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3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稻生产技术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生产标准化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制定产品标准和作业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轨道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和现代化农业的迫切需要。水稻是我省第二大作物,其标准化技术与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现就该项技术与推广工作经验介绍如下:
1 加强领导,搞好技术培训工作
在推广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过程中,各级领导及技术干部应高度重视,导引广大稻农的积极参与,制定当地水稻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指导教材,在技术培训上做到三结合,即水稻标准化技术讲座与水稻规模化订单生产相结合;与绿色食品生产相结合;农艺农机相结合,(旋耕、深翻、秋翻整地);在技术培训上,根据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重点讲关键配套技术环节,讲因地制宜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订单生产等内容,适当拉近农户与重点粮食企业的距离,形成双方互惠互利的局面,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科技辐射能力。
2 搞好服务
根据农事季节,市、乡镇两级农技人员搞好技术指导,同时在种子、农药、肥料等物质方面也要做好服务,提供优良种子、水稻专用肥、各种新农药等。特别是遇到不良气候条件,水稻生长受阻等情况,充分利用热线电话、发放技术资料、田间指导等方式,从插秧、施肥、田间管理等环节做好技术指导。
3 技术标准
3.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积温等生态条件,选用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井灌区应选择耐冷性品种,苏达盐碱土区应选择抗碱性品种;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积温带选用主茎13~14叶的品种;第三、第四积温带选用10~12叶的品种,保证霜前安全成熟。严防越区种植。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幼苗率),含水量不高于16%。每2年更新1次。
3.2种子处理 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 d;筛出草籽和杂质、秕谷;浸种消毒、催长芽。
3.3秧田选择 选择园田地或背风向阳,水源方便的旱田。在水田育苗时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高台地块做秧田。
3.4育秧方式 采用大、中棚钵体苗或隔离层苗。
3.5床土配制 100 m2苗床用筛好的客土(没施过普施特、豆黄隆、乙草胺的旱田土)或山地腐植土1.5 m3,壮秧剂7.5~10 kg与备好的床土混拌均匀。
3.6播种 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 ℃~6 ℃时开始播种。一二积温带,4月10~25日播种;三四积温带,4月15~28日播种。钵体苗每盘播量65~70 g芽籽,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量在400 g左右,纸盘育苗每盘播量在120 g芽籽,覆土0.5 cm,药剂封闭后覆盖地膜保墒。
3.7秧田管理 播种到出苗以保温,保湿为主。秧苗1叶1心开始通风炼苗,一直到三叶一心温度始终控制在25℃左右,其间注意浇水,钵体育苗必须天天浇水。移栽前3 d完全揭下棚膜。秧苗二叶一心期要注意防治青枯病和立枯病。
3.8本田整地及施肥 水田隔三年轮一次施用农家肥每公顷15~20 m3,每公顷用通用复合肥或水稻专用肥200~250 kg做底肥,翻前施入。插前3~5 d进行泡田、耙地、田面要达到寸水不露泥。
3.9插秧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 ℃~13 ℃时开始插秧,一般5月末结束。在中等肥力土壤上,行穴距为30cm×13.3cm(9寸×4寸);在高肥力土壤上,行穴距为30cm×16.5cm(9寸×5寸),每穴2-3棵基本苗。井灌、苏达盐碱土和北部地区,要适当缩小行、穴距,增加基本苗数。插秧质量:拉线插秧,做到行直、穴匀、棵准,花达水不飘苗,插秧深度不超过2cm。插后补苗。
3.10本田追肥 第一次移栽返青后追施尿素,每公顷75 kg左右,最晚不超过6叶期(6月初),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第二次调节肥在7叶末到8叶末(6月)追施补充肥75~100 kg尿素。
3.11水层管理 插秧后返青前灌水要花达水,返青后一直到分蘖盛期灌1.5寸(浅水),并要圈水为主,增温促蘖。有效分蘖终止期(7月初),要深灌3~5寸水或低涝地块,N肥过多地块排水晒田一周左右,晒后回复正常深水灌溉,以控制无效分蘖。水稻封行后的水管理以活水深水为主,到抽穗前8~15天期间要深灌,防止低温造成花粉败育(即障碍型冷害),抽穗扬花期浅灌,实行间断灌溉,灌一次水,停灌几天,再灌一次水,这样轮回2~3次,8月末停灌,9月中旬排水晒田准备收割。
3.12防病 稻瘟病以预防为主,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情,立即控制发病中心,用富士一号、进口三环唑、施宝 克、甲基托布津等药剂进行防治。
2.1为科技特派员提供平台,搭建起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机联系的桥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技部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结合安徽省粮食科技工作实际,安徽省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了巧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200名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方面的省、市级粮食科技特派员驻点工作。粮食科技特派员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平台,了解粮食生产第一线问题,及时解决局部问题,有利于政府针对区域性问题快速做出决策。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回后再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中。真正让广大粮食生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立题来源于生产,科技成果快速地融入粮食增产中。这种模式不同于“科技下乡”和“科技进村”活动,它把短期行动转为长期行为;不同于下派科技副职,它把对基层的行政手段转化为直接参与农村的生产实践。
2.2参与科技项目实施,集成区域特色的粮食丰产高效技术体系 针对粮食生产存在的资源浪费、劳力紧张、因灾波动、效益不高和技术不配套等问题,示范基地参与实施了“江淮中部(安徽)稻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8项,开展了8个稻、麦生产专题研究与技术攻关,实施了200余项田间技术试验。研究了一批江淮中部(安徽)水稻、小麦超高产、减灾稳产、轻简高效和肥料高效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通过技术的创新和优化集成,研制出江淮地区水稻高产避灾栽培技术、水稻机插秧高产稳产“平衡”栽培技术、淮北旱茬小麦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沿淮江淮地区麦稻两熟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等7套适合不同类型区、不同耕作制度的水稻和小麦丰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开展示范区技术验证熟化和指标化工作,制定19项稻麦生产技术规程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2.3开展区域性大面积示范,促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技术成果的展示和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主要突出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新技术成果的示范,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周边地区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提高和粮食丰产增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紧扣安徽稻麦两大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合理分布、相对集中原则,在18个示范基地设置666.711111核心区、6.67万11111示范区,并在23个稻麦主产县辐射推广66.67万11111,将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落实在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3个层次的区域系统中,借助有效的组织措施和推广手段进行技术的梯度转移,分层推进,最终形成现实生产力。“十二五”以来,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18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核心,累计建设小麦、水稻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734.20万11111,每公顷比项目实施前3年(2008一2010年)平均增产0.71 t ,“三区”累计增产粮食 521.97万t,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29.16亿元。通过项目成果区域性示范,促进了粮食大面积增产增收,实现了提升安徽稻麦生产技术水平和增强安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2.4依托基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生产技能 项目组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技特派员在示范基地驻点,以示范区为实训基地,开展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带动项目县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加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同时,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到基地任科技特派员,让他们在基层科研和技术示范过程中锻炼成长,培养后备人才。自“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这18个示范基地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 480场次,其中,现场观摩会105场次,培训县、乡各级农业技术人员4 200人次,培训广大农民20.0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5.4万册(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6位基层农技人员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25位基层农技人员被授予“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2人分别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和“全国最美农技员”荣誉称号,1个团队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人才工程“115”产业创新团队。2.5与龙头企业合作,初步形成了“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基地坚持以产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指导和帮助项目区农户进行优质粮食订单生产。示范区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措施和统一农机服务的“五统一”社会化服务方式。粮食企业与示范区农户签订优质粮食生产订单,收购价格在国家保护价的基础上每公斤加价0.16一0.30元。通过签订生产订单,促进了粮食作物新品种及配套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解决了农民售粮的后顾之忧,而且有效地扩大了优质专用粮食的生产规模,促进了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的发展,实现了“企业受益、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怀远县积极发展糯稻生产,大力扶持以糯稻及其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县常年种植糯稻5万多11111,产量约42万t,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优质糯米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其优质糯米、糯米粉和干吃汤圆等糯稻深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
关键词:水稻;高产;优质;效益
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米在我国乃至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从八十年代起就把选育和栽培优质水稻品种作为水稻科研和生产的重要任务来抓。但由于目前大部分优质水稻的抗性较低、栽培困难、产量和效益偏低,严重制约了优质水稻的生产和发展。鸭绿河农场年水稻栽培面积35万多亩,地块之间产量、效益差异很大,高产地块亩产超过600公斤,亩效益可达600元;低产地块亩产仅450公斤,亩效益仅450元左右。如何改低产为高产,进一步提鸭绿河农场水稻产量品质与效益,本着良种配良方的原则,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1、选择优质、高产、抗病品种
在保证粮食安全、稳产、高产的前提下,适当搭配种植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提高水稻品质,保稳产争高产。品种是水稻增产的内因,是水稻增产的依据。水稻的产量水平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是水稻高产的首要决定因素,但增产的潜力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地发挥,每个品种如果增产潜力发挥到极致,也可以认为是个常数。我场主要以11叶品种为主,主栽品种为空育131、龙粳26号、龙粳25号、垦稻20等品种。
2、适时早播育壮苗
本地区生育期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易遭受低温冷害,因此,培育健壮秧苗尤为重要。培育壮苗的宗旨是“以旱育为基础,以同伸理论为指导、以调温控水为手段”,根据建三江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突出育苗先育根,育根先育种子根的原则,育成地上地下均衡发展的标准壮苗,为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国家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础上,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搭配氮、磷、钾比例及用量,科学施用有机肥,以最大限度发挥肥料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施肥,土地肥沃、地理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地号贫瘠、肥力较差的多施。
一般认为,灌溉对米质和产量影响很大。稻田水分不足时,整精米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糊化温度有所下降,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米质严重下降,产量降低。优质稻的水分调控前期应浅水分孽结合露田促根,中期晾田塑造理想株型,孕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采取间歇浅湿灌溉,以延缓衰老,促进灌浆结实,提高产量和品质。并且加大井水增温力度。在井水灌溉的灌水方法上,要防止大水猛灌,以小水缓灌进地为好,不要灌过塘水、长流水,要充分利用水的比热大、热容量高的物理特性,令其发挥蓄能作用。
4、合理用药防治田间杂草,加强病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农用药剂种类越来越多,盲目用药会导致农药残留,降低产量。因优质稻抗性较弱,易于倒伏,卫生品质要求高,必须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目前,由于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不当,使一些有毒重金属离子及有机磷、有机氯等有害物质在稻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大,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卫生品质。为防止农药污染,病虫害防治应以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为主,搞好病虫害预测,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充分利用天敌的控制作用,坚持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结合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和稻米品质。三江地区优质水稻的种植应本着“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综合防治病虫害。由于受不同病虫草害的防治适期、方法及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所采取的防治措施,防治药剂也有所不同。在秋翻、春旋、泡田搅浆等一系列整地过程中,杂草种子从表层逐步布满整个耕层,用药时期不合理将造成除草不彻底,插前施药时期的把握尤为重要。选择长效、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为宗旨,在沉淀最佳时期用药,可使药剂深入耕层,提高防治效果。
(1)充分发挥生物预警的作用,各测报点要严格检测病原菌发生和消涨动态,结合气候条件、水稻田间病害检测点检测数据及时指导病害防治。
(2)选择农业部药检所登记的新型杀菌剂,淘汰未登记、防效差的杀菌剂。
(3)施药条件:早晚无风天气用药,风速小于4米/秒,气温不超过27℃,相对湿度大于65%。
5、提高还田秸秆利用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和有机肥,比单纯秸秆还田更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于秸秆覆盖还田和焚烧还田方式,秸秆埋没还田方式对水稻整个生育期水稻土N、P、K含量的稳定是比较有利的。随着水稻生育期的推进,秸秆还田能缓解粘土和砂土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下降。秸秆还田和无机氮肥配施,或者秸秆还田、有机肥和无机氮肥配施有协同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作用,能改善养分供应状况,培肥地力。
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其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是物质、能量和养分的载体,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土壤效应、生物效应和农田生态效应,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增产作用显著。但是对于秸秆还田的埋深程度,适宜的秸秆还田量,以往研究没有严格的考量。对于秸秆替代化学肥料的施用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和商榷的问题。
盘锦市现有180万亩阡陌相连的水田,且稻作历史悠久,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水稻是盘锦粮食生产中高产稳产的优势作物,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盘锦市水稻生产现状
1.水稻生产能力较强
盘锦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和细粮生产基地。平均年种植面积180万亩,占全市粮食面积的90%以上,平均亩产600kg左右,年产量5亿kg。盘锦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2.主体品种明确,品质有改善
近年来,盘锦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培育和应用了一批丰产性好、综合抗性较强、米质较优的系列品种,以辽粳9号、辽粳294、盐丰47、盐粳68、沈农265、辽优5218和屉优418等为主体的高产优质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较好的持续稳定增产效果。
3.稻作技术基本成熟
盘锦历来十分重视稻作高产高效实用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中“三农”密切协作,优势互补。为了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粮食品质,近几年大力推广了十项实用新技术和新举措。即:推广水稻园田高台育苗技术,推广水稻无纺布育苗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及配套技术,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和完善机防队伍(全市达到25个),推广“三米”生产技术,推广水田“三旱”整地技术,推广水稻机播、机插技术,推广稻田养蟹技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把十项技术推广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户、地块,并把责任落实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抓出成果,抓出实效,推进了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促进了水稻栽培技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实现了高产稳产。
二、水稻生产与品质优势
粮食生产居盘锦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首,优质水稻生产又是盘锦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对于盘锦来说,“生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抓粮食生产、抓优质米生产。优质米产业是盘锦农业“十一五”期间重点资助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后劲的战略性举措。并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与优势:一是区域比较优势。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城乡居民对优质稻米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势头;二是自然资源优势。盘锦光、温、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适宜于常规和杂交粳、糯稻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发挥优质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品质优势;三是品种选育优势。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坐落在盘锦,该所是以水稻育种为主的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新品种(系)、新组合选育与开发能力,已成功地培育出有较大影响的辽盐、盐粳、盐丰等系列优质水稻新品种;四是栽培技术优势。盘锦具有较好的“三农”协作基础,在稻作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上做了很多工作。近年来,在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蟹田种稻技术、无公害稻米生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部分技术措施已经在生产上示范应用。
三、盘锦大米与五常大米的比较及分析
1.五常大米的总体情况
据联合国大气本底监测站设在五常市境内龙凤山水库的检测点证实,这里的气候环境得天独厚,常年活动积温2700℃左右,无霜期130~140d。而且,不同于其他稻田的地下水灌溉,五常市有大小河流200多条,稻田属河流灌溉。五常稻作区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开口盆地,像一个开口朝西的巨大“C”字,水稻灌浆到成熟的8月和9月,盆地内气候最为适宜,使水稻成熟期相当集中。真正的五常大米,不白,不好看,但好吃。一碗米饭折到另一个碗里,空碗不挂饭粒,且碗内挂满油珠,剩饭不回生,这是支链淀粉含量高的优点。之所以反复强调五常大米的生长条件,是因为其地域的特殊性,“即使同一品种,采用同一技术,出了五常地域改种到其他地区,其品质都将发生变化。曾有专门部站就此问题做过调研,结果发现即便与五常处于同一纬度的地区,也只有极少数地方能种出与五常品质类似的水稻。也因为这些特殊性,五常大米“好吃”在民间广为传播。但真正让五常人意识到“五常大米”这个品牌,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米袋子上开始印上产地,由粮贩子带到全国各地,第二年又来了更多的粮贩子购五常米,而且愿意出比一江之隔的区域更高的价格。如同当下时尚人群手中的“LV”LOGO一样,当年“五常大米”4个字就是一袋子大米“身份的象征”。由于造假猖獗,五常大米品牌严重受损,价格甚至一度比周边地区还要低。
2.五常大米存在的问题
如何保护五常大米的课题浮出水面。在哈尔滨市工商局的建议下,五常市成立大米协会,并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产地证明商标。彼时,正是五常市的小作坊式米厂纷纷提升加工能力,开始转型为加工能力为50万t以上米企的时期。在大米协会的积极宣传和米企自身需求的相互推动下,证明商标的申请成倍增长。两年后,五常市使用该商标的米企达到200余家。
然而,申请难,监管更难。关于证明商标的指向性,现任五常市大米协会总结了几点:区域覆盖性、区域名称保护性、品质的特殊性、地位的垄断性和手续的完备性,这5条缺一不可。但显然,在过去10年间,这些“门槛”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纸空文。在某些善于“用白萝卜刻公章”的人看来,在米袋子上加上这个标志太容易了。一时间,五常大米袋子遍地都是,但大多装了其他地方的米,每斤便宜几毛钱,口感差别却很大。一次,五常市绿办的工作人员去外地参加展会时在展馆外的地摊上发现,连远在山东的小作坊,也敢在米袋子下面一边印着明晃晃的“山东济南××米厂”,一边在上面烙上“五常大米”四个大字。据介绍,证明商标并非一经批准就可以终身使用的,而是要每年一检。然而,自2009年的证明商标年检开始至今,也只有几十余家企业主动提出申请,而通过年检的也只有三十几家。”也就是说,至今市面上流通着的200多个印着证明商标的品牌,绝大部分是在“违规使用”。
3.盘锦稻米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盘锦水稻生产能力较高,总量供应较为充裕,但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稻米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稻米产、加、销产业链严重脱节,没有形成盘锦米业应有的整体优势,致使盘锦大米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影响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牢。受面积不能再增加,大幅度提高单产的可能性不大的限制,加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都将受到洪涝、干旱灾害的威胁和病虫害的影响,所以,大幅度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难度很大。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受技术和管理水平制约,农业生产中水、肥和农药等投入品的利用率比较低,浪费现象十分惊人,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组织化程度又比较低,订单农业也比较少,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较低,部分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名牌产品,农民销售农产品基本上还是直接面对大市场,风险较大,利润很低。四是加工粗放,品牌意识淡泊。就稻米产后而言,纵然稻米加工企业较多,但由于加工能力弱,市场意识不强,产品不能够很好地与市场对接,在国际、国内贸易中仍以“大路货”居多,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大米品牌,甚至也有一批有机大米、绿色大米、无公害大米品牌出现,但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加工不精、包装粗糙等种种原因,档次明显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稻米品牌化与抢占市场的着力点与出路
盘锦市是我国优质稻米产区之一。2007年,盘锦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当年,大米加工企业由原来的80多家增加到200余家,盘锦大米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盘锦大米市场无序竞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侵权仿冒情况越来越严重。为有效保护盘锦大米这一金字招牌,2009年,盘锦市工商局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切实维护该市70万稻农的切身利益。
在出台《盘锦大米地理标志实施管理细则》的基础上,盘锦市大米协会起草了盘锦大米驰名商标保护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大米加工企业吸收为协会会员,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合同书,发放盘锦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用证。现有120多家较有影响的盘锦大米加工企业符合盘锦大米的生产要求,其生产销售的大米占该市销售总量的80%以上。此外,为解决盘锦市稻米品牌较多的问题,盘锦市工商局研究制定了品牌整合办法——凡是盘锦市所产大米,统一使用盘锦大米品牌。企业在设计大米包装时,以盘锦大米为母商标,以企业品牌为子商标。该办法实施后,盘锦市大米协会会员企业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品牌整合。
盘锦大米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后,盘锦市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在做强做大稻米产业上做文章,帮助企业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该局有针对性地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全国性的经贸展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盘锦大米。2009年,盘锦市工商局利用工商局网站这一快捷、便利的平台,宣传盘锦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会员企业,使盘锦大米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工商机关还积极引导企业扩大盘锦大米精品销售网络覆盖面,在市内主要街道建成盘锦大米精品一条街,并在多个省区市设立专卖店和销售网点,盘锦大米在全国各大高端市场的销售份额逐渐增加。
通过实施品牌建设工程,盘锦大米价格不断上涨,农民获得丰厚收益,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盘锦市每千克水稻价格为2.5元,比2005年增加0.6元,粳冠等品牌精品大米每千克销售价高达40元,盘锦市70万稻农增收6亿多元。当年,在辽宁省驰名商标企业市场价值评估活动中,盘锦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辽宁省最具综合实力的驰名商标”称号,品牌价值达23.5亿元。目前,盘锦大米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粮食市场最畅销的品牌之一。
五、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1.具体的建议
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必须以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四者统一为目标,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兼顾为原则。以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达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丰产性较好、抗性强的水稻新品种、新组合为核心技术,加大优质品种的选育、扩繁与推广应用力度,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选择并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依照优质无公害稻米技术标准组织规范化生产,采取科研、推广、加工、营销通力合作的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实行“订单生产”。组建全市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发展,在保证一定“量”的基础上,尽快实现“质”的突破,由过去主攻高产转变为以优质为重点,以高效为核心,兼顾高产,逐步过渡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快盘锦由产稻大市向产米强市的跨越。
(1)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专用生产基地。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分品种连片布局,统一社会化技术服务和机械化作业,建设好优质稻生产基地。
(2)实行标准化栽培,确保稻米品质发挥。要提高稻米品质,在选用优质稻品种的同时,必须根据品种本身特性,按照标准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实行优质栽培,充分发挥优质稻品质的优势。根据近年实践与最新研究,优质稻保优栽培措施应重点抓好播种期、肥水、病虫草害、收割等关键技术环节。
(3)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市场销售份额。稻米精细加工可以增值,实施名牌战略更为重要,名牌才能卖出好价钱。因此,要发展盘锦优质米业,必须实施名牌战略,采取横向联合,全面开拓市场,扩大盘锦稻米市场占有份额。当前,关键是培育和扶持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切实改变目前盘锦稻米加工企业小型、分散、低水平、粗加工的状况。把稻米加工从服务加工型向产业流通型发展,组建大型的、设备一流的、工艺先进的稻米加工企业,在用足用好已技术改造的稻米加工厂的同时,新建一流加工流水线,建成由原粮到分级小包装流水生产线,提高优质米精深加工工艺,为创名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具体措施
优质稻米产业是一个崭新的事业,农技部门创业,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呵护。
(1)加强组织领导。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稻谷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粮价持续走低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充分利用开展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良好契机,加快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化。在发展初期,依靠行政推动力量,搞好规划,组织调查论证,制定产业发展目标、计划、任务和具体措施,快速推进盘锦优质稻产、加、销一体化进程。
(2)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随着中国粮食生产融入WTO,稻米需进入国际大市场和全球大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不解决好粮食出路的问题就难以适应大环境。
关键词:油菜 生产 机械化
安陆市农机技术推广站 张红明浅议油菜生产机械化
我国是世界油菜生产大国,常年种植面积在700万hm2,产量已突破1 200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30%,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80%以上。其前茬作物为水稻、棉花,油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作物,与粮食争地矛盾少,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油菜茬后种水稻比小麦茬后种水稻可增加产量15%,油菜已逐步发展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之后的第五大优势作物。我国扩大油菜生产面积潜力大,油菜种植具有以下趋势和特点:(1)产区相对集中。除北京、天津、辽宁、海南外,其它省区均有种植;(2)生产发展迅速。我国油菜种植面积超过花生成为第一大油料作物;(3)产业经营起步晚;(4)品质改良显著。世界上除印度和中国外,都未普及“双低”油菜。
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可以转变传统油菜生产方式,是恢复油菜生产发展和保障国内油料市场供给的迫切需要,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加快恢复发展油菜生产,将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新的战略重点。油菜生产机械化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包含品种、栽培技术、机械装备以及农机农艺融合等多方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确定正确技术路线,找到正确技术途径,才能使油菜生产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主要思路是:围绕提高重要农时、生产环节和机械化发展水平的目标,在油菜生产优势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机具、先进技术,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集成配套,改良油菜品种及种植农艺,形成机械化为支撑、区域适应性广的先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并开展适用成熟技术的宣传、培训,扩大机械化生产作业范围、规模,支持并推动油菜生产发展。
我国油菜生产目前现状是:由于油菜种植品种不一,成熟期不一致,种植方式不一(有的直播,有的先育苗后移栽),油菜收获期短,季节性强,再加之一家一户小田块种植,造成机械难作业、作业难,导致农机农艺生产很难相互适应。再加之油菜种植和收获机具的开发生产滞后,机具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批量小,工艺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难以适应机械化油菜生产的发展要求。
要突破这种局面,必须采用多种形式,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推广测试及鉴定单位、生产厂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突破技术难点,主攻薄弱环节,开发先进适用的新型机具。同时,新开发机具必须多进行试验,及时发现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强技术攻关,改进产品设计,增加资金设备等投入,提高工艺水平,完善制度,严控质量,提高产品各项性能。必须加强农机与水、肥、种、药等因素协调作用的机理研究,利用好油菜种植技术,联合种子、土肥、植保等多个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大力推广适宜品种,积极组织农机农艺专家,共同研究形成适宜的栽培模式,统筹考虑油菜生产各个环节,因地制宜建立各级油菜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区,将成果应用到实际当中,多召开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会,加大对技术人员及农机手的培训力度,共同为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
首先在油菜播种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油菜直播机,开展试验示范。(1)优选适宜种植品种。须经多方面考证,多年引种示范,优选主干发达,分叉分枝少,果荚成熟一致且不易开裂的品种。(2)优选播种机械。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与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公司联合研制生产的2BFQ-6型及其它系列型号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该机型一次完成翻耕、播种、施肥、开沟、覆土等多道工序。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推广表明,其直播速度快、效率高、出苗整齐、均匀且长势好,每亩节种200~300g,节肥10~20kg,省工节支增产效果明显,受到广大群众欢迎。(3)优化技术规程。由农机与农艺技术人员开展油菜机播生产技术攻关,突破关键环节,联合种子、土肥、植保多个机构配合工作机制,根据气候特点,抢抓适宜播期。(4)主抓示范推广。选取某一区域,集中田块兴办油菜机械直播示范区,并在油菜生长各主要阶段,组织广大农民实地参观,亲身体验油菜机械直播的好处。(5)搭平台助培训。整合相关部门力量,依托土地平整契机,搭建油菜机械化生产平台,联合相关部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活动。
其次在油菜机械收获方面,油菜机械收割是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广的新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不理想,仍存在问题,主要是机收时机不好控制,收获季节短,时间紧促,收割损失率大,急需改进,有些农户习惯将油菜机械收割损失与稻麦比较,认为机收损失严重,损失率高达8%~10%。事实上,人工收割油菜也存在收割损失,铺放损失、搬运损失、脱粒损失、清选损失,总损失率也在8%~10%,这就需要油菜主产区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油菜机收标准和技术规范,重视油菜机收宣传工作,示范宣传油菜机收技术,使广大农户接受并认可油菜机械收获技术,同时加强机手培训。
应从农机农艺紧密配合的角度寻求一套技术可行、效益明显、协调发展的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实现油菜种植技术与机械装备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建立农机系统及种植业各系统的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统一研究和协调解决品种、种植方式、机具配套等问题,来共同推动油菜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农业科技进步和开发取得了重大成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为现代农业提供了科技储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科技储备。一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已在生产上应用,实现了商品化和产业化。
(3)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4)农业科技推广成绩斐然,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通过农业科技推广,科技示范及技术服务,加速了成果转化,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为新时期农业推广探索出新的途径,理顺了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1%,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
(5)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6)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互衔接,加速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带动了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和专业市场的兴起。
2回顾安徽省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成功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推广系统组成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特别是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我省比较有影响的重大技术集成应用项目为例阐述:
(1)推广甘薯“优、健、高”栽培技术(1984-1989年)。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阜阳农科所、阜阳农技中心等共同完成。项目在阜阳地区累计推广21•35万hm2,增加鲜薯17•84亿kg,增加产值2•85亿元。同时,围绕该项目提出了甘薯“五关栽培法”、“五连环加工法”具有较高的社会综合效益。不仅带动了全省畜牧业、加工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创汇农业的发展。
(2)安徽省水稻旱育稀植引进创新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92-1997年)。该项目1992年引进后,由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在沿江、江淮及淮北单季稻区设点组织进行系统试验研究,改进创新完善配套,建立了安徽省南北稻区应用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新体系,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目1997年获安徽省农村科技奖特等奖。
(3)阜阳市脱毒甘薯大面积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1996-1999年)。该项目由阜阳市农科所、市科委、市农技中心等牵头,原阜阳市12个县市区(包括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亳州市)农业和科委部门共同实施。对其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组装配套改进和创新完善技术体系,形成了集育种、组培、病毒检测、繁育、高产开发和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科技推广运行模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达到了增收增效的目的。项目累计推广面积24万hm2,增加产值30余亿元,1999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此外,吨粮田小麦玉米增产技术、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以及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重大技术的实施推广为我省农业科技开发奠定了一座座丰碑。2008年以来,农业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目前已启动水稻、小麦、玉米等50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0个,下设功能研究室231个,建立综合试验站970个。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一个一个地梳理各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一个一个环节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我国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中。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与展示示范为目标,将进一步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1]。
3当前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涉及的学科、部门创新和应用体系不完备,缺乏很好的合作机制,存在着体制性和机制。农业科技体系条块分割、分工不明、力量分散、学科狭窄,科研、生产、推广严重脱节,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不紧密,致使有牵动性的项目,有突破性的大成果少,造成过度竞争,掠夺开发、资源浪费严重,形成一条农业“高投入、高产出和高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路[4]。同时,农业科研整体效益不高,农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因素突出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跟踪式”、“模仿式”研究甚至重复研究比较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还比较少[2]。二是农业科研推广体制不完善,机制不灵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三是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一些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弱化协作,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科研、教育、推广3个体系相对独立运行,相互衔接不紧,影响了农业科技形成整体合力。由于科技创新步伐滞后,科技推广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企业驾驭不了拥有分散土地使用权的生产经营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农产品数量和农产品质量仍不能满足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减少,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型人才。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队伍存在着极不稳定的现象,出现了人才断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同时,随着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技术人员很难适应新的农业科技形势。此外,农业相关产业政策不配套,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跟不上,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工作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生产和销售脱节,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开发。
4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思路与探讨
4•1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目前,我省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拥有1个功能研究室、11个科学家岗位、31个综合试验站,2010年将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体系立足科研、推广、科技培训和示范服务于一体,培育和造就一支服务于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队伍,为安徽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体系围绕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任务核心内容在示范县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检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以及完成农业部交办的应急性任务。1a来,经过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以及示范县共同努力下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发展。
4•2立足产业需求,启动一批有牵动性和突破性的重大技术项目集成应用、转化与推广应根据科技发展、市场需求以及产业需要,立足本地实际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启动一批有牵动性和突破性的重大技术项目集成应用、转化与推广。尽快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实际需要,更好地将技术成果与生产结合一起,真正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4•3继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确保粮食丰产稳产按照“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原则,继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在“十五”工作基础上,继续以提高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技术进步为目标,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走先进实用技术优化集成、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三区”(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和技术辐射区,下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根据安徽的生产条件与技术基础,集中力量开展安徽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集成一批不同区域的丰产高效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三区”建设、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全面提升安徽水稻、小麦、玉米生产技术水平。将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相结合,制定不同生态区域的操作技术规程,完善技术研发、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确保我省粮食丰产稳产。
4•4加快专业技术、实用技术教育培训,造就一支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普及应用于一体的中青年科技团队充分利用我省农业科研院所优势,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现多项农业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形成推进农业科技的强大合力发挥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一支各学科批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培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
4•5加强科研与推广相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在推动科研、推广结合方面,构建“任务来源于生产,成果在生产中完成,效果受生产检验,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的科技服务生产新机制,探索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运作等措施,把一批见效快、成效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4•6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特色规模化基地和区域化产品集散中心,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生态、气候、土壤等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和国家战略需求为核心,建立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实行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引导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5思考与体会
5•1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健全财政支农稳定的增长机制农业科研创新和技术推广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政府应首先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重点调整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把资金重点倾向公益性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5•2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向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增加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加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对区域性广,资源利用率高,持续发展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发展领域,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5•3培育农业企业主体,放活经营性农业积极探索和理顺土地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流转制度的改革,实行集土地、资源、资本、管理、劳动、技术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开发引入市场机制,需要将诸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政府应给以一定的财政补贴、财政贴息政策。
关键词 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四川成都
中图分类号 S9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38-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成都市水产养殖面积不断减少,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加快转变成都市水产业发展方式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近年来,成都地区稻田综合种养虽然得到了良好发展,但是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和稻田养殖品种选择不符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水资源缺乏且交通闭塞地区,稻田综合种养仍以传统养殖模式为主,存在着养殖品种单一、稻田工程化程度低、养殖管理缺乏科学指导、产量低、养殖效益不高等现状,已难适应当今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需求。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在传统稻田养殖的基础上,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改善,并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融合,实现水稻与水生动物的共生互利,促进稻田综合效益及产品质量提升的一种“稻―鱼”共生模式[1]。成都市从2012年开始在传统稻田综合种养的生产模式中,融入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并引入经济性更高、产业化条件更好的种养品种,集成多学科、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种、养、销”一体化现代管理模式,促进了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拓展和技术升级。
1 稻田综合种养的优点
稻田综合种养是对国土资源的再利用,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增加水产品供应,丰富人们的“菜篮子”。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和成都市的实践成果表明,稻田综合种养已成为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现代渔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种养增量,有利于促进生态优化,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该模式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特点,表现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效,是成都市水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2 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
成都市借鉴湖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稻田养鱼的经验,在实施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项目的过程中,把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作为新的增长点。2013年9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了《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13〕49号),文件明确表示“支持发展规模化稻田养鱼”。2015年2月,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农业委员会配套出台了《关于修订〈成都市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成财农〔2015〕2号),文件规定了对规模化稻田综合种养项目的补助标准“连片实施稻田综合种养6.67 hm2,按照3 000元/hm2补助,并从第2年开始连续3年给予一定数额的基础设施维护费补助”。
2015年已在崇州、邛崃、新都、青白江、金堂等区(市)县连片规模化发展稻田综合种养0.08万hm2,实现了稻鱼共生、稻鱼双丰收[2];同年9月2日,成都市现代渔业稻田综合种养现场会在崇州市召开,市政府确定了到2017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0.67万hm2、实现增收3亿元以上的目标任务。为认真贯彻落实现场会精神,加快推进该市现代渔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都市2016年拟在彭州市、邛崃市、大邑县、新津县等14个区(市)县开展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及示范区建设0.29万hm2,力争到2017年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0.67万hm2,同时积极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
3 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的推广经验
2015年,在崇州市6 666.67 hm2稻香旅游环线上设立了6个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点,面积53.33 hm2,集中推广稻鱼结合、稻虾结合、稻蟹结合、稻鳖结合、稻鳅结合”5种模式[3]。各区(市)县组织参观学习了崇州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为进一步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为主持单位,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整合水产、水稻等方面的专家,组建了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推广体系专家服务团队,为全市种养户作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全市稻田综合种养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为提升稻田综合种养产品的知名度,各区(市)县政府积极组织开展营销推介活动。例如,崇州市将稻田综合种养产品注册了“稻虾藕遇”商标,在省市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通过“西蜀粮仓・崇州味道”O2O销售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营销。彭州市连续几年举办“稻田鱼”美食文化活动,开展“稻田捉鱼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做到了一、三产业互动。
4 成都市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对稻田综合种养的认识不到位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稻田综合种养投入大,尤其是前期投入大、回报较慢,以及种养风险高、比较效益低,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抓工业和服务业上。老百姓认为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难于掌握,担心粮食会减产,害怕水产品市场不好,对增收的信心不足,不少农民还处于观望状态。
4.2 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力较弱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较小,销售的产品层次不高、附加值低。虽然不少的专业合组织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但是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都偏弱,且在销售环节上都各自为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4.3 潜在的市场风险较大
目前,全市种养与销售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上稻田综合种养的水产品上市时间较为集中,容易出现供大于求、滞销的情况。以崇州为例,2015年稻田综合种养的鱼产量逾480 t,是2014年产量的3倍多,但是价格却从2014年的30元/kg降到了24元/kg,降幅达20%。根据成都市渔业发展规划,2016年将会有更多的水产品集中上市,如果不提前做好销售准备,出现滞销的可能性很大。
5 对策
5.1 加强科学规划
各区(市)县结合全市“10+7+3”项目建设,选择具备实施稻田综合种养条件的区域,合理规划布局,规模连片发展,统筹推进稻田综合种养;用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统筹育苗、养殖、加工和营销等产业各环节的规划部署,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快速发展。
5.2 抓好示范建设
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选好示范点和示范户,积极培育稻田综合种养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采用集成创新、典型示范及辐射带动相结合的方式,边试验、边示范、边调整、边推广,逐步集成创新不同生态条件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及相关配套关键技术,逐步建立与产业化发展相配套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人才体系、保障扶持体系,促进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升级。
5.3 加强服务指导
加强科技对接,采取政府补贴、有偿服务、项目提成等方式,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牵头组建市、县2级专家技术团队,筛选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合作建设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工作有序展开。同时,进行技术集成和总结,制定完善生产技术标准,大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5.4 加强品牌营销和开展节会活动
切实加强产品包装、营销策划、品牌打造,积极开展订单生产和电商营销模式,确保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创新网络营销,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APP软件、微信公众号等便捷手段,进行互动式品牌传播,营造良好声势,推动“鱼香米”“稻香鱼”品牌打造[4]。拓展农业多功能作用,充分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举办钓鱼、品鱼、抓蟹等富有乡村情趣的各类节会活动,促进产品的消费销售,实现一三互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格局。
5.5 加强引导宣传
各相关区(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将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实施情况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加大项目实施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和不同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田综合种养的意义及发展前景,帮助农民认识稻田综合种养的好处,为稻田综合种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6 落实验收考核
各区(市)县政府对本区域开展稻田综合种养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相关乡镇(街办)和部门的目标考核,市政府则考核各区(市)县稻田综合种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6 参考文献
[1] 文可绪,李良玉,曹英伟,等.成都市稻田养鱼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J].安徽业科学,2015,43(1):95-97.
[2] 魏文燕,曹英伟,李良玉,等.稻田综合种养日常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288-289.
(一)必要性
1、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产粮的主业,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既有战略意义又有经济意义,粮食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物质保证,同时对改善人们生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2、优质大米符合人们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少吃好吃绿色产品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普通大米的市场越来越窄,优质大米越来越受人们青睐,生产加工优质大米,是市场消费的需要。
3、优质大米加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和市场的制约非常大。近几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大宗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增值,是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唯一出路。
4、发展粮食加工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是个工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很低。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直接从农产品中获得财税收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只有走农产品深加工,把直接农产品通过工业转化为工业产品,政府财政部门才能获得利税收入.本项目通过先建种植基地,就地加工,适应了当前国家改革趋势,为解决*财政增收难问题开辟了新的财源。
5、粮食生产和加工面临着发展的机遇。首先在我国大部分地方粮食以及农副产品价格出现自*年以来的粮食价格上涨,为我国进行粮食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建立良好的粮食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次,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了全球一体经济。我国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粮食的品质和卫生安全质量有所改善。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所增强,使我国粮食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得以体现。粮食出口量有所增加,为我国粮食生产销售提共了广阔市场空间,第三当前粮价回升,国家出台一系列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从人、财、物等方面的粮食生产体系倾斜,为粮食生产和加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综上所述,建立优质大米加工厂是非常必要的。
(二)可行性
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乡农业大乡,耕地多,产粮多资源优势。本项目的建设对推动*粮食生产良性循环,做大优化产业结构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粮食生产产业化经营有着促进作用和样板示范作用,对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有着极其重要意义。通过对优质稻谷的加工,增加了附加值,把原来的卖原粮为变卖优质大米,推动全乡优质水稻的推广种植。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工厂)为龙头,基地为背景,农户依托,企业得到农民得益,国家稳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项目的建设切合*农业发展方向,是非常可行的。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乡年产2000吨优质大米加工厂建设
2、项目建设地点:
3、项目联系人:
联系电话:传真:
4、项目建设类型:新建
5、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新建年产2000吨优质大米加工厂
6、项目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为3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30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
7、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年创利税120万元。
三、项目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一)市场分析
1、国际大米市场现状。根据有关部门测算,全球2002年大米产量为3.7986亿吨,20*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期3.9*6亿吨,较上年度增1060万吨。在产量增幅缓慢的情况下,全球大米消费却在不断增加。缺口大米1200万吨。产需出现缺口,库存不断减少,大米价格提升空间较大,今年新增供给不足当年需求,缺口继续扩大。
2、国内大米市场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稻谷的播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减少。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稻谷己连续4年减产,其中早稻减产则更为明显,今年国内早稻总产量预计为589亿斤,比上年减少17亿斤,而要稻谷减产的同时,需求量却表现为稳步增长。主要原因是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作为口粮的大米需求也在不断增加;②今年以来各地陈粮抛售量大,市场大米可售量缺口加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库存量相当于*年和*年水平,特别是企业库存更少,粮食部门和企业部门在新粮上市后急需补库,收购积极性较高。市场上大米可售量缺口加大;③由于我国在水稻种植技术方面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稻谷的品质和卫生安全质量有所提高,我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逐渐增强,大米出口量不断增加,己连续多年保持一定规模的出口。据海关部署统计数据显示,20*年1-9月份全国累计出口大米188万吨,累计进口大米193万吨,净出口69万吨。出口数量扩大,进口数量减少,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的缺口。
3、*乡粮食加工现状。目前全乡稻谷加工厂仅有2家,年加工能力仅为1000吨,优质大米加工厂还没有。
(二)、市场预测
1、国际大米市场预测。近年来,全球大米产量增幅较慢,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02/20*年度全球大米产量为3.7986亿吨,20*/20*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为3.9*6亿吨,较上年产量增加1060万吨。但是,全球消费却在不断增加,根据国际方面报告,2002/20*年度全球大米消费预期为4.123亿吨,较上年度增长0.8%,良好的消费,有利于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因此,在2至3年内优质大米价格相对看好。
2、国内大米市场预测。水稻连年减产,需求增加,国内大米尤其是优质大米价格上调有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稻谷连续4年减产,今年国内早稻总产量预计为589亿斤,比上年减少17亿斤,在稻谷减产的同时,需求却在增长。首先,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作为口粮的大米需求也不断增长;其次,今年以来,各地陈粮大量销售,需求不断增加,产需出现的缺口,库存不断减少,大米价格提升有支撑。今年稻谷减产,新增供给不足当年需求,缺口继续扩大,动用库存较多。第三是由于我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加上世界大米库存量下降,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上涨,我国出口大米数量不断增加,为国内大米价格提供了有力上行空间,这为项目基地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分析
1、地理位置:*乡地处*县城北部,位于武夷山南段东麓,是闽赣两省四县八乡的结合部。他东邻建宁县均口镇,南接*县河龙、水茜乡,北连建宁客坊、黄埠、伊家乡,西面与江西石城县高田镇和广昌县塘坊乡毗邻。平均海拔高程478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高程400米。
2、区位条件:*是三明市重点边贸乡镇,市场幅射人口约20万人。乡域面积280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一,辖有1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909人,其中农业人口32968人,劳动力1.5万个。
3、资源条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素有“鱼米之乡”“*粮仓”的美誉。全乡现有耕地面积3.5万亩,其中水田55万亩,20*年粮食播种面积6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万亩,总产量21108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5.9%,20*年优质稻播种面积达3.5万亩,预计总产达2100吨。2005年优质稻面积将达到4万亩以上。
3、交通运输现状。*距*县城46公里,省道富下线通过乡政府驻地,途经均口镇46公里达建宁,110公里到泰宁可上京福高速路(在建),200公里到邵武。经南丰、南城、抚州可达江西鹰潭。经省际塘安(*至广昌塘坊)公路(在建)1小时可上昌厦(南昌至厦门)高速公路。交通方便。
4、通讯、电力。*乡早于2002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并入华东电网,加工用电可以保证。己实现了各行政村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乡,为项目建设信息交流和今后产品销售提供便利,对项目建设和管理提供了良好条件
六、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1、社会技术基础。*是一个农业大乡,种植农作物主要是以水稻为主,是全县的产粮大乡。社会技术基础良好,能接受优质生产技术标准要求。
2、项目需要的技术力量。*乡县农业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推广站6名大专以上毕业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他们长期在基层从事专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积累了成熟的技术经验,可为项目开展提供技术基础。
3、主要技术工艺流程。稻谷除尘稻谷提升稻谷清筛碾米抛光大米分筛色泽分级包装保鲜储存。
七、项目建设目标
1、新建年加工优质大米2000吨的生产车间,稻谷储存和大米储存仓库各一个
2、配套建立大米质量和卫生安全检测化验室一个。
八、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投资概算
(1)加工厂
①建设砖混优质稻米加工车间一座,建筑面积800m2,按500元/m2计,需投资40万元;
②配套建设精包装车间一座,建筑面积500m2,按500元/m2计,需投资25万元;
③购置加工设备一套,投资50万元;
④购置精包装设备一套,投资42万元;
⑤配套建设砖混成品仓库一座,建筑面积1000m2,按500元/m2计,需投资50万元;
⑥购产品运输车辆一辆,投资18万元。共需投资225万元。
(2)优质稻米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及购置相关设备
①建设检验检测室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500m2,按500元/m2计,需投资25万元。
②购置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一套,投资50万元。
以上2项合计投资为300万元。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中加工厂建设投资225万元,优质稻米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及购置相关设备75万。流动资金50万元。三项合计,项目总投资为350万元。拟吸收本县社会资金或引进县外资金投资建设。
十、环境保护与安全措施
1、环境保护。本项目中新建的优质稻米加工厂,在稻米加工中产生的谷壳、米糠及其他废料采取三种处理方案:一是米糠作为上等饲料,集中销售给养殖企业发展禽畜产业;二是谷壳可通过集中燃烧作肥料或供给农户作燃料;三是其它废料可集中沤制,供给农户农户用作有机肥料。
2、安全措施。建设中严格按照土建项目施工安全要求,建立安全工作制度,确保施工人员规范操作施工,保障施工人员安全,特殊工种,要求持上岗证上岗。
3、消防措施。严格按消防规范要求,建设和安装消防设施。
十一、项目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乡党委政府成立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抽调3-5名专业人员专职跟踪项目建设,提供服务,确保项目建设不受干扰。
2、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业主为法人,*乡政府为责任单位,按项目法人责任制要求,项目法人对项目工程质量终生负责。
3、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建设严格按规定实行招投标,设计与施工必须由有资金的单位进行,严格进行工程质量检验或质量监理,保证工程质量合格。
十二、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一)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工厂年加工优质米2000吨,以加工稻谷每吨获纯利100元,优质米每吨销价比普通大米增加500元计算,可年创利润12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形成固定资产300万元,可带动粮食的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质量提高及产品流通,最少可安排30人就业,社会效益显著。有力地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及全面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优质粮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全县粮食产业发展起到典范作用。
启动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市政府出台了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意见,计划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2~3亿元,打造90万亩的国内最大河道式天然渔场,带动全市160万亩宜渔水库水面发展生态养殖,有助于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重建,遏制因水流减缓造成的水质富营养化,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定了《南方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标准》等农业行业标准3项、农业地方标准24项;开展了9个蔬菜标准园、24个水果茶叶标准园、41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2个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创建活动。实施了丰都全国肉牛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和开县、潼南两个市级农业标准实施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项目。加强农化投入品监管,全面禁止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2012年新认证“三品一标”26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10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2012年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防治工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农村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已在全市327个自然村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户家庭、农田垃圾回收与利用,已建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95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018套及其配套管网1062公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36万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8万吨/日;建设垃圾收运处理设施5.16万套,新增垃圾处理量785吨/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333个,新增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能力938吨/日。
一、当前重庆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看,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一)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治理迫在眉睫一是农业化学品施用逐年增加。1997~2012年,粮食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化肥、农膜使用量分别由1997年的69.64万吨、1.5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95.6万吨、3.93万吨,增幅分别为38.9%、147.2%。粮食每亩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3%。化肥结构施用结构不尽合理。氮肥施用量为50.2万吨,磷肥为18.21万吨,钾肥为5.61万吨;复合肥21.39万吨。氮肥、磷肥施用量明显偏大。二是化肥施用时间集中,施用技术简单,流失严重,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地力下降,影响农产品品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三是农膜回收率低,最终基本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地力下降。四是蔬菜农药使用较频繁,全市常年农药商品用量稳定在9000吨左右,其中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比例约为10:7:3。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病虫草害抗药性提高,食品安全的风险性增大。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压力大,矛盾凸显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速度加快,畜禽养殖污染矛盾凸显。以2012年为例,全市全年畜禽粪污年产量约8600多万吨,对环境影响日益突出。一是农牧分离和种养脱节,养殖户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多数规模养殖户仅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同周边的种植农户联系并不紧密,养殖规模与周边可消纳的土地规模不相匹配,畜禽粪污多为集中直接排放,难以有效还田利用。二是工程措施滞后,目前,全市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达4.9万余个,而小型沼气池仅1295个,只占2.64%,造成大量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突出。三是尚未建立新技术推广机制。目前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已臻成熟,但因其投入较大而对养殖户增收不明显,因此推广进度不快。
(三)农业废弃物利用不充分,尚需探索全市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豆类作物为主,常年秸秆总量为1000万吨以上,但其利用率仅为28.4%,其中肥料利用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能源化利用的占0.2‰、生物转化为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加工利用的分别占0.2‰、0.1‰。其余的71.6%均为未利用或利用方式不合理: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比例高达36%;就地焚烧占33%。
(四)项目工程投入不足,推进乏力近年来,重庆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但落到具体的项目工程上仍显严重不足。如新建户用沼气池每口资金缺口在3000元左右,严重影响农户建设积极性。又如畜禽养殖投入大、见效慢、利润低,而对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导致养殖农户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再如农村散养农户减少,自有有机肥不足,而施用有机肥缺乏激励机制,因此施用有机肥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五)生态农业理念深入不够,尚未形成共力生态农业建设是全民参与、全民建设的系统工程。过去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重视了项目本身的建设,但缺乏对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发动,生态农业生产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项目的建设和推进广大群众参与不够。如三沼的综合利用不充分、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不规范、化肥农药正确施用技术不到位、残膜乱丢乱弃现象突出等,都与群众缺乏生态农业理念相关。
二、推进重庆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牢固树立生态农业理念,全面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根据重庆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让生态农业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任务来抓紧抓落实,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要从制度设计,政策扶持,项目规划,监督考核等各个层面去推动发展。要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让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生产生态农产品。
(二)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重庆各地自然资源差异性很大,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优化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市场结构,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内在规律,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着眼于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各地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环境及农业的资源出发,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相对集中力量加强研究制约重庆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严格禁止高毒高残农药使用,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强化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的指导和服务。
(四)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开展生态农业发展危害因素调查,建立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率先在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落实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建立生态农产品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框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五)制订并完善有机肥管理办法,明确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尽快启动有机肥生产、运输、施用的补贴政策。对商品有机肥要加强管理,统一标准,并给予用电、运输等优惠政策。对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量的农户,给予直接补贴。
(六)加大对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扶持力度畜禽养殖业风险大、利润薄,行业本身不具备较强的污染治理能力,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应更多选择从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要加大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配套建设力度,建议财政补贴达到工程资金总额的60%。
(七)加大对农村沼气和农村环境治理扶持力度农村沼气兼具农村能源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综合功效,是当前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治理的最费省效宏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力度,继续参照2010年农村沼气项目市级配套按400元/户的标准落实,切实提高农户建设积极性。将“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市级财政预算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原生态;现状分析;策略;遂昌县
中图分类号:F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5602
1引言
浙江省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隶属丽水市。全县总面积2539km2,其中山地面积346.7万亩,占总面积的91%;森林覆盖率达82.3%。气候与环境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农作物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小麦、大豆、蚕豌豆等粮食作物年复种面积21万亩;四季豆、萝卜、辣椒等蔬菜作物年复种面积9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0万亩;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2万亩。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茶叶、油茶、竹笋、高山蔬菜、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和杂粮、菊米、烤薯、稻米、蘑菇等五大特色产业。
2自然地理概况
2.1地形地貌
遂昌县地质构造属浙闽隆起区,在地质内外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以中、低山为主,丘陵、岗地和带状山谷平地、小块盆地相间其中的复杂地貌结构。县域地势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脉属武夷山系仙霞岭的分支,仙霞岭山脉自龙泉和福建省蒲城县入境,由西南至东北纵贯全境。境内千米以上山峰有703座,最高峰为位于南部的九龙山,海拔1724.2m,为浙江省第4高峰。境内山高坡陡,全县陡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3.5%,特殊的地理条件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总体格局。
2.2土壤
全县共有 7 个土类,13 个亚类,30 个土属,53 个土种。受气候、地形、成土母质、水文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土类的空间分布有规律性。7个土类分布情况如下:红壤、黄壤、紫色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潮土、水稻土。
2.3气候
遂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因境内山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又具有明显的山区性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温度 13.4~17.2℃,年平均>10℃,无霜期196~228d。年平均降水1515~1878mm,年平均日照1346.5~1847.8h,日照率30%~42%。由于山体阻隔,光照强度差异很大。
2.4森林植被
遂昌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区系成分复杂,还保存有小面积古老孑遗植物与林相较好的原始状态的森林植被,并有种类繁多的草本植物,除少数为引种栽培外,绝大多数为自然分布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7%,森林覆盖率达82.3%,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浙西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13位。
3社会经济概况和农林牧副业发展现状
3.1茶产业
20世纪70年代初,遂昌县开始规模发展茶园。1974年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1984年被列为全国眉茶出口基地县之一。龙谷丽人茶色、香、味、形俱佳,获国内外名茶评比金奖十多次、浙江省十大旅游名茶称号、浙江名牌产品,2004年遂昌被林业部命名为“中国龙谷丽人名茶之乡”,2005年4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2004和2006年两次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2007年“龙谷丽人”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遂昌2007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强县,2009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0年被认定为中国名茶之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涉茶人员约6.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 32.3%,不少农户以茶为主业,靠种茶、制茶、经营茶叶走上了致富路,茶叶产业已成为全县优势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蔬菜产业
遂昌县高山蔬菜生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实现技术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产品无害化的生产格局。充分利用山区优越的生态条件,加快建成一批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通过大力开展和实施“浙江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2012年全县商品化生态蔬菜面积达到4.1万亩,总产值1.24亿元。在遂昌县各蔬菜产区内集中连片的山地蔬菜,已经成为夏秋季节独特的风景线和广大农民的绿色银行。
3.3畜牧产业
围绕“突出养殖方式转变、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着力实施畜牧上山,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根据《遂昌县原生态农产品培育行动计划》总体目标和要求,2009年遂昌县开始对原生态鸡、猪、牛、羊进行培育,相继有8个千头万羽养殖场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县茶叶、山地蔬菜、果树、毛竹等种植面积大,鸡粪收集率、利用率高达95%以上。
3.4特色产业
菊米是浙江遂昌特产,山区珍品。因制干的野菊色黄白如米状,故称“遂昌菊米”。据《增广本草纲目》记载:“处州出一种山中野菊,土人采其蕊而干之,如半粒绿豆大,甚香而轻圆黄亮,云:败毒、散疔、祛风、清火、明目为第一,产遂昌县石练山。” “遂昌菊米”、“石练” 、“遂白”商标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其中遂昌菊米商标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石练菊米”先后获得茶博会、农博会金奖,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原生态食品双认证。2002年遂昌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菊米之乡”,遂昌县浙江省菊米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被列为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菊米产业已成为遂昌县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2013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翁慧芬,等:遂昌县原生态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资源与产业
4制约因素
(1)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原生态产品的生命在于市场,没有市场持续足量的消化、容纳,原生态产品就没有生命力。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渠道和灵活的产品销售手段是保证农民利益和原生态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遂昌的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手段比较落后,缺乏龙头企业的介入,除了黄泥岭土鸡、七山头土猪等部分原生态农产品实现统一定购或定点销售外,大部分鲜活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如野蜂蜜等仍在普通市场销售,不能体现原生态价值和原生态特色,影响了农户扩大规模的意愿。
(2)特色产业规模过小。没有规模就难以形成商品,更没有竞争力,现在徐岙村只养了 200 多头猪,黄泥岭村也只有几千只鸡,这么一点产量是很难形成商品的,即使宣传广告上去了,也会因产量太低难以达成交易。少量的产品还会导致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大幅度提高,对农户脱贫增收也不能起到大的作用。
(3)技术支撑不成体系。由常规农业生产转向较大规模的原生态农业生产,绝不仅仅是施用化肥、农药与否的问题。整个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理念及经营管理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原生态农业的土壤培肥、病虫草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符合原生态食品认证要求的产品贮藏与保鲜技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生态生产的理论、标准和技术均存在一个技术积累、开发和整理消化的过程。(4)高素质人才缺乏。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县城转移,对原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5发展策略
(1)突显环境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遂昌县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浙江省高居第6位,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山地资源、立体的气候条件和天然的“绿色氧吧”对于发展原生态产业极为有利,通过政府推介会、网络、电视等手段树立“钱瓯之源,江南绿海”形象,围绕“清洁水源、洁净空气”大力宣传遂昌原生态食品,以生态理念发挥生态优势,以生态优势生产原生态产品,以原生态产品树立生态形象,吸引消费眼球,开拓消费市场。
(2)突破农业薄弱环节,搭建三大平台。加大技术咨询力度,组织实施重点种养殖项目,以原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核心示范、环境友好、设施精良、生产标准、高产高效的原生态种养殖基地;加强宣传,特别是对农户进行原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使其转变观念,严格按照原生态标准进行生产;成立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协会,打破行政界限,统一组织生产;引进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原生态生产技术培训与咨询,探索适合当地的小农户认证模式,引导、发挥农村持证经纪人作用,统一原生态生产标准,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市场价格,完善原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3)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产业化进程。通过招商引资和重点扶持,培育精诚茶叶有限公司、石练菊米有限公司、勿忘我种业有限公司、乌溪江渔业有限公司等原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内部积极开展原生态食品加工咨询培训,建立企业诚信质量制度,培育原生态食品公司文化和著名品牌,带动原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包装、销售,辐射全县以及周边地区原生态农业加速发展。政府在加快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搭建产业发展平台、项目实施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制定原生态食品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原生态食品贸易公司,举办政府推介会,树立遂昌著名原生态食品品牌;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宣传重视品质、以质取胜的企业典型,保障遂昌原生态食品的信誉。
(4)直面各种挑战,开拓产业发展新局面。着力营造原生态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通过加强引导、政策扶持、社会支持、考核评价等有力措施,狠抓人才集聚、资本集聚、科技创新集聚、载体集聚,实现集约化发展;着力增强原生态食品产业的渗透力与拓展竞争力,增加其在旅游休闲业等领域的渗透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现有良好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城市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参考文献 :
【关键词】农业果树栽培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果树栽培专业是果树专业、园艺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农业、种植专业等专业的选修课程。所以学好果树栽培学对于提高果树栽培人员的技术水平,实现优质、高效、高产、绿色无害的果树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鼓励和激发学生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果树栽培的经济效益
果树是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组成 果品除鲜食外,果实还可加工成果脯、果汁、蜜饯、果酱、罐头、果酒、果醋等。有些果实的硬壳可制活性炭,有些果树的叶片、树皮、果皮可提炼染料或鞣料,橘皮、橙花可提炼香精油。许多果树的木材是国防工业、建筑工业和雕刻工艺的优良材料。果树栽培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市场的放开,特别是在丘陵、山地、沙荒地等处,因地制宜发展果树生产,给农民能带来可观的效益,我国具有丰富的果树资源,果树生产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是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果树生产急需专业的人才,果树栽培具有很大的生产潜力,对于尤其是请得来、住得下、用得上的果树栽培专业的技术人才是个果树生产公司和广大农村最受欢迎的人才。教育单位和教师应该使学生要懂得珍惜这个机会,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努力学习,争取步入社会投身于果树栽培的农业发展当中,能够施展自己的拳脚。通过广泛地宣传和动员,调到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热切地投身到生产实践中去。
二、科学地制定实事求是的教学计划
现如今,随着各高校的扩招,中专、高中学校对生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上大学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生与家长的共识,高等农业院校则是他们不错的选择。高校的农业类专业不仅有免收学费的政策,而且每年还有不菲的补助的优惠。虽然受传统的”读书为了摆脱农门”思想的影响,选读农业专业的学生人数每况愈下,而且就读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人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农业高校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具体情况,结合农业果树栽培专业、农业推广等专业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以理论教学为辅,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原则,合理地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扩大实践课的课程比率,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多操作,通过实验教学,力争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果树栽培专业的基础知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措施
制定科学合理的果树栽培技术方案,就是为了使优质的果树栽培成功的把握性更大。例如根据”三化”的生产特点(生产技术标准化,区域种植规模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果树栽培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优质果树生产实施方案”。方案就各环节的技术要点、基本操作规程做了科学的措施,强调并改进了果树栽培的施肥配方和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严格地进行大棚、大田管理,同时要着重加强病虫草害防治,对气候的影响作出预测,这样才算是科学的果树栽培方案,此方案必定行之有效。
四、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与能力培养
果树栽培专业是农业类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有着很多专业术语,假如教师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业,即“灌输式”理论教学,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掌握和理解果树栽培的相关技术。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去创造条件,引领学生到校实验园、农业果园等地进行实地参观,通过识别果树以及自身操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果树栽培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生认识果树种类时,教师便可领学生到校实验园内或到果园里参观,根据不同果树的实物进行详细地讲解,这样学生就能更通俗易懂、直观地地了解果树栽培中的技能操作和相关专业知识,促进乏味枯燥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
五、小结
总而言之,最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实践教学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果园去参观,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一方面既可以让学生参与果树栽培的实践当中,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指导和帮助果农进行果园的科学管理。通过以实践为主的果树栽培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还在思想上让他们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努力培养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指导,体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实践创新、发挥潜能、团结协作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唐世凯.集团化培养烟草农业技术人才模式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韦代杰. 西部地区中专学校种植、农业推广专业果树栽培教学心得[J].科教信息,2010(8).
[3]邹彬.关于农业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推广[J].广东科技第18期,2011(9).
[4]张建新,关东辉.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利用种植专业课程资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陈维郁. 中职校热带农业专业豆类栽培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2).
农业标准化是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目的的整个过程。工作内容主要指进行六方面体系建设,即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完善农业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农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及农业标准化法律体系和监督体系。它是迈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必由之路。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应以农业标准化来衡量,并贯彻于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标准化建设,以农业标准化指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到农产品生产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盘锦鼎翔米业有限公司的万亩绿色大米基地和万亩无公害大米基地,每季生产前都按生产规程、质量标准、收购量与生产户签订合同。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督查管理。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指导下,由市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及各项目承担单位组成的工作网络,对大洼A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规程等11家农业标准体系承担单位,盘山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6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承担单位,大洼、盘山等8家企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承担单位,市名牌产品承担单位,兴隆农贸市场等2家农产品检验检测承担单位的各项工作下文落实,到点检查验收。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
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必须在符合要求的生态环境下,应用相应的农业标准生产、加工,实行科学的管理、检验、检测,从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盘锦市已建无公害基地46个,面积约5.87万hm2;绿色基地18个,面积约2万hm2;有机基地1个,面积约1.3万hm2。这些基地为生产优良安全的农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设“三品一标”生产基地总的指导思想是:开发一批,即把自然环境符合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高的地方,组织生产开发,促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向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康发展。盘锦市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专业生产大户对“三品”基本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实行面对面、高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的监管,经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在98%以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占有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价值逐步得到体现。农户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经济效益更加明显。据不完全统计,绿色大米增效在15%左右,绿色蔬菜增效在于东民等盘锦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思考综述3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增效在10%左右,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加优化。
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支撑,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网络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力军,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网络是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基本保证。盘锦市各县(区)乡镇现有技术推广单位34个,技术人员308名,其中高级农艺师20名,农艺师138名,助农和技术员150名。村级、企业单位、生产大户540名技术骨干工作在第一线。实践证明,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首先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次是依靠农技队伍勤劳而扎实的工作。市政府要求各县区、各乡镇分管农业的县、区、乡、镇长亲自抓,把工作任务、技术措施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对农业服务中心、项目承担单位分期检查考核,长期不懈地将这项工作推向深入。近年来这支主力军,在生产第一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法制建设为后盾,确保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体系运作
放心粮、菜等农副产品已成为城镇市民生活中重要话题,何时让市民真正用上“放心食品”已成当务之急。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保护食品卫生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将是农副产品全程质量安全体系运作的保障。农产品生产单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环境条件必须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生产的农副产品必须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盘锦重点抓好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量。粮食作物用化肥纯氮量控制在20kg/667m2以下,蔬菜以有机肥料当家,化肥使用量控制在总施肥量的1/2,使农用生产资料投入品达到无害化,以倡导清洁农业生产方式,进而降低主要农作物初级产品亚硝酸盐、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量。首先,凡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和《辽宁省标准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企业标准,否则不予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其次,在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上市销售等全过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坚持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经技术质量部门监制确认后方可上市的原则,杜绝假冒伪劣农产品充斥市场。通过检测和相关法定程序确认一批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从而以品牌战略带动农副产品生产。近年来,盘锦市通过品牌战略,依照法规程序已确认盘锦大米地域品牌、盘锦河蟹地域品牌、盘锦蔬菜品牌。生产者领到了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通行证,同时也取得了农产品的优质收益,农业增效亮出新的增长点。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质量安全法》、《国家农业部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的法制意识。一是生产经营者通过普法学习,树立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严格按照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制定改善生态环境计划,确保生产资料投入品无害化,经营的农产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开发优质农产品新项目。二是消费者通过普法学习,确立以法维护消费权益,接受绿色消费观念,鉴别劣质假冒农产品,选购优质农副产品,在消费的过程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社会监督作用。三是执法者通过普法学习,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建立一支高素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队伍,有利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水平,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方面应注意全程监督。生产源监管抓投入品无害化,严控生产过程中违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超量化肥的使用;农产品上市抓检测,同工商、技术质量部门一起对市场农产品实行抽检,严肃查处有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案件,真正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体系。
本文作者:于东民王伟工作单位:盘锦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