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

时间:2023-07-19 17:31:16

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1篇

论文关键词 市场经济发展 经济法 经济秩序

国家从经济发展出发,通过经济法调节、控制和管理在公共范围内的一切经济活动。经济法是经济范围内的法律规范,经济自由因此变得更加普遍和公共化。经济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自由和平发展,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繁荣进步。经济法不仅重视经济自由,还使得政府干预行为更合乎法律,也更合乎理性。经济法用强制有效的法律来调节复杂多变、关系交错的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法的作用总述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开始用经济法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计划经济和经济法相生相长。就我们所知,早在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刑法和民法,但是它们一直到现代社会还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计划经济和经济法相生相长的观点也是无稽之谈。但是,中国在修改宪法时提出加大对经济制定法律的力度,是不是就代表经济法是有效的,而且还可以为经济法注入强劲的动力呢。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如果经济法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市场经济不需要经济法,不管制定什么样的法律,也不管经济法的源头在哪里,经济法都不需要存在。当然,这个假设也是不存在的,是荒谬的。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在哪个阶段,经济法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都十分紧密。

最初的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来支配,也就是依靠自由市场自身的调节。这种方式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来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看不见的手日益显现出其缺陷,它已经无法解决市场经济的重重矛盾和冲突,更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开始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经济法随之产生。国家利用经济法使得市场经济摆脱了盲目的自由性,解决了自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促进法律和经济以及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从而完善了市场经济。总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法利用政府的调节和控制等强制手段来克服市场经济的种种问题,而经济法正是政府利用法律来调节和控制经济的唯一方法。

二、经济法有利于正常有效的市场经济秩序

(一)经济法保证正常高效的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关键因素。正常而有效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市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如何建立正常有效的市场经济秩序,经济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活动秩序,都需要法律法规作为依撑,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建立秩序。因此,市场经济秩序也离不开法律的指导。法律法规在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方面扮演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保证市场经济的秩序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不违背法律的规定。经济法保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这是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不同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达到最高最优的利益,只是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和内在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不是很形象,它的内在特点要求利用载体确定和阐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经济法作为一个有效的载体,体现了市场经济追求最优利益的内在特点。

(二)经济法保障及时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方面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市场经济的秩序影响着经济体制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最后的实施成果。因此,不仅需要建立正确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需要使得这一秩序更加及时,而且更加有序。经济法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秩序及时地追随市场的变化情况,正确地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从而在及时和有序的范畴内建立市场经济的秩序。所以,我们需要给予市场经济的秩序以极大的关注,发挥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利影响,建设有效而及时的市场经济的秩序。

三、经济法有利于规范约束和调节市场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制造方产生的社会收益可以利用协议、约定、合同等经济活动,转化成为自己拥有的个人收益。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常常会发生一些过于激烈的经济活动,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且违反了经济法。因此,经济法对于经济活动的规范化起着关键的作用。除此之外,经济法还发挥着约束经济活动的作用。经济法需要和民法、商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利用各自的约束作用,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最后,将社会利益转变为最优的个人利益。在保障整体利益的前提下,经济法在这个过程里发挥调节的作用,使得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合理有效的进行。

四、经济法有利于约束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角色

最初制定经济法的目的是规范一切经济活动,约束一切经济行为。而经济法的实施主体由政府承担,政府通过经济法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和调节,从而使其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在经济法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里,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政府虽然是经济法的主要承担者,管理市场经济,不过经济法却能够确保政府在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市场经济的调节和管理。在制定经济法的时候,明确指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有效地规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给予政/,!/府法律的支撑。

不管是经济法的制定者还是实施者,都不是仅仅以追求真实、善良等作为目标,而是规范和约束。在经济法的制定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是对政府的规范化不高,约束力也不够。另外,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调节权力太多,制定了许多强制性的规定,使得经济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都远远高于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法律法规的数量。因此,比起其他 行政法规,经济法更加具体地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进行规定,使得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更加明确和清晰。

五、经济法有利于为市场经济营造公平的环境

政府应该给市场经济营造公平的环境去进行竞争,使得每个市场主体都能够以相同的条件参加经济竞争活动。政府通过经济法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对每个市场主体都进行相同的法律保护,不偏不倚,也不区别对待。经济法用法律来维护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并且还能弥补其他法律在市场竞争中的缺陷。经济法不只是保护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利益,还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两者不偏废其一。经济法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比如关于消费者的权益,或者产品反倾销等法律,保护所有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经营者履行应有的法律义务,惩罚一切不正当的垄断经济行为和经济竞争活动。经济法以社会的利益为根本目的,保护每个个体的利益,试图营造公平、平等而自由的经济竞争体制,保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经济法有利于建立合理高效的金融市场

金融活动可以把每个经济环节紧扣在一起,市场经济离不开金融。市场经济需要法律,那么金融也需要法律。所以金融法律是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一个国家内部,金融在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稳定和健全的金融对市场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的金融法律,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便对市场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其影响深远,对全球各个国家都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在金融危机狂卷之际,许多金融机构都把经济损失转移到人们身上。这些部合理的做法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也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的调节是必要的。政府通过经济法建立合理高校的金融市场,使得各种金融活动更加快速而正确地进行,保证合理合法的金融行为,防止一切不合理的金融行为,使得所有利益者都受到法律的保障。

七、经济法有利于保护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

通常来说,经济法发挥效用的条件是市场经济的紊乱。在出现经济问题时,经济法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通过法律调节和控制市场竞争,保证市场经济的自由,进而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不是撇开经济法不谈,也不是违背经济法的规定无拘无束的发展,而是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最大限度地促进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经济法不是阻碍市场经济的自由,而是为其提供法律的保障,限制非法和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需要把握好力度,否则就会过与不及,使得经济法失去应有的效果。经济法不仅指明政府调节和控制经济的角色,还对其角色进行了一定的限定和约束,防止不合理的干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就起到了维护市场经济自由的作用。

八、经济法有利于合理分配不同的经济利益

法律包括权利和义务,两者存在于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权利和义务对经济利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法对权利和义务进行法律规定,并且对经济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经济法对各种经济活动的从事要求进行法律的严格规定,使得满足要求的人才能够从事这项活动。因此,经济法能够赋予个体使用经济资源的机会。而且经济法还根据各种阶层和产业的收益进行分配,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有所体现。经济法能够做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它按照各种对象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得每个利益都能够均衡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九、经济法有利于市场经济主体的信息互动

经济主体需要事先估计所做出行为的结果,如果比其他行为获得的利益更大,就会增加选择这种行为的几率。科学而合理的经济决策需要结合各种条件,了解一切与该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信息,从而做出最科学、最合理的经济决策。经济法对人们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规定,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可以做的内容和方法,以及不应该做的内容和方法。也就是说,经济法传递经济行为的相关信息。人们通过经济法,决定经济行为的方向,使得人们知道如何去做。

第2篇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人最先提出了经济法的概念,而美国的《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则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经济法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目前我国对经济法通说的概念为: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笔者认为虽然经济法在不同国家有各自的定义,但它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却是共同的,他对各国经济发展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经济法确立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七大法律部门之一,与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和诉讼与非诉讼法(程序法)并列。经济法可以概括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市场管理法部分,目的是为了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维护有序的市场秩序,主要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及反补贴法等;二是宏观调控法部分,主要是与税务、金融、统计、对外贸易等有关的法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经济活动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身来调节,国家的管理、干预和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必须是一种法治经济,法治经济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象征。

二、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经济法在本质上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经济法可以协调市场经济中主体的平衡,以社会全局和整体为中心,调节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动态平衡,其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各要素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主体,以此,确保社会经济能够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治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是经济法的本质要求,更是产生经济法的历史背景。因而,社会的脚步必定会促使国家通过经济法来将行政和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加强宏观调控程度,及时摆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不良现象,以此来提高整个经济市场的运行效率,达到市场的良性运转。关于市场主体方面,经济法也给予了明确的规定。经济法在对市场中的各类主体做出规定的同时,也对各类主体的外部和内部权利义务做出了相关的规定,此种规定规范了市场的主体,从而促进了经济活动能够有效、正常的运行。

2.经济法在基本内容上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经济法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门类齐全的法律,主要由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构成。这两个部分为国家协调市场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强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核心,通过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来达到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经济主体公平的进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市场规制为商事主体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有利条件,通过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制止垄断行为,进而促进竞争有序、健康的进行下去;经济法规定了消费者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的保障措施;规定市场职能的法律措施,建立和谐、有序的市场秩序。在市场规制的作用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已逐步形成,并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3.经济法的公平正义观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就目前的社会现状,我们不难看出经济法在调节贫富差距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得以实质性的落实,继而,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表面上,社会是和谐、稳定的。然而,随着贫富差距的问题的显现,社会出现了实质性的不平等。然而,经济法作为重要的、独立的部门法,它的实质就是公平正义,所以在解决贫富差距大这一方面,经济法有着独特的解决良策。随着贫富差距危机的增大,弱势群体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而隶属于经济法的社会保障法就是专门解决弱势群体这一问题的有效法律手段。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企业经济学;影响

高校企业经济学是相对独立于整体微观经济学的学科,是通过综合分析考量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而设置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在遵守基础性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完善,基于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背景下,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改进或完善策略,期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浅析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的价值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均设置了企业经济学这一专业,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高校并没有设置统一系统的教学大纲,甚至连企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都不明确,缺乏统一、科学认识,而且各大高校的企业经济学研究认识自始至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认知不深刻,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和相应的教学结构,忽视实际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依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举个例子,在企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分析、粗浅的理解,依然采用板书的形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查考证,考证相应的理论知识能否有效的契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鲜明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或者相应的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学生不懂得其教育价值,而且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均比较落后

实际上,我国正式引入企业经济学的时间较晚,而且大量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于国外,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脱节,其中大量的教学案例均为国外比较典型、成功的案例,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思考判断能力等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以企业经济学理论教学为例:企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创设,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完全信息假设作为设立的前提,如在博弈论的引入中,国外的理论知识为,不完全信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均衡解,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与国外的差别,国外的消费者以及产品生产者之间掌握的信息,所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几率比较小,因此,该理论对国外企业的经济发展行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是,我国消费者与产品生产者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所以,该理论对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行为的解释力不强。因此,不符合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的教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除了教学内容的落后,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伍,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企业经济学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老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从一个大学校门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而是重新走入另一所校门,即社会课堂,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对企业经济运行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企业,而且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已经严重脱节于现代企业经济的实际运行,无用武之地,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阐述几点建设性问题的改进或完善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关注,甚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律,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体系,重视教学结构的与时俱进,集中精力研究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掌握我国企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其中,重点考量我国的法制环境以及相应的产权制度,将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区分开来,构建企业诚信体系。另外,在立足于企业文化、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三者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在尊重国外企业经济学理论的就前提下,将其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与此同时,提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情的企业经济学理论,并加强其研究力度。

2.编订适应我国学生学习、掌握的教材内容,并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材内容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转台,全国范围内所有设立了企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集思广益,确定与我国企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经济学内容,促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高效、优质的解释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行为或现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中国特色,从而在提升教材内容编订质量的基础上,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另外,还需要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如: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经济学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教师、学生均可以跨时空界限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形成持久而强大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为了全面的提升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水平,需要在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积极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案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并加以优化等。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本文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企业失信问题[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6):9.

[2]王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17(9):156-158.

[3]赵嘉馨.上海市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25(11):215-216.

[4]龚丽敏,江诗松.多理论视角的新兴经济企业战略与行为研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7):72-80.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协调

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保持房地产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旦房地产经济无法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只有保证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1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1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基础性市场需求

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如果建设一定数量的基础公共设施,就可以有效的转变市场中立民众的消费需求与倾向,以提高基础消费需求水平,有效的提高基层民众的生活质量。此外,房产经济的健康发展,还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差异,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因此,房地产经济发展能够带动基础性市场需求。

1.2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行业的发展

房地产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其具有一定的先导性特点,这一行业的涉及范围较广,并且业务内容相对复杂,其发展状态与周边的各个产业息息相关,这些周边产业中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化工生产、冶金材料生产、电力、运输以及水利行业等。在房地产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行业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1.3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房地产经济能拉动现代市场经济的稳定增长,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可刺激市场经济建设事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我国宏观性国民经济建设的健康推进提供支持条件。如果发生金融危机,现实市场经济体制发生剧烈的波动性变化,这时如果房地产行业能够保持稳定发展,能吸引家庭性资金要素,发挥对公开金融市场中通货膨胀问题的抵御与缓解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平稳进行。

2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

2.1没有确定与节能环保相关的长期发展方向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正在不断提高,以节能环保为基础的长期发展,逐渐受到了各行各业进行发展规划时的关注重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开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进行节能环保时所获得的能源消耗水平,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进行房地产开发工作的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林业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各种不同的能源,如果能够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用环保性的建设材料与建筑结构,就能够有效的提高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性,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我国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仍未确定与节能环保相关的长期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2.2商品房产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交易价格必须遵循在商品本身价值上下波动的状态,这是市场中进行商品交易的最基础原则,只有确保交易过程中长期遵循这样的原则,才可以建立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所有商品的交易都处于最佳状态。但是,由于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商品房交易过程中,供需关系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直接造成商品房的交易价格要远远高于其自身价值,导致商品房交易市场无法遵循商品交易的最基本原则,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的具体对策

通过对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并且找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后,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3.1有效的提高实现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转型的力度

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幅度提高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要以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状态为基础,实行适当的市场交易规范与激励性政策,对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开发与施工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确保它们能够向着绿色经济、低碳环保的方向持续发展,并且能够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与足够的资金支持,有效的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着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转型。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实施有利于其发展的推动政策与相关规定,并且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监督与鼓励,使其建立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积极的引进并应用先进的低碳技术与新能源技术,推动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3.2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控

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出台专门的行业管理规范与监控政策,提高政府对房地产建议市场的监管与控制,站在宏观的基础上,有效的控制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方向,提高对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所有细节问题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要确定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获取贷款的基础条件,房地产项目规模以及信贷模式等,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根本上防止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出现。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够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明确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发现二者共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的具体特点与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玉明.探讨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2]朱晓林.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27):18.

第5篇

1.1能够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经济改革改革的快速推进

公路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基础性条件,良好顺畅的公路运输无疑可以给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但是不够通畅甚至闭塞的运输条件一样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想要保证公路运输事业能够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必须要使得公路运输事业稍快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基础设施的建设。若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速度不及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就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不良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公路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赶超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公路运输甚至在这些地区就是整个交通运输事业的核心和支柱。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完善、发展、升级对于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

1.2有利于促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公路交通运输条件的完善和发展除了有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作用外,还能够肩负起对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使命。公路运输水平的提高能够使得我国和周边地区的和平贸易往来更加便捷和通畅,使两国的物资交流更加频繁,因而加强了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使我国的大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有利于我国的国际形象的提高。当然,良好的公路运输条件还能吸引外资,促使发达国家到我国进行贸易投资,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国民生产总值,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向,促使我国外向型经济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比例的提高,使我国经济转型进程加快。公路运输事业和经济管理息息相关,二者彼此促进,共同进步。

1.3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宏伟蓝图和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发是建立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局限和世界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上的,因此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瞬息万变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很多波折才最终确定下来,事实证明这是十分正确的改革,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不但搭建起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高速通道,还满足了人们在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产生的精神需求,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之后就会更加有创造生产力的心情和力量,这也为我国加速成为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精神和物质基础。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进方向

2.1促进公路运输事业体制的改革

公路运输事业在社会经济的长时间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人民进一步的需求,公路运输事业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程度上的改动,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和改动,公路运输事业体制首先要做出阶段性的改变,制定并完善公路运输事业的新的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以协助公路运输事业的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将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和经济建设统一起来,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加快公路运输事业体制的改革。

2.2做好成本预算工作,进一步控制成本支出

做好成本预算工作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成本预算工作如果没有做好的话,会对整个公路交通运输事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从长远来看也会增加维修成本,导致不完善的基础性居民服务。做好公路施工工程的预算必不可少的就是完备的资金额定资料,有充分的工程预算信息,另外,还需要设计此项目的每一责任企业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严格遵守制定的规则,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监督分配各自的责任工作,设置奖惩规则来约束员工们的行为。在做工程预算的工程中,应该对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大概了解,并作出合适的价格预测,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材料的提供工作,心中有数每一个项目的具体价格,以避免出现失误。

2.3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结合起来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愈加便利起来,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模式也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尽快走向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因此,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领导人员要积极传播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二者相结合无疑会拥有更大的市场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市场上的有关数据搜集起来,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的分析和整合将整个数据库呈现的数据通过直观地方式呈现出来,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这也促进了整个公路运输行业的专业水平。综上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跟上时代的脚步积极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设备,才能够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里程碑式增长,才能够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2.4政府适当运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协助和管理

公路运输事业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设施,但由于公路交通设施建设规模庞大,回资时间长等缺点,私人企业很难也不愿意进行承包工作。在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发挥自身的服务人民的作用了,政府应该使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干预,承担起公路建设和维修的职责,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交通服务。这也能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促进公路运输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结论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1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1.1立足实际进行市场调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式来发展市场经济。因此在面对市场经济发展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依照实际国情来管理我国市场经济。就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市场调节依然是主要的经济管理方式,而企业资源交换分配工作则是市场调节的重要内容。要以宏观经济管理来保障企业经济的健康运行,进一步推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1]。

1.2民主科学性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主科学性。在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时,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立足于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明确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市场实际需求,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总结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收集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资料,结合市场经验,总结出处理问题的最好方法,促进企业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1.3突出效果

宏观经济管理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会对企业的生产分配进行合理的调控,以此确保国家经济发展平衡,扩大国际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

2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1社会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社会大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社会分工十分明确,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紧密,但同时也存在竞争,因此需要依照比例来分配社会劳动,实现社会再生产目的。但在实际中,只依赖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产生的自发性作用是不能满足上述需求的,这是因为无论是地区、经济部门还是企业经济活动,都是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的,如果只依靠自发性作用,会使经济发展失衡,陷入无政府状态。也正是这一客观事实促使国家政府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来管理、控制与调整国民经济的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2]。

2.2发展不平衡的调节

在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说道:“我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的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就解决该项矛盾。(1)对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调节。主要手段为差异化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参考各区域不同的发展特征出台合适的补贴政策,以宏观调控的方式来缩小区域差异。(2)对各产业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调节。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同时,各产业间的不平衡现象并未得到解决。一些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一些产业却停滞不前,效益低下。对此,要给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欠缺的企业优先配置资源,为其提供支持,使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3]。(3)对贫富差距收入不平衡问题进行调节。我国一直以来的目标是解放生产力,推进生产力发展,消灭剥削现象,解决两极分化问题,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也是宏观经济调节的重点内容。

2.3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市场的运行速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经济职能转变过程中,政企职能在逐步分开,且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在逐渐分离,国有企业必须要积极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面对这种现象,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需要借助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开展经济管理活动和维护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改革创新工作,从而使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稳定推进[4]。依靠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市场发展需求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强化市场调节作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市场调节作用下应当努力创新改革,响应国家与政府的号召,不断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活动。同时,还要加强经济管理,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激发核心力量,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向上发展。

3增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活力的策略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可知,企业经济发展必须依托宏观经济发展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活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1)在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背景下,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与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要重点研究其所处的宏观市场,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就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指向,企业应顺势而为,利用宏观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推进经济发展[5]。(2)企业市场经济发展应重视供给端,通过调整企业产业结构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应当重视其所处市场环境的需求,以此来调整产业结构。(3)通过洞悉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调整来降低市场经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通常都表明了经济发展问题的产生,企业市场经济应洞悉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调整,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作。

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房地产价格;市场发展规律;泡沫经济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1-019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1.09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西方经济思想和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从西方引入用来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武器,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利用市场经济竞争性、自由性、平等性的特点,我国资源配置的优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活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大环境中,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加。房地产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过快、热度较高,以至于市场经济的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行业。由于市场经济的整体性较强,而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这种不协调性严重影响到了市场环境中其他行业的发展,所以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平稳,实现市场经济和房地产经纪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1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有综合性效益。一方面是房地产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建材领域、装修市场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综合发展,由于这些行业得到了发展,所以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显著的增多,换言之就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就业矛盾得到了进一步缓解。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房地产发展迅猛,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些原因造成了房价的高涨。由于人们的工资水平不足以负担房价的上涨,所以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住房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使得经济发展的质量受到影响。为此,协调市场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缓解社会住房矛盾,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质量化发展。

2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房地产价格变化背离市场发展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变化和供需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会出现明显的下跌,而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会出现大范围的上涨。从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变化来看,明显存在着背离市场发展规律的问题。就我国目前的住房统计而言,明显存在着供过于求的现象,在这种现状下,房价应该存在明显的下跌,但是就目前而言,房价一路高涨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异于常理的房价走势,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严重背离,如果不进行解决,必然会造成更为严重的

后果。

2.2 泡沫经济现象的产生催生了金融风险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经济泡沫,而经济泡沫的大小决定着金融风险的大小。2009年美国次信贷危机就是严重经济泡沫破裂产生的经济后果。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房价的持续走高与地产泡沫有着密切的关系。简而言之,由于近几年房产市场的火热使得大批的资本涌入到了房产市场中,出现了炒房的现象。炒房的存在使得房产开发的成本不断提升,由于成本的提升,而实际刚需又在不断下降,所以房产泡沫在不断增大。这种泡沫的增大,使得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进一步提升,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2.3 环保意识较低不利于绿色城市的建设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人们对于绿色生活越来越重视,为此,也更加重视自身的生活品质。但是目前的房地产开发,由于部分开发商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房地产利益中分得一杯羹,所以并不重视自身技术的提升和设计的整体优化,所以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低碳环保的节能意识比较缺乏。这种绿色建筑思想的匮乏使得建筑的绿色设计水准严重落后与同行业的绿色水平。由于建筑绿色设计水平意识较低,所以这部分建筑便成为了城市绿色建设的主要障碍,这对于推进城市绿色建设非常不利。

2.4 政府监管偏移使得房地产调控变空调

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政府作为一个关键性角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做好监管,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存在明显不到位的情况,而造成这种不到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调控目标发生了偏移。比如在监管中,主要监管的环节应该是土地的出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资质审核等,而主要调控的也应该是房产的价格,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政府的监管主要目标成为了出让土地的经济效益,调控的主要对象也不再是房价。由于监管的整体偏移,使得整个调控形同虚设。

3 解决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化解房地产泡沫,使房价回归理性

为了使得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能够协调发展,第一步便是要化解房产泡沫,使房价回归到理性。要想化解房产泡沫,国家和政府必须要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炒房的行为进行遏制,当炒房被有效遏制之后,房产的需求便会最大限度地回归到正常的水平。这个时候,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便开始作用于房地产经济,受供求关系影响的房地产经济,房价也会根据供求关系进行上涨或者下跌。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房地产泡沫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房价也可以回归到理性的水平。

3.2 加强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和金融支持力度

我国近年来房地产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从政府角度出发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政府对于房地产经济的管理,主要在于对地产开发的控制上:通过审查、审批和审核三个环节,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经济状况、资金运行效果等要进行综合的把握,从而有效地控制开发商的数量和规模。另外,对于区域性银行,政府也要进行严格的掌控,以此实现对地方经济的管理。

3.3 推动房地产经济转型,促进其绿色智能化发展

目前,绿色生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在住宅的选择上也更加关注其绿色设计水平。所以为了推动房地产的转型发展,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要积极引入绿色的概念:首先是要在设计方面体现绿色水平,使得建筑的整体自然性得到提升;其次是要在施工中保证绿色,确保建筑的施工能够实现成本的掌控;最后要在建筑性能上实现绿色,比如通风、采光等要具备绿色标准。通过绿色控制,可以积极推动房地产经济的转型,也能够促进绿色建筑的智能化发展。

3.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节约型城市建设

从目前的房地产经济发展来看,房价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开发用地的成本较高,而开发用地的成本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土地资源的紧缺。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可以积极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也可以实现城市高层的大规模建设,通过“上天入地”的形式,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那么城市的土地紧张问题便能得到进一步缓解,实现节约型城市的建设也可以更加的快捷。

3.5 准确定位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向,降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风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十分严重,所以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必须要对房地产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存在着房屋开发过剩的情况,大量的库存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去库存成为了现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未来房地产经济发展中,主要的方向有两个:首先是房屋建筑的绿色化;其次是房屋建筑的智能化。所以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开发要向智能化和绿色环保化转变。

3.6 树立品牌效应,强化人们对房地产的信赖

过去,由于房地产市场火热,大量的人力物力涌入到了这个领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收紧,一部分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的开发商纷纷倒闭,而一些受开发商影响的业主对房地产的信任度也急剧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房地产行业要积极做好资源整合,树立较为典型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来提升人们对房地产的信赖。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中,恒大和万科是两个比较响亮的品牌。当然,随着我国品牌化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品牌会在房产经济中树立起来。

4 结语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深刻分析现在发展中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房地产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积极地做好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使二者在统一的规律下做好协调发展,这样房地产经济发展才会更具规范性,而市场经济发展也会具有更加强劲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萃彦.关于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研究[J].河南科技,2014,(7).

[2] 王蓓.浅谈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

[3] 张梅芬,童彦.云南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协调发展途 径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4).

[4] 孙玉明.探讨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J]. 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第8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经济发展;经济转型;金融开放;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发展迅速的资本市场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学术界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有利于调动储蓄、比银行更有效的分配资源和分散风险(R.Levine,1997)。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资本市场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波动,他们更支持以银行为主的融资渠道(G.Finketal,2004)。还有一些持中间态度,对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资本市场有不同的作用。在经济较不发达的时候,资本市场作用有限。经济发达和对产权保护更有效的国家,资本市场更能有效配置资源(R.Leone,2002)。本文应用命题逻辑和历史数据考察资本市场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基于利益集团角度分析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转型中配置资源和信息处理的具体作用。

二、资本市场、经济增长的命题逻辑分析

考虑一般情形,欲证明A的存在能得出B,如资本市场的发展(A),能推出有利经济增长(B)。存在着一般的误区,即如果能找到notAnotB的事实,就能得证。倘若某一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落后(notA),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慢(notB),就证明资本市场能促进经济发展,显然是不科学的。按照命题逻辑,假设AB是真命题,notAnotB不一定为真。欲验证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AB),是要以经济增长缓慢,资本市场发展就落后fnotBnotA)的事实来反证。

观察图1和图2,经济萧条对应折线图中的实线波谷,在萧条时间段的资本市场发展如果是停滞(虚线平缓)或者是倒退(虚线波谷),则证明资本市场发展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折线图更符合假设: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09%处在附近年份的谷底,当年上市公司市值也立即下降;2008年更为明显,美国增长率为-0.35%,上市公司市值更下降到只有GDP的82.54%。2003年和2009年的意大利也支持结论。

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并不能支持notB(经济不增长)notA(资本市场不发展)的命题。例如2002年的阿根廷,GDP增长率为-10.89%,而2001年增长率为-4.41%,2002年为8.83%,但是上市公司市值却是历史最高101.36%;1991年的印度,经济增长率只有1.05%,而上市公司市值却稳步上升。本文根据命题逻辑验证的结论与R.Levine(2002)一致:在经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并没有显著直接的关系。

三、资本市场的主要影响

(一)资本市场为谁服务

市场的本质是竞争,只有源源不断的新企业进入市场挑战老企业,给市场注入活力,所有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去力图进步和创新,经济才能繁荣。保持市场的竞争性是经济是否持续增长的关键,竞争最大的阻力是垄断、门槛和不公平的限制。资本市场就是为消除这种阻力而产生,它加剧竞争,推动公平的竞争。芝加哥大学教授拉詹和津加莱斯说过:“当融资变得更加容易后,创造财富主要依靠技能、创新思想和努力工作,而不是已有的财富”。只有当融资更容易获取,才可以克服初始禀赋的不公平,依靠自身才能和勤奋变的更富有。借鉴拉詹和津加莱斯的思想,下表考察了2012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亿万富豪(资产超过10亿美元)在12个国家或地区的分布,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是《福布斯》还发表了每个富翁是否是白手起家。因为每个国家的规模不同,所以采取每百万居民拥有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人数。香港的造富能力排在第一位3.77,美国0.95。但是一些经济大国排名与它们的经济实力并不相符(日本和法国)。重要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白手起家的富翁人数比例与该国或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0.94),美国与日本或法国在白手起家亿万富翁人数比上如此大的差别,可以被美国拥有更加发达的资本市场所揭示。在资本市场更发达的地区,创业者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参与市场与老企业竞争。F.P.Gonzalez在2006年证明了由继承者担任CEO的公司在资产回报率和市场销售方面比其它公司表现更差。一个国家如果继承性的富翁拥有的财富越多,公司成长性越差,而且国家在创新和市场竞争程度更少。

(二)资本市场瓦解利益集团促进经济升级

本文的第二部分已证实资本市场在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是一个良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经济转型就越依赖资本市场。在没有高度发展的资本市场,农业化阶段向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也能完成转型。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银行能更有效的调动储蓄和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能提供工业化前期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形成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农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在经济社会中并不会形成绝对垄断,没有形成实力强大的利益集团,控制社会大量资源,限制其它产业的发展。战后的德国和日本正是以银行为中心,发展主银行制度帮助它们迅速的完成了工业化建设。

在成熟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发展时,银行配置资源的效率明显下降。首先银行趋于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借贷关系,银行的资源被发展强大的工业企业垄断;其次是公司治理问题,银行与垄断企业的长期关系容易产生寻租,不能形成对经理人的有效监督和激励;最后,一些垄断企业的实力过于强大,他们也会与政府官员合谋,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十分低下。银行与企业的合谋,通过对信贷的控制阻碍竞争对手的发展。东京证券交易所是仅次于纽约的世界第二大交易所,但是日本上市公司市值与GDP比值一直较低,远低于美国,而银行信贷水平比美国高很多,说明日本仍然以银行为主要融资渠道。在意大利,如果放贷的银行是申请贷款的企业的主银行,那么申请成功的可能性比平常人大7倍(Luigi Guiso and LuigiZingales,1999)。只有借助于发达资本市场,通过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瓦解利益集团,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才有向既得利益者挑战的机会。发达资本市场不仅提供了公平的资金竞争平台,而且信息的披露机制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使所有上市公司接受投资者的监督,减少垄断企业寻租和共谋的空间。

如果国家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有效率的配置社会资源,产业成功转型是自然形成的。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不愿意看到其它产业的崛起,一个新兴的产业繁荣意味着需求和资源的转移。既得利益集团会尽力干涉信贷市场、游说政府以达到抑制新的产业与之竞争。只有依托于资本市场,特别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孕育创新产业的发展。既得利益集团只能放下身段,投入创新研究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不被金融时代所淘汰。经济的转型必须依赖“创造性的破坏”突破增长的瓶颈,打破现有的市场均衡和经济结构,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

(三)金融开放和外来竞争

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损害工业利益集团的利益,竞争使它们失去利润,信息和财务的透明减小与破坏了既得利益集团通过公关和关系网络来维持生意的空间。与工业利益集团保持长久借贷关系的银行家也会受到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一方面银行不再是唯一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银行业的竞争也更激烈,小银行有充足资本与处于既得利益地位的大银行相抗衡。另外,已经在股票市场上IPO的公司为了保持资金优势,也会设法限制它的竞争对手上市。上述的三方利益集团在自身公司融资成功后都有共同意愿:减少竞争对手阻止资本市场的发展。它们组成更强大的利益集团,它们在资本市场上反竞争的手段更隐蔽和技术化。它们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的再融资获得市场本就紧缺的资金,却把股市表现不佳的罪名通过舆论传播施加到新股IPO上,以此影响政府对新股发行的政策。广州日报2013年报到,2013年1月到7月的再融资规模达到1.94万亿,比过去十年IPO的总和还多。市场却一直谴责IPO不停吸收市场资金,导致IPO从2012年11月暂停。利益集团可以通过施压游说的方式作用政府监管机构,提高上市标准对未上市公司打压。

有效克服资本市场上的利益集团方法是开放金融市场,金融开放实际是引进了外来资金和外来竞争者,金融开放使得国内资本市场的利益集团再排斥新的进入者失去意义,因为资金和竞争失去了地域的限制。总体来说金融开放对利益集团有以下的影响:

首先,利益集团妄图抢占资本市场的大部分资源算盘落空。外国资金的大量涌入,使得既得利益集团再融资政策对市场资金量影响力减弱。腐朽和管理落后的利益集团对于外国投资者没有吸引力,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完全遵循市场规则。

其次,受利益集团排斥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有更多融资选择。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预期收益明显高于落后产业,外国资金更偏好中小企业。此外,中小企业如果国内IPO受阻还可以选择海外融资,在国外上市。

最后,国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激烈。国外的企业也可能选择在国内上市,使得资本市场的利益集团不仅要面对国内各种产业的企业的竞争,还必须应对技术和管理方面更为先进的国外企业的挑战。

四、结论和启示

第一,文章从命题逻辑的角度论证了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发达国家更有促进作用,而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有限。资本市场帮助更多有才能的人获得融资,资本市场越发达的国家,白手起家的富翁人数越多。劳动力资源是相对丰富的,而资本只是少数人能有机会获得。劳动相对于资本来说总是相对弱势的,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达,人们更方便和更低成本的获取资本的渠道,在很多产业领域,决定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资本。

第9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法的地位;经济法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市场经济要靠竞争,通过正当的竞争来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以“优胜劣汰“来促进社会的进化。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竞争讲究有序,而秩序则依靠最后的保障――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经济法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为了适应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意义上的运用经济立法手段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主要参战国家出现的。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国家干预经济已成为垄断阶段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战时经济中出现的物质供应困难,有关国家采取经济立法手段,进一步实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经济法便从民法、商法中分离出来,成为现代经济法。可以说,经济法是从市场经济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或者说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实践舞台。反过来,经济法的建立及其法律制度的形成,又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向更高形态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中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均须依法有效实施管理,而“依法管理”是市场经济对经济法的必然要求。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社会的公平正义无法实现,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的建立就成为一句空话。这也是市场经济呼唤经济法的原因。

二、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关于经济法的地位,在外国及我国均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的焦点是:经济法是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也因此引申出需要探讨的一个大问题: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在经济上有根源、政治上有需要,法律上有根据,法学上有道理,并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为现代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诸如垄断、不正当竞争、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环境的保护、社会保障等,而这些新问题传统的民商法和行政法均难以解决。经济法就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解决新问题的独立法律部门。

经济法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不仅有历史的客观需要,而且形成法律部门存在的科学要求,如它有特定的调整对象、有自己的调整方法、有自己的主体体系、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发挥着其他法律部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之总称。简言之,经济法就是调整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之总称。因而,经济法是保障国家干预社会经济之法。可以肯定地说,经济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应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任何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都不可能是绝对排斥其他法律部门而独立存在的,其发挥作用必须是在特定的环境、范围之中,必然与相关法律部门形成某种联系甚至交融。了解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经济法地位进一步认识。

1、经济法与宪法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所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与经济法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

2、经济法与刑法的关系。刑法是调整基于犯罪行为而引起的刑事关系,而经济法是调整基于违反经济法的一般经济违法行为而引起的社会关系。经济法与刑法是相互衔接的法律部门。

3、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与行政法有相同之处:都体现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或者强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某种含义上的隶属性;引导、命令的办法在调整方法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对经济行政管理关系的调整,既属于行政法的范畴,也属于经济法的范畴。即经济法的经济管理关系有许多具有行政关系的性质,二者存在“交叉”。我国经济法学界认为,行政法也是经济法形成的基础之一。但史际春教授却指出:“不能认为经济法是因为行政法发生分化才得以成立的,因为行政法本质上是限制政府滥用权力之法,无论在英国或法国,它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后以判例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的,本来就不关注行政行为之具体社会经济内容,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行政法本身的发展之间并无逻辑关系。”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一是利益取向不同,行政法信奉国际优先理念,经济法是寻求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私人利益的协调;二是接目的不同,行政法是维护行政机关系统的正常行政管理行为,保障整个政府机器的协调运转,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经济法是维护正常的商品经济秩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权力重心不同,行政法维护的是国家政治权力,经济法维护的是国家的经济权力。由此可见,经济法和行政法是各自独立的法律部门。

4、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经济法与民法都是规范商品经济的普通法,共同调整这商品经济关系、共同适应和维护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法与民法相互吸收互相补充。但民法是典型的私法,是以个体权利为本位,经济法则是以社会责任为本位的公法。经济法与民法之间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交叉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二者都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5、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商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这是一个颇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但不管如何,商法的产生是基于对民法的一般性调整的补充,以适应商事活动简捷、高效、安全、营利的要求。经济法的形成则是对商法强调商人利益和商行为自由、安全、简捷的个体倾向,而难以避免的走向垄断、阻碍竞争、滥用权利、造成整体不平衡等现象的纠正,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是公法范畴。经济法与商法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商事贸易制度、商事主体注册登记制度、商业会计制度等,这些既属于商事法律制度,也属于经济法律制度。经济法与商法也有明显的区别:一是调整对象不同,商法调整的是营利性主体在商事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商事关系,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协调经济运行,而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与调整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二是调整手段不同,经济法采取综合的方法调整,商法运用的仍然是平等、等价、互利的方法与手段。三是利益价值取向不同,商法的利益基点是确认和保护商人的地位和利益,经济法的利益基点是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最终达到国家、社会、私人三者利益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四是法部门本质不同,商法是带有公法性质的私法,经济法是公法与私法的渗透与妥协,属于公法。经济法与商法,它们有各自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利益价值取向、各自的特性及作用,它们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却相互独立的法的部门,它们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经济法在未来的发展展望

第一,我国的经济法应该建立在“人本主义”的理念上。人本主义,简单说,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用“仁”字来界定“人”字,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因而特别强调加强个体人格修养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缺少“人本主义”。我国经济法学者吕忠梅《在论经济法的边缘》中则这样写到:经济法的人性标准是“君子”标准,它要求个人不仅做到“利己利人”,而且还要“损己利人”;而民法的人性标准至多是“中人”标准,它只要求个人做到不“损人利己”就行了,他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笔者赞同此观点。我国经济法学的发展需要“人本”思想。

第二,经济法应该是公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法与私法相互渗透和交融,法律部门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和丰富,虽然绝对划分经济法是公法还是私法会有很多分歧,但为了让不同的部门法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经济法在世界范围内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从性质上来看,经济法应该是公法。定位经济法为公法,也是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的经济法理念的表现。

第三,正确确定经济法的范围。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而重要的法律部门不容质疑,关键是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的考虑,深入对经济法研究,确定好经济法的范围。目前经济法学界有几种观点,它们有相同之处,也有本质区别。事实上,目前在理论教学领域,财经管理专业的经济法内容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内容不相一致。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也多少影响人们对经济法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确定经济法的范围,使经济法的内容避免与民法和商法相重复,这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也是意义重大的。

第四,经济法在内容和效力方面的国内性与国际性的结合。经济法属于国内法,随着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也越来越有交叉之处,国内法也日益需要与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相接轨。如我国入世,意味着引进WTO的一整套制度,要承担所承诺的的义务。作为国家干预经济之法的经济法,就应当与WTO规则相适应,建立一套与WTO相衔接的国内经济法。事实上,法学理论领域,国内法与国际法在内容上和效力上的相融合的趋势,也要求经济法在今后的研究上扩大视野和深度。

最后,经济法律、法规在立法方面既要注重实体内容的逐步完善,更应重视程序规则的制定。实体和程序相结合,逐步改变经济立法滞后于市场的状态,使经济法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总之,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对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保障作用,而经济法的发展又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需要面对现实,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发展和完善经济法理论体系和立法体系,实现国家干预经济的法治化,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世明.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2、中国经济法学精粹(2001卷)[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2008.

4、刘炳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

5、刘文华,肖乾刚.经济法律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董延林.经济法原理问题[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第10篇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已经不单是企业销售中的一个部分,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以往企业熟悉的市场营销环境也逐渐发生变化,新形势下,企业市场营销开始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这就需要企业加快创新,调整和改进市场营销策略。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意义

 

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市场上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快速的更新换代,使企业面临的各方面压力也日渐增大。而且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速度日益加快,范围也逐渐扩大,消费群体的知识能力日渐提高,消费观念和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对产品的附加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体验意识逐步提升,使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促使企业必须创新和改进自己的营销方式和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的营销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营销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使生产经营更加便捷、快速。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能够在网络上建立起联系,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实时把握,不断创新企业的产品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奇、优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1]

 

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创新市场营销策略符合时展的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1、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应运而生,网络营销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增大。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企业可以快速的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为企业捕捉有效信息提供了便利,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在随时发生改变,网络营销的策略能够借助互联网扩大信息搜寻的范围和准确性,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能够使商品以最低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营销企业快速准确掌握消费信息,有利于有针对的开展市场营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服务营销的力度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在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能力也逐渐提高,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产品生产与管理已经日趋完善,彼此之间的差距也很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企业营销获得成功,就需要从服务方面入手。消费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服务的满意程度,对于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市场营销中,应注重服务营销的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价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服务态度和效果,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同时做好产品的售前、售中以及售后服务,并做好产品的信息反馈工作,及时与消费者联系,听取他们对企业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还应加强企业员工的服务培训,使每位员工都能够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2]

 

3、加强创新策略的应用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种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同类企业之间生产差距,才能够占领市场,实现良好的发展。首先应营销观念一定要创新,转变传统营销理念的束缚,克服旧思想的约束,为企业的创新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发展的最大竞争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因此,应不断加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力度,善于捕捉市场变化以及消费者的新需求,从而生产出更多新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与其他企业拉开距离,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产品技术以及观念的创新都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积极引进创新性人才,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更多新奇的思路和想法,从而创造出更多新产品。

 

4、制定完善的市场营销管理制度

第1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低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45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0

[作者简介]赵帅(1990—),男,黑龙江克山人。2013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进步。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区别

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绝大多数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论述它们的相互统一层面上,很少顾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它们概念的内涵不同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类型,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所起的决定或基础性作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进行调节的商品经济,是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经济模式。一般而言,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还分为先进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形式。它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两个:即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各项文化事业。

(二)它们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

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它研究的主要是物而不是人,也就是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配置的问题,主要强调市场在国民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它属于一种经济模式,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建设、市场经济基本要素的系统构建等理论问题。狭义上讲,文化建设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的内容广泛,除了上述基本两个方面,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

(三)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经济决定政治从而决定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是第一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文化建设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过去我们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盲目地排斥市场经济,结果是我国经济越搞越糟,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当然,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超前性,对市场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它们自身的目的不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大作用,并达到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最佳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批判地吸收一切外国文化,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二是提倡和弘扬先进的文化,反对腐朽和落后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三是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群众,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和文化的教育和提升,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五是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推动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当然,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

发展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双重的,发展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促进作用,又有消极阻碍作用,但其促进作用是主要方面。

(一)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我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积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和经验,对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否则它就成为空中楼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能够满足文化建设的这种物质需求,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物质手段,加速文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第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物质手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自由平等观念等。人们这些新观念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双重作用。

第四,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人的自身素质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的自身素质的变化。人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第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利益和利润的追求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的动机和目的。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二)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相比具有最大优势,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但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加之我们的经验不足,这就使市场经济固有的一些特性和功能对文化建设不能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单纯追逐最大利润,牟取暴利,他们不择手段,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

第二,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制造大量的产品,出版一些书刊,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先进工具向人们传播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

第三,少数国家干部或工作人员道德失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严重,,利用职权直接或间接经商,行贿受贿,利用公款做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

上述这些负面影响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运行,影响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滑坡,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作用

实践证明,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既存在着占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又存在着占次要地位的落后的低俗文化。先进文化对市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低俗文化对市场经济具有阻碍作用。

(一)先进文化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主流和主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治地位。先进文化释放的正能量能够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极为重要的保证作用。〔3〕这种保证作用集中体现在,它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不同,它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用先进文化指导市场经济,能够保证经济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三,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支持。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支持,否则它就不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了这种功能和条件,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纠正经济发展中的偏差,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二)低俗文化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社会上出现一种低俗文化。它虽然不是文化主流,但它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有学者认为,低俗文化是通俗文化被偏激化了,成为满足偏向动物性或生物性需要的一种文化。〔4〕通俗地说,低俗文化就是低级的庸俗的不健康的一种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立的文化。低俗文化产生的背景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一些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满足一些人低俗的需求,他们在物质生活满足后寻求另一种精神刺激,从而产生了这种低俗文化。低俗文化的表现为多种多样,主要以低俗、庸俗、媚俗的各种色情形式出现,也就是我们反对的“三俗”。低俗文化释放的负能量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多方面的。仅就其对市场经济而言,低俗文化会引导人们去追求享乐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性,败坏了社会风气,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和进程,特别是扰乱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低俗文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抵制低俗文化的滋长和蔓延,提倡通俗健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片净土。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报告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27-29.

〔2〕胡均宏. 浅谈发展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J〕. 文学, 1996,(12):123.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迈进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指导和引领之下,中国建构并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对阻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分析,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和发展现状,更好地为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达成“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与追寻

自东欧“兰格”模式提出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架构以来,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不断深入,到了21世纪新的时期之下,市场社会主义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它是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对立体,而是统一体,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而对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一)经理管理型的市场社会主义

这个模式是针对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效能低下的问题而提出的,它希望借鉴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企业经营原则,对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加以建构和创新,并以罗默的“证券市场社会主义”和扬克的“实用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为代表,其内核要旨是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力量相结合,达到平等和效率。

(二)劳动者管理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这一模式与经理管理型模式相区别,它将公有企业的运营管理权还归工人,使工人拥有充分的自,赋予工人对生产资料的平等占有权利,并允许工人参与公有制企业的管理控制和决策,以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经济民主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这一模式是劳动者管理型模式的拓展与延伸,它注重劳动者参与企业运营管理的民主性质,主张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有机结合,在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活动中推行“一人一票制度”,并将市场与政府权力相结合,从而实现经济领域内的广泛民主。

(四)社会治理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这一模式虽然明确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然而,它的价值取向和具体举措却显现出市场社会主义的特质。如:对资本的监督和调控手段,以实现对资本权力的控制,表达出对市场经济的改良愿望。因而,也称为一种“泛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由上可知,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没有突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还只限于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蓝图的描绘,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然而表达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同的公平、自由、平等的诉求。因而,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也可以借鉴和吸收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有益于我国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的新方法,并在企业管理中尊重和重视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处理好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讨与发展

中国在进入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为对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和支柱,我们需要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争议与发展进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蓬勃发展和丰富。

(一)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争论与完善

新中国初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然而这一模式显现出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为此,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探索和争论,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原因、存在范围、存在性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并就价值规律问题进行了探索,思考价值规律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出其促进生产的积极性作用。

(二)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的探索和完善

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由尝试摸索到攻坚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并表现为递进性的、层次性的理论丰富和完善过程,具体步骤和阶段表现为:(1)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我国的经济活动实践体系之中,提出运用市场活跃和流通的思想。(2)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想,突破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框架,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命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索。随后又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明确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和阶段,并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探索。(3)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创始人,他指出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它不应当与社会制度相对等,它只是社会发展形态,也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可以作为经济调节的手段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

当明确计划和市场都是对资源配置的有效调节手段、并不与社会基本制度相挂钩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党的十四大会议明确指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依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充分运行市场价格、竞争和供求机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实现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更好地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

随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运行的过程中,又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实践的突破倒逼理论的创新,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经济体制更具有活力,使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加快,并在总量上保持平衡和稳定,然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并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

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健全,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挥,具体体现于:①产业结构。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第二产业占据的比例最大,而第三产业尽管有所提升,然而占据的比例还偏低,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为此,还需要调整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②城乡结构。从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水平、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三个方面来看,中国的城市化率应当要大力推进,依照设想,在2020年的城市化率的比率应当要达到85%。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尤其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帮助和扶持。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相对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相对较低。③区域结构。东部地区的发展形势总体来说比中西部要好,它们之间的差距也较大。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有待进一步改善和优化。④贸易进出口结构。中国贸易进出口发展并不顺利,受到诸多因素的挑战性影响,中国经济出口贸易的增长有所减缓,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上的科技合作,增强自身的力量。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突显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问题,产生了工业化、现代化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负面影响,如: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加重、生态遭遇破坏等问题,这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遭遇了较大的阻碍。因而,亟需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状态,要突破资源短缺的“瓶颈”,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经济发展的道路,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并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和谐。

(三)政府机构改革显得滞后

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的机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而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现象,将极大地阻碍企业的自由发展,在政府干预过多的现状下,导致企业的有效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些生产要素也遭遇闲置“冷落”的命运,这种机构改革迟滞的现象,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阻滞。

(四)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健全而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权并没有完全清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行政权没有与所有权分离。(2)产权约束缺乏规范化,出现了“越位”的现象。(3)产权制度不够完善,产权关系并不明晰和流畅。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密切相联的重要任务,我们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创设健康良好的经济管理体制,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路径

(一)全面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晰其目标和任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深入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注重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和效能,使市场成为经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增强企业在生产运营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同时,还要对政府加以有效的严格管理,避免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和限制,还要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管理领域,实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中,还要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要进行制度的完善化建设和体制的创新建设,尊重并发挥社会群众的重要作用,倡导社会主义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遵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和原则,有步骤、有层次地加以推进,实现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应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建构城乡经济结构体制和区域发展协调体制。(2)形成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宽容的市场现代市场体系。(3)建构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并完善相关的制度。(4)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配套制度。通过上述制度体系的完善建构,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保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平等性竞争地位,在保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使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能够公平竞争、相互促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机统一体。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举措:(1)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要采用各种手段如:资本转让、企业整合、股权治理等,使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多元化,并在内部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前提下,推进企业发展。(2)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共同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做好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服务,更好地引导其创新发展。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尽管获得了较大的成效,然而,我们还要意识到它与现代市场体系的距离。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以更好地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丰富市场类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多元形态、多元类型的资本市场,并建构系统化、全面化的劳动力规范市场,更好地实现对土地市场的有效监管,对市场中的行为还要加以监管和规范化。

2、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在复杂的市场变幻局势之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身的运行机制,着眼于市场供求机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等,对于不同的紧缺资源进行价格梳理。并且还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生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3、健全和完善市场诚信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还要对市场的各个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化,要对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加以规范化,使市场秩序健全、规范,并在信用体系的建构前提下,实现企业诚信系统和个人诚信系统的建构与完善,实施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更好地生成健康、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环境。

(四)实现对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梳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晰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这主要是由于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政府权力过大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政府对于市场经济实施干预的原因在于:市场机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迟滞性缺陷,鉴于中国具体的国情考虑,也需要加强政府的干预作用。然而,我们要认识到,政府的干预作用并不能完全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而且一旦超过限度,则会引发新的问题和冲突。为此,我们需要根据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做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与调整,并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1)界定政府与市场的权限。政府的干预作用应当出现在市场失灵的现象之下,或者是市场的单一化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之下。而如果市场机制自身即可以依靠其市场规律的调节作用,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调节,则无须政府的过多干预。(2)全面建构服务型政府。政府机构要加以调整和改革,要实现政府的转型和精简,政府要向市场让渡权力,要赋予市场主体应有的权力,然而,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对市场的放任,是要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实现公平与效率。(3)适时发挥民间组织的团体作用。民间组织团体可以成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柔性化”力量,转变政府与社会的刚性连接,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和负担,而且使民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有效地化解了政府与社会的矛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前提下,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加以转型和调整,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和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并且还可以通过增加与国际之间的合作、拓展对外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方式,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绿色循环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条件下,融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春学,郭冠清. 民富国强统一实现 经济思想的价值遵循[J]. 人民论坛. 2015(13)

[2] 李先灵. 的经济安全观[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5(05)

[3] 于金富. 抓住发展机遇期 突破改革深水区――经济思想研究[J]. 理论界. 2015(09)

[4] 顾海良. 经济思想的新境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五十二[J]. 前线. 2014(09)

[5] 顾海良. 经济思想的视界――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总书记经济思想[J]. 人民论坛. 2013(34)

[6] 李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演进与创新[J]. 西部论坛.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