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3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世界人口在不断地增加,世界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问题。我国也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经济发展和环境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进行大量的开发利用,虽然短时内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开发利用程度。自觉地遵守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发展比例,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2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
2.1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互相制约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环境加以开发利用,因此环境开发利用程度越大,那么经济发展速度就会越快。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而环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从以上角度看,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互相制约。
2.2环境工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环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在这一条件下,环境工程就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证,使得经济发展能够拥有比较可靠的自然环境基础,从而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2.3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的实现提供了发展基础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依靠经济发展的力量加以开展工作,只有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提高了,才能够在环境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提供有力的发展环境,使得环境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有较强的经济基础支持,有利于环境工程的发展。
3浅谈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但是又相互制约,因此准确的把握两者的之间,充分认识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
3.1环境工程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全球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提出了环境工程概念,在环境工程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必要的发展手段,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实现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所以说环境工程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3.2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工程手段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环境工程的实施和开展,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改善效果。充分满足了环境保护的需要,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改善,为经济实现良好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
3.3环境工程的实施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工程的开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控制管理,另一方面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满足了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4-0078-03
传统的经济发展使人类在享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人类面向21 世纪的共同选择。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同时达到经济快速增长、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绿色经济,可以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真正落实到各个市场主体的绿色市场行为中才能获得实质性效果。分析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作用和关系,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绿色消费是绿色经济的市场驱动力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物。在人类的生理机制中,内在地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依赖性与不可分割性,此所谓生态需要。对无污染的水、清洁的空气与卫生的食物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要;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则反映了人类对生态安全的需要;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所得到的美感,通过绿色消费体现出自身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高尚的品质、良好的道德及社会责任感则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绿色消费实现了人类对生态需要的本质要求,它本身包含了对环境改善的要求。
国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消费的发展过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藕合互动关系。绿色消费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以满足生态需要为基本准则,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宗旨, 以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为标准。绿色消费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态需要、消费安全和健康,而且能够满足子孙后代的生态需要、消费安全和健康。绿色消费是人类21世纪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它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代表着21世纪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潮流,必然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及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深刻革命。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欲望(需求) , 表现为经济行为则是消费。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消费主流,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生产供给, 也就会引导出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方向和方式。因此,绿色消费者是绿色经济的市场动力和源泉,它决定着绿色产业及绿色市场的兴衰,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企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主体
工业和技术在增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放大了人类破坏环境以至毁灭自身的力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资源的消费者和产品的生产者,是工业发展和技术采用的主体和实体,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到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基础上。绿色消费能够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将经营模式由高能耗、粗放型转化为资源节约型与集约型;促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对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企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并实施全面的绿色管理体系。总之,绿色消费将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为出发点,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强调环境的保护、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当前与长远的结合,以求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绿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普及。人们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忧虑也逐步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以“绿色”为主线的消费链随即产生,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趋势,这为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开创了道路和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环保运动的兴起,国际协议与贸易及环保壁垒已使企业发展面临诸多绿色压力。企业必须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经营活动始终都和节省能源、重视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尽可能少污染环境或不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深层次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三、政府是绿色经济的引导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往往会对他人及社会产生影响,但却并未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反映出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外部性。一般认为,绿色消费具有正的外部性,而非绿色消费具有负的外部性。如果没有适当的制度安排,正外部性得不到彰显,负外部性得不到矫正。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譬如庞大的人口群、相对短缺的资源、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等,在我国都有体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应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以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消费行为的增加,我国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制度创新,对非绿色消费行为予以有效约束,如额度限制及加税等,对绿色消费行为予以适当激励,如价格补贴与优惠等政策,并且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非强制性制度安排,如全民的绿色消费教育等等。从而既进一步拓展了执法管理的相关领域,又革新了相关领域的执法行为,促进了政府部门在相关领域制度创新。我国政府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调控国家经济活动,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利用舆论工具,引导企业和消费者打造我国的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四、塑造消费者、企业及政府良性互动关系
打造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塑造良好的市场关系,使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协同合作。绿色经济下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是一种互动关系。在这互动关系中,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是绿色经济的市场驱动力,企业是绿色经济的主体,政府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同时消费者也影响、引导着政府和企业。三者相互协作、互动,促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绿色经济的发展中,要着重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绿色消费这一驱动力,形成三者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政府着重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
1.制定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而“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有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政府绿色采购是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重要切人点,从而推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与政策上的突破,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2.制定和完善可持续消费的法律制度
可持续消费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而且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同样,构建可持续消费方式需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控和引导,加强环境法、消费法等法律制度的建设,加强产业政策、资源使用政策尤其是与环境资源保护有关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注意将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逐步建构和顺利实施。
3.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管理体系
所谓环境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依据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规范和指导各经济主体行为的准则。其政策主要是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调节和规范各经济主体的行为。通过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将消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达到二者的相互协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通常采用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和工具主要有:明晰环境和资源的产权,收取污染税、资源税、环境税和排污费、资源补偿费等。比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许多成员国针对农药、化肥、含铅汽油、电池、包装材料等许多会产生污染的产品采取征收产品税的办法,刺激生产者和消费者去生产和消费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
(二)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绿色经济运行中,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各个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安全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欲望。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绿色消费者为导向,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在企业营销方面,企业的发展应注重绿色营销,做好从产品的设计、投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等环保理念加进去,实现低能耗、高产出、低危害、高质量的生产目标,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春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3(12): 92-95.
[2] 张芳、袁国宏.关于绿色营销的几个关系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1(11):146-147.
关键词:西部 城市经济 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城市迅速崛起,城市经济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初,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西部城市迅速发展,以重庆成都等为代表的西部大中城市迅速崛起,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成功典范。然而中国西部城市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辐射作用小,远远落后于东部城市且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合理政策和只求速度,不讲质量的做法反到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还有待于改进,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经济的可持续
经济的可持续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空间,使城市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加快西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1.在稳定农业和工业经济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提高第一生产力的能级。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高地。3.调整和完善城市所有制结构,推动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再次,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西部地区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在把握好原有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积极引进新的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从而形成一个资源互补、产业链衔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最后,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为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政治的可持续
政治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西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治上的正确指导和支持,实现政治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1.稳定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国家政策与地方具体情况相结合的道路。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政府职能,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完善西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机制和法制,妥善解决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城市经济发展铺平道路。3.加强政府的公正廉政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杜绝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腐败发生。
三、文化的可持续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西部城市文化多样且底蕴浓厚,有巨大的市场挖掘潜力,然而西部城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以西南地区或西北地区为代表文化产业圈。促进西部文化的发展,并大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不仅可以居民的文化水平,弘扬西部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
四、交通的可持续
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路交通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城市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凸显出来,如西部地区地形崎岖,道路建设较为困难且投资巨大,许多小城镇交通闭塞,城市交通拥挤、交通用地不合理、交通污染严重等,完善西部道路交通建设是西部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有:1.加大对道路交通建设的投资,实行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模式。2.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将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连接成一个交错互织的网络,提高道路利用效率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的能力,建设形成大城市为核心辐射范围的城市功能群。3.发展以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立体交通体系。
五、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经济发展既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又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谋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而西部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如城市的环境效应、城市的大气水污染效应等。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相同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要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从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2.发展循环经济,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运用链的技术,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3.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住宅,发展环保产业。
六、资源的可持续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森林、水能等资源,以攀枝花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迅速崛起,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许多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超过了资源的再生承受能力,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枯竭,走资源节约型城市的道路是资源可持续的要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城市矿物资源种类、储量、开发程度等,制定一个能够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2.扩展产业链,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加工业和相关的服务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3.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三大机制相结合的制度,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东,彭应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02)
[2]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2008
摘要:介绍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得让相关理论,辩证的阐述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系。创建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发展模式,推进实施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并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03年1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分别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至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面临强大资源环境压力的情况下,有了政策基础和法律保障,并实现了引入、发展的实践过程。
一、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
(一)清洁生产的内涵和产生
清洁生产是为增加生态效率并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风险,而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实施的一种综合、预防性的战略对策。在清洁生产的定义中,改进生产系统的生态效率、减小来自生产方面对人类自身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与风险,被确立为清洁生产这一战略对策的目标方向。其实施对象是包括生产过程及产品和服务的人类社会的全部生产活动。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激增、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加快,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大幅增长,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自然资源遭到严重浪费,并且废物污染任意、无序排放,进而造成生态环境状态不断的恶化。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面对生态环境破坏与恶化的严峻事实,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寞的春天》。随后,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进一步推进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同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洁生产正在孕育产生。
(二)清洁生产的发展
从全球整体来看,清洁生产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起,经传播而推动的逐步形成过程。对于清洁生产本质的认识,可追溯到1976年,这一年欧洲共同体在巴黎召开了“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的国际研讨会”。在1979年又通过了此项宣言,后经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三次拨款推动建立了清洁生产示范工程。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污染预防法》,严格实施末端控制,从而全面推动了清洁生产实践,同时,欧洲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但不同的是,欧洲是针对产品,采取综合的污染防治方式。发达国家相继实施了“废物最小化”、“污染预防”、“源削减”等措施,总结发达国家污染预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了名为“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的战略和推广计划。在“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 上,清洁生产被写入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从此,清洁生产遍及了世界各地,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
二、循环经济的衍生与实践(一) 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生产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构建生态产业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共融,建立一种生态的、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产品再利用原则(Reuse)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把传统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流动的线性运行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资源的闭环流动的循环运行模式,便是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 ( Cyclic Economy) 的思想萌芽伴随着环境保护思潮的兴起,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受发射到太空的宇宙飞船的启发, 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他把地球看成宇宙中一个孤立无援的系统, 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 如果人们的经济发展依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并大量倾倒废物, 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 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
在最初的环境保护实践中, 循环经济的理念, 没有得到积极地发展。相反,人们普遍采取的是当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 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如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释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是开创生态文明发展的最佳发展模式。
三、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一)清洁生产的实施有赖于循环经济的建立
虽然清洁生产在制度、法律上较为完善,但是其实施效果并不容乐观,只有在少数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里有所实施,企业对清洁生产的认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必须说,清洁生产在我国没有规模化发展,针对重点的工作做了不少,但普遍的应用尚且不足,仍然是低层次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已有的“点”的工作的基础上,树立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理念以扩大清洁生产实施的面。
(二)在循环经济中突出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
在循环经济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清洁生产,所应用的技术中最重要的是清洁生产技术,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进程中应始终把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放在第一位。
(三)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是循环经济中的微观主体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而实施清洁生产是这些企业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要解决如何在宏观领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微观主体如何最大可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才能实现真正的循环经济。
(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必须必须搞好中长远规划,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建立健全的环境标志,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限期更新换代。清洁生产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理念,其二者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束语
全面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倡导可持续性消费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张天柱 石磊 贾小平.清洁生产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奚旦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北京:化工出版社,2005
在如何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羁绊,步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轨迹上,戴利提出了“稳态经济”模式,倡导实现从增长(数量扩展)向发展(质量改进)的转型;《增长极限》提出“零增长理论”,建议通过零增长实现全球平衡;布朗则强调生态学家与经济学家应经济合作,推动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革命性转变,进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人类社会现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现己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基本认同,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国家的发展行动之中,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生
1.增长的极限导引出的启示。从18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关于发展的观念,主要是以经济的增长来进行定义,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发展了。只是到了20世纪60~80年代,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公害事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痛苦之后,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中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探寻新的发展途径。在1972年前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针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提出了“人类困境研究计划”,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出了“零增长”下“全球均衡”的结论,该结论虽然过于悲观,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行使自己的发展权。但是,该书提出的“不要盲目地反对进步,但是要反对盲目的进步”等有益观点,给了人们极为深刻的启示,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2.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法国学者编写了《新发展观》一书。该书认为,经济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社会收入结构的合理、文化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其他社会福利的增进;经济发展体现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的同步进行。这种新的发展观在实践中,逐步演变为“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其拓展为基础。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致力于:消除贫困和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控制人口和开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延长资源的可供给年限,不断开辟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推动技术进步和对于危险的有效控制”。由此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浪潮。
3.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作为。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较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通过并签署了五个重要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所有类型森林问题的不具法律约束的权威性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这次会议和上述五个文件,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抓住机遇、协同努力,改变人类自身掠夺性的生产方式和浪费型的消费形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在文章和文件中,十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近二百种说法。但是,目前国际社会相对公认的定义,是1987年世纪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所表述的是某种动态的过程、道路或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的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人类进步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从其理论架构和表达方式上解析,可持续发展具有三大本质特征:
(1)发展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状况,即能够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是否在健康地发展以及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对此,必须澄清一个容易混淆的观念,即认为可持续发展似乎不强调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有时甚至把可持续发展视同停止向自然取得资源,以维持生态环境的质量,这显然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2)协调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性,即要求定量地诊断或在同一尺度下比较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市场发育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平衡,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之间的平衡。
(3)持续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上的长期合理性,注重从时间的尺度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这里所指的“长期”,近者可以是五代或十代人的时间,远者直至整个人类的未来,不应是在短时段内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模式
循环经济重在从转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与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人类――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相吻合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实践。
(一)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源于对当代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认识,而把它作为目标的宗旨则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谋福于当代和未来的人口。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从向自然索取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可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而不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
2.循环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在开发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并保护自然生态,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使自然能够承载人类开发能力的发展模式。人类在实践中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深入了解,促进了环境无边界(全球环境一体化)观念的形成。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自然界才能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撑。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体现
1.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涵义。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兼顾和统一。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满足需要又实现限制,从这点来看,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可持续”乃是对“发展”的限制性规定,明确这一点,乃是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经济强调经济数量的增加与经济质量的提高相统一;强调经济发展在关注当代人利益的同时,重视后代人的幸福,经济发展不能危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
2.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将资源利用模式由“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运行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运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循环经济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并在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污染排放,有助于恢复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产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废物的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量的处理方式之一。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1.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支撑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人类发展的总战略和未来的奋斗目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和环境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手段,以持续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2.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都兼顾发展效益与生态效益。通过合理、和谐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全面素质,这才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特征。循环经济就是这样一种人类善待自然,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安全相适宜,建立起“人――地”协调互动的新型经济关系和生态伦理的新概念,并从社会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谋求总体的最佳发展和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使人与生态系统得以和谐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关键词】经济增长 环境成本 社会健康成本
一、研究背景
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并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物质需求,为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资源。我国经济在近30年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却始终采用投入、耗能、排放均较高的原始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我国的资源枯竭、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增加。近几年在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的关于国家环境分析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污染城市占全世界的总污染城市的较大比重,拥有500个大型城市的中国仅有不到5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可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面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纷纷呼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变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新型发展方式。学术界的相关人士也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社会人口健康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顺利转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社会健康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类该怎样和自然实现和谐相处。解决当前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增长与环境这两对矛盾。保护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二者应同时进行,不能只顾一头。想要实现环境的保护,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来支持,因为环保是一项长期且耗费较大的工作。随着近些年的发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为了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局势,我国必须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保护我们的环境,实现全面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健康的关系
只有当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后,才会唤起人们对健康的企盼。经济发展的最初目的应该是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健康,但是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影响了社会的生存健康。所以,我们应不断改革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
三、分析经济增长的环境、社会健康成本之间的关系
环境成本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进而使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下降,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而产生的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和保护环境支出是环境成本的两个组成部分。保护环境支出就是为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产生的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则是因为环境的破坏导致的损失和进行一些保护行动产生的花费。
社会健康又被定义为社会适应性,即为人们对自身生存发展环境的适应,也就是人们对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一)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分析
资源的消耗(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环境的污染(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生态的退化(土地荒漠化和自然资源枯竭)为环境成本的三个部分。
环境成本中的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和耗损而造成的成本。根据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矿等矿产资源和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等为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为可再生资源。
(二)经济增长的社会健康成本分析
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健康的影响要进行辨证的分析。有利方面表现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存和居住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也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解决了我国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保证了绝大数人有钱治病,将我国的健康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局面;不利方面为,由于没有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造成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存健康。由于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进而引发各种的消极的影响,使因物质条件提高带来的积极影响消耗殆尽,社会健康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
四、经济增长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的矛盾,我们应该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解决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提出合理的建议和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我国的GDP增长中的损失主要为资源的消耗,在我国特别是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方式,以消耗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绿色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及时的转变当前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有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并不断促进其改革发展。
(二)对西部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
我国的地势整体上为东高西低,我国的大部分的河流均发源于西部地区,此地区的环境变化对河流的中下游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西部本身的气候恶劣和生态脆弱,此地区的环境极易受到破坏。为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政府应重视此问题。如将东部的发展与西部的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东部将因西部的牺牲而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估算,将其转换为货币补贴给西部地区,为其经济方式的转变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避免西部地区因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对环境进行的破坏,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东西部共同富裕。
五、结束语
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但是由于发展方式的落后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健康问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立足实际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结构调整
1、低碳经济的提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我们首先要勇敢、积极的承担因之前的发展造成的经济问题的治理于现有环境的保护,努力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完成降低消耗的目的;另外我们还要积极的进行“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新兴工业的发展等方式,共同建立生态的持续文明。彻底摒弃以前所谓的“先污染后处理、先粗放后集约”等陈旧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彻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保证资源的合理保护的双赢模式有效途径。
2、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述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2]其实满足当代人需要和满足后代人需要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在保证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大气、森林、土地等自然环境不被污染,即让子孙后代还可以顺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全部等同,只能说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存在,而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核心是“发展”二字,是要完成发展的同时,保证可持续性,即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资源永久使用的前提下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发展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可持续、长久地发展才是真正地发展。正如同志说过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上文已经提到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的同时,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那么可持续发展给我们当今的经济发展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3.1可持续性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要求就是可持续性要求,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定保持在其可保持生产力的条件下,资源的持续或者循环利用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按照环境的某些限定适当调整个人生活方式,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适当调整自己的需求与消耗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持适当的人口数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3.2和谐性与公平性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而且只要我们努力遵从和谐原则,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利互惠、共生长存,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可持续发展还是对自然、对人类的一种平等要求,首先是几代人之间的平等,保证几代人的发展延续性;其实还有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就是说同时代的人能得到共同发展的权利;还有一个是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间的公平原则。这些都是与传统发展观念的不同之处,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环境共同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生物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可以在这片热土上生存繁衍。
3.3高效性与跳跃性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性原则再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经济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而不顾及负面影响。而是根据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进度来衡量,是一种人类整体发展水平的高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上升,而是呈现跳跃性特点,这样更要求我们在追求自己欲望的同时要思考下社会影响与代价。
4、低碳经济的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倡导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那如何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4.1培养民众低碳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需要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要自觉以实际行动去努力。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就是人是否有足够的思想觉悟、是否对节能减排的认识科学、合理,如果人们对其认识不足,那么这可能仅仅成为一个口号。就目前来说,中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比发达国家的相对很薄弱。可持续发展最为较新的理论,大部分人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意识任重而道远。
我国也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非常明确地提到了要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强力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如果想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了解温室效应的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严重威胁。因此,学校、媒体、政府或者其他组织都要积极在转变公众和社会观念上下功夫,并积极组织低碳经济的教育培训,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促使全民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4.2更新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
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期为粗放式发展模式,呈现为“高投入、低回报,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低治理”的特点,虽然现在经济增长方式在部分转型,但是整体上还是存在极大问题。首先三大产业布局不合理,第二产业仍然作为最重要产业而存在,第三产业发展还是不够迅速,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也存在很多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环境的日益恶化仍存在正比例关系。这些都忠告我们一定要及时更新经济的增长方式,早日走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来。
为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可以从以下连个方面入手:第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第二产业的发展中也要遏制高消耗产业的发展,努力发展一批高、新、尖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知识含量,加大推进电子商务、旅游等产业发展,努力把握地域优势,发展新兴行业,从而整体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达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4.3改变能源结构体系,寻找新能源
以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低碳经济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它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长远困扰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而能源的耗费也非常迅速,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而现今能源的生产多为煤炭、石油等,这种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用后一般短时间内无法再度生成,其这种能源的燃放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这既不利于环境保护、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正式努力改善能源体系结构,逐渐降低煤炭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节煤技术,促进能源的高效率利用,并适度发展天然气、水电、核电等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另外还要遏制奢侈消费,减少资源浪费,努力寻找新能源,用于取代极度匮乏的煤炭资源,最终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4 创新制度体系,设立低碳法案
低碳经济的运行因为会涉及到部分企业甚至个人的利益,且对某些高耗能企业造成严重打击,那么如果单纯通过政策调控或者道德约束,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也开征国家碳税。[4]我国的当前的法律、法规对这方面的限制相对较少,且作用不是很大。
为促进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首先加强立法建设工作,只能更多的专门法律,去约束一些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要求他们及时转型,谋求更新的发展。并积极研究审核一系列法案,在法律层面设立一些标准,严格限制。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税务手段引导社会节能减排,通过对一些高耗能部门税务的增加,首先是限制这种企业的大幅度出现,其实还可以把征来的税用于工业垃圾的处理,双管齐下。
5、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再也不能不顾一切的单纯发展经济,而需要去考虑自己的生活环境,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可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发展早,且当时环境意识很薄弱,导致地球环境经受了很大的打击,而我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再走发达国家的弯路,而应该努力探索自己的出路,在经济持久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寻找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积极应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在全国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必然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作者单位:山东海阳市盘石店镇卫生院)
参考文献
[1]http:///view/3195681.htm
[2]王军.可持续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1997年3月
关键词:可持续经济发展;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F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49-03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概念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解决如何仅将全部资源中的合理的一部分加以收获,使得资源不受破坏,而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的问题。公认的初始概念源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的 “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共识。经济学家由此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经济分析的开始。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形态,指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简言之,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
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发展,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片面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因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是难以长期维持的,是不可取的。《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二)人力资本投资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市场流通因素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因为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实施主体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人的因素上来。
人力资本是对人的体力和智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是一种收益率很高的资本,其作用远大于物质资本,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以人为对象,以扩大人力资源存量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资金运用活动,包括各种教育和培训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国内劳动力迁移支出和移民入境支出等。适当适时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本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一起,共同推动着经济发展,近些年来,尤以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这已经被实践所证实。美国经济学家R・SOLOW根据美国1909-1949年的统计资料,测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其后的研究中发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有60%受制于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培训的增长。此外,根据测算,如果人均人力资本每年大约以1.7%-1.8%的速度扩张,人均经济增长率就能达到4%。具体来说,人力资本投资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有:
1、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从劳动投入的角度分析,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投入的实际劳动,即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消耗,对于产出和增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在一定的身体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的条件下,以劳动态度为主体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是调控劳动者向劳动过程投入体力和智力的主导因素。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劳动者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责任心,改善劳动态度等。劳动者精神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劳动者更专注于生产过程中的规范化劳动行为,利于经济发展。
2、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得以形成的源泉,技术创新是经济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优势的形成需要3个基本因素:一定的技术积累,充足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科技开发型人力资本积累。无论自我技术创新还是引进学习他人的技术,都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只有拥有了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和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开发人员,才能拥有较高的技术优势。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和智力支持,人力资本投资无疑给技术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3、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更新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更新,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一般而言,一国国民的素质越高,创新意识就越强,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越足。在这方面,人力资本具有物质资本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环境问题方面,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更透彻地理解环保的意义,注重从自身做环保,这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4、人力资本的可再生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和财富。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是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动性的资本,人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人力资本成为能动性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人口资源还可以通过人力总体和劳动力总体内各个个体的不断替换,更新和恢复的过程得以实现,具有再生性,是可充分开发的资源。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在实现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技术,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适用性,并且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由于起步较晚,起点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仍处在一个需要大力扶植的阶段。目前,我国实施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近年来, 我国教育投资虽有较大的增长,但由于起点低、人口增长快,人均教育经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表明,如果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使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就可以使人均GDP提高0.36―0.58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学校教育上的平均投资约占GDP的3%,而同期在物质资本上的投资约占GDP的30%,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1990―2006年,社会文教费用的支出占合计支出的比例仅上升了不到3个百分点,这和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是很微弱的;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在计划体制的框架内运行的,教育的供给基本上完全由政府控制,人力资本的配置和使用完全由行政指令确定,投资收益则被排斥在外,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力资本的开发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大大制约了人力资本生产效用的发挥。
2、人口过度增长的沉重负担限制和影响了人口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截至目前,我国总人口仍高达13.8亿。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力资本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效应,形成了数量对质量的劣性替代。人口数量的超比例增长加重了经济资源耗用的负担,在有限的财力面前大大减少了整个社会进行人力投资、提高人口素质所必需的积累份额,从而使人力资本积累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日益恶化;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也给社会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庞大的保障开支使得国家财政无法拨出足够的资金,这就间接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劳动者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与时代脱节,知识面狭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居民需求变化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劳动者能够掌握新知识,改进工作能力,满足时代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较低,体力劳动繁重,从长远来看,知识水平的欠缺是无法保证劳动者顺利适应技术革新的,这势必会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
4、我国正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但现实中我国的相关政策制度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应该通过市场来实现才是最有效率的。把人才限制在一个区域内,必然会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产业结构调整客观上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要素,能够不断地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以推动产业的升级。然而,户籍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恰恰限制了人口的自由
流动,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四、小结
据统计,2008年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为35%,而发达国家为75%。可以肯定地说,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尚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基于以上分析,在今后采取人力资本的投资策略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府教育投资力度,着重提高教育支出比重。解决人力资本短缺问题的关键是增加教育投资。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前提和保证,一方面要通过投资有效增加受教育的人数,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应当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观念,要尽力消除阻碍社会资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一切制度,鼓励企业和民间办学。
2、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坚持少生优生,增加对医疗保健的投入。我国人口基数大决定了少生优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过多的人口会给经济和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会使大量劳动力闲置,从而大大制约经济发展,因此必须结合国情,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保建设,增大对医疗保健的投资力度。因为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也是其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健康状况是社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也是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3、帮助劳动者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培训目标与生产有效结合,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面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生产内容的变化,首先要从思想上让劳动者明白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意义所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和竞聘上岗考试,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职业培训体系;在培训费用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共同出资的方式进行,争取将职业培训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持久动力和人才储备的基础进行下去。
4、要打破区域限制,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当今社会,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如果其所处的环境缺少技术、决策或必要的群体环境支持,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创新,就会阻碍其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为人力资本流动营造宽松环境,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状态。政府应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取消地域限制,改革户籍制度中不利于人才流动的消极因素,通过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安置费等物质手段协调人才的地域分布,以保证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流通和均衡。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益,又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天勇.新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建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 叶扶荣.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教育投资战略[J].理工高教研究,2003,(08).
[4] 李军鹏.科学发展观与人力资本投资战略[J].新东方新领导,2004,(03).
[5] 张凤林.人力资本思想的若干历史起源与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01).
[6] 谢奕.林玳玳.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02).
关键词:循环经济 GDP 绿色 GDP
所谓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它与传统的经济方式不同,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其目标是使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从而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我国目前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当前,我国“人多资源紧张”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没有条件走西方“ 高消耗高浪费”“ 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为显著特征的工业化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的增加,重要矿产、能源、水、土地等基本经济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面对我国人口的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压力,国家尚无力量集中更多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资源与环境治理。尽管我国在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在粗放型工业化的总体形势下,治理保护却跟不上浪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绿色GDP所面临的困难
当今社会,GDP 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追求GDP的增长几乎成为每个国家的重要目标。GDP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同时也是衡量各级政府政绩最硬的指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有的是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绿色GDP时面临的诸多困难,具体有以下几点。
1、技术难点
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主,产品和劳务进入市场后,其价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通过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传达出来。产品的价值在市场中得以体现,市场供求以及价格直接影响着GDP的各项指标。但对于环境因素的价值却很难衡量。比如,人们对森林的砍伐,出售木料的价格可以很清楚的计算出来,纳入GDP统计。但是因为森林砍伐而导致生物物种的破坏,动植物的灭绝,这种损失就很难计算。
2、观念难点
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并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环境的变化。绿色GDP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观念之上的。绿色GDP要想充分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目前,公众对绿色GDP的理解还仅限于概念上的认知,必须让人们树立起人类不但需要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公正和谐,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观念。
3、制度难点
绿色GDP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之所以没有从理论到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复杂性之外,另一个挑战就是与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法规制度还基本空白,这主要包括:环境法规的不完善,统计法规的不完善,评价标准的不完善。
基于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统计工作比较薄弱以及资源环境核算本身的复杂性,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的研究,有必要将复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的若干部分而加以逐步解决,同时建立工作规程、制定评价和评审标准。
三、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GDP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 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政府转变传统的观念, 摒弃单纯追求传统GDP, 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宗旨,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同时,有必要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数, 把绿色GDP上升到政策或法律高度, 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 通过其指标的考核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内在动力。明确立法框架,加快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构建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2、改革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 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因此, 有必要改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 创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所以资源企业应把无偿和有偿取得资源的双轨制统一改为有偿,强制规定企业销售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环境恢复、生态补偿以及资源枯竭后的转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生态环境资源短缺而产生的利益摩擦。比如可以实行阶梯水价制度, 推进峰谷分时、丰枯分季的电价制度,使价格信号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减少资源的浪费。
3、加大技术创新和支持的力度,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大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 促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普及,同时推动节能技术向商品化的转化。同时,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中, 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统计与评价指标体系, 满足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评价的需要, 例如重点行业的能耗指标、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指标、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指标等。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 是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出的一种新态势, 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强烈诱惑以及人们长期免费使用自然环境的惯性作用使得各利益主体在发展经济时, 多采用拼资源、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而原有的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又强化了这一趋势。因此, 只有采取新的GDP核算方法即绿色GDP核算方法, 才能从外部促进经济模式转换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晓宇.走在十字路口的绿色GDP.[J]数据,2006.(5)
[2]李翠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对策浅析[J] .科技创业,2005
[3]王宪恩,赵晓霞.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03)
1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林业保护意识淡薄,未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林业能够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这些都体现了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则主要是指林业能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能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生态支撑,林业的社会效益集中体现在它所创造出来的林产品上。国家为了保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林区人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管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林业始终未充分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林区保护过程中,时常出现基础设施薄弱、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滥砍乱伐等行为,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中低效防护林所占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森林质量,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森林的人均占有量也极低。除此之外,不合理的林区管理制度,也造成了林业资源的浪费。以上种种原因及现象,都引发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低下。
2、林业修复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较低
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缓慢。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林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大约只有25%的职工具有具备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构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具备极其简单的操作技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明显。除此之外,在对林业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极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对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极低。
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发展未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管理建立起相对完善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未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未建成完整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2)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网络覆盖面不广,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3)目前的林业管理方式不适应社会需求,林业的信息化管理面临一定困境;(4)林区地理位置复杂,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服务系统难以覆盖。
2 加快林业修复,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亦即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优势,同时实现资源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而这必须以科技作为支撑。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作为依托,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除此之外,要贯彻落实科技兴林、科技护林的各项政策。同时,要逐渐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林业资源的浪费,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完善林业开发的方式,强化林业生态修复的强度和成效,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保护。
2、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林业生态修复的关键是进行林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变传统的利用模式,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利用。在林业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要综合考虑,寻求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就第一产业而言,要深入分析市场状况,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次生林,缩短原材料生长周期;就第二产业而言,要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实现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林业资源向高端利用的转变;就第三产业而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将林区旅游和花卉栽培作为发展方向,转变林业资源利用率低的的现状。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科学技术作为依托的新型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要对林业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充分挖掘出林业产业的优势,形成林业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使林业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要改组人员结构,培养林业产业的专门人才,使林业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林业修复工作的展开奠定物质基础。
3、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要加强林业生态修复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
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是对生态环境的良性改造,能实现改善水土流失、防止洪涝频发等目的。林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对林业生态的管理和修复,由此导致环境逐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为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必须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合理分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效益作为支撑;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林业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必须将二者统一于一个整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人们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由此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由此可见,要合理、科学的开发林业资源,注重对林业生态的修复,只有这样,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才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撑,才有可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我们的经济发展才会持续、稳定。
(3)要尽可能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通常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何改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传统会计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所以大力发展绿色会计势在必行。
一、传统会计制度的弊端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简而言之,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想要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就需要在环境方面做出一定的牺牲,但是环境影响着人类整体的生存,所以如何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达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种经济发展观念下,传统会计的弊端逐步凸显。
第一,传统会计制度中的会计循环流程及其中包含的内容与当前具体情况不相符。传统会计制度对生态环境缺乏足够的关注,在会计信息的收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会计图表对整体社会生产及消费产生的环境价值没有明确的说明,不能为我国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具体地说,就是会计信息中没有将企业拥有的环境资产如实地描述出来,没有将企业应当负责的环境保护内容列举出来,没有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以生产成本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将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收益以利润的方式表明。总而言之,就是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环境成本与环境利润的计量、记录与报告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二,传统会计制度中的成本循环观念与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不符。传统会计制度中成本观念只注重企业自身,即当企业耗费一定的环境资源与若干成本进行生产时,传统会计计算的成本仅限于企业付出的若干成本,对环境资源缺乏有效的估价与考量,这就造成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不符。企业应当将生产过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作为企业的生产成本算入企业会计信息中去,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利润结果才是准确的、科学的。针对环境资源的估值,首先要将环境产生的成本作为估值的基础,然后算出其恢复到从前一样的程度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修复此环境对其他环境造成的破坏。
第三,传统会计制度中的环境成本与收益计量制度缺乏观念上的创新。在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时,传统会计制度通常都是以量化的值对成本、收益等各项信息进行记录并计算,但是对环境成本进行量化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在进行这方面的计算时首先要考虑使用其他计量方式,但是传统会计制度中缺乏这一方面的内容,同时也缺乏观念方面的创新。
二、发展绿色会计的重要作用
(一)维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传统经济制度下重视的是经济利益方面的内容,并且对经济进行评价时采取的指标也只有经济利益,对环境成本及环境利益缺乏必要的关注,这就造成许多企业甚至政府部门为实现经济的大幅度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对各类资源、能源进行无规划的开采。统计资料表明,在此种经济指标考核制度下,我国因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每年都超过400亿人民币。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十分严峻,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剥夺了我们子孙后代幸福生活的权利。发展绿色会计实质上就是让会计制度跟随经济局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的过程。绿色会计摒弃了从前传统会计中只以经济效益为单一指标的做法,全面地将环境成本及环境收益计算进去,更客观地说明了企业的生产经济状况。
(二)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当前我国各行业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可知,目前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环境成本,也就是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收益并不高,所以目前我国企业大都处于负盈利状态。实施绿色会计制度能让企业从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企业经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判断,将环境负债、环境收益列入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能让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正确的判断,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正面影响,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保障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都处于同一个竞争环境下。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都存在利用环境资源获取企业利润的情况,所以说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我国发展绿色经济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世界范围内推行绿色经济就能对各国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产生约束,更好地实现绿色经济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企业推行绿色会计制度同样也能达到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的。
三、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措施
绿色会计相关概念虽然早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由于其发展的过程较为曲折,所以当前绿色经济相较于传统经济来说依然是一项新事物。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经历新事物的发展及旧事物的灭亡这一个过程,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如何更好地实现绿色会计的发展是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先,全方位地开展针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对实践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绿色会计想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不断完善,就需要针对其开展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工作。绿色会计由于其本身的复杂型,理论知识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最终构建成为一个完善的发展体系,即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带动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最终使绿色会计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典范。
其次,完善环境资源的价值体系。目前,我国为鼓励企业发展经济,多项自然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是不需要付出成本的,这就造成这类自然资源被企业大量浪费,所以推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国家可以依据各项自然资源自身的特点形成合理的环境资源价值体系,让企业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付出一定的成本,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企业在使用资源时从成本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同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增强绿色审计力度,保障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切实推行。绿色审计,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绿色会计制度进行的审计。提升绿色审计的实施力度对于绿色会计这一新事物的成长与发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绿色审计时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合规性审计;企业环境保护制度及企业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审计;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审计;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物质存储与处理审计;环境责任的记录与公开审计。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绿色审计方面的内容有明确规定,绿色审计同时也是一项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提升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工具。
四、结语
绿色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随着当前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绿色会计由于其对环境资源的监管及控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会有较大的应用空间,所以发展绿色会计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跃勇.发展绿色会计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J].投资与合作,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