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生的哲学思考

人生的哲学思考

时间:2023-07-19 17:3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生的哲学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1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2篇

而今的高中语文教学,教改进行得热热闹闹,教师勤奋,学生辛苦,选学的文章也多属上乘,而结果令人生憾,因学生生厌、社会失望而广受垢病,教师的尴尬与苦闷亦不难体会。何以至此?细究其实,我认为主要还是课堂少了哲学的思考和人文的关怀所致。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让我们走近了来看哲学。

哲学史家任继愈曾说:“哲学不创造即时的财富,但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为一个民族的不断创新提供不竭的思想和理论支持。”就是说,哲学能从更高的层面上指导我们深刻、全面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并超越苦难,指导我们不断调整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关系,引领我们提高文化修养,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并提供给我们创新思维。换言之,哲学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真,揭示万般事理的同时也引领着我们的人生。较之于科学,哲学是一门指导“做人”的学问,而人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所以“以人为本”的哲学应是所有科学的基础,缺乏哲学基础的科学无疑是荒谬的,没有哲学指导的人生难免杂乱而脆弱,没有哲学指导的思考必将盲目而肤浅,没有哲学指导的学习也将功利而低效。

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

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准备走向社会,他们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也正在走向成熟。阅历虽浅,但视角极广,他们此时所展现出的思想领域往往比成人更开放。我们在用各种实用技术知识去充实他们头脑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他们内心那种关注并深刻认识世界、人生与自我的强烈渴求。当前,青少年犯罪被列为继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世界公害,与他们缺少哲学关怀与引领,从而迷失人生方向而误入歧途不无关系。所以,在他们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或遭遇挫折时不能主动调整自我或调整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丧失进取心,甚至为了发泄私忿或图一时之快而放纵自我、危害社会。这些年来,马加爵案、胡斌飙车案等案例带来的警示还少吗?若干年后,这些尚在校园的中学生将毫开悬念地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所以给予他们的人生以正确的哲学引领,不但关乎他们自身的前程,同时也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实在是一件极为重要极为迫切的大事。

而放眼当前备受非议的高中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正是重“技的培训”而不重“道的引领”的教学,在疏远哲学关怀与引领的同时,也失去了语文本身的“温暖”与“美感”。哲学功底的浅薄及各式各样的评比让教师无心挖掘文本中的哲学资源,而学生自然也无力深思习题之外的世界、社会、人生,久而久之,语文教学面临今天的尴尬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重焕生机,就必须补上哲学这块短板,课堂上要多一些哲学关怀与引领。

现在的新课标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积极的哲学内容的推介力度实际上已大大加强,这些内容遍及儒、释、道及现代科学思想,这就使得新教材的哲学含量更大,涵盖更广,意蕴更深。如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周立明的《动物游戏之谜》(必修三)等文章就能很好地带领学生去了解并深思那些相对陌生的领域,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掌握他们,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再如《召公谏弥谤》(必修二)、《小狗包弟》(必修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四)、《晋灵公不君》、《求谏》、《原君》(中国经典文化研读)等文,则是引导学生思考与人相处之道的妙文,不但从正反两方面展示了善与恶、信义与、宽容与骄横的反差,给学生以积极的导向,而且也启发着学生如何主动地去调整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以更好地融入集体,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选修教材中,集中选取了众多的儒、道名篇,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瑰宝,其中的思想一直都是人们用来指导人生,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武器。儒家积极,道家超脱;儒家重视社会人伦,偏重于对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进行思考,道家钟情自然,更多考虑人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他们思想深处的积极进取与超然通达互相补充又相互融合,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深受其益。他们或忧乐天下,锐意进取,为国家建功立业;或调节自我,洁身自好,超然通达:尽情挥洒,都描绘出了一幅幅多彩的人生画卷。

如果为师者能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深入发掘这些哲学教育资源的话,就能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教育教学行为也将增添哲学的睿智,将这种睿智投射到学生身上,则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智慧。

而学生经过长期的濡染,就会将这些内容内化成自己的思想素养,以更科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探索身边的世界与生活,并且自觉地去调节自己与社会、他人、自我的关系。有了哲学的引领,突堕困厄,他们不会随便示弱;少年得志,他们会选择清醒;置身浮躁之境,他们能坚守沉静;面对冷漠,他们能奉以赤诚;他们不会因自身的穷困而泯灭良知去蝇营狗苟,不会因小利小忿而视人伦于不顾对亲人挥刀相向,更不会唯利是图背信弃义而为害一方。

第3篇

关键词 自我发现 尼采 阅读体会

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尼采是个狂热激进的思想疯子,有人说尼采是个面目狰狞的政治狂人,而有人说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重要思想家,甚至把他和马克思并为十九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而周国平的这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正面评价尼采哲学的零星文章其中一本旗帜鲜明的著作,周国平用他往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独立的思考,阐释了尼采深刻精彩的人生哲学。

1尼采的哲W观点及影响

尼采主要的哲学观点,大致为: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超人哲学,永恒轮回,悲剧审美,价值翻转和重估等。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估传统价值、自己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提出科学理性的重要性、现在西方哲学人学主义创始人之一。周国平把尼采的人生哲学归纳为为两点,“一是健全的生命本能,二是超越的人生追求。”从中观之,尼采的哲学,是在强调人的个性的哲学,它们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对人生的思考对哲学的思考和人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说是哲学来源于人的个性同时也体现着人的个性。本文从“自我的发现”这个章节来讨论自己的见解。

在尼采那里,“真实的自我”有两层含义,在较低的层次上,它是指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生命本能,无意识的欲望、情绪、情感和体验。在较高的层次上,便是精神上的自我,它是自我创造的产物。健全生命本能才是超越人生追求的基础,毕竟,首先掌握了生存的本领,有了生活种种体验,才会去追求高贵的灵魂,就像要唱好一首歌,前提是练得良好的气息嗓音,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歌的情感。生物性和精神性是人性的两端,唯有两者发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2认识真实的自我

认识真实的自我的过程即是寻找人生价值的过程。我国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即“人生第一重: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而尼采的人生观历程的点,和我国禅宗这一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肯定,自己即是命运。两者说的共同点是,人在入世之初,认知新鲜事物都予以肯定,并会找到自己崇拜的导向和目标,然而尼采年轻时正是受叔本华悲观哲学和瓦格纳音乐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物多了,发现的问题和思考的问题也多了,对事物都心有怀疑,自己的思想开始有了萌芽,接着尼采摒弃否定了叔本华和瓦尔纳,把自己逼到沙漠;之后,很多人都会在人生的第二重阶段停止脚步,追求了一生、劳碌了一生,到最后发现并没有到达自己的理想而抱憾终生。许多人所认为的成熟,不过是被世俗磨平了棱角,那并不是成熟,那只是精神上的衰落和个性的凋亡。禅宗的第三重境界和尼采的“创造时期”有一定的区别,禅宗的意思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做到淡然做人处事;而尼采的观点,并不是回归自然天性,在于真正的成熟应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智慧。

3寻找真实的自我

然而人常常因内心的极端状态和外界的舆论和评价而歪曲了自我、迷失了自我。社会的舆论和评价干扰着我们的自我认识,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举个例子,在当代的学校的应试教育中,一味的填鸭,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磨平生长的个性。周国平的“教育即生长”就是指,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了生长。竞争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动力,竞争给予我们不竭的动力,然而“迷失自我”的盲目竞争也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越来越严峻的病态竞争,带来的有可能是病态的同化。有种“伪个人主义”,很多人都不是为他的“真实的自我”活着,而是在为“他们周围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并传达给他们的自我的幻象”活着,在舆论的迷雾中,迷失在无精神性的劳作中失去“高尚志趣”的独特个性而劳碌一生。真正的好的社会,应是可以让人人心安理得的社会,让人们真正敢于走自己的路的社会。

4忠于真实的自我

发现真实的自己,首先要忠实于自己,对自己的生存负责,真诚地寻找人生的价值。在尼采看来,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真实的人,内心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而他者只会咀嚼别人的思想。尼采就正是一个独特个性的真实的哲学家。尼采在他一生的不同时期,都在发出同一呼吁:“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的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你应当成为你之为你者。”尼采的意思并不是叫人回到自己的天性,维持自己的天性,而是在强调人在后天的创造和发展。“真实的自我”并不是个人先天所存在的本性,而应该是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一个人必须独立的探寻人生的价值。一个真诚热忱寻求人生价值的人,一路上可能会走一些错路,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正确的;而一个虚度人生的人也许不会犯错误,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所以,要发现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富于创造富于个性的真实的人。

5小结

人与人的接触,人际关系或多或少会造成个人的“平庸”,然而发展个性,发现“真实的自我”在如今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是个人实现和个性发现的良好的平台。人要学会自省,改良自身的不美之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哲学素养 培养加强

0 引言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社会变幻复杂。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与之相应的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发生或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大学生在朝着文明、健康、向上方向发展的同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哲学素养是人理性地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素质。哲学素养作为人的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为重要。

1 哲学与哲学素养的内涵

1.1 哲学 一提起哲学,很多人就会认为这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就会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理性的,或是枯燥的,甚至是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其实,哲学也不尽然如此。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简直可以说,哲学就是“仁学”或“人学”。他说:“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人不一定应该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他的结论就是,人是哲学的,或者说哲学是人的本质。

1.2 哲学素养 哲学素养指的是人理性地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素质。哲学素养是一定的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品格的有机整体,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的哲学素养代表了他的学识、文化品味,也关系到他的命运。一个人所拥有的哲学素养深厚与否,反映着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对人生思考理解的深度,也决定着其人生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

2 高职院校的哲学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哲学类课程,并规定哲学类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但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哲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理念不正确,教育主体错位,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甚至把哲学等同政治……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哲学素养。而哲学素养的缺失,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理论思维和逻辑能力的欠缺,影响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结合这几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调查汇总,可以看出学生在技能得到一定的稳固和拓展后,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进步,而往往觉得很迷茫或困惑,就是哲学素养缺失的表现,因此高职院校的哲学教育应该逐步加强。

3 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哲学素养的培养

按现行高考录取方法,高职院校学生是高考录取中的最后一批,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低人一等的问题,各方面的素质与本科院校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尤其是加强哲学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哲学素养的培养呢,笔者认为:

3.1 应培养学生的哲学精神,拓展其创新思维能力 哲学精神,就是从哲学的本性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论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学生对任何状况都能够加以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不断创新的意识。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牛顿之所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因为其喜欢思考,敢于怀疑。而一般人在发生事情时总是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通常没有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思维,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人云亦云。恩格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近年来,我国在科技、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其实,就是源于创新。

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航海类专业,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极广,综合性极强,是多专业的交叉与综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同时由于其工作环境特有的流动性,使其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以后工作中用到的所有知识,因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精神,使学生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及组织协调能力。

3.2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事的风格,但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对人生的期许,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转变时期,拥有学生的稚气和纯真,但也在逐渐沾染着社会上的某些不良习气。如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他们不是在上大学,而是在混学历。如上课玩手机、睡觉,课外不阅读,作业乱抄,遇到问题再“百度”,随便下载等,从而导致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不过硬。但找工作时又眼高手低,缺乏判断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存在“从众”等心理,因此,最终无法定位自己,频繁地换工作,甚至造成违约、失业、犯罪等现象。其实,这与缺乏必要的哲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有很大关系。对此,笔者认为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在培养学生谋生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3 提高教师自身的哲学素养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用哲学的方法和语言来研究教育问题。任何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养等方面,却忽略了教师的哲学素养。教育需要哲学,教师同样需要哲学,那种认为“不需要哲学素养,照样能把书教好,能把学问做好”的思想是错误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素养,更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综合素养,哲学素养即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的综合素养之一。教师的哲学素养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哲学素养无论是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还是教师的自我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学者赖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哲学保持清醒的意识,没有这刻意的清醒,一个教师很可能被自己的无所约束的教育哲学引向歧途而不自知。”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很多,但是,被社会公认的教育家却很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虽然不可能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作为教师都应该学习哲学,学习教育哲学家们的教育哲学观念和实践经验,做一个自觉而理性的教育实践者,提高自身素养,尤其是哲学素养。

3.4 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力求“知行合一” “知行”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哲学,确切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些哲学素养,加强哲学素养的培养,以培养我们的智慧。高职院校应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凭一技之长谋职业,但也要重视其综合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哲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易菊香,刘瑞祥.论哲学与高校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3).

[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第5篇

·

:哲学与生活。科学发展观。故事情境模型。积极学习。表演这个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些枯燥。如何激活课堂气氛,把僵化的课堂变成有趣的课堂,是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哲学和人生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精神的要求,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1。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的最高层次不仅是知识本身的教学,更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拆分和简化。《哲学与人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简单地分析教科书中的真理。

2。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哲学与人生》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造性思维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因此,课程故事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要把握。什么样的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和好奇心,以兴趣为支点,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故事中,这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过去《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片面教学,学生理解表面意义。由于课程枯燥,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兴趣,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当教师通过故事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时,他们可以将哲学思想植入学生的潜意识,从而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让教学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知识更具吸引力。

1。教师讲故事,介绍课堂内容。在教学的早期,教师直接介绍故事情境,这是最直接的教学方法。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输入教师设定的学习内容。这需要教师创造故事情境的能力。如何扮演好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故事情境中,调整自己的状态,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故事,是成败的关键。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具有强烈的图像感。它可以通过短片、音乐和图片引导学生,并配合故事情境的设置。通过卡通人物传达知识可以使故事更加立体,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从而使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同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置。他们可以使用故事情境中的人物作为问题的代表,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这不仅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思考和完成作业。

3。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扮演角色。故事情境设置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教材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表演学生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内容,并随时联系教学。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团队合作,他们可以在许多方面提高表演者的能力。此外,这样的表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1。故事情境的选择。故事情境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满足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匹配。否则,过于复杂的故事情境也会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如果故事情境的设置过于简单和熟悉,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选择小说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的故事中有很多情况。无论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都必须具有说服力。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故事来源,如漫画、电影、动画等。在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今天,如何挖掘有用的材料需要教师在课后做足够的准备,并通过仔细筛选改编故事,以便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2。故事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教学内容。无论学习方式是什么,它最终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故事情境在教学中不应独立存在。教师可以将其设置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改进故事内容的同时,他们应该提高对故事的认识。如果只有兴趣,而知识本身已经丢失,那么它就取决于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尝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故事不应该太长。故事情境教学的初衷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传播原始内容。因此,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教学切入点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的结语通过教学实验,

认为《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故事情境的设置和安排应该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同时,利用优美的故事情境还原教材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故事情境模式的创设在教学体系改革中值得推广和共享。

引用

[1]陈小辉。故事情境创设策略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6)。

第6篇

教育要关注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高中政治哲学教育也要关注学生对幸福的追求,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幸福感的人,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哲学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幸福,获得心智的全面提高。

一、通过哲学教学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关于幸福,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政治哲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懒惰而是不断的追求与探索,在追求与探索中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虚伪,虚伪可能使人们在现实现世获得一些利益,但却永远难以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体验,只有真诚与真情,只有不断地追求真善美,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与幸福。在哲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通过哲学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学生体验幸福,创造幸福。

二、兴趣引领促进学生感受幸福

政治哲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同时,只有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学习,学生才能体验到创造中成长的快乐,学生才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反之,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只是枯燥地讲解一些哲学原理,学生在理解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何谈兴趣;没有兴趣,何谈成功;没有成功,何谈幸福。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幸福感。

例如,在教学哲学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形式,使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认知发展的幸福。教师可以引入“三个和尚有水吃”,使学生认识到部分只有服从整体才能获得成功,取得成果。这样,可以变晦涩、枯燥、乏味的哲学问题为生动的故事,学生在聆听故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轻松掌握这一哲学命题,同时,学生也更懂得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可贵,学生的认知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得智慧的幸福。

三、哲学教学促使学生体验成长的幸福

在生活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被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烦恼不断,停滞不前。哲学是一种智慧,在哲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有关哲学内容,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智慧的光芒,使学生利用哲学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断体验到成长的幸福。

例如,在教学矛盾统一的有关哲学内容时,学生对这种哲学概念,很难真正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更难以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引用一个故事,使学生思考,领悟哲学概念,体验成功的幸福。如教师可以引用雕塑家的故事:一位雕塑家用石头雕了一只鹰,鹰雕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哲学家见了,问:“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得飞起来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这只高飞的鹰本来就在那里,我只不过把石头中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第7篇

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51年就提出了儿童有哲学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察赋……”[1]但是儿童哲学作为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李普曼在其1969年的著作《HarryStottlemeire’sDiscovery》中首次提出的。随后,美国哲学家马修斯把这个领域系统化,使之成为与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等相并列的学科。由于两位先驱对儿童哲学研究的志趣不同,“儿童哲学”这一概念也有着两种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马修斯所主张的“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他认为“运用哲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2],儿童的思考“有许多几乎是天真而又素朴的,也可能是最有哲理性的问题。”[2]因此,“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即常说的宇宙人生)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3];第二种是李普曼所主张的“给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forchildren),他认为“由于哲学最素朴的特质并非专有名词或术语,而是向生活不断地发问,因此哲学所要求的探究精神对于仅有极为有限的生活经验、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奇和困惑且不停地追问‘为什么’的儿童来说,恰恰是颇为适合的。”[4]“给儿童的哲学”又被称为“儿童哲学计划”,它通过引导儿童讨论哲学问题来提高其思维水准与推理能力。二者定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儿童哲学的存在与意义,并使这一概念系统化、学科化;后者从实践的角度阐述如何开展儿童哲学的教育,教育儿童哲学地思考。

二、儿童哲学的产生及特点

(一)儿童哲学的产生

学者们普遍认为,儿童产生“自我”意识之时就有了哲学性的思考。雅斯贝尔斯认为:“儿童关注‘自我’而意识到‘存在’。他被他自己的那个‘我’所具有的神秘性弄迷糊了,而这种神秘性唯有通过‘自我’才能被领悟,于是,他面对这个‘终极实在’而茫然不知所措。”[5]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中,儿童不断反思自身的存在与生活,从而产生了自己的哲学。俄罗斯哲学家尤林娜认为:“要使自发的惊奇转变为反思性的惊奇,他首先应当注意到自‘我’”[6]也就是说,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儿童哲学产生的开端。同时,儿童的哲学又是不断发生的。[7]晓东认为“儿童的哲学发生实际上是主体的发生、成长,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演进,是世界观的发生发展。”[7]儿童的思想总是带着“唯心主义”的痕迹,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也可以说明这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愈受到环境的约束,愈能体会到存在于自身之外的物质的强大力量,于是慢慢对很多问题有了“唯物主义”的思考。

(二)儿童哲学的特点

1.纯朴

儿童的很多观点和想法只是一种浅显的表达,但是在这纯洁而又质朴的表达下,往往透露出哲学的光辉:我的钢琴课给幼儿留了作业,并要求家长在孩子积极主动完成当天的训练量时,画一颗小星星。这一天,冯迪(5岁女孩)还“还课”,练习曲以及相应的儿童作品弹奏得很规范。当我给她打了一个鲜红的100分后,她严肃地告诉我:“我天天认真弹琴,可是妈妈一颗星没给我画!”“那怎么办呢?”我问。“给妈妈扣分!”她严肃回答。“扣多少分呢?”我又问。她稍稍想了想回答说:“扣0分!”说完,侧脸看妈妈有什么反应……[8]“给妈妈扣0分”,是小女孩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的选择,在面对不给妈妈扣分有失原则和给妈妈扣分有失感情的两难情境下如是回答,体现了儿童朴素的处世哲学。

2.浪漫幻想

小孩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规定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9]甚至有很多想法是哲学家们都在苦苦追寻却也得不到解答的:大卫(5岁)担心苹果究竟是不是活着的。他断定苹果在地上时是活的,但带进了室内便不是活的了。[10]成人习惯了接受知识,用已有的标准答案来解惑。儿童的知识经验不丰富,对于很多问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而是源于对生活的好奇和探索。他们会对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质疑,充满浪漫、大胆、出人意料的奇思怪想。

3.游戏概念

马修斯认为哲学不是严肃的学问,“事实上,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10]哲学很多时候是儿童对概念的追问:早餐时进行一场关于上学“早”和“迟”的问题的讨论,詹姆斯对他的母亲抱怨关于“大惊小怪的人们制定出关于早起等等东西。”丹尼斯(6岁)用他特有的慢调子,不过思想敏锐地说:“早和迟都不是东西,他们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类——你能摸到的东西!”[10]对概念和语言的理解本身就是哲学的重要任务,儿童对概念的疑惑就是一种哲学发问。而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也能从生活的经验中初步建构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4.朴素逻辑性

儿童不仅能提出“深奥”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有逻辑地自己解答疑惑:蒂姆(大约6岁)忙于舔锅子时,问道:“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蒂姆的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知道。同时问蒂姆他对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想的?他又舔了几下锅子,回答说:“噢,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人在梦里,不会追问这是不是梦的。”[10]上文关于“人生是不是一场梦”的疑问,与古代哲学家庄子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中外有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思考过这样的命题,如罗素曾说:“逻辑上讲,全部人生都是一场梦的推断并非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梦中自己创造了眼前的一切事物。”[11]。笛卡尔在他著名的《沉思》一书中也在思考真实与梦境的界限,最后他通过“我思故我在”的经典论述结束了他的迷惑。[12]

第8篇

《哲学与人生》新课改的教学感悟

1 突显德育育人功能。《哲学与人生》能够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重视青少年人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例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中,教材设计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我们每个人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我们又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侯斌面对身体残疾做出的选择,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明白“他是在客观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选择自主性的基础上成功的”,接着提问:“作为中职生,你认为自己存在哪些发展的可能?”引导学生意识到总有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精神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人生不仅需要理想激情更需要面对客观实际,脚踏实地,把积极的行动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只有将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和根据实际选择的人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积极行动,自强不息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理论升华为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出《哲学与人生》德育育人的功能。

2 “哲学”与“人生”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哲学与人生”课程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来体验哲学,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这是对哲学课程的创新,也是发挥哲学指导和解决人生问题作用的体现。既让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例如在第八课《现象和本质与明辨是非》中,教材设计了10个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其中第六和第八个问题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运用到人生中去解决人生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形形的各种人,学会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别真假,做一个真正善良遵纪守法的人。指导学生的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 教材内容,呈现多元化。《哲学与人生》以全新的面貌示众,从版面到插图都有很大的改观。采用图文并茂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可教性。通过案例教学(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典型的哲理故事等)和丰富的栏目设置(名言、相关链接、插图、体验与探究)等。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相关链接和体验与探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体

转贴于

验与探究、拓展性栏目、方法性栏目、教材图片等教学资源,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多种探究活动。运用得好,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 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德育课改革后,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例如在讲授十三课从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可采用多种手段引入教学:比如案例、讨论、合作、视频、故事等教学方法。我在讲授本课时,面向三个专业四个班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际,我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会计专业我采用主题讨论法,会计专业有97%是女生,要想引起她们的共鸣就要谈她们感兴趣的人生生活话题。园林专业有些男生自律性较差,平时讲究吃喝乱花钱,我想通过教学教育他们,因此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职生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走上犯罪的事例,在课上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危害性认识,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创造与享受的关系;电子商务专业男生较多,他们关注社会、喜欢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逻辑思维较强,我采用列举反面案例论证,列举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认识,分析其危害,摆正义与利的关系,让他们明确义、利标准,“决不能见利忘义”,为了自己私利做些不仁不义违法乱纪的事情,腐化堕落走上邪路。从反面案例中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接受教训,引以为戒,从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实践证明,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

《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教会学生学哲学,用哲学,有人生哲学的准备,让每一个中职学生部有阳光人生、快乐人生、幸福人生、成功人生!转贴于

第9篇

关键词: 哲学智慧 理论联系实际 吸引力

2008年年底,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从教学大纲看,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较大调整,课程的整合力度不小,教学内容更符合“三贴近”原则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原理”对学生的吸引力,真正学“活”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引入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既注重哲学基础知识和人生哲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贴近学生,面向学生的人生实际问题。哲学基础知识涵盖了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人生哲学涵盖了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实践、人生关系、人生价值等。在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通过对事件的评析和讨论,学生在研究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哲学知识和人生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包括:一是选择典型案例材料。选择符合哲学课程教学要求的案例是成功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是向学生介绍案例,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分析。要求学生在了解案例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深刻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发表不同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在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总结不仅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而且可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哲学基本原理和人生理论,只能靠理性思维来把握,所以它往往给学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因为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还未建立,很难直接接受抽象的哲学原理。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原理”课程理论教学的抽象和枯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感性化,使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课程的课堂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媒体综合为一体来辅助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将搜集到的教学素材经过电脑制作、加工之后,就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多媒体课件,把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变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画面,就可以克服“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录像,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当然运用多媒体授课要把握好“度”。教学进度的节奏既不能太快,又不能太慢。课堂容量也要做到适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大量信息资料来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

三、重视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课堂讨论要抓住几个主要环节: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讨论题目。讨论题目最好是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利用哲学原理展开思维活动或者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利用网络、报纸、杂志查找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哲学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哲学的方法论功能,即指导人生。三是选几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各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过程是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从不同层面用所学知识辩证认识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而且可以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由教师进行讨论总结。讨论总结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总结过程中,既要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创新思想,又要指出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养成用哲学思维来探索现实问题的习惯。

四、开展课堂演讲教学活动

在每次课结束前3分钟都给同学自由演讲,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安排好,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一环节,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就跟学生讲清楚,演讲的内容,一定要积极健康向上,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这在平时成绩中占20%,由于班级人数比较多,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因此就要按照学生自愿报名的先后顺序的原则进行这项活动,后来到结束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报名晚,而没有机会演讲,他们觉得很遗憾,这项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演讲,大多数学生包括教师获益匪浅,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有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自己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给大家制作了一个视频,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一些遇难同胞的图片,展现身边老师和同学对四川的遇难的同胞所展现的爱心活动,当时将所有同学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大屏幕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心。而且我还发现通过课堂演讲,虽然每个同学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他们确实得到了锻炼,主要是一些学生站在讲台上特别紧张,甚至忘记原本准备非常充分的演讲材料,这时我就会让其他同学给他们以掌声鼓励,缓解他们这种紧张的情绪,我相信通过演讲学生得到了一次心理上的锻炼。对那些没有机会演讲的学生要求他们交作业,但是交作业的成绩不可能高于演讲的同学的最低成绩,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报名演讲的热情,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交作业的同学,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到网络上随意抄袭,失去作业的意义,所以就让他们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写《丛飞其人》的观后感,或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在演讲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原理认识、分析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对一系列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之,这样的教学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哲学基本原理,真正实现树立和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人生发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用哲学智慧照亮中职学生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9.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哲学教学;教育创新

《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地面向社会和把握自我,从而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作为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意识方向的正确性至关重要。只有将思想植入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真正树立和巩固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学生对的信仰,树立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肩负的历史使命。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哲学公共课是基本原理中的哲学部分的教学,05方案以来,全国的高等院校,通用一本教材《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现行教材《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三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文仅针对哲学教育教学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没有讲出哲学这种爱智慧的寻本探源、认识自我的智慧,现行的哲学教育并没有培养出追问的哲学思维,也没有闪烁出哲学的真义。

05方案以来,新课改后的哲学课教育教学显然有了相当大的改观,课堂上的上座率、抬头率、点头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可是就教学具体过程来看,还是没有脱离概念、原理加例子的讲授方法,概念和原理介绍完后,就直接将形下的具体事例举出来说明概念、原理,并没有让学生贯通出形下的事例与形上的哲学的关系,从形下的事例中洞悉形上的哲学,填鸭式教学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因为教学的具体条件和学时等方方面面的限制,目前的教学现状缺乏对哲学本真意义的探究,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哲学、喜欢哲学、形成哲学的思维。

(一)从教学内容上看

在目前的公共课教学中,混淆了一些问题,开篇讲绪论,介绍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讲马克思哲学的时候,学生往往把马克思哲学当作哲学,造成思维体系上的混乱,使学生误认为哲学就是马克思哲学,造成了对哲学的片面理解和误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依旧禁锢着目前的哲学教学,哲学依据是被砍成几大块,物质性、意识性、运动、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而不是从整体上、全面的、有机的把握整个哲学体系。对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仍旧是停留于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觉仍旧是初中高中的老一套,而没有讲出大学应有的水平,没有形成通过哲学的理论而达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总是先于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和潮流,而作为公共课的哲学教学,教材的改革与更新,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讲解就异化为一种强行灌输而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学的马克思哲学课程失去了做为哲学所应具有的当代性,失去了哲学应有的光彩与魅力。

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哲学教学,目前的讲授并没有把马克思哲学还原到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更没有达到中哲西哲和马哲的对比融合。而是单独把马克思哲学从哲学发展史中拽出来进行孤立的讲解,这样既没有还原马克思哲学的西哲背景,也没有真正达到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

(二)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05方案以来,各个高校都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例如加入社会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形式教学等等,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改变讲多于思的现状,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没有培养出学生对哲学体悟的能力和自我提炼的能力。以案例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给出案例,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但目前的案例教学并没从形下的具体事例中去体悟形上的哲学,也没让学生体悟出形上的哲学与形下的案例中的关系,仅仅只是让学生讨论出案例所说明的马克思哲学的那个原理和方法论意义。这种案例的教学,就割裂了生活与哲学的联系,割裂了哲学的本真涵义,并没有为学生真正的树立起此岸世界的真理,而马克思哲学的宗旨就是如何树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哲学讲究的是体悟,更多的时候这种体悟远远重于讲解,体悟所需的时间和氛围就远远重于讲授,而目前的马克思哲学教育和教学中基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师生互动,更别提学生自主的体悟哲学。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的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点正是目前马克思哲学教学中的最重要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 目前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的经验

尽管目前的高等院校哲学公共课基本原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还是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概括如下:

(一)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05方案以来,关于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过去教学中的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开始尝试案例式教学、辩论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也广泛的展开。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展开,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从注重传授理论向在注重传授理论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能力和转变思想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转变,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二)在现实生活中探究哲学的真义

05方案以来,各高校的课程教学开始在讲述原理和理论的同时,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国内外的实际,运用原理剖析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弊病,帮助学生摆脱认识上的扭曲和迷误,逐步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目前的课程能够结合热点问题、结合学生所学的原理加以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当代中国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的创新

05方案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当代中国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教学仍需要继续创新。现代社会是网络和信息化的社会,电脑、手机、微薄、微信、人人网等等,使得学生轻松掌握的大量的资讯,在讲解的过程中举例子来说明原理的模式就亟待创新,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把这些形下的现实世界、现实事件挖掘出来形上的哲学思考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真正达到对哲学的体悟,但是同时又不能让其失去哲学的逻辑性,同时在哲学体悟的过程中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不同角度看问题、多维度看历史、全方位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这种体悟的过程中教学大纲中所要达到的关于知识点的各要求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从教育教学中的形上哲思和形下的现实世界的关系出发真正达到哲学课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哲学的教育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讲授,适当的章节部分,加入小篇幅的中国哲学的原著、西方哲学的原著和马克思的原著加以研读,形成学生读、学生讨论、老师讲解、学生形成报告这样一个研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达到体悟的一种方式方法。

就目前已尝试的若干个教育教学上的改进来看,重要的还是对考核制度的创新,这是整个教育教学创新中的重中之重,而考核制度的创新必须得到各高校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甚至是教育部的全力支持,大多数高校现行的考核制度依然是考试一纸定分数,虽然都计入了平时成绩,但是还是考试指挥着整个教育教学,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依然还是知识点与原理的展开,所以学生还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性,只是着急于记概念、原理。作为公共课的基本原理的考核,可以分为众多的部分,课堂的部分、课堂研讨的研究报告、最终期末论文的形成,作为各高校本课程教学成绩的测试方式。而关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政治理论课试卷的设计,是整个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否可变成一个或几个短小的论文的形式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 [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林桂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思考[J]. 广 西社会科学,2012,(4).

[3]张静,王惠玲. 对“基本原理概论”课教 学的思考[J]. 唐山学院学报,2011,(4).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前提批判;哲学思维;世界观

政治和哲学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同胞兄弟”,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可以说学习政治的目的是为窥视哲学世界,理性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政治新课标中有大量哲学理论等待着学生去学习和探究,这些理论都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因此,在教学时仅将哲学当成一种理论来阐述,势必会削弱政治哲学的存在价值。而改观“哲学理论化”的重要手段即是前提批判,通过培养学生的前提批判思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切实改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前提批判的理性认识

基于政治课程的角度探寻前提批判的定义,我们需要首先了解政治、哲学和前提批判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前提批判思想成为影响教学乃至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它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构成哲学的一部分。哲学是政治理念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政治则是哲学目录下的一门重点学科,即政治哲学。而且,哲学是研究世界万物性质、真理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多项内容,而思想则是哲学的核心所在。思想与知识、价值、存在、理性、心灵和语言形成了直接的因果关系,其中,后者是“因”,而思想是“果”,将后者集合起来,即是一个人的思想,它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性,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了直接联系,即人的个性和性格。

而前提批判则是对上述内容的一个前瞻性思考,无论是政治、哲学还是个体思想。但它们之间也构成了一些内在联系,其中,政治是对哲学的前提批判,哲学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而理论思维又是什么?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它们是思维方式、生活基础、人生问题和思想冲突。因此,前提批判是对个人主观行为的前瞻性思考,是避免、调整和发展人生步调的重要前提。

二、培养前提批判思想,提升哲学思维能力

缺乏前提批判思想,学生就无法正常学习,同样,生活也无法正常开展,因为这会扰乱生活秩序,使学生漫无目的地前行,随波逐流,最终在思想颓废中走向消亡。培养高中生的前提批判思想,是提升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和生活,稳固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前提批判思想的培养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任何欲望都提出质疑。个人欲望是前提批判的对立面,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任何欲望都提出质疑,从而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来说,质疑即是一种前提批判。通过质疑,能够帮助学生确认他们言行的规范和有效,提升他们的素质;通过质疑,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学习方向;通过质疑,能够让学生提前发现存在的隐患,从而及时消除,避免将自己带入误区;同样,通过质疑,也能让学生发现自身成长的规律,最终形成哲学思维。

2.让学生有计划地成长。在人的一生中,最让人畏惧的是未知,假如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的未来,那么我们将能够避免很多失误。然而,虽然不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做计划的方式来规划未来,而做计划这项行为,也是前提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做计划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将明天的行程规划通过今天的计划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并理性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与哲学思想中的内在论、规律论是一脉相通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计划意识,是政治教师的重要责任。培养的途径可以是课堂计划学习,也可以是课外计划生活。

如,让学生计划课堂学习,以“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为例。首先指导学生采用预习的计划方式,在课前了解学习内容;其次确立课堂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文化生活多样性的现状及其成因;(2)了解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理性认识自身文化生活的利与弊。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对等的,假如两者之间出现偏差,那么,教师首先应自我检讨,是否教学目标的制定偏离了课题预设目标的方向,其次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评价,对于错误理解课题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实施课外辅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做计划并正确计划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前提批判思想。高中政治新课标中有很多表现前提批判思想的课题,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其第一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第二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都是前提批判思想渗透的重点内容;必修四哲学生活中的所有课题都与哲学思维能力存在联系,而优化展现课题知识的重要手段,即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前提批判思想。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前提批判思想,教师应抓住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哲学的思想来组织教学,用前提批判思想来优化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从而为学习政治课程以及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教学;诗词渗透

政治哲学是非常深奥的学问,同时也是让人增加智商的学科,哲学有助于学生对人生和科学以及世界有良好的认识,但是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不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些深奥的哲学知识,而高中教师也没有很好的教育方法让这些哲学知识很好的让学生接受,通过不断的实践,高中政治老师,在传授政治哲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使用诗词,从而让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氛围更加的良好,通过在教学中的诗词渗透,使高中生在政治哲学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投入,也能通过政治哲学学习更好的熟悉自己。

一、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学生在高中阶段是整个学生生涯对于思想和思维发展最好的阶段,而通过高中政治哲学

的学习,可以让高中学生更好的学习到思想和思维的方式,对学生以后的大学和社会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高中政治哲学的教学中,高中学生不能够很透彻的了解和获取哲学讲述的深层内涵,而哲学又是很深奥的一门学问,是在思想上和思维上的一种知识,这种不是具体的能够了解的知识是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高中学生在不能获取知识,感到枯燥乏味时,就不会对这种政治哲学知识感兴趣,不能更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让高中教师的教学出现问题。

二、教学中灵活运用诗词的几点建议

政治哲学知识是高中学生的今后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的一门学科,对高中生的思想和思

维上都有很大改善作用。因此高中教学时,高中政治哲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进行一定的认真研究,才会使深奥难懂的高中政治哲学课堂变得更加的容易让高中生接受,从而使高中政治哲学教学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运用诗词来营造气氛

高中政治哲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高中课程来说是十分深奥难懂的,也是单调抽象

的,由于这种高中课程的情况,高中政治哲学老师的教学就要好好的去运用诗词来营造学习氛围。由于政治哲学这门课程是非常锻炼思维的,然而在之前的陈旧的教学中,政治哲学教师都是生搬硬套政治哲学的书本上的知识来教育学生,在政治哲学课堂上不能够很好的去让学生主动参与政治哲学学习中。而现在我们运用引入诗词,通过诗词的意境以及讲解诗词的意境来营造整体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学习氛围,通过诗词的讲解,通过诗词营造出来的气氛,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哲学方面的学习,如果高中政治哲学老师能够很好的将诗词的意境营造出课堂上的一种学习意境,很容易就将哲学的知识引入到学生的思维中,这样就更加好的让学生对学习政治学习有更好的兴趣,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政治哲学的知识。

(二)完善高中教师的课堂教学

通过完善高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政治哲学课堂上能够

自主的去学习政治哲学知识,在学习到政治哲学知识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想和思维,主动的去了解哲学知识,更好的接受知识。通过诗词在高中政治哲学的课堂上运用,使高中生在政治哲学的课堂中获取更好的哲学知识,通过高中教师运用诗词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运用诗词的意境和含义,来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和思维,让学生在兴趣中去学习原本枯燥的哲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际例子来更好的了解如何能够更好去理解之前不能够了解的深奥的哲学知识,通过这些诗词的运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能力,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涵养。

(三)改善教学方面的方法

政治哲学这门课程,很多知识是非常抽象的,不能够具体的去讲解,这是很大的难点

和问题,但是这些抽象的知识却又是重点主要的知识,而高中政治哲学教师要通过改善教学的方法来使高中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学习政治哲学的这些难点和重点,才能够使高中学生更好的去获取哲学知识,能够锻炼出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维,这对于以后的人生规划有很大的重要意义。因此高中政治哲学教师应该以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和激励高中学生去学习政治哲学知识,通过诗词的灵活运用,熟练的融入政治哲学课堂上,使高中政治哲学课堂变得更加的有氛围,有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政治哲学的知识,同时通过诗词的运用,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意境,进而让高中学生学习哲学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大,从而能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政治哲学,主动参与到高中政治哲学教师的课堂授课中来,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通过学习政治哲学,来开发高中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提高高中生的政治思想觉悟,让高中学生更好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细想基础。

结论

政治哲学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哲学知识让高中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用思想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让高中学生的更好的为今后的人生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政治哲学的学习能够更好的去引导高中学生去建立更好的人生目标,指导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而教学过程中,通过诗词的运用,让高中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政治哲学学习中来,使高中学生更好的理解深奥的政治哲学知识,更好的去锻炼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理解哲学知识中所要表现的事情,帮助高中学生理解今后的人生道路。此外,高中政治教师要注重诗词的适当使用,要运用的恰到好处,否则一定会适得其反,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意义。因此,高中政治哲学教师一定要注重不要过于依赖诗词的渗透,要结合实际哲学知识来正确引导高中学生来学习政治哲学知识,进而达到让高中学生有兴趣自觉的去学习高中政治哲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刘娜,科学大众,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