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3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专业的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水产学;转学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42-02
一、引言
水产学主要是研究开发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并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学科,也是我国的一级学科。水产产业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中水产学科的开设始于1952年,其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二级学科先后历经多次调整,至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水产一级学科下设置水产养殖、渔业资源和捕捞学三个二级学科以及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教育部批准试办)三个本科专业。另外,在生物学和海洋学一级学科下,还设置了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1]。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前身为淡水渔业专业,1985年开始筹建,1987年正式招生,1988年增设淡水渔业师资专业,1997年面向全国招生,1999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产养殖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水产养殖相关的科研、生产、教育与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增养殖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新增设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成为目前具有该专业招生资格的5所高校之一。该专业是以培养行业急需的具有观赏水族动物育种、水族景观规划设计、水域环境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够在水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休闲渔业及观赏水族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为目标。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招生和培养机制的改革,基于农学学科的水产专业的生源和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使得各类大专、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水产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湖南农业大学一度出现水产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湖南农业大学一方面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生源;另一方面,近两年我专业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了水产专业导论课,加强新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稳定生源,这也是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积极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2-4]。
二、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的背景
1.水产行业工作环境普遍比较艰苦,生源少。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虽然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但一直以来以本省生源居多。虽然近几年来,生源结构越来越合理,但整体志愿填报水产专业的生源不多,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呈下滑趋势。根据调查统计,在湖南农业大学2010级至2013级四个年级水产生源(入校报到人数共计308人)中,第一志愿填报农科专业的只有2%,在所有志愿中填报了水产专业的只有53%,其余均为调剂生源。
2.报到生源中转专业需求比较大。近年来,各大高校大一新生转专业需求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在填报志愿时有的听从家长意见,有的是调剂到所学专业的,有的选择转专业时盲目跟风想选择热门专业,还有的是到校后,发现所学专业体系课程难度大,从而在入校后要求转换专业。调查统计表明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近四年308名学生转出37名,转学率达12%。
3.学生对水产专业及课程体系了解不够,缺乏职业规划,对就业前景担忧[5]。大学新生入学前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基础知识,对专业、对未来职业和就业的认知很少。对水产专业近四年的学生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有94%的人听说过水产专业,但80%的人对专业不了解,仅有20%的人表示对本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目前,新生在入学后都会接受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环节中会简单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但多数学生对课程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专业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因此,在大学学习阶段缺乏系统的学业安排。另外,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范围、工作性质和潜在发展方向,只简单的认为水产专业是艰苦的行业,对职业缺乏规划意识,对未来就业前景担忧。
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
目前针对水产专业大一新生已连续开展两届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以学科带头人、系主任、专业资深教学人员、企业老总和年轻高学历人才相结合的教师团队,采用专题式报告的教学方式,指导新生认识水产专业,了解水产行业发展,行业人才的需求量、明确职业前景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共设置20学时,包括七大部分内容:专业介绍、水产业与水产学科的发展、现代渔业发展现状、水产品安全和渔业环境、水产教育与就业形势、观赏水族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参观。每部分设置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个教师主讲。
四、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效果
湖南农业大学已连续两年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为调查分析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职业规划等的影响,同时为导论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对两届学生学习完专业导论课程后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12级和2013级水产专业新生,调查人数共计157人,发放调查问卷157份,收回问卷134份,经核实获得131份有效数据。结果表明,通过学习专业导论课程后,4%的人对专业已非常了解,93%的人对专业有些了解,仅3%的人仍对本专业不了解。与他们未接受导论课程教育之前相比,学生对专业了解的比例提高了73%。另外,93%的人表示通过导论课程学习后,认为水产行业的发展形势良好,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和就业表现乐观态度,81%的人喜欢上了本专业。以上结果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调查表明,83%的人认为导论课程内容丰富充实,能够反映当前行业的新形势;72%的人认为教师课件内容详略得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93%的人对课堂内容感兴趣。这些结果表明,目前我们开设的导论课程内容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的要求,但在内容详略、充实度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学生对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讲课时加强师生互动;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局限于报告;课程内容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可以邀请本专业优秀代表、行业精英开展讲座;适当增加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的内容。另外,通过统计2010级至2013级专业转出率,我们发现,2010级转出率为13.0%、2011级为15.3%、2012级为9.6%、2013级为10.8%(表1),四年平均转出率为12.0%,其中2012和2013级两届学生接受了导论课程学习。以上结果说明开展专业导论课后,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学生要求转出水产专业的比例下降,尤其是2012级,也就是首届开设导论课程的年级效果非常显著,在入学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转出人数反而较少,2013级转出率也低于四年平均转出率,更低于2010和2011级的转出率。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能够降低本专业的转出率,有利于稳定生源。
通过以上实践证明,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面向大一新生开展专业导论课是非常必要的。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其水产专业导论课程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分类概括,并辅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较全面的认识,可以为生源提供全面而清晰的专业认知平台。同时,还要优化调查内容、扩展统计方法以充分挖掘开展水产专业导论课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加强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改革,为水产专业新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新军,周应祺,许柳雄,杨红.我国水产类学科调整的几点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09,(6):124-127.
[2]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3):110-112.
[3]黄莉静,闫佳,张光华,仇晶.大类招生背景下信息类“学科概论”课程的教学探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1-53.
[4]李锋,田雨波.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4):99-100.
[5]郭宇星.高校大一新生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249):40-41.
养蚕日记(摘选):蚕宝宝进食的样子真有趣,有的从桑叶反面翘起头,弯成一个月牙;有的从另一片叶子上弯下腰来,好像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 蚕宝宝的粪便又名蚕沙,这些粪便不但可以做枕头,给花草施肥,还可以入药呢。蚕结茧时最好放一个放射状的物体在蚕所在的地方,就如蜘蛛织网一样,让它能找到牵丝的地方,或者放到有很多小格子的盒子里面。
现在,我是一名准备升大二的蚕学系学生。其实,到现在为止,每当别人问我是什么专业,我说我是蚕学,别人基本都是没听说过,或者以为是禅学。我一般会跟别人介绍一下,但有时候会觉得挺失落的,因为自己的专业不如经管那些专业那么有名和受欢迎。但是,选了蚕学我不后悔,因为我们蚕学也有她独特的魅力。
蚕学,又名特种经济动物学。它主要研究蚕的种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与遗传、分类、分布移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有关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蚕的研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跟丝绸之路一样悠久的历史。蚕学还是教育部的特色专业。不同高校的专业课在近年的教学改革中有较多的调整,由原来讲授“桑―蚕―茧”向“蚕丝―生物技术”拓展,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数学、物理、化学方面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蚕学专业可能更适合理科生报考。
目前,本科开设蚕学专业的学校有:安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
由于栽桑养蚕生态环保、出口创汇,这项传统产业已成为若干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家对蚕桑生产基地进行了调整,实行东桑西移,使蚕丝行业比以往有了更好的发展势头。行业的发展与拓展,都造就了蚕学专业广阔的就业前景。
愿意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可经过双向选择,进入蚕种场、农业推广中心等单位;或者进入有关桑树资源的利用、蚕丝资源的利用、蚕丝相关的保健品之类的新兴的蚕类行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也可以在蚕丝行业、大农业生产的管理部门,从事科技应用推广、业务与行政管理的工作。立志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报考本专业以及相关生物专业的研究生,或者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当然也有部分毕业生转入从事非蚕桑的大农业行业工作,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的多是生物类、大农业类的共通课程,有扎实的农学学科和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适应性强,在其他岗位上同样可以发挥才干,做出成绩。
作者:王小龙 单位: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由于农科类专业比较冷门,大家对这类专业了解不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读农科类专业并不是出于兴趣考虑,而是迫于高考分数或者是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由于农科类专业比较冷门,高校生源不足,所以很多学生被“服从”到农科类专业。另外,国家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农业人才培养,给农科类专业院校和学生提供经济补贴,因此,农科类专业的学费也比较低,有的同学迫于家庭经济水平而选择农科类专业。这些学生没有清晰的专业意识,对专业产生困惑,有的甚至存在厌农情绪和偏激认识,将来不想从事本行业的工作。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情绪。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适应农科类专业的学习,需要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专业学习动力不足,不重视动手类专业课程的学习现代高等教育致力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不断创新,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也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开放式学习环境。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在较好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不愿深入农牧场实践,习惯了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各种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程;也因为学习环境宽松自由,有的学生就自我松懈,缺乏专业学习的动力。由于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农科类专业的特点,因而就不能合理运用农科类专业的学习方法,这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要对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所学课程的优势与劣势。一方面,要增强专业学习的动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明白作为农科类学生,课程中对写作、英语、计算机等这些现代社会普遍需求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学生要有学习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发展方向不明确,不能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大学时期无疑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从孩子真正转变为成年人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将使自己充满前进的动力,学习与成长事半功倍。受现在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人对户外作业者存在偏见,似乎只有在办公室里的工作才是有社会地位的,而轻视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岗位的价值,导致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成为“白领”,而不是户外作业者。但是农科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除了一些机关和农业管理部门以外,大多对口的就业岗位都是农村产业公司,这与大学生的期望有悖,于是有的毕业生“有业不就”。也有学生不能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评估,一心想去大城市,就职于大企业,导致就业不顺。对于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时表现的盲目性,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在学习期间就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农科类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所在,使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
牢固的专业思想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是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认同和热爱的过程。[2]由于农科类专业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特殊意义。一个职员想要在企业里长久发展,关键是要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不可替代性的首要构成要素是精深的专业技能。所以要多方面探寻专业思想教育的策略,对大学生加强专业思想引导。1.加强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过程性原则。专业思想教育不仅是新生入学教育时的工作,更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专业思想教育需要一个渗透、激励和疏导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新生入学时推行专业导论课程,引导学生走出专业误区,还要在今后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言传与身教,巩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深化对专业的理解。二是实践性原则。农科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需要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充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学好课堂知识,还要深入实践基地进行亲身体验与实地考察,并且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学生通过实践与专业实实在在地接触,从而体会学农的重要意义与社会价值,内化学农、爱农的专业情感。三是多渠道原则。专业思想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在对农科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必须挖掘资源,拓展渠道,创新方法,避免单一的灌输。要借助多样化的手段潜移默化、层层渗透地去影响学生,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加强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具体策略第一,凭借思想教育平台,引导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高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法律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来已经形成良好的平台。专业思想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方面,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教育已有的成熟平台,由学校专职党政领导、辅导员、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等相互分工与协调,组建合理的教育团队,根据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性与多渠道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专业思想教育。学校要安排素质良好并且具有农科类专业知识背景的辅导员与班主任来承担农科类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主动接近与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实际困难,并运用合理方法启迪与激发学生投身于专业学习。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授课以及指导科技实践活动的机会,展现农科类专业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高校专职党政领导要宏观把握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过程,并且为专业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撑资源。通过组建多方位的教育团队,借助思想教育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农科类专业建设对祖国稳定繁荣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看到农科类专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以及自身职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第二,探索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大学课堂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主阵地,根据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性与多渠道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任课教师要探索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比如对低年级刚入门的学生可以采用案例教育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技能;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研究讨论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综合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和仿真模拟训练也可以提升课堂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汲取专业知识。教师还可以适当采用暗示教育法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三,依托校园学生组织,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高校学生组织是在高校相关部门领导下,学生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运用才干和智慧,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的组织。
高校一般都有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有的学校还有研究生会和博士生会。根据专业思想教育过程性、实践性与多渠道的原则,可以借助学生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来实现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目标。比如为了使学生对农科类专业有更多了解,可以引导学生会组织开展参观农牧场、实验基地的活动,也可以联合研究生会与博士生会共同邀请有威望的教授或者高年级优秀学生等与新生开展专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了激发农科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提高专业技能,可以引导高校社团联合会成立与农科类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或者指导高校学生会开展农科类专业技能大比拼等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认同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学生尽早发现农科类专业的自身优势和发展前景,并确立和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第四,促进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高校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人才培养时必须考虑社会需求及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这就要求农科类大学生必须正确处理在校的专业学习和踏入社会的职业选择两者的关系。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使农科类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在广大的农村,从而树立正确择业观,愿意到农村进行经济生产与技术传播。另外,国家与政府也应该从长远发展考虑,给农科类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使他们的目光从就业较难的城市转向就业比较容易又有优惠政策的农村,从而能够坚定地走向农村、扎根农村、发展农村。农科类大学生不仅要有积极的就业思想,还应该不断创新,理性且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创业,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并且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由此可见,老百姓的“菜篮子”需要通过科技化的农业生产来支撑,而农科类大学毕业生正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应该学以致用。同时,国家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贷款、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很多高校也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建立了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所以,农科类大学生不仅可以运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还可以结合环境生态保护、新型化肥的研发与生产等多领域来构建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另外,大学生深入农村地区进行科技创业,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带领普通农民学科学,用科技,实现农牧产业升级,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深化新农村建设。农科类专业人才是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有必要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用全面和长远的观点来看问题,明确学习农科类专业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激发专业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办学特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80年代末开始,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相继开办计算机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水平与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相比,差距较大。在目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水平,是一个值得广泛关注的问题。
1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条件现状
1.1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薄弱
高等农业院校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性大学与理工科大学当初开设计算机专业时,师资力量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物理、数学和电子等专业的教师。而这三方面的人才在农业院校本身就很缺乏,并且这些教师主要是从事农业专业的普通物理和数学方面的教学工作,与计算机专业的要求相差较大。这些年来农业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农业院校在各方面条件相对来说没有优势,人才引进方面的成效不大。另外,教师专业、学历和职称等结构方面也不够合理。
由于农业院校一般都没有设置数学、物理、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而计算机专业在这些方面的要求远远高于农科,因此实验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1.2科研水平较低
科研是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不言而喻的。而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相当一部分教师长期从事的是基础课教学,科研方面缺乏一定的培养和训练。近年来许多院校相继引进了一些人才,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但一方面由于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没有科研方面的基础,申请项目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教学负担太重,教师无法在科研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两方面得不到保证,科研很难上去。
1.3办学层次单一,缺乏经验
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以本专科为主,硕士点较少,博士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科没有一定的办学层次,专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办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质量保证等各方面也都缺乏经验。
1.4学生质量
长期以来,考生报考农业院校的积极性不高,招生质量受到很大限制,计算机专业尽管相对农业专业招生情况要好一些,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近年来这些情况虽有所改变,但总体上看,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质量与综合性及理工科大学之间存在相当的差距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2走与农业相结合的道路,办出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
高等农业院校办学条件的上述现状,是由各方面的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决定的,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是不现实的。照搬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的办学模式显然是没有出路的,应该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条件,走一条与农业相结合的特色之路。这不仅是计算机专业本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农业信息化的需求,也符合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
农业信息化涉及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下面对有关计算机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作简要介绍[1-3]。
(1) 3S技术
3S技术是RS、GPS与GIS的合称。
RS(遥感技术):是通过航空或卫星遥感数字图像,来快速获取大面积空间信息的一种主要技术。它在农业资源环境的检测管理、气象和病虫害的测报预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对任意一个地面点位进行定位的技术,目前该技术可以给出精度在厘米数量级的坐标值,是精确农业最主要的技术之一。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具有空间数据存储与图形表达、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定位与检索技术系统。在进行农业区划与农业宏观决策,农业信息定位与检索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Web GIS技术和具有时间维的T GIS技术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2) 数据库技术
农业信息化若没有各种信息数据库的支撑,是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农业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科技资源信息、农业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世界农业科技文献资源信息等,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包含大量的空间数据和文档数据,而且数据地理位置分散、移动性大。对这些信息的组织与存储,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管理、数据仓库技术、对空间数据存储的支持、移动计算与嵌入式计算技术等。
(3) 虚拟现实技术
模拟现实世界三维立体空间实体的一种技术,其模拟的实体具有交互能力。这项技术的直接应用就是虚拟农业。所谓虚拟农业,就是对农作物、畜禽在给定的环境、资源条件及营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态进行模拟,以制定最佳的农艺措施和喂养措施;然后实际培育出相应的真实作物和畜禽。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4)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是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化也离不开此项技术。利用农业信息网,各级领导可以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以进行宏观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部门可以及时获取农业科技、农业政策、产品销售、市场行情等信息,也可进行网上农业信息和产品的;科技部门可以进行网上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
(5)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或其它电子手段,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的技术。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将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涉及的内容不是一般普及性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是需要采用非常专业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这些对于农业专业教师来说是普遍缺乏的,从我们与有关农业教师的合作中了解到,他们都非常欢迎计算机专业教师加入到他们的科研工作中,以解决他们在科研中遇到的计算机方面的问题。
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既然计算机在农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在农业上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同时,计算机与农业的结合也是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可以借鉴农业专业在教学方面的经验,由于农业方面的学科也都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办学思想、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安排等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在科研方面可以得到农业专业的支持和带动。由于农业专业长期积累大量的科研经验和实力,如果计算机与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科研,一方面很容易申请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现有的科研设备,吸取他们丰富的科研经验,从而使自身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从学科交叉的角度看,21世纪科学发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对方的思想,相互采用对方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相互利用对方的一些技术手段等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如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最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向。目前,这种学科交叉趋势还在继续向纵深发展,计算机与农业的结合是完全符合这种发展趋势的。
3计算机与农业的结合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与农业的结合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如观念转变、领导重视、有关部门的协调等。从计算机专业自身角度上,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1) 加强计算机农业应用的普及教育
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等方式,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农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知识,从而达成一个共识,即计算机与农业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教师积极参与农业方面的科研
教师参与农业方面的科研,是实现结合的第一步。开始时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参加一些项目的合作研究,逐步扩大这种合作关系,发展成为院系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就可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从而为计算机专业创建办学特色打下一些基础。目前,我系已经有一部分教师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少数教师与有关农业部门还建立了比较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从他们的实践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事实:这部分教师通过合作,自身研究开发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由于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方面中具有明显特色;通过合作使整个专业在资金和设备上得到一些改善。
4结束语
通过教师参与农业方面的科研,积累一定的计算机在农业方面应用的知识后,就可以在一些专业课的教学过程结合一些农业应用方面的实例,从而为学生从事计算机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在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农业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开发进行实例讲解;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结合农业信息网的建设等进行讨论;计算机图形学和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可以结合3S方面的图形图像处理等进行分析;多媒体技术课程可讲解一些农产品的多媒体设计方法等。
目前,由于计算机教师科研项目较少,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大多是由教师假设一个应用环境,自行构造和设计题目,往往这些题目与实际科研的开发研究过程相差较远,所以学生很难得到真实的锻炼。
农业方面现在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多,其中有很多项目与计算机有关。如果能让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参与这些项目研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从事计算机在农业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对这些科研项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善刚.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革命[J]. 计算机与农业,1999,(2):3-8.
[2] 李京. 浅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88-89.
[3] 范凤翠,李志宏,王桂荣等. 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6):175-177.
Discussion on the Course Running Features of Computer Science Major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 Xu-hong, SUN Ai-dong, SUN Wei-wei
(College of Informatic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一、中职学生专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在入学后注册学籍时,就已经选定专业了,而且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改换其他专业的机会。由于在专业选择上缺少深思熟虑,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学习热情不高,甚至出现厌学、辍学等现象。学生入学时在专业选择上存在如下问题。
1.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刚入学时,学生及家长不考虑自身的个性特点,从众心理严重,随波逐流,缺少对专业的深入了解,仅凭字面来判断专业。由于所选专业不适合自己,学生最初的满腔热情与职业憧憬化作平淡与厌烦,甚至出现厌学、辍学现象。
2.专业选择的功利性
许多家长仅从就业角度选择专业,认为哪个专业找工作容易、赚钱多就选哪个专业,家长自己决定给孩子报这个专业,但并不是孩子自己的真正意愿。例如,有的家长认为男孩子学汽车维修专业,将来可以有一技之长,可孩子不愿闻汽油的味道,不适应修车的工作环境,无法完成实训学习。
3.专业选择的随意性
在专业的选择上,一些家长对孩子听之任之,放手让孩子自己选,看似尊重孩子,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毕竟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还有家长认为学啥专业都行,不知道孩子的兴趣所在;还有的家长认为学什么专业都不重要,工作之后都要从重新再学。专业选择的随意性导致学生缺失目标和方向,缺少学习的动力。
二、中职学生的专业定位思考
1.增加职业认知
增强青少年的职业体验,社会相关机构要加大科普场馆、实习见习工作岗位的开放力度,使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社会,感知工作岗位的特点,明晰工作岗位和职业要求,确定目标,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2.细化招生宣传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招生困难,许多学校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去招生,由于招生工作人员对本校的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在招生宣传中经常出现夸大专业优势、回避专业局限性的现象。学生仅凭专业名字来理解专业的内涵。招生人员一定要讲清楚这个专业学什么、怎么学、将来能干什么,对这些内容做充分的、详细的介绍。
3.匹配教学内容
由于师资匮乏、实训设施欠缺、专业与教学内容匹配度低,导致主干专业课及技能课课时比例低,专业特色不显著,专业内涵与学生期待有落差。
4.考虑兴趣偏好
确立以个性为基础选择专业的理念。学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个性、爱好、兴趣特长,根据自身的潜在能力选择适合的专业。学生选择的专业要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优势,确保自己对所选专业有浓厚的兴趣,这样能发挥所长,有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选择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即使是同样的专业名称,在不同学校,专业的侧重发展方向和特色也可能是不同的,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有的学校侧重电器维修方向,有的学校侧重机械维修方向。
5.预判专业前景
一个专业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学生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考虑专业的前景。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前瞻性,专业前景也是家长和学生选择专业的一个重要考量。
6.延迟专业注册
每年的九月份,新生就要注册学籍,选定专业。这些学生离开初中进入职业学校,对专业的理解很肤浅和模糊,显然这种招生注册模式不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因此,专业选择要有弹性,改变一次选择定终身的做法,给学生一个较长的适应期,为其调整专业留有余地。在一年级上学期,可以不按照专业分班,而是开设文化基础课和通识课程。在一年级上学期结束的寒假进行专业的选择与确定,这样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考虑专业问题。即使专业确定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第二专业的学习机会。也可以实行学分制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课程,促进其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农业气象学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了解和分析,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区域规划,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并能够对小范围的天气情况进行人工调节,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农业气象观测是实现农业气象学研究任务的前提。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服务和建议,有助于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生产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对实现农业的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基层台站进行农业气象观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层台站农业气象观测工作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目前,很多基层台站开展相关的农业气象观测工作,都偏离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诉求,由于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缺乏广泛性,以至于其服务的范围也相对有限,其主要的关注重点都落在一些常规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上,而很多地区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出了新型经济作物进行广泛种植,基层台站开展气象观测工作却没有契合当地的经济作物发展需求,不能够实现全面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建设发展目标。还有很多地区呈现农产品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农业气象观测却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步伐。
1.2 基层台站进行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缺少必备的设备和人才支持
随着现代环境以及社会的变化,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内容更为复杂、工作难度更大,然而很多地方的基层台站却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缺乏先进的观测工作设备开展相关工作,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同时,专业工作人才的缺失也逐渐成为制约其工作职能发挥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尽管基层台站的工作逐渐受到重视,相关工作人员也经常进行专业培训,但是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仍然是困扰基层台站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现代优秀的农业气象学专业人才因为发展前景以及工资待遇等现实问题,不愿意加入基层台站的队伍中,而具有一定资历的老工作人员又缺乏专业知识,严重影响工作职能的发挥,不利于基层台站的可持续发展。
2基层台站开展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完善措施
2.1提高对基层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资金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基层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其对促进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财政制度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财政使用资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具备必然关系,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要将农业气象观测工作重视起来,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基层台站能够拥有先进的工作设备,吸引更多专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工作体系中,利用有效的工作方式开展相关工作,保证气象观测服务的有效性,进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为农业发展服务。
2.2基层台站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农业调研,实现农业气象观测的产品化服务以及多样化服务
基层台站要充分认识传统工作模式下实际工作内容与当地农业发展需求脱轨的现象,加强与基层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重视农业调研工作,能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有深入的了解,熟悉农业进行农业种植的主要生产模式、生产项目以及生产周期等内容,进而促进自身的工作内容能够与当地农业的实际生产需求相契合,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气象观测成果,将自身的工作内容与现代信息化传播相结合,拓展更多的服务受众群体,利用自身具有价值性和参考性的气象服务内容,为更多的农业生产者提供服务,使农民能够及时对天气变化有所了解,积极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区域优势,为农业生产项目提供合理化建议,实现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工作职能和综合社会价值。
一、农机与农业技术结合的必然性
根据现代农艺理论分析,农机与农业技术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现代化的农作物生长都是基于一定的人工培育及管理方式进行,在生产过程中,都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其作物的生产特性,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及农机设备,实现农作物的稳定高产。
首先,从根本上说,农机与农业技术的结合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的农业逐渐呈现出社会化和规模化的特点,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必然离不开机械。加上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农业的生产规模只会越来越大,因此对于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次,农机与农业技术的结合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也有相当大的提高,技术带来的革新是机械设备的创新,但是一般简单重复的动作才能凸显机械化的优势,而对于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农业作业技术,则需要农业技术来进行操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前的农机化技术基础上,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
二、农机与农业技术有效结合的措施分析
1.具有同时熟悉农机和农业技术的组织机构现代农艺理论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但是指导作用必须通过一个科学的组织指导中心才能有效的发挥其理论作用,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从植保、土肥、气象和水利各个过程,都需要专业的专家队伍进行指导。通过有效的组织中心指导,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选择科学的机械进行作业。从农业机械化的长远发展来看,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技术管理部门,由农机部门组织牵头,形成专业的农业技术指导团队,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具有科学的操作规程及示范指导具有科学的农业规范规程,是要针对于农业生产的具体实际进行优势分析,采用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优良品种,采取科学的种植模式,组织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机进行作业,在相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指导下,确定技术模式,并且根据其农艺理论,规划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形成全面的农作物生产环境规划。其次,通过示范性的指导,促进农业技术与农机的有机结合,在自然条件较好的示范区,科学的规划其资金和物资投入,尽可能的依托于现有的示范基地及农机生产,并结合相关的其他项目实现机械化生产的规模效益。最后,坚持农机与农业技术的共同进步,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与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不断扩展农业技术的知识,通过专业化的农业科学知识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加强对农作物的种子、栽培各方面的技术创新,熟练的掌握农作物生长的水土光温环境要求,同时不断的关注种植技术的变化,从而提出相应的机械化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艺理论基础上,实现农机与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周莲红单位:淮阴区职教中心
【关键字】车辆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车辆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车辆工程就业岗位 车辆工程工资待遇
一、车辆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自2016年以来,中国国内汽车市场销售速度提升接近40%,位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直接从业人员220万,相关从业人员达3500万。至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将会达到世界第一!车辆工程是一门追求精确、讲究细节,要求学生具有极强动手能力的专业。因此,对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需要有两大要求,第一是工程实践能力,第二是专业创新能力。对于这两项能力,用人单位是非常看重的。如今的状况是企业抢着到学校来要人但学校没有足够的人。所以就业情况是非常好的。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车辆工程专业整体的就业率为92.4%,位于“2016年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的第36位。
二、车辆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车辆工程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很多,从汽车生产流程中的调研、设计、试验到销售环节,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都可以选择。比较理想的,可以到各种汽车主机厂,工程研究院,汽车、机车车辆、地铁及轻轨车辆的设计制造企业,参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如北汽,上汽,大众、北京汽车研究所等一些国内著名汽车研究所,长春一汽、武汉二汽、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北京奔驰、广州本田、长安福特等著名汽车生产企业等,都是毕业生的好去处。从事汽车的销售工作。汽车生产后,需要销售,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也可以到汽车销售部门从事销售工作,有了一定销售经验后他们可能转向管理方向,比如升到销售总监位置。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不过要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般都需要较高的学历,一般都要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三、车辆工程专业就业岗位
主要考虑的是研发设计,这个是最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别人开的车是你设计的,那多有成就感?若你是研究生学历,那强烈推荐你做研发设计,作别的都屈才。国家扶植自主创新,近两年出的政策基本都是针对自主创新的,例如新能源,发展新能源是个很好的机会。很多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就到汽车生产企业从事汽车生产,当他们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他们就可以转向汽车的研究与管理方向。
四、车辆工程专业工资待遇
截止至2013年12月24日,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工资约为5000元,应届毕业生工资约为3500元,0-2年工资约为4300元,3-5年工资约为5300元,6-7年工资约为6800元,8-10年工资约为8000-10000元。近几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与汽车相关的专业也会渐渐“热”起来。庞大的汽车市场急切需要一批具备汽车工程设计、制造、实验、运用、研究与汽车营销等汽车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是高级汽车、新型汽车设计开发人才的急切需求。围绕安全、节能、环保三大主题的汽车新技术也在兴起,使得汽车行业与当今尖端科技紧联系在了一起,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范围也更加的广泛,涉及到汽车、机车车辆、拖拉机、军用车辆及工程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甚至还可能触及到医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为本专业的学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想要成为一个专业的汽车人,这些“浅层次”的兴趣仅仅只是起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确定好自己的兴趣,发现并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大学的学习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有些企业抱怨学校提供的人才质量不佳,基本上就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毕业生不仅要学好自己专业,而且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更要重视课程设计与公司的专业实习,要把纯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锻炼初步设计的能力,检验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全新的体系。
【关键词】现状分析;创新能力;建议
现在是新的经济环境,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专业竞争方面,学科建设发展滞后,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劣势,学生都是死读书,没有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亟待解决。
一、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在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相对而言起步比较晚,实力还远远不足
在农业院校中,对英语专业的重视度不够,英语专业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基本上都是依靠其他专业而得以生存。如果与专业的外语院校相比较,那么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更是相差甚远。近些年以来,出现了国际合作办学,这无疑对英语专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力,更是给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当头棒喝,使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难上加难。
(二)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自身存在问题
在我国的农业院校中,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而且这个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极其不合理,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英语专业的发展,而且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三)国际形势相对复杂,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不明朗近年来,英语专业已经不再是热门专业,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立足之地,社会没有太多的市场。各大高校不断进行扩招,国民的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无疑给英语专业的学生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希望选用一些不仅英语水平高,而且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不可逾越的挑战,因为他们的专业过于单一,即使毕业,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农业院校怎样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当前我们最棘手的问题。
二、培养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创新
社会永远都需要人才。随着社会的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人才也越来越抢手。当前的市场需要的是既具有实践能力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个人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在当前高校的英语专业,主要任务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它是一个综合能力,尤其在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中,创新能力更加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由于传统的教育,学生们的思维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学生们的个性被一点一点地压制,即使曾经有创新意识,也已经被打压得无影无踪。
三、提供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一)树立创新观念
在指导思想之上,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们在思想上树立创新理念。教师要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们树立起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运用科学的创新方法,让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把学生们培养成一个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教学内容
教师要从自身条件出发,要充分地考虑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考虑到整个时代的要求,考虑学生们的个性发展,要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把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突显出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结构更加具体化,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教育课程,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的设置不能死板,要灵活变化。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不能只是单一的英语专业,应该设置不同的英语专业方向,创设多门学科和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活动,把学习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的相关知识,使英语专业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四)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农业院校中英语专业学生们的需求,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使用创新的教育模式,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开展教育。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学生会完全被动,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们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教师也要注重把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五)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
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在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执行者和促进者。作为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有一个质的飞跃。无论是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都是不可替代的引导者,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无疑是基石。
(六)创新实践环节
除了对课堂上的教学进行创新之外,创新实践环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实践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把学生们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使学校的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英语演讲比赛、安排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去相关单位实习,让学生们在亲身经历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和学生们将来的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们迈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们安排研讨会、交流会等,让学生们与最前沿的知识相碰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四、结语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 就业 生物专业毕业生 就业压力 调查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研究型大学的构建,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复杂社会形势的影响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物科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现在全国已经有两百多所高校设立了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社会对这个专业是有需求的,都很重视,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可观的,但是,具体到个人的就业情况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所以了解和探究生物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对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内容结合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内容包含学生基本就业信息、就业压力的问题、毕业后从事的行业问题、初次就业所要求的薪资待遇问题,以及学生的就业选择区域和对于就业前景的展望等方面,反映出生物专业类的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前景的心态和期望。问卷发放采取随机按校部分抽样法,分别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生物专业毕业生中进行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成功收回问卷490份,有效回复率达到98%。并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进行分析。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
现阶段,就业压力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都非常注重外环境的变化,让自己的就业前瞻跟随社会和家庭的改变而去适应它,这样虽然扩大了自己的就业选择面,但是也会让自控性变得薄弱,从而对就业前景感到茫然,造成了心理压力。其中有32.07%的学生觉得社会因素是造成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占的比例最大,其次则是家庭因素,占调查人群的25.95%,而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各占18.08%、13.12%、10.79%,对学生的就业影响要小一些。
2.薪酬对于毕业生就业影响
就业中,薪酬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非常大,由于现实生存问题,在就业时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薪资问题,学生在初次就业薪资的要求上,超过半数的人选择3000~5000这个节点,对于薪资的要求有较为切实的考虑,也有7.58%的学生觉得,首次就业就应该有一个较为丰厚的报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有足够的信心,想通过第一次就业,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区域差异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
本研究的对象是分别从北京和河北两个区域挑选的大学生,一个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国家的重要工业省份,两个区域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各高校毕业生前往北京就业的占很大一部分,这说明发展越快,就业机会越多,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更受大学生的偏爱,现在社会出现大学生过剩的问题,一线城市虽然比较成熟,但同时充斥着很多就业机会,依然是大部分学生追捧的对象;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二三线城市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企业要求也不会那么高,不会有太大工作压力,所以会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就业。
三、对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为了提高生物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解决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角度,就要思考怎样根据学科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完善培养计划;建立教学、科研、企业一体化的基地,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路子,培养出更多适应生物技术领域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2.高校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应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做好初步的职业规划,不断完善自己。对于有志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学生,应重视深造机会,积极学习实验技能,广泛阅读专业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其次,应该端正就业心态。从宏观看,现在的大学生并不是稀有资源,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生物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要在职业规划上融入多元性,考虑先就业,然后根据自己的发展,合理调整、完善职业规划。在选择公司时,应该看重公司的前景和能否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3.社会各用人单位,要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善于发现、培养优秀人才,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人才需要。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给高校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对高校生物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应立足本专业的优势,掌握生物专业知识,再依据自身的特点及发展的方向,完善各种能力,积极应对竞争。要在主动了解市场,争取成为生物技术企业真正需要人才的同时,实现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类专业人才真正“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乘.实施“五大工程”,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0):12-13.
关键词:农业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的汽车需求将不断增长,拥有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农用汽车人才队伍是确保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业职业院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摇篮,汽车专业虽不是传统的涉农专业,但由于在农业产业及农产品运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农业类院校,特别是已有农机专业或机电专业的农业院校相继开办了汽车专业。目前各农业院校所采取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工科院校几乎一致,使农业院校培养的汽车人才失去了农业特色,学生毕业后不从事涉农的职业,农业汽车人才依然匮乏。所以,培养适应新农业产业的汽车专业人才是我国农业类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所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1 目前我国农用汽车的特点
1.1 农用汽车以柴油机为主要动力
柴油机是大多数农用车辆所使用的发动机机型,农业机械动力机也主要是柴油机,柴油机在农村的通用性较好。从燃料使用方面来看,柴油机具有燃油经济性好、使用寿命长、CO和HC污染物排放低等优点,另外柴油易于安全储运,通过涡轮增压、电控高压喷射等技术,柴油机的环保与经济性能得到更大的提升,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1.2 兼用型皮卡、面包车较多
农民有将汽车作为生产、生活兼用型工具的趋势,满足这种需求的客货两用车市场前景看好。小型面包车在农村中短途客运中灵活机动,适应农村客源分散的状况,在农村客运中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富裕起来的农村,具有“货车本质、轿车享受”特点的农用皮卡也逐渐流行起来,因此,兼用型皮卡、小面包车在中国农村汽车市场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1.3 货车在农用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货车以其运载量的优势和良好行驶性能也受到普遍欢迎,在农用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以中型和微型货车尤为突出,所占比例较大。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道路条件良好,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迅猛,轻型货车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2 农用汽车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农牧副渔各业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农村运输量大大增加。同时,农艺的变革需要将大量的农产品及农用物资在城乡间运输交换,中心城镇的发展也促成新的农村客运需求。因此,可以看出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用汽车需求的增加,农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又需要大量从事农用汽车制造、维修的人才。目前从事农用汽车修理的人员多为初中或中专毕业生,素质相对偏低。随着农用汽车数量的增长和技术的发展,所需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汽车保修越来越复杂,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从事农用汽车职业的学生很少,农用汽车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3 农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农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重点是面向“三农”,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农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具备农业特色。目前不管是普通职业院校还是农业类职业院校,对于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基本相似,培养目标针对的都是主流汽车专业人才,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在城市的汽车4S店、修理厂、制造厂等企业工作,从事涉农职业者较少。
3.2 课程设置中缺乏农业特色
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农业院校的汽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针对普通汽车,涉及轿车、汽油机的知识比较多,农用汽车、柴油机涉及较少。农业院校中汽车专业课程设置应不同于普通工科院校的汽车专业,农业院校汽车专业应该在普通汽车专业的基础上增加农用汽车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农用汽车以及部分农业机械的应用和维修。
3.3 实训室建设力度不够、设备不完善
高职院校汽车实训设备主要分两部分:(1)仿真设备,包括各种仿真实训台和软件,主要应用于课堂构造知识讲解和故障诊断;(2)实物设备,包括各种整车、部件总成和检修工具,主要应用于汽车拆装实习和整车故障检测排除。一个完整的汽车实训室,应该是仿真设备与实物设备相结合,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职业院校汽车实训室的建设存在两个问题:(1)对于大多数农业职业院校而言,汽车专业不是其主打专业,因此在专业建设经费上投入有限,汽车实训室建设力度不够;(2)很多农业院校在汽车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只考虑了普通汽车设备的添置,对于农用汽车设备不考虑、不涉及,部分学校的汽车实训室中根本找不到农用汽车的影子,学生只是在黑板上“拆机器”。
4 农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
4.1 教学内容应突出农用汽车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对汽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讲授时,除了常规的汽车知识外,应提高农用汽车、柴油发动机、农业机械等知识的比例。如,在讲授发动机章节时,普通工科院校汽车专业主要讲授的是汽油发动机,实践课程也主要是进行汽油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农业类学校应增加柴油机的比重,在实践课程中倾向于柴油发动机的拆装和修理。
4.2 优化课程体系
采用有别于传统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增加农业机械类专业课程,部分涉农课程也可采取选修的形式,使农业院校汽车专业紧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度,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并根据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对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进行调整,防止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脱节。
4.3 编写适合农业院校汽车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
国内关于高职汽车专业的统编教材较多,但内容、教材体系基本相同,真正适合农业院校汽车专业的教材很少,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用汽车人才的培养。因此,农业院校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特点,加快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编写适用于农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汽车人才培养系列教材。
4.4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农用汽车也和普通汽车的发展一样,对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数字化、绿色化是农用汽车的发展方向。目前,先进的排气净化技术,GPS、智能电脑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农用汽车上,显然,只有那些高素质创新型汽车人才才能胜任高科技汽车的制造、维修和管理工作。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始终应放在教学的首位。
4.5 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根本保障,
(下转页)
(上接页)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可以使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农业院校汽车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有现代性,同时体现农业元素,如设置农用汽车实训室,增加农用汽车零部件、拖拉机等实训设备,并根据农业技术新发展不断更新。同时在完善校内实训设备的基础上,积极联系当地企业,通过与企业联合办班,建立实训基地等形式共同培养学生。
4.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一所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汽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也日趋紧密。农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常规的汽车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的农业机械专业知识。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更强调技能,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积累。对于刚毕业的年青教师,可以先在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掌握实践技能。在教师队伍结构上,采取由教师和技师共同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年青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难题攻关,对取得实践成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予以倾斜。
5 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寻和完善农业院校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农业产业和农村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汽车人才的需求。农业院校要主动探索具有农业特色的且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定位,满足农业院校培养农业产业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汽车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勇,夏勇,陈引生.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J].装备制造技术,2010(11):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