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3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分析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以期为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 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 西吉县退耕还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吉县退耕还林地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西吉县农业和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必要性 西吉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西吉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西吉县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西吉县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西吉县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吉县实施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黄岔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水利投资建设项目存在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探讨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吉县水保坝在管护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 浅论安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台前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郑文广.浅谈如何发展林下经济[J].农民致富之友,2011(15):72.
[3] 王首道.固原市原州区林下经济发展问题与建议[J].甘肃农业,2013(20):71-72.
[4]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3(3):31-39.
[5] 周学军,马廷贵,唐建宁.宁夏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1(5):15-16.
[6] 赵萍.固原市原州区林下经济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4,216.
[7] 李雄光,陈波,王廷廷.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J].中国林业经济,2012(6):32-33,49.
[8] 王童.台前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203-204.
[9] 张扬南.林下经济模式及其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32-11033,11057.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体系 制度创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最不发达,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最低,因此是我国金融制度抑制表现最为严重的地方。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但GDP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大城镇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农村资金匮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概况
十六大后,“三农”问题成为政府的重点。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者,成为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角,对其加强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农业银行的改革也面向“三农”;2007年1月,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型金融组织;这奠定农村金融的改革方向和格局。目前,我国农村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并存的金融体系。在我国很多地区设立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性金融为补充的体系结构,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互为补充,共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但GDP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大城镇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农村资金匮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1.农村金融结构性失衡。经济学上所指的需求是一种愿望与能力的统一,把既愿意得到又支付得起的需求定义为有效需求。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布局,涉农业务等方面不能适应农户的金融需求,抑制了农户潜在的金融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的抑制。由于小农经济对资金需求的零散性,以及小农经济所蕴含的高风险性与现代金融机构所追求的资金规模化和安全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造成了农村中金融网点的撤并和金融业务的收缩,呈现出明显的机构布局失衡,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的给广大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金融机构匮乏。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驾马车”共存的局面。但是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经营范围十分单一,专门行使粮、棉、油收购贷款资金的封闭管理,业务空间日益狭小;本来“重农”的农业银行将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网点大量撤并,人员锐减,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投入相对较少。因此支持“三农”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为单一。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又受到资金规模、硬件设施、业务品种、结算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欠佳和人员素质欠缺等问题,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3)非正规性金融机构服务活跃但问题突出。与农村中正规性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相比,农村中非正规性金融服务非常活跃,主要是民间的、地下的借贷需求增加,规模不断增大。这些金融服务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易、补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作用,但是,这些金融活动风险大、利率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影响了正常的金融供需,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正规金融机构则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信贷资金倾向于一些利润较高的行业和产业转移,必然导致农村资金大量转移。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将贷款审批权上收,致使县级以下网点变成上级行吸纳存款的“机器”。此外,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实行的低利率政策,扭曲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真实价格,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导致信贷配给行为的发生,普通农户的信贷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其次,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调整,其在县域内的营业机构和信贷规模也相应萎缩,受零风险驱使,有的商业银行只存不贷,富余资金全部上存上级行,挤占和流失了大量农村资金。再次,中央银行给予邮政储蓄机构远高于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转存利率,使邮政储蓄机构能够获得稳定的利差,且无需承担任何风险,从而鼓励了邮政储蓄机构从农村抽取资金的积极性。再加上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3.农村金融制度“高门槛儿”,优农而不惠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发展性农户和市场性农户的增多,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领域不断扩大,需求结构不断升级,需求项目不断增加,需求整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对金融服务也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落后,缺乏创新,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准入限制过严。二是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大部分农村中小民营企业和农户因缺少担保而被拒于贷款门槛之外。三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严重脱节。
目前,农村金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民的贷款利息负担。尽管中央规定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区间,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其贷款利率不但不可能下浮,而且也不愿意低浮,使农民贷款优而不惠。
4.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效信贷投放不足,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担保问题。我国目前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信贷担保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政府对信贷担保的政策性支持不足,农村有效抵押物的缺乏等,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增加,惜贷现象严重,最终的结果就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因此加快构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应成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5.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当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风险控制的需求。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特征,加上不可预测因素多,预期收益低,与保险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左,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积极性低。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制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起步较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政府的适度的引导才能实现金融体系的成功创新。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农村正规金融部门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供给总量不足导致的。实际上,这是正规金融机构在不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环境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是制度设计和缺陷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
(一)农村金融结构调整
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包括以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风险投资体系、衍生金融体系,一个完善的金融结构需要四方面的市场均衡发展。但金融结构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信贷市场发展好了,证券市场才可能较健康地发展,此后才能有风险投资市场与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若违反这个规律,过早、过度地发展衍生金融市场,必然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直接融资的条件,发展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是主要的市场方向,兼顾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是基于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吸纳资金的需要,不是基于解决农村融资的需要,国家动用垄断国有银行从农村中吸纳资金,再利用行政权利支配农村金融资源,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本来稀缺的农村资金更加紧张。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金融制度变迁可理解为国家收入最大化动机的反映,是国家追求其效用最大化的表现。这种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了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畸形垄断,使得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地区提供存贷款业务的唯一合法机构,一切民间金融机构处于被禁止状态。垄断的金融市场是缺乏效率的,使得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没有动力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导致了严重,寻租行为盛行,办事效率低下。致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推动提高运营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处于低效运行状态,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系统呈现诸多弊端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中介机构是否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于政府功能发挥的越位和缺位。为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系统的功能,需要调整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具体而言,应选择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统筹协调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系统的功能发挥与结构优化工作。
(二)利率政策的扭曲
政府在利率方面的抑制是金融抑制现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的利率由央行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适时调节得出,再传递给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他银行没有制定利率的自。这种利率政策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具有浓厚的行政意愿,无法反映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变化,导致了信贷配给制度的存在,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形成供给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金融资源配置制度失衡
现代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千差万别,而机构改革的举措虽不少,固有的问题却总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应的功能实现途径,农业发展对某些金融功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过度集中于某一途径来实现融资,而某些金融功能又发挥过度。其结果必然是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受到损害。所以,对农村金融体系所应承担的功能等基本问题的忽视必然会导致偏离改革的终极目标。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的改革重点是建立能够发挥最优金融功能的制度。
三、以金融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应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确保农村金融体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自我发展、自我调整,来满足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农村金融需求。金融制度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形成竞争性金融主体
要突破农村金融供给的瓶颈,解除农村金融供给抑制,就必须消除政府过度干预金融发展的积垢,引入竞争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就必然会打破农村信用社的低效垄断,通过利益各方的博弈演化产生适宜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造竞争性的金融秩序;引入竞争机制,就需要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逐步消除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适当地发展民间金融,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的供给总量。
(二)完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机制
除了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之外,还要根据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对现有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整合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首先,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信社可以多种组织形式存在:一是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二是在经济较发达和次发达地区,建立合作银行;三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真正的合作金融。其次,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职能,进一步增加支农专项贷款,拓宽支农再贷款发放范围。再次,深化农业银行改革。农行未来发展仍要处于农村与城市业务并存的局面。在服务“三农”的政策补偿及配套机制建设方面,国家应从财税政策及资金支持上给予适当风险补偿,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农行为“三农”服务。实行财政专项补贴。运用财政杠杆,建立对农业信贷投入的补偿机制,在银行商业化与地方经济发展政策间谋求平衡。
(三)逐步放宽利率约束制度
农村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农村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但在我国,由于农村金融体制发育仍不健全,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农村利率波动失衡,影响农村金融体制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我国农村应逐步推行市场化的利率,使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上升、适度放宽信贷管制,激励正规金融机构增加资金供给,是解决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同时有利于降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解决因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管制造成的部分非正规金融机构利率虚高,促使农村利率达到统一,使农村市场的实际利率真实的反映农村资金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因此进一步放开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资金供求双方根据法定利率为基准,实行风险和交易费用加成定价方法,充分发挥利率的资金配置作用。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是培育农村金融竞争性市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过程,是农村金融深化的基本思路之一。
(四)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各类金融机构应该深入研究农村金融的发展规律、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资金需求特性,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开发贴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安全、便利、质优价廉、多样性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为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创新业务管理流程,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流程、简化信贷手续、降低信贷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出一系列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理财、咨询、网上银行等综合产品;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保障体系,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散与转移制度
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体系,能够分散与转移农村金融风险,进而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使金融机构可以持续增加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放。健全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引导农村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建立联系机制,共同解决经营风险和农民投保的承受力问题。
1.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门机构,完善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简化理赔程序,逐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建立支持农业保险的政策体系,将农业保险纳入农村政策扶持体系。对农业保险业务税费予以减免优惠,允许其在税前列支农业保险准备金,对经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
2.完善贷款担保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中介组织,建立政府扶植的、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可以尝试建立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组建农业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提供担保。针对农村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应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展农村抵押担保制度创新。
3.加强农业立法、改革农业制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制定了大量的农业和农村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但也由此造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局面。为此,我们需要一部专门的农业法律,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生产,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落后的农业制度。同时,也必须制定《农业保险法》,明确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政策性保险的经营主体、受益主体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要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和职能,准确界定农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范围。其次,完善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规、法则、条例,要以立法的手段保证农险保费的全社会筹集,保证税务机关或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依法追缴保费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施文艺,李卫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体系探讨[J].特区经济.2009(07):162-164.
[2]申维娜,孟彦军.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当代经济,2009(02):86-87.
[3]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完善贷款担保体系.
[4]冀贺强等金融抑制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04):61-63.
Abstract: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concerns farmer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speeding up, it has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mechanism,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which need to reform. Whether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s successful or not directly impa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m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It is significant to make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iming at the situation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shortag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与发展
Key word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business management mode;reform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29-02
1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经过多年艰苦发展,农村信用社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力决定了一样事物生存,要生存就要求发展,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和弊端,总结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产权机制。通过对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的研究,同时系统地吸取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研究成果,深刻剖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对于我国如何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意见。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研究和了解,进一步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具体工作。使我国农村这一局部金融力量,对全国金融体系快速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扶持的重心,在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更好地发挥天然优势,进而巩固和扩展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领域,也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
2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2.1 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投放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县域和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合计资产总额突破10万亿元。分地区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中的50.3%集中在东部,其他地区增长较快,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分别增长25.5%、26.9%和17.0%。
2.2 增资扩股工作取得成效,并开始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2.3 小额信用贷款增加,支农力度加大
3农村信用社存在以下问题
3.1 贷款额度偏低为避免风险,农信社原则上已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户担保贷款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省多数地区的农民资金需求已经从生活脱贫型、简单生产型转向规模化生产型。
3.2 贷款范围过于狭窄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全国农业生产逐渐从基础粮食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等领域向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等非传统领域发展,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局限于从事粮油基础作物生产的农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发展的进程和农民创收。
3.3 受农村环境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业务品种单一现在大多数农信社只能提供传统的标准型产品供客户选择,即负债业务只有定期、活期存款。
3.4 缺乏广泛宣传,业务推广受阻由于信用社员工能力高低不同,使其中间业务存在宣传不连贯性。多数员工经营观念属于被动状态,应及时转变并摆正位置。
3.5 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农信社员工应坚持不断更新知识,尽快适应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速度,使信贷业有其快速发展的空间。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纳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员工素质教育和能力技术培训,提高现有员工基本素质,优化员工结构,将培养高素质善管理的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培训工程。同时,在内部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形成新的人事用工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4解决对策
4.1 完善合作金融法律体系完善的合作金融法律体系可以给予合作社及金融政策上的扶持,是现代各国发展的普遍思路。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有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责任,而资金投向风险大和历史落后的局面导致金融法律体系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从而农村信用社发展带来许多阻碍。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口与劳动力基础发生了快速变革,传统的农村社会形态逐步瓦解,农村社会加快转型,表现为:传统小农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居民老龄化群体比重迅速增加,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在城市及城市周围,非正规居住的农村流动人口大量积聚。这就导致了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的减弱,家庭养老面临挑战,集体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储蓄养老保障功能不足。为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则成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
选题的科研现状及前沿水平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它是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和其它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处于早期试点的发展体制阶段,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尚未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本文借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的一些做法,力图在我国农村解决农村居民养老方面做点探索。
参
阅
文
献
【1】唐钧《问题与障碍: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政策思考》宁波出版社 2003年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小编著《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
【3】黄黎若莲《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服务需求》《学习与实践》(武汉)2006.12
【4】刘子兰 《养老金计划挤出效应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6.12
【5】周德民《长株潭沛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探析》《社会保障制度》2007.4
【6】宋斌文张琳《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实践与探索》《农业经济问题》2006.11
【7】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经济学家》2005.5
【8】樊天霞、徐鼎亚《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困境与出路》《上海经济研究》2005.6
【9】许雄奇、赖景生《21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构想》《农村经济》2005.4
【10】武深树、邓真惠《构建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当代财经》2004.1
【11】姜木枝、张朝蓉《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计生纯女户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2008.4
【12】郑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困境反思》《保险研究》2007.11
总
体
构
想
和
写
作
提
纲
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年了,城乡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城乡差距却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缩小,特别是城市与农村在养老问题上,城市里职工退休后有国家和企业发放的退休金和社保基金及低保金,老人可以免除生活无保障的在家里自己与儿女或到养老院安度晚年,可以说养老问题已基本解决。而农村的老人,由于多种原因这一问题已十分棘手的摆在了各级政府面前,应该下大力气给予重视和解决。基于此,进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一、建立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农村社会形态处于快速转型期
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减弱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二)影响因素
三、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一)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1、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了重大创新
2、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3、区镇联动,有序推进
4、宣传有力,补贴到位
(二)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加快建立社会统筹的基本保障制度框架
2、推进保障形式和补偿保障模式的创新,将农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相结合,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3、加快解决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障问题,着力提高保障水平
4、推进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5、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发展政策
农村会计队伍建设专业素质
一、黑龙江省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整体专业素质偏低
农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对专业素质高的农村会计人员的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应运而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村级组织的人员更迭使得农村会计队伍里面出现了未经系统培训就上岗的人,这类人缺乏专业素养和基本能力。这类“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会遵循往届的工作经验,在财务处理上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根据自己的直觉的偏好来处理。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的专业水平过低导致从业人员对农村财务管理不明晰,从而约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从业人员流动性强
在我国在城乡二元制的经济结构体制下,农村的会计工作及财务工作均被排斥在体制外,农村会计从业人员大多以临时聘任为主,导致农村会计队伍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比例高村报而因为村级组织的换届选举使农村会计人员更换频繁,而临时聘任的会计在整个从业队伍中占半数以上,加之待遇的差异化,无法从根本上确保会计队伍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农村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3、培训基于力度不够
农村会计从业人员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会计人员相比,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的会计实践能力和农村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还要求掌握了解农村工作情况与农村农业政策。事实上,有多数人员在上岗前未接受过任何从业培训。而就现有的会计从业培训而言,教育内容多数是关于会计理论知识和财务软件操作,针对农村农业政策、法规的培训尚属缺乏。因此,对农村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还不够到位,其辐射面应进一步扩大,其培训内容应更具有针对性。
4、财务监管缺乏规范
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村级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与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还有很大差距。会计本身具有监管职能,而当今的政府在对村级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导致村干部们往往会忽略村民需要而只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自身习惯进行财务工作,现金无法及时入账,会计处理难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的效果也没有发挥出来,从而缺少了对于村会计工作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二、黑龙江省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意识的淡薄
《会计法》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必须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基本职能。至今,在农村会计队伍中竟然还存在相当数量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在农村会计工作中绝大多数尚停留在“簿记”水平上,严重缺失会计监督基本职能,反映出农村经济社会的会计法律意识淡薄。
2、会计工作基础薄弱
在农村会计队伍中,会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从业人员缺乏先进的工作经验,而对会计基础工作执法检查和信用也没有有效推进。从财务处理模式上看,手工记账的模式仍然普遍存在,会计电算化未能普遍推行,导致低效。从工作态度上看,农村会计人员在既缺乏创新服务的理念,也鲜有与当地特点结合的管理手段,缺乏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引导激励机制。
3、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充分
按照新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从整体要求上来看,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需求较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农民对建设的认识和行动有着极大影响。然而,单就农村会计工作和农村会计队伍的管理而言,相关行政部门并未把其列入议事日程,尚未制订相应法规使其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致使其在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出现了空白。
三、黑龙江省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的优化建议
1、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新时期下,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必须实现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首先就要从村级会计的聘用制度着手,具体落实到选聘和上岗制度上,加强对无证上岗现象的管理力度,通过选聘机制的完善,从源头做到提高农村会计从业人员的竞争力。各部门和村委要立足实际,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一经录取,则通过异村委派、考选聘任、联村记账等会计职业化管理方式统一管理。村级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兼具专业性和技术性,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村级必须取得会计证、农村财务会计上岗证等相关证件后方可工作。
同时,要加强上岗会计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要求村干部带头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结合普法宣传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努力将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置于完整合理的法律框架内,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对农村从业人员要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界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责任人,确定造成过失和过错者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农村会计的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农村会计人员必须懂法、守法,以法律为原则,要恪守职业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诚实守信,不做假账,做一名真正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职能。
2、明确农村会计工作管理规范
村财务要公开透明,对财产的有效管理要及时公开。面对广大农村资金短缺的现状,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旧有观念,学会变通,不能把农村财会工作放在一个封闭的思路里面;其次要重新界定、全面认识村级会计工作,村级会计的职能要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即:村级会计不仅要发挥其“管财”职能,帮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好账,做好“节流”工作,更要扩宽思路、更新观念,尽职尽责。村级会计要积极学习,将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先进思想引入到村级财务工作中,使基层财务工作更加畅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自然、地域等优势,在充分进行相关项目可行性评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休闲旅游业、资源勘探业、农副产品种植、研发、深加工的一条龙产业等,切实提高集体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将集体经济带入良性发展轨道。可由政府部门或所属的村级组织授权,依照相关的法律好章程成立农村会计行业协会,从而实现成员们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同时接受来自政府部门和同行的监督与指导,从而实现农村会计队伍的自律、健康、稳定发展。
3、建立村级会计激励机制
适当的激励和惩处制度对农村会计队伍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激励角度而言,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应趋于平等化,有条件的乡镇可为其村级会计购买养老保险或发放退休补贴,妥善安置离、退任人员,提供长期保障。同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引导应届大学生、研究生从事村级财会工作,从而扭转农村会计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从处罚角度而言,对于枉顾法律法规、出现重大错误的会计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给农村集体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的还应追究其经济责任,必要时移交相关司法机关。
4、健全合理有效培训教育机制
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差、年龄偏大都是农村会计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各级部门应从学习服务的理念考虑,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会计队伍培训教育机制。通过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农村会计行业队伍内部要树立学习提高的观念,积极鼓励扎实学习专业技能,强化业务操作能力。在培训内容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课程,既要有会计理论知识的培训,又要有具体操作的指导,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农村政策的培训,循序渐进。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验收成果,秉承着公正的原则,从而确保培训教育机制的完善。参考文献:
[1]张仁华,张品兴.进一步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0).
[2]黄青.加强农村会计人员素质建设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9).
[3]王仁雪.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农民问题,2016(3).
关键词:效益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工作措施;福建福安
效益农业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院一是品质优良。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在营养价值方面更优,在食用口感与外观形态方面更好,更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二是品种结构优化。为了适应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品种结构优化事关重要,要尽力做到名、优、特、新的不断更迭与发展。三是生产结构优化。生产结构优化是指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原料农业向成品农业不断转型优化。此外,通过降低单位产品所使用的人力、资源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最终实现小投入获得高产出的高效益目的。四是科技和管理创新。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使农业生产不断顺应生产者的主观意志,在自然面前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发展效益农业是促进福安市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福安市发展效益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福安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从效益农业的品质、结构、效益、科技和管理这几大内涵要求来看,福安市具备发展效益农业的良好外界环境以及内在基础,主要体现为院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福安市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地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非常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在内在条件基础方面,福安市早在几年前就布局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已经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群,已成功建成优质农业产品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市委市政府大力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现代化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因此,福安市发展效益农业大有可为,市委市政府应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效益第一的理念,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狠抓工作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布局工作。
1培育优势产业,夯实发展效益农业基础
发展良好的效益农业,需要有优势产业为根基。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已具有主导产业,分别为生姜、葡萄、茶叶、水产、水蜜桃、家禽家畜、芙蓉李以及无公害蔬菜。但由于地域、资源、气候等条件的差异,具体落到乡(镇)时优势产业就不尽相同,如沿海平原地区与内陆高山区海拔差距大等,各县(镇)对于其他兄弟乡(镇)的成功案例,不能盲目模仿照搬,应该因地制宜,以实地优势为契机,确定自己的产业重点。各乡镇选择1~2个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围绕1~2项主导产业,创建一批龙头企业的思路,通过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体经济不断发展,真正形成区域块状经济带[1]。
2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发展效益农业提供动力
农业的研究和创新,要从四色支柱产业,即绿色农业(种植业)、蓝色农业(水产养殖业)、黑色农业(家禽家畜养殖业)、白色农业(食用菌业)中深入开展研究,并从中筛选出适合福安市地理、气候特点的高效农业项目进行推广应用,取代传统低效农业项目,使农业生产获得高效、农民增收。其次要进行示范园区的推广与建设。不断完善、提高现有农业科技园区,其中溪柄农业科技园区要力争成为省级科技园,穆阳观光农业科技园区要着眼于与白云山冰臼、溪塔葡萄沟及穆阳水蜜桃结合形成适度规模的亲水游态势,把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再次各乡镇要根据产业需要,抓好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农民用科学技术改良种植、栽培方法,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抓好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曾有报道院海南槟榔经深加工,效益增加40倍,产值达40亿元;椰子经深加工,效益增加6倍。福安市农产品基地不少,如何进行深加工增值增效,大有文章可作,必须开展创新研究。此外,进一步推动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进度,标准化优势产业产地环境、生产操作规程,以及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以及产地标志管理规范,实行从野土地到餐桌冶全过程质量监控,树立绿色品牌形象,加速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步伐。
3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发展效益农业的关键
首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依托福安市良好的地理交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在交通枢纽地带建设一批高质量农产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如目前福安市已建的野闽东特产OAO冶示范街;并大力发展电商业,进行网络销售。其次,建立完善的产业中介体系。以发展民间流通协会以及专业技术协会为契机,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大学生回乡创业力量,把具备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选派到协会的主要岗位中,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以农民利益为本,建立起一个服务农民、利于农民的民间流通组织。最后,将营销放在重要位置。农产品市场构建的同时,要注重品牌宣传的重要性,通过在沿海大中城市积极参加和举办大型农产品展示推介会,如茶叶推介会、葡萄推介会、水蜜桃推介会等,提升全市农产品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2]。
4把扶持高效农业的奖励政策作为发展效益农业的抓手
福安市委市政府要制定一些发展高效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发展茶叶产业、葡萄产业、生姜产业、水蜜桃产业、水产养殖产业、家禽家畜、无公害蔬菜、芙蓉李种植与加工等主导产业的特色基地,引导农户进行连片开发、集约化经营,提高效益。重点扶持带动农户能力强、技术开发能力强、市场开发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养殖专业大户、营销大户、致富带头人,依托他们多年来的生产技术、生产基地,帮助青年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的操作要领,带动青年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特别是可以以福安市现代农业企业协会为依托,以现代农业企业为载体,对于新发展茶叶产业、葡萄产业、生姜产业、水蜜桃产业、水产养殖产业、家禽家畜、无公害蔬菜、芙蓉李种植与加工等主导产业,能连片形成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企业或专业大户,分别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或补助;对其水产养殖产业、家禽家畜养殖专业大户也制定奖励扶持措施[3]。
5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效益农业保驾护航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不断适应经济发展趋势,为全市农民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可从以下几方面布局具体工作院一是做好政策建设。首先,积极探索集约化生产环境的营造,建设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利于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其次,制定公平、公正的农业经营发展规则,提倡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最低收购保护价、风险基金、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方式,使农产品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良好、紧密的利益关系。再次,提升法制法规的法律效力,从政策上降低单方毁约或卷款逃跑现象的发生。二是提升农业科技技术含量。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健全、延伸农业经济信息网,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产品企业及农民,使其第一时间了解农业发展动向。探索与创新农技服务机构的改革,通过多种鼓励、刺激方式,让专业人士加入到农技服务机构中,增强农技服务机构的技术能力,为全市效益农业长足发展提供动力。三是做好农业金融保障服务。建议市委市政府与多家金融企业协商、签约,对市场效益、前景好的龙头企业、生产大户给予一定的金融扶持;完善信贷机制,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小额贷款添加鲜活血液[4]。
6参考文献
[1]周海玲.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4)院3-4.
[2]李奂莹.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5(11)院37.
[3]张国维.浅谈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4)院5-6.
关键词:甘肃;实用技术;培训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为了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更快实现农村产业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逐渐得以发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使农民掌握丰富的科学技术,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获得技术带来的效益。当前,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效果不理想,实用技术培训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技术的应用水平。因此,本文对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以供参考。
1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1.1 农村实用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保证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今,传统的以人的劳动力作为第一要素的时代已经远去,当前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来提升生产力。因此,实用技术培训就可以充分保证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1.2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当前,随着农村的不断改革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逐步形成了以农、林、牧、副、渔以及建筑业和服务业多种产业结构并存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因此,要想使广大农民成功过渡到现代农村产业结构,就要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从而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培养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永不脱产的实用型科技人才,保证现代农业技术的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2 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内容过于单一
当前,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培训内容单是其中较为显著的问题之一。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技术层面,适用性较差,难以适应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当前,甘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除了农业方面技术需求之外,对第二、三产业技术培训覆盖面较窄,因此农民难以受益于实用技术培训,并且,由于缺乏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使得农民缺乏开拓产业的信心,阻碍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除此之外,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过于理论化,农民大多文化程度水平较低,纯理论培训内容使农民难以充分掌握和接受,由此降低了培训的效用。
2.2 培训普及面有待拓宽
当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面较窄,培训仅仅针对一些有需求的农民,这就对农村实用技术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培训难以在所有的农民中开展,就使得大部分农民由于不能真正认识到技术的重要作用而止步于农业科技化,因此,就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损失。除此之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过于重视技术层面的培训,而对经营管理的培训涉及较少,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推进,经营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民逐步从生产者过渡到管理者,因此农民就需要更多的掌握经营管理的实用技术,保证经营的顺利进行。
2.3 培训缺乏组织体系的建立
在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培训过于松散,没有固定的培训地点,培训设施过于简陋,组织水平较低,培训缺乏系统体系的构建。因此,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农民很少能够自主参与培训的过程,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一些实用技术培训的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理论水平严重与人文素质相脱节,造成了培训教师与农民学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因此,农民难以充分理解理论化的培训内容,使培训技术难以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再者,一些培训组织效率低下,培训的教材更新缓慢,一些当下不适用的培训技术仍然出现在培训教材当中,培训过于形式化,导致农民对培训缺乏热情,难以充分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
2.4 培训方式缺乏多样化
除了理论培训以外,在特色产业生产过程中,缺乏专家型的技术人员在实际生产的关键环节,现场指导农民掌握新技术,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帮助农民更快的掌握实用技术。
3 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发展的建议
3.1 扩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度
针对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就要扩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覆盖面。要在每个农村设立固定的培训基地,并且针对培训内容的特点进行分层培训。在培训的初期,可以不断给农民渗透常规农业技术,使农民逐步了解农业技术的精髓;再根据农民具体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的推广,从而增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适用度。在培训班级的设计上,要争取在每个农村建立一个培训班级,从而使农民切实参与到培训的过程中,加大科技的推广力度,使培训逐步正规化和系统化。
3.2 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
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过程中,要改革培训的教材,充分保证教材的质量,要提高培训人员的素质,从而使培训内容更贴近农民需求。针对培训教材,要根据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修改,要剔除已经过时的技术,引进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从而保证实用技术培训可以为农民提供指导作用。要优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教师,使教师在具备技术水平的情况下提高沟通能力,从而便于培训教师把理论化的科技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使用效果,切实为农民创造效益,真正使农民分享科技成果带来的收益,并且激发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使农民乐于参加到农业技术培训过程中,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3.3 让当地的多余劳动力在生产现场学习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有计划的让当地的多余劳动力在苹果、反季节蔬菜、肉牛养殖等生产现场学习。例如:在苹果生产疏花、蔬果、套袋、修剪等关键技术环节,组织幼树果农到丰产果农的果园打工,既解决了果农劳力不足的困难,又使非果农掌握了苹果树生产的关键技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他们远赴外地打工的路途幸苦。
4 结语
三农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真正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使农民增加收入,有效解决农民收入过低问题。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现状就要求加大培训改革的力度,从而真正发挥实用技术培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力的提高,改善农民收入状况,解决三农问题,逐步建立城乡和谐的社会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守聪.探索具有我国特色农民教育培训途径[J].农民科技培训,2012(03).
[2] 杨亚琴.桃源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民科技培训,2012(03).
[3] 刘广强.构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J].农民科技培训,2012(03).
[4] 张也.新形势下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2(02).
[关键词]农村经济 存在问题 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售协会等。
3.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李玉凤,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2]吴,何民捷.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2008(11).
关键词 林下经济;现状;作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12-01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国土总面积为3 143.85 km2,耕地面积15.33万hm2。境内有黄土丘陵、河谷山川、土石山地3种地貌类型,海拔1 688~2 633 m,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降水量40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5.3 ℃,平均无霜期130 d,光照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总时数2 322.3 h,日照率53%。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以浅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的基本特征是有机质含量低,氮磷不足,钾元素含量较丰富,耕地土层深厚疏松。总的自然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少”。
1 发展现状
西吉属经济落后的山区县,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受环境的影响,广大群众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建国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等工程,由于在工程的建设当中,只注重生态效益,忽视了林业后续产业的培育,因而林业收入几近空白,农民守着青山无钱花,生态工程成果巩固困难。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等林业建设工程。西吉县委、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争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3年底,已完成退耕造林4.38万hm2。在工程实施当中,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探索林药、林草、林果、林菜间作种植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资金的制约,林业产业结构单一。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固原市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投入大量的财政支农和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发展林下产业经济,这为西吉县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2 发展林下经济的作用
2.1 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吉县属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县,经济发展落后,按照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当前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目前农村的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结合,可以使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家发展林下经济,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2 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工业强县是西吉县经济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发展工业必然要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西吉县属干旱地区,热量丰富,日照充足,林业用地占全县幅员面积的20%,工业缺乏原料是制约发展的根本。充分利用林地,开展林下种植、养畜,为新建的闽宁工业园区的食品公司提供原料;开展林下种洋姜,为发展生物质能源工业提供原料;林下种药为医药企业提供原料。
2.3 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了恢复植被,优化生态环境,西吉县实施了一系列国家林业工程造林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但大量的植被得以恢复,而且林业产业建设取得规模化发展。通过积极开发林下资源,使林业产业得到补充,同时也是林业体系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荒山荒地逐渐减少,林区面积增加,但是同时林下空间未得到有效利用。林下产业种类多、前景广、效益好,是新时期林业产业发展的又一朝阳产业。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在保证耕地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林下经济,如林下种植药材等作物(药用牡丹、金银花、洋姜等),林下畜禽养殖业(乌鸡、珍珠鸡、生态鹿、生态羊等)。同时,利用养殖的畜禽,发展林下种草―养殖畜禽―畜禽粪便―沼气―沼渣―种草的生态循环经济[1-2]。
2.4 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历史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游客。随着假日的增多,居民休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建立近郊农村现代林农生态模式的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可以满足游客返璞归真、崇尚回归自然的需求[3-4]。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林农区的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统一起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不但为西吉县提供了新的旅游项目,而且宣传了生态林农科普知识,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采用现代林农业生产模式,加大科技兴农力度,调整和优化村经济结构,进行山水林农综合开发,通过示范园的建设将林农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林农生产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5-7]。
3 结语
西吉县利用退耕还林,发展林下养殖、种植的合作社有5家,通过流转农户的退耕还林地,发展林下生态乌鸡、珍珠鸡、生态鹿等养殖,开展林下种植金银花、药用牡丹、洋姜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户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走向致富路。笔者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知识的示范指导,并联系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林下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示范效果。
4 参考文献
[1] 赵萍.固原市原州区林下经济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4-216.
[2] 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3]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3):21-24.
[4] 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47-49.
[5] 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0(4):57-59.
内容摘要:在我国目前的三大产业发展中,农业属于弱势产业,而以农业为依托的农村中小企业属于弱势企业。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融资难,同时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信贷结构单一化和垄断化问题严重的状况。本文主要针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融资环境以及政策导向与机制的现状,最终尝试提出解决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农村中小企业 融资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相对于其它产业建设的滞后性,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无法适应中小企业多层次的融资要求。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下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情况及成因的探究,为拓宽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同时带动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提出解决思路和方向。
供给型抑制的农村金融体系
麦金农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指出:传统货币理论的假定基础只适用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不成立。在发展中国家,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的货币化、商业化程度都比较低,资本市场缺失;金融市场处于割裂状态,金融领域实际上是“二元结构”,即现代化管理的大银行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市场中小规模的钱庄、当铺组织等相互并存。这就是金融抑制理论。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正规性金融组织与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两大类。目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等。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双重供给不足,即由机构总量、资金总量不足决定规模性不足和正规金融部门地域布局城市化、业务倾向非农化导致的结构性不足,这正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供给型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
我国供给型抑制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金融机构在区域布局和城乡布局上均呈现失衡状态。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较小,农村商业金融欠发达问题明显,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尤其是信贷供给水平较低,西部金融区域布局问题也较为严重;中部作为粮食的主产区,虽然已经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农业发展银行与农村中小企业间信贷对接程度较低,而随着四大银行淡出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来源单一限定为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供给。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的供给型金融抑制问题更加严重。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需求与服务不对称。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地区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突出。我国农村经济已经体现出多元化结构,对金融需求的层次多元化也逐渐体现,单一的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的缺失不能满足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成为制约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桎梏。现有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并不面向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能提供储蓄服务而不提供贷款;农业银行虽然有涉农贷款,但主要是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很少向农户贷款。随着四大国有银行撤并农村分支机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化程度日趋明显,过多的农村信贷需求集中在尚未形成金融网络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可见,能够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组织资源短缺,是造成我国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一个制度性原因。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信贷支持少。2007年统计数据,我国私营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比重约为12.9%,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比重仅为7.2%。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程度可见一斑。
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对此作为有限,这使得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仅限于尚未形成金融网络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而正在农村兴起的非正式金融机构虽然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作用巨大,但是却处于非法状态。
自有资金缺乏。由于农村中小企业缺乏长远和先进的战略管理理念,因此占据农村中小企业大多数的家族式、作坊式的生产使得这一类企业更注重分配,而忽略了扩大规模与提升实力的要求。随着业主资本的不断增加,企业的内部留存比率较低,当企业需要扩张和发展时,自有资金缺乏就成为制约其融资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环境、制度成因探究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资源稀缺、供给不足的尴尬局面。这些与农村中小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以及管理理念固然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们更应当关注制度层面的成因,以此作为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成因基础。
农村金融市场秩序问题。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应该是具有竞争性的金融机构,而随着四大商业银行逐渐减少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设置,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在投资上的政策导向性过强,这都直接导致出现农村金融市场被农村信用合作社所垄断、信贷机会大幅减少以及融资竞争程度降低等问题。同时,目前农村地区大量存在着非正式的融资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对于这一类融资机构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难易程度。
产业政策影响。由于农村中小企业以农业产业为依托进行经营,因此其发展与农业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在融资上,只有符合国家宏观农业产业政策才可能获得更多的信贷机会,而随着国家宏观调控采取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大量农村中小企业因为无法取得贷款或土地而无法进行各类投资,这样就会导致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链发生断裂。
信用社税收政策影响。与国外的税制相比,我国银行业税收负担较重,作为目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重要一环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了避免较高的税收负担,会限制利润率较高的贷款发放,这从绝对量上减少了企业的融资机会。
贷款抵押机制。当前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多为抵押和担保贷款,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对农村中小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目前我国担保企业从整体来看缺乏规模,同时作为农村中小企业其获得担保的能力较弱、机会较小、抵押物价值相对有限,并且由于我国所有制和政策原因的限制,部分资产无法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这也严重减少了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机会。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思路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首先,要尽快调整金融布局的地区性差异,对于以农业为依托的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要尽快建立与金融需求配套的金融系统。其次,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资金投入;中国农业银行要加强对农村市场有效金融需求的服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行应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降低都不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因此要在新的层面上重新发挥上述两家银行对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作用。最后,合作金融应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形式,应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现实,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出台适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活跃力量,而农村中小企业以农业为依托的特点更加有助于增强农业经济的活力。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在政策制定上要特别注意对农村中小企业的界定,一定要与农业有关并以农业为依托。以防止个别企业钻政策空子,利用政策对农业中小企业的倾向性占用信贷及其它资源。
对支持符合上述政策的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贷款给予税收优惠。为了防止信用社或其它金融机构为减少税收支出而减少贷款基量情况的发生,国家应当制定与之有关的配套税务政策,提高信用社等信贷机构对向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从源头上提高农村的信贷供给,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针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特征开发新的信贷担保机制。这主要是考虑农村中小企业可提供抵押不足或担保有限的特殊性,可以考虑增设新型农业保险组织,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在提高农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开辟新的贷款保证措施,以增加农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机会。
参考文献:
1.童雄杰,林国妙.立足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J].经济师,2005(12)
2.文建勋.目前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难点及建议[J].企业家天地,2005(12)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与*为邻,西接*、*,北为*、*。乡驻地*村,离县城37公里,总面积51.9平方公里,*年底,全乡辖8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865户,总人口2518人;完成国税680万元,完成地方财政237.6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1.75亿元,其中全乡粮豆薯总产444吨,粮食单产30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990亩,蔬菜种植面积1800亩,年产蔬菜2700吨以上;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800余人(次),创收800余万元。农民收入也得到逐步增长,*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395元。
二、基础设施现状及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乡共有30个自然村,865户农户。近几年,在我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加快发展、富民强乡、建设新农村”为工作主题,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得到明显加强。
道路:全乡8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已经全部硬化,其中5个行政村已经达到准四级标准。
供水:共有589户农户由村统一供水,占总户数的68%;276户农户是自行解决饮水,其中只有27户农户的饮用水来自水塘溪坑。水质检测过的312户,占总户数的36%,从未检测过的553户,占总户数的73%。
供电:在全乡30个自然村中通电自然村26个,838户,未通电4个自然村,27户。未通电的4个村是已经有下山移民或近期即将下山移民的村庄。其中有22个自*年以来已经进行过电网改造,并且目前已经基本符合生活需要;后甲村虽然自*年以来没有进行过电网改造,但近期已经有计划并准备实施。其余7个自然村39户农户*年以来未改造过,但农户认为已适合生产生活的需要。
交通:3个行政村通社会营运车辆,其余6个村既不通公交车,又不通社会营运车辆,这主要是指该行政村没有穿村而过的的营运车辆,村民外出不方便。目前8个行政村已全部通邮政,村民收寄信件可足不出村。
电话:共有23个自然村和808户农户能够通固定电话,5个自然村329户农户能够通达移动电话信号,分别占总数的93%和38%。目前共有7个自然村还不能通固定电话,涉及农户57户;有25个自然村未能通达移动电话信号,涉及农户361户。这些自然村和农户主要分布在较偏远的小村庄。
广播:共有12个自然村和586户农户可通有线广播,分别占总数的40%和68%。有将近一半以上自然村未通有线广播。
有线电视:共有5个自然村和329户农户能够通达有线电视,分别占总数的17%和38%;反映不能通达有线电视的自然村有8个,涉及农户60户。
调查结果表明,在我乡农村村庄总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反映在:
环境卫生治理不到位。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垃圾有4个自然村和310户农户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县域统一处理,即运到小盘垃圾中转站。其余26个自然村和555户农户未作任何处理。全乡只有13.3%的自然村和35.8%的农户已经实施“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模式。全乡公厕只有2所,集中在卢村,实行厕所改造3个自然村,基本实现的只有丁埠头1个村,其余27个自然村还是采用传统的粪坑、粪缸形式。大部分村庄垃圾成堆,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广大农户居住分散,治理成本大;二是大部分农户对生活垃圾处置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不能做到袋装化和集中堆放;三是由于资金不能长期保障,基层干部对该项工作比较消极。
农民用水安全不能保证。全乡还有276户农户是自行解决饮水问题的,占总数的32%,其中有27户农户的饮用水来自水塘溪坑。水质从未检测过的553户,占总户数的73%。全乡8个村的生活污水全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这严重影响到了全乡农民的用水安全,给全乡农民带来了身体上的危害。
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我乡共有442户农户已经安装固定电话,有5户农户拥有电脑,丁埠头3户,溪下路2户,5户全是通过固定宽带上网的。还有18个自然村279户反映不能通有线广播。有线只有5个自然村和329户农户能够通达有线电视,分别只占总数的17%和38%。目前为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到还没有一个村开通,村文化活动室和健身点基本没有,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极其缺乏,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农网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交通和通讯不畅。全乡8个自然村虽然都通上了康庄大道,但6个村没有既不通公交车,又不通社会营运车辆,交通极不方便。另外除了8个行政村通上大路了,其余较偏远的自然村还是只通山路,自然村间道路通达率较差。村民进城甚至到乡政府所在地都很不方便。移动信号只有公路沿线的三个村有,手机使用率较低,群众沟通交流有所不便。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我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我乡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乡文明化和保障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当前,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是第一位。而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如加大对马加坑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乡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东川;干热河谷;农产品开发;成效及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54
东川干热河谷地区主要指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600m以下地区。区域内有可利用土地66.7km2,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是1块别具潜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区。大力推进干热河谷农业开发,是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东川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最终转变为经济效益优势,是实现东川区农业产业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自然l件
东川干热河谷地区主要指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600m以下地区,流域面积399.9km2。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5~22 ℃ ,无霜期285~348d,年降水量600~800mm,年干燥度2.6~3,年日照数2247~2292h。特别在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几乎终年无霜,属于东川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综合条件较好的农业生产区域,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是昆明市发展热区特色农业最理想的天然基地。
2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东川区已初步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其中: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133hm2、金太阳甜杏基地520hm2、早熟3月桃基地200hm2、美国红缇葡萄基地107hm2、酿酒葡萄基地213hm2、金丝蜜枣基地100hm2、红心火龙果基地46.7hm2,辣木示范种植基地46.7hm2,芦笋新品种示范基地13.3hm2,太空蔬菜示范种植基地3.3hm2。
3 潜力分析
气候优势。区域内具有冬季气候温暖、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的优势特点,能使部分作物、蔬菜实现提早上市、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因此,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气候资源潜力。
土地和水资源充沛。区域内有66.7km2耕地可以开发利用,大多数地区均有水源,只需进行沟渠配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后即可满足生产需求。
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东川区有直达昆明的准轨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南进昆明、北入巴蜀提供了方便。贯穿小江河谷热区的龙东格公路和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为加快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打下了基础。
丰富的人力资源。原东川市源于矿业开发而设立,科技文化相对发达。近年来,通过普9教育,农村青年基本都具有了初中以上学历,接受新事物较快,劳动者素质高于过去任何时期,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奔小康的主力军。在技术方面,农业部门有1支强有力的科技队伍。
农特产品市场潜力大。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国家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步伐的加快,给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大城市带来了便捷,使市场更加广阔。
4 存在问题
农业投入不足。东川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规模效应不明显。东川土地分散,产业规模小,很难形成集中规模种植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产品加工、经营层次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基地。
资源配置率低。由于本地区的种植业结构、品种和质量与龙头企业之间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足,从而造成企业加工能力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存在粗加工企业较多、深加工企业较少、产业链短、效益不高等问题。
5 今后思路
坚持“一产做特,二产做强,三产做活,整体做优”的工作思路。
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结合东川干热河谷地区农业特点,在设施农业建设、示范、推广方面有1个新的突破,逐步减少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为特色农产品生产有效利用空间差和时间差创造条件。
优化结构布局,培育支柱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选准项目,突出特色,加大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力度,实现产业调优、产品调特、效益调高、特色调强的目标,尤其要把热区蔬菜、瓜果系列产品等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支撑东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