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案例

农村经济发展案例

时间:2023-07-19 17:31:16

农村经济发展案例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始见于191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后逐步在医学、工商管理等应用性教学领域得到发展。具体是指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运用多种方式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和决策,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习热情,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其分析、表达、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该教学法正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们的重视。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来说,为了解决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需要做好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农业管理人才来服务于社会主义农业事业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学的授课多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因课堂上很少有参与机会而缺乏主动,结果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由此可见,这种缺乏师生互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实际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同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了适当的教学改革,即不仅要根据讲授的主题内容适时介绍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同时还要以案例的形式把国内外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相关新问题及时带入课堂。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下面具体探讨在农业经济学授课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教学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开展主要是借助相关案例来实现的,所以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在选取案例时应慎重考虑,通常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所选案例要具有客观性

案例的客观真实是指其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农村事实,是农村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或已经发生的事件。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通过网络或报刊杂志来搜集尽可能多的农业经济活动素材,精心取舍编制;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把教学课堂设置在田间地头,通过让学生对农民的现场调查或与农民的直接对话来获取大量鲜活素材,增加学生对教学案例的感性认识。当然教学案例的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无所选择,而是要反映农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农村经济活动领域,要有开拓的视野和敏锐的感悟性。

(二)所选案例难度要适中

首先,所选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其次,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所选案例的难度要适中。合理的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的;同时也应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具有科学性,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所选案例要具有新颖性和代表性

尽可能选择当前社会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且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不在于案件当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而在于案例本身与农业经济学理论内涵的联系性和代表性。被选案例分析要有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五)案例的多样性

既可以选择与农业经济活动相关的负面事例,也可以选择与其有关的正面事例;同时也可以选择学生自身所熟悉的小事件,或是选择国家所制定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国内的案例,也要有国外及全球性的案例。

要注意的是,以上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案例选择时要尽可能将这几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综合运用。为此,在参照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农业经济学教学的具体目标结合目前中国农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选择相应的典型教学案例,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大致来说所选择教学案例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粮食安全、农村税费改革、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改革、农产品国际贸易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通过对上述方面的内容选择经典的案例来开展教学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学法所造成相关理论的枯燥乏味。

二、案例教学过程的实现

农业经济学课程在案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功能,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其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

(一)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的开始,就是把农业经济问题的经典案例通过印发文字材料、教师口头描述或多媒体等方式展示给同学。同时,教师应尽可能详尽地陈述案例所发生的背景信息,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如在讲授农村劳动力转移时,以“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进行分析。在介绍该案例的背景资料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典型的该省农村工业区、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仿佛到达“现场”;另一方面可通过文字和图表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该地区农村经济以及农民收入的影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将要求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如针对本案例来说,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浙江劳动力转移措施实施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都出现了显著变化,而有些地方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让学生熟悉案例内容,拟写发言提纲

这是案例讨论的分析准备阶段,每个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课前预习,熟悉案例,解答思考题。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更多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提前布置案例,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明确提出预习要求,使学生熟悉案情,带着问题上课,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角色的转变。二是注意选择提供给学生的材料范围。由于案例教学目的重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而且案例本身可能并无标准的答案,所以要求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因此,在给学生提供案例材料时,可以将案例结论部分隐去,允许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各种结论性意见,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避免采用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僵硬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分组讨论与班级交流

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互相启发与补充,尽而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分析、探究、讨论,获得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并让各组推选学生代表,在综合各人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讲话稿,参加全班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是以学生讨论为主,但教师也要以主持人的身份进入角色,适时加以引导以防止学生讨论偏离主题,同时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果讨论气氛过于沉闷,教师可以作适当穿插,以活跃气氛,从而使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四)归纳总结,消化提升

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来获取和巩固有关农业经济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全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案件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也就是说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辨能力,从而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写出案例分析的书面报告,教师以此为基础评出小组作业成绩并记入最后考试总成绩,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案例教学要求师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为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明确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则是推进教学的引路人,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引导。同时,在把握好教学节奏和学习进度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案例教学环节的制定要符合教学规律

虽然案例教学模式是开放式的,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很大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与学的内在规律,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案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实现思想交流、达成共识、取长补短和相互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说能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互动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好沟通的方式和技巧。特别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要善于打破冷场;当出现背离主题时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做好收尾总结,从而有效地把握好课堂的案例教学。

(四)运用多种讨论形式,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一般案例讨论的形式是以学生发言为主,老师启发引导为辅。但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常见的讨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交互询问式、对抗与合作型等。为了更好地促进案例教学的课堂效果,我们可以根据案例的特点选用一种或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2、刘永强,廖天虎.论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J].高教研究,2008(4).

3、计灵巧.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J].高等理科教育,2006(5).

第2篇

关键词:农村;档案;现状;对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面对着蓬勃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式,农村档案工作如何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农村经济服务,这一新的课题正成为我们广大档案工作者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目前农村档案工作究竟如何呢?

1 农村档案工作现状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社会档案意识薄弱,促使全市农村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由于农村档案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从业人员分散,各地经济状况差异很大,有的领导没有把档案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因此造成好的档案室达到了标准,不好的还没有开展档案工作,形成了不平衡发展状态。

2、指导、监督不力,档案专业人员水平低。《档案法》第二章六条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保管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而我市乡镇档案工作多由秘书兼管。秘书同志是乡镇的“大管家”,每天吃喝拉洒睡,迎来送往都由他管,上传下达,上报各项工作进度等等,这些零乱的工作使秘书忙的不可开交,很难有时间坐下来考虑档案工作,实际上是兼而不管,管而不力,对村级档案和其它门类的档案根本谈不上监督指导。而市县搞业务指导的人员较少,农村档案工作门类多,面大,有的交通不便,指导科的同志很难到行政村看一看村级档案工作,这样就造成了村级档案年初抓一次,平时无人管。另一方面乡镇秘书调动频繁,村级档案员文化水平低,档案专业水平不高,使农村档案工作发展迟缓,有一部分升级后还有滑坡现象。

3、经费投入少,保管条件差。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乡镇每年往档案工作上投入的资金,多则不过百元,少则几十元。有的领导舍不得为档案工作花钱还美其名曰:“不能增加农民负担”,这样一部分村的档案库房、装具陈旧。由于没有专门档案室,很多人在一个屋里办公,吸烟、冬季生火取暖,火灾的隐患很多,档案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延长档案的寿命了。

4、档案门类单一,收集不齐,案卷保存价值低。乡镇级的档案大部分实行了综合管理,但也有一部分档案室保存的档案门类单一,只有文书、会计和婚姻档案。村级档案起步较晚,现已归档的案卷也多的红头文件,而本级形成的文件材料大多数没有收集上来,散失在各界村领导手中,由于本级文件收集的不齐全完整,影响了档案的保存价值。

5、检索手段单一,档案的编研、开发利用不理想。乡镇村的档案室,95%以上是一本帐――案卷目录,极个别的档案室编制了人名索引、专题目录,单一的检索工具不便于利用。编研工作大多数档案室开展,有的只是简单地编写了全宗介绍、大事记等。农业档案信息没有真正开发出来,档案员基本上是等客上门,没有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档案信息。利用效果好的每年利用上百卷,一般的就是几十卷或几卷,失去了保存档案的意义。

2 改变农村档案现状的对策

从整体上看,目前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农村经济发展远远不相适应。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档案工作领导的力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农村档案工作现状,针对农村档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领导重视,把档案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按着档案法的规定,每个乡镇都要统筹安排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要把农村档案工作作为政府的行为,确定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做到一级抓一级。各涉农部门要协调得当,相互支持,凝聚成一股合力,形成一个齐抓共管农村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党委每年都要立会一至二次,专门研究档案工作,要为档案工作投入一定的资金,为档案工作扎扎实实地办几件事情。

在领导重视的同时,还要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档案法》和农村建档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建档工作家喻户晓,成人皆知。可采用广播、版报、讲座的形式,用典型事例教育农民。例如,利用土地档案解决了邻里纠纷,一份承包合同,为承包者打赢了官司。我们用农民看得见,听得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例,说明农村建立档案的必须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帮助收集散失在群众之中的档案资料,为丰富农村档案内容献力献策。

2、培训人才,加强对农村档案的监督与指导。档案管理要上水平,档案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我们要针对乡镇村档案工作者兼职多,新手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少的特点,采用分层次的办法进行培训。对新上岗的,要进行上岗培训,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档案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达到能独立完成文书处理工作和立卷归档工作。对于那些老档案,文化水平较高的同志,针对他们的特点选学一些新的档案知识,拓宽知识面,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档案学术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档案工作水平。

市县档案业务指导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档案工作指导的力度。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人力,深入到各乡镇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还要争取农经局、乡企局、民政局、农业局、土地局、计生局、财政局等部门的大力配合,共同抓好农村档案工作。各乡镇的档案工作者,也要加强对本区域内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市(县)乡业务指导互相配合,使村级档案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广泛收集,丰富档案的内容。由于农村档案工作起步较晚,经手档案资料的人员较多,档案资料不同程度地散失在个人手中。根据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再开展一次群众运动――广泛收集。动员群众,翻箱倒柜,把那些年代久远、散存在各届村干部手中的档案资料收集起来,以丰富档案的内容。

第3篇

(韶关市擎能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韶关 512000)

【摘要】针对部分学者认为广东地区宜尽快取消35kV电压等级供电的观点,本文阐述了韶关农村地区的供电特点,并结合工程实例,认为目前韶关农村地区仍需保留及适当发展35kV电压等级供电。

关键词 供电质量;电压等级;35kV电网

作者简介:伍忠明(1986—),男,贵州安顺人,研究方向为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规划。

0引言

广东属于经济大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也日益完善。目前,广东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35kV电压等级公用电网已逐步退出运行,例如广州、东莞、中山等市已经没有35kV公用变电站,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广东地区宜尽快取消35kV电压等级供电。但是,广东经济发展因地理原因存在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因此负荷发展也不平衡。韶关地处粤北,大部分为山区农村,负荷发展较慢,负荷密度较小,且部分地区电源布点较少,如果按照经济发达地区电网建设模式也取消35kV电压等级供电,未必是合适的。

1韶关农村地区供电质量现状

韶关农村地区经过近几年农网改造之后,供电网络已经有所改善,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供电半径较长、线径小、线损大等问题,导致了农村供电区供电质量较差。

图1为韶关A农村与B农村日电压曲线图。目前,两个供电区仅依靠临近110kV或者220kV变电站的10kV线路供电。

通过图1可以看出,韶关农村地区供电区电压质量偏低,用电负荷高峰电压质量甚至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20V电压偏差允许值为-10%~+7%),严重影响了供电区内的生产生活用电。

2解决农村供电质量两种工作思路

针对韶关农村地区供电电压较低的问题,在工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决思路:

图1韶关A村、B村枯水期低压侧日电压曲线

(1)从上级电源新建10kV线路到负荷较集中地区;

(2)在负荷较集中地区新建35kV变电站。

第一种思路是部分学者参照发达城市的电网建设情况,认为韶关地区也应该尽快取消35kV电压等级供电,故在农村地区也推行此工作思路。

第二种思路则是在我国现有电压等级制度下的常规工作思路。

3工程实例对比

下面通过工程实例来做两种工作思路对比。

韶关周陂镇目前尚无一座35kV及以上变电站,全镇负荷仅依靠北边的220kV翁江站的10kV周陂线、礤下线、坤山线长距离供电,其主干线长度分别为14.68km、34.6km、22.7km。周陂镇供电区由于供电半径长,电网运行效率较低,枯水期小水电站出力剧减,周陂镇需要主网供电,线路末端电压水平偏低(图1中B曲线)。

针对周陂镇的供电情况,依据上述的工作思路,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新建一回较长10kV线路专供居民用电,调整其他线路负荷。

方案二:新建35kV变电站,缩短10kV供电半径,新建较短10kV线路并调整线路负荷。

使用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对上述方案进行潮流计算。

方案一的潮流计算显示,新建10kV线路专供居民用电后,能减轻其他10kV线路供电压力;但是由于线路长,电压损耗大,近期冬大方式下礤下线、坤山线及新建线路用户端的电压仍相对较低,其末端的电压分别为9.08kV、9.55kV、9.69kV,远期冬大方式下,三条线路末端的电压分别低至8.36kV、9.16kV、9.40kV。方案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用电供电质量的问题。

方案二的潮流计算显示,新建35kV变电站后,10kV供电半径缩短,整个供电区域内的电压质量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近期冬大方式下,礤下线、坤山线、新建居民线路末端的电压分别为10.08kV、10.05kV、10.08kV,远期冬大方式下,三条线路的电压分别为9.75kV、9.62kV、9.77kV,各运行方式下潮流分布合理,电压质量处于合理水平,也能满足远期负荷增长的要求。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方案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电半径过长的问题,远期适应性较差。而方案二可以缩短供电半径,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供电区域供电质量的问题,能适应供电区内负荷增长的需求,远期适应性较好。虽然从工程经济上对比,方案二投资较多,但是方案二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周陂地区的供电质量问题,社会效益明显。在实际工程中,方案二也作为了周陂镇改善供电质量的首选方案。

4韶关农村地区35kV电网存在必要性

由工程实例可知,仅依靠上级110kV或220kV电站10kV线路供电,供电质量将得不到保障,韶关农村地区仍然需要保留和适当发展35kV电网。

总结以上分析,在我国现有电压等级制度下,韶关地区仍有必要保留和适当发展35kV电压等级的必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采用35kV电压较10kV电压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长、可靠性高的优势;

(2)35kV电压可满足负荷密度较小地区的布点需要,改善当地电网结构;

(3)韶关水电资源丰富,小水电发电季节性强,用35kV电压刚好能满足小水电送出的需要,经济性亦较好;

(4)相对110kV输变电工程,35kV的输变电工程具有投资省、占地少的经济优势。韶关地区某些地区负荷密度目前尚不能达到新建110kV输变电工程的标准,若取消35kV电压等级直接新建110kV变电站,将造成经济与资源上的浪费。

5农村地区电网展望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负荷增长相对缓慢,从输电容量与供电距离上考虑采用35kV电压等级供电具有合理性。(下转第363页)

(上接第347页)当然,各种电压均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实际规划中要掌握负荷的发展情况,使当前方案具有发展余地并便于向远景过渡,因此,部分35kV变电站的建设可以考虑将来就地升压为110kV变电站的可能,或者有些线路可根据预测考虑先按110kV建设降压35kV运行,或

采用35kV简易站的建设模式。

此外,目前部分学者专家也在讨论采用20kV电压作为中压配电网从而取消35kV和10kV这两个电压等级的供电方案,届时,农村地区的供电质量问题也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6结束语

韶关地处粤北,大部分地区为农村山区,属于低负荷密度地区,电源分布点少、供电质量较差。韶关地区电网建设情况与广东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有很大差别,不能参照发达地区取消35kV电压等级供电的电网建设经验,在韶关农村地区,仍然有保留和适当发展35kV电网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秦媛媛.论我国电压等级和提高中压的必要性[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9,23(1):63-66.

[2]张新民,吴凯迈,程晖.取消35kV电压等级在网架优化中的实例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52.

第4篇

一、充分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新形势下,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调整提出的要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乡村区域撤并调整,原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集体不动产收益在集体成员中的分配问题、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权益及份额问题等都凸显了出来。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对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维护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解决集体经济产权主体模糊、监管不善、分配随意等问题,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农村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维护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为核心,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创造条件。

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民主决策,农民自愿。要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二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要在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下,把公开、公正、公平精神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三是坚持规范操作,加强指导。改革方案要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整个改革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程序。四是坚持广泛协商,稳步推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必须调动基层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和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因村制宜,选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改革方式。

三、试点工作的阶段和内容

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核集体资产、股权界定配置、资产运营管理为主要内容。

试点工作从8月下旬开始到12月底结束,每个县(市、区)选择1-2个村先行试点。整个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成立组织,制定方案。从8月下旬到9月上旬,时间20天左右。试点村要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成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共同组成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以下简称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县(市、区)农委和乡镇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蹲点驻村,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全程指导。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要结合试点村实际,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并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讨论通过,张榜公布。各地试点方案于8月底前报省、市农委。

第二阶段:清核资产,配置股权。从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时间2个月左右。清核资产是整个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县、乡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要联合组成清产核资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含集体土地)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分别登记造册。要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对清核结果进行审核确认,并及时张榜公开。在清核资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折股量化的资产。对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折股量化范围、折股量化方式等重要事项,要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

股权界定要坚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人享有股份、按贡献大小适当体现差别原则。股权分配对象的确认、股权配置比例的确定,要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经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通过。股权配置时,是否设立集体股以及集体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决定。为确保农民长久的集体资产收益权,股权可以继承,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转让,但不得退股

第三阶段:资产运营,收益分配。从11月中旬到12月底,时间50天左右。产权改革后的集体资产,应以股份合作制为主,采取“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市场运营,也可以选择承包、租赁、招标、拍卖等多种方式进入市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要制定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并制定相关议事规则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资产运营收益应按集体与成员拥有股权的比例进行分配。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年终财务决算和收益分配方案,必须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通过。未设集体股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级组织运转的正常开支,可在分配前列支;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主要通过提取公积公益金的方法解决。设有集体股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其集体股的收益应专门用于公益事业建设,结余部分可作为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列入公积公益金管理。在收益分配后,应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四、几点要求

1、精心选择试点村。试点村由县(市、区)农委和乡镇政府确定,报市农委审核。试点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当地党委和政府重视、支持,乡镇经管队伍力量强;县(市、区)农委能够派出得力工作专班驻村;村班子团结稳定、有战斗力,集体经济有一定实力;大多数干部群众有改革的要求和愿望。各县(市、区)确定的试点村名单及试点村基本情况于8月底前报省、市农委。

第5篇

关键词:农业补贴;农村经济;非农产业;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60-03

一、问题提出

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通过价格支持、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手段,对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给予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补偿。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补贴政策,重点是“四项补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从经济层面看,“四项补贴”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对流通环节的补贴转向生产环节的补贴,暗补转向明补,能更好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将更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也标志着“黄箱”政策开始向“绿箱”政策转变,更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符合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趋势,有利于与世界通行的农业保护做法接轨;“四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短期内缓解三农问题起到一定作用;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有利于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促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同时,农业补贴改革还具有强大的政治效应。农业补贴政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酝酿出台的再分配政策,有着明显改善政府与农民之间关系的政治指向,转变了以往国家“索取者”角色,改善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1]。

正因此,中央实施以“四项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民的高度好评。但在热评政策的同时,我们应冷静看待该项政策对农民增收以及破解三农问题的作用。从长远看,该政策还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难于持续。2004年,中央政府花费118亿元直接补贴农民,使农民人均增收14元。如果2005年以同样的补贴力度延续该政策,其结果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为零。换句话说,对农民增收起作用的是对农业补贴支出中的增量部分,若要在往后的年份中,据此政策增加农民收入的话,补贴经费只有年年加码、层层加码。这样的政策即便是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财政实力较为雄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承担起来尚且压力不小,更何况是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仍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因而,我国的这种补贴政策对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是非常弱的。第二,会引起粮价下跌而抵消对农民增收的作用。2004年中央政府通过“三项补贴”使农民人均增收18元,但这只是短期效果。长期看,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增收18元中很大部分会流转到粮食消费者的口袋中。其原因是,如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对粮食生产者来说,就等于降低了每亩耕地生产粮食的成本;粮食成本下降,必然导致粮食丰收;而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粮食丰收又会引致粮食价格的下跌,而且往往是粮价下跌的幅度远远高于粮食丰收的幅度,从而出现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结果粮价下跌便大幅抵消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增收的效应。有观点认为,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价格支持政策托住粮食市场价格。笔者认为,短期内可以托住,但长期看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拗不过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2]。1998―2002年的实践已经印证了这一点。第三,会刺激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在目前我国农民还占绝大多数,农业劳动力比重远高于农业生产总值比重,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会吸引大量的已经转移的劳动力回流,这是逆经济规律而动的,不利于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例如,据笔者调查,全南县2004年在农业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已使2 000多名外出打工人员“回流”到土地上来。

综上所述,当前的农业补贴政策的政治效应大于经济效应,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对破解三农困局的作用依然有限。为此,必须立足于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破解三农问题之目标,继续探寻并选择真正符合中国国情和补贴规律的农业补贴方式,完善农业补贴体系。

二、具体方案

方案的基本思路:在保留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前提下,我国新增的农业补贴资金主要投向在农村从事加工、储运、商贸、金融、保险、教育、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等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甚至政府的投资可以占据较大比重;对这些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后,政府既不要求上缴利润,也不参与经营管理,但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所招聘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二是每年拿出利润的若干比例投资所在农村的公益事业。同时,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补贴还可以配合使用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该补贴方案的主要载体是农村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协和农会等创办的企业,主要目的在于启动和撬动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

该补贴方案优势之一: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调整。这种补贴方式实施后,大大提高农村的资金回报率,将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而带动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迈进。随着农村二产和三产的发展,农村经济总量的扩张,带来农村二产和三产就业机会的增长,也激励农村企业招聘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由劳动生产率较低和收益较低的农业部门开始加速流向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较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引起农村就业结构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其结果是,一方面持续提高了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农村和农业就业不充分的困境,随着人均耕地的增加、规模经济的拓展,也将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农村社会结构的升级,部分村庄就地发展成为城镇,部分村庄就地改制成为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的一部分,部分村庄融于一个大都市乃至一个大都市连绵带之中,部分村庄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导致逐步衰落甚至消失,也有部分村庄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提升,必将引起农村社会的急剧变化,其社会转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表现得非常丰富。可能引发的变化,今天我们还很难想象,但是其中一条是肯定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国内也有不少村庄由于工业的发展,带来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案例。

该补贴方案优势之二: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这种农业补贴方案,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其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财政补贴的农村非农中小企业,主要是面向农业的尤其是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绝大部分是为农业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如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服务、信息咨询、保险、金融、储运、销售等。二是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通过补贴的企业,规定必须保证部分利润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有利于水利、灌溉、桥梁等农业生产条件的完善。三是有利于农业规模经济扩张。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不断减少,从而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当务农劳动力变为非农劳动力,他们就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导致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内移和需求曲线外移,农产品价格随之上升,从而提高农业的效益。

该补贴方案优势之三:有利于农村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按公共财政的要求应该由政府来承担投资的责任。尤其是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纯公共物品,如大型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农村通讯、科技、环保、农村教育等必须由国家直接投资。然而,面对巨额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投资,要全部由政府承担,我国还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撑。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品投资力度的同时,实施“一事一议”制度,即充分发挥农民自我建设的能力。然而,由于政府的投资短缺和农村“一事一议”制度高额的交易费用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公共品严重短缺,严重滞后。如果实施这种农业补贴方案,把具有区域性的农村公共品建设的主体由政府和农民转向受政府补贴的农村企业,一方面落实了农村公共品建设的直接投资主体,便于落实权力和责任,便于监督和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建设农村公共品的建设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真正做到政府在农村公共品建设上,以有限的财力带动源源不断的民间资金,增强了农村公共品可持续建设的能力。如果该补贴方案,在规定受补贴企业的公共品建设责任的同时,赋予它们组织农村劳力共同建设的权力,将更有利于发挥农村劳力对建设农村公共品建设的作用。

该补贴方案优势之四:有利于降低政策实施成本。我国当前农业补贴的载体是千千万万的农户,因而政府必须与千千万万的农户直接打交道,所以政策的执行成本居高不下。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有效率的补贴往往是企业载体的补贴,这也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成本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笔者提出的补贴方案,补贴的载体由原来的农户转向企业,这样,面对的是数量较少、财务制度比较透明、信用状况容易掌握、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组织,这必将大大降低政策的实施成本。同时,实施这种补贴方案,有利于受补贴的企业或中介组织和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有足够的动力监督这种补贴方案实施,这样又能降低政策的监督成本。

该补贴方案优势之五:更符合WTO规则要求。我国已经加入WTO,农业补贴政策的选择必须遵守WTO规则。WTO规则框架下的农业补贴政策包括“绿箱”政策与“黄箱”政策。“绿箱”政策是那些对农产品贸易没有扭曲或者影响很小的措施,如对科技、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资。这是世贸组织所许可的。“黄箱”政策是那些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产生明显扭曲影响的国内支持政策,如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3]。WTO《农业协定》的“黄箱”政策中规定,因“黄箱”政策措施是直接与生产有关、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造成不平等竞争的政策措施,要求成员方必须削减。这就要求我们未来的农业补贴措施的主体应该是“绿箱”政策。因对农村非农中小企业的补贴,目的在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公共品的建设,所以,该补贴方案是不与生产直接挂钩、对农产品价格不会产生直接影响的农业补贴,属于典型的“绿箱”政策。

该补贴方案优势之六:有利于农村发挥比较优势。中小企业具有以下优势: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能较好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就业门槛较低,对低文化技术水平的劳动力的就业限制比较少;技术起点较低,投资需要较少,易于创办;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是依赖于当地资源和市场。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非常符合农村劳动力数量丰富质量不高、资本来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市场潜力巨大等特点。如果政府补贴农村中小企业,并放宽中小企业进入门槛,松绑对中小企业的规制,减少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农村中小企业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

该补贴方案优势之七:顺应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通过政策补贴,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也符合时展潮流。其一,当前世界工业正处于制造业与生产业高度一体化时代,仅仅走加工组装制造业的发展,一来这样的产业利润率低下,会走向“流汗经济”,二来因缺乏相关服务业的支撑,就加工组装制造业本身也缺乏生存发展的条件。而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能快速提升生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使“流汗经济”和“灵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4],从而推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二,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组织模式由福特制生产方式(大规模、标准化、流水线生产为特点)向弹性专精生产方式转变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变化很快,产品生命周期大幅缩短,市场日益走向个性化消费。对此,传统的福特制生产方式很难适应市场需求,而以中小企业集群为形态的弹性专精生产方式日益繁盛,呈现补充乃至替代福特制生产方式的趋势。我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各个独立的企业生产工业品链条中的一个工序、一个零件,从而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对于提升我国的工业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配套措施

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关乎能否破解三农困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持续和谐的一国宏观战略问题,而不是经济发展中的权宜之计。我国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除了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支持外,还可以配套使用税费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手段加以推进。

1.建立农村中小企业税费政策支持体系,降低农村中小企业税费负担。实行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是各国政府支持、保护中小企业的通行做法。我国可率先在农村建立对中小企业的税费支持体系。当前的重点是:第一,实施税收优惠。参照市场经济国家的惯例,对受农业补贴支持的农村中小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如在法国,政府规定,凡是到欠发达地区创办的中小企业,一般可以减免80%的税额。同时还可实行税前扣除、加速折旧、投资减免、延期纳税等做法,降低农村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第二,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政府各部门对中小企业征收了大量的合法和不合法的五花八门的费用,使中小企业的负担居高不下。为此,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当前应在农村进行新一轮的税费改革,对现有的林林总总的收费项目,确实符合税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统一归并为税,不合理不合法的乱收费乱罚款坚决废除、坚决取缔。

2.建立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制度,确保农村中小企业的一定市场份额。对中小企业给予政府采购支持,是市场经济国家通常的做法。如美国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比例较大,联邦政府每年采购合同中有30%的份额直接给予中小企业。加拿大政府规定,联邦和省政府以及官办公司每年采购的货物中,必须从加拿大本国的供应商那里优先购买,其中要有一定比例给中小企业,成为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部门应当建立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公开披露政府采购计划,确保农村中小企业及时、准确了解政府采购计划,积极参与政府的相关招标活动,从中获取商业机会。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确定一定比例优先安排向农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工程或者服务,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产品采购规模,扶持农村中小企业成长。

3.率先在农村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融资难。农村有不少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能人,也有不少市场空间大、利润回报高的项目,但由于受到资本短缺约束,导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必须尽快制定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优惠措施,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扶持。第一,鼓励农村发展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的小型金融机构,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国际经验表明,对中小企业来说,最适合的融资方式是以中小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当前国家降低了农村设立银行的门槛,从实践看,还需要进一步放宽。重点是,通过打破只有商业银行才能作为大股东的限制、提高单个投资人的股权比例上限等放宽政府管制措施,进一步鼓励创办村镇银行;打破农村金融业的所有制歧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积极投资农村金融,探索社区基金或类似的社区性金融机构,推广小额信贷机构,重塑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互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第二,建立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信用担保制度是一种为解决中小企业信用度低、融资难、担保难而建立起来的信用补全制度。我国应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继续推进信用担保体系的试点工作,为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同时,应当拓宽农村的抵押品范围,可以首先探索把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用于抵押。

参考文献:

[1] 李伟毅.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效应和完善思路[J].农业经济管理,2006,(3).

[2]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第6篇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

为全面完成行政村建档工作任务,实现农村档案管理规范化率100%的目标,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根据全办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从长远出发,落实具体措施,落实责任,充分发挥驻村指导员作用,利用一个月时间,全面完成农村建档工作。下面,就我办开展行政村建档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农村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属,成立了领导工作机构,由主管领导亲自抓,驻村指导员全面落实,帮助各村开展建档工作,确保了农村建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充分保证,并把档案整理工作纳入年终各村目标考评,要求按期高质量完成任务。

二、深入摸底调查,掌握档案现状。

为全面掌握农村档案管理现状,街道安排各驻村指导员深入到各村,对全办的农村档案管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各村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村干部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档案意识;二是档案无专人负责,无固定存放场所,管理混乱;三是档案法制意识淡薄造成档案资料流失、范围狭窄;四是大多数村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先行试点、积累经验。

为把这项工作落实好,鱼化寨街道选择基础比较好的鱼化村、小烟庄村进行试点,在区档案局的指导下,对两个村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派驻专业人员指导,帮助其完成建档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管理,并通过区档案局的检查验收,为全办行政村建档工作树立了榜样,积累了经验,为全面开展行政村建档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召开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详细安排。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陕西省档案管理条例》、《西安市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用示范村的生动例子教育大家,动员各村干部充分认识到加强档案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做好农村建档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

四、措施得力,责任到人,全面完成建档任务。

1、举办培训班,提高业务能力。

我办邀请区档案局的同志对驻村指导员进行了培训,手把手地进行业务指导,为了确保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区档案局对我办协助村开展工作的27名指导员进行了专门培训,手把手地进行业务指导,并和我办档案管理员、驻村指导员亲自深入各村,现场指导,使他们熟练掌握档案分类、整理、装订等操作程序,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高标准、严要求,突出做到三个字。

一是档案材料要“全”。为保证农村档案材料收集全面、完整,分管领导、包村科室、各驻村指导员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切实负起责任,一方面召开村干部会议,反复强调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实用效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村干部的支持;另一方面,亲自到有关人员家里搜集、整理资料。针对各村离任老干部因种种原因不愿意移交档案,驻村指导员亲自入户,不断的给他们讲道理、做工作,直到档案移交为止,真正做到不动我不离开;对工作难度大、问题多的村,街道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协调,现场解决问题。正是靠着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把一片片资料全部收集起来,保证档案材料不遗失,确保档案材料的齐全。

二是档案整理要“细”。在档案材料整理阶段,严格按照档案整理办法,采取逐一指导、集中整理的方法,对档案资料进行排序、分类、粘贴、裁剪、编号、编目、装订、编写案卷目录。驻村指导员加班加点,科室干部共同协助,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时间整理农村档案成了全办的中心工作。经过机关干部的共同努力,仅用10天时间,全面完成20个行政村的建档工作。并做到排列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规范,达到了完整、真实、精练、便于利用的要求,顺利通过了区档案局的检查验收。

三是档案管理范围要“广”。农村档案管理意识单薄,不注重材料收集,还存在很大缺口。关于各类合同、财务、计生、上级文件、会议记录等档案材料比较多,但涉及劳动力就业、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养老保险、文化活动、劳动力资源普查等方面的资料甚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求各村两委会一定要重视档案材料收集,一切有关本村工作的资料都要收集归档,进一步拓宽档案管理范围,充实完善档案内容。

3、建立制度,规范管理。

为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结合全办农村实际,统一制定《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利用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全部上墙。

4、集中存放,统一管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结合各村实际,采取集中存放、统一管理的办法加强农村档案管理。对有条件的村,街道为其配备铁皮档案柜,由各村落实档案库房和管理人员,自行管理;对无条件的村,街道投资1万余元,扩大完善办事处档案室,增设档案柜、档案整理装具等硬件设施,对档案实行集中存放,统一管理。待村上落实了档案库房和管理人员后,再交由村上自行管理,确保农村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效开展。

5、成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在做好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街道成立了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对所辖行政村的会计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无偿服务。并投资10万余元,加强硬件建设、制度建设,从办事处内部抽调专人负责管理。目前,全办20个行政村的会计业务全部实行街办统一代管。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每年举办两次培训班,加强对村主要干部和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增强档案管理业务。定期组织农村档案人员进行参观学习先进单位经验、互相交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二是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陕西省档案管理条例》、《西安市档案管理办法》、《雁塔区行政村档案管理实施办法》,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视和支持。

三是建立交接制度,及时对农村新老干部交接手续进行检查,杜绝干部离任不交手续和档案的行为,防止档案遗失。

四是要求各驻村指导员协助各村在年底对当年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次年3月,由党政办牵头对各村归档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明确奖罚,使农村档案管理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第7篇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介“中国乡村游”或“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繁荣,这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2亿元人民币。本文就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重视发挥好农村旅游的功能,解决好农村旅游目前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大潮之中,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1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农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农村,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生产的内容,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有些乡村对农产品等资源进行深加工,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还为城市宾馆直供绿色农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同时照样发展种植业,但都产生了附加值,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其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农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发展旅游业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1.3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对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配套发展,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明建设。

1.4有利于农村形成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仅带来人流、资金流,还带来信息流、观念流,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促进农民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从而使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农民主动学习旅游服务、礼仪礼节、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种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在与外来游客交往中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旅游审美情趣;同时旅游者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了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风尚。

1.5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2.1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发展旅游确实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旅游。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起,无序开发。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引导:第一,通过宣传引导改变城镇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费意识,树立新的消费观念。第二,通过有关媒体的宣传,使人们全面了解旅游业,了解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第三,不断完善健全有关的旅游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以法治旅,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实工作,如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延长带薪假期。第五,联合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农业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本地农业旅游健康发展,防止农业旅游开发的冒进现象发生。

第8篇

推进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工商登记职能作用。确保改革试点依法、规范、稳妥开展,经与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就做好相关注册登记工作交流如下:

一、充分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措施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是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明晰产权关系、提高管理水平,更有力地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各级工商部门要认清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始终坚持依法、自愿、规范、服务的原则,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开展工作,切实有效发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推动作用。

二、认真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登记服务工作,立足职能。

各级工商部门要按照《公司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改革试点工作中。积极主动做好登记服务工作,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以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种组织形式为主。对符合条件的登记机关应当指导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一)组织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集体经济组织入股成员较多、超过《公司法》规定的股东(发起人)人数上限,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愿按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登记。

也可以核定为“市×区×村(或社区)股份合作社”或“县×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二)主体名称。以公司形式登记的其名称按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进行规范核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登记的其名称可以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核定。

也可以按集体资产净额进行量化折股。以公司形式登记的非货币财产应当由依法设立的机构进行评估作价,三)出资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用货币、实物或《公司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财产形式出资。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登记的非货币财产由全体成员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评估作价。

也可以依法委托其他具有主体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代为持有集体股。四)股权设置。对改制中需要设置集体股的可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书面委托所在村村委会代为持有集体股。

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五)登记材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除按《公司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其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提交材料外。

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出具的相关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备案证明;1.区县人民政府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文件。

证明相关改革试点政策和实施方案、清产核资结果、股权量化分配对象和比例已经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同意、确认;2.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

第9篇

例1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解析 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该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例2 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解除了人们对“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等问题的困惑,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共识,社会因此出现“下海潮”。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例3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考查把历史材料置于历史背景下准确分析和阐释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数据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准确分析。从数据看,这期间农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都远高于城镇,联系1979~1984年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可看出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A项不符合史实且无材料依据;C项与材料无关;D项误读材料,是迷惑项。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例4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F:\高中生2015\学法指导\2015-5-高二0\Image\image21.png>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解析 建国以来,农业合作社制下,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合作社;体制下,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于“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于农民,故A项符合题意。在这三种制度下,土地的用途主要是农业生产,故B项是三者的共同点;土地的所有权都属于集体,故C项也是三者的共同点;土地的规模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排除D项。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例5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村建设

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1.1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面对农村经济的管理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问题,根据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的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其首要原因就是重视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方面:农村经济管理的执行人员对待工作存在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对待工作拖沓心理较为严重,工作效率影响工作质量和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第二个方面的表现则是群众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清楚如何去做才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农村经济管理机制。第三点部分地区政府对待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事件的态度模糊,同时也存在执行力度不够、宣传方案不够明确以及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不完善等的问题。

1.2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配置不高

由于部分地区对待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也导致管理经济发展工作的财务人员的配置不高。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拥有一定阶段的会计相关职称、证书是十分重要的。并且,目前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于财务、会计相关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时俱进,与实际发展相顺应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运行、人员配置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财会人员老龄化、年龄分层、跨专业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很多。我们知道,经验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是十分钟要的,但是老龄化的会计缺少一定的创新思维,容易拘泥知识理论,对于跟进时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同时对于今后农村经济管理机制的运行及配合推动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

1.3农村经济管理举措实施力度不高

部分地区的农村政府机关对于农村经济的资金链把控力度不够完善,对于收入和支出的明细管理存在不足,财务人员对此缺乏重视,没有做到会计账目的日清月结工作,同时其对于农村经济状态的档案保管工作也不完善,对于档案的保管也只是表面上的管理,并没有做到去明确的结合本地区经济管理发展的现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没有明确机关进行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基于上述问题,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需要规范财务行为的同时也需要合理、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

2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助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2.1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现状,我们应该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政府方面出台针对经济管理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且要求相关机构加以落实。为此,在管理部门方面,首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学会正视自己的工作内容,了解自己的工作的根本性质,即为经济管理发展服务,同时重视起自己的工作任务,拓宽知识面,提高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进程。其次,由于农村的广大群众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不够了解经济持续发展的性质,基于此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农村经济管理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例如开办相关知识讲座,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为广大群众谋福利。

2.2强化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的配置

农村经济管理机构需要为财务人员增添新的血液,来缓解人员老龄化的矛盾。针对这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会计知识,具备相关阶段的会计资格证书,同时,选择新的财务人员时要求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评制度,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助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采取定期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并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将专业素养和丰富经验进行有效融合,有效提高农村经济财务队伍的整体综合实力。

2.3增强农村经济资金链,强化举措实施力度

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关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好坏与否,与这个地区的人均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为了助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全农村的经济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农村经济的资金链平稳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做出如下举措。首先是加强农村集体收入的管理,将收入明细罗列清晰,将与之相关的合同、文件作为档案归纳整理,并且有关财务人员需要做到月月核对,与有关银行账户明细保持一致,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调节表,并且说明原因,统一整理,坚决杜绝收入和支出偷记、漏记的问题。其次严格控制资金走向,确保每一项支出都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有关,设置资金明细账,适时核算整理。

2.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我们去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建设方面,首先应整治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农村风气,努力营造良好而健康的经济文化氛围。其次大力开展道路方面的建设,道路的发展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推进农业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也促进广大群众走出农村,引进发展。除此之外,电路、网络、信号等方面的建设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基础设施连接其他地区,既强化了农业沟通,也扩展了农村经济业务。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 农村 治安 治理

一、引言

农村治安问题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安定有序”,而农村的“安定有序”依赖于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治安环境,尤其在当前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状况下,正如学者指出:“需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治安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创造良好的农村治安环境,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引导农民群众尽快富裕,使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豍如何加强农村治安工作考验着每一个基层政法干警的能力。我们以平阳法院审理的刑事数据为分析样品,对农村治安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以期能找到完善对策。

二、当前农村治安存在的突出表现及原因分析

“农村治安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些行之有效有效的方法,从而预防和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豎。近几年,随着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司法机关联动,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我们的农村治安形势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不可否定的是,我们工作很存在极大的薄弱环节。

(一)任务艰巨性与农村治安力量不对称

治安问题不是一时专项性运动,“短、平、快”的打击模式往往存在“死灰复燃”的后顾之忧,保持充足的治安力量是稳定治安形势的首要工作,没有充足的力量,相关政策就贯彻不下去,执法巡逻就存在死角,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有被侵犯的地方,而我们看到当前农村治安力量并不能完全与任务的艰巨性相匹配,主要表现为:(1)个别村委组织战斗力未能完全发挥,有些山区村“两委”成员忙于自身的经营活动而忽视日常管理,甚至个别偏远的山区,连基本的“两委”班子成员都配不齐,导致出现日常矛盾纠纷,总想通过和稀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矛盾得不到正常解决就容易激化刑事案件。(2)基层执法力量不足。随着各类考核的细化和犯罪形式不断翻新,对基层执法要求越来越高,各类打击活动繁多但缺乏整体的连贯性与持久性,往往是出现什么问题就发动一场打击运动。此外,基层待遇差,工作强度大,给队伍稳定性带来干扰。(3)当前新闻媒体过度渲染西方所谓的“人权”,加上新兴媒体的兴起,“仇官”、“仇富”现象往往迁移到一线执法干警,使得办案干警手段不敢硬朗,增加基层办案的难度。(4)防群治队伍虚位。市场经济追求个人经济利益,集体意识有所弱化,群众缺乏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自保思想较严重,突出的便是出庭作证困难。

(二)市场经济的流通性使得劳动力呈现对流趋势,加重农村治安的难度

温州经济是外向型流动模式,这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大批青壮年外出做生意,削弱了本地治安防范的中坚力量,而且温州推行的是“夫妻店”模式,大部分夫妻往往把孩子留守在家交给老人照顾,两个人在外打拼。孩子的成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其自身年纪小,社会经验少,易受引诱走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平阳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案且多为暴力性、侵财性,团伙作案明显,很少是单独作案。同时,温州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吸引着大量的外地务工人员,各类人员混杂性致使犯罪上升,典型便是暴力性、侵财性案件居高不下。如平阳法院审理的审理“两抢一盗”案件数量近两年基本维持在全年刑事案件的四分之一左右。

(三)就业形势严峻性挑战农村治安良性循环

目前,就业形势较严峻,部分农村青年处于半失业状态,社会闲散人员增多,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同时,原有的刑满释放人员安置机制无法与当前市场经济相配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刑满释放人员妥善安置,本身就是在预防治安案件的发生,是一种节约社会成本的举措。但是,社会的关注大多聚集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对刑满释放人员过度强调其自主性,却忽视了其在就业市场上本身的弱势性。对其安置工作不当或忽视,就很容易造成他们重新犯罪。

(四)精神文明建设滞后成为引发农村治安问题的环境诱因

目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较贫乏,农村文化设施不健全,健康的农村文艺作品及群众性活动缺乏,为丑恶现象生存与繁殖创造了空间。近年来,西方影视大肆占有中国市场,其中不乏存在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等不健康内容,使得某些人以打架、持有枪支引以为豪,或参与封建迷信活动、非法宗教活动等。同时,农民法制意识淡薄,乡土意识往往高于法制理念,这导致了行为处事就容易违法,而且,当其合法权利被侵犯时,也缺乏正确的救济方式。

三、农村治安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以农为本,树和谐观念

在思想上,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为本的治安理念。在农村治安方面,以人为本就是以农为本。要把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治安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农民群众路线,拓宽村情农意表达渠道,重视农民的“草根智慧”,在出台新制度、推行新举措时,多倾听农民的呼声,多与农民沟通、交流,既可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减少失误,又征得民众的拥护与理解,减少相应的实施成本。

(二)强手腕,增强社会控制力

首先,始终保持严打方针不动摇。要继续推进“平安浙江”等平安措施。基层公检法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对各种坑农、侵农案件始终保持高压姿态,严厉打击各种农村刑事案件,尤其是黑、恶势力犯罪及农村土地征用案件。敢作为、强手腕是治理农村问题的根本保证。值得注意的是,强手腕、敢作为不等于作风粗鲁。在保持严打的姿态前提下应建立各种便民、爱民措施。各个司法所可在农村设立法律援助联系员,基层法庭可设立农村定点受案点、视频受案等多措施,比如可借鉴广东丰顺县丰良法院的“定点巡回办案”的成功经验。其次,强化基层党政组织凝聚力。健全基层党政组织。严格执行《村民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完善村级治安网络,建立健全乡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建立辖区治安责任区。可借鉴温州蒲鞋市社区成立专门的矛盾纠纷调解室的成功经验。发挥人才优势。配齐配强干部,提高干部的号召力、执政能力、应急管理能力,要培养与提拔一批敢作为、高品质、懂法律、熟民俗的干部充实基层党政组织。要切实利用好“村村有大学生”的计划。最后,充分发挥派出所前沿阵地作用。在农村治安的问题上,派出所是前沿阵地,要牢筑派出所的“第一道防线”。加快推进新农村警务战略,激发派出所的活力,锻造派出所的战斗力,着力解决派出所的思想教育、人员编制、职称待遇、物质装备、分支机构驻扎;专项行动应形成环环相扣的链式模式,减少基层民警负担;治安管理目标责任要适应当前的农村改革、乡镇企业发展。重视客观规律,提高办案的科学性。要树立未雨绸缪观念,重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深刻分析当地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模式,有针对性的办案。比如经济刚起步阶段,容易出现制假的案件,矿藏地区易出现盗窃案件。尤其现在正处于金融危机蔓延时刻,要通过借鉴国外的治安历史,结合本地特定经济模式,预测治安犯罪问题的新趋势,提前做好准备。

(三)突调解,构建防打一体化

扭转长期重打轻防的错误思想,防打脱节改成防打一体化。首先,要积极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多层次调解工作体系。一般而言,农村的治安问题大多源于日常矛盾,日常矛盾疏导越快速,社会资源越节省,案件可控性越容易,社会关系越和谐,要力争把矛盾止于基层,灭于萌芽。积极借鉴学习“枫桥经验”与“枫桥新经验”的成功做法。一般的矛盾纠纷由村调解组织负责,疑难案件由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综合治理办公室协同处理。要发挥基层法院的调解优势。基层法院要把调解作为贯穿“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重视审判的社会面,坚持“能调则调”原则,做足调解,力争案结事了,消除不安定因素。在这里,尤其要重视农民调解员的培养。农民调解员队伍的扩大与提升,既可保证人民调解的高质量,又可扩充基层法院的陪审员队伍。法院要多举行巡回审判活动,可邀请农民调解员参与,既可锻炼农民陪审员专业知识,又让农民切身感知法律。应当要看,在对人员的选拔上,不能忽视农村宗族势力的影响,要积极避免其排外性的落后性,但不能搞一刀切,又要发挥其团结、熟民俗的优势。可尝试吸收一批新温州人充实农民调解员队伍。其次,切实加强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尤其是枪支与爆炸物。坚决收缴民间非法持有的枪支,打击非法制造、买卖爆炸物,加强对猎户、矿工等人群的管理与教育,预防恶性事件发生。最后,发展一支全天候的防控队伍,完善群防群治制度。要形成以派出所为核心,联防队、企业内保、协警、治安积极分子为外围,人防兼技防的全天候式群防群治队伍。要拓展思路,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充实扩大队伍,对于我市而言,可借鉴山东枣庄的“双保”制度的成功经验。另外,要重视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管理。比如我县的外地被告人中,多以贵州、湖南籍为主,平日排查摸底就要重视该部分人员的情况掌握。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

农经管理人才是指为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品与服务,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从其职业岗位来看,农经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经纪人、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会计、专业化经营的职业农户等,这些经济管理类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要更多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在农村经济各条战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是农经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农经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各类农经管理实用人才,需要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发展

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影响

专业教学离不开对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分析。职业的变化、技术的变迁和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农经管理职业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经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

对职业的研究是专业教学核心内容和教学法研究的起点。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应熟悉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相关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农经管理职业的工作内容与知识、技能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经管理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产业链延伸,分工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减少;另一方面,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型人才增加。如江苏、浙江等地水稻生产已出现提供统一供秧、统一插秧、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等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当前全国各地专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也呈快速发展态势。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960个,从业人员26.8万人。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活跃着大批的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储运商和农产品营销员。据

(一)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专业教学法是专业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传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可视为为实现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在农经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师生间的互动形式、教学内容的传递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的途径及教学方式的总和。新时期,农经管理的工作、技术和劳动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岗位进一步细分,新兴的农经管理岗位任务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二)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教学方法要为培养新时期农经管理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与其他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不同,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农经管理类职业人才大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充当决策者的角色,如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员、专业种养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或合作社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职业活动与市场交换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其职业生涯时刻充满选择或决策过程,如对生产技术的选择、生产产品的选择、销售对象的选择等。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其面对不同情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也要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农产品营销渠道选择的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掌握决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须注意的关键事项,从案例中获得经验性、策略性知识的增长。只有符合职教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专业教学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职业教育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因此,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应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新的农经管理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在完成岗位任务过程中,获得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与传统的讲授、反复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案例分析法、考察或调查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一方面,农经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行动,主动获取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对目前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较多采用的讲授、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改进,加入行动导向的元素,成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在传统的讨论教学中适当穿插卡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方法要体现从职业真实环境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的特点。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技术,职业教育教学重视从真实环境的工作过程出发,通过分析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对学习情境进行整体设计,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真实的职业环境出发,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如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环境,以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岗位的任务为例开展模拟教学或角色教学等,提高教学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选择的原则

应从职业、技术、劳动组织发展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推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从学科知识体系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总体来看,在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符合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与职业或职业领域以及职业或职业领域里的行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经管理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决定了职教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更多强调应用性,要求学生思维开阔,知识面广,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强。农经管理类的专业课程知识多偏向文科性质,与理科知识科学严密性、假设严谨性、结果唯一性、操作论证性等特点不同,多与实际联系紧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呈多元性等特点,答案是开放性的,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设计和选择应以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为核心,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理论,构建有别于农经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以促进农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农经管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根据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这说明职业能力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还应具有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以农村会计岗位为例,过去的会计工作工具是纸质的账簿、人工记账、算盘计算,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农村会计人员随技术的发展更新技能和知识,同时各类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也有所区别,要求该岗位从业者还需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跨专业的能力。因此,对农村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一般会计原理知识,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通过行动体会会计知识在不同岗位上的迁移,真正学会做好不同岗位上会计工作的要点,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重视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职业教育和教学方面有许多先进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德国主流的职业教育思想,该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在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不仅要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对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开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德国学者认为,能力产生于受理论引导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不应被理解为是孤立的,针对简化、复制的模型作调整几乎不能给学生打开行动空间的授课技术,而应是以情境和范例的形式去做安排和设计。从事职教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也应重视设计导向思想在专业教学法中的应用。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对职业行动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