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30: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建设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旅游创新是城市整体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在创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等方面的显著价值,以及科技旅游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抓手作用,提出发展科技旅游是创新旅游的核心,并就如何发展科技旅游提出建议。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科技 旅游
“旅游”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词汇,人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对它的认识。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该怎样认识旅游?如何创新旅游呢?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旅游”的价值
1.经济价值
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积累资金,引进技术和人才,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旅游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产业地位非常突出。以上海为例,2003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4%,2004年上升到6.0%,到2005年上海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604.26亿元,增加值548.26 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2%。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也相当明显。新疆的布尔津县,2005年接待游客共62万,旅游总收入4.8亿,占GDP的39.5% ,拉动GDP 增长11.7个百分点。
2.文化传播价值
“一个人旅游的经历及感受会以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方式,以口语形式和文字形式去影响别人。并且他可能在一切适宜的场合完成对他人的宣传,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接受信息的人会成为信息的再次传播者,遂形成逐次非定向信息扩散。”旅游不仅将目的地文化传播出去,也将客源地文化传播进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旅游是形成创新文化和营造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创新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3.科普价值
传统观念一直将教师课堂教学视为传授科技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而事实上这种教育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之下,旅游的科普价值突出表现在它能够呈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知识,同时旅游过程寓教于乐,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科技旅游是创新旅游的核心
科技旅游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技旅游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旅游的各个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目的是使旅游者享受到现代化、高品位的旅游经历,满足他们“求新、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狭义的科技旅游是指以现代科技为主题的科技科普游。如:2001年5月18日正式启动的“广州科普之旅”, 京北出现的科学文化旅游带以及上海绘就的六大科技工业旅游区。
1.依靠科技是创新旅游的根本
(1)依靠科技创造旅游新产品,丰富旅游市场
普恩的可塑性理论认为,旅游目的地要想不断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保持可塑性,即永远的创新、不断的变化.旅游产品是可变的、可细分的、可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塑造的,产品创新是市场策略的关键,这主要在于新产品的开发。科技的发展为旅游产品的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为旅游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将现代高科技应用于原有的旅游产品之中,将进一步提升景点形象,极大丰富产品内涵,使旧的产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依靠科技提高服务水平,带动消费者需求
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这其中任一环节的服务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到消费者的旅游体验,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需求。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已经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和优良的食宿环境。事实上,如果将科技应用于景点呈现和导游讲解服务之中,就更加能使游客拥有一段美好的游玩体验。
(3)依靠科技创新旅游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
旅游管理既指政府的行政管理,也指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善合理的管理体制机制是旅游业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发展的保障,同时灵活有效的管理方法也是旅游业永葆活力的必要条件。管理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极大的改善了政府和企业的管理时效;同时网络平台的构建加强了政府与企业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主体和企业的发展性主体的作用。
此外,如何处理好发展旅游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是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例如,上海市依靠高新技术的开发成功治理苏州河的污染问题,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2.科技旅游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
(1)科技旅游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是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之中的关键。
科技旅游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休闲为一体,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①旅游者是在旅游过程中接触科学知识,相比较于课堂教学、报告讲座等,学习效果更加显著。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影响感受性,影响知觉、记忆和思维。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旅游所带来的愉悦的心理环境使信息接受者没有太多的戒备心理或敌对心理,因而有利于信息的接受。②科技旅游具有直接性,它通过实物或者模型向旅游者传授科学知识,通过实地观赏或模拟来展示现代科技的魅力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促使主客体的双向交流,达到普及科技激励创新的目的。此外,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这种方式更具传播优势,有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2)科技旅游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促进创新资金积累和创新资源聚集
科技旅游符合市场导向,具有强大吸引力,对于提高城市经济收入,吸引创新人才和创新技术有重要作用。①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展示和罗列上,更加求新求异,追求高品位的知识性强的旅游体验。②现代科技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科技手段创新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利用科技成果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造更具特色和更加舒适的旅游环境,这越来越成为现代旅游市场的竞争点。③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是这个时代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现代高科技应用于这一问题的伟大成果正在一个个闪现,这是人类的骄傲,必将成为新时代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
三、关于发展科技旅游的建议
1.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开发旅游新产品
开发旅游新产品,首先要以主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各项科技成果,开发以“科技”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并加以包装,对原有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发掘,如创新表现形式,开发体验型、参与型的项目,景点解说服务专业化、科技化等。以创新带动需求,以高品位引导消费。
2.优化导游解说系统,充分发挥旅游的科技科普功能
在旅游过程中,先进、专业的导游解说系统能够增进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增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的科技科普功能。在导游解说系统中,导游词非常关键,它直接反映旅游产品的内涵。对于科技景点,要着重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技影响编入解说词,重点突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晦涩的专业知识传达给游客。
3.拓展客源市场,发挥科技旅游后发效应
农民和工人是最基层的劳动生产者,他们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近年来,农村人口的出游率不断增加,显示了他们的出游愿望。各城市应努力拓展客源市场,通过各种途径吸引西部地区客源,吸引农民和工人加入到科技旅游的行列当中,发挥科技旅游后发效应。另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应该成为科技旅游的主体。
4.将科技旅游与商务旅游相结合,塑造城市旅游新形象
商务旅游是都市旅游中最重要的活动,在带动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宣传。发挥科技力量优化商务旅游环境(如设施、安全、经济等),使商务旅游从一开始就成为一次“科技游”。
参考文献:
【摘要】在十提出“要集约利用资源”与“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的背景下,本文以海口市为例,旨在探究低碳理念下城市
>> 中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Excel VBA在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海口市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低碳城市建设的途径 云南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潜力研究 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探析 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的理念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城市建设的碳审计目标与评价指标 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扩展中的土地利用与低碳城市建设研究 浅析城市扩展中对土地的利用及低碳城市建设 浅谈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及碳排放 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浅议低碳经济视角下兰州城市建设 基于评价体系的低碳城市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低碳城市建设的构想与探索 低碳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研究 能源技术视角下的广州低碳城市建设措施探讨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低碳创新城市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12|25.
[5]何芳,吴正训.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02,35(3):35|37.
[6]Xiaoling Zhang,Yuzhe Wu,Liyin Shen.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land use: A study of the capital citi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J] .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1(35):141|148.[7]刘光成,董捷,田心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2):23|26.
[8]NateC,WilliamEE.Glob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drivers of rura|lurban land|use change in Chihuahua, Mexico [J]. Land UsePolicy, 2009, 26(3): 535|544.
[9]刘巽浩.提倡低碳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1|7.
[10]赵小风,黄贤金,陈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980|1995.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理念;非建设性用地;图底关系;宜居城市
中图分类呼:TU984.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102-02
1、引 言
从我国城市发展的自身角度来看,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性用地迅速扩张。并由此引发了对外对内两方面的诸多的问题。
对外,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了大量城市土地供给的需求,使得城市快速向扩张。许多城市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大量的基本农田、耕地被侵占。引发“三农”问题:城市重要生态绿地、廊道被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建设规划肆意的圈占,导致城市的圈层式发展:在缺乏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评价的情况下,城市盲目向外扩张,使得大量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遭到破环,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内部地价迅速增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城市内部原本就十分稀少的生态性用地受到蚕食,城市用地成块状粘连在一起,城市空间环境恶化,城市内部生态性用地服务功能遭到削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对现阶段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对策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者不断研究的新课题。
2、城市建设性用地与非建设性用地构筑的图底关系
城市规划图底关系理论是一种逆向思维理论,图是研究的重点,是设计的对象,底是图的背景,图与底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图与底可以互相转换,此时研究的同一个对象会因所处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果将整个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作为一个研究的整体对象,纯粹从自然与人工、生态与非生态的角度区分,则可以将它看作一个由城市建设性用地和非建设性用地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非建设性用地对于建设性用地如同“背景与主景”的关系,背景虽然没有主景起眼,却包含着支撑与衬托的成分,主景提供城市居住、交通、生产的用地载体,背景提供生态支持。
2.1 建设性用地与非建设性用地概念的基本界定
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分类》的规定,建设性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交通、水利设施、特殊用地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城镇建设性用地是以人工无机建材覆盖为主的空间,在土地使用类型上主要指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中除G类(绿地)、E类(水域和其他用地)之外的用地类型。
非建设性用地是相对于建设性用地而言,它包括城市内外的景观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郊野公园、国家公园、绿化带、乡村发展用地、河道水网、农田果林、地下矿产分布区等用地。如《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曾在这方面做过探索,将全市非建设性用地划分为农田保护用地、水源保护用地、组团隔离带用地、旅游休闲用地、郊野游览用地、自然生态用地和远期发展备用地共7大类,以便对全市的非建设性用地进行管理。非建设性用地的共同特点是不属于城市建设开发的范畴,但与城镇建设性用地直接相关,因地质地貌或特殊生态价值而不可建或不宜建的生态敏感区,或对城镇持续发展具有支撑性作用而必须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域,它是建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物质基础,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城市建设性用地与非建设性用地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扩张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同时认识到建设性用地与非建设性用地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两大系统相协调的问题。
非建设性用地在客观上构成区分、连接和界定建设性用地的环境区,其空间形态、生态过程及内部生态环境品质深刻影响和制约着建设性用地的格局与环境质量。同时,城镇建设性用地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亦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建设用地的使用与扩张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非建设性用地以其自身具有的生态功能给予建设用地生态支撑,维持城镇功能正常的运转。以非建设性用地为载体的城市生态环境支持系统,对于恢复和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减缓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和格局、提高城市的环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现代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现阶段过程中,传统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与矛盾,生态恶化、土地失控及因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对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传统规划编制与管理未能适应城市开发与建设主体的转变
迄今为止,我国的城市规划主流体系实际上是保留前苏联传给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方法,其理论实质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是经济计划制定后,完成其在城市土地和空间上的落实。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有大量欧美的理念和理论传人,但这些传人理念和理论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我们的规划体系基础架构。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城市建设主体已经从政府和国家逐渐转变为开发商。在住宅产业化和土地供给市场化的今天,政府对于城市建设控制的强度相对减弱了很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开发商成为了承担城市开发与建设活动的主体。由于这种建设模式的转变,城市用地的使用预期变得难以把握。传统城市规划编制确定建设性用地使用安排,尽管在规划弹性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这种试图控制市场的规划思路往往在市场面前变得规划失灵。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规划编制思路没有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而转变。既然市场经济模式决定建设性用地使用比以往难以把握,那么。在努力规范城市建设的同时,政府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相对单纯的非建设性用地上。在保障城市开发建设活力的同时,给出城市建设性用地的“增长边界”。在精确指导城市“怎么建”相对乏力的时候,给出城市建设“不能怎么建”的安全底线。
3.2 规划“失控”与规划“滞后”
现有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主导思想是关注城市化进程、城镇用地的扩张与发展。这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一致的,其本身思想是符合特定历史阶段的,对城市建设性用地的控制与管理,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
务之一。
然而,在现实的规划编制、城市建设与管理实施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变化与城市发展过程的复杂性,有许多因素是很难预测、甚至根本无法预测的。在长达5-20年的规划期内,要使城市建设完全按照总体规划既定的框架实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一些中、小规模的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构想甚至基本城市结构都会因政策、外部经济机遇、大型交通条件等因素的改变,而使规划与现实发展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实施过程总是在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中。在城市发展与经济扩张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性用地往往不断突破原有规划的用地规模与空间范围,这基本上已成为中国大多数城市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其结果,从规划编制者的角度看到的是城市规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出现所谓的“规划失控”现象:而从规划管理、建设主体、经济管理部门和地方领导的角度看到的则是城市规划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所谓的“规划滞后”现象。
其实,所谓“规划失控”或“规划滞后”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特定经济发展阶段与传统规划编制方法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面对快速扩张的城市和几乎无法预测的城市人口,我们的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必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然而,大多数调整决策都是根据建设项目需要在短期内完成的,在突破建设性用地范围的时候往往缺乏对全局的考虑;而传统总体规划编制对规划区内建设性用地以外的区域是否能使用、哪些用地能使用、怎么使用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在现实的规划管理中大量的对这些非建设性用地的使用、调整基本还处在一个“量”的水平上。
因此,在现实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做到科学协调布局建设性用地与非建设性用地的关系,不能做到对城市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城市非建设性用地进行科学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遭到危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划失控”。
3.3 价值观错位与管理缺位
由于目前还需要不断完善的行政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使得政府决策层普遍存在“政绩”意识。各级政府官员普遍热衷于招商引资、追求GDP增长、财政收入和形象工程,圈占土地、以地生财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手段之一。为了领导者任期内政策目标的实现,一再突破建设性用地范围和指标,大量套现城市土地及侵占农田、耕地、林地的现象可以说成了一些城市公开的秘密。这种短视行为造成了大量闲置土地和城市无序扩展,对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态构架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要根除这一现象固然需要很多方面共同努力,但规划管理部门的约束无力及管理漏洞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在编制、管理、实施、监督的各个层面对于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研究不够,控制乏力。一般说来,目前对于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控制部分主要体现在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上,但法定强制性内容所具有的刚性与目前规划编制中关于非建设性用地部分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力度并不匹配。目前对于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普遍采用统一的形式,规定了严格的调整程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于为数不少的强制性内容调整简单地采用一种调整程序,要么造成了规划管理中的低效,要么导致很多情况下超越程序办事、规划失控。不对非建设性用地进行系统分类、分级处理,就不能实现对这类强制性内容的深层次管理。
4、生态理念下编制城市非建设性用地规划的具体措施
在面对难以捕捉和预测的建设性用地规划困境时,一方面应继续科学、合理地加强建设性用地规划研究;另一方面,更应该抓住相对单纯的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积极开展城市非建设性用地规划,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4.1 换位思考,以底为图,体现生态优先的城市非建设性用地规划
“以底为图”,将非建设性用地作为规划的对象,对城市非建设性用地,如公园、林地、水体、农田、低建设强度的农村居民点等进行统一分析、研究,找出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构建非建设性用地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并通过首先确定非建设性用地界限来提供建设用地的增长边界,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精明增长”。
城市非建设性用地规划与控制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注意并进行了相关研究。香港在1991年修订的城市规划条例中,对于非建设性用地就明确规定了其组成内容:景观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郊野公园、绿化带,乡村发展用地、露天仓库等。成都、杭州、无锡均已尝试编制完成城市非建设性用地规划工作,北京的限建区规划也属于类似范畴的规划研究。
对于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研究在国内也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俞孔坚教授所提出的“反规划”理论指出了目前传统规划体系的弊病,并对“逆规划程序”和“负的规划成果”进行了探讨:冯雨峰、陈玮就“非城市建设性用地”强制性管理进行思考,提出了“非城市建设性用地”强制性管理的可能性和方法;张永刚与谢英挺分别以深圳市和厦门市为例对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管理和规划控制进行了探讨:邢忠等人在相关规划实践的基础上对将城镇非建设性用地规划与控制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将城镇非建设性用地从强制性保护引向自觉维护的方法和可能性。
对于城市非建设性用地进行规划在国内的~些城市已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由黄光宇教授主持的《广州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和《成都市非建设性用地规划》作为专项规划在城市非建设性用地规划与控制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4.2 全局统筹、系统设计,弥补传统规划编制对于非建设性用地研究的缺陷
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对于非建设性用地的整体规划是缺位的,能够与非建设性用地相对位的就是绿地系统规划。但即使是这个已经“缩水”了的绿地系统规划在目前快速城市化的现状下仍存在着先天不足,需要通过非建设性用地规划前置的方式将生态规划的理念融合进来,实现生态优先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中的贯彻与实施。
首先,从价值观上来看,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提倡“人本主义”世界观。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它忽视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使人类的价值与社会经济过程凌驾于自然之上,容易造成生态过程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环境退化。非建设性用地规划以生态规划为理论基础,通过人与环境的关系来理解城市的发展,尊重城市中自然生态要素自身的合理发展要求及发展规律,从而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编制的时序来看,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法定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往往容易沦为建设性用地规划的补充,处在一种被动和滞后的地位。应当强调非建设性用地规划独立于法定建设性用地规划进行编制。如果能够将前置的非建设性用地规划法定化,就能够从规划源头上切实落实非建设性用地控制对建设性用地使用的指导性作用,避免建设性用地无序蔓延。
最后,从规划的方法和内容来看,由于受到建设性用地规划主导作用的影响,同时为了
满足目前国家相关规范、规定及地方对于绿地指标的要求,除少数发达城市外,目前的大多数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对绿地系统“质”的关注远远不够,而在各地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对绿地的管理很多时候还停留在“量”的控制上,注重绿地的“总量平衡”,忽视绿地系统的形态及其与建设性用地的关系研究。非建设性用地规划为此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它以非建设性用地之间的生态联系为规划基础,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对城市范围内的菲建设性用地进行规划和梳理,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的城市非建设性用地架构,保证合理的城市建设性用地与非建设性用地结构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范围内非建设性用地系统的整体生态功能,实现对城市绿地从“量”的关注到“质”的关注的转变。
4.3 生态前置,科学保护,提供城市非建设性用地强制性管理的规划基础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的配置,土地资源配置必然涉及建设性用地与非建设性用地两个方面。目前以建设性用地为导向的规划编制使规划管理的工作重点在城市建设性用地部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的背景下,规划管理不够全面、力度不够。如果受单一经济利益的驱动,非建设性用地向建设性用地的转化就会失控,造成城市规划管理的被动局面。
从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来讲,管理好了城市非建设性用地,就能避免建设性用地的无序发展,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建设性用地扩张的失控局面,就守住了城市用地合理发展的底线。科学、系统地进行非建设性用地规划才能为非建设性用地的强制性管理提供可能的基础。事实证明,由于传统规划编制方式中关于非建设性用地的部分上所存在的缺陷,显然无法满足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对于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管理与控制。
非建设性用地规划可以通过明确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对其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各自的自然特征、功能特性,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选择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明确不同类型非建设性用地控制的范围、控制的模式和控制的方法,实现对于非建设性用地有针对性的管理,在保护的基础上,使城市和自然共生共荣。
从城市规划强制管理的角度来看,利用城市非建设性用地规划,对城市非建设性用地进行分级控制和分类保护相结合的导控,可以为规划管理提供科学理性的理论支撑,能够适应城市动态和弹性建设和发展,是实现对城市非建设性用地强制管理的有效基础。
5、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贯彻生态优先原则
在现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背景下,将生态优先作为指导思想首先贯彻到城市建设及土地利用上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紧迫。
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城市土地利用中,生态优先就意味着在选择城市发展用地的时候,不应当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向,而应以保障整个城市内外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基本依据,优先考虑城市生态性用地空间架构是否合理,严格控制城市内外敏感性的生态用地资源,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城市建设性用地,从而达到保护城市生态性用地的目的。
生态优先的指导思想对于合理的、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必然选择。城市内外的生态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开发之后则很难逆转,开发不当将会给未来城市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慎重处理短期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
其次,它符合国家关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时代主题。现阶段许多城市存在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政策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城建政策。从价值论的观点来看,简单的从经济价值一个方面来判断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价值显然有失偏颇。要想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使用,使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则必须充分地进行多方面的评价,生态因素应是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
再次,生态优先的指导思想对于解决当前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生态问题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造成城市生态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是一个重要方面。
土地利用合理的方式必须能够保证在城市内外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用地架构,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物质基础,它能够有效吸收、消化、平衡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破环影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应该充分的研究和保护城市内外的生态用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以实现现代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6、结 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在生态理念下,正确处理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特别应将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好,落实非建设性用地控制对建设性用地使用的指导性作用,不断改善城市内部结构,改善城市内部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应根据城市本身特点和特色,将其规划建设成为适宜人类创业、居住和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或“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中科院,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中科院环境研究中心等广州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R],2004
关键词:城建档案;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作用
1前言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飞快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而城市记忆是承担城市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现阶段城市记忆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社会整体进步的关键,它能够对城市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多个角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城市发展中需要大量地保存城市记忆。在大量的信息在保存过程中,单纯依靠单独的部门来保存海量的信息,无法实现信息的永久和完整保存,而城建档案相关部门的协同运行,对城市记忆的保存至关重要。
2城市档案以及城市记忆概述
2.1城建档案
首先,城市建设方面。其中包括重要的图表以及数据等形式,能够详细描述城市建设的历史。在进行城市的整体建设和规划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大量数据和信息,这就是城建档案当中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1]。其中包含城市当中的地形、地质、水文等勘测中产生的数据;城市详细规划过程中应用的基础资料数据;城市土地以及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数据。其次,环境以及名胜古迹方面。这方面内容主要指的是城市绿化以及名胜古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资料内容,在对这些城建档案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保护城市当中的历史文物和绿化现象,如名木古树、古建筑、环境监测和保护等。
2.2城市记忆
构成城市记忆的因素较多,通常情况下有主体和客体之分。记忆主体指的是在一座城市当中长期生活的人们。他们是创造以及传承城市历史的主体。记忆的客体指的是在城市长时间的存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变迁,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景物,这些事物是能够被人们所感知的。记忆客体通常还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事物内容,譬如文化古迹以及民间艺术等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事物;另一方面,特定的文化内容,如方言、传说以及音乐等。两种记忆客体,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但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城市记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3城建档案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3.1城建档案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对城市记忆工程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城建档案可以准确的提供城市发展中的第一手基础资料。城市记忆工程中包含的城市建设方面相关资料,都是由城建档案来保存的,其中还包含城建规划等。在城市记忆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城建档案进行充分的利用,综合了解城市在最初建设时所遵循的规律,并分析未来的规划。城建档案对旧建筑以及重要城市地段的标记,可以有效应用于城市记忆工程当中,同时提供的古迹环境类档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我国辽宁省大连市在进行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城建档案当中对城市建筑群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记录,在处理胜利桥以北的建筑群时,为了明确其性质以及建造时间,可以利用大连市城建档案提供的信息,从而判断出这一建筑群构建于近代,是当地最早的城区[3]。再如,城建档案当中包含大量的城市地名,这些名称在应用过程中不仅代表了某一地区的名称,同时还拥有大量的内涵和文化背景,根据城市地名可以对城市的历史发展以及便签本进行一定的记录和推断。
3.2城建档案具有资料备份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这一过程中拆除了大量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历史内涵的建筑,损坏了重要的文物,同时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环境。这种现象虽不利于我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但却是积极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关键[4]。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城建档案,对城市记忆工程进行引导,对重要的历史建筑以及拥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进行恢复,同时也可以构建缩小版的城市记忆工程,例如公园广场等,促使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地区风俗得以传承,并有效改善城市的周边环境。例如,我国北京市的城建档案管在运行过程中,就积极实施了多项胡同文化活动,将老北京胡同文化中的名人景色展现处出来,如西交民巷的“胜景再现”等活动,以档案展的形式举办,促使城市记忆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有据可依,在传承我国老北京文化以及保护胡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3城建档案有利于城市记忆库的构建
城建档案中包含的内容能够为城市记忆库的构建提供大量可靠的资源,可以为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城建档案记录的先后顺序,能够将城市历史发展中的脉络缕清,在对城建档案中包含的视频、文字和照片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可以整合利用所有的资源,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加工处理这些资料,促使城市记忆库的构建得以实现[5]。例如,在城市记忆当中,各个地区的名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它在反映实际地理名称的过程中,同时还呈现出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甚至是城市、地区发展以及变迁的真实描述。由此可见,在有效构建城市记忆库的过程中,城建档案的功能不容忽视。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记忆工程是现阶段我国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该工程实施过程中,城建档案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在对城市记忆档案进行总结和编辑的过程中,应对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应用,促使城建档案信息内容呈现出全新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结合先进的信息和传媒技术,大力广泛宣传编辑后的城市记忆工程信息,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基础上,确保城建档案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者:陈文朝 单位:中山市城乡规划局火炬开发区分局
参考文献:
[1]李爱萍.用城建档案铭记城市的发展与历史———对城市记忆工程的思考[J].城建档案,2013,16001:23~26.
[2]黄新星.浅谈城建档案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档案,2013,17505:60~61.
[3]王亚清.再论从工程档案到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城建档案,2012,15508:58~59.
关键词: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建设;比较
基金项目:重庆市2013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支撑体系研究”(2013ZDB29)阶段性成果;重庆决策咨询重大委托项目A类:“重庆文化强市建设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重庆社科院科研项目:“重庆文化消费及与文化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比较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3日
文化创意城市的出现主要跟全球化、后工业社会、城市营销等有关。不同的城市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方法策略各有千秋。在文化创意城市发展潮流中,一些国际一流城市一直勇立潮头,引领方向。这些城市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为文化创意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们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又成功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创意阶层及投资,为文化创意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它们的文化创意城市建设最看重持续维持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吸引创意阶层,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提高民众认同感与荣誉感。这些城市从来不乏创意,他们的建设经验值得世界所有城市参考。
自2006年以来,国内许多一线城市和一些二线城市逐渐开始重视文化创意城市发展,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文化创意经济快速发展,长沙、苏州、杭州、重庆、成都、昆明等二线城市也十分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城市旧城的更新改造,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目前,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的发展各有千秋,通过比较研究,吸取对我国文化创意城市有益的经验。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发展异同
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最大特征是各自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特色,并且具有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强烈意愿。总的来看,它们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的相同点
1、具有文化特色。文化创意城市都具有一定文化特色,并且这种文化特色是城市与生俱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这种文化特色可以是悠久的文化积淀、一种地方传统风俗、与科技和时代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形态或者是城市业已形成的一种城市精神。这种文化特色在后工业社会中对文化创意城市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它们都充分认识到了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及其价值,并致力于在保护该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开发,使其焕发生机和活力。
2、具有基于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城市对其自身的文化优势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谨慎的开发规划和前瞻性的国际化视野。具有文化特色仅仅是一种现象,还不足以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将文化特色这种无形的资源,通过文化产业等手段,转化为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表现形式,以具象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诉诸大众感官或进入流通领域产生经济价值,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特色的优势。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初衷就是要通过开发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因此,建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是真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形象的关键环节。文化创意城市都很重视保护当地文化特色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使其相得益彰。发展文化产业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基础,在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保护,有些甚至将文化产业的收益反哺文化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也在文化产业等手段的开发和推荐下,逐步扩大影响,增强了实力,拓展了国际舞台。
3、具有大量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创意城市都具有较敏锐的眼光,面对全球化时代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很快意识到了文化产业对城市转型和复兴的价值。为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绅士化改造。一般这些城市在发展的初期都大力兴建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如大剧院、音乐厅、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为城市文化特色的具象性展现,为公众真正感受城市文化特色并增强认同感,提供了场所和中介。英国格拉斯哥在面对城市工业发展乏力、城市衰败危机时,首先咨询了全球领先的麦卡锡顾问咨询公司,选择了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第一步就是大力兴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城市绅士化改造,为音乐产业的发展和音乐活动的开展打好了基础。
4、组织大量文化宣传交流活动。加入文化创意城市网络的文化创意城市还十分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城市角度造势宣传推介,让外界感知认同城市的独特创意。这些活动的重要目的是城市营销,通过这些活动吸引游客,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新的投资。这些活动可以是一些有国际影响的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也可以是借助既有传统的文化活动,如圣达菲市举行的国际民间手工艺市场;还可以是专门的展示交易活动,如深圳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杭州的西湖博览会等。
5、重视城市的创意革新。文化创意城市一直走在时代前沿,总是引领发展潮流。对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瞬息万变的局面,“不变应万变”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敏锐审视发展趋势,善于及时调整创新的城市,才能在复杂局势中抢占先机。文化创意城市固然具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蕴与特色,但是它们却并未固守传统文化特色的固有模式,而是在继承文化特色精髓基础上,善于对其表现形式等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比如,圣达菲的发展,虽然基于其固有的印第安和西班牙民间文化特色,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们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等,对其加以现代化改造,同时利用创意旅游的理念,扩大圣达菲民间文化和城市的影响力。
(二)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的差异。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和体制差异,也存在许多迥异之处。总的来看,国外文化创意城市更多地注重人的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和城市发展对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内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政策制度的限制尚处于摸索阶段,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都存在一些误区亟待澄清,一些欠缺亟待弥补。
1、政策导向差异。我国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策划和具体实施都是自上而下的,建设理念和过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而国外文化创意城市建设一般是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甚至会聘请一些专业公司来共同规划实施,如格拉斯哥。我国文化创意城市规划往往较空泛,这种模式由于缺乏对实践的真正了解,有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也存在不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弊端。
2、制度差异。比起国外城市来讲,我国城市在发展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城市方面存在更多的制度障碍,首先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思维影响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系不清,界限不明,导致该保护的文化资源过度开发,该开发的文化市场和产品却束之高阁。当前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包括文化事业单位“走转改”,融投资体制改革等,都是对症治疗的应时之举。应在发展经济和促进文化繁荣方面找到平衡点,为文化产品制造更为自由的市场空间。封闭的体制常常扼杀创意,阻止创新,创意氛围无法形成,创意阶层也无法出现,文化创意城市就无从谈起了。因此,中国的文化创意城市建设从根本上来讲应首先理顺体制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意人才出现和发展的创意氛围。
3、对创意人群的关注程度不同。国外文化创意城市的建设,十分关注对创意阶层的吸引和对创意阶层能力的发挥,对大众各种生活方式也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理查德・佛罗里达甚至将同性恋指数和波西米亚指数作为衡量城市创意指数的重要指标。总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创意人群的缺失。创意人群既指创意阶层,也指能欣赏创意的群体。前者是文化创意城市的创造者,后者是文化创意城市的支持者,两者缺一不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城市建设逐渐意识到了创意阶层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对创意消费欣赏群体仍不太重视。这种趋势会导致文化创意城市成为上层社会践履精英生活方式的场域,或研究机构把玩的术语,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无实质促进作用。
4、对民众参与的重视程度不同。国外文化创意城市建设,较重视民众的参与,注重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我国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大多时候都是政府部门的事情,并未真正调动民众参与热情。因此,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并未真正改善民众的文化生活。文化创意城市本是人的城市,它的建设依靠人的主观创造性,它的目的为了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如果缺乏民众的参与、感知与认同,这样的文化创意城市可能只是一个术语而已。
二、国外文化创意城市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的异同分析,基本厘清了文化创意城市的共同特征,因此我国拟建文化创意城市应在异同比较中寻找差距,从国外文化创意城市建设中吸取成功经验。
(一)应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创意城市本质是“人的城市”,因此文化创意城市的建设应重视城市人文环境和气氛的营造。文化创意城市出现其本身就是依托文化多样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助推城市发展的模式,因此不能脱离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单独看待文化创意城市。这一切注定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必然贯穿着城市文化特色的塑造与城市文化形象的提高。从已成功建成的文化创意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具有独树一帜的城市文化特色,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产业,完善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以及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活动,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应营造更为宽容的城市发展环境。从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差异对比来看,当前我国文化创意城市建设最大的障碍是体制问题。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创意的形成,甚至会扼杀创意。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蔓延背景下,城市的发展不可能是一个孤岛。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需要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为自由的城市氛围;而随着国际化交流程度的加深,更多国外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多元的生活理念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而这有时会触及一些底线,考验着城市执政的宽容程度,是故步自封,还是放低底线,这跟城市发展的自我定位有关。
(三)应鼓励民众参与文化创意城市建设。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对我国城市而言,通常普通民众游离于城市建设之外,这造成城市发展永远是国家和政府掌控的事情,普通民众仅仅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分享者,而不是建设者的局面。文化创意城市是“人的城市”,因此应充分发掘人的创造性,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城市要更注重文化多样性的培育,普通民众是城市文化特色的载体,没有民众的参与与支持,城市文化建设可能就会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促进城市发展。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了当今城市发展的真正诉求,一个无法发挥人的创意,无法通过创意,改善民众生活的城市,还是文化创意城市吗?因此,我国文化创意城市建设还应大力提倡普通民众大力参与,通过大量深入社区的文化活动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
主要参考文献:
[1]向勇,周城雄.创意城市的概念和产生背景[J].建筑与文化,2007.8.
[2]Ha11,P.G.Cities in civilization[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98.
【关键词】城市建设 投资模式 融资 基础设施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落实,城市建设现代化发展一直是国家大力推行的重点领域。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高,这都需要吸纳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新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增长,人口的极具膨胀,城市基础设施已经日渐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进程。全国各个大中型城市都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通过广泛的渠道吸纳资金进行新城区工程建设、老城改造工程建设等。
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模式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已不仅仅是国家财政及地方财政拨款,投资模式日趋多样化,改善目前城市建设中投资融资模式的不足,对进一步完善投资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现阶段城市建设投资模式存在诸多弊病。
与传统的融资办法比较,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中心的投融资方法,虽然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仍旧存在缺陷。其缺陷如下:
1.在投融资地位上,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没有占据主体地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既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管理者,还是实际操作中的投融资主体。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属于国家控股企业,政府掌握主要权利。所以在重要的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参与管理与意见处理。由此看出,在风险与收益方面,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并没有真正处在投融资的主体地位。
2.相对比较来说,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近几年,尽管融资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主要的融资形式还是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以及银行借贷和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市场调控在现阶段还不完善,不足以实现企业的资金自筹,或是大量资金直接投入大型的基础建设。在现阶段我国还没有真正走上投融资多元化的道路。
3.在现在的城市建设的管理条件下,实现城市建设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举步维艰。一直以来,各个政府部门建设和管理着城市的各个基础建设,包括道路、排水、供水、燃气及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直接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管理混乱,经营效率低下的现象发生。不仅如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的分开,引起管理的脱节,造成资金的滥用,给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高效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三、优化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主体的投资模式
经过以上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市场化的投融资模式的运行还存在诸多困难,而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也需要一定的进程,所以,投资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建设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投融资基础。城市建设在基础建设中是由政府主导的操作模式。强化企业对城市建设的经营管理,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以及灵活处理资产问题,成为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的一种倾向。
城市建设一改过去政府全权负责的风貌,通过权利的下放,是企业在决策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融资渠道上,由政府通过以专业公司进行企业举债来吸引社会资金或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从而达到对城市资产进行有效的聚集、重组以及经营使用的目的,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使城市资产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城市投资建设不再是过去主要是依靠财政来支持,而是以政府财政为主导,市场融资形式为辅的多元化融资模式。通过利用政府进行的财政融资,把社会上的闲散资源收集起来,成为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主体,组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权责分明,市场化运行的现代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以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实现城市资源的一体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建设必须的一种考验,我们只有创新我们的投融资方式,适应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的洗礼,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做出一番成绩。
1.1智慧城市内涵
2008年,IBM提出重大社会发展理念:“智慧地球”。认为世界的本质和变化,在未来是能够被感应和度量的。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整个世界正在向着全面互联互通的趋势发展。2010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指出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一个核心要素和突破口,是智慧地球落实到实际区域的做法。所谓“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和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具体而言,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一种城市形态,它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总体效果,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城市”以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城市产业持续发展等城市综合规划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智慧城市利用信息社会的发展,抓住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战略制高点。
1.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想,部分三、四线城市也喊出了创建智慧城市的口号。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150个,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截止2013年1月,住房建设部确定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计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都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的方案,将加快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努力把信息化提升到新的高度。
2智慧城市对档案信息化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身为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档案馆,它的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变化,同时也蕴含着机遇。智慧城市中,信息存储与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档案不再以单一纸质形式展现,电子档案数量将急速增长,档案类型更加错综复杂。
2.1海量数据涌现
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催生下,大数据时代翩然而至。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众多、生成速度快、价值巨大但密度低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档案馆中采集到的电子数据很大一部分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而档案是人们在以往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各行各业由于电子信息化所产生的大数据,也包含着能够收录为档案、具有价值的数据。大数据与信息化的汹涌而至,使档案馆陷入了迷茫,由于档案馆信息技术水平和软硬件设施配备有限,档案馆在处理电子信息,进行档案信息化工作时,时而发生“信息库存”过多,处理不及时甚至无法处理的现象。
2.2信息技术处理难度增加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建设,给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4G通信等新兴技术用武之地。智慧城市,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为各产业发展提供设施基础。这就意味着,无论何种产业,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都将会产生大量的档案文献,有时,由于各系统、各领域之间的交错,以及不同行业间信息技术的错综复杂,都为未来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难度。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担当着历史记忆的重任,更有记录重要信息知识的职能。因此,如何利用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处理档案信息化问题是档案馆各部门与系统需要努力的方向。
2.3服务方式转变
目前,有两种驱动力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转向面向电子档案形式为重点,从提供传统纸质服务、到馆服务,逐步转变为提供电子化、社会化服务。同时,也促使档案部门加快了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监控、统计、互联和共享,将档案服务与档案信息化密切相连,着重对搜集的档案信息进行智慧感知与分析,强调用户的档案信息电子化需求,逐步走向智慧化档案信息化服务体系。
3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创新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以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传统载体档案信息、原生电子档案及其目录信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档案馆的产生,使档案信息得以脱离传统载体的束缚,以数字及电子形态存储、传播与利用,给档案工作带来革命性变革。数字档案馆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开拓者,顺应大势,将档案工作从原来的“纸质化”推向“电子化”,将服务模式由原来“封闭化记录化”逐渐“开放化信息化”,但数字档案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档案馆在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同时,存在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相互分离的,无法做到迅速查找与利用;数字档案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传统档案资源建立了数字镜像和利用平台,无法进一步辅助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信息分析,更好地提供用户服务;数字档案馆中,信息的管理、服务与安全上也存在薄弱点,很难进行系统化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而且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便环环相扣。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方面存在以下创新点。
3.1档案信息协同性增强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档案信息感知与协同处置的功能。档案馆运用智慧城市中先进的物联网技术、4G通信技术等技术,构建一个能够自动搜集与接收档案信息内容的智能化感知系统,增加了档案管理各环节的互联性与协同性,进而提高档案馆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除此之外,档案馆还注重档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感知、挖掘,通过档案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智能技术软件,将信息整理集合,妥善应用于档案馆日常管理、服务和决策中。
3.2服务水平更高
与目前的数字档案馆相比,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服务范围因移动服务技术的使用而更加广泛。智慧城市提供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目前4G通信服务平台,促进了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之上,实现随时采集动态信息,相比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中的档案馆在信息搜集和获取、信息实时反馈和信息智能服务上,都更胜一筹,它能够运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供的各类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包括档案收集、管理、利用、存储、监督等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慧支持,为档案馆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为档案信息化的开发与管理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3.3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服务是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重要服务导向。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服务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在城市建设实践中,智慧指挥中心体系,以数据信息互通互联为基础,运用公安应急、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系统;数据共享平台系统,通过网络学校、教学资源库、远程数据库等系统,来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与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的建设;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市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来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因此,智慧城市中档案馆也以做好档案社会服务为工作根本要求,将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视为智慧城市档案馆的服务对象,充分贯彻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方针政策。无论是在信息收集、资源开发,还是在提供资源利用上都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和社会大众的需求。
4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智慧”出路
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一方面大量运行数据积累,档案馆面临海量信息的采集、存储、利用等一系列处理上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多技术、多系统的智能兼容也会给档案馆信息文件的存储与阅览带来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给档案馆带了机遇与挑战。
4.1档案信息化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在关注信息资源的生产、积累和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从用户视角出发进行信息服务设计。这就对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服务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馆在“三个体系”建设中,更应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和对电子档案的整理、编目、挖掘工作中,都应制定一个科学化、信息化、用户化的服务视角。智慧城市建设中另一个特点,是调动各方力量,努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高效运行与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档案馆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将档案信息化工作与国家建设、城市建设大局紧密相连,运用相关档案专业技术,提升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实现档案工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4.2档案资源信息化转换与记录
智慧城市不再满足于通过城市信息虚拟化的静态形式展示传统城市,而是更加注重进一步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的感知。因此,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注重将传统意义上的“死档案”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变为“活信息”。此外,档案馆应破除传统档案保管理念与场所的限制,注重对转换为电子档案的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归档电子文件的内容、格式与利用,不过分强调档案最终存放地址,而对管理权限加以关注。迎合智慧城市运行的动态形式,努力在不同领域、不同平台,及时有效地记录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所需的档案信息。
4.3档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各行各业间,迈向统一开放、整合协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构,发挥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因此,档案馆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从获取到利用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即体现在档案馆馆内各部门之间,也体现在对外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上。馆内各部门之间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应当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保障。对于外部信息资源,档案馆需要适时地与各个行业、各个系统进行必要沟通,加快消除档案信息搜集、利用的限制。总而言之,档案馆一方面需要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整合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建设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共享制度,以及档案开放利用制度。
5结语
城市建设调研考察报告
继组织市(区)城市建设观摩活动后,市委、市政府又组织各市(区)委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赴××专题考察调研城市建设,直接感受周边地区城市建设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认真学习借鉴两地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推动××的城市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市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把××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目标,强力推进城市发展方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了启动润扬大桥、绕城高速公路、宁启铁路等重大项目外,××又加强了对古运河、瘦西湖和古邗沟的水环境治理力度。特别是9月份以来,××加强了市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对城市干道两侧的违章、临时建筑一律拆徐>,!
镇江是一座具有3000余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又是一座临江而建的山水城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今年以来,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显山露水、透绿现蓝”,建成一座清新秀丽、充满灵气的江南名城,展现城市山林和大江风貌。今年3月份以来,镇江启动了城建四大重点工程。这四大重点工程分别是全长2.8公里、总投资超亿元的引资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总面积1.6本文来源:文秘站 5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大市口广场工程,全长1.9公里、总投资1.1亿元的长江路二期工程,总投资1亿元的中山路和解放路美化亮化工程。到9月底,四大工程已全部完工,极大地改善了镇江的投资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城市形象。
在××,××党政代表团参观了荷花池公园、东圈门、汪氏小苑、××市区东出入口环境整治工程和瘦西湖水系整治工程。在镇江,代表团参观了引资大道及其绿化工程、“城市客厅”大市口广场、有“镇江外滩”之称的长江路春江潮广场。考察途中,××市委书记孙志军、代市长季建业,镇江市委书记张卫国、代市长史和平等分别向我市代表团介绍了两市城市建设情况。
一天参观下来,代表团成员坐不住了,就地在镇江市召开学习讨论会。大家话感受,找差距,谈认识。思考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是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城建更快更好地发展。
市委书记陈宝田在讨论会上指出,建市5年多来,我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我们决不能不清楚周边的发展态势,自我陶醉,盲目乐观,而要把自己放到更高的参照系中、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去审视,看到自身的差距,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再鼓劲,坚持不懈抓推进。
他强调,当前要在六个方面形成共识。第一,加快城市建设的前提在于领导带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周边城市相比,我们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认识起点上,在领导工作的魄力上,在推进工作的力度和狠劲上都有差距。新一轮区域经济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城市的竞争;城市的竞争,就是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环境的竞争。推进城市建设,就能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改善了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就能创造商机,集聚人气。当前要坚决克服小富即安、小胜即满和望难止步、无所作为的思想。××的城市建设,只能鼓劲,不能松劲;城市建设投资强度,只能加强,不能减弱,气可鼓而不可泄。第二,××推进城市化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一大四中”,即××要建成大城市,四个县级市要建成中等城市。第三,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抓亮点,创特色。中心城市要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明年在坡子街商业区综合开发和城市综合水环境整治上要有新突破。四个县级市在抓旧城改造的同时,要重视新区的开发建设,拉开城市框架。第四,突破资金瓶颈的核心就是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经营城市水平。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就是要提高土地经营水平、城建招商引资水平和包装项目上争资金的水平。第五,加大城建推进力度的关键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各方合力。部门之间,市和区之间都要同心协力,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第六,加快城市建设的基础就是夯实产业基础,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数字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智慧城市产生的经济背景,同时新兴技术如感知技术(自动识别、传感器、遥测遥感等)、网络技术(光纤、3G、4G通信、IPV6等)、支持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等)的快速发展是智慧城市产生的技术背景。2008年11月IBM全球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1月,美国奥巴马总统公开肯定了IBM“智慧地球”思路,智慧城市的概念也源于“智慧地球”。 新加坡是全球较早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国家,宁波市是中国大陆提一个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大量提到了智慧城市相关的信息化内容。住建部办公厅2012年11月22日正式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
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
很多专家学者、城市、企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技术论角度,强调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服务领域。应用论强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解决城市问题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服务应用系统。系统论强调智慧城市是城市的进化,类似于一个生命体的大系统,通过感知、认识、学习、成长等环节的培育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智慧化水平。
智慧城市可以概括为:在城市化与信息化融合等背景下,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点,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城市现有信息化基础,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并整合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利用,从而为城市运行和资源配置提供智能响应控制,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的综合性区域信息化发展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仅是信息技术创新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层面创新的因素。
IBM认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是智慧城市的特征,随着大家对智慧城市认识的深入,可持续创新、社会治理的变革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
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规划编制提供支持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从数字城市时代开始,建设城市一级共享数据仓库,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城市公共交通数据库、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城市公共卫生数据库等就为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智慧城市时代,更多的感知技术使我们拥有获取实时的、详尽城市数据的能力。如车联网技术使城市道路上运行的车辆信息可以被实时获取,利于我们应用这些数据构建交通模型,科学的编制交通规划和交通设计。
智慧城市时代,城市各种信息之间将是高度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虚拟城市模型,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将大大提升规划编制的科学化。
智慧城市时代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社会创新、社会治理的变革。我国的城市规划目前正在经历从工程技术向公共政策的转变,在智慧城市时代,也许会向地区发展公约转变。城市规划真正成为某一地区市民的共同愿景,并共同遵从其约定。
目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方法基本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规划宣传和听证会等,如各城市建设的规划展示馆。智慧城市时代,创新2.0社会,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社会变革背景下,城市规划编制的方案也可以通过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乃至根据规划方案展示要求发展出的新的工具)在广大市民、利益集团中征求意见,汇聚人民的智慧,并通过一定的表决机制获得规划的决策权。使我国的公众参与从谢莉·安斯汀的“市民参与的梯子”中段,即“象征性的参与”,发展到“实权的参与”。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规划相关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美好未来,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工作本身也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工作,所以相关的建设内容很多,以下仅从规划相关的领域进行探讨。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从不同的指标体系看考虑,从如何建设智慧城市的数据与应用系统等基础设施角度,很多专家提出了不少思路,如李林教授提出的三级系统平台体系:
4.1一级平台建设
智慧城市时代的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需要城市一级平台的支持,也就是大量的基础地理数据、人口、交通、基础设施等等数据的支持。数字城市时代,全国各地不少城市都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一些先进城市也建成了数字城市规划体系,但是也存在普遍的问题:我国因为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滞后,很多城市又盲目的跟风建设数字城市,没有在顶层做好规划设计,造成了很多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在综合信息交互、数据共享、网络融合等方面存在瓶颈和困难。智慧城市时代城市一级平台,要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实现系统的融合,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好的支持。
4.2二级平台建设
在业务级应用二级平台领域,与城市规划相关建设内容包括
4.2.1城市规划综合协同管理系统
数字城市时代,规划管理部门从自己的管理信息化角度出发,建设了一些规划管理系统,但是与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没有沟通协同,智慧城市时代要求管理扁平协同化,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协同的系统,广州市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尝试,“广州市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等市属局委办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加强共享信息的权威性及现势性,实现建设项目审批内容与基础地理信息及规划空间管制信息的无缝衔接,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将各部委的项目审批信息有机融合,实现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项目审批信息串联,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提高决策效率。
4.2.2公众参与系统
建立表现直观便于公众理解的规划参与系统和相关的规划参与制度。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系统可以作为全市各种决策的参与系统的一部分建设。目前国内还没有很好的成功经验。
4.2.3基于全市一级平台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目前一些城市,建立了以规划部门为中心的决策支持系统,如南京市建立了规划用地管理决策支撑系统。重庆市更近一步,建立了基于分布式数据仓库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从政务网调用一些信息,但是还是没有全市统一标准的、共享的数据平台,所以智慧城市时代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需要基于全市一级平台,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全面、准确,规划决策更科学有效。
其他相关的系统还有智慧交通系统、智慧建筑与小区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等等。
结语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目前城市问题的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人与人和谐发展,人对自我的认知与幸福感提升等问题必要手段。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约定是智慧城市智慧治理的一部分,是智慧城市自我调节的手段,其涉及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李林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 东南大学出版社
杨冰之 郑爱军 智慧城市发展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程大章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 科学出版社
关键字: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city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scale of also,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pros and c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e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for the most, combining with the individual in the actual work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that China's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discuss, hope to a view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Key word: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却说法不一。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高度融合的综合性概念,换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与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举措。
二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二)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以中心城市辐射向周边城市的布局方式,确保各个城镇是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荣发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将这种经济发展效应辐射到各个城镇和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尽可能多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
(三)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保证区域城市内的主导产业是能够最大化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产业。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规划人员和决策者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当前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实际,寻找到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运用科学系统性的观点来对存在问题的产业结构进行整改和调整,将生态建设的理念灌输到企业和居民的意识里,加大力度发展好生态产业,最终组建成为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唯有加大力度发展好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根本矛盾。
三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举措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提升人们的生存居住条件,在每一个规划建设人员、城市居民当中都要树立起较强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新时代的背景下生态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建设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关键。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植根在人们心目当中,尤其是要扭转领导决策层重经济建设,忽略生态环境发展的错误观念,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每个人心目当中树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要让人们意识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自觉性。要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树立起科学的资源发展观念,经济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要让人们意识到唯有发展好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到构建生态城市的队伍中来。
(二)合理规划城市,实现宏观调控
要认真的考虑和分析清楚所处城市的区域特征,深入的分析城市的生态特征以及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城市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与此同时还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调查和研究城市所处区域内的资源利用和具体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对生产力的布局方式和各个城镇之间的分工规模进行科学划分。让城市的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交通建设,建筑建设与生态建设目标实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最终构建成现代化的生态城市。这就需要各个领域内的专家们不断的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自己对所在领域的建树和观点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出谋献策,为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完全接受,也不能完全摒弃,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城市所处的区域特征,合理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 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2]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3]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4] 张坤民,温宗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6期
[关键词]城市建设;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196-01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社会综合体,它作为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集结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古今文明与人类智慧,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而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政府管理机构向公众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和领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城市的良好发展。
一、城市建设管理的作用
城市建设管理的优劣对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可行的制度,努力做到管理网络无盲区、管理内容无空白、管理范围无死角,抓住城市建设管理这个关健,不断提高和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使城市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就大多城市而言,在原先城市基础的建设之上,我们也在用崭新的理念来管理这座城市。其中实行城市绿化亮灯工程,拆除上百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可以使城市建设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通过开展优秀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广大市民的环境意识、文明程度都大为增强,从而为城市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为进一步搞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也为改变城市面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我国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建设管理的观念落后
城市建设的观念与当前城市发展的阶段并不十分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建设规划的意识淡薄。出现诸如“规划是纸上工程,建设是形象工程,管理是虚无工程”这类规划跟着建设走的怪象。比如,“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观念还未真正扭转过来,城市管理还未摆脱传统管理的模式和框框,造成一些“安全小明小区”不安全、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第二,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对立。因没有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导致在行为上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忽略了城市辐射功能的发挥,忽视了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领导干部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短视城市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二)城市功能不健全
城市功能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基础功能和价值功能。
首先,基础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这是城市价值功能发挥作用的必然条件。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相对匮乏,个别费用也未能及时到账,严重妨碍了我国城市建设的进度,致使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没有合理的规划布局,缺乏健全完善的公益设施建设。例如,城市建设道路不通,时而有交通拥堵的现象发生;暖电力管道建设不合理,要经常开挖修理等等,上述现象导致了城市建设的进度停滞不前。
其次,价值功能是指城市在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地位和价值体现。价值功能直接影响城市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资源在城市的聚集。如果城市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强,一方面会使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浪费,同时也就缺乏对资源进一步聚集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
(三)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然而,我国多数的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均处在初级阶段,很难对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进行综合管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规划单位、使用单位及施工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自为政,其间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设计保守、脱离实际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国现行的城市建设管理大多停留在静态、滞后的层面,没有跟上时代的形式作创新的调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日益变化的扩张需求。
(四)城市建设的监管体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起步晚,对于城市建设体制的探索和建立也比较晚,所以相关的监管法规不够完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政府城建部门职能的不明确引起相关监督条款适用的模棱两可,以及政府主导下自己监督自己的不合理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先受到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后来又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对城建监督本身还不够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没有完全跟上。
三、解决我国城市建设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做好长远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应该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进行综合指导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与此同时,要有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的目标,又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城市规划与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互为依据,相辅相成,要切实搞好两者的衔接。城市建设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城市新区的建设和旧城区的改造,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配套进行房屋,各项市政公用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
(二)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完善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发展城市,二是发展经济,三是重视政府市政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讲,使城市较快地聚集资源,回避和化解旧城的社会矛盾,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用新区建设带动改造的办法提升城市竞争力;提高市内商务基础设施质量。引导会展业有序竞争、协调发展,提高市内商务基础设施质量,展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各个城市在推进城市化的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科学的态度,根据城市的规模和职能,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能够通过城市信息化建设,达到完善城市管理目的。
(三)健全城市建设的规划体制
由于城市建设对政治、经济、生活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以及与众多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方面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一个完善的全面、系统的规划体制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全面、系统的规划,才能保证城市建设本身的正确性,才能让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落实城市建设的监管法规
由于城市建设管理在各个方面都在所难免的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执行问题,比如执法人员的行为、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之间的配合以及衔接等。因此,要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建设的力度,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这些具体执行问题的合规性,都需要依靠监督来完成,也只有不断的强化建设管理活动的合规性监督力度,才能更好杜绝令行不止、扯皮推诿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是政府市政的主要职能,也是政府为确保城市功能高效运转及有序运行的调控行为,更是城市现代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结合现状,不断探索,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建设管理的需求,改善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城市建设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占芳.谈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3.
[2] 黛茜,傅小坚.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一、智慧城市和ICT相关概念
智慧城市是在信息化、城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所确立的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ICT即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ICT产生的背景是IT行业和CT行业的融合以及用户对综合信息服务的强烈诉求,它准确地反映了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通信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电信在信息时代自身的职能和使命。ICT和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ICT覆盖电子、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信息产业;狭义上,ICT指电信运营商利用IT和CT向用户提供以服务形式实施的一种非传统通信业务的服务。本文所指的是广义上的ICT。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
随着人口膨胀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在规划、布局、经济发展方式、管理和服务水平、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面临日益严峻的发展难题,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随着微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软件等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创新,不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终端设备的束缚,信息通信技术正在加速普及,从计算、传输到处理,从感知、互联智能,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已无所不在,催生物联网、去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泛在感知、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数据挖掘、知识共享等智能化应用与服务不断取得突破,模式识别、语义分析、人机互动将共同驱使应用服务迈向更高的智能境界,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与创新发展,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推动城市智能化运作、高效化管理、便捷化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
在2008年末,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并且在欧债危机日益的宏观北京下,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更综合地融入了对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深层次思考和战略取向,它将政府服务、智能交通、能源水与公共设施、卫生保健、公共安全、教育与科技有机地进行整合与协调。以信息技术的视角,提出构建全面敏捷的城市新型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务体系和“智慧地球”的理念,被美国奥巴马政府所重视,透彻地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以及更深入的智能化,引起众多城市管理者的关注,欧盟各国也纷纷开展以低碳绿色为主要牲的智慧城市局部和区域试点,一时间,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三、国外ICT服务对发展智慧城市的作用
在全球信息浪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和政府组织都提出了依赖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计划,智慧城市建设俨然已经成为各国抢占新一轮信息产业制高点,推进城市低碳化进程,促进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规划和建设。其中,北美、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是智慧城市开展较为活跃的地区,美国、欧盟等传统信息科技产业强国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都积极的推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战略,并已开展实施。中国、印度、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发展计划,目的是赶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表现出本地化、多元化和层次化等特点。
(一)大数据作为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点,已经被发达国家广泛利用。他们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安全防御等各个方面广泛渗透大数据概念,并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在大数据的支撑下走向“智慧化”。2012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把“大数据、大影响”作为重要议题。《2013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也明确表示,“大数据是一项具有帮助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潜力的新资产”。日本总务省于2012年9月在其2013年ICT综合战略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开创新市场”。
(二)欧洲智慧城市的绿色发展。欧洲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较早,特别是近几年来,欧盟开展了一系列智慧城市和城市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欧盟在2009年11月提出了20112015年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其主要包括ICT与可持续低碳经济、ICT与研究创新、高速开放的互联网、在线市场与接入创新、国际ICT竞争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公共服务和ICT对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作用,ICT在这一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努力改进目标应用的发展中起到了突破瓶颈的作用。
(三)国外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方面,普遍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或地区的中长期战略,并围绕智慧城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政策。如:欧盟、日本等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目前以政府公共部门联合具有较强实力的ICT企业合作建设运营的模式为主,这一模式形成了政府与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格局。除此以外,一些国家还特别积极鼓励本国的企业参与海外智慧城市建设,力争将本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广到全球范围。
四、国内ICT服务对发展智慧城市的作用
(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概况。从2011年8月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其他部委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和布局我国的智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了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镇延伸并开始形成一些智慧城市群落,东部地区领跑、中西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态势,并且,在新城区的建设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突破点,以产城融合为一体的智慧园区成为实践热点的趋势。在IDC的的《2013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分析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各地方政府已的“十二五”规划中,涉及智慧城市的总投资约为1260亿美元,其中,ICT投资约为570亿美元。从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负责部门和资源来源看,据诺达咨询不完全统计,电信运营商负责的项目资金占47.3%;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投资并直接负责建设的占10%;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或政府提供资金部分资金支持的项目占42.4%。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投资并负责的项目主要来自市政、智慧城市建设办、国土、公安、社保、旅游、文化、农业等部门。
(二)国内ICT服务对发展智慧城市的作用。国内智慧城市主要呈现了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整合原有的数字模块构建整体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以上海为例,就在充分利用宽带、互联网的基础上,2010年又提出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在尝试构建以电子政务、网络小区为前提的“智慧城市”,2010年12月,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在此基础上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以广州为例,也是在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信息广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将城市发展进行了一次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