济学院(系)退出了农业经济教学和研究,转变为进行应用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院系;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则把研究扩展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食物供应縣统,把农业经济学演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另外一部分则把研究扩展到所有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整个生产、消费以及供应链系统,演化为“生物经济学”。

 

欧美经验表明,传统的以政策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在萎缩,新型的以企业研究为重心的农业经济学科蓬勃兴起,成为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欧美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过程,映照出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市场化的继续深入,食品产业快速扩大,使得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一个学科的再定义及其推广并被社会大众所接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及早实现转型,农业经济学科很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遭遇萎缩的命运。目前,农业经济学科对优秀本科生己经失去吸引力,在15〜20年后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到5%以下,并且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到20%以下,农业在政府决策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下降,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再具有重要性时,农业经济学科很有可能走向消亡和解体。

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作者:姜秀慧 单位:肇源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当前农村农业发展到了关键时期,党的十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其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就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业发展 农村经济 制约 对策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依然存在,随着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依靠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解决不了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要想使中国农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必须通过农业自身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与现代化的改造。然而,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它是一个伟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面临的困难也是多种多样的。

1制约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

1.1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然不适应农业经济增长的要求。一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传统的种植业仍占较大比重。一方面是农作物在“产量低、质量低、效益低”的水平下的生产过剩;一方面是畜牧生产水平低,粮食、秸秆不能有效地利用,造成农产品的附加值低。二是在种植业结构中,存在着粮食作物比例大,蔬菜、瓜果等其他经济类作物比例小的结构不合理状况。由于种植结构单一,一方面造成了某些农产品供过于求,出现“卖难”的问题,农民“丰产不丰收”,所谓“谷贱伤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一些群众需要的或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效益好的农产品得不到满足,从而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效益。

1.2对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任何一项产业的持续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是不可能的,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缓慢,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是一个原因。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投资战略上的失误,没有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只热衷于投资工业项目和眼前能见效益的项目,造成农业发展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增加和维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二是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减少,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意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一些地方的农民把土地承包给别人耕种,自己外出务工挣钱,个别地方的农民对种田投入很小,甚至对土地采取放任的态度。再加上近几年农民非生产性支出过大,就更没有多少钱投到农业生产上。

1.3农民负担重

农民负担重仍然是当前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影响着农民对党和政府的威信,对政府提倡、推广和实行的农业政策,农业生产项目持怀疑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目前我国县、乡两级政府普遍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而财政主要靠农业和农民负担。同时,一些地方不切实际的发展,一味修路,办教育,上项目,增加了对农民的收费和提留,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没钱对农业增加投入,没钱去购买先进的种子、肥料和机械,也是农业经济陷入徘徊局面的重要原因。要使我国农业经济改变目前的局面,就必须改变上述制约因素,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体制保证和资金、智力支持,这是摆在我国农业管理者和生产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2.1依靠技术创新,加速农业结构优化调整

加快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不断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前提,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动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特别是从技术研究和开发来看,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是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要重点发展的行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使其均衡发展;要向技术创新前沿领域进一步拓展,加大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产前、产后要格外重视;要向资源开发与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技术方向调整;同时要密切联系农业自身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相关基础性研究,形成我国农业自有的特色。

2.2加强农民素质教育

农民是发展农业经济现代化的主力军,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从目前来看,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是制约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国家应尽可能的利用政策对农民进行扶持,加强对农民的关注,特别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高对农民素质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对其进行农业经济相关知识的普及。农民素质的提高,是调动农民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这对于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是很关键的。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情况也就有所不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现处在起步期,农民素质整体偏低,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农民的素质,以使农业经济现代化更好地向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过渡。如让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所带来的好处,要让农民懂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让更多的农民学习职业教育和农业教育,促进农—科—教一条龙有机结合,提升农民的技术创新素养。

2.3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投资

农业科技化归根到底是为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和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研发和运用息息相关。只有不断进行科技进步的提高与创新,企业才能生产出更多高产、优质、高效的产品,才能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增加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和竞争力。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投入。政府近年来虽在农业科技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对农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国家财政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投入,增加公共投资,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

3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在农业经济领域逐步达到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的目标,我国能真正实现了农业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曹潇滢.农业现代化研究综述[J].北方经济.2012,(10).

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总结

在中国加入WTO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与国外大型农业企业相比没有优势,因此,必须要转变我国农业产业的生产方式,向依靠科学技术的内延式生产转变,以高效率、高产出、低成本的农业生产为发展方向,适应国际化趋势,保证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1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的相关研究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只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农业科技的创新以及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等;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还包括政府政策、管理水平的提升的因素[1]。在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中,针对科学技术进步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做了一些系列研究,例如:周方深入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涵,将索罗模型中的科学技术定义为狭义的技术,在排除资本、劳动力要素以外的技术定义为广义的技术进步,修正了索罗模型,提出科学技术进步应当包含索罗式技术进步、资本增密式以及规模经济式三种方式;赵达薇通过改进的索罗模型,测算了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中1953-1993年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同时,徐瑛将资本空间密集、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变化三个变量融入改进的索罗技术进步模型,测算了我国1987-2003年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徐会奇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进行了研究,采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测算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得出农业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显著。这些有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有利于研究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将测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研究方式分为基础模型式和经验模型式两种。

2基础模型式

基础模型式通常包括C-D生产函数、丹尼森的增长因素法、索罗余值法以及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洛余值法简单易操作,被广泛采用,国内学者以及农业政府部门在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常常采用这个方法[2]。它时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将技术进步、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作为自变量,农业产出作为因变量,进行指数化建立等式,其中资本、劳动力因素的指数分别代表物质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产出弹性;在加入时间序列因素,就可以经过数学变换将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表示为经济总进步率减去物质资本、劳动力的贡献率的差。这里面的关键则是求出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

3经验模型式

经验模型式是对农业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的产出系数弹性进行直接推导,在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即物质、劳动力的弹性值之和为1,利用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分解农产品价值,测算各要素的弹性系数[3]。具体为把农产品的价值表示为商品的可变资本、商品的不变资本以及剩余价值之和,在整个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仅发生价值的转移,没有价值增值;在可变资本中,其一承担物质原料到农产品形成的中间完成者,其二维持劳动的持续进行,其三则是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可以把农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价值和可变价值两个部分,不变价值由物质资本形成,可变价值由劳动力和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的。在经过相关假设和数学推导,就可以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示为1减去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贡献率的差。

4结束语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在可以取得相关数据以及资料时,采用基础模型测算要素的产出弹性,进行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比较方便有效,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模型基础;而在缺乏相关数据或者数据不是很可靠的情况下,可采用经验模型式进行要素弹性的估算,这样可以避免数据不再带来的测算偏差。因此,对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进行测算时,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模型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方.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36-40.

[2]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8):93-103+128.

第6篇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研究会;长春税务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2674

国内刊号:22-1232/F

邮发代号:12-13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当代经济研究》(月刊)1994年创刊,是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长春税务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刊物。刊登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和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论著。

主要栏目

第7篇

 

从概念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是指由农业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从一种状态提升或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前一种状态是指农业经济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少,而后一种状态是农业从这种落后的局面中跳出来,通过接收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及新的体制,从而摒弃这种落后状况,让农业经济创造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最终带动农业经济及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们在看到发展成效的同时,更应该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不完善

 

就针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以发展而言,其是一项极具系统性与长期性特征的工程,必须要依据制度才能够保障顺利开展与实施。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一直长期影响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其约束力度还较强,在管理体制上也较为落后,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长效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第一,政府制度上的约束缺乏全面性;第二,制度上管理缺乏权威性,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等缺乏法律支持;第三,相关制度上缺乏一致性,某些制度与制度之间有冲突,例如乡镇农村发展与退耕还林两个策略之间的冲突;第四,制度实施力度不够,以往政策对乡镇农村资源的保护力度严重不够,导致其无法真正长效的发展。

 

(二)经济条件不够高

 

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而言,一直以来都因为经济体制的约束,严重缺少应用在技术改善上的资金,并且外部资金、融资量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我国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投资非常少,其严重影响正常的乡镇农村技术、乡镇农村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乡镇农村市场的经济体系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终将阻碍乡镇农村市场的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省市的多个等级政府对乡镇农村产业扶持投入资金的安排与预计有限,这一现象也必然会导致乡镇农村的非正常成长。

 

(三)市场环境较落后

 

虽然我国是一个乡镇农村大国,许多城市乡镇农村产业经济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道路多样化,其中并没有将乡镇农村产业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一直处于较慢的情况中,最终导致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个行业缺乏规范性,主体参差不齐,乡镇农村经济的理念、形象等不合实际。例如,重庆的耕地非常多,但是重庆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工业产业中,这一现象也导致当地许多居民也参与到工业发展中,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参与者非常少,这也是导致重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受重视。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技术与能力的转换

 

首先,需要提升乡镇农村技术体系的创新,并深化改造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提高区域性的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以及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速度,逐渐完善我国的乡镇农村体系的人员招聘以及投资建设等乡镇农村运行机制。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乡镇农村经济,并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给予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主要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扶持;最后,需要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改善乡镇农村技术的投资环境,发展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的创新投资方式。

 

(二)提高乡镇农村经济条件

 

在乡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渐的提升科研技术力量的投入,使乡镇农村科研技术在完善的基础建设设施的条件之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乡镇农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对此,必须做好乡镇农村知识的产权保护。以往我国许多行业并不重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乡镇农村上,许多人并没有产权这一观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尽可能的保护今后所研发出的各项乡镇农村产业知识产权。除此之外,乡镇农村不仅与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农民有着“母子”关系。只有农民的素质足够,才能够使乡镇农村经济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对此,提升农民素质是必然的。当前,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农民的素质上,在各个组织、各个部门中,尽可能的推广乡镇农村技术,给予地方农民定期举行相关知识培训活动,让农民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当中。此外,政府可以联动某些高校或企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的方式促使大学生、相关专业专家将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知识、技术的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推动产业化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传统的独立产业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对此,乡镇农村产业化运行也是推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找寻外招商,从而更好的丰富乡镇农村产品、乡镇农村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快乡镇农村原料基地的建设工作,给予乡镇农村经济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对于乡镇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则需要依靠政府政策进行整改、调配。在调配乡镇农村结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方乡镇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其他产业,通过互补互进的方式推动乡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环境之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种类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创新,才能进一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从而促进其农业经济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因此,乡镇农村经济研究者需要充分理解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并针对乡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的制约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8篇

摘 要 从目前到21世纪中叶,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而且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我国农业经济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分析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农业经济 问题 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世界上各类产品中只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才能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运营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调整农村和农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农业生态危机严重。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国可耕地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可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人地矛盾日益显现,制约农业发展。由于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很多草原变为荒漠,森林砍伐严重,沙漠化,水资源严重短缺,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农业生态危机,造成农业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二)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农村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有了明显改善,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很落后。一是由于先进的农业技术耗资大,农民负担不起,政府资源少。我国每年培养上百万农业技术人才,但是支援农村建设的所占比例甚小。农村缺乏先进的技术储备和高技术人才,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三)我国农民科技素质低。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然而目前中国8亿农民文化指数,1990年6.2年,2000年才达到7.4年,而发达国家目前已达12年,如果农民文化教育指数以0.16年的速度提高,到2010年才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到2025年才能达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特别近5年,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四)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六五”期间为5.1%,“七五”期间为3.3%,不仅比例小,而且呈递减趋势。农业投入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既有各级财政信贷的投入,也有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和农民义务工的投入,既有国家、集体的投入,也有农民个人的投入。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投入机制,以使农业投入逐步稳定和规范。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个这样的投入机制,各级各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农业投入的增加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大部分六七十代建立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现有水库1/3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现象十分普遍。

(五)农民负担较,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增大农民收入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农业经营的极积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实行以后,农民的收入曾大幅度的得到提高,极大地提高农民经营的兴趣。但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逐渐增加和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农民负担较重,造成农民增收持续性的放慢。

二、解决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迹象对策

(一)加快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状态十分严重,要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证明,资源型的乡镇企业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十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它们能够经受得起紧缩环境和市场疲软等不利方面的严峻考验。积极发展资源型乡镇企业,除了可以避免农民大规模涌向城市带来的城市社会负担等方面问题,还可以有效降低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劳动力波动的幅度,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我国农村劳动力十分丰富,农村乡镇企业应该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广泛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并以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主要的加工对象,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农业产品;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第三产业最终成为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部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二)增加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为显著的因素是农业资金。农业资金包括农业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而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由于农业经济具有外部性的特点。所以,农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在今后农业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真正体现出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后盾作用。农业资金投入大致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第二部分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依据这两种资金投入的具体特征和投入主体权责对等的原则,并且结合投入资金数额与投资实力,对于投入资金数量较大、在短期内经济效益并不显著,但是在长期内却能对农业生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和刺激效果的那些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和工程,它们的投资主体只能是国家和政府

(三)重新认识并修正完善现有的土地政策。我国实施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导致了农业用地的零散化,不利于现代化大农业机械生产,致使农户只能放弃使用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从而无法享受到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好处。政府可以通过在区域范围内的试点来推行实施新的农业组织形式,例如农场、农业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并且以此来克服土地零散化程度高所带来的耕种土地的低规模收益,进而可以在相对较大的土地上增加投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耕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上地的规模化经营。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必要重新认识并修正现有的土地政策。

(四)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途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可以说,农业科技的全面普及和推广,是我国实现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制、整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同时,拓宽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的渠道,特别是调动农业生产、技术协作组织,与农户有订单协议的企业和专业经营户的积极性。另外,特别需要加强边远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促进农业稳健发展。

(五)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促使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农业经济实现真正增长的根本途径,在于其增长方式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而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技术与劳动力素质,其根本核心在于提升劳动力素质。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者。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能否获得显著成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和农民接受和运用的程度。我国农民总体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下,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接受能力都不是很高。再加上可及推广人员不足,经费有限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农业科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总体较为缓慢。因此,要加快农业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要继续大力普及农村教育,还要通过举办各种职业技校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且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总之,农业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应该把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的重要部分。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一定会稳步的发展壮大,从而对我国的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志芳.关于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第9篇

关键词:主成分;聚类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

0引言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三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的一项重要工程[1]。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我国农业发展整体不协调,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农业区域发展差异化主要由地区间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过程不同的经济因素引起的,具体表现为:区域GDP非均衡发展、区域城镇化程度和工业化进程不一以及区域资本市场发育存在差距[2]。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14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库存量占全国的71%,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具有同质性,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差距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处理好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如何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当下研究的热点[3-5]。因此,为了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本文拟基于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13个粮食主产区2015年的数据,选取17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成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和聚类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开展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进而获得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排名,从而得到农业经济相似的地区,以相互借鉴先进发展经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加快发展步伐。

1分析原理与方法

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融合在一起。在实际应用中,算法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分类阈值;然后,根据主成分得分对样本再进行聚类分析,给出各类别的综合得分排名。

1.1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基于相关系数或协方差矩阵、对高维变量进行空间降维的分析方法,即研究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个指标之间的若干个线性组合,且这几个线性组合所构成的新指标互不相关、且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原有指标的信息。本质上,主成分分析借助于一个正交变换,将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分类,确定主成分的个数,最后解释主成分所包含的意义[6-8]。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观测有p个指标,(1,2,...,;1,2...,)ijxi=nj=p为观测值,所构成的矩阵为()ijnpXx×=。主成分分析的流程如下:(1)原始数据集的标准化:*(),(1,2,...,;1,2,...,)ijijjjxx=?xsi=nj=p(1)其中:jx是第j个变量的样本均值,js是样本的标准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矩阵为***12,*nX=[x,x,...x]。(2)根据标准化数据矩阵计算协方差矩阵?Σ:11()(),(,1,2,...,)1nilijljlppxxxxijpn∧=×??=??=?????∑∑(2)(3)计算协方差矩阵?Σ的m个特征值,及每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记为12(,,w)jjjmjw=ww???,从而获得主成分jY的线性表达式:*1,(1,2,)pjkjkkYwxjm==∑?=???(3)(4)计算累积贡献率,获得满足要求的r个主成分。通常,要求选取的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5)计算所选择的r个主成分的得分。将原始数据的中心化值代入前r个主成分的表达式中,分别计算出各样本在r个主成分上得分。

1.2聚类分析即根据样本的观测指标,选择特定的相似性度量,把相似的样本聚为一类[9-10]。对于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在样品固有特征的基础上选用组间联接法,能够较好地刻画样品(粮食主产区)之间的区域差异。系统聚类分析是在样品距离的基础上选用组间联接法,开始将n个样品聚成一类,然后每次将具有最小距离的两个类合并,合并后用组间联接法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再并类,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将所有的样品都并为一类为止。1.3主成分-聚类分析主成分-聚类分析是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具体算法[11]如下:(1)确定聚类数。先用主成分分析,得到r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最后设置阈值,根据方差分析的思想确定聚类的个数s。(2)计算各个类别的综合得分;先计算每个样本的综合得分1rF?:11rrkkkFwY?==∑?(4)其中:kY是第k个主成分得分,kw是第k个主成分的系数。再计算各个类别的综合得分()()()()12...,sF=F,F,F,其中(i)F是第i(i=1,2,...,s)类的所有样本的综合得分平均值。

2实验结果与分析

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5年的数据为对象,选取17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成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人均粮食产量(公顷/人)、城市化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单位面积投入化肥(吨/公倾)、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粮食产量(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水库数(座)、公共财政支出农林水事务(亿元)、木材产品产量(万立方米)、大牲畜年底头数(万头)、水产品产量(万吨),对这1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聚类分析,通过聚类结果产生的粮食主产区区域划分与我国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一方面验证算法聚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为有关业务部门制定合理的农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1主成分分析结果鉴于选取的17个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首先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如果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原有17个变量提取所有特征值(17个),原有变量的所有方差都可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度均为1。若提取6个主成分,得到公因子方差分析表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这17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能被这些提取的因子解释,信息丢失极少,因此可以说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较佳。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及其贡献率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1.1%,说明前6个主成分包含了全部指标91.1%的数据信息(未被解释的只有8.9%),且前6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8.3%、26.0%、15.4%、9.9%、5.4%。因此,可以提取前6个主成分来评价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公式17*1(1,2,3,4,5,6)jkjkkYwxj==∑=?可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主成分表达式,将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原始数据代入主成分表达式,可得各个地区在这6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如表3所示。结合6个主成分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以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各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即:1123456F=0.283Y+0.260Y+0.154Y+0.099Y+0.061Y+0.054Y(5)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到,江西和辽宁的综合得分仅为-1.19、-1.23,它们的综合得分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综合得分较低,说明江西和辽宁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说整体情况较差,而河南的综合得分为1.50,高于其它地区的综合得分,说明河南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说整体情况较好。

2.2聚类结果在完成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主成分得分表3进行系统聚类,得到如图1所示的聚类谱系图。由聚类谱系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各个地区的亲疏和归类情况,如果选用某固定距离作为阈值,则由谱系图可将13个地区划分成若干个相似群类。本文在充分考虑各个地区农业经济状况和综合得分的情况下,确定分类阈值为4,相应的分类结果为:第一类包括:河南和黑龙江;第二类包括:山东、江苏;第三类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北;第四类包括:辽宁、内蒙古、吉林。最后计算各个类别的综合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农业经济的水平越高,并按照得分的多少对分类结果从大到小排序,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知,Ⅰ类地区(河南、黑龙江)、Ⅱ类地区(山东、江苏)的综合得分系数为正,Ⅲ类(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北)和Ⅳ类(辽宁、内蒙古、吉林)地区的综合得分系数为负,说明Ⅰ类、Ⅱ类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类。从分析可知,13个粮食主产区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为了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应该加大对Ⅲ、Ⅳ类地区的农业投入,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量,引进最新农业科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讨论

本文针对农业经济发展指标评价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17个农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出各指标的评价权重,然后根据特征值选出主成分,最后对各个地区在主成分上的得分进行系统聚类,根据各个地区和类别之间的得分对地区进行综合排名,将13个粮食主产区分为4类,各类包含的地区数量不尽相同,可以清晰地对比分析哪几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的相似性以及各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第一类包括河南和黑龙江。河南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具备丰富的资源和农业发展经验,是粮食农作物的优势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黑龙江拥有连续广袤的平原,利于大型机械作业,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其它地区的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这两个地区的粮食作物面积大,产量高,化肥施用量高,人均粮食产量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高。第二类包括山东和江苏。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高,当地政府也注重农业发展,为农业科技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过仍要兼顾发展资源节约型技术,提高农业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第三类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北。这几个地区的农业科技化水平较高,生产效率较高。但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以上两类地区较低,粮食产量较低,这几个地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待进一步提升,需加强农业经济建设,增加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第四类包括辽宁、内蒙古、吉林,这三个地区的现代机械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提高技术减少要素投入和农业科技水平,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主产区的地理区域分布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因此,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量,引进最新农业科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要素投入,增加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许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追赶高水平发展地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崔玉蕾.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16(6):6-8.

[2]董俊迪,夏更寿.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文化成因及消解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7):151-152.

[3]刘影,肖池伟,,等.1978-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经”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15,37(10):1891-1901.

[4]杨鑫,穆月英.我国农业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及政策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7(2):168-176.

[5]潘世磊.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

[6]赵蔷.主成分分析方法综述[J].软件工程,2016,19(6):1-3.

[7]SharpeaJ,FiellerbN.Uncertaintyinfunctional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J].JournalofAppliedStatistics,2016,43(12):1-15.

[8]LiL,LiuS,PengY,etal.Overviewof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algorithm[J].Optik-InternationalJournalforLightandElectronOptics,2016,127(9):3935-3944.

[9]XuR,WunschD.Surveyofclusteringalgorithms[J].IEEETransactionsonNeuralNetworks,2005,16(3):645-678.

[10]金建国.聚类方法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4,41(S2):288-293.

第10篇

在农业经济发展领域,信息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村信息化水平每增加%l就可以导致产出平均增加0•735%。[1]贵州省通过前期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已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经济数据采集体系,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状况的监控,农业发展的引导,市场商机的把握,经济问题的研究来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但是,限于前期OLTP(联机事务处理)系统的固有局限性,无法有效利用这些丰富宝贵的数据。系统虽然对农业经济数据进行了获取,却未进行有效整合,提供的信息服务仍停留在基于网站市场信息的简单与查询阶段,人们面对的是眼花缭乱的数据,无法获取真正想得到的信息。而通过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提供面向OLAP(联机分析)的服务,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挖掘,实现对贵州省农业经济数据真正有效地利用,完成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一个自动化过程,使得用户得到经过智能化分析处理的有用信息。对比目前的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其具体有如下优点:

(一)数据的可靠性的确保

对于信息用户来说,信息首要保证的是真实。否则,即便使用了再优秀的分析方法,也是“垃圾入垃圾出”。而农业经济商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建设确保了数据的正确性。首先,农业经济商业智能信息系统的数据主要源于OLTP(联机分析)系统,而OLTP的数据直接生成于业务处理时原始的数据,而非经过了处理加工了信息。其次结合技术手段,每一个通过ETL(抽取、转换、加载)的数据都能回寻到其原始数据源,使得每一个来到数据仓库的数据都有据可查,增加了数据的可信度。

(二)提供实时、多维分析服务

相比较OLTP系统,农业经济智能系统能提供面向用户的分析服务。原有信息系统只能基于固定周期向用户推送分析报告,无法实现实时信息分析。例如政府决策者临时对于某个农业经济问题进行讨论,需要相关的信息分析进行支持,原有的信息系统无法在短时间内提交用户定制的信息分析,而智能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基于web的实时的分析服务。其次,原有信息用户对于信息只是被动地接受,无法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维度(dimension)观察分析数据,而智能信息系统提供了多维分析联机分析(OLAP)服务,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态更改分析维度,满足定制分析的需要。

(三)提供基于历史的数据分析

原有的系统,例如农经网系统,为了平衡系统效率,只能提供给用户6-12个月的数据,之前的信息被闲置,而这些信息对于经济分析,趋势预测十分重要。农业经济商业智能系统的一大优点就是通过对于历史数据的清理整合,使得用户能够获取长期(超过5年)的历史数据,实现进行基于历史的分析。

(四)面向不同的用户

农业经济信息的用户范围十分广泛,从政府政策制定者到个体农户、农产品经营者都需要农业经济信息,但之前的分析服务用户面狭窄,其分析只能事先设计、定期推送,局限了用户群体。而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却可以提供面向不同用户的差异服务。(五)开放性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系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首先,其预留了未来与其他数据仓库整合的可能,例如与贵州省的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以及通过web数据抓取整合web上的信息,例如其他省份的农业经济数据,农业期货数据等。而这些信息的加入,能大大扩充数据以及信息观察的角度,满足更多分析需求。

二、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数据源特点

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主要基于贵州农经网系统,该系统以“天”为时间粒度记录了贵州省各地区农产品商品价格,并基于地理区域、产品类别对数据进行了划分。其信息数据采集站点遍布贵州省各地农产品市场,并通过在线系统每天上报,迄今已记录了6年的贵州省农产品价格。以2006年为例,农经网系统共记录了贵州省471个农产品市场的1830266条农产品价格记录。基于农经网数据的真实性、充足性,十分适合作为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

(二)需求分析

1.用户划分。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发现潜在信息用户可以分为一般信息分析人员、相关商业用户(农产品公司、个体农户等)、农业政策决策者(相关政府部门)、农产品价格研究人员(高校、研究所等),各类用户对于信息分析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对于信息分析粒度、信息分析的周期、是否需要预测都存在不同的要求。由于一般信息分析人员需要每周或每月提交文字型的分析报告,其需要的是详细的数据分析支持功能,并以周或月为时间单位分析农产品走势。而作为农业政策的决策者,其感兴趣的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农产品经济数据的分析,需要的是已经过统计处理的概括数据,更多使用图表作为分析工具。作为研究人员,其对于长时间的数据(例如2003年到2009年)的统计分析和未来的信息预测更感兴趣,并且也希望获得概括性的统计数据、图表。当然政策决策者对于数据挖掘也有需求。而对于商业用户,他们对于基于时间段的不同地区农产品价格的对比、最新的数据实时分析,以及农产品价格走势预测抱有兴趣,而对于历史数据分析兴趣不大。

2.功能分析。综上所属,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虽有差别,但是也存在共通点。通过需求分析,最终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计划实现以下功能:

对农产品价格数据进行旋转、切片、切块、向上综合和向下钻取等多维分析,以获得多角度、多粒度历史数据;

进行多种农产品价格指数的计算;

实现对于农产品价格的数据挖掘,并实现对于农产品价格的预测;

实现分析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平台。

(三)后台数据仓库的概念设计

数据仓库是贵州省农业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也是信息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的基础。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设计必须基于实际调查,结合实际信息分析需要以及数据源的结构,设计错误的数据仓库模型将会导致整个智能信息系统的失败,产生错误的信息。数据仓库模型的概念设计主要涉及设计维度表、事实表以及维度表与事实表、维度表之间的关系。

1.关键维度

(1)地理维。地理维(Geographydimension)以“市场”为粒度,记录了与农产品价格相关联的贵州省地理信息,是数据仓库的关键维度之一,也是数据分析中最常用到的维度,并且也是与其他事实表、维度表联系最多的维度。其结构为:(主键:Geog-raphyKey;候选键:GeographyAlternatekey;地区名:GeographyDistrictName,县、市名:GeographyCoun-tyName…)。其中GeographyKey为维度表主键,Ge-ographyAlternateKey为候选键,通过该字段可以回溯数据源,增加数据仓库的可信度。该纬度在设计时考虑到了贵州省农业经济实际情况,设计地区(例如黔西南地区)到县、市(例如安龙)到市场(例如新桥农贸市场)的层次结构(hierarchy),而不直接套用通用的地理信息,否则无法满足实际分析的需要。

(2)时间维。时间维(timedimension)是数据分析最常用到的维度,其结构为:(主键:Time-Key;年:year;月:Month;日:day;年中文名:Chinese-YearName;节日:DayOMfonth;特殊事件:SpecialEv-en;t本日对应月第几天:DayOMfonth….)。其中年、月等的中文名属性的设置是为了后期分析时便于展示,DayOfYear,DayOMfonth属性的设置是为了便于实现农产品同期价格的对比计算。因为业务主题是时间序列的。农业经济数据仓库中时间维度以“天”为粒度记录了时间描述信息。在设计时间维时必须考虑到后期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从已有OLTP系统进行抽取,例如考虑到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节假日关系很大,故在时间维设计时应加入“节假日指示”属性,考虑到贵州为少数民族集聚区这一特点,在填充该属性时候不但应记录“春节”、“中秋”等较普通的节日,而且还应记录“地戏节”、“三月三”等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同样考虑到特殊因素,例如“甲型H1N1型流感”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应设置“特殊事件”属性。最后,还应添加“节气”,“季节”这两个对于农产品价格关系较大的属性。

(3)产品维度。产品维度以“产品”为粒度记录了农产品信息,其结构为:(产品名:ProductName;产品子类别外键:ProductSubCategoryKey;单位:Uni;t渐变维度开始时间:StartDate;渐变维度结束时间:EndDate….)。农产品的产品纬度设计较为复杂,特别是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一些农产品归类与通用归类不同,例如“菜籽”标准分类应该是“食用油”,但由于贵州省主要将菜籽用于副食品加工,故也可将其归位“副食品”,这主要取决于最终用户的分析角度,但也必须考虑未来与其他数据源的接口,过于特殊化的设计不利于与其他数据源的统一,不利于数据仓库的扩充。产品维度表也是所有维度表中变化最频繁的维度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变,属于渐变维度(SCD,slowlychangingDimension)。例如“产品名称”属于1SCD(changing),对于历史的产品名称不做保存而直接更改。而“产地”属性,由于后期数据分析对于历史产地感兴趣,故将其设置为2SCD(histori-cal),当进行数据加载时不更新原有数据信息,而是新添加一行以保持历史数据。StartDate与EndDate相结合标示目前数据行是否失效,或者说其是否是历史数据。

(4)信息提供者维。它主要记录了各个市场的信息提供者的相关信息,该维度与地理维相链接。主要用于支持后期对信息提供点贡献度的分析,与绩效考核的计算。

2.事实表的分析设计

相对而言事实表的设计较为简单,但是由于事实表的数据量远远大于维度表(仅2006年数据就达到百万级),对于事实表属性的数据类型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好的设计可以大大缓解数据仓库的爆炸性增长情况。根据业务主题的特点,分别用与之对应的度量值对其事实表进行填充。

3.农产品交易事实表(FactTrading)

主要记录了农产品的价格信息,来源于多个数据库,对于其的数据清理与转换工作量较大,由于存在多数据源,原有的价格记录主键(OriginalID)出现了重复,失去了唯一标示的意义。跨越时间为2003—2009年。其结构为:(产品单价:UnitPrice;地理维外键:GeographyKey;产品维外键:ProductKey;信息提供者维外键:InformationProviderKey;时间维外键:TimeKey;原有价格记录号:TradeOriginalId….)其中,地理维、时间维、产品维度等外键构成了事实表的联合主键。

(四)数据仓库总体结构设计

数据仓库的设计常常采用的是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但应尽可能采用星型模型,这是由于维度表的作用是提供便利分析的角度,雪花模型虽然可以减少维度表空间,但增加了通过维度分析数据的难度,并使得数据仓库结构变得更为复杂。[2]故在数据仓库设计时,只在产品维(Productdimension)的设计上采用了雪花结构,这是由于产品维中包含了“类别属性”,“子类别属性”,“产品名”等通过字符描述的属性,如果采用星型结构,以上属性重复将过多,数据不一致可能性较大,故采用雪花结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前文所述,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一大优点就是其开放的结构,可以通过网络数据抓取、接入新的数据源等方式获得新的信息,构建新的事实表,例如上图中的产品库存事实表、气象信息事实表、期货交易事实表等。并且由于新的事实表与原有事实表可以共享维度,使得分析者可以在结合共同维度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分析,例如结合农产品价格事实表数据与农产品库存事实表数据以及气象信息,并以时间和地理作为分析维度进行多维分析,能发现出这三类信息间的潜在关系,并以直观分析报表形式展现。

三、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初步利用

最终设施阶段,首先基于上述数据仓库模型设计对应ETL程序,导入相关的数据,并利用MDX作为多维数据查询语言实现分析,并在SqlServer2008下AnalysisService进行部署,利用.net技术实现前台的web展现,最终实现了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的实施,达到以下功能。

(一)多维分析功能的实现例如,图2演示了通过结合地理纬、时间维对于多维数据进行切块,然后对数据进行下钻(drilldown)得到详细信息,同时通过图表进行同步展示,最终直观的得到两地区(毕节、铜仁)在对应时间段上对于农副产品的价格走势对比。

(二)价格统计分析功能的实现在结合下钻,上钻,切块等多维分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已有的对农产品的分析方法,例如定基价格指数、同比指数、环比指数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KPIs功能的实现如需求分析中所述,农业政策决策者需要的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状况信息,而不是繁琐的数据,理想的状况是通过对于状态的一览,就可以了解目前农产品价格是否出现了异常。通过对于关键业绩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s)的实现,可以很便捷地达到这一目标。例如,首先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到,决策者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或下跌某百分比值便认为出现了价格异常。在智能信息系统开发中结合MDX语言,编写相应代码,实现KPIs对应的报警功能,最后再实现对用户友好的、直观的前台展现(十字形为异常,三角形为可接受,圆形为正常)。

(四)农产品价格预测功能的实现如前文所述,信息用户不但对于已有历史数据的分析感兴趣,他们更想得到农产品价格等数据的未来走势预测,而这正是数据挖掘的任务。数据挖掘指的是分析数据,使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工具来挖掘隐含的模式,预测正是数据挖掘的一项重要的部分[3]。贵州省农业经济智能信息系统中利用了相应的时序算法,利用智能信息系统内数据仓库中时间序列数据集,结合连续的观测值,进行一般的趋势分析、周期性分析和噪声过滤,得到对于农产品价格的趋势预测。

第11篇

关键词:财政投入 财政支出 偏斜指数 结构效率

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对农业发展影响重大,2006年新年伊始中央就下发了“1号”文件,从多方面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对于农户的农业投入而言,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更长期、更深远。在研究政府的农业投入中,从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的结构入手具有实际意义。

对政府农业财政投入的基本判断

研究政府农业财政投入问题的视角一般包括政府投入的规模和效率二个方面。无论是研究政府农业财政投入的规模,还是研究政府农业财政投入的效率,都必须首先界定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范围。从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范围上讲,应该把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支出以及政府的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都包括在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之中观察,而不能仅观察政府的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等农业财政支出项目。如果仅考虑政府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等财政支出项目,漏掉政府的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不仅缩小了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视角,也可能导致由此而得到的有关政府农业财政投入的相关结论有失客观、准确。

农业财政投入规模判断

判断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规模是否合理可以通过农业财政投入比例的纵向变化趋势以及与国外政府的横向比较二方面的指标变化入手。

纵向比较的我国政府农业财政投入规模处于增长的态势。按照农业投入总规模=政府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支出+政府的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计算,在“八五”和“九五”时期,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总规模除了1991年、1992年外分别都是逐年递增的。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总规模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的增长率从“八五”平均5%增加到“九五”的20.5%,增长了4倍多。“八五”和“九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率分别都是16.5%。所以,从“八五”和“九五”二个时期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占总财政支出比例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二个指标的比较而言,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规模处于增长的态势。

横向比较的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规模处于高水平。与国外政府农业财政投入进行规模比较的主要对象可以选择OECD成员国进行。与OECD成员国比较,2000年我国含农牧业税的农业财政投入占GDP的2.23%,OECD成员国为0.68%,扣除农牧业税后我国农业财政投入占GDP的1.70%,OECD成员为0.59%。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规模并不低,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农业财政投入结构判断

根据我国农业财政投入范围包括的政府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支出以及政府的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计算,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结构表现为“三高一低”的特点。

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的高比率。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农产品实行政策性补贴政策。政府对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占国家全部农业财政投入比例在“八五”时期是42.9%,“九五”时期是41%。农产品政策性补贴都是与农业生产没有关系的转移支付。所以,尽管有如此巨大的农业财政投入,农业生产资本仍然缺乏。如此高比率的农产品政策性补贴严重地限制了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深度发展和广度发展进程。

农业事业费支出的高比例。从中央政府农业事业费支出比例的变化看,尽管“九五”时期中央农业财政支出中农业事业费比例比“八五”下降了1.2%,但在二个五年时期中各年度农业事业费比例看,仍然处于76%以上。地方政府农业财政支出中的事业费比例虽然比中央政府低,也在45.2%-56.2%之间。由此可见,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的大部分是维持农业事业单位的“吃饭”问题,对农业生产直接作用甚小。

与农业生产无直接关系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高比例。在“八五”和“九五”期间,我国政府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都占政府农业财政支出的1/3水平上。但这些支出中用于重大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等全社会普遍受益的投入占了80%―90%,而真正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良种工程、农田水利以及节水灌溉等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只有10%左右。大比例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生产实际条件改善的直接推动作用很小。

低比例的农业技术进步支出。在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中,农业技术进步支出所占比例已经从 “八五”的0.68%提高到“九五”的0.77%。尽管提高幅度不足0.1%,但表明了政府已经加大了农业技术进步投入。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增加1元可以使农业增加值增加11.87元。过低的农业科技投入严重地限制了农业财政支出促进农业经济深度发展的进程。

农业财政投入偏斜状态判断

农业财政投入偏斜指数=(农业财政投入国家财政总支出)/(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100%。农业投入偏斜指数刻画了农业财政投入与农业产值贡献程度之间的关系。如果农业财政投入偏斜指数越高,说明农业获得的财政投入支持越大。偏斜指数为1,表明了农业获得了与农业产值地位平等的财政支持度。按照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政府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费支出+政府的农业政策性补贴支出计算,“八五”和“九五”时期我国农业财政投入偏斜指数的平均水平分别是78%和79%。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偏斜指数上升了0.1%的变化,首先表明了政府对农业经济投入的支持力度的提高,其次表明了我国农业经济获得还没有获得与其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相等的身份。我国的农业经济还处于纯粹的贡献地位。

提高农业财政投入结构效率的思路

从横向比较看,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规模处于高水平状态;从纵向比较看,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比例已经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从偏斜指数看,我国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能力也在提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一般都认为我国农业财政投入不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政府农业财政投入能力的有限性与农业发展的巨大需要之间存在缺口;我国政府农业财政投入结构的偏差加剧了农业财政投入的缺口。因此,我国农业财政投入的更主要问题不在于财政投入规模问题,而在于政府的农业财政投入的结构偏差。提高政府农业财政投入的结构效率是我国农业财政投入政策的中心环节。

提高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密切度

“八五”和 “九五”时期,我国政府的农产品政策性补贴占农业财政总投入平均水平都是40%以上。根据经合组织测算,发达国家价格补贴的效率是25%左右。就安徽省而言,我国价格补贴效率是10%。这充分表明了如此庞大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对农业生产支持程度十分有限。我国农业财政投入结构与农业生产密切度不高,也与农民收入的密切度不高。可见,把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投入转投到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项目对于提高农业财政投入整体效率是特别重要的。根据我国农业财政投入包括的项目而言,财政支出项目中与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农业科技投入比较弱;直接补贴资本能力比较弱。而这二个方面又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分解政策性补贴投入的方向把一部分农产品政策性补贴转做直接补贴资本,增强直接补贴资本能力,提高直接补贴力度。同时要把农产品政策性补贴一部分转投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技上去,改善农业条件,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重新构建农业财政支出结构

在“八五”和“九五”期间,政府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支出比例一直都占我国政府农业财政总支出的1.3的水平上,农业技术进步费支出不到1%。事业费主要是解决“吃饭”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不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技术进步在农业发展中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左右,而农业发达国家达到了60%―80%。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仅有30%―40%,比发达国家低40%。落后的农业技术限制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加强农业技术研究转化和普及首先要增加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投入。在现有农业财政投入水平下,减少事业费比例,增加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投入不仅能够扩大农业条件改善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提高农业财政支出结构效率的重要途径。

扩大农业生产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的根本改善是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程度决定了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深度。农业生产条件根本改善是农田基本建设的结果。所以,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是农业基本建设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农业基本建设包括的内容除了农田基本建设外,还包括非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只有投入到良种建设、农业生产灌溉设施等方面的农业基本建设才属于农田基本建设。也只有这些项目的农业基本建设才能够真正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80%―90%与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程度不大。高比例的农业基本建设并没有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条件。所以,在经过了90年代以来基本治理了大江大河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重点要转移到农田基本项目上来,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推动农业发展的直接效率。

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增加农业技术研究、推广投入只是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农业经济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广大农民掌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状况直接决定农业技术效率真正发挥。所以,要提高农业科技投入贡献率,必须首先培训农民,提高农民掌握技术能力。农村教育投入每增加1元,就可以使农牧业产值增加8.43元,仅次于科技投入。这是与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有关系的。所以,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是提高农业财政投入结构效率、尤其是科技投入效率的特别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本文中凡未注明出处的数据均是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02)》整理

2.李国详.现阶段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选择[J]. 经济研究参考,2003(72)

3.刘亮.调整农业财政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J]. 农业经济问题,2004(5)

4.钱克明.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J]. 农业经济问题,2003(1)

5.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第12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 策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角度,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为总体思路,按照生态学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达到资源的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有利于解决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单环式”反馈模式,依靠的是高强度开采消耗资源、高强度破坏生态环境,而循环经济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向循环式”反馈模式,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循环体系,使得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成为另一个环节的投入,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程度。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 “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为载体,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遵循生态学规律,构建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通道,使生产的各环节、各产业链条之间建立互补的共生关系,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并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实行集约化经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必然替代自然经济和传统经济,让广大民众意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和生活观。在发展观上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运用到农业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中,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各环节,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觉维持良性的生态系统,要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在生产观上要求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消耗和废物综合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合理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在消费观上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大力提倡各种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注重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在生活观上尽量减少环境污染,限制将不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消费,注重对垃圾的处理,推进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推广节水、节电、节能等技术。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模式。

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农业变革,使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新的生产方式,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农业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但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所以,着手制定资源循环利用、开发安全优质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禁有害化学品的滥用对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法规与标准、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实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定与循环经济基本法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废弃物处理法》等。抓紧制定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快《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及实施,明确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指导原则、规范体系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为调整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律依据,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权利与义务。尽快制定并颁布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制定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建立公众和社会组织、新闻媒体、执法机构组成的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监督机制。

三、注重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农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农业经济的根本变革,其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使农业发展始终同最新科技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科学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开发、运用与推广,大力开发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经济生产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推广低消耗与低污染的新型科技,开发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新技术,推行绿色生产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开展资源节约、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开发废弃物再生利用、再生能源利用、农用水合理回收、生活垃圾资源化等循环利用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率,重点在节能减排、农业清洁生产、沼气开发、科学施肥、生物防治、绿色栽培、健康养殖、节水灌溉、抗病虫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等层面开展集成创新研究。多种途径加大对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和集约化的道路,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将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中长期科技规划,确立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原则及工具、方法,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实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究,实行农业循环经济。

四、加大农业循环经济资金投入

制定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及时调整国家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增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开展乡村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发展规划中选定的建设项目,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必要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农村投资建设生产基地,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的设施条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筹措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积极探索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应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对有利于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对那些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以及对环境污染小的农业循环经济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创新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采用倾斜性的金融政策措施,建立起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以促进农村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所造成的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向我们发出了严重警告,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强调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以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活清洁消费为切入点,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模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构建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农业资源以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耕地、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拓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

[2] 刘芳:关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

[3] 刘浏:发展生态养殖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