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

时间:2023-07-19 17:3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

第1篇

一、综合类: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拟重点安排以下课题:

1、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查研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大任务。拟从分析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背景入手,弄清全市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从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培育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2、区域交通枢纽规划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拟通过对我市交通体系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掌握目前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打造交通枢纽城市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3、改善民生的调查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常德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水平不高、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拟通过调查研究,重点围绕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4、深化改革的调查研究。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深入发展不断提供动力。2010年,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抓好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社会事业改革等三大类改革任务。拟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深化推进各类改革的措施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5、维护社会稳定的调查研究。当前影响稳定的因素多,社会管理的任务重,稳定问题是压在各级主要领导头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拟调查了解社会稳定问题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围绕强化工作责任、完善防控体系、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平安祥和社会环境等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6、应对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从2010年元月开始,在全省实施省直县财政体制改革。拟通过调查了解,认真研究政策,提出应对体制改革、确保实现中心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参阅。

二、工业类:

7、积极培育旗舰企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的调研。旗舰企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常德工业经济一枝独大的问题突出,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由此明确提出打造旗舰企业的工作要求。拟从分析工业经济结构入手,重点围绕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加大名品名牌创建力度、培育企业集团和企业公司等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8、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调研。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纷纷处迁转移,这对做好常德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拟从分析常德的资源、产业现状入手,重点围绕有效实施对接产业转移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三、农业类:

9、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情况的调查研究。拟调查了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农户经营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外地的成功经验,围绕进一步盘活林权制度、建立健全林业投融资体系、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10、油茶产业发展研究。油茶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国家专门出台了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湖南包括常德是全国主要的油茶产业基地。拟调查了解国家出台系列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常德油茶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常德借势发展,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龙头企业落户常德,推动全市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四、城市类:

1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调查研究。市中心城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在全面实施省管县体制的大背景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紧迫。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的重大决定。拟调查了解市城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体制机制、行政区划、项目布局、产业配套等突出问题,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对策建议。

12、加强控违拆违工作,加快城市项目建设进度的调研。近几年,常德控违拆违工作不理想,征地拆迁跟不上,已经沉淀了城建项目资金,影响了城市项目工程进度。拟从分析现状入手,重点围绕强化工作责任、完善拆迁管理办法等方面提出思路措施,供领导决策参考。

五、环保类:

13、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环保产业的调查研究。拟调查了解国家出台关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结合常德的实际,找出优势和潜力所在,围绕扩大项目投入、加大资金扶持等方面,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六、科技类:

14、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调研。常德产学研结合创新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常德的必然要求。拟结合常德产学研工作实际,主要围绕培养创新队伍、搭建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等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七、服务业类:

第2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面对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党和政府必须从内需和供给两方面入手,抓住主要矛盾,从而加快推动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削弱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目前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提高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城市经济;影响;有效策略

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其仍然向深度方向发展,主要是依靠国际经济贸易、经济投资、以及金融产业等方面向全球范围内扩展,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有所减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根据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做好防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主要影响

中国城市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由2007年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逐步转变为2008年以来的中国城市经济持续下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其GDP波动幅度巨大成为近几十年来的最大值。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它更是遭到了空前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贸易的影响

2008年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迟缓发展状态,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都逐步萎缩,呈现整体下滑趋势,中国城市经济贸易输出整体下滑;中国城市经济贸易遭到巨大冲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贸易受到了惨重的损失[1]。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影响

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出货值与工业经济发展增速相持平,二者是同步发展,2008年上半年,我国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快速增长和发展的阶段,但是自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我国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和回落,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整体发展速度较缓慢;就全国范围而言,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工业增长幅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城市工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明显下滑。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房地产事业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我国城市房地产事业发展由过去的黄金时期逐渐转变为萧条时期,具体表现为:房地产土地购置逐步下降,开发面积逐步降低;商品房的销售数量大幅度降低,经常出现“空楼”、“鬼城”情况,空闲的房地产面积逐步增加;房地产房价涨幅大幅度回落,很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下降[2]。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财政收入影响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国家宏观经济水平降低,中国城市地方性税收收入也逐年降低,逐月下降,中国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经常出现负值,这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时还影响了城市发展,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企业经济效益明显降低,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国家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出台了颁布了一系列的财政税收减免政策,从而导致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降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由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和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蔓延,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五)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

消费与收入二者是相辅相成、密切相连的关系,如果收入减少了,消费自然而言也会减少,金融危机的到来,使中国城市居民收入降低,因此导致中国城市居民的购买能力下降,例如:房屋、汽车、首饰等奢侈品的购买数量整体降低,直接影响了我国国内内需的整体发展水平[3]。

(六)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到来,不仅使我国经济遭遇“滑铁卢”,同时还导致各大企业、工业行业等领域需求量日益萎缩,我国城市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无疑增加我国劳动市场的就业压力,中国城市新增岗位明显降低;大量农民工失业回到农村;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重等。

二、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策略和建议

现阶段,中国城市经济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因此做好防范金融危机工作、遏制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将短期快速发展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国内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着手,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步创新和转变城市发展的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和收入[4]。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提高城市工业等产业的结构升级和调整,将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到高精尖制造业产业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经济管理模式逐步发展为精细化经济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中国城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使其能够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进一步实现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城市经济贸易、城市工业发展、城市房地产事业发展、城市地方性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以及劳动就业等方面,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是全方面、多角度的,因此做好防范金融危机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从根本上遏制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影响,才能提高我国城市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逯进.陈阳.郑立民.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的影响———以青岛市为例[J]-城市.2011(5).

[2]李杰,王从盛.金融危机对江苏省实体经济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3]刘荣增.后危机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发展研究,2010(09).

[4]王学峰经济危机背景下企业理财方式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第3篇

中国-亚欧博览会;城市经济;乌鲁木齐

F0615A

曹艳杰(1985-),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引言

根据一般经验性判断和西方会展业发达国家的数据统计,会展活动本身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对主办城市的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通过已有的学者对新疆会展经济的研究得知,有关亚欧博览会及其前身乌洽会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对比借鉴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定量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深入剖析中国—亚欧博览会(亚博会)对乌鲁木齐经济的影响机理,为政府有关部门更好地利用亚欧博览会平台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对城市消费增长的影响

会展活动为企业营销产品提供了良好平台,为生产者和需求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产品市场信息,可以引导消费趋势并创造消费需求。在会展活动中参展商对新产品进行推介,最终达到重组并优化消费结构的目的。此外,会展活动将参展商、购买者和展会观众聚集到一起,一段时间内形成巨大的人流,从而给住宿、餐饮、交通以及旅游观光等许多相关服务产业创造了商业机会。

(二)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刘易斯·卡布罗(2002)指出,产业结构作为会展业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培育会展品牌的先天优势,会展业只有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带来长久的利益。会展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要素整合能力,其发展直接扩大和提升了第三产业,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三)对城市经贸合作的影响

举办经济贸易类展会活动可提升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内外贸易发展,通过构建商贸服务平台,可形成资本、信息和商品的交流和交易网络的扩大,最终实现对外贸易的增长效应和扩大投资效应。此外,城市通过举办大规模、国家级的展览会议,可助推外贸成交额的大幅上升和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四)对城市基建投资的影响

会展业的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发展会展业必须建设场馆等相关基础设施,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从而对相关产业起到拉动作用。同时,举办会展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汇集到举办城市,增加了对城市交通和通讯业等服务业的需求。因此,会展活动有助于推动举办城市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五)对城市就业创造效应的影响

金(Kim,2003)等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从会展业的产出、就业、工资收入以及增加值等方面对韩国会展业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会展业与其他出口行业的乘数效应、创汇率和替代效应。结果表明,由于会展业的关联效应,举办会展活动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其它产业的就业机会。举办会展需要大量室内装饰工人,可为其提供大量临时性岗位。

三、亚博会对乌鲁木齐经济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模型分析

1数列的确定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亚博会影响乌鲁木齐经济的机理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就目前看亚博会对乌鲁木齐经济的通过以下途径产生影响:一是通过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二是通过带动进出口贸易从而提升乌鲁木齐对外开放水平来实现,三是通过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众多相关服务产业消费链,提升乌鲁木齐消费水平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而亚博会对乌鲁木齐就业水平和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带动作用则不是很明显。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要重视展馆建设的国际化、专业化、大型化、品牌化以及网络化,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满足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亚博会的发展,实现亚博会与城市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第二,要高度重视亚博会办会质量,即重视参展商与客商的互动情况,尤其在追求经贸成交额的同时,更应关注项目的履约率,保证项目履约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真正促进贸易快速增长,带动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亚博会的平台作用,促进新疆对外开放。通过亚博会加速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进行直接的资本积累,引进先进生产技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真正把新疆“东联西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使亚博会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乌鲁木齐外向型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勇关于会展经济效应若干基本问题的辨析[J]旅游学刊,2009(10):73-82

[2]蔡梅良,钟志平会展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探析[J]消费经济,2009(5):36-38

[3]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梁雪松会展模式与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问题透析——关于广交会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5):50 - 53

[5]高欣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经济的影响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1,8(4)

第4篇

关键词:城市防洪;城市化;规划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3-(页码)-页数

在我国国民经济“十五”计划中,明确的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这就意味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为使城市化建设稳步发展,少走弯路,节省资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必要对城市防洪与城市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1.城市防洪与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通常都是和水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目前有不少大中小城市都是依靠江河而建;江河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环境依托条件。“十五”计划中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将使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城市群明显增加,城市建筑物、道路交通网络、能源与通讯基础设施等建设也必然加快。土地利用、经济增长方式和城乡关系等转换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3个重要转换。这体现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开发地面高程与城市设计防洪高程的结合具有合理性和经济性;体现在岸线、滩涂的利用和绿化带低山丘的科学布局。同时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城区交通网络扩大,城市景观和水环境改善,对城市防洪也都会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城市防洪工程必须与城市化的发展相协调,强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强化防洪工程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的协调与配合,加强城市建设群之间的功能协调与互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构成情况,使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体现出开放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形成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不少城市由于城市防洪规划工作做的深度不够或未做好有关协调工作,流经城市的河流、澳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变成了滞洪纳污水道,岸线滩涂被侵占,河道无序挖沙,堤岸坡人为破坏及坍塌,严重影响河道行洪,致使水位抬高,造成城市严重的洪涝灾害。并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若发生与历史上同等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社会与家庭的财产损失也会大大增加,会严重影响社会与经济发展。因此,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特别是防汛抢险道路的杨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城市防洪首先必须做好规划

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设施,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城市防洪规划工作。根据近年来我们开展广西防洪体系规划工作的体会,深感城市防洪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深入地收集和分析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与布局等方面的现状、预测及规划等方面的大量基础性资料,并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和现场踏勘。

城市防洪规划要按城市现有和将来的城区发展总体规模选择防洪标准。这个标准与城区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布置、岸线利用、供水排水、通讯电力等的防洪要求和防洪能力密切相关,而且要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使城市防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显著,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前期工作,应该列人城市行政首长的重要议事日程。

3.几点意见与建议

3.1 加大城市防洪的投资力度,加快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目前城市防洪规划工作比较被动,工作深度尚需加强。这是由于未认识城市防洪工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的城市虽历年遭受洪涝灾害影响,损失巨大,但仍抱着侥幸心理来被动地开展规划工作,而开展规划时又舍不得支付前期费用,致使规划工作粗糙,达不到规划阶段要求。因此,建议加大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投人,把规划工作做深做细,为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成果。

3.2提高城市居民和各行业部门的防洪减灾意识

由于城市防洪涉及部门多,关系复杂,条块分割,人们对城市洪灾具有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及灾害损失与城市发展同步增长等缺乏认识,故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缺乏统一部署协调发展。使目前城市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建议对城市防洪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由城市行政首长作为一件大事来进行协调理顺,抓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促进城市防洪工程效益的发挥。

3.3协调好城市防洪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防洪建设是直接影响城市发展与安危,洪涝灾害既是自然现象,又是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水环境的结果。随着人口增多、城区扩大、工业发展,影响河道行洪及低洼地排涝的因素不断增多,因此,必须加强城市水土保护、清除河道行洪障碍,不准乱挖河沙等,保护好各种防洪工程设施,以城市防洪工程保障城市经济发展,以城市经济发展促进防洪工程。

3.4 建议加快城市水务一体化的进程

要使城市有限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必须除害才能兴利,水量水质都制约着城市经济。而城市防洪对城市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影响首当其冲。城市防洪排涝与城市供水、城市污水排放,城市湖泊与城市环境等问题急待协调,再不能政出多门,多龙治水了。同时由于大量的城市建筑群林立,下垫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应加强观测,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因此防洪与城市供排水,滩涂岸线开发利用,公路航运网络,住宅道路建设协调,以及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实施,城市水务一体化已势在必行。

3.5加吸城区河道管理

目前,城市建筑群建筑用沙用石(沙卵石)的主要来源是城区范围及附近河道,从河道中采沙弃石,沿堤岸滩涂乱挖乱抛,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和岸坡稳定。有的房屋侵占河滩地长期未能拆除,有的向河道中倾倒大量垃圾、排放污水废渣,有的在河道中停泊大船作海鲜舫或水上娱乐场等,严重影响城区河道水流的正常行洪。必须按《防洪法》及《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进行严格管理好城区河段。

4.结语

城市防洪的标准关系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应眨冬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贵制来做好城市防洪规划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莫定基础。

第5篇

关键词:地铁;经济;城市;经济发展

地铁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避免城市公交堵车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它已经成为人们出行时乐于选择的交通工具。一种新型地铁线路的建设,也会带动地铁沿线经济的发展,由此形成一种地铁经济,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增添力量。基于此,本文就地铁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地铁经济的含义和发生作用的分析

(一)地铁经济的含义

在城市化脚步发展迅速的今天,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出行的基本习惯,并且地铁也成为了连接城市各个中心和周边主要区域重要枢纽的交通工具。从当前我国城市及交通发展情况来看,只有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体系,在城市区域开启地铁服务,才能让城市中的人口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流动,以此保障交通的顺畅。地铁建设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在1863年的伦敦建成的,随后,我国一些发达的大城市也开始了建设地铁的道路,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等。地铁和其它交通工具不同,基本不会受到天气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是风雨无阻的一种公益通工具,它不仅拥有快捷的优势,而且在经济上还缩短了顾客和沿线商家之间的距离,使城市的各个方向都能连接在一起,以此形成一个地铁经济带,也带动了地铁周边地区经济方面的发展,这种现象也被社会媒体称为是地铁经济。简单的说,地铁经济主要就是地铁从规划、投资到建设和运营以及管理维护的各个阶段,所形成和潜在的一种经济市场,基本可以归结为依托地铁来发展周边的经济,以此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二)地铁经济的作用

地铁经济在社会上的主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地铁经济带使地铁沿线的房地产出现增值的情况。很多房地产商将沿线有地铁作为自己售房的一个优势,也被引入增值的概念行列,并且地铁也在各种房地产楼盘的促销内容中处于首页的宣传位置上。一方面,地铁的建设对于房地产的发展是一个机会,交通的便利性带动了当地土地价格的升值;与此同时,地铁沿线的还要跟进与之相配套的各种设施,这种变化让地铁周围的房地产更加拥有了价值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购买房子的消费者来讲,因为在市中心的位置上,房价偏高,对于一些有刚性需求的用户来讲难以实现,那么地铁的开通就打破了这种矛盾,让人们能够在稍微偏远一些的地方购买相对便宜的房源,并且满足自己的交通出行,这种现象大大地拉升了城市外延的蜕变过程,让城市的中心压力减小,逐步向外延扩展,一些周边的地段已经从以往人们眼中的劣势地段变成了优势地段,让购房者能够选择的空间更大,并且因为周边的空气环境比较好,若是交通方便将是人们更加青睐的房地产选择地段[2]。

其次,地铁经济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从城市空间的角度上分析,地铁在通行过程中因为涉及区域的广泛性,并且运营时间的饱满性,为沿线的商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并且给城市的商业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地铁周围已经形成一种商圈,并且和地区经济之间产生互相扶持的作用,带动了地铁区域的消费,也促进了新商业项目的产生,让商业市场出现了良好的循环态势。以深圳的地铁建设为例,在没有建设地铁以前,基本只有屈指可数的商业方面的集中区域,消费者也很少有跨过区域去购买商品,但是在地铁建设和开通以后,不仅扩大了居民的购物范围,而且在地铁沿线中,建设了大约20多个购物中心,占据了整个城市购物中心的50%以上,因此可以说,地铁成为深圳商业发展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元素[3]。

二、地铁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最近几年,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出现与日俱增的景象,并且这种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就某中小城市在2015年夏季的统计而言,汽车已经超过了100万辆。这意味着城市交通将更加的拥堵,尤其是在上下班的高峰阶段,尽管各个城市为减缓这种压力建设了很多的道桥工程,但是因为在交通发展方面没有一个严格并且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也出现了严重滞后的现象,管理水平也比较低,这已经成为制约多个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矛盾所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铁交通在城市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一条根本性出路。地铁工程的建设和开通,让城市对自己的布局和功能区域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和调整,基本以城市区域中心和产业基地为依托,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同时推动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并且以沿线的土地开发为基础,产生新的商业带和经济带,拉动工业、服务业的建设,充分地发挥城市龙头企业以及对外开放窗口性作用,这种地铁的影响意义非常深远。此由可以看出,地铁的建设让人们的出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城市的生态等等变得更加美好[4]。

三、城市发展地铁经济的建议

(一)重视地铁配套工程设备的建设,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

在一些一线大城市中,地铁建设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在地铁建设的后期需要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例如,地铁站台和地铁轨道之间安装安全玻璃门以免乘客在候车过程中出现意外伤亡事件,地铁噪声的减小以免影响城市环境等等。地铁在通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电子售票、站口等指引方向的设置,考虑到残疾人的专用通道设置以及楼梯的升降等等,这样才能在民生方面加以改善,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让城市更加充满关怀,让地铁建设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加深入,树立城市地铁的美好形象[5]。

(二)地铁的管理向着专业化以及市场化方向转变

在现代地铁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地铁领域在多元化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竞争加剧,但是市场主体和市场的竞争机制还没有完善健全,城市地铁建设应该在金融、建设、运营以及多种商业经营方面实行统一的集中式管理,伴随市场化条件的日臻完善,也需要建立起一个一体化管理向着专业化管理方向转变的体系。建议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投资人、还是社会公众,都应该更新思想认识,摒弃政府包揽的旧思想。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改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由直接经营者向市场制度管理者的角色转变。由过去管项目、管企业、管行业变为管市场、管规则。通过事先控制和事后监督,依法对企业的市场准入、价格决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加以管理。另外,各个管理部门要重新定位管理职能和责任分工。国有企事业单位要逐步实现政企分开,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实现由单一产权向多元化产权结构转变,依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国家参股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并存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通过对项目中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者的有效剥离和科学组合,使城市的公用事业实现可经营化,从而形成投资市场。二是开拓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体制。比如发行企业债券作为地铁建设单位,发行地铁债券有利于拓展地铁建设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或者信托融资及培育地铁运营公司上市地铁建设单位运用信托融资可有助于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大规模进入地铁建设领域,启动民营资本。

(三)地铁沿线的一站式购物环境,促进沿线的商业发展

进入地铁时代以后,人们的生活脚步也随之加快,在城市区域扩大的前提下,消费者对自己的购物时间大大地减少,为提升购物效率在地铁沿线进行商业的发展,打造一站式的购物环境成为消费者和市场青睐的主体,那么在这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6]。首先,地铁站和商业区之间实现直通,当人们走入地铁站时,也可以由此进入商场,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购物需求,而且还能改变地铁在人们眼中的单一性认识。其次,地铁商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和引进先进的理念,采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商业运作模式才能不断地满足市场、文化以及消费者的需要,主张购物向着休闲化方向转变、商业向着娱乐化方向转变,鼓励消费者不仅在购物过程中享受到消费的乐趣,同时还能体验到地铁文化的时尚感受。例如,可以借鉴以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地铁建设经验,让地铁站和地铁站之间形成无缝对接,也实现商业和商业之间的无缝对接,以此充分地利用各个地铁站之间的距离,完成餐饮、娱乐和购物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地铁经济的概念、作用以及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及日后发展的思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城市地铁建设者秉承发展的理念和眼光对地铁加以改造,充分利用此方面的商机,发展当地的经济,由此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月梅,冯彩云.地铁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以杭州地铁沿线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6):497-498,465.

[2]余敏丽.常州发展地铁经济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4):43-48.

[3]洪增林,樊森."聚合化、立体式"地铁商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11(2):69-72.

[4]凌斌忠.论我国地铁经济的发展策略[J].中国外资,2014(12):398-398.

[5]韩仁安.浅析西安城市地铁推动西安经济的发展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2):132-132.

第6篇

【基金项目】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国际化视角下宁波创业型城市发展研究”(L2012A022)

对创业型城市内涵的解读

从字面上去理解创业型城市,其应落脚于创业主体的创业意识、创业过程和创业效应方面。作为微观主体的创业者,必将在商业领域完成创业过程,该过程所产生的创业组织集合,便构成了创业型城市的物理基础。根据这一逻辑,以下将在三个方面来解读其中的内涵。

创业型城市的形态。创业型城市的形态可理解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城市体系。这种城市体系包括城市经济体系、城市政治体系两个方面。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辨证关系下,两体系之间的形态又可阐述如下:

经济体系。城市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一种经济问题,由创业带动就业便体现为了自己雇佣自己的经济形态。以实体组织的创建来看,创业之初资金的需求、创业项目的选择等事项,都成为主体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宁波在构建创业型城市时,就需要在经济体系中引入帮扶机制。

政治体系。城市政治体系以政府的政策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这也是推动创业型城市生成不可缺少的。那么政策对于创业主体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首先,政策是上层建筑意志的体现,并在自身的价值判断下为创业者提供红利,进而引导他们完成创业组织的构建与运转。

创业型城市的驱动。前面已经指出,创业型城市的微观主体是一位位创业者,他们通过创业而自我雇佣。此时就存在一个问题,难道仅靠宁波人民天然的商业精神来强化自身的创业意愿吗。笔者认为,这或许应是形成创业意愿的社会文化环境条件,但在“成本—收益”比较,以及机会成本估算下,则需要通过理性来决策自我雇佣的必要性。从而问题就转换为了,怎样使创业主体在理性决策下选择创业呢。根据经济学、社会学知识可界定为,创业的机会成本最小,并能在创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不难看出,这就为上文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构建提出了要求。

创业型城市,是在创业环境下,以政府、企业、创新服务机构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在主体交互作用下,以自主创业为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下图所示:

创业型城市的效果。宁波创业型城市的最后形成决不只是为了解决就业,而是在树立一种城市品牌的同时,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来提升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就意味着,需要遵循这一目的构建起完善的评价指标,且该指标在当前条件下能够作。

管理型经济模式下,城市发展存在被动依赖的状态。然而创业型经济模式,对于城市发展相对来说更为积极主动,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将关系到我国未来城市经济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创业型经济体系从结构、制度、政策和战略上支持经济创新。促进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从而改变城市发展布局,增进城市发展竞争力。

创业型经济增长模型。通常我们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为Q=AKBLG,而后续经过国家的推动不断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型为Q=AKBLGRE,而创业型经济增长模型则为Q=AKBLGREMN,其中MN表示城市经济实体的创新与创业活动。也就是说,新的创业型经济的核心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资本与生产,而更多的是企业的创业、创新、创意及城市发展的智慧核心。当今创业型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成千上万企业的创业、创新活动。

创业型经济增长的指标设置。传统的管理型经济是以市场为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及经济的可预测化为特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类型。而创业型经济主体则体现出了其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等。创业型经济的具体指标要素可体现为如下几个因素: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由于知识、技术在创业型经济中地位重要及目前市场的准入及新技术的转换等均以中小企业更为灵便、活跃。中小企业把握机会进行创业的动力更为强大。

以风险投资为主要融资渠道。由于创业项目风险高,得不到银行的青睐,使得传统的融资方式被风险投资所取代,风险资本也成了创新型企业的血液。

以知识外溢为主要途径。创业经济中往往以高新技术产品为市场。创业活动也通常是围绕一个取得了某项技术的主体或个人。

以企业文化或企业家精神为核心要素。现代经济学得新增长理论,将生产要素归结为劳动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在这四个要素中,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被归为人力资本。因为创新是企业家的创新,是成功企业家的创新与一个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相融合的体现。因此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被视为创业型经增长要素中德核心、创业型经济理论的基础。

衡量城市创业能力的标准

关于创业能力的评价,国外研究中将评价指标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指标主要是指政府、高校以及企业的创业能力,信息和通信的可获得性,城市的综合创业环境等;软件指标则包括市民的城市创业意识、内在创业能力及组织能力等。因此衡量一个城市的主要创业能力的标准在于硬件指标的考察。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创业型城市发展都有鲜明的特色,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均都具备四个基本特征:第一,政府创业投入方面,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3.5%以上;第二,以高新技术带动创业占创业的60%以上;第三,从自主创业能力来看,中小企业占70%以上;第四,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创业型城市衡量指标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比较常见的是将创业新四要素,即创业资源、创业主体、创业政策、创业环境分解为多个小指标进行考察和量化,设立各自的权重,从而设立出评价体系。

解读基础上的生成模式定位

根据对创业城市内涵及创业经济增长模型的解读,宁波创业型城市生成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针对城市形态的模式定位。前面已经提到,建立创业型城市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这就表明,无论是针对该城市形态的经济体系还是政治体系,都存在着由发生到发展的过程。同时,缺乏对创业型城市内涵的精细界定,也将导致在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内部难于植入相互融合的制度安排。因此,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原则指导下,在模式定位下可分别为:

经济体系方面。宁波应在区域商业银行的贷款上向创业者提供帮助,并在政府基金设立上规划出创业基金来。创业的经济环境影响人们对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德判断,因此通过多方面的渠道鼓励风险资本的加入。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报告,中国内地风险投资正逐年增加。因此说,在某种意义上讲,风险资本是新经济、没有风险资本就没有新的创业型经济。

政治体系方面。配合经济体系方面的创新,宁波市政府还应在政策上维护创业主体的融资权益,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向创业者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发展创业型经济不仅仅是简单的扶持或政策倾斜,更主要的是要建立创业孵化体系并努力从产业机构、市场机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

针对城市驱动的模式定位。上文建立在理性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阐述告诉我们,创业者在自我雇佣时应能获得政策红利,该红利就类似于“租”而作为鼓励创业的一种奖励或补偿;且从中所带来的总回报应与创业者的心理预期相符合。另外,“自我价值的实现”意识,首先建立在宁波社会文化环境基础之上;同时,还需要在全社会环境下为创业提供正面宣传。因此,这里的定位就有赖于创业政策和媒体宣传的共同发力,并在动态视角下激发起潜在创业主体的创业意愿。

针对城市效果的模式定位。效果模式的定位取决应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又依赖于宁波市政府对创业型城市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应尽可能的方法创业组织的正外部性。具体而言,正外部性应着重体现为能与宁波现有城市经济元素相融合,进而实现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目标。不难知晓,在这种范围经济效应驱使下,针对创业项目必然就需要进行前置性筛选。当然,这种筛选应建立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之共同作用下。

定位驱动下的国际比较

这里需要强调:由于国情不同,即使向宁波这样的发达城市,其市民的创业意识和格局仍与发达国家的公民存在差距。而且,在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诸多配套措施仍不完善和仍未出台。这就意味着,国际比较的目的仍在于,结合国情有针对性的吸收它国先进理念与手段。这里与澳大利亚进行国际比较。

基于城市形态下的国际比较。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环境。这种完善的商业环境表现在了商业意识、制度环境、市场秩序等方面。相比较而言,宁波市政府应在制度环境下向之学习。即,在经济系统中降低融资门槛,并大力发展和规范民间金融机构的借贷功能,从而为创业主体提供良好的初始条件。在政治体系领域,政府在建立创业基金的同时,还应在创业前的辅导、创业过程控制上给予帮助。为此,目前本市诸多成功企业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来。

基于城市驱动下的国际比较。澳大利亚的企业创建成本低于国内,并在税收上给予了初创企业一定的照顾。由于澳大利亚以矿业和农业为实体经济支柱,因此在城市中主要以金融业和商贸业为发展上主流。这似乎与宁波城市经济发展特征相符合,即宁波受自然禀赋条件的影响,历史上就存在着发达的民间金融业。由此,若建立以现有城市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状态下,应鼓励创业主体将初创企业定位于商贸企业类型,进而配合目前宁波的外贸转型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中的红利。

基于城市效果下的国际比较。澳大利亚形成了联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的三级发展模式,但市政府具有较强的政策自主性,而州政府则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强调自律的社会环境下,市政府将根据上级政府的原则导向,严格监管和评价初创企业的价值。结合我国国情,宁波市政府仍需在“有罪推论”下,以绩效考核指标为依据,考核创业主体的业绩。

比较引导下的生成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比较引导下,生成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创业型城市形态的构建。创业型城市形态的构建,需要完善宁波现有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关于这一点,前面已反复提到。在经济体系的完善中,应在政府公权力的作用下发挥起区域商业银行的植根性优势,针对创业主体的项目和资金需求数量,在风险防范机制下降低贷款门槛。为此,政府可以作为创业主体的最后担保人。另外,还应动员民间资金的注入,这里主要是以民间金融机构为中介的借贷体系的建立。政治体系方面,应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引导职能,在创业基金、创业组织创办流程等方面都应给以帮助和便利;并在创业项目的筛选上,通过基金配置来给予引导。

创业型城市驱动的构建。政府应为初创企业与现有成功企业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为创业主体施加第一推动力。在宁波转变外贸发展形式,并以供应链管理、国际中间渠道建设和跨国企业设立为主要形式。因此,在创业项目的筛选上就应结合上述形式的要求,引导创业主体建立起相应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并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牵头下,实现与宁波内向型和外向型企业之间的合作,这种建立在“核心—”结构下的合作模式,在产生范围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为初创企业提供了红利。’

创业型城市效果的构建。效果评价需要在一段时期后来实施,关于这一点可以在一个经济年度内来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鼓励和鞭策。鼓励那些具有区域植根性的初创企业,而鞭策与宁波城市经济发展要求背离的企业。为此,仍可在银行资金借贷和政府基金拨付上给以强化,即通过项目考核,来促进宁波创业型城市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并认为,生成模式不仅包括相应的实施路径,还则涉及到创业型城市的定位,以及对其所产生效果的评价。

结论和对策建议

从对宁波市创业城市发展模式构建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宁波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建设总体是可观的,如产业结构、投资倾斜、R&D投入等;在充分结合政府在创业型城市建设中的组织职能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思路,以期为宁波市发展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发挥后发建设优势汲取国外前沿建设经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已成形的模式,为我所用,从而解决建设时间,迅速赶超走在前列的地市,从而有效的带动经济的发展。走在前沿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均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对发展中留下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总结。因此,宁波市建立创业型城市,可以将国际上成功的范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政府鼓励政策分类进行汇编并借鉴。

发挥宁波特色优势确定技术创业为主导。根据“技术创新型城市”特征——“这些城市以技术创新带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来迅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此外辅以其他方面的创业,促进宁波市经济均衡发展。

发挥城市集群优势,加快周边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上海、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群和经济圈优势,加大其辐射效应,充分为宁波建设创业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经济圈;城市经济;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1-0098-05

高校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联动关系,这种联动关系效应是高校经济圈形成并辐射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方面,高校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和人力资本。依托高校的人才和科技在城市地理空间的集聚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高校经济圈,由于集聚效应的发挥,对周围地区的资源、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进而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有力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高校经济圈的形成与功能发挥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城市经济的需求拉动和城市的资源供给、政策支持,高校经济圈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依存关系。

一、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互动关系的形成

中国高校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合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但发展较为缓慢,直至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建设以各类高校为主体的科技园区,如北京中关村大学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及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良好共建合作关系。但在大多数城市,城市与高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尚没有形成,也就是说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经济圈。那么,何为高校经济圈呢?简言之,高校经济圈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依托高校的人气集聚和知识创造力而发展起来的涵盖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娱乐、商业休闲、培训出版、物流信息以及相关的三产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区域性经济业态。[1]这里的高校既可指一所高校,也可指多所高校的集群。前者如牛津、剑桥大学经济圈,大学的下属学院分布在城市地理空间上,形成“城中校、校中城”的格局,大学已与城市之间实现无缝隙结合;在国内如吉林大学“六大校区、八个校园”的办学格局使得吉林大学的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有“美丽的长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学之中”的说法,当然,这是高校合并的结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经济圈。中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兴起的大学城建设是高校经济圈形成的雏形。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即高校经济圈能否形成不在于高校的多少,而在于高校的实力和影响力。那么,高校经济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形成的条件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然形成,二是主动建构形成。西方国家的著名高校经济圈一般以自然形成为主;在中国,大多情况下是政府进行规划引导而形成的。因为,自然形成需要经历很长时间,而且要达到高度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程度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因此,目前以政府为主导推动高校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主要形式。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集聚高校的人才和知识资源形成集聚效应,进而在规模经济集聚效应的基础上形成经济活动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高校经济圈俨然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所谓“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吸引周围地区资源、技术、信息、资金、配套产业向核心地区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中和地理集中的现象。高校经济圈的“极化效应”必然带来经济圈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资源流入经济圈。同时,随着增长极核的发展,还会产生一种经济活动的“扩散效应”,带动极核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划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经济圈本身的“集聚效应”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发挥高校经济圈在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和辐射作用。[2]

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在直观层面表现为高校与其所在城市的空间关系,但这并不是二者关系的实质内容,二者关系的核心在于高校的知识创造力形成的对资源的集聚效应及由此而形成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以及城市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信息对高校科技人才及资源集聚带来的推动作用,这种关系现象可以概括为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现象。从上述关系的形成来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个城市只要有高校的存在就必然形成这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与高校经济圈的形成类似,主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高校与城市之间经历过长期的磨合而逐渐形成的,这一形成类型主要在具有古老大学的一类城市,比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经济圈,大学已经与城市经济连为一体;另一种是由外力推动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的,比如美国的密苏里、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经济圈等,它们是在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由国家、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构建的。[3]中国目前初具规模效应的武汉东湖高校经济圈、上海松江大学城以及处于起步阶段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都属于后者形成模式,直接来说就是在政府主导规划下形成的。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第28卷第1期孟卫东,等: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现代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起源于美国硅谷模式。硅谷模式的核心是将大学和科技研发联合在一起。斯坦福大学校长特曼教授于1951年提出“技术专家社区”构想。明确指出大学应该兼有科研和技术转让的特性,并以此理念创办了斯坦福工业园。[4]目前,硅谷已经形成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圣克拉大学和圣何赛大学等100多所中高等专业学校的西方现代大学城,以大学城为动力构筑了硅谷高校经济圈,其显著特点是“产、学、研”一体化。值得指出的是,高校经济圈与大学城是有区别的。大学城表现为高校在城市地理空间的聚集,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聚集,那么构不成高校经济圈;高校经济圈是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动力的产业现代化,也就是说,是否通过高校的聚集带动产业集聚、优化与升级是判断高校经济圈形成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可以说,高校经济圈自身的人才集聚效应和知识创造力的扩散功能一旦形成规模,必然成为辐射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可持续创新的增长极核。

二、高校经济圈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高校经济圈以人气聚集为基础,以知识创造力为核心,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城市人口流动,提升城市的消费能力

高校在城市地理空间的聚集,带来了大批生源的汇聚,随着普通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新的高等职业院校、民办学校的兴起和发展,“高校人口”已经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之一。这个庞大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流动人口群体在城市的聚集,拉动了城市餐饮、服饰、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以秦皇岛市为例,目前,秦皇岛有各类高等院校13所,全日制在校学生20多万,[5]如果以人均月消费800元为标准,以年消费10个月计算,全年生活消费就达到16亿元。这还仅仅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消费而已。由于学生群体的存在,各个高等学校还配备了必要的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人员,以及校办产业的从业人员及其家属,这些粗略估计不下10万人,这又是一股巨大的消费力量。因此,高校在城市空间的聚集,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消费能力。

(二)拉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高校带来的人气聚集效应,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消费能力,而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是以秦皇岛为例,高校几十万师生的聚集,需要城市提供大量的物质和文化资源,由此带动了高校周边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餐饮业、住宿业、服饰业以及娱乐休闲业的繁荣。同时,高校师生的知识特性也推动了城市文化市场、培训市场的发展。这些以服务高校师生为目标的服务业的兴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餐饮、娱乐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低,因此,就业门槛相对较低,这些行业也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的主阵地,大大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维护了城市的稳定发展。同时,由于依托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而创办的企业更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美国波士顿银行1997年发表的报告《MIT:冲击创新》显示:MIT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已在全球创建了4000家企业,就业人数达110万,其中一大批企业是在高校所在城市孵化和创业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三)为城市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加快技术的接受、消化、创新速度

高校是城市文化品位的体现之一。一所知名高校往往成为城市的品牌,它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同时,高校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一所城市如果有若干所重点高校,必然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高校也是高端人才聚集的中心,城市可以以高校为平台招揽杰出人才,只有具有一个较高的平台,才能留住人才。同时,高校科研人员具备高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消化能力较强,有利于技术引进的及时消化,有利于建立在技术消化基础上的新产品的开发,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

(四)在促进城市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影响

高校是人才和知识集聚的场所,一所重点大学往往成为城市的名片。高校的知识创造力和人文精神有力地拉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校的设计、艺术以及人文类专业人才的聚集往往成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同样,高校在促进城市高科技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才,而高校是人才的集聚地,有了人才就有了科技成果产生的前提,也就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反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又为人才的集聚搭建了平台,吸引人才向产业集聚,从而进一步推进产业的发展升级。这是一条人才及其效用发挥的效应链,其中高校是关键一环,高校不仅集聚了大量现有人才,而且还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新的人才,这成为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因此,可以说,一所重点大学往往成为城市科技进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孵化器,比如,武汉的“光谷”就是充分依托周围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而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电子产业基地,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五)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创新动力

高校发挥人才优势,进行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可以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引擎。比如,《MIT:冲击创新》显示:MIT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的综合实力若折合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话,将排在世界第24位,其年销售额高达232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1160亿的GDP,远高于许多独立国家。这份报告让我们看到一所大学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国内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环同济大学知识经济圈为杨浦区贡献了45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创造了“大学、政府、产业”紧密合作,大学与区域互动,推动创新体系建设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同济模式。[6]因此,知识是大学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在人才与知识溢出、催生新产业、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知识资源优势来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城市经济对高校经济圈发展的推动功能

高校与城市经济发展呈现高度的联动效应,城市经济发展使城市有能力向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对于高校人才和科技优势的发挥以及形成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高校经济圈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是高校经济圈形成的基础

高校经济圈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依托于一定城市地理空间而存在,需要与城市之间保持信息、资源和能量之间的交换,城市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是高校知识创新的动力。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也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周边产业的结合,直接催生了高校学科群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同济大学为了服务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打造全中国最大的规划创意产业集聚地的目标,于2009年5月26日成立了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致力于为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的创意产业培养急需的高层次设计师以及设计教育、设计研究、设计管理类紧缺人才。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积极加强与国际创意设计圈的交流,目前已跻身世界前20创意设计学院的行列,树立了中国品牌,为学校学科发展和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7]因此,高校的人才创造力只有与地方产业需求相结合,才能使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成果实现迅速转化而投入市场,只有研有所用,才能进一步形成研发动力。源源不断的技术需求和科技研发相结合,才能催生“产学研”互动长效机制的形成,而这一点则是高校产业经济圈形成的重要基础。

(二)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适合高校经济圈发展的宏观环境

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界限是模糊的,城市经济的发展状态直接决定着高校经济圈的生存条件。高校经济圈的研发条件和基础环境都由城市提供,特别是城市经济的需求将直接决定着高校科技研发产品和技术的销售市场。因此,城市经济是高校经济圈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知道这样一个规律:城市经济越发达,政府的财政收入就越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后,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投入就会增加。因此,如果处于交通条件好、信息灵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中,以高校为载体的经济圈就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实现经济圈的规模和集约效益;同时,也只有城市经济发展得好,地方政府才有财力支持高校的发展,政府对高校有计划的扶持和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引导是高校知识创造力实现产业转化的重要条件。就中国高校经济圈的形成来看,政府规划引导是主要形式,政府规划引导的力度如何直接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综合实力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从一个方面可以说,也只有一流的城市才能孵化出一流的高校经济圈,如旧金山的硅谷大学城经济圈,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MIT大学经济圈,北京的中关村高校经济圈等。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高校只有在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有大作为,才能获得城市政府的大支持,所谓“有为才能有位”。因此,高校要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实现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匹配,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学科群特色,积极寻求与地方产业基础相结合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多方结合、联合互动,尽快形成产学研联动的契合点和利益共同体。因此,可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高校经济圈发展的宏观环境基础。

(三)城市经济发展对高校的需求提供了高校经济圈形成的条件

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城市产业的调整、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高校是人才的聚集中心,也是科技创新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高校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才的需求,包括对大量技术人员的需求,还有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这就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市场;二是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这有赖于高校及科研院所高端人才的知识创新,有赖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互动与攻关。城市经济发展提出的对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为高校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尤其是企业的技术需求是源源不断的,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这就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有市场需求,高校就获得了研发动力,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与企业的合作,就能为高校的科技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经费支撑。因此,可以说城市经济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和技术需求成为“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的动力之源,也成为实现以高校为载体的知识资源集聚的有利条件,而知识资源集聚的出现直接推动了高校经济圈的诞生。

四、推进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呈现高度的联动效应,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循环发展过程。那么,如何推进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呢?笔者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一)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发展规划,实现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无缝隙对接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高校经济圈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崛起的巨大潜力和能量,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高校资源优势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实现高校经济圈的快速成长与振兴,发挥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的功能作用。这就必须做好高校经济圈的发展规划,并将这一规划作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部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经济圈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避免高校经济圈自然形成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资源集约,节约发展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规划能够加快高校经济圈的“集聚效应”、“极化效应”以及“扩散效应”的形成与发挥,实现更大的效益。其次,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将高校经济圈的发展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蓝图中来,要与城市产业结构实现对接,充分依托高校经济圈的增长极核效应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形成与高校经济圈科技水平的同步化。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应该将高校经济圈发展规划与城市产业园区建设统一起来,实现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项目建设与高校经济圈相对接,主动承接高校经济圈成果转化,依托高校集中的优势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项目引进上要严把准入关,体现“高精尖”和产业聚集,把优质项目引进来,凸显示范产业园区的知识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真正实现产业园区建设与高校经济圈的资源优势无缝隙对接。

(二)构建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利益共同体,形成互动发展长效机制

高校经济圈不是飞来之物,不能脱离城市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然而,高校经济圈高知识性的特征决定了高校经济圈的对外影响力具有超地域性,或者说已经超越了传统区域经济实体的地域限制。特别是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经济圈的产业辐射力进一步增强,高校经济圈往往能够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产生影响力,从而带动经济圈外的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比如,高校经济圈的科研成果可以在圈内实现转化,在圈内实现生产销售循环,也可以与圈外企业合作,在圈外实现转化,从而在多个地理空间同步形成“增长极核”。在所有圈外辐射区域中,高校经济圈所在的城市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因此,政府应该抓住这一优势,不能让这一大好的资源流失掉。要利用好这一资源,需要政府做好工作,这就要确保城市经济具有承载高校经济圈知识溢出的能力,包括城市产业承载能力、政产学研合作和互动能力、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承载能力等,也就是必须具有对高校经济圈知识创造力成果的充分的吸收力和消化力,简单来说,就是知识成果在该地区的投放与转化要取得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效益优势。这种效益优势的形成,一方面要靠政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城市产业与高校经济圈真正实现需求供给的长期互动。这就要求城市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产业的需求可以形成对高校经济圈知识成果创造的刺激,高校经济圈知识成果的创造可以迅速实现在产业中的转化,最终形成长期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在发展和合作中实现“双赢”和“共赢”。只有如此,才能形成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司林波,孟卫东.高校经济圈的理论探讨[J].教育评论,2010(6):10\|12.

[2] 司林波,孟卫东.高校经济圈规划研究[J].教育评论,2010(5):3\|6.

[3] 孙德宝.关于大学城建设规划中资源共享的研究[J].江苏建筑,2006(6):8\|12.

[4] 窦建奇,王扬.从“牛津城”到广州大学城:国内外大学城不同形成方式所带来的思索[J].新建筑,2007(1):20\|23.

[5] 司林波,孟卫东.高校经济圈调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6):134\|137.

[6] 吴敏,计琳.“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学服务区域经济转型的样本[J].上海教育,2011(9):28\|30.

[7] 唐靖廷,林特,陈家麟.透析高校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J].中国科技产业,2006(1):105\|107.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University

Economic Circle and the City Economy

MENG Weidong1, Si Linbo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第8篇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大量新生活元素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夜经济就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生的一种现象,夜间消费作为消费的另一主阵地,已经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繁荣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创造了令人惊奇的经济效益。

发展夜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夜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夜经济高度契合了这一要求,夜经济的繁荣,必将极大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拉动消费的增长,从而为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增添动力和活力。

有资料显示,目前美国人已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收入、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而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在国内,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三分之二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正因为如此,许多城市都将夜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倾力打造。石家庄将发展夜经济列为城市发展战略,桂林更是花巨资打造“两江四湖”夜景,而北京的酒吧、上海的Party、长沙的演艺、成都的吃喝更是声名远扬,让每一个生活与行走在其中的人流连忘返。

夜经济不仅迎合了城市文化和人们的消费需求,更体现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有“不夜城”之称,当地的市民夜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夜经济异常繁荣。从主题内容来看,夜经济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劳务、餐饮、购物等服务业,是人们一般需求之外的增量需求,这些增量需求的增加可以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催生新的服务内容。夜经济的繁荣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

夜经济最直接的经济效果是使得经济活动时间延长,通过延长服务时间、提供服务新内容,可以增加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对解决就业矛盾、缓解就业压力有重大作用。

如何推动夜经济发展繁荣

目前中国的夜经济还不发达,但有些大城市已经尝到了夜经济的甜头,那么,如何将夜经济做得更火,点得更亮呢?

一是让“夜生活”多元化,为不同层次的夜间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休闲方式和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在增加。白天奔波于职场的人们其实很渴望晚上可以好好地放松一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能够舒缓压力的夜间消费,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但现在的一些娱乐场所定价普遍偏高,远非普通百姓所能承受。娱乐场所多数做的应该是大众化生意,花钱不多,却可以得到很好的身心放松。因此,可以通过对夜经济市场细分和逐步升级,让人们在夜间均有一个适合消费的场所。

二是结合城市特色,塑造城市的独特个性,发展特色夜经济。特色即个性,个性即魅力,魅力聚人气,人气生财富。结合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及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等,从文化、娱乐、休闲等消费形式着手,积极引导其向高品位、高层次发展,做到文化和娱乐并重,在娱乐中注入文化的内涵,这正是夜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还要着力营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文娱消费氛围,如定期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满足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休闲性消费要求。

三是形成有特色的夜市中心。城市的夜市有自发形成的背景,但需要有序引导。笔者建议有关部门搞好夜市总体规划,设立诸如酒吧街、小吃街、文化广场等多种多样的夜市中心,满足市民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夜间经济的繁荣,有赖于推出一批引导消费潮流的特色消费场所、建设一批应时应景的夜间观光旅游项目等。像上海外滩、夜重庆那样,一个现代化都市的亮化工程格外“抢眼”,特别能激发人们走出去看一看的愿望。

四是加强管理,创建健康文明的夜生活方式。目前不少城市夜市的地摊商品有许多假冒伪劣产品,而歌舞厅那昏暗的灯光会让人想起许许多多暧昧的流言。因此,给夜市一个恰当的定位,就成了发展夜经济的当务之急,加大对夜市的管理力度,依靠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把夜经济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创造良好的夜生活环境,为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坚实的基础。政府要结合实际,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保证结构调整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是大力宣传,吸引市民广泛参与,推进夜经济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再好的夜经济规划也免不了冷清收场。市民的生活习惯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激活市民的热情。有关部门可通过举办一些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来吸引市民眼球,整合夜间的旅游产品和资源,把餐饮、娱乐、健身、休闲和各项服务项目按照市场的需求有机整合,形成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真正有市场吸引力的项目,将休闲文化做到极致,就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参与,拉动城市夜经济,推动城市旅游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六是做好夜生活的后勤服务,确保夜生活的安全、有序。夜经济的外延不仅仅是别具特色的自然美景、商贸购物,还应包括高度发达的金融交通系统、配套的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和安全保障等。通过立体化服务,打造城市特色夜经济,形成以夜间旅游观光、逛街购物、娱乐休闲为特色的消费格局。

总之,繁荣夜经济,政府部门要提供有力的支撑,创造良好的环境。夜经济亮起来的是城市,火起来的是文化,文化与城市在交融中相得益彰,城市品牌得以树立。繁荣夜经济,政府是推动力量,市场是主导力量。如果无法调动起市场主题的积极性,就不可能真正形成繁荣的夜经济。

城市夜经济的繁荣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人文与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年龄结构、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及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发展夜经济需要量力而行,要用发展眼光去看待,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准、主流消费群的收入、消费水平来考虑,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如今,在中国的广大城市,夜经济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望成为经济转型时期新的主导型消费热点,带动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城市,夜晚的灯光必将更美更亮,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兴旺,城市生活更加流光溢彩。

第9篇

【关键词】天山北坡经济带 城市化 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 融资

城市化能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新疆在“十五”计划中做出了“率先发展最具有潜力和优势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大决策后,天山北坡经济带踏上了城市化的高速列车。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化的了解,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实际情况,来认识阻碍新疆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及相关问题,进而寻找相关对策以促进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概况

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不仅能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能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本身的发展。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概况。应该利用区位优势,促进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深远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是国家西部区域经济规划发展重点,是以农牧业和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带。该区域地处天山北坡中段,东起乌鲁木齐,西至乌苏,长约250千米,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包括昌吉、米泉、阜康、玛纳斯县、呼图壁县、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乌苏、沙湾县和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共8市3县3个农业师。该地区拥有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通东达西、承北启南,第二亚欧大陆桥贯穿其中,是西部的国际大通道;向西开放可成为面向中亚及俄罗斯市场的商品集散地,是新疆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同时借助其中华文化与中亚文化的交汇点的优势,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可打造成未来大中华经济圈与中亚经济圈的结合部。

因此,构建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经济带对于新疆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随着国家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确立了以发展服务业、现代工业和特色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市功能布局。二是合理配置区内资源,重新调整区内产业布局,发挥聚集效应,从而实现新疆突破性、跨越式的全面发展。三是通过技术升级,借助“学习效应”和“后发优势”来实现生产力和生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为全新疆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样板效应”。四是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为发展目标,通过提升经济带的综合经济实力,将其打造成新疆经济发展的龙头,全面提升新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世界知名度。

近年来,天山北坡经济带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面积持续增加,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截至2011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8.5%,远远高于新疆及全国平均水平。总体而言,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纵向发展,即在水平扩张的同时更为显著地表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研究目的。城市化进程有两个主要促进因素:一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的推力,二是由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状况形成的拉力。在我国,除了一些制度因素外,阻碍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城市自身拉力不够。这种拉力的大小又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状况等因素有关。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又直接体现为城市各种要素的结构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状况等。另外,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农村人口是否进入城市取决于城市是否有相应的就业机会及城市能否提供比农村更高的收益。显然,这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所以,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内因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有密切关系。在此,试建立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率与城市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进行参数检验及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模型的设定。根据相关数据分析设立线性回归模型为:Yi=β0+β1Xi+ui,再利用Eviews(3.0)版软件来计算回归结果:首先,创建工作文件。在命令窗口输入:CREATE A 2000 2010;其次,输入和编辑数据。在命令窗口直接输入:Data Y X,然后将数据分别输入到各空组中去;最后,进行图形分析,在命令窗口直接输入命令:Scat Y X,经验证可得出城市化率与城市人均GDP大体呈一种线性相关。

结果表明,所拟合的模型为(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Xi为解释变量“人均GDP”,Yi为被解释变量“城市化率”。

模型的检验。首先,经济意义检验:所估计的参数β1=0.000648,说明人均GDP每增加1元,城市化率将增加0.000648%。其次,统计检验:利用Eviews得出模型回归结果的同时,也得出了用于模型检验的相关数据。

拟合优度的度量:可决系数为0.913625,说明所建立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人均GDP”对被解释变量“城市化率”的绝大部分变动做出了解释。

对回归系数的t检验:原假设H0:β1=0和H2:β2=0推出,估计的回归系^β1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分别为SE(^β1)=1.259204,t(^β1)=39.84984;^β2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分别为SE(^β2)=7.04,t(^β2)=9.198857,取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的自由度=n-2=8的临界值t0.025(8)=2.306。因为t(^β1)=39. 84984>t0.025(8)=2.306,所以拒绝H0:β1=0;因为t(^β2)=9.198857> t0.025(8)=2.306,所以应拒绝H0:β2=0。这表明人均GDP对城市化率有显著影响。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高度相关。因此,要想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就必须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城市经济总量。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聚集效益的产生,推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体系。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域有序发展。

健全城市体系规模,立足实际,突出特点。针对新疆当前大城市严重缺乏的现状,天山北坡经济带应首先发展集中型城市,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且交通便利的城市,让有能力的农村人口和有发展前景的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逐步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城市。同时还应鼓励和扶持中小城市的发展,通过它们来密切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周围农村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城市为网络的城市空间网络系统,从而达到促进城乡经济融合的目的。

第10篇

(一)发展总部经济的依据

总部经济的魅力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经济”:

第一,总部经济是高端经济,属于附加值较高的经济,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经济,其高端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端产业,二是产业内部的高端环节,三是企业经营的高端环节。

第二,总部经济是专业经济或专业化经济,体现了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的分工协作。分工协作是效率的源泉,总部经济就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一种实践。

第三,总部经济是创新经济,用企业总部的研发资本搞创新,体现出创新经济。

第四,总部经济是集群经济,众多企业总部集中在一个城市、一个城区,是一种高度的集群;在一栋大楼里面、写字楼里面,就可能有很多总部在这里扎根,是典型的集群经济。

第五,总部经济是品牌经济,企业品牌主要体现在哪里?企业的总部落户在商务环境好、知名度高的特定区域,本身就是一种品牌。

第六,总部经济是规模经济,总部集聚在一个城市的某一区域,形成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规模经济。

第七,总部经济是网络经济,总部经济构建了企业各环节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网络,所以也是一种网络经济。

第八,总部经济是低碳经济,总部经济消耗少、排放少。

总部经济具有以上八个“经济”,我们叫它“总部”又“经济”,所以多地方、城市的中心区域大力发展发展总部经济,这正是总部经济的魅力所在。

(二)总部经济对地区发展的意义

总部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五个增加”。一是总部经济可以增加所在地区的产值;二是增加税收,纳税往往由总部来缴纳;三是增加就业,且总部经济会推动相关配套产业、服务业等发展,随之进一步增加就业;四是增加居民收入,总部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当地居民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五是增加消费,总部聚集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消费水平较高,地区消费也会增加。

“四个提升”。一是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总部经济本身是产业高端环节,且能强力带动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发展;二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总部与研发中心的发展,必定带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提升区域经济控制能力,总部体现的是企业的高端、产业的高端,企业总部聚集意味着区域经济控制能力的增强;四是提升品牌影响力,众多优秀企业总部聚集在一起,形成区域品牌,提升整个领域品牌的影响力。

“三个引进”。一是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引进资金,总部会带来相关的资金进入;二是引进技术,总部与研发中心的进驻同时会带来先进的技术;三是引进人才,总部经济需要高素质、高端的人才,当企业总部入驻人才也随之而来。

“两个节约”。一是可以节约土地等资源,发展总部经济的区域,可以在非常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很高附加值,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可以形成土地等资源的高度集约和节约利用;二是节约能源,总部经济与生产制造环节相比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形成能源上的节约。

“一个减少”。减少污染物或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总部经济跟生产制造相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大大减少。

总之,总部经济可以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三)总部经济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第一,优化企业布局,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把生产制造基地和总部分开,优化了企业的总体布局,可以从更大范围的整合资源。第二,可以利用中心城区的高端资源,把企业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区,企业可以利用中心城区的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第三,提升企业的形象,如果一个企业把总部放在北京的CBD、上海的陆家嘴,毫无疑问会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第四,促进企业的创新,企业把总部迁入总部基地后,可以在总部集群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第五,可以提高企业效益,企业总部通过总部经济形式与其他相关的产业、企业协作后,定会大大提高效益,同时提高效率。总而言之,发展总部经济可以提高企业总体的竞争力。

怎么发展总部经济

(一)要抓住发展区域总部经济的历史机遇

第一,全球服务业产业正在转移和重组,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全球产业转移不仅制造业转移,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也在转移,为城市的中心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产业发生重组,给我国带来了分享产业高端环节的机遇。第二,城市工业与服务业交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往把工业和服务业分开,实际工业和服务业是相互交融的。总部经济主要是带动服务业发展,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连接,成为实现产业交融发展的一个手段。第三,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专业化态势,不同城市区域各自形成特色定位,总部经济是实现城市经济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第四,城市经济发展呈现集群化趋势,总部经济正是产业集群集中的体现。第五,城市发展呈现出绿色低碳化趋势,发展总部经济适应绿色低碳化的需要。第六,产业发展呈现出高端化态势,尤其是在中心城区。

发展总部经济要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现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在今后一段时期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比如说国际经济可能在“十二五”前期还比较低迷,比如在“十二五”前期中国经济可能经历痛苦的调整过程,还有资源环境的挑战,土地指标的约束,高成本时代到来等等。过去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优势,但是目前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土地高成本,房产高成本,原材料高成本,能源高成本,环保高成本,人才高成本,普通劳动力高成本,资金高成本,知识产权高成本等等。企业若想发展、获得利润,必须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发展总部经济正是可以应对以上挑战的重要途径。

(二)发挥西部地区优势发展总部经济

第一,特色资源优势。西部有很多特色自然资源,可以由此获得特色竞争力;第二,西部有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尤其是四川、云南这一带;第三,西部具有历史人文优势,有着非常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第四是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当然西部也有劣势,比如产业配套的劣势,区位交通的劣势,以及科技人才方面的劣势等,充分利用优势转化劣势,促进西部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建议

第一,一定要提高对总部经济的认识,只要认识到位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才能真正下决心,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第二,建议制定科学的规划,找准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定位,而城市发展总部经济一定要找准特色定位。除了要吸引全球的大企业总部之外,也可以吸引区域总部,也可以吸引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根据本地的特色优势进行精心的定位,需要通过科学规划来实现;第三,创新体制机制,比如像成都市龙潭总部经济城一样,提高效率,精简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更灵活的机制吸引更多企业;第四,制定有关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第五,创造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要大力提升,其中硬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园区环境,软环境包括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政府服务环境等等;第六,塑造发展总部经济的特色品牌;第七,多方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发展;第八,争取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各级政府都要争取上一级政府和更上一级政府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政策,这样才能加快总部经济的发展。

(四)企业如何发展总部经济

第11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休闲消费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从解析休闲经济的内涵入手,对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路向选择进行浅析和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休闲经济;休闲消费;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第12篇

摘要:发展现代物流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放在首位,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物流发展最大的利益原则,本文根据我国城市物流系统发展现状,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阐述了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战略模式,最后文章还就可持续物流战略的实施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物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物流

一.城市物流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概念来自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是指在使资源环境条件得以持续和发展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新的经济发展观念与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也就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社会与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随着国际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我国于1994年率先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如今,我国政府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目前已牵涉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2.城市物流呼唤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既是物资商品的主要消费地,同时又是物资集散的重要物流节点。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物流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目前国际上许多中心城市普遍把城市物流业列入当地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很多中心城市也纷纷将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21世纪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正在成为我国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分布了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与物流设施装备的区域中心城市,长期以来受条块分割及“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束缚,不仅城市物流资源闲置浪费巨大,而且效益低下,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空驶率达50%。同时,作为大量消耗能源、燃料的我国城市物流,其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以及废物也正在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为着眼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物流体系已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物流战略选择

1、绿色物流战略

绿色物流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物流作业活动。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人们对城市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城市物流的发展不得不优先考虑环境问题,即向绿色物流转变。绿色物流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构筑绿色物流系统也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2、共同配送战略

共同配送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通过分工合作满足某一地区客户配送需求,其目的是解决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物流资源浪费问题。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第三方物流战略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由这些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专业优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城市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不仅可以解决城市物流合理化问题,而且可以避免企业分散自营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交通堵塞、运输效率低、物流环节繁琐、城市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4.物流园区战略

物流园区是城市物流体系的核心枢纽,是一家或多家物流企业(设施)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可以说是合理组织城市内部物流、城市区域物流的关键。整合城市物流资源,建设统一物流园区,整顿城市运输仓储设施,集多功能物流业务于一体,开展物流配送业务,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三.推进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发挥政府宏观物流管理功能

城市物流宏观管理可从六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科学制定城市物流规划,把城市物流合理化与城市建设规划协同考虑。二是政府应采取有效法规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城市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限制交通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四是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控制交通流,减少交通阻塞,提高物流效率。五是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使得分散于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集中起来,由一个统一的机构统一行使、统一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并构筑城市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六是统一管理货运车辆,建立联合发送体系,推进城市物流合理化、效率化。

2.建立城市循环物流体系

循环物流是一种新型的物流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根据城市经济的构成特点,发展城市循环物流、建立城市循环物流体系应从城市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城市整体三个层面展开:(1)在城市企业内部,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来实现原材料和能源节约,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促进物资的回收和重复利用;(2)在企业之间,根据“工业代谢”关系,建立生态工业园,在一个工业园区内将一些相互关联的工业企业组织起来,相互合作,最大程度实现能源共享、原材料和副产品的再利用;(3)从城市层面来看,应在城市整体高度对各类废弃物进行综合回收和循环利用,并对不能再生循环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这里要求政府在此方面发挥其主要作用,如建立公共垃圾处理系统,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环境意识。

3.推进企业物流合理化

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社会价值,也就是说可以引导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订其经营管理战略,推进绿色物流作业实现其物流合理化与社会价值。企业物流合理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尽量利用联合一贯制运输,减少货物换装的次数、消减城市公路总行车量。二是企业间实施物流协同战略,积极开展共同配送,提高车辆运行效率,减少对交通环境的影响。三是合理规划储存加工网点,通过集中储存加工,优化配送路线,减少运输距离与频度,减少污染;四是实施“绿色”运输策略,选择合理运输方式,降低废气排放量。五是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同时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合理化问题,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视野来组织企业物流,最终在整个供应链系统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合理化物流系统。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刘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2]陈亚光,钱勇.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及途径[J].软科学,2006.(20).

[3]杨履榕,祝圣训.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