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视文学特点

影视文学特点

时间:2023-07-19 17:3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文学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视文学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戏剧影视文学;新媒体;创作

新媒体概念本身便是和传统媒体相对的,指的是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基础的媒体业态,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移动电视和数字电视都是新媒体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戏剧影视创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呈现出的发展态势也更多。培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实际需要,随着观念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便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媒体环境变化,培养出符合当前需要的高素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

一、新媒体环境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新特点

(一)对故事情节要求更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移动媒体艺术和数字电视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通过移动媒体平台来进行戏剧影视作品的频率不断增加。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往往会通过手机来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欣赏,手机的优点比较明显,比如携带比较方便,操作比较容易[1]。但是手机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屏幕比较小,续航时间比较短。新媒体环境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有必要改造戏剧影视作品,仅仅照搬戏剧影视作品是不够的。现在,人们往往比较喜欢短视频,这便要求进行新媒体戏剧影视短片创造的时候,重视故事情境和文学剧本,通过推荐故事情节,真正地了解这个故事的核心。这便要求戏剧影视文学人才认识到文学剧本的重要性,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剧本。

(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呈现出年轻态的特点和中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在接受新媒体技术的时候,接受能力更强,随着新媒体影响的不断增加,在进行戏剧影视创作的时候,人们对于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更加重视,并且人物性格塑造也会围绕年轻人欣赏习惯进行。仅仅利用剧本来进行作品核心思想的表达是不够的,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我们还需要把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代表人物来刻画出来。所以,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必须重视主要人物的刻画,优秀的作品,其人物塑造往往比较出色,能够将剧本人物性格思想更好地体现出来。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若是戏剧影视人物和年轻人欣赏习惯相符,那么人们接受起来会更加的容易。

(三)新媒体环境下戏剧影视创作主题也更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热点话题,这些热点话题呈现的时候,也往往和新媒体技术有着直接关系。新媒体技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种情况下,进行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时候,便必须重视主题的发展和丰富,以往较为单一的主题已经很难满足当前观众欣赏的实际需要[2]。所以,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将多样性的主题更好地呈现出来。

二、新媒体对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其创作的形式,还给其创作内容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新媒体让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互动、碎片的特点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人们休息时间也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方面的需要,也让碎片化倾向不断地加剧。因为方便快捷,手机和平板电脑受到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喜欢,人们也非常喜欢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来进行戏剧影视作品的观看[3]。收到新媒体技术影响,现在戏剧影视作品的交流传播空间更大,并且播出的工具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根据人们的兴趣和新媒体的特点进行,并且戏剧影视短片也会成为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形式。这便要求编剧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做到作品结构紧凑、节奏松弛有度,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将故事情节理清楚,需要通过情节来引导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整个故事。其次,对于新媒体而言,其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以此为基础来让受众和媒体之间更好的交互。受到新媒体影响,戏剧影视编剧在创作的时候,也需要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创作中来,体现作品的生命力。比如被称为“城市IP片”的《凌晨四点的上海》,在短片拍摄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当地景物和建筑,在播出之后取得的反响比较热烈,很多观众都喜欢去取景点打卡,从而进行剧情的回味。这个片子也是新媒体影响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案例,不但评价不错,还能够利用作品让受众和媒体之间更好的互动。最后,新媒体让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更加的多元。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的存在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更好地进行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素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每天都能够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若是创作方式比较单一,那么很难满足人们对于娱乐和审美的需要。只有人们认可,文学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只有能够获得受众的喜欢,其审美价值才能够得到体现。

(二)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在传媒体系中,新媒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愈加紧密。戏剧影视文学人物形象传播的时候,传播的环境以及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当前传播环境中,稍微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或者人物很容易被人民群众了解[4]。并且,受众在信息接收的时候,也不仅仅是单项的接受相关的信息,而是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新媒体关注的是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喜乐。戏剧影视作品本身便是将声音和画面作为载体的一种视听艺术,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创作的层面,给人民群众更多的互动体验和交流体验。这种情况下,戏剧影视文学编剧也更加重视我们的生活、社会热点事件,从社会热点和生活出发来进行素材的提炼和挖掘,这样才能够进行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新媒体要求在进行戏剧影视人物设计的时候,不但需要重视着装、相貌、仪态举止,还必须重视其内在形象的打造,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戏剧影视人物。

(三)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的主题及情节设置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相关的内涵更加的丰富。影视文学和戏剧文学本身便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二者都需要通过多样化、个性的主体内涵设计来将戏剧影视特点更好地展示出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新媒体发展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起始阶段,新媒体受众往往是年轻人,所以,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时候,主题往往是校园、青春和爱情。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很多中老年人也因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而越来越喜欢新媒体。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编剧也不再仅仅重视年轻人,而是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实际需要,而想要做到这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便必须重视作品主体内涵的丰富。在新媒体环境中,对于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意识的要求也更高,要求必须做好故事的选择,提高故事的质量。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内容往往是故事,故事情节起伏大能够给表演者更好的表演提供空间,戏剧影视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也会不断地提高[5]。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导致了快餐文化的出现,特别是在短视频中,人们更加喜欢快餐文化。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者一般都会选择那些情节比较紧凑,层次比较分明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更好地展示给观众,以往的戏剧影视文学作品重视徐徐展开,而现在的短视频更重视观众较短时间中的快意感觉。

三、新媒体环境中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思路变化

(一)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创作应该重视年轻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时候,年轻态也成了非常重要的趋向,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应该将年轻态体现出来。新媒体技术传播特点比较明显,很多受众群体接受模式也比较明显。这种情况下,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只有更加重视冲突性,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作品本身的价值。只有产生了冲突,故事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若是这个前提欠缺,那么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价值便无法体现出来[6]。并且,冲突也是创作发展的基础,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突出性的体现,只有这样作品核心价值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来。

(二)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戏剧影视创作的主题戏剧影视文学体现的时候,主要通过影视文学和戏剧文学这两种体裁来体现,无论是戏剧文学还是影视文学,都需要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主题。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时候,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将矛盾和故事情节体现出来。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还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将个性化较强的台词加入进来,通过设计个性化较强的台词来将创作的主题和故事脉络发展更好地体现出来。

第2篇

摘 要: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文学不断发展。随着快餐文化的强势来袭,网络热点IP改编已经成为一股热潮。文章从当代网络热点IP改编的现象中分析改编剧备受好评的原因,从网络文学的群众基础、文本和改编特色出发,总结归纳出网络IP影视的特点,并且针对当下改变难、改编未忠实原作、影视演员选定难等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热点IP 影视改编 网络文学

一、网络热点IP再生产――影视改编

1.关于当下改编热点现象简评。

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平台。网络文学作为一支主力军,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纸质传媒,加之网络文学众多,题材宽泛,成本低,发展空间大,更是成为网络媒介下大众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作为网络文学和影视二者结合的产儿,许多方面同时具备二者的优点,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近年来的电视剧市场,网络热点IP剧霸屏态势依旧。从题材上分,大致分为青春校园小说,如《微微一笑很倾城》、《最好的我们》、《左耳》等,讲懵懂时期情窦初开的爱情;都市职场小说,如《最美的时光》、《杜拉拉升职记》等,讲如何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步步高升;穿越小说,如《宫》、《步步惊心》、《太子妃升职记》,从现代穿越至古代,从古代穿越至现代,不一样的体验;言情小说,《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现代职场爱情大戏,霸道总裁的恋爱之旅;宫斗小说,《甄执》、《美人心计》等,后宫女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种种现象表明,目前网络文学改编剧仍存在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影视业熠熠生辉。

2.当下网络IP改变热的原因分析。

(1)网络文学时尚新颖,能够迎合受众口味,群众基础夯实。

网络如今进入千家万户,大家对纸质传媒的需求越来越少,相反,更多的青少年、大学生甚至一些中年人都采取便捷的网络阅读,在零碎的时间阅读,网络文学网站的众多更是为该文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优势。绝大多数的网络创作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作者的随写随发,许多是跟帖型。读者会在贴吧等网站发表或者留言自己的看法和对之后剧情的构想,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经验时时更新创作观念。这样看来,网络文学的作者不仅仅是作者,还有读者。正如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提到的读者对于作品的再创造理论。这样,网络文学的群众基础就远远在传统文学之上。

除此之外,与小说相比,影视剧更加具有娱乐、时尚和大众气息,其审美特点和传播数段更容易吸引观众目光。改编热点IP受到欢迎,很大的原因在于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的作者更多的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写作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更易与受众产生共鸣。网络是普通人生活的另外一个空间,这个时代不缺有才华的人,只缺发现才华的眼睛。他们有感而写,情节都独具一新、惊心动魄,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语言自然活泼,符合当下潮流。由于他们的非职业作家身份,写作更可以不拘束于条条框框,更直观地捕捉到受众的喜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材于生活。因此,近年来,影视热点IP改编剧收视率较高。

(2)文学网站新媒体的催化作用,促进网络小说改编产业化营销。

网络文学与影视业联姻,其中重要的推动力来自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是国内第一家跻身于世界百强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其曾在上海召开“原文学之旅”,创国内网络文学年会盛况,并且上海盛大网络曾多次向起点中文网增加投资。资本的投入,使起点中文网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功改编为影视剧,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一些与影视剧相关的手游、玩偶等衍生产业。而且主要的华语原创网站都走上了网络文学创作到网游再到影视制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相互关联,协同发展,为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提供了契机。

(3)网络文学题材宽泛,改善影视业“剧本荒”难题,新机遇出现。

好的故事情节,会让读者和观众耳目一新。我国影视业遇到瓶颈,问题主要来自内容。很多网友甚至嘲讽似地编出了中国大陆电视剧的老套剧情榜:男女主角相爱一定会有狠心使坏的婆婆、高富帅必定找了草根女、后宫钩心斗角、女主先弱后强,等等。好的剧本和创意是电视剧成功的灵魂之一。网络文学所拥有的数量庞大、题材广泛的素材库,从其中挑选出优质的文本改变了影视剧业的“剧本荒”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影视业原创力不足、选材重复、情节老套的现状,是对优质剧本内容的深刻挖掘、发现和推广的重要来源。

以青春纯爱偶像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例。该剧根据顾漫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美女学霸贝微微,与学长肖奈在游戏中结为侠侣,在现实生活中相恋的故事。贝微微和肖奈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女主是大二系花,男主是即将毕业的大四校草。两个人的爱情与家室门第、社会地位等毫无瓜葛,一起在图书馆学习,一起组队打游戏,一起在食堂吃饭。没有传统剧中的堕胎、车祸、出国、恶婆婆情节,这样简单的爱情却让观众耳目一新。连情敌女二孟逸然的手段也只是羡慕嫉妒恨。整个故事都是校园爱情本来的模样,清新、自然、甜蜜、动人、欢乐,更让观众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此外,该剧与众不同的是加入了大量网游情节,以网络游戏作为剧情主要元素在国产剧中是较为少见的,也让大家看到了网游世界的美好的一面。

(4)网络文学高人气保证了影视改编的收视率。

收视率是决定一部影片价值的首要因素。信息时代,观众逐渐有了审美疲劳,对影视剧的要求越来越多。同时丰富的网络文学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知名作家或者网络所拥有的良好口碑和强大的读者群超人气为影视剧的收视率提供了保障。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由唐七公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唐七公子以文风温暖清丽著称,她擅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述说令人心伤的故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播不到一个月就爆红,网络播放量超过186亿,平均每天点击量为8.08亿,更有一天之间点击量猛增14亿的惊人成绩,创历史新高。唐七公子本人的微博粉丝也有115万多。网络文学的高人气为影视改编剧保驾护航。

二、网络热点IP影视改编的特点

1.明确市场受众需求,网络小说改编呈现个性化特色。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受众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各种信息。编剧、导演及影视制作商想让一部影视作品获得好的收视率,就必须发掘网络小说中的个性特色,并将之与受众需求进行对接。在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过程中,一些主体发生了变化。首先,受众的身份由读者变成了观众,其次,传播媒体由网络变成了影视传媒,传播方式也由阅读变成了观看。目前,许多网络热点小说的改编,不仅是简单地将作品以影视动画的方式呈现,而且根据受众的个性需求和特点,对网络文学进行影视影视剧转化和改编,以不同媒体的协同创新对原作进行拓展深化,从而达到最佳影视效果。

2.重视音乐、特效等多媒体协同创新,影视业视听效果好。

将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一定程度上将自身对原著内容、风格等重新定义,如果要更真实地还原小说的场景等就要做到多媒体协同创新。与网络小说相比,改编的影视剧视觉效果更佳。因此,能否通过声音、影像等方式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艺术式地呈现给观众成为影视改编的关键。为了达到更好的改编效果,通常更加注重背景、音乐、服装、旁白等因素,拓展影视剧的艺术想象空间。影视改编的作品中,比较重视科技等多媒体加入的就是魔幻鬼神类的小说,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故事发生地经历了多地转换,在凡间、仙界、妖族有多处情感纠葛,不仅有情感铺陈开来的场景需求,剧中还有荡气回肠的战争场景大戏,属于对美术有着极高要求的仙幻题材。除此之外,剧组在道具细节也是极尽所能,抚琴姿势、礼仪动作乃至桌上一碟小菜都做到精益求精,以求达到最好的视听效果。

3.改编热门IP题材多元化,改编方法多样化。

网络文学题材广泛,包括都市家庭、情感青春、偶像校园、历史穿越、悬疑魔幻、惊悚恐怖等。网络小说的多元题材为影视剧改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近年来,成功的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都市情感类,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都市男女之间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反映爱情心理和社会生活,如《失恋三十三天》、《何以笙箫默》等;家庭伦理剧,以家庭为单位,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中的矛盾冲突、感情变化等问题,《蜗居》、《婆婆来了》都是这一类的代表;历史古装剧,以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为叙事对象,包括历史正剧、历史古装剧、穿越剧,《芈月传》是其中的佼佼者;魔幻神话类,诸如《盗墓笔记》、《寻龙诀》等。

随着改编剧的增多,改编方法也有变化。完全符合原著的作品越来越少,更多的影视作品借用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增添了许多新的人物,有些甚至为了获得收视率改编了故事情节。《花千骨》中的大结局与原著的大结局不符,也增添了一些反派角色更好地烘托主人公。历史剧《美人心计》也类似,在思想内涵和情节构建与原著相符,但在局部细节上如同再创作。

三、目前网络IP改编出现的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未做到忠实原作。

一些热点小说改编为电视剧之后会遭到许多观众的吐槽,原因之一是制作商在改编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使影视剧的剧情、场景、演员等与原作相差甚远,引发受众的心理落差。每一位观众的自身成长阅历、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都有独特性,众口难调。但从影视剧和制作商的角度分析,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网络小说在写的过程中很注重和读者的互动,或者许多情节和内容是网络作家和读共同的智慧结晶。但改编成影视剧之后,为了减少拍摄的额外支出,降低影视剧制作成本,对原版小说会做很多改变。改编缩小了原版著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华。很多为了节约资金,都采用电脑合成等技术,虽然大大增强了影视的效果,但是未能实现和原版著作的接洽,甚至有的过于夸张,漏洞百出,穿帮镜头屡见不鲜。

2.为了降低版权成本,作者参与度低。

我国许多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一些场景、人物形象、情节经不起仔细推敲,对白和情节烦冗拖沓,语言风格脱离现实。有些影视剧似乎哗众取宠,集数很多,主题内容少,情节演进慢,尤其在一些后宫戏、穿越剧、魔幻剧中明显。先生曾经对改编有这样的见解,改编必须要求在不伤害原作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下增添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候通过扩大,有时候则通过稀释和填补。目前我国影视剧改编质量良莠不齐,改编思想文化与作者作品想要突出的内容有所差距,改编后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到制作商价值观的影响,带上了改编者的影子。应当将网络文学的作者作为改编主体之一,加以重视和利用,以保障改编剧本的文学性。

3.W络文学影视改编演员选定难。

演员是一部影视剧的担当和门面,演员阵容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影视作品是否受欢迎。一部好的剧加上一个实力强大的演员阵容,必能使该剧火爆。网络文学本身就具有了超高的人气,拥有强大的粉丝团。读者对文学中设定的主人公形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读者在心中已经先入为主地描绘出了剧中的人物。改编为影视剧后,观众脑海中对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演员,但演员一般很难符合读者心中所想。这就导致很多网络文学被改编为影视剧后,会受到读者的批评。

四、网络热点IP影视改编的趋势

1.提升网络作家对影视改编参与度。

对面对故事荒、编剧难的影视制作商来说,有改编潜力的好故事是关键。在华视影视签约江南、唐家三少之前,已经有众多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大项目宣布,D如万达影业、华谊兄弟、光线影业三家联手投资1.5亿拍摄根据《鬼吹灯》改编的《寻龙诀》,上影集团、欢瑞世纪、星皓电影、光线传媒则宣布了《盗墓笔记》的改编计划。各个影视商只是购买了IP版权,并未让网络作家参与其中,这样使改编剧和原版著作有较大差距。未来影视改编再创亮点,则需要网络作家参与其中。将自己写作时的所思所想运用到改编剧中。同时网络作家的参与,可以解决目前我国网络热点IP改编的一些问题,在选择演员、完善剧情方面,作家对作品能够提出更加深入的见解和建议,帮助影视还原文学。

2.努力遵循原著精神内核。

网络文学改编过程中,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对原著删改较多,甚至有些则只是借用男女主的名字和主要情节,使观众感到突兀。影视改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呼应热点IP的广大读者和粉丝团,努力做到遵循原著精神内核。网络文学本身靠语言和事件推动故事情节,在改编的影视剧中加入了动作之后,情节应该更加紧凑和丰富。对于一些青春校园偶像小说,在改编过程中,要根据小说设定的人物进行演员、场景等的选择,贴近事实,不宜过于夸张。对于文本想要突出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除了演员演技外,情节塑造也是尤为重要的,要根据小说文本进行改编,更符合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更好地突出小说和影视剧共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

3.建立健全多媒体协同发展机制。

大数据时代下,多媒体协同发展是获得收益的保证。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从文本到电视剧,从阅读到观看。除了网站网络文学的推广外,还可以借助传统纸质传媒推广。加之网络应用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很多以改编影视剧为主题的手游也备受欢迎,如《花千骨》和它的同名手游,一起提高了影视剧的影响力。还有一些以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为参照的服装、配饰、玩偶等文化衍生品也受到大众喜欢。在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同时,可以带动传统纸质传媒、动漫、游戏、服装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试论当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中的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6):97-104.

[2]冯云超.关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潮流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3(10):62-64.

[3]王瑞.全媒体时代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特点及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6):13-17.

项目名称:新媒体环境下小说改编剧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经典;影视改编

过去以书本为主体的纸质传播当中,人们需要花时间和心思去揣摩文学经典里蕴涵的深刻内涵,方式比较单一、缺少趣味性等,于是,在科技条件的支持下,有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经典被改编翻拍成影视剧。与传统的书本相比,影视剧的翻拍和改编能够改变过去单一、枯燥的阅读方式,影视翻拍和改编除了融入文学内容之外,更多的以视频、图片、声音等吸引大众的眼球[1]。

一、古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传播

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些古代文学经典是我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这些经典一直处在起伏和动荡当中,同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又能够产生不同的文学经典。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经典相比,这些经典文化中所蕴含的深意和内涵远非是一部影视剧所能够阐述的,尤其是文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价值。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形成,基本上可以说是众所周知了,每一部古代文学经典,其中都包含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政治情况、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一旦有名人作家创作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之后,就会深受后辈的尊崇和模仿,同时也引来批评家的推出或者批判,有人对文学作品大加赞扬,就会有人对其大肆贬低,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向来都是褒贬共有的。而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与该作品创作之时及其往后的社会风气、人们的审美心理、价值追求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的运气与机缘[2]。文学经典具有显著的相对恒定性的特点,正因为是经典,所以才能够唤起读者反复的阅读和揣摩,文学经典必然是能够引起人们反复阅读,并能够给我们带来深刻影响的作品。俗话说“各花入各眼”,对于一部古代文学经典,通常情况下都不太可能对其品质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总结和解读,所以,对于一部古代文学作品是否能够成为经典,向来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被奉为经典,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其内容具有流传性、且传承下来的内容、精神和价值与大部分人的需要保持一致,只有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需求的作品、符合绝大多数人审美和价值追求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3]。

二、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

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影视改编的可实践性变得愈加广泛起来,影视的改编除了广泛性之外,同样还具有多样性、多渠道等特点,由不同的编剧、导演等去改编,文学经典的改编方式和改编观念各不相同,因此,也没有办法去精确的界定“改编”这一概念和定义。每个人对“改编”这一词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所以理论界至今也没办法给“改编”冠以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对于电影改编,美国一位著名的电影理论学家认为小说和文学作品只是影视作品众多素材中的一个,而非有机体,经过电影的改编丰富以后,会出现一个与小说不一样的、全新的一个完整艺作品[4]。这是美国一位电影理论学家的观点,或许另外一位理论学家,就不是这么认为了。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有了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的支持,能够显著缩短古代文学经典被影视改编后的传播时间,使得古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影视改编后的传播速度也由此加快,影视改编后传播时间的缩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方式的丰富多样促使更多人对古代文学经典进行影视改编,也因此激发了更多影视改编古代文学经典的热情和创作欲望。在如今快餐时代中,以年轻人为主的大众普遍选择通过网络搜寻和观看影视剧,这样观看影视剧的方式省时省力,还能不用出门,简直就是懒癌症患者的福音。经过影视改编后,这些古代文学经典不用再和以往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埋头苦读,反而能够通过影视改编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同时,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古代文学经典题材的发挥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很好的迎合了当今青年向往冲破束缚和自由的心理。总结虽然影视改编能够视为是古代文学经典的一种传播方式,且这种传播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同时必然也有很多不足和缺陷,这意味着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这条路上存在巨大的风险。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一旦进入另一种艺术形式,以另一个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一次全新的审美体验。自古以来,只要是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每一部都被烙印上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带有非常强烈的作家个人的鲜明特点,与这些文学经典一样,经过影视改编后,这些文学经典自然也被烙印上了这个时代的特定因素,也带有创作者、导演、编剧等创作主体的观点和见解,所以,如果单纯从影视作品对原著的还原度来对影视作品进行片面评论的话,也毫无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娟: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曹文慧: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赵宏丽: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数字影视媒介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61-01

影视资源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影视资源中的音乐能够引发学生的听觉共鸣,画面能够使学生产生视觉共鸣,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影视资源还能够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常规的知识讲解转变为新的教学模式,且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

一、将影视资源应用于初中语文听说教学中

影视资源拥有生动且连贯的语言,能够将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听说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在听说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且作品中生动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将影视资源融入到听说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角色扮演的环节。例如,在讲授《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同时为学生讲解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语言特点。随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扮演什么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会仔细揣摩所扮演的角色有怎样的语言特点或者性格特点等,由此便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影视中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同样能够变成听说材料。例如,教师可借助电视剧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来进行教学,先带领学生观看片段,王熙凤刚出场时的声音与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看完影视作品后,教师还可选择几个经典片段,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素材,如此便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影视与阅读教学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出现变化,阅读方式也逐渐开始趋于“快餐”化,对于名著敬而远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借助优秀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近年来,很多中外名著,都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广为传播。例如,四大名著、鲁迅的《阿Q正传》、钱钟书的《围城》、外国小说《哈利?波特》以及《廊桥遗梦》等。可以说,影视资源是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良好手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如《金粉世界》连续剧的播放,使原著成了畅销书,学生在看过电视剧后,都想找出原著来看一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提高阅读能力。如对比一下原著中是怎样描写场景的,电影或电视剧中又是怎样改编的,找出不同的地方,进行分类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设想,应当怎样改编,怎样导演才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原著作者的意图。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电视剧《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设定有较大的争议,此时,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对原著进行改编。可先为学生播放《水浒传》的片段,随后在引导学生思考,原著与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当学生对宋江这一人物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后,再带领学生将原著中的宋江与电视剧中的宋江进行对比。此种带着目的进行阅读的行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会更加仔细,阅读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三、利用影视练写作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借助影视资源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影视资源的趣味性已经带领学生进入了想象的空间。内容丰富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感情上,都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触动。语文教师应当借助这一点,趁热打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思维开阔,写出的文章才会更加生动。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内容来编写,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影视语言中找到表达技巧,能够为后续的写作练习提供好的素材。另外,因为影视资源与文学作品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都需要特定的表现手法,在影视作品还未问世时,文学作品早已出品,实际上很多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表现手法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在上写作课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借鉴这些手法。在电影中,总有一些特写镜头,这实际上与写作中人物的细节描写非常相似。在借助影视资源来授课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充分理解,且能够把影视资源运用到写作过程中。影视资源的丰富性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空间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例如,新闻类节目《今日说法》以及《焦点访谈》等这些社会特点较强的节目,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社会信息。而《百家讲坛》以及《岁月如歌》等节目,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人文精神方面的材料。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合理引用影视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

关键词:影视文学;影视艺术;联系;差异

影视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它将静态的文学作品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向人们展示着形形的外部世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然是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完美融合。

影视文学为电影和电视剧提供丰富的拍摄素材,而影视艺术则为电影和电视剧增加感染力,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处理好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对一部影视作品至关重要。

1.影视文学

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表达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电影、电视、广播等有声设备将文学剧本通过看和听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视文学已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传统的小说、诗词歌赋等更具吸引力,它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它也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思想感情的表达、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与传统文学一样,遵循同样的规律。

第二,它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表现形式更为丰富,结合影视媒介使得文学剧本既可以“看”、“读”,还可以“听”。

第三,影视特征鲜明。一是视觉方面,将文字所描述的景象转换为具体而鲜明的视觉形象,观众可以直接听到和看到声音、动作等;二是结构方面,为了呈现给观众更好的表现效果,需要对剧本中的内容、场景等进行合理地组合排列,采用蒙太奇结构。

2.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是指运用各种方式来增加影视作品中银幕形象的感染力,达到时空完美融合的艺术效果,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及情感需求。影视艺术最早是运用在电影方面,后来普及到了电视方面。它讲究的是意境、意象和神韵的结合,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灵上感受到愉悦,净化心灵,养眼养心。影视艺术主要通过空间的营造、再现、表现及叙事的发展过程来表现。但是有些影片与影视艺术并不能相提并论。如有些商业影片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提高收视率,往往会降低艺术标准,流于暴力和低俗。由现达的光电科技造就的特技效果虽然也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提升影视效果,但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如何将特技效果能与影视作品有效结合,达到养眼与养心的观看效果,需要把握一个“度”。

3.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虽然含义不同,但他们在影视作品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也无法做出完全独立的区分,如果任何一个有所欠缺,都会对整个影视作品产生影响,显得不是很完美。

3.1二者之间包含的艺术共性

无论如何界定,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都是彼此渗透、紧密相连的。

第一,表现内容一致。影视文学在表现故事时,都是以人物为主体,思想活动为线索,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建立各种关系之间的连接,激发人们的情绪。编排故事情节时,无论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还是渲染气氛,都要求影视剧本必须具有艺术性。影视艺术无论是采用时间还是空间的表现手法,都是以人物关系为前提,最终也是为了烘托所要表现的主题。

第二,艺术的出发点一致。从美学形态方面看,二者都是通过时间、空间的手段来展现人物、故事情节。影视文学以启迪心灵为终极目的,采用影视艺术也是为了达到震撼心灵的目的,因此,两者的出发点一致。

第三,运用蒙太奇结构,将影视文学的各部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故事情节流畅、连贯;影视艺术也是如此。

3.2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影视作品必须包含文学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影视文学是影视艺术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影视文学无懈可击,才能给予影视艺术广阔的展示空间,否则再完美的艺术也是空中楼阁。如果影视文学的内容空洞乏味,不足以吸引观众,那么再绚烂夺目的影视艺术也不会得到长久的关注。因此,影视艺术必须依托影视文学而存在。

第二,影视文学需要影视艺术的渲染。一部文学剧本就好比一座房子,单凭坚实的地基还不足以吸引眼球,还需要继续添砖加瓦,给它设计新颖的造型、漂亮的外衣,让人充分感受到美感。有意义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影视艺术的衬托渲染,就会显干瘪无生气,勾不起观众的欣赏欲望。影视艺术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来增强影视文学的表现力,让观众透过华美的艺术表现领悟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总之,缺乏文学价值的影视艺术不能持久,毫无影视艺术的影视文学缺乏美感,只有相辅相成,有效融合,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形象丰满、内涵深刻、兼具欣赏价值及艺术价值,长盛不衰、历久弥新。比如《泰坦尼克号》《魂断蓝桥》等影片就是这两方面完美结合的代表。首先是作品内容饱满、故事编排精妙、演员表演精湛,再配以完美的艺术手法,使人们在观影时不由自主地受到感动和震撼,在感叹美好瞬间的同时,灵魂受到深深的触动。

3.3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都必须以文学为前提

第一,影视艺术应该尊重文学。影视艺术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学内容,因此它必须围绕文学的内容展开,不能凌驾于文学之上。在尊重文学内容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影视艺术,才能使影视作品显示其独特的魅力。而现阶段,有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对原作进行胡乱改造,比如影视剧的结尾,原作的悲剧结局更能引发大众的思考,更有现实意义,但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硬是以大团圆收尾,使整部影片缺少了韵味,平淡无奇。

第二,影视文学作品能够赋予文学更丰富的内容。现代文学借助于影视来表现,相比于传统文学,更加形象直观,一个镜头能折射出复杂的世间百态,表现跌宕起伏的故事。影视文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诗歌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了文学的表达形态及表现形式,又增添了艺术美感。

3.4二者与观众的接收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需求,但也不能脱离观众的意愿。影视文学相比传统文学有更大的受众群体,具备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感情、塑造审美观点。影视作品就是给大众看的,如果脱离了观众,再精美、再深刻的作品也只能束之高阁,无人欣赏,失去市场价值,更不用说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了。影视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要贴近大众又要能够传达美的主题,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对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找到二者与观众之间的契合点,既能被观众接受,又能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学和艺术水平。

结束语

影视具有广泛的观众群体及强大的表现力,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精彩的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影视作品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关系到影视作品的自身价值和生命力,如何有效地将二者融合,是现代影视作品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找到二者与观众需求的切入点并有效地结合,有助于影视作品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修晓琪.谈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J].西江月.2013,(1).

第6篇

随着媒介本身的发展,媒介的整合成为的一个大趋势。如果将影视和文学分别视作两种不同的媒介,从上个世纪开始两者之间发生的一些交融和整合,则可以看作是媒介整合的一例。媒介的整合是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传统纸媒介继续发展和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电子媒介迅速壮大的必然结果,而文学被整合进入其他媒介当中则是在多元多形态的媒介环境下,文学寻求生存而找到的出路所在。而媒介本身的越来越丰富,使得媒介作为一种资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以前需要借助一定的体制来进行传播的文学产品在这时就必然的要发生变化。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官能的延伸。比如纸媒介上的文字和图像我们都可以认为是人的视觉官能的延伸,而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声光媒介。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延伸了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媒介,一种媒介在延伸人的官能的同时又会削弱人本身的官能,需要人付出较低的参与度。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影视作品因为是人的多种官能的延伸,因此要比文字需要更低的参与度,也就是需要受者自身更少的思考。按麦克卢汉的说法,影视相对于书籍是“热媒介”。而文学作品接近影视媒介,从而使自身影视化,降低自己的参与门槛,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但是如果文学创作的速度没有变化,还停留在经典时代“披阅十载”的阶段,巨大的影视媒介资源就缺乏内容。实际上,当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已经完全颠覆了经典文学时代,多元多形态的媒介诱惑下,众多人的受教育使得文学创作不再是以前被称作的作家的那个群体的专利,而几乎成为所有受教育都可能从事的一项活动。作家,这个曾经一再被神秘化和神圣化的群体的身份已经日渐模糊,因为他们实际上已经置身于一个基数庞大的写作者全体当中。而所谓的作家,也已经只不过是庞大的写作者中的出名者而已。这个庞大的写作者群体是产生大量文学文本的基本保证,而大量的作品的生产,包括通过日益发达的、而且商业化的发表出版渠道进入文化市场的和在蓬勃发展的网络媒体上与读者见面的。以几乎海量涌现,为文学作品的极大富余创造了条件。而在这种时候,触角无处不在的当代媒介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产业运作制造出来的浓郁的商业气息,更对文学作品由文本形式向更为普及的媒介形式靠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文学的文本形式和影视的联姻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为影视媒介的媒介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可以说是影视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写作者从巨大的群体中脱颖而出的需要。一方面,纷杂的媒介环境下,富余的文学文本大量生产,写作者、文学作品想要出名,获得更多的读者,越来越多地需要依赖影视这样的媒介。所以写作者本身也主动地向影视靠拢,他们以文学文本写作者的身份将写作目标明确指向影视作品,甚至在写作最初就会考虑这个作品能不能顺利地进入影视媒介中传播。因为传播本身具有赋予受传者社会地位的功能,在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的同时,写作者往往能够凭借着影视作品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力迅速走红。在文化产品走进市场成为整个商业社会的一种商品的时候,作为这种商品的生产者,作者在“这个最大众化的领域中放大了自己的身影,同时也逐渐将文学创作“资本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利润。”这是一些作家不断追求使文学文本接近影视媒介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情形恰如当年左拉和大仲马等人为报刊写作一样。

文学文本的创作和影视作品的作品有不同的特点。文本凭借文字本身来传播,具有抽象性,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影视作品的语言则凭借着声音和图像来传播,具有形象性,是观众可以直观感受的文学作品可以借助文字的魅力展现性格和心灵的复杂,影视作品就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抽象化为形象。应该说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媒介形式,两者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但是在文学文本向影视靠拢过程当中,文学文本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文学文本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来自影视媒介的刺激,实际上也受到影视媒介传播特点的思维影响和制约。

首先表现在,文学文本的创作题材大大扩大了。影视作品的题材主要是针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暴力灾难恐怖等非正常态的现象和问题。现在文学文本的大量扩大到这些题材正是受到影视的影响,是迫切进入到影视媒介领域的心理体现。其次是在文学文学创作中大量的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跳跃的视角叙事,都被运用到文学文本的生产当中。这是一种借鉴和学习,实际上为文学突破传统提供了经验。第三,就是电影化的语言进入到了文学文本中。跳跃式的场面、浅层次的人物性格刻画、断面式的场景描写、缺乏逻辑的情节以及接受了声响色彩效果影响的文字和文字视觉化后带来的想象平面化等都是表现。

在这些影响之外,其实最受到批评的还是文学文本接近影视媒介之后,写作者产生的功利心态和影视化影响下文学的精神性不断商品化造成的危机。功利心支配下的写作者放弃了写作的崇高性,自觉自愿地在媒介的漩涡里随波逐流。文学作品在日益普及的同时,即使好作品还是不断出现,但真正的经典却形成了“千呼万唤出不来”的尴尬局面。而更有写作者指出:“每一部小说都有他自己的魂,而影视改编大多制造出一些没有灵魂的东西,是把小说的外壳剥下来,再把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抽出来,在这基础上注水、注水、再注水,电视连续剧大都是一对多次注水的注水肉。”这种尖锐的批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忧虑对文学精神性商品化的忧虑。

文学作品向影视媒介靠拢,其实在最初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比如在电影在发展的初期,就采取了将文学名著直接改编成影片的形式。但是,一旦作家发现电影这样崭新的媒介较之传统的发表出版体制下生产的作品具有更大的号召力,情况就改变了。在我国电影发展的早年,很多鸳鸯蝴蝶牌的文人就参加制作了大量的电影作品。但是,表现最为突出的还是在当代,作家和影视作品的亲密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甚至有很多作家直接参与到作品的电影化当中,与导演合作推出作品。实际上,写作者在这个时候已经产生分化,一部分坚守着文学主体性经典地位的信仰,一部分则在市场化的大道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其实,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任何一种媒介都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影视媒介寻求文学资源作为自己的内容,或者说,文学文学不断地受到来自影视媒介的影响,当前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文学走下了圣坛不再是以二元对立姿态发展,不断分化的写作者和文学作品彻底地呈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文学状态。只有这样的状态才是文学的正常状态。实际上,电子媒介一经产生就和前他的媒介是纠缠在一起的,考察文学的电子媒介时代的开端,要将开端确定于网络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化资源的大量丰富,是当代文学生态产生的客观条件。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认识到了一种完全发展的整合以往文学生态中各种样式的全新的整合文学。这种文学是不区分读者和作者的互动文学;这种文学又是完全个人化的消解了职业作家的文学;这种文学还是在极大程度依赖于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文学,而且后者是他的主要特征。这样的信息时代,任何信息离开了媒介都不再是信息,媒介本身已经成了信息。因此我们把当前的文学生态称为传播媒介文学,而文学和影视媒介的结合正是这种传播媒介文学的一种表现十分不错的形式。影视媒介作为电子媒介的一种在今天的网络环境通过和网络媒介的整合成为了网络媒介中更具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文学和影视媒介的结合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前途。无论有多么的担忧,实际上分化的写作者正是这一进程的推动性力量。

随着社会产品的丰富,在近代文学的末期,“自娱复娱人”已经成为了文学理论家的口号,大量此类文学作品出现后,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化。我们既需要有写作者坚守着文学精神,但是也需要娱乐的、浅层次的不需深入思考的作品出现。随着资源的丰富,如果不是借助于影响力强大的现代媒介传播,文学作品很难再现“洛阳纸贵”的一幕,这就是当前的文学生态。个性化写作,借助于影视媒介,使自身更加适合新媒介的传播需要,甚至成为新型媒介的传播内容,使得文学能够在更广范围内传播,获得更好地传播效果。这是文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学能够获得新的发展走向新的辉煌的必然途径。

第7篇

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图像冲击无处不在。以语言为中心向以影像为中心转变。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多媒体广泛应用在大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对于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媒体集成在一起,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的信息。“视听取代思考,声像挑战文字,影视取代小说,已经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趋势”[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结合文学史知识,以学生阅读理解作品和教师课堂分析讲解为主,而现代的视觉文化背景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则更多地借助视觉化、图像化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首先,利用视觉、图像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初步的视觉印象1843年费尔巴哈就说过,人们喜爱图像胜于真实事物,喜爱复制胜过原创,喜爱表象胜过现实,喜爱外貌胜过存在。[3]图像影音对于当代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胜于文字。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式或讨论式教学模式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不能适应形势。于是,教师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把作品的背景知识如作家肖像、作品版本或插图、漫画,以及由作品改编的影视、动画片段等图片资料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图像媒介为学生提供了最直观最迅捷地了解作品的途径,使其更加客观、清晰、生动和及时。例如插图,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在其产生初期,往往从两个方面来吸引读者,一是进行白话创作,其次就是利用插图。当时的小说往往附有大量的插图,主要有情节插图和封面插图。把这些插图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观看,势必形成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

另外,很多小说篇目都被改编成了电影,而电影能在短时间中,通过画面浓缩时间跨度很大、牵涉面多的主题和事件,把原著中历时的故事转变成共时的冲突,把时间上的缓慢转变成紧凑的蒙太奇情节。这样既能强化故事逻辑,又可以节约时间,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因为,电影画面“通过光,影,声,画等手段体现了一种视觉审美,同时多重‘能指’的影像展示既满足了影像的可看性,也拓展了画面的想像空间”。[4]可以说电影使接受者有了轻松享受文学作品的光辉烛照和精神滋养的可能,更易获取生命体验,心灵慰籍,感官享受,本能释放,这些人的原始精神需求,使接受者各种欲望和需要得到满足,各种情绪得到宣泄,成为另具魅力的文本形式。这在一些情节紧凑的戏剧作品中表现明显,如《雷雨》等,学生通过观看根据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可以直接感受到剧本的艺术魅力。当然,一些浪漫舒缓的散文化小说通过视觉化的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要分析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首先利用多媒体把原版封面和插图放映给学生看,使其对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有所了解。然后,放映电影片段,使学生对小说人物和优美的环境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穿插引导,分析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作家的创作理念,并进一步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作品的审美价值。

这样,使形象的、感性的认识与深度的理性思考相互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又提高教学效果。中国当代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一些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与影视改编相关。例如,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阿莱《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等等。那么,我们在分析这些作品时,结合这些影视图像成果,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信息,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小说原文的阅读兴趣。其次,影像化、图像化的解读方式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了多条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多维的阅读思考习惯奠定了基础,并开阔了视野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影视剧改编中。文学原著的改编就是要把原作中通过文学构造的艺术世界与艺术神韵,以“影视化”的方式转换成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动态时空。当今,“电影改编不再是仅仅发挥其普及经典阐释文学原著的功能,也不再仅仅是选‘兼具电影性和文学性的小说’或‘能够充分电影化的作品’来改编,它的外延与内涵都扩大了。”[5]

可以说,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不仅是对作家的文学原著的再现,而且更渗透着改编者本人的个性化解读,是改编者与作品作者的共同创作。这样,就为观众打开了解读原作的不同途径和视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影视作品,并进行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原作的阅读兴趣。很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都是由于影视改编的成功而吸引观者在观影后找到原著进行阅读的。例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很多学生都是看了电视剧后才找来张恨水的原著进行细致阅读,在课堂讨论时也能有个人见解。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菊豆》,可以说,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非常精湛,二者的阐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解读打开了视野。学生通过观影和阅读的双重体会,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所要探寻的人性问题、作家的个性色彩,以及作品在整个时代文学思潮中的历史价值,从而掌握新历史主义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第三,文学作品图像化、影像化的教学方法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阅读心理当代的大学生是在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出生的。

他们是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观看影视、图画、网络视频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学教学能够融入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像文化,是他们普遍欢迎并感兴趣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中,文学的图像化、影像化要求引进视觉思维的教学理念,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展示各种与作品相关的图像和视频,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教师不再做脱离作品的空谈和玄谈,师生在视觉平台上,面对共同的视觉对象,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图像化、影像化手段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讨论,从而使作品选课程教学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独创性和个性化。同时也相应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水平,丰富了学生阅读作品的数量,提高了阅读质量。但是,视觉文化时代也为中国现当代作品选教学带来了很多尴尬的处境,甚至困境。

二、视觉文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视觉化的直观、体验性特征在某些情况下消解了文学原著的思想深度,易于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浅层化图像、影像的大量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文学文本的独特思考。尤其是一些世俗化的影像叙事因其形象、表层而缺乏深刻性,使现代消费社会符号化、简单化,限制了受众的想象力发挥,同时也禁锢了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很多依据小说文本改编的侧重故事情节性的影视剧,把间接的,抽象的,多义的文学形象变成直接的,具体的,单一的荧幕形象。文学作品理解的空间缩小,图像替代了想象,弱化了语言文字媒介的魅力,文学作品无穷的想象力大大缩水。影视剧的改编将文学描写中复杂的心理过程展示拉直了,画面化了,单一化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内心激烈的搏斗撞击无法实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丧失。这一点在中国现代作家的小说作品中表现很明显。例如一些以语言书写见长的作家如钱钟书、莫言等,以心理描写见长的作家如郁达夫、巴金、老舍等,还有一些以思想深度见长的作家如鲁迅、余华、苏童等,他们的小说影视化后势必弱化原作某一方面的魅力。以《骆驼祥子》为例,原著在对祥子买车卖车三起三落的人生转折的叙述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作者对祥子内心的详细剖白,学生通过这些人物心理方面的描写能够准确体会祥子性格由进取走向堕落的内在原因。

而电影中人物往往不可能直陈心迹,需要通过场面、特写、人物神态等镜头来曲折表达。这样,学生如果不读原著,那么对人物以及作家的社会反思就不能深入地理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文学作品经过影视改编后,往往带有改编者和导演浓厚的个人色彩,其所传达出的精神主旨有时会与原作形成很大的出入与文学创作的个体性特征不同,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在影视剧的制作过程中,导演按照文学原著改编后的剧本主题,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接、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效果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影片。这种蒙太奇手法“把无论两个什么镜头对列在一起,它们就必然会联结成一种从这个对列中作为新的质而产生的新的表象。”[6]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实际上是一种二度创作,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以从这一方面讲,影像化叙事主观性很强,往往导致影视剧偏离了原作精神,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小说原文的理解产生偏差。例如,这两年改编成电视剧热播的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原作更多地表达出张爱玲小说惯有的“冷眼看人生世态炎凉”的基调,是作家对人生的独特解读;而改编后的电视剧则明显带有导演、剧本改编者的观念,因而电视剧版《倾城之恋》着力表达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的爱情,是对爱情的颂扬。这样,二者就有很大的出入。学生在同时观看和阅读之后,在内心中产生理解的矛盾就可想而知了。第三,视觉的形象、感性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品选课程的理论性作品选课程虽然属于鉴赏性的课程,但其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鉴赏层面,依然需要以文学鉴赏和批评为基础来实现对基本文学理论的思考和认识。

换句话说,这门课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解读来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学基本理论素养的目的。而影像化的教学方法由于其立体、直观性特点,学生通过大屏幕所接收的更多是形象、感性的信息和知识。而且,过多地使用图像化、影像化的教学法,会使学生产生图像依赖,不愿稍费力气进行思考总结,时间久了就形成思考的惰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避较为艰深的理性思考,而只进行表层的、肤浅的感性认知,这样就达不到作品选课程的最根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观看电影《林海雪原》后,学生基本上都被电影中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战斗场面、异域风光所吸引,很少有人去思考小说原著的民间化叙事特点以及这种叙事风格在建国初期如何形成一股创作潮流的社会背景因素。等等。总之,视觉文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变得多姿多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难以避免的缺陷。那么,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视觉化手段和成果,在尽量克服上述问题的同时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视觉文化时代的作品选课乃至所有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理论体系建构问题,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践运用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急需关注的。

三、视觉文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的途径探索

尽管视觉手段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缺陷和问题,但毋庸讳言,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使用图像化、影像化手段已经是必不可少了。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与利用图像、影像资料所蕴含的文学性与文化性,做到课程内容与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跨文化的广阔视野。首先,充分利用视觉文化的直观性和综合型特点来实现文学作品的想象性、思想性,从而使图像文化与文本文化相互结合,尝试建构新的教学理论体系。小说是叙事艺术(artoftelling),而影视则是表演艺术(artofenacting),虽然它们在读者与观众心目中产生的效果和美感是不同的,但二者并不矛盾,可以相互协调。影视作品无法展示人物内心激烈的冲突,但画面结构,色彩,音响,这些画面具有的“言说”特点,带给人的现场强烈的感受是小说不具备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字试图在文本中构建的想象图景。

第8篇

一、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表导演基础、戏剧评论、中国戏曲、中国古典诗词赏析、阅读与鉴赏、中国古典散文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话剧、外国戏剧、艺术概论、戏剧概论、影视写作、当代西方戏剧艺术、编剧理论、视听语言、经典作品分析、电影经典研究、公共必修课等。厦门大学、山西大学这类综合院校下开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具有明显的文学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本开在文学院下,课程设置主要是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创意写作导论、小说鉴赏、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国历代散文选、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论、现代文学100篇(上下)、当代文学100篇(上下)、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世界人文简史———文化与价值解读、大众文化、文化研究导论、认识电影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这类艺术专科院校强化职业教育,锻炼学生的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表演能力和写作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电影发展史、戏剧学概论、戏曲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汉语、基础写作、编剧概论、中外经典剧作导读、话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等。此外还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观摩影视剧和舞台剧演出活动、各个学习阶段的创作实习、在校内创编影视、话剧与戏曲剧本并排练演出、参与社会艺术机构艺术创作实践、毕业联合创作实践等。

从上述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如中央戏剧学院这类艺术类学府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侧重艺术类,专业教育比较发达;培养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扎实的文学表达能力,基础宽、视野广、专业精、有创造性的高精尖人才。而像厦门大学这类综合性院校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侧重写作、文学艺术创作,学科建设依托该校的文学院,培养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坚实的戏剧影视艺术基础,能从事戏剧艺术理论研究和相关编辑工作的专门人才。浙江艺术学院这类专科性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课程设置有着明显的职业教育性质,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其对文化理论的教育功能、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等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有很大不同;其课程较单一。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必修课程概况

各大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对必修课的设置结构稍有不同,大致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等。统计中笔者发现,各校开设的课程门数、类别也相差很大,笔者把课程名称相似的课程归纳为一种,弃仅有一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得到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本认识:

1.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大多集中在理论课程上,实践课程少艺术院校注重开设实践课程,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东部院校由于经济实力强,建设了影视实践基地,开设实践课程也较多。这些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开发了一些特色课程。如摄影课,除了上课讲解摄影理论知识之外,实地摄影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艺术类院校开发戏剧影视编辑、戏剧影视摄制、戏剧影视制作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综合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少,文化理论课程居多;综合性院校的戏剧影视专业大部分开设在文学院下,借助文学院的师资力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

2.各院校对戏剧影视文学的核心课程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开设课程科目具有随意性,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有的院校对戏剧影视的学科定位模糊不清,导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一些院校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设置在文学院或者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下,借助该院系的师资力量,课程和中文、新闻专业有交叉(如电视摄影与编辑、电视编导基础纪录片创作等课程在传播与艺术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有开设)。

3.语言文学课程开设学校多如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多于影视、后期制作等实践课程的开设数量。可见,当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中文基本知识,奠定文学基础,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培养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和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但在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力度不够。

作者:文玲 林茂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第9篇

[摘 要] 影视作品是一项艺术的综合体,把语言、文化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而且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词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连接了人物情感、故事情节与观众的共鸣。影视作品中的台词完全依赖于人物性格特征、音画效果等电影元素。本文以电影《乱世佳人》为例,分析台词的特点与翻译功能性并对电影台词进一步探索,挖掘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化。

[关键词] 电影;《乱世佳人》; 台词; 翻译功能

小说《飘》是一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由它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也是对当时社会背景深刻的反映。《乱世佳人》在电影领域中堪称楷模,是一部伟大的艺术创作,对电影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起导航作用。为了完成电影拍摄,曾换过无数名导演,而且消耗的资金也是惊人的。对电影《乱世佳人》的翻译也有各个不同的版本,其中以央视版的翻译最为突出,并获得相关的奖项。《乱世佳人》总共历时238分钟,其中包括1 592句人物对话,有12句旁述以及2句读白。字幕翻译为电影添加了亮色,与音画等电影元素一起服务于电影的创作。电影里的人物台词是情感表达、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一个重要原件,对电影故事的变化发展有推进作用。所以电影中的台词就更贴近生活化、感情化。

一、台词翻译的特点

影视艺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创作,包含了各地区和各国间的文化内涵的传播,具有非常广阔的时空范围。所涉及的字幕翻译也是错综复杂的,可以说,字幕翻译其实就是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影视文学艺术的创作有赖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和剧本内容的吸引性,同时再通过背景色彩的调节、音画效果的衬托才能完成影视的制作过程。影视改编与文学作品是密不可分的,文学作品作为电影改编的原始材料,对电影具有指引作用,在电影创作中的感情基调与叙事技巧上都能从中得到启迪;同时影视创作也是一项文学性的工作,主要集中体现在故事情节的语言特点上。虽然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具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别,这就决定了电影字幕翻译与文学翻译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而影视作品则通过台词来传达。电影中“台词”的说法起源于戏剧,然后一直沿用至今,台词是故事中情节发展的主要承载体,也是人物感情艺术的交流,台词一直贯穿着电影先后的故事情节,是人、事、物表达的载体。

台词在影视作品中所体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清楚的,有四大特点:其一,台词与演员的行为特征密切相关,与情节、动作联系在一起共同演绎完整的故事;其二,台词的来源主要都是对人们生活艺术的体现,虽然演员具有独特的专业水平,但他们通过表演来体现最朴实、浓厚的生活化气息,台词内容也是人们生活中寻常交流的语言;其三,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台词就能阐述最恰当的人物情感,所以台词必然要根据不同的人物角色和其性格特征来选用,这就体现了言行相通的道理,台词的运用受到许多具体的环境因素所限制,就如在什么场合、代表什么身份就应该说相适应的话是一样的;其四,台词也应与电影中的情节画面保持一致,只用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总的来说,电影中的台词对整部电影都是至关重要的,虽然许多外国影视作品在引进我国市场中都会进行字幕翻译,但字幕翻译也是语言的转换,所以直接影响到电影内容是否仍原汁原味。字幕翻译不是简单、生硬地进行文字的对应翻译,它还涉及对各国语言文化的关照,也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必须还原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信息,还应切合语言的语法结构。

二、从翻译功能论看电影《乱世佳人》的台词翻译

(一)保持原片的真实度

对影视作品的翻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把原先影视中的文化、信息、艺术价值以及审美趣味都要一一地还原,并保证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一位英国的优秀翻译和语言学者曾提到过,翻译与语言是相通的,翻译讲究一种技巧的转换,也是对语言的转换。两种语言的转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中心意思的一致,但是翻译过程中,谁都不能保证信息完整到位,有些信息还是避免不了会造成缺失。但经过众多的翻译专家的共同努力,总结出翻译中缺失的信息是有一定潜在规律的。主要有四种常见情况:第一种,影视内容中的台词关乎到对社会风情、地表特征等专业的描写,翻译者对其相关的知识不甚了解,在翻译中很有可能导致信息的错误,这就警醒翻译者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还要多增长见识,多谨慎工作,避免对一些浅显问题的遗漏;第二种,两种语言的转换就会涉及到对有些原先的词汇不是特别清楚、明白,而在翻译时就会犯取表面意义或不通顺等毛病,直接造成翻译文本的不确定性;第三种,两种语言的转换就会产生两种语言风格和说话习惯的不同;第四种,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必然对这些词句表达自己主观的看法,而这种必然性就会与原先的文本体现的中心意思与思想情感有出入,以至于翻译后的作品就会有些差别。综合以上四点常见问题,如果都满足的话,那么翻译后的作品就具有很大的不同了。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的一个人物叫瑞特,在原先的版本里他的形象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物性格,对生活也充满进取的态度和目标,但有些翻译版本中把他译成一个放荡不羁的流浪人形象,这两种鲜明的差别就提醒翻译者在着手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原作品的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内涵,并进行深入的探寻才能还原作品的真实度,不仅有利于自身水平的发展,还是一种尊重价值的体现。

(二)呈现语言的口语化特点

影视作品的感情基调与人物性格就奠定了语言翻译的特点,根据影视作品的台词可以把它分成三类:第一类,台词饱含丰富多彩的语境语意,这些台词通常是有完整统一的结构、重视语言的诗画美,具有典型的象征作用;第二类,台词都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精挑细选,很正规、传统的语言特色,但所有的艺术来源都是对生活的体现或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生活化的色彩;第三类,原生态的台词,没有经过人为艺术的加工,且不能看出有什么句法结构,多口语化和俚语的结合,是生活原生态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台词的语言特点还要根据人物具体的实际情况做分析,并不是完全口语化的语言结构。一些具有典型口语化的语言都带有两个典型特点,其一是感叹语句,运用许多的人物代词及语气词,如啊、呀等;其二是代表我国鲜明特色的语言词汇。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故事的背景是在美国内战的宏伟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上演了一个个人物角色的感情变化,现实与理想的冲击。电影中在描写美国资本家的糜烂生活时,那里的人们都透出珠光宝气,这种人物是代表着美国上层社会心理活动的缩影,语言上就要贴合人物身份,如拿其中的女主人公来说,她的成长过程中所代表的年龄与身份都不同,少女时期的语言就显得细声细语,演化成贵妇人的形象后,语言也要随着改变。

第10篇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它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生活行为、精神心理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以印刷品为基础的文本阅读正日渐让位于直观、生动的图像阅读。尤其是青少年,已经习惯了在声、光、电的陪伴下“阅读”。新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因此,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一、在流行歌曲中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如以《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来引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别亦难》来导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二者异同,来加深对古典诗词特点的认识。然而,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在表现主题上,现在的流行歌曲比古典诗词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古典诗词中写个人情感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在语言表达上,古典诗词对格式多有严格的要求,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在这种比较下,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在日常广告中学习修辞

选用广告语作为修辞教学的例句,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告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引起观者、读者的注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号召效果,各种修辞手法在广告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既有严谨、工整的精雕细刻式的成语、联语、排比句,又有综合比喻、夸张、拟人、典故等修辞手法的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眼镜的广告:“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为你的窗户安上玻璃”。前者对仗工整,后者用的是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可谓比喻得当,拟人得体。类似的还有:“一明(鸣)惊人”(眼药水)用的是成语谐音。“秦镜如悬机关参透,庐山在此面目留真”(照相机)的广告语中包含“明镜高悬”的典故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除了修辞格之外,还表现在修辞策略的运用上。如乐百氏纯净水广告: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大自然的山顶,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只见黎明拿起乐百氏:“乐百氏纯净水,和我们一样,经得起纯净考验。”然后打出字幕。该广告在纯净水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同时也在纯净水与青春、活力、单纯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这就是典型的广告修辞策略:把一种附加的意义(所指)人为地嫁接到产品(能指)上。

明确了广告语的写作特点,借鉴大量优秀的广告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广告语的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修辞手法。

三、利用影视引导学生读原著

影视在本质上与文学须臾不离。近来,影视更是与文学频频“联姻”:电视散文、文学TV……然而,也许是先有文学后有影视的缘故,通常,人们的思维更多的是想到影视依赖文学,至于影视“浇育”文学,似乎并未得到更多的关注。实际上,影视与文学的亲缘使两种艺术优势形成互补。一方面,文学为影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剧本,众多文学名著及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名著的魅力与风采。从“四大名著”的不断改编、重拍到如今流行大江南北的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成为影视题材。继音乐电视走红后,能够表现文字意境美的电视散文、电视诗歌也走入荧屏。

但是,电影电视与纯文学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电影电视与原著两者之间的区别加以点拨,由此来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通过阅读原著来比较两者的异同。如在播放《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时,可以让学生读原著,既有利于提起兴趣,又有利于共同交流。

第11篇

[关键词] 影视翻译 语言特色 审美 文化

21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但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它也渗透到社会、文化等领域。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彭吉象,2004:68)。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在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步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中外在文化领域交流的渠道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影视作为一种世界性、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无疑在这种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大规模的影视文化交流对影视翻译提出了重大的任务和挑战。本文拟就影视翻译中的语言、审美特征、文化因素等方面探讨影视翻译中的艺术再现问题。

一、影视翻译的语言艺术再现

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有与文学翻译的相通之处,遵守着文学翻译的一般准则。但在更大程度上,它还是受制于影视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影视剧首先是一门有形有声,形声结合的艺术。其中的画面与声音(人物说话声、音乐等)起着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影视剧的画面与声音都是一闪而过,尤其是声音,没有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影视剧的语言都具有非常口语化、口型化、简洁性(省略化)、通俗大众化的特点,因此,影视翻译应特别注意其中的语言艺术再现。

口语化 影视片中的人物对话的翻译不是供读者去慢慢阅读品味的,而是要转化为配音演员的声音,使观众在观赏的瞬间去理解接受。因此,仅仅达到文字上的“通顺”、“通达”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之贴近生活,使之易于上口,便于听懂。这样的译文,经过配音,才能与人物表情(包括口型)相吻合,才能最终求得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麻争旗,1998)。优秀的对白翻译要遵从其口语化的语言特色,表现出口语化的特点,即简短、直接、生动,并且有较多的非正式语、俗语等。在电视剧《少年卓别林卜片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和对话:卓别林少年时家境贫寒,他家原住在楼顶的房间,后因交不起房租,搬到地下室往。早上卓别林醒后只能看到窗外的地面和行人的脚,他对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From bird’S eyetOworm’s eye”,字面的意思是从“鸟的眼睛变成了虫子的眼睛”。剧本的原译者将这句话译成“鸟瞻变成虫观”,这种译法既不口语化,又较生硬,与剧中人物的身份及时代都不贴切。观众听了也难以听懂,郭维安老师将这句话改译为:“天上的鸟变成了井底的蛙了”,贴切地表达了原文的含意,也比较通俗易懂。

口型化 口型化是要求译文在保证准确、生动、感人的前提下,力图在长短、节奏、换气、停顿乃至口型开合等诸方面达到与剧中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口吻相一致(赵速梅,黄金莲,2005)。提到影视翻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演员的口型与译文的吻合问题,即要对口型。在文字处理时首先要看演员的口型变化及言语的长度,然后再在力求忠实的基础上译出通顺的中文。很多时候由于演员的语速太快,原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为了与其口型吻合,不得不精简译文,用一个短语或词组来代替。而另一些时候,由于演员夸张性的表演或为了更好地表现此刻的感情需要,又将一个很短的句子读得很长,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其口型的张合,添加一些词,使译文与口型吻合,增强译片的真实感。银幕上演员在一个劲地摇头,那么得给其配译上带“不”字的话语,反之,假若银幕上演员在不时地点头,这时哪怕原版片中没有话语,为确保其真实性,必须给这样的场景配些表示首肯的语气词。

简洁化(省略化)影视语言的翻译在字数上有一定的限定性,要尽可能的用相等或相近的语言单位来表现原语。影视剧本身的语言就比较简洁精练,翻译的语言应该反映这一特征,要简单明了,不能拖泥带水。影视翻译是为演员配音准备脚本,这脚本将直接影响到配音演员在译制片中配音的成败(毕文成,2003)。例如,在《阿甘正传》中有这样的对白:

Bus-driver:Areyou coming alone?

Forrest:No,Mister,I’m not to betaking ridesfrom strangers,

Bus-driver:This 1S the bus to school.译文为:

司机:要上来吗?

福勒斯特:不,我不上陌生人的车。

司机:车是去学校的。

在这译文中you,Mister,this这三个词都没有必要翻出来。因为司机在和福勒斯特(阿甘)对话时脸也转过来对着他,并且一个在车上一个在车下,所指非常明显。

通俗大众化通俗大众化的译文使用的是普通的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对白译文通俗易懂,不仅仅由于其瞬间性,更由于影视观众面之广。读文学作品必须有一定文化程度,但即使文盲也看得懂影视,这就要求其对白不能过于典雅,太晦涩。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只有使用通俗大众化的语言才能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因此,译者要在通顺的基础上使语言靠近大众,清楚明白、雅俗共赏。

二、影视翻译的审美艺术再现

影视文学有四大特征。第一,它是视听艺术也是时空艺术,具有“直观性”。第二,它必须寻求社会容纳以及群众认同,是门群众性的“俗文化”艺术。第三,它是以“一次过”的方式进行观赏的艺术,具有“瞬时性”。第四,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因而又具有“宣传性”。因此,影视翻译是一特殊的文学翻译(斌,2002)。钱钟书先生在他的《林纾的翻译》中说得好:“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如果机械地照搬某些翻译理论家的观点,那根本不可能达到文学翻译的这个美学效果的要求(骆贤凤,2003)。其实,影视文学翻译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它是一个整体理解到整体再现的过程,因此要对影视剧本译文的生产和接受予以同样的重视,把作家―作品―译者―译文―读者等各个环节看作一个整体过程,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保证影视翻译的整体再现。

同时,影视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艺术,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自始至终都必须以普通大众为服务宗旨。译制的目的就在于使其成为不同文化间进行有效交流的桥梁,一部来自异国他乡的优秀影视作品,如 果因为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结果只能充当少数艺术家或者再包括一个以外语过硬为标志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少数阶层的奢侈品,而把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拒之于门外,那么,这样的艺术,终究是遗憾的艺术(麻争旗,2003)。因此,影视翻译提倡通俗化,但通俗并不等于低俗或平淡。现代汉语里大众化的语言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它能反映简朴的思想,也能表达复杂的情感,关键在于能否使之生动活泼、准确自然。李岚清同志十分称赞影片《居里夫人》的译制水平。他对翻译讲,“你翻译得很好!你感动了我,感动了导演,感动了演员,最后感动了广大观众。另外还有个专业性问题,你能译得通俗明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比如测量放射性能量那一段,铀和钍包含在铀矿里的时候,读数是8,而分别测量后加起来只有4,这个差数在哪里?这样译出来,人们很好理解”(麻争旗,1998)。通俗的影视语言翻译在表达上深入浅出,力争既简单明了,又不失严谨准确,朴实而不乏味,深刻却不莫测。因此,通俗的影视语言翻译是体现影视艺术美的重要因素,因为考虑了普通观众的接受能力,从而求得雅俗共赏。

影视文学作品,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人物性格的刻画成功与否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因此,在影视翻译中,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情感的把握至关重要,这是影视翻译的灵魂。具体来说,就是准确把握剧中人物个性,使译文言如其人。要求译者把自己带八角色,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把握其内心世界,从而领会其言语的确切含义。例如,在一部美国影片中,阿瑟看到自己的女友被舒茨抱着要强吻的时候,立即:中上去,于是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I’ll teach you how to kissa qirl!”――“No,”Said SUte,“I’Vegraduated.”

原译文为“我来教你怎么样同姑娘亲吻!”,“不,”舒茨说,“我已经毕业了。”此译的准确性应该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笔者把它翻译为“我来教教你怎么样同姑娘亲吻!”,“不用你教,”舒茨说,“我早已出师了。”第二种翻译多用了一个“教”字,更好地表现出了阿瑟充满敌意和威胁的口气,读者甚至可以感觉到一场争斗即将来临的气氛。“出师”二字一出口,就让人体会到说话者那副玩世不恭、油腔滑调的样子。在将人物对白进行翻译时,要力争展现人物的鲜明个性,以增加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如果不注意分析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在翻译时使用同一种风格的语言,将会使人物个性变得呆板、毫无生气,从而大大损伤影片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和影片的艺术魅力。

三、影视翻译中的文化艺术再现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翻译这一复杂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观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SusanBassnett&AndreLefere,1990:4)。文化翻译观强调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翻译中的语言和语用变化应偏向于满足译语文化的需要,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文化翻译观为影视翻译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

第12篇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影视艺术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就是影视科技的发展,这一本质体现在电影从无声、黑白、传统摄影发展到有声、彩色、电脑动画,其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影视艺术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拟音、仿真技术、变焦组合镜头和数字式录音等高新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不但能为影视艺术提供物质条件,促进其发展,还开拓了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表现能力,所以,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影视艺术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如借鉴了文学艺术中对复杂生活进行表现的叙事方法,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和造型技巧,音乐艺术中的音效节奏感,戏剧艺术中以调动等手段展现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及戏剧演员的表演特长。因此,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其不但包含了语言、造型和表演等传统元素,还包含了录音、摄影和剪辑等新的艺术元素。

二、影视艺术具有视觉性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情感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

(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

(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