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政治哲理

高中政治哲理

时间:2023-07-19 17:3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政治哲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政治哲理

第1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重点

1.增强吸引力是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高中政治课教学曾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高中政治课的动力不足,教师教育观点、教学方法陈旧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政治课的吸引力,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这一局面不扭转,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所以,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2.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大量事实证明,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师生的主导和主体关系,是导致高中政治课教学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发自内心地对学习充满渴望和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能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努力增强吸引力。

二、增强教学吸引力是方法

1.在创新教法中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高中政治课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学生的兴趣。

(1)政治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首先要有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基本功。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作为信息源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备课、设计课型、选择教学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观察、提问、复习、考核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工作,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这是一种把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教学方法及教育机制等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能力,高中政治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要具有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和基本功。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中介,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以明理为基本方法,教师的语言要做到简明,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在阐明理论观点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联系实际时,应力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时,要富于思辨性、哲理性。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重要的基本功。当然,高中政治课教师还应具有其他多方面的基本功,这是由高中政治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电化教学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政治课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把讲和看结合起来,以形象生动的直观方式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尽量使学生在一种具体的情境中去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减小理解的坡度,从而增强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

2.在率先垂范中激发兴趣

(1)高中政治课教师要以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的坚定信仰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也是政治教师热爱自己专业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此外,为人师表是我国师德的优良传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道德形象,高中政治课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高中政治课,从深层次上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第2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开展,高中教育逐渐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在政治学科上的明显变化则是:高中政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通过情境创设的应用,更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课程提不起兴趣、无法主动学习等问题。为了深入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对高中政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做了研究。

关键词:

高中政治;政治教育;情境创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了改变传统教育下的种种弊端,学校和教师都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径。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下单调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社会的新技术、新手段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作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自主消化。

一、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创设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情境的创设应当有针对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针对性,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性和理解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越新颖,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促使学生面对课本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并且自主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创新性

情境的创设应当保持开放性,通过合理的情境建立,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教育的枷锁,将课堂变成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独立解决的能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如在思想政治的讲授中,讲到货币贸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理解货币的循环流转。

3.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明确的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做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虽然是教师创设了课堂上的情境教学方式,但是还是需要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合作才能真正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教师应当以教授知识为目的,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路。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措施

上面分析到了高中政治教学中情境创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注意事项。在政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针对这些注意的问题,我们提出相关的应用措施,指导情境创设在高中政治中的应用。

1.更新教学方式

首先,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立相关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体会政治知识的内涵。通过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同身受,理解相关知识的疑难点。促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并且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政治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每个学生理解相关政策和时事的关键。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在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多的将平日的生活融入创设的情境中去。教师设立的情境生动活泼,符合实际生活,使学生容易理解,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更能理解相关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营造出相关的气氛,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启迪,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情境教学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其次,高中的政治教育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四大块内容,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需要学生真正的应用到生活中去。国家的政策和相关的活动都可以改变政治教学的方向,政治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能够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才。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创设情境教学的动机。学生面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来改变。再次,应当重视情境创设的丰富性。丰富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在未知的新鲜感里更深入的探索,丰富的感情可以帮助学生在一个激情饱满的情绪中学习。高中作为学生迈入青年阶段的时期,是真正塑造学生性格的阶段,高中时期的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的相关政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知识的部分,可以使学生理解自己从小到大的经济行为,对于学生迈入社会或步入大学后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思想政治的教育更是无可取代的。政治教学引导学生做到拒绝诱惑、踏实朴素、艰苦奋斗,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最后,在教学中应当创设有层次的情境。这种有层次的情境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来区别对待,充分分析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根据不同的同学在情境设置中创设不同的角色分配,以此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

2.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创设的应用中,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开放式的互动模式需要学生尊重教师,积极参与。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有一些抽象的问题需要学生亲身的体验加深记忆。例如,在哲学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枯燥的文字表述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伟人的语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找到这些哲理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用这些哲理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虽然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一直是课堂的主角,但是真正学习的主体却是学生。只有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在课堂上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保持教学情境的多样性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利用教学情境的设置,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三、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高中政治的教学是可以通过恰到好处的情境创设来实现的。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使创设的情境吻合现实的生活情况,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情境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相应的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许荣华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林常青.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浅谈情境创设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应用[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5,(1):77-77.83.

第3篇

【关键词】高中 政治 探究式

探究式学习作为高中政治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高中一些政治教师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对于如何在高中政治课上运用好探究式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高中政治课课堂探究式学习中的几个误区

1、走出重表演轻常态误区。一些高中教师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会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探究方案,并常把探究活动作为公开课的亮点甚至。但是,在平时的"常态"课上,高中政治课教师们却很少去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有的老师这样说:"探究式学习,理念挺好,但脱离实际,不可行,公开课上上可以,平时课那就不必了。"两种课堂教学的差距过大,不能不说有些公开课的探究式学习有表演"做秀"之感。难怪有些老师在听完公开课后,感叹收获不大,借鉴极少。

2、走出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有些高中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时,片面追求形式的翻新,认为只要采用"辩论、小品、讨论"等形式就是进行探究式学习了,于是,课堂追求表面的热闹,虽然气氛很活跃,但缺乏深层次的思维,学生收获甚少,更不用说提高探究能力。还有的"探究"环节,书本上已经有明确的方案,教师和学生还在那里表演探究的过程,教师为了这节课要有探究而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即使探了,也提不起任何兴致,根本无法成为探究的主人。

3、走出重教材轻变通的误区。高中思想政治探究内容很多,有些教师也非常注重新课程探究式学习,但一律按照教材布置的内容进行探究,不作任何调整和删减,且探究方法固定化、格式化,步骤公式化,有多少探究内容就探究多少,全然不顾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和变通,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热情。

4、走出重自主轻指导的误区。探究式学习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最后的知识收获。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讲探究,就让班长、课代表或探究小组长带领大家辩论,自己却退到幕后,不参与、不引导。既不对探究活动开始之前的情境进行创设,也不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适时介入或在探究完后进行整合小结,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完全处于放任自由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探究"得挺高兴,却没有收获知识。

二、高中政治课课堂探究式学习应对之策

1、寻求适合学生的探究方式。很多老师认为探究会浪费时间,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事实上,我们应该辩证来看,如果教师探究的方法不得当,那么就会浪费时间,做一些无效的探究,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比较好的探究方法,那就可以在节约时间的情况下,使课堂变成一种具有加速度的课堂。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花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当学生掌握了探究方法之后,他会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2、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要教会学生去探究,教师首先自己要会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政治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比如我们教研组在学校教研室的支持下,申报了《高中政治新课程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用研究》的省级课题,全组教师分工合作,并在新课程教学中具体实施,个人收获就很大。

3、精心选择课堂探究资源。教师对探究内容应有选择,不能什么都拿来"探"。高中政治课知识涉及面广,涵盖经济生活、政治建设、文化生活,事事都探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材布置的探究活动未必一一去探究,应因地、因时、因人而选择。要避免选题不当导致探究流于浅层,七嘴八舌只是热闹而已;也要避免选题不当而造成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多数学生成"陪探"。因此,适合政治课探究的内容,一定要是教师引导能力范围内的,又要符合学生群体探究能力的,且有利于学生品行修养提高、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话题。如笔者把学生亲历的一些文化探究成果用于哲学知识的探究,学生会明白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哲理,留心处处皆学问。

4、不断创设探究情境。课堂探究过程实质上应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诀问题的过程,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将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直接拿来探究,肯定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让学生接受的引子。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使所探究的问题有如汤中的盐,让学生好之乐之,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资源开发者作用,对教材探究内容进行取舍重组,创设适合的生活化的情境来展开探究活动。

比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纯理论探究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笔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展开探究。首先,以"学生记者采访同学及老师的家庭收入情况"作为课堂活动情景导入,这一情境切合学生自身的实际,设置这一活动情景,有利于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疑问,进一步质疑、探疑。其次以当地一家著名企业的经营业绩、分配方式作为情景材料贯穿于课堂整个探究过程。创设这样的探究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达到探究的真正实效。

高中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很重要,我们要走出几个误区,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得当措施,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导入 课堂活动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65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高中政治教学开始极为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如何才能创新教学过程,采取适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督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掌握政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很多教师也在新课程教学落实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并且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使得每一堂课都能做到对学生负责。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具体的教学环节谈一下如何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从导入切入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有效的方法。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一个良好的开端直接带动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和探究需求,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快速展开。政治课的导入实际上就是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一节课的整体教学目标,抓住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实现政治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一,寓言或者故事性的导入。这种导入一般是教师结合政治教学中的思想哲理或者生活哲理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故事中深入把握即将学习的重点概念。例如,在学习哲学的时候,里面有一个概念是说事物处于无限的联系当中,所有的事物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和其他事物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蝴蝶效应”的故事来启发学生理解这个问题。这样的导入会让学生对事物的联系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再具体对联系的概念以及生活例证进行说明,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时事材料导入。政治生活本身就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不可能脱离时事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来开展政治教学,相反,如果准确地把这一特点加以利用,在导入中加入时事材料的理解和辨析、讨论,那么学生就会发现政治与自己的生活的关联性,从而萌发巨大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自然。例如,在学习联合国的功能、职权和作用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今国际社会最近发生的解除波黑武装禁运问题,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但是联合国的决策过程是什么呢?它在这个问题上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而我们中国的态度又对整个提案的命运变化有什么影响?结合具体实际问题,教师在导入中就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高度重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就会自主带着目的认真探究,寻求答案,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三,利用课本上的图画或者图形、表格来阐明某种现象。通过让学生观看这种直观的图表来理解政治概念或者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可以简化教学内容,降低理解的难度,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得接下来的教学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这节课想要讲供给与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先通过两个不同的横纵坐标展示供给与价格的变化关系、需求与价格的变化关系,就会发现学生很容易理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刚才的两个图来绘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师就把这种难以理解的复杂关系通过巧妙的导入轻松理清,顺利推进政治课堂教学。

其次,课堂活动是丰富政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方式,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后必须加以重视的内容,因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推动课堂互动合作的形成,建构活跃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展课堂活动是新课改后的重要教学方法,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参与的主体很明显就是学生和教师,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快速提高思维水平,理解政治概念,减小学习压力,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的迅速发展。

第一,开展合作表演的课堂学习活动,学生分小组担任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学习“公司是企业的一种形式”这节课时,因为学生对于公司的性质以及作用和构成、企业的形式和管理都不很明确,而且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兴趣也不高,掌握也就不够扎实,但是教师如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分别负责公司创办者、企业管理者、税收部门、股市监管部门等不同角色,然后上课的时候互相咨询问题,教师也参与进来对不同的角色部门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会明显增强,自觉进行学习。教师把枯燥的知识转化成有趣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的积极加入,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以辩论的活动形式来开展政治课堂,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增强其自觉思考的意识,自己主动寻找更多的资料来深入了解政治知识和概念,提高专业能力,因此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辩论活动。例如,在学习如何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有的学生支持实践能力,有的支持不断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前者可能认为一味学习就会变得呆板,而要赶快进入社会进行历练,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后者却认为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财富。经过辩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打开,意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单一的,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这两者都必不可少。课堂活动作为政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门,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必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想。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生活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生活化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坚持生活化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

一、用鲜活的生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事求是地讲,在当前高中阶段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政治学科并不是一个讨学生喜欢的学科,大多数学生都反映这门学科枯燥乏味,理论说教成分较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其实也难怪,毕竟学生所反映的这些也基本属于实际情况,我们更多地应当从我们自身课堂的氛围与教师策略开始反思。笔者以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有效的方式策略就是把课本理论知识与我们的具体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这样就会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不竭动力。

在讲述国家宏观调控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学生昏昏欲睡,于是笔者便从当时银行将对储蓄利率进行调控这一时事出发,给学生分析银行为什么会进行调控,这其实就是宏观调控的一种表现。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还有人民币的升值与外汇情况综合考虑,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一原理,并从中激发出浓烈的探究政治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于我们祖国、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也有了很深的认识,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于他们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好处。只有将我们的知识学习根植于生活这方土地,它才有生生不息的蓬勃的生命力。

二、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让高中生置身于模拟的生活环境中,利用生活中的思维来思考政治问题,这是有效提升政治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第一,要选择丰富良好的生活素材。在政治教学实际中,要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内容,才能让学生们将政治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实现创新教学模式。如在讲解“消费观”时,可以通过生活中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入手,进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要从生活情境的创设技巧方面考虑。政治教师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设计出符合生活实际的场景,通过教学图表和多媒体方式,把学生进行分组,现场还原出实际场景。

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的途径可以通过声像资料,也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小品等形式来展示教学情境。

三、贴近生活激活学生的思维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甚至自身就是参与者的事,学生往往非常重视,对这些事情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中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构成的整体,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一哲理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建设,以及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等具体事例加以理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举例加以说明:学生列举了校运会4×100米接力、班级拔河比赛等,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致力于建设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体验生活,活用思想政治知识

思想政治课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新一轮课改彰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在生活中学政治,到生活中用政治。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是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于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把政治课观点在生活中体验和内华,达到思想的提升和品德的形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促进知行统一,造就学生的生活本领。

例如,结合“银行的业务和作用”、“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组织学生亲自到银行参观访问,并亲自动手填写定期的储蓄存款单,见一见转账支票和汇票以及信用卡;到税务局调查研究通过税收是怎样调节经济的、当年税收收入是多少,并帮助税务人员计算个人所得税。

总之,根据实际需要开展高中政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把学习活动置身于社会生活大背景之下,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能够使得他们在教学与生活的沟通中由衷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价值和好处,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不断触摸、认真反思与深刻认知,逐步增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与改造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和谐的基础。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处于“服从”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出发点,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体现。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尊重、互信的基础上,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宽容和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和谐课堂的创建中,教师不再依靠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在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中,师生面对的不仅仅是课本和练习,还包括更为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教材缺乏认同感和亲切感。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课堂上,师生之间要进行坦诚的交流,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进而促成师生之间的和谐。

如高一经济生活《消费的类型》一课中涉及“钱货消费”和“贷款消费”两个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模拟漫画中的角色,然后提问:假如是你,你会选择“钱货两清的消费”,还是“贷款消费”?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选择“钱货两清的消费”,有的说选择“贷款消费”,并都充分说明了理由。

笔者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同时也参与到讨论中,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讨论的成果和感受。教师没有高高在上,向学生发号施令,只是对学生一些不太恰当的想法作引导。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终于明白,选择消费方式要因人而异,做到客观、理性,切忌盲从。

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下,课堂教学体现出一种生机和活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体验深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和谐。

二、生生之间的和谐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动,是生生和谐的主要体现,通过合作,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是一种倡导合作文化和人文关怀的学习共同体,同伴之间相互切磋,人人参与、坦诚交流、彼此信赖,从而形成生生之间的和谐。

如在教学《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听证会,听证会主题是关于要不要换校服。该班的班长扮演听证会主持人;部分学生扮演“校方代表”,提出更换校服的意见;部分学生是“学生代表”,他们的观点是赞成更换校服;此外还有“支持更换校服的家长代表”以及“反对更换校服的家长代表”。

赞成更换校服的“学生代表”认为:目前学校的校服款式老旧、颜色单调,不能展示青春的美感,需要一件新校服来展现青春的活力。

反对的“家长代表”认为:孩子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在穿着打扮上,应以学习为重。太漂亮的校服容易让孩子分心,甚至引发早恋.而且再订购校服,会增加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

支持的“家长代表”认为:学校在合理的范围内更换校服,家长可以理解并且支持。 经过讨论研究,“校方”“家长”与“学生代表”达成共识,“学校”最终决定更换校服。

通过这次模拟听证会,学生不但了解到了民主决策的基本程序以及民主决策的意义,更切实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次政治课,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次大胆尝试,成功地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得整堂课有趣、生动。这种方式不但不会耽误教师授业,而且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堂课,学生锻炼了自己,同时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模拟听证会这一教学形式,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连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也表现积极踊跃。学生完全忘记这是课堂,没有拘束,完全平等,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个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平台。在此,生生之间的和谐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与生活的和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与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课堂要以现实生活为起点,以体验生活为内容,以反思生活为过程,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整合、提升。纵观四大必修模块,无不体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导人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这是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如在教学《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前,先让学生回去调查:爷爷奶奶结婚时有哪些财产?爸爸妈妈结婚时有哪些财产?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时又有哪些财产?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回答。或提问学生平时休息喜欢干什么。很多学生都会说到网络。这时教师再提问:那网络带给我们什么呢?学生就会一一举例。这样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好说。

四、学科与学科的和谐

思想政治作为整个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横向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为全面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课堂教学时,要加强各科目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政治与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互动与沟通,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7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促使我们每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出发,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重新审视、定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教学,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学模式。

    当前高中政治课课堂存在着过多注重形式,依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习动机大都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政治课的应然功能没有得到实现。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进行了高中政治课“激情式教学法”的探索。

    一、“激情式教学法”的含义与运作

    “激情式教学法”强调以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是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和自信的前提下,将自信教育,演讲式的授课方式,情境式、讨论式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融入政治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在充满激情和自信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学习探索,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激情式教学法”的具体运作,通常包括以下五个要领。

    1.自信激发

    自信激发就是用激励手段,激起学生自信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往往能积极的举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到了高中,甚至是大学,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少甚至没有学生愿意主动举手要求回答,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挫折与失败,使他们的自信程度减弱,以至于自信心不足,怕回答错误,而不敢举手。

    现在的高中生很多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家长的溺爱、庇护下长大的,缺少劳动实践机会,致使他们缺乏自信,胆小怯弱,做什么事都顺口说“我不行”。今天的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靠他们去努力,他们有没有自信,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兴旺。因此,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是每一名高中政治教师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如何进行自信教育使高中生重新树立充分的自信就成为高中教师特别是高中政治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以下两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充分的自信:

    第一,带着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应积极的去发现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的优点,通过有意识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需要老师的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尽量不使用挑剔词,限定词,否定词,而应该巧妙的运用赞美词,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增强他们成功愉快的情绪体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成功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努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之加以肯定和承认,这是对学生最大最好的激励,将使学生获得自信,充满信心。在学习完“勇于自省”后,我要求学生认真的反省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此时,我发现有班上有一名女生,不管我提的问题多么简单,不管我采用何种激励方式,她上课从不举手。我点名叫她告诉我她反省的结果,她站起来后把头压低得贴到桌面上,始终没有说一个字。我请她坐下,对班上同学讲:“刚刚这位同学已经用她的行动告诉了我她反省的结果,她的不足之处----太害羞不敢举手发言,这位同学敢于展示自己不足的勇气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学生们回答“是”,“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她改进自己不足的勇气和信心?”学生们回答“是”。我把信任鼓励的目光移向那位女生,对她说:“老师希望你发现自己的不足后能勇敢的改正,下次大声的、自信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好不好?”学生点头。从那以后那位女生举手的次数多了,回答问题声音大了,也自信多了。

    第二,积极的引导学生大声的自信的喊出“我定能成功,我是NO.1”。我们之所以强调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大声的自信的喊出“我定能成功,我是NO.1”,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学生能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喊出这句话,就突破了自我的羞涩感,作到了自我的超越,是一种不小的进步;其次,喊出这句话,就在众多的同学面前作出了自信的承诺,为树立其充分的自信形成了强大的外部促动力;最后,学生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到自信的心理暗示,以强化自信。因此,积极的引导学生大声的自信的喊出“我定能成功,我是NO.1”是强化学生自信的有效方法。

    在上第一堂课时笔者采用以下这段激情演讲,来激发学生的信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对学生讲“自信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自信它可以使我们具有高昂的精神状态;自信它可以使我们具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勇气和动力;自信是我们做好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主观前提条件。送同学们一句话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你都要坚定的告诉你自己,我定能成功,我是NO.1!’”。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上课都用这种方式去强化学生的信心。笔者采用每次上课,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学生齐声的、大声的、自信的喊出“我定能成功,我是NO.1”和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大声的自信的告诉我答案,以及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的评价的方式,使自信激发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2.情境式导入

    “导入新课,就是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步骤,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课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政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适当的情境,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激情。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的情感,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情绪的调动以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这对上好高中政治课至关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设置一个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做点评,引导学生用本堂课将要学习得知识进行自我点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情境里带着情感、带着问题来学习。例如,在讲述“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时,教师先描述了2003年5月“非典”疫情的严峻形势,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时你班上一位同学的朋友从‘非典’的高危疫区北京回岳阳,你班上的这位同学要去火车站接她,这时你该怎么办?”学生们发言非常踊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他们的措施。教师对这些答案没有点评,而是告诉同学们“对于大家所提出的措施,究竟好不好,对不对,合不合适,以及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学完本节内容后,我想同学们会有一个评判的标准。”

    3.新课讲授演讲式

    激情演讲式的新课讲授方式,是指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讲究以饱满的激情,有气势得语言,来达到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目的。讲授法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多的教学内容,且不受时间的限制。但这种方法缺少信息反馈,容易忽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讲授时间过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运用“演讲手段”虽然教师在教短的时间内注入教多的教学内容,但由于采用演讲法,可以有效的克服课堂教学的单调感,并通过学生的大声的自信回答反馈信息,锻炼其能力,产生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演讲法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有热爱而积极的情感,运用生动又有哲理的语言,还有恰当而富有感染力的动作。而教师的热爱而积极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出现一种积极的心理气氛。这种情感上的“预热”是调动学生激情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应积极的鼓励学生主动的举手回答问题。上文中我们已经说到高中生上课不举手的问题,也分析了原因。我们通常采用演讲激发学生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提问时需要注意的是答案必须明确,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或者学生能自由发挥,有话可说。如果提的问题不能达到以上要求,要学生举手就更难了。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或答错,显然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激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我们曾用了以下的两段激情演讲词:一、大家看到过林肯的演讲没有?林肯在演讲台上,激情飞扬,他能用他的激情与语言感染到场的每一位,他为什么能作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在平时抓住机会,多加锻炼,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机会,就是锻炼你演讲技能的良好契机,同学们,你就忍心这样的机会白白的溜走吗?如果不忍心,请勇敢的举起你的手,大声的自信的回答我的问题!二、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我们每天都要在超越自我中求得发展,要成为NO.1,就要不断的超越自我,由不敢举手到举起了手,你就完成了一次对自我的超越,举起手来,超越你自己,举起手来,大声的自信的回答我的问题,展示你NO.1的信心!

    4.课堂举例注重体验性

第8篇

从教十多年,辗转三、四个三级达标或未达标学校,面对的大多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律能力差的学生,他们有的喜欢搞怪、有的贪玩好动、有的默不作声思想却飞到九霄云外、有的甚至狂傲不羁,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经常不交,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如何采取一定的方式或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是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根本任务的关键。教无定法却有法,教学方法并不是越先进越好,只有适合学生的实际才是好的教法。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谈几方面的见解。

一、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新课程要求的学生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教师要及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多种媒体直观表达出来,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以及丰富的人机交流机制,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活跃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语言等手段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资料素材,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运用,将富含哲理的寓言、动人心魄的诗歌、充满情趣的民谣、美妙悦耳的音乐、引人入胜的谜语,广为流传的习俗,针砭时政的漫画等引进教学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根据政治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以联系时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地把新闻热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讲解,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学会将政治理论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求学生的学法也随着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是教师教,学生背,教师强调哪些知识点应该记住,学生就去记哪些知识点,没有真正掌握学习方法。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要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还要学会合作学习。只有这样,学生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去预习,及时地记笔记,多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网络结构。要让学生掌握重点例题的解题方法,这样可以更快速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及及时了解生活中的时事问题,并及时探讨的习惯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在教学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科学、客观的学情分析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依据,是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具体学生,具体了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但熟知不一定真知,有了这些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三、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样化

教学评价的改革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不只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我们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与爱生活、会生活的人。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对学生作出评价,学生也会更加了解自己,更加对以后的生活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新课程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创新新学,注意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并对学生进行良性评价,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成长,使他们成了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第9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和谐宽松;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18-0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高中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是弹好“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探究”三步曲。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1、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思想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差,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集体主义”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比赛,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讲经济常识可组织“股市追踪”;讲哲学常识可进行“哲理辩论”;讲政治常识可以举办“时事述评”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最显著特征。它集中体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学生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变革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有利于解决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教学难点 实践性

所谓教学难点就是教学中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处理教学难点对教师来说能顺利展开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对学生来说能顺利接受新知识,提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能力,引感、价值观的共鸣,实现健康成长。可以说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是高效课堂的永恒追求,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突破教学难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适时适度补充和调整相关知识――突破知识衔接之“难”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体系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碰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逻辑的意义观念或相关背景观念,不能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意义关联,就会出现所谓的知识衔接之“难”。应该说这种情形在所有学科教学中都会出现,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点的关联而出现知识衔接之难。

知识的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这一环节处理不当,直接影响以后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所以一定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补充和调整必要的知识点,即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衔接之难。高中政治学科教材由于篇幅有限等原因,很多理论只是点到为止,学生学起来确实会产生不少困难,如《经济生活》教材在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对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没有提及,我认为要讲清市场经济使学生理解我国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必须对计划经济有个简要的交代,所以我通过课堂教学中先展示搜集到的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证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与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比较,同时补充计划经济的相关知识,从而增进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再如,高中政治教材必修共有四个模块。其中必修三和必修四的联系较多,必修三的很多概念和原理的把握需要必修四中一定的哲学知识,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必修三的教学任务就很难顺利完成。高二学生第一学期还没学过《生活与哲学》,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必修三和四的教学顺序,这样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衔接。由此可见,通过补充必要的知识和教学顺序的小微调就会带来大改变,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衔接之难,真正实现便教利学。

当然在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补充必要的知识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有一定的度,即要适时适度补充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小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差距,以此突破知识衔接之难。

二、合理巧妙创设认知冲突――突破知识理解之“难”

知识的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它涉及知识对象的本质与意义。知识的理解是指了解传递知识的媒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简而言之,理解就是“言之”,理解就是“懂”。高中政治学科中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有些概念、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而《生活与哲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概括性与抽象性,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认知有一定难度,难免出现知识的理解之“难”。

认知冲突就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的矛盾。通俗讲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认知不平衡。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产生冲突的情境之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过多地为学生铺设台阶,使学习道路过于平缓,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体验,所学知识容易遗忘,就难以真正实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突破知识理解之难。如在《生活与哲学》中,教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框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置认知冲突来突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不是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矛盾,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呢?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而教师点拨归纳。通过设置概念的冲突和差异,学生懂得哲学上的矛盾与生活领域的矛盾是不同的,哲学矛盾是对生活领域矛盾的概括和抽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只要设计的冲突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引发的,就能为学生创造新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再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时,也可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美国电影《功夫熊猫》的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专家学者认为《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热映是文化入侵,你认为是文化交流还是文化入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有认知已经不能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认知冲突已经形成,通过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应辩证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学习外国的优势与长处,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国的“功夫熊猫”,进一步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应有的正确态度。

当然,认知冲突的设置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需要教师对教材有细致解读,精心预设,以及对学情的精确分析。实践证明,巧妙设置认知冲突,是突破知识理解之难的有效途径。

三、多维度设置情境体验――突破情感体验之“难”

情感与价值观同处于个体意识最深层,与前面所谈的知识理解相比,情感体验属于较高层级的学习领域。可以说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2014政治学科《考试说明》命题指导思想提出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对于学生而言,情感体验之难常发生于正向价值观的迷失。高中政治教材中的部分图片、数字、事例等有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又由于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开放的价值多元化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教材知识产生情感体验之难在所难免。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认识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与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胡云琬先生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输,也不可独立传授。情感的形成,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实践复杂的过程,必须采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予以渗透和熏陶。”因此,高中政治课堂若要突破情感体验之难,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多维度解决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实现学生正能量的情感体验。《生活与哲学》作为引导中学生成长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教学质量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习《价值和价值观》一课时,如单从知识和理论角度讲,无需作深入的挖掘或逻辑的推演,但难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因而难以让学生信服,更难以让学生付诸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体验和价值冲突突破学生的情感体验之难。在教学中我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最美人物的视频和照片,如白芳礼老人骑三轮车的画面,并配有相关文字,文字是画面本身的描述和网友给白芳礼老人写的颁奖词等。展示情境材料后,设置相应的思考题,如思考题一:从白芳礼老人等的壮举和社会给他们的荣誉,谈谈人生价值的含义和评价标准。思考题二:爱往往意味着付出,甚至牺牲,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像白芳礼这样的人的壮举?当画面上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费力地踏上三轮车,我看到学生肃然起敬与感动之情,我想这时学生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和人性之美有更深刻的感悟,比起知识的讲解,这种情感对哲理的理解感悟更有效,情感体验之难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通过设置情境进行教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新颖,教师选择设置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具有生活性,是学生在现实中看到、听到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做到从生活逻辑出发,让学生获得体验的历程,在体验中感悟,获取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真正突破情感体验之难。

总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正确选择。在教学中老师对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茁壮成长及真正成才的最大关怀,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认知建构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79-182.

[2]江苏《考试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教学;日常生活

新课改以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也在教学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而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让政治教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施教者一直都在研究并且创新的课题。那么究竟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应该如何让政治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呢?

一、以生活经验为起点,让政治接受生活的检验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从已知到未知的一个认知过程。高中的政治教学也是一样,老师也应该要懂得提取那些已经知道的知识,建立起已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及讨论,从而完成政治知识的摄取。当然在建立已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的时候,对于已知事物的选取是老师必须要去考虑的一个因素。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最熟知的也就是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因为生活经验中往往有着一些温馨的回忆,也有着一些有趣味的东西,如果在其中掺杂一些政治的理论知识进去,那么可能会使枯燥的政治直观生动的表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对于他们知识的理解以及理论知识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生活经验为起点,让政治接受生活的检验。

如在学到消费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白消费心理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给要好的朋友过生日时同学之间互送生日礼物的场景,并引导他们感知到所送礼物的贵重与朋友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密切相关,以此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消费者不同的消费心理以及特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个结论:消费者在购物时应该以求实的消费心理来选择物品,做到理性、合理消费。这一课程设计从同学们已经经历过的生活场景人手,让他们通过回忆给同学过生日互送礼物的温馨场面,在比较重对“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四种不同的消费心理有了更加确切的认识,无不显示出以生活经验为起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政治对于政治教学的启发作用。

政治教学必须尊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规律。也就是说现实生活是政治教学的起点,同时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将通过课堂学习所掌握的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课本上“死”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去应用、修正和补充。

二、抓住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让政治“与我有关”

“理论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政治课作为一门理论色彩极强的科目,教师只有将课本上的“灰色理论”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深度。如果政治教师一味地沉醉在自己所谓的学术讲坛中,忽视讲台下学生的情绪,仅仅是做着政治常识的讲授者、课本知识的传声筒,那么这种毫无生活化也毫无趣味性的讲授场景就让学生觉得“事不关己”,觉得政治仅仅是与己无关的空洞说教,这定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和厌恶情绪。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懂得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因为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唯有生活才是最真是可感的。作为政治课的代课教师,就要善于借助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却并不怎么注意的情景,让政治变得让学生觉得“与我有关”。

教学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唯有学生凭借自身熟知的生活场景才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在讲授哲学部分的时候对于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部分枯燥的理论,老师只有将那些理论点通过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哲理来类比,或者将其穿一些学生所熟知的故事寓言里,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把握,他们才能学得快、记得准,并且能够达到理解得透、记忆得深、善于运用的地步。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某些费了很大劲没做成,却在不经意间想到一个恰当的方法解决掉的事,从而导出“巧干”要远远好于“蛮干”的道理,再回到课本上关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论述上。

不难看出教学离不开生活的沃土,高中思想政治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必修板块都和生活联系密切。因此用常青的生活之“树”,来映衬课本上的“灰色理论”,是教好政治课的法宝。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教学与生活贴近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就现实情况而言,当前的教学形式并不尽如人意,大多数的课堂“千课一面”,有的教学形式华而不实,这些是造成课堂沉闷、师生互动不足、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师生互动充足、气氛活跃的状态。要想使教学与生活贴近,就得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来丰富和活跃政治课堂,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做法有效地实现这一点。

1 角色假定法

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充当恰当的角色。如在教学国家机构设置和我国的政权组织这一板块中的“民主选举”课题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可以设计一个“选举政治课代表”的模拟活动,该活动应该涵盖包括章程指定、推选候选人、投票选举、唱票产生课代表等全过程,让学生扮演选举者和被选举者的角色,使他们在活动中了解民主选举的一般程序,以及不同选举模式的利弊,最后领会民主选举对社会的意义。

2 艺术熏陶法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网络资源

一、网络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在教学中,我深感到网络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政治课教学更具有时代气息,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可信度。

1.资源共享,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信息

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互联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的软件库,许多教师利用学科等网站的资源为教学服务,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电脑制作政治课件,使课堂不仅融声音、音乐与图片于一体,而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真实生动的感受。

2.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哲学课上学生常觉得生涩难懂,因此在哲学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生活与哲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框中“规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我展示了“高山流水”的动画,提问:“高山流水是不是规律?”这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接着我继续展示“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以及“苹果落地”的动画,并设计了两个问题(1)“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故事中主人公的主观愿望好不好?为什么结果却事与愿违呢?(2)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境进行分析: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运用网络资源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全面把握、消化和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挖掘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地学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上《生活与哲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有一个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为什么有时1+1+1>3,有时1+1+1=0?”我首先肯定了学生所提的这个问题的价值,同时我利用自制的课件,我选取了大家熟悉的Flas“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并让学生提出设想,为三个和尚设计组织管理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学生各抒己见,我及时将不同答案中的精华归纳出来,总结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三个小和尚分工协作把水缸挑满;第二种:制定奖惩制度,促使三个小和尚很快把水缸挑满;第三种:三个小和尚就地取材,引水上山。同时引导学生探究这三种方案体现了什么哲理。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探究,学生成为思考问题的主体、运用知识的主体,在“合作”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

二、运用网络资源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既然运用网络资源在政治课教学中显示了它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网络资源,从而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觉得我们政治教师在运用网络资源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增强网络资源开发的意识,学会从“搜集”走向“收集”

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忽略了收集的重要性。作为政治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更要学会结合教学实际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平常要多“收集”好的资源及时保存,同时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更新,创造性的利用好网络资源,把自己加工后的网络资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2.学校教研组要建立网络资源库,学会从“分享”走向“共享”

政治教师不但要在本教研组内和其他教师相互协作,更要与信息技术组教师合作,不仅如此,更要加强校际教研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并充分利用其他兄弟学校的网络资源,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扩大了信息,充实了教学容量,也获得心灵的启迪。我们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善于学习与思考、要勤于实践与创新,构建有魅力的政治课堂,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平. 巧用多媒体 优化数学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