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见的结构设计

常见的结构设计

时间:2023-07-19 17:30: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见的结构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常见的结构设计

第1篇

【关键词】结构设计;问题;分析;对策

1 房屋结构设计的重要意义

对于房屋设计来说,结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工种,是建筑师的创意和思想也就是建筑方案得以实现的基础。结构设计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和内力分析,努力实现建筑物“安全可靠”和“美观适用”的完美结合,满足人们更高的居住生活要求,为城市建设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2 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分析

2.1 合理的结构选型和结构平面布置是结构设计的前提。

(1)由于设计任务的繁重和设计工期的紧迫,往往会造成专业之间的前期配合脱节,特别是结构设计专业没有及时有效地参与到建筑专业前期的方案设计中,等到建筑方案几经反复终于敲定,要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时,才发现由于建筑师过于追求新颖别致的艺术效果而使建筑物无论平面还是体型都太过复杂,根本无法满足抗震结构“规则、对称和整体性良好”的平面布置原则,导致结构设计工作困难重重,同时由于要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结构受力构件的截面和配筋也都随之加大,使得投资建设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2)由此可见,加强专业之间的沟通配合十分重要。结构设计人必须摒弃被动配合的工作态度,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要及时主动的介入,充分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初拟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通过初步的建模计算分析,以及专业之间的互动和优化调整,提出科学合理的结构方案,为下一阶段施工图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科学的桩型选择是基础设计至关重要的环节

(1)桩基础是房屋建筑的主要基础形式,而且对于同一工程地质条件,往往都会有若干不同的桩型可供选择。结构设计人就是要通过对不同桩型的基础方案的分析比较,从而确定出既适应上部结构特点、满足荷载要求、适合场地环境条件而又经济高效、安全可行的最佳桩型方案。

(2)工程实例说明

中环大厦和相邻的中区大厦(姐妹楼)是汕头市区早期建成的高达100米左右的超高层建筑物,两者无论是体型、跨度、主要使用功能还是结构类型、结构布置和地质条件都非常接近。中环大厦地面以上原设计31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6000 m2,而中区大厦地面以上33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72600 m2。

基础设计中,二者的勘察报告均建议以第六土层(中粗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推荐的桩型都是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先建成的中环大厦基础桩就是采用当时业界大力推广的锤击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桩截面500X500,桩身混凝土C45,桩长约30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2600Kn,总桩数442根,桩总造价为800万元,每平方建筑面积造价143元,而后建的中区大厦则经过比选后采用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C25,桩径分别为700、800、900三种,桩长约30m,对应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2100Kn、2550Kn、2950Kn,总桩数481根,桩总立方数为7000m3,桩总造价为826万元,每平方建筑面积造价113元。基础桩造价由承建单位提供,均为最后的结算造价。

显然,中区大厦的基础桩型选取比中环大厦的更加合理经济、科学可行。其一是桩的单方造价更低,其二是考虑到场地土在约20m深处,部分勘察孔揭示存在层厚较大的中密砂层,甚至是坚硬的铁质胶结层,若采用锤击预制桩往往都难以穿越,也容易伤及桩身质量,中环大厦打桩过程就有过教训。故中区大厦选用更适应场地地质条件的钻孔灌注桩,保证了基础桩的顺利施工,而最终的竣工验收,测得建筑物的最大沉降量为23mm,也足以证明桩的施工质量安全可靠。

2.3 勇于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材料,适应新时期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要求

随着新时期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跨度越来越大和体型越来越复杂已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趋势,同时也给结构设计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难题。结构设计人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注重继续教育,善于利用高新技术和高新材料,更好的完成新型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任务。

(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应用

针对泥浆护壁的灌注桩,采用桩底和桩侧后注浆技术,不仅能有效的消除桩底沉渣和桩身泥皮的不利影响,而且能使桩底、桩侧土体得到加固,从而大幅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提高桩基质量。随着单桩承载力的提高,工程用桩量减少,工期缩短,造价降低。工程实例中提及的中区大厦,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持力层选择中粗砂层,若能利用后注浆技术,经济效益将不可同日而论。

(2)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与钢筋混凝土比较,预应力混凝土具有截面尺寸小、自重轻、刚度大、抗裂度高、耐久性好、材料省等优点。在大跨度、大开间与重荷载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技术,可显著减少材料用量、降低楼层高度,扩大使用功能,而且经济、节能、环保。

(3)劲性混凝土的应用

劲性混凝土组合结构构件由混凝土、型钢、纵向钢筋和箍筋组成。由于在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里添加型钢,可以有效提高构件承载能力,减小构件轴压比。劲性混凝土具有强度高、构件截面尺寸小、与混凝土握裹力强、节约混凝土、增加使用空间、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等优点,特别适合高层建筑的结构柱所采用。

(4)冷轧带肋钢筋的应用

冷轧带肋钢筋钢材具有强度高变形小的特点,适用于现浇混凝土楼板的配筋,且相比于热轧光圆钢筋,可节约建筑钢材,降低工程造价。另外,冷轧带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性能良好,因此用于构件中,从根本上杜绝了构件锚固区开裂、钢丝滑移而破坏的现象,且提高了构件端部的承载能力和抗裂能力;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裂缝宽度也比光圆钢筋,甚至比热轧螺纹钢筋还小。

3 结语

在当前不断创新和多元化的建筑工程发展潮流中,结构设计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针对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加以修正,而且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注重学习,积极探索,善于利用高新技术和高新材料,通过不断优化,作出更先进更科学更合理的结构方案,为建筑师新型的设计理念得以实现提供可靠的技术条件,努力使结构设计能够顺应建筑市场繁荣发展的需要。

第2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问题;分析

一 基础设计

1.1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参考邻近建筑的地质勘察报告进行设计

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遵守先勘察、再设计、后施工的法规要求,不允许在无工程岩土勘察报告的情况下进行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当所依据的地质勘察报告内容不全或勘察深度不足时,设计单位应要求勘察单位进行补勘。而在施工图审查时发现仍有部分工程无地质勘察报告或参考邻近建筑的地质勘察报告进行基础设计。这样的设计不可能做到经济合理,还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应当避免。

1.2工程设计未说明±0.00标高与地质勘察报告中所示标高的关系

有些工程设计未交待±0.00标高,或仅交待±0.00的绝对标高。当建筑总图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均采用绝对标高时,结构图纸说明±0.00的绝对标高值就可以;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采用假定标高时,在总说明或基础图中就应说明建筑所定的±0.00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假定标高的数值关系。因为只有这样,基础设计的底标高和持力层才能确定,才能准确地进行基础设计及其下卧层承载力的验算。

1.3未按规范进行地基变形的验算或验算结果不满足规范要求

有的设计人员误认为地基处理后承载力提高了地基变形就不用算了,也有的验算结果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也不调整。按照规范规定: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如采用了地基处理,处理前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以下简称《规范》)表3.0.2应做变形验算的建筑物,地基处理后仍应做变形验算。应注意此时应采用地基处理后的压缩模量和基础的实际宽度进行计算,并应满足《规范》表5.3.4的规定。对砌体结构应注意规范要求的是局部倾斜,即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这就要求基础下面的地基附加应力要均匀,大荷载用宽基础,小荷载用窄基础;仅有1层的内纵墙基础不要做得太宽,否则变形不容易满足规范要求。

1.4下卧层验算中存在的问题

求下卧层顶面的地基承载力时,只能作深度修正不能作宽度修正,修正系数应视土层而定。当扩散角的取值满足《规范》表5.2.7要求时可直接采用,不满足时应采用其附录K中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计算。复合地基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作为持力层,如存在软弱下卧层应进行其承载力验算;如果是软弱下卧层控制承载力,说明持力层选择不合适,应作调整。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时宽度不修正,深度修正系数应取1.0;但下卧层验算时深度修正系数应视下卧土层而定,不应均取1.0。

1.5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问题

独立基础的厚度一般由受冲切或受剪切承载力控制,并非按受弯承载能力确定,所以可以不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按照《规范》第8.2.2-3条的规定,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设计时满足此要求即可,不必按最小配筋率配筋;否则就会因基础高度越高构造配筋越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 上部结构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是用得最多的结构形式,而这些结构中的构件量大面广,所以出现配筋不足、超配筋等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情况也比较多。

2.1框架柱

角柱指的是两个方向与框架梁相连的框架柱,程序没有隐含定义,切记计算时应自行定义,不可忽视。如果计算时未定义角柱而实际配筋又刚好满足计算结果,就会出现配筋不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的情况。短柱为剪跨比不大于2及因填充墙设置或楼梯平台梁、雨篷梁的设置形成柱净高与其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框架柱,箍筋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时不应小于1.5%;一级抗震时,沿柱全高箍筋间距还不应大于6倍纵筋直径。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程序能自行判定,配筋时应注意前面的1.2和1.5%为构造要求不受钢筋种类的影响。对这样的框架柱不能直接进行等强代换,不同强度级别的箍筋均应满足计算结果。超短柱为剪跨比小于1.5或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小于3的框架柱。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超短柱,当无法避免时,可采取如下措施:控制轴压比,轴压比限值至少比规范规定限值降低0.1;采用性能好的箍筋,如井字复合箍、复合螺旋箍、连续复合箍筋等,体积配箍率应高于对短柱的要求;在框架柱中增加芯柱或型钢;加斜向X形交叉筋承担剪力等。

2.2框架梁

1)框架梁实际配筋远大于计算结果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大小跨相连的支座或带有长悬臂的支座。绘图时没有按计算结果将配筋分别原位标注在支座两侧,而仅在支座某一侧标注一次配筋,这样很可能造成小跨的支座处配筋率超过2.5%,或者是支座处配筋率超过2.0%后箍筋没有按规范要求增大一级;再有就是跨中配筋与支座配筋之比小于0.3或0.5的情况。这3条都违反强制性标准,设计时应特别注意。遇到这种情况时,建议在支座两侧分别进行原位标注配筋,将大跨的部分配筋锚入框架柱内或者箍筋直径增大一级,也可增加小跨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和跨中配筋。

2)当计算SB=100时,应注意核算非加密区箍筋是否满足计算结果和沿全长的面积配箍率的要求;尤其是宽扁梁,箍筋经常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此时计算结果中多数情况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箍筋几乎相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①混凝土梁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剪力值相差较小,剪力包络图接近直线。

②混凝土梁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均由最小配箍率控制。

③SATWE软件计算梁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箍筋面积所采用的箍筋间距是相同的。所以设计人员在配置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时,不能简单地将加密区的箍筋直径不做任何验算直接按照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配置到非加密区中。这样做有时是不安全的,有时也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3)框架梁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在抗震等级1~4级均不应大于梁高的1/4。对于梁高小于400mm的框架梁,如果加密区箍筋间距取100mm就违反强制性标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情况下梁高不宜小于400mm。

2.3连梁

连梁的刚度折减系数主要是为了考虑其开裂后的折算刚度。当设计人员填入此系数后,实际上就已经允许了该连梁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开裂。为避免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连梁开裂,折减系数通常不应小于0.50,一般工程取0.7。该系数的大小,对于以洞口方式形成的连梁和以普通梁方式输入的连梁都起作用。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仅用墙体水平分布筋作为连梁的腰筋时,梁两侧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满足0.3%的情况经常出现,这属于违反强制性标准,设计时应注意。

2.4框支剪力墙

1)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转换层属于薄弱楼层,不论其刚度比值如何,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以下简称《规程》)第10.2.6条规定,均应将地震剪力乘以增大系数。电算时应在总信息中输入薄弱层所在的楼层号。

2)框支梁纵筋的最小配筋率、纵筋的拉通、腰筋的设置、支座处箍筋加密及最小含箍率,均应满足《规程》第10.2.8条的要求;框支梁的构造还应符合《规程》第10.2.9条的规定。框支梁程序没有隐含定义,需要设计人员自行定义,注意不要遗漏。

三 结构分析

1)结构的位移比是反映其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为避免由于局部振动的存在而影响结构位移比的计算,《规范》规定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结构的位移比。因此设计人员在计算此项指标时,应在考虑偶然偏心的地震影响下“强制执行刚性楼板假定”;楼层位移计算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在计算结构的内力和配筋时,则宜将该选项去掉。对于楼板开大洞的结构,或楼板错层、越层等结构,均应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计算位移比。

2)抗震验算时的剪重比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2.5条的要求。当前的结构设计受开发商对含钢量的限制,经常在各个方面都做到规范的最小值,高层住宅地上多层剪重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有发生,有时还相差较多。当剪重比小于第5.2.5条规定时,应区分不同情况处理。当相差较少时,可采用地震作用增大系数或修改自振周期折减系数的方法;如相差较多,说明结构整体刚度偏小,宜调整结构体布置,增加结构刚度;

3)混凝土板的计算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1.2条的规定。混凝土楼板的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异形板应选择符合板实际受力情况的软件计算。异形板的墙体阳角处应设放射筋。板的边支座为砖墙或扭转刚度较小的梁时,应按简支支座计算。板的边支座为混凝土墙或扭转刚度很大的梁,当混凝土墙的抗弯刚度或梁的扭转刚度接近或达到板的抗弯刚度的5倍及其以上时,可按固定支座计算,计算出的固端弯矩应传给支承板的墙或梁,并对墙的平面外受弯或梁的扭转进行验算。楼板与悬挑板相连时,只有在悬挑板的悬挑弯矩接近或大于等于相连板的固端弯矩时,才可按固定支座计算;挑出板的跨度较小时,宜按简支计算。大小板相连时同样处理。

4)多塔结构建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在进行多塔定义时,1号塔应是所有塔中最高的塔,2号塔应是第二高的塔,其余依此类推。②对于带变形缝的结构,在定义多塔时应注意不要让同一个构件同时存在于两个塔中。③不要让某些构件不在塔内。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普及的施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结构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建筑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完善的设计,这些问题往往会从根本上影响建筑的稳定与安全。建筑结构设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是世界公认的,它需要十分扎实的建筑结构设计知识作为基础,再加上丰富的建筑经验才能及时的发现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建筑的安全水平和稳定。

1.建筑结构设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屋面主梁设计钢筋数量不足。在设计行业都有建模分析的重要步骤,而建筑结构设计行业更是如此,但是为了加快建筑结构设计的步伐和减短工程设计的周期,一些设计工作人员在对模型研究分析的时候,将屋顶主梁设计的钢筋有关参数采取完全复制的方法进行上下层屋面的结构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法虽然在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与原先设计的结构参数相比配备的钢筋数量有所减少,这久从根本上减低了屋面主梁的强度。如果一旦按照这样部署钢筋的参数实施在实际建筑中就会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混凝土铸造的主梁经过风干会出现相应的收缩,也会因为受热不均产生裂缝[1],当屋面受到强大的冲击时因为钢金数量的不足直接导致主梁断裂,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建筑安全等级较低。2008的汶川大地震为我国建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结构设计中为今后的建筑增强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摆在所有建筑结构设计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安全标准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由于近几年国内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应该马上提高我国建筑安全要求等级,这一要求主要沿着建筑抗震方向研究[4]。

第三、建筑纵向结构设计被忽略。有些设计人员在构建结构框架时往往只注重对建筑的横向结构设计,将建筑的纵向结构框架抛之脑后,而在我国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规范中明确提出要对横纵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结构框架设计和参数计算。

第四、对楼板变形程度计算不准确。有调查指出,有一些建筑设计公司用刚工作不久的人员参与建筑的结构设计,他们没有对建筑完整的设计概念也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对结构布置不能够做到完全合理,对楼板的变形考虑也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设计结果虽然满足了理论上的验证却不符合实际情况。

第五、对建筑节能和采暖方面不重视。我国许多建筑结构设计师在工作时考虑的方面和注重的方向比较单一,他们将建筑是否可以完全承受来自某一方向的载荷作为结构设计的唯一目标,一旦满足了这一要求就算是基本完成了该项建筑的结构设计,很少去考虑建筑的节能低耗。建筑节能这一概念其实在我国建筑行业很早就已经流传开来,但是很少有建筑结构设计师将它作为一项设计标准,久而久之也就不在设计考虑的范畴之内了[2]。建筑节能的意义就是在满足居民对舒适度和安全度要求之外尽最大可能的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可以将建筑周围的自然资源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利用[3]。建筑结构可以根据该地域的常年风向进行通风设计,当然也要考虑到采集阳光的程度和方向,建筑的墙体可以优先考虑具有保温效果和隔热效果的绿色材料进行建筑施工,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些只是作为一些建筑理念在被人们熟知和了解,真正用在实际建筑中的却很少。

2.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突出问题的策略研究

第一、精确屋面梁板的参数计算。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经常会出现非常规的梁板设计,比如宽扁梁的设计。结构设计中相关的跨度概念已经不能用于对该类非常规板梁的设计中了,常规的设计标准和参数已经不能满足它在实际中的使用。梁板结构对建筑的整体而言其本质可以看成是在结构的中线上设置了一个刚性支座,这样可以将屋面梁的结构与板的结构视为一个变化的截面板结构,我们知道梁的高度和板厚的数值范围相近,所以在有关扁梁结构参数的计算中可以选取梁高度的中线作为梁的弯矩值。

第二、提高建筑抗震水平的相关标准。我们知道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与日俱增,而地震造成的灾害最危险中,不但剥夺了人们的财产资源,也对剥夺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因此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好稳定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有资料显示现在地球已经进入活跃期,因此对于防范地震的安全意识一刻也不能松懈,在我国那些地震高发的区域要对建筑的安全等级要求更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建筑结构对侧向力冲击的抵抗强度。近几年我国诸多学者对国外的许多建筑结构设计公司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调查,然后把相关数据带回国内,最后再将我国目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要求的相关参数与世界先进国家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国外的要求国内的要求高出很多,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建筑结构安全设计的等级还要对相关规范的参数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第三、加强建筑结构抵抗侧向位移的性能。要保证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侧向位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适当的增大抵抗弯矩结构的宽度,而且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的有关公式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建筑的侧向位移与结构宽度增大三次方成反比关系,但是结构加宽的部分不能处于独立的结构,一定要与建筑的整体结构向融合。

结束语

根据本文提出的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策略,我们发现在国内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小的因素和问题导致结构设计不合理,在本质上就已经影响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为了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到尽职尽责,切实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应该加强也必须加强建筑结构设计行业的相关参数、抗震等级、抗侧向位移的能力,不能再按照传统的建筑观念一味的追求舒适和美观和简约,住房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要提高全民的建筑安全意识,这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秋荣,宋佳.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浅析[J].科技与技术,2013.

第4篇

关键词:建筑物;主体结构;常见问题;探讨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家建设问题的普及,在和谐社会发展的伟大宏图下,建筑工程的质量是直接关系到百姓生命与财产安全等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工程能否如期完成的基础。因此,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工程在结构设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地下室外墙的设计问题

地下室外墙的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防水要求,应根据建筑场地条件、地下水位高低、上部结构荷载与地下室层数、层高、埋深、水平荷载的大小及使用功能等综合考虑确定。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的厚度不应小于250mm。[1]地下室外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低不宜高,混凝土强度等级过高,水泥用量大,易产生收缩裂缝,但高层建筑不应低于C30,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外墙的抗渗等级应由最大水头与墙厚之比确定,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低于0.6MPa。地下室外墙的配筋主要由垂直于墙面的水平荷载控制。水平荷载包括室外地面活荷载产生的侧压力、地基土的侧压力、地下水压力等。地下室外墙近似按受弯构件设计。地下室外墙在垂直于墙面的地基土侧压力作用下,通常不会发生整体侧移,土压力类似于静止土压力,工程上通常取静止土压力系数K=0.5来进行计算。

(二)连梁超筋问题

剪力墙结构设计中连梁超筋是一种常见现象。某段剪力墙各墙肢通过连梁形成整体,成为连肢墙或壁式框架,使此墙段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能达到此目的主要依靠连梁的约束弯矩。连梁的超筋实质是计算剪力不满足剪压比要求。连梁易超筋的部位,在一般剪力墙结构中,竖向在总高度1层左右的楼层;平面中,当墙段较长时其中部的连梁易超筋;某墙段中墙肢截面高度(即平面中的长度)大小悬殊不均匀时,在大墙肢上的连梁易超筋。

(三)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者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不图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2]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即忽略了柱对消化酶的约束弯矩,加之以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强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在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饺。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饺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四)房屋高度、高宽比超过现行规范

现行的规范、规程给出了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某些高层建筑房屋高度超过最大适用高度或高宽比超出规定限值,甚至个别建筑高度和高宽比均超出规定限值。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对于房屋高度、高宽比和体型复杂程度超过现行规范、规程的高层建筑,应按超限高层建筑进行设计。同时,另一点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房屋适用高度除与结构体系类型及抗震设防烈度有关外,还与场地类别与结构是否规则等因素有关,当位于Ⅳ类场地或结构平面与竖向布置不规则时,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

三、解决建筑设计中存在问题的一般措施

(一)与其他专业配合,充分沟通

我们拿到提资图不要盲目建模计算和上机绘图。先进行全面分析,并与建筑设计人员进行勾通,充分了解工程的各种情况功能、选型等,要理解透彻建筑图的意图,平立剖的关系。必要时多组织各专业的协调会,明确各专业需要注意和配合的地方,统一做法和标准,确定原则性的方案,使各专业的条件图真正成为条件图,避免在出图后再调整方案引起重复工作,浪费时间。

(二)充分收集资料

准确确定计算参数建设工程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制约,设计所要涉及的参数也会具有特殊性。例如基本风压、基本雪压、地震烈度、场地土类别等参数的选取,我们就要根据《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全国基本雪压分布图》及此工程的地质报告确定,再譬如墙体围护主材各地区都会有差异,根据实际采用的材料来确定墙体荷载就变得很关键。[3]而且对于某些特殊的重要建筑还要根据试验、类似工程经验来确定各种参数的取值。在着手设计前,充分收集设计所需资料、规范,根据具体的地域、工程类型准确确定计算参数,不仅可以使设计计算准确可靠,也能避免因参数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费、返工等。

(三)合理简化,做好建模前处理

建模计算前的前处理要做好。例如荷载的计算要准确,不能估计,要完全根据建筑做法或使用要求来输人悬挑构件及转换层构件是否要考虑施工活荷载的不利影响楼梯洞口的输人局部开洞的处理、飘窗部份荷载的处理等。有些复杂难处理的地方,要运用力学知识适当简化、等效处理,减少计算的工作量。

(四)运用结构设计概念,进行结构优化

在计算中,要充分考虑在满足技术条件下的经济性。不能随意加大配筋量或加大构件的截面,造成"肥梁、胖柱、深基础、有些设计人员算不清,加钢筋和层层附加保险性"以至配成超筋梁柱。[4]要始终牢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原则",注意构件的延性性能,加强薄弱部位,注意钢筋的锚固长度,尤其是钢筋的直线段锚固长度,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物功能需求的改变,建筑结构设计最为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其设计质量关乎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关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作为设计工作者应该按照规范严格执行相应的构造设计,在结构设计的各个阶段做好问题研究与预防,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的隐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钟玉云.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探讨[J].福建建材.2010(04)

[2] 谢伟.关于建筑结构设计过程的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0(11)

[3] 王浩,李良松.高层建筑结构计算分析与结构设计[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6)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探讨问题;概念设计;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th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design work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mainly to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levant problems i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 build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 design; Discuss problems; The conceptu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繁重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适用、经济和合理性,但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常常发生建筑结构设计的种种概念和方法上的差错,这些差错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设计人员没有对一般建筑尤其是多层建筑设计引起高度重视,盲目参照或套用其他的设计的结果;有的则是由于设计对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缺乏理解;还有的是由于设计者的力学概念模糊,不能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式,对结构验算结果也缺乏判断正确与否的经验,为了避免或减少类似的情况发生,确保建筑设计质量能上一个台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加以改进:

1 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及早介入建筑的概念设计

建筑的概念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幢建筑物的设计,如果没有事先经过全盘正确的概念设计,以后的计算模式再准确、计算再精确、配筋再合理,也不可能是一个经济、合理的优秀设计工程。所谓的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易于手算。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为此,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及早介入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否则,将会导致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给以后的结构设计带来难度。为在建筑物的方案设计阶段正确把握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应对不同形式的住宅建筑,掌握各自概念设计中容易疏忽的问题:

1.1 对一般多层砌住宅结构,应按《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做到: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砼预制挑檐。

1.2 对钢筋砼多、高层结构住宅,力求做到:

1.2.1 结构布置应尽量采用规则结构。对复杂结构,可以设置防震缝,把它分割成各自规则的结构单元,结构布置以少设缝为宜,一旦设缝,则应使防震缝的设置与伸缩缝、沉降缝相统一。

1.2.2 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短肢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十层以上的短肢剪力墙结构应有一定数量的普通截面剪力墙,且普通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避免用一字型短肢剪力墙,尽量避免让剪力墙在弱轴方向支承大梁。

1.2.3 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2 防止由于地基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构件开裂或破坏

预防或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可以从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地基和基础措施方面加以控制。诸如:避免采用建筑平面形状复杂、阴角多的平面布置;避免立面体形变化过大;将体形复杂、荷载和高低差异大的建筑物分成若干个单元;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并埋置于同一土层中等一系列措施。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对高层建筑来说,由于需要一定的埋置深度,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基础一般采用桩箱或桩筏结合的形式,此时应保证箱体的整体刚度,群桩布置的形心应与上部结构重心相吻合。

当土层有较大起伏时,应使用同一建筑结构下的桩端位于同一土层中,并应考虑可能产生的液化影响。而对多层建筑而言,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一般不愿意采用长桩的方案,但上海地区的软土层覆盖层厚度较大,一般都需要经过地基处理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建筑物沉降的目的。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类型较多,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须认真研究上部结构和地基两方面的特点及环境情况,并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地基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以及各种处理方面的适用性,同时综合考虑处理方案的成熟程度及施工单位的经验,进行多方案比较,最终选定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地基经处理后,还必须满足规范所规定的强度和变形要求。

3 从结构计算和构造上满足规范要求

3.1 从结构计算角度,看结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3.1.1 避免荷载计算的错误。诸如漏算或少算荷载、活荷载折减不当、建筑物用料与实际计算不符,基础底板上多算或少算土重。

3.1.2 建筑物底面对建筑物空间形式的竖向和水平方向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多层和高层建筑, 竖向和水平向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但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竖向结构体系成为设计的控制因素, 其原因有两个: 其一,较大的垂直荷载要求有较大的柱、墙或者井筒; 其二, 侧向力所产生的倾覆力矩和剪切变形要大得多。与竖向荷载相比, 侧向荷载对建筑物的效应不是线性增加的, 而随建筑高度的增高迅速增大。例如, 在所有条件相同时, 在风荷载作用下, 建筑物基底的倾覆力矩近似与建筑物高度的平方成正比, 而其顶部的侧向位移与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地震的作用效应更加明显。在高层建筑中, 问题不仅仅是抗剪, 而更重要的是整体抗弯和抵抗变形。

3.1.3 底框砌体结构验算时就应注意:①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通常对底层地震剪力乘以1.2-1.5 的增大系数。②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因为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抗震墙承担全部剪力,框架按刚度比例承担剪力。刚度计算时,框架不折减,抗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③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

3.1.4 避免楼板计算中不正确方法。①连续板计算不能简单地用单向板计算方法代替。②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

3.1.5 桩筏基础设计中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一般是先按建筑层数估算筏板厚度,常规是按层数x50mm来估算。譬如说一幢十八层的小高层住宅,我们则先按18x50mm=900mm设定筏板厚,然后再根据排桩情况,分别验算角桩冲切,边桩冲切及墙冲切,群桩冲切。一般情况均为角桩冲切来控制板厚,但笔者在这里主要强调一个短肢剪力墙结构下的群桩冲切,短肢剪力墙结构由于墙体不封闭,故取值群桩冲切边界时有相当大的困难,而群桩冲切由于桩群重叠面积较大,应是一种不利状态。笔者一般是取值几个大层间近似作为冲切边界,所围区域内短肢墙体内力则作为抗力抵消,虽不完全准确,但区域放大后,边界的开口效应有所削弱,是可行的。

3.1.6 以电算结果的正确性不能作出鸽蝗评价。目前结构计算大多采用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的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其正确与否,决定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3.2 从构造角度看应注意的问题:

3.2.1 注意构件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的限值。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延性,又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的要求。

3.2.2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钢筋在各个部位所需满足的锚固、延伸和搭接长度,材料选用也必须满足强度要求。

3.2.3 为了防止屋面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融热措施。

3.2.4 按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的构造柱,应在整个建筑物高度内上下对准贯通,上至女儿墙压顶,下至浅于500 毫米基础圈梁,或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 毫米,构造柱与圈梁、楼板和墙体的拉接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第6篇

关键词:施工图;结构设计;问题

Abstract: the design personnel must ensure that the design quality in the primacy of work, and put an end to the design quality and cause for engineering accid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construction drawing some common problems.

Keywords: construction drawing; Structure desig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设计质量是安全的保证,任何质量问题都可能危及到建筑、 人身的安全,甚至造成国家或个人财产的损失,目前施工图设计还存在着不少缺陷,要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因此设计人员一定要把确保设计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杜绝因设计质量而引发工程事故。

一、基础设计方面的问题

1、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未验算其稳定性。当设有一侧或多侧开口的地下室时,主体设计未考虑土压力影响进行受力分析,并验算整体建筑的抗倾覆和抗滑移稳定性。

2、建筑物地存在液化土层时, 未对桩基础抗震承载力进行验算。未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考虑桩侧负摩阻力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

3、桩基础设计中, 仅按竖向荷载作用进行布桩,未验算弯矩作用下承台底部边桩的反力。尤其是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及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底部弯矩和剪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较大, 不应遗漏。对于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和短肢剪力墙、 大跨度结构等弯矩较大的承台底部桩基尚应验算是否存在向上的抗拔力。

4、有部分软弱地基采用截面尺寸较小的混凝土预制桩,且在多层建筑中采用单柱单桩或一柱两桩基础,柱底弯矩由基础梁和桩共同承受。单柱单桩或垂直于两桩连线方向的基础梁设计中, 未考虑平衡该方向柱脚在水平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所产生弯矩因素,基础梁两端箍筋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 基础梁的上下主筋在桩台内锚固长度与构造做法要求未加说明。桩身考虑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弯矩作用时也未进行抗弯承载力计算,存在着抗震薄弱环节, 给工程留下潜在的隐患。

5、浅基础施工图中经常未注明基槽开挖后应进行基槽检验的要求, 桩基础施工图中经常未注明桩端持力层检验、 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进行竖向承载力检验的要求。

6、天然地基扩展基础持力层或桩基持力层下面存在软弱下卧层,有的工程既不进行沉降验算,又不作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7、压实填土地基处理问题, 有的工程处于部分挖方、 部分填方地段,填方地段采用压实填土人工处理地基,其压实填土地基的填料、 施工、 压实填土的范围以及压实填土地基检验等均未提出具体要求说明, 甚至未注明压实填土的密实度要求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施工质量如何控制,其地基承载力能否达到设计要求等均存在疑义。

8、天然地基独立基础带梁板式的地下室底板。设计中,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埋置于同一持力层上,结构计算中仅按上部结构荷载全部由柱下独立基础承担,而地下室底板仅按一般地下室底板受荷情况进行设计,实际上整个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在上部荷载作用下, 将会一起发生沉降变形共同受力,按上述计算原则进行设计,对底板而言是偏于不安全的, 有可能会导致地下室底板承载能力不足而开裂。按照变形协调受力的原理, 应当将地下室底板与独立基础连为一体按弹性地基有限元受力分析。也可以采取如下模式: 除了柱下独立基础之外,其地下室底板与持力层之间采取褥垫处理措施。这时,底板可不参与独立基础分担上部荷载,而按底板本身承受底板与疏水垫层自重、 地下水上浮力、 人防等效荷载 (有人防时考虑)等进行设计。

9、天然地基锥体独立基础设计问题,有的基础设计锥体斜面坡度大于 1/3 , 该锥体部分砼很难振捣密实,现场施工往往是砼自然堆上,采用铲子或抹灰刀拍捣成形,其锥体部分的砼很难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二、建筑构造方面

1、普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值偏小;

2、板配筋不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

3、框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偏小;

4、框架短柱(指剪跨比不大于 2的框架柱, 现有大部分计算软件未提供剪跨比计算结果, 现仍按框架柱的净高是否大于柱截面高度的 4倍判断)未全高加密箍筋;

5、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 . 5 % ;

6、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 %时,箍筋直径未按要求增大 2mm;

7、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偏小;

8、框架梁高小于 400时加密区箍筋间距偏大(如采用@ 100 ,小于梁高的四分之一) ;

9、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未按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

10、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箍筋直径小于10mm;

11、平分布钢筋未要求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 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的直径小于 10mm;对跨高比不大于 2 . 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 (腰筋)的面积配筋率小于0 . 3 %;

12、框支梁未沿梁高配置间距不大于 200mm、直径不小于 16 mm的腰筋;

13、楼梯图中,与休息平台梁相连的两端框架短柱箍筋未全高加密, 该休息平台梁又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配筋。

三、结构计算或设计方法

1、电算过程中总信息输入的选取不当

实际施工图与电算的计算简图有不符之处主要表现在剪力墙开洞大小、 门窗洞口位置、 剪力墙长度 、剪力墙厚度 、框架柱计算高度等与施工图不符。 大都是因为结构专业计算工作进行得早,建筑平面多次调整,又未及时反提给结构专业,造成专业之间互相脱节,到施工图进入校审阶段,注意力都集中在图面上,已没有时间再一一对照建筑图,所以造成这类错误,其后果可能造成某些构件配筋失真,甚至会造成配筋不足的危险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未进行调整 。该系数主要是考虑到剪力墙之间的连梁在计算过程中由于两端刚度很大而经常超筋,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故设立了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规定范围在0.5~1.0 之间,一般工程可取0.7,若连梁仍超限较多,也可取最小值0.5。

2、抗震概念设计不足

概念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筑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目标通常可用 “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来表述,第一水准可通过承载力计算来保证,第二阶段是通过结构可靠度标准年各种分项系数来达到损坏可修的目标,而第三阶段准则是通过概念设计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得以实现 广义上讲,概念设计是建筑抗震思想和抗震原理的实际运用,它对建筑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规则性要求;构筑多道结构抗震防线的要求,即要求结构具有良好的吸能 耗能能力,有尽可能高的不静定次数;避免竖向承载力与刚度突变的要求,即避免地震时因塑性变形集中、 薄弱环节破坏而引起建筑整体倒塌;结构构件尽可能为延性构件的要求等等。 但在部分设计实例中,设计人员有的在底框过度层做跃层式住宅开设大洞口,有的出于造形考虑,在屋顶设置单柱支撑的长悬挑构件,有的玻璃幕墙、 网架等与主体间根本没有做连接设计,有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圈梁在楼梯间平台处断开,有的为了大空间需要在中间层抽柱等等,都属于不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 对于上述平面错位处连接部分较薄弱的情况应按设置防震缝处理,单柱支撑的长悬挑构件应尽可能不设或改为多柱支撑,其余情况应尽可能避免。

对于平面很不规则 、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尤其对于多塔结构 大底盘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很难确定应该取多少个振型来计算地震力,若振型数取少了,有些高振型的地震力计算不出来,结构的抗震设计不安全;而振型数取得太多,又增加很多计算工作量 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振型数应为 3的倍数(由于程序按三个振型一页输出);若不考虑耦联振动,计算振型数不得大于结构层数,如层数 2 时,振型数也可取为 2或 1,如层数为 5 层时,振型数可取 3,而不能取 6;若考虑耦联振动,计算振型数应大于或等于9,但又不能超过结构楼层数的3 倍;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取多些,多塔结构则需取得更多。

总之,无论建筑或者结构设计人员均应在今后的设计中贯穿抗震设计思想,加强概念设计。

3、局部出现的深梁未按深梁的构造要求考虑

在底部框架 - 抗震墙 、上部砖混结构的住宅建筑中,如果底层柱网布置过密,上部结构传力不直接,二层楼面局部往往会出现深梁。 例如,在某工程中,二层楼面某连续梁其中两跨净跨 2100,梁高 1000,净跨与梁高之比小于 2.5,按照混凝土规范对深梁的定义,该梁属于深梁,应深受弯构件设计并满足深梁的构造要求实际上,电算结果钢筋总量虽然正确,但设计人员却往往没有按深梁的构造进行布置,比如梁的中间支座只在上、 下部配置受力钢筋和在腹部配置构造筋,这样就与深梁的构造规定不符 连续深梁支座处,正应力沿梁高的分布规律是当跨高比大于 1.5 时,梁底以上 0.2h 范围内为受压区,再向上为受拉区,梁顶拉应力最大 仅在梁顶配置全部受力钢筋不符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支座截面的受力特点,不利于裂缝的控制 。因此,该梁的钢筋布置应按GB50010- 2002 混凝土规范第10.7.9 条,在上部 0.4h 范围内均匀布置 ZAs /3,以下 0.4h 范围内均匀布置 IAs /3,并应单独绘制断面图以表达清楚在抗震设计中,因为深梁刚度很大,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发展到塑性阶段时,塑性铰会出现在刚度相对较小的柱中,从而引起房屋的整体破坏,与抗震设计 “强柱弱梁” 的思想相悖,因此应尽可能避免深梁的出现。

4、地下室与上部结构应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结构计算地下室(层 1 或层 2, 3)大都是作为设备层 地下车库 人防平战结合而设置,空间大隔墙少,均满足不了箱基的条件,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嵌固端来考虑,

此时将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共同计算,算得的结构比较真实。 当然进行地下室墙配筋计算时,还要加上土水的侧压力影响进行补充计算 如果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墙较多,刚度大,土体提供的侧向约束充分,埋深满足要求,同时又满足规范规定的下层与上层抗侧刚度比的要求时,可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底层嵌固点来考虑,但要慎重。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有效对策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首先要提高建筑设计质量。从我国目前建筑设计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一是不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建筑存在不安全因素,二是建筑的设计不符合国家规范、规程和规定及有关技术措施,三是设计工作不够仔细,细节的计算和设计出现误差,在这些问题中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占很大的比重,下面主要介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1屋面梁配筋数量不足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人员在建模分析时,一些设计人员为了缩短工程设计的时间,加快建筑结构设计的进度,在房屋面的梁配筋设计时,直接复制下层的屋面梁的配筋参数,这样设计的房屋屋面梁的配筋强度较低,配筋的数量较少,若采用这种配筋梁实施在建筑结构的施工中,当混凝土梁出现较大程度的收缩、温度裂缝、或是屋面受荷产生应力集中时,将会给屋面梁因内部配筋承载能力不足,在梁的跨中部位出现超出规范裂缝宽度值。

1.2楼板变形程度计算不准确

一些设计在缺乏基本的结构观念或结构布置缺乏必要措施时,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尽管程序的编程在数学力学模型上是成立的甚至是准确无误的,但在确定楼板变形程度上却很难做到准确。作为计算的大前提都无法“准确”,就不可能指望其结果会“正确”了。据此进行的结构设计肯定存在着结构不安全成分或者结构某些部位或构件安全储备过大等现象。

1.3屋面梁配筋数量不足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人员在建模分析时,一些设计人员为了缩短工程设计的时间,加快建筑结构设计的进度,在房屋面的梁配筋设计时,直接复制下层的屋面梁的配筋参数,这样设计的房屋屋面梁的配筋强度较低,配筋的数量较少,若采用这种配筋梁实施在建筑结构的施工中,当混凝土梁出现较大程度的收缩、温度裂缝、或是屋面受荷产生应力集中时,将会给屋面梁因内部配筋承载能力不足,在梁的跨中部位出现超出规范裂缝宽度值。

1.4抗震设计问题

近几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我国高层建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样就需要更高质量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首先,部分的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没有严格依据建筑物所在地的实际抗震度要求,在设计的时候,对当地原有的结构设计照抄照搬,这样就会影响到建筑结构的质量。

1.5结构缝设置问题

对于超长建筑物,为减少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合理地设置伸缩缝是必要的。有些设计人员用后浇带代替伸缩缝,其实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后浇带仅能减少混凝土材料干缩的影响,不能解决温度变化的影响。后浇带处的混凝土封闭后,若结构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后浇带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了。对于不能或不便设置温度伸缩缝的超长结构,除留设施工后浇带外,还应采取其它构造加强措施,如加强顶层屋面的保温隔热措施,对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适当配置直径较小、间距较密的温度筋,或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2建筑设计的不合理的处置措施

2.1建筑结构布置不合理的处理策略

结构的合理布置,是抗震概念设计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这里的“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由于引起结构不规则的因素太多,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建筑体型,很难一一用若干简化的定量指标来划分不规则程度并规定限制范围。

2.2加强建筑设计的规范化

由于缺乏规范依据及相应的设计规定,加之对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缺乏应有的了解,有些设计人员往往对结构规则性难以把握,有时甚至听从业主和建筑师的要求,在实际工程中出现了不少规则性很差、对结构抗震十分不利的高层建筑。比如平面扭转不规则问题,在框剪结构中,纵横剪力墙布置过分集中或仅布置在房屋的一端,使结构刚度中心严重偏离质量中心。有时甚至是结构整体计算的第一振型为扭转振型。

2.3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是保证结构抗震安全性能的重要环节,结构布置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应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而且要防止因局部加强而忽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和强度的整体协调。设计中应遵循以上原则,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平面布置宜均匀对称,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和降低,但不能同时在某一层同时减小截面尺寸和降低材料强度,以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抗侧力构件应在两个主轴方向双向布置,且动力特性宜相近即振动周期相近,避免某一方向在地震中严重破坏导致整体倒塌。

2.4屋顶、面结构图

当建筑是坡屋面的时侯,结构的处理方式有梁板式以及折板式两种,梁板式适用于建筑平面不规整、板跨度比较大以及屋面坡度及屋脊线转折复杂的坡屋面,而折板式则适用于与梁板式相反的条件下,这两种形式的板均为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的时侯应该有部分或者是全部的板负筋拉通以抵抗拉力,板厚基于构造需要一般来说不能够小于120厚。除此此外,梁板折角处钢筋的布置应有大样示意图。

3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在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中,只有严格按照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标准与构造设计要求,才能够避免建筑在设计上出现质量隐患,才能促进建筑结构设计更加趋于完善。才能推动我国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步伐。为社会设计出更加完善、更加安全、更加节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郭磊.探究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0.24.53.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对于一个建筑工程的设计而言,其设计的重点就在结构设计上,如何使结构设计更加的安全、适用、合理、经济是我们设计的关键。但是在我们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由于房屋高度、高度和宽度比超过一定的范围

根据《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技术规程》所提供的建筑最大适用高度和宽度比值,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高度、高宽比超过了这种限制。例如:水景帝岸小区附近的某高层建筑的高度超过高度和宽度比这种限制,更甚的是个别建筑群的平均建筑高度,超过了这个比值限制,这样的结果是由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不规范造成的,一旦发生类似与地震的自然灾害,这种类型的建筑势必会由于地震引起相当大的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产、生活。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最容易被忽视之处在于,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仅与传统的抗震和高度宽度比有关,而且与地基类型和其相关的结构规程、场地类别有关。例如当建筑的结构位于IV类场地时,此时对应的最大使用高度应该适当的进行降低,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按照原先标准设计的80%进行,当结构位于竖向布置不均匀时,这种情况应该也进行降低其相应的高度。例如:当我们的高层建筑为29层,其相应的高度为104.3米,其结构为框架剪力结构,其对应的场地为IV型,根据相关的标准其对应的使用高度可以设置为110米,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这种房屋建造在IV型场地上,其已经超过了相关的限制,按照标准,其高度应该控制在88米以下。

二、结构布局不合理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首要的重点就是对其进行结构布局,因为其结构布局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因此而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其结构应该更加的“规整”。对于造成结构布局不合理的因素有很多种,特别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的繁琐度的建筑结构,其不规则程度很难将其成功的划分,同时相关规定对于复杂建筑而言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复杂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结构布局不合理、体型规则不合理、不利于防震抗风的建筑结构。

首先:平面属于不规则图形。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由于地形、所处位置的原因,经常会出现一些地理限制,例如:出现的类似于哑铃的建筑类型,这些建筑类型其中间位置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在地震等自然灾害过程中较为容易受到伤害,尤其对于其正处于凹处位置,这个位置在地震中非常容易由于应力点的原因对楼板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威胁到人们生命安全。

其次:平面不规则造成的扭转。由于其受到位置的限制,其平面所处的位置不规则,这就会造成建筑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其抗扭转性太弱,所造成的危害是一旦发生地震其由于扭转性的问题造成的大量的伤害,这种伤害是相对比较彻底的、其危害程度应该是最大的。对于这种原因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让其结构更加的均匀分布,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其扭转造成的严重损害。同时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对相对不规则的结构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控制和分析。第一:对扭转变形的计算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考虑其偏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偏心带来的扭转现象;第二:对于结构设计而言应该选取相对较大的抗扭刚度,对于其控制结构而言,扭转为主和平动为主的第一自震周期之比应该小于0.9。

三、结构缝设置相对不合理

对于相对较长的建筑物来说,温度是影响其变换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对其结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温度对其结构设计造成的影响,对其采取合理有效的设置其缩缝。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大多数设计人员一般采用的是后浇带代替传统的伸缩缝,在这儿我个人认为这些做法并不是完全科学有效的。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后浇带是一种仅仅能够减少混凝土材料对于干缩的影响。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我们需要解决温度对于相对较长建筑的影响,后浇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当混凝土封闭之后,当结构再次受到温度的影响,可想而知,这时的后浇带的作用几乎为零。因此而言,我们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除了采取相应的加护措施,例如在构造过程中适当的对于屋顶和屋面采取一定的保温材料,尽可能的使其温度变化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对于那些交易受到温度影响的部位,我们适当的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进行处理,采用那些相对直径小、其相对间接比较密的温度筋,与此同时,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选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类型即可。

对于那些包含有地下室的结构类型,我们在构造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对其设置结构缝。在我们常见问题中,个别的没有经验的设计人员按照通常的设计标准对其进行设置,这样设置是不合理的。例如:个别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常常在地下室与裙房之间的位置处对其设置沉降缝,虽然在理论上这些沉降缝可以有效的解决沉降之间的问题,但是这些理论仅仅只能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些沉降缝会带来其他一系列问题,例如一旦设置沉降缝地下室与裙房之间很容易出现漏水渗水的问题,此外地下室与裙房之间的沉降缝设置问题处理起来非常复杂,对于施工过程来说带来许多不便之处。个人观点,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在地下室与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应该采取其他解决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在地下室与裙房之间留设施工后浇带,在整体竣工之后再进行链接;其次可以采取桩基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最佳选择,因为他可以在保证地下室与裙房之间的沉降降低在许可范围之内,而且保证其不发生渗水的现象。

四、地基基础设计

我们在地基基础设计过程中,在对地基基础的选址或者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其施工条件考虑的不充分。这就为后续的施工埋下隐患,其次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其高层建筑的有效埋置深度很难达到一定的标准,例如我们在建设具有地下室的高层建筑时,应该从地下室以下算我们的基础深埋深度,而不应该从地面以下开始算起。在对单桩承载力进行取值时,我们应该明确考虑一下几个问题,首先因其成桩的工艺的不同,其对应的承载力应该是不同的;其次,对承载力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庄身的抗压、抗裂系数;再者,对于有地下室的房屋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静载实验的结果确定和分析单桩承载力。

五、结论

我们主要从房屋高度,高宽比的范围、结构布局不合理、结构缝设置、地基基础设计四个方面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予了一定作者自己的解决途径、意见和看法,希望这些意见和看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应该广泛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我们大量的实践,设计出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建筑的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谭仲毅.浅谈超限高层的抗震设防措施——以广东惠州富力丽港中心酒店为例[J].科技资讯.2009(17)

[2]洪建华,应有通,朱家棣.住宅建筑地下室主体结构防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J].住宅科技.2012(06)

[3]崔善仁.从汶川地震看建筑抗震概念设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第9篇

关键词: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处理措施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al fast changing,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terial life, people on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variety, innovation requirements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so the structure security and efficiency also set the new reques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work practice and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backfill soil quality, the ground beam, steel anchor and expansion joi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Keywords: structure design; Common problem; Analysis; Process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同时要便于施工。这5个方面各有所重,又互为矛盾,最优建筑结构设计是这5个方面的最佳结合。结构设计一般在建筑设计之后。结构设计不能破坏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不能超出结构设计的能力范围。结构设计决定建筑设计能否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结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有一些具体的工程问题常常令结构工程师困惑。有些是规范(规程)没有具体规定或原则规定而引起的问题;有些是施工方法或条件而引起的问题。这些具体的工程问题对建筑物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甚至影响结构的安全。这要求结构工程师对这些工程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妥善处理,力求反映结构的实际状况,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现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就结构工程设计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回填土质量问题

在建筑中,地下室或地下结构都要遇到回填土问题,回填土质量好坏,对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侧移、安全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先开挖基槽,施工完地下结构,然后土回填。某些地区用灰土回填,分层夯实,回填土施工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这有两种原因,其一,灰土搅拌很难均匀,这需要较大的场地,因灰土量大有相当大的劳动强度;搅拌过程中,有一定的环境污染,在市区很难操作。其二,夯实过程中,临近地下结构处和地下结构上的灰土很难夯实,易损坏地下结构。在结构计算中,地下结构部分一般作嵌固处理,如回填土质量不好,那就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使结构的水平位移加大,稳定性降低,抗侧刚度减小,影响结构的安全。另外,较深的回填土夯实不好,常常引起地坪下沉、开裂,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如某邮电通信调度中心是一幢超高层建筑,地上39 层,地下3 层,结构高度138.6m。施工完地下结构后,用3:7灰土回填。主楼部分因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室间没有操作距离且深度较深,夯实困难。灰土搅拌不均匀,基坑里有建筑垃圾,回填土质量较差。裙房部分则回填土较厚且厚薄不均。对于主楼,引起的问题是,基础埋深是否满足规范?结构计算时地下结构是否算嵌固? 对结构的水平刚度影响有多大? 对于裙房,底层地面已确定为高级铺装,回填土过深是否引起地坪开裂、下沉?考虑了这些不利的影响,决定采用压密注浆的方法对回填土进行加密处理。加密处理表明,回填土里存在着大量的空隙,加密用去了大量的水泥,处理相当成功,使用表明没有发现地面下沉的现象,保证了结构的安全和建筑的正常使用。

2地梁问题

在框架结构中,地梁的设计是结构工程师经常遇到的。它的作用是,1)地梁与基础连接,地梁对基础起拉接作用,一定程度的调整基础不均匀沉降;2)当基础埋置较深时,地梁与框架柱连接,降底了框架柱计算高度,地梁对框架柱内力分析有一定的影响;3)地梁是支撑底层墙体的受力构件。地梁的受力状态与普通的框架梁的受力状态不同,普通的框架梁在荷载作用下,梁产生变形不受其他介质约束,梁上荷载传递给框架柱;而地梁在荷载作用下,梁变形受到土的约束,一部分荷载通过梁底土的反力和梁侧土摩擦阻力传递给地基;另一部分荷载传递给框架柱。由于土反力的复杂性,目前定量确定土反力和梁侧土摩擦阻力还有困难。在工程设计中,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把地梁按一层框架梁计算,不计地基土的影响,把荷载全部传框架柱。这种处理方法使计算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符。地梁与框架梁不同,地梁处没有风力、地震作用,也没有水平变形,按嵌固考虑。结构电算时,往往“底层层高”不高(即地梁与基础顶面距离),形成“底层框架柱”为短柱或极短柱,使电算结果很不合理。第二种是把地梁不参与框架结构的整体计算,当作简支梁,地梁的剪力传递给框架柱,不计地梁弯距的影响。笔者认为,尽管二种方法都有缺陷,相比之下,第二种方法要相对合理些。3钢筋锚固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梁钢筋在剪力墙锚固是非常重要的,强节点、强锚固是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一环。实际工程中常因为剪力墙厚度不够,而导致钢筋水平锚固长度不够,不能满足规范8.3.8条的要求,水平锚固问题往往容易忽视。某工程中,主楼框架梁支撑在剪力墙上,剪力墙厚度为30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框架梁纵向钢筋为Ⅱ级钢筋,直径为25,Ⅱ级框架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为40d,则为1000。详见图1,纵筋水平锚固长度应大于0.45IaE,即大于450。则剪力墙的厚度不够。而且,剪力墙与框架梁纵筋绑扎在一起,造成钢筋绑扎困难、混凝土浇捣条件不好。在剪力墙中设置暗梁,将框架梁纵向钢筋锚入暗梁中,满足规范的要求,详见图2。

4伸缩缝问题

伸缩缝也称为温度———收缩缝,是因为温度的变化和混凝土的收缩会产生水平向和竖向的内力和变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不计算温度和收缩产生的内力,是因为建筑物的温度和收缩参数难以确定,另外混凝土不是弹性材料,它有塑料变形、徐变、应力松弛。实际计算的内力远小于按弹性结构的计算值,因此由构造措施来保证。当房屋长度超过一定限值时,规范要求设伸缩缝。伸缩缝缝宽规范没有规定,理论上是由计算确定。在工程设计中,是由经验确定。在建筑物中设收缩缝,给建筑处理和美观带来不利的影响,现有建筑物流行不设伸缩缝。一般有两种措施来保证,一是设后浇带;另一种是在混凝土中添加微膨胀剂来减少温度收缩应力。如以上两种措施联合使用,综合效果会更好。

第10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1 剪力墙框支梁支放在剪力墙上的设计问题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框支梁和框支柱的截面及配筋都有详尽规定,但对框支梁支放在混凝土剪力墙上时却未作任何规定或建议。事实上,当框支梁支放在混凝土剪力墙上时,相当于施加给剪力墙一个大的集中荷载,这个集中荷载包括竖向和水平向、集中压力和推拉力以及集中弯矩和扭矩。尽管剪力墙沿墙长度方向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但垂直于剪力墙支放的框支大梁所传荷载的作用方向正是剪力墙的弱轴方向。因此,当框支梁直接支放在混凝土剪力墙上时,建议按以下方面考虑剪力墙的设计:

(1)按底部加强部位无翼墙的要求(即层高的1/12),参照高规有关对框支柱截面高度的限制,以及框支粱钢筋水平段的锚固要求等初步确定剪力墙的厚度;

(2)在不小于框支梁宽度范围内的剪力墙中按框支柱要求设置暗柱,进行构造计算和配筋;

(3)针对框支梁所传集中荷载进行局部抗力验算。

2 试桩阶段抗拔锚桩的裂缝控制问题

在确定抗压工程桩的单桩极限承载能力时,如采用锚桩作加载反力装置,并利用抗压工程桩作为试桩阶段的锚桩,则临时作为锚桩用的工程桩将在试桩阶段承受拉力。对此时的锚桩抗裂及裂缝宽度将如何要求尚无明确规定。按照文献第8.5.8条,当桩基承受拔力时,应对桩基进行抗拔验算及桩身抗裂验算。但从设计状况来看,承受拉力的时间与设计使用年限相比是很短的状况,且一般来讲,除试桩阶段外不再承受拉力。因此,其状况或属于“短暂状况”或属于“偶然状况”。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当为偶然状况时。按偶然组合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采取保护措施不致丧失承载能力。显然,当按偶然状况时,只要确保构件的承载能力不丧失,即为满足要求:当按短暂状况时,也只是“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也至多采用“频遇组合”的效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包括抗裂设计;至于最大裂缝控制,虽然短暂的裂缝对构件的耐久性稍有影响,但毕竟试桩结束后,作为工程桩将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即使试桩阶段出现有裂缝现象也会在压力作用下重新闭合。据此,在不影响试桩构件承载力的前提―卜,可以不计较构件的裂缝宽度问题。作为地下建筑箱体及基础底板的抗浮计算。一般应包括箱体基础面积的确定、箱体稳定、结构抗力及构件抗裂等内容。那么,如何考虑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以及基础底板的各作用荷载问题以及各阶段作用在箱体上的荷载及分项系数应如何取用,以笔者对规范的理解略作阐述。

(1)首先应明确结构抗力及稳定均属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范畴,而基底面积与构件开裂圾变形则属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范畴。

(2)依据文献,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应考虑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目的分别选用“标准组合、频遇组合及准永久组合”。针对不同组合,依据规范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则是很清楚的了。但需要指出的是,水浮力属于可变荷载,至于水浮力是否起控制作田,应当与永久荷载及其他可变荷载的作用效应进行比较后确定。

(3)一般情况下作用在基础板上的荷载有以下几方面内容:a.基础板自重;b.基础板面上的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c.墙柱所传竖向荷载(此处按面荷载计);d.包括上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反力;e.水浮力。当进行基础底板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根据“基本组合”计算上述各荷载的作用效应。

(4)基础板下有桩基时的受荷关系。当基础底板下设置桩基础时,由于上部竖向荷载被桩平衡,此时的基础底板所受荷载除板顶面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以及板自重外,应当就是可变的地基反力与水浮力之和。当水浮力大于板自重与板顶面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之和的情况下,地基反力为零,基础底板所受净反力等于水浮力与基础底板所受顶面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以及板自重总和之差;当水浮力小于板自重与板顶面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之和时,地基反力不再为零,而是等于水浮力与基础底板所受顶面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以及板自重总和之差,但此时基础底板所受净反力则应为零,即处于平衡状态。

(5)考虑桩基沉降的基础板受荷关系。一些设计者认为,由于桩基沉降,基础板下的天然地基必然承受一定量的上部所传竖向荷载,例如,5%-20%的上部竖向荷载,以此部分竖向荷载与水浮力相加作为基础板的反力。的确,由于桩、土变形,必然有部分上部荷载卸载到基础板下的天然地基中,但这部分竖向荷载与板自重方向一致,应该与基础板自重及与自重方向一致的基础板面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相加,并与水浮力相减,而不是与水浮力相加的关系。

3 平面凹凸的宽度计算问题

《高规》有有关于平面及立面凹凸宽度的限制规定,之所以有这些规定,主要是考虑不规则平面或凹凸过大容易产生扭动及凹口应力破坏。针对较复杂平面的计算宽度往往出现争议。两个建筑的平面,凹M深度分别为n,b,c,两单元连接处宽度为3,总长度为L。《高规》分别规定了n,b,c,B与B的比值限定。B应理解为建筑平面的最大投影宽度,但当沿平面宽度方向最外端有局部突出的平面体量很小(例如仅为楼梯间外凸)时,甚至小至(b)的尖角,是否也要作为建筑物平面宽度的一部分计入在内呢?将B用建筑平面的折算宽度BT来表达较为准确,而折算宽度B按照等宽矩形平面的相等回转半径进行计算确定,见下式:BT=(12I/A)1/2式中,I,A分别为实际建筑平面的惯性矩和平面面积。

4 因厚度变化而改变剪力墙的界定与相应的设计问题

《高规》界定h/b=5~8为短肢剪力墙。因为柱、短肢剪力墙和一般剪力墙的承载特性不同,对其构造要求也有较大差别。而实际工程中又经常有因剪力墙厚度发生变化而改变构件的定义。例如原设计的一般剪力墙因层高、所在位置的不同,按照相应的构造要求改变了剪力墙的厚度,从而变为短肢剪力墙,或原为短肢剪力墙而改变为柱。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按改变后的构件进行设计?

(1)首先因构造要求的提高导致截面厚度的增大而改变构件的定义,这种情况下的构件截面增大是整体性的,增大的幅度也是有限的,因此其受力特性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也不会对局部构件造成新的危害,原则上不必要提高原确定的结构抗震等级;

(2)从单根构件的比较来讲,增大截面后的墙肢应较原构件的承载能力更高,不可能因人为的定义改变就改变了其实际的承载特性;

(3)当因建筑功能需要而改变局部墙肢的截面尺寸,使其受力性能发生变化时,应予以加强;

(4)需要注意,由于程序模型的设置问题,相同截面的墙与柱,其刚度相差很大,导致的外荷载作用效应等也相差很大。这种情况下,即便构件定义发生变化,在程序应用中不宜改变。

【参考文献】

[1]李济南.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J].江西建材,2006(4):22-23.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1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1、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设计程序为建筑结构设计、给水排水设计,电气设计和暖气通风设计等,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建筑的基础,是建筑设计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将结构设计工作做好了,才能使得建筑物的功能更齐全。其结构设计主要分为建筑方案设计、建筑结构分析、建筑构件设计和绘制工程施工图四部分。

2、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建筑结构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为有效保证建筑物的质量达到所需的要求,必须严格遵循以下设计要求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设计:首先要对建筑物的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的极限值进行精准的计算,选择承重能力强的结构构件;其次对多种构件组合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选择相互作用和影响最有利的构建组合;最后要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设计,一般情况下我国的抗震设防烈度在6-9度之间,在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设计时,要根据施工地区的房屋高度、结构类型和烈度进行分析,采用抗震等级不同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

3、结构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1对建筑物结构构件的作用程度进行分类,对于整个建筑物来说,其具有的建筑结构构件的种类是繁多的,不同的构件在建筑物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也有多个构件协调作用的,按照建筑物构件的作用程度的轻重选择合适的构件。

3.2在大多数建筑物的设计中都运用到层层设置的原则,尤其是建筑物的安全结构设计,在发生危险事故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多层建筑结构来抵抗风险,增强建筑物的安全性。

3.3要想使得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更科学,必须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遵循优劣互补的原则,太钢的建筑结构变形能力差,这类材料做建筑材料的承重能力低下,容易被摧毁。太柔的建筑结构虽具备良好的承受能力,但变形过大对建筑物的造型和结构来说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对建筑材料的优劣性能进行互补才能制造出适用的建筑材料。

4、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以箱、筏作为基础底板挑板的产生的阳角问题,还要进行大量的运算,对梁、板的跨度进行准确的计算,对主梁和次梁的加筋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方案,此外,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还要考虑窗台高度的设计是否合理。

二、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缺陷

1、土地地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近几年的建筑施工现场和施工技术进行调查发现,有许多建筑的施工监测结果都与实际的地质勘查报告不符,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前没有考察施工地的地质情况,绘制出的施工图不符合建筑规范要求,或者施工图达到了要求,但施工方的具体施工工程与其不符,都会造成建筑设计的不规范。

2、设计质量不够高。受职业道德平的影响,很多设计人员在图纸制作时“偷工减料”,结构设计过于草率,施工图中必须具备的系统图、大样图、相关剖视图没有全部到位;对必须用图纸反映的内容只标注“见图集”、“由设备厂家确定”等,施工图设计在言语表达上不清晰,对具体的施工设计不够细致,难以对工程进行描述;而很多真实的设计依据、安全等级、耐火等级、设计参数、工程类别等问题未能交代清楚。

3、结构搭配不科学。设计师对结构设计没有进行科学划分,常会把底层设计为大空间,很少设置抗震墙。而上部砌体抗震墙多数与底部的框架梁、抗震墙难以对齐,使得结构体系分配不科学。而有的设计中抗震分类、场地类别没有正确运用,给结构设计工作造成阻碍。在材料结构设计中,对于混凝土构件常常在性能指标上达不到标准,材料质量很差;对荷载取值未能根据标准设计,出现漏算错算;少数结构设计与施工标准的合同未能达到一致,结构强度比计算低出很多,安全性能不达标。

4、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不达标。随着人口的增多,建筑业成为当前的热门行业,许多建筑公司在进行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都会要求设计人员在制图时“偷工减料”,施工部门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草率,使得建筑物的结构不够细致,建筑物的耐火系数、安全系数、设计参数等各方面都不达标。

三、完善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措

1、对土地地基设计的完善。为了有效解决在土地地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建筑施工前,设计人员要联系相关部的人员对施工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建筑方、施工方以及勘察部门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根据该地的地质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建筑结构,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施工情况进行即时的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有效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在进行工程绘图时,要充分考虑建筑底框结构的受力情况,选择性良好的建筑材料,对建筑结构进行调整,增强建筑物的安全性。

2、从结构计算和构造上满足规范要求

2.1 从结构计算角度,看结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2.1.1 避免荷载计算的错误。诸如漏算或少算荷载、活荷载折减不当、建筑物用料与实际计算不符,基础底板上多算或少算土重。

2.1.2 底框砌体结构验算时就应注意:1) 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刚度比较均匀的多层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层框架混合结构,应考虑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通常对底层地震剪力乘以1.2~1.5 的增大系数。2)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因为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抗震墙承担全部剪力,框架按刚度比例承担剪力。刚度计算时,框架不折减,抗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3) 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

2.1.3 避免楼板计算中不正确方法。1) 连续板计算不能简单地用单向板计算方法代替。2) 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

2.1.4 以电算结果的正确性不能作出最终评价。目前结构计算大多采用结构设计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的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其正确与否,决定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2.2 从构造角度看应注意的问题:

2.2.1 注意构件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的限值。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延性,又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的要求。

2.2.2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钢筋在各个部位所需满足的锚固、延伸和搭接长度,材料选用也必须满足强度要求。

2.2.3 为了防止屋面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融热措施。

2.2.4 按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的构造柱,应在整个建筑物高度内上下对准贯通,上至女儿墙压顶,下至浅于500 毫米基础圈梁,或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 毫米,构造柱与圈梁、楼板和墙体的拉接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3、对建筑结构设计质量的提高。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大,多层建筑设计成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方向,在对多层建筑进行设计时,对那些软土层顶盖层厚度大的建筑要尤为注意,高层建筑最常出现的现象就是建筑下沉,所以在设计时应该把建筑基地的夯实当作施工重点,对建筑结构设计及设计材料的质量进行综合的考虑,有效保证建筑设计中工程指标达标,综合采用多种有效的解决措施,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有力的分析,确定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

结束语

设计工程师要从整体的设计入手,不断反思总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设计计算、设计角度、抗震设计等方面入手,严格遵循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合格的建筑结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确保建筑的成功投入。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1 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1.1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对结构设计进行计算。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对构件进行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与验算,当结构上有多重作用共同发生时,则要分别对每个作用力进行分析与计算,并采用比较合理的结构组合。

其次,要对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进行选择。在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6~9度,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根据当地的地震烈度、建筑的高度、建筑的结构类型等,按照不同的抗震等级来对建筑结构进行计算和设计。

1.2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建筑结构的设计必须要以“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方便施工”为原则。只有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设计出最优秀的建筑结构,这是建筑结构设计的最终体现,也是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

2 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2.1屋面梁与配筋设计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⑴屋面梁与配筋设计的常见问题

首先,在屋面梁中设计的配筋数量不够。在进行结构建模时,部分设计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贪图便利等原因,直接使用下层梁的设计尺寸来作为屋面梁的尺寸,这样一来,屋面梁的计算荷载就会变小,根据这个计算结果设计的配筋数量就比较少,当屋面梁受到温差变化、混凝土收缩作用或受力作用时,就会因为配筋的数量太少而出现较大宽度的裂缝[1]。

其次,受扭的屋面梁未设计必需的腰筋。在屋面梁的设计中,为了使钢筋骨架能够保持足够的刚度,以便在受到温度变化及收缩应力时能够避免在梁腹部分产生过大的裂缝,通常都会在高度超过45cm的梁腹板上增设腰筋,腰筋的间隔要控制在20cm以内,并以拉筋的方式将腰筋勾连起来。而对于受扭的构件,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在受扭构件中,受力钢筋的纵向间隔必须控制在20cm以内,并且不能超过梁截面中的短边长度。但是,在对有悬挑檐口的屋面梁进行结构设计时,由于设计人员的马虎大意,往往容易将其作为一般的梁进行配筋设计,而不是按照受扭屋面梁来设计配筋。

⑵屋面梁与配筋设计的改善措施

首先,屋面主梁在次梁处合理增设附加筋。一般情况下,对于梁上的柱、梁上后做的梁、及水箱下的垫梁等部位的梁上集中力可不设附加筋,但对于梁下部的集中力则必须增设附加筋。对于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增设附加筋:如果次梁荷载比较大且跟主梁截面相差不大时,应当增设附加筋;对于高度较高的主梁,如果次梁截面和荷载都很小并跟附加暗梁很接近时,则不必增设附加筋;对于截面都很大的主次深梁,如果荷载相对较小,也可以不增设附加筋。附加筋一般是优先采用箍筋[2]。

其次,合理选择屋面梁的跨中正弯矩放大系数。跨中正弯矩放大系数主要用于具有较大楼面活荷载的多层建筑中。当屋面梁的设计不考虑活荷载的影响时,为了弥补楼面梁在跨中弯矩方面的不利影响,一般取1.2的放大系数。对于高层建筑,一般是把永久荷载跟屋面的活荷载分开来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放大系数通常取1.0,但是这种计算方式比较繁琐,容易造成计算失误,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把永久荷载跟楼面的活荷载结合起来,并取1.2的跨中正弯矩放大系数进行计算。

2.2楼层平面刚度设计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⑴楼层平面刚度设计的常见问题

在对楼层平面的刚度进行设计时,部分设计人员连最基本的结构观念也不具备,或是没有对结构布置必要的措施,就草率地采取了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这就造成楼板变形程度的确定不准确,从而导致楼层平面刚度的计算也不准确,由此而进行的楼层平面刚度设计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安全、不合理现象,如结构的组成不安全、部分结构或构件的安全储备过大等现象[3]。

⑵楼层平面刚度设计的改善措施

针对楼层平面刚度设计出现的以上问题,为了使设计时的计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出结构的受力状况,以避免出现根本性的失误,在条件允许时,应当尽量把楼层设计成刚性的楼面。

首先,在确定设计方案或是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尽可能地避免选择带有变形平面的楼层结构,如带有大开洞或较长外伸翼块的楼面,或是块体之间成“缩颈”连接的楼面,或是楼面的凹槽缺口太深等。

其次,从楼面的结构布置和配筋方面来保证楼面的刚度。对于一些具有很好建筑效果的设计方案,或是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确实是有需求的,当楼层平面无法设计成刚性楼面时,可以在结构布置和配筋方面来尽可能地完善楼层平面的刚度,达到接近或满足刚性楼板的效果,如增设一些连续性的梁板、在大开洞的洞口边设置暗梁边梁、增加连续梁或暗梁边梁的配筋数量、采取双层配筋或斜向配筋等。

2.3砌体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⑴砌体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

在砌体结构设计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剪力墙砌体结构的挑梁出现裂缝。剪力墙砌体结构即上部为多层砌体、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结构,多应用于一些临街的住宅、办公楼、旅馆等建筑中,在这种类型的建筑中,一般底层是作为餐厅、商店、邮局等,上层则是小开间的多层砌体结构。这种类型的砌体结构主要就是为了实现空间的经济性,所以有的设计者由于片面追求建筑的使用面积,将每一层都设计了挑梁,并把二层以上的一部分横墙、外层挑墙设置在悬挑梁上,致使底层结构的挑梁由于承载而产生裂缝[4]。

⑵砌体结构设计的改善措施

首先,合理选择砌体填充墙的周期折减系数。选择合理的周期折减系数,可以在不改变结构自振特性的情况下,使地震的影响系数得到改善。一般情况下,周期折减系数可在0.6~0.7的范围内选取;当砌体填充墙较小或是砌块较轻时,则在0.7~0.8范围内选取;当砌体全部使用轻质墙体板材时,则选择0.9的折减系数。

其次,合理布置横墙承重的结构。主要就是提升砌体材料的强度等级,或提高横墙的轴压力,并尽可能地将横墙设计成起到隔断与承重双重作用的墙体。

再次,采取纵墙与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当房间面积较大时,可将楼板沿着纵向设计,并在纵深方向的纵墙上设计支承梁,以提高纵墙的抗剪性能,并跟横墙一样起到承重作用。

最后,合理选择混合承重结构。混合承重结构是由两种结构体系混合组成的,如局部框架砌体结构、内框架砌体结构、底层框架砌体结构等,组成它们的两种结构体系由于在材料的动力性能和弹性模量方面相差较大,所以抗震性能不是很好。但由于混合承重结构有利于提供较大的空间,且施工方便、成本低,通常在对抗震性要求不高的非震灾区应用得比较多。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对设计中的常见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建筑结构的设计更加地科学、合理,以促进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冬生.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2).

[2]黄彦计,娄霄楠.浅谈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房地产业,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