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3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针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学术界对此深入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框架。除了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很少有国家专门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问题,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国际上被称为农业区建设或者农业区域化布局。王景莹[1]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从国际比较来看,各国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在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环境,都打破以州或是省的行政界限,以县或是区为行政单位进行分区,紧密结合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过程,促进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互动发展。从加强各个区域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切入点,发现各个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建设,林业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等内容[2-3]。Roberto[4]针对开垦荒地、选育良种到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以及鼓励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科技等具体环节进行研究,明确规定了农业科技投资导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粮食主产区、粮食集中产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等区域的发展概念,从国内研究看,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中国近几十年通过实践研究提出的新概念,针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研究较少,主要从宏观和定性两个层面进行简单分析,而针对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研究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等方面研究较多,现将粮食生产核心区研究综述如下。
1.1粮食生产核心区相关问题的研究
谈琰[5]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政策出台背景、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执行层面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杨邦杰等[6]通过对东北地区的调研,提出了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构想,以黑龙江为例,分析目前黑龙江粮食核心产区的建设情况,发现土地整理标准低、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等因素制约了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粮食核心区的进程;王景莹[1]以河南省为例,在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粮食核心产区的政策背景下,深入研究了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建设,构建划分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指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河南省农业厅划分不合理处,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杨春等[7]总结了河北省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从而达到粮食产量提高的实践经验,对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丰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平作炎[8]通过分析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试图建立保障利益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稳定了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赵春雨[9]从中国省区、三大地带以及区粮食生产区域3个方面,选择生产集中度、重心演变轨迹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生产区域的特点及规律,展开研究了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罗万纯等[10]利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经济检验,分析了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非农收入比重是重要因素;伍山林[11]采用粮食生产综合指数,对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实证分析得出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接力是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含义。蔡文著[12]分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外典型的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崔凯[13]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评价,比较分析粮食主产区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正确掌握粮食主产区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蒋和平等[14]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东、中、西部四个层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蒋和平等[15]、崔凯等[16]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和区域发展水平。
2现代农业研究
2.1现代农业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根据‘1号文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对现代农业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拓展了现代农业内涵,提出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将柏振忠[17]、孔祥智等[18]、陶武先[19]、刘燕华[20]、戴小枫等[21]学者的观点综述如下:大多学者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内涵区别,发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变革,注入现代农业新的要素,不为实现发展目标、产业功能、实现价值取向、经营方式等的转变,逐步走向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由于中国农业发展滞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一些问题,张建华[22]从微观、宏观层面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不同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农业需要选择具有中国与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马晓河[23]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科技水平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进程;王碧峰[24]认为农业的资源性约束、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推广缓慢等现象依然存在。刘喜波等[25]分析并梳理国内外众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基础体系,认为由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三方面理论构成,其中农业经济理论代表性理论的有农业区位、农业比较优势理念等;农业发展理论包括城乡统筹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农业生态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祝华军等[26]利用“短板”原理,分析认为一国的农业发展内容与模式是由自然、生产要素资源直接决定的,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受所有因素中最短缺资源的因素影响;杨兰根[27]认为人均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短板”,决定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曹承忠等[28]指出制度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用科学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明确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尹成杰[29],蒋和平[30]着重探讨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国情,选择建设重点,完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2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总结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以期为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稳定发展。(1)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式的不同,柏振忠[19]总结出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模式有3种。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李滋睿等[31]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荷兰3个发达国家的3种现代农业模式;对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情况,孙浩然[32]、项仁学[33]、孟蕾[34]综合考虑发展路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因素,总结出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二是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三是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蒋和平等[35-36]根据两国的基础条件,介绍了巴西、日本两国建设农业的内容、特点及存在问题,为建设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借鉴。(2)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结合中国国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利用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摸索大量建设案例,找出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许开录[37]根据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差异化、区域化、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才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互动并举的发展道路。崔凯等[13]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方案,从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4种主要模式;孔祥智等[38]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4种现代农业模式;李洪山[39]、宋再钦[40]分别从中部应采取产业集聚和东北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的2个方面来发展各个地区的现代农业;詹慧龙[41]运用指标评价法,对中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中国划分为都市型的现代农业、高效外向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和特色型的现代农业5个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朱明[42]将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归纳为发达类型、较发达类型、发展中类型、欠发达类型和不发达类型5种。其中,发达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多于6000元,乡镇企业数量较多,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发展中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4000元,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乡镇企业有所发展但还未充分发育;而不发达类型则指许多农村还处于贫困和刚刚解决温饱阶段,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
2.3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
现代农业评价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特征也不同。农业部农研中心、杜华章[43]、马秋芳[44]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制定阶段性指标,构建现代农业的指标体系理论体系,反应出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且存在区域差异性,为加快区域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辛岭等[45]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依据此情况提出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罗其友[46]通过建立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价方法,对中国农业发展区域的划分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中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定位和制度变革方向。
2.4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方法
洪艳等[47]在对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综述的基础上,参照SWOT态势分析法对中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战略分析,提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应实施构架和延伸产业链的专业化战略;杨卫民[48]以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竞争力为切入点,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竞争力,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竞争综合评价,为提升现代化农业竞争力提供了针对的对策建议;闫超德等[49]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变量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和分析,确定了不同变量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程度,总结影响河南省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因素;董艳等[50]利用比较优势研究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的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进行比较优势分析,这对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3结语
关键词: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职业农民;农业发展方式;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41-03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表现,它是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的体现,是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闻学良、袁天佑等做了较多的阐述。对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马永耀、刘瑜琛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创建品牌农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滕锡尧、徐国建、王朋等,探讨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方法。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黄淮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粮食生产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正确看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等加快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但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看到,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并没有明显的跳跃、提升痕迹。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能简单地从今天跳跃到明天,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储备的基本需要,但是国内农业需求向多样化、农村城镇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长期课题。因此,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为便于样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安徽省为主,以周口市、驻马店市、阜阳市、亳州市的农户为对象,根据样本选择的要求,确定了323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下数据均来自这些农户。
农村土地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是农村市场经济活跃的重要标志,是非农行业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页表1是黄淮地区2007―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
1.农村土地流转比例低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少,真正被流转的土地少,这表明,土地作为农业市场经济资源的灵活性没有发挥出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让土地的经济特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作为国内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供给区,黄淮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适宜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粮食、油料、棉花产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农业本身延伸出了粮食安全、农业观赏等更多种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土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不平衡,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矛盾越来越大。
2.企业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比例低
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到非农企业的比例不到5%,流转对象以本自然村农民为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完备,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产品、农业服务规范是现代农业的表现。
单个家庭、农户是国内农业生产的单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非农资金没有进入农业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行政干预经营权转让成分较多,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市场为主的产品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很难实现。
3.二次流转中纠纷较多
在农户农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首次因承包权流转而出现的纠纷并不多,不到9%,这主要是流转双方主要是本乡本土、亲戚、熟人,双方的矛盾、纠纷并不多。但是,连续二次以上的比例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在流转过程中,因承包费用问题、流转对象为单个农户、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块土地,在本村(集体)多次流转,影响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农民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它是农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使用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还是以农业企业经营为主,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参与。表2是黄淮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它反映出以下问题:
1.农业行业就业劳动力比例持续减少,非农行业就业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农业行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为32%,到2012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农行业就业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这显示出农业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引力在加大,农业行业工资水平远远低于非农行业,农民或外出就业,或本地非农行业就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传统就业模式,到非农行业就业,农民就业的空间、时间变化越来越大,会导致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格局发生较大改变,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人口流动加剧。
2.农民在农业行业内部就业比例变化不大
农业内部就业比例来看,家庭种植、养殖就业比例最高,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业企业就业比例不高于15%,农业合作社就业比例保持在22%左右,这反映出,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黄淮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分布合理。
3.农业行业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从上页表2中可以看到,农业行业就业农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农行业就业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农民离开农村、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业、农村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摆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由职业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农业员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淮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本文仅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职业农民方面,对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不充分
改革开放后,黄淮地区农业经历了跨越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农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处于较低阶段,作为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标志的土地资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土地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没有出现,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机制体制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调节功能,仅靠农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节、技术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民的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农业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了可能。因此,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只不过是农业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农业产前、产后的功能没有产生,部分农民从农业、农村转移出去,促进了社会非农行业的发展,却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客观上妨碍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2.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黄淮地区为国内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粮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行业变得非常迫切,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农业本身没有更多资金、技术投入,非农行业向农业部门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3.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持,黄淮地区农村科技体系有待加强,通过壮大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训更多的职业农民,让更多的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经营农业,使农业先进技术更多的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农业形成。
Abstract: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coast of Tianjin.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it energetically explores the new way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ou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astal urban agriculture vigorously develops modern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Binhai New Area and the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display its own superiority,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关键词: 滨海新区;现代农业;优势;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modern agriculture;advantages;restricting factor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55-01
0引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面积2270Km2,农村行政区域辖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的10个乡镇,东丽区6个乡镇,津南区1个镇。农业总产值1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
1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位一体、联动推进的新路子,紧紧围绕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 汉沽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汉沽茶淀葡萄久负盛名,在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趋势下,注重自身特色。该区大力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现已发展成为集民俗文化旅游、农事体验等综合休闲旅游区。水产作为汉沽另一特色农业,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2 大港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是大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典型。位于大港南部太平镇,有“皇家贡枣”之称,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此外,大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1.3 塘沽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塘沽开工建设,包括现代新农村社区、海河休闲观光区、高效设施农业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农事活动体验园、休闲生态垂钓园、果树采摘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生活办公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区9个功能区。
2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显著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农业资源优势显著,利于农作物生长。除现有耕地外,自然景观齐全,农渔、观光资源丰富,生态型、外向型、休闲观光型农业有着独特的资源条件。
2.2 产业基础优势雄厚近年来,滨海新区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高。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有利于形成对农业的反哺。加之新区农民较高的收入水平,为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3 科技优势良好天津市科研院所集中,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拥有较为完善的贸易、加工、物流企业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农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创造了良好有利的发展环境。
2.4 政策环境优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区农业在现有政策优先扶持下,还将利用更为特殊的扶持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3制约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1 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滨海新区农业用地质量不高,由于自然降雨量偏少等因素,防灾减灾能力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影响,区域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给沿海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3.2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滨海新区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特点不突出。虽然有36家龙头企业,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关联产业不发达。
3.3 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约束目前,滨海新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率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致使农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4 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和体制改革滞后。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其他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
4滨海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4.1 坚持生态和谐建设节约农业,实现各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视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构建适宜城乡人居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的新环境,促进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
4.2 坚持高效特色突出优质高效特色,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重点产业和各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以出口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关联产业,形成新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优质特色、体现沿海都市特点的高效农业新格局。
4.3 坚持科技领先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运用现代手段,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抢占全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制高点。
4.4 坚持城乡统筹、开发开放、服务区域、制度创新发挥滨海新区政治经济优势,率先实施城乡统筹,从根本上改变新区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快新区农业市场化进程和外向型发展,深化新区农业市场取向改革,激发新区农业创新和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天津滨海新区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R].天津市农业局.2005-08-29.
摘 要: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且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在了解都市现代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特点作出简要概述,提出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策略。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趋势;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6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都市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抢占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诸多趋势,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几大城市初见发展,其中一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措施,这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都市现代农业起源与发展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之提出。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部分国家的农业学者也随之开展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一些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与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5]将“都市型农业”明确提出;而我国台湾也较早地将都市现代农业提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启动并大力发展[6]。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系统研究了都市现代农业,而我国国内关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学术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7]。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和济南、杭州等诸多省会城市均已拥有现代化都市所应具备的特征和功能[8]。与此同时,都市现代农业也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农业新要求,并将“十一五”、“十二五”中与农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制定出台[9]。其中,天津很多学者对新阶段的都市现代农业做了进一步研究,这对理清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极为有利。
2 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定义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并不断完善都市现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主要有: (1)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广义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它包括涵盖在都市内部的零星小块状农田、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地区范围内的邻近郊区的农业,还包括那些远郊乃至大都市经济圈内的为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而发展的农业;(2)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进步而分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3)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动植物外,还可扩展到在产前、产中、产后共三个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部服务的内容总和;(4)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创汇、设施为一体的总概念,可集中反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5)都市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农业大系统,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务于大都市,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具备生产、娱乐、生态等多功能性,是知识、科技、资金密集的现代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10-13]。事实上,上述观点均从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现代农业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进而深刻揭示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随后,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界定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都市现代农业(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简称uma),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大城市的周围与边缘地带或大中城市群间形成、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相关的园艺化、工厂化、设施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以城市生态保护、海外出口创汇、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最终形成融生产、生活、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3 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现代农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和东南亚等发达国家[14],随着社会后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农业要日渐强化提供新鲜优质、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文化、服务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最为显著突出,而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在四大直辖市和各大省会均有发展,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和济南发展尤为迅速且鲜明特色、创新性强。
3.1 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强调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寻觅到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世界各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现将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模式重点阐述如下[15]。
3.1.1 经营组织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经营组织模式是以色列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员个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除每月发给每个农民生活津贴、必需品外的剩余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实行内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每2年重新组建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内部事务。与此同时,莫沙夫模式也有3点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资源归国家所有,但家庭个人拥有经营权;二是农户拥有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三是集体统一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服务。
3.1.2 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是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集中体现。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即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分配给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个家庭,土地禁止买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以色列虽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较匮乏,因此,污水处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经处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
都市现代农业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主要表现在整个国家的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施行订单制生产,既拥有基布茨从生产到销售的统一组织,又拥有莫沙夫的农户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的组织模式,再将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出口至欧美各国。
3.2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明显呈现出以功能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物质条件为支撑,以经营规模为条件,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经济、服务与生态等多功能新趋势,充分体现了复合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的新趋势和特点[16]。其中,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复合功能作用日趋重要。以水稻的生产模式为例,既能发挥稻米自给功能,同时又充分发挥湿地功能,而农业系统内的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非常重视创新性发展。其中,以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及务农教育为主体的农业游玩项目,包括农业庄园、休闲农庄、主题农园、传统建筑等,目前已成为保存历史和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村民间文化的一种绝佳形式。其中,上海鲜花港是都市农业复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主要体现食品生产、生态屏障和服务都市三大功能[17]。随着都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服务功能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1)修建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兴建公园及新增绿地等,以便能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完善的服务;(2)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形式主体服务城市,如观光果园、垂钓乐园、森林公园、少儿农庄等;(3)“品牌化”服务,如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热带水果如火龙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种植[18]。
此外,北京还重视可持续发展都市现代农业[19]。首先,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至38%,且80% 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以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开发研制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大力倡导生物防治替代农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采取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进而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第四,综合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废气排放量,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4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已从城郊型农业逐步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目前,整体正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20]。主要发展特色在于开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庄园经济”,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主要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同时提供农业观光服务,如森林公园、设施农业基地等;体验农园,主要以休闲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参与农业劳务活动或租赁耕种一些土地,种植某种农作物,体验农民的生活,如市民农园、农户乐园等;科教农园,体现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农业技术学习和青少年教育为主,如农业技术园、高科技农艺观光园、青少年农科基地等;产品农园,以某种农业资源产品生产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尝、购买农产品,如花卉园、果园、园艺园等;庄园农园,综合生产、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其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多渠道、小规模融资,游客可购买庄园内的果林或园地。这种经济依靠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及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融资渠道多样化,使普通农村居民投资的可能性增大。“庄园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5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和经济大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率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明显优势,且在满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济南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体现在: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两型“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注重“三品”认证管理,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意,形成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核心的新模式[21]。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速,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倡导理念如下:以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产业区域聚集路子;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走好农业高端高质高效的道路;以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科技化支撑的道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走好拓展农业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走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将对部分大城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4 探讨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天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实现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发展形式转型,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已培育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型都市现代农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服务和生态功能。这是天津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
天津处于中国渤海沿线,拥有丰富的人文与社会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基地。同时,天津科技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快,有基础、有条件依托其综合优势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要重点培育农产品集散功能、整体带动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综合经济带要着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细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生产;滨海经济带要积极开拓海洋旅游产业、渔业繁殖产业、海产品加工产业及拓宽海产品市场,使其成为滨海魅力型都市现代农业。
4.2 扬长避短发展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
天津的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均在不断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资金、技术、物质、市场等方面的全面综合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休闲娱乐范围狭小的困扰,这就决定了天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生态道路。根据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可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拓展的模式、农耕文化体验和乡野休闲模式、乡村文化景观开发带动模式、绿化产业模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模式;国际市场导向模式,最终得以推动天津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迸。通过建设可持续绿色生态农业,这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将进一步展现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服
务与生态等集成性功能。
4.3 健全农业产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首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如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其次,要加快推进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要求的进程,推广生产标准化。再次,施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全流程监控,强化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产出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此外,还要加速执行农产品生产环境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测,加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的认证。
4.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推广服务体系
响应号召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随后,依托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倡导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此外,还要逐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进村入户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包括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业机械装备等),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构筑集农技、农机、农资、农信为一体的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4.5 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
积极将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整合起来,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此平台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农机中心等相关涉农部门参与。平台不仅要有农业生产常识、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休闲场所介绍,还要搭建农牧渔产品售卖窗口,以便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或预定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副产品售卖速率。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别确定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工作任务要分配明确。
目前,农业已经由一个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原料性产业,逐步向既提供农副产品又同时具有生态产出,还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发展。若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好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这势必将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时令适宜的果蔬和粮食等,也将为天津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suh chong-hyuk. country report, republic of korea [m].korea: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2002: 147.
[2] bryld 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3 (20): 79-86.
[3] 青鹿四郎. 农业经济地理[m]. 东京: 农文协, 1935: 185.
[4] griffin p f, chatham r l. urban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3): 195-208.
[5] kerr j a.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j]. journal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ireland, 1978, 53(7): 193-195.
[6] 吴同权.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eb/ol].(2013-02-10).http://wenku.baidu.com/view/69842024dd36a32d73758144.
html.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市场 现代农业 套期保值 规避风险
一、现代农业的现状和特点
(一)现代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目前处于传统的现代农业阶段,很快将进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明显加快。国内的农业发展以劳动密集投入为主,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传统农业类型也转向了以机械化投入为主,向现代农业转型。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发杂的国际宏观经济局势、供求结构矛盾、农产品价格波动、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等新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不再限制于以往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涵盖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
2.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依赖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和发展动力。
3.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相对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封闭的环境比较,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加上现在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都是在市场的拉动下自发产生的。
4.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业、工业和贸易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零破坏的重要性。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上市品种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保留的上市品种只有15个,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基础性农产品明显低于现代农业产品品种,仅相当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8%。
(二)套期保值者主体缺位,投机氛围浓厚
在现在我国期货市场存在套期保值主体缺位的现象,降低了期货市场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作用,由于过度投机,期货市场价格扭曲,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较差,无法对冲交易。
(三)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还不够成熟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目前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期货市场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施展,尤其是多数农产品期货市场,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都还不尽完善,存在某些阻碍和不完全性。
(四)期货市场知识缺乏
目前,我国在宣传、普及期货市场知识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多,广大民众对期货市场了解甚少。对期货市场的认识也存在误区,由于前几年期货市场交易冷淡,期货市场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
三、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增加期货市场的上市交易品种,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结构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只有15个批准品种,交易相对活跃的只有大豆、铜和小麦等少数几个品种。仅由目前的品种数量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增加新的上市品种,特别是生产量、贸易量、消费量在国际市场占有比例大或影响大的农产品。
(二)加快农产品现货市场化改革,减少套期保值成本,完善期货交易制度
目前我国农产品现货交易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政府的干预过多,要发挥期货市场的正常功能,就需对现货市场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此外,期货交易所及其监管机构应尽量减少套期保值参与者的套保成本,如,降低保证金比例,合理分布期货交割仓库和制定灵活方便的期货交割方式等。最后,我们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期转现交易制度,从而发挥更为有效的推动为我国的粮食流通作用。
(三)开展期货知识培训,普及期货市场知识
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比如,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农业部在教育活动中投入了大量资源,它们对与期货信息相关的会议、研讨会和听证会提供赞助;向大学和相关机构提供资金,用来对农场主开展风险管理培训等。我们也可以培育优秀的期货业人才,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期货市场知识,从而有效地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完善利用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信贷政策
目前对信贷资金参与期货市场的限制政策,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农民有效利用期货市场保值避险。随着期货市场日益成熟,市场监管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强烈建议有关部门把期货管理政策纳入整个金融体系,突破目前有关信贷和金融政策的限制,大力推动农发行开展支持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业务试点,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四、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从着眼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来说,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一致性。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种高端形态,具有价格发现、风险配置的功能,具备组织农产品流通、引导农业生产、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能力,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产品期货市场带来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优势,引导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也将逐步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也要正确地引导更多的农民和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希望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将很好的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使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振祥.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2):169-174.
[2]刘岩,于左.美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8(5):668-671.
[3]李素茵.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快农业发展进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
1农业经营向一体化发展
在社会大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背景之下,农业经营一体化已成大势所趋,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经营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提高。农业经营一体化的规模效应比较大,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同时对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有很大的帮助。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包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化和混合一体化,通过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合、不同阶段的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联合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合实现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其中农业的生产企业同加工企业以及流通销售企业之间的联合是农业经营一体化的重要表现。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将可持续续发展的概念现在也应用到农业的发展中,是因为上世纪农业的发展片面追求其产量,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各种大量的化学产品和农药的应用,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把可持续发展应用到农业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发展农业的趋势。具体来说就是要减少化学产品和农药的应用,科学施肥,减少病虫害,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生产绿色、高效、无污染的农产品,注重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有机农业和高科技农业,做到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5农产品向高加工化发展目前,世界各个国家都比较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其农产品的加工值往往超过了农产品本身的价值,加工食品在食物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加工食品的专用化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选育栽培适合加工用的优良品种,例如生产优质的食用油就要选育栽培适合加工的专用大豆或者其他原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调整了农业的产品结构,增加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张禄祥,2007)。
2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2.1欧盟现代农业发展经验(1)英国。英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但是二战以后,英国就开始注重农牧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英国发达的工业给农业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科技的不断创新不仅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也广泛应用了高科技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利用高科技进行动植物间的遗传育种、培育优良品种等等,利用高科技培育具有抗癌特性的农产品,同时还可以利用高科技对温度以及湿度进行控制,克服了农产品生长的季节性以及空间性。(2)荷兰。荷兰是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荷兰的现代农业有其独有的特色,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荷兰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世界上第一大港—鹿特丹,水上运输和铁路运输发达,方便农产品进出口。在农业结构方面,荷兰利用优势条件,分工合理,重点发展园艺业和畜牧业,减少谷物等农作物的种植。荷兰发达的农业组织也是其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发形成的农业合作社是最重要的农业组织,有着完善的立法,按照章程依法办事。荷兰农民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合作社购买农产品的原料,还可以通过拍卖市场交易农产品,这都给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同时,农业合作社还提供相应的社会救助,服务农民,帮助农民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荷兰完善的市场体系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交易环境,荷兰的农产品交易必须在拍卖市场进行,由拍卖市靳晓华: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场将生产者的农产品进行具体的分类,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刘传初,2005),统一在拍卖市场进行拍卖,其特别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减少了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力。
2.2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美国是个农业大国,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这与美国直接用于农业的补贴政策有关,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降低了美国农民生产农产品的成本,进而降低了其价格,同时,美国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也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美国地多人少的特点决定了美国要提高其土地的产出率,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2.3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农业基本法》的制定,从此调整了农业结构,改变了其经营方式。日本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其观光农业的发展。观光农业就是以旅游为目的产生的新兴产业,日本的观光农业也叫农园,它根据农产品生产的适时性来决定农园的类别以及生产规模,例如适合种植果树的就叫果园,适合种植蔬菜的就叫菜园,并跟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依山傍水,吸引游客。日本农园的经营大多是按照当地旅游景点的经营来进行管理,对游客合理收费,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农园来游玩。例如,想要在一天短时间内参观农园的可以选择离城市进,规模较小,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并体验其种植过程的农园;对农园有较大兴趣的人们可以选择离城市较远,农园规模较大,并种植多种农作物的农园,这些农院一般般都设有住宿餐饮,方便游客有充足的时间了解、体验农园;对那些以游园目的的人们,可以选择离城市近,可以采摘农产品的游园式农园(蔡金华等,2008)。
2.4巴西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巴西的现代农业比较发达,有许多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一,现代农业的发展比较有成效。巴西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大面积的耕地资源、得天独厚的热带雨林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水资源等等,这些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巴西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也比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害,并通过立法来保障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支持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业,并给这些农民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例如降低其贷款利息。巴西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种类齐全,在农产品生产的各个过程中都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机器,有专门播种的、有灌溉的等等,这些都节省了农民的时间,并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另外,巴西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及相应的服务体系,实行经营一体化,在各个区域设置农业站、培训部、研究中心等等,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包括提供优良种子、培训种植技术等。同时,巴西还设有专门的基金,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贷款、融资和担保,加强技术推广,这些都为巴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
2.5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以色列的资源比较匮乏,但是其现代农业的发展很迅速。以色列拥有世界先进的农业技术,例如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植物的免疫力;滴灌技术则可以控制水量,合理进行灌溉,节省水资源;领先的多倍体繁殖技术则可以培育出高产量并成功率高的农产品,这些都相应的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产量,并且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以色列的节约型农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其水资源的匮乏决定了以色列要发展节水型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使用;以色列还通过发展集约化生产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通过推广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研究最新先进的技术成果应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另外,以色列民间的从事农产品研发的机构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泛,其科研人员有较高的科研素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研发相应的技术,他们研发的技术有的甚至被应用到世界各个国家。这些都保障了以色列现代农业的发展。
3国外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但是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不注重保护环境,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的应用中不充分等等,这就都需要我们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3.1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实现农业资源区域性的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种植农产品;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加快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生产环保无污染的健康农产品;调整农业技术结构,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保护环境的基础发展上现代农业。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主旋律,要提升农业整体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不明显,缺乏相应的人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的同时,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建设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切实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1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判断
现代农业主要指某一时期世界具有主导性和代表性农业的现状,而农业现代化主要描述现代农业实现的目标、模式与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具有时代性特征,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常以其现实农业发展水平与现阶段国际社会一般公认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之间的差距为依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体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成果《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中对中国现代化战略阶段安排为主要代表,一般公认的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和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归纳如表1。总体看,内蒙古农业发展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内蒙古实际出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2008年内蒙古人均GDP为32214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折算(下同)为4703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0美元(4656元人民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69%,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就业人口总数的50.45%。总体判断,目前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正由起步阶段步入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农业现代化阶段标准值实现年份见表2。
2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将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参考农业部课题组关于中国现代农业多指标综合指数的评价体系及方法,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通过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定量比较,分析判断内蒙古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全国与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及其代码如表3)。
2.12003~2008年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以2003年内蒙古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内蒙古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R内蒙古03/08=5.73%Y1,08/Y1,03+6.91%Y2,08/Y2,03+4.69%Y3,08/Y3,03+3.31%Y4,08/Y4,03+3.94%Y5,08/Y5,03+2%Y6,08/Y6,03+1.57%Y7,08/Y7,03+7.88%Y8,08/Y8,03+10.03%Y9,08/Y9,03+9.04%Y10,08/Y10,03+9.57%Y11,08/Y11,03+6%Y12,08/Y12,03+5%Y13,08/Y13,03+6.34%Y14,08/Y14,03+6.23%(1-Y15,08/Y15,03)+4%Y16,08/Y16,03]+[3.2%(1-Y17,08/Y17,03)+3.63%Y18,08/Y18,03+0.93%Y19,08/Y19,03]=1.6034以2003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R全国03/08=5.73%X1,08/X1,03+6.91%X2,08/X2,03+4.69%X3,08/X3,03+3.31%X4,08/X4,03+3.94%X5,08/X5,03+2%X6,08/X6,03+1.57%X7,08/X7,03+7.88%X8,08/X8,03+10.03%X9,08/X9,03+9.04%X10,08/X10,03+9.57%X11,08/X11,03+6%X12,08/X12,03+5%X13,08/X13,03+[6.34%X14,08/X14,03+6.23%(1-X15,08/X15,03)+4%X16,08/X16,03]+[3.2%(1-X17,08/X17,03)+3.63%X18,08/X18,03+0.93%X19,08/X19,03]=1.49882003~2008年全国农业综合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1﹢a全国,03-08)5=R全国03/08=1.4988,a全国,03-08=8.43%2003~2008年内蒙古农业综合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1﹢a内蒙古,03-08)5=R内蒙古03/08=1.6034,a内蒙古,03-08=9.9%2003~2008年内蒙古农业综合发展速度与全国农业综合发展速度之差:a内蒙古,03-08-a全国,03-08=9.9%-8.43%=1.47%即2003~2008年内蒙古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7个百分点。
2003年内蒙古农业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意见》(内党发[2003]23号),指出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近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自治区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对“三农三牧”的支持由应急扶持、框架构建转向稳定支持、完善体系,逐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农业发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注重传统要素和资本、技术等现代要素相结合,由传统农业的粗放增长方式向现代农业的集约发展方式转变。从2004年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08年连续5年丰收,粮食产量增幅大多年份高于国家平均增幅(见表4);牲畜总头数从2005年开始至2008年连续4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主要农产品生产已逐步由频繁周期性波动转向较长时期基本稳定,农业生产能力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农民纯收入从2003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后,至2008年以每年实际增长10%左右的速度已连续5年实现增长,每年净增收超过300元,是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在全国各省市区农牧民收入的排序由2002年的第22位上升至第14位(见表5)。
2.2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与分析
以2008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R内蒙古/全国08=[5.73%Y1,08/X1,08+6.91%Y2,08/X2,08+4.69%Y3,08/X3,08+3.31%Y4,08/X4,08+3.94%Y5,08/X5,08+2%Y6,08/X6,08+1.57%Y7,08/X7,08〗+[7.88%Y8,08/X8,08+10.03%Y9,08/X9,08+9.04%Y10,08/X10,08+9.57%Y11,08/X11,08+6%Y12,08/X12,08+5%Y13,08/X13,08〗+[6.34%Y14,08/X14,08+6.23%(1-Y15,08/X15,08)+4%Y16,08/X16,08]+[3.2%(1-Y17,08/X17,08)+3.63%Y18,08/X18,08+0.93%Y19,08/X19,08]=1.1222领先年数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1+a全国,03-08)n=R内蒙古/全国08(1+8.43%)n=1.1222。n=1.43年,即目前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约比全国平均水平领先1.43年。从具体指标分析,2008年内蒙古高于全国的有10项,包括:劳均农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占总产值比重、劳均耕地面积、农业就业人员人均农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万人专业协会个数、农业成灾率、森林覆盖率、节水灌溉率。主要特点一是集中为资源型、环境型指标;二是体现为人均指标。内蒙古低于全国的有9项,包括:农业劳动力(初中以上)受教育水平、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率、单位耕地有效化肥施用量、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主要一是集中为现代要素投入指标;二是体现农业效益指标。2008年全国及内蒙古第一产业在GDP的比重分别为11.6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45.7%和51.7%;而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则分别高达61.0%和70.5%,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特别是内蒙古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却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而且与全国相反2003年到2008年不降反升。在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着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结构性、制度性的深层次矛盾。主要包括“两个不对称”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对称、就业结构与城镇化进程不对称;“双重滞后”即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工业化的提高速度,滞后于市镇人口比重的提高速度;“三个阻隔”即工业比重的提高与人均收入水平变动之间的关联被阻隔;主导产业变化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联被阻隔;劳动力在产业结构演进中与在产业空间布局转移中的变化之间的关联被阻隔。这些矛盾也是构成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根本。总体分析,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与全国一样,宏观环境的根本在于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而内蒙古就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更为突出。与全国相比,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资源优势、环境优势,特别是人少地多的优势。劳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8倍,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5倍。差距主要在于发展方式粗放,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机械化、化肥等现代要素投入水平低,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建设薄弱,土地产出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低,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初中以上)受教育水平低于全国3.7个百分点,土地产出率仅为全国的44.8%,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104.8元,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分别比全国低4.2、9.5个百分点。
实现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遵循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自身内在的规律,体现“以人为本”,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主攻方向放在提升经济的就业结构上,从“以产出增长为中心”向“以就业增长为中心”转变。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上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核心是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解除制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矛盾和主要障碍。在新时期,内蒙古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在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前提下,实施“收缩集中,集约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向农业主体功能区集中,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开发重心向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综合应用科技投入和农业机械化、劳动力素质提高为支撑,走“特色农业+适度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道路,实现内蒙古农业发展面临的增产、增收、增绿的任务,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关系
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才能保证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保证大规模农业能够实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机械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就越少,但是所产生的效率与效益越高。农业机械化已然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突破了人类所能承担的农业极限,让农业加快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升级换代,不仅提高农业发展的规模,而且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所以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无形之间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素质,这对现代农业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几亩地玉米的农民与管理上千亩地玉米的农民在思想上、技术上、文化上肯定千差万别,不论是从生产、加工还是销售,这二者所面临的技术、知识、眼界都不可同日而语。这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速度也随着从业者的素质提升而增加。
二、现代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农业机械化,但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机械装备水平过低,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结构中存在矛盾,例如在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在农业播种与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过低,目前中国农业生产高性能机械还较少,而且配套机械较少,农业机械作业单一,尤其在水稻、玉米、小麦这三种农作物中,除了小麦农业机械化程度稍高,其余水平均在最底层。其次,农业机械研发能力、创造能力低下,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更无法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目前市面上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好、用途广的农业机械大部分还是进口机械国产水平较低。紧接着就是农业机械服务面较窄,目前市面上主要是针对大规模、大平原、交通优势明显的农业区域而制定的农业机械,而中国地大物博,农业环境复杂,且农业从业者众多,广大农民需要的农业机械品种较多,无法一一满足。最后,农业机械投入大,见效慢。虽然国家财政补贴支持农户购买农业机械,但是对绝大部分农村而言,农机效益不明显,使用率较低,农机投入较大,回本困难。正是这些问题的困扰,导致了国内农业机械发展受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缓慢的局面。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国家立法,促进农业机械全面发展
针对国内农业机械结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国家需要从宏观角度去解决。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现代化目标,国家应该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对主动研发和推广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机械公司予以政策上的补贴,例如在税收、场地、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帮扶,吸引更多地方性农机企业加入农机研发与生产中,针对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结构进行农机生产,保证当地农业机械对现代农业做出贡献。
(二)加快农业机械研发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发展
国内农业机械研发水平还较低,阻碍了国家从战略上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而且还加大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差距,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所以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和机构需要加大农业机械自动化、高级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研发,例如在小麦收割机上实现播种、收割、除杆等一体化的高级农业机械,各地政府要努力撮合企业与机械研发机构、地方高校、国家机关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农业机械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保证中国现代农业能够有效推进。
(三)推动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机械化的服务也需要产业化,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机械能够配套使用。针对国内农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可能做到以家庭承包为单位的农业个体户拥有数台不同的农业机械。所以农业机械服务就必须做到全面发展,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处的农业机械使用。例如对于大规模农业的农药喷洒需要,完全可以以县为单位,集体组织采购小型喷气式飞机,实现农药、化肥的喷洒服务。还有对于大型联合收割机,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保证每个村都能实现在农产品收割季节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目的。还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业机械使用率达到最高,减低机械闲置率与保养成本,切实为农户服务,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四)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占有率
农业机械虽然使用方便,但毕竟成本较高,而且回报缓慢,如果没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民也只能是望“机”兴叹罢了。所以政府与企业需要研究出农业机械补贴标准,尽可能实现多级补贴,一步到位。帮助农户能够买得起、用得上,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高质量、高效率,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四、结束语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1.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科技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技术创新体现出了以此几种特点:首先是投入成本较高,目前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在实际的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是开放性,与传统的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与各个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实际的要求和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体现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1]。最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特征,体现出了集成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针对其主要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将重点从基础建设逐渐转移到了资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针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将传统的单一环节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2主要发展策略
在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中可发现,对其技术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且对配套技术进行研发,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来进行投入。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政府、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在最后一个阶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新型技术和产业,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
2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2.1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其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常常会出现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针对农业种类的不同,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体系,进一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2]。
2.2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主要指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储存成为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智能加工设备的开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冷链的运输控制。这样的数字农业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
2.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化,针对目前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等情况,需要在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提高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对农产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农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和创新,并且与相应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协作开发,将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到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当中,以此来对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进行完善[3]。
3结束语
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针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峥,张鹏飞,黄志文.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7-9.
[2]刘世洪.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J].农经,2012(12):10.
为给农业插上科技和金融的翅膀,促进资本、技术和产业在农业领域实现共赢,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杭州中域承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2014(首届)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链投资高峰论坛”日前在杭州成功举办。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益康、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蔡辉益、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自文等出席了论坛。
顾益康作题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策”的主题演讲,他聚焦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对策,不仅分析了农业面临的重重挑战和忧患,而且指出现代农业前途无量。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自文博士以“生物农药和生态农业”为题,介绍了生态农业的特点,通过具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实施案例,表明了发展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农业可以成为现代农业的出路。蔡辉益博士在题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产业链发展”的主题报告中解析了农业科技与农业前沿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重点指出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意义。
论坛还设立了“机遇篇”和“战略篇”两个圆桌论坛,其主题分别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涵养式、可持续农业的历史机遇以及发展路径”和“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审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战略以及金融在其中的意义”。
最后,论坛发起方和承办方杭州中域承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丁渡时先生在闭幕致辞中提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农业升级发展的十年,也是高科技农业投资的黄金十年。发起此论坛旨在于以农业科技产业链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为基础,向有意于农业科技投资的机构开放研究平台、分享产业资源,呼吁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农业科技,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农业领域达成共赢。
农业产业事关国计民生,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此次论坛站在资本和技术的角度去关注和审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展示了科技产业链在农业农产品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地位。
来自政府、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知名企业的20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还特别通过微信征集活动邀请了20位有志于农业创业的大学生,努力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聚集一批年轻、富有知识的生力军。
关键词: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一、原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原始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2.原始农业发展策略——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这种耕作技术在近代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下来。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很早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已由“原始生荒耕作制”阶段,进入了所谓“锄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阶段。
二、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传统农业发展历程水平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转变,铁锹、爬犁这种工具开始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这些“先进”的农业工具催生了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农业”走向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土地产量相比原来有了“质”的飞跃,在漫长的3000年时间内,农业经济发展缓步前行。
2.古代传统农业发展策略——精耕细作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三、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策略
1.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于19世纪40年代结束。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于 20世纪初期结束。其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典型特征为自动化。
2.近代农业发展策略——机械化、自动化
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近100年历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是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工业化的积极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四、现代农业及其发展策略
1.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至今,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的科学技术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铜仁市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不利因素增多,尚需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现代农业发展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1.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铜仁市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但总体来说,规模小,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带动力不强。全市现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1家,年销售超过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1家,超过5亿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1家。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系不紧密,利益关系比较脆弱,带动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延缓了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进程。
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已有一定的发展和改善,但在抗击自然灾害和保障农业生产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配套,全市只有6万hm2水源保障的田块;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农业抗旱防涝防旱能力减弱;山区道路等设施条件更差。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矛盾。由于水利等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山区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有些地方存在“生产靠天、运输靠肩”、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耕作以手工为主的落后状况,严重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发展。2012年,农业机耕面积达86万hm2,机插秧面积达5400hm2,仅为全市稻田面积的5.5%。
1.3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品后续深加工不足
总体上看,精深加工的农产品还比较少,除“亿农”“石阡苔茶”“跑山”等少数品牌具有部分市场份额外,其余的品牌数量虽多,但有影响力的品牌却很少,众多品牌主要分布在茶叶、花生、牛干巴上,总体知名度不高,拥有这些品牌的企业产值规模不大。另外,由于缺少支柱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当前农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实现特色农产品增值方面严重不足,大部分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待提高,农副产品生产还处于以量取胜的阶段。
1.4农村劳动力现代意识不强,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素养,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呈现劳动强度不足、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不高的特征。据统计,铜仁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达82.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21.3%。较多劳动者缺乏维持生存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此外,农民现代意识差,阻碍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多年养成的习惯,仍然注重产量,不求质量,“小富即安”,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现代农业还要依赖于各级地方政府及专业合作机构开展科普宣传,增强文化教育,引导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风险投资和竞争意识,现代农业才能进一步发展。
1.5外部因素制约生产规模的扩大
土地、资金等外部因素严重制约铜仁市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是土地的流转困难。土地是区域特色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的最基本条件,种植农作物、生产厂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等需要一定的土地配套,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农民对土地产生的特殊情感以及目前尚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把土地看成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目前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还有许多惠农的补贴政策,农民爱地惜地,土地流转要价高,意愿低,难度大。流转的土地也存在流转随意性大、纠纷多、稳定性差等问题,土地集中连片程度低,不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资金短缺。首先特色农业产品基本上是以生产大户规模经营为主,没有注册为企业,融资也还停留在个人的层面,难以取得大额贷款,扩大经营规模也就相对困难;其次对专业合作社来说,自有资金不足,又缺少担保和抵押,从金融部门获得信贷不易,运作比较困难。
2加快铜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举措
2.1协调现代农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
农业稳定发展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前提。农业是基础,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一是在工业农业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铜仁最大的优势,强大的绿色生态资源,为后续的发展保留空间和资源,高消耗、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能上。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工业发展不能过多挤占农业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工业发展环境脆弱的地区,则应该把现代农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激发农民的投资创业意识,提高其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在宣传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提高比较效益。四是提高涉农部门对农业的服务意识。随着农民大量外出打工,落后山区发展农业缺少高素质劳动力、缺少技术的问题日趋严重。对此,涉农部门要树立服务“三农”的强烈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推动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2.2用现代工业化发展理念指导农业
一是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目标,借鉴新型工业化理念指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把工业化的设施装备、质量控制、标准生产、经营管理贯穿于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实行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二是要树立标准化意识,制定和完善种养生产标准及操作规程,积极推广农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对接,更好地应对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三是要树立品牌化意识,如整合梵净山茶叶品牌,努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四是农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规划发展农业项目,充分考虑到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及劳动等内容,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现代农业项目的附加值,真正体现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在价值。
2.3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标准,建立良好的水利保障体系。同时,根据基地、园区、项目的不同需要,提供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铜仁市设施农业在国家水利部、国家烟草总局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量及比重偏小,各区县发展不平衡,需要继续强化土地流转与设施农业项目对接,推动高效设施农业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畜禽养殖业突出发展养殖小区,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三是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2.4引进推广先进农用科学技术
用先进科技逐步替代传统资源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集中科研力量,重点解决优势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和果蔬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二要加快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各级农(林)技推广中心在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引进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主要农产品优种化率,扩大机耕、机播、机收农机作业服务,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要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机制。扩大农业科技产业化园区建设,提升特色农业基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5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较低,竞争意识、自我提高意识、团队精神等较薄弱,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收消化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应整合现有涉农部门和农村各类教育资源,改革和创新农村教育体制,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院、农广校以及广播、电视、远程教学、专家下乡、田间演示、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本文来自于《植物医生》杂志。《植物医生》杂志简介详见.)
2.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体制创新。大力培育和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专业农民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组织,制订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信贷、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惠配套政策,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创新组织形式。大力推广涉农部门领办型、基层组织创办型、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四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建立效用并重。要真正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和中介组织的性质要求,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工作制度的建设和工作机制的健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四是加强典型引路。对已建立的各种中介组织要加强指导和帮助,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引导整体上档次,使农业中介组织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2.7创新农业经营形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