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3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摊经济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地摊经济的管理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的地摊经济市场也将越来越规范正式。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广阔的经营空间、全天候的经营时间、无店铺的经营模式、成本低廉的竞争策略等优点日益突出,尤其是微信营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微时代的到来、地摊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地摊经济也将跟上时代的步伐,营销方式也将从原来的单一、传统化得到逐渐改善,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2市场调查与结果分析
2.1基本信息
此调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地摊经营者而言,另一部分是针对消费者而言。此次调查最终收获有效问卷496份,其中针对地摊经营者部分的有效问卷收获数为265份,针对消费者部分的问卷231份。虽然调研样本未达到预期数量,但数据的真实使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针对地摊经营者部分问卷中,男性占了48.04%,女性占了51.96%;被调研对象的年龄中,15岁以下占了0%,15-25岁占了26.47%,25-35岁占了32.35%,35-45岁占了23.53%,45岁以上占了17.65%;被调研对象的学历中,小学文凭的占了21.57%,初中文凭的占了26.47%,高中文凭的占了24.51%,专科文凭的占了14.71%,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凭的占了12.74%。针对消费者部分问卷,男性占了43.14%,女性占了58.86%;被调研对象的年龄中,10-19岁占了15.69%,20-29岁占了41.18%,30-39岁占了23.53%,40-49岁占了7.84%,50岁以上占了11.76%。
2.2研究结果和分析
2.2.1地摊经营者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地摊经营者中已使用了微信营销的占了19.18%,未使用微信营销的占了80.82%。而未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对微信营销的具体操作不太了解(占了49.40%),认知不足。但若教于期使用发放,愿意尝试使用微信营销的程度都比较强(占了60.67%)。因此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发展的空间较大,只要人们掌握了微信营销的技术,大部分地摊经营者都愿意尝试使用。同时,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学历的升高,地摊经营者对微信营销的了解程度也会随之加深,对微信营销的使用率也逐渐增加。对于地摊经营者而言,特别是中等学历及中等学历以上的经营者,他们大多数倾向于经营方式的创新,愿意尝试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
2.2.2消费者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购买地摊物品的仅占27.45%,因此地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同时对消费者年龄进行分析发现多数为年轻者,地摊经济消费者中10-39岁的占58.63%,10-50岁以上的占41.37%。在“消费者对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方式的认可度”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消费者接受并认可此创新方式,同时年龄也营销者人们的看法,如表2所示,较为年轻的消费者大多数认可并接受将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的方式,而地摊经济中的消费者大多数又都是年轻者,因此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营销是可行并且能被接受的方式。
2.3建议
针对地摊经济而言,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也需要切合地摊经济的特点、产品的特质。以微信营销为例,内容如下:
(1)查找附近的人:地摊经营者可建立微信号,备注自己的摊名、产品等资料。消费者便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发现身边的地摊商家,并了解一定的商家信息,也可以通过“打招呼”向商家询问更多详细的产品信息,之后选择是否购买产品。由于地摊的信用相对较低,大体上应以线下购买为主,可前往商家摊位购买也可线上预定货到时线下支付。同时经营者也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向消费者推荐自己的产品,宣传产品,虽然效率有限,但也可行且有效的方式。当然如果微信扫一扫中添加周边小摊美食等栏目效果会更佳。
(2)扫一扫:利用特定的活动,使消费者通过“扫一扫”关注地摊者账号,从而锁定一定的消费者,针对性较强。采用这种方法可定时向消费者推送自己的产品。这要求产品有一定的吸引性,对质量稍有要求。
(3)微信公众平台:此方法可推送的信息量较大,比较实用,但建议同一区域的地摊者互相合作,建立共同的公众平台,一同交给第三方管理,日常推送产品更新、产品活动等,可加入小故事,笑话之类的内容。主要以周边的居民等消费者为主进行宣传。
3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意义
地摊经济虽然简单,但是它同样也需要营销手段。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和地摊经营者对地摊营销方式的创新都有一定的需求,消费者想要更便利,提前或及时了解商家产品及位置,提前预定;而经营者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及回头客。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是一种需求,一种创新。
(1)社会意义:地摊经济在方便居民生活、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不仅能适应变化的消费者消费方式,也将有利于提升地摊经济经营者的自信心,改善地摊经济经营者的生活质量,适当减缓就业压力、生活压力。
(2)经济意义: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收益性小,但是地摊经济的市场却也十分庞大。庞大的摊贩群体,在城市中从事着“衣食住行”中的各种行业,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在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将有利于地摊经济的发展,提高摊主的收入,利于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高校和政府的难题。根据此现状,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有有效的创业教育,让学生避开社会存在的各种阻力,并有效的指导学生创业。校园地摊作为创业的一种方式,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成功率高,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校园地摊经济的教育效益,分析湖南省校园学生地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提高其教育效益的对策建议,对于湖南省高校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我们对湖南高校学生的地摊创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回收463份有效问卷,经过调查,共有不同学校的52位大学生进行了地摊创业活动,占总调查人数的11.2%的比例。
1.校园地摊经济的教育效益分析
近年来,社会兴起一股地摊热,在很多大学校园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地摊。在对学校是否有学生摆地摊的现象调查中,有88%的同学接触过学生地摊,证明地摊创业活动基本普及每一所高校。校园地摊作为一种创业实践模式,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意识
创业意识即创业实践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是大学生对创业这一实践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有多种途径,比如: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扩展大学生创业平台;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业精品课程;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大学生地摊创业作为一种操作性强,指导方便的创业活动,更易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首先,地摊创业投资少,成功率高,可以提高创业者的信心,在调查中发现,有42%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地摊创业,是因为投资少,有信心实施。另外,在接受调查的463名学生中,有接近30%学生是因为缺乏创业的信心和能力,而在摆过地摊的53名学生中,只有5名学生选择了缺乏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并且在选择持续摆地摊的学生中,没有一人选择该选项。其次,地摊创业是对创业教育有效地实践,创业教育大都局限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地摊创业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创业的过程,形成更加系统的理解。可见,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开展有效地创业教育首先可以让同学们明确地摊创业也是一种可行的创业方式,同时认识到地摊创业本身所具有的优势,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地摊创业中。
1.2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素质
创业素质作为创业能力软件的组成部分,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和工作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2)营造良好的校内创业环境;(3)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地摊创业就是创业的一种具体的实践方式,可以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第一、地摊创业可以增强合作意识。摆地摊看似简单,但是要获得很好的收益,也必须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我们的调查中,摆过地摊的53名同学中有72%的同学选择和同学一起合作,在共同的经营管理中,大家的合作意识也随之得到提高。第二、地摊创业可以提高人际交际能力与口才。摆地摊少不了和顾客打交道,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人际交际能力和口才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高。第三、地摊创业可以增强管理能力,地摊创业虽说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创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效的管理与经营是获得收益的关键,这就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必须要做好计划、组织、协调工作,通过摆地摊,总结管理经验与教训,学生的管理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1.3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
在当前高校中,很多同学还是生活在象牙塔中,大学前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来到大学后都十分迷茫,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对于他们的指导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校内摆地摊的形式既可以发展校园经济,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或者说地摊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具备创业素质,转变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又能够在校园内宣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从而使更多的同学感受这种创业氛围。良好的创业氛围才能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克服畏难情绪。对于那些没有创业经验,没有创业资金,创业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摆地摊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创业演练方式。地摊创业投入少,易操作,风险小,见效早,更重要的是方便给学生提供实践场地,且简便易行。由此,地摊创业是一种易于营造积极创业氛围的创业活动。
2.创业教育视角下校园地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生个人创业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个人素质对于学生创业有很大的影响,学生能否发现创业的商机,发现商机后能否躬行,在遇到阻碍时是否有良好的受挫能力来克服阻碍,是否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将创业继续下去,这些很大程度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素质的高低,通过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能力缺乏。在调查的463名学生中,有79%的学生没有进行过创业,而在这79%的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业的能力,另外有26%的学生就没有想过创业。(2)创业知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所必需的相关知识,缺乏创业知识的专业培训,对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这一比例达到了46%。(3)创业品质欠缺。坚强的意志、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都属于良好的创业品质。调查发现,在摆过地摊的53名学生中,有66%的学生最后选择了放弃,这些同学放弃的理由有的是因为学习时间不好调整,有的是因为资金不足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有很多同学坚持了下来,这反映的是一个人个人素质的问题,在挫折面前能否坚持的问题。(4)创业个性匮乏。在调查中,有52%的学生愿意尝试摆地摊这种创业方式,但是这些愿意尝试的学生真正实施的却只占到11%,由此来看,大部分学生缺少敢闯敢拼的创业个性,绝大多数所持的只是观望态度。
2.2商品进货渠道单一,质量无保证
地摊商品的质量是影响学生收益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有50%的学生有进货商的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的困扰,这成为阻碍他们继续摆地摊的原因之一,而这些摆地摊的同学有70%的学生选择从批发市场进货,进货渠道单一,批发市场的商品种类繁杂,同一种商品可能在质量上有很大差别,学生选择的大多为同一种商品中价格较低的那一类,所谓“一分钱,一分货”,质量得不到保障也就再正常不过的了,这说明,学生只是注重自己进货的成本,却没有考虑低价商品对今后自己收益的影响,导致顾客对产品不信任,60%以上的同学觉得商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没有保障。#p#分页标题#e#
2.3学校相关政策不明晰
一个学校关于创业方面的政策是指引学生创业的风向标,创业政策不明晰,学生就很难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调查中发现,只有20%的学生对学校的地摊方面的创业政策有所了解,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关于地摊管理的相关规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学校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二是学校有政策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只有一所学校有专门的关于地摊方面创业的政策,而且已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宣传与实施,事实证明效果很好,这所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地摊管理机构,对全校范围内的地摊进行管理,地摊井然有序,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是其他学校所达不到的。
2.4学生缺乏有效的创业指导
学生创业能否成功,除了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外,还需要学校给予相关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在调查中发现,有64%的学校开展过创业竞赛活动,有51%的学校开展过创业成功人士的讲座,有41%的学校开设了相关创业课程,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进行过创业的学生中仍然有过半的学生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这充分说明学校创业指导的力度还是不够,创业指导的活动并没有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学校缺乏对学生有效创业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校创业指导活动以活动化为主,缺乏连续性。学校的创业活动是周期性的(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两年举办一次),每次活动一结束,创业教育也随之结束,导致创业教育时间上缺乏连续性,直接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持续效果。创业教育行为的活动化也让学生误把创业教育当成一般的学生工作甚至是一种课外活动,而非从教育层面去理解创业教育的深层意义。(2)课程设置不全。一方面课程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不全;二是课程教学安排较为困难。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晚,创业课程和创业教学还处于萌芽阶段。创业课程除“创业基础”(比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远未形成独立的、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3)没有设置相关的创业管理机构。拿我们所调查的学校来说,只有一个学校有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并且这个机构只负责学生地摊的管理,这促使学校地摊创业走向标准化和制度化。
3.提高校园地摊经济教育效益的对策和建议
学生地摊作为一种创业实践教育的模式,为学校创造了积极的教育效益,所以各学校应大力的发展。而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地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给出了以下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创业教育
学校的创业教育要根据学生自身需求而定。据调查很多学校的课程开设都是为了扩大教育的范围,应付上级的要求。导致开展的教育课程不够个性化、专业化。而且,目前存在的创业教育未被广泛认知和重视,只在较小范围内开展创业精英教育,很多基础不够、条件不够的同学没有接触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这点,在提供素质培养的档次上,扩大素质培养的同学数量,而不是小众化教学。这样的话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能够营造创业氛围。在对您身边的同学(或您自己)具有的创业素质调查中,只有28%的同学选择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对学校的创业指导活动或创业教育是否有实际用处时,62%的同学选择了是。由此可见,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非比寻常。然而,专业,多面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对摆过地摊创业过程中需要学校给予的教育指导调查中,接近55%的同学选择传授经验,51%的同学选择传授行业知识(如融资,进货,促销策划等),经过调查可以发现,每一所高校都有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大家也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教育指导,而有效的教育必须是具有强烈可操作性的,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条文。也必须是具有特色,和同学们的创业活动息息相关的。
3.2进货渠道多样化及加大商品质量控制力度
地摊商品虽然不能同外面超市商场的商品相比,但是有它自己的特色。比如说价格低廉,购买方便,由此,吸引了不少学生消费群体。然而,很多同学忽略了商品的质量。在吉首大学中,我们走访了一位同学,他坚持摆地摊有三年多时间了,他的商品多为电子产品,种类齐全,而且有质保期。为什么他做的比其他同学要好呢?一,在地摊的开始建立了自己的优势,质量有保障,品种齐全;二,坚持不懈,三年多时间,在同一个地方,不仅积累了大量经验,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消费者一种信赖感,能提供售后服务保障。而有的同学由于商品品种欠缺,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难以吸引顾客。很多同学的商品来源多为附近的批发市场,进货渠道较为单一。引导学生扩充进货渠道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网购促使商品种类多样化,网购能够易于发现新颖商品,增加商品的吸引力,也能够有机会直接接触厂商,从而跳过中间商环节,节省成本。对于商品质量的控制,不仅要从进货渠道出发,另外,学校可以安排相关的检测部门,比如说学工部、后勤部门等部门定期对摆地摊同学的商品进行检测,如有相关质量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则会给予相关指导,严重者则禁止该同学继续摆地摊。
关键词:画地做场;地摊戏;剧场;地方戏;河南。
中国戏曲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其间诞生了诸多形制各异的演剧场所。廖奔在《中国古代剧场史》一书中,将中国戏曲剧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无剧场意识时期的演出场所,指的是利用自然地形进行表演的方式,如远古时期巫觋歌舞所用的山林空地、崖壑坝坪等;第二类是人们有意识进行技艺、戏曲表演的演出之地,包括露台、舞亭、乐亭、殿堂、庙宇、戏楼、酒馆、茶园等。在他看来,中国戏曲剧场的真正诞生是宋代勾栏瓦舍的出现,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商业游民阶层的大量出现,使市井娱乐发达起来,它向社会提出 了 建 设 专 门 化 剧 场 的 要 求,于 是 城 市 游 艺区瓦舍里的勾栏剧场应运而生。明清两代,又相继出现了酒馆、茶园等商业性的演剧场所。这类商业性的剧场与以祭祀为主的神庙剧场共同构成中国戏曲剧场的两大主体。此外,还存在着众多的临时戏台,尽管城市乡村里遍布着神庙戏台、酒馆茶园戏台,但还不能够满足民间的广泛需要,仍有大量的演出是在临时搭设的戏台上进行的。这类戏台往往选择场地空旷处,用条木席布等原料临时捆扎搭架而成,再用各色颜料涂绘装饰一新今天,学界在讨论中国戏曲剧场史时,关注点一般都是具有一定规模、体制,相对成熟的演剧场所,但从河南地方戏发展的历史来看,以河南梆子、越调、曲剧等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在登上高台、进入茶园等城市剧场之前乃至登上舞台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多采用画地做场这种形式的临时剧场,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在街头巷尾看到它的踪迹。由此,这种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临时剧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画地做场的渊源、历史与现状。
画地做场,民间俗称之为地摊戏,在河南的戏曲文化中,它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戏曲班社演出的场所,就地铺摊做戏,故而称之为地摊戏;另外一种是指戏曲班社的组建形式,多指民间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业余戏班,因此类戏班多在村头街尾以撂地摊的形式演唱,民间将这种非专业性戏班称之为地摊戏。第一层意义上的地摊戏,具有剧场上的意义,因在演出时戏班往往先划定一块固定的区域用作剧场,故而河南民间艺人又称之为画地做场,为了避免歧义,本文采用画地做场代指剧场意义上的地摊戏,它是一种非专业、临时性的剧场。
画地做场,在河南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河 南 淮 阳 地 区 就 诞 生 了 此 类 临 时 性 演 剧 场 所,《诗经陈风宛丘》曾记载了宛丘当时巫风炽盛,民众四季巫舞不断的狂热情形。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朱熹《诗集传》云:陈,国名。伏羲氏之墟,在禹贡豫州之东。其地广平,无名山大川。西望外方,东不及孟诸。周武王时,帝舜之胄有虞阏父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元女大姬妻其子满,而封之于陈,都于宛丘之侧。与黄帝、帝尧之后,共为三恪,是为胡公。大姬妇人尊贵,好乐巫觋歌舞之事,其民化之。这段话描述陈之先大姬妇人尊贵,好巫觋祭祀歌舞,国民传其遗风遂成习俗,举国巫舞不断的情形。如果将这种狂热的巫风歌舞视为戏曲在其萌芽阶段的一种因素,那么宛丘显然可以视作河南最早的临时性剧场。
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在长安未央宫平乐馆观看百戏演出,有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的记载。张衡《西都赋》详细记载了在平乐馆里上演过的百戏节目,有走索、跳丸、马戏、角抵、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二三十种之多。东汉明帝时,在洛阳长林苑内东侧设立了平乐观,汉和帝经常在平乐观内观看百戏,并诏令当时的文学名家李尤作《平乐观赋》以记之。在此赋中,李尤记载了当时百戏上演的场景,乌获扛鼎,千钧若羽。吞刃吐火,燕跃鸟峙。陵高履索,踊跃旋舞。飞丸跳剑,沸渭回扰。侏儒巨人,戏谑为偶。禽鹿六駮,白象朱首。从现在资料看,西汉的平乐馆和东汉的平乐观都没有设立固定的演出场所,应该是在利用馆(观)内的广场临时设场演出。隋代,每岁正月十五日,于端门外,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这里明确提到了设立戏场,于端门外,绵亘八里,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利用城市街道设立的临时性剧场,临近城市中枢,以便民众观看。到了宋代,出现了专业化的演剧场所瓦舍勾栏,它的出现标志着演剧场所完成了由临时设立到职业化、固定性场所的转变。
但专业性剧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临时性剧场的消失。实际上,从中国戏曲剧场的发展史来看,名目众多、形制各异的剧场虽然存在形态上的高低之分,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更替关系,某一种类型的剧场出现之后,往往与此前的剧场同时并存。如宋代勾栏瓦舍的出现,并没有取代旧有的神庙剧场;庙宇 戏 楼 的 出 现 也 没 有 取 代 神 庙 中 的 露 台。据1929年《河南新志》记载:安阳腔,一名落子腔。安阳最盛,南至汲、辉,简单猥鄙,每数人就地为台,演于太行山之荒村。封丘地处河南东北部,是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的重镇,也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之一,在河南豫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许门天兴班即在此地诞生,历时长达二百余年。《封丘县戏曲志》记载:封丘县戏曲演出场所,据查宋代以前演地摊戏。演员在打麦场上、村头巷尾、路边的空地上即 可 演 出。时 至 今 日,农 村 还 仍 然 演 着 地 摊戏。
河南南部信阳地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由于地处山区,此种临时性的剧场尤多,《息县戏曲志》记载:原来是没有固定演出场所的,常常运用流动演出场所。有时戏班和玩会班到了一个地方,找一个空场,用锣鼓招徕观众,人聚多后再演出。此种演出方式形式简便,深入群众,被称为打地摊。地摊从古到今一直存在,过去本县的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常在春秋两季到农村打地演出。春天,逢三月三庙会,四月八集会。秋天,财主庆贺自家农业丰收,请戏助兴;工商户主为生意兴旺也联合筹请戏班。现在业余剧团在乡村演出时,有时仍然采取此种形式。(灯歌)多在元宵期间表演,四周花灯高照,中间划地为台,因此有人称为花地灯
可见,画地做场这种临时性剧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民间一直长盛不衰,正如《淇县戏曲志》所言:旧 时,演 出 没 有 固 定 场 所,常 常 就 地 演出。
此外,从河南各地市戏曲志对地摊戏名目众多的称谓来看,也足见其在河南流行之广,分布地域之多,如驻马店地区称之为锣鼓社,信阳地区称之为地场或地扑笼子,焦作地区称之为围鼓圈,荥阳则称之为板凳头。即便是在河南地方戏登上高台之后,它作为一种权宜性的临时剧场,也被诸多民间班社所广泛使用。
河南巩义市堤东村,自清嘉庆末年兴办戏班起,前后持续一百六十余年,演戏之风极为盛行,号称千户之家,家家都出爱戏人;荒野坟地,坟坟葬有爱戏骨。该村所办戏班被时人称之为堤东戏。据记载,堤东戏在其发展、兴起的过程中,曾长期采用这种画地做场的演出方式。
自咸丰五年至同治十年(18551871)的十五年中,堤东未再成戏,但是一年一度的地滩(摊)儿戏却一直没有间断。地滩(摊)儿戏,又叫围鼓圈儿戏,在堤东戏未搬上舞台以前,她已在堤东流行了很长时间。现在戏又从舞台上搬了下来。每年春节、灯节就大演特演地滩(摊)儿戏。在演出形式上也不像先前专搞独唱清唱,而是一场一场地一角儿不缺地唱看家戏。他们和在舞台上一样严肃认真,动作和做功都和真演戏一样,很受群众欢迎,逢年过节,堤东附近各村里的人,也多有跑来看地滩(摊)儿戏的。由于画地做场的经济便利,并不局处一隅,使123孙建杰:画地做场与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它还催生了中原地区一种独特的演剧形式拱戏。由甲村请戏班唱戏,演出结束后,甲村负责将戏班介绍给乙村,如此类推地向前拱,故名拱戏。《中国戏曲志河南卷》认为此种演戏形式只存在于豫北地区,但经查阅资料,信阳新县也存在此种演剧形式,《新县戏曲志》称:拱戏,这是一种农村巡回演出的方式。多在秋收之后至春节举行。关于此种拱戏的详细形式,民国时期的吴闰青①在其《冀南戏剧异闻》中有详尽的描述:
游行之戏,此戏在旧历正月及四月(此为过麦戏)八月(此为谢秋戏),全班约十余人,分坐四轮敞车,以大牛拉之,沿村演唱,每至一村,即有首事人出寨去接,谓之接唱,将车赶至十字路口,由车上搬下戏箱(不过一二只),村里搬来两张桌子,几个凳子,于是便唱起活来,所唱以三人一出的居多,一面由管事人向各家去攒钱,多少不拘,唱五六出再奔他村。
如留唱夜戏,即在此村过宿,系支搭帐篷,代办伙食。如此周游演唱,以一月为期,过正四八三个月后,即不再游行演唱矣。据本地人云,从前并不要钱,如某村接唱,仅预备糖果茶水而已,盖表示一半为庆贺性质,一半为演戏者酬谢村人的意思,久之由糖果茶水一变而为银元钞票,目下尚系如此,亦为演戏中一特殊现象也从该文的描述中可知,这里所说的游行之戏
即是《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和《新县戏曲志》中所说的拱戏。将车赶至十字路口,由车上搬下戏箱(不过一二只),村里搬来两张桌子,几个凳子,于是便唱起活来,这毫无疑问就是画地做场,只是这种连演月余、横跨数村乃至整个县城的形式却也足以让人感叹。在这种演剧形式的形成中,没有任何文书契约,也没有戏班的拜帖和村社主事的邀约,然而戏班与村社的契合、节令与戏班的默契像事先商定一样,互相遵守并相沿成规。显然这种临时剧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便利性、经济性为游行之戏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也可以印证画地做场在河南民间的广泛存在。
二、画地做场与中国地方戏曲之关系。
廖奔在《中国古代剧场史》中说:中国戏曲的演出经常是随时利用各种地形和建筑进行的。画地做场,一般多选在寺庙前、村镇的十字路口或打麦场等空旷之地,随用随设,不设舞台装置,在地上直接铺摊做戏,用后即撤,因此它具有随处可设、经济便利、流动性强等优点。它对登场演出的戏班来说,要求更低,三五人即可成班演戏,班社易于组建;对戏曲观众来说,它往往是送戏上门,观众在家门口即可观剧,戏资极低,且不占用劳动时间,故而深受戏班和民众的喜爱。
从戏曲剧场演进史的角度看,画地做场不同于庙会高台,也不同于城市剧场,它是较低层次的一种演剧场所。它既存在于村头巷尾,也出现在城市之中,繁华都市、乡村僻野都有它的踪迹;它既可以免费演出,也可以坐地收钱,在商业性和非商业性之间自由转换。作为河南最为广泛采用的一种舞台形式,在它身上蕴含了河南地方戏曲发展的智慧,体现民间戏曲的生存之道。
第一,它催生了河南地方戏各剧种的成熟与发展。从现有的资料看,绝大多数河南地方戏曲剧种在其诞生之初,都曾经历过这种画地做场的演出阶段。如豫剧,据《荥阳戏曲志》记载,它在传入荥阳之初便采取此种剧场演出,并逐步获得观众的认可,清同治以前,荥阳各地民间艺术形式较多,其中的高跷、旱船、小车之类中常有河南梆子唱段。据说是从开封、洛阳、南阳等城市的戏班学来的,后逐渐形成一种俗称坐板凳头戏或叫围鼓圈戏,地摊演出。一张桌子几条长凳,三五人围着桌子坐,管唱管打。一个人可拿几种乐器,边唱边打
[16]17。早期怀梆戏班也普遍采用这种形式,在府城里,惟同乐会和普庆会是最早的怀梆戏班。相传清同治年间,同乐会就出现了不少好的演员。他们多以围鼓圈的形式演唱,不化妆、不穿箱、无表演动作。这种形式至民国年间,沁阳城内小河边一带仍然盛行流传。二三十人组成,多在晚上演唱,以自娱为主,也给人唱喜庆戏,一般不收费。固始、潢川等地的嗨子戏,又名花篮戏,是从当地民间歌舞地灯演变发展而来的一个地方性小剧种。据《固始县戏曲志》记载,在其发展初期,往往在空地、稻场上演 出,观 众 围 在 四 周 观 看,群 众 俗 称 地 扑 笼子。再如河南曲子,在正式登台之前,多为乡间民众自发组织的业余班社,其班社组织形式类似龙虎班,多为三小或二小戏,每逢农闲时节、岁时节令或喜庆之事,乡民必定载歌载舞,演戏祝贺,但这些曲子戏的班社都有一个不成文的铁规,即不登台,演唱之时,必定是在村镇要冲之地画出一个固定的区域用作戏场。对绝大多数河南地方戏曲剧种来说,画地做场是它们不断完善自我、磨砺艺术水平,提升技艺的重要舞台。
第二,它是河南地方戏曲班社成熟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河南省17个地市戏曲志资料统计,在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前,河南有史料可稽的五百余个戏曲班社中(不含科班),绝大多数都曾经历过画地做场的演出方式,可以说它是河南地方戏曲班社发生与发展的土壤。如沁阳普庆会,原来只是唱怀梆的业余小板子,从不登台,但它经过长时间的演地摊,在画地做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借鉴其他兄弟剧种的表现形式,终于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随着形式的演变,人员的扩大,由地摊走上高台,发展成为一个组织完善的怀梆戏班,成为怀梆剧种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班社。再如前文提到的堤东戏戏班,该班在19世纪末曾一度衰落,为了尽快将堤东戏戏班发展壮大,培养戏班自己的艺术人才,当时的艺人们采取的方法就是放下身价,重归地摊戏,以地摊戏为主干重建堤东戏戏班。
光绪二十年(1894年)路三、喻成二人已年近半百,他们抱着扶起堤东戏的决心,由孟津返里,走访串连,物色人材,准备大干一场,但响应者寥寥无几。这时贺黑马也已年逾古稀,弃艺休养了,他们找到贺老合计了一下,决定先参加到地滩(摊)儿戏里和青年人混熟了再说。从此,他们就参加了地滩(摊)儿戏,原来自光绪三年遭灾后,这地滩(摊)儿戏一直就没有停,不过只是在春节唱唱,更不会外出演唱。路三等人抓住这个围鼓圈死不放,逐步扩大它,完善它,并恢复了地滩(摊)演正场的传统。功夫不负有心人,地滩(摊)儿戏越办越好,内容好,文武全演,不但逢年过节遇会逢集演,就是结婚做寿,吃喜面,生意发财等也都请他们唱一场,而他们很少重演节目。据该文记载,堤东戏戏班在衰落之后,主事艺人主动选择了重归地摊戏的演出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完善角色、丰富内容、壮大戏班,由只有两三个角色的单纯演唱逐步恢复到在地摊戏中演出正场戏的阶段,最终再度成为能唱上百本剧目的大班。
第三,它影响了民众戏曲观念的形成。画地做场不设戏台,戏场和观众席处于同一个平面,二者也不刻意设置隔离带。这在最大程度上拉近了观众和剧场之间的距离;它基本没有舞台装置,最多一个桌子,几个板凳,这种极简化的舞台处理方式,形成戏场即看台、看台即戏场的客观事实,抹平了观众和戏曲艺人之间的身份差别,消除了演员和观众的心理距离。
观众在这种剧场看戏与在高台、戏楼等专业性剧场看戏有明显的区别。高台、戏楼、剧院等演戏场所,它们在设计上都通过物理空间把观众和戏曲演员隔离开来,这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演员和观众牢记自己的身份,即演员是表演者,观众是欣赏者。二者的关系在观众进入剧场的那一刻就确定了,台下是现实的世界,台上是虚拟的空间。画地做场以最简单的方式和形式,最大限度实现了零舞台的效果,戏场即看台,看台也是戏场,大大降低了观赏戏曲的仪式感。观众不需要买票入场看戏,更不需要对号入座;观众也无须提前入场等待戏曲开演,随来随看。这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演剧场所呈现了戏曲即生活的理念,民众既是在戏场看戏,又是在享受一种生活状态。在这种戏场看戏使民众实现了角色转变,即从戏曲的观赏者到戏曲的参与者。民众以参与者的身份经历戏曲所呈现的故事,并把自己融入其中,体验戏曲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单单鉴赏戏曲演员的技艺和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民众被潜移默化地植入了朴素的戏曲观: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现实就是舞台,而民众亦是演员,正如戏谚所谓天地大舞台,舞台小世界。这种戏曲观的形成对民间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余论。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剧场往往与剧种有着潜在的对应关系,某种特定类型剧场往往契合着某一特定类型的戏曲,这一点在花部兴起之后尤为明显。
如河南梆子(豫剧前身)在兴起之初,长期只能游弋于乡村、庙会高台,不能进入茶园等城市剧场,早期的豫剧在演出上是比较粗糙的,对于舞台艺术并不十分讲究,比起那些早熟的兄弟剧种,如京剧,在演出上的确相形见绌。特别是在当时的农村,物质条件较差,戏班的经济基础也不雄厚,演出也只能因陋就简。一般在庙会上,多借用庙中的戏楼做舞台;在平原地区的农村,则搭上高台在山区农村,就靠着山坡,或搭木台子,或把山坡整平,以土为台,进行演出1917年,河南报纸在评论当时进入省城开封的梆子戏班时,曾说:该班(天兴班)仅能于各庙之酬神演剧者,略博膏火资,不能议及开园卖座。因皮黄班中之牡丹花、十三旦尚在梁苑,下里巴人自不能与阳春白雪相提并论。
可见,在时人心中,河南梆子只能在高台演出,而京剧则需要在茶园等剧场上演。画地做场,显然是为处于萌芽期的地方戏曲和戏曲班社准备的,它犹如一个硕大的母体,滋养并孕育了各地方戏曲剧种和民间戏曲班社,它的存在,彰显了民间戏曲生存、发展与壮大过程中的民间智慧。它长期被记录于各地戏曲史料之中,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提醒着我们,在河南地方戏乃至整个中国地方戏曲的研究上,必须回到民间去,回到地方戏曲发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中,充分认识民间戏曲,而不能只关注进入城市剧场之后的地方戏曲。
参考文献:
[1]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2] 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朱熹。诗经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在温州以及苏南的带动下,1986年时的中国商业界正热衷于找出一条通往现代化之路的捷径。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命名与争论也在1986年频繁地上演。历史将会证明,真正在这种“模式竞争”中胜出的将是更倾向自由市场经济的方式,但它们的命运亦将多舛,受到的质疑也会更大。
安徽阜阳,在1986年炮制出了一种以它的地名命名的“阜阳模式”。这一年,安徽省体改办的陈德邻称“阜阳出现了类似温州的奇迹:兴起了十一万多家庭工业户,家庭工业产值去年(1985年)达六点六三亿元,占全地区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不过不同于历来有重商传统的温州,阜阳走的并不是温州那种“以商促工”的道路,而是相反的“以工促商”。加工户们大多是替别人加工出身,只有少数人才得以成为“推销专业户”。一些加工户偶尔也有走向联合或是做大的,蒙城的胡英臣就是这样一位在当地做大的企业家。是年他已有了三个分别生产砖瓦和水泥的工厂和一个洗染店,固定资产达到了70多万元。虽然这些企业依然还处在萌芽状态,但陈德邻已然是看到了希望,认为找到了“广大旧式农区经济振兴”的新思路。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当时的苏南和温州。相对于新手阜阳,1986年的苏南和温州这两个工业化的老大哥则发展得更为迅猛。苏南这年就在“横向经济联合”方面做出了许多动作,光常州就有325家乡村企业加入了全市56个企业群体。这56个企业群体的产值和利税已经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个大头。
从数字上看虽然是一片欣欣向荣,但苏南早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此时正在当地受到质疑,一些质次价廉的产品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乡镇工业的三大优势――廉价劳动力、优惠税率和农副产品的吸引力也正在逐步消失,而在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上的劣势日渐显露。苏南彼时所确定的新策略是向名牌和大生产集结,从小而全的农村工业化走向现代化工业。
销售正愈发受到苏南一些乡镇企业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大规模的生产必须以大规模的销售作为前提。基于这个思路,苏南的产品也已开始走出自己的区域,进军上海市场。彼时苏南的乡镇企业,通常都是从在上海摆地摊卖便宜货开始,然后开始用大量的推销员以举办各种订货会、展销会的方式推销产品。现在,他们开始借助一些名牌,逐步在上海建立自己的专业商场和特色商场。
温州模式在这一年则愈发地受到人们的赞赏。这种以家庭工业起家的模式让别的省份的人普遍觉得“学苏南不易,学温州不难”。用当地干部的话说,温州的不少乡村是“家家办工厂,户户生产忙,人人搞流通,处处新气象。”
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温州的乡镇企业和家庭工厂对资金的需求很旺盛。此时的温州,甚至在尝试突破多年来金融制度管理上的。是年,温州十三万家庭工厂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约为7亿元,而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却仅有2亿3千万元,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企业的需求。当时有人估算,在温州的资金市场中,民间信贷已经占到了36%,集体和个体的自有资金占到了30%,而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约为34%。
在民间信贷中,温州古老的信用形式“合会”、“呈会”正在逐步演变成一种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的手段。相对于彼时中央对金融的严加监管,温州官方的态度则显得开明许多:“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拾遗补缺作用,应当允许存在。针对它在资金筹集和使用上存在的盲目性、分散性,我们则应予以引导,同时在规模、利率和期限等方面加以限制。”
在温州497个信用社中,此时已经有380多个实行了浮动利率。相对灵活的融资方式和对于民间资本的接纳,为日后温州民间资本的兴旺发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走鬼经济;流动商贩;城管;治理模式
广东省是我国南部最发达的,其就业量和就业机会也是我国最多的,因此很多人一毕业或是一转业都会想到往广东去看看。事实却是如此,广东省的发展机会和前景确实是比其他的地方更好,这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比较稳定的气候条件不无关系。那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理所当然会成为众人的焦点。广州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这就决定了它的内贸和外贸都有着独到的发展空间。再加上其商业网点多达10万多个,名列全国十大城市之最,因此,它才会更容易的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人的目光,使其成为众人角逐的大型的人才集聚地。但是,由于大家的文化水平、知识背景、技术实力等的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块堪称“宝地”的方土上实现自己的成功梦乡,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成为上流人士,天天进出高级办公楼,坐着舒服的沙发,享受着丰盛营养的大餐,而有些人,却只能奔波于一些低档场所,甚至连个固定的办公桌都没有,而只能做着沿街叫卖的小本生意,为的只是能糊口饭吃,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于是,“走鬼经济”诞生了。
所谓的 “走鬼经济”(只是广东这边的叫法),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地摊经营,就是可以随摆随收的游商在路边卖些小东西或是小吃而形成的一种小经济模式。
一、这种“走鬼经济”产生的原因
对于流动商贩产生的原因,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包括几个具体的视角:
1. 小商贩的扎堆问题,认为本来“势
不两立”的街头流动商贩之所以扎堆,是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在它的背后是一系列买主和卖主的“理”,竞争、成本、收益、“最大化”、“最小化”、“均衡”之类的经济学道理 ,流动商贩的出现和扎堆经营,归根到底是经济规律造成的。
2. 博弈的视角。有的学者从经济学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流动商贩的自然形成和发育是小贩们自由经济权利的确立和运用,是小贩们寻利行为的必然结果,它基本符合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小贩和警察、小贩的需求者和小贩的竞争者博弈的结果。
3. 从产权经济学视角。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现存的城市管理无法解决商贩设摊过程中的外部负效应。商贩产生的根源其实就是产权的错置,而解决问题的出路是将产权重新配置。并归纳了摊贩负外部性的表现:污染环境、威胁交通安全、传播疾病;摊贩问题背后的产权错置表现为三方面:为了市容环境或城市形象剥夺大多数摊贩的合法设摊权;没有将制约摊贩的权利界定给社区;对于环境的改善,摊贩没有剩余索取权。
4. 流动商贩的积极性视角。有学者总结了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小商小贩的四种积极精神:吃苦受累精神、苦熬时间精神、不怕掉价精神、灵活钻空精神,而这正是“众多小商小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异军突起” 的原因。
5. 非正式就业的视角。有学者对非正式就业问题的研究,为流动商贩作业的研究提供了一下思路,认为像流动商贩这样的非正式就业渠道,其实是存在积极的社会安全阀功能的:“非正式经济部门其实是外来劳动力在城市正式就业制度壁垒的限制条件下创造的一个替代性劳动就业结构,它不仅履行着对外来劳动力的显在的就业替代功能,且发挥着向社会挫折群体提供经济流动机会的潜在的功能。
上述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主张:流动商贩的产生具有必然性,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他们的存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广州市地摊经营的基本状况及问题
身为暨大的一名学生,因其紧挨着比较杂乱的城中村―石牌村,所以对于那些小商小贩是见怪不怪的。每天一到下午4点多,(近来有提高的迹象,早上11点左右就可以见到很多的商贩)石牌东的那条路就会变得特别的拥堵,因为流动摊贩活动时间的开始,同时也是过路者心情激动的时刻,要知道这些地摊者所经营的东西要不就是普通商店很难找到的“稀有物”,要么就是很常见但是却比正规店里的东西便宜很多的商品。这样卖东西的站一排,买东西的要是多的话就是一堆,本来就并不宽敞的人行道,选东西的选东西,杀价的杀价,还怎么让那些路过的“旁人”舒心的行走?咋地一看,原本整齐的人行道就突地变身成为了一个集贸小市场,而且还是零零碎碎超级不规范统一的那种交易场地,能不影响城市的容貌和形象么?但是,你能把他们都赶走么?要知道,可能这些小商贩的生活费都在这里了,你让他收摊,等于要他“失业”,他又怎么去维持生计呢?这不是侵犯了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权么?但这必须要管理。因此,城管应运而生。所谓的城管,就是城市管理监察组织,主要的工作是维护城市的环境,保障人民有一个整洁、有序的生活场所。正因为他们的职责是打乱,所以很自然的,他们和流动商贩成为了“敌人”。
考察广州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多年来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一是城管执法权力法律监管空白。城市政府赋予了城管巨大的权力但对其缺乏严格的监督和制约,导致城管执法权力的滥用;二城管执法人员素质、执法水平整体偏低,简单执法、粗暴执法往往引发恶性冲突事件;三城管机构设置混乱,归属不明确,缺少明确的监管机构。
三、对广州市小商游贩治理的政策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城市中,流动商贩治理的困境由来已久,其中暴露的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彻底根除。而流动商贩的出现是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对流动商贩的治理单一的模式往往难以奏效,综合治理是最好的政策选择。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人性化执法是综合治理模式的特点,值得广州市管理者的借鉴。
1. 借鉴德国经验,实现城市商贩治理的法治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也是一个高度文明的法制时代,可城管的执法水平每每让人诟病,城市在发展,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的专业化、法制化刻不容缓。
在德国,行政处罚权主要由警察、秩序、税务三个部门实施,但只有警察局和秩序局能上街执法。秩序局是除警察局之外的主要行政执法部门,相对集中行使规划、卫生、工商或者环保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其它行政执法部门发现违法行为后,可以调查有关事实,获取相关证据,但最终都应将案卷移送秩序局,由该局统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广州的流动商贩治理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尽快实现商贩治理的专业化、法制化。
首先,制定一部专业的城市管理执法方面的法规。依法承认、保障流动商贩的经营权生存权并允许鼓励商贩成立自己的自治组织来维护合法权利;对城市管理执法权的行使作出严格的约束和制约,保证执法权依法置于社会公众的制约和监督之下;
其次,借鉴德国经验,建立专门的综合执法机构――社会秩序局,专门承担维持社会公共秩序的职责,与专门承担维持社会公共安全职责的公安局一起形成两大行政执法机关体系;社会秩序局内部实行职能分离,采取局队分离的模式:社会秩序局作为行政执法机关负责对违秩序的行政案件的立案、调查、审理和裁决,执法队附属于社会秩序局,根据行政决定,承担对案件的立案、调查等的公务协助任务,执行社会秩序局的行政决定。
最后,组建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杜绝简单执法、粗暴执法。
2. 合理规划,实现商贩管理的科学化
允许商贩自由经营,并不等于整个城市都向商贩开发,必须实行一系列合理制度,方能实现既能维护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等公共利益,又能惠及市民,保障商贩的生存权、经营权。这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保证。
首先,借鉴欧美国家经验,合理规划,科学设摊。在繁华路段和商贩经营的热点地区,在不妨碍交通的情况下,设立流动商贩经营专区,既能保障他们的经营权益,又便于在卫生、质量上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检查。还可以参照韩国政府将商贩经营区域划为三类(即第一类是“绝对禁止区域”,指摆摊造成通行不便,严重影响市容的地区。主要包括主干道、火车站、汽车站、广场、人行道和车道不区分的辅助干线道路等区域;第二类是“相对禁止区域”,指妨碍城市美观等危害程度较小的地区,在这里对摊位的规模、摆摊的时间和经营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并严加管理;第三类是“诱导区域”,一般包括和住宅区分离的城市中心的空地、车辆通行很少的河溪两侧道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市场内的道路。)来区别对待。
其次,借鉴香港经验,实行牌照制度。对商贩进行良好的管理,必须详细登记流动商贩的具体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工商和卫生的管理,以保证商贩经营的商品卫生合格、质量有保证,并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商贩经营行为进行处罚。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流动小贩状况跟现在的中国大陆很相似,结果港英政府采用了发牌制度,承认小贩的部分合法权益,同时引入工商和卫生监督部门控制他们的经营秩序。自从引入发牌管理制度后,香港的流动小贩渐渐减少,小贩与政府管理人员之间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冲突事件。香港的经验,是很值得广州学习的。
最后,结合城市治理的实际状况,采取灵活的管理方略。广州市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管理方法。
3. 改善城市管理执法形象,实行人性化执法
法制手段是一种硬性管理手段,它在保证城市管理权威性的同时,又常常会在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灵活性而使工作复杂化,甚而引发严重的冲突。我国的城市管理通常都是执法人员强行执法,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样的执法通常效果不好。国际著名设计师沙里宁曾经说过:“城市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市民们的文化气质和抱负。”同样,我们的城市管理同样理应实现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
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的人性化,首先要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确保文明执法。城市管理执法的实践表明,大多数违法、违规者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执法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相当一部分违法行为能得到纠正的。文明执法的关键是:执法“不伤其理、不失其真、不矫枉过正”;城管执法人员要有热心、耐心、同情心;同时坚决杜绝态度生硬、以罚代管似的简单粗暴执法。
其次,增强市民的城管责任感,提高市民维护和支持城市管理执法的自觉意识和公共精神,营造良好的城市管理执法社会环境。由于流动商贩是弱势群体,在城管执法中,市民往往会站在流动商贩一方,给城管执法带来很大的困难。市民的城市公共精神的提高与城市管理者的文明执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流动商贩的良好治理,离不开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城管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市民维护和支持城市管理的自觉意识和公共精神,不断增强市民的城管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使城市管理执法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流动商贩的善治,需要文明执法的高素质城管执法队伍,更需要有较高素养和意识的群众来作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州市的流动商贩大多为弱势群体,这些困难群众的生存权,理应比市容重要,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应该树立执法即服务的良好理念,以保障商贩的生存权为最高的准则,真正做到文明执法,执法为民。
参考文献:
[1]姜震 街头摊贩占道经营治理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D].山东:山东大学.2007 .3
[2]谭仲池 城市发展新论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沈克明 纽约怎么管理小商贩 [J].社区.2007,2:39-41.
[4]王洛忠、刘金发等 城市街头摊贩―非正规就业与公共政策回应 [J].新视野.2006,2:7.
[5]张康之 占道摊位对城市管理者的伦理考量 [J].决策.2005,12:49-50.
[6]黎卓升、钟一彪 流动小贩与城管人员的关系:冲突与调适
[Z].star.news.省略/20061225/n247240165.shtml,2006.12.25.
江苏常熟招商城去年9月组团赴服装之都意大利米兰考察,他们一行不仅开拓了眼界,更获得了信心。他们坚信:随着常熟招商城打造服装之都步伐的加快,“中国米兰”将很快在这里崛起。
江苏常熟招商城始建于1985年,当初只是由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3亩地的地摊市场,经过政府的引导逐步形成规模。从1996年起,常熟招商城市场成交额连续十年超100亿元;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2006年,交易额更是一举突破306亿元,名列“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榜首,开创了招商城发展的新纪元。
厚积薄发:优势产业 效应联动
招商城如同常熟经济的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之门,在集聚人气、吸引资金、促进流通、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发展不仅壮大了自身,而且产生了“办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地百姓”联动效应。去年,常熟市实现GDP809亿元,财政收入102.72亿元,人均GDP1万美元, 常熟服装服饰产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3,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份额超过1/3,就业人数超过从业人员总数的1/2。
依托常熟招商城这一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金桥”,一大批个体经营户,完成原始积累后纷纷兴办实业,实现了从小店铺到大工厂的飞跃。常熟雪韵飘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雪江曾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89年他来到招商城,做起了羽绒服生意,目前,雪韵飘年销售额已达到6亿元,而且加冕了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三项称号。
二次创业:三年再造一个新商城
在建设“新商城”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发方式的调整”。市场建设由政府控股的招商城集团有限公司全面负责,一方面通过拍卖土地和拍租摊位获得收益,筹集资金自建市场,另一方面加强招商力度,引进社会资本兴建市场,走出了一条投资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的道路。目前,参与建设的20亿元外来资金项目进展神速。
通过改造,新商场实现了向规模化、现代化、多元化的升级。市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不仅告别了昔日局促、嘈杂、砖墩、水泥摊位的大棚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精致的商品展示厅。2006年,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前往常熟招商城市场视察,高度评价招商城的发展变化,称赞招商城三年“整整换了一代”。
如虎添翼:打造国际服装名城
《城市画报》已经申请“创意市集”的商标,打算把它培育成为杂志的一个副品牌,并在2007年及以后把它继续发扬光大。目前不仅有上海、成都等地客户及媒体有了明确合作意向,同时,我们计划打造一个网络平台,让“创意市集”成为一年365天永不落幕的活动。
一、什么是创意市集?
“创意市集”,是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交流模式,旨在为各类的新兴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开放、多元的创作生态和交易平台,推崇个人创造和精神创新,鼓励创意立业,尤其强调以文化、艺术、设计等为产品或服务提供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是一个产生创意并使创意作品商品化的实验舞台。
目前“创意市集”的主要形式是一个提供给年轻人展示和交流自己创意产品的街头摊位集市,年轻人以很低的价格租用甚至免费取得摊位,摆卖自己创意制作的货品。这个活动同时融合讲座、小型音乐会、街头文化表演、放映会、创意比赛等,主题仍然集中在原创文化的多种具体的形式,成为嘉年华式的年轻人聚会。
众多国际大都市如伦敦、巴黎、东京等都有自己的“创意市集”,这类集市成为新设计师和艺术家铺展事业的起点,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对于目前中国城市发展来说,“创意市集”能有效构建设计师与品质生活领引者之间需求互动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加快以设计推动自主创新的步伐,发现优秀人才,激发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壮大设计人才队伍的成长,激励和带动中国企业重视设计、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产品,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进程。《城市画报》作为一本城市青年生活杂志,率先在国内推出“创意市集”。
二、《城市画报》为什么要举办“创意市集”活动?
《城市画报》发起“创意市集”活动,一开始只是对创意街头地摊的实验行为,初衷是希望能为埋藏在民间的那些新鲜创作人找到一个出口,作为长期关注这个群体的媒体机构,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报道对象与读者直接交流,共同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经过2006年四场“创意市集”的演练,目前“创意市集”实际上已形成一种推动力,它鼓励了原创,促进了新兴创意人之间的沟通,而更妙的是,这种融合了多种活动形态的嘉年华式的年轻人聚会,也给“创意市集”本身带来意想不到的良性互动。
“创意市集”正在产生蝴蝶效应,例如在“创意市集”里的“地摊达人”都对自己的创意设计能够直接融入到平民生活中而感到兴奋,他们当中很多人在第一次直接面对市场后就能够获得自信,从而决心继续创作……这些可以说是正在中国萌芽的创意产业最鲜活的脉动。
《城市画报》之所以要举办像“创意市集”这样的活动,源于我们对如何做媒体的一个新认识:除了做好每一个选题,每一期杂志之外,我们还应该要成为一个有理念的文化推广机构,我们应当能够团结各种力量为城市的新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创意市集”出现的背景是创意产业的成长和壮大。1998年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称之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被确认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作为全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的一大支柱,是许多城市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目前,全球创意产业每天可创造220亿美元产值,每年以5%速度递增,美、英等国增长速度超过12%,形成壮阔的创意经济浪潮。
《城市画报》是国内较早开始关注创意产业的媒体,早在2002年1月,我们就做了关注全球创意产业的专题《2002全球脑振荡》,指出这个融会智力和创意的产业即将爆发极大能量,而且非常适合年轻人投身其中甚至是自创品牌。
《城市画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仅继续报道国际知名的创意人士及其作品,还开辟了名为“创意势力”的栏目,长期关注国内年轻甚至还是稚嫩的创意团体和个人,介绍他们的作品和经验。在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城市画报》认为创造一个交流平台的时机已经成熟,经过2006年6月在杂志上做了“地摊城市”的专题以及在广告及网上开始征集“创意市集”的摊主等预热活动后,于是有了7月的第一场在广州举办的“创意市集”活动。
三、《城市画报》策划的“创意市集”活动介绍
2006年,《城市画报》在广州和北京主办了四场“创意市集”,以“给创意一个出口,有创意就有回报”为口号,英文名为I-MART,意思既可以是Idea Mart 点子市集,也可以看为I AM ART,我是艺术。
“创意市集”的参展者主要为:所有投身于创意产业的一分子;形象、设计、艺术工作者;时装设计师;网络开发及设计者;摄影师;插画及动画家;自由创作人;广告公司创作团队等。参观者主要为:传媒从业人士;创意产业从业人员;采购员、市场及行政人员;公司及不同团体;公众。
“创意市集”的主体是创意跳蚤市场,它以年轻人为主体(摊主),无需任何投资,统一配置“摊档”配置,但要从海选中突围而出,拼的就是“创意”有多独特有多亮。例如广州设计周的“创意市集”专场,提前半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摊主”海选,决胜出100个最后的创意精英,以有趣的摊位单元构成“创意市集”。
售卖的东西要求是“新鲜、潮流”的创意作品,可以是年轻人的时尚设计、手工作品、个人收藏品、潮流服饰、玩具精品,也可以是电影DV、图书唱片、工艺礼品、日用品装饰……品种繁多。 时下年轻人流行什么,地摊上的物品一览无遗,即使不买东西,看一看已经不虚此行,享受创意,激发创意。
“创意市集”的创意工作室部分是提高整个活动的专业层次和参观价值的精英区域,也起到在买卖东西之余鼓励青年发挥另类艺术创意和潜能的功能。与“创意集市”在一起但又独立的一个空间,由主办方网罗本地最具实力的创作大师,让他们在其中交流第一手创作经验,展示最新原创作品 。
“创意市集”还有众多现场精彩活动,包括创意大讲堂、艺术书店、行为艺术、创意性产品会、 “炫”设计大赛、原创乐队表演、原创潮流秀、主题派对、COSPLAY、手绘T恤、街头舞蹈、涂鸦SHOW等各种表现形式都将在这里炫丽登场,每一种才华都在这里寻找到发光的可能。
以下为2006年“城市画报”举办的四场“创意市集”活动介绍:
⒈2006年四场“创意市集”简介(见图1)
2006年7月29日《城市画报》主办首场“创意市集”。首个针对年轻人的“创意市集”在广州隆重开市。创意达人们带着自己最具年轻设计风格和独立艺术视角的本土原创作品来赶集,活动也引起了媒体的热烈报道,并被政府部门纳入“2006广州国际设计周”,成为系列活动之一。
2006年10月14日《城市画报》主办第二场“创意市集”。
经过之前的热身经验,第二场“创意市集”选择了城中最潮的商业旺地中华广场举办。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摊位更多质素更好,增加“互动加法创作比赛”“白饭鱼创作比赛”“原创表演卖艺区”“创意书展”等互动项目,聚集了更旺的潮流人气,不少摊位的创意热卖品开市短时间就售罄,活动卖艺区众多文化艺术团队现场献技,引来无数观众和众多媒体同行争相报道,“创意市集”再次成为城中潮流人士的关注点。
2006年10月21日―22日《城市画报》主办北京“创意市集”。在北京第三极创意天地,超过110个摊位前齐集各路创作人,为原创商品摇旗呐喊,为他们的创意寻找买家。原创演艺势力连续两天震撼北京城,民谣乐手和摇滚潜水艇乐队齐声鼓舞助威。还有原创潮流品跳蚤市场、创作工作坊、互动加法创作比赛、摄影展、lomo摄影快闪活动、创意书展、创意艺术讲座等各种表现形式都在这里炫丽登场,每一种才华都在这里寻找到发光的可能。
2006年11月27日―28日《城市画报》举办2006广州国际设计周“创意市集”。这次“创意市集”成为广州国际设计周一个特色项目。来自北京、广州、深圳、厦门、珠海、海口等城市的近100个精选原创摊位,以及来自各个艺术创作领域的达人,齐聚广州锦汉展览中心参加这一年度盛事。活动现场还上演了“CHA嘻哈中国话争霸赛・粤势力热身秀”“创意市集海报设计+联想时尚手机外壳涂鸦”“最动人的叫卖声音”“最特别的市集声音”等多个有奖活动,让“创意市集”里每一位赶集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创作的大狂欢。当晚更有一个AFTER PARTY给摊主继续狂欢。
⒉媒体报道(见图2)
四场“创意市集”活动,前两场各有15家媒体到场报道,有8家―10家作了深度报道,后两场各有30家媒体报道,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等。
⒊摊主回馈
100%的摊主愿意参加“创意市集”,表示通过“创意市集”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并且每次都有收获,100%表示愿意参与“创意市集”举行的各类创意设计比赛。
每场“创意市集”都有20%以上的摊主提前卖断货,单个摊位日交易量最高为5000元。
经过四场“创意市集”,从最近的摊主调查反馈中显示:
参加“创意市集”的摊主93%打算自己创业,78%通过“创意市集”接触到想合作的公司或者设计室。
四、WEB.20时代的创新活动版本
在对2006年的四场“创意市集”活动积累的经验和现象分析中,我们得出一致的结论,“创意市集”就是一个鲜活的Web2.0时代的现实版本,作为平面媒体的《城市画报》,得以领会和发掘了在互联网时代新的品牌推广以及读者互动方式。
近年来成为话题并正在改变我们的互联网使用习惯的Web2.0,网站核心的内容创作交给了每个用户,而服务商只着重于提供给用户一个方便参与、易用简捷的网络平台。Web2.0的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近年的博客风潮就是典型的Web2.0现象。
2006年初,在策划“创意市集”这个基于城市公共文化生活和《城市画报》本身的品牌推广,以及与读者互动的新型项目之时,我们就已经模糊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认为新时代的创作人群以及《城市画报》的核心读者群,都是一些富有独立精神的个人或团体。怎么在这个活动中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认同,怎么让参与的人都感受到自由平等的气氛,以及怎样在这样的氛围中将《城市画报》一贯的鼓吹创意、分享快乐的生活态度传达出去,是我们反复在考虑的问题。
受台湾作者王怡颖的《创意市集》一书启发,我们想出了这个结合了地摊式贩卖、在街头公共区域举行、混合多种城市新兴青年文化表演形式(如极限运动、HIPHOP说唱音乐)的新型公共文化活动。我们将“创意市集”的活动执行用三个关键词定位:创意、开放、好玩。后来连续几场的“创意市集”活动在北京、广州举行后,我们发现恰恰是这3个定位得到了所有参与者的赞赏。
Web2.0,最看重用户个性化以及内容创意,而“创意市集”的价值核心,恰恰就是要求参加者在市集贩卖的产品都必须是原创,这就跟一般的跳蚤二手市场形成了有效的识别区隔。它是创意2.0!
在大工业抹杀个性的流水线产品面前,“创意市集”的创意摊主售卖的大都是全手工制作的玩偶、手工饰品等,而且都是非常个性的小批量产品,有些甚至是“孤本”。如果在现实的大型超级市场,他们根本就没有上架机会,即使有,大概也会淹没在商品的海洋中无法凸现。而恰恰是“创意市集”,在这个讲求差异和创意的贩卖平台上,他们的小批量和独特个性,反而成了最大的优势。
Web2.0,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制造者。在“创意市集”上,这样的景象屡见不鲜,参加的摊主之间互相交换产品,或者去购买其他摊主的产品。许多摊主是《城市画报》多年的忠实读者,而他们有些并不是专业的设计创意人员,但因为“创意市集”这个活动,他们把自己的创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品。我们希望这个充满互动的“创意市集”平台,可以越来越聚集更多的创意高手以及消费创意的城市人群。
五、“创意市集”2007年发展计划
2007年,“创意市集”将作为《城市画报》最重要的活动继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城市,以及在长沙、深圳、成都等有明确合作单位的副中心城市举办。它将融合更多的形式,并且把现场活动延伸至网络,包括打造一个网络平台,以及与其他网站合作一个年度设计、影像和音乐比赛。
⒈“创意市集”网站平台
在“创意市集”的网络平台计划里,除了具备类似于淘宝网这样的个人自主交易功能之外,还将实现每个摊主的个人空间,这将是一个WEB2.0意义的网站,注册用户可以自己最新的产品信息,以及在这个空间里结交趣味相投的设计师,建立自己的圈子――这些将自主产生网站的更新内容。而网站也将不定期举办各种设计比赛(包括与商家合作的设计活动),娱乐活动比赛,以及一些产销的需求信息。
⒉“创意市集”大赏
“创意市集”年度大赛是《城市画报》与三家创意型网站合办的城市文化创作系列赛事,贯穿整个2007年度,涵盖设计、影像与音乐创作三个领域,专注发掘中国城市原创文化新势力,造就新时代创作之星。通过互联网,让I-MART“创意市集”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城市新生活人因为更丰饶的创意与更新鲜的创作而聚集在一起。
同时被中国商业联合会确认为两个“中心”,在中国诸多服装专业市场中尚属首次,此举标志作为中国服装第一城的常熟招商城不仅凸显巨大活力,而且已进入特色经营、品牌经营新阶段。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何济海在会上称,常熟招商城确认两个“中心”既来之不易,又名至实归,任重道远。
因势利导:优势基因强身健体
江苏常熟招商城始建于1985年,当初只是由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3亩地的地摊市场,经过政府的引导逐步形成规模。从1996年起,常熟招商城市场成交额连续十年超100亿元;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2006年,交易额更是一举突破306亿元,名列“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榜首,开创了招商城发展的新纪元。22年来,常熟招商城的发展道路看似不可思议,但特有的基因也决定商城今天的成功是必然。
基因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常熟地处我国长三角经济区,公路、铁路、航空托运运输网络十分完善,辟有241条直达客货运输专线,北到黑河,南抵海南,西到乌鲁木齐,沟通全国1000多个县市。
基因之二:“前店后厂”式的一级批发市场。以常熟当地5000多家服装服饰企业作后盾,常熟招商城在起步阶段就引入“前店后厂”模式,常熟本地纺织服装企业纷纷进驻服装城,直接面对销售终端。
基因之三:准确的市场定位。常熟招商城起步之初以及前期发展阶段,所经销的产品都以中低档服装为主,价格适中,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有了最广大的消费群体。目前,招商城虽然吸引了大量知名品牌前来,但主体仍然是中小企业正在成长中的品牌。
基因之四:诚信的经营环境。外地客商与招商城经营户谈好买卖,只需交纳货款,就可抽身离去,而货物完全不用惦念便会在几天内如影而至,快捷、诚信的物流体系已成为招商城的一块金字招牌。
所有的基因都离不开机体的滋养,当80年代人们还在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时,常熟市委、市政府就旗帜鲜明地支持各种“跑单帮”生意,坚持“不争论”,并鼓励乡镇企业走向市场,实施“放水养鱼”的政策,对招商城市场上的各项收费实施优惠,政府有关部门的各项服务也非常到位。
厚积薄发:优势产业 效应联动
招商城如同常熟经济的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之门,在集聚人气、吸引资金、促进流通、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发展不仅壮大了自身,而且产生了“办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地百姓”联动效应。近年来,常熟市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等称号。海虞镇、新港镇、支塘镇、沙家浜镇、古里镇、辛庄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毛衫名镇”、“中国非织造布及设备名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羽绒服装名镇”、“中国针织服装名镇”,全市共拥有6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名列国内县(市)之首。去年,常熟市实现GD P809亿元,财政收入102.72亿元,人均GDP1万美元,常熟服装服饰产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份额超过三分之一,就业人数超过从业人员总数的二分之一。
依托常熟招商城这一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金桥”,一大批个体经营户,完成原始积累后纷纷兴办实业,实现从小店铺到大工厂的飞跃。常熟雪韵飘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雪江曾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89年他来到招商城,做起了羽绒服生意,目前,雪韵飘年销售额已达到6亿元,而且加冕了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三项称号。
招商城的发展不仅成为常熟本地的民营经济孵化器,而且也给大量外埠客商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温州瑞安人杨岩锡,15岁的时候就到上海码头当搬运工,19年前来到常熟招商城,租了三个摊位,宽不过1.5米,靠卖袜子起家,如今他自己的服装品牌“洋蕾”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而且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最近他又先后投资1.5亿和2.8亿元,建立了九龙国际尾服市场和金信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当年杨岩锡一个人闯荡商海来到常熟,从一家三口在常熟安家,到后来影响了瑞安当地500多人到常熟经商,这种由一人而带动一方的创业模式在常熟招商城不在少数。
有数据显示,常熟服装服饰企业由80年代初的30多家、年产值3亿元,发展到目前的5000多家、年产值超600亿元,千仞岗、洲艳、七彩马、紫荆花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应运而生。波司登集团、梦兰集团去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和50亿元,连续多年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头羊,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至今年5月底,常熟已有民营企业12755家,个体工商户55856户,累计注册资本426亿元,居江苏省县(市)之首。
常熟服装服饰这一产业优势,为百姓提供了广阔的致富舞台。在招商城67多商户中,常熟本地人占了一半,从中获得巨大的实惠:今年50岁的陈正达,以前一家三口靠1.5亩地来营生,1992年他开始制作竹针、竹镊子等手工艺品到招商城贩卖,农忙时还要回家种田,就是靠着90公分的一个地摊,他当年就成了万元户,后来生意越来越好,1996年花14万在常熟买了房,告别了农民生涯。如今,他在招商城经营者3个小商品店面,具体的收入他不肯透露,但显然生活是越来越丰足了,他对记者说:“像我这样从农民变成商户的,在常熟还有很多,尤其在服装行业。”统计表明:在总人口104W的常熟市,从事服装服饰业的就有20多万人;常熟招商城的日趋繁荣,提供了50多万个就业岗位,不仅带动了市场周边金融、房地产、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年综合经济效益达40多亿元,还推动了国内众多服装服饰生产和零售企业的发展。去年,常熟市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776.8亿元,列江苏省县(市)之首;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2
二次创业:三年再造一个新商城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招商城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招商城的发展也遭遇到了瓶颈。
首先是体制上的制约,当时招商城内不同专业市场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比较分散,多头管理的现象给市场整体推广、营销及管理上都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弊病。2003年初,常熟市委、市政府对招商城进行了管理体制和股权结构的调整。在
管理上,将招商城体制单列,由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财政上实行单独核算,选派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进入商城领导层;此外组建了常熟招商城集团有限公司,将原来分散的28家市场进行资产整合,并且划行归市组成6个管理片区,通过股权结构调整,既解决了机关部门办市场的资金困难,又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变。
其次,随着近年来外地新兴市场的崛起,再加上消费群体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常熟招商城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由马路市场发展起来的招商城存在先天的劣势:布局欠合理、基础设施陈旧、交易环境落后,名牌产品比例偏低等等,这些短板严重制约着招商城的进一步发展。常熟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提出了“艰苦奋斗新三年,三年再造一个新商城”的目标,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壮丽序幕。随后,招商城请中国规划设计院作了整体规划,确定了40多项市场和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开始实施升级改造工程,三年间共投入40多亿元改造提升市场环境。目前,招商城已顺利实现了这个目标:市场总建筑面积翻了一番,其中有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还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八达、新丰两家专业鞋类市场,全国单体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时装中心等。
在建设“新商城”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发方式的调整”。市场建设由政府控股的招商城集团有限公司全面负责,一方面通过拍卖土地和拍租摊位获得收益,筹集资金自建市场,另一方面加强招商力度,引进社会资本兴建市场,走出了一条投资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的道路。目前,参与建设的20亿元外来资金项目进展神速。
招商城充分认识到经营户和自己的共赢关系,始终把亲商、安商作为责任和义务。为吸引商户入驻,发展壮大市场,招商城不遗余力地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让利经营户,从而迅速形成规模和人气,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市场发展的政策,包括:对经营户不设置任何门槛,市场摊位可以自由流转等;新办市场一年内免征各项费用,在办执照、用地、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让外来经营户在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相关执法部门加大打击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维护商城信誉。
如虎添翼:打造国际服装名城
招商城要走向世界,就要充分发挥展销平台的作用,即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走出去指积极拓展外贸业务,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服装博览会、展示会等商贸活动,进一步打响常熟招商城品牌,实现向“买全球服装、卖全球服装”的转变。引进来就是培养和吸引一大批具有外贸经验的中介、经纪人队伍,吸引国际品牌来招商城做总经销、总,努力把招商城建成“国际服装展示销售中心”。
2006年8月份,投资3亿多元的常熟招商城时装中心刚刚开始运营,就吸引了韩国女装界的“眼球”。包括雪丽、柏兰斯雅等在内的50多个韩国品牌女装已经入住时装中心,这是招商城首次单独组建国外品牌女装区,此举标志着招商城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为了加快推进传统模式向现代商务转变,进一步延伸市场交易边际,走向国际,招商城推出信息化新举措,计划三年内发展10000宽带用户,提高电脑普及率和使用率,并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主,语音平台、短信平台、平面媒体为辅,全方位解决信息流问题;以建设网上三维商城为基础,逐步完善电子商务平台,畅通信息流、整合资金流、运营大物流,真正实现从传统交易向电子商务的转变。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巴黎还是纽约的客户,如对招商城的衣服心仪,那么他不用再千里迢迢越过大洋来到常熟,只要登陆“商潮网”的三维商城,就可以通过虚拟的模特进行试穿,之后通过网络支付就可以了。
如今电子商务已初见成效,中和贸易公司2005年开始就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其安踏运动休闲系列的所有业务均来自网上订单,2005年达到2.6亿,2006年1到9月份,中和贸易公司的交易总额超过4亿元。与目前其他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双方都是空对空具有最大的不同,“商潮网”电子商务平台是以招商城经营户的实体店为依托,并且通过三维地图、实体店铺、网络摄像头、联合驻城单位资信评估等手段可以有效解决卖家诚信问题,因此更加安全可靠。由此,新丰鞋业市场2107店的陈姓老板,虽然目前还没有通过电子商务进行过交易,但他对招商城电子商务的前景充满信心:“现在的电子商务、网上三维商城就跟20多年前的招商城一样,谁有超前的眼光,谁就是将来的商业王者。”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市场营销;中职教育
我国市场营销课程教学领域虽然对实践性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研究,其研究应用在实际的市场营销课程中也取得了十分有效的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营销课程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一、中职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教与学相脱节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了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真实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纸上谈兵的案例教学缺乏真实感,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无法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同样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2.实践教学手段相对缺乏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购买力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些都给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实践性人才,而在中职学校中往往对教学过程的实践教学手段相对缺乏,有时只是从网上下载一些营销案例来进行教学,然后就是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分析,这样学生缺乏真实性和实践性。
3.校外实训存在诸多问题
本校市场营销专业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比较分散,学生的实习任务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对学生在校外实习整个过程掌控问题、难以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实际操作问题等等。而且每次实习的人数毕竟有限,岗位设置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实际自身需要和个性化的要求。同时,由于学生到校外实习的时间较短,往往得不到实习单位的信任、对学生的工作不放心,学生的实习只能停留于表面,缺乏参与性。
二、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
①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提高交流,促进沟通,进而达到实践的效果,因而,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十分关键的。
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法课题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其具体组织方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首先,教师要先对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理论进行讲解,让学生对理论有充分的了解;其次,让学生阅读教师已经准备好的案例,并且根据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学生陈述讨论的观点。如果各组之间的观点相差比较大,还需要进行再次的讨论。这一过程中学生锻炼的不仅是思维能力,同时对于课程的内容以及实际解决市场营销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有效的提升作用。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并深化课堂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以及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2.专业实习教学法。
①顶岗实习的方式。也就是将学生集中组织起来到相应的企业中去,在企业的营销岗位上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进行锻炼。顶岗实习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企业中的工作流程,同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中所学到的相关理论,反过来提升实践操作的能力。
②开展直销。所谓的直销指的就是学校通过联系企业,让学生为企业推销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一定的薪酬,同时,在直销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与客户直接接触的机会,在实际的锻炼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能力。此外,直销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进而在今后的就业中更好地适应社会。例如开展练地摊、搞跳蚤市场、模拟推销、商务谈判的策划、市场营销的策划、CIS策划大赛等专题实践性教学活动。
3.“模拟公司”教学法
所谓的模拟公司教学法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仿真模拟的企业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营销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的习得。模拟公司教学法其组织方式有很多,例如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都要把握好这些教学方式的共同特点:第一,必须要在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同时围绕学生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教师在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好组织、监督以及指导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第三,教师要定期做好实践性教学总结,学生要做好定期实践性实训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教学的能力以及学生实践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实践性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应用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提升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水平而言,還是对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质量而言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想较好的将实践性教学法应用在其中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市场营销课程中,要加强对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研究,要从市场营销课程的多个角度,从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市场营销课程质量的提升,使得中职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作者:魏瑾
参考文献:
[1] 常永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6年02期.
[2] 范伟;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S1期.
[3] 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Z3期.
新常态下的发展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传统产业以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产业集群。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主要依靠传统的小商品手工制造的轻工业为载体发展而成,这个庞大的国际小商品市场促进了义乌粗放型传统产品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义乌工业发展模式为全国集贸市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传统的义乌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
总体而言,义乌传统的粗放式工业发展模式存在着三大方面的困境,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制造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已大幅度弱化。企业结构方面,以中小型非国有企业为主,上市的大型企业较少。企业中以加工生产为主,知名品牌企业较少,品牌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结构方面,以出口为主,出口市场又以欧美日为主,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在国内市场,纺织品服装以进入专业市场为主,难以进入高端专卖市场和时尚百货市场。产品结构方面,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高档产品的开发滞后严重;义乌纺织以袜类和装饰类产品为主,产业用纺织品需进一步发展。
二是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过度依赖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
三是产业集群仍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目前大部分仍是生产加工基地,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同时,义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生产业比重偏低,因而反过来制约着制造业的提升发展。
这些现实的问题导致义乌工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因此,如何走出发展困境,成为义乌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主要内容,而这必然离不开政府推动所发挥的作用。
全国首创“店小二”办公室
基于义乌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所面临的困境,义乌市政府认识到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质量对于传统工业的发展转型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于2016年3月增设名为“店小二”的行政部门作为专门的常设机构,旨在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更高效解决义乌企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以降低企业成本、调整产业结构、弥补产业短板为服务导向,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有交流搭建桥梁。
随后,义乌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股改重组挂牌上市的十条意见》和《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十条意见(试行)》,从政策上表明了再次振兴义乌工业经济的决心和明确了政府推动义乌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方式以及方向。主要从减轻企业负担、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优化企业供地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励企业规范升级、支持企业持续发展、推动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助力企业品牌建设、优化要素配置环境等多个方面具体进行。
“店小二”这一交流平台的搭建,促进政府对企业的服务上升到专业化的水平,不仅在行政程序上进行了大幅度简化,而且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提供的精准度。
当地政府积极深入企业基层进行调研,主动去了解企业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现实困境,不仅从微观上提供具体的服务,而且从宏观上协调产业发展结构,从发展环境、政策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π滦瞬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强化企业要素资源方面的保障和支撑,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新型政企关系转变
义乌“店小二”作为一个专业的部门机构被设立,是全国行政职能部门创新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迎合了“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同时,“店小二”模式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背景下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和服务供给侧自身的改革尝试。
长期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能边界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随着整体经济结构的逐渐转变,政府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职能定位产生失调,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成为关键性的议题,也成为一直以来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内容,因而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动态调整的过程中。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的主体性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意味着地方政府职能的进一步重新定位。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论证,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改革和职能重新定位的主要方向,即主要定位于配合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市场监督的服务性角色。
就义乌而言,义乌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小商品生产基地,与当地政府一直以来的积极推动有着重要的关系。自1982年义乌成立了第一代小商品市场以来,当地政府不断的致力于为义乌商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30多年时间,义乌小商品市场经历了五代的发展历程,每一代的转变都有着质的不同,从第一代简陋的地摊商品交易一直发展到现在气势恢宏的国际贸易商城。在这期间,当地政府不断的调整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将职能更多的定位于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对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负外部性进行合理的规制的层面上,保持着市场经营和经营市场分离适当分离的原则。
讯: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企业从外贸或者OEM转向自身品牌建设,这次的品牌化的热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比如众多闽派品牌开始崛起,一度央视体育频道被戏称为晋江频道。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品牌建设意识的加强,在很多品类市场都有了相对强势的本土品牌,因此在中国市场建设品牌的资本门槛越来越高,甚至有不少企业感叹道“不做品牌等死,做品牌找死”。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众多的中国出口导向性企业又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外贸市场收到巨大的冲击,同时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口外贸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重大的危机。正是基于这样的危机和中国网络销售市场的发展,诸多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开始转向网络品牌的建设。
出口导向型或者OEM型的工厂能够生产品质可靠的产品,但是缺乏足够的资金在传统媒体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同时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线下传统渠道的建设,而网络销售渠道的发展,一方面让品牌营销传播的成本更低、同时渠道建设成本也更为低廉,而且回款周期也得到有效的缩短。因此通过网络渠道实现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的有机结合成为了众多出口导向型品牌的理想出路。
比如服装领域的斯波帝卡、零号男;包包领域的麦包包等品牌都是基于网络媒体实现华丽转身的外贸导向型企业。但是大多数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对于网络品牌的建设还在探索阶段,因此也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为:
误区一:网络品牌建设短视。凭借着“品质可靠”+“价格低廉”的优势,把商标当作品牌。而忽略品牌价值的定位和品牌形象的建设,从而未能和消费者建立情感上的价值关联。其实在中国市场上“品质可靠”+“价格低廉”的产品多的是,当众多这样的企业进入网络渠道的时候,如何实现差异化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误区二:货品导向而不是品牌导向。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要是能买的产品多多益善,而根本不管产品风格的差异和消费群体的差异。从而给网络消费者认知混乱,缺乏清晰的品牌形象认知和产品风格认知,从而消费者的忠诚度底下。
误区三:网络广告投放的粗放。在缺乏品牌整体规划和产品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宣传。而且宣传诉求杂乱,甚至长期以“价格优势”作为核心宣传点,长此以往,不要谈什么品牌建设,这不过是一个网络上的地摊而已。
尽管电子商务创新整合品牌营销与产品销售的优势带来了新的品牌建设的时机,但是缺乏品牌整体规划的网络销售并不是出口转内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实现出口转内销的华丽转身,在网络渠道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必须坚持品牌战略导向的网络销售策略和消费者价值导向的网络营销传播策略。
最后总结下:网络渠道是否可以建设有竞争力的网络品牌?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事在人为,思路决定出路,当然如果你没有思路,请和我们联系,Ideainside:这家samll but smart的公司将为你提供全方位的网络品牌建设服务。
(来源:环球鞋网)
关键词:集贸市场;消防安全;整治措施
1集贸市场发展现状
1.1功能越来越完善
集贸市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地摊、路边销售点等,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地摊经过发展形成路边商家销售点,经过聚集,销售点越来越多,最终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商圈。就目前,我国的集贸市场建筑形式来看,种类齐全,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功能越来越齐全。例如,大型的室内市场、室外市场、露天市场、地下市场等。这些市场融合了生产、深加工、销售、批发、存储、饮食、娱乐等等功能,具有综合性,人员的密集度非常高。
1.2原有的地下建筑被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不断缩减,人均土地占有量在下降,为了节省土地资源,扩展经营场地,越来越多的高层出现,同时地下原有的建筑被开发、利用,地下工程不断得到发展,形成了立体经营的局面。例如,地下商业街、地下集贸市场、地下道路建设等。
1.3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城乡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大型集贸市场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城乡结合部为发展主体的经营格局,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的生活,还会带动城乡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集贸市场增加就业,减少劳动力剩余。例如,居于集贸市场前十名的山东临沂批发市场,被称之为集贸市场集散地的石家庄南三条集贸市场,连云港海州白虎山小商品批发市场等,都为人们的就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4集贸市场的功能齐全,但管理不善
就我国集贸市场的发展规模来看,集贸市场的功能非常齐全,所经营的产品种类名目繁多,但是从事集贸市场经营的人员非常复杂,并且场地狭小,聚集在集贸市场的顾客流量大,一旦发生火灾不容易疏散。例如,某市集贸市场中家具城发生火灾,造成大量房屋烧毁,家具毁于火海,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30万。
2集贸市场存在的火灾隐患
2.1集贸市场选址不合理
集贸市场多集中于人们的生活区,或者经济比较繁华的地段,加上城市的建筑密度比较大,不符合防火间距要求,加剧了消防管控的难度。集贸市场的大量出现使得本来就空间狭小的城区变得更加狭窄。另外,集贸市场距离大型工厂、住宅、经济发达区比较近,还会出现二者相互联接的现象,如果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2.2消防设施被占用
集贸市场中消防设施不健全,会严重增加消防管理难度,例如,消防通道被堵,消防所使用的水源不符合消防水量标准,一些不法商贩侵占消防用地,占用消防设施建设空间等。集贸市场的收益是影响承租方或者经营商做出不法行为的关键因素,承租方在利益的驱使下,并很少考虑长远发展的利益,在没有通过消防部门或者相关部门的允许下,擅自改动建筑结构,违章施工,建设不符合标准建筑物,严重影响消防设施建设用地。
2.3“三合一”现象频繁出现
集贸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地,越来越多成为经营、存储、居住的场地,“三合一”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也成为火灾出现的原因之一。例如,一些小摊贩为了减少成本支出,增加经营时间,将自己销售产品的地方改造成白天经营晚上休息的场所,存储的货物非常多,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消防管理难度。
2.4集贸市场中存在大量可燃物质
正是因为集贸市场的功能非常齐全,并且交易场地大,使得集贸市场的装修非常豪华,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为新型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的火灾荷载能力很差,并且通透性不强,一旦发生火灾,火灾的蔓延速度将加快,产生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伤亡。另外,集贸市场中存储的货物中有易燃易爆产品,如果发生火灾,后果将非常严重。
2.5用电不合理
集贸市场的建设空间非常大,因此用电量非常大,例如,大功率的照明设备,彩灯、霓虹灯等,这些设备在无形中增加了集贸市场的用电负荷。如果这些设备在安装时不合格、又出现不规范使用、市场管理者忽视消防管理的重要性、缺少消防知识等情况,很容易造成电力失火,发生火灾。另外,集贸市场由于管理不善,出现私自乱接、安全措施不完善等情况,如果某段时间市场的用电量非常大或者用电时间非常长,一旦出现用电不慎,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2.6人员集中
集贸市场的人流量非常大,特别是在节假日以及特殊节日,人员聚集在短时间内不容易疏散,根据相关规定,公共场所的人员占有面积应达到0.6m2,但集贸市场通常达不到,如果发生火灾,踩踏、拥挤的情况极容易出现,后果非常严重。
3集贸市场存在火灾隐患的原因
3.1消防布局不合理
集贸市场的管理者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对消防安全责任不明晰,消防知识缺乏,这些因素使得消防安全问题突出,增加了安全隐患。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同样没有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缺少对消防安全的规划,造成大部分集贸市场的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
3.2违规现象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集贸市场的管理者必须对市场进行报审,联合起来管理集贸市场,但是这些管理者各自为政,有法不依,在没有进行消防审查之前,大量的消防隐患已经形成,给消防部门的整改带来困难。
3.3没有执行消防安全措施
一些商贩为了经济利益不执行相关的消防安全措施,一些集贸市场管理者为了眼前利益并没有严格要求消防安全措施的执行,这造成集贸市场中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防灾能力不强,发生火灾时不能很好的疏散群众,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
4集贸市场消防安全整治措施
4.1形成健全的消防安全责任制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推动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保障,因此建立安全责任制对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条例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安全责任制中明确集贸市场的责任人,进而为消防工作的开展做出保障。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需要将此工作逐层落实到基层,确定各级的消防责任人,对于在实际的消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者部门,通过物质或者进行表扬等方式给予鼓励,而对于违反相关规则要求的个人或者部门,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处理,对于后果严重的,必要情况下需要对其进行刑事诉讼,在落实相关法规的同时,警示其他人的行为,督促相关责任人和经营者自觉做好消防工作,增强其责任感。
4.2增强消防整治力度
消除火灾的隐患是做好消防预防工作的重要环节,而这不仅需要消防机构的努力,还需要集贸市场的配合。通过建立隐患自己消除、安全自己检查、责任自己负责等管理方式,积极接受消防机构的检查与监督,加强对火灾的预防工作。与此同时,消防机构也要抓住源头,加强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的监督与管理,将消防法律贯彻落实到实处,发挥消防法律的作用,实现对消防隐患的消除。
4.3增强人们防火能力
集贸市场的管理者要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并且要对工作人员以及商贩进行消防知识教育,消防技术培训,进行火灾防治演练,制定火灾应急预案。例如,利用电子屏、广播、录像等,对集贸市场中工作人员进行电气、电子设备的使用宣传。还可以在集贸市场中的宣传专栏中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强化人们的防火意识。
4.4有法必依、执法必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