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19 17:3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优势;措施;发展趋势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农业的发展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但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设施农业技术也比较落后。推动设施农业技术与国际接轨,并共同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现阶段,我国设施农业中塑料大棚种植和玻璃温室种植比较普遍。设施结构不完善,温室内空间利用率低,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土地占用率较大却又得不到高效的使用,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由于农民普遍收入较低,购买能力有限,造成了设施机械化程度不高,我国温室中大多使用的设施装备水平较差,所采用的设施极其简单,基本上只是起到防雨和保温作用。这种低水平的农业设施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北方地区如果遇到连续的降雪天气,温室顶部的电动卷帘机会被冰冻,无法正常工作,影响了温室的光照和通风。[1]下雪后,帘子卷不起来,没有阳光光照,作物不生长,温室内湿度增大,作物生病等一系列问题。农户种植作物缺乏科学性,种植部分作物,会整袋肥料往菜畦里施,生怕肥力不够影响产量,或者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2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的优势

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益。施肥前应该先对土壤进行检测,测出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推测出施肥结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然后根据种植的蔬菜制定出专用的配方施肥方案,对症下药。利用先进施肥方式,如:秸秆生物反应堆、二氧化碳施肥等。杀虫灯可以吸引害虫接近,利用高压电将害虫杀死或者利用毒药将害虫毒死。通过安装沾虫板、杀虫灯的方法可以取代农药。高温焖棚能消除温室内病菌,杀灭虫卵,改良土壤,减少后期农药使用量。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可从源头上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3设施农业的改进措施

3.1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要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设施农业自然而然也不例外。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使设施农业取得更快、更好、更加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和效益优势,才能真正促进设施农业的良好、平稳发展。[2]这就要求,必须认真重视起科研开发,不断加大其力度,使那些设施农业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得以解决,注重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开展工作,加快研究开发设施农业的配套技术,比如农用的小型机械设备、温室大棚新型的覆盖材料,加快设施农业的机械化进程。要注重温室大棚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例如节能增温、节水灌溉技术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新品种及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产品生产过程中建立生产技术保障体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当今社会,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饮食健康俨然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绿色无公害是人们对饮食的高质量追求。所以,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是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设施农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都是专用的,比如生物肥料、生物药剂、生物制剂等等。促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加的精准化,所生产出来的食品更加的安全、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符合当代人环保、健康、绿色的理念,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与此同时,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地膜产生的污染,养殖厂、工厂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新的污染,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问题,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生态环保的意识,将这些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3.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体系

要加快设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必须从企业抓起,加大高新技术所占的比例,加快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利用龙头企业,将农户、市场及企业,以合同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技术、生产及销售的一体化,促进设施农业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各地的地域及气候条件,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各地的经济、市场以及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是不尽相同的,也是有不小差异的。这就要求,在发展设施农业的时候,必须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单纯拿来任一的模式就照搬,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同时,将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机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促使设施农业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

3.4大力发展农村设施农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为了使广大的农民受益,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对加快其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加快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从整个农村设施农业的现状来看,其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设施机械化程度不高,对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3]由此可见,大力普及与推广生产科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组织相关的专家人士,深入一线岗位进行指导,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快生产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通过科技示范的建设作用,加快我国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4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数会不断减少,这一状况下,机械设备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耕作机械,栽苗机械,灌溉机械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施肥设备、灌溉设备等研究的深入,农业工程机械也会在设施农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精准化、智能化将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设施农业是人类智慧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将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更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成梅.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6,(07):184.

[2]史瑞锋.浅谈我国农业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2014,(20):218.

第2篇

产业化发展可以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符号,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必须依托产业。农村发展的元素是农民,传统上以户为单位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帮助农业农村发展,然而单家单户的发展显然不能跟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步伐,尤其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发展成果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势必也要有所改变,不仅仅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农产品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也要大幅提升,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从长远来看,要重点发展农业农村的产业化,农业农村发展不是单独的个体,同样受到市场经济、市场因素的调节,农业农村产业化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造经济效益为重点,规模化发展,产销协同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生产力提供者,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同样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共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机械化良好发展关系,助力农业农村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

1加快土地流转发展

农户自己经营自己的土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种植意愿和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户经营土地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解决温饱问题是基础,需要农业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更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粮食价格走低,而大多数农户的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近几年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衡水为例,截至2017年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7%,农机合作社总量达到709家,种地需要的人工劳力越来越低,也导致大部分农村实际经营土地的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青饲机、植保飞机等等的高速发展,小的地块种植显然不能适应。为了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更好地适应农机化的高速发展,土地流转统一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加快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的规模经营,规模化经营才能让农业有更大的出路,农机化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机收率。衡水地区的小麦、玉米收获基本实现机收。其他的作物机械也在逐步引进,花生收获机、植保机、烘干机等等,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局限在主要粮食作物,而是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农业种植要有一定的规模,简言之,村东边几亩地,村西边几亩地,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作业。规模经营不是放弃小农户经营,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小农户的关系,小农户在不放弃土地经营的前提下,可以使土地加入合作社,促进小农户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合。一是土地“半托”型模式。由农户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自愿选择项目,合作社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由农户验收作业质量,合作社和农民结算服务费用。二是土地“全托”型模式。农户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并根据自身意见选择实行收益型全托和服务型全托。收益型全托是指农民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合作社每年给农民定额的租金或分红。服务型全托是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合作社收取服务费,并向农户保证达到定额的产量。三是土地入股模式。农户以土地作股加入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合作社未来的主要运营模式。集中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获,既提高了机收率,也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也更能适应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3结语

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体现在众多领域,主要针对农作物,像一些蔬菜、水果、棉花、大豆、土豆、红薯等。先进的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的有机枢纽就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不仅仅能促进农机的发展,更能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第3篇

关键词 农业;新形势;发展趋势;应对策略;广东东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5-01

1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趋势

1.1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是当前东莞农业的主要形态,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对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为城市营造田园风光、绿色景观和生态屏障,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旅游、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耕文化提供场所[1-2]。东莞目前计划建设连片面积20 hm2以上的农业园区,发展水产养殖、蔬菜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建立集科普教育、观光娱乐、休闲垂钓、新品种试种推广等功能的综合示范点。引导农民种养意愿较高、投资比较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集约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2 推进农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结合东莞市农业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力争将全市所有蔬菜、水果种植户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包括建立种植户基本信息、及时更新监测数据、建立失信单位黑名单制度等。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消费者投诉情况和质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统一纳入诚信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企业榜”和黑名单等制度。督促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守诺、依法经营[3]。

1.3 推进农业安全生产示范村建设

在东莞各镇街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新模式,在辖区内选取一些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监管工作较完善的村和社区,在指导其落实种养户质量安全生产协议书、规范使用兽药饲料承诺书以及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承诺书的签订工作的基础上,推行从投入品使用到农产品产出的全程监管,引导农户进行清洁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1.4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业科技推广、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建设等紧密结合,不断扩大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和规模,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科学种养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农户滥用农兽药现象[4]。市一级农业部门继续挑选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管理较完善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些条件具备的镇街可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充分发挥辖区内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1.5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加大“三品”认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活动。充分发挥“三品”品牌优势,将其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用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三品”农产品生产规模[5]。市镇2级继续通过开展“三品”认证企业和产品的专项执法抽检工作,不断规范“三品”认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6 推进农产品产销联建建设

加大供莞蔬菜生猪生产基地的认定力度,推进供莞蔬菜产销对接,加强供莞蔬菜标识管理,提高供莞蔬菜的溯源能力。强化供莞生猪基地的动态监管,进一步推进供莞生猪电子标识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不合格生猪情况快速通报机制,确保供莞生猪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2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2.1 抓当地特色,农业引进亮点项目

以一种当地主要水果为种植基地,例如东莞岭南水果荔枝,在基地园区内配以其他季节性水果为辅,使果期覆盖全年,逐步建成种植、观光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园区内可以设休闲品茗区、农业教育展览区、种植体现区、产品销售区等功能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另外,根据各镇的实际,也可以设置集生产、生态、饮食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庄,农庄内设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饮食区等功能区,形成一个具有农业耕作、水产养殖、旅游饮食等配套的综合型旅游点。

2.2 抓源头保障,净化生产环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农业环境质量报告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提供依据[6]。扩展农业环境监测点和质量监测测定指标,构建全市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实施放心农资进村入户工程,配合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2.3 抓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产品质量

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鉴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推广轮作改种、蕉园低压微喷灌技术和抗(耐)病品种,有效减轻香蕉黄叶病造成的损失。加大退化蕉园改种项目帮扶力度,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提高改种效益。建立健全新品种展示与示范体系,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进适地适种作物,应用生物技术应对环境污染,为全市科学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4 抓检疫检测,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全面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完善有害生物监控预警网络,设立疫情调查点与监测区,建设疫情数据库,健全突发性植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加大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以虎门港、松山湖园区、五大森林公园为重点,督促全市公共绿化地带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确保“不漏发生点、不漏施药”[7]。分步建设植物检疫实验场,把好引种和产品调运检疫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做好软件更新,扩充病虫测报信息化功能。

2.5 抓平台建设,保障安全产品供给

建好安全农产品配送区,创新农产品物流方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切实开展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发挥供莞生猪生产基地资源优势,确保东莞优质猪肉供给。全面升级东莞农业信息网,构建纵向贯通、横向相联的农业网络。优化“农信通”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编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和办公自动化。

2.6 抓农业人才培育,优化管理效能

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组织农村“乡土人才”跨镇传授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农村人才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依托网络资源开发远程教育。抓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实行上岗培训机制。

3 参考文献

[1] 沈万红.创新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新形势下大竹县农业发展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8(1):48-51.

[2] 汪凤桂,欧晓明,肖鑫.论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思路——广东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趋势的比较与启示[C]//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北京:中国农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2009:3.

[3] 周玉国,施江滨.论新时期云南农业教育应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策略[C]//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昆明: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5.

[4] 田晓婷.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 陆世明,黄元宁,高正宝,等.加入WTO对滁州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1(6):797-799.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对策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吉林省经济比重的绝大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了吉林省整体的经济情况,进而影响全省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状态。因此,对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现吉林省经济的飞速发展。

1发展现状

“地广人稀”曾经是对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条件的简单概括,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单一的种植粮食型农作物使农业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有限。吉林省政府以及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开始对吉林省农业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即包括农业生产方式放慢的创新,也包括经济组织的整改等。吉林省农业经济的改革创新发展有风险也有机遇,因此要建设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新型农业运营体系,合理运用农业政策,快速有效的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转变以往农业的发展方针,最终实现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2发展趋势

2.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不断进行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趋势,从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到现代农业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由个体经营转向合作社和企业经营形式;从种植单一的粮食作物到实现农村土地的立体化应用,经济结构由扁平化模式转为多元化模式。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体现在绿色农业的建设方面。首先,吉林省农产品进出易额在逐年增长,而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要求相差甚远,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成为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贸易利润之必须;其次,应环保规划和城市生活的需要,粮食作物和蔬菜已经不是城郊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项目,很多农户以及农业企业开始转向果树种植园和花卉种植园、农村休闲娱乐项目的建设,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更使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2.2农村经济发展加快

现代经济发展将各个行业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跨行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农业发展也需要应对这个趋势。从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的需求来看,参与金融经济发展,将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结合起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首先,吉林省农业企业和农户个人在农业经济项目的经营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活动势在必行,这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契机;其次,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的构想中,有关于金融介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容。

2.3信息技术介入农业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介入各行各业的发展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是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利润的提升,表现在很多方面。吉林省提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从2013年开始,加大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并把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己经建成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并开发了玉米、水稻两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一台二系统”可以远程直观地查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预警病虫害、组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实现了农情监控、生产管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3发展对策

3.1调整农业经济发展配套设施

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企业以及农村个体劳动者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尤其是与农业相关的社会服务业的参与,例如,酒店建筑和管理、导游服务、销售等。因此,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绿色农业,需要从全面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入手。对吉林省广大农村进行村容整体建设、修建道路、规划旅游区项目等。

3.2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活动的加强需要商业银行的介入,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应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办事处或者银行网点,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农业经济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与农业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以实现农业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3加大农业信息化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并争取把涉农专项资金向农业信息化倾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向农业信息化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经济结构优化趋势,金融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会给农业经济活动带来更多的帮助。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能够使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晗.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08):115-116.

[2]刘宏.浅析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现代交际,2016(06):123-125.

第5篇

规模化特点

农业发展规模化体现在宁安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体现农村土地逐渐从家庭农户经营向种植大户经营;从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从传统种植方式向现代化农业技术种植方式转变。由于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发展为农业规模化发展夯实了基础,形成了北以玉米种植业;中以经济作物种植;南以水稻种植与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化。沙兰镇、海浪镇以玉米为主农业种植规模,宁安镇、兰岗镇以农业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圆葱)为主形成了规模;东京城镇、渤海镇以“水稻”种植为主形成了规模,马河乡以食用菌规模为主。2015年市委领导高度重视抓农业土地规模化工作,在“响水两化”土地流转工作上真抓实干,成功引入“龙头企业”,引入土地流转资金,实现了东京城镇、渤海镇响水两化区域内的20多个村整村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3.5千万亩。

合作化特点

宁安的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形成了农户合作经营的发展趋势,从家庭经营方式向合作经营方式转变,通过生产要素组合,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效益。农民自愿组成了玉米种植合作社;水稻种植合作社;食用菌联合种植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形成了多种合作化发展的模式。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了优质服务。宁安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47个,农业生产合作化有效的提高了农业发展。

产业化特点

宁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宁安通过产业化调整,有效带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充分调整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结构,使农业发展适度均衡,使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发展结构合理,虽然宁安以种植业为主,但宁安市委领导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年成功引入一家养殖奶牛企业,落户在卧龙乡,可养殖奶牛5,000头。可带动当地农民二、三产业发展。在种植业发展上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格局。走农业特色发展之路。如马河乡前斗村、后斗村以食用菌木耳为特色的生产基地;兰岗镇形成了以西香瓜为特色的瓜果之镇;渤海镇以江西村、响水村为核心区,周边村为主产区、辐射区的“响水米”品牌的水稻专业村。

专业化特点

宁安的农业生产专业化体现在生产技术专业化;生产管理专业化,生产的服务专业化;生产过程专业化。宁安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采取最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如水稻超稀育植,采用最先进育种技术,科学育种,科学播种,形成了育种专业化,播种专业机械化,目前全市拥有育秧大棚7,800个;农机专业服务队伍128个;在播种、收割农业生产中由农业专业化服务队伍来完成,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收入。

标准化特点

农业生产标准化是衡量农产品质量关键,宁安为打造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在农业生产标准化上突出抓好种子、农药标准化,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劣种子、农药,在农业生产上严格按着农业生产标准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宁安的瓜果蔬菜通过严格标准化生产,形成了特色有机蔬菜瓜果,通过对俄贸易,经过海关检疫,远销俄罗斯,受到俄罗斯国民好评,也为宁安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现代化特点

宁安的农业已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最基本特征。农民从产前、产中、产后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机械播种、机械除草、机械收割,近几年通过国家对农民农机具补贴,农民采购大型农机具,用于农田基本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6篇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政府

Abstract: to secure the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conomy, improve the rural labor force life level, the state advocates intensive, effici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odern agricultur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focu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nd all countries benefit polic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ology used by the rural labor force to go into effect. This needs us to consider the rural labor force to adapt to the problem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Keywords: land circulation, rural labor force,government

中图分类号: F30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现代农村劳动力适应土地流转集中的背景知识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其中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便是其中之一,这对于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将消化吸收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具体而言,我国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主要是: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落实和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国家允许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可以采取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是市场,禁止不顾条件,采取下指标等行政手段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国家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可见国家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对农村劳动力的重视。农村劳动力如何适应土地流转集中的趋势并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益和劳动力生产水平的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二、农村劳动力适应土地流转集中趋势的措施

首先,总体而言,政府应切实贯彻中央的土地流转集中惠民政策、坚决杜绝违背农村劳动力意愿情况下的土地流转,禁止把土地流转变相为新时期的土地兼并。做好土地流转监管工作,保证国家农业安全,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完善土地流转集中补偿体制和富余劳动力安置方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物流交通等基础建设力度。加快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与完善,形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引导其学习先进理念,掌握必要的生产知识与经验,提高生产技能。学会利用好农业资源,变废为宝,为有能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可以几户联合发展小作坊生产,如食品、编制用品、农用青饲等。积极参与分工,创造经济价值,分享经济效益。关注经济发展趋势,积极从事农村服务行业,如代购代销、运输包装、技术培训与生产指导等。对于生产周期长的农业生产,普通农村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取得额外收取。

其次,要制定维护农村劳动力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包括薪酬、人身安全、教育发展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发展农村各项保险事业,保障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稳定和人身财产安全。鼓励建设各种农村劳动力维权组织和正常的培训机构,依靠农村劳动力自身的力量保护自身权益,发展生产。

再次,农村劳动力要开阔眼界,转变旧思想,顺应土地流转集中的经济发展趋势,借此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用现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法应对环境变化。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技能在发展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具体细化而言,对于农村劳动力领导者,除了具备足够的资源优势外,开阔的思维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是这些人群应具备的能力。现代化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化的经营管理,管理者的思维开阔度与管理能力的高低影响着资源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生产效益,进而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

第7篇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小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性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发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经济管理一定要及时跟进脚步,从多个方面充分发挥功能,做好农业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工作,为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现代化;相关性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从政府职能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等多个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探究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是指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运用现代工艺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生产工艺主要是指现代科学以及相关技术设施。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进行生产,并且用相关设备代替人工作业,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其次,农业现代化在生产技术方面是通过良好的农业环境、高效的农业生产力对自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和改造进行的,农民的生产经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很多生产经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就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最后,在农业生产规模方面来说,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专业性特点,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十分明确,提升了相关的生产效率,提升土地利用率,直接、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成绩。

2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探究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通过社会上的资源和产品等的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统筹、调配、协调农业经济活动,促使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有机统一,确保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包括了农业管理、农业经济的各个相关部分以及相关的企业和经营活动管理等等,是包含整体农业生产的管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也应当随着发生改变,才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要做好技术改进,要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求做好相应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其次,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业规模经济,规范相应的经济管理活动和过程。总体来说,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农业经济管理要从农业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农业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变。

3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相关性提升和发展探究

3.1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形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地延伸农业产业的链条,发展集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产业、商品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条。首先,要积极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优势确定和调整农业结构,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逐渐建立安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销售降低。其次,要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和增加企业的辐射面,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另外,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解放工作,降低社会就业压力,构建稳定的基础,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3.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首先,要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农民是整个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就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其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重要保证,从农业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生产路修建和平整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另外,要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加大相关的科学技术投入,强化农业生产与相关科技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新的品种和新的技术,提高科技的转化速度,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随着社会上对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也不仅仅是提高产量和质量,而是要尽量的降低农业生产的耗能,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和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且将减量化和循环再利用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在沃土工程、新型农药研发等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4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和主要对象,要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强化农业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当对农民展开积极的培训,注重农民的转移就业和技术培训,鼓励农学院学生、相关人才和工商企业等参与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程,不断引导农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经济管理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备环节,要加强农民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从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福建农业,2015(,4):32.

[2]王丽莉.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218.

[3]林海慧.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59.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小论文范文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摘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均逐渐成为了我国各行业、各领域共同的发展趋势。然而,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理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

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中,传统农业已经逐渐开始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依靠各种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等)以及先进科技成果与信息技术的利用有效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都是以资源型农业为主的,信息化水平一直就比较低。那么,要想从根本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化,就必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激发农民劳动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使得供求信息出现滞后、闭塞的现象,导致农民长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严重挫伤。基于此,广大农民理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劳作方式,学习现代先进的科技农业知识,依据市场需求来对生产经营方向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以此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然而,对于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向以及农业产品的均衡发展来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已经按照国家的农业发展要求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服务系统,但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并没有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互联网上的那些与农业信息相关的新闻都缺乏权威性,而真正具有权威性的农业新闻又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与共享。显然,在这样的状况下,农业信息化服务就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信息化服务系统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二)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实施难以落到实处

要想让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完美的融合,俨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知识储备较深的农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同时还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以及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设备。但是,目前很多农民都认为使用网络的成本过高,且并不是必需的,这就直接导致农村网络覆盖率较低的现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十分广泛,虽然国家政府在农业的发展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明显还不足够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很多农业地区都严重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农业设备,加之信息化网络的覆盖率较低,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实施必然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人员素质较低

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大多数都是编制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士,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专业性,导致他们很难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经济管理和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产生阻滞效应。另外,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都较低,无法正确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而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的信息化发展。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要想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首先就应该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来实现对农业信息的不断丰富,从而保证所农业发展信息的科学性与真实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同时,应该充分结合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发展上的实际情况,撰写具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信息,这既能够有效保证农业信息的及时性,更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与认识到农业发展状况。

(二)强化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

专业素质人才,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经济管理主体中最欠缺也最需要的。上述说道,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聘用的人员基本都不是专业人士,多为编制人员,整体素质较差。那么,为了彻底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就应该正确认识信息社会的竞争主体(即人才之间的竞争)。然而,为了让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保障,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就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专业素质。针对于政府来说,要想实现对农业信息人才团队的完善,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就应该投资建设相关的培训机构,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与优秀信息工作人员的选拔工作。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要是依靠人力与传统运输类机械为主,在播种、收获等环节的信息化接卸设备明显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之中。显然,传统运输类机械这种最为基础的机械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这种滞后的基础设施配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具体来说,我们不能够单纯的认为农业经济系管理信息化就是某一个村、某一个村民的事情,应该达到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作为政府机关,理应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并通过对信息的综合整理来为农村地区提供适合开展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机械,并定期组织农民开展信息化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与操作的培训活动,提升农民信息化热情,强化农民信息化技术。

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当前,中国农村其实正走在新一轮结构性变迁的起步阶段。在新一轮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扎实抓好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农业面临成本上涨,增收趋缓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滞后,这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把握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提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村和农业的吸引力。在这一条件下,进一步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问题,寻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成长空间,探寻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农村现代化建设而言,需要拓宽视野,用好外部力量,尤其是在城市受过现代化产业训练后重返农村的“城归”。事实上,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制度利好的释放,近年来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增加,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员流动的这一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势必必行。此外,农村市场不断扩大,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是当前农村发展,农业改革中一个重要突破口。随着农业政策的倾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仍是一个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有有意愿、有条件的人变成农村的主要建设者。在榜样的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业管理的现代化转型,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由此可知,当城市的资本和人才以更合理的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把更多的农业认可更平稳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为中国的新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农村市场经济长期不受重视,农村尚未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和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导致农业经济管理难以有效执行,难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除此之外,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意识不足,不能开拓思维,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工作中,有些经济管理人员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不能及时研究了解;第二,有的管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工作的执行力差;第三,有些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低下,难以适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鼓励对农村有认同感的“城归”加入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经济学家厉以宁对“城归”寄以厚望,甚至视之为中国新的人口红利。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了450万人,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在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来完成。一方面,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不同方式定期培训,并颁发结业证书,对于在培训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另一方面,提高业务人员的思想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的农村经济管理意识。

(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政府的政策支持,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资金,农村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发展农村金融,有利于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和招收更好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新农村建设当中。在农村金融的扶持下,有利于培育特色农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建立相应的合作社,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为农村自主创业人员提供金融知识培训与技术指导,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对高风险项目的风险评估,帮助其规避风险。二是引导和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做好其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体系的产业项目。帮助农村地区构建地方龙头产业,支持优质项目,促使农民、企业和市场三者的联系。三是相关部门进一步给予政策上优惠,扩大农业现代化资金覆盖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虽然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应该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充满信心,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管继红 单位: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徐素芬.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6:210

[2]张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22:199

[3]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

[4]陈艺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57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品种培育等技术,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

第10篇

关键词:耕地工具;机械现代化;作用;发展趋势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

1.1保护农业耕地资源

随着当前我国对农业耕地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农业主要发展手段。同时在开垦荒地、改造中低质量耕地和草地、开发沙地、治理荒沙盐碱地等各方面都需要应用各种新型农业设备,进而实现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可控化管理,真正成为当前国际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势,所以说加强农业耕地的机械化对于农耕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的土地应用现状,为了避免土地资源的继续恶化,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发生,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十分关键。

1.2保护淡水资源

目前由于我国的特殊地理环境,使相应的淡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平均,而且很多地方多采用水渠输水、大水浸灌等水资源消耗较大的手段,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同时还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过度浪费。要想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就必须加强对于先进灌溉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通过合理的农业耕地工具实现有效灌溉。同时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也能够不断推进各种节水机械的发展。

1.3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农耕工具的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减少农耕所造成的各种生态污染。尤其是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以及焚烧秸秆导致的空气污染不断加剧,使整个环境受到了破坏。而农耕工具的现代化应用可以避免大量无用农业垃圾的使用,避免各种农业化学药品的泛滥成灾,进而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环保工作还能够保证农作物产品的安全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

2发展趋势

2.1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

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一般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代替人力劳动,真正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作业过程中,通过这种大面积的机械化作业能够有效减少劳动者的体力负担,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一般来说主要包含了选种、耕地、播种、施肥、灌溉、收割、脱粒、仓储、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相关操作。真正实现作业全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经济的可控性。

2.2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技术

要想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合理地对耕地、水、肥等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减少对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目前,在农耕工作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十分关键。所以说一定要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草原改良与人工草场建设工程机械化技术、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机械化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2.3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以铧式犁全面翻耕土壤,是土壤一种科学的生产技术,既发展农业生产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耕作技术,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农业部保护性精细耕作研究中心从农艺农机结合角度对保护性耕作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山西省农机局共同承担中国和澳大利亚合作项目“旱地农业保护性与带状耕作研究"。随着近几年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已经逐步构成了我国华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理论体系和生产模式,并研制出与之相配套的深松、免耕播种等机械,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同时也使山西、山东等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优化。

2.4生物性技术进步模式的利用

另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耕地质状况复杂多变,因此要结合具体的土地资源状况采取一定的生物性技术模式,使其能够与现代化机械设备相结合,进而更好地发挥农耕工具的真正作用。目前我国总体上人均耕地资源缺乏,因此提高土地生产率、稳定生产水平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因而应采取先机械技术措施和生物化学措施,并以前者为主的技术保护路线。

第11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农业经营模式 创新

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以及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的状况是中国现代农业的严重制约因素。现代农业发展不得不把目光投诸于高效的管理上,寻求多样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科学的农业经营方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生产量。

一、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

1、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中的超高级形态,以产权和合约为纽带,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避免衔接环节过多而产生的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其通常是由涉农的“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以“强强联手”的形式垄断市场。

2、家庭业主经营型

家庭业主经营型主要包括家庭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农户承包小型的生产进行经营等几种形态,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初级形态。其将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运用于农业经营管理中,引入“法人”机制,以家庭成员业主为拟制法人,从而确保家庭生产团体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能力。该种经营模式灵活性、自主性比较大,但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3、联合协作经营型

联合协作经营型是现代型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过渡形态,其协作方式主要有“公司加农户”和“中介组织加农户”2 种类型。协作双方以契约、合约为合作纽带,

如公司向农户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技术,或中介组织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销售网络等等,农户则直接作用于土地。该种经营模式以优势互补为前提,分工明确,各自获得相应的比较收益。

4、股份合作经营型

股份合作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中级形态,被广泛的运用于农村的农业经营中。其采用投资者(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共同生产经营,除资金以外,土地、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入股。该种经营模式真正地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广泛地吸收外来技术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

5、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高级形态,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的典型特征,如企业法人化、独立经纪人地位等。该种经营模式更注重科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以调

整农业结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培育新品种等手段来提高利润。

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深化我国当今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目标。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

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薄弱,单纯依靠农民现有力量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从宏观层面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农产品质量、价格等各项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农业区划与规划工作,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引导者、规划者和组织者,并通过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引导和督促农业生产者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为农业经营组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和大量投入,如政府可设立农业研发和项目开发基金,建立农业规模经营风险基金制度,对农业规模经营实行特产税,发放低息贷款等,从财力与技术上给予支持,维护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市场导向的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配套的金融政策没有跟上来,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户和涉农企业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2、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业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完善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在经营模式创新实践中的核心作用。鼓励进行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为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增添路径。

3、加快农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引导农民自发联合,将分散的土地集聚起来,由农业专业大户带领农户经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形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1+1>2”的效果,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鼓励农民开展生产联合,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生产中来,如向合作社提供一定的生产技术、有效的市场信息等,通过分红利的方式分发农民的既得利益。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不仅能够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形成优势产业,带动整个乡镇的发展。在确保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企业化,充分地挖掘其经济效益。以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建立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从而拓宽农产信息渠道,实现农业向高度商品化转变。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而打破了以家庭为组织单位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益,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科技意识。

4、强化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

引进现代管理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手段,适当借鉴国外的耕作制度和经营理念,以寻求最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如澳大利亚的轮耕套作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美国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等等。以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促进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市场化。国家要注重培养农业人才,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下农村。要在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结语

构建生态型、增收型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家庭业主经营模式到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形态趋向专业化、规模化,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技术参与到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资金的管理中,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生产要素间的流动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第12篇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就“谁来种地”的问题进行专门阐述,他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其关键在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党和国家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外延

将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结合起来,即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适应了农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而职业农民则是现代农业的主体,笼统来讲,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阶层,这部分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要能够充分进入市场,使收益最大化,所谓职业,强调的是身份的稳定性,即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终身职业,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更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农业现代化却还处在成长阶段,严重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农业人才的缺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讲,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需求。

2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关键,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扩大现有农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在降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门槛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其认识到农民是一项光荣的职业,增强对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调动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农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要普遍具备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以及产权等意识,可以通过播放反映“三农”新面貌的影视剧以及文化团体下乡演出、农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其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

2.2扩大职业农民群体,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在农村,城镇人才也可以进入农业领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要想扩大职业农民群体,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限制,实现城乡的双向互动,补充农业人力资源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保持同步,只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融入城镇,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同时也能够给城镇人才进入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引进城镇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就业跟踪服务于维权机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励与扶持机制,一方面要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训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2.3启动培育试点工程,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在此建议以启动相关试点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专项资金的注入,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应以建立农民公益性培训制度为目标,重视农村的教育改革,构建我国现代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将农民学历与培训结合起来、农村职教与普教成教相互渗透、农业推广系统与信息化教育相互合作,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开展。3结语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强调的是农民身份的职业转变和专业转变,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意义重大,已经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发展战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越寒 王晔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吉林农业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