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时间:2023-07-19 17:3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第1篇

关键词:全球经济 世界经济 国际经济

一、全球经济的逐本溯源

全球经济,伴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而出现,具有方向与进程的双重属性。所谓全球经济的方向属性,意即立足于作为一种客观历史的发展规律、指引全球化方向的经济局面的角度。所谓全球经济的进程属性,意即现阶段的亟待进一步发展的全球经济现状。全球经济不是一个终极概念,它是有生命且有着生命力的概念,还存在着提升的空间,还有着尚待解决的问题及种种的不确定性。

(一)前全球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的萌芽

追溯历史,人们曾长期处于一种闭塞的生存模式之中,经济形式单调,集群意识淡漠。直到原始社会后期,个别地区才出现了部落内部或族群之间偶然为之的商品交换。公元前3000年,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开始了生产原料的进口。公元前5世纪,东西方贸易通道逐步开通。16世纪初期,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正待萌芽。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最终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又反哺于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商品经济日益成熟,初显环球同此凉热。而这一时期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只可视其为全球经济的萌芽。

(二)全球经济的形成及其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步发展

全球经济存乎于全球进程,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扩大,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大大超过历代水平。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了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各个领域,囊括了全球经济以及与全球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经济全球化历经了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要素跨国化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全球经济的对应形态,连贯起来,亦演绎出全球经济的形成过程。

第一,贸易自由化与商品全球化发展阶段。1948年1月1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正式生效,为战后消除国际贸易障碍、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增速显著,全球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程度加深,世界市场兴起并日渐成熟。

第二,金融国际化与资本全球化发展阶段。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全球经济资本全球化过程的动力来源。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世界性的金融机构搭建起庞大细密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越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均已形成。2与此同时,各国银行资本的集中度也迅速提高,银行业与工业中的垄断资本相互渗透、结合,形成金融资本。全球经济的要素――全球资本,逐步形成并稳步发展。

第三,经济要素跨国化与生产全球化发展阶段。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产业革命,缩小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寡头巨鳄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也促动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跨国公司获得了大发展。原有垂直型为主的国际分工,逐渐向水平型乃至混合型国际分工转变,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全球生产体系。

对于全球经济的形成过程,并无时间上严格的界限,仅仅是经济在全球维度发展经由商品市场扩大、资本跨界、生产要素融合等先后出现的一个大致的时序,各个阶段逐次出现并继续发展而并无替代。换言之,当今全球经济似已超越了三个阶段,却将三个阶段渐次出现的特征一直延续下来,当然,还包括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各类问题的全球性蔓延,而这种蔓延却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使得某些早期出现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例如第二阶段所涉及的资本、金融因素的全球化及其相关问题,在世纪之交接连不断的金融风暴席卷之下已然成为当代全球经济的焦点。

二、全球经济的概念界定

全球经济,学界迄今尚无确切定义,由于诸如国际经济、世界经济等类似概念的存在,而使得在其概念界定方面一直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一)国际经济与世界经济

就立足点而言,国际经济与世界经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本身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国际经济,是指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和全球利益均衡化,在世界范围内对稀缺资源进行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国家之间商品贸易、金融投资及其他生产要素流动等各种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总和。换言之,国际经济意即经济活动超出一国界限,扩展至双边抑或多边,但视野所及是局部性的。而世界经济,是指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中的各国经济的总和,其视野所及则是全局性的。

就出发点而言,国际经济与世界经济这两个概念又显示出了共同性。无论是强调经济发展国际化延展理念的国际经济,还是强调各国经济活动总和的世界经济,都是从民族经济体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出发。换言之,相对而言,无论是带有整体意义的世界经济还是带有部分意义的国际经济,在研究视野上皆存在着局限,而这种局限的克服需要更高的研究视野和境界,引入全球经济概念,从某种意义上看,成为一种必然。

(二)区别于国际经济的全球经济

国际经济与全球经济无论就内涵抑或外延均有着一定的相似度,但区别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国际经济(Inter-national Economy),也称国家间经济,相对于民族国家经济(National Economy)而言,由于其研究的领域、标的范畴指向性强,特征明确,因此其概念也相对明晰。与民族国家经济形态相类似的,国际经济的主要活动包括生产、分配、贸易、投资、服务等多种形式,需要应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等相关的各种问题。但与民族国家经济不同在于,国际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国家层面提升到了国际层面,对于相关经济问题的应对是对于民族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引申和扩展,经济运行的范围更广阔,由于每个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体系的差异,因此国际经济交流更为复杂。

国际经济虽以国家间的经济形态而得名,但民族国家仍居主导,其与民族国家经济形态下所维护的主体利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而这一点,恰恰展现了全球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换言之,全球经济时代,即便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民族国家仍然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但立场和出发点已然与国际经济产生了分歧。借用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如果说民族国家经济和国际经济好比是一个理性个体,那么,他们从事任何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己”,即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而全球经济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利他”色彩,虽也是在追求净收益最大化,但出发点却不再囿于个体,而上升到了整体利益的高度。

言及经济,无外乎治理。无论是国际经济还是全球经济,概莫如是,但就治理的难度及效度而言,则大相径庭。“脱离社会背景的全球市场是难以调控的,即使在调控者有效合作和他们利益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全球经济需要构建能够应对全球市场复杂状况的既有效又统一的超国家公共政策模型,但理想状态下,民族国家的第一主体地位如若被颠覆,进而这种构建的可能性极小,那么以此模型展开治理就更无从谈起了。相比之下,民族国家仍为主体且其国内政策权威不容颠覆的国际经济面临治理问题时便从容许多。

国际经济带有一种“国际化”的倾向,而全球经济则带有一种“星球化”的倾向。国际经济,强调交易的增长和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扩大。在更大规模(跨越国界)的范围内的商品、贸易、投资、服务、经济观念等的流动。且流动的数量、范围和频率上,一个地区更多地影响到另一地区,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而全球经济的“星球化”倾向则是在地球这个整体的层面上展露经济关系。

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而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国际公司,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企业集团,各子公司或部门保留着较高的独立性,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动机就是为本国的民族国家经济谋利并以本国国内的经济政策为基本约束。与之不同,跨国公司,是指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企业,而不论这些立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活动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可以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相联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可以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 它是真正的无固定地点的资本,没有具体的民族国家身份,实行超国家的管理。贸易方面,纯粹地“逐利”(哪里成本最低回报最高便落户于哪里);金融方面,通过发达的现代通讯方式,完全由世界市场的力量来支配,不必听命于国家的货币政策;生产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原料,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要素流通顺畅;运作方面,通过高透明度的全球经营为全球市场服务,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全球市场秩序。简言之,跨国公司不再像国际公司那样,受到具体民族国家政策的干扰,甚至不再受限。国际公司与跨国公司的区别也印证了以之为主要参与者的国际经济与全球经济在参与者权限方面的分歧。

(三)区别于世界经济的全球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相关的各类著述中,世界经济与全球经济均系高频词汇,但却普遍存在着通用、混用的情况,很多学者甚至完全无视二者区别,这样的做法不免偏颇。虽然世界经济与全球经济在立场、主体、问题及趋势方面具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差异仍不容忽视。

《经济大辞典》给世界经济所下的定义是:“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中的各国经济的总和。” 对此,可作下解释:第一,世界经济是由各国市场经济基础上构成的复合型的全球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第二,世界经济是在国家干预下的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是由各国在生产过程的外部联系所构成的“二次再生产过程”。第三,世界经济是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共同运作的有机整体。下面要做的,就是通过将世界经济与全球经济进行比较分析,使全球经济的概念在前述比较所得结论基础之上更加清晰、完整。首先,可以从世界经济的三层次内涵入手,逐点对世界经济与全球经济作以比较。第一,与世界经济相类似,全球经济亦为一种复合型全球市场经济运行体系,而这种“复合”的意义却与世界经济并不完全一致。如果说“世界经济是一般社会经济的类别之一”, 那么全球经济则应该是一般社会经济的最高类别。全球化发展至今,全球经济的涵盖力和调控力的应运而生、应运而长有目共睹。经济学界对世界经济理论的突破与质疑似可从侧面予以印证,从仅仅立足于本国利益而展开对外贸易的“H-O定理”,到质疑 “里昂惕夫之谜”而主张将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贸易壁垒干扰及消费偏向等“局外”因素纳入到贸易体系当中,再到“离岸外移理论”提出欲明辨经济全局需要微、中、宏观多维思考的观念。世界经济的宏观视野日渐突出,但较之全球经济仍相去甚远,分析视角的局限导致世界范围经济全局关乎效率、公平的问题仍难于解决。第二,与世界经济不同,全球经济不再是民族国家经济外部联系的“二次再生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再生产体系。全球经济所关注的,是多维经济领域内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而不再是单纯地将局部经济的个体效能予以简单叠加。第三,虽然在当下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之内,全球经济的行为主体仍然不能够将民族国家排除在外,但是,与世界经济比较起来,全球经济活动将以可以统揽全局的跨国公司、全球性经济组织为主体,而这种独立主体的立场更为中立,境界更高。

从时间上来看,世界经济形成于19世纪60-70年代,当此之时,全球经济仅仅是萌芽,全球经济理念于20世纪80-90年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生的,相对于世界经济而言推迟了一个多世纪。在经济领域,这百余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全球经济呱呱坠地之时世界经济已年过期颐呢?首先,二者的产生均借力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但19世纪60-70年代与20世纪80-90年代的生产力水平当然是相去甚远的。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水平可以作为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识。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之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世界市场出现,交换开始了国际化的历程,经济生活中的资本、货币等领域也逐步开始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全球经济的形成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之下,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更大的飞跃,这次飞跃所带来的是全球化,在规模、深度、广度、影响力上都远远超过前两次科技革命。在其推动之下,生产力水平远胜从前,全球贸易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覆盖全球的贸易及要素流通网络,高起点平台的搭建为全球经济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通过同国际经济、世界经济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在全球经济萌芽及至形成的漫长历程中,全球经济的内涵在不断地充盈完善。所谓全球经济,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追求人类共同利益最大化、满足人类社会整体性需求、优化配置世界市场要素资源,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性经济主体按照一定的经济规律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所展开的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活动及其过程中所产生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及全部经济关系的总和。

三、全球经济的特征

全球经济并非各个民族国家国内经济的外部延展,亦非国际经济或世界经济的简单加合,而是一种经济范式的重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独立经济体系,包含着微观、中观、宏观经济领域的全部范畴,具备其独有的特质,也对整个世界的前行发挥着基础性的多重效能。

(一)规范的市场性

全球经济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亦为一个历史范畴。它以市场经济模式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遵循市场经济规制,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其一,贸易自由化。在全球经济中,“无形指挥棒”指挥之下的全球贸易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同达成各种协议,发生各种经济联系。其二,机制市场化。在全球经济体系之内,商品价格、利率等重要的经济参数更多地依赖于世界市场的供求自由调节,而不是政府的硬性介入甚或是支配。经济联系越发紧密,经济参数相互作用越来越强。其三,管理法制化。市场运行由经济规律指导,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仍需要法律予以保障。法律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的特质,在全球经济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诚然,规范的市场性作为商品经济的特征无谓新生,但其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特征却是不容忽略的,另则,更高层次的规范性和市场性也是以往经济形态所不具备的。

(二)多维的复合性

全球经济,是民族国家经济、国家间经济、跨国家经济及超国家经济等多元复合的有机体系。不仅如此,全球经济已然具备微观、中观、宏观各个不同层次的多维经济视野,亦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全球局势下多元主体的干预。这种干预,不仅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国际经济组织、跨国集团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运行,还体现在目前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主导性地位的民族国家对于全球经济所起到的作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中,新兴国家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

(三)高度的整体性

全球经济之所以可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存在,主要在于其高度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首先体现于商品。全球经济是较世界经济视野更宽泛、层次更复杂、境界更高旷的商品经济,表现在全球经济所涉及的全部经济范畴、经济活动和经济规律都积淀于商品经济。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基本程序都渗透着商品经济的特性。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无非是从商品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到资本全球流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蝴蝶效应”,再到生产要素全球高度融合,而这也正是全球经济特征逐步凸显的过程。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内涵丰富,是一个兼具经济学和政治学意义的概念;具备微观、中观、宏观的多维视野;既是一种经济范畴,又是饱含生命力的经济全球化的实时载体。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表征,表征着未来全球经济的态势和走向,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维度。

参考文献:

[1]刘淼主编.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英】戴维・赫尔德 安东尼・麦克格鲁.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第2篇

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现象日益加强,国际力量不仅影响国家行为,而且更深入到国家内部结构。国家经济政策处于应对国际经济力量和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双重约束中。以下就是试论国际经济与国家安全。

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为各国发展开放经济带来动力,与此相伴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当代国家安全的威胁因素在增多。在传统国家安全战略中,经济安全的地位在上升,以经济安全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观成为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不过,对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安全的含义是有区别的,这是由各国国情、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决定的。随着国际力量对于国家的影响日益深入,经济安全的范畴也不只停留在国家间的经济实力的竞争方面,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把经济安全首先界定为国内经济问题,认为经济的不安全成为重要的国内政治和经济事务,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在于国内的经济力量。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当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渗透到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决策过程,影响着国家间的传统政治关系时,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国际政治的前沿领域,把经济因素引入到国际政治领域来探索全球化日益发展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里的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就字面来讲是国家不存在危险和不受威胁之义。本文认为,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存在发展阶段。

1现实主义的传统安全

国家作为安全主体,所致力维护的是构成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的安全:主权独立、、国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合法政府的存在和正常运转,维护这四个要素的安全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安全是政治。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生存与发展首先是确保国家主权的安全,这也是传统安全观的核心所在。在二战结束以后的很长时期里,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的现实主义理论把国家权力作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研究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为传统国家安全观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

2相互依存理论的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增多,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趋势增加。国家的军事安全、国家权力受到了来自经济安全的挑战。围绕着国家与市场的核心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在实证分析中拓展研究路径,使得经济因素在传统安全中与政治因素一样具有重要的国际关系层面的战略意义,非传统安全观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上升到政治和外交的高度,在非传统安全中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安全受到普遍的重视。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经济竞争加剧,使经济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安全关注的首要问题。

经济安全观的提出扩大了国家安全问题的范围,各国日益重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理论依据超越了现实主义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和货币合作等领域为背景探讨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广泛议题,侧重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理论的发展。

在理论进展中,复合相互依赖强调多层次国际组织、国家、跨国公司、民间团体等和多领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领域分析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试论国际经济与国家安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3篇

作者简介:宗建亮(1955-),男,江苏扬州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5级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贵州财经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李天德(1949-),男,河南郑州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导、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等,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研究;熊豪(1980-),男,河南洛阳人,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05&ZD006)《世界经济周期与非周期波动与中国经济预警机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课题项目负责人李天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导、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028-04 收稿日期:2007-10-23

一、相关研究综述

石油危机或剧烈的价格波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国家间经济波动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如美国战后的经济周期、几次经济危机,多数是和石油危机相关。据OPEC估计,油价每上涨10美元,会使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0.25%。在OECD和IMF资助下由IEA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油价从25美元/桶上涨到35美元/桶时,总体上将使同期OECD的GDP减少0.4%。

自1970年的石油危机引起世界经济危机后,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研究得到高度的重视。国外研究观点认为,石油价格波动会导致世界经济波动,因此更多研究集中在油价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反应方面。Hunt、Isard、Laxton(2002)和Huntet.al(2001)在研究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利用IMF的多国模型(MULTIMOD)实证模拟了油价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是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对持续不同时间的油价冲击的反应,二是对比分析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对短期和较长期的油价冲击反应,三是微观经济个体对改变他们真实工资产生非对称反应的过程,该研究进一步解释了Hook(1996)和Hamilton(2000)研究发现的存在与油价和宏观经济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Hunt等人的研究还表明,不同国家对油价的冲击有明显不同的反应,基于油价变动而采取的国别货币政策会影响到油价上升对经济的冲击作用。Bemake.Gerher和Watson(1997)发展了一种基于VAR技术的、能够把一个给定外生冲击引致的总体经济影响分解到对具体部分影响的方法,并利用其研究了石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生的油价冲击引致的经济衰退不是完全源于实际的油价上升,内生的货币紧缩手段是重要原因。由于各国际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供给结构的差异,也有从分析油价对具体经济发达国家影响进而评估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效用,如Jimenez-Rodrigue和Sanchez(2004)利用计量方法把油价对实际GDP的冲击分析扩展到几个OECD国家和G7国家,研究发现除了日本外的所有国家的产出增长率与油价的上升呈负相关关系,对GDP的最大负作用出现在冲击后第四个季度,除了法国和意大利在第三季度外,而且所有冲击效应在三年后完全消失;油价上升100%对GDP产生累计负作用具体到美国和德国是5%左右。意大利是4%,法国3%,欧元区整体是2%,加拿大是1%。目前就石油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分析很少。孙执中(1991)讨论了第三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三次石油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和波长等。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更多地是由世界经济内在因素引起的,由其引致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何判断世界经济的某次波动是否周期性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加以判断:第一、某次带有全球性或对世界主要大国有极大影响的因素发生的时间在合理时滞范围内是否有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形成;第二、这次事件或因素与本次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形成有无因果关系,由此推断此次事件或因素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形成的影响。油价波动如何影响了与其有同步关系的世界经济波动周期,可采用比较方法分析,因为在1971~2005年发生的大的石油价格波动有三次,同期有多于三轮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故可以对比受油价影响的三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余下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在形状图形上的区别,以期发现这种影响。需要说明的几点:

第一、考察第一个标准时,考虑石油价格波动是通过对影响具体国家的经济而作用世界经济,因此在时间序列上分析波动轨迹时要考察石油价格波动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选取的同期世界主要大国经济波动关系;第二、采用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等方法分析第二个标准;第三、本文采用数据均为真实数据,石油价格数据是以1973年为基期且剔除汇率及通胀影响,经济数据以1980年为基期;经济数据均来自IMF2007年3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WEO),石油数据来自IEA。

三、三次石油危机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在时间上的关系

(一)、本文以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和瑞典为样本,其经济增长率数据见表1,图1为八国经济增长率走势,图2为世界经济增长率和石油价格波动走势。

(二)、结合图1和图2分析,1970~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显示有六轮周期性波动(峰―峰判断),在每轮周期波动内,所选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波动显示出高度的同步性,故可判定发生了六轮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即1971~1976、1976~1984、1984~1988、1988~1994、1994~2000和2000~2004)。对图2的比较,发现在时间上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石油危机有关联。1973~1974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同期发生(1971~1976年)了第一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这次石油危机正发生在世界经济的衰退阶段(1973~1975);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1980年,且发生在第二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衰退阶段(1976~1982);始于1990年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在第四次世界经济的衰退阶段(1988~1991)。石油危机产生前的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到石油危机的形成的累积效应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衰退阶段正好吻合,故可判断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石油危机在发生的时间

上存有同步性。

四、石油危机或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影响的分析

显然,石油危机或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是存在的,我们通过理论和实证,从油价波动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影响。

分析采用真实的油价变动率(ROIL)和世界经济增长率(RWORLD)。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率受油价变动影响的滞后,故采用滞后两期的世界经济增长率(RWORLD2)。

第一、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虚拟回归,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表明变量OILR和WORLDR均为平稳的。

第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依据ACI和sc最小准则,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故分析二者Granger因果关系时滞后阶数取2,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关于油价增长率不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243,表明在98%的置信水平下,可认为油价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油价变动率确实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对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的形成有影响。

第三、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此处借助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来进一步考察影响路径。VAR模型考察变量间关系时不受先验经济理论的限制,直接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本身的特性进行研究。

选取RWOLD2和ROIL建立VAR模型:

其中,C;为常数项,bjk代表各变量的系数,uit为各变量残差项,P为滞后项,根据ACI准则和SC准则取3。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若u。发生变化,不仅导致各变量的当前值发生变化,而且会通过当前值影响其未来取值。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描述这些影响的动态轨迹,显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怎样通过模型影响到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可反馈到自身的过程。

结果显示,由于初期受油价上升导致开支扩张,世界经济增长率受油价变动率冲击后第一年即刻就有弱的正向反应,到第二年后变为负向反应,且强度在逐渐加大,在第四年达到最大,第六年后影响逐渐减弱并消失。这表明油价变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先增强后减弱的递减趋势。油价变动率受世界经济增长率冲击后第一年就有正向反应并在第二年后达到最大,此后减弱在第四年转为负向反应,第七年反应消失。

五、结论

以上分析证实了石油危机或价格波动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波动关系,由石油危机或价格剧烈波动引发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变动也必然会引起表现其波动规律的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改变。通过上述分析、对图2的观察及对比受油价冲击的三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余下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石油危机或价格剧烈波动加深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

三次石油危机均发生在所在轮次世界经济衰退阶段,而受石油危机冲击的三轮世界经济衰退阶段波幅均比余下轮次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波幅大。第一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1973~1976)期间,世界经济增长率从1973的6.9%降到2.4%,降幅高达4.5%,第二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1976~1984)期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幅高达4.1%,第四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幅为3.1%,第三、五和六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幅分别为1%、2.3%和2.3%。

第二、石油危机或价格剧烈波动拉长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周期

第4篇

1.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1稳定性

在中囯的宏观调控和其他政策的支持下,中囯的GDP增长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左右,并且长期保持稳定的趋势。但是,随着囯内经济市场投资行为与消费者行为的不平衡加剧,中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大幅波动。目前,一些行业受到高价值货款的影响,表现出生产能力小而盲目扩张的矛盾局面,可能导致未来经济市场产品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虽然中囯的绿色生产模式已经做了很长时囘,但许多企业仍然采用高消耗、高污染、高负荷的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破坏性影响,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可持续了健康发展。因此,囯家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加以调控。

1.2公平性

经济发展既要兼顾发展水平也要兼顾社会公平,公平性是中囯经济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囯正致力于通过政策支持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例如对低收入预期居民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扶持等多项社会保障服务。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内部员工和工人无法充分享受到中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整个囯家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1.3不平衡性

政府投资是中囯实施的诸多财政政策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政府干预市场过度或投资过度可能导致社会投资和私人投资能力将被削弱,市场竞争环境相对紧张,将导致恶性竞争和高市场准入门槛,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公民收入的不平衡等也会影响到囯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2.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2.1相互促进

财政政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基本发展方向指引。同时,经济发展一旦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内在动力后,财政政策自然会为了更好的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而进一步完善。而且,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多领域和多层面的,对财政政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促使财政政策制定的更加科学合理,促使财政政策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2相互依存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中囯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因此,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也离不开经济发展,脱离了经济发展谈财政政策就是空谈,脱离了财政政策谈经济发展就是纸上谈兵。财政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使命。

3.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制定基本的财政政策阶段

在起草财政政策的初始阶段,通过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具体、完整的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之囘的关系,财政政策将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囯家经济的未来发展。同时,财政政策可以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取得良好的开端,并尽一切可能避免囯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无}'去控制的局面。

3.2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

囯家颁布的所有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实施阶段,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字形式的法律法规逐渐成为具体的经济,财政政策逐渐成为市场调控的手段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市场的内部调节和政府的第二个作用是实现囯内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和良好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均衡和较快发展水平。

3.3改善财政政策阶段

由于制定和实施的所有财政政策,都会有不可避免的漏洞和弊端,财政政策实和完善。目前,中囯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势头稳中向好。因此,有关部门在修改完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阻碍经济监管是不明智的,不建议采取“稀缺”措施,应制定更加优化的,具有前瞻性的财政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4.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

4.1财政政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囯西北地区,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财政政策,在其正确指引下,积累新的发展力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北上广深等地区实施的财政政策比西北地区的财政政策更加系统性更加灵活性,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目前,北上广深作为囯际大都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地区。财政政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使得我囯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均衡发展。

4.2财政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囯的经济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囯家的经济领域都得到了深入合作和长远发展。中囯财政政策的稳步发展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保证,为了维护中囯和其他囯家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囯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囯经济”将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强大新生力量。财政政策不仅会影响中囯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世界的经济发展。

5结语

总之,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深远的,多方面的,包括影响中囯囯内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考虑到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囯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可通过制定并完善技术创新投资、企业补贴、减税等相关财政政策,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调整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中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1]耿凯我囯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J]现代经济

第5篇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一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巨大挑战,但并没有改变全球化的基础或根本趋势。全球产业转移将再趋活跃。后危机时期新技术、新市场将形成新的海外投资热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阻挡。

二是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治理结构将深刻调整,与多极化趋势相互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将争取到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各国发展理念和道路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构建公平、公正、有序、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趋势。

三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坎坷,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主要发达国家复苏放慢迹象增多,拖累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美国、日本、欧盟等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和私营经济尚未全面启动,库存调整放慢。欧洲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市场急剧动荡,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明显受阻。

世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发达国家遭金融危机重创,加上人口老龄化负担沉重,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乐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经济复苏可能发生波折,进而减弱世界经济增长动力。

二是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为应对并跨越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政策,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

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发达国家私营部门的需求恢复慢于政府刺激的投资需求,消费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矛盾正在调整,发展中国家仍在努力稳住外需,同时积极扩大内需。全球供给结构调整也将引起需求结构变化,市场重心可能转移。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和扩大出口,可能挤压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出口市场,后者面临的外需环境将会趋紧。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扩大区域内需求潜力,发展中国家和亚洲的区域合作可能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第6篇

关键词:重工业化差距硬化差距强化对策

我国制造业发展与重工业化趋势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社会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的结构化,社会经济必须选择或确立自己阶段性的重点。一旦这种结构形成,经济发展将确立发展的中心,并形成发展阶段上可依赖的路径,而对路径的依赖将直到条件完备时,结构被调整或者是被强制。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演绎了上述的规律性。就我国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来看,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45778亿元,比上年增加34%。2006年我国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1%,而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产业体系中制造业的地位被凸显出来,成为推动我国长时期内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点和产业发展的中心,“中国制造”也蜚声海外。

(二)对我国重工业化趋势的认识

基于现状和规律的判断。“人类所经历的、以主导产业为划分标志的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七个阶段。第四个阶段为工业化中期主体阶段,即以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为主导的阶段。这时,技术复杂程度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发展受到这一中间产品市场的强烈拉动,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我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这条发展的“快车道”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并表现为重工业化”。笔者认为,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经济发展呈现的基本特征,不难判断我国正处在快速向重工业化转变阶段,重工业化的趋势已经显露。

基于评价的判断。“在劳动力丰富和资本稀缺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尚未得到改变的条件下,只是由于政府人为地扭曲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导致仍然稀缺的资本定价过低,从而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这是违背市场作用的结果。如果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却出现重工业化趋势,一定是生产要素价格遭到了扭曲”。尽管笔者并不完全赞同所谓的政府扭曲要素价格,但政策的干预通过引导国际资本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瓶颈,从而营造了重工业化的条件。

我国重工业化趋势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主导

经济发展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遗余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实施有效追赶,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最终实现国富民强,成为为政者坚持的基本方针。于是,市场一旦产生有利于发展的契机,便会近乎必然地得到政府的首肯,从而付诸政策化,推动实现制度化,并导致观念性非制度土壤的形成。这些因素势必会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中,导致某种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性的强化。

我国制造业作为重工业的代表,其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受益于这种政策、制度及有利氛围的支持,从而得以主导我国经济的增长,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市场引致

政策意图的强化作用与经济上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条件表现为市场反应,即市场主体对政府政策意图表现一致的回应。政府主导提供了对应产业发展方向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得一致性的市场反应不存在任何的政策阻碍;经济人理性导致主体在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选择与政府一致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成本。

(三)国际分工与选择

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国际经济联系的不断深化,使得更大范围内经济的互动与依存性不断加强。新技术发明与运用基础上产生的新产业,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格局,并在世界经济范围引起国际分工的重组。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国际分工序列,使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了发展“中国制造”的机会,并因自身的条件而自然地承接了发达国家产业重心转移后留下的空白。

重工业化趋势和差距硬化与强化的风险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开放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在经济发展处于落后水平的情况下,伴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重工业化却隐藏了阻碍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它不仅使得自身内部面临社会性的困顿,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势必会受役于所处的关系链,并在实际的国际关系发展中支付比预期更高的机会成本,并导致发展差距硬化和差距强化问题。(一)重工业化趋势与发展差距硬化问题

差距硬化是经济后进国家(地区)在进行经济建设,实施经济追赶战略的过程中,受到政策、原始路径、资源禀赋、市场机制及国际市场选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对后发优势产生条件的限制,使经济的发展陷入不可持续性,从而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重工业化趋势与差距硬化。重工业化趋势中,隐含了导致硬化的多种因素,并支持着差距硬化的可能性:重工业建设的现期成果对政策产生诱导,使产业政策与相关制度产生持续刚性,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缺乏政策支持;产业结构重心长期的倾斜,支配要素的长期配置的主要流向,导致资源配置结构的硬化;市场主体总体非理性及搭便车的倾向,成为阻碍产业调整的自然力;国际市场分工与选择,借助市场利益的诱因,加剧资源配置的倾斜。“在开放的环境下,条件使得自己容易成为‘世界工厂’或生产车间的命运。这是支撑粗放式增长的机制,并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二)重工业化趋势与发展差距强化问题

差距强化是经济发展受到与差距硬化相关因素的影响,产生持续性的路径依赖,并导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从而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长期中导致产业结构畸形,产生经济停滞甚至是衰退。

差距硬化因素的影响与强化的可能性。在实际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系列导致经济发展差距硬化的因素,都在极大程度上累积差距强化的惯性;路径依赖的形成导致制度变迁成本上升,并反过来阻碍制度变迁,形成促成差距强化的制度性因素;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成了差距强化的竞争性因素。

规避风险的政策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合理引导重工业化的发展,坚持技术创新与品质路线;协调其发展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系,做到建设而不依赖,实现渐进式培育与长远赶超相结合。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市场秩序,实现规模经济。对于工业化中期迅速发展的产业,完全自发的市场调节与不科学的政策供给,会导致因短期利益而支付资源不合理配置、经济过度非均衡和改革成本上升等方面的高额成本。通过市场准入引导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对提升企业素质,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产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合理控制资源投放及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化市场秩序,实现规模经济,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对外资实施筛选与导流,确保后发优势。结合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对国际资本市场施行选择性过滤,以引导国际资源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产品品质升级及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被动选择导致的劣势累积。

走出去战略。扶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挖掘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潜力,为国内新产业的发展预留更多的资源空间和本土市场空间,夯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高新产业发展的规律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经济管理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做好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经济是对价值创造行为的统称,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和实现价值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推进,经济行为逐渐变得高效化,新经济时代也因此形成,为了能适应新经济时代变革趋势的要求,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新经济时代带来的市场经济变革

针对新经济时代市场变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整体情况入手,考虑到经济管理形式的要求,突出市场经济变革的整体化要求。以下将对新经济时代带来的市场经济变革进行分析:

1.无形产品的量化

在新经济时展背景下,无形产品的量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形产品指的是没有实物但是有价值的产品内容,包括知识、信息和管理能力等,由于服务理念比较特殊,在无形经济的后续发展阶段,需要对量化格局和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无形产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需要及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针对价值衡量标准的各项要求,建立有效的沟通发展体系。此外需要对无形产品进行价值的衡量,即使市场已经赋予了无形产品充分的价值,价值的衡量和量化没有确切的标准,因此也增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限制性因素。

2.生产单元的划分

基于传统经济模式的特殊性,在生产单位的定义划分阶段,需要对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考虑到各项定位标准的具体要求,保证生产格局的多元化。加工方也是产品的生产方,要委托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对产品进行划分,在无形产品缺乏有效的划分的阶段,对生产单元进行量化处理。由于无形产品量化处理内容比较多,在后续处理阶段,需要做好划分工作。

3.经济指标的应用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现代社会的经济行为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在不同情况下,需要对出现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外部生产环境的划分引起重视,掌握直接社会关系,进而使其适应经济管理的变革趋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时代,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会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工业生产模式会存在资源消耗的现象,也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造成影响。由于个人和生产社会化的弊端,流水线和独立创造之间矛盾激化,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经济定位的定义也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

4.投资模式的变化

投资模式的变化对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新经济的时展背景下,如何合理应用投资价值实现对资本的有效应用,成为当前事业单位管理的重点所在。和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相比,不同层次的经济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投资形式引起重视,尽量谋求有效的立足发展形势。无形产品的投资逐渐超越了传统的生产产品行为,从客观上来说,也是对原有的工业时展模式的重塑。基于工业时代经济模式的特殊性,需要提前对资本应用价值进行定义,考虑到投资模式的变化形式,突出应用重点。

二、新经济时展的矛盾和反思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式进入到新经济时代,受到社会大生产和工业生产变化格局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变化更为复杂。以下将对新经济时展的矛盾和反思进行比较分析。

1.新经济时展的矛盾化

对于新经济时代,在构建知识经济框架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明的发展,兼顾到发展格局的整体要求。实际上,新经济时代的财富发展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对于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变化,需要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提出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部分地区会存在失业率高或者贫富差异大的现象,必须及时对新经济时代布控形式引起重视,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2.调和矛盾核心

新经济时代和之前相比关注竞争和利益间的关系,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对管理学的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经济学的各方面变化,需要及时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考虑到宏观发展形势的整体要求,贯彻落实有效的经济体系。新经济时代对经济管理是长期性的,独特的管理形式必然推动新经济时代的整体进步。在核心调整阶段,只有落实有效的管理特征,才能体现出矛盾整体管理的要求。

3.确定新经济时代的基础

在新经济时展阶段,受到发展规律的影响,市场状态和各个产业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必须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形势引起重视,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进行有效的分析,满足经济时展格局的后续要求。由于经济体的投资呈现出细化的状态,在执行投资阶段,必须考虑到经济体和经济行为的各项变化,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保证经济体的有序性和完善性。投资框架的应用本身比较细化和复杂,也会直接产生比较复杂的影响,经济行为受到决策和后续控制形式的影响,必须贯彻落实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

4.投资模式的重组

对于资本的有效应用和价值的重新估算,对于各种资本的投资要考虑到合理应用的最大化作用。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下,不同层次的经济体对资本的有效应用有明确的要求,从实质上看,需要及时对投资模式进行分析,考虑到结构形式和建构体系的整体要求。在新经济时代,从形式和内容上要对工业结构进行咋比较,重新解构旧有工业化的投资模式,从而在新的时代里面,赋予资本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发展对策分析

基于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当前发展状况来看,企业事业单位为了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必须对自身经济理念进行革新,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整体化要求。以下将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1.积极革新经济理念

从新经济当前发展状态来看,必须从观念上改变和提升对经济及经济管理的认识,强化对新型经济模式的掌控力。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的形式,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在现有基本素质和认知水平的影响下,要及时关注世界经济和我过经济的变革趋势,尽量找到自身在新型环境的定位,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进而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形势的革新,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控制体系,以战略控制机制为基础,贯彻落实多元化管理机制。多元化的管理背景要以优先原则为基础,认识到多元价值的潜能,政府在政策上必须给予有效的支撑,进而保证经济理念的有序性。

2.突出经济变革

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要想实现稳步发展,必须对已有的自身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经济投资形式的具体化要求,在转型阶段,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生产投资、无形产品及其他项目。在做好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长期有效的投资项目。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减少对投入大、风险大的项目进行投资。当前对于创意和观念主体的投资理念正在逐渐发展,从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和状态来看,此类投资形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明确风险评估形式,建立长期效益的投资节目。

3.确定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作为人类发展比较重要的财富,其经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下,做好知识的创新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需要从传统观念抽离出来,保证知识管理的独立性,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识。在当前经济发展状态下,知识包括有规律的知识和领会类的知识,两种不同的知识受到企业单位的重视,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可以实现知识间的有效转换,进而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提升人员素质

人才是当前社会的稀缺资源,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强化无形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水平。事业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发展体,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做好人才的咨询和管理工作。通过对自身经济理念和经济管理方式进行转换,能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四、结束语

经济管理的影响价值比较深远,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理论要求,对各个类型的转化形式引起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经济的发展运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的整体化要求。

参考文献:

[1]宋继华,李.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5,07:192-193.

[2]马杰.试论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4:28-29.

[3]杨开.浅论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78-80.

第8篇

“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国际间转移是客观规律

所谓的“全球制造业中心”是指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基地。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英国、美国、日本都有过“全球制造业中心”的经历,且前者都是被后者所取代,全球制造业中心转移显然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改变的客观规律。

从全球制造业中心发展的轨迹来看,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必须辅以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具备明显的要素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二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是客观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永远占据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关键是如何延长这种优势;三是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国家,自身的市场需求环境和竞争环境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研究表明,当前全球制造业中心的空间布局正在从单一化走向多极化和均衡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生产、技术、商业模式的巨大变化,部分国家可能会凭借其优势成为某一产业的全球制造中心。

中国仍然是初级阶段的“全球制造业中心”

从历史轨迹来看,“全球制造业中心”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世界工厂、制造业中心和全球制造业基地。而这三个阶段的重要标志就是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出口的全球市场份额及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水平。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白皮书首度提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这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的事实,中国的出口很大一部分为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曾达到50%以上,虽然近年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2011年也仍然为44%。加工贸易比重较大说明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我国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获取的贸易利益比较少。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因此,中国仍处于“世界工厂”的阶段,还是初级阶段的“全球制造业中心”。

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2011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65.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额的57.2%,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产业是贸易的基础,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偏低说明我国的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仍然很低。目前,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30年。产业创新能力的不足也使我国对外贸易缺乏强劲增长的内生动力,中国要从“世界工厂”走向“全球制造业中心”还需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此外,由于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政府政策等多重原因,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尤其表现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体规模的90%左右,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整体规模偏小。因此,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仍受到国内布局不均衡的制约。

提升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对策

尽管舆论对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评价不一,但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已建成由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组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配套链条,使中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贸易大国。当前,世界经济步入调整转型期,发达国家的制度性缺陷逐渐显现,从长周期理论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仍需时日。然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即将兴起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具体应落实好下列五项工作:

一是要形成巩固和提升“制造业中心”的共识。面对已经形成的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对中国“制造业中心”的评判和采取的举措将直接影响未来中国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仍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巩固世界工厂地位和既有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并逐步延长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发展阶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转型升级,强化贸易大国地位,实现经济更加稳健和强劲的增长。

二是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之路。我国技术创新发展滞后,有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的问题和障碍,同时也是现阶段发展水平的客观现实。我国应以开放视角,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到实处。

三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要理顺资源要素价格,打破垄断,规范财税体制,营造一个有利于充分竞争的市场,努力创造一个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政府职能的行使需要更多考虑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给市场更多的主导权。

第9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 新能源 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危机来袭,暴露出全球经济存在的严重问题,金融泡沫膨胀,虚拟经济快速增长,实体经济快速退位,大量产能过剩、市场饱和,人类价值观的金钱欲望无限膨胀,现行的经济模式导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找到一把可以打开改变世界经济模式的钥匙。

一、传统能源在现代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石油作为传统能源,在取代煤炭的主体低位后,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有力的发动机,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导火索就是石油。石油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为:石油消费量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因为石油得以高速发展,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之间一般保持着1.5∶1的比例。一般来说,石油的价格平稳,则经济的增长与石油消费的增长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石油才能获得经济上一定程度的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消费增大,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石油储量大幅度减少,长期的供不应求的状态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对于多数国家来讲,经济增长是政治的最大命脉,所以可以说石油对于一个国家在稳定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影响深远的,是一种战略要素。目前,世界各国在制定长期持续性发展战略中,都把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作为解决危机和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①。低碳经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类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及其他因经济发展而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结果。在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的指导下,世界各国都希望自己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之路。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投入大量资金,来优化自己的能源结构,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积极的探索清洁能源。而发展中国家则备受煎熬,因为他们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处于发展阶段,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远超过发达国家,因此也必定承担着相当多的舆论压力。但可喜的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表现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决心,彰显了大国的责任感。

三、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新能源

1.美国的经济长期发展战略。

在金融危机下,美国政府实施了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即“再工业化”战略和“新能源”发展战略。

“再工业化”属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用于近期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该战略主张重新重视国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加快制造业的增长速度,目地是让经济从虚拟回归实体,并力图转向“出口推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为此,美国政府了50条举措用于有效的降低制造业成本和提升制造业创新水平。第一、在降低制造业成本方面,美国政府采取了降低制造业的税收负担、改革公共医疗保险制度、减少管制和司法诉讼成本、鼓励创新投资及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用以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实施节能计划等具体措施。第二、在提升制造业创新水平方面,美国政府于2009年8月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主张重构国家创新基础,用以强化美国自主创新的基本要素;鼓励发展有效创业,为创业和风险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并提升美国公司在全球创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扶持重点行业的科技研发,推动战略性新兴行业的突破。

“新能源”是奥巴马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发展“气候友好型能源”(Climatefriendly Energy)是该战略的核心。具体来说,美国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2010年~2013年,通过对“新能源”电力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资助,使美国国内新能源供应量增加一倍;第二,鼓励个人、单位和地方政府使用“新能源”,并实施补助,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三,美国政府将长期重点扶持在清洁能源领域内的创新活动,并决定投巨资在10年内支持发展下一代新燃料和建设燃料基础设施;第四,实施“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项目”(CapandtradeProgram)用以限制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五,启动“重塑美国能源科学与工程学优势”教育计划,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生课程、提供奖学金、以及促进科研机构和创新公司合作等措施加大新能源的研究力度,并且鼓励学生走向清洁能源领域的工作岗位。

2.日本的经济长期发展战略

日本于2008年9月,根据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新经济增长战略”进行了调整,主要方向在对既定的2015年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微调的同时,重新设计了经济发展战略,201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增长战略”(New Growth Strategy),旨在确立危机后日本长期经济发展方向的,是日本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增长战略”认为,日本要靠“后危机时代”是摆脱“失去的十年”,日本政府将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动力。其中,在利用国内要素和促进国内产业发展方面,日本政府将在环境和“新能源”产业领域投资50万亿日元,创造140万个就业机会;在医疗和健康产业领域投资45万亿日元,创造280万个就业机会。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日本政府将致力于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APECFTAAP),并通过发展对外旅游业,进一步提升日本在亚洲地区和亚太区的经济地位。

四、结论

随着全球能源的消耗,未来石油价格将会大幅度增长,目前发达国家逐步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发展新能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改善人类气候环境。虽然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带来的核电站泄漏事故直接影响到了新能源产业,各国也纷纷采取措施放缓核能脚步,但并不能阻止人类对新能源的探求。未来世界经济的霸权必定掌控在拥有新能源核心技术的国家手中。

参考文献:

[1]肖鹏军:《石油经济的风险与危机及其防范》,《石油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第10篇

关键词:峰会;经济;意义

中图分类号:F1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01

承载了全球期待的二十国集团的第十一次峰会于中国杭州完美落幕。尽管会议只进行了短短的两天,但是却拥有着巨大的意义,令人鼓舞振奋。峰会的成功召开向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息,给诸多国家提出了诸多的措施,这些都对我们的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究竟杭州G20峰会的召开对我国产生了哪些重要的意义呢,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逐个分析。

一、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峰会结束的时候,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采访的时候激动的表示“峰会的成果出人意料,令人振奋”。峰会在进行之前,曾有好多人预料峰会不会取得很好的结果,但是会议的成功召开打破了这一预言。通过峰会的报导可以看出,参会的国家都有共同的意识以及积极的心态共同去面对全球的危机。

峰会后的结果迅速的被商业所吸收,在发展中迅速融入新鲜的血液,全球打起精神共同去应对全球的经济发展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当峰会中列举的一系列措施如果能实施的话,对全球的经济发展必定能起到强大的作用可想而知中国从中肯定会收获颇多。

二、给中国的金融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峰会中就国际的金融体系改革达成了一致的共识。逐步进行落实必能够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强大的影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比去年召开的华盛顿峰会,这次会议对于金融监管方面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措施,讲述的更加的详细,对中国日后的金融改革提出了更多参考性的举措。此次会议中除了强调金融监管外,对于金融改革也提出了很多方案,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构思。同时全球正在稳步的发展建立一个稳定的金融论坛,同时还会包括参会的二十个国家的所有成员。对于全球的金融发展,提出了更加现代化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全球的挑战。对于与会的一些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增加其与会的话语权。

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并不能够一蹴而就,也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以及慢慢的积累,相信我国能够更好的发展,在金融改革道路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特色道路。

三、增高了我国的经济能力,对我国的出口经济提供更大动力

根据报导可知,G20峰会中各个国家达到了统一的共识,就是将为全球经济融资2500亿美元,用来支撑全球的经济发展。

这一举措有助于全球的经济复苏,其中对于我国的出口经济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加快中国的经济复苏。在2009年,世界的贸易额下降了9%,这是一次大幅度的下滑。对于中国而言,我国贵为世界的第三贸易大国,对外经济对我国的经济依存度超过了60%,全球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中国的出口经济在最近的几年里,订单在逐渐的减少,向外国出口的物品在逐步的减少,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发出了强大的危机信号,给企业的持续运转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而如融资2500亿美元用来支撑全球的贸易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出口贸易将给予很大的帮助与支持,因此说此次峰会这一点是十分肯定的,会给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春天。

希望通过这次G20峰会使各国达成共识形成对国家经济之间的一个保护链,使国家的更好更快的改善,中国的出口贸易复苏也就指日可待了。

四、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G20峰会被寄予厚望

世界的经济长期的停滞不前,因此各个国家对于经济发展的决心都有所动摇。国际的金融危机距爆发已经有八年之久的时间了,但是经济并没有产生明显好转,由于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的涌现,导致问题的堆积,对日后的处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比如贸易、政治等多种问题冗杂在一起,各个国家都开始迷茫。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推动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的推动力不足导致经济的发展缓慢,没有寻求到新的发展点,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在这个过渡期中求生存。

这种发展情况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力量都难以聚合,政体之间偏差明显,对于经济发展所选择的态度都有着不同的意见,有的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政策稳定中求发展,有的则选择大胆的去尝试,各个国家之间就难以达到一个共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去寻找发展的新动力,这次会议上各国之间的目光统一都投向了中国,对于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寄予了很高的厚望。

五、峰会主题,促进全球的经济发展

对于2016年的G20峰会中国把主题定位“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定义,透过这个主题不难发现,中国对于此次峰会所持的目的以及追求的目标就是中国要应对全球的经济发展,既能够满足当下的需要达到持续稳定的增长,又能够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下面对峰会的主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1.开创新的发展方式,推动改革的发展与进步、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稳步提升中国以及世界的经济水平。

2.完善全球的金融管理,对于新兴的国家以及实力较弱的国家要逐步提高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样对全球经济水平的提高有个重要作用,同时增大了各国对于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3.增加全国的经济贸易投资和交易,使各个国家之间能够相互合作,互帮互助,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一个开放型的世界。

4.各个国家可以采取联动式的发展模式,落实每个阶段制定的目标,尽最大努力的消除贫困,实现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

G20峰会抓住了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指明了在日后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所持的重要态度,确定了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将在此次会议的基础上稳步的发展,尽最大可能的追求高发展、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戎蓉.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促进衡水经济快速发展[J].现代交际,2015(03).

[2]付文蓉.关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13).

第11篇

经济成果已为全球各国分享 汇率大幅升值代价影响世界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又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推到了世界经济的风口浪尖。对未来一个时期人民币是不是会继续大幅度升值的问题,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应该区分有升值压力与要不要升值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人民币有潜在的升值压力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要选择大幅度升值。人民币升不升值要考虑它的成本或代价。我的第二个观点是人民币升不升值不仅要考虑金融面,更要考虑中国工业化进程和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经济成长对世界经济成长的贡献。

中国大陆的资源禀赋特征(人口多、资源稀缺)和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特别是广大的沿海地区必须走基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道路。这是市场和企业自发的选择而不是某种政府力量的事先规定。中国在全球分工中选择这种加工贸易模式,使中国目前的外资依赖度和贸易依存度都处于全球极高的开放水平。它对世界经济增长最起码产生了三个不可低估的效应:其一,全球经济成长中的中国因素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兴奋点;其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虽然目前中国GDP只占世界GDP的5%左右,但是考虑到间接的关联效应,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般估计为15%-18%:其三,中国经济成长的成果为全球各国分享。

这种增长的正外部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廉价的世界工厂所生产的出口品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创造大量的消费者剩余;第二,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拉动了所有生产这些投入品国家的经济成长;第三,大量吸收外资带动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本品的输出。这些经济体的资本品产业高速扩张的同时,又获得了巨额的资本收益;第四,中国占比重较小但是绝对数额很大的先富起来的群体,是某些发达国家奢侈消费品的主要需求者之一。他们拉动了这些国家奢侈品的生产和增长;第五,以官方外汇为主的对外投资促进了国际资本的循环,活跃了世界经济的运行。

因此,在中国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成长动力源泉之一的前提下,如果在美国等的压力下放任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如果国内以低级“国际代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不能迅速实现升级,或者企业难以用强烈的产业升级措施相回应,势必会导致经济增长步入长期的衰退。中国要为此付出代价,全世界也要为此埋单。

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并非美国贸易赤字的成因。中美贸易顺差中有85%左右来自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在升值速度上,中国已经尽力了。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会谈前,中国再次宣布扩大汇率波动区间。相比2005年7月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超过了8%。

这就是我基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均衡的立场所得出的一个基本判断。面对国内不断增加的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压力,面对不断升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我们除了要加快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第一,大幅度开放消费者境外人民币自由兑换。

第二,推进贸易领域中人民币的自由流通制度,就是要把人民币的境外自由流通的领域,从消费者扩大到从事贸易的厂商。

第三,鼓励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实业投资,特别是收购兼并海外的上市公司、品牌资产、资源型产业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第四,要鼓励中国金融公司积极参与海外货币市场、基金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投资。

第五,加大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的力度,用高技术改造中国的传统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创建自主品牌。

第12篇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既有头脑又有躯干。创新对于中国将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一些趋向值得我们注意。坦率地说,世界上财富存在着分配不均的情况,大约占世界人口18%的高收入国家,占有了世界GDP的80%。如果追究财富差距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知识差距。有些高收入国家,本身并没有什么资源,但它能创造比较高的价值;而有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反而处于比较不发达的地位。所以,在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的21世纪,国与国之间如果知识差距不能弥补,那么财富的差距也很难消除。

知识经济有4个特点:其一,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经济中占主导的地位。其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主导的作用。按照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增长有3个因素:投资、劳力和综合要素,所谓综合要素包括和知识有关的科技、教育、管理、劳动者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创新等。其三,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生产力经济学的原理,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知识在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很多生产工厂因为劳动工具的改进,已经很少用到体力工人;劳动对象方面,由于科技发展,原先一些不可能利用的资源现在变得可以利用。其四,知识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过去我们说成本,是指与资本有联系的产品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与劳动力有联系的成本以及与原材料、能源有联系的成本;现在必须加进第4个,就是知识成本,包括专利使用费、技术许可费及品牌等方面因素。

世界经济的发展很可能会造成一些国家是头脑国家,产生并输出知识;另外一些国家变成躯干国家,只能引进和应用知识,且差距会越来越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既有头脑又有躯干。创新对于中国将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

根据传统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引入新事物,造成变化。如今,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必须强调创新是为了环境变化而采取的新举措,这一点非常重要。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优良的物种,而是最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如果该理论套到经济和社会来说也是这样的,谁能够最好地适应环境变化,谁就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而要在环境变化的时候,及时作出变化,这就是创新。

从中国来看,有几个指标是可以看到存在问题的。第一,技术的拥有率大约是50%,也就是说差不多50%要靠引进技术,而一个国家如果自身技术自主率不能提高,对它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第二,中国的科研力量虽然很强,但真正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产品的不到20%,能够形成产业的更不到5%。这就说明,大量科技创新并没有真正体现和运用在经济发展上。第三,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没有真正能成为创新的主体。即使在中关村这样高技术比较集中的地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也只有3%。因此,建设创新国家,这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但也是中国必须的选择。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3个方面,我们必须同时推进。

创新的结果,是要在经济上发挥作用。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发展轨迹,从世界经济来看,大体有4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输出原料,也就是卖原料、卖资源,现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就是属于这种情况。第2个层次是把资源变成产品,卖产品,把增加值留下。第3个层次,卖技术、卖知识,通过技术贸易卖专利、卖许可权。这时,品牌、标准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对品牌的作用才有很深的体会。例如一条领带,它的直接生产成本很低,原材料成本不超过10块钱。把它贴上不同的牌子,内在的质量可能差不多,但是价钱就不一样了。在“中国领带之都”浙江盛州,一条中国牌子的领带可以标价288~588元,贴了国外一般的名牌则可以卖588~888元,如果贴了国外顶级名牌则是888~1288元。难道领带的质量有这么大的差别吗?当然不是,这就是品牌的作用。品牌是商业的信誉,要建立这样一种商业信誉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一旦有了这样商业信誉就可以创造比较高的附加值。第4个层次是靠输出资本赚钱,输出金融服务、输出各种资本,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赚钱。

中国目前还在制造工业化的中期,主要处在第1和第2阶段,也因此遇到比较大的压力。中国的GDP只占世界的4%,但是能源消耗却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由于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众多环境问题。在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里,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头脑,通过自主创新,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赶上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