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现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

时间:2023-07-19 17:3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现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现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调控;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双赢

2010年经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房价上涨趋势更加明显,房地产变成了制约国民生产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加强房地产调控,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2010年以来,国家以“保证自住性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和房地产市场的平衡发展”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预期目标,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一、加强房地产调控显成效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朝着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房价格同比涨幅回落,商品住房成交量同比下降14.9%,而自住性购房成为主流,不少项目首次购房比重达到70%。以四川省为例,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3.69%,交易量呈明显回落趋势。这些说明在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投资、投机性的购房需求得到抑制,部分城市房价已经有所松动。

二、房地产调控仍然面临的困难

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对一国GDP增长的贡献度日益提高,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但是,住房关乎人民的生活尊严与质量,房地产更应发挥改善民生的作用,支柱产业不能成为不调控的理由。房地产业身兼投资与消费两种身份,楼市调控面临经济与民生的双重考验。

1.房地产需求与房地产供给之间矛盾重重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快速城市化为城市带来大量的新增人口,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可以估计,城市化的进程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下去,中国将进入城市化率40%到60%的加速扩张阶段。在这一时期,商品住宅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将推动房地产业继续发展。因此,在排除了非市场因素如房屋质量提高、成本增加、周围设施环境改善等方面外,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限供给和庞大需求之间的差距。

2.土地财政模式

“土地财政”依然是一些地方政府增收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国土地对于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地方政府成为了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之一,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售(即地租的货币化)积极参与房地产商品价值的形成,有的地区地租价格占房地产价格的50%以上。政府利益与房价涨跌休戚相关,因此房价下跌预期可能导致房市成交量剧烈下降,从而影响当地的总体经济增长。因此,许多地方政府迟迟不肯出台配合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细则,仍然在观望。

3.房地产投资与投机行为依然活跃

目前,中国的投资渠道不多,商品房投资成为比利息收人高而相对风险小的最佳投资选择。从静态收益率看,由于租房人口的高比例,使租房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失衡,中国的主要城市的租金收益率达到7%左右,远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从动态看,2001年以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都在上涨,使房地产投资产生了较大的盈利机会。从国际看,境外热钱的流入对推动房价上涨也不可忽视。境外资本瞄准赚取人民币升值、房价上涨等超值收益,跃跃欲试。

三、建议采取的措施

人民群众需要政府抑制高房价,消除焦虑和不安,经济发展也需要防止金融等领域不断积累的风险。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的背后,就是对民生诉求的回应,也是着眼于经济全局的考量,因此加强房地产调控,就是要寻找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的平衡点,取得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双赢。

1.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2008年以后,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但是仍然存在保障性住房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在供应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因此,政府应切实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供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有效地遏制商品房价格,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同时也能保证改善民生的要求。

2.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土地管理的监控职能

严厉遏制土地市场中的政府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政府行为的自我约束,土地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同时加强土地管理的监控工作,防止区域性的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非正常上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3.支持自住性需求,继续打击投资、投机行为

一方面要保证居民合理的自住性需求,把信贷、税收方面已经明确的支持性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好税收和信贷政策调节作用,加大住房需求调节力度,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另一方面继续严厉打击投资、投机性需求,打消其通过房地产投资实现财富快速增值的目的。同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证居民的合理投资需求得到满足。

4.加快推进房产税试点

对个人所有的住房征收房产税,既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也利于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同时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因此,要继续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

总而言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其根本目的是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最终逐步走上平稳、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调控房地产既可以发挥住房建设对国民经济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作用,也可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改善民生的居住需求, 所以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巩固房地产调控的成果,取得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双赢。

参考文献:

第2篇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类为保护“唯一的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家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在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人类家园方面却能达成高度的共识。这是因为,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牢固树立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最初来自胚胎学,代表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竞争的加剧,科技作用的迅速增长,发展一词作为经济增长的代名词越来越得到普遍使用。今天,发展的概念已具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内涵。而发展观则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人类发展观的演变,而发展观的转变与深化,则是生产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不断提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的全新的发展观,是在发展观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之一,深刻理解其内涵,对于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从70年代以后关于经济增长的辩论中逐渐萌发和形成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历经4年研究和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中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进一步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不是在一般意义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强调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他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它的目标是不仅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而且还要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保护生态资源,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不再把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中可以看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二、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

当前,全球环境保护正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一批影响全球环境并关系整个人类今后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持久性有机污染、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二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消费猛增,出现资源大量消耗、废物大量产生、资源紧缺的局面,突出表现在能源、水和一些不可更新的资源上。据来自95个国家1300多名研究人员历时4年完成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全球60%以上的生态系统资源没有被可持续地利用。1945年以来将土地变为耕地的面积几乎等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总和。1985年以后,复合氮化肥的使用更加加剧了土壤环境的恶化。地球上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15个生态系统当中只有4个环境有所改善,其中,渔业和淡水已难以承受人类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2003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此外,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1/5,土地资源不到1/3,已出现全面紧缺的势头。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剧了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不堪重负。

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几年来,我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环境保护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东辽河水污染严重状况好转,扰民噪声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素养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还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加之环境容量小,我市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对四平市人民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市区大气污染仍较严重,大气环境质量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要达到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耕地人均占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0.5%;由于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理化性状变坏,土壤中残留毒量较大。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森林的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矿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发展是第一要务。我市既是老工业基地,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市经济发展也曾有过辉煌时期,被人们誉为东北的“小上海”。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与其他老工业基地一样,体制上的弊病逐渐显露,并日益突出,加之煤炭资源的枯竭,以煤炭开采业等一批主导产业逐步衰退,全市经济下滑,落在了全省的后面。近几年,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快速增长,但在总量上仍然很小,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仍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受到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双重压力,与其他地区相比,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加快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是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全市各项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是压倒一切的硬道理。但是,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破坏;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2004年辽源生产总值(原GDP)比上年增长26.8%,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5.0%,工业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烟尘、二氧化硫、粉尘分别比上年增长15.5%、46.3%、46.2%和46.9%。可见,我市经济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今年我市经济发展目标是,辽源生产总值实现135亿元,增长31%,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还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在老污染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又增加新的污染,我市的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十六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无法实现。

怎样发展,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市130万人民当前和长远利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加强环境保护也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解决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

第一,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高度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只要我们立足现有基础,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机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进一步提高“三大产业”科技含量,就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版权所有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如:以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的辽源市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生产空心砖发展循环经济的辽源矿务局矸石空心砖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辽源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少数企业的自发行为,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

第3篇

世界人口在不断地增加,世界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问题。我国也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经济发展和环境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进行大量的开发利用,虽然短时内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开发利用程度。自觉地遵守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发展比例,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2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

2.1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互相制约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环境加以开发利用,因此环境开发利用程度越大,那么经济发展速度就会越快。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而环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从以上角度看,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互相制约。

2.2环境工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环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在这一条件下,环境工程就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证,使得经济发展能够拥有比较可靠的自然环境基础,从而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2.3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的实现提供了发展基础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依靠经济发展的力量加以开展工作,只有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提高了,才能够在环境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提供有力的发展环境,使得环境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有较强的经济基础支持,有利于环境工程的发展。

3浅谈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但是又相互制约,因此准确的把握两者的之间,充分认识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

3.1环境工程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全球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提出了环境工程概念,在环境工程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必要的发展手段,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实现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所以说环境工程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3.2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工程手段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环境工程的实施和开展,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改善效果。充分满足了环境保护的需要,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改善,为经济实现良好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

3.3环境工程的实施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工程的开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控制管理,另一方面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满足了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第4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世纪*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西部发展问题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第5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这一内在要义,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内容全面,逻辑严谨,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着力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说明,在一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极端重要性。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与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阶段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仅会削弱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减少人民所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导致经济增长过程的停滞和中断。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当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力争到2010年使经济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为后10年继续前进奠定更高水平、更加坚实的新起点。正如《读本》指出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障。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并努力做到: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通过深化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总之,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中心环节。据研究,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果没有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的大幅度提高,我国将难以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为努力延长经济快速增长的进程,避免陷入徘徊不前的困境,我们必须加大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进步,在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要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以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技术,特别是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从人才、投入和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步伐。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程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社会基础。实践证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兼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目标的发展道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十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和生态变化仍然呈现“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特点,所以,“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要树立资源忧患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水平。同时,在环境治理方面,要从名义上的全面治理转向务实的重点治理;在减缓生态、环境面上恶化趋势的同时,进行重点治理,使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管理质量得以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7篇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模式向新模式转变,即经济发展不仅限于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追求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而所谓新发展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观念体系,它涵盖了当展经济学家对于对发展问题的许多新认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的方式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它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持续下去;

2.二、发展的目标应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它们最终是要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新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认为发展过程必须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是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 “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

3、三、对发展的机制和手段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新发展观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因而,政府和市场失败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司法成本通常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由此,新发展观另辟蹊径,提出了配置资源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只有实现国家、市场与社区三者的互补结合,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二、在新发展观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1、一、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技术观。

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都依赖或取决于科技进步。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正副总统任正副主任,以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二战后的50年中,美国生产率增长的1 /3应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就亚洲来讲,日本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1959~1979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 854项,居世界第一位。因而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2、二、具有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之一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从美国等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看,这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这是使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措施。而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其开发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3、积极促进结构调整,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第8篇

【摘 要】节能减排是我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公司循环使用包装材料实现节能减排为研究主题,在分析节能减排的意义基础上着重说明公司循环使用包装材料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给公司循环使用包装材料提供了一些策略建议。

【关键词】循环;包装材料;节能减排

一、节能减排的意义

(1)节能减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也比较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衡量GDP的同时要与资源消耗相挂钩,衡量单位GDP增长与资源消耗率的比例,实现最小的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节能减排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高科技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必然要重视节能减排的作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3)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当然需要主动承担起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在经济发展方面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与国际社会一起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探索一条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公司循环使用包装材料策略研究

(1)加强节能减排宣传工作。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计划,公司通过这些宣传教育计划和措施能够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国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能减排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对公司员工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和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传统包装材料成分的知识普及,让员工都能够认识到传统包装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使员工能够自觉的对包装材料的节俭、循环使用。(2)发展绿色节能包装材料。包装工业涵盖了造纸、塑料、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过个领域。公司在设备包装材料的选型方面考虑用低消耗、低排放的节能环保的包装材料。传统包装材料包括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纸、竹本、野生蘑类、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复合材料等主要包装材料,又包括涂料、粘合剂、捆扎带、装潢、印刷材料等辅助材料。公司通过绿色节能的包装材料,以纸(塑)代木,有效降低设备包装材料的能耗。或者使用易降解的合成材料,达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果,即提高经济效益、又能降低消耗和排放。(3)制定循环使用包装材料模式。产品包装材料统一尺寸并循环使用这些包装材料,有效节省产品包装材料,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公司的设备制造遵从国际RoHS标准(绿色产品的运营对环境无污染),并与成熟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努力降低中间环节能耗。公司应根据公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现状,制定包装材料循环使用的SOP,并大力向客户推荐、同时强制供应商执行的模式。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包装材料循环使用的模式。

图1 循环使用包装材料模型

本文以公司循环使用包装材料实现节能减排为研究主题,在分析节能减排的意义基础上着重说明公司循环使用包装材料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给公司循环使用包装材料提供了一些策略建议。

参 考 文 献

[1]孙强.环境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4)

[2]王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2)

第9篇

关键词:经济健康;经济持续发展

1关于防治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在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我国结合经济政治建设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采取各种高效的市场措施,真正地将我国的国情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大力地推动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经济呈现着高货币供应以及多投资的状态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国内经济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制度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物价的过度浮动,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经济建设时期,在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了关键发展阶段,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出现了许多突出的经济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各类负面影响,许多的经济管理学者开始站在学科专业的角度对各种货币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原因进行分析。其中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还涉及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在对国内的通货膨胀进行预防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保障利率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之中许多部门直接采取遏制物价的形式来进行运作,实际所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同时还导致了流动性过剩。因此,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国必须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积极思考各种财政政策,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配置,其次还需要积极地加强不同对策之间的联系,实现对策之间的高效融通,尽量地避免对策产生一定的矛盾。另外在全球化经济不断加深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我国在国际经济局势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积极地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过程之中,我国也需要重视汇率对策。结合许多企业的运作经验可以看出,在通货膨胀的状态之下,通过提供货币以及增加经济的形式能够实现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同时这一点也证明着不同要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调整联系,可以通过货币供给的形式来有效地对通货膨胀进行控制,但是如果能在更长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就无法实现不同关系之间的平衡运作。当货币供给在经济增加的过程之中会直接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作用。对国内货币通货膨胀抑制政策来说,我国不能够采取单纯的经济增加政策,这一点会直接加剧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各类危害,另外不同国家服务类型以及所制定的价格指数有所区别,对此,政府以及经济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时。首先,需要注重商品价格指数的合理制定,严格按照自身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保障该基数能够真正地反映真实情况,更好地促进物价活动的正常运作。其次,每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存在一定的习惯性,后期会持续地增加,同时通货膨胀难以进行及时的根除,经济的快速发展会直接延长通货膨胀的时间,因此在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时必须要注重执行力,通过不同部分的“深呼吸”来实现各个要素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不同政策的作用以及价值。

2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建议

如果将其他的经济影响因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那么在经济不断增长的状况之下就能够有效地对通货膨胀进行控制,同时这种政策所发挥的作用比货币政策更加明显。从目前来看,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极易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同时经济也持续地呈现着过热发展的状态,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经济过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必须要对现有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拉动内需为核心,真正地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更好地避免各种外贸危机,促进我国内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结合本文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呈现着较为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特点,大部分的经济运作主要以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主,以此来实现经济综合力的提升。不可否认,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真正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过于注重数量型的经济增长,就会导致各种原材料的过度损耗,同时还直接影响了初级产品价格的合理调控,许多企业在经济运作的过程之中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以及生产成本。除此之外,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也加重了居民的生活负担,一部分企业为了真正地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并将相应的生产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开始直接采取破坏环境的形式来对各种资源进行不合理的使用,这一点在国际市场、原油应用以及各种资源损耗型企业中呈现得尤为明显,这种以资源损耗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经济利益的,因此不具备一定的战略性意义。对于我国企业以及经营正常运作来说,首先需要注重产业构造的完善建立,有效突破目前工业投资过多的现状,促进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加强农业以及服务业的投入,通过科学建设农业以及工业来真正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利用,改善不同地区的落后面貌,真正地实现各个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有效地保障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为社会以及民众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将产品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以及生活质量。

3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加强中国特色行政管理革新

要想真正地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促进经济增长形势的转变,通过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有效调节来真正地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过渡。目前,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出现了许多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损耗等现象,其中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是一个极佳的对策,领导者必须要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立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对现有的行政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革新,明确经济制度在转变过程之中所需要做的一系列调整,加强政府的管制以及监督,真正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有效地将各类经济运作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3.2充分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我国的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我国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以及价值,有效地避免垄断,维护市场的正常运作秩序,实现公平竞争以及公平发展以及创新,保障企业通过经济增长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积极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其中我国政府部门还需要站在宏观调控的角度,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控政策相结合,以资源的优化利用和配置为基础,更好地促进市场的稳定运作。

3.3转变经济发展策略,积极改革财税制度

结合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出现了许多的矛盾以及不足,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正常运作,我国必须要注重支付制度的重构以及转移,建立完善的财政体制分权制度,构建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域,加强对各个功能区域的有效划分,积极地避免一刀切的工业发展模式,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集聚发展。同时还需要将税收负担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少政府的切身利益,为研发型企业提供各类帮助,更好地促进企业通过不断的研发以及创造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另外,我国政府还需要出台诸多的优惠政策,通过财政经济措施为创造型的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4结语

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管理政策实现经济管理方式的有效变革,真正地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保障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实现自身综合实力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我国的经济管理部门还需要充分地考虑各类经济发展要素,革新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俊祥.对资源环境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14).

[2]丁四保.可持续发展成本及其在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5(4).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科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前言

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尤为关注的两大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资源不断的在减少。人们在反思的同时,对环境、经济及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证我国的生态环境的到持久的保护、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实现各区域的平衡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首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增长,不断消除贫富差距,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势头越来越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均不同,在国内,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对环境、生态以及社会问题,在国外,他们主要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对经济、环境、社会的兼容发展缺很少关注。我国区域资源的环境各异,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虽然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是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所以该区域迫切希望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使其走上了粗放型的道路,因此对环境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利用。

一、建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模型

利用经济控制原理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模型基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的规划,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其模型建立的每个环节,并逐渐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状态评价体系

从规划上来看,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整体一致,区域属于国家的一部分,所以在利益方面二者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区域在确定其经济的发展目标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有机的整合各项指标(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经管水平、就业水平等)。

(二)对模型的步骤进行科学的排序

要实现对经济进行良好的控制就是要对预期目标进行一一的实现。每个步骤所设定的目标各不相同,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和区域也各不相同,所以,要学会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的步骤进行排序。在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均有差异,并且各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也有好有坏,所以它们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各地区需要认真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分析,对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序。

(三)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相关人员要学会科学地对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判,对某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评判,依此来判断该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满意度,其中还包含各项目的满意程度。

当建立了状态集后,随之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状态集,其中包含每个小目标满意程度的评级。采用经济控制论作为其理论依据,将每个环节的步骤设定为相应的策略,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科学的排序,制定可行的实施步骤,将顺序靠前的目标进行优先实现,再实现步骤靠后的各项指标,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简述为:在当今环境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下,发挥自身区域的优势,实现该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的前提是技术在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实现集约型增长;可再生能源的再生速度超过了能源被消耗的速度,不可再生能源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环境对废物吸收的能力大于废物自身产生的速度。根据该定义,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评价指标有三个方面:第一,集约型经济增长指标,包含:GNP增长、产业结构系数、支柱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第二,资源消耗及利用程度指标。指标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消耗以及利用程度指标。第三,环境污染指标。该指标包含:河流、水域污染情况、大气污染情况、工业废气的排放情况等。

(一)集约型的经济指标

要想使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实现其经济的增长是关键因素,如果经济没有实现增长,那么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加不可能得到实现。我们迫切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想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就不能对环境资源进行破坏,即经济的增长必须是净增长的模式。要实现该模式的经济增长,企业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技术化水平。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利用指标

自然资源的种类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它对区域的经济增长有着关键的作用,其利用的程度和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自然资源包含的种类繁多,对于目标实施模型不能讲每种资源都进行考虑,所以,我们应该重点注重耕地、水资源及矿产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结束语

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面对各类问题的不断出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随着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改变,只有相关部门对优秀的措施进行借鉴,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吸取以往的教训,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策略,调整改革措施,认真建设目标实施模型,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区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伟.大连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陈梅.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06).

[3]高明洁.关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第11篇

[关键词]运行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赢”的战略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科学定量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既是循环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循环经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亦成为现阶段中国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和实际操作层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决策课题。

然而,综观国内学者在循环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内在逻辑思路,没有很好地针对循环经济特定的内涵和运行模式进行设计;二是目前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领域,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建设模式和措施的研究,针对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很少。鉴于此, 本文首先重点考察了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从中找到符合循环经济特定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在逻辑思路,在此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循环经济运行基本模式

就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经济发展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传统粗放型经济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它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一一产品一一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第二种是“系统末端治理”经济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已经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治理成本畸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一一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考察了循环经济运行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笔者找到了符合循环经济特定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在逻辑思路,即从经济运行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这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一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该类指标用来揭示经济系统输入端的现状;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用来体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于系统内部资源利用的程度;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来反映经济运行对于系统外部即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指标见上表所示)。

参考文献:

[1]Highfill J,McAsey M.An application of optimal control to the economics of recycling [J].SIAM Review,2001.43(4)

第12篇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因此,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国家加快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七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抓紧制定相关与专项法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完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抓好示范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社会氛围。

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利用率不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和化工行业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一,也是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为此,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五点要求:一是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严格按照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要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四是积极做好试点工作,为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五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好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要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石油和化工行业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二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要加快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增大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少的产品。要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加工深度,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扩大高端产品的比例。三是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培育循环经济先进企业和示范工程,及时筛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技术,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四是加强企业管理,把循环经济工作落到实处。五是突出重点,扎实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化工园区、民营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