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发展好数字经济

如何发展好数字经济

时间:2023-07-19 17:3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发展好数字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发展好数字经济

第1篇

国土资源导刊(以下简称“导刊”):目前数字湖南地理空间框架的共建共享机制还未形成,部门“信息孤岛”、数据采集重复建设等还是普遍存在,较大阻碍其进一步的建设与发展。你有何建议?

李球(以下简称“李”):要想全面建设好数字湖南地理空间框架共建共享机制,就必须构建省市县三级“王”字通道,即省市县三级网络只有一个通道,撤销多余的部门信息网络通道。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全省至少有上百个各类网络,需要统筹应用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目前,走在全国前列有陕西省。去年,我去西安调研,发现他们取消了绝大多数的部门网络通道,只保留公安、国土资源等寥寥数家网络,全省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网络通道,极大推动了数字陕西的建设和应用,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导刊:那么,如何推动此项工作?

李:首先,作为数字湖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推广单位的省国土资源厅,可以积极向数字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建言,研究、制定湖南省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拟定相关的政策、标准、规范;其次,省级主管部门应协调我省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的关系,建立全省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并监督实施;再次,组织研究、论证湖南省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发展的优先领域、重点项目,主动为政府各部门、社会有关方面提供基础测绘成果及其技术服务,提高测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

导刊:数字湖南地理空间框架共建共享受网络环境的限制颇多,已经成为其重要障碍之一。你如何分析?

李:虽然目前湖南省总体信息化建设不错,有些项目指标还走在全国的前列,比如“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但你刚说的这个情况也是目前的一个事实。影响湖南网络环境的原因很复杂,简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定带宽、互联网普及率较低。2012年,湖南省这两项指标在《工信部2013年两化融合评估报告》中显示,全国排名倒数第七,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智能终端比如电脑、智能手机等普及率低。在《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显示,这项指标和前几项有着惊人的一致,也是全国倒数第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光纤普及率也是全国倒数第七。可见湖南省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任重道远,自然就影响了数字湖南地理空间框架的共建共享。

李 球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负责信息化推进、三网融合、国防信息动员、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全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工作。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 问题, 策略

Abstract: the digital city is the product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will appear inspired in human this field of research interests,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digital cit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Keywords: digital city, question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21世纪的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数字城市”作为一个新名词也应运而生,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科学研究体系的集中体现,城市作为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数字城市理所当然会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数字城市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数字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应用。

一、 数字城市的概念

“数字城市”是对处于信息时代的城市状态的形象化描述。具体表现在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生态文明健康的基础上,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数据资源丰富、高新技术产业高度发达、工业化与信息化持续协调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美好的良性城市状态。建设数字城市就是要建设一个集成化高速宽带城市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为一体的,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个性化、多样化信息服务系统。

二、 数字城市发展现状

一般来讲数字城市发展经历四个阶段:阶段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阶段二:企业与政府各自信息化建设阶段;阶段三:政府、企业之间凭借网络互相联系、互相沟通;阶段四:信息社会、信息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当前,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了从阶段一到阶段四的任务。与之相比,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起步晚,其发展状况表现为:信息基础设施的进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进展比较缓慢,而且发展速度与水平也参差不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进展较慢,企业间的信息联系也有待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数字城市建设都很重视,国家机关也多次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信息化步伐,把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信息化摆在优先位置。截止到2003年,我国已经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城市建立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如下成绩:

1. 公共信息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2. 政府网上办公规模有所发展,初步实现了政务的公开化、透明化。

3. 电子商务工程发展迅速,为经济的发展开创了新兴产业。

4. 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已经能在网上进行。

5. 社会保障系统建设已被启动。

6. 普通公民从信息化示范社区中直接受益。

三、我国数字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数字城市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很多城市积极投入到城市数字化建设当中,使得新的数字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少、基础薄弱等原因,使我国目前数字城市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言,导致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具体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不成熟,没有一致的学术观点。关于数字城市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项目还专注于技术层面上。对于什么是数字城市,建设怎样的数字化城市,怎么进行建设等问题的意见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的共识。各地区只能根据当地研究人员或权威人士的理解进行建设,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和系统化的技术服务。这样相关的执行人员更是无从下手,使得整个建设进程混乱不堪。

2.发展目标脱离实际。首先,急于求成、高指标、盲目跟进的现象时有发生。数字城市是一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实力才能有资格去建设数字城市。然而,现在有很多小城市满腔热血地投身于这项工作,为自身定下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其次,资源浪费严重,搞形式主义。建设数字化城市的根本宗旨是促进经济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在建设数字城市时一定要搞些实用的项目,而且应该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高的收益,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价值。但是,在建设数字化城市的过程中,低水平、低技能、半途而废的工程不计其数;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重复建设没有实际意义的工程项目,搞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劳民伤财,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再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数字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城市的核心力量,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欠缺,通讯技术的改革不尽理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步伐。

3.没有统一的领导规划。首先,衡量一个城市的数字化发展水平要看当地能否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城市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各个信息系统都是彼此孤立的,无法实现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目的。其次,很多地方的数字工程的发展目标,组织计划等与当地的信息化发展不能达成一致,建立了各自独立的组织体系,有些地方数字工程发展规划相对独立性强,很少考虑跨地区的问题。再次,数字城市规划没有纳入国家规划之中,一些数字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性产生冲突,不同地方的政府部门往往根据本地特征各自为政,重复性的建设时有发生,严重浪费了建设资源。

4.没有统一的权威标准。首先,不同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有不同的特征,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建成的系统多具有个性特征,很难实现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标准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又一大阻碍。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各式各样,这样就很不利于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其次,观念落后,投资单一,发展潜力不足。建设数字城市不论是前期投入,还是后期养护,都需要一笔大的资金投入。我国明显缺乏健全的市场运作机制,政府过多地干预数字城市建设,一些城市建设完全是出于政府的需求,难以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无法实现数字城市建设商业化,再加上对于政府投资的过于依赖,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人民的利益也无法保证。更重要的是数字城市建设往往不把城市文化纳入考虑范围,最后导致城市特色的丧失和数字城市形象单调。当今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新时代,一个城市的科研、教育、文化、技术、学术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号召力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家综合实力和城市综合实力较量中,也将取得不可取代的地位。一个文化魅力不足的数字城市,一个没有特色优势的数字城市,即使它的经济再发达,发展再繁荣,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三、 如何建设好数字化城市

一般来说要想建设好数字化城市必须从以下四大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人文理念,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普及数字化城市教育,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数字社会的新人,发展与数字化相关的产业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形成一个支持数字化城市的良好氛围。

第二,把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正确处理好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的关系,充分利用政府力量制定合理的数字城市发展计划。形成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平衡好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关系,充分调动每一方的积极性。

第三,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制定建设数字城市目标和计划必须考虑现实条件的合理性,不可盲目推进,不顾后果。根据现实条件,规划一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用的方案,鼓励全体市民,企事业单位尽力善于运用网络,实现居民生活网络化管理,从而推动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

第四,效益优先,在应用中发展。设计一个好的利益协调机制,鼓励参与各方在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确保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设备,加强管理从各个方面提高效益。

总结:

数字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与完善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它在发展中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最好的方法实现它的快速应用,争取早一日实现建设数字宇宙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李琦, 刘纯波. 承继成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闭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

[2] 姜爱林.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的主要绩效、存在问题及其政策选择[J].团理论与改革2003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 生产资源 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 O74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253-2

0前言

在矿山相关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实现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目标,主要的管理对象为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矿产方面的自然资源、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利用的资源、人才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市场的开发和资源的配置以及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情况等,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是将上述各因素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能够达到的规范程度等相关的性能进行充分可靠的分析和确认,引用日益普遍的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把握好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这一核心性的问题,将矿山项目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从客观上来看,数字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合理运用能够让企业组织的整体更加的扁平,并构建起一个联系密切的网络体系,提高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效率。对于矿山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建设来说,数字化管理手段的运用是对传统企业管理的一个突破,实现了管理方式的进步,实现了对企业整体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并以此为基础,保障整个物流、资金以及信息等体系的畅通与高效,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1管窥数字化管理系统在矿山企业中的应用

1.1特点

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时代的产物如计算机技术、通信工程技术以及智能化的实现等方面的技术,对管理的对象与实际的管理方式与行为进行具体的量化,保证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具有规划性、高效性与创新性。具体来说,这一管理方式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通过网络手段的运用实现企业信息与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传递;其次是通过量化的手段来将具体的管理过程进行计算,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而若想有效的运用好数字化管理系统,需要由强大的GIS技术作为支持,方便信息与数据的获取、检索以及具体的分析等工作。

1.2现状

首先,从国际上来看,国外的很大一部分矿山企业已经在上个世纪的末期意识到了数字化管理模式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尝试着将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应用,来对企业中的数据等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分析。而包括我国平朔等较为先进的矿区在内的露天矿山,已经能够实现足不出户完成采掘计划的制定、矿床模型的生成等工作,这种动态性的工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矿山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相关项目的完成。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矿山发展的信息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从基础设施等硬件设备来看都尚不完善,没有大量的信息能够进行共享,同时从信息的沟通与流动方向来看也是非常单一而混乱的。不可否认,随着最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努力,我国矿山企业的项目建设与管理在信息数字化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进步与成绩,但是从整体的软实力来看,是远远无法匹及发达国家的。事实上,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为建立起自己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因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非常的不稳定,更没有深入的理解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真正含义。而在矿山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即充分重视管理的作用,同时发挥IT技术的辅助作用,实现企业的重组与制度的不断改良,而贯穿始终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互动式的推进过程,增强企业的发展软实力和根本竞争力,实现企业自身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是我国目前矿山企业发展与项目建设所应追求的主要方向与目标。

2数字化管理系统在矿山项目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以我国的龙煤矿山为例,已经尝试构建数字化系统进行企业的管理工作,并且将网络协同技术运用到自己的体系构建中,针对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和棘手问题,运用了先进的WEB2.0技术,从而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工作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效果。而具体来看,在该矿山构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中,主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远程方面与监控方面,安置了DLP监控体系,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很多配套的子系统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人员培训工作的落实、绩效的审核情况以及对项目潜在风险的评估和安全隐患的清除等。这样几个部分就基本上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具体来说,远程监控系统工作的完成主要是通过在对项目进行具体落实的地点安装监控的方式来完成的。同时,监控影像会由专门的网络系统进行运送传输到指挥监控中心,由此实现了对项目完成情况的实时监察与掌握。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必要的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是由远程的视频教学来完成的,同时多媒体以及网络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使得培训工作更加的高效和专业,实现了对传统企业培训模式的较大突破。第三点,关于工作人员的绩效审核与风险的评估,是通过建立的数据系统对各种安全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充分发挥对相关档案和数据的检查作用,实现绩效的有效测量和整理。最后,若要实现了项目安全隐患的有效排除,就应当对调查人员、事故信息等进行建档,同时在进行检查与整改的过程中应当采用闭环的方式来施行更加有效的管理。

对于龙煤矿山来说,它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模方式是以需求为立足点的,同时将受管理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将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更新,建立J2EE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一些轻量级的框架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完善。这个项目的整个实践过程经历了十四个月的时间,所取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是有目共睹的。

3关于矿山项目中数字化管理系统运用的建议

首先,应当注重对管理系统整体的规划和逐步清晰的实施。我们应当认识到,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工作是非常庞大而繁杂的,这一系统的完善不仅能够将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同时也帮助矿山企业作出了明确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所以,应当那个对项目的整体发展作出详细科学的规划,保证每一个步骤都能够在计划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落实,保证每一笔投资的有效性,减少其重复性,从根本上保障各个子系统与项目建设部门之间能够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第二,在坚持的原则方面,应当以企业能够取得实际效益为所有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同时兼顾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矿山项目实践中引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与层面上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自身的实际竞争力,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获取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而应当注重经济效益的取得与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坚持。在这样的原则之下所进行的数字化管理活动才能够体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不仅要做好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工作,还应当以此为契机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及时的改革。要想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矿山项目实践数字化管理系统,并不是单纯的购买一些软件与硬件设施,利用信息技术对人工劳动进行简单的代替,也不是对其进行生搬硬套,随意结合。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组和改造工作,找准与生产流程的契合点,实现良好的接轨,以现代化的信息数字技术为载体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进行引进和学习,打破僵化的管理模式,做好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我国矿产企业的高效与稳定发展,获得竞争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4小结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非常明确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若想企业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必须主动的更新自己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竞争软实力。对于矿山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实践来说,若要保证其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获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必须主动尝试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在实践过程中将其进行不断的完善。通过将各种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收集、总结与分析,可以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实现对生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并做好数据挖掘工作。由此,我国的矿山企业的发展才能够迈上一个更高的发展台阶,我国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才能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最新矿业安全生产职工技能培训实用指南:中国矿业出版社.2009.

[2]李刚,郭秋霞.Ruby on Rails 敏捷开发最佳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异化 科技 价值观 利益

中图分类号:G2061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问题概述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步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俨然是一个信息社会,数字化的社会,甚至有人将数字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现象称为第四次技术革命,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世界的经济蓬勃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数字科技的发展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给我们全新的体验,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新兴的数字生活方式取代。现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往工具就是手机号码,QQ号码,以及MSN,微博等等,电子商务开始由凤毛麟角变为普遍产业,遍及银行、实体货物等各个行业,商店也开到了网络,由此新型的产业链也产生,例如,快递行业。通过数字化网络的共享资源,我们可以获取我们想要的任何材料,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获得更多相关的信息。

数字科技的触角是无限的,其广泛性目前依然在不断的扩大,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化生活,在我们充分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优越和便捷时,我们是否全面的考虑过这个自己身处的数字化时代呢?根据马克思理论我们知道,看问题时我们要全面,因此,针对数字化时代我们不能仅仅从它的优点方面来考虑,全面的分析数字化问题,我们会发现在对待数字、网络等着现代数字科技时,我们过分乐观了,数字异化问题已经在我们无法察觉的时候悄悄来临了,而此时,数字异化现象已经要求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数字异化现状及影响

“异化”一词最早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出现,来自拉丁文alienation和alienare,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其发展的脉络历经黑格尔的客观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霍布斯和卢梭权利转化异化以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简单来说,所谓异化,是指人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客体反作用了。

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完善了异化理论, 提出了相互异化,主体在异化客体的同时, 也被客体异化。这就是说,异化的结果会导致主客体都产生差异变化,进而这些变化会引发异化活动发生链式反应。

数字异化是科技异化的一种,我们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都充斥着数字异化问题,从我们的生活环境到人类的个体再到我们个体人的精神世界,无一例外地被数字异化所侵害。

首先,从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看,数字异化的方式是多样的,途径是隐蔽的,而且范围具有非限制性的特点。

随着网络,信息卫星通讯技术等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数字技术走进了平常人的生活,电子转账诈骗,金融数字化后投机人员大幅激增,黑客入侵,网络虚拟社会同样导致了数字化犯罪,网络犯罪现象频频发生。数字化操作,使这些不良行为,犯罪活动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助长了数字异化的趋势,导致数字异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数字技术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份子,甚至支配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领域,我们沦为数字化的傀儡,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

其次,数字异化问题同样对我们的个体人的身心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

数字技术以其特有的方便快捷性,智能性等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工具,而其智能性更是使人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是人类的感官系统也因此出现了懒惰倾向,更为严重的发展将是可能走向衰退。数字技术使人类可以足不出户的消费,娱乐,但正是如此,人们出现了手机依赖症,沉迷网络,数字综合症成为了医院病历上的新名词,人们在逐渐的沦为数字化工具的奴隶,大脑迟钝,身体机能走下坡路,甚至退化趋势。

更深层次地讲,人类的精神世界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数字技术使人们之间的感情愈发的疏离,过分依赖于网络等数字技术更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走入了歧途,人性开始出现淡漠,彼此孤立,真实而淳朴的感情被人们非面对面的交往淡化了,甚至有个别丧失理性,混淆现实与数字虚拟世界的案例出现。社会角色定位出现偏差,社会责任感呈现出倒退减弱趋势。

三、如何应对数字异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正确理解数字异化的“双刃剑”作用。

一方面,重新面对人自身。“人为本,技术只是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生存方式在向人类招手,使得人类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明显提高,而与此同时,人也被物化了:人性价值的缺失,丧失了其社会本质,忘记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和责任。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的社会性,在于与他人发生了不可避免的联系。

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数字异化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人类在网络世界里,追求的是技术,技术为经济理,从而使人缺失了价值的追求。通过弘扬人文精神,确立指导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将科技文明导入一个合理的发展轨道上来。数字时代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使命与对未来命运以及归宿的思考,把人从“单向度”引向社会的全面的意义的人,把高科技的发展和人的塑造结合起来,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

(二)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

人的需要是全面的, 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人性的完善迫切要求现代人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外, 还努力关注精神文化建设、提升自己的心灵, 打造出一个物质丰裕、精神充实的新型社会, 使人的精神存在更在愉悦。

人有两重存在, 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这种经验的自然哲学到近代被哲学家们继承发扬直至片面的科学化。近代科学的发展, 使科学的实用价值突显, 科技理性扩张, 功利主义膨胀, 导致数字技术这种人造物变成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 人生的意义、价值全然被遮蔽、遗忘。人在物质生活得到逐渐满足的同时, 精神生活逐渐失落而变得空虚。数字科技的发展是数字异化成为可能。

只有将研究客体自然的科学哲学与研究主体人的人文哲学相结合, 使求“真”的科学精神与求“善”的人文精神相统一, “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满足相统一, 才能克服对数字技术仅仅从表面上的依赖,全面的理解数字技术,促使人们对其有正确的工具性的认知,使它不断地人文化、人性化、工具化,这才有助于人类在享用数字化的同时深刻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达到避免数字异化的可能。

(三)个体自主性的建立。

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首先应该具有批判精神,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要牢记技术为我所用的原则,而不要盲目地追求虚拟的数字乌托邦。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存在物,并且越来越受现实世界格局的影响。其次,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念、认识善恶美丑的观念。再次,有效处理信息。信息爆炸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要找到最需要的信息,并且进行有效处理。最后,要有自己的思想。数字化社会,有了数字化不代表有了思想,但是有了思想,就会创造更深层次的数字化。数字化仅仅是一种资源,如果没有思想,它就等于零甚至更差。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是数字化生存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在我们描绘每个人都能充分分享信息这个美好愿望的同时,也在告诫我们,人类始终是机器的主宰者,机器的存在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数字化生存应该是为我所用,而不是促使了人类的异化。

关于数字异化问题,人类的认知局限性规定了我们未必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终极道路。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必定可以逐渐克服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的利用好数字化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充分便利,将双刃剑的优势利用好,克服掉劣势,调整好数字异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

(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专业:理论)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 1997.

[2]朱瑛.论的科技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11月

[3]邢广桥, 吴夺, 王新.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 年7 月

第5篇

1.实行新闻传媒与新信息、新技术的融合战略。电子信息技术对文化艺术及传媒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讯卫星、数字媒体、电子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影响媒体的变革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应该说,信息技术与新闻传媒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可就重庆而言,在传媒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与传媒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产业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近年来,重庆市信息产业增加值每年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增长,通信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3],经过几年的推动和扶持,重庆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重庆传统的资讯传媒产业与东部有差距,但是在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与产业上,重庆与东部、中部几乎处在同一个发展水平上,可以说新媒体技术为重庆传媒资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利用并且发展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打造新媒体资讯产业非常关键。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传统的传媒资讯产业,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登上新的台阶,并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传统的报业如何实现真正盈利性的报网互动等;一个是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传媒资讯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新兴传媒资讯产业一开始就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体制,抓住重庆列入“三网融合”的第二批试点单位的契机,发展三位一体的新传媒技术。2010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第二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落户北部新区。基地以“园中园”方式在北部新区高新园设立,将在署、市合作框架下,实行管理主体、运营(服务)主体、发展主体、行业监管主体四位一体运作机制。基地将重点打造十大产业:数字图书、数字报刊、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按需出版和数字印刷、网络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数字教育、跨媒体复合出版。

2.实行新闻传媒与新区域、新领域的融合战略。以新闻传媒为先行抢占文化产业的高地,在拓展发展区域方面,湖南传媒集团除向国内的区域发展外,还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比如,湖南广电成功开拓了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市场;湖南出版向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地输出了多种外向型图书;湖南动漫产品走进了亚、欧、美三大洲的36个国家和地区。在抢占新领域方面,湖南新闻出版业已实现纸、磁、光、电、网多媒体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成为“报网融合”发展的盈利者,将旗下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网站等整合构建一个覆盖报纸、网络、杂志、手机、网络电视、户外广告等多形态互动营销的全媒体信息服务型平台。对重庆而言,要拓展新闻传媒发展新区域,一是要结合重庆地域实际,向区县拓展,向规模要发展。由于行政体制上的关系,重庆有40个区县,绝大部分区县都拥有报纸和电视台,但由于无正式刊号、频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化发展程度极低。因此,重庆四大国有文化集团要通过市场、资本、业务多种形式与区县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开拓。在发展新领域方面,要按照优势优先的原则,壮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我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向立体式、集约型方向发展。在发展新产业方面,重庆要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当前特别要抓好数字电视的推广和新介质媒体的发展。此外,要积极承接印刷复制业等产业转移。

3.实行新闻传媒与新渠道、新业态的融合战略。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之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作,网络新渠道催生了网络报纸、网络杂志等新业态的网络媒体,手机新渠道催生了手机报新业态的手机媒体。除了这些渠道之外,我们要善于利用早已出现的两种最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数字标牌和微博客。数字化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在当今时代,数字标牌(DigitalSignage)能即时传达信息,也能即时更换信息,因此已经被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公共部门机构,并正在此领域迅速增长。当世界进入web2.0应用时代,微博客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微博客不只是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它还开辟了信息传播和企业营销的新的网络阵地,而且它对突发事件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速度优势,一些传统媒体已在寻求与之融合的发展之道[4]。在新业态方面,要抢占信息传播的话语权,新闻传媒要开辟的全市党报发行网、有线电视网、图书连锁网和电视零售网、手机传播网、互联网及网吧连锁网等六大网络,借助新的网络渠道,实现优化的配置和整合。

4.实行新闻传媒与新支柱、新资本的融合战略。传媒资讯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其产业竞争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产品竞争阶段、品牌竞争阶段和资本竞争阶段[5]。目前重庆的传媒资讯业尚处在产品竞争阶段,其传媒资讯产品并没有形成品牌竞争优势,如重庆报业市场只是几大都市报的产品竞争,而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品牌优势的原因。然而即使某一传媒资讯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而没有资本力量的介入,不进入资本市场,其仍然难以形成跨越式的发展。上市是媒体资本运作一个重要途径。在湖南,随着电广传媒在全国的率先上市,到2010年,湖南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达到4家,居全国第二位,特别是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成为我国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重庆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将“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这对包括新闻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企业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重庆新闻传媒业应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好民营资本与新闻传媒业的经营性部分进行充分的融合发展。过去,由于重庆文化事业低层次均衡发展,县县点火,乡乡冒烟,形成“小而全”的格局,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将很难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抗衡。所以,对于重庆来说,当前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以城市大型产业集团为骨干,区县、乡镇中小型文化企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要加快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步伐,通过整合城乡优势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新闻出版、图书发行、文博展览业、文化娱乐业,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利益共同体吸引众多单位包括区县乡镇甚至文化大户加盟,采用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各种形式,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并积极推动和深化文化传媒企业上市融资。惟有做大做强了,才会反哺内容生产,反哺信息传播,为打造文化强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文作者:张振中工作单位:合川区新闻信息中心

第6篇

关键词:现代测绘学数字地球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第7篇

关键词:农经专业;数据分析;教学改革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部署了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改造的发展战略,将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1]。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农业经营单位、面向农业农村的政府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随着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推进,给传统的农经人才培养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2]。在数字经济和智慧农业的时展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是农经专业学生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农经专业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是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3]。

1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战略给农经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1对农经人才的数据思维的更高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农村的行政管理中都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经营组织、农产品产销数据、农产品溯源数据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了生产、物流、销售环节大量的数据资源。经营者需要认识到数据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要调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属性,让数据分析为管理决策服务[4]。在数字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各级各部门的行政管理智能,收集了大量省、市、区、县级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社区网格化管理下收集了微观层面的农业经营单位数据、农村常住人口数据、医保数据、扶贫数据、农村小额信贷数据。这些数据资源是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务服务质量的宝贵资源。

1.2对农经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的更高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海量数据生成,如何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让数据能发挥其为管理决策服务的功能,与数据使用者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农业经营单位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农业投入数据、农产品销售数据、电商平台的客户反馈评论、农产品库存的动态数据,如何整合分析这些数据,要求农业经营者系统掌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等多元化的数据分析方法。政府管理部门掌握的农业人口的迁移数据、农村常住人口网格管理数据、农村居民医保数据、扶贫数据等,数据类型丰富,数据量庞杂,如何实现数据库的整合,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掌握数据库管理、大数据分析技术。

2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之间连贯性不足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为农经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数据分析类课程,见表1。数据分析课程群包括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涵盖了数据库、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多元统计、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内容丰富。数据库应用由计算机学院开设,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授课时教师往往将其视为一门计算机类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没有针对农经专业学生的特质,将数据库的教学与其在农经领域的应用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觉得该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

2.2学生学习的软件种类繁多,但不够深入

在统计学和多元统计课程中,学生将学习EXCEL、SPSS或者R语言的应用,在经济计量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Eviews或STATA的应用,在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课程中学生将学习Python语言的应用。在每一门课程中学习的软件都不同,对于软件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和延续性,虽然学生接触的软件种类多,但是由于学时所限,每一种软件都只是入门级的介绍,无法进入到深度学习。

2.3与专业课学习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应用机会

学生缺乏在专业课学习中运用数据分析类课程所学知识的机会。数据分析类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的应用,但大部分都安排在第5学期和第6学期。学生在学习了数据分析方法后,缺少在专业学习领域里运用这些方法的机会。例如学生若要完成产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学的专题研究、课程论文,需要用到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但在第2-4学期开设大量专业课的学期,数据分析类课程还没有开设。若能将数据分析类课程尽量靠前安排,学生可以在后续的专业学习、课题研究中运用所学的方法,一方面夯实数据分析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2.4排课不够科学

在大三阶段,学生可以选修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Python语言三门选修课。但到了大三,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任务重,选修课种类考虑繁多,学生选课可能出于兴趣、学分安排或者准备考研保研考虑,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会选修上述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能力不太强、对数学类课程感到困难的同学,会倾向于选择难度小的课程。

3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理念的数据分析课程群改革

3.1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意义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将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结合课程内容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进而实现项目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4-5]。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完善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目标更清晰明确,可避免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6]。在数据分析课程群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创设数据分析情境,加深对所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创设围绕“三农”问题的数据分析项目,让学生从数据分析中加深对“三农”问题的感性认识,培养对农经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对农经专业的认同度。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对数据分析课程群的改革[7]。

3.2统筹规划教学内容,加强课程间的连贯和递进

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目前主要包括必修课数据库应用、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选修课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以及实践课R语言与统计应用、Python语言。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基础性的统计方法的运用,经济计量学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范式,如何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多元统计强调对复杂多维数据信息的提炼。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方法的应用。此外,针对于目前学生所学的软件门类过多,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建议在统计学、多元统计、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中统一采用R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一种统计分析软件。

3.3基于项目驱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及优化,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统计学课程介绍了基础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后续课程经济计量学、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中引导学生运用基础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和整理,为经济计量分析、多元统计、数据挖掘做好数据处理上的准备,让学生体会到关联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联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开展田野调查实践,围绕“三农”开展调研,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3.4建设“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

结合农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数据分析课程群“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在农经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的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学等专业性课程对大量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类课程中涉及的城乡差异问题、收入和消费问题、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贸易等现实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基于现实数据的定量分析。因此,在农经专业的数据分析课程群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中热点问题的研究,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设“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研究项目中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4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优化方案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分析类课程在建设中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只是将教学停留在课堂上,引入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数据分析课程群的优化:第一,数据分析基础类必修课安排在大一学年。在第1学期,可以安排R入门、Python入门、数据可视化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当前主流的数据分析软件,激发学生对R或Python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我拓展学习空间。R入门、Python入门、或者数据可视化课程都属于数据分析的基础课程,无需其他先修课程。在这一时期,让学生开始接触数据分析软件,学习数据可视化的分析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数据意识和软件实操能力。第二,将与农经专业课有关的专业必修课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安排在第3-4学期学习。统计学课程需要学生先行修读高等数学和概率论课程,经济计量学需要学生先行修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因此可安排在第3-4学期。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后,可以更好地体会统计学、经济计量学方法论学科的应用价值。第三,将数据分析进阶类选修课多元统计、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课程安排在第5-6学期。为高年学生提供丰富的数据分析类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未来的发展规划学习更加多元化的数据分析技术。鼓励学生能在专业论文习作、学科竞赛中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增加学生的收获感和成就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第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项目式管理和评估的思路,由学生自主开展一个数据分析项目,从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到提炼研究结论,开展小组团队成员互评。教师跟踪学生的项目开展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程度、数据分析质量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结束语

将项目驱动教学引入到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的建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突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局面,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不再对数据分析类课程望而生畏。本文的研究对于农经专业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高阶能力,也能为同类课程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EB/OL].(2019-12-25)[2020-4-14].

[2]李虹贤.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2,2(7):110-112.

[3]冯开文,陶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3):54-56+63.

[4]杜洪燕,陈俊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2021,15(21):213-214.

[5]金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学习框架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6]胡静,王昌凤.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9):59-64.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银行发展 银行监管 引言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的大力扶持,我国银行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加上近几年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使得包括银行也在内的很多行业都有了现代化的革新式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布局越来越受到青睐。但银行业的快速不断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银行监管不力就是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做好数字化时代的银行监管对整个银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一、我国数字化时代的银行监管概述

数字化时代的银行监管指政府对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即政府或权力机构为保证银行遵守各项规章、避免不谨慎的经营行为而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对银行进行的监督与指导。银行监管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保持国家经济安全快速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银行业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一定的信息化改造。自动柜员机、消费终端、网上银行、ATM自动取款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银行服务的效率,当然也给银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传统的实体人工银行监管要逐步向虚拟智能化银行监管进行转变,网络化、数字化、全能化的银行监管成为发展趋势。数字化银行监管的目标是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增进市场信心,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它的监管原则是依照相关法律,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进行监管,并逐步提高监管效率,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我国数字化时代的银行监管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之数字化时代的网上银行发展时间比较短,这使得我国数字化网络银行在规划设计、经营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虽然我国的银行监管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是还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银行监管要求,则还需要不断补充与完善现有体系。

(一)银行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

出于对消费者整体利益的考虑,监管者应当提供市场公信这样一种公共产品,要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和准确的信息披露,及时预警、控制和处置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在方面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没有专门的具体法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在这方面也无明示,而信息披露也一直是敏感话题,信息披露制度存在很大缺陷,各种不准确或者是虚假信息所处可见,导致整个银行业的投资环境混乱没有真实感和安全感。这是因为缺乏一个具有公信力的银行监管结构来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银行业经营的透明度,进而增进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防止出现因为状况不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混乱,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营。银行必须披露的信息有: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信息;年度重大事项等。

(二)对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意识上的滞后性

在我国银行业监管系统中,滞后性的监管大量存在。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数字化网上银行跟传统银行一样,主要还是以事后调节为主,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真正的具有预见性的宏观调控不是很多,一般还是以计划性和强制性为主,这样相对滞后的监管方式很难适应现代化的数字化网上银行的要求。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有一些监管业务变得简单,如自动取款机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工作量,但是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而言,却是更加充满挑战,如2004年起国内连续发生了“假冒网站”、“网络大盗”等一系列网络银行安全事故就是一种警示。新时期的监管将是一种全方位、灵活性、高技术条件下的复杂化监管。同时,意识的僵化将使一些监管措施难以保障网络银行安全运行,束缚和妨碍数字化网上银行的发展。

(三)监管实效和风险控制有待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在数字化网上银行监管方面,没有标准的规章制度,监管人员在专业素养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使得某些监管工作很难落到实处。这使得监管的时效性大大折扣。在风险控制方面,目前主要注重对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的控制,忽视了对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监控。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监测、评估和处置手段,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的监管流于形式。此外,数字化网上银行监管人才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是我国数字化时代银行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银行普遍缺少高素质、具有全面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知识的人才。而且数字化网上银行监管人员的资格认证和水平检测体系还不健全,这也大大的限制了我国数字化网络银行监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使企业专业人才的输送遇到了障碍。

(四)数字化时代的银行监管法律不健全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中甚至有一部分还是针对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问题制定的,很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直到1999年我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的第11条才为电子交易形成确立了法律地位,为网上银行立法提供了空间。之后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如《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法律法规体系中不足之处依然较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数字化网上银行的监管条例较少且不完善。与金融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是: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部分法律法规还存在着重复和交叉等问题。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系还未健全,法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违法犯罪案件难以完全避免。

(五)数字化网上银行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数字化网络银行监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比较晚,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且适应目前网上银行特性和发展的监管体系。《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由银监会管理网络银行,但是目前网上银行的监管基本上沿用的是机构监管和传统业务的管理模式,所以监管工作还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这导致不同的银行监管部门之间责任模糊,有些还出现了交叉管理和监管真空的现象,所以这种监管模式很难适应数字化时代网上银行发展的需要。另外,目前还没有对与网上银行密切相关的手机银行、 PDA 银行等建立起相应的监管制度,这种监管缺失最终也会影响到网上银行的真实控制水平。

三、我国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的对策探究

(一)增加银行监管的信息透明度和可信性

对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而言,有一个透明度高、可信性强的信息来源很重要。对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而言,披露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性都对银行监管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消费者对银行的各种业务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定期在其网站上向社会公众经专业机构审计过的关于各银行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公允信息,以此增加消费者的投资安全感,使整个银行业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们应该加强银行监管当局对信息的监察处理力度,真实的反应银行经营状况,使银行业在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下运行,给消费者一个真实的导向,保证整个银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考核和培训,加强管理实效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监管培训纳入银行监管人员就业培训的重要内容, 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加强对监管人员教育和管理,做到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以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措施,提高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人员的能力。有了一定业务水平的人才队伍,才能推动银行监管的不断创新。而且人才也是未来银行监管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人才济济的企业才能焕发出持续的战斗力。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加强对银行监管人才的日常管理,使从业人员在积极向上的状态下,高效的完成各项业务,提高行业竞争力。

(三)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合作交流

对于我国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而言,现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虽然多年来的发展为我国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我国与金融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我们应该积极的同国外先进的银行监管企业交流合作,深入地了解网上银行的发展状况,虚心学习,相互借鉴,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我国发展状况的模式加以吸收,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的进行自我创新,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体系。

(四)建立健全银行监管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数字化网上银行监管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应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广泛开展安全立法工作,尤其是一些具有时代特色,能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的法案,尽量做到门类齐全,相互配合,避免交叉重叠和相互抵触,让数字化的网上银行监管有法可依,这是银行监管的依据和保障,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如现行的《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就很好的为消费者提供了评估准则。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调控的职能,培养和完善我国的现代银行监管体系,确保我国网上银行监管得到有效管理,加快我国数字化网上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为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加快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体系形成

从国外的数字化银行监管成功案例来看,成立一个专业可信的数字化银行监管机构,统一监管行业的标准,对于整个银行监管的发展十分重要。监管部门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监督检查手段,实现对风险的及时预警、识别和评估,并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银行机构,建立风险纠正和处置安排,确保银行风险得以有效控制。而通过非现场监管系统收集到全面、可靠和及时的信息,将大大减少现场检查的工作量。监管当局及其分支机构派出监管人员到被监管的金融机构进行实地检查,通过查阅金融机构的账表、文件等各种资料和座谈询问等方法,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督促金融机构合法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维护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安全。另外,我们应该创新监管体制,建立银行类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及金融安全网、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机制、评价的指标体系等,用制度的形式来形成和规范我国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体系。

四、结束语

信息化技术对银行业的冲击性影响,使银行业的数字化时代必将全面到来。对于银行监管而言,应该确立适应时代的发展策略,力争在未来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迎接以信息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定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学习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数字化时代银行监管水平,增强我国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力,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尹龙.中国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监管[J].金融研究,2003;4

第9篇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公益性;知识产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94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203- 02

公益性是图书馆服务的本质属性,读者权利的实现要以公益性为前提。也就是说公益性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原则,图书馆公益性的终极意义,在于它通过同等条件免费地向公众提供文献信息,使社会成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管理,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知识。这么一来,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公益性问题就突现出来了,既然要求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公益性,那么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又怎么保护呢?这也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1 社会呼唤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信息服务

2010年5月27日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联席会议在上海举办,八家数字图书馆将提供免费服务,会上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与《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其中, 《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提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应立足于公益性,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提供广域网范围的免费服务。图书馆是文化领域中典型的公益单位,它以开展读者教育、提高读者素质,传播文化、启迪大众智慧 ,开发信息资源、传递科学技术为己任,来服务于教学、科研。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在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公共图书馆是实施公益的主力。随着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多变的数字信息新时代。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要实现高度的信息化,就必须要走信息资源共享之路。信息资源共享,既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更是图书馆界多年来孜孜以求并为之长期奋斗的社会目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存储及传送的方式,为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切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人们对数字图书的需求日益迫切,它是社会文化普及与文明传播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提出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2 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及保护期问题解析

著作权一般认为是作者或其他著作权所有人对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其权利客体必须是精神产品作品。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 是指“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 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 。数字图书具有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的功能, 是人们智力劳动创造的成果, 属精神产品或知识产品,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是指作品必须以一定的可为他人直接或间接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固定下来。存在于作者头脑中的智力成果是不能被他人感知的, 著作权法是无法对其实施保护的, 在著作权管理及司法实践中也缺乏鉴别根据。而数字图书是以可感知的形式存在的,可被下载、拷贝, 也能打印到纸张上。因此, 数字图书是可以有形形式磁盘、光盘、磁带、纸张等载体表现和固定下来, 是可以复制的, 具有传播性。除法律明确规定的, 如法律、法规、时事新闻和历法数表、通用表格等外, 其余作品只要符合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特点, 均受著作权法保护。

我国著作权法第21条对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作了明确规定:如果是公民的作品, 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 截止于作者死亡之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 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 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 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50年, 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 著作权自作品完成创作之日起产生, 并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网上数字图书, 凝结了作者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具有文化的继承性、思想性与学术性, 应象印刷型图书一样享受保护期限。现行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保护期, 同样适应数字图书的情况。

3 数字图书馆信息的合理使用及知识产权分析

为了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使用和传播,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科教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现行的著作权法在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 也规定了使用限制。使用限制是对著作权人行使其权利的一种限制, 使用限制分为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三种形式, 通过这些形式, 使用已发表作品,如数字图书馆里的数字图书, 不构成对他人著作权的侵权和犯罪。合理使用是指在某些情况下, 用户可以不必征得著作权持有者的许可, 也不向其支付报酬, 而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 但是使用人应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定条件下使用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 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但应向其支付报酬的法律制度。强制许可是指如果作品的著作权人在作品已发表后一定时期内, 没有授权他人以某种方式使用其作品, 作品使用者可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使用作品的申请, 政府部门根据申请颁发使用许可证, 但使用人应按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要正确处理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一般均将网络传输行为认作是使用作品的一种方式。因此, 作者在使用他人数字图书时, 除著作权法规定的“ 合理使用”等情况外, 应当得到著作权人的许可或向著作权行政管理组织申请请求批准, 并支付报酬, 这无疑有利于调整由科技发展而引发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有利于鼓励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和作品的使用与传播。

4 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应立足于公益性,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提供广域网范围的免费服务。这里所说的“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如何体现和落实呢?也就是说数字图书馆在进行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同时,其知识产权如何得到保护的问题。

4.1 在数字图书馆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同时,增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图书馆作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者和知识导航员, 在数字图书馆利用过程中, 应树立强烈的著作权意识, 努力避免构成对他人著作权的侵犯。为个人学习和欣赏、科学研究、教学活动、公共借阅的需要, 不以赢利为目的, 就不会构成侵权。图书馆在馆藏数字图书过程中应主动将使用费用交给著作权人和出版者, 自觉调整信息领域中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

4.2 调整和修改现行著作权法

制定政策、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 为数字图书馆利用提供有力保障。扩大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范围, 增加数字图书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条款, 明确其权利归属、保护期、付酬方法等。制定网络保护法规, 约束侵权行为。

4.3 采用技术手段防止网络侵权

技术手段是法律保护的必要补充。如在网络传输过程中, 采用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 或在网络上使用不对称加密技术, 安全协议, 防止网络传输被窃取与破坏。还有信息智能识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字水印技术, 权限设置等, 对不同用户访问数字图书加以区分和控制, 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和对知识产权的盗用。

4.4 加强网络队伍建设搞好网络管理

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在落实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下,做好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这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关键。建议建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组织, 可以代表著作权人行使某些权利, 网络管理人员也可通过这个组织机构,调整因科技进步而引发的著作权人、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使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版权保护、网络管理、资源共享与非法复制等网络、信息关系得以协调。作为专业管理人才须具备高学历, 懂法律, 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的专家型、律师型、网络管理型复合人才。这是执行知识产权法规, 有效保护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同时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共同努力, 去建立一个规范、严密、完整的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龙. 公共图书馆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

[2]李玉兰. 论图书馆文献资源 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3]张文德,李婵.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识别研究[J].情报杂志,2011(3):39-40.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 基础控制测量 更新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71-1

1实施高等级基础控制方法

1.1控制高等级平面基础

在过去,那些传统的控制手段主要使用城市四等水准高程控制网以及区域四等GPS平面控制网,该控制手段比较常见,但是控制质量比较差。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卫星科技普及。各省进行数字城市建设时,已经全面应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定位。基于该系统运行的水平上,建立完整系统。同时还发挥网络RTK技术,不断深化该技术,完善技术作用。过去布设密集度比较低的控制网逐渐被高密度控制网替代。根据相应的测区范围埋设一定数量的控制设备,该区域划定了45控制点,在这些控制点中埋设C级GPS,另外还在测量区域内建立起6个大小、规模一致的C0RS基准站,可以根据地区来命名这些站点名称。

1.2站点

这里所指的C级GPS站点,它应该基于参考站的基础上,使用静态的GPS进行测量。该观察方法和常规的方法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第一,这里设置的每台设备它都可以同周围站点一同完成静态测静态测量,其中GPS仪器和参考站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静态观测水平提高。收集地貌的静态数据,在下载站作用下,可以参照RINEX格式进行转化,最后分析这些数据。第二,那些观测站点比较远,应该不断的延长观测时间,这些时间需要超过规定时间的总和,这样观测到的信息才准确。第三,构网性质比较灵活,它不会受到限制,也不会局限于点连式。基线的检测方式主要使用同步环检的方式进行检测,而且检测过程中应该避免重复基线现象出现,另外进行异步检测时,检测环节应该尽量减少。当今,最常使用的基线处理方式是国外的GAMIT软件,该软件技术含量比较高,是世界上GPS数据处理效率最高的软件。

2进行高等级控制

众所周知,水准起算点它的采用标准是参照国家一等水准点数据,进行联测时,它采用的是国家二等水准点,在相应的范围内这些顺准点能够保障测量科学化。在测量中,应该在测区范围内埋设相应的水准点,保障每个等级的水准点相适应。在进行埋设之前,应该了解这些水准点的埋设原则以及观测原则。首先,这些水准点基于国家一级水准点作为参照标准,在这基础之上在布设出相应的二等水准网,最后在进行联测GPS点。其次,在进行测量时应该满足水准面测量要求,相应的控制点中,那些GPSC点都应该满足测量需求,这样才能保障最终测量准确度。最后,测量过程中还应该保障水准现势性,那些已经出现沉降的地区,相应的水准点应该重新设置,不能沿用不标准的水准点,这样才能保障水准点能发挥出实际效益。该地区使用的水准测量设备是DNA03电子水准仪,对二等水准进行检测。实施水准线布置时,应该使用单线的形式进行观测,可以重复观测。另外,一条需要观测的路段中,应该安置相同类型的电子水准仪,从源头进行检测。在相同的测量站内,可以分段进行测量,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或者是上午。这个时间段测量数值比较准确。每段进行观测时,应该使用重复的方式观测。可以进行前一后一后一前形式,也可是使用后一前一前一后形式,这两种形式可以交换使用。另外还需要把握返测的标尺。每一段检测路程,应该做好记录,方便下次检测使用。进行线段形式的测量时,应该结合实际测量点,在每个部分做好可靠、易于保存以及稳定的水准间歇点记录。这些记录的数值方便后期人们对,每个短路进行核实检测。从实践中发现,水准网平差值它的起点应该建立在一等水准基础上,每个监测结果和数值都应该符合要求。需要提出的是,一等起算点的使用,应该采用最新的数据,这样才能保障在统一基础上进行检测。

3高等级基础控制目的

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常用方式之一便是测量技术。城市规划离不开测量工作。城市需要运用到的高程控制网以及大地控制网,这些技术应用是基于测量技术基础上进行测量。在进行测量时,应该不断的提高测量准确度和现势性,这样才能保障测量精准度,提高数字城市建设水平。在保障大地水准面准确度的基础上,不断推广RTK技术,该技术能够保障在一定水准内提升测量精准度,而且还可以进行全面定位监测。那些三、四等级监测能够转化到二等水准测量标准中。改变了原初高程测量值,过去测量工作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测量时间比较长,测量准确率低等现象在当下,这些问题已经得到改进。测量工作已经满足了数字城市建设需求,已经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监测区测量效率。该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非常高,数字城市建筑过程中运用到技术,社会经济效益提升,数字城市建设脚步提升。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升了数字信息化。技术人员借助数据分析、计算机处理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工作效率。在片区内的大地水准面精度得到保障,摒弃过去高层作业模式,城市规划实现大面积、大比例需求,工程效率度得到保障。随着城市化不断提高,基础控制测量发挥巨大作用,它提高建设速度,促进数字化建设水平提高。数字城市建设中,会时常使用到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卫星定位技术等等,这些技术融合在一起,为城市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保障建设效益。进行城市建设时,拥有大量的数据根基,只要分析这些数据,就可以为建设做好数据准备工作。数字城市建设中,需对那些确定的水准进行研究,分析那些异常的点位,做好排除工作。完成水准网平差工作后,应该及时更新水准成果表。

4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测量技术层出不穷,有效利用HBCORS系统,改进原先的平面控制网测量方式,提升测量效益。可以借助高精度的电子水准仪,在数字城市建设中运行使用,可以提升测量质量。这些改进方法,在基础测量中发挥作用,提高测量效率,保障“数字城市”建设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悦,胡斌.基于西安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应急数据库的创建与实现.

第11篇

关建词:数字化校园;校园网;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358-02

The Question and Resolve of E-campus

JIANG Xi-jiong

(The Center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ampus, points out the general problem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brings forward the idea about how to construct the e-campus.

Key words: e-campus; network; 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高校能培养适应数字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而数字化应用环境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许多学校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提出了新建数字化校园的概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在建设及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的矛盾。如何牢牢把握数字化建设的特质,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的管理,理顺数字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建立完善的应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 数字化校园的结构与特点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内外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实现校园在空间、时间上的延伸。它包括从环境、资源、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它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网络结构,实现所有学校资源的社会共享。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将成为未来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数字化校园各种应用服务间是一种层次性的模块化结构,也是一种开放式结构。各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可相互融合,可以从下层提取出新的数据,产生新的应用。这种结构有利于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的扩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新的应用服务生成,有些服务也会逐渐消亡。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结构的这种特点,使其内容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思想,促进自身的不断向前发展。

2 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而不断深入,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的过程。国内外许多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摸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据统计分析,目前有90%以上的网络应用仅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学校管理,忽视了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1]。各应用服务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数据共享,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2.1 思想观念落后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管理架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在各种内因和外应的作用力下,主动或被动地建立了各种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但普遍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服务”意识,其实这都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形成的思想意识。一方面造成校园数字化应用的匮乏,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网络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同时也影响了对校园数字化应用的进一步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的不足,无法满足校园数字化的建设的要求,又造成校园数字化不能快速有效发展,形成不良循环,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个进程。

2.2 管理机制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完善的制度保证是确保数字化建设成功以及运行的前提保障。学校在建设初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基础投入上,忽视了管理体制建设,在网络建成后,没有及时建立与调整相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在没有全局战略和方向的环境下,缺乏一个统一的论证、决策机构,而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上,往往建立起各种分散的系统,各自为政,形成了数据相对独立的所谓信息“孤岛”。 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造成数据重复,增加了管理成本,对系统的溶合与开发带来了诸多困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已经不是一个功能单一的“网络管理中心”或“信息管理中心”所能胜任的。网络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将引发传统管理体系的深层变革,管理体系将更高效、更集约,决策将更民主、更科学,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2.3 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稳定优秀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好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和保障,数字化校园是建立在技术平台上的,就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参与建设与管理,技术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数字化校园的技术水平,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由于缺少自己的技术人员,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将整体规划、设计完全托付于软硬件厂商,急功近利,造成了学校的实际需求与建设项目差距较大,影响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效果,得不到用户的承认,也进一步阻碍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此外,数字化校园的最终用户,即广大教师,学生,职员的应用能力决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水平,有些学校不注重师资培养,尽管提供了数字化的环境与技术,但使用偏少,有些教师本身都不了解数字化的本质、内容、目的, 造成了数字化建设表面很热闹,但实际却没有内容,数字化也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益;管理人才的水平决定了数字化校园的运行水平,多数学校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偏少,专业人才缺乏,而且待遇较低,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也不安心工作,造成管理与服务的不足。所以要建立一个技术先进,应用广泛,高效管理的数字化校园,人才的培养与建设至关重要。

2.4 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影响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如何把握网络设备、应用软件的发展方向,采用具有较好发展前途的新技术对校园数字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Ipv6、J2EE、XML等的发展与应用,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技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部分学校缺乏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片面追求硬件设备的先进性和网络建设一步到位,在设备采购及基础设施上投入大量的资金,结果造成软件建设缺乏资金,应用水平跟不上,新的功能根本无法使用,这不但造成硬件系统功能上的浪费,也带来软件建设的滞后。而有的学校则化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发应用软件,但由于缺乏技术前詹性,采用落后技术,开发周期长而应用周期短,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如何加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和当前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具体情况接合起来,对于充分有效地利用建设资金,建设性价比高的数字化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它经历的是由硬及软、由下而上、螺旋上升的建设过程。是对校园教学、管理,服务思想与方法等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一个过程。把握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建设好一个高效的数字化校园,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需解决的问题。

3.1 转变思想,建立适应数字化建设的制度

数字化校园的实施过程,是学校思想及管理的变革过程。在建设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来自于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束缚,迫切需要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然会造成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人们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利益的再分配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阻力;数字化校园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引入规范的项目管理,进行持续的技术支撑,完善的培训、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需要有一个整体解决方案,需要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统一的权限控制;另外大量膨胀的信息流也需要有序化,对其进行科学的提取与开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秩序、政策法规和各种标准,在不断进行校园资源的数字化的同时,进行有序化管理,并形成制度。数字化校园要求我们接受应用新技术,并根据基础结构和功能重新思考和重新制定相关的制度,使学校成为数字世界中的真正的数字校园 [5]。

3.2 科学规划与设计,建设稳定高效的数字化校园

科学规划与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其重心应放在需求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论证上。首先,要从应用出发,以集成化为本质,应用为重点,服务为核心,个性化为主体。为了保证应用的长期性、持续性,扩展性,需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整体规划是指规划设计上有超前意识,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而不仅仅是着眼于眼前要实现的功能与要求,要使整体方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分步实施是指实施上步步为营,以应用为核心,逐步开发应用,使系统完善程度始终与用户的阶段性需求相一致,即在数字化系统使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数字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最终达到整体设计的要求。其次,方案设计必须遵循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充性、开放性原则。另外,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做好整体规划,保证各个系统的集成协调发展,避免重复投资。在整体规划下分层次逐步扩大,使工程形成良性循环。采用成熟技术以减少风险,又能做到实施快、见效快。

3.3 高度重视建设中的标准化应用

数字化校园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应用系统,必需加强标准化在其中的应用,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加强标准化建设重要性在于通过它从技术上、内容上、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保证数字化系统有条不紊、稳定地运行。同时, 标准化也是衡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的特点。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各个阶段与层次,有效地利用各项国际国内标准,就有了获得高质量与高效率的保证。科学采用各种标准,可以数字化校园的发展避免盲目性、重复性,避免不必要的、无代价的经济损失和劳动损失,从而提高数字化校园的经济效益。 促进数字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分类编码与文件格式标准化、教育信息处理过程标准化、教育信息交换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3.4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建设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需要专业人才,各种应用系统也需要大量的既懂相关专业又能熟练应用相关工具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进行良好的人力资源建设,建立起专业的咨询顾问和系统的应用培训,培养大量的能够满足数字化校园运行的各种人才。数字化人力资源开发应从培育环境、调整机制入手,加强学校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技能、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要着手调整知识结构,提高师资素质,特别是加快人才引进,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模,依托校内校外两个资源,培养大量实用型和高层次的适应数字化建设的人才,全方位地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通过建设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外部氛围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激发创造力与积极性,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为数字化校园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 结论

抓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机会,就抓住了时展的脉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进行大胆的探索与试验。运用全新观点、全新视野加以审视,努力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符合现代教育、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校园,较快地实现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校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满足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名松.如何避免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误区[J].东南大学学报,2002,32:36-39.

[2] 蒋东兴,郭大勇,罗念龙,刘启新.清华大学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与实践[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173-178.

第12篇

当今社会的互联网产业的急剧发展使得网上的数字产品越来越多,而相关的数字产品的定价的问题一直是有关的利益方面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具体的数字产品的特点和相关的交易的成本的详细的分析,对于分析定价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产品的定价的策略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产品;定价策略

数字产品的使用如今已经对于社会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如同实体的物质一样具有满足某方面的需求的特点,所以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产品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依托于互联网的分享平台,数字产品的制作、销售、传输和分享等方面的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如何为数字产品进行合适的定价日渐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数字产品的定义与特点

1.1数字产品的定义

区别于以往的经济学的定义中的商品的定义,数字产品一般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数字产品指的是在网络上以数字格式而存在的交换的物体,广义上的数字产品在狭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最新的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或者是将其转化为数字的媒介形式从而可以在网络上来进行传播,还有就是依托于外界的物理的中介而存在的产品。还有一种就是依据数字产品的用途,从而可以把数字产品分为内容性的产品,用于信息交换的工具还有就是一定的数字过程和服务等等主要的三种类型。内容性的产品一般就是将传统的报纸,书籍还有电影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信息交换的工具主要就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些票类的网上预订一类的形式,最后的数字过程和服务就是使用网络工具来进行诸如网上的教育和一些可以很好地互动的游戏这些形式。

1.2数字产品的特点

数字产品一般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不同于传统的物理的形态存在的东西,数字产品一旦在网上生产传播开来,就是永久的存在的;第二,可以依据用户的一些习惯而对数字产品进行一定的修改来进行私人的定制化;第三,突破以往的时间和物理空间上的限制来进行传播和一定的交换,这样就具有了非数字产品无法比肩的优势。

2 数字产品的价值

在经济学中的相关的定义是产品的本身的价值决定了其价格,所以要明白数字产品的价格,首先就要清楚数字产品的本身具有的价值。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的理论中,价值是与产品中的劳动相互挂钩的,但是这种定价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可以解释现在的一些有关于数字产品的现象,数字产品的本身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市场上的用户的使用量,在人们的某个方面的需求有多少被数字产品所满足。实现数字产品价值的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价格来有所体现,所以对于数字产品的价格的研究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了数字产品实现其价值的主要的内容。

3 数字产品的本身的成本的确定

在网络上,由于并没有统一的已经形成的一些标准,使得数字产品的交易的市场存在一定的混乱性,市场定价的混乱给数字产品的推广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使用上的不便,这样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了数字产品的优势。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产品的一些成本主要就是生产、流通,还有价格的形成的成本这几个方面来组成。生产成本主要是指对于数字产品的提供者在开发数字产品的时候所付出的脑力劳动,以及相应的时间上的成本;流通的成本就是主要指产品完成以后将产品送到用户手中以及相关的进行的广告推广方面的一些费用,而价格的形成就是在最终的合理的价格出现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博弈的行为。为了给数字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就需要考虑综合数字产品的一系列成本等相关的因素来确定合理的价格。

4 在网络环境下数字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数字产品的特殊性,使得数字产品交易的双方都对于如何确定数字产品的合适的价格没有具体的衡量的标准,在实际中随意定价的行为大量的存在,造成了数字产品的市场乱象丛生。数字产品本身的市场中的产品类别就很丰富,数字产品在内容上的差异也都会带来不同的用途,而且在网上的特殊的环境之下消费者对于不同的数字产品也都会有不同的价值的感受。正因如此,传统的单一的边际成本的定价方式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数字产品正常的发挥其优势,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压抑数字产品的提供者对于数字产品的创新性的开发需求,造成降低数字产品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对于社会经济效益而带来损害。

5 关于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

5.1定制定价模式

依据消费者的区别于传统大众的特殊的要求,来为所提供的数字产品实现特殊功能的定价方式,对于数字产品的生产者来说,在定价中首先对在网络世界中的数字产品进行差异化的设计是关键,可以方便的对某一项特别实现的功能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操作,这种方式的使用在具体的操作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定制之前的交流沟通中由于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误差,这些误差又会对定制的最终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就会给数字产品的定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5.2产品捆绑定价模式

对产品进行捆绑是实现数字产品差别化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式由于易于操作,使得其在数字产品的提供商中的差异化定价的方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的做法就是消费者在买某一项的产品服务的时候,也必须相应的购买其他的搭售的其他的数字产品。而且这种方式在如今的数字产品的营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网络的环境下,对于一些数字产品进行捆绑销售是为了最大的推广产品的市场份额。

5.3免费的定价策略

由于数字产品本身具有易于复制的特点,免费的策略一般使用在数字产品中的软件产品,对于它的复制进行一些方面的限制措施,免费的商业模式是在具体的软件的使用的时间,使用的次数以及相关的功能方面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使用微软的压缩软件就是这样,使用是有一定的时间的限制的;现在视频网站也是这样,免费为你提供全面的视频信息,但是你必须忍受越来越长的广告时间,如果想要跳过广告,必须交钱成为会员,通过类似这样的方式来限制某方面的功能。免费的商业模式中,它是通过免费来培养用户的习惯,以及相应的削弱用户的体验的感觉之后,就会开始收费。这个时候带来的利润就可以全部弥补之前的损失。

6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字产品的定价问题,需要我们综合的考虑其成本构成,以及在定价中所遇到的具体的问题,合适的使用以上的三种定价的方式来进行最终价格的确定,当然还要最大的把消费者的支付的意愿考虑进来,只有综合的考虑了所有的以上的方方面面的限制条件,才有可能做好数字产品的相关的定价的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