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

时间:2023-07-19 17:31: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

第1篇

一、初中生心理特点简析

目前,我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当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等。”又如,有人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的心理测试发现:“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比率在10%以上的项目,初二有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6项,初一除上述6项外还有“焦虑”一项。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等9个项存在问题的学生比率平均在11.11%。”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初中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初中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

以我校为例:在近五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我发现:

焦虑状态处于较高水平。即初初中生情绪中,最受影响的是焦虑状态。产生焦虑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初初中生学习任务过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家长的高期望,必然产生高强度的焦虑感。其他还有人际关系、独生子女的特殊生活环境等也是给他们带来焦虑的重要原因。

抑郁、孤独、敌对、恐惧状况分析。初初中生抑郁状态低于焦虑状态,高于孤独、敌对、恐惧状态,孤独状态最低。这一现象表明,现在学生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孤独无助的情况较少,这方面情绪受到的影响最小。另外,在恐惧状态中,初三男生的恐惧状态是最低的。这说明初三男生由于年龄的优势,体格上的突变,性成熟化,自我安全感加强,所以恐惧感最低。

初中二年级是初中阶段的特殊年龄阶段。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焦虑、抑郁、敌对、恐惧这四个等级,初二年级都处于最高水平。从数字分析的结果来看,各项指标中初二年级都与初一年级有明显差异,而与初三年级差别并不明显。这说明,初二年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及在特殊情绪方面有明显的表现,他们不仅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且焦虑、抑郁、敌对、恐惧感高。初二年级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的年龄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初中生心理特点性别差异明显。在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恐怖情绪中,女生明显低于男生。这一调查符合男女性格特点。女生善于诉说,善于表露,所以在情绪上容易得到渲泄,在五个项中,除恐惧外,都低于男生。男生由于不善于表露,情绪往往得不到渲泄,这就使男生更感到焦虑、抑郁、敌对、孤独。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男女性别在心理上的差异。

在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之后,在工作中,我们就能够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消失,但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掌握心理调整方法才能较快而有效地克服,单靠传统的教育方法是难以奏效的。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笔者认为,当前,维护和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育结合起来。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的挖掘,对初中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任务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和任务形象的分析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班主任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关心学生健康心理,尝试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工作中注意在班级内营造一个优良的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据调查:“有41.0%的初中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初中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初中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初中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重视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与孩子很难沟通,部分家庭的不当教育方法还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家长学校,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教会家长如何做孩子的朋友,学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并采取响应的合适的教育方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的家长学校是办得比较成功的。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 教学

1 心理健康有赖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对社会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能恰当地进行社会交往,合理地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能胜任所担任的工作,从而有效地从事社会活动和劳动。 初中生应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受人欢迎的品行如正直、礼貌、诚实、守信、孝敬、宽容、节约、进取、合作、敬业、慷慨、坦率、责任感、独立性、平等待人等,要学习并力行!对于不端正甚至邪恶的品行要自觉杜绝。对生活要有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微笑着对待生活,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相信自己潜力无穷!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和蔼真挚、尊重信任学生,不说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特别是不疏远有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积极创造爱生的氛围。也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供学生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有渲泻的空间,还可引导家长协调教育,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看待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事,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2 关注孩子的“心理闭琐”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这样就容易产生“心理闭琐”。初中生“心理闭琐”常表现为喜欢上带锁的日记,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等,但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开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以不断的寻找朋友、迷恋偶像明星或上网找朋友聊天作为寄托。他们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说心理话。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采取温和与冷静的态度,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心理上解除阴影。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初探?

在分析当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之后,就必须意识到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确定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目标定位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当代初中生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目的明确和形式多样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心理机能和全面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助推学生整体全面地发展。换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在人格、情感以及认真等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秉着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是素质水平。由此可见,定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核心就在于:心理潜能的挖掘和能力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较强的适应性,自我修养的提高以及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水平。

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方法

通过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等,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通过活动训炼课,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培养交往能力,掌握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5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6 与家长和相关部门做好联合工作,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不能依靠老师,还要把家长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紧密地联系起来。当学生有问题时,家长要积极地与老师联系,共同找出一个对学生伤害最少,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初中生的重大心理问题一般有五个阶段,分别是呆滞期、侵袭期、冲突期、消化器、重建期。当发现学生有重大的心理问题时,学校心理工作处,老师,还有家长要紧密联合起来,在学生的不同阶段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积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要让学生相信家长和老师,当学生心理有问题时应及时告诉家人和老师,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一定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去解决,要让学生心平气和的想自己的问题,然后有一个冷静地心理去看待问题。切忌用武力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 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文化;初中生心里

一、传统的校园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局限

初中生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自身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及其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以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途径,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传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或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展开,所采用的典型技术就是心理操作,即通过心理调适来预防或矫治人的心理问题。

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分依赖心理操作技术,忽视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导致在心理调适过程中难以排除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在使用传统心理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尽力控制环境因素势在必行。

二、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9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受到自身与其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环境看成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并根据其对个体影响程度,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历时系统五个子系统。环境不是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系统”。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其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发展。通过对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能够找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体生活其中并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五个子系统,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指明了方向。

1.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是其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甚大。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尤为重要。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可以心情愉悦地学习知识、享受生活之趣。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则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胡思乱想,既影响学生学习、破坏学生心情,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不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学生的小家庭。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关心同学、共同奋进的互助集体。在这样的“小家庭”中生活,每个学生都心情舒畅、困有所助,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环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甚大。生活于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之地会油然而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从而使人情绪愉快、精神焕发。相反,身处污秽、嘈杂的环境之中会使人心绪不宁。因此,美化校园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裨益。校园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人工花园和清洁校园卫生等方面展开。

2.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想深入地了解学生,除平时观察和交流沟通之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极其重要。而且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作为学生成长中的系统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有必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只有向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发展潜能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家长交流既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因素,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调节其心理困扰,预防其他心理困扰的发生。

3.全面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社会文化、习俗和法律等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外层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全面发展也是智能多元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些都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一致,将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背离社会文化的要求,学生就会产生不适感和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学校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保证学校各项举措与社会文化的总体要求具有同步性。

4.关注突发事件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 社会适应

根据教育部门于2016年9月20日正式《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体育和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将一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录取计分科目。可见本次改革充分肯定了“体育”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那么,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的研究资料,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解答。

一、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

(一)生理特点

初中阶段,从外观上可看出是学生身体出现较大变化的阶段,诚然这一时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在该阶段虽然学生的身体易疲劳,肌肉力量弱,身体机能水平一般,神经活动过程主要以兴奋过程为主,且都活泼好动,但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却是不断加快,骨骼弹性较好,心肺功能逐渐增强。

(二)心理特点

就心理活动方面而言,敏感、焦躁、多虑等是初中生的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学生个人信念和世界观逐渐开始形成。同时,随着身体的快速生长发育,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极度重视外在形象及考试成绩等一些能体现个人竞争力的因素,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外,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逆反心理严重。

二、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作用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变时期,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正因如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体育教育恰恰能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再者,体育在中学阶段的最大功能是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何为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于是乎,在中学阶段,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锻炼及体育活动的时间、加强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育促进体质健康及身体发育

1.我国中学生的体质现状

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到1995年期间,青少年学生的肌力、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2005年学生肥胖率检出比2000年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学生的近视率2005年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76%,大学生为83%。2010年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为13.33%,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的“安全临界点”,城市学生视力的不良检出率超过80%,且向低龄化方向发展[1]。

综上可见,反映学生视力、肥胖和超重的健康指标,其检出率均呈逐年飞速上升的趋势。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已成为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国家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现状,毋庸置疑的是,从教育方向上制定的主要措施应当主要来自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

2.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体育教育对青少年身体的各系统、机能、器官、形态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体育运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力量、耐力、柔韧、肺活量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另外,初中阶段是运动能力的突增期,男学生在各种运动能力测试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各项身体素质的平均值都在提高,而女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提高到13岁或14岁为止,随后变化较小[2]。保证必要的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缓解视力疲劳,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学生近视。因为体育课程大多安排在室外,学生无须面对书本,眼睛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

此外,体育运动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学生身体发育不良和不协调的现象,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自信。中学阶段是人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然而因为自身及家庭的不重视,许多孩子在这一阶段出现身体发育不良或不协调的现象。如果在这一时期强化体育教育,敦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更好地刺激人体分泌生长激素,使身高在原本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出现更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同时也使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遏制肥胖及超重态势。另外,一定的体育锻炼能提高食欲,当学生摄入的营养物质足够充足时,身体自然发育良好。

(二)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育是经过一系列的体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习内容,它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体育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和自尊,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1]。

在通过对八个实验班(初中及高中)的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性研究中,得出这样一组结论:干预教育前,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28%。但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总测试人数的59.04%。这表明了干预教育的必要性和应时性。干预教育后,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无问题人数较干预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下降0.74%。实验组学生在自尊、自信、情绪、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各项总分与前测相比,变化值分别为:6.76,14.60,-5.07,8.80,8.6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改善幅度显著。结合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3]。

通过研究,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干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充分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合理教学方法的采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及孤独倾向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体育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健康

体育有体育的道德需要遵守,例如:尊重教练、尊重前辈及对手、遵守比赛的规则、服从裁判的判决、体育比赛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爱护场地卫生及运动设备器具等等,诸如此类的体育道德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用以约束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体育规则。

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皆需要道德来维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为人处世的准则与规范。体育道德与社会道德是相通的,学生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当中,必须遵守体育的道德,通过不断的学习、活动及比赛,他们会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同样是学生道德健康的重要教育部分。

(四)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的基础在于学生自身的特点,生理因素是前提基础,心理特点是核心关键,社会适应是表现形式。影响中学生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

季浏于2003年9月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提到体育课程的本质是“运动认知性课程、生活教育课程、综合性课程、情意性课程”。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学会感受生命力,体验情感和增强意志力服务的。体育知识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体育、健康、生理卫生、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运动认知过程中还涉及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综合性[4]。体育教育因其自身极具鲜明综合性的特点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创造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能力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已成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体育教育辅助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显得比较特殊,因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活动和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过程。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发展身体基本素质及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外,还可以通过体育课程释放学习压力、让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获得身心的愉悦。此外,体育教育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多项能力,如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增强注意力、强化视力和大脑的记忆能力等。

上述体育课程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对于文化科目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体育课程虽然不能直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成绩,但是它却是校园辅助学生文化学习的一大利器,这一利器可以让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保持欢乐的心情,还能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浮躁情绪得到宣泄,有效解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带来的紧张和压抑。

三、国内外学生课外运动时间对比

充足的运动时间和正确的运动方式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多项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对我国中小学生每天课外运动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初中二年级0.15小时。国际上中小学生每天课外运动时间的均值则为:初中2年级1.4小时[5]。日本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多于中国,每天体育锻炼两小时的日本学生为21.3%,中国为6.3%。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00年对中国、美国、日本的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的初中生仅为8.0%,而日本初中生为65.4%,美国初中生为62.8%[6]。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及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的学生人数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我国需要在这方面提高重视,在下一步的改革中继续完善。

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它要求体育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在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在促使学生不断提高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同时,掌握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从而达到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付道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4]顾晓雪.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5篇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学阶段是初中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阶段,是一个处于既渴望独立又时刻依赖,既渴望成熟又行事幼稚这样一个矛盾的时期。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和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善于面对人生,面对挫折,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人格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所谓重点班,重点学校的出现。导致补课之风不止。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更谈不上有多余的时间接受心灵疏导。而长此下去,学生只会在这种问题中麻木自己,导致更严重的情况产生。甚至出现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心理健康课流于形式等现象。

(二)应对方式不当。导致应对方式不当的原因有很多:如当前的教育理念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一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地讲述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科。远远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此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心理健康课的被占用,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而用学校的德育老师或者生活老师代替。另外,心理测验的误用和滥用,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及诊治作用,反而误导学生。还有,对于心理咨询的问题模式和疾病模式,也让大众对心理健康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育者的教学多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来开展,而忘记了心理健康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也称集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它是一种独特的有别于个体心理咨询的治疗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少则 3~5 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活动,参加成员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分享,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调整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团体心理辅导要求一定规模的被辅导者面临相似或相同的问题,团体内部要有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安全氛围,而这些要求在班级中都可以予以满足。因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可行的。

第一,班级是一个稳定的群体,班级成员基本在 50人左右,可以根据团辅的主题或者目标的不同以班级整体为单位,或将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从人数上来说开展团体辅导是可行的;从群体的稳定性来考虑,班级体的存在更是很好的预防了中途成员脱失的情况,有利于长期跟踪研究和效果的巩固。第二,同一班级学生基本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在心理发展上处于同一水平,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适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预防和解决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团体心理辅导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与人交往,经历了小学时期男女有别的“三八线”,进入中学的他们开始渴望更多与异性,与同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而这个阶段的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或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安全,开放的团体氛围,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第四,班主任经过一定的培训,可成为半专业团体辅导人员,这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之一,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另外,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虽属心理辅导的范畴,但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这一核心目标决定了它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团体辅导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不必要求团体辅导老师具备严格的专业知识背景,这也为班主任担任团体辅导者提供了可能。但班主任如能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密切配合,将会使他们取长补短,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发挥到最高水平。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设想

(一)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来看。我们根据班级建设的目标,在团辅活动过程中,应按照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成长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目标明确化。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团体活动。如根据学生特定的年级或阶段制定主题:针对初中生自信心提高的团辅方案,针对初三毕业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青春期人际交往问题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团体方案,针对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班干队伍建设的团辅方案等。

(二)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安排来看。可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每次主题团辅方案以8-10次为宜,这样持续的时间不会过长,避免中途因为春游、秋游、期中、期末考试等其它原因中断而导致无法一学期完成的情况出现,也不会因为次数太短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 疟疾;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492-03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获取知识、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一直是卫生工作关注的重点人群,卫生知识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疟疾发病与人们的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密切相关[1],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寄生虫学家研究表明,积极的公共卫生教育为控制寄生虫病最有效的办法之一[2]。近3 a来,河南省疟疾发病数和发病率均位于全国前5位,其中永城市2004-2006年疟疾发病数分别占河南省报告数的30.82%,56.78%和52.06%,当地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中学生占发病总数的24.27%[3]。为了解当地农村初中生疟疾知识及行为情况,并为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数据,笔者根据当地健康教育实施情况,于2007年11月对永城市马桥乡、李寨乡及薛湖乡初中生进行了疟疾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永城市不同地区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抽取马桥乡、李寨乡(进行过疟疾知识强化宣传教育)和薛湖乡(未进行过疟疾知识强化宣传教育),在所抽取的每乡中学各个年级随机抽取3~5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2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103份,有效率为91.4%。其中男生904人(42.99%),女生1 196人(56.87%),性别不详3人(0.14%);初一学生524人(24.92%),初二学生523人(24.92%),初三学生1 044人(49.64%);马桥乡289人,李寨乡960人,薛湖乡854人;年龄12~17岁,平均年龄为(14.23±1.16)岁。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文献,并咨询相关专家,自制适用于中学生的疟疾相关问题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等一般情况,疟疾基本知识和相关行为3个部分。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独立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答卷。

1.3 统计分析 问卷回收后检查其完整性,对有效问卷统一编码,应用Excel软件建立双录入数据库。采用SAS 9.1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统计显著性水平(α值)均定为0.05。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疟疾知识和行为情况

2.1.1 疟疾基本知识 总体疟疾基本知识平均正确回答率为69.21%,而“如患疟疾要吃几天药”的回答正确率最低,仅为30.97%。传播途径和“如患疟疾要吃几天药”、“疟疾可否预防”的平均正确回答率,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知识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1.2 疟疾相关行为 疟疾相关行为平均正确回答率(53.19%)远低于基本知识平均正确回答率(69.21%),“是否采用防蚊措施”回答正确率(30.19%)和“是否采用预防措施”的正确回答率(0.86%)最低;近1/3学生有露宿行为,初一学生的露宿率最高,达42.83%。“是否采用预防措施”平均正确回答率的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危险行为平均正确回答率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乡镇学生疟疾知识和行为情况

2.2.1 疟疾基本知识 马桥乡、李寨乡和薛湖乡学生疟疾基本知识平均正确回答率分别为72.55%,76.91%,53.56%。各项基本知识平均正确回答率各乡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2 疟疾相关行为 马桥乡、李寨乡和薛湖乡学生相关行为平均正确回答率依次为52.20%,57.97%,48.16%,而马桥乡“是否经常使用蚊帐”和“是否采用预防措施”的正确率(57.99%,3.66%)明显低于薛湖乡(65.36%,7.32%),且其露宿率(40.21%)显著高于薛湖乡(24.69%)。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马桥乡和李寨乡为疟疾发病较高地区。2007年春季,当地卫生部门对发病较高区域实施了全民服药,相关部门利用标语、宣传单、墙报、挂历、疟疾防治卡片等多种方式强化了疟疾防治知识,并由全球基金疟疾项目支持,专门组织召开了教育系统全体教师疟疾防治知识培训会,要求各级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并对其进行发放印有疟疾防治知识的练习本、宣传册等;薛湖乡为永城市发病较低地区,未进行全民服药,当地卫生部门仅仅开展了标语、宣传单、墙报等一般性宣教活动,中小学生也未接受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积极的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人们疟疾知识水平[4]。调查结果亦显示,开展了疟疾知识强化宣传并进行学生疟疾知识专项培训的马桥乡和李寨乡的疟疾知识平均回答正确率(72.55%,76.91%)显著高于未进行强化宣教的薛湖乡(53.56%),提示该地强化的健康教育措施较好地提高了中小学生疟疾知识水平,而年级间疟疾防治知识的差异性可能与较高年级学生接受健康教育次数较多及接受知识能力较强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总体上马桥乡的学生疟疾基本知识平均正确回答率和相关行为平均正确回答率(72.55%,53.56%)明显高于薛湖乡(52.20%,48.16%),但“是否经常使用蚊帐”和“是否采用预防措施”的正确率明显低于薛湖乡,且其露宿率显著高于薛湖乡,因此当地学生疟疾知识现状与某些关键行为明显不一致。健康教育改变人们行为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5],其核心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或集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6],以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但本研究结果发现疟疾相关危险行为平均正确回答率(43.63%)远低于基本知识平均正确回答率(69.21%),因此在当地健康教育实施进程中,应结合当前防治需求,强化某些关键信息(如规范治疗、预防措施等)宣传,注重健康行为改变,实现知-信-行有机统一,才是一个完整健康教育过程,同时应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讨疟疾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长效机制,巩固已有健康教育成果。

4 参考文献

[1] 汤林华,邓达,顾政诚,等.社会经济和地理因素对豫南地区恶性疟残存病例影响的定量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0,11(4):205.

[2] 李顺平,程义亮,徐凌中.经济发展与疟疾.卫生经济研究,1997(8):20-21.

[3] 张红卫,苏云普,周广超.河南商丘市2000-2005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 157-1 158.

[4] 金小林,高琪,顾亚萍,等.健康教育干预疟疾流行的研究.中国热带医学,2002,2(4):460-462.

[5] 刘明达,陈名刚,常正山,等.健康教育预防肺吸虫的效果观察.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12(1):36-37.

第7篇

【关键词】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知识

中国图书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A

青春期是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青少年相关问题已经得到全世界各国的不同程度的关注,上海市也在学校教育方面设置了相关的课程,社会工作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但中国是个保守的国度,在生殖健康教育方面遮遮掩掩,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本次调研希望了解长宁区在校女生生殖健教育情况,为探索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1.1 对象 上海市长宁区初高中在校女生。

1.1.2 方法

1.1.2.1 抽查学校的原则:(1)按照长宁区地理形状东西南北中;(2)具有特

作者简介 岳廷棉(1976-),女,主治医师,硕士

点的学校,如女子学、职业学校等。依据抽调原则,选中5所学校进行调查:女

子中学一所(A1:重点中学,包括6-8年级女生、高一二年级女生)、职业高中一所(A2:高一二年级女生),重点初中一所(A3:包括6-8年级女生),普通高中一所(A4:包括高一二年级女生),普通初中1所(A5:包括6-8年级女生)。

1.1.2.2 调查方法 (1)问卷:请专家依据调研目的制定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青春期健康相关态度、青春期健康相关行为、青春期少女常见症状的发生情况、青春期健康相关服务与需求、青春期健康相关知识等;(2)由5所学校的卫生保健老师担任调查员,对调查员统一培训后,采用密封匿名问卷调查形式当场发收)。

1.1.2.3 调查时间 2015年4-7月份。

1.2 统计学分析

1.2.1 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1.2.2 知识得分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和确切概率法。

1.2.3 α=0.05,pQ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发放1020份问卷,有效问卷1010份,有效率99.02%,高中399份,初中611份,基本情r见表1。

2.2 青春期健康相关知识

包括性知识、生理发育知识及艾滋病三个大方面,共13题目,每个题目1分,总分13分,全答对方得1分,否则全扣。女子中学得分最高,职校和一所普通初中最低(p

2.3 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态度

2.3.1 对婚前的态度初高中生间有明显差异(p =0.035):初中生反对的

占55%,自愿原则的占41.2%,无所谓的占0.7%,而高中生反对的低于初中生为46.7%,自愿原则的占48.0%,无所谓占7%。

2.3.2 在学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调查发现初中生需求较高中生明显(p

2.4 青春期健康相关行为

2.4.1 在1010名调查对象中,827名学生已开始月经初潮,占88.4%。其中,有793名学生回答了月经初潮年龄,最小年龄为9岁,最大年龄为16岁,平均值为12.61,有3人有婚前。第一次来月经时首先向谁请教,初高中生间有明显差异(p =0.005),但第一请教人首选父母所占比例最大(初中:86.9%;高中:78.3%),而请教老师为首选的所占比例最小,分别为初中1.1%和高中1.3%。其他相关行为分析见表4。

2.4.2 在3名发生过的学生中,2名学生回答首次发生的年龄为11岁;首次发生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为:使用安全套(0),体外(1),安全期(1),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1)。

2.4.3 816名学生回答是否接受过青春期生殖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回答接受过的501名,占61.4%,457名接受过教育活动主要在学校,占86.4%,47名在社区,仅仅占8.9%。534名回答了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活动作用,其中257名感觉作用非常大受益匪浅,占48.1%;224名感觉收获不大,占41.9%;53名觉得完全没有用,占9.9%。

2.5 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服务需求

2.5.1 970名学生回答了获得生殖健康的相关知识问题:138名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占14.2%;566名学生表示比较希望,占58.3%;267名学生表示不希望,占27.5%。993名学生希望获得的生殖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青春期的心理发育方面有685名,占69.0%;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方面有569名,占57.3%;如何正确与异性相处方面有518名,占52.2%;什么是爱情方面有290名,占29.2%;性知识方面有234名,占23.6%;安全方面有288名,占29.0%。

2.5. 1000名学生回答了最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来源渠道(多选):家长(487名,占48.7%),学校(445名,占44.5%),医生或专家(351名,占35.1%),网络(313名,占31.3%),同伴(234名,占23.4%),报刊杂志(172名,占17.2%),广播电视(157名,占15.7%),社区(96名,占9.6%),其它(117名,占11.7%)。

2.5.3 995名学生回答了最倾向的生殖健康教育形式:正规课堂教学(440名,占44.2%),家庭教育(391名,占39.3%),专家讲座(269名,占27.0%),播放录像片(306名,占30.7%),咨询室(226名,占22.7%),同伴教育(172名,占17.3%),社区宣传(98名,占9.8%),其它(109名,占10.9%)。

2.5.4 988名学生回答了如果存在生殖健康方面的疑惑,最希望能从哪里获取帮助:家长(598名,占60.5%),同龄的要好朋友(430名,占43.5%),老师(163名,占16.5%),其他(136名,占13.8%),自己(163名,占16.5%)。

3 讨论

3.1 青春期女生生殖保健基本情况不乐观,生殖健康知识掌握明显不足。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普遍提前,随之而来的是性意识的觉醒,加上受当前社会性开放的影响,出现了青春期和初次的低龄化。本次研究中已经有88.4%的女生已经开始月经初潮,而初潮时间平均在12.61岁,但最小提前到9岁; 3人有性经历,其中2名发生第一次的时候为11岁,在首次发生时候无人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日常卫生保健方面令人不满意,卫生垫的不合理使用、经期不适当运动及穿戴钢托文胸在调查的女生中所占比例也不容小觑,说明相当一般分女生对这些基本卫生知识及危害并不十分了解。这也与本次调研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相符合,5所学校初高中女生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掌握均不满意,普遍得分较低,尤其是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这一普遍现象同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类似[1],提示我们社会、家庭、学校乃至我们妇幼卫生工作者的都应该重视起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教育。

3.2 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态度令人堪忧

由于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异性同学之间的神秘、羞涩和拘束越来越少,青少年对谈恋爱和的态度比较宽容和开放,本次调研发现对待婚前的态度高中女生明显反对的46.7%,初中女生反对的占55%,认为婚前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的占41.2,与文献数据相符[2],而调查中还发现已经有3名女生发生过且年龄较小,整体情况反映现在初高中女生对婚前的态度相对较为开放,与国内的其他研究结果相似[3]。

3.3 青春期女生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获得及途径

本次调研显示女生在初潮时求助的对象首选是自己父母,而不愿意求助老师;较为愿意与同伴谈论性知识45.8%,而愿意与父母谈论仅占31.6%;对于接受过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活动的女生来说,教育活动主要来源于主要是学校,其次是社区,而对教育活动进行效果评价时认为收获不大甚至没有作用的比例超过60%,尤其是对学校展开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调查中发现无论初高中生反应均不热烈,尤其是高中女生,认为非常必要的初中女生才占51.6%,而高中女生更低为37.3%,反映学校及社区提供的生殖健康教育并不受学生们的欢迎。上述情况说明家长、同伴在生殖健康教育中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家长和学校在生殖健康教育方面的欠缺[4]。

3.4获取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服务途径良莠不齐

资料显示大多数同学是通过同学交流、网络传媒、书报杂志等非正规途径获取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显然知识比较肤浅,同时也存在诱导、误导、效仿之类的潜在不安全[患[5]。本研究中72.5%的女生还是希望能获得生殖健康知识,很多数据也表明青少年学生渴望学习生殖健康知识的积极性,间接地反映出学生性健康知识的相对匮乏[6-9]。

本次调研显示目前对青春期女生提供生殖健康相关知识途径有很多,主要来自于家长、学校、网络、同伴教育等,而来自于医务工作者比例较小,依赖社区提供的服务更是少之又少,而她们实则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应该来自于家长、医生或专家提供,教育形式更倾向于正规课堂教学、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虽然这些年来社会家庭学校也逐步重视生殖健康教育,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家长、学校及社会工作者本身对生殖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有关[10];虽然网络的发展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迅速可获得信息的途径,但是,网络传递的知识需要甄别方可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孩子们需要正规的途径获得科学的知识,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思考怎样科学普及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提高青春期女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面对青少年学生生殖健康现状令人担忧,非正规途径获取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存在不安全隐患,而家长、学校、社会提供的服务又不能满足所需,师资力量薄弱,医务工作者又多忙于临床而忽视对青春期女生生殖保健的关注,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建议加大医教结合工作力度,利用妇幼卫生、学校教育资源,将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常规课程,对不同年龄段的女生采取螺旋式教育模式,有针对性、阶段性、计划性的向学生提供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同时加强对学校保健老师的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开展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生殖保健科学知识,发挥家长在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如何利用有限的卫生教育资源,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的生殖健康教育课程,也值得我们重点思考和探索。

4 参考文献

[1] 徐桂秋,殷玉明.职业高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5,24(1):101-103.

[2] 杜莉,秦敏,朱丽萍.上海市青少年性生殖健康知信行现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92-4594.

[3] 王凤秋,李玉,崔洪弟.高中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42.

[4] 崔小琴.密云县圆2000名中学生青春期健康知识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4):449-451.

[5] 冯宁,吴久玲,田晓波,等.农村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988-989.

[6] 王敏,聂绍发,龙璐,等.武汉地区高校本科生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7(2):83-86.

[7] 张德美,全.西南地区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67.

[8] 孙继东.北京市怀柔区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必要性分析.职业与健康[J],2009,25(14):1526-1528.

第8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要管理好一个初中班级,做好中学生的教育工作,教师必须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才质量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3251名中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所长通过对500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初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初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初中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据专家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情况,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些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同学之中。因此,结合我校实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正处在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不稳定阶段。在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教育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往往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得以提高,但心理冲突随之出现,这些心理冲突就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目前的现状看,中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调整与解决。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对新环境的适应刚入校的中学生面临两种新的环境一个是生活环境。比如同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集体学习中要面对比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另一个是学习环境,学校老师的讲课方式和小学教育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学生自己逐渐适应。

2 、人际交往限制学生心理的疏导。由于网络的发达,学习任务的增加,现代中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等。导致中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中学生独生子女多,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中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

3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普遍提前,而心理发展则严重滞后,两者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再加上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因此,心理发展水平同生理成熟速度的不协调,是其心理冲突的一个基本原因。

中学生因生理特征的发育逐渐成熟,使得他们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

4、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和不安表现在情感方面就出现了对异性生理“秘密”探求的渴望,对异性同学的爱恋,我们称之为 “早恋”。有的中学生因为 “ 暗恋”,又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制约不敢表达,于是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从而导致精神不振,学习下滑。还有的中学生因为性格上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学就谈恋爱,他们在师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 要么因沉迷于所谓的“ 感情”而不能自拔。对于学生的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在行为上正确教育、心理上恰当引导,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5、中小学课程与学习方法的差异性。课程多,课时变少;学习任务重,游戏时间少了;压力与期望多,放松与关怀少了。这就要求中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学校教学,改变过去的被动,做到主动自觉。然而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有茫然失措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自律性差,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还有参加考试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6、现代网络与计算机对学生的负方向影响。现代教育已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了中学课堂。不少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这样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上课溜号、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所以,有些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沉醉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家长所给的零花钱没有得到恰当的支配,深陷网络不能自拔,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如不及时帮助调整,稚嫩的中学生难免走向人生的反向。

(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班主任工作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班主任除了要有较强的学科知识、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还必须有心理辅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初中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贫困地区中学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想把贫困地区中学的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管理的灵魂,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主任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背景,更是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班主任要严字当头,但过分的严厉,会引发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逆反的心理,不利于开展班主任工作。在课下之时应放下所谓老师的架子,和他们试着做朋友。由于处于贫困,大部分孩子家境不是很好。很多学生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是重组家庭,或是单亲,所以每个学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课堂纪律,但是不可否认他们都善良,淳朴,渴望爱和关注,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为了让他们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班主任不得不去深入、全面的了解研究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为以后班主任工作奠定坚实夯实基础。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抓住中学生每一个心理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和表扬为主,以多树立典范,榜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任何学生取得成绩之时,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班主任也要e极表扬,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更上一层楼。同时让他们在老师身上感受到被爱和关注。当然必要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身临于表扬环境之中,实际上也蕴含着不少的批评,对没有受到表扬的同学就好像受到无形的批评一样,这种批评往往容易被学生接受,会使他们下定决心,争取下次得到表扬,自发的努力。

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日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尤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 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三、回顾与展望

要管理好贫困地区中学的班级,必须得分析贫困地区中学班级的现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根据实情采取相应措施。贫困地区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复杂,任务繁重,班主任要在各项工作中,善于采取各种办法,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关爱学生,教导学生。要想把贫困地区中学的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培育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背景,更是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更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主任角色的主导作用,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王新利.班级管理浅见[J].中国贫困地区教育;2008年02期

[3]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刘志春.王小红.优化班级管理探析[J].2012年06期

第9篇

一、升学压力下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不同的学习表现

由于目前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学生面临的各学科的学习任务、作业压力和考试压力都比较大,加上家长顾不上或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大约有20的学生不同程度出现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厌学等现象,厌学心理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青春期自我认同的提升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同不合拍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约占5%学生顶撞老师的事时有发生。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约5的学生因无法与同学相处而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整天闷闷不乐。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因一些家长心理知识匮乏,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从家长那里找到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调查中发现约占35的学生与父母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给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生理的迅速发育而心理相对幼稚

在城郊中生中,绝大多数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生理发育迅速成熟与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其心理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学校对学生又缺少相关青春期教育,约占5%的学生出现早恋和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无法正确处理等成长期间的心理问题。

四、青春期的生理知识缺乏,产生情感困惑

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变化和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增强,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情绪情感体验,但却不能表达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常常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并且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传授,教师和家长未能予以正确的引导,当学生遇到相关问题,学生便产生强烈的恐慌心理,导致了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如遗精、初潮、及与异往、观看不健康书籍及网络依赖等心理卫生问题,这类学生约占总数的10%,关注城郊初中生心理问题势在必行,我们不断地积极地探索着有效的策略,目前我校主要采取了的以下措施:

1.设立心理服务室,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心理状态处于最重要的发展期,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我校专门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中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这使他们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他们把烦恼说出来,也仿佛甩掉了一个大包袱,何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能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2.提升学校心育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形成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校园内葱郁的花草树木、洁净的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及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人际关系等,都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设施外墙上写有“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包容、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和校风、校训、学风等相关标语,进入校园使人感到情绪放松、心情愉悦,我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健康心理

俗话说得好:助人不如自助。教会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心理上的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心理平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众多的学生在体验中透过自己对周围人的态度,反射自己内在生命的历程、价值观、自我的需要,在笑声中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配合学校的工作、班级临时情况及重大节日,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给学生实践体验、发表见解,交流学习体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以防护为目的“预警”工作机制

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使父母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注意自己的教育、评价方式,懂得学习成绩和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现代社会,它更需要的是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使家长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身体力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人热情坦诚,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让孩子感到温暖,心情愉快。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5.紧抓课堂机遇,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W.H.0)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一再强调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因此,初中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健康,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家庭问题的尖锐化,一项对我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达12.97%。据加拿大、日本的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的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缺陷问题等。

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目前,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地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辅导,其必要性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渠道,除正常的心理训练与心理疏导,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和谐的集体氛围熏陶学生等办法外,在诸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其中,初中语文课课时多,且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文本中的有利因素,切中语言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教书育人两不误。

一.深入挖掘文本内核,滋润学生干涸心田

语文课不能完全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文本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随处可见,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挖掘出这些有利因素,找出其蕴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点,作为语文教学的情意目标,就能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情、意、行。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体验到了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让学生明白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人生至理;列子的《愚公移山》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终胜利将会是属于他们的;《傅雷家书两则》则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始终保持心灵的平衡,并在取得巨大成功时,仍保持谦逊,继续努力攀登高峰……

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而仅仅依靠教材非常有限的内容是远远不虻摹R虼耍课余时间,我精心挑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再组织学生在班级组建图书角与读书兴趣小组,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努力让学生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或者神游一处胜景,书中的世界是那样的美丽神奇,那样的令人留连忘返……“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一个阶段的大力推行,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有了大幅的增长,阅读积累一多,思想境界也自然而然地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营造和谐民主课堂,展现学生真我风采

心理学研究证明: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乐观开朗的心情,能让学生在思想的海洋中自由搏击风浪;而郁郁寡欢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递,更是师生之间美好情感的互动。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1.适当鼓励,增强学生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初中阶段,正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教育学生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因此,在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时,要循序渐进,为学生制定的目标不能过高,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之后均能逐步实现,不能一步登天,让学生望而生畏止步不前。教学中,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孩子,鼓励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让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相信“我能行”,并最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完成文本的分析之后,我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说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狗咬人”的案件,如果你是一名正在现场的警察,请你分析案情,并说说你的处理意见。成绩较普通的学生基本能整理出事件的梗概,而程度较好的学生则提到了时下养狗成风,“狗咬人”事件时有发生,并逐渐演化成一个社会问题,就如何处理类似案件,应及时出台有效措施等,突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这次讨论中,较好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起了学习的自信心。

2.课堂讨论,张扬学生个性

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主导者,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倾注自己的所有情感,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的评价,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的可贵精神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认为智叟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大山挡住去路,可以搬家;搬家不成,可以挖隧道,或者采取其他办法解决,不应该早早就在一棵树上吊死!对于这些言之成理的观点,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并适当加以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3.小组合作,培养集体精神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现代社会,合作精神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努力培养每一名学生的合作精神。如课前预习扫除阅读障碍时,进行正音、析义,整理内容的合作;朗读训练中,进行导读、分角色朗读、评议的合作;分析课文时,进行讨论、归纳的合作;写作中,开展交换评改的合作。合作时,要确保每名组员均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要轮流当组长,负责主持本小组的活动,代表小组汇报合作探究成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接受别人意见,肯定别人的闪光点;在与组员的沟通中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在吸收别人长处的同时,能够用委婉、恰当的言辞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逐渐认识自已,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并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作文教学直达内心,疏导学生不良情感

心理障碍是因为学生心里堆积的情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泄而形成的。作文教学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与语文教师单独进行思想交流的渠道。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布置学生写作文等,能直接切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排泄内心深处各种不良的情绪。教学实践告诉我,只要学生认可你,尊重你,信赖你,他们就会把自己最隐秘也最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地袒露给你,在文字中尽情地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有的学生会抒写自己对未来的种种设想,有的学生会反映自己的家庭矛盾,有的学生会倾诉自己青春期的苦闷,有的学生会吐露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种种看法……批阅时,一旦发现学生存在着心理疾患,教师应理解、体谅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合作,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以有效引导,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彻底帮助学生扫除心理上的阴影。

例如,有一次,班里的一位女生在她的周记中一再记下了她对同桌的诸多不满,并口口声声认为她的同桌是一个势利、爱慕虚荣、不讲信用的小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同桌的怨恨。仔细批阅后,其反常的表现引起了我高度的重视,通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该女生自从进入毕业班之后,由于学习节奏比较紧张,产生了较明显的焦躁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易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高度重视,及时通过电话和学生家长取得了联系,并最终达成共识,之后通过多种途径,对该女同学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时地帮助她顺利地走过了这人生的雨季。

第11篇

【摘要】探讨射阳县部分乡镇初中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影响因素,为减少和避免意外事件的再发生提供借鉴。方法:对沿射阳河两岸的5所初级中学学生于2007年-2010年间发生的各类意外伤害事件进行整体抽样,并统计、分析及对各类意外伤害事件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的提出建议性对策。结果:4年间5所初级中学共发生各类意外伤害性事件1561起,意外伤害密度为12.58%(1561/12409)。结论: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因素有初中生特定的心理“断乳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留守初中生获得社会支持时效率下降、各学校的管理水平、家庭完整性及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等等。这些因素应引起各界人士高度重视,需全社会参与,并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干预,把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初中生;意外伤害;影响因素;学校卫生;对策研究

意外伤害已成为当达国家威胁儿童青少年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也是导致严重疾患和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1,2]。在我国,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都得到飞速的发展,加上现阶段新医改政策和卫生体制的不断完善,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和营养障碍性疾病都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与之不和谐的“颤音”――意外伤害事件,逐渐增多而显露水面,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的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初中生成为这一事件的主要“受体”,严重威胁与干扰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业。笔者有意对我县部分乡镇初中学生意外伤害事件进行调研,了解各种伤害事件的成因,以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制定防范对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本县射阳河两岸的5所初级中学2007年-2010年全体在校学生,总数为12409人。

1.2 调研方法:由我院预防保健部全体成员、5所学校的保健老师、安全管理老师成立调研小组,于调研前对所有组成人员进行集中业务培训,对意外伤害事件的定义、程度要严格把关,以确保本次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并根据各学校区域划分的特点,小组再分为5个分组,各分组人员对各学校2007年-2010年间上报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个案登记表》进行逐一核实,与学生本人或班主任或学生家长取得对称信息。

1.3 意外伤害事故的标准界定:参照王声涌提出的标准,并根据本调研小组达成的共识,意外伤害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伤害必须导致伤者寻求医疗救助,并经相关理化检查或医师体检诊断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织、器官损伤,需要医疗手段治疗的,甚或肢体致残、死亡等严重事件;②因伤休息半天以上或休学。③有客观事件虽未造成人员肢体组织、器官的破损,但在自然人心理留下阴影或精神上背负巨大压力,在长时间内仍不能消失的,需心理医学咨询或心理矫正的,归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④有预见性的人为伤害除外本调研范围。如:有预谋性群殴、器械击伤等。

2 结果

注:4年间5所初级中学共发生各类意外伤害性事件1561起,意外伤害密度为12.58%(1561/12409)。

意外伤害的主要种类为跌伤,跌伤人数为1430例,占的91.61%;其次,为交通事故108例,占的6.92%;溺水死亡4例,占0.26%;因家庭完整性及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致学生心理重创,产生需要医学治疗性精神性疾病的19例,占1.22%。其中,各类意外伤害性事件中,男生为1032例,占66.11%。

3 讨论

初中生是社会一特殊群体,具有好奇、好动、无畏、敢爱敢恨、叛逆、“断乳期”表现欲等多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征[3,4]。因此,他们中出现“撞墙”事件时有发生。本调研提示,在各类跌伤事件中,以男生多见,特别是课间、星期假日中嬉闹、玩耍、攀爬不慎跌伤,本资料显示意外伤害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特是在2009年实施“五严规定”后,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多存在一定的联系。电击伤、烫伤、游泳等也占很大的比例。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与学生的自负心理、不遵守交通规则有关。

农村初中学校各方面的生活设施与管理措施均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使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件也不容乐观,本组有134例发生在体育课或课间操上。

随着年级的增高和时间的推移,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主要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留守初中生获得社会支持时效率下降[5],有些家长一味的在外面辛勤劳作,与子女却乏沟通,对子女的思想、学业无暇顾及,任其自由发展。还有,物质生活富裕与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一些家庭不和谐、不稳定。最终倍受毒害的是下一代,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很看重感情,也容易动感情。他们已意识到自己是个“大人”。于是他们积极要求参加到成人的行列中,敢爱敢恨,但一旦他们的愿望不能满足时就表现一种叛逆心理,甚或绝望。从而走向事物发展的另一面,给柔嫩的心灵以重大的创伤,最终可能成为错误不断的问题学生。也正是这些问题学生的不断“出炉”,导致校园、社会存在不安定的因素。有些“滞留”在校门内外的问题学生,内外串通,意外伤害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本资料显示产生需要医学治疗性精神性疾病的19例,占1.22%。这19例学生都是来自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这种心灵重创导致学生产生精神性疾病,在以往的文献中未见报道。我们认为这应当属于意外伤害事件。

对策:针对这些意外事故的产生,我们认为应加大防范力度,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学校到家庭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防范措施,在学生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安全教育,开展图文并貌、通俗易懂,具有时代性和多样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学生在一个安定、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杜绝社会青年与校园学生有密切联系的现象。加大“家长学校”的办学力度,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不但受教师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受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影响。《教育文摘周报》曾报道学生在周末两天受到的不良家庭教育足以抵消学生5天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揭示了所谓“5+2=0”的现象。如何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很关键。

总之,初中学生是意外伤害事件高发年龄,应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需全社会参与,并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干预,把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贝品联,刘宁,海英,等。普陀区2000学年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现状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4(11):523-524。

2袁加峰。黄浦区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类型及相关原因[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525。

3薄其贵,贾存显,郝凤荣,等。331例初中学生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4,18(4):315-316.

4段玉香. 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 16( 4 ): 464- 466.

5雷芳。寻求社会支持方式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7):813-815.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

新时代下的教育事业,教师不但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者。因此,班主任必须做一个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应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班主任需要具备的素质

1.要树立现代教育观

班主任要摒弃过去居高临下的单一说教,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为实施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2.掌握心理科学和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

班主任要不断进行专业学习,尤其要掌握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正确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能灵活使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灵活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4.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

班主任最重要的品德是为人坦荡正直,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这些品德和情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初中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1.情绪起伏大

由于中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当心情不好时,往往会影响学习,影响与同学间的关系。

2.意志薄弱

抵挡不住外界诱惑,对很多新鲜事物容易上瘾,而且一旦上瘾很难纠正过来。比如网络游戏,使成千上万的中学生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不仅荒废学习,而且严重者会引发犯罪。

3.不良的性格特点

比如,自私狭隘,自高自大,自卑怯懦,嫉妒孤僻等等。

4.青春期的影响

初中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其心理随着生理特征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学生情感极不稳定,情绪上变得焦虑不安,打不起精神学习,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展主题班会

让学生帮助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的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表”“不良行为登记表”等,这样会使学生的自觉性得以提高。

2.开展集体活动

让每个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以改变部分学生自我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如和兄弟班开展篮球、拔河等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还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3.书面交流

有些学生比较内向、害羞,要进入他们的内心,进行有效的教育,书面交流比当面交流更有效。这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只要长期坚持,肯定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有效教育。

4.把班级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比如建立知心信箱、自办心理健康小报、开展专题讲座、建立心理健康俱乐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把班级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

四、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民主与平等

这能够使师生之间产生依赖与信任,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2.设身处地

教师要学会倾听,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的心理,与他们产生共鸣。这样,可以有效缩短师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

3.注意保密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苦恼要时刻注意保密,避免让其他人知道,避免让学生产生戒心,学生才有可能畅所欲言。

4.渗透性原则

心理教育不能单靠知识传授,更要重视潜移默化,把学生的心理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日常点滴生活中、平时的学习和班集体的活动之中、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就是广大的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各种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方法。这是一个长期工程,我们要不断努力,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更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马廷湖.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2009(01).

[2]彭文元.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初探[J].科学教育,2002(01).

[3]李巧然.让爱的雨露浇灌心灵的花朵:谈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J].才智,2009(03).

[4]黄金土.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J].成才之路,2007(09).

[5]柴世辉.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0).

[6]熊春梅,姚明.浅谈班主任如何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