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时间:2023-07-19 17:3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第1篇

本刊记者 段醒予 符佳林

中国经济增长适当减速是可以接受的。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下,企业和生产者有能力做出适应性调整,可以保持冷静的投资和生产,中国经济不会陷入过热。

《财经文摘》:最近公布的GDP数值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您认为引起中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路易:从去年第4季度开始,世界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世界经济放缓主要是受美国次债危机影响所致。美国的房地产贷款业务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都带来了冲击。这是第一次起源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因此它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都非常直接。

尽管中国金融市场遭受的直接冲击并不大,但是中国向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受到了冲击。中国的公司必须重新制定投资计划、发展计划和出口计划,所以这场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麻烦。这场危机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是直接通过金融市场传导的,但是对中国的影响则是通过贸易传导的。

从中国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上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影响了。

《财经文摘》:在中国经济过热风险下降、CPI持续回落,同时全球经济衰退可能性加大的情况下,已施行大半年的紧缩性政策是否还有必要继续?

高路易:政策制定在中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全世界也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现在我们必须同时关注两个情况:一是世界经济放缓;二是石油、食品、工业原料(钢铁等)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在中国,政策制定者必须一方面控制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保证经济增长的动力。在2006年和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非常快,快到甚至超过了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就是说经济为增长付出了过多的代价。所以,我们说经济增长过热、实际的经济增长超过了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

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放缓了。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到达12%,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9%-1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 也是基本符合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所以不需要为此调整相应的政策。除非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降低到这个水平以下,政策调整才是必要的。

另外,中国还要考虑到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和CPI变化情况。最近中国的通胀率开始下降,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危机已经有所缓解。尽管如此,中国仍然面临着油价危机、原材料价格危机等,这些危机会通过工业进行价格传导,并推高通货膨胀。

尽管我们认为中国的通胀率在未来12个月内会继续下行,但是基于世界银行对全球商品价格和原油价格的预测,中国仍然需要对此保持警惕。

《财经文摘》:外需疲软已成定局,如果紧缩持续,中国的企业会不会不堪重负大量破产,从而拖动经济剧烈下滑?

高路易:由于出口增长速度下降,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已经不及2007年高了。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放缓,世界其他地方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量下降了。这很大程度上不是中国能够左右的。

在我们看来,在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如果将出口的贡献与中国国内经济对GDP的贡献综合起来,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还是可以继续保持发展的。因此现在放松货币政策还为时过早。

但是,对于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变化趋势,存在着多种预测。未来的情况还是不确定的。所以对中国政府而言,他们必须做好准备,认真考虑――如果未来的两三个月中,世界经济形势的演变比我们想的更糟糕,那么政府该如何应对。

也就是说,如果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超出预料――这是有可能发生的――那么政府就应该考虑适当放松信贷政策。

《财经文摘》:经济放缓符合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但是在您看来,对中国政府来说经济放缓的底线应该在哪里?是10%?还是更低?

高路易:中国政府的底线在哪里,这我不好说。但是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其潜在增长能力左右,这个水平应该是10%。也就是说,综合中国现在的投资模式、人力成本、发展潜力等因素,我们认为中国有能力保持大约10%的经济增长速度。

2006年和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说是过热了。所以我们认为,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10%是可以接受的。即使经济增长速度降到8%,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

很难知道政府的底线在哪里。不过我们知道,2009年政府对GDP增长速度的官方目标是8%,我不知道政府官员是不是当真只期望8%,因为很多人的期望实际上确实高于8%,但这就是政府给出的官方目标。

问题是,很多人的心理预期已经提高了,他们可能会说,我们现在已经达到10%以上了,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下去呢?但是,要知道中国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已经持续好几年了,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是可以接受的。在这样的增长速度下,企业和生产者有能力对此做出调整和适应,可以保持冷静的投资和生产,中国不会陷入经济过热。

《财经文摘》:中国现在面临严重的要素价格扭曲,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调整要素价格,但成本正常化会不会使通胀形势进一步恶化?通胀和增长的微妙平衡应如何取舍?

高路易:当然,成本正常化在中国就意味着提高成本,因为中国的大部分要素价格都是偏低,而不是偏高。但要素价格正常化是必要的,尽管这一举动本身必然会推高通货膨胀。

以前,当政府还没有感受到很大的通胀压力的时候,其实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调整要素价格。但是,去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食品价格危机,政府的首要目标变成了控制通货膨胀。

即便如此,调整要素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健康来讲仍然非常重要。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当中国的通货膨胀得到缓解之后,许多要素价格都应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提高要素价格当然会推高通胀,但是这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好处。中国的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都可以变得更有弹性。我们认为,提高中国的要素价格,不见得会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使得劳动力价格等其他价格都失去控制。

我相信中国政府也在酝酿一系列的政策,以期在控制住通胀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要素价格。

《财经文摘》: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在经济上比较依赖中国,您认为中国经济的放缓会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高路易: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美国经济的衰退并没有给这些国家的出口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中国的贸易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大环境中,中国实际上起到了有效的缓冲作用。

但是反过来说,中国是这些国家非常重要的市场,如果中国的经济也陷入衰退,那么确实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冲击。

《财经文摘》: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放缓对世界的影响将不小于美国经济衰退对世界的影响,您怎么看?

高路易:我们知道,与美国的经济规模相比,中国经济的体量还是比较小的。我记得大约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又远远快于美国。大约比美国快4倍。这个情况十分有趣。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或者说对世界进口贸易增长的贡献非常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比美国还要大。但是中国经济的规模却又比美国小很多。

那么中国经济放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打个比方,如果美国经济增速降低2%,中国经济增速也降低2%,那么肯定是美国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中国经济增速从10%直接下挫到0,那么其对世界的影响可能就与美国经济增速下降2%的影响差不多了。

所以,截至目前,中国经济放缓对世界的影响还是比美国小很多的。这主要就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规模比美国小得多。可是我们也可以常常在报纸上读到,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这也是对的,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

《财经文摘》:请您分析一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高路易:总的来说,中国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首先,中国有一个非常优异的稳定增长纪录。这意味着,中国的政策适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政策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也可以破坏经济环境。在中国,企业知道政府对他们是支持的、税收是合理的,这些都是良好市场环境的组成条件。中国的市场环境很好,这可以吸引很多市场参与者在这里投资和发展。

中国的另外一个优势是――穷。这并不是一个笑话。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了。但是,如果看看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人均资本拥有量等指标,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世界上也还有很多穷国,他们不见得都能发展好,所以穷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不过,穷国的起点比较低,只要有了合适的政策,又不出现毁灭性的灾难,那么经济发展的空间就很大。中国现在的政策实行的很成功,对外开放的政策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可以惠及世界经济。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不发生意外,中国的经济应该会继续向好。当然,风险和困难总是存在的。但是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说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有能力制定出合适的政策,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对此很有信心。

至于中国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我认为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调。

第2篇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速度持续高于预期,2007年仍将保持继续较快增长。但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正在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全球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利率上升,而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使通货膨胀呈现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一、世界经济形势与特点

1.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6年9月份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分别将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4.9%和4.7%上调为5.1%和4.9%,均上调了0.2个百分点。照此计算,从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连续五年达到4%以上,平均增速接近4.7%。

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来,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在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的促进下,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二是美国、中国等一些主要经济体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为世界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其进口的迅速扩大也拉动了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对世界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三是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例如,对持续上涨的油价冲击的影响、对地缘政治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影响,以及SARS、海啸、飓风等突发事件的影响等。

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能力正在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全球房地产市场的迅速降温、利率上升而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使通货膨胀呈现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出现迅速下降的可能性,比2001年恐怖袭击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强。同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收益和全球资源的分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等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此外,国际安全问题不利于人们对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预期。因此,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持续、强劲增长之后,2007年增长将明显放缓的风险加大。但从总体来看,虽然受美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出现放缓迹象,却不会出现衰退,发展仍会较为平稳。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从1988年至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得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地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一至三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10月初落至每桶60美元以下。2006年前八个月,国际市场原油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68.57美元和68.77美元,比上年均价上涨21.1%和21.3%;然而2006年9月现货和期货均价则分别骤降至63.80美元和63.90美元。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近年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来看,到目前为止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要小,但需要关注的是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深化。

二、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热点问题

1.利率全面上升。2006年全球利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英、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是最早进入此轮升息周期者。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基础日益稳固,而通胀率却长期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目标的上限。因此,欧洲央行连续五次加息25个基点至基准利率3.25%。日本央行于2006年3月9日宣布结束实行了五年之久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并于7月14日将基准利率提高到0.25%,结束了零利率政策。

美国经济从2006年4月中旬到6月初仍保持较快扩张,但随后增速减缓,同时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更为重要的是,通胀始终保持在温和可控的状态下和失业持续保持在低位是此轮美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因素,然而,在利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下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目前美国利率调整已经达到前期确定的5%~5.5%的中性目标,在私人投资率持续过低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低增长与通胀风险依旧,使美联储处于困难的决策阶段。过度紧缩有使美国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可能,也会使全球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2.房地产市场降温。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许多国家房地产市场几乎都开始出现下跌。房地产是支撑这些国家经济繁荣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例如美国,其房地产业规模超过两万亿美元,占全国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已成为美国金融、零售和建筑等诸多行业最重要的“晴雨表”。

从2006年二季度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更趋明显。受连续加息的影响,美国长期利率特别是房贷利率逐渐上升,使消费者贷款发放速度下降。在货币政策调控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以使房地产业许多已达到历史高水平的指标下降,挤出其泡沫成分。但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社会财富巨大,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得财富效应增加,是许多国家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实际住房价格下跌也将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增长,而后者正是美国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3.通胀水平依然较高。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逾期上升,是当前对发达经济体未来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之一。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将为2.6%和2.3%,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0.3和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通胀预期上调较大。2006年和2007年美国通胀率预测分别从3.2%和2.5%上调为3.6%和2.9%;欧元区通胀率预测则分别从2.1%和2.2%上调为2.3%和2.4%。

近期,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特别是能源价格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核心CPI依然保持在高位。另一方面,2006年以来,许多国家物价呈上升趋势,从上游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开始向下游消费者价格传导的状态,表明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经济影响已经逐步深化。同时,一些初级产品价格呈指数式上升,也成为推动价格开始向下游传导的重要因素。

第3篇

  一、美、欧、日的经济实力地位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10年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一方面,高失业率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压力。据欧洲的统计,欧洲每年用于失业、贫困人口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开支高达1万亿到2万亿欧元,占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开支拖累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是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强,欧盟的失业人数在减少——从1996年及其之前的约2000万人减少到1997年3月的1,800万人、1998年5月的1,700万人、1999年的1,600万人和2000年1月的1,230万人;欧盟的失业率也在降低——从1996年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降至7.8%和7.3%。

此外,汇率情况也能说明问题。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这既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经济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随着欧元的问世,从长远态势看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欧元比之原本地位最弱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就是比之世界第一货币美元,从长远看也会构成挑战。但欧元诞生两年多,其表现特别是汇率表现,并不如原来预想的那样好。1999年1月1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1.19,而到2000年10月26日,1欧元只能兑换到0.823美元,欧元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比诞生之初大约贬值了30%。

第4篇

2006年以来,针对经济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以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情况,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继续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价格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势头进一步趋好。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一年,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平稳、较快的增长并呈现十大趋势。

一、现实经济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有望增长9.5%左右

从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看,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潜在增长水平是由自然资源、资本积累、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决定的。从决定潜力经济增长的几个因素看,近几年,随着投资的大幅度增加,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快速增长,资本存量的

增长速度由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1.5%提高到12.8%左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接近改革开放以来年均3%的水平,国内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潜在生产能力在10.5%左右,高于改革开放28年来潜在增长率9.5%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2007年,国际国内的环境仍然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首先,虽然国际石油价格继续高位波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世界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左右,低于2005年0.2个百分点,仍高于1990-2006年平均4%的增长速度;世界贸易量增长率达到7%左右,增长势头良好;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并购规模明显扩大,并重点转向控制战略产业和市场;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继续增长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次,我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农村综合改革取得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取得进展,这些改革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次,我国仍处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升级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城镇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自主投资能力提升、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中期内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第四,我国将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控制投资增长,提高消费水平,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2007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以来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9.5%-10%,虽然低于潜在经济水平,但仍处于经济增长周期中的繁荣阶段。新晨

二、社会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物价水平小幅上涨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变化的反映。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变化通常用实际

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差率来反映。2002年以来,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因此我国没有出现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那样的需求拉动型大幅度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生产要素没有在各个部门得到有效均衡的配置,在总体经济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产能过剩的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些部门需求过剩,表现在粮食、自然资源、房地产、服务业价格上升,制造业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但总的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总体价格上涨比较温和,属于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物价上涨。

2007年,我国经济总体上将呈现出潜在生产能力大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格局,总体价格水平不会大幅度回升,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首先,虽然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800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国际粮价稳中趋升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会对市场粮价形成一定支撑,粮食价格会基本稳定。其次,国家将不断完善资源性产品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价格机制,理顺土地、石油、天燃气、煤炭、电力、淡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这会增加其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抬高部分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第三,服务价格仍将是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我

国一些重要的服务价格如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属于政府控制价格或政府指导价格,其价格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第四,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过剩会拉动价格上涨.

第5篇

一、美、欧、日的经济实力地位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10年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2001年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1999年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2000年,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1997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98年为2.8%;1999年为2.3%;2000年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01年,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201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1998年为1.4%,1999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2000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2001年、2002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第6篇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2007年和2008年均将增长4.9%,低于去年5.4%的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2007年和2008年经济增速分别为2.5%和2.7%,均低于去年的3.1%。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7年和2008年经济增速分别为8.8%和8.4%,低于去年的9.4%;拉美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速分别为4.9%和4.2%,低于去年的5.5%;中东地区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速均为5.5%,略低于去年的5.7%;独联体国家今明两年的增速分别为7.0%和6.4%,低于去年的7.7%;非洲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速分别为6.2%和5.8%,高于去年的5.5%。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新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将降至6%,明显低于2006年全球贸易增长8%的水平。2006年全球贸易增长高于7%的预期,是2000年来的第二高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日本和欧洲经济增长强于预期;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增加至创纪录的36%;中国贸易增长速度继续超过所有其它国家。但是,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风险以及较为严重的贸易失衡状况,将对2007年全球经济和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居主要发达国家之首,为3.3%,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强劲,失业率大幅度下降,以及企业获利增长所支撑。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预计降到2.2%,比IMF以前的预测下降了0.7个百分点,2008年可望回升到2.8%。主要原因是受房地产市场疲软不振,以及企业投资减缓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房地产市场降温走缓并趋稳后,2008年美国经济可望重拾增长动力。

近期,对美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歧较大,IMF在维持全球今年经济增长率4.9%不变的基础上将美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从2.9%下调至2.2%,其它一些机构也下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但从整体看,尽管美国的住房市场正在降温,但尚未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油价回落缓解了通胀压力,令经济增长进一步减缓的风险降低;出口增长继续超过进口增长,个人消费支出也在持续增长,但是次级房贷市场问题加剧可能影响经济复苏。因此,总体上看,美国经济目前正以一种“可持续的速度”在增长。

按照IMF预测,欧元区经济2007年和2008年均将增长2.3%,增速低于2006年的2.6%,其主要原因是货币和财政紧缩效应及外部需求下降。尽管德国消费有所降温,但欧元区经济到目前为止仍保持良好形势。2007年英国经济可望增长2.9%,增速超过去年的2.7%,法国经济可望保持去年的增速,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经济增速则可能有所下降,但降幅均低于美国。

由于私人投资增加、企业盈利强劲和出口贸易回升,日本经济2007年和2008年将分别增长2.3%和1.9%,而去年增速为2.2%。日本经济近期的增长前景主要取决于去年第四季度的消费开支反弹能否持续。随着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能力和增加雇工,日本失业率已下降到9年来的最低水平,申请就业成功率则上升到1992年以来的最高点。就业和收入增加有利于消费开支扩大。

去年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央行面临不同的政策挑战。自2006年6月以来,美联储一直保持政策利率不变,以便在经济降温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持续的通胀关注之间寻求平衡。欧洲中央银行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央行继续取消宽松的货币政策。自2006年7月放弃零利率政策以来,日本央行正在渐进地提高政策利率水平。

与2006年相比,各国政府所面临的经济增长前景恶化的风险减弱,从近期看,油价下跌、长期利率回落、房地产市场回稳、通胀压力有所减轻、股市走牛等有利于世界经济增长。而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则有:如果房地产部门恶化导致美国经济急剧减速的风险;金融市场波动提高导致资产下降的风险;随着产出缺口继续缩小,通胀压力转而增加的风险,特别是如果石油价格再次飚升;以及全球失衡无序调整的风险。

从长期看,阻碍支持近年来生产率迅速提高的一些因素会继续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负面作用。支持生产率强劲提高的一系列因素包括:技术进步、金融和贸易交易体系开放、跨境资本流动增加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体系日益灵活和开放。在确保这些支持因素继续存在的同时,需要切实解决可能威胁全球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一些趋势性因素,如人口老龄化、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变暖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保护主义可能会对贸易和投资造成损害。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和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程度,并在增长和收入领域为参与国双方带来好处。因此,主要发达国家应为工作受到近年来贸易和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帮助,如通过更好的教育体制、更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体系,乃至财政支持来减轻经济全球化变化所造成的影响,而不是阻碍变化。

第7篇

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出较好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美出口强劲拯救衰退

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克莱德・克里斯托维茨近日指出,美国经济之所以到目前还未陷入严重衰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仍保持增长,这为美国扩大出口提供了可能。他说:“我们正在经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是世界其他国家在推动美国经济发展。”

在外界一片“衰退来了”的警告声中,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仍增长1.9%,其中主要得益于出口增长强劲。经济学家们预测,今年上半年,外贸给予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个百分点,如果扣除外贸因素,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将会下降0.2%。克里斯托维茨说,正是出口强劲增长“将美国经济从衰退中拯救了出来”。

新兴市场推动世界经济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迅猛发展势头引人注目。数据显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仅增长2.7%,其中美国增长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8%,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增长11.9%和9.3%。正是依靠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劲表现,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5%。2008年尽管发达经济体经济表现更加疲软,但世界经济在新兴市场的推动下仍有望增长4.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次贷危机对发达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之际,新兴市场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这三国去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而且,新兴市场经济体还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力军,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主要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

美国经济学家扎卡里・卡拉贝尔指出,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恶化,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个人消费支出大幅下降,许多企业因此陷入困境,但来自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强劲需求则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比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工业巨头,在美国本土市场的亏损不断增加,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却相当不错。

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同样给一些欠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世界银行负责非洲事务的副行长奥比娅杰莉・埃泽奎西利认为,非洲经济在不利的环境下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投资,这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了经济、改善了民生,而非洲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则为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在变化中也面临挑战。首先,随着一些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困境,保护主义出现抬头趋势。其次,美国次贷危机仍在持续,不仅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也给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冲击。第三,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如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也是各方面临的重大挑战。(摘自2008年8月27日《钱江晚报》)

第8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格局;美国金融危机;经济发展;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9)01-0046-06

2008年9月开始,折磨美国经济已近两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终于演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并进而影响世界其他国家和经济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那么这场危机将如何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呢?

一、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

虽然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已数月,对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全面的冲击,但是,这一切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并不大,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与一年前一样,仍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总量、科技实力(通过人均GDP水平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反应)和国际经济关系三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后是发展中大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中国无论是人口和国土面积还是增长潜力和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总量都显示着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殊性:印度则以人口和发展速度引人注目:而俄罗斯和巴西占有人均资源量的优势。其他的经济体或者由于人口或者由于面积、经济总量与前述各国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如表1所示,以汇率法计算的人均GDP中,墨西哥2008年的人均GDP是美国的22.8%,俄罗斯是美国的26.7%,这与2007年的21.2%、19.8%并无质的区别。GDP最高的中国占美国GDP的百分比分别是2008年29.5%和2007年的23.8%,同样没有质的变化。因此,在2008年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仍主要扮演跟随者或追赶者角色。

考虑到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了非常强烈的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声音,也可以说,美国对国际经济关系的主导作用削弱了,但考察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和国际经济调整的方向,我们看到美国对国际经济仍然有着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主要原因在于:跟随者在跟随的过程中既没有意愿改变自己快速追赶的身份(因为这个身份在目前看来仍然是改善自己境况成本较低的一种),也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得更大的利益(因为实力不够)。欧盟诸国虽然有意愿想弄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但作为一个国家联盟而非单一国家,其行动的一致性显然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欧盟自身的问题比美国更多,同样没有实力真正去改变国际经济秩序。比之欧盟,日本的整体实力就更差一些。再加上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谁也回避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程度不同,而越是融入程度高的国家,如欧盟和日本所感受到的冲击力也就会越接近危机的起源国。

二、对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的几点判断

只有对世界经济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个基本的判断,才能分析其对不同经济体冲击的力量和延续的时间,进而讨论各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回归稳定发展前所受的不同影响。

(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几点基本判断

1.危机的成因。一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美联储运用货币工具不当、监管缺失,再加上人们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不足、心中无数导致的。由于货币供给政策运用不当。导致了市场长期处于流动性过剩的状态,于是过剩的流动性盲目寻求增值,积累了巨大的风险。由于监管不足,导致了“三无”人员(无固定收入来源,无固定资产,无良好的信用记录)也能得到大笔的贷款,于是祸根深埋。由于监管不足再加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不足,导致了次贷也能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变成优质资产,而且这些资产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由谁持有,于是信用丧失。这样,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问题便演变成了危机。

这只是表面或直接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主观价值量对客观价值量偏离带来的能量积累已经达到能够引发危机的程度了。一方面,美国需要消耗(而且这种消耗速度还在不断增加)大量的财富在国内和国际上完成其客观和主观都有需要的目标。在国际上,美国要打赢反恐战争,要完成单边主义赋予的一切内容都需要大量的开支;在国内,美国也需要满足美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比如住更大的房子,拥有更好的游戏软件等。另一方面,美国却无法增加创造财富的速度。从劳动力、资源、技术发展等方面看,美国在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财富的创造速度只能保持低速。两方面叠加的结果必然是客观价值量的不断减少。于是为了维持大国的里子和面子,美国只好通过制度创新的办法,通过眼花缭乱的金融手段向别国、向未来去借。其结果是每一单位的客观价值所对应的主观价值越来越大。当这种偏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危机的能量从它所能找到的最薄弱的环节宣泄出来,形成了危机。

2.危机的发展。基于对前述危机形成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功能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美国金融危机也是世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既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可以把危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虚拟经济领域爆发并祸及实体经济领域。第二个阶段是虚拟经济领域实现稳定但实体经济的危机继续发展。前者主要通过消灭主观价值量来实现其向客观价值的回归。后者则主要通过破坏客观价值(包括对应的主观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客观价值载体的重新配置。

在危机的第一个阶段。首先是美国虚拟经济领域的大混乱,然后是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其他国家虚拟经济领域受到冲击,或者遭遇震撼,或者也跟着混乱甚至崩溃,同时与美国虚拟经济联系最紧密的那些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实体经济部门也受到冲击,原来比较健康的企业感受困难,原来不太健康的企业处境艰难甚至开始倒闭。在这个阶段中,首先是美国,其次是世界其他国家都会基于危机表面原因而推出大量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试图理清混乱了的虚拟市场,阻止其向实体经济的蔓延。这些政策有的会有一些效果,更多的不过是干扰了危机发展的进程而已。

在危机的第二阶段,由于第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先是美国然后是其他大国新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建立起来了,于是虚拟经济开始稳定下来。但是,由于前一阶段的破坏带来的企业破产、大量失业,使得实体经济也已经混乱不堪。重新理顺实体经济的过程将是一个更多企业破产,更多人失业直至新的稳定的过程。

要完成这两个阶段。世界经济重新回归正常发展大约要到2012年。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各大经济体的影响

表2所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初对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所做的预测。对比

本文作者在2007年所作的相关研究,这个预期一方面低估了美国受次贷危机冲击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把危机局限在美国范围之内做出的。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在没有危机冲击情况下,各主要经济体的正常发展预期。在危机全面发生后,IMF于2008年11月份对2008和2009年的预期做了全面修正。这个修正反映在表3中,其对2008年的评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但对2009年的评估笔者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基于前面对危机发展的总体判断,结合后面对各国实际的分析,表4给出了直至2012年,对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预期。

1.美国。美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确定其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尤为重要。根据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的统计,“二战”以来,美国曾经10次陷入经济衰退。过去10次衰退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0个月,其中最严重的两次衰退分别发生在1973至1975年以及1981到1982年,这两次衰退分别延续了16个月。同时根据该局的研究。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就已经进入衰退。似乎美国经济顶多到2009年3月就能进入复苏。但是,我认为,直到目前美国金融市场中爆发出的问题还主要是源于房贷的金融衍生产品,随着经济的下滑和失业的增加,基于信用卡、车贷、学生信贷等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可能出现问题,还会对金融市场形成新一波冲击。无论这个冲击是大还是小,只要没有过去,信用的重建就难以实现,危机的第一阶段就不会结束。综合各种信息,这个期限大致应该在2009年的夏天。只有第一阶段结束了,再经历10个月左右的衰退,复苏才会到来,而且复苏的速度不会太快。如果这个估计成立的话,美国经济的复苏会是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据此,表4预期了美国2008~2011年的经济增长。

2.欧盟和日本。欧盟的长期经济基本面甚至不如美国。我们看到,其老龄化发展迅速,劳动力质和量的增长基本停滞;由于科技发展水平低于美国而难以获得技术领先的垄断利润:以福利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对创新的抑制导致创新匮乏。同时,欧洲的资产泡沫和监管缺乏一点不亚于美国,欧美的长期同盟关系和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把欧洲和美国的金融牢牢地绑在了一起。所以,欧洲所受的冲击不仅有来自于美国的,而且还有自身被美国金融危机带出来的大量问题。欧盟已经在美国之后陷入全面的衰退,而且复苏的时间将在美国之后,它的衰退至少要持续到2010年的第三季度,之后的复苏速度也会略慢于美国。因此,欧盟2010年全年的经济增长不会是正的,2011年的经济增长也不会太快。

同欧盟一样,日本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也不如美国,其老龄化问题甚至比欧盟更严重。劳动力的总量在下降,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不可能很快,虽然技术创新能力强于欧盟,但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同样无法超越美国。但同欧盟不同的是,日本由于泡沫经济崩溃的教训,在金融领域的问题比之欧美要小一些:日本地处当代世界经济最活跃的东亚区,如果这个区域复苏比较快的话日本也会得近水之利。因此,日本经济的衰退会是发达国家中最轻的,并且会和美国同步复苏,但复苏期的增速则会低于美国。

3.巴西、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对于巴西来说,发达经济的衰退带来的效应是两方面,有利的方面是发达经济为了应对危机大举降息,这极大降低了巴西的债务成本:不利的是流动性的急剧下降不利于其借新债。而世界经济增速大幅度下降引起的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降对巴西的影响则是单方面的,即严重影响了巴西经济的扩张。更严重的是,如果巴西的经济增速下降的幅度足够大的话还有可能导致社会紧张,甚至干扰经济秩序,加深危机的程度。因此,2009年巴西经济会随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而放缓,2010年如果不恶化的话,则会是新一轮增长的起点和本轮下降的底部。

与巴西不同,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打击对印度是利大于弊。虽然印度也出口大量矿产品,但进口金额更大的能源和原材料。金融危机和发达经济衰退对印度经济则是弊大于利,首先是外需不振了,其次是资本外流。因此,印度经济的减速成为必然。糟糕之处在于,世界经济的问题加剧了世界各种矛盾的深化,而印度在国内国际本来就有许多处于爆发边缘的矛盾,在当前的情况下更是随时可能爆发。任何一个矛盾的爆发所引起的事件都可能使人们对印度进一步失去信心。而加深外部冲击的影响。孟买恐怖袭击就是一个典型,估计至少使2009年印度经济成长速度降低1个百分点。当然,印度经济的基本面总体上较好,因此恢复起来也会比较快。印度会在2010年上半年重新开始加速。但由于欧盟经济还在继续衰退中,这种加速会比较缓慢。2011起则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正常化。

国际原油价格在2008年下半年的暴跌对俄罗斯2008年经济增长的冲击是巨大的。由于预期2009年原油的均价将比2008年大幅下跌。因此2009年对俄罗斯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方面资本项目可能因为资本对油价下跌后俄罗斯经济发展前景的怀疑而出现巨额逆差,另一方面油价下跌将极大影响俄罗斯经常性项目的盈余,甚至于也出现巨大逆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2009年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大幅度下降。我们估计资源价格会在2010年实现对2009年的相对稳定,不会有向上的突破,但俄罗斯经济已经适应资源价格的不振。经济增速不会再大幅度下降。到了2011年,资源价格会由于世界经济开始重入正轨而稳定上升,俄经济开始较好上升。

由于墨西哥是美国的近邻又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因此其经济变化与美国比较同步。这次危机对墨西哥主要的影响在于全面打击了美国经济而间接影响了墨西哥出口、资金汇入和旅游业。

4.中国。在各大经济体中,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最好的。首先,就人力资源看,中国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会维持到2020年左右,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则将维持到2035年以后。其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07年人均GDP才2500美元,这意味着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的余地还非常大。再次,从制度创新方面看,中国也还有很大的余地,进一步的开放和改革将继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因此,由于本次金融危机首先挤爆了金融泡沫,进而加速了资源类商品泡沫的崩溃,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实际上是有好处的。但是,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也是显见的。虽然中国的直接损失与其经济规模比起来确实不大,然而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很大,发达经济体衰退和世界经济减速带来的外需增长失速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好在中国过去数年积累了大量的盈余,如果这些盈余使用得当的话,足以通过扩大内需弥补未来外需增长的不足。仅中国中央政府推出的4万亿投资就足以弥补明后年外需增速从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减速。只要成功实施中国在2008年12月15日之前已经计划的刺激措施就足以保证中国经济2009年8%以上的经济增

长。如果中国地方政府进一步介入的话,经济增长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本轮周期的底不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就在2009年的第一季度的某个月份。当然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将继续下行。中国经济触底后的上升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在2010年开始复苏,中国这一年度的经济增长会略高于2009年。到了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则会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回升到2008年的增长速度,开始新一轮高涨。

三、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格局

根据表4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未来几年增长状况的预测,以表1中列出的当前(2008年)各主要经济体的GDP为基数,算出表6第4行,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各主要经济体的GDP。根据表5确定的2012年偏离率算出表6的第2行,2012年各主要经济体的GDP。再根据除欧盟以外当时各国的人口,可以得出表5的第3和第5行,当时各国的人均数。根据表6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从总量上看,世界经济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选取的这些经济体中,中、印、巴、墨、俄构成的发展中集体与美、欧、日构成的发达国家集体GDP的比值,2008年是26%,2012年是34%。这确实意味着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了。甚至2012年中国以汇率法计算的GDP也超越了日本,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进入了世界经济三强。但中国的经济总量还不过是欧盟或美国总量的约40%。

从人均上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仍然不会有太大的发言权。中国的人均GDP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只有日本的约九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就是与除印度外的其他大经济体比较,也大约只有这些经济体人均数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这意味着,虽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会增大,但仍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向型政策。

在发达国家内部,力量对比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由于危机把欧盟经济发展的长期基本面不好这一劣势进一步暴露出来,欧盟的相对经济地位只会进一步下降。所以,其试图重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并不会成功。以日本在危机后的经济地位,它在世界经济中也不可能发挥比现在更大的作用。

因此。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本次危机后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会进一步提升,但即使到危机的冲击力消失、世界经济发展回复到正常轨道上来的2012年,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四、几点政策建议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先度过危机期。当然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长远,多做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战略部署。

(一)关于危机应对

第一,要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周期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客观的经济规律。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和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不是宏观管理者能够改变的。因此,不要试图为了逆转经济走向而过度使用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宏观经济管理者所能做的是缓和危机的冲击,尽可能减少危机对本国经济和人民的不可恢复的伤害。

第二,该坚持的要继续坚持。不能因为应对危机就把本来要做和应该做的工作停顿下来。比如,与其为了保出口提高补贴还不如把这部分钱平均分给中国老百姓,以内需弥补外需。又比如本来应该推出的制度创新,一些因为这些年经济环境较好而忽略了的,要捡起来坚持做下去;一些已经在做并为实践证明是有益的,不要因为出现了外部冲击就放弃了。

第三,该放弃的要坚决放弃。有些做法从理论上看是合理的,但经过实践发现是不合时宜的要先搁置起来。有些做法本来就不合理,因为种种原因做了,应该乘此危机关头将其抛弃。

(二)关于长期战略部署

第一,要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避免承担超越自己能力的国际义务,更要防止把发展中大国的国际义务规则化的倾向。

第二,要抓住机会走出去。我国要实现长期发展,除非把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减少到美国现在的水平以下,否则的话只能依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危机给了我们全面布局世界资源、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的机会,我们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坚决抓住。这个资源主要包括能源(油气、煤、核)、矿产、重大装备及技术和技术精英。对于虚拟资产及其操作人才的引进。则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发展程度的限制要慎重对待。

第9篇

世界经济的增长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密不可分。二战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而且自80年代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2倍,世界经济的融合加速进行。WTO的正式启动运转、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全面实施以及各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不仅为世界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也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世界贸易全面、持续增长。

全球货物贸易高速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摆脱了90年代最初几年的不景气状况,世界贸易在1994年强劲增长,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达到10%,开创了7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基础上,1995年世界贸易获得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1996年受西欧和北美需求下降、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放慢的影响,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回落到5.5%。1997年在北美和拉美旺盛的需求和西欧经济复苏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增长又形成近20年来的第二个高峰,增长率达到10.5%。1998年受亚洲地区贸易收缩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慢到3.5%。预计1999年世界贸易将保持或略高于上一年的增长水平。1996年全球商品贸易出口额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已达5.225万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日渐提升,发展速度最快。以半导体集成电路、电脑、光纤、通讯卫星等为物质基础的信息革命,克服了经济活动的时空障碍,引起了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和知识作为信息时代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已成为创造价值和取得财富的源泉。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增长。据GATT/WTO的统计,作为信息技术产品代表的“办公和电讯设备”类商品自80年代至今一路领先,在各类商品中增速最快:1980年-1985年平均增长9%,1985年-1990年平均增长18%,1990年-1994年年均增长12%,其中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2%和26%。目前全球每年信息技术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约为6000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信息技术产品现已替代了纺织、化工,汽车、农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日益下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技术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各国取消关税、降低信息产品成本的要求,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将以此为契机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二,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正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有关绿色产品在新开发产品中的比重从80年代中期的6.5%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正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环保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热点;绿色产品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正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决定世界贸易实绩和格调中的重要性增强。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大体占1/4左右。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在推动全球贸易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贸易量来看,90年代以来。亚洲及拉美的增长水年都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亚洲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中心。据WTO统计,近年在进出口两方面增长都很快的国家有:阿根廷、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崛起不仅使世界贸易格局改观,也必将影响国际格局。

世界服务贸易急速扩大

尽管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但服务贸易则有了长足发展。由于信息与电讯业的进步,加上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各国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TO统计,1990年-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7%,通常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货物贸易。l992年世界服务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达1129o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已从80年代初的15%提高到目前的20%,这还是在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尚不够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世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衡量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绝对优势。除香港进入服务贸易10大出口国(地区)之列外,世界服务贸易的10大出口国、进口国均为发达国家。1998年10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进口国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进口额的58%和57.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看服务业滞后,缺乏国际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加快,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加强(见表1)。

第10篇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提出经济上的“保增长”,又会如何呢?有一组明显的数据可以说明,放弃了“保增长”,我国每年新出生的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人口的温饱问题将得不到解决。如果我们不“保增长”,任由经济增长下行,那么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将会大打折扣。

近几年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左右,即每年新增人口平均1500万左右。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人口增长1%,则需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

近期三度降息意在“保增长”

10月30日,我国央行做出了在两个月内3次下调利率的举措,其政策力度之强历史罕见。从降息的频率与力度来看,这也在向市场与社会传递积极的信号,即我国保经济增长的意愿和决心非常明确。

从国际背景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减速甚至出现衰退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首选。我国进入降息期的策略是主动和正确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防止经济减速。

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教授所强调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出当前通胀压力正有所缓解,同时中国经济正面临下滑风险,这就需要出台更多调控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老龄化”和就业压力让“保增长”成必然

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根据有关人口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即4亿左右。其中70岁至79岁的“中老年”人口将近2亿,80及80岁以上的“老老年”人口也将达5000万。如此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数量无疑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国每年用于养老等方面的资金在经济总量中也是占有一定分量的。如果经济不增长了,国家用于养老的专项资金也势必不会有大幅增长。在这种状况下,日趋严重的老龄化人口结构将对人们现有的生活水平造成极大的压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增长速度和失业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越高,社会需求越大,新的投资和工程就会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经济增长速度趋慢甚至负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就少,会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我国“十一五”期间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新增就业压力大。近几年来,全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人,加上城市中接纳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我国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将近2000万人。在这样的就业压力下,要降低失业率,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只有靠经济增长来拉动。这样看来,“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城市化、保发展以及保稳定。

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保增长”

国家提出“保增长”是有其深刻背景的,原因就在于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在去年,全球经济稳定,我国出口需求强劲;国际油价还没有像目前这样达到历史的高位,对我国产生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大。因此,在当时情况下,我国以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的代价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但在目前的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变化下,如果还采取紧缩政策,势必重创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会积累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如果现在经济增长忽然减速,那么以前积攒的各种矛盾也将随时涌出。从目前形势看,先保经济增长是我国最为稳妥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

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小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快慢,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需的时间长短。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何海峰透露,“保增长”是政府从经济稳定和关注民生的角度来讲要稳住经济增长速度,不能让其降下来。

“保增长”呼唤新思路

在国内一些专家看来,外需的下降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毕竟,无论我们如何鼓励出口,都可能只是制造新的过剩产能,而不能实质性地推动经济的增长。

因此,当前,我们的“保增长”应该主要致力于保内需,通过消费增长来带动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然后再消费,再投资,从而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循环态势。这样的观点经过国内专家们的评论,几乎已无可指摘。但是,“保增长”的新思路到底在哪里?新思路的突破点究竟隐藏在何处?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介绍,“我们必须本着如何保证未来30年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完成从一个落后的经济变成一个富强的经济的历史过程。”

不久前举行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要看到,经济增长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经提了很多年了,经济如果能在增长的同时保证可持续发展,那将是所有人都乐见其成效的。

第11篇

汇丰银行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9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降至49.4,低于上月终值49.9,在8月短暂反弹后再次回落。而且如果9月终值不出现大的变化,汇丰制造业PMI就已连续三个月处于荣枯分水岭线50下方。另外,9月制造业产出指数初值也从8月份的50.2下降至49.2,这是该指数在公布预览值以来首次位于50以下。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评论表示“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预览数9月的回落与之前的情形类似。对于经济可能硬着陆的担忧是没有依据的。外部需求仅略有放缓,官方公布的贸易数据显示出口增长仍然强劲。由于中国经济对净出口的依赖有所减弱,今年上半年净出口对GDP贡献率接近零,因而即便出口大幅下滑,国内需求仍足够支持8.5%至9%左右的GDP增速。”

不过作为先行指标,PMI回落更让人关注的是――它可能预示未来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PMI的下调与经济的走势是一致的。目前,我国还处在经济增长减速的趋势当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也表示,PMI的下降和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大势的恶化有关,它标志着国内经济增速的重新回落。但是他强调,这种二次回落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二次探底,只是增长速度再度放缓。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表示:“PMI指数下降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的征兆,与国内外发展大势一致,希望宏观调控政策有所警惕。”

警惕:多项指标出现减速

其实不只是刚的PMI预览值,实际上除了1日公布的8月PMI数据,9月公布的几乎所有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指标都难言乐观。国家统计局表示,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增幅比7月份下降了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比7月下降0.2个百分点;1至8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5.0%,比7月下降0.4个百分点。10日中国海关公布:月度贸易顺差为177.5亿美元,较上月回落137.4亿美元。

随后在15日,国家能源局的用电量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与上月相比出现同比增幅的大幅下滑,从7月的11.81%下滑到9.1%左右。有分析人士表示,工业增长速度同比下降是用电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样在15日,人民银行了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企业家问卷调查综述和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从结果来看,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比上季回落2.1个百分点;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和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较上季分别下降3和2.5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较上季下降5.6个百分点;全国50个城市的2万户城镇储户的当期收入感受指数较上季回落1.8个百分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较上季回落1个百分点。

国企利润也在下降。财政部19日公布数据显示,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和应交税费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降幅分别为10.5%和1.1%。

还有高速公路的车流量。中金公司报告表示,上市公司车流量数据更能反映实体经济的真实情况,车流量同比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存在一定相关性,车流量增速一般领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一个月,由此预示着工业增加值在未来一段时间也将呈现下滑趋势。赣粤高速披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8月份车辆通行服务收入2.3亿元,环比下降4.4%,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7.35%;2011年1至8月份车辆通行服务收入18.7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36%。

国际铜价近期的回落同样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减速。伦铜19日跌至每吨8400美元,突破了每吨8500美元至10000美元的年内交易区间。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孔庆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中国消费的铜占世界产量的40%,由于中国的宏观经济依然存在下行风险,中国需求的支撑力度减弱是铜价走软的重要原因。

环境:外部波动冲击国内

展望未来的中国经济走势,近来世界经济形势的波动更让人担忧,尤其是愈演愈烈的欧债问题。

《经济学人》首席经济学家RobinBew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欧洲债务危机将严重的冲击中国。因为“经济不景气必然导致欧盟国家在中国进口数额减少,对华投资减少,而出口和投资的减少又肯定会使得中国在相关领域经济发展减缓。”更大的问题是,RobinBew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如果只是试图通过救助解决,对于欧盟国家来说今后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欧元区瓦解,另一种是债务蔓延到欧元区的其它国家。

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左小蕾同样认为,现行政策解决不了欧元区国家的债务问题。她说,现在的救助机制就是把资金分批给这些出问题的国家,同时要求这些国家缩减财政开支。但是国民反对缩减福利,结果财政开支就降不下来,国家财政就缺少盈余,债务就继续上升,形成恶性循环。左小蕾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已触到二次探底的边缘。虽然美国、欧洲、日本目前都还是正增长,但是一旦美国或欧洲在应对目前形势中出现问题,就可能会重新导致全球经济进入衰退。

如果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那对中国的冲击将很大。“当前中国的贸易、投资都是融入世界一体化当中的,如果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济都是非常糟糕,中国不可能受益,到时经济可能会出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增长速度快速下滑的状况。”RobinBew说。

实际上现在市场已经普遍认为第四季度中国的出口将面临考验。作为先行指标,8月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自2009年5月份以来的首次回落到50以内。在9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中,新出口订单指数更是加速萎缩。

预期:四季度可能继续减速

鉴于当前国内经济指标缺乏亮点,国际经济形势又剧烈波动,国内市场普遍预期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国际上的经济形式有很大关系,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很大,很难实现率先复苏。”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他表示,中国经济现在还处于一个复苏的阶段,经济的发展有时候不仅仅靠客观因素,还依赖主观的市场预期和社会政策的积极程度。但是,过分的唱衰我国经济实际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的。这个时候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承担起稳定经济发展的责任。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刘霞辉也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是平稳中略有回落的局面。”不过刘霞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绝对数字来看,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很・陕的。中国经济存在着很强的内生增长动力,只要货币政策不进一步紧缩投资就会加速增长。尽管下半年外部经济形势不太明朗,但是全年增长速度也不会低于9%。基于四季度经济将继续放缓但幅度有限的判断,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建议政府稳住货币政策,同时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目前经济增速不高,资产价格基本稳住,物价上涨的压力也将不断减轻。而且当前市场上的流动性实际上已经很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再收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大大降低。

第12篇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及特点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

次贷危机持续已经近两年,但至今仍在继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力还贷或放弃还贷的数量仍在增加。2008年6月,美国国内抵押品赎回权丧失案数量达25.2万件,比去年同期上升53%,平均每502户居民就有一户房产被收回。二是中小银行破产倒闭仍在持续。2007年,有3家美国中小型银行受累于次贷危机而被迫倒闭,而2008年1-7月,美国就有7家银行破产。在美国大约8500家银行中,2008年第一季度有90家银行出现在“有问题机构”名单上。三是美国负资产家庭继续增多。不仅银行业面临危机,随着房价的持续走低,许多家庭进入负资产状态,这种负资产危机直接侵蚀到银行业的优级贷款。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信用卡领域,美国最大存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的2008年第二财季报告就显示,该行信用卡部门出现了1.75亿美元的亏损。四是两家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机。为避免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2008年7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一项救市议案。议案批准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向陷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的房主提供总额3000亿美元转按揭贷款担保。议案还授权美国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机构股票,以及购买两家抵押贷款,以避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房贷机构破产。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一般经历3-4年的调整期。本次危机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房地产市场调整时间的长短、美联储2008年至2010年间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国是否能够在危机过后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鉴于美国经济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以及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

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当前的次贷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影响具有世界性。它在美国爆发,并且通过各类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决定了此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将超过发生在东亚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二是危机传导更加复杂。次贷危机起始于信贷危机,由于高度证券化,进一步导致金融危机,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进一步升级为经济危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资本市场都是传导金融危机的重要形式。三是表现形式相对温和。和其他金融危机不同,美国次贷危机并没有表现出剧烈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它更多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四是发生时期正处于美国和世界经济调整和动荡阶段。2006年美国和世界经济达到周期性波峰后,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出现较大动荡,美元持续贬值、国际石油等原材料和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次贷危机的发生,则加速了美国和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和衰退周期的历史进程。

二、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传导机制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有两种影响途径:一是直接影响,即次级债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无论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传导途径。

(一)需求传导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次贷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这是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如果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会进一步下降。

(二)汇率传导

与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次贷危机并没有导致美元爆跌,但却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为应对次贷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这与中国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了矛盾,即美元利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利率不断提高,使得人民币利率大大高于美元利率,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从而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对于目前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而言,价格优势仍然是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侵蚀始终是一大威胁。

(三)价格传导

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输入型通膨使得2007年中国CPI指数上涨达4.8%,是199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2008年前6个月CPI上涨均在7%左右。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出口高度关联。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口制造业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四)贸易政策传导

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08年1-2月减少的工作岗位共计15.2万个,远高于之前8.5万个的预期,失业率从4.8%激增至5.1%,创下自2005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以中美巨额贸易顺差为由,压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浪潮还未消去的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又必然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前者主要由美国政府主导,以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为主要手段,而后者将以美国企业为主导,将利用形形的贸易保护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因此,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未来趋势判断

最近一年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十分复杂。但理论分析和大多数专家判断,美国次贷危机必然会对中国出口产生持续的较大负面影响。为此,本文通过2008年1-6月的最新数据,对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做简要分析,并进一步对这一影响的未来趋势做初步判断。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1、对美出口金额大幅下降

2008年1-6月,中国对美出口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8.8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2007年同期对美出口增长速度。但从出口数量看,2008年1-6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6.62%,远远高于全国8.84%的水平。可见,2008前半年,我国对美出口数量的增长大大高于出口金额的增长,这可从次贷危机发生后,尤其是美元大幅贬值,使得美国国民财富收缩,增加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减少了对高档次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使得中国对美在价值较低的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出口增长较快,而价值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出口增长动力不足。

2、全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开始减速,2008年1-6月延续了这种趋势。从出口金额看,2008年1-6月比上年同期增长21.87%,虽然比2007年同期27.55%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仍与2007年全年20.39%的增长速度持平。随着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预计中国2008年的出口增长速度将回落到15%-20%的水平。从出口数量看,2008年1-6月,中国比上年同期增长8.44%,也明显低于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长速度。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很多,次贷危机产生的综合效应,导致外部市场需求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3、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增长仍然强劲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相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增长仍然十分强劲。2008年1-6月,中国对拉美、非洲出口金额增长都在40%以上,远远高于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金额增长速度。但对大洋洲的出口增长也保持了30%的较高速度,而对亚洲的出口增长21.12%,与全国出口总体增长速度持平。

从出口数量的增长看,除北美地区以外,中国对其他各大区域的出口数量增长都低于出口金额的增长,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在增加,这种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内贸易政策调整的预期,即加快外贸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与效益,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对美国的出口数量增长却超过了出口金额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国民财富下降,使得对中国低价值产品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相对增多所致。

(二)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未来趋势判断

虽然影响中国出口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政策和环境变化的因素,但在对其他地区出口增速回落并不明显,甚至仍然强劲的情况下,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表明次贷危机的确对中国出口构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与国内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产生“叠加效应”后,中国出口未来增长前景令人担忧。另外,随着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而对欧盟和大洋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出口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却出现了强劲增长态势。但未来如果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扩散,导致其他地区经济和金融动荡,将会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四、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建议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还在不断发展,必须密切关注最新进展,充分认识此次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严重性,结合国内经济贸易发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之一: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防止次贷危机向中国过度传导

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而不断调低利率,美元汇率持续贬值,已经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发展。为此,必须加强世界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世界经济大国要担负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构建世界或区域性的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合作机制。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政策应充分考虑世界经济的承受能力,加强与欧盟、日本经济政策协作,防止危机进一步扩大或恶化。对中国来说,可考虑充分利用中美高层对话机制,将次贷危机作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就利率、汇率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敦促美国肩负起稳定世界经济和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责任。

(二)建议之二: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自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到2008年7月25日,人民币累计对美元升值达18%。这很大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压力,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无法消化汇率的升值幅度,加之原材料价格及人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信贷紧缩等因素,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弱,从近期看,美元贬值还将持续。然而,从目前的情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与其他国内政策叠加后,出口企业已经很难承受。为此,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

(三)建议之三:高度重视美方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有效化解中美贸易摩擦,防止次贷危机的贸易政策传导

次贷危机引发的综合效应使得经济增长下滑、国内消费不振,企业投资减少、利润下降,这必然会反映到美国的贸易政策上,即美国的贸易政策会在利益集团的游说下趋紧,甚至出现比较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对此,中国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2007年,美国对中美贸易采取了很多行动,开征中国铜版纸反补贴税,将知识产权保护争议提交WTO,以及美国国议员提交逼迫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否则就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提案等等。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加之国外出口商的竞争,美国企业的经营将更加困难,这很有可能会激起一股新的贸易保护浪潮,以转嫁国内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可以预见,美国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美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美国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家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

(四)建议之四: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转换美国市场的进口需求

中国出口高度依赖美、欧的风险早已存在,当前的次贷危机使这一风险变为了现实,这使我国加大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力度显得尤为紧迫。从目前来看,中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加快,这是我国过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也增强了进一步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信心。结合十七大提出的自由贸易战略,我们认为,当前加大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是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拓展出口市场渠道的重要手段。2008年前半年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