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

时间:2023-07-19 17:3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

第1篇

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形式丰富,种类多样,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平台得到拓展,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播客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应运而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并辅以一定的实践、心理沟通。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具体的教育形式不应该舍弃,而是应该赋予一种生动的、易于接受的形式来进行,新媒体的出现给这种改变提供了便利。

2.新媒体互动性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提高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尤其是随着数字报刊、公众博客、论坛、贴吧等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可以在数字报刊上发表个人对时事新闻的观点,并同时得到相应的反馈,可以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空间等多种途径,对某一现象或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感想,并得到回复,使身在不同地方的网民实现彼此的及时沟通。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受众畅所欲言,在一种自由、平等、宽松的环境中,进行自由的交流。如果将新媒体能够有效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教育者把握受教育者真实的思想动态,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新媒体覆盖率高,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传统媒体受到时间、版面、技术等的限制,无法任意扩大和丰富所的信息内容,使信息量受到了限制。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突破地域的界限,利用卫星、网络等渠道,可以大大增加传播信息的容量。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持续走低,上网资费的降低,网民购买力的提高,以及4G网络在绝大多数区域的全覆盖,新媒体的使用范围将会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信息量大,同时信息良莠不齐,其传递的不良信息严重污染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运行造成诸多干扰。新媒体信息中,有的宣扬封建迷信、歪理邪说,有的宣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至会出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非理性的、伪科学的东西接触多了,大学生会对正确积极的东西产生抵抗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了世界全球化体系,在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经济交往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融,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始终坚持为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言论的辨别能力,使他们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

2.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理想的虚拟社会,极有可能会丧失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进而产生对现实的抵触,也就会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大学生渴望他人的倾听,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新媒体的虚拟性恰恰给这种心理提供了无限满足的空间。在网络中,他们能够找到很多虚拟的朋友,大家就某一个问题展开沟通,无拘无束,甚至会得到很多人的追捧,从而产生极大的内心满足感、优越感。而当他们面对社会现实,以“现实人”的身份和他人互动时,言行受到拘束,沟通产生障碍,出现心理无法承受甚至言行失范的现象,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不自在、不认可会使他们对现实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迫使他们重新再回到网络世界,进而产生恶性循环。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既然新媒体的使用有利有弊,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使新媒体为我所用的过程中,必然要规避那些消极的方面。如何运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大学生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扬长避短,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背景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路径

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大学生的特点,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开展理论教育新形式。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思政课课堂多采用大班授课,教师全程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的灌输。近年来,高校把多媒体引进课堂,把图像和视频融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必要的学分,养成了抄课件的习惯,不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课堂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思想理论教学内容很多,课时却很少,导致课堂容量很大,教师的讲解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大学生对思想理论课表现出了消极的学习态度,没有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缺乏活力。因此,要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可以把数字报纸、数字杂志这类新媒体引进课堂,及时更新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充实课程资源,用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多媒体,打造类似于微博、微信、QQ等新的课堂即时交流平台。当教师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其他观点进行评论,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也可以随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启发受教育者积极思维,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2.打造思想理论课信息反馈平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新媒体的虚拟性及其匿名性,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的真实性,受教育者可以摆脱各种顾虑,畅所欲言。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可以保证信息反馈的速度。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我们有必要建立思政课信息反馈平台,以授课班级为单位,教育对象可以随时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看法、自己的收获以及对课程的建议,采取课后作业的形式,保证信息反馈量的要求。授课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把握学生的思想反应和发展动向,及时改变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形式,以获得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3.建设有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发端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的专著《班级生活》 一书中关于学校的“潜在课程”以及1970年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对隐性教育的探讨和研究。所谓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育过程中,隐藏教育的实质内容和教育目的,通常在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教育,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娱乐、舆论、管理等日常生活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教育对象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受到熏陶,促进其思想的转变,提升思想觉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载体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自主性而备受推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新时期要运用新媒体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网络文化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校园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布局。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或者结合国家重要节日,通过新媒体举办各种融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寓教于乐,通过间接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无教之教”。

4.建设即时性的交流平台,改进疏导教育法。采用疏导教育法,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民主的条件、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讲真话。新时期开展疏导教育,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交流。一方面,建设及时交流平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及时说出自己的心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并鼓励他们彼此分享。对错误的思想认识允许讲出来,并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另一方面,可以建设校园心理咨询网站,使学生以匿名的身份把心里的困惑讲出来,促使其心理冲突的缓解。教育者同样采取匿名的身份及时对教育对象的问题进行判断、澄清、疏通、引导,给予教育对象以关怀、鼓励和信任,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提升教育的成效。

5.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由于新媒体的使用不局限于课堂,这样就使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兴趣有选择性地、自主地浏览信息,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当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和渴望获得的自由、共享,也正为实现自我教育带来契机。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183-02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陶冶学生的性情,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朦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这特别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学的阵地,正确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顺利渡过生理和心理的“断乳期”。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的能否有效达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教学中要扩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

二、使用多媒体,创设视听课堂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初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小品剧、开展知识竞赛、演讲等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必须在分析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人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主体.老师只是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和介绍有关理论观点,由原来课堂的主角变为起主导作用的角色。创设“互动式”情境可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步,创设特定的情境,诱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学生兴趣;第二步,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的思考;第三步,学生思考、读书、讨论、分析;第四步,教师进行整理和总结。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几个方面:(1)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2)能引起学生兴趣;(3)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具有层次性;(4)问题解决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个体独立完成方式,群体合作完成方式等)。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实现初中学生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反思,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一)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做到:首先,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其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二)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柳春清.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的实践探索.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2009.1.16.

[2]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反思.斐斐课件园.

[3]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学反思.凤凰教育网.

[4]陈秋棠.把握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几个方面.《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10期.

第3篇

[关键词]“两课” 课堂教学 教师 学生

高校“两课”课堂不仅是科学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两课”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完整独立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完整确立了,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如下做法,提高了“两课”教学的实效。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本来应是一种以教学任务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但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仅仅作为配角而存在,虽然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师生关系更倾向于“人―物关系”,这必然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约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主动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并积极倡导教师走入学生中间,学生也要参与到教学之中,共同促进两课课堂教学气氛的良性发展。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利用多媒体,设置具体情境,努力创设能刺激学生自己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关键所在的氛围,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条件。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教学中,我不仅精心制作了内容丰富翔实的课件,而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看《东方红》、《》等教育影片。设置教学情境,关键在于找到情境、知识、学生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力争做到既要切合知识内容,又要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还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要突破老师单项提问的传统情境模式的局限,突出把老师设置情境与学生通过预习自行创设教学情境的双向交流结合起来,把问题式情境与材料式情境、活动式情境通过多媒体结合起来,把激情、启趣、蕴理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感知自悟

在课堂教学设置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独立思考教学问题。因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学生只有在带着问题独立感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认真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独立探索、琢磨、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理解教材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3.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问题是入门的向导。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能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时,才有创新的可能。在高校两课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创造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即使学生是片面的、错误的或不应疑而疑,都不要急于否定,更不能讽刺嘲笑,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正确思维,让学生“乘兴而来,高兴而去”。其次,教师要努力创造使学生惊奇和见疑的时空,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诱导他们于无疑处见疑,启发他们在是非问题、矛盾问题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提问题,培养他们会思考会质疑的能力。再次,要摆正师生关系,把质疑问难的自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生疑、质疑。

4.教师主动耐心释疑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必须给以解答,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注意解答不是老师把一个现成结论塞给学生了事,而是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启发学生通过再读教材、查阅资料,与班上其他同学交流信息、相互讨论,借助联想、分析、比较、转换思维角度等方式开动脑筋,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寻找“问题”的正确结论。对学生理解不透彻或不正确的地方,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症结对症下药,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作进一步的开窍点拨,促使学生再思考再探索,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5.促进学生迁移创新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在课本,而在实践;唯有实践,才有创新。在学生解决疑难、理解原理后,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趋于合理地迁移知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求异求变,如让学生整理知识,归类比较,形成网络,或进行探究性引申、多维思考,或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或参加社会活动等,从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发挥潜能,在实践中创新。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

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美国一位著名科学家曾在一次科学促进会上演讲说: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也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称为“蝴蝶效应”。古今中外论述这类现象的谚语不计其数。如“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铁蹄;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等。联系这些可理解蝴蝶效应的哲学寓意:初始条件下十分微小的变化经不断放大,对事物未来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作为两课教学的理论,既是理论教学的内容,又是进行理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如果两课教师只把理论停留在思想层面,满足于“台上我讲人,台下人讲我”,这样就不仅是折了一匹战马的问题,而是促成我们教育对象人格的扭曲。所以,作为两课教师,必须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知行统一,时时记住“教育无小事”,从教学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用自己的正确行为感染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能积极思考、富有创新精神、敢于面对现实的一批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