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视文学的鉴赏方法

影视文学的鉴赏方法

时间:2023-07-19 17:3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文学的鉴赏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视文学的鉴赏方法

第1篇

一、语文教学中融借影视艺术的技巧

1. 拓展学习法。众所周知,《哈姆雷特》代表了莎翁戏剧的最高成就,不管是作品中那突出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深刻描写,还是将简单的复仇故事深化成复杂的性格悲剧的手法,或是因“显示出更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而成为文坛经典的语言独白等——单凭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和教师的“干嚎”,缺乏人生阅历的学生又怎能感悟?这时,我们何不将《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影片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氛围,补充或强化对剧本隐义的理解?比如思考:上世纪九十年代,彩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为什么这些电影的导演都还要选择黑白甚至压抑至极的形式?

2. 精彩呈现法。“世界是多彩的,而语言是苍白的。”很多事物很抽象,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强行解析往往会“生吞活剥”,损害本义。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以课堂传统讲释为主的同时,可让学生观看《红楼梦》电视剧选段,最好是1987版和2010版相关情节比对观看,借助它们较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及它们之间那让人议论纷纷的差异性,直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王熙凤的美丽、刁钻、泼辣和狠毒,林黛玉的柔弱、细腻和多愁善感,贾宝玉的博爱、平等与叛逆等,进而品味曹雪芹文笔的细致入微。

3. 模仿借鉴法。优秀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它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语文教科书,更何况影视作品往往与文学语言类的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因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学习,以提升阅读鉴赏和表达之技能,包括听、读、说、写能力。如看新闻类节目学习普通话,矫正方言口音;看小品类文艺节目学习修辞、串辞类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看纪录片、故事片类节目可以强化写作的记叙抒情技能,学习其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的方法;看论坛、访谈类节目强化表达逻辑的严密性。

4. 材料法。打开荧屏,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影视节目当作材料进行学习。其一,写观后感(以讨论的形式在课堂开展亦可)。通过评论作品在语言、手法、内容、结构和主旨等方面的长短,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训练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相信这种鉴赏课的效果,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这样的评论、研讨交流课(分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主题等),亦可协助我们的课文鉴赏教学。其二,煽情和铺垫于作文教学中。如看电影《爸爸的三轮车》(韩三平作品),为话题作文“虚荣”“亲情”的训练写作做铺垫。这对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情智都是相当有效的。

二、语文教学中融借影视艺术的意义

1. 影视艺术与语文学科有着相通之处,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对文本信息的读取、感知、分析、概括、判断以及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与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是一致的。那么在教学生活中鼓励学生亲近影视艺术,对提升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体悟能力,以及实现诸如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文化底蕴等目的,应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2. 影视艺术是生活的再现,但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年龄较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欣赏感受型的教学几乎无法进行,至于与作者沟通、共振,实现心智的熏陶、感化,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更无从谈及了。毕竟生活的经历体悟不是课堂上片言只语的点拨可以代替的,更何况人性的感受、陶冶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上的几十分钟也根本无法包容涵盖社会、人生的全面。而源于并再现生活的影视艺术,于生动与浅易中寓含着深刻与不朽,深入浅出地演绎着生活,而且容量大,世间万物无所不有,对观众的影响和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有着相似性。因而借用影视艺术,可以填补学生阅历上的空白。

3. 影视艺术有着直观、生动的形式,且效果又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传统语文教学的手段形式,有其简洁方便之处,但弱点并不少。PPT教学手段,某程度上帮其摆脱了形式的固定性和用具的单一性,在形式和效果上都使语文教学向人文化、素质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而影视艺术就能很好地克服和弥补以上问题。因为哪怕就只有一台电视也就可以进行了,它具有跨时空、超现实限制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针对青少年学生猎奇、好动的性格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语文教学中巧融影视艺术的要点

第2篇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以“拓展、融合”的原则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定位。(一)“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鉴于半个世纪以来,“影视文学”的基础理论有许多重大发展,因此对该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就很有必要,即:1.在学期开始阶段,讲授电影与剧作理论。重在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培养起对影视文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影视文学作品分析方法。2.在学期中间阶段,阅读鉴赏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3.在学期后期阶段,针对性创作训练。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二)“统一框架,适当裁剪”的教学内容。本课程尝试突破一般影视文学教材和课程偏重于影视理论及实践的局限,力求真正站在影视思维的角度,开设真正符合视听特点的剧作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如下:1.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大量选取中外文学中富于视听特性和动作情节性的篇章,分析它们与影视作品的契合点,探索可能的改编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文字语言思维到视听形象思维的转化,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打下牢固的文学基础。2.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程还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需求,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1.本体透视方法:把握影视文学的构成特质(两栖性、未完成性),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屏幕意识,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时能转化成屏幕艺术形式。2.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在影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选择少而精的经典之作,设计“体验对话”环节,利用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3.读写教学方法:影视文学课型设计包括阅读鉴赏课和写作课。首先阅读鉴赏要求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具体到写作,一般可以有仿写、随笔、短评、改编和创作等几种形式。结合广电专业的“影视摄像”、“视频编辑”等课程,实现从剧本创作到屏幕呈现的影视文学的最终完成。4.合作小组学习法: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流程如下:合理分组提出目标要点讲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小组汇报小组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

课程经调整整合后,重点规划建设一部能反映整合优化内容体系,实用性、创新性较强的教材,并编写相关讲义。课程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影视文学创作比赛,或根据影视文学拍摄的校园DV大赛,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提高实践。具体到影视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部分,即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实践(认识实习)——理论——再实践(综合实训)。这里,认识实习、综合训练是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增加的两个教学层次,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3]全面拓展影视文学教学思路。尝试打破课程界限,学科交叉融合延伸,将影视文学与艺术、外语、教育、思政等其它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借用各专业学习中与影视文学相关的内容,既搞活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各科学习方式,又调动学生影视创作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贯彻省“教学质量工程”的方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再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尝试在“影视文学研究”专业课程基础上,整合中文系各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面向全校开设“影视戏剧小品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电视剧剧本创作”、“动漫剧本创作”等系列“影视文学写作”实用课程。以教学推动就业,以就业指导教学,形成良性互动。总之,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现实就业。此举对于推动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大作用。

作者:冯学红 单位:巢湖学院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影视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是保证语文教育质量的最低目标,又是对优秀的承诺,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在此思想指导下,高中语文课程被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分为五个模块。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五个系列与必修课程一起让学生实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影视艺术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为一体,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当今信息时代,影视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影响着社会各类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学生。70年前,鲁迅先生曾说:“用活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影视艺术和语文学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如电影中的诸多台词与写作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相类似,通过影视鉴赏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影视中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与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有诸多相似之处;影视情节的细节刻画对记叙文写作应重视细节有较大的启发意义。运用影视手段改革传统语文教学,对激发学生情志、意趣,改变学生厌学语文的行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在条件许可的学校,“影视鉴赏”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进入课堂,开发“影视鉴赏”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然是一门课程,就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实施过程中也应该有相应的原则,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高中语文“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原则:

一、因人制宜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A.C.马卡连柯指出:“在我们的时代,电影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人都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2]这说明影视作品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评判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僵化地、甚至片面地把影视作品的巨大影响力扩大到每个人身上,人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不同,在面对影视艺术时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可能欣喜若狂,有的人可能避之不及,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影视鉴赏课时必须坚持因人而异、因人制宜的原则。鼓励学生自由选修,绝对不能采用强迫、甚至命令的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选择上指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3]因此“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实施也应该秉承这一理念,真正让那些对影视艺术有兴趣,对影视作品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这样才能发挥这门课程的应有作用,培养出个性化、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的人才。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一般说来,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地域、经济和环境特点是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实施有较高的标准要求,所以,该课程的实施推广不能盲目。我国经济面貌上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点,即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活力较强,而广大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在教育格局上,同样也呈现出类似特点,东部教育投入较多,教育教学设施齐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少,教育教学设施非常不完备。“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一整套配套的资源设备,如电视、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网络、师资等,如果没有完善的硬软件资源就匆忙实施该课程,影视鉴赏课也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所以一个地区、一所学校要开发实施“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必须和当地、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这样课程开设才会有意义并得到顺利发展。

三、因时制宜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还没有完全得到贯彻实施,应试教育思想还大行其道的今天,选修课的独立地位还远远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一定程度上说,选修课程还是必修课程的适当补充,鉴于此,“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时间点选择和课时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高中阶段,每个学期一般有两次大型考试:期中和期末。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在这两次考试中的表现有着较高的期待,成绩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在实施中就必须在时间上作出恰当的安排,不宜在这两次大型考试前几周大张旗鼓地实施,学生很可能会因为考试的压力和紧张的复习状态影响到影视鉴赏课的教育作用。

当代中学生是伴随着影视的蓬勃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深受影视文化影响的一代。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往往具有迥异于单纯印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种种品格和特质。这些中学生知识面广,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而影视文化的种种特性恰好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电影和电视能为受众提供图、文、声、像等多种刺激,使受众获得来自视觉和听觉的全方位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影视作品产生依赖,甚至精神寄托。如果一味迎合学生心理,不加节制地、泛滥地实施课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产生阅读惰性,给课程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此,“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灵活,在时间上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具体来说,每周以两个课时或三个课时的连排课最好,这样可以用18周或12周的时间完成新课标规定的36学时规定,甚至也可以把“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分成上下两个学期让学生去选修,这样既能发挥影视艺术的熏陶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必修课程的时间冲击,更易于被教师、学生、家长接受。

参考文献

[1]巢宗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

[2]马卡连柯.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燕筠.浅谈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开展[J].教学与管理,2003(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廷凯.几个国家普通高中阶段课程设置模式的比较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李群,张红.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几点理解[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7).

[9]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黄式宪.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第4篇

影视艺术是一个视听结合、蕴涵了丰富信息的活动影像艺术,可以制造出逼真的视觉奇观,其丰富的信息含量和全面直接的感染方式,能使观众得到更真实的感受和更强烈的影响,同其他艺术一样,影视艺术的作用主要是审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娱乐作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使读者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引起思想、情感、理想和追求的变化。此外,枯燥的知识也可借助影视艺术提供的直观可视的艺术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掌握。特别是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影视作品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看到的场景:神秘辽远的宇宙空间,幽远莫测的海底世界,以及复杂多样的微观世界等等。鲁迅曾经说过:“(我看电影)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通过观影活动,不仅使人们能够掌握知识,还能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当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都开设有一些人文学科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化常识等,但大多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有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实施教育的目的。而影视欣赏课由于利用逼真的影像画面,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多蕴藏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包含着对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关爱和反思,常常蕴涵着深刻的哲学、美学思想,具有丰富感人的道德情感力量,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鉴于目前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影视课程教育当中,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而多种多样的影片和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可以带给大学生不同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人文素养的强化。

影视艺术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影视艺术实施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注意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影视艺术的特点、学生本身的心理、学校的文化建设、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也要考虑到国家对影视的管理、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利用影视艺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加强影视艺术学科建设,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普遍开设有影视艺术欣赏课程,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影视语言和影视艺术的内涵和特点,能够欣赏、分析影视艺术作品,进而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为今后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其次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倾向,还影视艺术本身的魅力。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教育形式和内容,如开设专题知识讲座、普及影视知识(或其他专业知识),组织课堂观摩、开展讨论会,撰写评论文章等。要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内化,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影视艺术本身来讲,我们应当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从作品本身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入手,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电影200多部,各省基本都有上星电视台,各种栏目争奇斗艳,花样翻新,其中不乏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兼备的,如人物访谈类(《鲁豫有约》、《人物》等栏目)、学术讲座类(如《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等)和娱乐益智类(如《幸运52》、《开心词典》、《星光大道》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格调不高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因此,影视艺术教育也必须有重点、有分析地进行。既要用优秀的影视作品教育大学生,又要防止错误的观点误导他们。

从学生来讲,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所以,要通过影视艺术欣赏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影视常识,懂得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内涵。影视艺术教育可以分成一系列的专题进行,如艺术审美教育专题、传统与文化教育专题、科技与社会教育专题、文史哲基础知识教育专题、伦理道德教育专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法律或经济基础知识教育专题等,分别找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观摩作品的同时掌握知识并得到审美教育。从学校来讲,利用影视艺术营造适当的大学校园文化气氛,通过开设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举办“影视艺术知识讲座”、推荐观赏影视作品、开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境界。以达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立足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思想熏陶,加强影视艺术学科建设,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人文思想的熏陶要贯穿整个“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但它又不等于一般的素质教育课或通识课,还应当立足“影视艺术”,科学地整合影视语言、文学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学生对影视艺术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影视艺术精品,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观赏和写作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人文精神内核。这就不能停留于看看影视剧,写写观后感,而是力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创作、影视语言和拍摄技巧、作品的主题、情节、导演艺术、表演艺术等有更系统的了解和分析,而鉴赏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就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其次,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并兼顾影视艺术鉴赏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和写作的机会,这样的影视艺术鉴赏才能在增强提高学生学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整合影视艺术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怎么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从事影视艺术教学的教师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进行影视艺术授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掌握影视艺术的语言、技巧,能够分析解剖每一部影视作品,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课下观摩,因此课堂内容组织必须有深度、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影视课程当成一般的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教师要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学生讨论有关的影视语言、技巧和作品主题、人物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一般来说,“影视艺术”课时比较少,多是一个学期的设置,它不属于专业课,想靠这样一门课来迅速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不十分容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门课的知识辐射性,使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文学有一个感性的、系统性的了解,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对人生价值自觉追问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注重实践

改变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教学的方式,注重实践性,实施训练那些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内容,诸如收集相关影视资料;撰写评价文章(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画面、声响的评价解读);自己编写剧本,了解影视作品写作环节;自己动手实践拍摄DV了解拍摄技巧等。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去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总之,影视课程要将本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而且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课外观看的一点一滴中。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师队伍的建设,资金投入的保证,各类硬件设施的建设等。

结论

第5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 教学实践

学者王卫平说:“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1]

自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基础”等课程,教育部于1985年4月25日下达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文件([85]教育一字008号),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

一、安徽省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当前的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对学生的影视教育并没有给子足够的重视,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全省高师院校开设的影视教育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代教育技术(以硬件使用为主,对音乐和影像的作用涉及甚少,有的根本不提);二是影视作品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似乎也只有中文专业开设)。更加让人担心的还有影视教育的教学设备的缺乏、教材建设的落后、师资队伍的匮乏,更让人忧虑的是教师本身电影观念的偏狭,他们的“影视文学”的观念在严重地拖着影视教育的后腿。

(一)教学设备的简陋问题。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电影课只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播放的是VCD、DVD 等碟片。但是因为学校资金短缺,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设备陈旧,影音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二)教材建设的落后问题。

专门针对大学生影视教育的教材不少, 但基本上是同一个模式, 以讲述中外电影史/ 电视发展史、影视艺术特性、电影理论为主, 理论性特别强, 真正讲解电影鉴赏的篇幅很少, 并且基本上没有影评可以参考。这种教材用于一般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想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合适。

(三)师资队伍的匮乏问题。

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影视教育的教师基本是本专业其它方向教师兼任,而且人数少,对影视教育缺乏专业培训和认识。

(四)最重要的是“影视文学”观念的误导问题。

影视作品的理解应该是画面和声音的同时感受。目前, 许多影视教育的老师仅仅把影视文学视为语文课程的延伸,无论是从思想认知上的理解,还是书面表达上的评论写作, 其着眼点几乎都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应用型人才之间已经产生严重落差。

二、“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以“拓展、融合”的原则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定位。

(一)“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

鉴于半个世纪以来,“影视文学”的基础理论有许多重大发展,因此对该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就很有必要,即:

1.在学期开始阶段,讲授电影与剧作理论。重在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培养起对影视文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影视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2.在学期中间阶段,阅读鉴赏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3.在学期后期阶段,针对性创作训练。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统一框架,适当裁剪”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尝试突破一般影视文学教材和课程偏重于影视理论及实践的局限,力求真正站在影视思维的角度,开设真正符合视听特点的剧作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如下:

1.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大量选取中外文学中富于视听特性和动作情节性的篇章,分析它们与影视作品的契合点,探索可能的改编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文字语言思维到视听形象思维的转化,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打下牢固的文学基础。

2.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程还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本课程的培养方法可以用三个部分来概括: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

(三)“联系实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钱学森先生说过“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因此,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需求,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1.本体透视方法:把握影视文学的构成特质(两栖性、未完成性),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屏幕意识,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时能转化成屏幕艺术形式。

2.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在影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选择少而精的经典之作,设计“体验对话”环节,利用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3.读写教学方法:影视文学课型设计包括阅读鉴赏课和写作课。首先阅读鉴赏要求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具体到写作,一般可以有仿写、随笔、短评、改编和创作等几种形式。结合广电专业的“影视摄像” 、“视频编辑”等课程,实现从剧本创作到屏幕呈现的影视文学的最终完成。

4.合作小组学习法: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流程如下:合理分组提出目标要点讲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小组汇报小组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三、“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

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关心的改革课题。因此“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未来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教育环境下,对自我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更新教育与课程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学、研究、创新、反思和实践能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转变。

(二)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根据学院一年修订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同课程的教师一起,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改教学内容,以使课程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尝试在校园网上加入“影视文学研究”课程网页,实现资源共享,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中强化影视文学论坛和教师个人博客,形成师生互动,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皆能获得影视文学创作的指导与训练。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团队形式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2.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在教学计划学内容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结合教育部高教司对精品课程的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强化理论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

3.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前沿。在影视文学教学中,以文学与传媒系为核心,综合教育系、艺术系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将影视文学写作内容细化,增加动漫剧本创作。

4.积极推进精品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课程经调整整合后,重点规划建设一部能反映整合优化内容体系,实用性、创新性较强的教材,并编写相关讲义。

(三)课程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影视文学创作比赛,或根据影视文学拍摄的校园DV大赛,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提高实践。

具体到影视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部分,即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实践(认识实习) ——理论——再实践(综合实训) 。这里,认识实习、综合训练是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增加的两个教学层次,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3]

(四)全面拓展影视文学教学思路。

首先,本着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从而使人的内在达到完整。争取开设影视类选修课,成立影视类学生社团等,在校园普及影视知识、影视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影视文学的兴趣。

其次,尝试打破课程界限,学科交叉融合延伸,将影视文学与艺术、外语、教育、思政等其它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借用各专业学习中与影视文学相关的内容,既搞活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各科学习方式,又调动学生影视创作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贯彻省“教学质量工程”的方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尝试在“影视文学研究”专业课程基础上,整合中文系各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面向全校开设“影视戏剧小品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电视剧剧本创作”、“动漫剧本创作”等系列“影视文学写作”实用课程。以教学推动就业,以就业指导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现实就业。此举对于推动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吴树青.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0).

[3]邓育武. 改革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就业[J].高教论坛,2011(4).

第6篇

关键词:英语儿童文学;中学英语;阅读教学

众所周知,对于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来说,阅读教学既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理解力比较有限,同时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在趣味性方面又不够。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就需要另外拓展一些其他的课外英文读物。而英语儿童文学以其难度低、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特点,十分符合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因此,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英语儿童文学鉴赏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当前,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手段的逐步多元化,英语儿童文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逐步凸显了出来。英语儿童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英语阅读教学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其语言的通俗性以及思想含义的深刻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的国外文化,其中就包括一些国外的英语儿童文学。笔者认为,英语儿童文学鉴赏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点原因:

英语儿童文学不同于传统的课本阅读材料,传统的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是通过教师的逐句讲解,从而灌输给学生语法、词汇、句式等等英语知识。而英语儿童文学鉴赏更注重主动性,它是一种学生主体自发的学习行为。与此同时,由于英语儿童文学自身所具有的娱乐性、信息性以及拓展性,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对后续文章的探索。以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文学作品《哈利・波特》为例,该系列儿童文学以其瑰丽的想象、精妙的构思、引人入胜的剧情、通俗易懂的叙述以及普世的价值观在广大90后年轻人中广泛流行,而且其语言习惯特别贴合青少年的思维及语言方式,因此,必然会引起青少年的广泛兴趣。

综上所述,英语儿童文学在中学生英语阅读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而且大多数英语儿童文学都具有语言幽默、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人生道理。除此之外,由于英语儿童文学作品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知识储备情况,有计划推荐一些文学作品。

二、英语儿童文学鉴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学作品,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一方面在于作品本身,另一方面则在于读者的理解,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于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教学来说,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只是基础。想要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还需要鼓励学生多涉猎一些课外的英语儿童文学。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通过鼓励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英语儿童文学,改变以往单纯的、机械的语言技能教学,转而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英语儿童文学鉴赏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升英语阅读水平,而且在于给予学生审美的体验。笔者将中小学生的英语儿童文学鉴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阅读之前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英语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要比其思想性更有吸引力,但是与此同时,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过于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又满足不了学生的审美要求。因此,在进行英语儿童文学鉴赏之前,作品的选择十分重要。

对于教师来说,想要通过英语儿童文学鉴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印象。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教学活动,如让学生猜测文学作品的主体思想、或者找一些相关的、学生较为熟悉的文学作品进行类比。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提前阅读作品,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基调,这样在与学生交流阅读体验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对于一些已经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儿童文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一些精彩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二)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教师在这一阶段不仅发挥引导作用,而且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虽然儿童文学的难度不高,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为学生解答这些难题。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的灵活用法,这样能够做到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除了具体的英语知识方面,教师还要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整理汇总学生碰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解决。当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文章梗概、明确了人物关系,教师就可以安排一些课堂活动了。例如,组织学生背诵精彩片段,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词汇量、提升了口语水平。对于一些已经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英语儿童文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放映精彩片段,鼓励学生了解英语的语法结构,即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尤其是对于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教师更加可以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不仅使其能够做到熟读、熟记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而且能够透过文字本身,深入发掘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普世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对于相关作品的探索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阅读之后

学生经过阅读之后,无论具体的效果如何,都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阶段教师要做的就是发掘学生的阅读感受和收获,并且鼓励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有所思考。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后,通常会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专门安排一堂课程进行专题讨论。

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后,会萌生再创作以及续编的想法。对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热情引导,重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自身理解。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其运用语言的方式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对其进行总结,找出学生所阅读作品的语言运用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语法结构、时态类型以及句式构成。如果学生在阅读之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要深入分析其原因,了解症结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改进计划,针对阅读效果较好以及阅读效果较差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提高方案。对于阅读效果较好的同学,可以鼓励其尝试阅读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对于阅读效果欠佳的同学,要帮助其深刻理解当前阅读的文学作品,同时加强其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他们打好词汇、语法、时态、句式的基础,从而为阅读下一部作品提供帮助。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英语教学上,英语儿童文学鉴赏是一个较为新奇的尝试。任何一个教学方法的好坏,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后才能得出。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英语儿童文学鉴赏能够提升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英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取十分关键,教师既要把握好作品的难易程度,又要和实际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因此,采取这一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整个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才能切实提升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作者单位: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桂秋.英语儿童文学读物与小学英语教学[J].辽宁教育,2008(01).

[2]罗捷.接受美学对儿童文学鉴赏教学的启示[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07)

第7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以及社会转型,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也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突破这一局面,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这是目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考验。

一、改革教学内容

现阶段,随着教育素质的改革,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计算机、英语和各种技能等应用型学科上,文学类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走出困境,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一)走出重“史”的教学误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教育(如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特之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安排一般是在大一开设现代文学,大二开设当代文学。对于课程内容选择,目前大多数二级院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主,辅予经典作品研读,在以文学史为本文由收集整理背景的基础上,从现代政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本土文化的反思与张扬,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勾勒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入掌握各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也正合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思路,该书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目前较为通用的方法,分别按各个时代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四大体系来划分,但这样一来,利弊也很明显,“这种结构方式条理清晰,便于讲述,但流弊甚多,因为这种结构方式是学者自己制造的模式,它不符合文学史的实际发展规律,割断了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感性的理解、把握混融一体的‘文学’历史”。

一般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首先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文史知识,培养他们对现当代文学的审美感悟,从而提高他们鉴赏、分析、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统授课也往往突出“史”,以“史”来带动作品,这也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方法。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把对作品的鉴赏地位提升到在“史”之前,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他在2008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流行宏观研究,轻视对作品本身的阅读,带来文学审美能力的缺失等问题。”如此看来,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文学作品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作用,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从而达到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的目的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诚然,文学史的教学是必要的,但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学生如何获得和提升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是一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努力的方向。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应该将“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加强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从长期以来的生硬的讲“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丰富想象力审美的空间。

(二)增开选修课。过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一般采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开的授课方法,授课时数分别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即为一个学年,当代文学两个学期,也是一个学年,总课时是216节。近年在教育部缩减理论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原则指导下,许多高校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调整为三个学期完成,一般为现代文学两个学期,当代文学为一个学期,总课时为160节。虽然课程时数的调整压缩是为了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课程内容的减少和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按照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力图发挥出更大的传授、引导作用,并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增开选修课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为了应对课时紧张,部分院校选择采用增开选取修课的办法来缓解这一难题,以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台港文学、新时期文学等部分内容可独立出来开课,原因是台港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从区域和时间上看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而独立课程的效果是,既可以为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减压,也可以使独立出来的内容有更充分的分析和讨论的时间。以往港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部分的教学,老师们为了赶课往往是点到为止,或干脆放弃,这样并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若能将这部分内容独立开课,则可有更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还可针对目前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一些实用性的有关现当代文学的后续选修课。根据各高校所在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性,开设一些本土优秀作家的作品研究,为本土文化的推广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如广西高校可根据目前备受关注的北部湾沿海地区的特点,考虑开设“广西北部湾作家群创作研究”,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将学生的视野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升华当代大学生的爱乡情怀和民俗文化情感;针对当下崛起的较为前沿的女性作家的研究,可考虑开设“女性文学研究”或“广西女作家作品研究”,毕竟,女性的文化视觉与男性是有差异的;针对本科学生大学毕业后有可能到中学教书的特点,可考虑开设“中学鲁迅作品研究”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作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避免其中有可能生产的消极被动接受,从而为主干课程的顺利实施准备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可以在选修后续课程的过程中扩大和巩固主干课程的知识和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一)设立专题讨论,强化师生互动。在传统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惯以“一言堂”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长时间的聆听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为让学生参与其中,可在课堂上准备一二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在激烈的讨论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010年广西高校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学院召开,温儒敏教授在会上说:我们在课堂上不要求学生给出什么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在课堂中能围绕某个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那么,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确实,与其让学生在被动中强记,不如让学生在主动中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提高学生的文学接受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是收集各家之说,将材料进行重组,再加上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研究的见解,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对于文学鉴赏来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教授的结果,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生得到的是一套套的理论和“空洞”的话语,这势必造成学生一定程度的依赖,从而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这与我们所期望的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相去甚远。况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做到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地对文学理论及作品作较为系统的教学也是不可能的,毕竟,首先时间上就不容许。这种情况之下,若能设立专题讨论,重点突出某些作家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问题的主动探求的欲望,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氛围,又能深化教学内容,从而能加强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力求知识饱满丰富,由浅入深。开设专题讨论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并以学术研究作为课程开展的支撑,逐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研究,从而拓展学生眼界,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8篇

影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文学教育又不同于汉语言专业学生的专业文学教育,也不同于一般专业的普及性文学教育,而是具有其专业的特性:影视作品本身来源于文学作品创作,影视文学也是文学发展到当代的一个新型产物,因此影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文学教育必需和影视类专业相结合,采取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文学教育方式的多媒体化、文学写作的创意化、 文学实践的多元化等独特方式进行文学教育,实现文学教育的影视专业化。

一、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文学教育要体现文学的个性,不能简单地划定统一的鉴定标准,对于文学作品内容解构得支离破碎,对其主题思想、人物性格进行概念化的灌输,对于重点篇目和段落强制做枯燥单调的记忆背诵,这些中学时代对于文学作品的模式化灌输,都使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了背公式般的反感,几乎没有文学审美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对于影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的文学教育,更应该注重文学的个性。有了对于文学经典作品的个性化认识,多方位多角度的解析,才能提高对于文学中展示的人性本质和人生经历的感悟,从而在创作影视作品过程中才能深入挖掘内涵底蕴。

作品解读因人而异,鲁迅先生有一段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如对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有“爱情说”、“同情说”、“讽刺说”、“惋惜说”、“感慨说”、“自伤说”、“长恨说”、“双重主题说”、“矛盾主题说”等不同说法。

文学教育中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多角度解读,有利于影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创作影视作品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根据自身经历或自己的感悟在创作中发挥独特的创新性。例如学生创作影视剧本时,针对“压岁钱”这一话题,会生发出“山里娃攒压岁钱交学费”,“城里孩子拿压岁钱互相攀比”,“继母通过给压岁钱温暖继子的心灵”等等风格各异的个性主题,这正是文学教育个性化对于学生创作影视作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文学教育方式的多媒体化

影视类专业学生的文学教育必需和他们的专业紧密联系,特别是结合相关的影视作品来分析文学作品,才能真正使文学教育和影视专业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影视类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而在文学教育的课堂上,能够结合影视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媒体的运用。

例如在讲授《诗经》中的诗篇时,我放映了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插曲,其歌词即《诗经》中《秦风?无衣》的原词引用,使学生生动地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将士们出征时豪气干云、同仇敌忾的英雄风采,以及《诗经》的诗篇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讲南唐李后主的词《虞美人》时,我放映了极富艺术特色的水墨动画,生动形象的再现了李后主国破家亡后的痛苦回忆和心路历程,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讲《红楼梦》时,我放映了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枉凝眉》、《晴雯歌》、《叹香菱》、《紫菱洲歌》等歌曲,其歌词也照搬原著中的诗词,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曲而成,优美凄婉的歌曲配合剧情人物的演绎,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影视作品对于中国古典名著的改编和创新。并且我将1987版《红楼梦》和2010版《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塑造加以对比,结合著名媒体评论人梁宏达的《老梁看电视》节目中的“红楼梦”专题视频,让学生形象地对比后再进行讨论,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布置练习对《红楼梦》中自己喜爱的角色或精彩片段进行改编,实现了对文学作品专业化的教育和实践。

我在讲授古代文学元曲中的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牡丹亭》时,更是引入了青少年们一般都排斥的地方戏曲秦腔和昆曲,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并给予他们欣赏戏曲的相关专业知识,引领他们接触我国传统文化中被他们遗忘的宝藏,从中他们可以发掘出创作的灵感。再结合陈凯歌导演的代表作《霸王别姬》,这更是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演绎的戏剧人生,给学生以前辈的实践先例,进一步启发他们的创作兴奋点。

三、文学写作的创意化

文学教育应该包括“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练,对于影视类专业的应用型本科生来说,剧本写作、电视解说词写作、微电影创作、纪录片创作等一系列写作课程更是必不可少的专业训练。在这一系列写作训练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创意性上。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写作规律和格式规范后,写出合乎规格的作品不是太难,难的是作品要有新意,这就要通过各种特殊训练去培养创新能力。

以我所代的《剧本写作》为例,我在学习初期,通过推理想象训练《放学路上我遇见了他\她》,让学生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预测性想象今天放学后会可能遇见一个性格怪异的人,从而引发一连串的后续事件。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思考后,当堂讲述各自的想象小故事,有的讲遇到乞丐难辨真假,有的讲遇到奸商欺诈顾客,有的讲遇到老同学谈论某个同学生的怪病等等,想象之奇特,内容之丰富,创意之新奇令人赞赏。课后让他们趁热打铁,修改完善后写成文案作品并根据条件进行拍摄短片和投稿,形成了“听说读写一条龙”的训练程序。

我还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以”一家人正在吃饭,忽然闯进一个陌生人“为开端,进行故事接龙,参与同学必须在前面同学提供的情节和情景的基础上构思完成一个情节片段。看谁编的情节既合理又动人,看谁能把后面的同学难倒,这种竞争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针锋相对,在大家将故事中的人物屡屡逼入绝境,其他同学又巧妙地化险为夷,最后有位同学竟然将地球毁灭,正当似乎无法编下去的时候,一位女生从容站起,说这一切都是在拍摄一个广告,奇迹般的起死回生。这种“急智”训练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独特的创造能力。

在期中和期末考核中,我提供给学生一系列表达不同情境的词语,让他们从中选择两种以上进行剧本创作,要求个性化,有创意,不能雷同。学生们在前期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当堂进行剧本创作,古今中外,悲欢离合,朝代更替,家族争斗,玄幻武侠,都市职场,校园励志,青春爱情,人生磨难等等,丰富多彩,创意迭出。而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学生们更是热情高涨,有创作自传励志的,有创作长篇系列剧的,有创作微电影微小品的,有创作风光片文案的,还有将剧本创作同短片拍摄结合起来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学教育不再仅仅是学习、解构、鉴赏,而是深入到了创作阶段,与影视专业逐渐融为一体。

四、文学实践的多元化

作为新时代的影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其“应用型”在文学教育中也应该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文学的实践环节就必不可少,并且实践方式应该向多元化发展。我们学校注重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而我们传媒学院更是首当其冲,在课上课下,分别以课本剧、话剧、人文演绎、演讲、辩论、作品展演等各种活动方式实践着文学教育的知识,同时参加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山西省“雏菊杯”大学生艺术大赛、山西省人文知识竞赛等各类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赛合一,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院学生创立的好莱屋演艺社团,在成立的两年期间就成功地上演了两场大型话剧专场,其中的节目都是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包括造型设计,场景布置,音乐音响,无一不是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而节目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有将热播清宫剧《后宫甄?执?》改编成嫔妃们的超女选拔赛的,有将《西厢记》“长亭送别”改编成流行歌曲版的,有自己创作的相声《大学以后》等等,异彩纷呈,笑点连连,造诣不凡。而参加山西省人文知识竞赛时,在人文演绎环节,学生们将《西厢记》“长亭送别”展现给各位高校专家评委和兄弟院校,赢得一致盛赞。

在《电视摄像基础》课程期末作品展演中,学生们更是创意百出,令人赞叹:《食尚工商》以“舌尖体”讲述学校食堂热干面的美味和在宿舍泡方便面的文化;《启梦联盟》想象毕业后面临的残酷现实下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世界上最难的工作》巧妙利用面试场景赞颂了母爱的伟大;《时间恋人》以自己进入相机定格在与女友的相会镜头梦幻诠释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定襄――法兰之乡》以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法兰传统工艺流程等等。这些短片的创作除了学生的参与,文学教师的指导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剧本文本的反复修改,字句斟酌,都融入了师生的

心血。

第9篇

[关键词]广告学;现当代文学作品;美育;创新能力

现当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课,而作品选读则是其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原著来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安排的课时是192学时,相对比较宽松,可以考虑到史论与选读结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作品的同时了解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和现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96学时,课程学习同样需要把作品与史论结合起来,不同的是后者要求知识面广,但无需深入。相比之下,广告学专业开设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只有48课时,时间紧,任务重,性质不同,故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特点

广告学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学学科,文学大类,所发学士学位为文学学士。依其人才能力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是人文素养,支撑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美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等。前两门课程属文学作品选读,是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体系中人文素养支撑课程最重要的课程。文学作品选读的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带有审美意义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陶冶审美情操,打开对美的事物的发现、鉴赏和创新的艺术道路。孙绍振说:“文学教学基础的基础就是对文本直接的解读和体悟。”[1]广告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实现。在实现过程中,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培养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将此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语言,或文字,或口语。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课程教学,人才能力培养有其独特之处,即将审美鉴赏能力内化于心的同时,不仅要外化于语言,还要将其外化于形象,以形象来反映情感与主题。因此,广告学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时,更要注重如何将审美情感形象化。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史论结合的讲授法,在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势必有所革新。

二、教材内容的甄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跨度大,从(1917)至当代,其中现代文学30年,当代文学近70年。如果仅以48课时来学习跨度大、内容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故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首要改革即是教材内容的甄选,不能再像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样追求大而全,而应该根据广告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有选择性地甄选一部分文学作品加以重点教学。但目前广泛使用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教材都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服务对象,所选教学内容并非完全适合广告学专业。所以,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广告文案写作等相关课程,突出美育特色。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内容甄选在文体上倾向于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而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性的作品。之所以选取侧重文学审美的作品,主要是为了提升广告学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需求,回归文学本身。“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2]对广告学专业来说,文学史、文学理论并不是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美以及培养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文学作品的选择不能求全而应求精,不一定选择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或思想深刻的作品,而应该关注那些具有审美性、文学性较高的作品。如文学大师鲁迅的《野草》《狂人日记》《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等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解读的作品,但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思想过于深刻,缺乏文学史的背景难以很好地理解。所以,这些作品可以课后阅读,不构成教学重点。相反,文学史上被忽略的那些有着美感和意境的作品则入选为讲解篇目。整体上看,诗歌方面的可选择性较大,比方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谢冰心的《繁星》与《春水》、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闻捷的《吐鲁番情歌》、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思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等优秀作品适合于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可以让学生重点揣摩。在散文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香山红叶》《雪浪花》、贾平凹的《静虚村记》、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等散文脍炙人口,可塑性强,不仅有诗歌的意象、意境美,还能给人更多的画面感,利于启发广告学专业学生在文字、意象、画面三者之间把握情感。到于小说方面,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长篇,比如《伤逝》《边城》《百合花》《红豆》《骆驼祥子》等。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打破现当代文学的选择惯性,建构凸显美学特色、广告学专业特点的选文体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授内容以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相结合,故其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为主,对于重要作家作品时则采用文本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讲授法为主,重传授知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同的是,广告学专业该课程如上所述,教学内容的甄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广告学专业学科性质和学生能力需求的独特性,该课程教学方法也势必做出相应调整,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诗歌教学,诵读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传统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重理论深度和文学史体系的完整性,容易忽略诵读,也就没有安排太多时间让学生去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造成学生对现当代诗歌误读的现象。在浩若星辰的诗词作品中,现当代诗歌的成就虽然比不上古典诗词,也不乏优秀之作。诵读有助于领悟诗歌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因此,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诵读诗歌,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同时,从意象入手提高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往往在广告中被运用得最多的是诗词中的一些意象,那么意象的捕捉与分析也就成为美育中的重要一环。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情感,然后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比较、分析其内涵,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最后再通过诵读进一步感知其中的美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逐渐学会在诵读中锻炼自己对中国元素的审美感知能力,课后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或搜集相关广告素材。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小说,相对而言不适宜放置于课堂教授,比较适合课外阅读。正如袁志成博士指出:“过去一味的讲授式教学在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中没有作用,再加之广告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只开两个学期,共计九十六学时,只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一半,面对如此浩瀚的古典文学知识,小说文体教学更是需要挤占时间。”[3]袁博士此处所言虽然涉及的是广告学专业中的古代文学小说文体教学,同样也适用于广告学专业中的现当代小说文体教学。现当代小说文体教学可以采用课外学习与课堂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搜集广告语的意识去阅读相关小说,形成广告语言的语料库,与古代小说文体的学习相配合,形成古典、现代广告语言语料库,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广告语和广告文案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一堂课的教学仅用一种方法过于单一,它可以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把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穿来,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经历了审美感知、审美鉴赏之后,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广告创意和写作中。广告学专业比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注重实践性,文学课不能培养某种技能的形成,却可以培养感知力和提升创造力。也就是说,审美创造才是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美育的最后一环。与此相应,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应该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广告作品,可以是文案、影视等形式。

总之,广告学专业设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改变它在其他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传统面貌,契合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它可以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配合,发挥其学科作用。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在重视德育、智育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微观分析是宏观理论的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第10篇

关键词 文学类课程 小教专业 教学有效性

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急需改革,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儿童文学”、“外国文学”等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对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在高校教学改革活动中早已启动。由于国内各高校对人才培养和教学的定位及专业的差异,教学改革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文学类课改主要限定在宏观思路上,缺乏具体的改革措施,更未能深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同时,文学类课程教学研究成果都是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的借鉴性有限。笔者和文学类课程教师讨论后认为,小教专业文学类程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课程基本知识,更要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精选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课程是为专业建设服务的,要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文学课程内容丰富繁多,但课程的学习应紧跟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小教专业开设文学课程,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外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中外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掌握文学的基本常识。但文学课程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通过文学经典作品的研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及鉴赏、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为贴近专业发展,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课程教学在保留文学经典内容的同时,还应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取。笔者认为,一是要淡化“史”的观念,以经典作家作品为教学的主要载体,以经典作品解读勾勒文学史发展历程;二是要把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到的及小学生喜欢的作家作品纳入课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建立有效链接,更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课程不应强调文学史知识教学,不应求全而讲授过多的作家作品。古代文学应将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诗文名家作品作为教学重点;现当代作家应将鲁迅、徐志摩、冰心、老舍、萧红等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儿童文学应关注安徒生、叶圣陶、金波等中外名家作品;外国文学则重点解读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巴尔扎克、高尔基等名家名作。中外名家名作是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同时,这些作家作品也是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鉴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探索教学方法

“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这一现代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何不断地探索更为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是每一位课程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和文学组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其中三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1)建立讲授―接受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务必要改变课堂上教师包场的局面,尊重并保障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尝试以问题或课题为纽带探究性学习。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是传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成了“一言堂”,成了“灌输”教育,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关键,应切实贯彻在课程教学中。

(2)积极探索专题报告教学法。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的“习得”,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自习融为一体,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能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3)择机开展课堂讨论。古代文学章海凤老师在古诗教学中,将古诗分为离别、山水等专题,每一个专题要求学生对作品的精读、分析、鉴赏、研究成果以课堂讨论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展示,这是对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研究、写作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是语文能力的一大提升。

3创建教学资源库

网络的高速发展与普及给课程教学带来丰富的教育的资源,其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课程教学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更可以借此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校园网络建设都很完善,这为课堂空间的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库,可以有效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程教学补充形式。利用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师生也无须见面,就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答疑(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3页)。“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已建成校级精品资源库。

在创建课程资源库建设中,文学课程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经典作家作品教学为教学单元,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及时上传网络,一方面可以让课堂没有听懂的同学课下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件推动教、学共享,师生互动。二是研发“原典研读”系列课件。课程老师结合经典作家作品教学,在教学课件之外,制作内容更为丰富、容量更大的“原典研读”课件,主要从作家创作自述、作品简要介绍、重要研究观点、主要研究论著目录、名师点评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这一系列课件,有效延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三是经典作家的影视资料收集、上网。影视课外欣赏,是一个有效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方式。四是教师研究论文和学生优秀作品选登。师生论文,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最适合的作品,也给学生以亲近感。五是完善n程试题库建设。试题库,可以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性。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利用教学资源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尝试。

4建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体系,是引导学生课程学习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组织系统。文学课程以前的考核,一般比较重视知识和理论,以书面考试形式完成。笔者认为,作为小教专业的文学课程的考核,应按照专业育人的要求,尽量遵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变一元化考试为多元化考核。考核体系的构建,既要检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考核,全方位地动态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

基于以上思考,文学课程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除了期末的课程考试,也很重视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课前五分钟的“文学讲坛”。每节课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安排一个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一部(篇)。这样的演讲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拓展了课程学习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品分析与鉴赏能力,落实了专业培养的目标;二是“读书笔记”写作,要求学生精读经典作家作品,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与思考,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与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三是课程作业,这是对课程授课内容的巩固与思考,根据学生的作业写作情况,按百分制进行评分。

第11篇

P键词:高等学校英语教育 文化鉴赏能力 英美文学

一、英美文学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

英美文学是指英国和美国等欧洲国家的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以及文学史,而英美文化则是包括了英国和美国的国家概况,比如国家的历史发展、地理状况以及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等等。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是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进入英美文学作品,是开阔学生眼界和丰富学生知识的好方法,更多的了解国内外的文化,也是时代对现代大学生的要求。

二、英美文学所具有的特点

首先,英美文学具有风俗性。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当地文化风俗的影子,在许多知名的作品中都有很浓烈的风土人情的味道。在《贵妇画像》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的选择与在结婚时的仪式等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俗和礼节。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要注意到一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个人阅读文学作品都会有他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传递给学生,要留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考的空间。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自由的感受民风民俗,自由的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享受着文学带给他们的力量。在这种舒适的状态下,学生得到了知识也感受了文化,同时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一些知识,这种方法习得的知识比传统的教学习得的知识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趣味性也更强。尽管每阅读一本作品所收获的知识不多,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了解也不多,但随着阅读作品的不断增加,学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拥有自己的见解,形成独立的人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很有帮助,学习到的知识也会给学生的未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英美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传播方式之一,也具有审美的特点。许多英美文化作品中会有一很有特色的语言描写,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一些语言文化知识,这种方法习得的知识比传统的教学习得的知识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趣味性也更强。尽管每阅读一本作品所收获的知识不多,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了解也不多,但随着阅读作品的不断增加,学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拥有自己的见解,形成独立的人格,文学素养也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很有帮助,学习到的知识也会给学生的未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目前大学英语的教育情况

上文也提到了,尽管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中引入了英美文学,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品的内涵和教学的内容支架联系不够紧密,而且由于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对文化的欣赏能力也没有提升。针对这两点问题,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不够

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在目前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教师依旧采取的原来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执教的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和热情,只有老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提升。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下一步就要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中去,让学生自由的去感受文化的魅力。上课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分小组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提前了解到作品的创作思想、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简介等很多内容,便于学生在课堂生上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2)师生对作品的审美不重视

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枯燥无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大大降低,在以往的考试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法,阅读都是单项选择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考察方法都不利于培养学生最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近几年来,教育工作者慢慢的意识到了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性,许多学校开始把考题转变为开放式问答,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加大作文在考试中的占分比重,也有利于推进学生对英美文学语言的运用。

四、如何优化大学英语课中的英美文化教育

想要进一步的完善优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鉴赏板块,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通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热情。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与英美文学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音乐。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发挥了视觉听觉的作用,对于英美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时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保障。

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深层次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将教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强加给学生,毕竟教师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不一定是一致的,将教师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有可能会降低学生的热情,抑制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欣赏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先进,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重要意义,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美的文化,提升文化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已经将英美文学列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英美文学引入大学英语教育的时间不久,学生和老师在学习互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英美文学教学还没有发挥出最大的功效。面对现存的问题,我们要从教学方法和思想认识两方面着手改变,首先要端正学生学习的观念,同时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英美文学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多重的帮助,在这一方面的教学值得我们重视同,希望笔者研究的内容可以帮助完善和改进我国英美文学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骆怡龄.英美文学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文学教育(上),2009

(8):16- 19.

[2]吴芳.实施大学英语教育的几种策略【4英语文学教育(下),2011(8):88- 90.

[3]张伟超.困境与出路: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100- 103.

第12篇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的流行给如今的影视市场带来了蓬勃生机,愈演愈烈的竞争趋势让越来越多的制片人和导演也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作品的文化效应上,以发挥影视作品的教化作用,从而收获更为强大的影响力。从上个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大批名著改编影视作品,如《芙蓉镇》、《红高粱》、《活着》、《哦,香雪》等等,在近几年内,又有经典小说《红高粱》、《平凡的世界》等相继地被搬上荧屏,较高的关注度和普遍较好的口碑使之成为了名著改编的成功案例。大众影视文化中大量文学经典的出现,无疑会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为现代中学文学阅读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中学名篇教学中是该先给学生们观看改编了的影视作品,还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成为引发较多讨论的问题。在导学部分穿插影视作品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因其改编的不合理或者人物形象的不完整等问题又很可能会使学生之后的阅读方向出现偏差。因而,在对其教学顺序的先后进行了思考后,我们认为,应让学生先读原著,再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观看影视作品,从而形成文学原著与影视作品的良性互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原著先行具备的优越性

以原著文本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印象,其原因在于多个方面。其一,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总是有着编导的个人印记。“小说改编成电影,实质上就是电影编导运用特定的视听语言对小说进行的一次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渗透了改编者独特理念和情思的再创作。”从这个方面来看,电影《红高粱》便是打上了深刻的“张记”的蓝本,与其说是张艺谋选择了红高粱,不如说是《红高粱》中的某种精神与张艺谋的精神追求契合。“生命”是张艺谋多部作品的主旋律,电影《红高粱》也同样如此,影片中对色彩画面的着力渲染也成为了张艺谋独特电影表现手法的象征。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电视剧版《红高粱》时,从导演郑晓龙之前的一系列电视作品,如《渴望》、《北京人在纽约》、《金婚》中,我们可以看到,郑晓龙十分善于紧跟时代的步伐,其作品也大多能够满足当下人们的心理诉求,电视剧《红高粱》创作于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无疑也是迎合了当今高涨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体现出了郑晓龙独特的创作智慧。然而,在阅读小说时,我们所解读的文本是属于原作者的文本,字里行间体现着莫言独一无二的叙述视角、叙述语言等,这些都是只能在原著阅读中体会到的独特风格。

其二,改编影视作品中时代元素的添加。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在被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其主题和风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红高粱》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思想家卡尔・波普尔曾说:“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不同的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历史”之中,受到当时时代气氛和思想价值的影响,必然会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高密为时代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东北高密人民在中充满血性的生命力量和坚忍不拔的爱国精神。而电影《红高粱》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开始实行,社会经济走向复苏和繁荣,许多曾经受到压制的东西都开始觉醒。张艺谋选择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进行艺术改编,利用了夸张的色彩和画面效果进行了渲染,将影片的主题集中在赞颂生命上,极力表现了一种在道德和伦理边缘的的精神世界,正是迎合了当时经历了长期人性压抑的人们的心理诉求。2015年电视剧《红高粱》的开端,有着“献给胜利七十周年”的主题词,这就奠定了全剧的主旋律。在长达六十集的电视剧中也创造出了大批崭新的人物,这些人性格各异、身份和境遇都大不相同,他们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但在革命的浪潮中都走到了一起,这些都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其三,直接观看改编影视作品是对原著文本的思考和联想的扼杀。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直接画面感,然而在名著阅读中,这种直接画面性可谓是大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会对同样的作品、情节、段落产生不同的理解。小说《红高粱》中对于“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直接肖像描写着墨并不多,但在一系列的行为描写中读者总会在心中刻画了这样或那样的形象,它们抽象而又“具体”,间接而又“直接”。影视作品的画面性使这种思考和联想不复存在,用一个确定的人物造型阐释了这个人物的一切,有时甚至会有对演员舆论因素的带入。这些都不利于阅读者的深层次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读者的想象力。

二、改编影视作品必要性

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改编影视作品对文学阅读的教学带来了一些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名著的改编也给传统文化领域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很多人喜欢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影视作品较之文学作品更容易理解,影视作品充分利用了色彩和画面,制造了视觉上的可观赏性。电影《红高粱》为了突出赞颂生命、张扬个性的影片主题,把拍摄地点改为广漠的黄土高坡,并且利用了高粱、高粱酒、太阳等元素,大量创造了浓烈的画面效果,象征着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作为长时间面对书本和文字的中学生,画面和音效的冲击对他们的熏陶和渲染有时候往往来的更有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补充欣赏影视作品,无疑也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的文学阅读带来独特的感官经验。

与此同时,改编影视作品的欣赏也能够提高观众包括学生和普通民众对文学的热情,有利于文学的进一步传播。电影版的《红高粱》自播出以来一路收获了金鸡奖、百花奖等著名奖项,电视剧版的收视率也一路飙升。这两次改编的影视作品的受众之广、传播之远、影响之大,都深刻的体现出民众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很多人通过这两次的改编作品了解了莫言,了解了莫言笔下的东北高密乡,了解了上个世界四五年年代的民风民情。这些都会进一步带动人们对莫言其它作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影视作品成为文学传播的契机。

三、教学有法,引导有方

由于大量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出现,影视教学已然成为文学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其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自主观赏,不如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插入影视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观赏相关影视作品,在“读”和“观”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那么,在对中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怎处理教学和影视欣赏之间的关系呢?对此,我们形成以下观点。

首先,合理选取影视资源至关重要。影视业的发达也造成了影视市场鱼龙混杂,不可否认,在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不断的出现新突破、新经典,但由于资金、角色定位、情景设置等方面的有限性,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部分制作水平较低的作品。同时又有些影视作品商业化过于严重,更加注重娱乐效应,单纯的追求高票房、高收视率,实际文化价值却不高,如此廉价的大众消费文化,实在不宜选入文学教学过程之中。对原著修改处理的合理与否是衡量改编影视作品的重要度量尺,改编作品是创作团队在原著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编导或多或少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发挥,过度发挥必然会影响原著的主要含义,或是影响关键剧情,不能很好地表现原著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红高粱》在影视作品中的两次改编相对较为成功,不仅在大众中的影响度较高,也得到了小说作者莫言先生的肯定。而部分作品如新版的《笑傲江湖》将东方不败改为女子,与令狐冲之间情义深重、非比寻常;再如新版《天龙八部》的结局设定为段誉劝王语嫣离开慕容复无果后离开了王语嫣,独自返回大理,主要人物之一虚竹成了出场次数相当少的配角,这些对原著改编的处理明显的不合理,对原著的把握不够深入。如今的影视市场泥沙俱下,不仅要求教师和学生学会辨别,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坚决抵制庸俗的影视作品,拒绝粗制滥造的作品。

其次,要选取适当的时机播放改编影视作品。恰当安排影视资源的播放时机也是教学艺术之一。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相关影视资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段落,加深对相关情节或人物形象的理解,快速而有效的解决教学难点,便于接下来内容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在文本内容学习结束后引用相关影视资源,引导学生在原著的阅读体验后同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思考改编是否合理,合理与否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开放性的文学教育方法这也是更好的进行文学教育的要求所在。同时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巧妙应用影视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拓展性学习,在文字和画面中体验文学的魅力,享受书本和影视带来的双重文化熏陶。

再次,要适量运用影像教学,不可顾此失彼。由于教师过度依赖影像,“文学作品鉴赏课”被上成了 “影视鉴赏课”的案例比比皆是,过于注重影视作品的欣赏,将课堂时间大部分花在影视作品的播放和解读上,显然是有悖于文学教育的初衷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将文本阅读和影视欣赏相结合,坚持教学为主,影视为辅,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影视的欣赏,锻炼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媒体的广泛传播与运用为文学教学开拓了新的天地,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文学阅读来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消极影响。文学教育过程中还应在深入阅读原著文本的前提下,分清主次、合理利用,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用文字诠释影视,用影视解读文字,实现影视资源的最佳利用。

参考文献:

[1]赵自云.接受与变形:先锋小说"触电"现象透视―从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谈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2]李瑞.“互文性”视阈下的当代影视改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文红霞.大众传媒与新时期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卓荦.中学语文课堂与影视作品赏析[J].语文学刊,2013(05).

[5]郑云海.文学与影视:从文本到画面[J].戏剧之家,2015(02).

[6]张伟.试论文学作品影视翻拍对我国文学影响―以《红高粱》、《平凡的世界》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5,(12).

[7]余亚茹:经典传奇的再现―浅评电视剧《红高粱》的改编[J].名作欣赏,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