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时间:2023-07-19 17:3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第1篇

关键词:开放经济内部均衡外部均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内外均衡矛盾。就内部失衡而言,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局部过热;就外部经济失衡而言,主要表现为持续扩大的“双顺差”。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均衡发展乃是当今中国经济非均衡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内外部均衡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寻找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涵义

(一)内部均衡

内部均衡是指一国国内经济运行所达到的理想状况,因此其本身包含着价值判断。对内部均衡与否的判断标准与人们对经济运行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们对经济运行看法的改变,对内部均衡的界定和理解也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提出内部均衡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Meade)。米德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与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那么,内部均衡是指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在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由于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各种不同的组合,那么内部均衡概念就进一步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某一个最优点,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最优组合点。6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Phelps)与米而顿·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自然失业率假说背景下的内部均衡就是指国内的失业率水平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状况。一般将封闭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归为内部均衡目标。

(二)外部均衡

由于没有类似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具有社会福利意义的参考指标来衡量,外部均衡比内部均衡更难定义。许多国内外学者(最早是米德)和宏观决策者将国际收支平衡当作外部均衡的目标,但实际上,国际收支平衡不一定意味着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和外部均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一国对外货币收支的正好相抵,不存在差额。国际收支平衡是一静态概念,它是动态性质的外部均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外部均衡应该是一个国家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或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它不但表现为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佳规模状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且表现为内部均衡基础上或以较小的调节成本为代价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部均衡或国际收支均衡总目标又被分解成若干子目标,于是,经常帐户差额、贸易帐户差额、外汇储备帐户差额以及资本与金融帐户差额等均被列入外部均衡目标的范畴,所以,外部均衡可以理解为与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是短期的各项目收支平衡的概念,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各项目收支差额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内外均衡的性质

一般均衡。从以上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理解,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一个与一国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就业状况、资本流动、货币汇率、国际储备等宏观经济变量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因此,内外部均衡不应是局部的均衡,而应是一般均衡,亦即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影响和作用下的共同均衡,内部均衡是基础,外部均衡反作用于内部均衡。

长期均衡。内外部均衡不应只是一年两年的短期均衡,而应是一个较长时期(中长期)的均衡,而且短期的内外失衡也并不一定影响一国中长期的内外均衡。影响一国经济短期内外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我们只有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

动态均衡。内外部经济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应属于动态均衡的范畴。静态均衡是某一时点的存量均衡,而动态均衡则是一定时期内流量的均衡,即宏观经济各个经济变量合理运动、在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运动中达到和谐一致。

总量均衡。内外均衡的目标往往体现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理想的国际收支状态目标,因此,内外均衡首先表现为总量均衡,即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结构。并且,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总量关系上,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

结构均衡。内外均衡除了表现为总量均衡外,也要表现为结构上的协调。如果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即使在总量上达到平衡,但存在供求的结构性差异,那么国内经济就会出现一方面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部门出现投资过热的局面。同时,国内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从而使外部经济亦出现失衡。

优化均衡。尤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应当是一种优化的均衡。事实上,内外部均衡的实现存在着究竟是高水平均衡还是低水平均衡的问题,只有在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的内外部共同均衡,才是高水平的、理想的、最优的经济均衡。

刃锋均衡。在动态的环境中,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内外失衡乃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而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实现均衡便是一种刀刃情况。也就是说,优化的内外均衡其实只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而已,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它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现实中的内外经济运行状态就是围绕着这个目标上下波动。

内外均衡的“神秘四角”间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的具体化和形式化,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以上四个目标合标“神秘四角”),由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再加上我国目前还缺乏能够真实反映充分就业水平的失业率指标,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经济增长、价格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而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即一国经济增长的快慢和物价的稳定状况,会对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帐户余额起到决定作用,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的较大盈余或赤字,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外均衡之间关系的最终表现,正是上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同结果,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内部均衡状况对外部均衡状况作用程度更大,而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的反作用力很可能被加强,所以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一)假设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供求平衡

根据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关系式联系起来: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移项得:X-M=Y-(C+I),其中将贸易收支差额(X-M)用B表示,简称为经常项目差额,将(C+I)用A表示,称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由此,国际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即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平衡。并假定一经济体系初始状态为内外均衡,即B=Y-A=0。

从内部经济决定外部经济的角度看,国际收支盈余往往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当国内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国内需求旺盛,如若超出本国的供给能力,则需要增加进口来弥补供求缺口,此时,即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缩小甚至出现逆差,同时也会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国生产,提高供给能力,因而资本项目会出现顺差;相反,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国内需求不振,于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此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缩小或出现顺差,而资本项目则会出现逆差。当国内价格水平较平稳或较低时,外贸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外资大量流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会出现双顺差;相反,当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能会出现双逆差。从外部经济对内部经济的影响或反作用看,一般而言,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加有效需求,在国内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提高了国内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率,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和投资,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会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在国内需求不变时,会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降低国内的价格水平,尤其是降低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会降低厂商的利润率,进而抑制国内的生产和投资,严重时会促使经济衰退。

(二)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供给约束

一般而言,对于“供给约束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内部均衡对外部均衡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经济增长速度与经常项目余额之间的关系一般具有负相关性,即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常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常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而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本项目余额之间往往是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资本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国内价格水平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之间则常常表现为负相关性,即国内价格水平稳定或较低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双顺差,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存在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则顺差减少或出现双逆差。

(三)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需求约束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当一国经济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资源和过剩的供给能力时,总产出水平就取决于有效需求。如果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就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或外贸顺差来利用本国过剩的生产资源,从而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并且会产生一个正的乘数效应,大大促进经济增长,而逆差则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个负的乘数效应,导致经济衰退。所以,对于“需求约束型”且“外向程度高”的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具有较强的反作用力,国际收支变化在先,国内经济运行变化在后,经济增长速度、国内价格水平与国际收支余额之间一般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国际收支顺差,将增加总需求,会加快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带来国内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国际收支逆差,却会阻碍国内经济增长,并促使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参考文献

第2篇

对国内外市场来说,中国下调GDP增长目标是很重要的一个信号。大家看到,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宣读完,国内外股市随即有了反应,其中尤以中国香港股市最为强烈。这条消息也令全球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纷纷下挫,尤其是澳元、欧元、股市及商品等风险资产。国际市场的担忧是,北京不再“保八”,不仅意味着中国将面临经济下行的风险,也意味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将不会轻易放松,中国实体经济或将全面紧缩,进而减少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需求。

国内舆论则大都将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下调视作政府在弱化GDP主义,国内经济增长理念正在全面转型,或政府重新调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关系,这也意味着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中国扩大内需增长的新方式将面临很大挑战。

不过,无论是市场还是媒体对此似乎都有点解读过度。如果以平常心观之,今年中国GDP增速下调实际是件十分平常的事。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下调到7.5%,是8年来的第一次,但市场根本上就不用为此而担心。为了弱化政府的GDP主义,弱化地方政府对GDP增长速度的追求,从根本上提高GDP增长的质量,政府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把经济增长速度降到了7%。既然多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及“保八”,为衔接“十二五”规划,这次下调增长速度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以便让中国经济的发展能够真正转移到提高质量与效益的轨道上来。

更为重要的是,每年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规划经济增长的速度为8%,但没有哪一年的实际增长刚好是8%或低于8%,这几年的经济增速基本年均超过10%――这好像是惯例了。但是,实际的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0%,而规划仅是8%,那么这个规划的意义有多大呢?笔者推测,今年实际的GPD增长速度或许不会低于9%。即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并没有随GDP目标的下调而改变。

再从真实影响今年国内GDP增长下行的因素来看,下调GDP增速目标可能对货币政策放松会有影响,但不会太大。因为今年不仅银行信贷会保持适度的增长,企业融资渠道也比以前拓宽了。比如,去年银行信贷融资比重已下降到58%了,与早些年银行信贷融资比重大于90%有天壤之别。当前,国内市场的问题并非流动性不足,而在于流向。如果泛滥的流动性仅在金融体系内循环,那当然对实体经济影响很大。去年的高利贷盛行就是恶果之一。而今年政府信贷与货币增长目标不仅要回归常态,还强调要给予实体经济以优质服务。由此可以判定,今年并不会由于信贷紧缩过度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

还有,当前市场最为关心的是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影响。先是一般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仍会保持去年24%左右的速度。去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为28%,低于2010年,但增长幅度仍然不低。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住房销售总额仍达到5.9万亿,其增幅尽管小于2010年,但总额远高于2010年的5.2万亿。考虑到中国住房市场既是以一手楼为主的市场(占销售额80%),又是采取住房预售制度,所以,去年创纪录的住房销售总额必会体现在今、明两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上。加上保障性住房投资快速增长,即使假定商品房销售下降,整个住房投资的增长也根本不可能出现急剧下跌之势。而且,如果下半年商品房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调整,国内住房销售仍然可能出现新的增长。

通过公共财政让民众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应该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按照报告公布的数据,直接与民生相关的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项目的支出达4万多亿。这些巨大的财政投入都将成为推动今年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至于国际市场复苏的不确定,特别是欧盟各国债务危机没完没了,确实对中国出口贸易打击不小。因此,政府报告对今年进出口总额的预计增长速度设定在10%左右,比去年实际增长下调了一成以上。不过,据分析,国际市场最为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特别是美国经济已开始好转,加上前几年国内企业出口的多元化扩张,今年中国进出口成绩并非那么不乐观。

总之,中国政府下调GDP增长目标,最为重要的是向市场发出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信号,是逻辑上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非国内外市场反映的那样强烈,也不如国内某些评论所说的那样大。所以,市场更应以平常心来看这种政策目标调整。

易宪容

1997年7月-1999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1998年起为国际新制度经济学学会会员。目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第3篇

关键词:东亚经济增长模式;适宜技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再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3日

日本和后来的亚洲“四小龙”持续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大多数持正统观点的经济学家强调市场力量的基础作用,也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它们的政府起到主导作用。1993年世界银行推出名为《东亚奇迹》的报告,认为日本、“四小龙”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在1965~1990年间的快速增长是政府政策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引起对所谓“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更多讨论。

一、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定义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简单概括为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在内经过战后近半世纪的经济增长而形成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经济增长范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20世纪五十年代起源于日本;20世纪六十年代后,发展到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相继仿效。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给东亚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和所持续的时间之长是令人瞩目的,创造的东亚奇迹。下面以“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起飞时期和以后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其经济绩效。1965~1973年,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13%和7.9%,中国台湾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在随后的11年中,即1973~1984年期间,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各为7.2%、8.2%和9.1%,台湾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最近几十年,日本从千疮百孔的战败国而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开始走向后工业化社会;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正在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二、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

为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东亚各国(地区)政府积极推行适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市场的适宜技术发展经济的政策,提升适宜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使产品更新换代,以符合市场的需要,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东亚各国和地区把握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的机会,利用自己丰裕的劳动力大力发展鞋类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其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从1964年的1.16%上升到1985年的6.4%;尤其是制成品出口猛增,1983年制成品出口额占发展中国家全部制成品出口总额的60%。适宜技术发展经济的政策使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多,劳动力充分就业。在1960~1990年,东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的就业增长率要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和南亚国家增长快。

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的趋向是技术型劳动力。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白领和技术人员占总的就业人员的比例逐渐上升。例如,台湾的比例从1980年的31.8%上升到39.8%。(表1)东亚国家劳动力需求的职业构成比例所发生的变化显示: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储备的增加,降低了稀缺的技术吸收和创新成本,导致相应的劳动力价格下降;同时,非技术工人工资的上涨,削弱了其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因此,东亚的出口演变为技术密集型的产品。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韩国政府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大力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演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台湾开始实行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20世纪六十年代末转变为出口导向型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向电子电器等出口产业的演变;20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取得成功,有21种电子产品的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20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的电脑终端机等若干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世界出口第一位。台湾发展以民间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不断提升适宜技术水平,产品打进国际市场,促进外贸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在经历几年经济增长缓慢之后,调整适宜技术结构,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其发展重点。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新加坡高科技产业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脑磁盘和磁盘驱动器生产国,其产值占世界同类产品产值的80%。新加坡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积极提升适宜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三、东亚经济增长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从东亚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经验而言,推行适宜技术发展经济的政策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劳动者充分就业;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逐渐变得相对稀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者从经济的增长中不断受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这不仅发挥在经济增长的每个阶段上的生产要素结构的比较优势,而且通过动态比较优势的利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共同的规律是:适宜技术从低级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向高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技术升级,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演变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综上分析:遵循适宜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践是成功的。

四、结论

通过对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定义、特征和成功经验分析可知:健康的经济增长建立在遵循适宜技术的经济增长路径之上。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使其发挥动态比较优势的效用,进而提高其稳态经济增长率。这说明遵循适宜技术的经济增长路径的实践是成功。因此,采用适宜技术是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

随着欧元区债务危机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被卷入其中无法自拔,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主要经济数据也让市场倍感担忧,曾被寄予厚望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因为刺激经济的效果不佳,而渐渐淡出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外部环境持续震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未来经济增速放缓似乎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外部环境持续影响国内经济

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员许江山对本刊记者表示,“欧洲债务问题的演化发展仍然是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发达经济体资本市场走势的主导因素,近期,欧元区就解决债务问题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所提振,不过长期来看,债务危机的根源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11月30日,标普正式下调了15家大型银行的信用评级,其中多数为欧洲和美国的银行。欧债危机对欧洲银行业带来的伤害正越来越大,并进而威胁着美国银行业的安全,随着明年的1-4月份意大利债务偿还的高峰来临,加上希腊、西班牙等国的债务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欧元区银行系统甚至全球银行业都面临危险。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欧洲已经很难避免经济衰退的结局,比较好的结果是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欧洲问题还在不断恶化,日本负债率也接近200%,美国已经突破了14.3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未来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兴经济体,但目前新兴经济体还不能完全取达国家的地位。”许江山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支持在下降,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客观来说,国际环境中的不安定因素在增加,对于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对中国来说,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他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的外部发展环境的主要参数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最大出口市场欧盟的出口增速已从今年8月的22.3%降至10月的7.5%。近几个月来,电子产品、船舶、纺织等出口敏感行业生产增速放缓。预计四季度海外订单将继续下降,明年出口增幅将更受影响。

日前,世界银行了《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报告中指出,外部需求的萎靡正导致东亚地区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也处在外需趋缓的影响下,从2010年初到2011年三季度,中国外需从40%直落至10%,不过强劲的内需弥补了外需的走弱。

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内需增长了10.7%,高于2010年同期的9.7%。世行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1%,到2012年中国将进行经济转型,减少对投资和制造业的依赖,但经济增速将放缓至8.4%。

经济增速趋缓成主基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疲软无疑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是未来的主基调。“2003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但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外部需求的减少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至今仍没有消除。”他指出,由于外需调整尚需时日,而国内消费一时不能快速填补外需减少的空白,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等因素,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趋势必然是走向相对减缓增长的平台。

12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了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这是2009年3月份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下,―般情况下,PMI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而50%以下则反映经济收缩。

“11月份PMI指数继续回落,并且已经低于50%,这说明经济景气从扩张转为收缩,预示未来国内经济增长率将继续回落。”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产品订单和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反映市场需求总体走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可能从成本提高转向订单不足;但是由于国内投资增长仍保持较高水平,消费增长稳中略有提高,因此未来经济增速回调预计仍将比较平稳,不会出现太大的下滑。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经济,我国第一、二、三季度的GDP增速分别是9.7%、9.5%、9.1%。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外部需求的影响,我国第四季度GDP增长速度将继续走低,不过今年GDP的增速将保持在9%以上。

第5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第6篇

汇丰银行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9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降至49.4,低于上月终值49.9,在8月短暂反弹后再次回落。而且如果9月终值不出现大的变化,汇丰制造业PMI就已连续三个月处于荣枯分水岭线50下方。另外,9月制造业产出指数初值也从8月份的50.2下降至49.2,这是该指数在公布预览值以来首次位于50以下。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评论表示“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预览数9月的回落与之前的情形类似。对于经济可能硬着陆的担忧是没有依据的。外部需求仅略有放缓,官方公布的贸易数据显示出口增长仍然强劲。由于中国经济对净出口的依赖有所减弱,今年上半年净出口对GDP贡献率接近零,因而即便出口大幅下滑,国内需求仍足够支持8.5%至9%左右的GDP增速。”

不过作为先行指标,PMI回落更让人关注的是――它可能预示未来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PMI的下调与经济的走势是一致的。目前,我国还处在经济增长减速的趋势当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也表示,PMI的下降和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大势的恶化有关,它标志着国内经济增速的重新回落。但是他强调,这种二次回落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二次探底,只是增长速度再度放缓。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表示:“PMI指数下降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的征兆,与国内外发展大势一致,希望宏观调控政策有所警惕。”

警惕:多项指标出现减速

其实不只是刚的PMI预览值,实际上除了1日公布的8月PMI数据,9月公布的几乎所有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指标都难言乐观。国家统计局表示,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增幅比7月份下降了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比7月下降0.2个百分点;1至8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5.0%,比7月下降0.4个百分点。10日中国海关公布:月度贸易顺差为177.5亿美元,较上月回落137.4亿美元。

随后在15日,国家能源局的用电量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与上月相比出现同比增幅的大幅下滑,从7月的11.81%下滑到9.1%左右。有分析人士表示,工业增长速度同比下降是用电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样在15日,人民银行了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企业家问卷调查综述和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从结果来看,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比上季回落2.1个百分点;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和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较上季分别下降3和2.5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较上季下降5.6个百分点;全国50个城市的2万户城镇储户的当期收入感受指数较上季回落1.8个百分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较上季回落1个百分点。

国企利润也在下降。财政部19日公布数据显示,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和应交税费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降幅分别为10.5%和1.1%。

还有高速公路的车流量。中金公司报告表示,上市公司车流量数据更能反映实体经济的真实情况,车流量同比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存在一定相关性,车流量增速一般领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一个月,由此预示着工业增加值在未来一段时间也将呈现下滑趋势。赣粤高速披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8月份车辆通行服务收入2.3亿元,环比下降4.4%,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7.35%;2011年1至8月份车辆通行服务收入18.7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36%。

国际铜价近期的回落同样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减速。伦铜19日跌至每吨8400美元,突破了每吨8500美元至10000美元的年内交易区间。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孔庆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中国消费的铜占世界产量的40%,由于中国的宏观经济依然存在下行风险,中国需求的支撑力度减弱是铜价走软的重要原因。

环境:外部波动冲击国内

展望未来的中国经济走势,近来世界经济形势的波动更让人担忧,尤其是愈演愈烈的欧债问题。

《经济学人》首席经济学家RobinBew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欧洲债务危机将严重的冲击中国。因为“经济不景气必然导致欧盟国家在中国进口数额减少,对华投资减少,而出口和投资的减少又肯定会使得中国在相关领域经济发展减缓。”更大的问题是,RobinBew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如果只是试图通过救助解决,对于欧盟国家来说今后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欧元区瓦解,另一种是债务蔓延到欧元区的其它国家。

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左小蕾同样认为,现行政策解决不了欧元区国家的债务问题。她说,现在的救助机制就是把资金分批给这些出问题的国家,同时要求这些国家缩减财政开支。但是国民反对缩减福利,结果财政开支就降不下来,国家财政就缺少盈余,债务就继续上升,形成恶性循环。左小蕾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已触到二次探底的边缘。虽然美国、欧洲、日本目前都还是正增长,但是一旦美国或欧洲在应对目前形势中出现问题,就可能会重新导致全球经济进入衰退。

如果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那对中国的冲击将很大。“当前中国的贸易、投资都是融入世界一体化当中的,如果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济都是非常糟糕,中国不可能受益,到时经济可能会出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增长速度快速下滑的状况。”RobinBew说。

实际上现在市场已经普遍认为第四季度中国的出口将面临考验。作为先行指标,8月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自2009年5月份以来的首次回落到50以内。在9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中,新出口订单指数更是加速萎缩。

预期:四季度可能继续减速

鉴于当前国内经济指标缺乏亮点,国际经济形势又剧烈波动,国内市场普遍预期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国际上的经济形式有很大关系,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很大,很难实现率先复苏。”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他表示,中国经济现在还处于一个复苏的阶段,经济的发展有时候不仅仅靠客观因素,还依赖主观的市场预期和社会政策的积极程度。但是,过分的唱衰我国经济实际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的。这个时候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承担起稳定经济发展的责任。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刘霞辉也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是平稳中略有回落的局面。”不过刘霞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绝对数字来看,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很・陕的。中国经济存在着很强的内生增长动力,只要货币政策不进一步紧缩投资就会加速增长。尽管下半年外部经济形势不太明朗,但是全年增长速度也不会低于9%。基于四季度经济将继续放缓但幅度有限的判断,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建议政府稳住货币政策,同时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目前经济增速不高,资产价格基本稳住,物价上涨的压力也将不断减轻。而且当前市场上的流动性实际上已经很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再收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大大降低。

第7篇

若干重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

■2009年一季度,浙江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3月份各项经济指标比前两个月均有好转,触底迹象明显。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消费市场稳步发展,服务业表现良好。这是否意味着,最艰难的时期正在过去?

■就浙江自身状况看,若干重要指标仍非常不理想。但从国内外市场竞争角度分析,也出现了工业回升较大,外贸出口降幅较小,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好于全国等特点。由此可以认为,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下,浙江经济仍有若干较强表现,显示了民间企业的内在活力。

■2001-2008年浙江经济增速从全国第6位跌落到第22位。而2009年一季度末,浙江GDP增长3.4%,排名全国靠后,创下了新低。浙江工业增速自2004年6月至今持续下滑,被认为是浙江近年来的罕见低谷。您怎样看待处于低谷状态的浙江?

■浙江工业增长速度2007年初跌入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而在2008年,更是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2008年,浙江当月工业同比增速,与全国差距最大的是8月份,落后于全国6.7个百分点,连全国的一半也不到。进入2009年,1-2月累计增长速度为负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这很可能是除了1990年的若干个月外,浙江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坏”状况。

令人宽慰的是,2009年3月以后,浙江工业增速大幅回升。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9年3月当月增速比1、2月份累计增速回升7.2个百分点,全国则仅回升4.8个百分点;4月份,浙江回升12个百分点,全国则下降1个百分点;5月份,浙江回升2.8个百分点,全国仅回升16个百分点。由此导致浙江工业增速与全国差距大幅缩小。3月份浙江落后于全国9.3个百分点,比上月缩小2.4个百分点;4月份落后于全国71个百分点,比上月缩小2.2个百分点;5月份落后于全国59个百分点,比上月缩小12个百分点。

我们分析,浙江工业之所以今年1、2月份下降较大,很可能具有主动收缩因素。3月份以来回升较快,一方面表明浙江企业对市场比较灵敏,另一方面表明浙江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并没有较大削弱。

口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行业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浙江的出口外向型企业较多,是否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打击?

■浙江出口也和全国一样,今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态势,但下降幅度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到春节因素,整体观察1―3月份累计出口,浙江为负增长17.6%,全国则为负增长19.7%,因此尽管均为负增长,但浙江出口增速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而在4、5月份,浙江出口则有更好表现,4月份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5月份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6月份仍然比全国高22个百分点。这里虽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但确也表明浙江出口在逆势之中,仍具有一定竞争力,从而能把出口下降幅度控制在低于全国2-3个百分点的水平上。

浙江出口的相对较好表现,一方面很可能主要得益于浙江以中低档次日用工业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即得益于危机中的“土豆效应”。如浙江鞋类出口仅下降15%,服装出口仅下降3.4%,家具出口仅下降83%,纱线及其制品出口仅下降14,9%。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浙江制造具有较强的对外竞争力。

■2009年6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2.9%,降幅较1-2月份缩小14.4个百分点。根据您的了解。浙江工业企业的情况如何?

■虽然浙江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也是负增长,但负增长的幅度相对较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今年1-5月份,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为负92%,列全国第9位。然而,考虑到同期浙江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仅列全国第24位,同时国家4万亿元投资对浙江拉动较小,因此,这是―个还算不错的数据。

这里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浙江企业大量向省外投资,而产值数据通常仅限于省内,导致省内产值增长位次较低;然而利润数据采取合并报表形式,包括了在省外取得的收益,导致利润增长相对较好。二是危机面前,浙江一些企业主动收缩,这对产值影响较大,但对财务数据影响相对较小。

浙江经济当前最紧迫问题是投资回升乏力

■浙江经济的持续深度回落。使得浙江在国内经济竞争中呈现颓势。发展浙江经济,当前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其中最为紧迫的又是什么?

一浙江的省内经济当前问题较多。其中主要有:工业增长速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仍在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等。然而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最紧迫的问题,还是在于投资回升乏力,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增长率明显偏低。投资回升乏力不仅导致投资对于省内经济拉动较小,更严重的是将弱化今后一个时期的竞争力。

■如何理解投资增速这个指标对浙江竞争力的影响?

■2005年以来,浙江已连续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落在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形成了投资增长速度逐年走低趋势。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05年128%,只有全国平均的49.2%;2006年13.4%,只有全国的54.7%2007年11.1%,只有全国的44.8%;2008年1(24%,只有全国的40.8%。如果个别年份投资增长较低,则对全省经济不会有较大不利影响,而整整4年投资增长大幅低于全国平均,则已严重削弱了浙江经济的国内竞争力。

■最近这半年,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力度之大,实属罕见。浙江经济是否从中受益?

■2009年上半年以来,全国投资增长明显加快。1-6月累计,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达到33.5%,比上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表明中央政府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开始奏效。而浙江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仅为13.5%,反而比去年同期降低33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表明中央政策对于浙江投资并未具有较大拉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省内仍然缺少必要的投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问投资不断扩大,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因。在拉动浙江经济方面,民间投资的力量有多大?在多方政策力推之下,浙江企业家是否会重振信心?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民间对省内投资增长较低。由于没有找到省统计局这方面的数据,我们可以从制造业投资中观察到这一状况。2009年1-5月,全省制造业投资仅增长12%,我省制造业以民营企

业为主,这大致可以理解为是民间投资。虽然这一数据已比4月份回升2个多百分点,但与全国私营企业投资同比增长328%的状况相比,显然严重偏低。

对于这种局面,不能笼统说民间投资信心不足。2009年6月底,全省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9%,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这就在一个方面表明,浙江经济总体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投资信心,很可能存在着信贷资金的大量外流。

所以说,当前投资偏低,很可能仅仅是浙江企业对省内投资较低,而对省外投资则有可能仍然较高。如青年汽车在萧山和下沙投资建设的同时,今年初签约天津制造基地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山东基地的济南和泰安两大工厂均已于今年6月底投产;北京基地也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又如杉杉集团计划在河北投资100亿元,建设廊坊科技谷,2009年一季度新投入1-3亿元。再如我们在合肥了解到,目前安徽来自于长三角的投资,一半出自浙江,安徽方面普遍反映浙商在当地投资活跃。

国内经济触底回升,浙江经济具有持续低位运行忧虑

■2009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势未减,而中国经济却被普遍认为将率先复苏。回顾过去的半年,您认为中国的经济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4万亿元投资计划,是否产生了实效?

■我们新近收到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的邮件,高度评价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表现。

RIETI的文章指出,进入2C09年以后,中国宏观经济显示出经济萧条已经触底,开始转向复苏。文章分析指出,第一季度中国CDP同比增长61%,虽然低于2008年第四季度的6B%,但考虑到2009年第一季度比闰年的2008年少一天(2008年为91天,2009年为90天),那么按照更接近实际状况的“日平均”计算,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23%,呈上升趋势。而且,工业生产的增长率(与上一年比)以1-2月的3.896为谷底,3月为83%,4月为7.3%,5月为8.996,出现反弹。

而从国内实际情况看,4万亿元投资计划收到明显效果,工业加快回升,尤其可喜的是,占全国城镇投资近1/5的私营企业投资,同比增长也达到了30%多,表明全国民间投资信心也正在恢复。

■浙江是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省份之一。您刚才提到了,国家的经济扶持政策效果显著。与此同时,浙江省也加大了政府投资。在这样的强力支持下,浙江经济的走向如何?

■在全球和全国经济向好背景下,近期内,浙江经济很有可能仍将低位或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下方运行。其中主要是浙江工业相对于其自身而言,虽然将出现明显回升,同比增长速度会有一定上扬,然而相对于全国增长格局以及浙江历史上曾有过的较快增长,仍将具有较大差距,持续呈现一种相对低增长格局。对此有以下4点分析。

发达国家进口需求恢复滞后。危机使得欧美和日本消费者不得不捂紧钱包,这就出现了“紧缩消费”趋向。所以即使其国内经济出现回升,而在危机激发的“理性消费”增强情况下,欧美和日本消费者不可能立马就像危机前一样,开始大量购买中国商品,至多也仅是“适度消费”而已。

制造业投资不足导致的增长乏力。连续4年多的投资低增长,导致浙江制造业近几年固定资产增长,与全国状况相比,起码少增长近1/4,使得省内制造业增长乏力。

产业结构不适应全国经济格局。浙江以日用消费品生产经营见长,然而在当前全国消费升级、经济增长型式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中,国内经济增长对于浙江经济增长拉动相对较小。

新兴产业缺少足够的支撑力。近几年,浙江的网络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发展较快,然而这些产业尚为弱小,缺乏对于浙江经济的较强推动。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浙江经济的这种相对低增长,对于浙江全局发展的影响,将会保持在某个有限的水平上。因为这种低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浙江企业的低增长,以及浙江人均收入增长的较大下降。这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一低增长,主要是由于浙江企业强化了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优化布局导致的,省内现金流仍将具有相应增长,服务业仍将具有一定发展。当然,这种状况将导致统计等方面出现一定的困窘。

建议:设法推出对全局有振聋发聩作用的重大政策举措

■作为浙江经济的一名资深研究人员,您能否对浙江经济的发展提些建议?

■做好过紧日子准备。虽然浙江经济相对低增长对全省经济社会不利影响尚不至于较大,但对于政府收入增长,却会有直接的较大不利影响。因此,当前对于政府负债、政府的建设项目、政府的民生承诺,都应该提前有一些通盘考虑。

第8篇

201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经济增长7.5%。

“两会”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表示,中国经济有下行压力,但调低速度主要是为了结构调整,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这也是他再次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要求。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就此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经济适度下行是机遇

《瞭望东方周刊》:在过去的2011年,中国GDP增速虽然达到9.2%,但是如果分开来看,第一、二、三、四季度的增速分别为9.7%、9.5%、9.1%、8.9%,整体呈下行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姚景源:我觉得中国经济出现下行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这是国家主动调控的结果。大家都知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波及中国,为了战胜这场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性刺激措施来支撑整个经济的增长。当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开始4万亿投资。应该说,这一系列政策性刺激措施为我们战胜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经济本身来讲,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不能长期靠政策刺激,就像人的身体健康不能长时间靠吃药来维持。

所以2011年国家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取消了那些刺激性政策,转向依赖经济内生力量来实现增长。比如说,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再比如1.6L排量以下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被取消等,这必然导致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速出现回落。

第二,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使中国的出口减弱,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减弱。

第三,其实就中国经济自身而言,过去多年来一直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并且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导致经济出现下行趋势。

《瞭望东方周刊》:是否应该为这种下行趋势感到担忧?

姚景源:我们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出现适度下行是个机遇。我们知道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还是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所以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为我们加大经济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一个条件,也为我们稳定物价创造了一个前提。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如果回落过大的话也会带来问题。比如说2008年、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6.2%,中国当时有15%的企业关门倒闭,上千万人失业,给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城乡经济收入及就业都带来了问题。

所以,稳增长是最重要的。所谓“稳”,就是不能再继续刺激经济增长,而要把它稳定在一个合适的幅度。稳增长主要是稳定外需和内需。稳定外需就是稳定出口,稳定出口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稳定人民币汇率。还要提高和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另外是扩大内需,继续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率,更重要的还是要扩大消费增长。

《瞭望东方周刊》:长久以来不少人都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归结为人口红利,一旦这种优势不存在了,会不会对中国经济带来根本性影响?

姚景源:这个问题很重要。现在中国的各种要素成本都在上升,特别是劳动力。其实我们现在讲中小企业危机,就是融资难加用工难。现在工资成本上升很快,劳动力红利已经在逐渐消失。这更显示了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结构调整,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使过去那种单一的依赖廉价劳动力发展转变到依赖创新、技术进步来支撑整个经济增长,才能解决问题。应当讲现在这个用工难,也是推动我们结构调整的一个动力和压力。

《瞭望东方周刊》:近年来制造业正在向东南亚和墨西哥这样的新兴市场转移,会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

姚景源:这个转移是正常的。资本总是不断寻找成本更低、利用率更高的地方。而中国现在人口利用率在减弱,所以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实质性进步,那么这种制造业的转移就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反之,这种资本的转移就确确实实会给中国带来不利的影响。

利用结构性减税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您讲到中国经济存在着长期的不平衡,具体指什么?

姚景源: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农业基础还相当薄弱,这也是导致这几年物价上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工业大而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第三产业比重过低是突出问题,也是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依赖出口,这会导致中国经济容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所以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应该把经济增长的根本点放在内需上。另外,中国过多依赖投资拉动经济,这会导致经济容易出现大的波动。

国民收入最终是分成两部分,一是积累性投资,一是消费性投资。较多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就意味着国家要大量积累,这就要挤压消费。所以这么多年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在上升,但是消费率却在下降。所以,一方面经济是增长的,另一方面民众还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祉。这样即使经济上去了社会还是不和谐,一些人还是有意见,这也是一个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您讲到第三产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那么应怎样加大其比重?

姚景源: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因为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但是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严重依赖物质要素资源的大量投入来支撑,高能耗、高物耗,把污染留在国内,同时产品的附加值也较低。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9篇

关键词:新常态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业务集群

一、解析“新常态”基本内涵

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出“新常态”这一名词。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分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意味着有别于过去;“常态”是指固有的、稳定的一种状态。新常态的基本含义就是不同于过去的、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状态。从本质上讲,新常态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经状态,具有客观性、不可逆性的特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进入有别于过去的、高速增长的、新的历史时期。

二、新常态的基本特点

“新常态”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优结构、新动力、多风险、中高速是新常态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

(一)优结构

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正在面临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国内的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会逐渐成为国内的产业主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服务业的增长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增加,2013年超过第二产业。同时,国内服务业还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期趋势,会逐步成为我国的产业主体。从需求结构的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消费需求逐渐成为国内的需求主体;国内消费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于2012年超过了投资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表明,我国人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以国内的铝材市场发展为例,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铝资源开采产品研发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的现代产业链,已经突破了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铝材加工的传统发展模式。铝材行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打破发达国家对专业技术的垄断,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二)新动力

从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上看,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高新技术和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国内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从相关的统计数据上看,国内大型工业企业的年收入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而电信业、物流业等新兴产业的年收入增加迅速。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生产转型,依靠国内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加的局面一去不复返。近年来,我国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逐年攀升,需要在短时间内大力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产业,主要以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三)多风险

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也在增加。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各行业间的联系也在逐渐紧密。风险具有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近年来社会关注的楼市为例,2014年炒得火热的楼市终于出现了“降温”现象,全国商品房的销售数量也有了明显的下降。在楼市降温的影响下,房地产投资商会暂缓购买新的土地,开发新的楼盘。这对于以拍卖土地为重要财政资金来源的地区来说,会导致当地的财政紧张,会相应增加地方债务的风险。同时,房地产交易的不景气,导致开发商无法及时回款,就会相应增加贷款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中高速

从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从过去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变为7%~8%的中高速增长模式的新常态最突出的特征。相关研究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度过一段高速增长后,增加速度会逐渐放缓;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经历过8%的高速增长后,放缓至4%。有经济学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产业会持续发力,蕴藏着持久而巨大的经济发展能量,中国有望在7%~8%的“中高速”经济增速中发展一段时间。

三、新常态背景下发展中国经济的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有关资料显示,第三产业占国内经济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会逐渐成为国内的主体产业。面对国内第三产业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国内有关部门应该顺应国内的市场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引导,不断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我国应该积极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技术产权;积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市场信息的共享;积极建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工业,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能源资源的消化;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的基础设置建设;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二)积极推动业务集群的建设――以物流业发展为例

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推动业务集群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统一规范的产业园区,实现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在本节中,以近年来国内平稳较快发展的物流产业为例,简要介绍物流业业务集群的建设。

国务院于2014年又了“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并致力于提高物流业服务于制造业的管理水平,希望以物流业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目前而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并不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粗放经营模式,建立集约型发展管理模式。集约型发展模式的建立,离不开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的发展措施就是推动物流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关部门及人员需要科学规划物流园区的发展布局,合理选址,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鼓励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内部给予税收、土地等政策性优惠;促进信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为物流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低,技术水平也较为落后;必须加大物流技术的创新和投入。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如GPS或RFID等,建立现代化物流服务的网络系统;促进物流行业的服务转型,建立现代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体系;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程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结束语

新常态重大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进入了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阶段。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业务集群,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化、产业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家旗,王俊清.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112-115

[2]刘定华.破解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难题[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5,02:21-22

[3]高建昆,程恩富.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价值导向[J].探索,2015,01:108-113

[4]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01:91-98

第10篇

09年受屯兰矿难的影响,小煤矿复产计划被推迟,而近期国家又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小煤矿瓦斯专项整治的通知》,一方面将抬高小煤矿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从目前小煤矿关停情况来看,有市场分析人士预计全年影响的产量应该与08年相当,大约1亿吨左右。

很显然,这为煤炭价格添足了底气。从近期煤炭价格走势来看,动力煤、无烟煤、焦炭的价格已经明显企稳,部分品种甚至有所反弹。相应地A股市场上,煤炭板块也受到投资者追捧,出现持续上涨局面。

但对未来煤炭供求变化上,各分析师观点存在较大分歧。目前仍有接近半数的分析师对未来煤炭需求持谨慎态度,其中东海证券煤炭行业分析师谷三剑就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市场流动性推动因素将会减弱,市场将回到基本面为主导的阶段。他认为行业整体估值较高,没必要继续迫高。而以中投证券肖汉平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下游行业煤炭需求稳中趋升。朱来煤炭供给仍将维持弱均衡状态。行业估值仍有望提升。

下游走出谷底 煤耗回升

作为我国最基础的能源资源,煤炭在中国能源供给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煤炭消耗中,电力、钢铁和建材、化工构成国内主要耗煤行业。

从国内需求来看,主要耗煤行业产量正走出谷底,这就意味着煤炭需求会逐步回升。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2008年四季度国内经济快速回落影响,四季度国内主要耗煤行业产量跌入谷底,但随着中央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下游耗煤行业产量逐步走出谷底。

数据显示,电力行业是国内主要耗煤行业。占国内煤炭消耗50%以上,自08年8月以来,国内火力发电增长速度快速回落,10月开始出现负增长,之后,电力增长速度下降趋势逐步放缦,而到今年一季度火力发电由去年四季度二位数的负增长回升到个位数负增长。再看钢铁行业,钢铁是国内第二大耗煤行业,08年四季度钢铁产量逐月下降,连续多月出现负增长,但12月在经济增长刺激计划的影响下,1-2月份国内生铁呈现正增长。此外,08年国内水泥行业产量保持相对平稳,产量增长在个位数水平,今年前2个月水泥行业产量保持正增长态势。

总体上看,肖汉平认为,国内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在经历08年四季度的快速回落之后,在国家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影响下,都出现不间程度的回升,从目前产量增长态势看,他判断:目前国内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基本上已经走出低谷,可以预期随着经济增长刺激政策效果的初步发挥,预期二季度国内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长将稳步上升,预计下半年将恢复正常增长。

二季度国内煤炭供求将维持弱均衡状态

供求变化是影响煤价的重要因素。根据肖汉平分析,08年中国煤炭市场经历上半年的供给紧张到四季度供给过剩的转变,进入09年在主要产煤省进行限产和以销定产的影响下,煤炭市场维持基本供求平衡状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调查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4%,比上月上升3.4个百分点。这项针对700多家制造业厂商的调查还显示,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最近四月连续回升,继上月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之后,3月又有综合指数PMI和采购量指数回升到50%临界点以上,分别达到52,4%和54.0%。据此,肖汉平相信,这将形成煤炭行业一个间接利好。

现在投资者还有一个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是,小煤矿复产情况。由于目前在中国煤炭供给中,中小煤矿在国内煤炭供给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中小煤矿由于开采方式落后,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山西作为,中国煤炭的供给地区,频繁的矿难已经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为了改善煤炭安全生产状况,09年山西省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如,加快中小煤矿的兼并和重组、关闭非法小煤矿和要求到10年年底,全省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年,并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对09年煤炭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在分析煤炭资源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时,肖汉平认为,进口虽会增加短期国内煤炭供给,但总的来说在第二季度,随着国际煤价上升,煤炭进出口将维持均衡状态。

综上所述,肖汉乎预计,在主要产煤省煤炭产量由于安全生产和限产政策的影响,国内煤炭产量增速得到有效控制下,一季度国内煤炭供求关系实现低供求水平下的基本平衡的状态,预期二季度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回暖,国内煤炭需求将进一步回升。与此同时,国内煤炭供给将因中小煤矿产量和国外煤炭进口增加而增加,但由于主要产煤省的供给管理政策和国际市场煤炭价格的回升,预期二季度国内煤炭供给不会出现大幅度增加,煤炭供给仍然有望保持相对均衡。

行业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经过近4个月的价值修复行情,目前大部分煤炭股的估值水平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按照资源价值法估值的价值水平,这显示目前市场已经从对煤炭行业的悲观预期阴影中走出。从近期煤炭股的走势看,市场对煤炭市场表现出乐观情绪,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回暖、下游行业煤炭行业需求回升及煤炭库存快速下降有密切关系。

对煤炭股估值是基于行业维持08年上半年吨煤利润水平,也就是公司估值是基于09年煤炭销售均价格和运行成本与08年上半年基本持平,但经过对前期煤炭市场价格走势的跟踪,肖汉平发现:尽管国内煤炭市场价格较08年的高点大幅度下降,但目前国内煤价水平普遍高于08年上半年水平。煤价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将使国内煤炭股估值要高于我们基于08年中期盈利水平预期的估值水平。

除了煤价水平高于去年同期将提升行业赢利外,根据对上市公司的调研和相关行业产品价格水平跟踪发现:09年煤炭行业经营性成本存在下降空间,如,材料成本、安全生产成本甚至人工成本均存在下降空间。此外,肖汉平认为,由于国内经济回暖,煤炭需求上升,国际能源产品见底回升,加之,流动性充裕引发的通货膨胀预期,预期后期国内部分煤炭产品价格在三、四季度存在上升的可能。

第11篇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机)、FUel 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 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 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

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 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 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 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第12篇

摘要:文章主要基于东亚美元区国家的视角首先描述和归纳了美元环流的特征、机制,接着分析了这种环流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元本位制的存在机理,最后对当前东亚国家如何应对美元霸权做了一些归纳和思考。

关键词:美元环流;美元本位制;稳定性;存在机理

一、 问题的提出

美元本位制下形成了美元在世界范围的循环流动,这种循环机制的稳定性如何值得认真思考。美元本位制之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大厦由于无法解决“特里芬悖论”而坍塌,而美元本位制下这个悖论依然存在。但即便如此,美元本位制已存在了近四十年,并且就现在的情形来看它还会继续存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原因在于美元本位制有其深刻的存在机理,维持其存在的根基依然存在。但是,能够存在并不意味着它的合理与稳定,本次次贷危机终于使美元本位制的内在缺陷昭然若揭,这次危机是美元本位制下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矛盾长期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这种国际货币体系给美国带来滚滚利益的同时将东亚国家推入“美元陷阱”之中。结合本次金融危机认清美元本位制的存在机理对于东亚国家把握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制定实施相应的国内经济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 国际货币美元在东亚与美国间的循环流动

美元供给作为外生变量由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投向国内再流向世界各地,世界美元的总量是不断增加的。美联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使美国获得巨大利益却为之付出较小的成本,并且几乎不受什么约束,于是存在一种美元增发的驱动力,这种力量使得美元增发速度大大超过了世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世界货币的增长速度,这是造成美元资产价格上涨并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之所以可以获得这种巨大利益正是源于美元本位下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即无论是作为贸易账户区的东亚国家还是作为资本账户区的欧洲地区,国际贸易、外汇储备都需要大量的美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普遍增加了美元外汇储备的规模以应对汇率风险,这又为美元流向世界打开了一条通道。据统计,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美元资产总量早已经超过美国本土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总量。

美联储作为世界美元供给的源头长期采取低利率的政策,尤其在20世纪末网络泡沫破裂之后。当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格林斯潘会立即出手,但是当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却坐视不管。从2000年~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并从2003年6月26日~2004年6月30日期间保持了1年多的时间。美国以此宽松的美元环境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和获得满意的就业率,但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东亚国家显著不同:消费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重要地位,出口的贡献相对较小;东亚国家与之恰恰相反,消费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出口成为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东亚国家最为重要的出口对象就是美国。从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投放美元开始(如图1),美元流向美国的政府、企业和居民,美国的政府、企业、居民通过这些低息美元去消费东亚国家廉价的商品和服务,这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同时形成了东亚国家经常项目的顺差和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东亚国家在面对本币对内贬值压力的同时还必须为这些最初形态为现金美元的资产寻找出口,出口之一是以此美元投向美国国内市场,购买美国的商品、服务、技术、权益。但这条渠道是不通畅的,个中缘由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原因,2005年中海油收购Unocal的无功而返就是一个清晰的说明。

东亚国家外汇储备的理想配置领域并不丰富,他们持有的大量美元只有流回美国的金融市场。中国基于稳健的配置需要是以财富基金的方式将外汇储备的很大一部分购买了美国国债。东亚国家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并非由于它是外汇储备的理想配置,而是面对美元资产卖方市场的无奈选择。好在东亚国家除了韩国之外由于低风险的管理要求没有大量购买美国金融衍生品,得以逃过了次贷危机的最初一劫,但却无法逃过次贷危机后续冲击波的危害 —— 次贷危机使东亚国家的重要出口对象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出现衰退,导致东亚国家在2007年~2009年的外贸出口出现大幅下滑,这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东亚国家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世界美元的循环流动除了以上所分析的主要通道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途径,诸如美国对东亚国家的FDI、东亚美元区的美元在离岸金融市场的投资和停留等(如图1),但这些不是美元国际循环的主流。

三、 美元环流的稳定性分析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各地,据统计美国境外的美元存量已远远超过了美国国内的数量。同时,美国又通过自己庞大发达的金融市场来吸纳回流的美元,并且设置障碍限制回流的美元冲击国内的商品、技术和产权市场以避免美元对内贬值。美元环流这种特征决定了这一模式在逻辑上具有自解体性, 因为它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瓦解自身依存的基础, 使作为中心国的美国经济不断虚空化,各国经济失衡不断加重(张纯威,2008)。而且这种循环运行体系存在本质矛盾,即仍然无法逃脱“特里芬悖论”的羁绊:若要这种体系稳定就需要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币值保持稳定,但这一体系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体系中不存在能使美元不贬值的约束力却存在使美元贬值的内在驱动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存在黄金对美元的约束,如果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加大,美国就会面临国内黄金储备迅速减少的困境,“双挂钩”也就难以做到。而在美元本位下,黄金对美元的约束力不复存在了,美国人更加可以凭借美元去大肆享用东亚国家的廉价消费品却几乎不用埋单,于是日积月累,美元流动性日益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出现并引发危机就具有必然性了。

这种体系的不稳定性还在于该体系使得东亚国家和美国都会产生对这种美元循环流动路径的依赖,东亚国家的路径依赖在于国内经济日益依赖于靠出口增长的拉动,形成一种经济增长的出口导向模式,但出口增长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使国内货币供给被动增加,增加了国内通胀和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而且,在美元资产配置环境不理想的状况下,东亚国家所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等金融资产在不断贬值趋势下面临巨大风险。另一方面,美国也产生了对这种美元循环路径的依赖,即美国国内依赖从东亚国家的进口来维持某些商品的供给从而保持国内较低的通胀水平,同时又通过这种路径以东亚国家源源不断回流的美元向国内的金融市场提供信用支持。这种美元环流模式推动美国走上第二产业比例下降而第三产业上升的“去工业化“道路,同时也使国内经济日趋“虚拟化”,但缺少产业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是虚弱的,这也就造成了这种循环体系的脆弱性,一旦这两方面所依赖的条件发生变化都会对体系的稳定运行造成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