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时间:2023-07-19 17:3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第1篇

本次会议共有三项内容,下面首先请公司党委副书记**同志传达集团公司《关于应对市场变化强化经营管理保障集团公司平稳发展的紧急通知》;

下面,请公司总经理同志**集团公司总经理在11月12日集团公司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刚才**书记和**总分别把集团公司的紧急通知和**总经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给了大家,形势分析和具体要求都说的非常清楚,我就不重复了。针对本次会议的贯彻落实,我再强调三点:

一、充分认清当前形势,做好此次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工作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非常严峻,受**金融危机剧烈影响,作为基础能源产业的煤炭业也受到严重的冲击,集团公司当前形势不容乐观,虽然暂时还没有显现的特别厉害,但是据有关专家分析,煤炭行业将会在明年第二季度步入严冬期,而且还没有专家能估计出来这个严冬期到底会有多长,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虽然我们属农业行业,看起来和集团公司的煤炭主业关系不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公司还在依靠吃集团公司经费补贴维持着正常运转,并且任何企业的发展也都不可能游离于市场之外,随着经济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万一再次出现90年代末期那场令人寒心的亚洲经济危机,集团公司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我们势必也要受到严重影响。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单位领导干部会后一定要把深化形势任务教育当作当前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要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认清当前形势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要把集团公司当前形势讲清讲透,还要把我们公司有关改制的形势讲清,政策讲透,措施讲实。要正确认识当前公司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引领干部职工全面看形势,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既要看现状,又要看趋势。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理清思路,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能麻木不仁、心,切实把这次会议精神宣传贯彻出实效来。

二、扎实做好公司当前各项工作,积极应对严峻形势的挑战

总经理的讲话中,对广大矿区干部职工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去认真抓好抓实自己手头的各项工作,确保公司当前的改革改制工作顺利完成,这就是积极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最好方法。

首先我们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

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在急剧变化,集团公司的经济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这次经济危机是全球性的,我们怕没有用,躲也躲不掉,我们只有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加快发展,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一切负面效应,越是在困难的形势下,我们越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只有依靠我们齐心协力加快发展才能破解难题,应对挑战。我们要按照公司的总体部署,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工作思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其次我们要规范各项管理工作;

我们公司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改革还没有完全完成,改制工作又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公司改革改制的特殊时期,我们更要规范和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单位党政正职要切实负起责任,从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开始,落实基层领导办公会制度和党支部议事规则,重大事项一定要集体决策,并形成会议记录存档备查。同时公司将出台领导责任追究制度,追究领导的渎职失职及因个人独权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的责任,以进一步促使各级领导者全面、认真、合法履行岗位职责。各单位领导要结合本单位生产管理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从新的管理模式下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和优化业务流程的角度去思考这项工作,努力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去堵塞各种管理漏洞,要确保各项工作不留后遗症,不断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最后我们还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集团公司领导在多次讲话中都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由于我们公司还是长年依靠吃经费补贴生存,暂时还没有盈利能力,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我们要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坚决杜绝奢侈浪费,坚决遏制公款大吃大喝行为,不该花的钱不要花,能省的钱省着花,要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把钱用在刀刃上。在外部形势恶化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齐心协力从内部挖潜,才能共同度过难关。

三、进一步加强稳定工作,确保改革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2篇

摘要:新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在金融危机的后期效应影响下,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哪里?我国经济在未来如何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在文章中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关键词:文化产业 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编辑。

1.国外经济形势现状

当前,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加剧,美国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持续显现,经济增长乏力,美欧民众悲观的看空未来的经济形势,国内需求低迷。近期美国的社会中低层“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持续升级,已经扩散到世界很多城市。这些外部因素直接影响到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中国经济,东部地区加工型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温州的企业主跑路直接原因是高利贷资金断裂,而更为深层的影响则是订单持续减少,且加工的利润率低下。

2.国内经济形势现状 二、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1.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计划的提出

以上种种经济形势使得经济人士和普通民众普遍担忧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虽然近期出炉的经济指数表明中国的经济并没有恶化到恐慌的程度,依旧保持了稳定的发展,但已经习惯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全世界迫切需要看到中国经济新的积极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性计划,使得我们对中国经济形成了新的预期。

文化产业能否成为中国的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呢?中国经济能否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加大健康指数的权重?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与文化大发展战略中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决心和力度以及民众参与的范围和程度。

经过3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让市场发挥主体作用,以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精神文化层面的产品同样应当遵循市场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机制。以市场为主的机制可以有效的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活跃因子参与到文化大发展的进程中,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形成。如果以政府政策主导为主,很容易就陷入一种形式主义、口号主义的怪圈,但政府要发挥引导和管理的作用,要对积极向上的文化作品给予鼓励和支持,建立有效的文化经营主体管理机制,让有活力、有实力、积极向上的参与者充分施展。

2.文化产业繁荣的决定因素分析

任何市场的繁荣取决与两个方面,首先要有持续的大量的消费需求。还要有持续的、与需求相匹配的供给,两者缺一不可。文化市场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同样如此。

第一,从文化市场的需求来看,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必将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但是,我们注意到,由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总体水平与世界整体水平差距巨大,我们采取了恶补经济的政策手段,使得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们的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提高,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直没有得到实际的重视。到目前,在我们的精神文化层面形成了巨大的亏空。

从社会现象来看,社会各个阶层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出现的浮躁症状,例如官员腐败、炫富、包二奶、炒作、拜金主义、文化无用论、享乐主义,一些地方出现的赌博、等社会不正之风,更有社会道德淡漠、损人利己等诸多社会盲从意识等等,都是积极的、向上的、先进的文化没能及时有效的占据大众文化市场而导致的扭曲的、低俗的、甚至是倒退的文化占据了大众的头脑而造成的结果。

第3篇

关键词: 经济形势 ;放缓;调控;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1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运行总体上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的情况。全球经济陷入低迷,趋于非常缓慢的上升状态;我国经济自身发展也出现很多的问题,结构化的不合理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境,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气,要坚定的深化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发展具有活力,让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一、当今国内经济的总体经济发展形势

(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或萎缩,出口增长压力增加

国际上,金融市场发展的不稳定性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世界经济走进低迷,发展相当缓慢,全球贸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情况也不容乐观。IMF秋季报告显示,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发达国家经济有所改善,美 、日和欧洲一些国家经济呈低速增长态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呈分化趋势,印度稳定增长,俄罗斯、巴西、中东等国经济继续衰退。各国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分化,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加快,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再加上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替代部分进口,世界产业分工发生调整和转移、全球产能过剩、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使得出口增长压力不断增加。

(二)CPI持续上涨,存在通货膨胀风险

根据今年相关数据的出台,对通货膨胀的预判,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CPI较此前大幅上涨,其中的主要因素是寒潮和春节因素造成的蔬菜价格和猪肉价格上涨。信贷市场的下滑,使得人们觉得钱越来越不值钱,在市场造成一种通胀局面。

(三)内需不足,经济增长有放缓态势

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创造就业的负重明显,当今社会伴随着人口红利达到顶峰,人们面临着高强度的双重压力,于是保守消费,甚至于不敢消费;另外,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如当今的北上广深和一些西部地区的发展有着天壤之别,虽然国家又通过增加财产梯度增税,但是当今来看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我们切身看到郭明收入差距呈缓慢放大趋势,这也制约了内需的增长。

(四)楼市、股市持续走高,很多人热衷于加大对这两方面的投资

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出现的买房热潮,如上海的离婚买房热潮,还有合肥房价的一路飙升。房地产行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长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行业,这不仅与中国的“家文化”有关,同时也与房地产市场的囤积居奇有关,我们常会看到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有大量住房却说没房子,从而使得想买房的人更加紧张,于是更多的人加入,抢购房子,形成一个供不应求的紧俏局面,这也造成了房价不断上涨。

二、相关的调控政策

(一)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尽管随着国际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出口面临着巨大压力,但随着外贸结构的调整以及动力转换加快,相信我国的出口压力会得到相应缓解。

1.调整进出口贸易的比重,集中主要力量,使得一般贸易出口成为拉动出口的核心

2.增加民营企业进出口

3.关注和鼓励广东等主要外贸省市表现

(二)缓解通胀的相关政策

尽管CPI走高,短期内无法降低,但是国家可以从别的途径降低国内通胀情况,防止通胀情况的失控,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1.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通过各种途径来收紧流动性,比如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公众出售债券,提高再贴现率等或者直接采用行政手段控制信贷额度。

2.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了税收,总体相当于支出减少,而支出减少进一步会引发投资的减少,最终会降低需求,使得物价回落。

3.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

针对我国国民收入贫富差异的日益明显以及地区差异的进一步加大,除了加强对发展偏弱地区的政策扶持,还要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众所周知,我们可能不怕贫穷,但是如果两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太大,势必会让贫穷者心生绝望,从而不利于社会安定,由此可见,财富分配很重要,它不仅关系民生,更关系社会安定,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有利于缓解这一情况。

(三)适度扩大内需

只有解决好人们基本的生活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人们感受到生活有了保障,他们才能放心大胆的消费。

1.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应该建设更多的廉租住房,加快对棚户区的盖在和重建,整改农村危房,使得人人有所居,安定和温暖民心 。

2.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李总理从任职以砭褪分重视高铁建设,多次向国外推广,我们要加快交通信息网建设,实现海陆空联动,加强区域经济的联系,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国民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采用相关鼓励政策,宣传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无小事,关爱共同的生存家园,我们人人有责。

4.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垃圾、燃料等都长期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关系农民生活环境更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要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让农民获得幸福感,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5.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6.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农民的收入大部分还是靠卖粮食的,我们要关注粮食收购,真正的为农民的生活做出保障,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使他们的养老金和生活补助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提升。

(四)加强对楼市、股市的调控,防止投机行为

针对出现的买房热,政府要继续实行严格的限购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民众的引导和对市场的管理,防止出现囤积居奇,政府还可以加快安居工程和廉租住房建设,缓解房地产市场的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王国灿.经济增长的新节奏、新趋势[J].浙江经济,2013(8):30-31.

[2]王小广.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取向[J].前线,2011(1):31-34.

第4篇

【关键词】当前 世界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 分析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在现代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单独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是指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以世界市场形成为标志,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快了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而且大大的的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然而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消除,日本“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突出等发达国家的的经济政策风险,给世界经济前景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况

(一)发达国家及组织的经济特点分析

(1)美国的经济特点分析。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形势,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下面就美国经济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使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由于美国的金融风波在全球迅速发展,使得英国、德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纷纷向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挽救本国的金融银行系统,使其受到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到最低。为了减少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正在制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构框架,主要内容有:让金融机构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美国国债相关证券自然到期,并脱离其资产负债表;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充分运用其他金融手段,例如允许银行将存款长时间放置美联储;对超额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通过逆回购协议来稳定利率。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大众失业率有所降低,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2)欧洲的经济特点分析。世界上可以与美国经济体系抗衡的经济体系并不多,欧盟就是其中一个。在欧洲,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一共有17个,但是这1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太大,这就使得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009年爆发的欧元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去年,欧元区的低收入国家希腊为了减少和高收入国家的收入差距,不惜向欧盟总部借债,不受约束的大量支出,为本国民众争取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发展机遇。在这期间,虽然希腊民众的工资上涨速度飞快,但是其消费入不敷出,使得国家经济经常处于赤字状态,从而令全国陷入债务危机,由于无法按时还清向欧盟的贷款,希腊也就无法继续借贷,使得国内银行没有资金可供民众消费,国内一度民怨沸腾。欧元区统一货币的本意是使得各个国家平等发展,逐步减小收入差距,但是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不仅没有减小这种差距,反而使得差距进一步扩大。

(3)日本的经济特点分析。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也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有了缓和的迹象。但尽管在短期内,安倍政府的货币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宏观方向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以及高额的公共债务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绊脚石;从微观方向来看,民众消费税上调、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安倍政府提出的经济学主要是指预先创造通货膨胀现象,当消费者预期察觉日本物价要上涨时,对于一些本来要买的商品,就会尽快的去购买,因而积极的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安倍经济学”正在制造更大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消费税上调将使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日元汇率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而且,“安倍经济学”从实施以来,日本国内的国民储蓄率不断下降,企业固定投资增速出现疲软态势,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特点

虽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但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呈现负增长的同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组织的经济增长势头稳定,实现了稳步发展,这些国家和组织就被称为新兴经济体系。世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系包括中国、印度和东盟等。

(1)中国的经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无论是从经济,人口,还是从科技,军事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也肯定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着,从过去的贫穷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在全球中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这几年,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的宏观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逐渐由中高速增长转变。关于增速放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所以,增速放缓是必然的事;成本要素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国内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已经凸显出来,消费市场停滞不前,出口需求也有所减少,所以消费市场的萎缩也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2)印度的经济特点。虽然印度的经济形势目前呈现一种疲软的态势,但是由于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向世界发出维持巩固宏观经济的决心。并且积极的设立内阁投资委员会、对一些拖延已久的项目进行重新协商、通过网上拍卖应收款项为中小企业提供自由资本和低利率的贷款,这些措施会大大提升印度的投资潜力,继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有可能阻止印度储蓄水平下滑,从而尽可能降低这一轮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影响。

二、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贸易

虽然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美国的强国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中的话语权仍有重要的地位。国际石油、黄金、粮食等交易仍然以美元为单位。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使得美元贬值,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但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经济对策可以有效的阻止经济增速的负增长。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有能力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到那时候,世界经济就有可能走出低迷的态势。

(二)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当今的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多元一体化的趋势,要想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稳定发展,就要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中,除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外, 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协定,强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间的交流等,对建立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提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而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就是欧元,但是欧元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而自顾不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之一,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运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34-05

2012年同2011年相比,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各类风险明显增多;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国际经济环境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2011年虽然经历了一些波动,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第一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增长1.8%,较2010年第三、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率指标表现良好,利润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了9.8%,接近历史峰值,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重新加速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两大主要经济体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表明欧债危机的心理影响要大于对实质经济增长的影响。日本受强震影响,第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5%,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经济正增长。主要新兴经济体继续复苏,第一季度,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同比增长分别为7.8%、4.2%、4.1%、4.0%、6.2%和7.2%,增速较2010年度虽然有所放缓,但复苏势头依然比较平稳。[1]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这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在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的同时,其复苏的基础却很脆弱,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之路仍然崎岖,我国财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一是发达国家财政风险凸显。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普遍大幅度增加,财政风险不断上升,不仅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影响,而且将对经济的持续复苏构成制约。二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近一个时期,新兴经济体虽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货币紧缩政策等,但通货膨胀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目前,国际资本仍然在不断流入新兴经济体,导致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日益加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宏观紧缩过度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三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依然较大。世界经济复苏以来,在需求增加、美元持续贬值、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作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呈现持续震荡攀升态势。虽然市场普遍预期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但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趋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可能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四是全球货币政策的走向存在不确定性。在发达国家财政风险加剧、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面临较大波动风险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又面临通胀上升压力的形势下,各国货币政策操作难度日益加大,处于两难境地,全球货币政策走向存在明显不确定性。这势必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预期。

尽管存在上述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复苏态势,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私人需求有望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全年经济增速将比2011年有所放缓。2012年1月17日,世界银行的最新《2012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调低了2012年的增长率预测,对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2011年6月份的3.6%调低至2.5%和3.1%,把对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分别从2011年6月份的6.2%和2.7%调低至5.4%和1.4%。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已大幅减速,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近日,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也指出,世界经济在又一次大衰退的边缘摇摆,总产出的增长在2011年已经大幅减慢,预计2012年和2013年增长乏力。世界总产出的增长在2012年预计为2.6%,2013年为3.2%。

二、国内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运行渐趋平稳,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总体来看,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具有“两面”或“双向”特征,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并存,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一)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下降至2010年第三季度的9.6%以后趋于平稳,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一、二、三、四季度的增速分别为9.8%、9.7%、9.5%、9.1%和8.9%,经济增长在有序回落中趋于平稳(详见图1)。[2]

第一,从供给面来看,工农业发展情况基本稳定。工业生产较2011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了13.9%(详见图2)。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201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57 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 473万吨,增长4.5%,连续八年增产(详见图3)。其中,夏粮产量12 627万吨,增长2.5%;早稻产量3 276万吨,增长4.5%;秋粮产量41 218万吨,增长5.1%。[3]

第二,从需求面来看,三大需求增幅回落,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投资增长小幅回落,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1 9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6.1%)(详见图4)。消费名义增长小幅下滑,但实际增长回落较为明显。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 22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详见图5)。外需增长小幅回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明显。2011年,进出口总额36 421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出口完成18 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3%;进口实现17 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 551亿美元,比2010年减少264亿美元(详见图6)。[4]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经济体的复苏进程有所放缓。

总的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温和放缓,但仍处高位,经济运行渐趋平稳,我国经济正逐步进入平稳增长区间。预期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GDP增速将保持在8.5%左右的高位上平稳运行。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1. 企业经济效益存在下滑的可能。2011年,成本不断上升已给我国工业企业经营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如国际油价上升了约25%,黄金和铜等重要金属价格上涨了约15%,铁矿砂价格同比大涨约50%。(2)国内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部分地区上涨20%以上。(3)由于持续货币紧缩,加大了企业融资压力,为保证正常运营,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高利率的民间借贷等形式进行融资,从而推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受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已从2011年初34.3%回落至1-11月份的24.4%,39个工业大类行业亏损面也有所扩大。如果这样的情况得以继续,将导致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进而对经济平稳增长带来负面影响。[5]

2. 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自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加速上涨,2011年7月份CPI同比涨幅创年度新高,达6.5%,控制物价上涨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综合采取货币财政和行政措施后,价格走势在8月份出现趋势性转折,增幅回落至6.2%。[6]之后,居民消费价格逐月回落,物价持续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详见图7)。尽管当前物价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但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较大,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仍然存在。同时,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仍然强烈,近半数居民认为未来几个月物价可能继续上升。因此,未来的物价走势还存在反弹的可能,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上涨仍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3. 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国务院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将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的制约,影响经济增长。

(二)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2011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良好,财政运行基本正常。但当前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1.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103 740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 306亿元,同比增长20.8%;地方收入52 434亿元,同比增长29.1%。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来看,主要源于以下四大因素:一是经济增长带动税收增长。201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9%(按可比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1%、进出口总额增长22.5%,相应带动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等较快增长。二是价格上涨带动相关税收增长。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1%,国内生产总值如按现价计算增长17.4%,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相应增加。三是企业效益较好带动企业所得税增长。2010年企业效益较好带动2011年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入库较多,2011年企业利润总体增长带动预缴企业所得税增收。四是政策性增收因素。主要是非税收入中相当部分原在预算外专户管理,2011年按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属于转移性收入。据地方上报有关数据估算,2011年纳入公共预算管理的原预算外资金约2 500亿元,分别使地方和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提高6个和3个百分点。[7]

2. 财政支出进度加快,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完成108 930亿元,同比增长21.2%。分级次看,中央财政支出完成56 414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6 514亿元,同比增长3.3%(剔除原列中央本级的车辆购置税支出从2011年起转列对地方转移支付因素后同比增长约11%);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9 900亿元,同比增长23.4%。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的支持力度,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国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情况如下:教育支出16 116亿元,同比增长28.4%;医疗卫生支出6 367亿元,同比增长3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 144亿元,同比增长22%;住房保障支出3 822亿元,同比增长60.8%;农林水事务支出9 890亿元,同比增长21.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 890亿元,同比增长22.5%;[8]节能环保支出2 618亿元,同比增长7.2%;交通运输支出7 472亿元,同比增长36.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 653亿元,同比增长27.8%;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4 014亿元,同比增长15.2%;公共安全支出6 293亿元,同比增长14.1%;科学技术支出3 806亿元,同比增长17.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 109亿元,同比增长19%;国债付息支出2 388亿元,同比增长29.5%。[9]

3. 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总的来看,当前我国财政收支情况良好,财政运行基本平稳,但财政形势依然比较复杂。与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基本态势相一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在继续回调中逐步趋于平稳,但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来看,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增收因素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之外,主要源于CPI上涨等非可持续因素。随着财政经济的发展,上述增收因素将逐步失效,财政增收也将随之逐步放缓。同时,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都会减少收入。因此,2012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回落。从支出方面来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导致2012年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我国2009年财政赤字安排9 500亿元,已经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2010、2011年财政赤字预算安排分别为8 500亿元和9 000亿元,赤字率虽然有所降低,但赤字规模却在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地方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地方政府出于改善本地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部分地方领导政绩观扭曲,盲目上马“领导工程”、“形象工程”,导致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举债,从而形成巨大的债务规模。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资料显示,2009年末的7.38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中的50%有足额土地抵押,其余均为无抵押担保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2010年银监会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27%的约2万亿元的贷款项目可以偿还本息;约占50%的4万亿元左右地方贷款存在第一还款源不足问题,属于可疑类贷款;另外,占23%比重的地方负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简易匡算其风险敞口达1.76万亿元。也就是说,大约70%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10]2011年,审计部门进行了大范围的债务统计和审查,发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高达10.7万亿元,其中8.5万亿元为银行贷款,并且地方政府负债管理不透明,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实际地方政府负债率可能更高。

2012―2013年将是我国地方债务偿债的高峰期,地方债务到期的额度分别约为1.8万亿元和1.2万亿元,偿债压力巨大。要消除地方债务集中到期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化解途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借新债还旧债;二是地方政府通过出售或上市等方式变现自己持有的国有资产,以便偿还债务。从长期来看,上述途径都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相当一部分地方债务最终将直接或间接由财政承担,这就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三)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2011年上半年,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并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0.25个百分点。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使货币供应量持续减速,新增信贷资金明显减少。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2011年初,央行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不高于16%”。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导致部分资金外流、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2011年的货币供应量实际增速仅有13.6%,年初目标圆满实现。2011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8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11月末高0.9个百分点(详见图8);狭义货币(M1)余额28.98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11月末高0.1个百分点。与2010年末的72.58万亿元货币存量相比,2011年我国货币供应增加了12.58万亿元。

从存贷款增长来看,2011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4.79万亿元,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 90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4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 51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0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2亿元。2011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63万亿元,同比少增2.2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7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5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00亿元。

虽然央行已经先后多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以便减少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抑制通货膨胀。但由于我国货币供应长期处在较高水平,当前货币供应与GDP之比依然处于高位,大大超过主要经济大国水平。2011年全年人民币贷款仍然增加7.47万亿元,特别是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 405亿元,同比多增1 823亿元。

与此同时,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受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2011年社会资金链条已经绷得很紧,特别是民间融资领域,已经出现逃债现象。2012年,若市场需求约束增强,资金回流困难导致的资金链断裂现象会增多,一旦发展蔓延起来,不仅民间融资信用体系会出现严重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和冲击。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既有有利条件和继续向好的趋向,也有突出矛盾和不利趋势,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根据上述财政经济形势和运行特征,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特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在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做出一些调整,不断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实现财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并将持续存在,宏观经济政策在“抑通胀”与“稳增长”之间的回旋余地较小,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难度日益增大。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温和放缓,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已逐步进入平稳增长区间,并且经济增速的适度降低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仍要以稳增长、控物价为重点,注意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化,并适时做出政策调整,着力在控物价中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增长的平稳回调期,在“稳增长”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整体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适应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要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作用重心的同时,加快作出如下调整:一是宏观调控从注重预测向预测与对策并重转变;二是政策操作从“定向”粗放向“定量”精细转变;三是不同政策工具从“齐抓共管”向“分工负责”转变。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两大核心目标发生了变化,因此从当前实际来看,可主要以货币政策完成反通胀任务,而主要以财政政策实现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生产供给体系等任务。

参考文献:

[1][5]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分析课题组.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9).

[2][10]于长革.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

[3][4]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stats.省略,2012-02-22.

[6]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11:宏观调控目标可基本实现2012:经济增速呈温和回调态势[J].宏观经济管理,2011,(11).

[7]孙勇,王璐.财政收入创新高缘于四大因素[N].经济日报,2012-01-21.

[8]李丽辉.去年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N].人民日报,2012-01-21.

[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1年公共财政收支情况[EB/OL].mof.省略,2012-01-20.

Analysis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12

Yu Changge

(Financial Science Institute, Ministry of Finance, Beijing 100142, China)

第6篇

关键词:汇率 升值 广场协议

从去年开始,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特别是日本更是试图通过各种的途径迫使人民币升值。如日本财相盐川正十郎及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及人民币升值,希望欧美发达国家与日本一道通过一项协议,强行要中国将人民币升值,就像1985年西方国家签订“广场协议”强行要求日元升值那样。

在美国,尽管官方对此行事低调,但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都指出美中双边贸易逆差占美国经常账户总赤字20%以上,希望通过人民币汇率调整来校正美中贸易不平衡。这些就是近来“妖魔化”人民币的缘由。当然,这些国内有学者指出,人民币有升值的条件与可能,但不是由于中日及中美贸易失衡引起。而日本之所以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原因在于日本为了自己在日元炒作中的利益,在于阻止或减缓外资流入中国。对于这样的说法,从感觉上来说有此同感,但实际上有更为深层的原因。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日本为什么会要求达一个新“广场协议”?该协议产生的背景及内容是什么?这样的“广场协议”是否要在中国重演?如果重演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影响如何?还有,即使七国能够就人民币达成一种新的“广场协议”,那么日本经济的痼疾及美国经济的衰退能够因此而天开云散吗?其实,只要看一下历史,日本之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仅仅在于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得日元炒作之利,而在于不愿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东亚崛起。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广场协议。

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两种变化—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和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扩大到外贸赤字的危机。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

1985年,为了遏制日本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在全球刮起的廉价日货出口狂潮,美国联合法、德、英等国的财政首脑在纽约广场饭店与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其主要内容为,将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比率在两年内贬值30%,从而逼迫日元升值。此后,从1985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日元兑美元比率由250:1升至87:1,升值近3倍。

在日元与马克持续升值而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疲软的美元对国际经济稳定并无好处,美国的对外出口也没有成长且贸易赤字仍旧在逐年扩大。相反的是,“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则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为,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要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从而形成了1980年代日本著名的泡沫经济。这个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到现在,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

当然,国外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我们也不能置若罔闻,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早已融入到整个世界经济的进程中,美国、日本及欧洲早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与重要的国外直接投资来源地。他们对人民币汇率的关注也是理所当然。无论是国际研究成果表明还是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强势表现,人民币被低估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也如“广场协议”所导致的结果那样,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并无实质上的效果。如高盛的研究表明,即使对人民币一次性升值10%-15%,它对校正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作用不大,对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影响轻微,对欧元区GDP增长影响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如果“广场协议”在中国重演,除了减弱中国经济的活力之外,对他国没有多少益处。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日本为什么还是要穷追不舍?国人对此种司马昭之心得多加反思。

不过,既然国际上对人民币的汇率如此关注,也该是我们重新审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时候了。也就是说,目前这种盯着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是否适应已经发展了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呢?我们该好好反省。

根据东亚经验,当资本大量自由流动时,货币政策必须求全于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由于资本的高流动性,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当局无法实现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独立货币政策。蒙代尔的“三难困境”理论指的是在自由资本流动、独立货币政策和固定汇率中只可同时选其二。因此,在现行的情况下,中国引进一个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是不成熟的。因为,如果汇率过于不稳定,就会破坏以稳定国内价格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急剧贬值都使与货币搭配不当相联系的资产负债问题更加恶化,而货币急剧升值则会导致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下降。而且汇率的不稳定而导致的资产价格的不稳定会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现有的固定浮动汇率之间建立起一种在固定与浮动之间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而要建立这个中间汇率制度的第一步确立多种货币一揽子计划(MCB),从而为人民币提供参考汇率。这个包括了美元、日元及欧元等主要货币的货币组合会更好地反映出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因为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经常大幅变动,因此只要参考汇率的计算扣除了各国之间的通货膨胀差异,相对于只与美元挂钩比较,这种方法更能反映贸易竞争力。与现行的固定汇率制度相比,这种汇率制度会增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短期变动。而且一种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利于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固定汇率下的黑市套汇或资本外逃压力、有利于克服市场结构上的刚性及更好地吸收冲销外部冲击等。

参考文献:

第7篇

2014 年12 月9 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组织召开第五届六次理事会暨十一次常务理事会。本次会议共有62 家理事单位、4 个地方协会共101 位代表到会。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家电业走势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做了《2015 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主题发言。任兴洲表示,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GDP 年均增长为9.8%,而自2012 年起,形势发生了变化。2012 年,GDP 增长7.8%,2013 年为7.7%,2014 年前三季度为7.4%。经济增长明显进入新阶段,这个新阶段被定义为新常态。“所谓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具有明显新特征的发展阶段,而且今后一段时期都将稳定保持这种状态。”任兴洲说,“所有在前三十年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都在发生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是规律使然。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有效益的增长。”任兴洲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增长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新竞争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任兴洲认为,2014 年,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明显特点。一是经济总体上在合理区间之内,但下行趋势明显。二是投资下行显著,房地产投资回落较快。三是消费增速相对平稳,出口增速先抑后扬。四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逐月回升,预示着制造业的企稳态势。五是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其中,呈现出的积极变化是: 农业继续保持增产,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优化,需求结构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体增长相对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对于2015 年经济走势,任兴洲认为,中国经济将仍处于调整期,增速不会太高;三大需求中,投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消费增速相对平稳,出口可能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经济结构调整会继续出现积极变化;局部风险会有所显现,但总体可控。

除宏观经济分析之外,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信息部主任胡晓红对整个家电行业的运行形势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胡晓红在发言中提到,从国际环境上看,2014 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艰难,发达经济体仍然缺乏强劲增长的动力;新兴经济体处于资金外流、股市下跌、货币贬值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局面,市场需求受到重大影响。国内市场则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国内经济保持低位趋稳的新常态,家电行业在宏观经济环境、补贴政策退出及住宅产业低迷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增长动力不足。2014 年,大部分家电产品销量增长缓慢,其中大家电行业深陷向增长困境。但是,2014 年,家电消费升级仍保持良好态势,高端产品比重稳步上升,制造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环境健康类产品快速增长。至于2015 年,胡晓红认为,影响2015 年家电市场的主要因素有家电业的消费透支、部分地区住宅市场的相对过剩、国际市场的消费升级对中国低端产品出口的冲击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基于此,胡晓红认为,2015 年,国内外市场动力不足将在2015年延续,当前多种产品高库存的局面将对2015 年产能正常释放构成不利影响,消费升级将继续成为推动家电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预计2015 年主要产品出口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小幅增长,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革命以及互联网将在更深层次影响家电业的产业变革。

除此之外,奥维咨询和中怡康也分别对家电渠道发展趋势和“两净”( 空气净化器和净水器) 市场进行了分析。浙江星星家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勇、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伟庆、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金松、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诸永定、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赵继宏等都在会议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思路。

协会工作2014 年总结和2015 年计划在本次会议上,姜风汇报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2014 年工作总结和2015 年重点工作计划。

姜风表示,2014 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按照第五届五次理事会讨论制定的工作计划,在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履行各项义务,较好地完成了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沟通,促进行业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任务。姜风表示,2014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针对行业内日趋重视智能化发展, 打造多层次技术交流平台,聚焦智能家电,推动技术创新;积极参与了废弃家电回收处理政策、标准化领域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相关工作;重视行业统计和专题研究工作,制作完成了《家电参考》、《中国家电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 年中国家用电器行业生产能耗与产品能效调查报告》等研究报告,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信息和政策咨询;成功举办了第13 届中国家电博览会( AWE ) ;积极开展各项国际交流活动,如参加国际家电制造商协会圆桌会议( IRHMA) 等;充分利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旗下的媒体《电器》杂志社和中国家电网开展行业宣传。2014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成立的各个专委会也继续围绕各自行业的焦点问题展开工作。除此之外,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还积极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如成立消费指导部,推进消费者教育工作,开展培训工作等。另外,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通过加强团队建设,提升了协会的整体形象和凝聚力。2014 年6 月,民政部向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颁发了“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证书”,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被评为最高等级——5A 级社会组织。

对于2015 年,姜风表示,这一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将拉开准备序幕,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将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特点,组织编写< 关于中国家电产业" 十三五" 发展的建议>,为产业发展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专业支持和参考。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还将继续密切关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节能领跑者制度”等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台和进展,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信息,并向有关部门反馈企业意见,维护行业利益。同时,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还将继续推动智能家电的技术交流与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行业统计和调查,完成年度报告和其他专项研究;继续做好标准化、培训、消费者教育、国际交流、办好2015 年中国家电博览会。

第8篇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形势依然十分复杂

当前尽管世界经济正在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但是复苏的步伐放缓,复苏的程度也不均衡。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受欧美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主要股票市场出现大幅度下跌,能源、原材料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震荡。全球经济环境正处于2008年以来又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欧洲债务危机自全面爆发以来,不断恶化和蔓延,并且开始向金融业传导,欧洲金融市场流动性日渐紧张,破坏了金融部门救助欧债危机的能力。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了巨大压力。

(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涨幅持续回落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开始后逐季回落,2012年1季度我国GDP增速已经放缓至8.1%,世界银行在2012年5月底把2012年中国GDP增长预期由8.4%下调至8.2%,国内经济稳增长的压力比较突出。同时,物价上涨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CPI涨幅在2011年7月份达到峰值6.5%以后开始逐月回落,2012年5月份CPI已经回落至3.0%。总体上看,我国经济运行良好,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但是,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危”与“机”

2011年西北五个省区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均不同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作为西北经济“领头羊”的陕西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011年达到12391亿元。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难得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对于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北地区经济面临的不利因素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较大

目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式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运行缺乏内生动力。产业结构呈现重化工、高能耗特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支柱、新兴产业还比较少。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部分“两高一剩”产业从东部地区转入西部地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西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通胀压力虽有所缓解但调控压力仍然较大

以陕西为例,2012年1—4月份CPI同比上涨4.1%,高于同期全国CPI3.5%的水平。下一阶段仍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继续上升的压力,国家发改委上调包括甘肃在内的15个省市工商业、农业用电价格,对整体价格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

3.居民收入增长未达标,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滞后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但是目前西北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均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与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继续向政府、企业倾斜,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严重滞后,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二)西北地区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

1.国家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倾斜扶持政策

目前,西北地区正在加快培育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西咸新区已被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西咸新区将建设成为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城市特色功能新区;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制定实施的配套优惠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在国家能源产业方面特殊政策的支持下,以榆林为中心的陕蒙晋甘宁能源基地正在逐步形成,西北地区能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2.东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随着东部地区的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东部地区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劳动力成本、能源等要素成本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同时也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这些成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有利于促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西北地区在扩大内需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间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历史欠账较多,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旺盛的需求。可以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在扩大内需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有助于缓解外需不足对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9篇

内容摘要:在前十一个五年规划当中,中国经济呈现出了飞速的发展态势,且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取得巨大突破,“十二五”初期中国经济依旧保持稳定快速增长。但2011年中国经济涨幅较2010年出现了小幅回落,而2012年后中国经济又稳定在了另一个增长区间,这主要是由于前期中国经济增长过热而带来的通货膨胀率过高引起的。为了进一步稳定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软着陆”,确保中国未来经济稳定和理性的发展,深入探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波动态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

中国当前通胀形势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十一五”结束,中国经济速度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水平质的提升。不过长达二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也隐秘了不少发展隐患,由于经济增长过快,且持续时间长,加之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劳动力充足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投资过热、投资过剩和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于兆坤,2012)。

在长达二十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终于在“十二五”的第一年回落到10%以内,这也是二十年之后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目标。以前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如今已经转变为依靠科技和知识的力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社会低通货膨胀率发展的稳定局面(李勇、王媛媛,2012)。2011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着陆”点,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宏观调控所取得的成效在这一年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也为未来的四年规划部署指明了新的方向。

“十二五”规划前期的中国通货膨胀主要成因有三个因素:国内外投资、国内成本、货币流动。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尽量下调,不过大多省市提出的预期增长目标仍然在10%以上,由此带来的国内外投资者盲目投资,极容易造成经济结构中的某些行业过度投资,致使行业重复建设形成资源浪费(干霖,2012)。

在20世纪90年代到“十五”之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和民工劳动力普遍报酬分配比较低,那时候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制造业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发展。不过随着国家政策调控,工人素质提升,工资水平上涨等因素,工人劳动成本、资源环境成本、融资成本等国内发展要素成本上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成为当下社会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同时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需求,而货币流通量不足会引起通货紧缩而阻碍经济增长,所以每年国家都发行了大量货币满足市场流通。而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增速回落,之前发行的货币现在流通性已经出现下降,造成货币流通阻塞,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董明凯,2012)。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伴随着新形势下的通货膨胀及其形成因素,综合考虑现在全球金融动荡,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制定政策以追求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当前中国经济研究的主要背景(干霖、董智勇,2012)。

2011年中国全年CPI指数为5.4%,远超年初预定的4%的目标(见表1),全国经济增长9.2%,较之上一年的10.3%回落了一个百分点,将经济增长率降低到了两位数以下。虽然经济增速回落,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近两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水平的普遍上涨,不少企业相继遇到了“用工荒”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发展必将要面临更大的问题,就业人员就业方向和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需要企业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沈坤荣、田伟、李子联,2012)。前几年依靠吸引国外投资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出现改变,近几年国内投资者逐渐开始投资海外,不仅国际资金开始减少,同时国内资金出现了外流,国内投资难以赶上中国经济发展需求。同时由于中国前期货币总量过剩,资金外流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率高升,货币流通性受阻而引发的物价上涨问题必将会愈加明显。

经济发展离不开外贸交易,但近几年欧美国家鼓吹的“中国”,直接导致了中国产品不断被欧美国家以各种理由实施反倾销打击,严重阻碍了中国产品的海外销售(孙静娟、丘书俊,2012)。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提升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用事实回击一切质疑者。总体来说,2012年国内经济发展较为稳定,CPI指数有所回落,经济保持增长没有出现过热,通货膨胀率也相对稳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做到了向资金技术型发展模式的稳定转变,如图1所示。

通货膨胀下经济稳健增长的调控政策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不能全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调控政策和方法,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国土面积小,大多数发展模式都属于技术密集型服务型行业。而中国国土面积广袤,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大国、农业大国,应该根据中国社会的主产业链采取相对应的调控政策(温万德,2011)。

(一)重视通货膨胀问题

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上文中已经做了详细阐述,并且从最近国家连续颁发的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完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因为气候关系导致一些农业粮食大省在某一段时间严重减产,遭受虫灾等情况下,政府会大量收购粮食以稳定物价,确保粮食生产大户不会因为农作物减产而提高物价。当然,对于某些滞留农作物,国家也会在第一时间用市场同比价格将其收购,在情况有可能发生之前就将问题解决。

(二)保农保粮

要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问题,在中国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保农保粮,确保农业、粮食的稳产稳价。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率升高都是因为食品价格率先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同样没有例外。2011年上半年CPI指数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达到了两位数,往年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同样远远高于CPI上涨指数,可以说明粮食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决定性地位。每年中国都会大量从农业大省收购大量粮食,为的就是以应变将来某个时候突发的粮食危机,好在虽然国土耕地面积日益收缩,不过仍然每年农业都能丰收,确保了粮食储备的稳定。

(三)改变中国负利率状况

利率如果低于物价上涨率,很明显,这样的存款利率是负值,这也就是所谓的负利率。由于负利率的产生最大的受害者是社会中低层,这必将导致中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政策调控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利率由负转正,例如:国家可以通过银行储蓄存款保值,以保证利率在通货膨胀率高起时居民财富水平不会降低。

中国现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调整建议

虽然中国是资源型大国,但是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以及对资源的低利用率上取得的成果,这在如今的发展规划当中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了。加快转变经济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调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要想让经济稳定发展,必须要将社会物价水平控制在某一个稳定水平,波动不能太大,应该尽量在百姓的理性思想和实际经济能力接受范围当中,这就要求在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当中起伏不能太大(陈朝旭,2011)。以前中国的调控政策通常是在价格超出承受范围之后才会进行调控,这在现在要求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显然是不行的。制定一个中长期的调控目标,且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而预备几套宏观调控计划,这是一个国家对社会宏观调控体系成熟与否的一大标志。根据中国前二十年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历史经验来看,将经济增长率设定在8%-10%这个区间平稳发展,CPI指数保持在4%上下,这两大指标最适合中国现有国情下的社会发展,既可以保持经济活力,又能保证通货膨胀率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稳定物价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调控经济发展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到中国现在的发展实情,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中国要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过渡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这是必定要经历的阶段。从刚开始盲目追求工业化发展到逐步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合理发展,在2012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之后,现代化发展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人口众多,在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一点甚至能让世界上所有的投资者眼红,大量商机让他们开始将大量货币投入进来,造成资金过剩、热钱大量涌入的情况,极易造成经济发展阻塞,不利于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理性对待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发展潜力空间,有效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同时结合我国本身的发展特色,把握住国内市场优势,才可以保证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稳定。

结论

总体上来看,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历过一段长时期的腾飞和考验,期间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石油危机以及由金融危机带来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动荡,仍然能够持续较为稳定地发展,标志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改变中国现有经济模式和经济产业链,新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向产生已经迫在眉睫。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日益国际化进程中逐渐全球化,尽管这时期的全球金融动荡难免对我国产生影响,但分析新形势下全球金融动荡对中国的利弊可化“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过程中,不应该忽略中国本身国情,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调控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的过程中,仍然要坚持以稳定物价、保证国家粮食储备为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为突破口,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积累下的各种隐患,重点要将社会当中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贫富差距问题解决,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十二五”时期价格水平总体稳定、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兆坤.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5)

2.李勇,王媛媛.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原因分析[J].浙江金融,2012(1)

3.干霖.中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2(4)

4.董明凯.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协整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1)

5.干霖,董智勇.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1)

6.沈坤荣,田伟,李子联.通货膨胀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5)

7.孙静娟,丘书俊.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第10篇

良好,但不容忽视严峻的一面,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

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报告总结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实践报告工作汇报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党政报告

演讲致辞公众演讲竞聘演讲

就职演说安全生产爱国演讲英语演讲开幕闭幕庆典致辞

贺电慰问领导讲话

党政相关入党申请入团申请

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党性分析事迹材料申报材料行风建设

公文范例

主持词

求职应聘个人简历英语简历自我鉴定自我介绍

自荐信求职信会议发言婚丧嫁娶祝福祝贺广播稿

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公务员法政治学习读后感

学习心得创业计划

征文范文应用文论文格式英语作文

综合范文合同范本文秘工作办公表格计划方案社交礼仪

节日相关规章制度毕业设计法律文书时政专栏

论文中心

经济论文

教学论文

法律论文

商务论文

行政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教案

站内范文搜索

|网站首页|综合范文|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求职应聘|演讲致辞|党政相关|时政专栏|英语作文|教案大全|论文撰写|经济论文|教学论文|法律论文|商务管理|

|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文史论文|文档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正文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

ERP项目在同力公司的实施调查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论国有资本宏观财务目标的分割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

试论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可行性

有限度的会计委派制及其实施环境

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热门文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的碰撞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更新时间:2007-8-1621:03:58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等等。倡导推广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

第11篇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美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停滞。

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进一步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危机。美国经济增长存在重大的下行风险,而通胀的风险在加大。2008年以来,美国的经济产生新一轮的动荡。首先是五大投行的没落,继3月份美联储拯救贝尔斯登之后,9月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并购,五大投行中仅存的两家,即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已获批转变为商业银行;其次是政府接管了经营困难的“两房”(即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本市场及美元信心,扩大了抵押贷款能力,但同时也扩大了政府负债,使潜在财政负担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并产生了较大的道德风险。纽约股市已进入熊市,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

(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失业率总体上升。

2008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经济同比分别增长414%和319%,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104个和014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各国失业率明显上升,美国失业率从1月份的419%持续上升至8月份的611%;日本从318%上升到412%;欧元区从713%上升至715%。同为资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和巴西失业率分别从1月的518%和8%下降到8月份的513%和716%;韩国和墨西哥分别从3%和411%小幅上升到312%和412%;马来西亚则从2007年四季度的310%提高到2008年二季度的315%。

(三)全球贸易增长放慢。

据OECD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量环比增速放慢,一季度增长1%,二季度下降012%。其中,OECD国家出口从114%回落到014%;进口一季度增长016%,二季度则转为下降018%。美国前七个月出口额为10946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13%;进口额为1514417亿美元,增长1219%;进出口差额为-419815亿美元,减少011%。欧元区前七个月出口额为9280亿欧元,同比增长715%;进口额为9393亿欧元,增长1119%;进出口差额为-113亿欧元,而去年同期为顺差210亿欧元。日本前八个月出口额为566027亿日元,同比增长319%;进口额为539134亿日元,增长1215%;进出口差额为26893亿日元,同比减少5819%。中国前八个月出口额为937619亿美元,同比增长2214%;进口额为785619亿美元,增长30%;进出口差额为151919亿美元,减少612%。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现状。

1、我国采用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从1990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连年顺差,2000年至2007年出口额从2492亿美元增加到12180亿美元,贸易顺差也从241亿美元2621亿美元。

2、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出口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我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增长分别为2912%、1414%、1114%,位居前三名。

3、我国出口商品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生产过程中忽视环保和劳工福利。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过高,出口商品层次不高。出口价格偏低,国内同类企业竞相压价,有的企业出口赢利仅靠出口退税所得,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出口的商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方式给了一些新型的贸易壁垒可乘之机。

4、加工贸易的比例和规模过大。1979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为2135亿美元,只占当年出口额的214%,2007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为617615亿美元,占到当年的出口额的50%以上。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外商投资企业,近几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到总进出口额的70%以上。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它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出口增长速度放缓。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2008年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受次贷危机影响,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特别是反补贴案件大幅增加。其中,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仅反倾销案件就达13起,占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的21%。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次贷危机已经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转弱,失业率上升。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这一切都将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近年来,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的“337调查”个案明显增多,中国已成为被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最近,美国又不断炒作我国宠物食品、水产品、牙膏、轮胎、玩具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我国有关产品进口,严重损害我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

受次贷危机影响,欧盟内部的经济状况和就业不容乐观。2008年1月31日据欧盟统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27个成员国的失业率为618%,高于警戒线。欧盟的反倾销及其它贸易保护手段再度抬头,欧盟从2008年2月16日起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一般蜡烛、锥形蜡烛和类似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纪念性和户外蜡烛除外。整个调查程序将历时15个月,初裁将在9个月内作出。欧盟已选定巴西作为惟一的成本参照替代国。6月27日,欧盟《关于限制全氟辛烷磺酸销售及使用的指令》(简称PFOS指令)正式生效,规定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制成品中PFOS含量不得超过总质量的01005%。该指令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将远大于先前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3、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今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1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19个百分点,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也将使企业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降低,同时,2007年人民币兑欧元在波动中累计贬值了316%,因此我国企业对欧出口利润有所增加,加上一年来对欧出口比重明显上升,与对美出口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因素将对美元贬值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

三、对策。

(一)外贸出口目标应重新定位。

外贸出口目标应由单一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向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

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口导向战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使外贸增长一路高歌猛进。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日益多样的贸易摩擦,单纯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很有必要进一步上升到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更高层面上来规划外贸发展的方向,只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要加快建立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

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看,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稳定、透明、可预测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等鼓励政策,减少资源流动和重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帮助各类走出去的企业有效规避政治风险、经营风险,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面向走出去企业的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解决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要及早建立全方位、高效率的企业服务机构,承担向走出去的企业全面介绍和宣传国外的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预警投资风险,开拓市场等全方位的咨询服务,防止不顾条件地一哄而起往外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三)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自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这很大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压力,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无法消化汇率的升值幅度,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弱,从近期看,美元贬值还将持续。从目前的情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与其他国内政策叠加后,出口企业已经很难承受。为此,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必要时可适当利用人民币贬值支持出口。

(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1、促进传统出口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出口产品的研发设计,提高质量档次,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生产体系的国际认证。推动和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建立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提供公共检测服务。

2、加强调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通过总量调整,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密切关注“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动向,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加强源头治理,兼顾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逐步实现生产、消费和出口的相互协调,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3、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企业和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制订国际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进名牌展会建设,为中外企业提供开拓国际市场的信息、采购和合作平台。

(五)促进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

遵守劳动法,遵守税务、外汇、海关、进出口法律法规,尊重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员工利益。加快制订员工最低工资标准,履行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严格规范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保障制度和卫生安全制度。促进企业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责任,合理反映出口商品的劳工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自觉维护诚信经营的规则,这是为了防止国外一些新型的贸易壁垒如TBT、SA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六)完善调整加工贸易和外资政策。

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和外资项目,严格限制甚至取消,提升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和档次,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鼓励发展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推动加工贸易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向上下游延伸,提高我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转移、合作开发等形式自主创新。制订有效政策,调整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七)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改变重外轻内、重国轻民的观念,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走出去与拥有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完善的营销网络和管理经验的国外企业合资,促进企业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通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资助、国际市场信息提供和服务、人才培训、市场推广、国外参展推介宣传等方式,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深度开拓市场。取消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审核,放宽投资用汇和人员出入境管理,提供全面的境外投资信息服务和境外权益保障。

(八)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业生产效率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发达的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了保证。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的立法,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承包工程、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金融网点建设,增加对重要贸易伙伴的运输航线。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和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抓住国际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的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服务业转移。

第12篇

【关键词】 国有地勘企业 企业发展 困境 对策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的举足轻重作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作为矿业经济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是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矿业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国有矿业勘查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国有地勘企业出路何在,如何应对?本文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国有地勘行业经济形势分析

1、经济全球化对地勘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从同步衰退向交替性增长,为经济复苏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经济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投资者对矿产资源的勘查投资,尤其是一些初级勘探项目将会遭遇融资瓶颈的制约。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矿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剧,垄断特征更加显著,受此影响,地勘行业也必然要求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地勘行业经济将越来越依靠于大的矿业公司和社会投资者。

2、国内经济建设对地勘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国内矿产资源贫矿多、中小型矿床多、共伴生矿床多,开发利用难等缺陷给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面临严峻形势与诸多挑战。而且,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体制转轨尚未完成、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资源的规划统筹和市场配置缺乏制度保障、矿业权市场发展缓慢、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3、国内地勘行业经济现状及趋势分析。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勘行业发展成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地勘市场主体也在发展壮大,大量的民企涉足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矿产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愈来愈显著,这些都给国有矿产勘查行业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由于国际流动性资本蜂拥至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使得国内矿产品价格、矿业资本市场和矿业公司股票等都呈现出了一定变化,这些既是国际矿业形势的缩影,也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矿产勘查行业的影响已见端倪且日渐渗透。

二、国有地勘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国有矿产勘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勘查市场主体权益受限、市场竞争激烈。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及其所掌控的公司,主导着国内勘查市场,行业垄断特征明显,其他地勘企业基本被动地接受规则,从而使市场主体资格受限,在准入机制、定价权、矿权交易中受制于人,难有大的作为。同时,受矿业管理体制影响,商业性地勘行业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国有、民营、外资企业数目众多,使得矿业领域竞争更加激烈。第二,矿业权流通不畅。受行政审批、办证周期以及企业内部决策机制等众多因素影响,矿业权流通速度迟缓;加上矿业权市场发展不完善、信息失真、定价不合理等,使得矿业权流通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规范的现象,矿业权流通不畅成为制约矿业勘查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资金缺乏。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国有地勘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勘查工作、矿权收购、矿权维护资金需求量大,矿业权运作周期长、资金占用时间长;另一方面,国有地勘企业受决策机制和自身性质制约,缺乏足够的资金使用权限,造成资金相对短缺,无法自主矿业权交易时机,甚至错失良机,造成矿权收购和矿权储备无法顺利进行。第四,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地勘经济周期性强,很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断层,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两极化现象严重。从勘查行业整体上可以概括为整体人才缺乏、局部人才恶性争夺。此外,国有地勘企业薪酬待遇抵不过民营私企的“低成本运作、高薪挖人”的短期行为,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第五,技术装备落后,科研力量薄弱。国有地勘企业以成本产出和经济效益为考量指标,而不以科研成果和任务指标完成度为考量指标。因此,国有地勘企业注重开拓市场,增加经济效益,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在经营生产各环节,而在科技创新、技术装备更新等方面的人、财、物力投资就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很多。当前勘查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依靠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设备方面,而且体现在勘查手段和方法上。

2、造成国有地勘企业发展问题的根源分析。第一,体制改革不彻底。当前矿产勘查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是经济体制转轨不彻底所造成的。矿产地质勘查经济活动中,政府和行业的管理职能并未完全分开,资源管理部门甚至政府行政部门都将很多精力放在具体的矿业经济活动(如矿业权运作和勘查项目管理)上。这些管理部门掌握着矿业权、勘查市场准入、交易规则制定等重要权力,并没有实际放权让利,矿产勘查企业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计划”经济,无法正常有效生产,从而极大地制约着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地勘企业发展的阻碍。第二,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发育不良、矿业权市场发展不完善。由于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资格得不到确认,无法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经济主体权益难以保障。矿业权市场发展不完善,矿业权交易存在着缺乏监管、信息失真、真假难辨、僧多粥少等现象。当前,矿业权市场不完善主要体现为矿业权市场立法不完善、矿业权管理重出让轻转让、矿业权市场建设滞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矿业权获取难度大以及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等方面。第三,国有地勘企业自身局限性。国有地勘企业隶属于大型国有矿业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经营主体,缺乏自,决策迟缓,很难进一步发展壮大。加之矿业权市场竞争激烈、融资困难、矿业权交易限制多、时间周期长等因素,使得矿业产业链难以为继。第四,自身发展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国有地勘企业能力建设差强人力、观念守旧、缺乏创新。地勘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与人才的有机融合。当前我们在人才使用上是依附于人的劳动力、在技术上是完全是拿来主义、在仪器设备上全部引进、经营利润上是小富即安思想、缺乏科研和创新思维等。国有地勘企业如果没有培育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极易被挤垮。

三、国有矿产地质勘查企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促进勘查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建立和完善矿产勘查市场体系,完成勘查经济市场化改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政府应将矿业权的运作和勘查项目管理分离出来交由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进行,政府主要建设好地质勘查与矿业权交易市场和融资市场、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经济主体的权益。其次,完成国有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造,促进市场经济主体发育。通过地勘工作体制的创新,发展国家地质勘查事业,将国家统揽的地质工作转向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多数国有地勘单位将由国家事业体制转向市场规律运行管理的经济实体。再次,要确立国有地勘企业在商业性地质勘查领域中的投资主体地位。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具有技术性强、投资风险大特性,是一种战略投资,需大公司、大资本、高科技、高投入,小型和私营勘查企业不具备成为矿产勘查主体的实力,很难担当起地质勘查中的投资主体和主力军的作用。

2、培育完善开放的市场体系。首先,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查,提高保障能力。要继续落实中央地勘基金、全力推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打造市场导向的制度平台,使各类社会资金作为投资主体进入风险勘查市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现找矿突破,从根本上繁荣勘查市场,增加矿产资源储备,解决社会发展所需矿产资源问题。其次,规范并建立统一的矿业权交易市场,形成透明、公平的交易规则,实现矿业权、矿业资本和矿业技术服务的市场配置,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加强服务和监管,尤其是要加强矿产勘查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

3、加强国有地勘企业能力建设。首先,国有地勘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强综合研究,创新地质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注重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在勘探方法上争取有较大的突破,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其次,地勘单位应该更新观念,借鉴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方法,做到人尽其才。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向专家集团的科学管理。注重人才培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妥善解决人才断层的问题。再次,从地质队向管理专家团队转变。要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技术核心理念,增加矿权中的技术知识的附加值,建立一支专业门类齐全的专家队伍和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使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提高劳动生产率。

4、加强矿业权经营管理和开发。一方面要加大力度获取外部矿权,密切追踪优质矿权转让信息,备足资金、提前谋划、选定重点区域。另一方面就现有矿权要梳理分类,改变经营方略,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成矿条件好、有开发前景的矿权,由以往的转让向经营开发转变,由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转变,由买卖矿权到自主或联合开采转变;对于成矿条件不清、开发环境不佳的矿权争取在有效期内一次性转让;对于基础地质工作没有做足、开发前景不明的矿业权,投入资金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地勘企业应从自身的规模、经济条件出发,认真分析加强预算管理,做到事前控制风险,确定适度的发展速度,合理确定经营目标,改善项目流程中的薄弱和不合理环节,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海外投资时,要客观评估自身经济技术实力,分析各国针对矿产资源投资的政策和管理制度,避免盲目投资。

5、拓宽资金渠道。一是吸引民间资本,成立地质勘查基金,做好基金及基金项目管理,实现股权收益;二是上市融资,通过在境内外矿业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解决矿业权的投资问题;三是开展科技攻关,争取科研立项,争取国家地勘基金。

6、调整发展战略模式。首先,坚定不移走矿产开发之路,以开发带勘查,以勘查促开发,采取不同的方式,探索矿产开发的新途径,推动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快速发展。其次,国有地勘企业要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才能抢占商机,扭转不利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稳步发展。最后,实行“收联并行、内联外扩”,兼并、重组对内收购,兼并、重组同类勘查公司和矿业企业,争取与即将“事改企”的单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对外争抢有限的矿产资源,做好资源储备和开发。

四、结语

国有地勘企业健康发展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地勘企业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加强自身勘查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整合国内行业力量,形成产业链,实现勘查技术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助推力。

【参考文献】

[1] 潘云良:现代企业管理[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 占韦:国有地勘单位在矿业权市场中的营销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3] 李喜凤、惠宁:中国地勘单位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面向探采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矿业公司战略转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