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3-07-19 17:3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 哲学思想 和谐

一、茶文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茶文化在不断沉淀积累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以及“和为贵”的民族精神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中庸之道是儒家处世信条,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儒家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1]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中和思想在儒家文人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也反映到茶道精神中。无论陆羽提倡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裴汶指出的其功致和,还是宋徽宗提出的致清导和,都是以儒家的中和精神作为中国茶道的精神。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要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中国茶文化以“和”为最高境界,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茶文化中,还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发展变化后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和”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灵。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茶性的清纯、淡雅、质朴与人性的静、清、虚、淡,两者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统一。道家在发现茶叶的生理功效时,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同时,道家的“和”与儒家之“和”有共通之处,二者可以互补。因此,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畴,共同丰富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涵。

茶文化中,同时还融合了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禅宗强调自身领悟,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达些,而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与禅宗变通佛教清规相适应。佛教思想追求纯和境界,禅宗之要义是不借助任何东西,不追求任何东西,不被任何东西所禁锢,在一种绝对的虚静状态中,直接进入禅的境界,专心静虑,顿悟成佛。茶的本性质朴、清淡、纯和,与佛教精神有相通之处,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势必规定和影响着中国茶道精神内涵。中国茶道追求心无杂念,专心静虑,心地纯和,忘却自我和现实存在,这些茶道精神是源于佛家思想的。

综合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蕴涵着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是在中庸、和谐的环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谐特性的中国国民培育、浇灌出来的,因而讲求和谐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

二、茶文化的当代意义

茶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方面。茶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的中国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破坏,茶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精神被人们弃置。人与自然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应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是协调统一的,人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恩及子孙、泽被后代。茶文化的“和谐”精神还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精神,应当把茶作为人们交往的重要纽带,成为连接彼此关系的重要桥梁。茶文化的 “和谐”精神还有利于人类自身身心和谐。在历史上,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修性,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得志时以茶励志,以茶修性,而失意时从品茶的境界中寻得心灵的安慰和人生的满足。保持人们的身心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宁静、乐观、平衡的心态不仅有益于个人的健康,而且有助于社会安定与和谐。

茶文化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和”是中华茶文化的灵魂,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2]我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茶文化中的“和谐”内涵,则是这一传统中重要的内容。“和”是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虽然儒、道、佛三家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我们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茶文化中儒、道、佛三家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茶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是紧密相连,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即“和”的思想之上,它与我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和”意味着和谐、和睦、和平、和善,即认可世界的和谐本质,以和平与合作的手段谋得利益,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从而达到一种和睦而至大同的境界。“和”文化体现在国际关系上,主张“和”为主,“和为贵”。反对以强凌弱,干预他国内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建立包容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在文化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建立包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博大精深,“和”不是强调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即指有差异、有特性的事物和谐共处。无论国家的贫富、意识形态的差异,都应该彼此尊重,和平共处,以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和谐、和睦的世界。

参考文献

第2篇

由于历史背景及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中西茶文化比较对于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应该充分利用中西茶文化中差异元素,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全方位对比,以多元文化充实英语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当代大学生西方文化适应能力,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比较;大学英语

在当前茶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这不仅引起了当代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更对当代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但是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境中以中国思维理解、判断西方茶文化现象,出现很多文化误解和矛盾。鉴于此,如何以中西茶文化对比充实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如何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吸引英语学习者跨文化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中西茶文化内涵比较

1.1中西方茶文化物质内涵对比

物质文化是异质文化进行比较最直观、最客观的外在形式,而在中西茶文化的物质形态方面,中西方在茶叶选择、茶具选择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茶叶选择的差异。中国作为典型茶叶出产国,茶叶种类繁多,无论是红茶、绿茶还是白茶、黑茶、黄茶都深受我国社会青睐,尤其绿茶更是在我国茶文化中以其自然、未发酵的特点,自古以来受到一致好评和推崇。然而西方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受制于海洋气候,无法产茶,在茶叶选择上更青睐发酵性、易储藏的红茶。其次,茶具选择的差异。我国茶文化在茶具上受到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影响,崇尚自然淳朴,以瓷器为主。同时无论茶壶、茶托、茶盅、还是水方等辅茶具都讲究“雅趣”二字。而西方茶文化中茶具多以西方宫廷贵族元素为特点,尽显奢华和高贵。无论茶杯、茶碟还是糖罐或点心盘都凸显物质品味及贵族气质。

1.2中西方茶文化行为内涵对比

中西方在茶叶饮用中饮茶习惯、礼仪等方面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饮茶习惯的差异。中国茶文化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影响,重视饮茶中对茶叶自然味道的保持,注重茶味的单纯,提倡“清饮”的饮用方式。而西方茶叶消费者崇尚口感与个性,在茶叶饮用中掺杂各种材料,如:牛奶、糖等,推崇“混饮”的多重生理感受。其次,饮茶时间差异。我国茶文化中没有饮茶时间的固定要求,而西方茶叶消费者根据其生活习惯形成了“早茶、午茶、下午茶”的社交和饮用习惯。除此之外,中西方在饮茶上存在很多行为差异,但是都讲究饮茶的礼仪,只是因为社交礼仪的不同认识,在礼仪表现上两者略有不同。

1.3中西方茶文化精神内涵对比

茶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已经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融于其中,可以说茶文化在我国已经升华为更高的价值观层面的思想内容。其中儒家、道家哲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天人合一、中庸、自然”观念让茶饮超越了物质层面,让饮茶者在茶俗及茶事中获得更高的精神领悟或道德感受。相比之下,西方茶文化因时间较短,与西方传统价值观及哲学思想发展不同步,导致在精神层面上西方茶文化更倾向于物质文化方向,茶被视作解决消费者生理需求的物质象征。西方文化中,茶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色彩,茶、茶具、茶俗成为代表财富和修养的重要内容,茶饮活动也更多被赋予社交意蕴。

1.4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应用对比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一方面,语言含义不同。我国茶文化中语言多立足茶俗及茶相关活动,含义质朴简单,指向性较强。而西方茶文化中语言的含义被极大的拓展,多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社会含义。例如,英国茶语中出现了大量“隐喻、转义”的词汇,将茶的词性和词摆脱了中国茶文化的底蕴,形成了个性化语言结构。例如“Blacktea”(红茶)与中国茶文化中的“黑茶”完全不同。另一方面,西方茶文化中语言交际范围较窄。据统计,西方常用茶语如“teaparty、teafight”等仅有不到200个,与我国茶文化中茶语言的词汇数量难以同日而语。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影响

对中西茶文化内涵进行比较,正确理解中西茶文化差异,能为当代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重要的视角或教学资源,可以极大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文化性,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培养大学生西方文化思维

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较可以让大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形成对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思维,尤其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让学生能以西方思维审视西方人群的行为选择,进而在语言应用中注重自身语言习惯的规范和实用性。例如通过中英茶文化对比,学生可以认识到英语的印欧语系本质,在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方面与我国汉语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茶文化的引导下,大学生可以西方文化视角和内涵理解西方茶俗、礼仪及其他行为,形成英语思维和英语行为习惯。

2.2丰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

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比较,学生和英语教师都能充实西方文化认知,例如可以对中西方茶叶历史、饮茶习惯、饮茶风俗中涉及的物质文化、语言文化元素形成直观认识。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对中西茶文化的比较,丰富了跨文化教材的教学内容,让课堂跨文化案例更加形象具体,有助于学习形成对西方文化的辩证性认识。大学生可以在中西方茶文化元素的冲突和矛盾中,正确认识、理解英语国家文化选择,将英语语言内容与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提高自己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

2.3创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方法

茶文化蕴含丰富的趣味性文化元素,能以形象、生动、具体的案例吸引大学生对文化实践及语言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茶文化比较让大学跨文化教学摆脱了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形成了较为现代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文化体验、参与激发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语言的感受和判断积极性。同时这种文化比较解决了纯文化灌输的枯燥性弊端,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以解放。同时中西茶文化中很多文化元素相较传统书本知识,更容易和多媒体、互动教学、任务式教学模式结合,提高大学生英语跨文化兴趣及实践能力。

3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与茶文化比较的接轨

大学英语要想将中西茶文化对比纳入日常跨文化教学,就必须从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出发,开发茶文化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校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大学英语与中西茶文化的接轨,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质量。

3.1开发中西茶文化跨文化校本教材

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应该将茶文化、茶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以中西茶文化为基础的校本跨文化交际教材。首先,学校应组织跨文化专家、茶文化专家、英语教师共同编写相关教材,教材的茶文化比较内容既要符合跨文化理论,又要满足英语学习和实际交际需求。其次,校本教材不仅要介绍中西方茶叶文化的理论知识,更要组织丰富对比性元素全方位展示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区别和相似之处。最后,校本教材必须立足真实的、实用的文化语境,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与学生日常英语应用形成呼应。如茶叶名称英、汉区别对比、茶叶饮用习惯对比,应该予以重视。

3.2构建茶文化主题的英语跨文化教学活动

中西茶文化差异性元素为教师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根据中西茶文化对比选取代表性内容,进行案例教学、任务式教学、情景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例如: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中西茶文化中“Darktea”的含义区别,采取案例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黑茶”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进而归纳中西茶文化在语言、历史文化、社会认知心理上的差异,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对比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茶文化设置情景,例如“西方茶饮礼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异域文化体验中,将英语语言、西方礼仪和茶俗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文化体验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3.3形成茶文化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

大学跨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中西方茶文化中丰富的比较资源,以将其与多媒体结合在一起,直观生动的吸引学生在英语环境内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知和娱乐性,为培养跨文化意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根据西方“早茶、午茶、下午茶”过程中不同茶、茶点、茶室的图片、视频,甚至电影让学生在直观的音像世界中感受茶的魅力及西方文化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制作中西茶文化对比的PPT动画情景展示,让学生了解茶词汇、茶饮礼仪及用具的差别,了解特定茶叶词语意义及文化特殊性。例如通过“taketeawithsomebody”一词的PPT情景展示,学生直观了解到其真正含义表述“与某人发生冲突”。可以说,视频、图片、PPT可以让中西方茶文化生动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下了解西方文化的特定内涵。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物质、行为、精神、语言层面的差异,为我国大学英语开展跨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有益的文化元素,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应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高度,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中西茶文化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密切结合,让茶文化比较真正融于跨文化教学体系中,培养大学生英语跨文化的应用能力。

作者:肖少华 王立宾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福建茶叶,2016(2):255-256.

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高校素质教育;影响研究

1998年我国已开始高校教育改革,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教育改革也进一步深化,2010年国家相关部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1]但当前我国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开展差强人意,其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学生道德情操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茶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培养其人文素质、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质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茶文化思想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影响。

1茶文化思想的内涵

我国茶文化是东方智慧与传统哲学思想的结晶,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华,历代都被文人雅士视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也正因为他们的向往,将茶文化从物质领域转移到文化领域,赋予了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

1.1传统文化之内涵

中国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就强调“和”,即是指万事万物和谐、统一,和而不同,相滋相长,儒家“致中和”、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都有此意,因此“和”思想自然也成为茶文化精神的内核。茶性淡泊、平和,生长于大自然之中,汲取天地之精华凝结而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道家“天人合一”之思想。由饮茶发展而来的茶礼也体现着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以及以礼待人、和敬为人的思想内涵。当然在烹茶、点茶或冲茶的过程中同样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大思想。

1.2个人道德修养

茶文化思想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修身养性,提升饮茶者的道德修养,古人从茶之自然品行与德行中概括出君子应当具备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以及生活的态度,总体来说就是:精行俭德、积极入世、仁民爱物。中国传统文化重礼修德,这也是茶文化价值观中重要的内容,“精行”即当代强调的诚信、至真之人性品德,“俭德”就是“朴素”的德行,也就是老子强调的“朴素天下莫能与之媲美”,追求一种自然、纯朴、不浮夸、不奢华之品行。因而茶文化一直是古往今来用来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茶文化中包含着积极入世之观,虽然诗歌歌赋中记载着很多有识之士因仕途不得意,回归自然,沉醉于饮茶中消极避世。但实际上陆羽《茶经》中承载其对国家兴旺,社会发展的关注,体现为一种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情怀。“仁民爱物”体现出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相互关爱,其与儒家的“仁者爱人”、佛家的“无缘大悲,同体大悲”、道家的“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思想一致。

1.3审美教育

茶文化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在”、“天人合一”、佛家的“明心见性”等引申出传统美学“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美学思想,赋予茶文化追求清美、祥和的精神意境。茶文化审美文化不仅作用于茶具、茶艺表演、饮茶环境等视觉化的形象,如千姿百态的茶形,茶艺表演的雅致,茶具的精美等,而且融入饮茶意境、饮茶者精神追求等之中,如茶香之美,茶情之浓,饮茶者的精神追求等等,这些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陶冶饮茶者的心灵。茶形之奇特,需要饮茶者凝神静思,将心与茶融为一体,感悟茶叶在水中侵泡、绽放、升华的生命过程。茶文化之审美感悟促使了历代文人雅士追求在清泉、松下、云林……中饮茶畅谈,即使在室内也离不开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的渲染。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的教育,是美心修德的审美之道。

2茶文化思想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的发展,高校素质教育显得越发重要,根据《发展纲要》内容要求,我们很清楚地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重点,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核心,创新思维培养为其重点,而茶文化思想对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重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将重点分析茶文化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

2.1茶文化思想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与道德素养

大众文化、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而丰富的娱乐内容与消遣方式,与此同时,削弱其传统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素质的提升。将茶文化思想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中,通过开展讲座、课程教学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习茶文化思想,了解茶道、茶礼、茶艺以及其中蕴藏的人生哲理、生活态度、道德精神等内涵,不仅有助于茶文化思想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更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当代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对茶道、茶德的学习,帮助树立大学生调节心态,培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精行俭德、积极入世”品德与生活态度。当前已有不少高校开展茶文化课程教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茶文化》吸引了近6000名学生选修,课程开设的成功得益于任课教师不断地完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等等,扩大该课程的影响力,[3]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2.2茶文化思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多元的社会文化与观念,以及日益更新的现代文明,这些犹如洪水般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茶文化思想中的“中和之美”、“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等思想、茶文化中的审美教育蕴藏着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提倡朴素、勤俭、和美等传统美德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开拓茶文化课程,茶文化文艺、讲座活动,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将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鲜活的表现出来,也更利于大学生的接纳与吸收,从而坚定大学生积极践行党的路线、政策,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2.3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怎样培养创新思维?可能有诸多种方式,但有一种是任何一个人都应具备的能力,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思维创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茶文化有着诸多的不了解和不喜欢,殊不知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为人们学习、生活、乃至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老舍、鲁迅借助茶馆意象写成的小说,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思想,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也为他们积累传统知识与思维方式,进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小结

茶文化思想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但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仍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讲座,完成茶文化德育功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杨华.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美育学刊,2016,7(5):38-42.

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茶

在我国社会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俨然成为社会民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与饮茶大国,通过物质形式和人文科学相互结合,从而形成深厚底蕴的茶文化。伴随着茶文化的快速发展,茶馆和茶楼以及茶室等多种饮茶场所获得不断完善,但是当前许多茶室空间设计结构大部分都是娱乐休闲的风格,设计风格过于平庸和乏味,无法真正体现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基于此,深入研究茶文化和茶室结构设计,对于传扬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促使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不仅能继承和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能够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精神体验。

1探究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茶文化中包含有禅宗精神和道教精神以及茶道等精神内涵。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和饮茶大国。唐朝时期,寺庙周边都种植有大量的茶树,同时还通过人工培植各种野生茶树,由此可见,茶文化对我国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当寺庙僧侣在禅悟佛道时,必须要始终保持稳定和平和的心态,而通过饮茶能够提神醒脑,茶叶飘散的清香入口甘甜,使人内心宁清而平和,正符合参禅悟道的环境和心态。我国茶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历程,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精髓。道教始祖老子曾经说过,所有事物都向着至善至美发展时就会逐渐形成道,万物发展都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茶文化中就蕴藏着道家的无常、空、无等哲学思想,并成为茶文化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道教注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到道家思想理论的影响,茶文化逐渐发生转变,通过品茶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并全面实现肉体和精神的相互结合。茶道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核心,是经过长期饮茶和品茶而逐渐形成的生活礼仪,并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这是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茶道促使茶文化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经过饮茶提高实现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即可称为茶道。我国茶道中重视对饮茶意境的深入体会,而茶室空间设计直接影响着饮茶境界,因此在茶道中茶室空间设计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茶室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充分重视茶道主题,使得茶室空间设计蕴含着传统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2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

2.1茶室空间结构设计

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先设计其总体结构和框架,其中空间结构设计包含有入口大厅、茶室、茶亭、储物室、庭院、水池、艺术长廊、展示厅等。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室空间的独特性,严格按照设计尺寸规定茶室空间大小。借助几何形体方式来划分茶室布局结构,并在平整的空间布局中体现各种不稳定因素,构成整体协调的茶室空间结构。结合饮茶者的个性化喜好与茶室的功能,区分不同的饮茶环境,主要包含有茶庭和茶廊以及茶室等多种功能区域。譬如西南地区的社会民众喜好露天饮茶,特别是露天庭院和回廊等场所受到广泛喜爱。所以,在西南地区设计茶室空间结构时,可以在以上位置设置茶亭,迎合地方民众的喜好。

2.2茶室的功能设计

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结合饮茶功能特点来设计相应的饮茶环境,主要涵盖有品茗区和煮茶区等。其中品茗区大多位于室内茶室,主要表现茶道文化精神的热切追求。同时,在设计茶室时还要将品茶、烹茶以及制茶的乐趣充分体现出来。通常情况下,煮茶区主要位于长廊和大厅位置,部分茶室还会在大厅设置茶艺表演和古琴表演等节目,主要是为了增加品茶乐趣。此外,顾客在品茶时不仅可以让专业茶艺人士表演制茶茶艺,还可以自行烹茶和制茶。

2.3茶室空间的交通设计

在进行茶室交通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对功能区位置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布置墙面、步道、扶梯以及无障碍设施等位置。在设计茶室空间时,应重视不同形态空间结构的结合,以免出现重复空间结合的现象,形成独特的组合效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譬如,可以使用竹山格顶棚的结构来设计茶室大厅顶部和走廊通道,使得茶室具备自然气息和现代力度感。使用开敞空间的设计方式来设计茶室通往其他茶室和茶室以及水池等位置,并使用自动开关门窗处理开洞。完成开敞空间结构设计后,还要使用围合处理侧界面,从而有效保持茶室的密实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要注重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达到借景和对景的目的。其中开敞空间实现了室内外的相互转换,所以,可以增添些许趣味设计,促使茶室空间更加丰富。在合围墙体中建造静态或者封闭的茶室,这些茶室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隔离性。为了有效避免茶室过于沉闷,可以采取开窗采光设计方式来增添茶室的韵味。同时,所有静态空间必须按照设计比例进行设计。此外,茶室空间整体应尽量采取柔和光线和淡雅色彩,实现清雅与和谐的效果。

2.4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

绝大多数现代茶室功能区域主要有茶室、茶水房、大厅等。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主要是指功能区域的附属设施的设计,譬如储物室、卫生间、经理室以及职员室等。在进行附属设施设计时,应避免与茶室功能产生重复或者冲突,附属设施设计应要注重和茶室整体格调的相互融合。同时,附属设施不能影响顾客。

3通过茶室空间设计继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3.1体现文化价值

在禅宗文化中茶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茶和品茶不仅能够获得心灵净化,还能提高精神修养和思想领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利用茶室空间设计和禅宗以及茶文化等元素共同创造出慢节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可以放慢脚步,通过饮茶体会出茶室空间设计的境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饮茶者的精神修养,还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精髓。对现代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文化和禅宗等元素的相互融合,利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来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促使现代化和传统茶文化的相互结合,不但能够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而且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对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结合现代社会的精神倾向设计现代茶室,同时还要在茶室空间中体现茶文化价值。所以,在设计茶室空间过程中,可以使用软质生态建材与硬质建筑材料,塑造出良好的茶文化空间,给予品茶者丰富多样的审美层次。营造宁静而平和的品茶环境,让品茶者充分领悟到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而提高精神境界。

3.2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传统茶文化作为设计的基础,实现现代化先进技术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样不仅使得茶室空间具有现代化科技特点,还能保留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现代室内设计广泛应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俨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创新审美元素,通过室内空间设计不但能够提高品茶者的精神内涵,还能够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现代技术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结合,能有效满足现代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其中,茶室空间设计质量和室内设计师的理念和文化层次有着密切的影响,同时,室内设计师对于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其设计风格。伴随着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师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审美元素的重要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传统茶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并结合现代化发展特点,创造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的文化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搭配空间色彩和造型,确保室内空间设计具备着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其中,茶室空间设计不仅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而且还能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饮茶体验,从而提升品茶者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政治文化冲击,我国室内空间设计逐渐失去本土特色,同时,传统茶文化独特的意识已经逐渐边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影响着我国室内空间设计的独特性和本土性,设计的作品逐渐丧失文化差异性,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扬,威胁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本土性。当前来说,现代茶室空间设计主要面临着传统茶文化传扬和创新问题,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所有传统文化只有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进行创新,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中。在传扬传统茶文化过程中,应当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创新茶室空间设计模式,促使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采用现代化创新的设计模式还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

4结束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室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作为茶室空间设计的基础,通过空间设计展现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所以,茶室空间设计和传统茶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当前大多数的茶室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品茶者在茶室中无法体味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因此,在进行现代茶室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充分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从而满足现代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利辉.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体现[J].江西建材,2016(21):44-49.

[2]夏吉宏.古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传统[J].江西建材,2016(22):26-30.

[3]刘佳.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6(9):193-194.

第5篇

1茶馆的历史简介

1.1起源

从神农时代到春秋前,人们大都把茶叶用做祭品。西周后,茶不仅作为药用、祭品,还开始被人们饮用,之后又被食用。唐朝饮茶趋于大众化和生活化,开始流传于各个阶层,而茶文化的载体茶馆也在唐朝应运而生。并且,唐代茶馆以卖茶为主。[1]

1.2发展变迁

宋代茶馆卖茶叶之外,兼营其他生意,酒馆、面食店也有茶水出售,注重摆设,讲究茶馆文化装饰,营造品饮优美环境。[2]明清时期,茶馆饮茶更为雅致,讲究茶、水、器的精致,讲究氛围、情趣、意境的营造。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动乱,经济衰退,茶馆业大也走向衰败。20世纪80年代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茶馆业复兴。同时,茶艺馆诞生。当代茶艺馆除了经营茶水、茶具、茶叶等,还经常举办茶艺讲座、开展茶文化活动。

2江南地方性元素的运用

地域文化是指具体差异的地域自然条件下,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人文。这种人文文化反映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因而突出了地域特征。[4]在进行茶馆设计的时候,会将茶文化与地域文化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加以创新。

2.1空间布局

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当地的气候、文化、习俗及建筑本身的功能等相关。[5]在江南古典园林基础上发展的园林式茶馆,具有园林院落的布局,一步一景,小中见大。如苏州私家园林中的茶馆,由于商业化及茶馆的复兴,将园林中原来的住宅建筑直接布置为向广大游客开放的商业性茶馆。

2.2室内色彩

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特性,含蓄的江南人民多爱黑白灰的冷色调,粉墙黛瓦的建筑,小桥流水人家,静然美好。江南茶馆室内多选用黑白灰为基调,配以柔和的灯光,点缀不多的跳跃色彩,一派江南园林的素雅古朴,在其中喝茶听曲,怡然自得。

2.3室内材质

不同地区、民族对材质有各自的喜好,通过材质的肌理、颜色等可反映他们的性格特色。当然,材质的选择也与当地木头或砖石的资源有关。[6]但是,现代材质的地域性差异越来越小,且一般的建筑多用砖石垒砌水泥混凝土贴砖。而江南茶馆的材料选择,配合茶馆主题,以砖石搭配木头、竹子等使用,体现材质本身质朴的特点,再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营造闲适的氛围。

2.4家具与陈设

具有江南特色的茶馆,多选择木色古雅的硬木家具,如红木、花梨等高档木料,以及资金有限时多用仿红木。采用明式桌椅,但不一定要照搬古家具样式,在体现地域性的同时,显示其现代化特点。用中国书画为壁饰,屏风作为隔断,辅以插花、盆景等。壁架空心雕刻或立体浮雕,上置花瓶、茶叶罐、绿植等,壁上悬挂各种与茶馆情景相关的茶联、字画。

2.5绿植

茶馆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地域性、功能性、美观等方面特点,南北方气候、土壤等环境的差异,导致植物品种的不同。室内盆栽可塑性稍微大些,但局限性也很明显,除了特定主题的茶馆,江南茶馆多选择本土植物。植物的选择要符合主题,除了具有观赏性外,其形、色、香也当与整体室内环境相协调,并且可于壁架、屏风等相衬,营造清新的茶馆空间。[7]植物既可以自成一景,也可与家具陈设相呼应,营造自然轻松的环境。

3意境美的营造

3.1意境美含义

茶馆设计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要注重与人精神层面的共鸣。茶馆精神功能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美感、气氛、意境。[4]美感是茶馆室内环境的审美属性,让人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气氛主要是茶馆的环境给人的一种总体印象,江南茶馆的气氛多宁静、淡雅,充满茶文化与地域文化氛围。意境是茶馆室内环境形象所要集中体现的某种情趣、意图、主题思想。这三者虽然有层次上的差别,但总体相辅相成,使得整个茶馆空间充满意境美。

3.2意境美营造

意境美的营造可通过象征、比喻的手法来实现。[4]对室内环境进行渲染,对家具、陈设、植物的造型及摆放进行处理,来触发人们的情感,进而产生联想,通过近似、类似、对比的手法引起共识。如在江南茶馆内摆放花瓶和镜子,使人想到传统民居中的“平静”含义,寓意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自然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

[2]连振娟.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3]柏凡.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饮[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4]张倩.基于地域文化的茶馆室内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5]石洁琼.江南茶馆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

[6]许洁.地域文化在江阴茶馆设计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

第6篇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

第7篇

【摘要】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茶道 人道 静美

传说一千八百多年前,布朗人在面对族人受到瘟疫席卷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茶的医疗效用,用它拯救了这个民族。从此每年的4 月16 日、17 日,布朗人会举行大型的茶祭,在山顶呼唤他的名字……一片树叶随风飘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但是来自同一片叶子,却能调出千变万化的香。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从神农的手中开发,鲁周公也曾提到过,而在唐朝兴盛,到了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家家都清楚茶的功效和作用,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三足鼎立的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爱好者遍布全世界。全球已知共有50多个国家正在种茶,追根问宗,全球各地起先所喝的茶叶、工艺技术、礼仪风俗等等,都指向一个来自东方的泱泱古国—中国,中国也因此被美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国的西南地区最早开始产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国家,其茶史历经几次变化。

茶最开始被民间当作药用。《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到“: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原名荼),这句话中提到在公元前2737-2697 年间茶被神农氏发现且推广,之后逐渐开始用作药材使用,但是什么时候开始当作人们业余消遣休闲的饮品,并没有明确资料,只有公元前59 年《僮约》文中说到了“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一些类似于当作饮品的记载。

后来,茶开始在寺庙和贵族之间流通和使用,喝茶的这种习惯养成,起源于西南地区四川及周边,之后随着文化互相沟通融合和交流传到世界各地,茶都当作身份的象征。之后,茶开始大量普及发展,渐渐融入了市井之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烙下了自己独有的印迹,如“客来敬茶”之礼,无论大江南北,家中来了客人,便泡上一杯香茶,用来帮客人洗去旅途的疲乏,或是表示热情的欢迎,再如平常人家的自家生活便是“粗茶淡饭”,而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又叫做茶余饭后等等,茶几近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悄悄的进入了每一户寻常的百姓人家。

茶之道,自然在这每一步过程当中逐渐衍化成熟。

我国茶道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煎茶和斗茶。

煎茶据书中记载:“是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而斗茶据记载是喝茶之人提前备好茶叶以及水源,通过现场泡制相互对比泡过后水的色泽、茶的冲泡次数以及颜色等等,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在唐代末期到宋代之间渐渐兴盛起来,这属于茶艺术中的精品表现形式。

在此之后,清代至今某些地区还有一种流行的茶道—功夫茶,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有了如此多的理论作为支撑,中国茶从生长到采摘到加工成品,自然也有许多独到的特色工艺和手法:

采摘茶叶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10 天内,还规定了9 种情况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尺寸等。采茶的时间会因为茶叶的出产地域和品种而各不相同。对一般人来说,绿茶通常都讲究“清明前后”,但实际上是,太过于细嫩的茶叶其实只有“清气”而没有香气,并且不耐冲泡。一些老人家爱喝的乌龙茶似乎更要在长老些味道才浓郁。而有些茶冬天采摘的才是极品,比方说台湾乌龙。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花茶的窨制茶底一般都是到了夏天才会采摘的,这就可以使茶叶在反复的窨制过程中保持最佳吸收味道的能力,还可以令茶形完整。一般采茶的时间都是选择在清晨完成,这时是湿度最大而又凉爽的时间,可以在堆放茶叶时令茶不发酵、不畏缩,在炒制前将茶儿素最大限度的保护好,令鲜味不会消失。

茶之道与人之道

采茶的讲究要求已经如此之多,茶的加工过程更有许多需要注意,这从生下来开始就如同人呱呱坠地,已经注入了茶师们热切的希望和汗水,而每个人不同的方向选择,正如同不同种类的茶叶,在各种渴望发挥着自己的特色和作用;茶的采摘挑选,经历了如同社会般现实的优胜劣汰,加工中更是经历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现在家长的热切希望,学兴趣辅导、家教课程,自身的奋斗;茶的命运往后展开来想,也如同我们的命运,人生也只有经历种种磨难,去打拼,方才有希望可以有机会让人一品其清香,茶作为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默默的向我们诉说了人生的奥义和哲理。

终于,茶经历了层层挑选加工,分档次高低装入了每个标记它自身价值的包装中,一批批向外运输,准备着体现自身的价值。喝茶,是简单的事;同时,喝茶也在简单之中复杂了起来,由简至繁,再由繁至简,精华自在其中。茶的那颗灵魂仍藏在叶中,朴质、优雅,只有时光才知道。

古茶已不在,每年上市的新茶各自独领着各自的风劲,但由古代延续而来的各类茶道,依旧在各个茶馆、茶桌上勾画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哲理。

“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茶在儒家思想当中更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秦汉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姿态,衙门府上的公正廉明匾牌也正是如此,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化身而深入人心。

从茶叶落入杯中的那一刻起,古老的哲理在现今继续延伸开来,倒入沸水之后,茶如同一个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彰显锋芒,漂浮在水的表面,给人们展现它饱满的叶面,华丽的成色,光泽的外表,只有完全被水中社会浸润的茶叶才慢慢去学会逐渐下沉,由内而外的平静下来,不再在乎表面的光鲜亮丽,因为它们知道,自身的价值已然融于水中,心与天融于一体,只需一个执杯的机会,便会赞叹道:“好茶”。

茶文化的“清静无为”之美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可是无为却并非真的无为,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这一概念,并不是不求作为,而是认为得“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以讹传讹固然可怕,古人用词精简也确实得细细寻味。而“消极”,读到此处,可能豁然开朗起来,“消除偏极”才是此词正解。这也顺应了茶之道,树叶在适当的时机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包括制茶过程中恰到好处的采摘时机,以及喝茶人心平气静,井然有序的啜饮。人们在饮茶的同时研习着其中的学问,在一片动乱的世俗中体味心中的那一片宁静,守护住最后的一片净土。

老祖宗在茶文化中播种下的无为并没有被时光的碾子磨去,也躲过了焚书坑儒的劫难,在杯中洒下,土地上延续,依然影响促进着后世继而繁荣昌盛,祖先们喝着祖上传下来的茶,并没有生搬硬套留下的经验,而是与实际相结合,在“无为”被动之中加入人为的主观性,用自然态势结合主观努力,这里面吸取了法家的思想、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恩威并施,从社会环境中克服了老庄思想里容易让人曲解的“消极无为”。

时至今日,“清净无为”依然作为很多茶园特色的经营理念和解析饮茶品味奥妙的精华。纵观古今茶事,“清静无为之美”思想是茶道乃至整个茶文化的精华所在。

第8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茶文化;改革模式

茶文化乃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根植于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与中华民族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广泛地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及诸子百家、中医学等诸领域的精华,逐渐形成为今天集健身、修身养性及防病祛病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

1茶文化在我国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1.1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在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团结统一、勇于胜利等精神的共同鼓舞下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弘扬茶文化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茶文化精神传承茶文化,首先必须牢牢把握茶文化精神的深邃内涵。茶文化精神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决定了茶文化精神的传承性,茶文化精神能够随时展而刻入中华民族的肌体里,成为中华人民共有特征与内在本性。所以新时期在教学中引入茶文化,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而且还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和生命力。

1.2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升我国的茶文化软实力茶文化基因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与于一体的全方位建设,激活茶文化基因,就是发扬优秀的红色文化,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展的规律表明,当下国家的强大与否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建设,“软实力”是除军队、武器等硬实力之外的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一个国家建设的实力,茶文化包含了精神文化、优良传统、作风等在内的国家制度、文化、精神等方面建设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活茶文化,必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力、创新力和生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所以,茶文化基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3有利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的富强小康梦、美丽生态梦,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文化强国梦,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茶文化基因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基础,进行旅游管理教学必须继承党的传统,发扬党的精神。综合国力是包括文化在内的一个国家所有力量的总和,激活茶文化基因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建设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此外,茶文化还有利于旅游思路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有利于加强、完善国民文化基因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新时期加强茶文化和旅游管理教学结合的内涵与功能研究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2茶文化在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中的作用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君子追求的一种高境界的道德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期望建立的人人都遵守的理想社会规约。茶文化中蕴含着十分卓越的为人处世智慧,直到今天还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善塑造理想人格。茶文化是关于人和人的修养的文化,交给大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学问,并教育大学生怎样由内而外修身养性最后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可见,加强文化和思想教育,促进人们自觉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多么地重要。诚然,我们的民族曾经饱尝过“东亚病夫”的骂名,难道我们现在应经忘却了那段历史吗?

2.1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旅游管理有别于昔日传统旅游,它虽然脱胎于我国传统竞技旅游,但却是中西方旅游的“杂合体”,带有更多的文化符号和更高的辨识度。为充分发挥茶文化的健康效能,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20所普通高校的教职员工参与茶文化健身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高校教职工参与旅游锻炼基本与本省的全民健身运动主基调相同步,并在增进高校教职员工身心健康中发挥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许多尖锐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缺乏统筹管理,教职工健身运动系自发组织;2)参与旅游健身教职员工多为退休教职工,老龄老化现象明显;3)缺乏专业指导,训练方法极度简单;4)练习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5)茶文化理论知识贫乏,健身效果不明显等等。同时,笔者结合自己对茶文化旅游教学的认识及自身从事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认真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找出了其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即:1)充分发挥高校旅游协会的作用,加大投入,强化管理;2)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收在职教职员工投身到茶文化与旅游教学的应用中来;3)提高教职员工茶文化理论水平,提高茶文化旅游健身效果;4)配备专业健身指导员,加强训练控制;5)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旅游领域在职教职工的对茶文化思想的热情。该课题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全民健身发展战略及高校茶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为各大旅游院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

2.2加强学生修身与自律的内在统一

在结合茶文化的旅游教学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培养是三者合而为一的,在教育过程中,他主张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并突出四者之间的关联性,接着确立好学、笃信、立志、躬行的培养方式,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健康的身心,中华民族的崛起更离不开坚强的体魄和刚毅的灵魂。旅游教学在学校中的活动几乎都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使在道德体制健全的情况下,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现代社会具有全球性、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加上道德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大学缺乏道德责任感,引起了大量不负责任的大学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助长了大学生侥幸心理。茶文化思想注重修养自身,这就强调教职工在旅游教学中过程中,提倡“三省吾独”,要求“内向用功”,将美好的品德由外而内升华成为人所具有的品德,从而完善自我,即“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茶文化追求修身养性,而现在旅游集健身、强身、防身和医疗保健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追求延年益寿,两者都是强调阴平阳和等是其“立身之本”,这一点正好符合当今我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理念等等。学生实际上有什么样的想法,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所以即使是仁人君子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规范自己。“慎其独”的含义就是,当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对待,不可胡作非为。所以,如果大学生期望达到共享现代文明,规范道德社会秩序,就必须通过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只有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遵守大学规范,才能不违同的道德社会的契约,才能建立旅游社会的良好秩序。

2.3树立学生正确的义利观念

在旅游管理教学中,自由使学生能够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也使学生失去约束而不顾别人的利益,大学当中的义与利的矛盾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1959年总理在北京旅游学院会见日本友人松村谦三时所概述的一样:“茶文化和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这是对中华茶文化精髓最好的解读与概括,同时也是茶文化得以“万古流芳”的秘诀。我国传统文化是以我国传统的太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论为自己的哲学思想编撰而成,符合广大民众族的审美情趣,这一点与茶文化暗合,两者都是以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为立足点,因而能够赢得更多的参与者。与茶文化结合后,旅游管理的练习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其不受任何时间、场地、季节、气候和年龄、性别的限制,适合各类人群,因而备受世人的青睐。茶文化学说的义利观要求大学生“舍生取义”、“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节之以礼,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茶文化也是儒家思想的延续,如孔孟提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警示之句,对义与利的两难之境做出取舍———虽然都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物质带给我们的短暂的享受与美好德性带给世人的精神追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追求美好的德性惠泽的不止是一两个人,这种高尚的情操会带来更大的益处,这点与旅游管理教学追求的是一致的。

3结语

基于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不但以其文化底蕴深厚、功能卓越、健身与养身效果明显、成本低廉著称,而且不受年龄、性别、时间、季节、气候与场地等约束等优势,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我国旅游教学之首选项目,并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其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上文的分析,茶文化与逐渐显露弊端的现代旅游思想存在的诸多互补之处,刚好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弥补旅游管理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参考文献

[1]杨岭,全.超越技能的文化表征———旅游教学的文化品格追寻[J].教育研究.2014(10):69-70.

[2]闫雪锋.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旅游教学改革策略[J].福建茶叶.2016(9):191.

[3]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旅游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旅游科学.2013(11):276-277.

第9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中日茶道精神;茶文化差异;两国关系

在日语中,“道”作为“汉语造语成分”用法很是广泛,除表示道路(国道、轨道、铁道、隧道……)、准则、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专门的技艺、学问。如日本茶道、剑道、柔道、书道、花道、艺道、香道、歌道、武道等,都是作为日本人的一种素养而专门学习的技艺。在我们中国,一般说来人们是不会轻易称"道"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带有崇高性。而日常可以称之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喝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日常行为,但是它已经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一种文化,一种意境。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的巴蜀,当时的巴蜀,以茶作为一种贡品,在茶业史上已有突出的地位。两晋三国时期,巴蜀增强了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长江中游地区茶业开始发展壮大,随后波及到了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到了唐朝,茶业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当时的制茶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高水平,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当时的茶叶成产技术中心,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而“茶道”一词也在当时产生。

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随着遣唐使的出现才开始的。日本开始学习引入中国古老文化,奈良时期,中国朝廷赐茶给日本,日本从此开始接触到茶。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开始建立茶园,开始了日本的茶业的发展。但是中国的茶叶开始传入日本时,只作为“药”来饮用。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终止与中国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断,直到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茶道。

中国茶道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三者相互结合,体现了“礼义仁德” 等道德观念。自古以来,各寺庙历代都有种植自己的茶园,来满足僧人对茶的需求。因为僧人们都把茶作为修身养性时的伴侣。高僧们竞相以茶为题,吟诗作对,把佛教中的哲学思想和理念运用在茶上,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给茶文化更增添了一种神韵。而日本茶道则主要讲究中国的“茶禅一味”的思想,吸收了部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表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美德。它告诫人们要修身养性,平等待人,和平共处。

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神理念,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达到精神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表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讲究的是“清、敬、怡、真”。“清”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不仅要讲究事物外表的清,更重要的是讲究内心的宁静、明廉、知耻。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有着渊源关系。 “敬”是万物之根本,是指对人尊敬,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要诚恳待人不能带有轻视虚伪之意,谨慎行事。“怡”则带有愉悦之感,是指茶道中人的一种身心的享受。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培养自身的宽阔胸襟,远大目光。“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要以科学的方法求取饮茶的真谛,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总而言之,就是感悟人生的真谛,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待人,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

日本茶道的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远不及中国的历史悠久,但是发展至今,它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名族色彩。日本人把茶道视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融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化艺术活动。日本的茶道不是个人的茶,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和审美观。通过茶道使人们摆脱现实社会的制约,从内心得到共鸣。

日本的茶道要求严格,步骤繁琐,而且,根据来宾身份,地位的不同或是季节的不同,室内装饰摆设也要有所改变。同时,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流畅到位,并且与音乐相融合,伴有节奏感,这样才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了“和、敬”的精神。而日本某些有地位的家庭有专为品茶或举行茶会而建的茶室。大小以“榻榻米”四叠半为标准,面积大于四叠半的称做“广间”,面积小于四叠半则称作“小间”。一般在茶室旁有一个“水屋”,用来准备和清洗茶具。茶具要保持清洁,同时品茶之人的心情也要清净。泡茶时,茶室要求气氛怡静,茶人表情庄重。体现了“清、寂”的精神。总之,“和、敬、清、寂”就是希望我们在品茶之时扫除心中杂念,去享受茶室的宁静,好好地去喝一杯茶。

日本茶道中,客人入座后,茶师就按规定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沏“抹茶”。泡茶过程中,有时会使用一种圆形竹刷的茶具,搅和茶叶末起泡方可饮茶。客人在品茶时,要将茶碗放在胸前顺时针转两次,每次约30度,然后开始品茶,每次一小口,不能一次喝完。品茶完了,右手指在品茶处稍稍擦拭,再逆时针转两次以还原。日本茶道在服装方面,也很有讲究。必须穿黑色的带有白色纹饰的和服。

日本茶道讲究之典雅,礼仪,使用茶具之精,恐怕与茶道元祖中国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很难想象日本的茶道的严谨,复杂。它已经超出了品茶的范围,可以说是精神上的享受。

然而,中日茶道也存在着相同之处,那就是茶道都体现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体现着生存的喜悦之意。因此,在茶室可以安放一些小生物,譬如:插花或养鱼,养鸟之类的。但不宜多放,以免破坏了茶室原有的纯朴之味。品茶时可以相约几个茶友,边品茶,边体味这些小生物的美好。但这些小生命即将凋谢之即,大家也可以相互交流,感悟生命的凄凉与衰败。通过友人之间互通心得,进一步培养对生命的无畏。

同样是品味生命的枯竭,日本茶道重在欣赏其死亡,而中国茶道则重在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这就是中华文化高于日本文化之处,更是中国茶道胜于日本茶道之处。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在各个阶层都很普及。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甚至深入到了市民阶层,茶成为友人之间交流的媒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文化尚未到达全民化程度。但是日本的茶道却具有典型性,具有相当程度的民族特色,相比中国茶道,由于太过普及,无仪式性,所以一说到茶道,往往首先会想到日本。

中日茶文化的交流经历了一千多年,也可谓历史悠久。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主流,中日两国在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关系由紧张慢慢发展到和平友好往来,中国的茶文化在其中也有着一定的带动作用。中国的茶文化现在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入各国文化中。中国茶文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中日两国紧张的局势,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喝茶能缓解心情,舒缓压力。独自倚在窗边,静静地品上一杯茶,回忆过去的时光,构思美好的未来,甚是惬意,让人陶醉。“萦萦茶香,伴我一世;悠悠岁月,与茶共度。与细品慢啜中体会茶之神韵,追求人生的泰

然!”

【参考文献】

[1]漫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茶叶通讯》2004年03期

[2]中华茶艺的基本精神--《农业考古》1993年02期

[3]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第10篇

摘 要:两百年来,人类物质文明达到了最顶点,灵性的渴望,在内在深处爆发,茶道新文明将成为高次元的生活方式,这种古老又自然的生活方式运用茶的能量协助灵性的提升,放松身心,古代就有“无僧不爱茶,有寺必有茶”的说法,所以茶道当中的茶艺文化也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本文试从茶道当中体现出的相关内涵进行阐述。

关键词:茶道;新次元

茶道本属于新次元,行家十二茶的名称:浪漫、幸福、喜悦、彩虹、真爱、甘露、开悟、银河、宇宙、真善美、风华再现、返璞归真。其追求的都是心灵意识与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品茶可以改变茶友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很好的起到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的性灵的作用,使人产生许多有趣、感人、开悟的故事与奇迹,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心灵意识提升,也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主题。‘

宗教学认为,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头脑、逻辑思考、分析、理解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是属于三次元的一个哲学范畴,人如果只是整天用头脑,想一件东西思考很久的,那次元一定不高,次元比较高的时候,都是用感觉、直觉、最好是心灵去沟通,所以宗教提倡静坐,在静坐的过程中去慢慢体会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合一。不只是宗教其实在所有的哲学中也都认为,在新次元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肯定的,它会形成一个正面循坏,你想进入高等的次元,就必须具备高等次元的逻辑、生活方式、也就是跟电脑一样,你想要什么结果就一定要输入什么密码。在所有宗教包含的伦理理念中,都提倡个人应该学会与他人分享、提倡一定程度的奉献,都希望个人发展自己的才华,都是为了服务这个世界。每个人做事,都是为了美化这个星球,三次元的方式一直是宗教所追求的,三次元的方式,很有逻辑、很形式化,茶艺也一样,很有形式化,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分享,无条件的奉献,茶会没有逻辑,没有讲规矩,就是很轻松的喝茶,很浪漫、幸福、喜悦、很自然。哲学认为一个人不受这个世界概念影响的时候,就表明人已经到了新次元,茶道要求人的静心,使自己享受当下,让字迹 灵魂自由,这与宗教以及哲学思想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茶道文化中一直有这样的一个观念,其认为地球的灾难都是宗家创造的,而人们通过吃素,可以自我进化、提升、从而使灾难缓和、减少,希望通过喝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活得轻松自在,能够快乐、放松,去除负面的能量,才是提升这个星球最好的方式,并认为灵性提升以后,才有可能。灵性到达某一地步之后,就不会再创造出负能量,生命力也就被唤醒,这个星球也就会变得越来越美。这又与哲学当中体现

茶道认为,道是不受任何的磁场、时空,你能够接受、融合。最高的道,是存在于生活当中,道本来就是生活,生活才是最高的道,道是很平凡的,人能够在平凡的找到真正的道,只要每一天能让自己有高雅的品质,能够把不好的能量的排出,能不受不好能量的影,你人就能够进化,其实生活就是一种修行,生活中的起心意念都在帮助你,随时,你发展正面的,当然就提升自己的能量,道是不需要言语,每一个人靠近你,你就能够感觉这份喜悦,这份平静。茶道追求内在的平静,通过内在的平静、通过意念的产生,达到外在世界平和,其认为喝茶可以让自己静下来,从而调整自己。茶道追求轻松、快乐、喜悦的情感体验,以及创造出更高的能量。茶道当中有十二级茶其概念如:浪漫、幸福、喜悦、彩虹、真爱、甘露、开悟、银河、宇宙、真善美、风华再现、返璞归真。这些生活方式,都是很快乐的,而且越接近高等次元,就越轻松、越浪漫、越自在。品茶时,人们可以用唱歌、跳舞、分享的方式,取代过去那种念经、拜佛等严肃的方式,茶道认为,我们身体频与很粗糙的话,就不可能超越世俗的一些东西,而如果我们的身体很轻松、意念就会越来越细,那怕闪一个念头,银河宇宙也就都得到了。

哲学思想中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着多重的空间,我们如果跟着这个世界的频道在转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跳脱,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假相而已。所有的东西, 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时侯,我们只能够看到这个空间,其实历来很多的哲学家都认为世界存在上帝,在所谓的上帝之城中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就有庄子的逍遥游理念。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也有意曲同工之妙。

其实在中国很多文化当中,都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人只有在空的时候,没有意念的时候,你就能够连接到宇宙的高等的力量,那个能量越来越细,越微细,你就能够瞬间转换身体的频道,也可以瞬间消失,在另一个空间呈现。你的频道同时存在多重的空间,能够一念三千大千世界,其实那是很自然的。哲学认为肉眼看到的这个空间,其实是个多重的空间,所以宗教都希望通过静坐、放松身体、使自己注意力其中,把人内在的东西唤醒,使自己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茶道认为在高等无限的空间可以了解的东西,没有一样是需要学习的,每一样自然的就懂,就像我们喝茶一样,任何茶一看到频与,就知道是什么等级的茶,所以喝茶可使人忘我,从而达到无我。所以茶会前后,一般都谈些高雅的,没办法避免的也尽量长话短说,而快乐、喜悦、高雅的东西,那就可以多谈一些,当然最好是不需要言语,而用心灵去沟通。其过程不同,但是都是跟中国道家和其他派别追求一种自由与无我境界是一样的。

茶道中与人分享、勿改变他人,勿以身贵而,勿以独言而违众等理念,以及感恩的思想,和茶会当中的幸福、平和和喜悦的氛围,对修行的看法等,无不闪耀着哲学的光芒。茶禅文化,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其实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另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在彬等,茶道生活 [M] 行家茶道研究会2011年

第11篇

研究价值

1.茶室的精神价值

释、儒、道三教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影响深远。释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而儒释道思想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茶室文化从古至今促进了多种多样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孕育着茶人的思想,道德,审美观,人生观,是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茶在满足着中国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道家的自然之境界、儒家的人生之境界、佛家的禅悟之境界,像涓涓溪流融汇成中国茶道的基本格调与风貌。儒家主张“保合大和”,在品茶时发现了“和、静、怡、真”的人伦大道,应对进退的规矩法度,表现谦和、洁净、愉悦、求真之艺术境界。儒家认为品茶可以使人提神醒脑,可以更多地自省,可以养廉,可以修德。佛教对茶的贡献最大,是它实现了佛性与茶性的真正契合。佛教强调的是即身的体验和自身的顿悟,这就与品茶之道暗合。佛教在于清净平和的饮茶意境与禅意之明心见性是相通的。茶朴素而平和,淳厚自然,这与崇尚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有很的契合点,这也就是道家追求的“空灵”之美吧。然而茶带来的宁静,却是实实在在的。

2.茶室的文化价值

茶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茶文化现象最直观、最富有生气、最具有代表的场所就是我们熟悉和感兴趣的茶室。茶室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它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由茶特有的色香味诱发的回归自然的情趣,而且还有与百姓生活千丝万缕联系的丰富蕴涵。茶室始终发散着中国文化悠久而清新的生活气息。茶室已成为传播文化、涵养人的情趣、提升文化品位。茶室成为追求茶文化的最高精神境界“淡迫明志、宁静致远”的好去处。

中华文化的精华,涵盖在儒释道三教中。如果没有儒释道的参与,我们今天就无法感受和体味这种香醇、朴实的茶文化了。林治先生在《中国茶道》中也说:“中国茶道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必然植根于儒、佛、道三教所提供的思想、文化沃土之中,吸收融汇了三教的思想精华,中国茶道才可能茁壮成长并开出艳丽奇葩。”“‘和’便是儒、佛、道三教共同的哲学思想理念。”由此可见,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儒释道美学思想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审美精神的确立,对茶人人生境界的提升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茶室又反作用于这三者,构成一个互动的、共进的过程。茶室,是供人们休憩、娱乐、消情遣兴的场所。

(1)中庸和谐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人的立论依据,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和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庸是儒家最高道德标准,茶文化全面吸收了儒家的思想精髓,儒家追求和谐,主张“中庸之道”。在处世和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融洽调和。茶人将这种主张反应在茶事上关乎人的道德与情操的行为。茶性温,茶历来被视为清洁之物,茶室茗品中平和与儒家追求的和谐相互共融,这种特性常常被比喻为人德。古人对谦谦君子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性极为推崇,这与茶性融为一体,使得人们在茗品时精神与感情净化,人格自然得到升华。

清静无为

道教源于古代巫术,是创始于中国的古老宗教。在老子思想影响下,茶与道教结缘,道士称茶为“仙草”;道教形成后,茶渐渐便变成了一种养生、祛病、辟邪之物。道家思想自伊始就有“长生之不老”的概念,与“天地之灵长”的人有着自然可爱的一面,也暗示了生命可以长生不死。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道士常常把健康、长寿归结于人类的生命运动。茶朴素、清淡、清净无欲。茶的利于身心与道教的养生观相融合。茶的清淡、高雅接近于人性的虚、静、清淡。在恬静典雅的环境中,品一杯香茶忘却繁华纷争的尘世,心情变得宁静而纯净。品茶讲究一个“静”字,茶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下才能品出真味,才能获得品饮的惬意和愉悦。道教与茶文化正是在“清静”达到和谐的统一。

心静自悟

茶与佛教的最初结缘是为僧人提供了提神醒脑的饮品。僧人在寺院中大量种植茶叶,促进了茶叶种植、制造、饮茶的进步。在后来的茶室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逐渐找到了内在精神的契合之处。茶与禅的结缘源于禅的坐、禅、定。坐,禅所指修行时“心注一境”,即脱离所有外物之事。禅,意为“静虑”、“修心”。定,是保持内心与精神高度统一与平和。品茶讲究一个“静”字,讲究有序的饮品,追求外在与内心的平静统一;佛家的“静悟”,二者不谋而合。

3.传承、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烛光灯影、秋光画屏、月光廊影)

茶室是人们休闲娱乐中的一个重要场所。但是很多茶室在进行装饰设计时,忽略了茶室的灯光照明设计,殊不知一个优秀的灯光照明设计环境能够为顾客带来愉悦、舒适的休闲状态。

近年来,烛光灯影的材料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但茶室在灯光的作用下可产生美幻的意境。茶室钟情于那橘黄色的温暖。茶室的灯不需要太亮,最好偏于一隅,无论是茗品,茗品读书,还是乐在“棋”中,甚至是寒夜客来,都会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气氛。茶室中,更注重营造一种茗品的情调,烘托温馨、浪漫的茶室氛围,一般以暖色为主,借助温馨简洁的灯具,为茗品空间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私密的休闲时光。巧妙借助光影的效果特意打造一些空洞,把刻意打造的人工光源灯具放置在植物的下面并向上照射,这样刻意照射的区域产生有趣的光影效果,既丰富了空间的视觉效果,又增加了空间的立体感。

烛光灯影,给了人们生命中近一半时间的光合热、和煦与温馨。入夜,情调别致的灯光从或古朴、或新颖的灯具中折射出,打向雕花窗轩的墙壁和清澈见底的水面,创造出树荫婆娑、山石迷离的效果。顿然,空间里平添出几分诗意和感动。体味着茶室中的安谧与和谐。

作为传统室内装饰器物的屏风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屏风起到一种遮挡和屏蔽的作用,起初是为了挡风,而后来则成为一种装饰厅堂和隔离空间的器具。

屏风上的书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整个屏风的骨架共同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品。此外,古人也常将格言警句书于屏风之上。中国古代诗词中,屏风的使用频率与帐、帏、幔、帘等差不多,屏是室内的情致依托,营造一种 闲适清雅生活中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安谧空间,给人宁静与和谐之美。诗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李商隐的“云母屏风烛影深”,描写屏风在夜晚通过光影产生意境美。

在现代生活节奏中,总会有空间营造出这样的生活氛围:一架素屏或画屏,透过熠熠的烛光,幽暗中渗透出一隅光明,浓浓的诗意,淡淡的情愁,为茶室夜晚平添了一分温馨与美好。

廊成了中国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建筑,人步廊中,随势而行,左顾右盼,移步换景。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美而令人回味无穷的,就是廊了。廊或蟠山腰,或穷水际,蜿蜒无穷。廊给人无尽的想象和情思,既是链接美的纽带,也是驻留美的空间。

廊不仅能把内外空间分割开来,还能增加风景深度和虚实相济的韵律感。茶室中置于一廊,小巧玲珑,错落有致,“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尤其在茶室外部建筑中点缀不同形式的廊真正是移步换景,巧夺天工。廊随形而弯,依势而曲。廊与廊之间隔一道墙。廊与廊之间的墙上设置了各种形式的漏窗。从漏窗透视,窗中景色迥然不同。廊的创造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玩味细节的大智慧。

茶室中静态的烛光灯影、秋光画屏、月光廊影与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形成了和谐的乐章。为现代都市人身心放松,精神休憩提供了品茶的绝佳境地,更为重要的是传统中国文化大放异彩,促进了传统茶室文化的繁荣昌盛。

现实意义

1.心灵的超越

都市生活喧嚣繁琐、虚华浮躁令人心烦意乱,生活在这样的大闹场有时还不免带着面具带着职业化的表演。带着虚伪和做作去生活的现代人难免浮躁浮华虚张声势,难免得种种现代心理怪病。所以我们需要返回原野村庄,返回大地河流,返回高山雪原,返回存在天籁之音的自然之地,去寻觅心灵的安息之所。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在于心灵的超越。这是一种内在的超越,地虽小,但心中有了,天地自大,宇宙自广。“见山”就是见性灵之南山。茶叶;小小一枚,见中华文化之精灵。茶室;小小一室,见人们释怀之心灵,“庭有山林曲,胸无尘俗思”的意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地融合,清静悠闲,与烦嚣的闹市隔绝,符合现代人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的追求。

返璞归真,体验自然境界之美,贴近自然,拥抱自然,人原本就来自自然,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现代文明使人类远离了自然,远离了人的自身更多地为身外之物而追名逐利,远离了本该属于人本身的那一份真实和轻松,远离了清新的自然,远离了新鲜的空气。在茶室中,感受惬意的生活,感受轻松的自然。

2.精神的愉悦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面对低头一族,茶室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生活的忙碌,在工作中心理紧张、精神压抑,内心焦虑、苦闷等情绪,来到茶室可以通过茗品,读书来觅得宁静与自在,放松疲惫的身心,放松自由的心情。“赏心悦目诗书画,煮泉茗品色味香”。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一种由内而外的迷人魅力和高贵韵致,从而远离卑琐浅薄,使自己才智增长,举止优雅。

茗品读书,使人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这才是更为重要的一环。而读书,正是保持良好心境的一剂不可替代的良药。来到茶室,冲上一壶醇香清茶,打开自己喜爱的书,慢慢品读起来,通过茗品读书,给人带来轻松,带来愉悦,带来平和,带来智慧。淡淡的茶香,心灵在优美的书画中得以净化;淡淡的茶香,身心在清净的诗画中得以升华。

3.一壶一世界

这个“壶”是心灵之壶。在心灵的壶中融世界无边妙意,中国茶室其实就是造这样的壶;壶虽小,天地却很宽;壶中似乎空空,却无边妙色。不必华丽,不必宽广,引一湾清泉,置几条幽径,起几处亭台,便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茶室的重点不在造一个物理空间供人住,供人“看”,而是造一个生命空间――生命之壶――供人“品”。

饮茶最高境界是“品”。品意指重在意境,以鉴别茶叶香气、滋味,欣赏茶汤、茶姿为目的,自娱自乐。凡品茶者,得细品慢啜“三品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

品,不单单是为了解渴,而是将它作为一种生活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品茶如同品中国艺术山水画一般,画中亦静亦动、亦简亦繁等等。静意指空灵静寂,空灵静寂中才有天地日月长。空灵静寂不仅和外在世界的闹剧形成对比,空灵静寂中也可对世间事泊然无着染,保持灵魂的本真。空灵静寂不是外在环境的安静祥和,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得平和,忘却了时间,艺术家与天地同在,与气化的宇宙同吞吐。

第12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茶文化;融合

茶乡生态旅游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影响茶叶种植、生产的前提下,让消费者走进茶乡,感受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过程,体验茶乡文化,了解茶叶相关知识,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不过,在各茶叶产地的生态旅游建设之中,社会文化功能缺失、旅游内容单薄等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不仅会对茶乡原有的声誉造成破坏,更对茶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本文站在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上,针对茶乡生态旅游的特点,结合其他形式的生态旅游建设实例,对我国茶乡的生态旅游构建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茶乡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能带来一些帮助。

1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表象

站在社会文化角度上谈茶乡生态旅游,先要阐述什么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社会文化是与普通老百姓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或群体特征,对社会中各个群体有着广泛影响,是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社会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必然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也具备相应的社会功能。目前广泛被认同的理论显示,社会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信息功能。社会文化本身也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为传递社会经验,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教化教育功能。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正是有了文化的存在,人类的各种生产技能和知识才得以传承。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一种属性在社会中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能动力。四是认识功能。指文化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存在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主体、在传播人类知识的同时,还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除此之外,社会文化还具备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我国的茶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茶区分布广布,大江南北均有茶叶种植区。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茶文化得以充分发展,并融合了我国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完全具备了社会文化功能的所有属性。我国的茶文化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十分巨大。有学者将以茶字当头的茶文化社会功能总结如下: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2社会文化功能在茶上的体现

旅游线路是否具备丰富社会文化功能,在旅游过程中能否有精神层面上的收获,也逐步成为人们在选择旅游线路时所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近几年来,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乡生态旅游由于项目启动操之过急,缺乏科学系统的总体设计,使得旅游线路设计简单,环境硬件有待改善,游客体验空洞乏味等现象出现。因此,茶乡生态旅游如何注入“精神灵魂”,是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所必须考虑到的。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只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一种最基本的真实反映。除此之外,我国茶文化对发扬传统道德思想、传承古老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表现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我国茶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深入剖析,才有可能在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将茶的社会文化功能完美地结合在旅游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得精神内涵和物质表现的融合毫无违和之感。

2.1茶文化浓缩了我国传统道德精髓

茶叶具有清新自然,使人头脑清新的自然属性,在品茶赏茶过程中,人们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颐神养性,抛却世俗杂念,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所以茶自出现以后,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更是在一杯茶之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如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家的中庸处世之道,佛教的释然慈悲情怀等等。正因为茶被赋予了如此之多的精神内涵,才使得我国的茶文化被广泛传播,时至今日仍然能对人们的精神行为起到指导和警醒作用。

2.2物质感官和精神享受的完美结合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一种物质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最普遍的饮品。我国区域辽阔,人口众多,受地方饮食习惯的影响,茶叶的种类和外在形态各有不同。习茶之人通过品饮不同种类的茶叶,观察不同的茶叶冲泡前后的形态,即满足了饮茶的基本身体需求,又在视觉感官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此外,中国人喜欢借物抒情,不同茶叶的不同冲饮方式,会让习茶之人领悟到不同的人生际遇,抒发不同的内心情感。

2.3雅俗共赏的自然属性

在唐代以前,茶叶的生产量和普及率并不高,只是宫廷内的皇族以及达官显贵才能得以享受。唐代时期,我国的茶叶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南茶北饮之风盛行,茶叶也从贵族的专属之物变成普通百姓的消费品。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茶都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时至今日,茶更是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可以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可以是商界名流的交际工具,可以是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所以,茶以其特有的品质而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自然属性。

2.4茶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生津止渴、陶冶情操、抒感等功能,是茶叶的自然属性。正因为茶有如此之多的功能,所以茶从出现的那天起,就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茶经济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商品流通的范畴,以茶为载体多种经营方式也逐渐衍生出来。其中,茶乡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商业新业态。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的认识,对旅游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茶乡生态旅游已经被城市精英人群所青睐,逐渐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在市场价值来。

3构建茶乡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目前,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已经崭露头角的茶乡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茶乡发展的第三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如何充分发挥茶乡的社会文化功能,是每一位业内人士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人通过多地茶乡生态旅游的体验,并结合国内其他学者的理论,为我国茶乡生态旅游的构建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

3.1深耕唯一性资源

梳理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不难看出,受区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任何地方的生态旅游既有同种类旅游的共性,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唯一性。而唯一性资源的深入挖掘,正是生态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唯一性资源的宣传,同样也是地方美誉度提升的最佳途径之一。如秦皇岛市在开发长城生态旅游时,不仅有代表长城风景的门票、旅游纪念章、纪念币,还开发了纪念图片类、书签、挂历、画片画扇、图章印泥等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将其垄断性的长城资源挖掘得淋漓尽致。我国的茶乡分布区域广阔,各个茶乡的生态环境不同、茶叶种植方式不同,有高山茶,有台地茶,有古树茶,也有灌木茶。各个茶乡的茶叶品种也各具特色,除了传统的6大茶类之外,新的茶叶品种也在不断研发和出现。所以在开发茶乡生态旅游时,绝不是将成功旅游模式进行简单复制。只有深入挖掘自身唯一性旅游资源,才能在众多的同类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茶乡的唯一性旅游资源,不仅是茶叶品种和自然环境上,特有的茶乡传说、茶叶故事、茶叶典故等茶文化范畴内的资源,恰恰是最容易实现的茶乡唯一性旅游资源。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与前面提到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具备的信息功能相辅相成。

3.2遵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茶乡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应该着重考虑生态旅游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一原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对人们传统观念和道德理念进行约束和规范的工具,在构建生态旅游的同时如何保护资源,这与社会文化功能的教育教化性相呼应。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绝对不能以牺牲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所以要求茶乡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系统地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既满足了传统茶叶正常生产加工的需求,又满足了生态旅游所必须的硬件建设。

3.3物质内容与文化内容齐头并进

与购物旅游、观光旅游相比,茶乡生态旅游是更加侧重精神层面的一种高端旅游产业。尽管对茶乡旅游建设的各种理论指导,都在强调文化体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实际情况和理想状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茶乡旅游的基本内容还是停留在茶叶的销售和茶乡旅游纪念品上。而真正深入到茶乡文化、教育和学习的层面,往往只是通过参观和听讲解来完成,缺少了参与性和教化性,由此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大大折扣。部分茶乡和景区的管理部门缺乏长远的规划意识,急功近利,在茶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陷入在门票经济,茶商品经济,茶纪念品经济的单一模式下生存,久而久之,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很难出现大的提升,还会对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我国的茶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文化体系,完全可以渗透在茶乡生态旅游的各个细节之中。所以在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要将茶乡社会文化功能的完善放在首位,物质内容与文化内容的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够使得茶乡生态旅游中社会文化功能的缺失得以弥补。

4结语

当前衡量旅游业发展的成效,首要考量的还是景区和相关行业的利润产出,经济利益至上的传统衡量标准势必会影响到茶乡的生态旅游建设,更无从谈起茶乡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发挥的作用。长期的社会经验表明,任何依托文化、教育等精神层面的旅游项目,其经济利益的产出过程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旅游项目。一些文化积淀厚重深远,历史遗存悠久的项目形成,往往需要一代人或更长的时间。如何解决发挥社会文化功能和经济利益产出之间的矛盾,将是茶乡生态旅游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理论总结才能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常卫锋.创意视角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15(2):20-23.

[2]姚海波.关于茶叶名牌商标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研究[J].福建茶叶,2016(3):311-312.

[3]祝思华,张佳.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4(5):224-226.

[4]龚睿,麻红晓.茶叶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56-257.

[5]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8):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