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时间:2023-07-19 17:31: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第1篇

1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药污染成为了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大量不合格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我国境内的农药使用整体质量已超过13.3万t,这些农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周边地区的耕地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已经有超过533.4万hm2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淮河及周边地区因农药违规使用引发的污染已经造成了1.7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另外,违规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水污染也是造成耕地面积退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0%的农田正在使用污水进行灌溉,这些污水大多是受到违规使用农药的影响。当前,相比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田污染状况增长了60.0%,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8.7%的农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在我国公民生活状况日益改善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城市周边相继成立了一些农产品购买站,虽然这些购买站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用地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大量农产品交易带来的废物和废水,严重影响了农业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我国农业用地受废水的影响总额超过17.0亿t。此外,焚烧秸秆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环境的重要因素,大量秸秆焚烧带来的恶劣影响不仅局限于空气质量的下降,也广泛存在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因此,我国农业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2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2.1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拒绝使用违规农药

改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提升生态农业建设水平。要结合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生态农业建设。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经营模式的推广,使农业生产者拥有较多的机会了解生态农业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技术,以便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意义能够尽快被农业生产者吸纳,在保证农业生产者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避免对农业环境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要科学地开发农业用地周边的自然能源,避免能源开采影响农业环境,要采用生物性农药和化肥,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保证农产品的生产环境不受较大影响。对违规使用危害性农药和化肥的农产品生产者,要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使农产品生产区域的生产环境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2.2加快污染区整治技术推广,研发危害农药治理技术

对于已经出现污染情况的农业环境,要加快污染区整治技术的推广效率。首先,要将受到污染的农业环境根据污染的严重程度来划分等级,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判断需要根据污染物的属性、污染物存在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污染范围大小进行判断,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有无可能形成次生污染也是治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对科研机构的联系,了解当前最新危害性农药化肥治理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及时引进这些技术,使污染区的技术推广能够更有针对性。再者,在污染区治理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农产品是否属于食用性农产品,如果污染区的污染较为严重,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妥善的治理,要将污染区设置为非食用性农产品的种植区,避免农产品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吉林省某小麦种植区,由于受到化工厂排污的影响,成为污染程度较高的污染区,在当地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该污染区将小麦种植区改成棉花种植区,避免食用性农产品对我国公民造成伤害,维护了农产品生产者的切实利益。

2.3农药对农业环境构成污染的具体治理措施

首先,要对各地区农药生产厂家的资质进行调查,保证农药生产厂家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另外,要对当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现状进行分析,科学研究农药对治理病虫害的实际作用,以便指导农民科学地撒施农药。农药和化肥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农药化肥的危害性检测,在农产品生产区域,必须配置危害性农药化肥检测站,要求农产品生产者定期将农药化肥进行危害性检测,避免农药化肥对农业生产土地质量构成不利影响。避免过多使用质量低下的农药,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要科学安排农药的撒施时间,在保证农药有效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缩短农药的使用频率,减少农作物的受药范围。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首先我们想要预防环境污染,需要详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危害性,才能更好的对症其原因进行防治。

1环境污染的原因

1.1人们的环保意识差,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人们的环保意识一直很差,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没有重视保护环境这一问题。我国大部分的污水都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空气的污染也相当严重,绿地面积大量减少,呈现沙漠化现象,洪水泛滥,自然灾害严重。

1.2城市人口过于密集,造成产生大量的垃圾、污水、噪音和汽车废气等一系列的问题。

1.3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些不仅会破坏土壤的结构,而且还会严重污染土壤、大气、水源以及食品,对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

1.4滥采滥伐,自然资源遭到大规模的采伐,使汞、铅等这些危害人体的元素从地下被挖掘出来,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植物在一步步减少,这样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1.5我国的执法力度不够,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并没有立明确的法规来监管这方面,虽然环境污染有很多标准,但是执行的力度并不够,所以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1.6大气污染可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自然原因是: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形成;人为原因是:如烟囱、工业排气筒、汽车、火车废气排放等,这些都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造成的。

2环境污染的危害

2.1酸雨对人类以及生物的危害,酸雨会使土壤和河水酸性化,经过小河流汇入到大湖泊中,造成湖泊酸化,使生长在湖泊中的动植物大量死亡,威胁湖内鱼、虾以及贝类的生存,破坏湖泊中的整个食物链,最终会使湖泊变成一滩“死湖”。酸雨还会直接危害到陆地上的植物和农作物死亡。酸雨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危害之一。

2.2有害的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农药是最常见的一种有害化学物,当人们利用农药来杀死病菌与害虫时,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大多农药都是不容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被生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的累积,最后这类有害的化学药品就会更佳危害生态环境。

2.3水体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人体中有70%-80%都是水分,所以水资源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会导致体质不佳,降低人体抵抗力,水资源中的铅会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尤其对儿童的危害性巨大,会有致癌的危险;水资源中的砷对皮肤以及神经系统的危害极大,会有致癌的危险等。

2.4大气污染的危害

2.4.1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健康伤害很大,它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人体,一是人体表面接触后会受到伤害;二是使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中毒;三是吸入污染的空气后患上各种严重疾病。大气污染物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人体,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危害极为严重。

2.4.2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它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一是使生物中毒或者枯竭而亡;二是减缓生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大气污染还会通过酸雨的形式来杀死土壤微生物,使土壤酸性化,降低土壤肥力,危害农作物和森林。

2.4.3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大气污染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都有腐蚀作用。比如:金属建筑物会出现锈斑、古代文化会遭到严重风华等。

2.4.4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大气污染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国家的污染,它已经超越国界,危害全球,受到大气污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臭氧层破坏;二是酸雨腐蚀;三是全球气候变暖。

3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3.1保护环境应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三部分。政府行为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大力宣传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等,应该统一对公共环境的治理以及生活消费产生的污水和垃圾进行管理,并且要监督企业的污染状况,要求企业要有处理污染的设备,设立相关的法律政策;企业行为主要是严格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将造成污染源作为是一种违法行为;个人行为主要是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谴责。

3.2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因为人口消费带来的污染问题很大,需要每个人都参与解决,建议对企业和居民适量征收资源消耗税、污染治理费和环境保护费。我们应该把人口过多的负面效应转化为正面效应。

3.3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环境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所以必须要坚持节约以及合理利用措施,把节约放在首要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严格执行土地、水、矿产、森林等资源的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做到长期保护环境,让我国的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3.4 大气污染的防治,我国受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是京津翼区域,在今年2月份,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方的空气质量都为中度或者重度污染,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很多路段的通行都受阻。针对京津翼污染物的排放问题,京津翼将联手防治大气污染,规划处重点区域,进行统一排放标准、统一污染监管、统一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估,对异地空气质量实现“实时监测、随时预警”。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深入研究大气污染形成的机理和防治对策、关键技术等,为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防治措施。

3.4.1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尽量多采用无污染的能源以及设备,比如:太阳能、风力、水力等,降低污染源,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可以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减少大气的污染数量。

3.4.2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方法有,利用各种除尘器去除烟尘和各种工业粉尘;采用气体吸收处理有害气体,比如用氨水、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利用其他物理方法回收利用废气的有用物质,或者将有害气体转为无害化。

3.4.3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由于气象条件的不同,大气对污染物的容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有效控制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排放量。

3.4.4厂家在选择建厂地址以及烟囱的设计时要合理,不要过度集中排放污染物,以免形成局地严重污染的事件发生。

3.4.5进行绿化造林,植物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吸收大气中的有害体等功能,可以在大面积的范围内,长时间的净化大气。所以多种植一些绿色植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大气中污染影响范围广、浓度比较低的状况,使用这种方法最好不过。

3.5对于水污染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3.5.1对于污水的处理,要从资金、行政、法律保障三个方面去进行,资金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的支持是坚强的后盾,法律法规是最终的保障。只有有了这三项,才能让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做起来更容易一些。

3.5.2工程保障措施,必须要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生活污水是最严重的污染源,只有对生活污水实施彻底的截污,才是治污的根本。另外老平房的房屋破旧,多数没有完备的下水管道系统,这也是主要的污染源,所以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设计完备的下水管道系统,降低水资源的污染。

3.6土地污染是很难治理的,它不像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就能使污染问题慢慢解决,但是日积月累的土地污染很难治理,因为土壤中的污染物很难稀释,所以土地污染的治理非常难,它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来解决污染,治理成本非常高,而且周期也比较长,因为这些因素的困扰,土地污染的问题一般都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3.6.1科学的进行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的成分复杂,而且种类繁多,所以工厂排出的这些工业废水都是有毒的,所以在利用这些废水灌溉农田前,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才能用来浇灌田地,避免对土壤的污染。

3.6.2合理的利用农药,重视开发高效低毒的农药,这样不仅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而且还能有效的消灭病虫,发挥农药的真正作用。

3.6.3合理使用化肥,增加有机肥,要根据土地的特性、气候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地的有机质量,增加土地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

总结: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危害非常大,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又出来了一些新的环境污染,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将保护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这样才能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国宏.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余某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河北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河北省志第十一卷环境保护志(第一版).1997

第3篇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监测 事件处理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环境突发事件在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受应对体制不完善、应对能力不强及环境信息发送迟缓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导致相关部门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无法及时的采取救治措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此,本文笔者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我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做如下简要分析: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结合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作出的规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一般是指没有任何事先征兆,突然发生,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及威胁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等损失及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与其他事件相比,该事件在实际运行中,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及危害性等几方面。同时在该事件出现前,其发生是无法通过人力进行预料、逆转的,同样,针对这类事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准确的知道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破坏程度、产生的后果;一般来讲,一旦出现该事件,将会对公共利益造成直接威胁,甚至在情况严重下,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在处理这一时间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采取监测措施,避免延误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从我国近几年遇到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能够看出,结合突发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国家相关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制定了总体预案,并将环境污染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I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II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ⅡI级)和一般环境污染事件(Ⅳ级)四级。但在实际监测中,则需要监测人员对该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在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同时,还能为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监测程序

工作人员在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监测时,需要按照国家相关程序规定,有步骤的对其监测,并在得出监测结果后,第一时间将其上报给相关部门,确保下一步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般来讲,在整个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其监测程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应急预案的制定

受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自身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及危害性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导致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很难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件准确的时间、地点、破坏程度及造成的后果。因而在处理这类事故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能够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处理措施,制订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高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措施,以便在事件突发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救治,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相关人员在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其基本前提在于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本着对事故方负责的态度,对突发事故积极开展调查,且在调查的过程中,各地整部、环保部门及其他部门应给予相应的配合,同时对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进行积极救治,在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的同时,还能减少或清除污染危害,确保事故救治措施的顺利进行。此外,在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从根本上认清自身的职责,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在对环境污染源进行及时控制的同时,还应将救治信息及时的告知群众;环保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应急监测,并在自身工作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应急处理工作,确保应急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整个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工作中,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该项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开展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成立专业的应急指挥中心,在统一指导、统一协调的过程中,科学、完善的启动应急方案,使其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2.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

针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应急预防的制定,其核心目的在于对突如其来的染污事件开展积极的处理工作,将该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及人员伤亡降到最低。结合应急方案的工作程序,其主要包括接报、研制、报告、预警、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所、现场指挥,开展应急处置、应急终止等几个方面。与此同时,针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如何对其处置,将直接关系着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结果。在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中,环保部门作为该事件的主要工作部门,应在同一领导下,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将该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救援建议,有效地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应急监测方案的制定,需要从监测项目、监测范围、监测点位及现场采样等几个方面出发,并结合着监测结果,从整个突发事件造成的污染范围出发,灵活运用应急监测方案。

三、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出现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该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监测,以便在得出监测结论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在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监测时,工作人员还应从根本上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事求是,在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无误时,还能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黄娟,邵超峰,张余.关于环境风险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3).

[2]吴玉萍,胡涛,赵毅红,葛伟.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J].环境经济,2009,(Z1).

第4篇

【关键词】电子废弃物,环境污染,低碳生活

随着电子产品日益充实丰富着人类生活的同时,电子废弃物的数量也逐年递增,但大量的电子废弃物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据统计我国每年平均报废电冰箱400万台、电视机500万台、洗衣机600万台,此外还有近500万台电脑进入淘汰期,这些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得当,可以从中分离提取出金、银、铂等大量贵重金属,便是一座金矿;若是回收利用不当,电子废弃物中含有的大量危险、有毒有害物质,将进入我们的生存环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如何合理地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共建低碳生活,是一项十分严峻而紧迫的课题。

一、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不当的危害性

电子废弃物,主要是指已经淘汰或者报废的电脑、手机、洗衣机、空调以及电视机等家电或者电子类产品。

电子废弃物的基本特点就是其即具有资源性,又有污染性。一方面,电子废弃物可回收利用的潜在价值大。据测算,使用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的金属代替通过采矿、运输、冶炼得到的金属,可以减少97%的矿废物、86%的空气污染、76%的水污染和40%的用水量,节约90%的原材料和74%的能源,而且两种方法取得金属的性能基本相同。另一方面,电子废弃物对人体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危害性极大,无害化处理难度很高,电子产品制造的原材料成分复杂,电子废弃物中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电子废弃物若被随意掩埋、丢弃、焚烧、酸泡,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气、废渣,严重污染环境,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电子废弃物中含有的大量危险、有毒金属,通过正常的垃圾处理程序是无法彻底清除的。对电子废弃物进行一般性的垃圾排放,可能导致水源、土地、空气等人类基本生活空间遭受难以想象的破坏。如果对废旧电子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会对水、空气、土壤造成污染,对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危害。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是我国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内资源短缺、价格上涨,进口电子废弃物可获得一些国内急需求的原材料,从而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是中国的废旧电子产品等废物处理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较低,非法电子废弃物进口的收益率高于社会平均收益惊人的利润,以至出现非法电子电器产品贸易。对这些电子废弃物的手工原始拆解、焚烧、填埋,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生产电子产品时并没有考虑到要对如此庞大的电子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的主力军是个体户,这适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国情,拆解成本低、拆解力度高,因此利润大、发展快,且具有回收渠道畅通、经营方式灵活。但个体户回收处理电子废弃物存在着下面严重的问题:一是严重污染环境。个体户回收模式下,电子废弃物拆解过程中往往都会排出大量有毒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严重损害拆解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个体户回收模式的拆解业以家族式手工作坊为主,是在利益驱动下自发出现的,其回收处理手段极其原始和简陋,且基本是露天作业,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三是拆解后的电子产品部件被用于简单加工和拼装成二手电器,手工拆解二手电器质量很不稳定,可能带来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比如电路问题,容易引起火灾、漏电事故等,影响居住安全,还有手工拆解二手电器,使大量残余部分被当作普通生活垃圾丢进垃圾场,容易带来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国家制定电子废弃物相关政策

由于电子废弃物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可以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纷纷制订了关于电子废弃物的法律法规。1989年3月22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持下,115个国家的代表于在瑞士巴塞尔签署了旨在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理的《巴塞尔公约》。1990年3月22日,我国签署了《巴塞尔公约》。德国的《循环经济法》以及日本制订的《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都对家电制造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应对电子垃圾回收与处理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做出了规定。法国、瑞典等国家实行“制造商责任制”,规定由生产厂家和商家共同承担责任,对消费者个人也规定了一定的责任。

百万吨电子废弃物,正在威胁着环境的安全,而如何处理这些电子废弃物,无疑对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挑战。2006年4月,我们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实行污染者负责的污染防治政策,即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的生产者(包括进口者)、销售者、消费者对其产生的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依法承担污染防治的责任。

2009年5月份,我们国家出台了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这是在国务院领导的亲自推动下,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推出来的一项利国利民利企的好政策,这项政策与2011年施行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制度设计相一致。采取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家电“以旧换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低碳生活。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实行家电“以旧换新”有利于提高家电能效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家电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通过“以旧换新”,加快完善家电回收拆解处理体系,可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11年1月1日,我国首部电子废物合理化再利用法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今后,违规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者最高将被处以50万元罚款。《条例》的实施将遏制消费者乱扔乱售、无资质小商贩倒买倒卖的混乱现象,并将有效规范目前国内电子废物处理行业的无序状态。

第5篇

一、紧扣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纷纷立志为改造环境而刻苦学习化学。例如在学习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结合教材中的选学内容《臭氧》,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空蚀现象”。师生共同解析危害:如果臭氧层大量损耗,其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使达到地球的紫外线明显增加,受到较强紫外线辐射可引白内障,还可以诱发皮肤癌,降低人体的抵抗力,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易发生多种疾病。师生共同探究空蚀原因:事实证明,罪魁祸首是氟立昂,广泛存在于生产空调、冰箱、冰柜,使用的制冷剂和生产柔软有弹性的海绵时使有的发泡剂之中。鼓励中学生做一名爱护臭氧层的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购买带有“中国环保标志、爱护臭氧层”或“无氟氯化碳”标志的产品如气雾剂罐、冰箱、空调、灭火器等。

二、结合实验探究增强环保体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同样担负着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比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实验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可切身实地地进行环保教育。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环境中经常出现的污染物作实验样品做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例如,做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或氢氧化钠溶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吸收生成物,减少污染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既让学生接受直观的环保教育,同时又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环保行动

进行环保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或者采样分析,如空气、水污染等。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搞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论文比赛、演讲比赛、抢答赛或者办展览和出墙报的活动,这样寓环保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四、以课题研究方式拓展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思考、亲自去检测、调查了解,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培养亲自动手动脑解决环境问题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就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目前的解决办法及同学们的设想等诸多方面展开专题研讨,既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拓展了知识体系,同时通过专题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肩上的重任。

五、关注热点话题落实环保教育

第6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教育 教育途径

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化学工业能否生产出对环境和人类无害的化学品?绿色化学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因此它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未来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使绿色化学的观点深入学生心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一、绿色化学的概念

按照美国《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杂志的定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而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它可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害物质;利用太阳能为目的的光触媒和氢能源的制造和储藏技术的开发,并考虑节能、节省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其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内容

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师要时刻遵循绿色化学的原则,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如在讲解“二氧化硫”时,讲讲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等;二氧化硫等气体形成的“酸雨”、“酸雾”,严重地危害着动植物的生长和人体健康。酸雨进入湖泊、江河,会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酸雨进入农田,会使土壤酸化,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的成长;酸雨还可以使桥梁、艺术品、建筑物、机器等被腐蚀损坏。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酸雨的危害性。同时,要向学生讲清减少和防止酸雨的措施。这主要从消除工业污染入手,如减少SO2排放等,用低硫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利用太阳能、氢燃料、地热、核能等新能源,使大气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即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的基础是实验,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产生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危害。用绿色化学观点改进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又一重要的教育方法。实验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1.实验操作规范化,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化学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和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难得的机会。教育学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废液、废渣,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减少环境污染。

2.剂量最小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我们在上实验课时可以大力推广微型化实验。用尽可能少的药品,既节省试剂、减少污染、缩短实验时间、安全、节约经费,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青霉素药瓶可做试剂瓶、集气瓶;一次性输液器可做导气管、多用滴管,塑料吸引管可做取药管,装药片的塑料板可做点滴板,等等。

3.设计绿色实验方案,改进化学实验,减少环境污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设计绿色化学实验,是强化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有效方法。如氯气的制备与性质等实验。若将这类实验进行改进,既可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排污量或避免污染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

4.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教学领域,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传统的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消耗许多药品和水资源,尤其是含有一些昂贵的、实验中容易引起爆炸的或有毒、有害的药品的实验,易给师生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且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讲解清楚,清晰地展现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在观看时既能掌握性质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又能熟悉元素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达到较好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大力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绿色化学素养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污染环境的事。如:白色塑料袋乱扔乱放,塑料餐盒到处使用,等等,白色污染已成为社会的公害。我们应利用学生身边的小事,讲清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要求学生在环境保护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要求学生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餐盒、塑料袋,不要乱扔旧电池,实验后的废液、废物不要倒进下水道,等等,从小事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从自己做起,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绿色经济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绿色化学理念和环保意识,使他们成为自觉的“绿色化学家”,为绿色化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1,(1).

[2]俞巧红.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8).

第7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338条进行了大幅修改。这次修改降低了“污染环境罪”的入罪门槛,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增强了刑法在惩治环境污染行为方面的威慑力。但是,本次修改仍有不少疏漏之处。例如,《刑法修正案(八)并未给出“严重污染环境”的判断标准,也未明确“有害物质”的范围,其量刑设计也沿用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规定,并未结合实践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两高”应采用司法解释的方式,对本次修改存在的诸多疏漏予以补救,以回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刑法在打击环境犯罪,保护环境法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污染环境罪;立法缺失;司法解释

中图分类号:D924.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4013304

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但肇事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屈指可数。2011年2月,《刑法修正案(八)》颁布,该修正案第46条对《刑法》第338条进行了修改。为配合《刑法修正案(八)》的实施,“两高”于2011年4月出台了《关于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五)》的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规定以“污染环境罪”替代《刑法》第338条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罪名。上述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司法实务部门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了原有规定的不足,使“污染环境罪”的法律规定更为合理。但是,《刑法修正案(八)》中对“污染环境罪”的修改尚有疏漏,导致《刑法》第338条的规定也不尽完备,因此,还需要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补救。

一、《刑法修正案(八)》对原《刑法》第338条的修改及其评析

原《刑法》第338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修正案(八)》将其修改为:“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是对社会生活的回应。《刑法(修正案八)》对原《刑法》第338条的改动对于遏制频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打击环境资源犯罪,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法益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相较原来的规定,《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刑法第338条的规定进步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新《刑法》第338条的规定扩大了刑法保护的环境资源范围。原《刑法》338条用列举的方式,将“土地、水体、大气”明确为刑法保护的环境资源,而《刑法(修正案八)》则通过删除具体的环境资源类别的方式,取消了原来的限制,将应受本条规定所保护的环境资源范围进行了扩张,也相应地扩大了应受《刑法》保护的环境资源范围。

另一方面,新《刑法》第338条的规定扩大了应受惩罚的不法行为范围。按照原来的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具有危害物性的“废物”的行为才有可能构成本罪。换言之,如果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具有危害物性,但不是“废物”物质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条中将“危险废物”修改为“有害物质”。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1―2007)中术语部分的规定,危险废物是指具有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等一种及一种以上危害物性的废物。而“有害物质”是在其生产、使用或处置的任何阶段,都具有会对人、其他生物或环境带来潜在危害特性的物质。由于后者的范围要远远大于前者,因此,新《刑法》第338条的规定无疑扩大了应受打击和惩罚的不法行为范围。这种扩张既满足了司法实践的需要,又有利于更好地打击和惩罚污染环境的犯罪,对于更好地保护环境法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1]。

此外,新《刑法》第338条的规定还降低了本罪的入罪门槛。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条用“严重污染环境”替代“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按照新的规定,就本罪的构成要件而言,只要是严重污染环境就有可能构成本罪,在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危害后果等方面并无过多要求。因此,新《刑法》第338条规定的入罪条件要比之原来的条件低。

二、本次修改的缺失及其危害

上述修改呼应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响应了司法实务部门和环保实践部门的需求,但《刑法修正案(八)》对原《刑法》第338条规定的修改尚有不足,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条之规定也还有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

首先,“严重污染环境”行为的认定标准不明。最高人民法院于2006 年出台了《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刑法》原338条中规定的“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和“后果特别严重”进行了解释。该解释第1条规定,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均属于“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两高”通过这种定量化解释的方式,明确了“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认定标准,从而为司法实践中认定罪与非罪,以及罪行的社会危害程度提供了明确的判断依据和标准。但是,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条用“严重污染环境”替换了原“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和“后果特别严重”的规定。也就是说,《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所解释的法条已发生重大变化,如果继续沿用原来的标准认定“严重环境污染”已明显不妥。事实上,违法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都有可能对环境资源造成污染,而这种污染严重到何种程度始为犯罪?《刑法修正案(八)》并未给出具体的规定,“两高”《关于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五)》的司法解释也未涉及这个问题,这种情况违背了立法者改善本罪的可实施性的初衷,也易导致司法实务中判定“罪”与“非罪”的困难,严重影响本罪的可实施性,实为本次修改的一大缺失,亟需补救。

其次,“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被排除在本罪之外。违法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不但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还有可能破坏自然资源。事实上,很多自然资源与其依附的生态环境之间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因此,既应将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不法行为纳入本罪的打击和惩治范围,也应将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从而导致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的不法行为也纳入本罪的打击和惩治范围。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条仍然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生态联系,从而将“严重破坏自然资源”排除在本罪的保护范围之外,实为本次修订的又一缺憾。

再次,“有害物质”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原《刑法》第338条在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的对象时,采用了列举加“兜底条款”的方式,用“其他危险废物”的表述,对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对象的范围进行了扩张。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条沿用了列举加“兜底条款”的方式,在保留“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基础上,用“其他有害物质”替换了原来的“其他危险废物”。但从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条和“两高”的司法解释看,本罪中“有害物质”的认定标准仍不明确。“有害物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字面意思看,凡是可能对人的身体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都是“有害物质”。那么,违法排放、倾倒或处置有可能对人的身体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行为都应当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但是,根据现行环境立法,“有害物质”的立法尚不统一,“有害物质”的范围也并不明确[2]。现行环境立法中既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也有“有毒有害物质名录”,还有部分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内部的“有毒有害物质一览表”。而且,现行环境立法也往往用“有毒有害物质”来统领“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事实上,“有害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也并非完全重合。由此可见,本条规定中“有害物质”的认定标准尚不明确。

最后,本罪量刑设计不合理。从《刑法修正案(八)》对本罪的修改和“两高”做出的司法解释看,加大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是本次《刑法》338条修改的本意。但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条却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刑罚规定。笔者认为,这种规定极不合理,不利于切实保护环境资源法益。违法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具有极大的弹性,即严重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人身损害、财产损失和环境危害具有极大的弹性,因此,构成本罪的不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就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而法定最高刑仅规定为7年,实难体现对本罪中严重污染环境,造成极其严重后果的不法行为的惩罚,也与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基本原则相背离。

三、对《刑法》第338条的司法解释补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338条的修订并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司法解释在法律具体适用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刑法》第338条的立法缺失完全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予以补救。

首先,明确“严重污染环境”的认定标准。《刑法》第338条中“严重污染环境”的表述内含着定性和定量的双重要求。在定性上,本罪的不法行为需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在定量上,本罪的不法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需达到“严重”的程度。而该用何种标准判断环境是否被严重污染也就成为了司法实践的难题。为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困难,“两高”应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严重污染环境”的标准。事实上,“严重污染环境”最直接的后果是环境质量的下降,而现行环境立法中,中国已制定了国家环保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等一系列立法。特别是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立法,更是将环境质量标准细分为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十一项子标准。应该说,从立法层面看,中国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立法已基本齐备;从环保实践层面看,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执法中也早已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排污行为进行认定,对环境质量进行判断。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建议,应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规定依据现行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判定“严重污染环境”的标准和依据。

此外,在本罪中,不法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后果具有较强的迟滞性。实践中,污染环境的行为既可以表现为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也可以表现为继发性或渐进性的环境污染,对于第二种情形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造成严重后果[3]。也就是说,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行为所导致环境污染的后果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司法解释需充分考虑环境污染所致损害后果的迟滞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当下污染环境行为“定罪难”的问题,保证本条规定的实施。

其次,以适当的方式将“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纳入本罪。非法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行为可能直接或间接地破坏自然资源,而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现行刑法未予以明确。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存在非常紧密、复杂的联系。事实上,上述行为既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有可能对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考虑到法律的稳定性,暂时不宜对《刑法》第338条做大的修改。综合以上考虑,笔者建议,可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严重污染环境”做扩大化解释,将其外延拓展为既包括“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包括“重大的自然资源破坏”。通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扩大化解释,既可使现行法律规定更加周延和科学,又能将非法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行为也纳入本罪惩罚对象的范围,还能在保证法律稳定性的前提下,补救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

再次,对“有害物质”的认定标准予以明确。修改后的《刑法》第338条,将“其他危险废物”改为“其他危险物质”,扩大了该罪的适用范围,有利于改善当下严重污染环境的现状,但是,对于本罪的适用,司法解释应当对于“有害物质”的确定标准列出比照名目,以保障本罪的可实施性,同时还需要注意与刑法339条等相关法条的协调性。事实上,卫生部在2003年就制定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此外,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在2008年联合制定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其中,《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第4条还规定:“未列入本名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固体废物和液态废物,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属于危险废物,适时增补进本名录。”此外,《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第8条还对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进行了具体规定,即危险特性是指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需要指出的是,危险物质并不等同于危险废物,因此,不能完全按照现有的规定对排放、倾倒或者处置的物质进行认定。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作为判断《刑法》第339条中“其他危险物质”的依据,同时还应规定,如果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物质,均属于“危险物质”的范畴。

最后,重新设计环境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就现行规定看,最高刑仅为7年已经既难以适应环保实践的现实需要,更难以遏制严重环境污染犯罪频繁发生的趋势。污染环境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其社会危害性也具有很强的弹性,但现行刑罚的量刑幅度却较小。因此,应本着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适当拓宽本罪的刑罚范围,加大环境刑事法律责任的弹性。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考虑本罪中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巨大弹性,在遵循“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当拓宽本罪的量刑幅度,上提法定最高刑。

参考文献:

[1] 曾瑾.对《刑法修正案(八)》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的思考[J].学理论, 2012(4):78-83 .

第8篇

关键词 林业种植;环境改善;应用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111-02

进行林业种植是对于环境的改善使用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它的优点就是不仅效益非常好,而且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低,又能带给我们绿色的能源。对于我国现在发展的事态来说,又具有经济效益、又具有实际效益的林业种植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根本办法了。

1现今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虽然我们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这背后付出的却是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的代价,而环境污染又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造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发生。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各种效益过低的情况,也让人们意识到了如果想要保证可持续发展,治理环境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说人们的工作生活变的快捷、方便了,但是各种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也必然会引起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而它也已经成为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污染带来的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现代化的工业比如说像化工厂之类的污染性物质,还有通过大量交通设施排放的尾气等危害物质升到高空中,和雨雪等接触而形成的一种腐蚀性物质。降落的酸雨大量的腐蚀金属材料,也会造成土壤、水流等酸化的后果,并且对植物有很大的危害。

1.2环境污染带来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就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导致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仅在美国之下位居第二,虽然说大量的工业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我国的发展是以危害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危害性的发展模式是必不可取的。

1.3环境污染带来的土地沙漠化

我国本就是属于人口过多的国家,虽然国家面积也相对较大,但实际按人均耕地数量来看却是非常少的,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还没有严重的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大规模的、无节制的开采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更加严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平均每天在我国的国土范围内就有500多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实际可用的耕地数量更会大大的降低,这样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无法想象的损失。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于,由于人们对树木的乱砍乱伐造成的我国大规模的树林也在急剧减少,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如果再不能拿出有力的手段来进行治理,我国的土地迟早都会变成沙漠。

面对我国现如今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状,不仅是国家相关部门要进行严格的整治,我们普通百姓也要引起重视,从小事做起,人人有责,先规范自己的日常热爱环境行为,继而根据国家的合理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环境污染的大问题,使我们的生活环境真正呈现无污染的状态。

2 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分析

环境污染是我国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首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根据我国现今的环境污染现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国也提出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其中,林业种植的有效改善环境污染的一大重要手段,它对于改善环境来说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改善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对于我国目前最严重的环境污染来说就是温室效应,由于它会导致全球的气温都有一定的升高会使冰雪加快融化的速度,而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就是由于二氧化碳大量的排放。而且我们都知道,树木在有充足的光照情况下会发生光合的作用,而光合作用要用到大量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材料,因此大量的树木会将二氧化碳有效的吸收并且转化为氧气释放出来,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的存在,从而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

除此之外,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使用的燃料也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想要有效的将二氧化碳的危害进行化解,就应该大规模的种植树木,而且我国现如今的林业种植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化解二氧化碳危害的需要,仍需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并且扩大林业的种植面积除了可以有效的应对环境污染之外,还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丰富的原材料,比如说使用木材代替金属材料来作为器具的材料、代替工业燃料用品等等,不仅能节约其他资源,而且也能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大量的产生。

2.2有效的预防水土流失

为了防止土地的沙漠化,我国现如今采取的大部分措施就是使用人工灌木进行巩固土壤,但是林业相对于人工灌木来说更能使土壤得到有效的固定,而且大量的林业种植还能滋润土地,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据相关数据表示,林业种植的面积越大,越能够阻挡洪水的灾害,而且形成的土地结构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降水量过大的地区容易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有效起到对土壤进行固定的作用。

如果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了土壤含水量过少,那么就会形成土质疏松的情况,这样如果迎来大风天气,会使灰尘被吹的满天飞,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土地沙漠化。而林业种植则能很好的改善这一情况,因为树木的根系特别发达,它可以起到将土壤进行固定的效果,而且如果林业种植面积非常大,那么树木还能起到相当于屏障的作用,阻挡风沙的吹过,可以有效降低土地的沙漠化。所以,从固定土壤,预防水土流失这个角度来看,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2.3减少酸雨危害的发生

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酸雨不仅会大量的腐蚀金属物质,还会造成对于植被的危害。因此对于预防酸雨危害的发生要给予更多的重视,随着我国相关部门进行不断的研究发现,虽然树木都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树木对于净化酸雨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像山茶树,对于抗击酸雨的能力就非常强,但是如果是杉树类抗击能力则就比较差。因此,有了这样的研究结果,在酸雨危害性非常大的地区则就可以大量的进行山茶树的种植,不仅可以起到有效控制酸雨危害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利用绿植来改善空气质量。

2.4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灰尘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街道两侧都会种植一些树木,是因为种植这些树木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过滤空气中像灰尘一类的有害物质,使空气变得新鲜起来。这是由于树木本身的枝叶茂盛,可以有效的阻挡大风带来的尘埃,这样就会使灰尘落到地上,无法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这也是广泛的运用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结论

总之,推广大面积的进行林业种植在对于改善环境的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减少酸雨带来的危害、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而且可以固定土壤,起到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而且我国现有的林业面积根本无法起到有效改善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国家应该制定有力的政策,使大范围的林业种植深入到每一个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卞强,方,邵丽娟.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7).

[2]陈明剑,常纪文.环境改善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影响极其对策[J].环境保护,2010(8).

[3]杨士弘,高海风,王绍仪.广州城市绿化的作用[J].热带地理,2010(9).

第9篇

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突出,农村早已不再是远离污染的世外桃源,农民的生存环境恶化,农民健康受到危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农村环境健康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体现,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能否妥善处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系到广大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关系到农村及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引起农村环境污染和恶化的原因复杂多样,本文无意对诸多原因一一分析,拟以G村家庭花生加工业为个案,试图就农村家庭加工业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关系提出一点儿粗浅看法。为了获得有关家庭加工业与农村环境问题的关系的真实状况,笔者于2005年国庆期间对G村家庭花生加工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G村的所有花生加工户,调查主要采用入户访谈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访谈对象主要为花生加工户,为了补充和丰富调查素材,还访谈了该村委会成员、部分不从事花生加工的村民。本调查资料收集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G村家庭花生加工业的基本情况和意义。(二)G村家庭花生加工业引发的环境问题。

二、G村家庭花生加工业的基本情况和意义

G村位于安徽省中部,依托于当地花生资源丰富和所在地有一著名的花生市场的优势,近几年大力发展起家庭花生加工业。如今G村共有47户人家,全村家庭花生加工户从当初的3家发展到34家,从业人员9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60%之多,是该乡镇有名的“花生加工村”。

G村的花生加工主要是剥壳,加工户把从市场收购来的花生剥去外壳,然后把花生米筛选分级买给当地花生市场的花生米营销商,由花生米营销商把花生米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G村的花生剥壳已不是传统的手工剥壳,全部采用机器剥壳。G村从事花生加工户每户至少拥有花生剥壳机、筛选机各一台,大户最多的拥有剥壳机三台、筛选机二台,全村共有花生剥壳机49台、筛选机39台。剥壳机型号分大、中、小型三类,一般的加工户用的是中型(一小时可以加工花生米800斤左右),大户多用大型(一小时可以加工花生米2000斤左右)。剥壳机在使用过程中可用电作动力也可用柴油发动机作动力,但G村的加工户多选择用柴油发动机作动力,因为柴油发动机工作起来性能比较稳定又不受停电的限制。天气晴朗,花生加工户多选择在自家门前场地加工,阴雨天气在自己的住宅里加工。花生加工分旺季和淡季,旺季一般集中在每年的9、10、11三个月,一般的加工户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月加工,大户因为货源较广,加工的时间会长些。从加工量看,大户平均一年要加工200万斤左右花生米,一般的加工户也要加工三十万斤左右。

笔者是2005年国庆期间去G村调查的,正赶上一年当中的加工旺季,到达G村时,呈现在笔者眼前的是“家家机器响,户户加工忙”的场景。当笔者问加工户,为什么从事花生加工?一位从事花生加工多年的中年男人是这样告诉笔者的:“花生加工操作简单,不要什么技术,风险不大,比出门打工强,能顾到家,又不耽误庄稼,只要肯吃苦,收入还不错,我们家的开支主要就靠花生加工。”调查结果显示,这位加工户的话很有代表性。花生加工机械化程度低,技术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可以在门前场地加工,也可在住宅内生产,生产相对自由,农忙时就忙农活,还可以顾及家庭,十分适宜没有什么技术的人就业,一家老小都可以帮忙。G村的家庭花生加工业带给G村群众和当地的效益是明显的,如今,家庭花生加工的收入已成了这个村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去年村里仅家庭花生加工业一项就创收入50万余元,一般加工户平均收人超万元,加工大户年收入3万以上,加工户人均收人4000余元。G村的许多家庭因花生加工走上了致富路,盖新房、娶媳妇、孩子上学和日常开支等费用基本上来自花生加工的收入。

发展家庭花生加工不单单是加工户自己走上致富路,G村和当地其他的的家庭花生加工业带给周围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G村家庭花生加工业引发的环境问题

G村的家庭花生加工业带给G村群众和当地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应该看到,因花生加工引发的G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笔者的亲眼目睹和与部分从事花生加工的村民以及非加工户的谈话,可以将花生加工给G村造成的环境污染分为以下三类:

(一)噪音。一台由柴油机带动的花生剥壳机在工作时会产生不小于100分贝的噪音。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性早成定论,G村村民们也都觉察到了噪音的危害性,从村民的反映看,噪音对他们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l.影响睡眠和休息。只要机器在工作,人们很难入睡。一个抱着小孩的年轻告诉笔者,她小孩刚出生不久,常常被机器声惊醒,同时伴有手脚颤抖,现在慢慢习惯了,但她很担心这样长期下去,对小孩的健康会有影响。一位上了年纪的大爷说,以前他有中午睡半个小时的习惯,自从村子很多人家先后加工花生,在花生加工季节,中午他几乎就没有睡过。2.损害听力。多数加工户告诉笔者,他们的听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时会有耳鸣现象发生。3.损害身体健康,引起人体疾病。相关研究证明,人们长期生活在85-9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得“噪音病”,出现大脑皮层兴奋、头痛、脑胀、心烦、心慌、记忆力衰退、消化系统失调、血压升高、脑血管功能损、乏力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一位家里有两台花生剥壳机妇女告诉笔者,只要花生剥壳机一开,她就会心烦意乱,同时伴有胸闷、头痛的感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该村一40多岁的妇女自从和自己丈夫从事花生加工后,就睡眠不好,慢慢引发为神经衰弱,最后严重到持续多天不能入睡,只得住院治疗。4.干扰孩子学习。一个自己不从事花生加工的村民叹着气告诉笔者,只要周围邻居家的机器开着,他孩子用棉花堵住自己的双耳也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二)尘埃。加工花生时会产生很多灰尘和花生壳微末。笔者放眼望去,整个G村给笔者的感觉是灰蒙蒙的,加工人员从头到脚落满了灰,加工户家里的桌椅板凳、门窗、墙上等处落满了尘埃,门口的树叶、房顶上也都是尘埃,刚洗干净晾在户外的衣服也落上一层灰。一位正在加工的大妈说:“加工花生时尘埃很大,眼睛都睁不开,衣服穿上身就脏了,鼻孔里灌满了灰,吐出的痰也满是灰尘,一天到晚,我们不知吸了多少灰尘到肚子里。”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尘埃的环境中,会引发鼻炎、呼吸道感染、肺病等。到G村不到二个小时,笔者的头发和外套上就落了一层灰,鼻孔里也满是灰尘,感到呼吸不畅,笔者对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村民担忧。

(三)废花生壳。花生加工会产生大量花生壳子,这些花生壳子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堆积如山,占满场地,影响加工户晾晒花生和加工,而花生壳子又很难腐烂,为了及时处理掉花生壳子,村民们多采用一把火烧掉了事。花生壳子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浓烟和飞尘,不仅影响村容整洁,也严重污染了空气,给村民的健康造成威胁。笔者在村子调查时,下午就赶上几家燃烧花生壳子,整个村庄笼罩在烟雾中,烟雾呛得笔者直想咳嗽,熏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花生加工引发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村民村民的日常生活、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也不同程度影响和破坏了加工户和非加工户之间本来良好的邻里关系。谈及花生加工引起的污染,一位没有从事花生加工的村民显得很激动:“你们都看到了,这哪里是人住的地方,整天机器轰轰响,吵得人心里乱糟糟的,到处是灰和烟,洗好的衣服一晒到外面就脏了,我家的窗子一天到晚关闭的,连大门都不敢开。可又有什么没办法?能搬家的话,我早就搬家了。”村子出现了多起因花生加工污染引起的村民之间的纠纷,一位不从事花生加工村民的妻子生病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可她隔壁家花生剥壳机吵得她根本没办法休息,她丈夫一气之下,几次拿着棍子去打砸邻居的花生剥壳机。这说明因长期花生污染积累的矛盾已逐渐激化,而农民往往不会寻求法律途径,趋向于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给农村社会安定造成了一定隐患。

四、结语和讨论

第10篇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活小鱼。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组对比强烈的图片或视频(美丽的地球家园和人为破坏情况),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学生通过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4.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实验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五)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酸雨危害的视频资料加深了学生对酸雨的成因及酸雨给生物造成的危害的了解;通过一组关于“环境的报复”的图片,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环保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师提示的问题“回想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行为习惯曾经或正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为环保做些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七)环境保护,从现在做起

提示学生慎重处理实验中用过的材料用具,环保从日常的身边事情做起。并播放一组经过人类的环保护卫活动而使环境得到改善的图片及废电池的污染数据(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鼓励学生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第11篇

【关键词】食品;有毒有害元素;残留;检测分析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提高了公众生活水平,健康意识随之不断增强,对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1]。但受各种食品添加剂滥用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均有恶性食品安全事故接连不断发生,除造成一些严重生态环境病外,在人体组织器官积存到一定量时易诱发多种病变,故加强食品外源性重金属污染控制,并对重金属污染物行有效、快速的检测具有非重要性的意义,本文针对食品中有毒有害元素残留分析并评估如下[2]。

1重金属污染食品主要途径

重金属在食品中为一类污染物质,其污染过程主要包括以下途径:①特殊自然环境:一些如海底火山活动地区、矿区等特殊地区,因地层中有较高的重金属含量,故与一般地区比较,其动植物中重金属含量呈较高水平。②人为环境污染:各种含重金属的废渣、废水、废气等在工业生产中的排放,或未恰当应用含重金属的农用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等,使土壤、水体环境受到严重污染。③食品生产及运营环境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存放、销售等过程中与容器、管道、机械接触,可添加剂中重金属元素占有较高比重,均可导致污染事件发生。

2食品中有毒有害元素危害

有毒有害元素包括砷、铬、镉、汞、铅、铜、铝等重金属,污染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因其一些化合物被广泛生产及应用,增加了在局部地区高浓度污染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重金属与其它有机污染物存有差异,具有潜在危害性。如水中微生物较难对其降解,经水肿食物链被富集,有毒有害元素的浓度加大,最终通过饮水或食物被摄入体内[3]。若重金属较难排出,则在人体内进一步积蓄,最终诱导慢性中毒发生。一些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又被微生物转化,形成有机的、具有更大毒性的化合物,如无机汞向有机汞转化。1968年报道的饮水型慢性砷中毒,即为污水中含有重金属引发[4]。

3微量元素检测意义

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毒害除与机体摄入的数量相关外,还与其形态特点存在紧密关联,同种重金属化合物但存在形态不同其毒性也呈较大差别。如砷的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为三氧化二砷(砒露,As2O3),如二价汞离子的无机盐毒性显著低于烷基汞[5]。故虽食物重金属含量不高,但有蓄积现象发生时,仍极大的危害着人体健康,故选择一种有效且快速的检测微量元素的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检测方法分析

4.1方法概括原子荧光分析技术(AFS)发明自20世纪60年代初,已获得了骄人成绩。AFS为将原子利用连续光源或线光源激发到较高的电子能级,并对被激发的电子至基态返回时所发射出的荧光辐射加以测定的一种分析方法,具有同时可多元素分析,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谱线简单的特点。特别是将原子荧光光谱(AFS)与氢化物发生(HG)较为完美的结合而完成HG-AFS分析技术。已成为一种具有较高实用价值,且低耗高效的分析技术,在实难分析的如Ge、As、Sn、Bi、Pb、Hg、Se等无机污染物中可发挥独特的优点,而准确测量上述有毒有害物质,是优化环境、确保人类健康的基础,HG-AFS方法的经济、简单优点已被分析界证实。

4.2检测原理AFS可对砷、锗、汞、碲、铅、镉、锌、硒、锡、铋十一种元素起到检测效果,主要与以上元素所具备的主要荧光谱线在200-290nm范围间,恰好为最好的日盲光电倍增管灵敏度波段;另外,以上元素可产生气态氢化物,除和大量基体分离为,还可使基体干扰降低,且进样方式为气体,故使进样效率显著提高,在测定元素时,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优势较为明显,已为主要对挥发性元素加以检测的手段,已得到普遍认可[6]。

5食品中某些元素有毒有害性监测

所参考的资料监测食品包括茶叶、粮食、面制食品、蔬菜、植物油、水果、调味品、畜禽肉、乳品、蛋类、水产品等,重点检查无机砷、铬、铅、铬、镉、硒等,按季度在各监测网点对食品样品进行采集,传递及检验均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所得结果显示,铅含量以茶叶、皮蛋均值最高,其次为家禽内脏和鲜食用菌;超标率最高的为蔬菜、水果、畜禽内脏。镉超标准和含量最高的均为畜禽肾脏、肝脏、食用菌。奶粉中砷含量均合格。鲜奶、水产品汞均合格。铬超标率在各产品中

6食品中有毒有害元素应对措施

6.1微波消毒食品中元素分析消化具有一定的难度,即要达到完全消化的目的,又不能将被测物质受到更多损失,且需对成本的问题加以考虑[7-8]。微波消解具有吸收极化作用及内加热等特有的优势,可将样品在短时间内完成消解,且高压消解罐具有高度密闭性,可使酸用量减少,且避免了元素挥发。因此技术具有较少试剂用量、耗能低、高效快速、易实现自动化、空白值低等优点,在各类样品消解中目前已普遍应用。

6.2监测及检验管理除对食品污染的源头进行控制外,制定一种可行的、简便的、快速的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也具有较重要的价值。建议国内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法及研究方法,将食品检测方法尽快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并制定相关卫生基准或标准,使之渐成为完善的常规监测食品质量的指标,为有关职能部门管理、评价、监测食品质量提供条件,以为人群健康提供保障。如初步分析的结果为,鱼类中有较高的汞含量,故可通过汞的人体暴露量对重金属在食品中污染的风险因子进行评价,为相关部门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7小结及展望

目前,饮食安全渐引起公众高度重视,但受对一些食品偏爱、环境污染加重、食品添加剂滥用等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多项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本次研究就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污染加以探讨,采用微波消解样品行有效快速的食品前处理,并应用双道荧光光谱法对食品中含量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加以检测,并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为重金属在膳食中污染大规模的检查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食品样品采用微波消解安全而快速,可对多种元素同时检测,使操作人员的危害性明显降低,加上AFS与HG的完美结合达成的HG-AFS分析技术,可作为未为主要的对重金属检测的手段,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杰.樊永祥.国际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理化指标监测介绍及思考[J].食品营养与卫生,2009,3:161-168.

[2]王菁,李崇光.食品完全风险监测的内涵、作用与相关建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1):10-13.[3]何军.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砷和铅[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2):192-193.

[4]Yang Y,Shao B,Zhang J,e al.Determination of the residues of 50 anabolic hormones in muscle,mild and liver by very-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Chromatogr B,2009,877(5-6):489-496.

[5]叶延东,常海华.中性红作指示剂原子荧光法测定牛奶中铅[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2):199.

[6]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500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理化部分(一).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监测是指由专业人员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科学手段连续或是间断性的对测定环境中的污染物的种类、分布、浓度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测的一种活动。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全面及时的反映某个地区的现行环境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进行污染控制、制定环保政策提供准确全面的科学依据,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进步中,人们一边享受着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在生产生活中将许多有毒的垃圾废料排放到自然界当中,污染物的危害性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实施环境监测的专业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直接遭受污染物危害和间接遭受污染物危害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安全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但由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地点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监测人员往往需要迅速直接的出现在事故危害地点的第一线进行数据资料的搜集,很难进行全面有效的安全保护,因而这项工作一直困绕着许多业内人土,本文正是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并通过大量详细的实地走访最终做出如下论断,希望能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安全保护能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一、环境监测中安全保护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环境监测中的安全保护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依据污染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大体上分为物理安全防护、化学安全防护和生物安全防护;依据具体的污染物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化学药品防护、高温监测防护、噪音监测防护、用电监测防护等防护类型;依据受伤部位的防护可以分为、视觉器管防护、听觉器管防护、心脏器管防护以及皮肤防护等防护类型。在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中,最为常用的就是依据污染物的类型进行的防护区分,按照这一标准,环境监测中的安全防护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即:有害物质防护,化学药品防护、辐射防护、生物性防护、高空监测防护、高温监测防护、.用电监测防护以及噪音监测防护等类型防护。下面本文就对每种防护做一定的简要说明。

二、具体的安全保护措施。

对于不同的的污染物,环境监测人员在进行防护时所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

1.有害物质防护。对于有害物质的防护,可以细分为己知的有害物质防护和未知的有害物质防护。就己知的有害物质防护而言,如果某个地方发生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而监测人员在奔赴事故发生地点之前就已经明确了具体的污染物,这种情况下监测人员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针对性措施来加强防护力度,例如在赶往事发地之前监测人员就己获息引起环境变化的污染物呈碱性,那么可以有针对的准备一些搞碱性较好的防化服、橡胶手套、防毒面具等其它防毒器具,确保人身安全。

2.化学药品的防护。化学药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的,科学家通过各种各样的化学试验来研制出许多对人们生产生活都十分有益的化学药品,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部分化学药品本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化学危害性,因此在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环境污染。

3.辐射防护。辐射防护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防护手段,主要是环境监测人员针对日益发展的电磁辐射进行的一种人身保护。从广义上来讲,任何一种电磁设备都带有一定的辐射,如家庭常用的电脑、电磁炉、电烤箱,医院进行手术的X光级,核磁共振仪,电视台进行信号传界的信号发射设备,接收设备,以及手机、无绳电话等设备都具有电磁辐射,但不同的电子产品的辐射强度和辐射频率是不同的,少量的电磁辐射对于人体是无害的。但对于大型电磁设备如核电站、原子吸收石墨炉电源、气相色谱实验这一类的电磁辐射,远远超出了人体所能接受的范围,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监测,会对人身的皮肤和细胞造成非常大的伤害,甚至引起基因突变。这种情况下采取防护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距离防护,有数据显示,辐射距离扩大一倍辐射量降低到原来的1/4,尽量采用相关仪器扩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可以有效保护监测人员的安全;二是时间防护,在进行这类辐射监测时,监测人员要注意尽可能的减少与辐射物质的接触时间;三是屏蔽防护,监测人员要在工作服上配带一定的辐射屏蔽仪器,将电磁辐射的强度降到最低。电磁辐射防护用品主要有防护服装、防护眼镜、电磁辐射防护屏等设备。

4.高空监测防护。高空监测主要是用来监测大气污染,由于大气污染的扩散性与风向和风力有关,在风力较大的时候空气污染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人身安全带来较大的危害,如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会引起呼吸首感染,笨系气体物质会使人体致癌,因而实施高空监测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监测活动。

5.高温监测防护。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当温度高于29℃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样的温度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会导致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和皮肤病。由于环境监测很多时候需要进行室外活动,不可避免的要置身于高温环境下,采取一定的高温监测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环境监测要携带一定的盐开水,防止出现脱水脱盐现象;二是要配带防晒眼睛,保护视力;三是在采取样本时要带手套,防止高温灼伤。

6.用电监测防护。由于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学习一定的用电知识进行自身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不要直接触摸电裸线,要配带绝缘工具才能进行操作;二是设备的开关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不能靠经验办事;三是一旦工作中发现线路老化、破损现象要及时停止工作,上报维修;四是杜绝在雷雨、闪电等恶劣气候条件下使用电子设备。

7.噪间监测防护。

高分贝的音量会对人体的听觉器管和心脏器管产生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监测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听觉器管,如配带隔音耳塞等其它设备,减轻噪音对人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