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宏观经济展望

宏观经济展望

时间:2023-07-19 17:3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宏观经济展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宏观经济展望

第1篇

2011年,在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国际经济持续动荡的情况下,我国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较为稳妥地处理了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回落、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良好态势,巩固和扩大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失业率稳定在4.1%左右,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回落到2.5%左右。一是物价涨幅见顶回落。按照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的要求,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2010年四季度以来,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4.5个百分点,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2011年11月份广义货币同比增长l2.7%,狭义货币增长7.8%。同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弱。我国居民消费价格7月份达到同比上涨6.5%的峰值后,涨幅呈现回落趋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也开始高位回落。商品房限购政策和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使房地产投资需求得到抑制,限购城市房价涨幅有所减慢,部分城市房价开始下跌,按照商品房销售额和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的全国平均房价涨幅从2011年7月份开始逐月回落。从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的周期来判断,始于2009年8月的这一轮物价上升期的峰值已过,其后将逐步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水平虽超出年初4%的预期目标,但仍然处于温和可控状态。二是经济增长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减速是抑制物价上涨必然付出的代价。2011年,经济平稳减速,没有出现大的起落,一、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9.5%和9.1%,预计四季度为8.8%,全年增长9.2%左右,略高于9%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三大需求也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前1l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4.5%,增速与上年同期大体持平,实际增长l6.9%,低于上年同期3.9个百分点。制造业及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受汽车购置税等补贴政策退出的影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ll.4%,比上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1.1%,比上年同期低l0.7个百分点,但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高。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月,全国经济增速超过l3%的l8个省区中,东部地区仅有3个,除天津外,增速前l0名的均来自中西部地区。从城乡结构看,得益于农民工工资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各项惠农政策实施,2010年以来,农村现金收入和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相对收入差距缩小。从需求结构看,贸易顺差不断减少,内外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善。从产业结构看,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信息服务、文化等高端服务业提速。

二、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当前,世界环境更趋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大、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结构性就业压力大等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引发经济下行的新问题和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暗淡,我国对外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各国刺激需求增长的政策空间有限,发达国家债务规模高且不可持续,财政政策处于紧缩状态,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政策几乎没有效果。新兴经济体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难以轻易放松其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部分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和增加就业,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本国货币汇率实施干预。全球新增长点尚不明朗,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新型产业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对经济的引领作用还未出现,传统制造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各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无法实施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如金融体系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等。按照联合国的最新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0的4%和2011的2.8%下滑至2.6%以下,其中美国经济预计增长l.7%,和2011年持平;欧元区经济可能从2011年的l.6%降至零增长;日本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仍然低迷。其次,我国实体经济运行困难加大。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资金偏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利润减少,经营困难,活力不足,对就业带来压力。一是在货币政策收紧过程中,金融企业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实际贷款利率和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对实体企业形成挤压,2011年前三季度,上市金融类企业利润增长27%以上,而非金融类上市企业利润增长不到18%。二是实体经济中的上游行业相对下游行业利润增长加快,上游企业大多是垄断行业,其初级产品的成本上升基本通过价格上涨转嫁到下游行业,导致下游行业利润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利润基本集中在资源性行业中。三是大企业利用其容易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的优势,发挥影子银行的作用,以更高成本对其关联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利润形成挤压。此外,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出口减慢,部分行业如纺织、家电、钢铁等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行业产能过剩。再次,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长期化。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成本推动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趋于长期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上升期。电、水、天然气的价格和环保收费长期偏低,也需要进行调整。我国现行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稳定和提高农业产量难度加大大,难以满足因城市化率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对食品的需求.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存在。第四,金融财政的风险和隐患增加。当前,金融财政领域潜在的风险隐患比较突出。一是金融资产质量风险,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过快,缺乏有效监管,部分资产质量不高;二是民间借贷风险,部分地区金融秩序混乱,非法集资现象突出,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地方融资平台负债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总额超过l0万亿,大多依靠土地收入支撑偿还,2012年将迎来还款高峰,一旦建设工地价格下跌过大和经济下滑过快,局部地区会面临一定偿付压力;四是房地产风险,如果房价较大幅度下降,银行、地方政府都将面临巨大资金压力。这些风险与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相互作用,处理不好将影响经济发展,使潜在的风险变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三、2012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等新问题,2012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就业和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党的十召开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1.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结构性减税提高经济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是应对需求收缩、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预计2012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为9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增加和可支配财力有所下降,中央财政可代地方发行3000亿元地方债并纳入地方预算。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重点由政府扩大开支转向结构性减税,切实落实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降低服务业的营业税税负水平,促进专业化细分结构升级;加快部分服务业的增值税扩大范围试点,解决现行营业税重复征收问题;资源税由原油、天然气扩至煤炭等重要资源,同时通过适当降低部分行业增值税税率,稳定税负总水平。

2.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必然要求。2012年M2增长目标可设定在14%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控制在14万亿元左右。信贷资金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的支持,防止半拉子工程。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操作,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变贷款利率和民间借款利率、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利率间的巨大差距,必要时可通过利率的非对称操作来缓解这一差距。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和债券市场,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扩大内需是稳定经济的首要任务,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财政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条件。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重点抓好在建和续建工程,确保国家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加就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要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特别是粮食稳定增产是经济平稳发展和稳定物价的基础条件。合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将农业财政预算优先用于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渡通状况,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4.能源价格体系改革是2012年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多年来,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滞后对经济运行的冲击越来越大,价格偏低导致资源使用浪费,能源约束不断强化,油荒、气荒、电荒频繁发生。应抓住我国物价处于周期性下降阶段的机遇,加快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完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调整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建议一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3%,就启动能源资源的价格改革进程。5.促进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土地和房地产的格局,银行和民间信贷也深深介入了房地产,房地产已成为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日本、美国等国家房地产市场泡沫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机性购房占比过高,必将带来房地产泡沫,最终引发经济危机;但短期内,如果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销售大幅下降,也会打破财政、金融的脆弱稳定状态,形成系统性的经济风险。要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切实发挥好住房的居住功能,需要实行中性住房金融政策,严格限制投机、投资住房比重。短期内,应继续实行限购政策,同时,应逐步改革财税制度,加快推出房产税,更多地用经济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

四、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会小幅回落,国民经济继续处于软着陆之中,财政金融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1.经济增速继续小幅放缓,不会出现硬着陆的局面从出口看,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多国家对人民币不断施压,国内劳动力、资源等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国家有意识有组织地对我海外资源利用、领土安全等核心利益进行打压,出口将明显减慢。但是,我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明显好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已明显高于加工贸易,表明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正在顺利进行,出口竞争力较强。预计2012年出口增长12%左右,进口增长l5%左右,比2011年分别下降近l0个点;贸易顺差1300亿美元左右,比2011年减少250亿美元,下拉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左右。从投资看,2011年投资能保持较快增长,得益于分别占投资总额35%和25%左右的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的高增长,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将有所回落。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增长较为密切,出口下降会抑制制造业投资增长,实体企业经营困难、利润增幅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会影响投资,2012年制造业投资预计增长20%左右,低于上年l0个百分点左右。房地产限购政策尚不会放松,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待售面积处于较高水平,意味着商品房投资将会明显放慢,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比2011年减少300万套,也影响住房投资,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长不会超过20%。2011年,由于清理地方融资平台、核电站建设暂停、高铁建设大检查等原因,占投资总额25%左右的电力、交通、水利、环境等基础设施投资放缓,前期投资不足导致我国电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十二五”规划中交通、环保、水利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融资平台融资,为防止半拉子工程,防范融资平台资金链断裂,国家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和基础设施债券等手段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预计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有望从2011年增长9%左右升至20%左右。总的看,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考虑到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减慢幅度不大,下拉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从消费看,受刺激政策退出、汽车限购、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减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明显放缓。目前,汽车销量处于底部回升阶段,2012年有望恢复正常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将促使农村消费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预计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l7%左右,实际增长高于上年,上拉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综合分析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和结构的变化,预测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8.5%左右,比上年减慢0.7个百分点左右,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9%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速的合理范围内。虽然经济增速适度减慢,但由于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环境好转,不会对就业造成太大影响,新增就业会达到900万人。同时贸易顺差减少,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产能过剩行业兼并改造会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速,产业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投资回升会带动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第2篇

今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表现良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7.6%的增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特别提到:"多数经济指标比预料的要好。"由于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今年经济增长将达7.5% 。

4月9日,亚洲开发银行出版的题为《2002年亚洲发展展望》的报告预测,受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近期中国将继续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预期在2002年增长7%,在2003年增长7.4% 。4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也是7%和7.4% 。宏观经济学家宋国青更是大胆放言:今年GDP增长率"坐8望9",超过8%的可能性很大,而到4季度有可能超过8.5% 。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家的信心将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全国景气调查显示:一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8.8,比上个季度提高7.5点。从企业家信心指数的走势看,经过三个季度连续回落后,开始出现回升,这表明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走势信心开始恢复。

中国GDP增长率到底有没有水份,有多大水份?针对近一段时间甚嚣尘上的所谓"中国数字虚假论",解释,在最近这四年,中国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国GDP的能源消耗平均每年下降的幅度在5% 。这说明通过节约能源的使用也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说,如果撇开这些专业术语,我想大家只要看看中国百姓储蓄的增加,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国各种基础设施的加强,它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的成绩,而不是虚报。

4月份,学者型的官员屡有不凡之论,指出,目前资本市场的平稳回升和宏观经济好转密切相连,只要投资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谨慎从事投资行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前景依然很光明。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和首席顾问梁定邦也为投资者"打气"。周小川说,必须珍惜我国资本市场已取得的发展成就,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控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梁定邦说,中国的证券市场虽只经过了短短十年的发展,却已跻身世界十大证券市场。从长远看,中国股市前景不可限量,未来发展潜力很大。对令投资人担惊受怕的国有股减持,梁定邦说:"我的建议是,通过发行股票指数基金来解决国有股减持的问题。可以效仿香港的盈富基金,成立封闭式基金,最大限度地减低风险。"他透露,中央政府对这一提议持积极考虑态度,但今年推出的可能性不大。

4月份,证券市场暖风频吹,利好不断,实实在在的利好莫过于证券交易佣金的下调和按持股市值配售新股的日期临近。佣金制度由固定改为浮动,看似一小步,实则是市场的一大进步,其影响是深远且多层次的。从国外佣金下调的案例看,催生一波牛市行情的不在少数。4月20日和27日,新股市值配售技术测试完成,市场普遍预期市值配售将于5月开始实施。有券商分析,新股100%向二级市场配售,股指至少出现20%的升幅。然而,股市对虚的利好实的利好,反应都显得挺迟钝,涨也不痛快,跌也不麻利,令投资者急也不成恼也不是。4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出了一根小阳线,股民们眼巴巴地盼着"红红的5月"。中国经济的提速,是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整体步调合拍,但多年来中国股市与经济走势一直不十分合拍,但两者完全游离也不可能,既然"多项经济指标比预料的要好",股市不可能患了"大脑炎",总会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反应。

第3篇

[关键词]外贸形势;全球经济;稳增长;调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04-03

[作者简介]刘建颖(1983-),女,湖北武汉人,商务部研究院,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一、2013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运行特点

(一)总体增长缓慢,增速逐步回落

2013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99769亿美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105282亿美元,增长104%;进口94487亿美元,增长67%。受热钱因素影响,我国进出口增长出现较大起伏,如图1。

图12012年1月—2013年6月

中国月度进出口规模与增速

(二)消费类商品增长相对较快,出口单价有所提高

2013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07%和181%。消费类产品出口增长相对较快,其中纺织品、服装、家具、鞋类和塑料制品出口分别增长101%、134%、137%、109%和18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钢材和集装箱等投资类商品出口下降或增长率很低。在国际市场价格总体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箱包、手表、生丝、塑料制品和鞋类出口平均单价分别上涨182%、156%、155%、128%和94%,反映企业逐步从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如图2。

图22012年1月—2013年6月

中国重点商品月度出口增速

(三)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增长较快

2013年上半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03588亿美元,同比增长63%,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19%,较上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4968亿美元,同比增长11%,占外贸总额的325%,较上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同比增长166%,高于外贸总体增速80个百分点,如图3。

图32012年1月—2013年6月中国一般贸易和

加工贸易月度进出口增速比较

(四)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往来呈现较大差异

2013年上半年,我国与美国、东盟和韩国的双边贸易分别增长56%、122%和84%;与欧盟、日本的双边贸易分别下降31%和93%。因进口需求放缓,我国自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等金砖国家的进口持续下降,降幅分别为74%、112%和298%,如图4。

(金额单位:亿美元)

图42013年上半年中国与前十大贸易伙伴

贸易额及占比情况

(五)民营企业依然是外贸增长主要动力,中西部增长继续快于东部

2013年上半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63209亿美元,同比增长343%,高于同期外贸总体增速257个百分点,占外贸总值的31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90584亿美元,同比下降05%。国有企业进出口3615亿美元,同比下降47%。

2013年上半年,我国东部省市中福建、广东、浙江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85%、182%和11%,上海出口下降43%。中西部省市出口动力较强,其中山西、安徽、新疆、江西的出口增速分别为523%、442%、246%和17%。中西部地区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6%,较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

二、2013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发展环境

(一)全球经济有望重拾增长动能

2013年上半年,美国、欧元区和部分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弱于预期,使全球经济仅实现26%的增长。下半年全球经济有望重拾增长动能。支持下半年全球增长有所改善的主要因素包括:尽管美联储将逐渐削减资产购买计划、国债收益率出现上升,但全球金融和货币环境依然宽松;近期发达国家经济数据较为正面,美国房地产市场、就业市场表现稳健,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近期出现持续改善,日本经济增长短期内受多方面因素支撑。

1美国经济缓慢温和复苏。2013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并不强劲,零售增长较为温和,出口因外需不振而面临挑战,私人部门主动增加商业开支意愿较弱。尽管经济复苏“强度”乏善可陈,但“广度”方面却表现充分。主要经济活动对温和复苏均产生一定贡献,包括消费、房地产、信贷、出口、资本开支、就业市场、劳动收入与能源行业投资等。预计201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将重拾增长动能,其中房地产复苏、消费和商业开支增长是其主要动力。尽管近期国债收益率有所回升,但美国整体金融和货币环境依然宽松,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未来将有所缓解。能源革命等结构性变化将为美国生产率增长提供支持,并遏制通胀压力、提高居民购买力。

2欧洲经济复苏犹在路上。欧洲方面也在努力提振经济,其中英、法、德三国服务业PMI 2013年二季度均表现积极,但仅英国尤为明显,德国虽停止滑落但仍在荣枯线附近徘徊,法国虽现反弹但仍处衰退区间,其他欧洲国家则表现不一,总体上仍在衰退区间进行复苏努力。欧洲方面整体需求的提升仍在弱复苏中,表明欧洲经济尚未走出债务危机阴影。但一些前瞻性指标出现显著改善迹象,如2013年7月份欧元区综合PMI预览值为504,是自2011年8月以来首次回归扩张区间。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明显收窄,多数国家的金融条件更为宽松,欧元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增长前景较为乐观,外需或有所回升。

3日本经济增长短期内受多因素支撑。数据显示日本近期仍处于复苏轨道上。尽管“安倍经济学”的长期结构性前景备受质疑,但短期内,日本经济增长受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日元贬值、全球经济增长逐渐改善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撑。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2013年一季度环比增长1%。迄今为止,日本经济复苏主要由消费和出口驱动。预计2013年下半年商业投资支出将呈现改善,日元弱势将支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疲弱、能源进口成本上升,这一贡献相当温和。

4新兴经济体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经济放缓已对一些大宗商品生产和出口国产生明显负面影响,预计影响还将持续。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也是拖累新兴经济体市场情绪、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那些高度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扩张实现增长的国家。受热钱离开因素影响,印度、巴西、南非和东盟的资本市场均有所下跌,经济增速面临压力。

5《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3年7月9日《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 2013 年全球经济增长31%,是年内连续两次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元区经济持续衰退,几个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内需求明显减弱、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新的下行风险,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下滑可能持续更长时间,特别是由于潜在增长可能下降,信贷可能减缓,以及如果美国预期的取消货币刺激的措施导致持续的资本流动逆转,那么金融状况可能显著趋紧。IMF在报告中指出,要实现更为强劲的增长,各国需采取更多政策行动。具体而言,主要先进经济体应维持支持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同时制定可信的旨在实现中期债务可持续性的计划,并通过改革恢复资产负债表和信贷渠道。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在支持疲弱的经济活动与控制资本外流这两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宏观审慎和结构性改革有助于缓解二者矛盾。

(二)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扩大 1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5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31万。

从“三驾马车”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看,2013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452%,拉动GDP上涨3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539%,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贡献率09%,拉动GDP上涨01个百分点。上半年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分项是投资,投资暂时超过消费成为GDP首要拉动力量,可能反映经济增长放缓已影响到居民的持久收入预期。

总体看来,2013年上半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2013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形势展望及政策建议

国际方面,随着美国经济数据的改善,以及量化宽松(QE)规模可能的收缩,全球热钱的流动规模将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减轻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若201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持续,欧洲不出现更坏表现,将有利于我国出口需求增长。国内方面,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在下半年逐步显现。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一大步,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出台12项措施,切实减轻外贸企业负担,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8月份开始,包括免收出口商品法检费用、减少检验出口商品种类、关检“三个一”试点扩大、通关实施分类查验等直接减免出口企业费用等一系列外贸优惠和便利化政策开始正式实施,将降低企业通关法检成本,提振出口企业信心,增强企业预期,对出口增长形成一定支撑。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好转也将对外贸增长作出贡献。从商务部企业调研的情况看,信贷融资成本上升压力突出,后期随着金融信贷支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汇率水平若保持稳定,那么在其综合作用下,进出口有望逐步恢复。由于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虚增数据将对2013年下半年的数据造成一定的高基数影响,因而未来出口在外需增长平稳的前提下,增幅仍有限。进口方面,预计随着下半年政府对内需的推动,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效力显现,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逐步止跌回暖,进口会发生较明显增长。总体来看,2013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前景有望稳定,预计全年外贸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增速略高于上年水平。

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完善政策、优化环境,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又要着眼长远,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外贸经营主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五个优化”,着力改善外贸内外环境、着力降低外贸企业经营成本,全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第一,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若干意见所涉及的相关措施。外贸企业企盼各项政策全面、完整落实。政策落地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微调,并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第二,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第4篇

(一)GDP增速出现明显下滑

受国内需求疲软,投资低迷和出口乏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奥地利2015年第二季度经济出现明显萎缩态势。从增长率来看,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1%,较一季度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从消费来看,家庭最终支出二季度环比增长0.1%,与一季度持平,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从投资来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连续三季度以0.2%的幅度负增长。从出口来看,受贸易伙伴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1―5月出口总额同比下降0.2%。

(二)通货膨胀率仍处低位

受矿物油产品价格下降和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2015年以来奥地利通货膨胀率均处于低位。6月通货膨胀率为1%,已连续4个月维持上述水平。近期市场普遍预期,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三季度通货膨胀率可能进一步下降。

(三)失业率持续高企

受经济增速下滑、劳务制度不合理以及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多重因素影响,困扰奥地利的高失业率“梦魇”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突破。6月失业率已上升至10.7%的高位,市场预计下半年就业形势将进一步恶化。

(四)政府债务不断攀升

一季度奥地利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达84.9%,较2014年第四季度提升0.3个百分点,创近三年新高。

(五)财政赤字率趋于扩大

一季度奥地利财政赤字率达到5.3%,较去年第四季度上升2%,高于欧元区19国平均赤字率1.6个百分点。

二、奥地利经济走势展望

(一)有利因素

一方面,货币政策继续维持宽松,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4月份召开的欧央行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再融资利率继续维持在0.05%的历史低位。

另一方面,“出口促进方案”得到延长,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出口。2000年,奥地利政府开始实行“走向国际化”出口促进方案,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计划将于今年终止。但是,迫于经济下行压力,8月奥政府宣布该方案将延长至2019年3月,届时将追加投入5600万欧元,支持8000家企业开拓出口业务,以用来稳定市场预期,提升投资者信心。

(二)不利因素

从国际方面来看,全球经济风险犹存。尽管欧元区经济企稳复苏迹象明显,但是,世界经济复苏不均衡态势依旧明显,发达经济体结构调整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趋弱的“双重制约”导致经济增长频频弱于预期。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由3.5%调低至3.3%。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将对奥地利政府宏观调控形成压力,并不断挤压其财政政策作用空间。

从国内方面来看,结构性顽疾仍无有效药方。为应对经济持续下滑,过去奥地利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措施。若短期内无法推动经济进入稳定增长轨道,未来有可能陷入“低增长+高债务”的泥淖。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产业扩张动力不足、财政政策空间狭小、企业投资意愿减弱等“久攻不破”的结构性难题,也将在较大程度上对奥地利经济增长造成拖累。

综上所述,下半年奥地利经济将进一步放缓。欧盟委员会《春季经济预测报告》将奥地利今年GDP增长率由1.2%下调至0.8%,2016年为1.5%。IMF《世界经济展望》将奥地利今年经济增速由1.9%调低至0.9%,2016年升至1.6%。

三、中奥双边经济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双边贸易迅速发展

自1971年5月28日正式建交以来,中奥双边贸易额呈现出迅速扩大的态势。1971年,两国贸易额仅有2900万欧元,到2014年,已增加至82.5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7%。2015年1―4月,中奥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29.7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奥出口19.3亿美元,占奥进口总额的3.8%;奥对我国出口10.4亿美元,占奥出口总额的2.1%。目前,我国已成为奥在欧洲之外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奥第十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七大进口来源国。

(二)贸易结构呈现新亮点

在双边进出口总额蓬勃增长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奥对我国的出口中,除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等传统种类之外,纸张、箱包和鞋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特别是纸张和鞋靴,2015年1―3月,对我国出口的同比增幅高达62.6%和43.5%。而在我国对奥的出口中,植物产品、贵金属及制品是重点和亮点,2015年1―3月同比增幅分别高达67.6%和34.9%。

(三)双边投资稳步增长

随着中奥两国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双边投资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奥对华投资项目1148个,实际利用金额17.8亿美元,涉及电子、机械、冶金、建材等众多领域。同时,截至2014年底,经我国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对奥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2亿美元,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等领域。此外,奥还是我国在欧盟重要的技术引进国之一,截至2014年底,我与奥所签订技术引进合同达1937个,累计金额56亿美元。

(四)双边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早在1964年,奥地利联邦商会和中国贸促会便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当前,中国―奥地利经贸合作论坛已经成为了两国沟通有无、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应该说,双边合作机制的不断成熟,将会为两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当前,中奥双边经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目前,中奥两国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贸易(例如研发、技术、信息、设计、咨询等)规模有限且发展相对缓慢,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2、双边投资不对称

在奥对我国投资额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对奥投资却增长缓慢,涉及的领域也较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奥作为传统工业强国,对华科技产品和制造业输出具有强烈需求,而奥国内市场对我国的投资吸引力却相对较弱。

3、合作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中奥两国尚未建立起“即时沟通、通关便利、协商共治”贸易投资合作机制,并缺乏一套完善且制度化的合作架构。

四、中奥双边经济合作发展前景

共建“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奥两国产业结构互补性明显,合作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未来推进双边经济合作“大有可为”。

奥是欧洲老牌的经济强国,在可再生能源、机械制造、节能环保以及现代农牧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且市场化程度高、法律法规健全。但是,奥也面临着投资能力不足和经济增长动力疲弱等问题,迫切期待更多的中国投资者进入奥国参与经济发展。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之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处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大力提升合作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强与奥合作,正是体现“提升合作层次、畅通开放渠道”的应有之义。同时,中奥两国对彼此均有合理利益诉求,也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

中奥两国战略宗旨吻合、战略意图想恰,双边经济合作有基础、有优势,互惠、共赢、和谐发展前景广阔。

五、推进中奥双边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与奥地利“一带一路”战略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总方略,也是谋求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具体举措。奥地利处于欧洲中心地带,是连接西欧发达经济体与中东欧新兴崛起国家的重要桥梁,对于谋划链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应积极与奥就共建“一带一路”进行高层次沟通和协调,建立多方位合作机制,争取在环保、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农业、科技等合作领域尽快取得共识,实现两国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二)打造中奥经贸合作新格局

发挥经济互补性优势,巩固传统领域合作,扩大非传统领域合作,创造条件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当前,要加快制定双边经贸投资合作专项发展规划,将投资环境、经济效益、贸易规则、产业安全、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等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破除合作壁垒、拓展合作空间,共谋合作共赢之道。

(三)有效发挥现有合作机制作用

进一步完善双边经济合作格局,积极推动双边合作机制化、制度化建设。当前的重点是要发挥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平台在中奥双边经贸投资合作中的“纽带”作用。待条件成熟时,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可探索设立中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金和产业技术合作基金,为两国经贸投资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撑。

(四)进一步加强中奥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第5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物价上涨;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经济条件的变化、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国际游资的投机性冲击等,都可以产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调控不仅仅是实现国内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要同时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内部与外部两个均衡,不断规范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是指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探索二者的平衡点。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因此,必须要重视政府的规范和管理。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体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和调整与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背景和大环境紧密联系。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也应顺应金融全球化趋势,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方式,明确结构协调和总量平衡相结合的宏观调控目标。

二、目前经济形势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2010年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开始出现较快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创新高。在中国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的关键时期,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出现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一系列新词汇,物价上涨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同时,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频现。为此,中央果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相关部门也紧急行动,坚决抑制对农产品等的过度投机行为。调控效果有所显现,部分品种价格回落幅度明显。但2010年11月份CPI涨幅继续冲高,显示出物价调控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通过各种价格传导机制已经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带动整体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2011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保持了平稳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但居民消费价格也呈现持续上涨趋势,同比上涨5%,其中3月份CPI涨幅达5.4%。

(二)原因分析

1、农产品成本和需求增加。农产品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成本和需求增加,主要是气候、石油价格、生物能源使用等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全球气温持续升高,自然灾害日益增多,环境污染更加严重等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农产品生产环境愈加恶劣,农产品产量下降;其次,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石油等重要燃料变得越来越紧缺,油价上涨促使生物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生物燃料需求增多,导致小麦、大豆、棕榈油等农产品价格高涨;最后,油价上涨导致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相关运输费用提高,从而抬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与售价。同时,由于对农业投入不足,土地退化、耕地面积不断趋于减少的现象日益严重,都给农产品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增产困难,农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消费升级,大家对肉类食品的消费量增加,带动了人均粮食和农产品的消费增多。研究表明,生产1公斤牛肉大约需要8公斤谷物饲料,即1∶8,猪肉约1∶3,鸡肉约1∶2。

2、市场流动性过剩。各种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市场流动性过剩。从国际上看,全球流动性过剩是导致发展中国家通胀的根源。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仍在发展,美联储今年决定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加剧了国内市场流通性过剩问题。全球流动性泛滥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面临着更大的资本流入压力。近年来,我国经济系统中货币量快速增长,2010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71万亿元人民币,为全球最高。货币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是价格波动的重要力量。庞大的游资不断追逐有限的资源,导致游资流向哪里,那里的资产价格就会出现上涨。流动性过剩推升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1~3月份中国进口的原油、大豆、煤炭、铁矿石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24.5%、25.6%、21%和62.6%。目前,通胀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今后我国面临的流动性压力短期难以有效缓解。

3、其他因素。我国由于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口的途径传导至国内,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外部输入性通胀的传导,使国内资源品价格向国际水平看齐。由于工业化、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需求拉动,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借贷利率上升等因素综合影响,使能源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资金使用价格等经济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也是推动当前CPI上涨的长期因素。

农产品物价上涨,既有饮食结构改变、自然灾害加剧、耕地减少、投机加剧等因素,也有农产品成本和需求上升等必然趋势;既有国际农产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外部影响,也有我国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给物价上涨造成的压力。尽管当前物价上涨尚在可控范围,并未出现严重通胀,但从长期看,通胀压力仍将持续存在并不断扩展,对于通胀预期的管理不能松懈。到目前为止,价格波动还限制在食品领域,但通过各种价格传导机制,通货膨胀还可能扩散到其他领域。

三、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一)宏观调控重点是管理通胀预期。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今后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要注意控制通胀,调整结构,促进改革,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宏观调控既需要广泛多样的政策储备,又需要对经济态势的科学判断与审慎抉择。针对目前复杂的经济态势,要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政策着眼点是控制通胀,实施强力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二)增加供给和保障农产品价格稳定。由于农民种植农产品的比较收益不及能够从事的其他行业收益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一直在下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实行有关刺激农民种粮的多项补贴措施以来,农民种粮积极性下滑的趋势有了一些遏制,但总体趋势仍无法改变。我国应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保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所需的耕地资源;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对基本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农产品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通过有效宏观调控和引导措施,确保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为稳定物价打下扎实基础。要加强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落实“米袋子”和 “菜篮子”负责制,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实施有针对性的举措,从多个方面维护价格水平基本稳定。

(三)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今后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要注意控制通胀,调整结构,促进改革,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需要多管并举,构筑疏导货币的政策体系,稳步控制货币规模。货币政策的调整,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流动性管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加强流动性管理要考虑长期通胀预期,改变负利率状况,支持实业发展,打击投机行为,形成经济良性发展循环,营造好的发展环境。未来通胀有可能进一步蔓延,在货币政策的发挥作用方向和力度都将进行调整,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需要适度调整和转变,直接或间接引导货币流向,这是出于防通胀的需要,也是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货币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控制通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其他。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情况下,应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降低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冲击。物价的高低是与收入增长相对应的,物价上涨时期保持收入增长快于物价增长,特别是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宏观调控如同对弈,不能看一步走一步,应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宏观调控既要控制物价持续上涨逐渐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势头,又要调整结构,促进改革,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归根结底,还是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完善形成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金融资源和重要商品资料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在深化改革中推进经济转轨。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应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明确结构协调和总量平衡相结合的宏观调控目标,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内部与外部两个均衡,不断规范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社会转型宏观调控,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切实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只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卢锋.新时期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特点[J].上海经济,2010.6.12.

第6篇

【关键词】国有大型钢铁集团 发展战略 战略分析,衡钢集团 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发展几十年,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市场对钢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有效地促进了国内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国内的钢铁行业逐步形成了世界规模,由宝钢、鞍钢本钢集团、武钢等几大钢铁公司,形成了我国钢铁行业的第一梯队,这几大公司无论是规模、产品质量,还是产品品种以及效益,国内的其他钢铁公司都无法与之媲美,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这几大钢铁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实力。

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为衡钢),于1958年建立,现总资产达到140亿元,是我国的第二大专业生产无缝钢管的企业,也是全球的大型无缝钢管生产企业之一。近些年来,衡钢不断引进及吸收世界生产无缝钢管的先进设备以及高端技术,现在,衡钢的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的设备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是世界上拥有先进机型最多、生产机组最全以及最配套的产品规格的大型企业。衡钢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或地区,覆盖了亚、欧、北美等六大洲,出口比率高达50%以上,排列国内同行业的第一位。

一、衡钢集团所处的环境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除了产能严重过剩,我国国内经济下行趋势也很明显,受国家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放缓,钢铁消费龙头的房地产市场和汽车消费表现并不景气,近期国内股市继续低靡,下半年居民消费不仅不会增长,还有可能有所下降,对中国经济有着较大负面影响,预计后期政府也不会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方案,我国经济逆势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2012年7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报告中将中国今年的GDP增速下调到8.2%。

对未来钢铁市场的判断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钢铁行业自身的供需状况,还必须考虑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没有发达国家的庞大消费需求,发展中国家靠自身发展经济十分困难。纵观全球:近期北美、欧元区、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放缓将更加明显,印度、东南亚经济也已经有所走弱,加之欧债风险扩散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也有明显放缓,我国外贸出口将继续下降。

随着中国经济4万个亿投资对钢铁行业低端产品、特别是建筑用普通钢铁需求,对高钢级钢铁产品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国家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对高技术、高品质、管理效率高和抗风险能力强的钢铁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

市场的需求是钢铁产能的第一要素。世界著名的金属研究机构在2006年曾报告说:今年世界的粗钢的产量将达到11.22亿吨,比2004年增加了7150万吨,增加了6.8个百分点。当时就有人提出,这个数据意味着全球的钢铁产量会紧随着许多国家的需求量减少而逐步减少。最近几年,全球的几大钢铁生产基地还在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产力,这也就预示着,未来钢铁的生产量有可能远远的超过全球的钢铁需求量,世界经合组织也认为,最近的钢铁国际价格的下落,不但与整个国际钢铁市场有着密切的关联,还和世界钢铁生产量不断加大有着莫大的关系。

对钢铁消费量贡献最大的是固定资产投资,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完成,对钢铁的需求量也会有所下降,这就是说对粗钢等低端钢铁产品需求会有所减少,对矿工、焦、煤等大宗原料价格的影响会大幅减弱;相反,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性宏观调整,市场对高品质钢的需求影响会有回升,例如国内外市场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油、气需求并未减少,从长远来看支撑油、气开采的钢管需求也不可能大幅降低,特别是对高钢级钢管需求依旧存在着众多的亮点。

那么中国对钢铁的需求量有多大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南北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化比较大,所以不能以GDP以及人均的消费量来测算中国的钢铁需求量,只有以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来进行。中国的经济结构主要由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各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房地产开发以及开发区建设四部分构成。其中对钢铁的消费量最大的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在以前固定资产的投资一直接近于我国GDP的一半,甚至于超过,但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完成,相信对钢铁的需求量也会有所下降。当然,市场的需求量虽是钢铁生产的第一大因素,但并不能说是唯一的因素,像水、能源、运输等许多方面的制约,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对我国钢铁集团合理化发展进行探究。从以上的几个观点中,中国发改委曾把我国的钢铁产量规定为3亿吨左右。但是市场对钢管的需求有可能加大,据一些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建筑环保概念高科技研究的到来,建设领域对钢管的需求量即将增大;其次天然气、石油、页岩气的开采,特别是海洋石油、气开采也将进一步促进市场对高品质钢管的需求;各地的重大水利电力工程,以及火电、核电能源开发,都将进一步拉动钢管的需求。

钢铁企业的所处环境,除了以上的一般环境,还由以下五方面的竞争力量共同来决定,如图一,只有通过对其所处环境的分析,才能够准确地分析出集团的盈利性以及优势的所在,制定出集团的发展战略。

如图所示,其中有卖方讨价还价的能力、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市场新进者的威胁以及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第7篇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蔓延,世界经济发展将面对“滞”与“涨”同时加剧的严峻形势,影,向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加大。而我国尚在逐步开放过程中的资本市场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如何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安身立伞”?如何在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完善和稳固我国的资本市场?本期,特邀3位专家给出了他们的观点――

次贷危机影响将向实体经济进一步扩散,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和俄、印、巴等新兴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世界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7年增幅回落1.1个和1.5个百分点。

从国内看,促使经济增长减速的因素明显增多。一是出口增速将继续回落。受国际需求减弱、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对经济拉动作用继续降低。根据美国的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含香港)对美出口仅增长1.8%。二是消费实际增长将放缓。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偏低和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大大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明显降温,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乏力。三是投资实际增长将减速。受出口和内需增长回落的影响,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加上股市融资规模缩小、企业利润增长回落等因素使投资资金趋于紧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将减速,估计下半年扣除投资品价格指数后的投资增长在15%左右。尽管灾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能拉动投资增长,但改变不了投资增长整体趋缓的趋势。

本轮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周期性调整,尽管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判断仍存在分歧,但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胀加剧短期内已成定局,而且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由于通货膨胀在上升,出现企业活动趋弱的迹象,经济扩张预计将进一步失去动力。预计2008年―2009年,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8%减缓到7%:中国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近12%减缓到约10%。IMF进一步预测,2008年中国全年的GDP增速将在9.7%左右,2009年将达到9.8%。

亚行的《亚洲经济监测》报告说,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其他风险还包括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金融市场动荡等。报告预计,受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从紧以及出口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分别为9.9%和9.7%,低于去年的11.9%。

预计CPI可能继续走低,为货币政策提供调整空间。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在下半年保经济增长发挥作用,考虑增值税转型,虽然可能减少约2000亿的财政收入,但可以减轻企业税负负担,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向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并可对节能减排等行业实施零税率。财政政策有较大调整空间,对股票市场构成资源有效配置。

货币政策主要针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和控制展开,进而实现诸如稳定货币、增加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发展经济等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影响非常大。宽松货币政策会扩大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影响。但是货币供应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实际投资收益率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会减少社会上货币供给总量,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另外,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这种影响对股市的涨跌又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政策逻辑上看,无论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治本之策还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完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调整时期显示出来一些制度的缺陷与不足,不能寄望于短期救市政策;与其寄望于救市来强化政策市色彩,还不如更多强调治市,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发展的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目前,宏观调控实施松动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下半年保经济增长的政策主流方向,对当前脆弱的股票市场逐渐形成正面影响作用。

第8篇

一、IMF压力测试的目标和类型

压力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一个投资组合、一个机构、甚至整个金融系统对某件一旦发生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小概率事件的敏感程度的前瞻性技术。采用的方法一般有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假设某种极端但合理的风险发生,然后对其后果进行粗略估计。在过去的15年,各国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国际组织广泛应用压力测试这一技术来从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识别金融部门的漏洞和初期风险。压力测试的目标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以及风险管理三种。

IMF开展的压力测试通常是出于宏观审慎目的,即评估整个金融系统在中期内应对冲击的弹性,发现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环境迅速恶化的漏洞,识别出可能会对整体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潜在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尤其是在FSAP中,IMF的压力测试(包括偿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倾向于将一些非常严重的压力情景合并在一起来评估金融系统承受尾端风险的能力。

金融危机使得压力测试有了新的内涵,即危机管理。相较于监管压力测试,危机压力测试通常具有更短期的特点。出于危机管理目的,美联储于2009年通过SCAP测试(CCAR的前身)对银行业进行了全系统的压力测试,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CEBS)于2009年和2010年、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于2011年进行了区域性压力测试。各国监管部门开展的微观审慎压力测试与IMF压力测试有所不同。在常规监管过程之中,监管部门可以定期对单家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利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稳定性。压力测试的对象也不局限于系统重要性机构,并且如果某个机构没有通过测试,监管部门通常会采取某种形式的管理措施。

此外,金融机构也会出于风险管理目的定期开展内部压力测试,以评估其在紧张条件下满足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的能力。IMF有时会依靠银行的内部压力测试基础框架来进行“自下而上”的FSAP压力测试。

二、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

IMF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设计目的是预测银行部门在短期或中期宏观金融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在预先设定好的基准情景中的表现。测试目的是评估银行体系在不利宏观经济状况下的整体稳定性,确定银行部门的漏洞及其吸收冲击的能力。

自从FSAP开展以来,IMF已经对大约140个国家进行了评估。近几年,这些国家几乎全部进行了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因此FSAP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必须适用于不同的金融体系,即需要支持不同的假设并保证模型的适当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一)压力测试的范围

1.在FSAP中,银行偿付风险压力测试通常采用“自上而下”方法,但有时也会与“自下而上”方法相结合。自上而下测试可以由IMF、国家当局或二者共同进行。在操作中,或使用单个银行的数据测试然后再进行汇总分析,或对一组银行进行测试以分析预先设定冲击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在自下而上法中,金融机构使用自己的内部风险模型和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出于交叉检验的目的二者是互为补充的。二者结果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模型设计、测试范围(包括使用的基础数据类型)、行为假设或模型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2.压力测试的覆盖范围会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在数据可用性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出于宏观审慎目的,银行部门压力测试应当包括所有银行机构。如果资源限制决定了只能对银行进行小规模抽样,尤其是在进行自下而上压力测试时,那么通常的做法是把重点放在系统重要性机构上。

3.数据的类型、数量及质量直接决定了能否进行测试、能够覆盖哪些风险,以及可以应用哪些模型。迄今为止大约一半的FSAP采用了合并的银行集团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其余则利用未合并的金融机构数据。使用前瞻性市场数据和能够反映时间点风险的变量来补充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做法。市场数据可以明确表明对于市场来说现有的账面价值代表什么,从而增加了分析的价值,也可以用来作为内部评级的基准。

(二)压力测试情景设计

1.风险期间的选择。风险期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测试结论能否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于宏观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来说,通常选择较长的风险期水平,原因:(1)一些重大宏观金融危机事件造成的影响通常会持续数年,尤其是在信用风险案例中;(2)监管改革通常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实现。虽然时间的延长也会增加不确定性,但压力测试的目的不是预测,而是准确地捕捉冲击可能引起的所有中期影响。主要国家的FSAP在设计宏观情景时通常都会采用5年的风险期间。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体系还不太成熟,通常将风险期水平设定为1~3年。

2.压力情景。FSAP通常将IMF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作为基准情景,并基于历史模拟、假设场景或专家判断来设计压力情景。压力情景可以直接反映风险参数在压力条件下的假设状态对于偿付状况的影响,也可以将不利的宏观经济情景转换为压力参数。情景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一个金融体系来说,应根据其宏观经济环境和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风险来设计合适且可信的尾端冲击情景。

3.风险因素。金融危机发生之前,FSAP偿付压力测试的风险重点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尽管这两类风险目前依然是FSAP偿付测试的重点,但是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FSAP试图覆盖金融系统的所有风险,因此其他类型的风险因素也被纳入压力测试,包括:(1)债务风险和其他之前属于低违约风险的资产;(2)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目前,FSAP压力测试试图将可供出售投资组合和持有到期投资组合都纳入考虑;(3)融资成本。金融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上升的融资成本对于银行偿付能力的影响。目前一些国家已经明确将融资成本纳入FSAP压力测试(如法国、德国、瑞典和英国),但这种做法还未得到普遍实施;(4)表外业务项目。将能够引起或有负债上升的表外业务(例如担保、委托、衍生品)纳入压力测试有助于准确捕捉到极端压力对所有相关风险的影响;(5)跨国风险。金融危机之前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较少关注银行的海外风险(通过分支机构),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家的FSAP压力测试开始覆盖溢出风险。

4.管控因素。FSAP中采用的行为变量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增长、信贷增长、股利支付、战略变化和资产处置。尽管统一的假设会影响压力测试的灵活性和真实性,但能够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三)资本标准

1.资本定义。在压力测试中,资本标准是确定银行偿付能力的关键。资本评估的关键元素包括资本的定义和资本充足性的计算。FSAP中采用的资本定义通常由各国(地区)监管条例规定。

2.风险加权资产的设定。FSAP压力测试通常假设银行的资产结构在压力测试期间保持不变,例如银行不会用证券替代到期贷款(二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权重)。各国对风险加权资产(RWA)的设定主要有以下四类:(1)RWA保持不变;(2)RWA权重保持不变,但是RWA总量随着信贷增长或信贷损失而调整;(3)RWA权重随着风险状况的变化而改变,由资产规模增长引起的风险变化除外;(4)操作风险权重资产和市场风险权重资产通常被假设为不变或随着信用风险权重资产的变化而成比例地变化。

(四)方法

确定了压力测试框架的主要元素之后,还需要使用一个或多个定量压力测试方法来估计银行在预期财务压力之下的资本充足性。一个全面的FSAP偿付能力压力测试应当包括三项内容:资产负债表模块、利用市场信息的投资组合模型以及溢出效应分析。资产负债表方法较易得到精细数据,可以覆盖大部分问题,是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核心。投资组合模型有利于尾端风险的计算,并使得市场数据具有可用性。在金融体系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溢出效应分析由于可以捕捉到传染风险及回馈效应,也已经成为偿付能力压力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数据限制,溢出效应分析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1.压力测试模型。一个合适的模型应当能够基于可用数据,准确地捕捉系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较简单的金融系统不需要太过复杂的压力测试模型,较复杂的金融系统则相应地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压力测试方法来捕捉风险。一般来说,越复杂的模型越容易对不确定性进行估计,如果试图从压力测试中得出政策性结论的话,就必须将不确定性估计纳入考虑。如果FSAP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模型,那么还需要对结论进行交叉检验和差异协调。

目前,IMF压力测试使用的模型可以被分为三类,尽管这三类方法所使用的数据类型有所重叠,但是三者之间不能互相替代。(1)会计性方法(资产负债表法)。会计性方法最简单,目前所有主要国家的FSAP中都应用了会计性方法;(2)市场价格模型。市场价格模型是以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技术为基础的,并且通常可以从不同风险因素的依赖关系中得到大致的“系统性风险度量”。使用市场价格模型时需要考虑多家机构同时违约的可能性以及压力测试结果对于风险因素历史波动的敏感性。采用市场价格模型的压力测试结果有可能因为涉及估值方法而增加处理难度。测试结果通常无法直接显示其与主要监管指标的联系,并且由于数据限制,有些市场工具的价格(例如股票价格以及CDS价差)也较难获取,因此目前在FSAP中只是将这种方法作为会计法的一个补充。

2.宏观金融模型。相对于前两种模型来说,宏观金融模型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维度。这类模型被用来检验由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之间的联系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会计模型和市场价格模型可以通过估计额外的宏观金融联系模型来实现宏观金融压力测试。

(五)交流

1.结果的呈现。测试结果应当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即要强调相关风险和漏洞。FSAP压力测试的结论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通过估计尾端风险的影响,为FSAP的稳定性风险评估提供量化支持。二是与国家当局就风险缓解策略和危机防范进行政策讨论。

2.公布。FSAP压力测试结论的公布方式也是测试框架的一个重要元素,公布结论可以对测试结果进行判断,即使所有银行全部通过压力测试不意味着银行部门不存在漏洞。压力测试结果的披露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应当确保压力测试结果中披露的信息既不会造成虚假的安全感,也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三、结论与启示

从金融危机前FSAP压力测试的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出,压力测试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进行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活动。其次,在数据获取及数据质量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到限制,压力情景的设计也要受制于谈判协商。此外,政治敏感性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IMF试图通过对压力情景进行标准化设计、覆盖更广范围和更多风险等一系列措施来克服这些弱点。

金融危机的事后分析表明,由监管部门、IMF和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的压力测试并不总是能够识别出正确的风险,因而也无法对冲击下的潜在漏洞作出有效的预警。在某些案例中,压力测试的模拟冲击和相应的影响设定并不足够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测试参与者并不情愿承认某些极端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压力测试的失败还可能归咎于压力测试本身,比如技术不足以应对复杂的金融工具或二次效应。另外,数据不足或情景设计缺陷,比如对某种风险因素的忽视、对风险溢出缺乏足够的重视等,都会导致压力测试缺乏稳健性。

FSAP的相关实践对我国宏观压力测试具有启发意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和改进:

一是宏观压力测试应更多地考虑结构性因素。当前区域金融体系的层级结构和风险分布较为复杂,作为压力测试目标资产组合的违约概率分布特征及其面对外部冲击变量的风险敏感度也存在明显差异,难以适用一个能够普遍接受的标准模型。因此,压力测试框架设计应体现层次性,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实体风险与金融风险之间的传递关系。

二是重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研究和建设。未来测试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仅选用与目标风险变量有直接关系的情景因素,应提高宏观分析能力及模型搭建水平。许多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与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贷款违约率等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宏观变量的变动理论上能够预测违约率的趋势。因此,应考虑建立并不断校准动态模型来反映这种关系。

三是加强数据收集和管理。数据缺失一方面造成不能很好的建模,另一方面不能很好的利用已有的压力测试模型。应继续加强和完善金融稳定监测体系,持续进行风险数据的收集整理,尝试建立宏观压力测试数据库,为进一步提升压力测试效果奠定基础。

第9篇

下面是今后数十年看来尤为突出的六大问题:

1.经常项目失衡

对于迅速增长的经常项目失衡,我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支持,特别是在失衡现象初露端倪,似乎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我们对此如此担忧有何不妥吗?伴随着经常项目迅速发生逆转的往往是汇率急剧、并很可能是破坏性的调整,或更严重一些,是增长模式的急剧破坏性调整。可是,与此同时,如果我们未雨绸缪,那么很显然真正的挑战不是减少经常项目失衡,而是寻找办法,维持更大的失衡,尽管方向适当。

工业化国家的孤立主义者应当停下来,看看自己日益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随着本世纪晚些时候赡养和受赡养比率急剧增长,谁来为退休人员提供商品和服务呢?解决办法有很多,特别是允许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要年轻得多。不管怎样,一个可取的办法只能是工业化国家通过维持对发展中国家的巨额经常项目盈余进行海外储蓄。这些累积起来的盈余尽管眼下促进了较穷国家所急需的投资,但日后随着婴儿潮一代停止工作则可能有所下降。

正如我们在2001年5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讨论的那样,因此而形成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可能发现:到2030年工业化国家累积的海外财富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0%。随后,这个进程将发生逆转,工业化国家将因为经常项目赤字持续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4%,而出现财富减少。此刻,这一体系无法轻易承受如此巨大的债务积累。我们必须对它加以改进。扩大贸易有助于支持资本市场进一步融合。改进国际货款合同的管理手续也同样重要。

2.官方债务

遗憾的是,尽管全球化进程增加了重新分配全球储蓄的好处,可是它也限制了政府增加用于管理特别庞大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收入的能力。由于生产要素流动日甚,对它征税也日益困难。

公司可能更加乐于将生产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随着全球投资选择范围扩大,对财富持有者进行征税也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不能指望劳动力留在国内。实际上,未能弥补效益(比如采取超过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办法保证税后收入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可能发现:随着21世纪的深入发展,自己越来越难以找到贷款。否则,如果一个政府任凭债务无限增长,那么就会出现资本和劳动力外流,限制了回报留下的投资者和劳动力的能力。更严重的是,政府的借贷能力将降低,即使是在国内,如果债务不与主要货币挂钩的话。债务与主要货币挂钩也降低了可维持债务的水平,因为债务加大了受汇率调整的影响。

所幸除了提高生产率之外,政府仍有很多办法增加其日后偿还债务的承诺的可信性。改善国家税收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如此,在我们找到更好的答案以前,一些政府也许已经在循循善诱之下变得更加谨慎,至少在经济繁荣时期保持经常项目盈余,这样在急需的情况下还能留下一些借贷能力。当然这应当是阿根廷事件留下的教训之一。阿根廷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仍保留了赤字。

3.汇率

也许经济史学家将来回顾今天大杂烩式的全球汇率安排时会把它看作是一个巴别塔。但是,还有什么体系呢?由于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的预期寿命短得像好莱坞的姻缘。而且,整体上看,试图通过资本管制实行呆板的固定汇率的国家的历史经验并不令人满意。除非货币和财政政策与固定汇率的要求完全一致,否则一个平行市场很快就会在实际上的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繁荣起来。通常,平行市场不断壮大,资本管制失去作用,官方汇率本身不得不取消。

在战后历史上,大量所谓的固定汇率制度实际上都成了通过双重和平行市场进行“后门”秘密流通。而很多国家名义上实好浮动汇率,但由于种种原因,通常是因为某种形式的债务美元化,而对汇率进行干预,从而将汇率保持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

切实实行浮动制的汇率(如美元与日元、欧元与美元)的变化又令人非常难以解释,更不用说加以预测了。决策者必须认识到这一事实。

自1945年以来,世界货币种类大约翻了一番,几乎与国家数量相等。我认为本世纪晚些时候,货币将出现合并,最终可能只有两种或三种核心货币,同时会有一些零星的边缘地区实行浮动汇率。实现这个目标,在汇率变化较小的情况下管理宏观经济,这是下一个全球化时代面临的重要政治和经济挑战之一。

4.资本管制

必须承认,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日常监管中有时可能过于宽容而有所忽视,因为亚洲国家在尚未制定内部管理结构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短期资本流动市场。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有了细微差别。不过,我们应当理解,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平衡,原因很多。

首先,随着各国经济形成日益复杂的金融部门,资本管制也就得愈发难以执行。其次,在存在严重管理问题的国家,资本管制可能成为腐败问题挥之不去的源泉。第三,在某种程度上,资本项目和贸易自由化是并肩发展的。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多开或少开发票可能都会被用来逃避资本管制。如果资本管制太重,遵守复杂的规章就限制了贸易。发展中国家向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特别重要。外国直接投资是资本流动形式中变化最小的一种形式,而且近年来也是数量最大的形式,2001年达1700亿美元。这就是说,有限而暂时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处于金融发展过度时期的经济体,其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5.非洲

宏观经济稳定,包括某种程度的价格稳定,无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请考虑一下非洲的宏观经济决策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吧。内部冲突和干旱暂且不谈。许多非洲国家严重依赖少数初级产品出口(如棉花、咖啡、可可、大豆、金属和石油)。而所有这些产品都深受世界市场的价格波动的影响。此外,国际援助的可预测性非常差,因此可以发现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稳定都将难以实现。

在制度发展不完善的国家,就更困难了。决策者难免受到诱惑,采取大量价格和汇率控制的办法,企图保护经济不受变化波动的影响。不幸的是,完全封锁价格信号妨碍了通常长期存在的冲击调整,更不用说控制政策通常滋生的低效和腐败了。非洲的很多地区在降低通货膨胀、开放市场和恢复增长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了帮助。尽管如此,未来的挑战仍然令人可怕,需要进一步重新思考标准宏观经济管理办法。

6.败德风险与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

人们普遍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风险贷款是裸的紧急救济,帐单主要由工业化国家的普通纳税人支付。这种观点的影响之大,怎么说都不为过。关于限制这类紧急救济及其长期负面影响的必要性几乎是所有已经提出的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方式的每一项重要计划的核心内容。紧急救济观点提出的挑战并不仅仅是缺乏透明度,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实际上是即时转帐,应当这样称谓。并非如此。它所包含的更加深刻、更加令人不安的含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败德风险”理论。简单地讲,如果放款者相信他们最终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大补贴的贷款得到补偿,他们就会以不能反映真正潜在风险的利率向新兴市场的举债者提供大量贷款。结果呢?危机的程度和频率就会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存在的情况下更大、更频繁。人们认为,鉴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较广,它本意要减轻的危机反而会加重。

不错,这是一个上好的理论。但是,它的前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是补贴性的紧急救济”,这种说法正确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几乎一成不变地是要偿还利息的。为了保证富裕国家的纳税人支付帐单的主要部分,就得相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须不断重新贷出它的本金和利息,这样才能保护帐目。这个庞大的计划总有一天要彻底修改。不过,研究人员已经对这一主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认为,有些情况下存在非常有限的“紧急救济败德风险”,但似乎并不经常或大规模发生。

第10篇

不合常规的比价

9月15日,日元对美元汇率达到15年新低――82.86。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被同视为避险货币的美元和日元一度共同涨跌,却在今年以来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走势。

乍一看,日元近期对美元比价走高似乎不合情理,令人感到很蹊跷。

从宏观经济层面对比来观察,国际金融危机风暴席卷之下,日美两国可谓难兄难弟,均受到严重冲击。但相对而言,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形势要略好于日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7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0年,美国经济将增长3.3%,高于日本的2.4%;2011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9%,同样高于日本的1.8%。

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层面比较看好的,本币的身价也相应贵一点,比如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明显增长比美国快,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总是“高”一头。但美国经济比日本稍好些,美元却比日元“贱”,真有点不可思议。

再从日美货币的基准利率水平来观察,两国货币当局制定的利率政策大致相同。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一直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0到0.25%的历史最低水平,而自2009年12月份以来,日本银行则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一直维持在0.1%。日美两大经济体当前基准利率都在接近零的水平,并无太大差别。

按理说,利率水平基本相同,货币身价也大致一样。但同处零利率边缘的美元却比日元“矮”一头,又使人如入云里雾中,不知所向。

幕后推手是投机家

这个世界真疯狂,一向贤惠温柔的日本太太们一改往日在家规规矩矩相夫教子的传统做派,被资本大潮所裹挟,操刀上阵,在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由于日本姓氏中“渡边”是大姓,人们干脆就称这些有经济头脑、有理财意识的家庭主妇们为“渡边太太”。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过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孕育了富裕的中产阶层,在日本,富人扎堆不为稀奇。人们出于资产增值的冲动,一夜之间成了短线交易者和网上交易者。而互联网的普及,足不出户,就能驰骋于外汇市场,“渡边太太”应运而生。

渡边太太是借贷利率低的日元,兑换成外币后向海外高利资产投资的日本主妇投资群体。她们大都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显露富贵的身影,兑换高息货币进行定期存款或外汇保证金交易等,以谋取固定收益或以小博大的外汇交易收益。

但今年8月起,渡边太太的财富神话要开始打折了。

日本政府为了消除外汇市场上本国缺乏经验交易者的过度投机行为,规定从今年8月1日起,外汇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比率上限一律降至50倍,明年8月起将进一步降至25倍,这与先前的200倍甚至400倍比,外汇保证金交易杠杆比率上限的极度缩小,让渡边太太们发懵,如此紧缩政策下的外汇投机,几乎是到了啃骨头的地步。

尽管尚有一年的缓冲期,但经纪商为求保险,从7月起就要求渡边太太们结清超过50倍杠杆的外汇保证金交易。

借贷条件明显变得苛刻,这使那些长期依赖金融机构获得部分短期资金来源的渡边太太们的投机行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外汇,来保持足够的日元现金水平,以备不时之需。

无奈之下,多数渡边太太为对应日本外汇保证金交易新规定,果断“清仓”,提前结清违反新杠杆率限制的投资头寸,买入日元,卖出其他币种资产,将大量资金回流日本境内。

去杠杆化投资导致大量日元拆借资金开始回流,助长日元升值。渡边太太们突然间对日元需求剧增,造成日元升值,极大程度上推动美元兑日元连续创年内新低。而对冲基金又乘机插上一“杠”,趁着去杠杆化的大势,大量吃进日元,使日元更加紧俏,日元升值趋势锐不可当。

喜忧参半有限“放纵”

眼下日元成为避险货币,令各方趋之若鹜。

日元升值,将美元大佬踩在脚下,固然是一桩喜事,首先是日元升值有利于日本经济结构的转换,形成对内需推动型模式的强大支撑;其次是在日元重拾升势的前提下,日本企业将继续借强势日元进行海外投资和并购;其三是日元升值有利于推动日元的国际化,并提升其影响地位。

但日元升值也是一柄双刃剑,喜中亦有忧。日元急剧飙升可能会重创深陷通货紧缩状况的日本经济。最明显的是,日元升值将压缩日本出口企业的收益。相关数据表明,日本出口企业在年初预算中对全年汇率的预期大都为90日元比1美元。以丰田和日产为例,日元对美元汇率每升值1日元,丰田和日产的年利润会分别减少300亿日元和150亿日元。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政府虽然对日元升值表示一定的关注,但近期还不想过多干预日元升值,反而对日元升值采取有限制的“放纵”。

第一,日元的升值程度尚未触及底线。目前许多业内人士指出,只有到80.00极限点位时日本政府才会干预。历史上日元的辉煌顶点是在1995年4月创下的,点位是79.75。目前日元离历史最高点尚有相当一段距离。

第11篇

2012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受到经济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此前的这一指标在微观层面能够较为准确地发映出经济走势。今年4月到9月份,制造业PMI一直徘徊在枯荣线(50.0)之下,经济活动处于“停滞”状态。11月1日,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0月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PMI重新回到枯荣线之上。

有专家指出,PMI是否继续高走需要再观察,一个月的表现不足以说明经济已触底回升。特别是日前国家统计局日前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从单季来看,这已是经济连续第七个季度出现增速下降;另外,10月份CPI同比上涨1.7%,没有达到此前专家预计的2之上。因此,经济的底部形态将是非常复杂的。

进入三季度,经济的宏观数字已陆续出台,这些数字对于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触底提供了依据,据此,2012年的四季度年成为了“敏感窗口”。

是否见底?

进入11月份,中国经济数字开始显示出反弹迹象,对于这一现象首先做出评论的是东南亚最大的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中国经济放缓已经见底,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该银行的首席执行官皮尤什·古普塔说道。他认为,中国需求正在好转,因此从现在开始可以以这一市场为基地保持和扩张业务。

10月25日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工业化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及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景气指数显示,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今年下半年工业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根据中(短)周期规律,3-4季度将是本轮工业下行周期的谷底。这一研究结果也与新加坡星展银行的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

《蓝皮书》分析道,在工业化实现之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不会过大。待中国实现工业化之后经济增长速度会明显的下台阶。由此在工业化实现之前,中国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或略有下降。在增速下降幅度不超过20%的前提下,东部仅需要2年(即2012年)就可以实现工业化,全国、东北和西部的工业化时间均在10年内,中部大约需要11年。即使在增速下降50%的情境下,16年全国也可以实现。

《蓝皮书》的预测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下滑波动是实现工业化路途中必经过程,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有三个利好支持中国经济的底部已确定的预测。一是,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促使世界经济短期向好。自欧央行实施直接货币交易(OMT)、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QE3)后,英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相继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短期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提振消费信心,我国出口增长将逐步回升。二是,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总体有所改善。9月份,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及新兴市场国家PMI指数都出现回升。我国PMI指数也结束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特别是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比上月回升1.1和2.2个百分点。同时,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回升态势,我国企业原材料购进指数已经止跌回升,将推动企业回补原材料库存和增加需求。三是,内需短期呈企稳回升态势。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和房地产市场回暖,投资增幅提高。三大需求总体均呈企稳回升态势,三季度应为年内增速底部,四季度将出现小幅回升。

近日,总理在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三季度的经济形势应该说比较好,现在可以有信心地讲,中国经济增速基本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的变化。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中国经济还会进一步企稳。

“潜增长”在哪?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后劲的发展优势逐渐在失去,如人口红利、土地财政等。当前挖掘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力成为经济再发展的新命题。

11月9日,经合组织发表一份到2060年的长期经济展望报告,该报告预测到,到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超过美国,到2060年,中国GDP在全球所占比重将升至28%,美国将从目前的世界第一降至16%,欧元区从目前的17%降至9%。;中国的经济总量2012年将超过欧元区,2060年将达到欧元区的3倍。

该组织表示,2011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17%,与欧元区持平,但仍低于美国的23%;到2030年,中国的GDP将占世界的28%,而欧元区和美国将分别降至12%和18%;到2030年,中国仍将保持28%的比例,欧元区和美国所占比例将分别降至9%和16%。而印度所占份额将从现在的7%,经历2030年的11%.增至2060年的18%。中印的GDP在2025年左右将超过七国集团的总量,2060年将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总和。

这份乐观的报告,似乎预示着中国经济后50年的发展将一如前30年发展的速度,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世界的经济版图也将由此而改写。

但目前中国正处在十字路口,因为迄今为止的增长方式正达到极限,面临中途卡住的危险,那么,后5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在哪?

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参加搜狐企业家论坛2012年会时表示,“我并不怀疑中国经济中期的增长潜力。中国还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国家,人均GDP只有美国18%,增长没有完全释放出全力。”他认为,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较快增长,政府需要有新的经济思维,要做好三件事:第一,重构基本的社会福利体制。第二,以法制为基础,加强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监管。第三,在非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要大力推动市场化。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今后要实现8%的增长,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首先,把双轨制改成市场单轨制,并且把“双轨制”遗留下来的扭曲因素消除掉;其次,改善收入结构、收入分配,同时解决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必须进一步进行金融改革。中国金融体系目前主要是大银行加上股票市场,而这基本上只能为大企业和富人拥有的企业进行融资,构成了一种“穷人”补贴“富人”的格局,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 宏观经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6-0007-06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上半年GDP增长降至7.8%。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7.6%,这是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速度。尽管这一经济增速尚在预期目标之上,但由于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依然突出,未来的经济增长态势不容乐观。与此相对应,尽管利差下降、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不良贷款余额小幅回升,但银行业的利润增长仍维持在17%左右的较高水平,华夏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速甚至达到了42.36%和39.81%。 从2012年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看,经济金融运行进一步劣化,意味着此次经济复苏可能经历缓慢而痛苦的过程,经济复苏何时出现很难确定。因此,下半年,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难言乐观,盈利增速进一步减缓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势下,商业银行必须认真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科学制定经营管理策略,有效减弱外部因素的负面影响。

一、2012年上半年宏观经济与银行业的运行情况

(一)2012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CPI不断回落,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继续收缩,外贸基本平衡,国民经济在合理区间内运行,经济增速符合政策预期。

1. 经济增速趋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上半年,中国的GDP为227 09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连续六个季度放缓,创下了近10年来(除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新低。从工业方面看,工业生产运行持续疲弱,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5%, 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从盈利方面看,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117亿元, 同比下降2.2%。不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持续加大, 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盈利也大幅下滑,有的跌幅甚至高达80%。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预期今年上半年盈利将同比下滑至少50%。中兴通讯预估盈利将下跌80% [1] 。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目前只有10%的企业处于增长势头中,33%的企业经营状况比较勉强,47%的企业正处在生死存亡线上 [2] 。最近,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中国2012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从4月份的8.2%下调至8.0%,2013年的预测值从8.8%下调至8.5%。

2. 固定资产投资相对稳定, 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回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50 710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9.3%、25.3%和23.9%。 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投资3654亿元,同比增长28.6%;第二产业投资67 768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投资79288亿元,增长17.4%。房地产方面,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 610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92 38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1%。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 964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10.0%;销售额23 314亿元,同比下降5.2%。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31 408万平方米,增长33.1%。

3. 消费需求有所减缓,实际增速基本稳定。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 2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 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 其中,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5 123亿元, 同比增长14.3%;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 099亿元,增长14.5%。从1~7月看,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 53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 增速大大低于最近五年18.4%的平均增速。 其中7月份零售额名义增长13.1%,增速创年内新低。扣除价格因素,1~7月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1.3%,略低于去年同期,但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7月份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2.2%,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物价涨幅持续回落是消费实际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消费实际增速提高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

4. 进出口增速下降, 外汇储备明显偏多。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8 398.4亿美元,同比增长8.0%,比上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543.8亿美元,增长9.2%;进口8854.6亿美元,增长6.7%,进出口相抵实现顺差689.2亿美元。 在进出口增速下降的同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3月末达到了33 05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由于现行外汇均为无黄金担保资产的货币,所以,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既容易遭受外币贬值带来的经济损失,还会迫使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外汇占款,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外国财富增益、导致国内企业成本上升的收入再分配关系。

5. 物价涨幅持续回落,中长期上涨压力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7月份,又进一步下降为1.8%。在1.8%的CPI中,食品价格上涨2.4%,基本符合预期;而非食品价格上涨1.5%,明显高于预期,这主要与近期房地产市场回暖居住类环比反弹有关。 动态地看,CPI单月涨幅下降趋势已持续近一年, 这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一是农产品价格涨幅持续回落。2012年二季度农产品价格同比涨幅为2.96%, 较去年同期回落15.07个百分点。二是实体经济需求萎缩,过剩产能难以消化,PPI持续下行并进一步传导到CPI上。三是翘尾因素不断减小。需要特别指出,短期压力减轻不等于中长期压力减轻, 成本型和结构型通胀正在逼近,要素价值重估、劳动力成本价格的趋势性上涨都会使物价走势充满不确定性。

6. 货币供应量增速平稳, 新增贷款同比增加。6月末,M2余额92.50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与上年末持平;M1余额28.75万亿元,增长4.7%,比上年末低3.2个百分点;M0余额4.93万亿元, 增长10.8%;人民币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新增4.86万亿元, 同比多增6833亿元; 人民币存款余额88.31万亿元,新增7.38万亿元,同比多增425亿元。1~6月社会融资规模为7.78万亿元, 比上年同期多135亿元。截至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24万亿美元,较一季度末减少了650亿美元。经过两次降息,目前存款利率基本处于过去十年来中性水平, 贷款利率已明显低于中性水平。

7.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就业总体稳定。从收入方面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509元, 同比名义增长13.3%,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303元,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 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从就业方面看,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是600万左右, 全国农民工在城市打工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增长了2.6%。

8. 中西部地区加快崛起,经济增速快于东部。上半年GDP增速在地区方面继续呈现“西部特快、中部较快和东部放缓”的格局。中西部地区GDP增长率全部高于两位数,平均值达11.9%,而东部地区只有天津和福建超过了10%。对于全国上半年GDP增速7.8%,只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四省低于此水平,其余省份均超过。天津仍以14.1%高居榜首,重庆和贵州分别以14.0%并列第二。

(二)2012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整体稳定,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利润增长相对平稳。6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 267 8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总负债1 188 4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616亿元。其中,二季度实现净利润3356亿元,较一季度增长2.94%。总体上,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商业银行发展不均衡。虽然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影响较大,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依然实现了20%以上的超行业平均增速。相对而言,大型商业银行因基数较大,增速明显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截至2012年6月末,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达590 9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市场占比由年初的47%下滑至6月末的46.6%;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达211 78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7.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为16.7%;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115 134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1.5%,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为9.1%;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达349 99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2.2%,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为27.6%。

2. 存款业务压力持续加大。受中国经济下行、市场流动性偏紧、上年末存款基数较大和年初存款分流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上半年存款增长乏力,市场竞争压力激烈。1~5月金融机构存款减少3927亿元,6月份因季度考核存款爆发性增长了2.68万亿元,实现了同比略有增长,但这种增长仅仅是短暂性的时点现象,缺乏实际意义。7月份,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又减少了5006亿元,1~7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8万亿元,同比多增2053亿元。

3. 贷款增长可能前低后高。从历史规律看,商业银行的年初贷款投放通常较多。但是,今年1~2月贷款发放却同比减少了近2000亿元,从3月份开始起才有所回升。截至6月末同比多增了6833亿元,这反映出实体经济对贷款的需求明显不足。当然,这与年初存款回落、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普遍接近临界点,从而主动减少贷款投放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尽管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多,但对公中长期贷款增量与上月基本持平,信贷需求未见明显回升。同时,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3.8万家受访的工业类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显示,仅有5.5%的小微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

4. 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大幅放缓。 随着政府部门对商业银行收费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受到较大的遏制。上半年,银监会严查违规经营,商业银行被要求必须遵循利费分离原则, 不得将利息分解为费用收取, 严禁变相提高利率,这使得不少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因此大幅减少。部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出现了负增长。整体上看,上半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其中手续费收入约占八成)同比增长21.5%,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1.2个百分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3.34%。这意味着,非息收入的增速甚至还没超过整体利润的增速。而在以往,非息收入增速均远远高于利息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未来阶段,如何有效推动业务转型,改善盈利结构,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5. 不良贷款余额小幅增长。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64亿元,较上年末新增285亿元。其中,二季度新增18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与一季度末持平;拨备覆盖率为290.2%,较一季度末提高2.8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64亿元,较上季度末新增26亿元,不良率则保持1%不变。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57亿元,二季度新增49亿元,不良率增加0.1个百分点至0.7%。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03亿元,新增44亿元,不良率维持0.8%不变。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6亿元,新增52亿元,不良率上升0.1个百分点至1.6%。外资行不良贷款余额58亿元,新增10亿元,不良率上升0.1个百分点至0.6%。

二、2012年下半年宏观金融运行趋势判断

2012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一方面,美国经济复苏依然缓慢,欧洲因债务问题经济可能继续恶化, 日本经济仍然处于低增长状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从中国的情况看,经济金融运行有可能持续下滑,年内宏观经济能否止跌回升,微观经济能否扭转盈利下滑,目前还不敢妄言。基于此背景,金融运行也将发生较大变化,银行业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回升都会比较艰难,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值得密切关注。

(一)下半年世界经济运行趋势

在充满不确定的背景下, 下半年世界经济也许会再次回到复苏轨道。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正在进行“资产负债表调整”,新型经济体正处于增长模式的转换阶段,世界经济的复苏节奏将比较缓慢。

目前,美国正在实施TPP外经贸战略,推出出口倍增计划和对内直接投资鼓励政策,增强国内的供给能力。但是,美国经济复苏依然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速度在1%~2%之间徘徊。欧洲虽然加强了各国政府财政的规范化,努力改善经济基本面,进一步扩大财政转移规模,在财政危机国家进行结构调整,强化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但欧洲债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欧洲经济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从日本看,日本正在挖掘环保、医疗、农业及城镇建设等领域的需求,充分利用EPA、TPP等多边合作机制,将新兴经济体的需求纳入自身的增长战略。同时,日本企业利用日元升值契机,加快实施全球性M&A战略, 但因为高额政府债务和出口竞争力下降,日本经济仍然处于低增长状态。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势头明显放缓。联合国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认为,53%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已接近或超过“能力极限”,2012年44%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财政恶化、经济不平衡、不可持续等问题会进一步严重。

下半年,世界经济也可能呈现出以下悲观趋势:一是欧元区国家经济滑坡,欧元汇率加速贬值,区外国家对欧元区国家的出口骤然减少。二是全球股市大跌。三是以欧洲为主的全球金融机构从新兴经济体国家撤走资金,新兴经济体蒙受巨大冲击,全球经济陷入萧条。四是中东、北非局势的混乱有可能再次使国际大宗商品行情骤升,给新兴经济体带来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IMF预测,如果欧洲财政危机严重恶化,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减少3.5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减少2个百分点。

(二)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趋势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放缓的形势比较严峻,但明显好于2008、2009年。面对经济的持续下滑,通过政策的逆向调节对冲不利的外部冲击,应该能够扭转经济的持续下行。在近期政府持续出台稳增长政策的作用下,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会开始有所回升,第三、第四季度GDP同比分别达到8%和8.3%,全年GDP实际增速可能保持在8%左右。但是,从7月份的相关数据看,下半年经济是否会止跌回升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为9.2%,创最近36个月的新低;出口同比增长仅1%,进口同比增长4.7%,远低于6月11.3%和6.3%的增幅;7月新发放贷款5401亿元, 同比仅增长485亿元。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低于30%, 支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明显不足。而且,物价上涨的压力犹存。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在降息,流动性比较充足,输入性通胀的压力比较大。下半年,经济运行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逐步企稳。 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深入,未来投资的拉动作用将逐渐减弱,但短期内投资仍是扭转经济下滑的最有效手段。因此,下半年稳增长主要还是依赖投资。从房地产投资方面看,虽然近期房地产交易有所恢复,但房地产投资全面反弹的可能性较小, 年内房地产投资增速相比去年将有较大幅度的回落。 预计全年增速将从去年的27.8%回落至15%左右。 从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看,基础设施投资会超过房地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达到22%。近期,国家发改委加快项目审批,基建投资增速也稳步回升,下半年仍有较大的提速空间。预计全年增速将达到10%以上。综合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达到21%。

二是消费需求平稳增长。 国内消费主要受汽车和房地产两个市场景气程度的影响。 上半年消费增速不及预期,关键是这两个市场仍不景气。近期政府已推出多项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的消费措施。同时,预计年内收入分配改革制度也会出台, 加之下半年物价涨幅将回落,有利于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这对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是利好。综合以上因素,预计全年消费增速维持在14~15%, 下半年的消费实际增速将比上半年有所提高。

三是出口趋稳并小幅改善。 如果欧洲经济不再进一步恶化, 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将随着美日经济的复苏企稳并小幅回升, 全年进出口增速预计都会达到10%左右, 全年顺差规模可能与去年基本持平, 这意味着下半年顺差规模将比上半年有明显增加。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周期可能较长,未来出口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 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则相对较大, 未来我国出口市场的拓展可能主要将依赖新兴市场国家。

针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和微观经济的经营困难,中央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但目前仍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政府采取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消费和支出。我们认为,选择何种政策,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减速是源于周期性因素还是结构性因素?如果是周期性因素,那么,政府应该采取反周期性的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如果是结构性因素,那么,现在并不需要经济刺激措施,而是要实施旨在提高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的结构性改革 [3] 。笔者认为,尽管目前经济放缓含有一定的周期性因素,但结构性因素是主要的,它必须通过全面深入的经济和金融改革来解决,绝不能再单纯地依靠投资和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当然,这会使国有部门的财富增长和宏观经济增速显著放缓,也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但是,在管控到位的情况下,即使中国GDP增速显著下滑至3%, 只要居民收入维持5%~6%的增长水平,就不会引发社会动荡,也不会对世界经济形势构成干扰 [4] 。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应在“稳中求进”基调的指导下,把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和中长期结构政策结合起来,在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同时,下更大力气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 [5] 。可采取的政策包括:通过税收改革减少企业和家庭的负担;向私营投资放开严格受管制的产业,以提高效率和生产率;进一步扩大社保网,以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提高实际利率水平,降低金融抑制税;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减少对银行融资的依赖;废除户口制度,推进和加深城市化;提高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扩大国内消费。

(三)下半年中国金融运行趋势

尽管下半年保增长的压力较大,但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相对有限。从目前的情况看,迄今为止的宏观金融调控,已经开始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在经济下行风险较大、微观经济主体经营艰难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保持总体稳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增强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操作上朝着合理增加流动性并促使市场利率下降的方向继续微调。

总体判断,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优化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的社会流动性总量。当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应保证广义货币供给增长14%左右,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其次,央行将继续用“差别化”的思路来破解经济发展难题,进一步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保持小微企业贷款合理增长;支持中央重点投资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改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文化传媒、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当然,这里的“差别化”还包括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别化 [6] 。第三,存款准备金率将有针对性地适度下调。预计年内准备金率有可能再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第四,从利率方面看,未来存款利率实质性下调的空间并不大,贷款基准利率也没有大幅下降的可能。但是,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平衡银行和实体经济之间利益关系的角度看,不排除年内再次降息的可能。第五,从公开市场操作方面看,目前央票余额已降至近年最低值,这导致未来通过央票到期来释放流动性和影响市场利率的能力下降,需要适当加大央票发行和正回购力度。但是,在当前短期资金阶段性需求较大的情况下, 加大央票发行和正回购就不得不提高发行利率, 这与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相悖。在此情况下,预计下半年公开市场操作将兼顾各方面需要, 与准备金率调整灵活搭配 [7] 。第六,从银行贷款方面看,下半年贷款需求将有所回升。交通设施、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加大将拉动相关贷款需求增加, 个人按揭贷款的增速也将有所加快。

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策略选择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 金融改革深化和金融监管不断强化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念、机制、流程、方法和技术应切实更新,信贷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必须不断优化,创新能力、定价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资源配置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也必须显著提升。下半年,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应重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

中国经济运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波动性,无论从市场拓展还是风险管理角度, 商业银行都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发展趋势。当前,国内外经济整体上处于下行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酵,欧债危机仍在蔓延,这对中国的出口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在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传统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巨大挑战; 三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但从投资需求和带来的效益看,效应逐步递减,甚至安全性较高的“铁、公、基”贷款也面临着风险;四是许多地方政府前几年财政收入结构中房地产收入占三分之一甚至占一半,房地产调控后财政收入急剧下降;五是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减缓。投资、出口、消费增速均减弱的不利局面,给银行资产负债业务拓展和风险管理带来了压力。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经济运行、产业特点、区域经济特征的研判,深入分析宏观调控对微观经济、银行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影响,不断优化调整业务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有效抵御各种风险。

(二)进一步加大负债业务营销力度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立行之本,没有存款规模的支撑,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发展都会受到制约。所以,商业银行必须深刻认识到负债业务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负债政策的研究,促进负债业务持续稳定增长。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回落、企业盈利大面积下滑,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增长乏力、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拓展方面,更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应当从考核激励、经营政策、客户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尤其是客户服务,这是商业银行持续成长的关键,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形势下,商业银行要通过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去稳定和拓展客户;负债考核要不断提升精细化水平,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体系,对市场部门和员工要进行合理考核,塑造良好的竞争机制;经营政策方面要认真研究负债成本的容忍度问题,在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的情况下,负债成本适度上升是必然的,但要考虑银行资金成本承受力问题。

(三)积极推进小微企业业务发展

建立大、中、小客户合理并存的客户结构,是商业银行经营保持优化并持续成长的关键。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加强客户结构调整,在巩固大型国有企业客户并有效管理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中小企业客户特别是小微企业客户,通过提高综合收益来缓解息差收窄的负面影响。从长期看,小微企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对此,商业银行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对小微企业客户特征的深入分析,从产业政策、行业类型、客户规模等多个角度对小微企业进行细分管理;其次要对小微企业放款流程进行改造,科学制定贷款评估条件和标准,设计一套适合其特点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流程,探索建立批量化、集中化、标准化、自动化管理模式,在控制好风险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第三是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发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不断提升对“两小”客户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能力, 在切实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快做大做强“两小”业务。当然,目前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 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可能有所反弹, 有效控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将是商业银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

(四)切实提高管理能力

一是要统筹考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市场竞争和经营成本等因素,科学进行贷款定价。要深化应用管理会计手段,运用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工具,精确计量资本成本和客户贡献, 为贷款的准确定价提供有力的工具。要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法,有效调整资产负债业务结构,引导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二是要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要顺应银行信贷客户结构的变化,处理好风险、创新和收益的关系,着力优化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方法和技术。研究改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系统,切实做好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8] 。三是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商业银行要更加准确地核算经营单位、条线和员工的经营业绩,及时、高效地开展激励;加强成本管控,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以战略为导向、投入产出相匹配、激励约束到位的成本管理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引人、选人和用人机制,做好新经营环境下的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吴丽英. 城镇化将顶起中国经济[N] . 联合早报(新加坡),2012-07-23.

[2]陈志龙. 别让小微企业死在一口气上[N] . 国际金融报,2012-05-18.

[3]哈继铭. 中国需要找到新的增长潜能[N] . 南华早报(香港),2012-08-06.

[4]迈克尔·佩蒂斯. 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有益[N] . 金融时报(英国),2012-07-25.

[5] 祝宝良. 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J] . 中国金融,2012(9).

[6]牛娟娟. 全面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N] . 金融时报,201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