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一体化

经济发展一体化

时间:2023-07-19 17:3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一体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一体化

第1篇

【关键词】地勘单位 一体化经济 商业模式

一、引言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传统创新面临着品牌塑造时间长和产生先发优势时间短之间的矛盾。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并不断进行创新是企业要想顺利把握住市场机会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从1999年正式开始企业化改制到现在,国内地勘单位大多还处于“半企业化”状态,存在诸多市场化问题,盈利能力不强,商业模式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多年的改革没能摘掉地勘事业单位的帽子,企业化的路子走得艰难,一旦断了“皇粮”,其发展面对极大困难。这样的困境要求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必须跳出现有发展路径,改变发展模式,重塑商业模式,重新定位现有业务的和重新整合资源从根本上实现地勘单位发展模式和盈利能力的转变。

二、我国地勘单位一体化经济发展创新定位

我国从事的商业性地质勘查业务的地勘单位所跟国际上的地勘公司相比较,还处于国际上的初级勘查公司地步,更接近于技术服务公司。如此现状对地勘单位来说是极为不妙,尤其是在国内资本市场对矿业权融资继续封闭的情况下,基本无法实现地勘单位向初级勘查公司的转型。如果单纯向矿业公司发展,会面临很难获得矿业开发的资本,同时会放弃现有地质勘探技术优势。如果是转向技术服务公司,则继续着打工经济身份,同时面临着却难以摆脱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因此,要实现地勘单位的成功转型,关键是要依赖技术实力,向矿业开发方面深化,整合矿业开发与地质勘查业务,以矿业开发为核心,以地质勘查为基础,实现地勘单位产业价值链的拓展,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互补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形成探采一体化的国际矿业公司商业模式。

以上的地勘单位一体化经济发展创新定位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形成,最关键的是要在融资模式上取得突破。下文重点探讨地勘单位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三、地勘单位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一)地勘单位与地方政府共同参股企业

地方政府或企业按约定比例共同出资,组建小型矿山企业,政府以土地使用权、公共资源等参股,地勘单位以现有地质勘查成果和自有中小型矿权入股,实现共同经营、收益分摊。比如,核工业地质局各下属地勘单位,与地方拥有矿业权的矿业公司展开合作,凭借自身人力优势,以勘查成果作为入股条件,或是直接购买小型矿权。

(二)地勘单位与国外机构合作,联手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

国内的矿业企业、投资机构组成合资公司与国外机构合作,发现和利用国外勘查开发机会,以扩矿成果占有合资公司股份,按比例分享开发后收益。对于国内有实力规模较大的地矿单位,直接收购国外矿业公司股份,是实现境外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又一体现形式。这样的融资模式下,国内单位可以承接国外地质勘查测绘工程,走出去到国外开展地质勘查项目。

(三)地勘单位自身融资能力有限,商业性矿山运作管理经验不足

但在自身拥有的大中型矿产项目的形势下,与大型矿业企业洽谈是一条较好的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勘单位可以以自有矿业权和地质勘查成果作价入股,在后期共同开发中占有股份收益。

实践证明,勘查开发一体化是解决后期所需资金,管理资源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地勘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地勘单位利用矿产所有权,与地方政府、矿业公司、矿山、大型融资公司等多种主体合作,把地勘单位的勘查优势与以上各参与主体的资本融通优势、经营管理优势、资源协调优势等诸多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股份合作等方式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共同开发和收益,全面扩大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新成果。

四、地勘单位建筑安装工程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经济转型初期,地勘单位建筑安装工程业融资能力有限,但其具有产值高,资金投入量大,市场化程度高,涉及领域广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地勘单位建筑安装工程业资金需求量大。有没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地勘单位结合自身地质勘查开发优势,陆续成立了一批拥有路桥、房屋、隧道等一系列建造资质的工程施工企业,在资本运作能力、资源整合等各项金融工具的运用上争取更多更优质工程项目的能力,实现了各地勘单位独立经营。

各单位规模较小的特点,无法争取到长期巨额银行贷款,使企业筹资数量受到限制。间接融资是目前阶段较合适的融资渠道。从宏观调控角度出发,地勘总局打造工程建设总平台,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化管理,将各地勘单位的建筑施工企业整合进建设工程总公司,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设备投入大的特点,提升企业建造资质,融合各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银行贷款方面也大幅度提高授信额度,争取到大额长期贷款资金,长期融资租赁亦是较好的融资方式。

五、地勘单位产品和商贸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

做大做强产品业、服务业,是地勘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过程中与市场化接轨必不可少的新亮点。在向市场化转型过程当中,结合地区优势和自身产业特点,各地勘单位开创各项产品业的生产,着力解决了转型期一部分剩余后勤人员的务工问题,同时开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江西鹰潭的地勘单位,利用鹰潭的地区矿产优势,交通枢纽的便利,成立铜材贸易公司,加工产业,走产销研一体化模式,打造建设江西最大铜都的产业发展策略;如地质 265大队利用当地农业产品,地域资源,设立的江西中核铜业有限公司,引进研发人才,生产设备,成立的天然色素厂,创立领先的企业管理理念,研发新产品,获得多项产品专利权,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第一,利用地勘单位的良好资信,进行银行长短期贷款组合。

第二,企业内部融资。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延长应付账款的付款期限,缩短应收账款的周转期,利用承兑汇票的信用期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量。

第三,地勘单位相继成立的各个国有参股企业利用产品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引进其他个人、法人投资实体是一种有效解决途径。

第四,有效利用长期融资租赁工具是企业针对生产设立固定资产投入的特性的有效模式。借用融资公司的资本融通能力,地勘单位与融资公司签订租赁协议,定期支付固定租金,用于购置自身所需的大型生产设备,租赁期满后企业只需支付较小金额,这样地勘单位既可获得设备所有权,这样的融资模式较为可行。既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有解决了企业短期内资金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享受到折旧摊销直接从税前利润扣除,获得税收上的优惠。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京津廊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接

“京津廊”是连接我国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廊坊的重要产业区。具有地理位置佳、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强等优势。廊坊是京津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关键点,其为京津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水资源以及农林产品。廊坊市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实现北京的产业转移以及天津对接北京战略的完成。由于三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短期内完全实现形一体化存在着困难。而形成京津一线的新技术工业区比较现实。对于京津廊来说,调整产业结构是现实可行的,进而完成与京津的一体化。由于廊坊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作用,实现京津廊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京津经济一体化的前提。

从本质上来讲,“京津廊一体化”就是指通过必要的规划和整合,在我国的北京、天津及河北廊坊地区建立一体化化的城市群。从而使各个城市发挥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并实现分工合作以及环境改造的整体布局。一体化的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经济、信息以及人才的聚集中心。同时也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经济一体化必将成为京津廊城市群形成的核心,对充分发挥京津廊两大直辖市的各种优势,发展自身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1.京津廊一体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就形成了三大经济合作圈,即环渤海经济合作圈,珠三角经济合作圈和长三角经济合作圈。而北京和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主要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圈规划和发展的核心,并综合发展河北廊坊和保定等地区,从而真正实现经济一体化。总之,京津廊一体化组队我国河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廊在区位和经济体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促进和制约着京津两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京津廊也可以成为两大城市最佳的对接点。因此,京津廊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7个角色。

(1)“信息走廊”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地。现有华为、中兴、富士康、京东方等一些电子龙头企业落户京津廊,新兴产业聚集并快速发展,形成了医药和电子信息等一系列的产业群。

(2)“信息走廊”促进了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多年来,京津廊周边建立了多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曾被国务院特区办命名为“中国二十佳投资区”,同时也是重点推荐的全国九个省级开发区之一。京津廊的多家企业都是京津企业的共同体。

(3)京津廊交通与供电与京津一体化。京津廊是京津交通的桥梁和枢纽,现已有多条高速公路开通,与国省干线公路和市、县、乡公路相互连通。京津廊供电属于华北电网直供。

(4)京津会展及会务所。京津廊具有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体系,经常承接北京与天津的会展与会务,曾在廊坊的国际饭店举办过多次大型会展。举办的环渤海精英讲坛和高峰论坛、不但带来了文化震撼,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5)京津廊称为经济核心,成为人们旅游和休闲的首选。许多当地住户和游客都趋向于去京津廊购物和购房等,京津廊的农家院、高尔夫球场和温泉中心等都是休闲观光的首选。

(6)北方城市家具的主要生产地。近年来,随着京津廊一体化的实现,香河、华日家具等多家家具城或企业迅速崛起,在京津廊甚至整个北方地区的家具市场中都有很高的占有率。

2.京津廊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北京旅游资源。作为首都,北京可谓山清水秀地貌多变,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如长城向来作为旅游者游览北京的必去之地,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说”。北京的故宫、香山公园、颐和园等都是旅游的好去处。另外,老北京的文化背景,以及其独特的戏曲文化和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天津旅游资源。天津有以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为特点的旅游海滨游乐区,每年还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赛事和娱乐活动。天津的小吃是其著名之处,如享誉全国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天津街麻等都令旅游者垂涎。同时,天津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城市,很多的文物和民间艺术出自天津,如天津的相声一直作为国家的传统艺术,受到国内外许多旅游者的青睐和喜欢。

京津廊的旅游行业在京津廊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将带动京津廊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将京津廊的旅游事业创建得更好将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3.京津廊交通一体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和基础,与京津廊的发展息息相关。交通发展起来才会带动京津廊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京津廊地区铁路的建通,廊坊开发区才得以壮大发展,全市的经济也步入快车道。

从我国区域的经济发展来看,京津廊一体化的实现,改变了以往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经济模式,使交通更加便利。随着京津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交通设施也会进一步改进才能够适应其发展。动车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应当重视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性。

4.结论

京津廊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和天津作为河北周边地区的核心城市,将其与廊坊等城市连接在一起,能够充分利用城市之间不同的优势,开发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促进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作者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

廊坊市社科联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北;贫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3―0063―05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下,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相互渗透、紧密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以区域一体化为导向,努力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京津冀北地区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京津冀北生态经济发展对区域一体化的要求

水资源严重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京津冀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其中,冀北地区在生态功能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可持续的开发方式、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造成冀北24县形成面积达数万km2的“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180多万。脱贫的强烈愿望,驱使着当地居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从而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作为中国少有的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四重耦合区域,环京津贫困带发展的关键在于挣脱“忽视环境一导致贫困―挣扎自给一竭泽而渔”贫困循环链的束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也是京津冀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区域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生态系统的一体化要求相悖

京津冀北包含多个独立的行政地域单元,各地方政府对辖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人地系统的一体性与经济、行政区域的分割性之间的矛盾较为尖锐,生态环境等外溢性基础设施无人愿意提供和维护,形成“公共地的悲剧”。1980年以来,冀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治理,大多是以国家出资并组织生态建设工程的形式进行的。这些工程为净化京津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效应,显示出中央政府在提供区域公共产品方面的组织优势。然而,单纯依赖最上层的整合力量,缺乏市场力量的参与及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使得生态工程的后效不尽理想。由国家投资的工程,普遍存在重工程建设安排、轻工程管护的倾向,管护费用落实不到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难以保证绿色屏障工程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由于京津两个直辖市与周边的地级市在行政地位上并不平等,这在观念和政策上妨碍了平等协商的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目前京津与冀北资源环境关系仍是靠行政调控和行政命令,水资源的非市场化分配给冀北地区带来巨大的水资源使用权损失。1980年之后,为确保京津两大城市用水,河北无偿让给京津供水指标19.6亿m3。冀北地区作为京津两市的主要水源地,需遵守严格的环保政策及产业布局规定,从而限制了其产业选择,造成巨大的发展权损失。近十年来,为保证北京市用水质量,河北省张家口市先后关闭污染企业600多家、停产治理280多家,放弃了20多个效益好而污染大的项目;在承德潮白河流域,先后禁止的工业项目达800多项,每年损失利税10多亿元。张承两市为保护资源环境做出的贡献和蒙受的损失基本未得到补偿,少有的一些补偿多属临时性的动议,补偿标准没有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科学计算,也没有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区际生态补偿不足,使环京津贫困带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也无法调动起上游从事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生态治理的统一进行。改革开放初期,环京津24县与京津二市的远郊县基本处于同等发展水平,但今天二者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落差。2004年,冀北24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县均财政收入仅分别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3、1/4和1/10。财政实力的差距导致京津与冀北地区在水利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政府资助力度相差迥异。封山禁牧规定增加了畜牧业投入和运行成本,北京远郊山区通过由政府出资进行技术扶植、增加护林员、对养殖户进行补贴等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增收与保护还林还草成果的现实问题。而冀北地方财政捉襟见肘,无力为封受损失农民进行补偿,禁牧后农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幅度很大,个别地方已经出现“弃草种粮”现象。张家口市单位水量产出粮食平均只有0.67kg/m3,大大低于北京市的2.0kg/m3,主要原因是灌区基本设施改造、节水灌溉的推广所需成本和风险超出了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承受能力。

可以看出,冀北地区居民无论在机会选择还是结果占有上,都未能享有与京津地区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面临着生态与生计的尖锐矛盾。而京津居民既然享受了“护城河”和“后花园”生态好转所带来的利益,就有责任和义务为此付费;并且,下游受益地区具有较高的支付能力,无论是由用水户直接向水源地进行补偿,还是由财政预算支出,都不会损害其既有的福利水平。显然,张承两市生态建设所带来的正外部性,需要在经济圈之中实现内部化。只有在区域一体化基础上进行生态治理,才有望解决冀北生态功能区定位与脱贫致富之间的矛盾,以及生态服务一地供应与多地消费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

(二)京津冀北生态经济一体化进程及收益

1980年官厅水库丧失饮用水源功能以及连续几年沙尘暴的肆虐,使得生态安全成为京津冀关注的热点,围绕生态建设而展开的区域合作也迅即启动。1995年和1997年,北京市两次向张家口市及赤城县捐助200万元,用于对官厅水库上游的水土保持和水环境治理;20M年北京市给予赤城县“调水”补偿款666万元;1995~2004年,北京市向承德市潮河流域的丰宁、滦平两县提供水源保护资金累计达2 000万元以上,2006年又宣布每年安排落实2 000万元帮助河北省治理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地区水环境。2006年10月签署的《北京市与河北省政府关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决定,由北京市按照每公顷30.015元(每亩450元)的标准给予密云水库上游“稻改旱”损失补偿。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扶持周边贫困地区工作设想中提出在张家口、承德两市建立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承德则提出“以水联利”的供水新思路,张家口、天津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可以看出,基于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 京津两市给予冀北地区的“支持”和“捐助”,虽是零碎的、非制度化的,但昭示了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路径。京津张承各市间天然形成的生态联系,使它们具有合作的可能性,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态偏好强度的提高,这一生态联系将更加牢固,共同的生

态利益将成为区域一体化强有力的“助推器”。

二、京津冀北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

京津冀北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单元和经济一体化区域,在生态环境整治、资源和资金积累及产品市场拓展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统筹规划,进行全方位的联合与合作,真正成为“生态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其中的突破口在于从修复和改善冀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手,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换成不可替代的产业优势,实现生态一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治理的成本共担

生态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立成本共享、保护环境的观念和制度。就京津冀北地区来说,关键是建立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的水资源转让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功能区凭借其提供的生态服务获得合理的收益。

1 应借“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机,进行跨区域水权的初次分配,明确同一河流上下游区域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有效减少争议。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简单地以各市土地面积和人口为基础确定水资源配置基准比例,没有施行向水源保护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原则,这有悖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鉴于冀北二市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和为京津用水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应赋予其取水优先权,使其能在二级市场上通过转让水权获得发展资金,而京津发达地市可以通过在市场上购买水权满足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2 建立准市场运作的跨区域水权市场。博弈分析表明,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在没有严格约束之前,各地区任意取水和任意排污是最优战略,结果是下游来水量越来越少,水质不断下降。假定存在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各地区的实际取水量和排污量将充分考虑到水权价格和排污权价格等因素,实现合作均衡。因此,建立水权市场和排污权市场,通过水市场的作用来达到上下游共同投入、保证水质的目的,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水权交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主要表现在:交易双方囿于水资源分布的天然限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跨区域水权交易不是“大数市场”,难以形成充分竞争;同时,居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是不能被剥夺或任意侵占的。因此,单纯依靠市场化的水权交易不足以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目标,可行的方案是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

3 建立水源涵养保护区和调出区的政策补偿机制。水价是水资源的价值体现,如果实现了资源环境的全成本定价(包含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三项),就可使资源富集地在生态交换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环境价值。在界定了水权之后,冀北向京津“无偿调水”就要变为“有偿用水”,供水价格要达到河北从山东购买黄河水的价格,水价提高部分返还给水源涵养地和供应地。即便如此,冀北供应每吨水的成本较之南水北调的价格仍然低得多,京津用水户是可以承受的。除水市场收入外,还可从京津冀三省市财政收入中提取0.5%以建立水土保持基金,以补助在城市上游建设风沙源防护区、水资源涵养区等生态屏障建设和维护工作经费支出。

总之,对上游来水按质按量给予一定补偿,确保上游用户和政府不因节水治污行为而产生经济损失,才能确保京津冀优质水源在将来得到持续不断的供应,这是生态经济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二)生态型产业支撑体系的培育

贫困地区要实现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构建生态・经济双优耦合系统,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基于环京津贫困带的自然资源组合优势,其产业发展方向在于形成由节水型种植业、商品性畜牧业和防护性林果业构成的生态农业框架,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构建以绿色商贸物流业为主体,生态文化旅游业和生态管护业为两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生态产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先进的知识,而这是贫困地区内部所难以解决的。因此,要通过有力的投资诱导政策和技术扶贫政策,鼓励京津的清洁技术和生态型产业转移扩散到冀北地区并植根。对于冀北现有产业向节水、生态、环保型转变所造成的发展权损失,要由京津两市给予一定补偿。

造林绿化是生态治理的基础工程。欲将环京津贫困带打造成环京津生态圈,就必须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进行制度创新,明晰产权,吸引区内外民间资本投入,通过生态产业的集聚实现劳动就业和区域收入的提高。考虑到生态建设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特征,可尝试以政府生态购买等形式,大量增加护林员名额,建立一支由国家供养的生态管护队伍,解决国家生态工程管护不力的问题。按照《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1~2010年)》,到2010年张承两市生态移民将达到8万人。可结合资源开发,由京津有关企业吸收部分劳动力,或将生态移民安排为护林员或生态护库员,促使农业劳动力向生态服务业(主要是生态林草管护)转移。

农业必须改变以粮为主的传统模式,用退耕增产和退耕圈养增收来改善农牧区的生态环境,并以此为依托开发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其一,为保护好已有的生态治理及退耕还林成果,当务之急是解决退牧、舍饲、退耕后当地农民经济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要由京津政府予以支持和补助,除了土地使用权损失补偿之外,还要给予充足的生态管护补偿,提供买奶牛的贷款,提供优种羊用于繁殖,以形成长效生态建设和巩固机制。其二,围绕建成“京津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冀北要在京津农副产品市场上进一步拓展份额,必须改变分散的市场供应结构,依托龙头企业把一家一户的生产纳入农业产业化链条,同时提高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开发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以供应京津高端市场。北京华都食品肉鸡产业化扶贫项目,北京三元集团与河北怀安大规模的金融扶贫合作,正在积极推进中,这表明企业已经走到了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前台,产业基地模式将在今后成为京津冀北“城乡生态互联经济”的主体。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的捷径之一。北京市帮助滦平县作旅游规划,组织市民进行“饮水思源”生态游,带动了滦平旅游业发展,富裕了的农民则主动维持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是很好的模式。京津冀应该启动旅游规划联合工程,共同打造生态旅游,使旅游成为冀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京津冀北生态合作的组织机制

区域一体化作为一种过程和状态,本质特征是集体或联合决策,在现行体制下必须是市场、行政和法律方式相结合的。刚性的行政壁垒构成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体制障碍,而行政区划调整将伴生高昂的社会成本。要在现行的行政区划框架内减少“邻避”行为,实现总体利益的协调,就需要政府治理形态的嬗变――从原来的行政区行政模式转变为区域公共管理模式。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行政的治理机制是单一的科层制,权力向度是自上而下的

权威中心,管理导向指向区域内部的公共事务。而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既有代表官方的政府组织,也有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它以分散的、多元的权威中心来进行“多中心”治理,在传统的科层制之外,通过合作、协调、谈判、伙伴关系、确立集体行动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详见表1)。

地方政府是传统上区域合作的主要推动者。当面临共同问题、寻求和维护共同利益时,地方政府间通过对话与协商等方式进行合作,今后仍是解决行政隔离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京津冀北生态经济圈中,应发挥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京张合作论坛等高层领导对话与沟通机制的作用,就区际生态补偿的形式和数额进行经常性谈判,使各方分担与受益程度相当的治理费用或责任。行政协调的优点是能够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包括强制力、威信、各种政策手段),效率较高,但协调的结果容易受双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难以建立统一的规范。

第4篇

关键词: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效益

引言

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依照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国家经济发展逐步实现现代资源的综合开发,多种社会发展资源优化配配置,另一方面,发挥区域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现代社会区域性稳定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综合开发与应用提供保障。

1 呼包鄂经济一体化

呼包鄂经济一体化是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经济开发与资源三市经济协同发展,从呼包鄂经济一体化的地理资源角度进行分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省的首府[1],具有相对完善的经济发展商业圈,而包头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第二城市,以工业发发展作为主要的动力,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鄂尔多斯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纺织业也是其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实施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促进现代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多方面协同运行的主要发展趋势,实现现代呼包鄂经济的全面性探索。例如:新时期,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2],已经逐步实现现代经济发展结构逐步优化,客运、铁路运输等形式逐步建立起发展的网络群体,为内蒙古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新空间。

2 呼包鄂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效益分析

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了我国内陆经济发展协同一致的经济发展规划策略,为了进一步发挥呼包鄂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遇到的经济阻力进行分析,总结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并分析其劣势,实现现代社会整体发展系统发挥其主要的作用。

2.1 呼包鄂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中阻力

呼包鄂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是现代内陆经济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区域经济逐步优化完善的重要部分,但呼包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无法脱离区域固有的环境发展。从现代企业经营的分析来看,呼包鄂的交通发展的经济投资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截止目前为止,呼包鄂地区的交通建设依旧落后与国家区域交通建设的基本标准,呼包鄂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枢纽中转建立不完善,无法实现现代呼包鄂区域经济合理对接,对呼包鄂的资源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阻碍;其次,呼包鄂地处内陆地区,城市建设发展,主要以单一城市发展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形式,使企业的经济资源运输发展整体对接连贯性低,同时内陆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在城市发展的内动力,城市发展的人流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不足,使呼包鄂的经济一体化交通发展内在动力性较低,对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挑战;最后,呼包鄂交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呼包鄂地区的客运主要以短途运输为主要形式,客运在长途运输中的发展还处于空白状态,客运分布结构资源短缺性较为严重,航空运输也尚未开发,铁路运输在津京唐等地的资运输铁路形式相对发展,但我国南方地域经济的运输发展依旧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对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阻力。

2.2 呼包鄂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优势

基于以上对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在交通与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阻力,以及呼包鄂地域交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为未来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地域交通发展的主要动力突破口。另一方面,呼包鄂一体化对区域交通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发展优势,其一,我国实施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内蒙古交通运输开发上,提出了一系列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策略,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相关文件,为呼包鄂区地域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发展的指导理念,为促进现代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理念;其二,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内蒙古城市建设发展的发展资源综合应用率得到全面开发,呼包鄂区域经济资源的综合开发,可以提升区域资源开发技术逐步创新,而交通枢纽作为呼包鄂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也会随着呼包鄂地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优化,促进呼包鄂区域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例如:现代呼包鄂城市间的交通枢纽对接结构逐步形成,呼包鄂三市的资源运输铁路网络也逐步完善,从而大大增加了现代内蒙经济运行结构体系得到逐步拓展与优化,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在现代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其三,现代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也为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技术支,新型网络营销模式,将呼包鄂地区资源优势[5],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管理对接,逐步建立起物流资源输送系统,从而带动区域多种交通运输形式得到发展,逐步优化现代物流资源综合管理效率性,实现铁路运输维为主,航空,短途运输为辅的新型物流运输结构网络,不仅是保障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现代区域焦勇运输发展的主要发展新趋势。

3 呼包鄂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未来发展

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内陆经济发展结构逐步优化发展的主要部分,对实现我国中部,东部,南部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随着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逐步扩展,内蒙古地域交通发展也逐步实现新的发展探索空间,一方面,呼包鄂经济区域内部交通运输形式逐步完善,逐步建立起区域内部交通运输网络结构,发挥呼包鄂三市地域资源优势,结合我国指导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政策[6],完善区域内部交通网络的构建;另一方面,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中的作用,也要加强呼包鄂地区与东部,南部以及北部交通枢纽之间的关联,积极探索航空,铁路等交通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呼包鄂地域人力资源,城市发展的作用,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

4 结束语

呼包鄂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地域经济开发管理的主要技术形式,也是发挥现代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保障作用,促进我国社会资源的综合开发,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呼包鄂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效益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2(26):18.

[2]晁呈亮,宋彬.浅谈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通运输一体化[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9(02):97-100.

[3]陈扎拉嘎呼.呼包鄂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集群培育[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张喜成.区域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5]陈博文.区域可达性综合评价及其对经济差异与中心城市腹地的影响[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第5篇

关键词:投资;新格局;京津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城市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城市经济圈联系越来越方便。因此,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制定大城市经济发展圈,逐渐提高大城市国际竞争力。[1]在我国当前城市区域经济过程中,主要建立了三大城市群:一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二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三是京津冀城市圈。但是当前京津冀城市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统一整体,整体发展水平较长江三角洲低,比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所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使京津冀三省出现经济投资新格局。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由于京津冀区域处在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国家统计数据发现,2012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7879.4亿元,天津市为12893.88亿元,河北省为(26575.01)亿元。京津冀整个区域生产总值占全国经济比重(12.12%),长江三角洲占(21%),珠江三角洲占11%。虽然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低于长江三角洲三省市,高于珠江三角洲,但是可以明显看出京津冀区域经济逐渐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区域经济的效益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在国家“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圈。这项政策的制定,标志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甚至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进入到实质性发展阶段,这也推动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2]目前,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发展仍然处在规划中,经济发展中心由北京扩散到河北的战略规划即将有新的突破。在未来的发展中,京津冀地区将会打造建筑市场一体化、人才市场一体化等多种经济发展形势。

二、京津冀一体化投资新格局

(一)地产行业

在打造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于接纳人口与产业发展转移的需要,促使房地产行业受益最大。一些专家对京津冀地区的资源进行分析,统一认为北京市、天津市的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较高,尤其是一些主城区土地资源会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而不断升值。作为京津冀经济发展核心经济区――北京、天津,土地资源都会随着战略规划的出台逐渐成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保定、沧州、唐山等地区资源,如果国家没有制定其他政策来刺激这些区域的经济,这些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低。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中心区域的配套设置不断完善,各类资源的价值也逐渐提升。对于河北一些城市,在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则主要受益于产业经济外迁,这样在短时间的发展中很难大幅度提升土地资源的价值。而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不管是住宅房、商业房、办公房等都逐渐成了京津冀区域房地产行业的开发热点。因此,大多数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便可以抓住这个投资的机会,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有实力的地方房地产企业以及国有大型房地产企业容易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虽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尚未出台,但是已经给相关城市的楼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例如,河北保定的房价不断升高,甚至有时候出现一天一价的现象。天津城市的房价变化幅度较小,但是市场上仍然出现了不正常的变化区域。经过分析,天津周边城市的楼盘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最为受益的地区。但是有些专家分析,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将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规划时间上并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3]因此,要想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获得较高的投资利润,便可以选择房地产行业进行长期投资。如果国家政府迟迟无法制定出规划细则,也很可能导致房价出现下降的现象。

(二)高新产业集群新机会

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国家政府明确规定了高新区产业承接的重要内容。例如,河北保定将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技能环保材料等产业;廊坊也将积极引进电子信息设备、高端制造业、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当前京津冀一体化中多个城市积极打造高科技产业基地,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定位,从而逐渐构建特色产业群。因此,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投资新环境中应该积极探索新兴产业。[4]各个地区的高新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发展高新产业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发展措施。

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了《推动产业转型的指导意见》,并且提出将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条“京津冀经济大数据走廊”,积极依托京津冀链条形成联盟,从而推动京津冀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天津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中,将逐渐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产业研究平台。目前,在北京、天津两个重要的城市发展中,政府部门正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将在科技城区布局高校、医疗、科研等重要的分支机构,从而促使北京、天津两个城市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同时,还应该在京津冀经济发展战略下,努力加强北京、天津的联系,共同规划建设高新产业城。其中,还应该率先启动京津冀链接的合作区,从而促进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共同发展。主要从科技、产业、城市功能入手,积极打造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重要产业,以及金融、物流等生产产业。

(三)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带来的新机会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北京、天津、河北各地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力打造对接京津产业,促使自身产业不断崛起。坚持使用高水平规划城市空间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思想、规划、基础设施、产业与京津进行对接。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努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大网络,切实加快京津冀交通建设速度,合理规划京津冀多项联运中转站项目,有效推进京津冀口岸开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更好地融入京津冀产业转移发展的大环境中。

三、结论

京津冀一体化对推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的这项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让环首都经济圈各个产业经济收益倍增,甚至让京津冀经济出现飞速发展的局面,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投资机会。进入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浪潮渐起,先是三地协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后来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将搬至河北、保定楼盘遭投资客疯抢等新闻不断。随着京津冀热度不断上升,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也带来了很多新机会。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人民币。多家机构认为,进入快车道发展的京津冀一体化,将带来房地产、高新产业、概念股等行业的确定性投资机会。

参考文献:

[1] 陈智国.京津冀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J].中国改革,2014(5):15-16.

[2] 傅蔚冈.京津翼一体化要靠竞争[J].新世纪周刊,2014(14):7.

[3] 王俊荣.京津冀一体化条件下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廊坊市为例[J].职业时空,2012(12):53-54.

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1区域经济及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1.1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指在相应的区域内,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下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区域经济能够充分反映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尤其表现在能否恰当地对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地区之间的生产力布局是否能够将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融为一体是区域经济的主要表现。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仅仅从单一的经济指标上来表现,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量,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进行结合。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五点。1)分析地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2)其发展速度、规模是否与当地的发展现状一致。3)其方案是否能够对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挥作用或者是能否发挥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4)能否正常发挥其协调作用,对于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5)适应于基础设施。

1.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也在渐渐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要打破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根据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可以将区域内整体的交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地进行组织与协调工作,从而保证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能够健康运转,并且为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创造十分便利的条件。此外,能够充分满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的提高。从整体上来看,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其制定的发展方向、总体规划都必须符合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2)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非是将各类运输方式进行叠加汇总,而是将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作为交通运输综合体,其具有全局性、创新性和整体性的特点。3)顾名思义,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体化,主要包含市场、政策以及规划建设等各项要素的一体化。4)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能够将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也成为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健康发展。

2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2.1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说就是能够将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并且能够将各个地区之间的布局以及产业结构进行资源整合,有效处理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区域经济的内容包含社会生产的多个方面,比如区域之间的生产和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等。较之于其他系统来说,一致性、层次性和关联性是区域经济所特有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区域经济系统进行划分,可以将之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区域生活以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此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联性,二者缺一不可。1)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交通运输业成为构成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能有一个的话,那么这个因素不是制度,也不是文化,而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业是链接各部门的桥梁,能够充分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由此可见,一旦交通运输系统出现功能提高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区域内的主要经济收入,同时,交通运输系统功能一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保证区域经济系统开放程度的提高。同时,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合理利用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保证其和谐发展,便能够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区域经济能够拉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使交通运输业产生高标准的运输需求,并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对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进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也能够影响运输结构和运输布局的调整。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之间的均衡状态需要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地进行发展。我国经济建设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所产生的,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不断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业要在均衡的状态下保持不断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区位条件进行改善。区域可达性通常是指从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其存在的便利程度便可称之为区域可达性。区域可达性的提高,将直接促进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加强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通过减少运输成本和缩短运输距离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区域的区位条件,为其带来区域的竞争优势。第二,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增加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保证联系不间断。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运输业成为区域间的人、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要对各个地区的资源进行合理地优化配置,并且充分展示区域优势,整合资源,从而实现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

2.2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重视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对区域交通运输业的运输结构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地配置,并且同步建设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打破行业界限,积极发展各类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2)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必须打破,在多样运输方式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并强化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保证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作用,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促进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3)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制度规范一体化。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健全和发展区域内的协调机制,减少多头管理,从制度上来保障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打破行业垄断,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定,推动区域统一的市场发展。

3结语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公路的承载和运输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如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显得日益重要,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其建设质量必须同经济发展的需求目标相适应,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以保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作者:蒋海峰 单位:鹤壁市交通运输执法局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徐阳,郗恩崇,苏兵.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3(2).

[3]谭建新,杨晋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第7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自我国入世以来,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得以迅速提高,开始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贸易。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正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的同时也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多。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如何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重要挑战。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来看,其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本文主要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经济一体化趋势为背景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加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招商引资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所有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机遇不断增大,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创造了更好的平台,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能够更容易的从国外进行招商引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我国,希望与我国进行更多的贸易活动。经济一体化还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密切,跨国企业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中谋求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也使得我国企业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也颇具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使得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实力显得较为欠缺。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进入我国,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国家,我国逐渐成为外资关注的焦点,外资的大量流入对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2.为我国经济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整个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实力不断得到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实力不断增强,进而使得我国经济不断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经济一体化趋势还使得我国能够更好的实现资金的调配和流动,将限制的资金投资于国外市场,从中获得所需的利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外贸收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民收入来源之一,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当前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优越条件。

(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

1.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密切了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波动都会迅速波及全球,进而严重影响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清晰的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能从金融危机中幸免。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虽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就,但是整体的竞争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进而使得我国整体经济结构显得相对较为薄弱,我国内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难以全面消除,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使得金融危机的影响的难以消除。经济一体化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是其带来的重要不利影响之一。

2.对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都纷纷走出国门,进行对外贸易,在全球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国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产业发展方面显得十分被动。同时,在经济一体化之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很多产业及企业,但是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之前的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很多国外的产业纷纷进驻我国,并以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对我国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我国原有的产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受到一定的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必须要通过完善的产业政策实现进一步发展。

3.进一步危及我国经济安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为了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充分打开国门,主动与其他国家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以顺应国际市场的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他国家的产业及企业纷纷进入我国,使得我国现有产业和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化,国内实力较弱的产业会在国际竞争中被迅速淘汰,使得我国的经济收入增速缓慢,甚至可能出现下滑。另外,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很多重要的经济部门很可能会受到国外企业及外资的限制和影响,很多企业随时可能会被淘汰。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会受到很大的威胁,甚至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必须要增强抵御世界经济发展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4.对我国外贸引资带来不利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的对外招商引资,但同时也使得我国外贸引资的风险不断加大。东南亚金融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国也未能在这些危机幸免,很多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任度不断降低,很多国家为了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本国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不断减小。同时,很多新兴国家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不断从国际市场吸收大量的资金,这也对我国对外贸易引资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使得我国外贸引资的总量出现下降。欧美国家逐渐放宽的贸易政策使得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使得我国经济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引资会受到一定的威胁。

三、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国内产业升级步伐

实现国内产业升级,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是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之路之一。因此,必须要从全球视角出发,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逐步淘汰低产能的落后产业,大力发展朝阳产业,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实力才能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保持甚至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以此为基础谋求更为长期的发展。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对外贸易离不开相互合作与交流,我国自入世以来不断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经济交流,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高速进展。因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不管是政府还是跨国企业,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以此实现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长期发展。

(三)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及安全隐患,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因此,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要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意识,加强对市场变动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现有的或者潜在的国际市场风险,以此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增强跨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跨国企业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进行贸易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着国家整个对外贸易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要着力提升我国现有的跨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对部分跨国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通过国际谈判等形式为其拓宽发展道路,以此支撑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要严格规范跨国企业的行为,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淘汰落后企业,实现跨国企业的兼并重组,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跨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四、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探讨

“一体化”一词,英语为 Integration,原意为“更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体化最先是指基于协定的企业联合体,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等,其类别主要可以分为竞争者之间的合并的水平一体化和供需双方的联合的垂直一体化。瑞典经济学家埃利・F.赫克歇尔(Heckscher Eli F)在其 1931 年出版的著作《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中第一次在“将各个独立的经济区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区域”这一意义层面上使用了“Integration”一词。但是,直到现在国内外学术界依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定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1954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第一次对经济一体化下了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通过消除阻碍经济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并通过各国之间的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出最为适宜的国际经济组织。他从政府对经济一体化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角度,将经济一体化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消极一体化,即政府消除各种规章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消除存在于各国间的阻碍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二是,积极一体化,即政府要通过建立新的规章制度来对自由市场的错误信号进行纠正,并给自由市场注入正确的信号,来增强自由市场一体化的力量。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其著作《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对经济一体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一体化即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经济一体化就是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活动不受政府的经济限制。过程就是在于消除各国经济单元之间的差别待遇的种种措施;而状态就是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差别待遇的消失。也在这一年,保罗・斯特里坦提出一体化不应该定义为目的、平等、自由繁荣,而不应该按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可兑换性、自由化等手段来定义,与此不同,皮德・罗波逊则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1969年,J・平德为经济一体化下了一个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商品还有生产诸要素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自由的流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就必须对各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各种歧视加以消除,并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程度的协调。

彼得・罗布森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还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成员国在某种条件下消除彼此之间的歧视;二是,对非成员国保持歧视;三是,成员国之间在企图拥有持久的共同特性和限制经济政策工具的单边使用上有一致的结论。

二、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国内学者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等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献,这也意味着对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的研究也日益丰富,许多学者也为此提出了自己的定义表述。

孟庆民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分属不同空间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生产、消费、贸易所产生利益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即从产品和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过程。显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手段与目的、状态与过程有机统一。

谭小平和徐杏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特征相似或地理分布上较为接近的地区或者城市为了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实行经济联合以及共同调控,在社会再生产的主要领域甚至各个方面形成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产品、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行政藩篱所形成的各种障碍,依靠市场的力量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在统一的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以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当包含产业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投资一体化,直至实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周新宏和沈霁蕾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遵循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的流向、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

张兆安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为了实现功能的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和利益共享,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推动社会经济资源的区际循环, 形成一种区际分工与协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三、结语

总之,学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观点虽然不能达成共识,形成统一而标准的定义,但是有一点的共同的,那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国家(地区)或多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合作,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本研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一国内部两个地区或城市之间通过经济合作以及各自优势的发挥,来实现双方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经济融合,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Bela Balassa.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Allen&Unwin,1962.1.

[2] 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一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梁双陆.边疆经济学: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边疆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困境;发展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乡村城市化问题也逐渐被国家所高度重视。即国家大力发展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目的,旨在加强城市与乡村人口的流动性,提高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生活物质水准、创造与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文明建设成果、逐步缩减城乡建设矛盾、消灭城乡差别等,以此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但目前而言,我国不少城市地区的主要面临困境是污染严重、资源稀缺、随人口增多容量缩小、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所以,城市与乡村应当共同协调发展,不能孤立两者之中任何一个,从而才能逐步缓解矛盾,改变城市乡村孤立发展的被动局面。

1 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现状

1.1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经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工业化,而是以制造业发展为主并占据国民服务经济重要比重的工业化经济。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广义范畴性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既包括工业化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水准需求,又包括现代化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所以,这就要求以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根本结构能够发生重大改进。即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不断去改造农业,使农业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能够服务于国家内需建设,以此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提升,发展国家政策下的城乡二元经济,逐步发展新农建设,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工作要旨。

1.2 主要问题

1.2.1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在贯彻国家新农建设政策执行过程中,最为欠缺的是社会化服务水准提高所需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即国家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整体农业机构趋同负效应发展势头尤为明显。

1.2.3 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关系失调。结合国家农业化经济体系中的农业产值占据国民总生产总值的15%比重要求来看,国家工农业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应当控制在2:1―2.5:1之间。而当前形势下,城乡产业化经济发展正处于失调状态。即工农业经济发展进程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较大,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与过去相比逐渐放缓。而其主要原因多半集中在城市与乡村人口劳动力流动性、土地征用等问题上,即农村劳动力在本质上难以面向城市进军发展,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提高,这种工农或城乡经济发展矛盾问题更为明显。

1.2.3 城乡分割局面。结合我国国情出发,国家工业化发展经济主体发展路线主要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并主要实行以户籍管理体制作为城乡分割的主要例行体制。即一直贯彻旧体制下工农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手段,不断吸取着农产业经济发展的剩余价值,实行优先城市发展的发展战略。所以,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倡导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却仍然贯用旧经济体制的发展手段,势必难以扭转这种客观以重工产业与城市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局面,从而导致城乡产业结构失调,面临的差异性、矛盾性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1.2.4 建设投入资金匮乏。当前,小城镇经济发展建设所需的融资渠道不足,导致基本建设投入资金短缺。在金融经济发展方面,随着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的基层机构兼并收缩,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重点又再次转投到国内大中小的一二线城市。而对于小城镇而言,基础投入建设所需的信贷资金等可谓是少之又少;在财政方面,县级财政的主要管理方向是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机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总的来说,小城发展的经济基础多半以土地收益与社会投入作为经济发展支撑杠杆。不得不说,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足是制约乡镇发展建设的根本性原因所在。

2 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工作的主要解决途径

2.1 政府机关应加强引导,努力搞好乡镇企业改革

政府机关单位具备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应首先加强对乡镇企业等有关组织机构进行正确指导,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并结合实践探索集体所有制背景下的有利发展手段。如加强股份制合作投资机制的执行力度,实行优惠借贷政策等,以此才能逐步发展城乡经济,深化城镇企业等有关组织机构的全面改革,增强城镇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保障农民收入与增加农业投入的直观目的,为扩大农业再生产发展规模提供有利政策实施基础。

2.2 积极推进工农业经济发展建设

结合时下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2.3 积极贯彻城乡跨区合作交流

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的现有资源都是非常匮乏并有限的。但同样,城乡资源也各自具备地理、产业化经济发展等优势。而在当前市场竞争势头发展尤为激烈的形势下,实行区域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并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促进产业化经济结构重组或升级。另外,当前国家交通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这就打破了以往经济发展建设时的运输、交流合作等跨区式发展的束缚,即能够利于双方人口劳动力流动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在双方实现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还要配套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做好融资渠道扩充、搞好物流运输、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而才能实现城乡跨区域合作的经济联动协调发展。

2.4 增强资金投入建设

2.4.1 政府创设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同城市化工作进程工作一样,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以支撑。也就是说,以往城市化工作建设发展往往需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自身城市化经济发展。但当前形势下,城市化经济建设步伐发展速度相较过去有所放缓,但整体来说,城市化经济建设要比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服务建设水准高。为此,这就需要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能够彻底实行,加大农业教育投入机制,从基础教育再到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能够全面优化,以此才能逐步经济,拓宽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深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2.4.2 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城市(乡)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以广州珠三角为例)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规划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统筹、先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具有重要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以及区域交通走廊和重要功能节点、策略发展区的规划控制和引导,并加强建设管理。如,广州珠三角城乡规划可考虑加强工作建设的巡察力度,并根据省政府同意印发的《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督察员巡察办法(试行)》的要求,向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巡察,对珠三角各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等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各地城乡规划符合上层次规划,促进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

3 结语:

总之,在当前看来,我国城乡一体化,除了农民土地征用、城乡人口流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素质教育等建设性问题存在一定矛盾并难以解决。但值得指出的是,以往是乡村包围城市带动城市化经济发展。而当前城市化经济步伐加快,完全可以实行以城带乡,弥补城乡经济建设的缺陷性问题,使得矛盾得以化解或消除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实现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建设一体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张文渊. 城镇规划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若干问题[J]. 中国建设信息, 2009,(16) .

[2]胡美伦. 浅析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 商场现代化, 2010,(30) .

第10篇

 (一)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策略通常情况是上级政府制定并颁布的,采用这种方式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利有弊。一方面,上级政府在行政权利上相对较高,其所制定的策略也比较有力度,可以将一些相邻区域政府之间的隔阂打破,从而进行无间合作,促使经济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均需要依靠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上级政府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得不够透彻,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对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查,其所制定的策略可能会出现和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若出现这种情况,既不能促进当地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还可能产生阻碍。  

 (二)区域之间没有科学的合作和发展经验   

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在不同区域存在着不同特点,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大,这就使得相邻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优势项目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但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例如我国西北地等,这里人口数量少,存在着相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的现象。此外,因为这些区域地广人稀,促使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这些地区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步、不协调等现象,加上这些区域之间缺少交流,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相应阻碍。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总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不同地区均具备自身独有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自然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不尽相同,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区域合作由此产生,其经济一体化可以帮助不同区域之间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促使经济总量得以提升。同时,将经济一体化作为基础,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和交流。  

 (一)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   

交通通讯算得上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动脉,因此,区域发展过程中,交通的建设是不可代替的,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直至今日,相关结果显示,我国高铁修筑里程已经排在世界第一位,同时也达到一半的互联网普及率,交通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去除当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等,我国在这三十多年来,还建立了深圳、厦门和珠海以及汕头等国家级经济特区。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三)人口区域性流动   

在我国,人口产生跨区域性流动,属于一种相对常见的现象。直至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始越来越多。人口的流动逐渐变得方便快捷,尤其是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的相互来往。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同时为相对落后的地方带来了思想上的启发。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治理模式对比  

 公共治理理论,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而言,可以促进区域合作效益最大化,法律治理的方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属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法律治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法律治理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新的沟通和合作方式。不同社会治理模式均不能离开相对应的法律结构,可以对法律治理模式进行划分,形成三种不同模式。  

硬法治模式   

对行政区域进行治理的过程中,硬法治模式主要指的是一种确定性的法律,同时又是种可预期性的法律,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为社会秩序以及基本价值观念带来相对有效的保障,促使社会对其自身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但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依照硬法规定的内容进行治理,更不能开展相对全面的硬法进行治理。在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会环境当中,对硬法的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法律相互背离的。  

软法治模式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软法治模式主要是指,借助各个区域地方成员所商讨出来的内容,最终实现意见的一致。同时,各个区域共同对可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进行制定。软法律实施过程中,虽然缺乏一定的强制力,但是不同地方成员必须遵守这项法律,因此软法也具备相应的约束力。但是软法的实施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具有极强的理想化特点。  

第11篇

刺激经济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逐步下达后,近期中央又加快了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连续公布了上海和浦东的发展政策、福建海西经济区加速建设政策、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政策,被视为中央为经济增加新动力的重要举措。

无独有偶,央行目前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也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研判: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成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速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更趋协调、互补和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央行报告,可以视为中央近期密集公布的多项重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注脚。有一点十分确定,各区域要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直面两项全新的挑战:一是区域经济的重新定位,二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再定位,是区域经济经过一定时期发展后亟待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随着土地、环境、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其区域经济要想继续保持竞争力,定位就必须向高端领域转移,逐步走上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发展之路。就其周边区域而言,则可以相应承接沿海核心经济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人力资源,加速推进自身相关要素转型升级。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正强制加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顺应中央经济发展思路调整的必然要求。

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所导致的资源浪费。资源浪费与环境引发的矛盾之后,中国改革进程正从不平衡发展转向协调和全面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重要内容。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给出了明确信号: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今后政策的作用对象将更多的为区域而非单个行政单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东北振兴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份份区域规划相关文件的出台,充分地体现了中央的政策意图。

这一背景之下,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区域协同内容。为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联合发展带来经济利益。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主动行动,逐渐消除市场流通壁垒,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而协调各成员的社会经济政策,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目前,大至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京津冀城市圈三大城市圈,小到省级、市级地区,都将区域一体化作为其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未来,随着区域发展战略及政策的持续推出,中国将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热潮。

本期刊物,我们聚焦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的再定位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分析了上海和深圳两个代表性的城市在其中的表现和作为,希望给到读者有益的参考。我们更希望在区域再定位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能够准确把握顺势而为,于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12篇

《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王维然/著2014年12月版

>>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FDI效应实证研究 浅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浅析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与特点 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意义探析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与中国的策略选择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中亚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架下中国―东盟FDI效应探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效应 加速推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思考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及其驱动因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维然")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王维然/著2014年12月版知识产权出版社

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被中亚国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独立以来,中亚地区也先后建立了多个不同的区域合作机制,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因为各国认识到以自身实力,无法解决远离世界市场、交通不便、技术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等缺陷,所以采取抱团取暖来应对困难。

中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及相互矛盾决定了彼此间难以真正形成经济一体化,尽管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对哈萨克斯坦的依赖性较高,但哈萨克斯坦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并无多少需求,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实力和中亚其他国家间的矛盾造成其无力独自推动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实质进展,因此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借助大国的力量。

目前,中亚地区的一体化组织只有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欧亚经济共同体内部不但已形成关税同盟,且于2015年将关税同盟升级为欧亚经济联盟。但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普遍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和原材料的困难。就目的而言,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都是出于政治考虑,但一体化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各国能否从中创造并获取经济利益。当前,俄罗斯在中亚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其传统影响以及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安全和基础设施等区域性公共产品所决定的。

长远来看,中亚国家在资源与能源的供给、联系欧洲的通道以及国家安全方面对中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和中亚的经济合作现状与中国对其的战略需求并不相符,如不能建立与中亚国家的紧密的经济合作,中国在西部的利益将会受到不利影响,当前上合组织在经济合作方面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考虑到上合组织存在与发展对中国的重要性,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与中亚国家紧密的经济往来,为上合组织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尽管俄白哈关税同盟已建成并于2015年建成欧亚经济联盟,但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相互间经济往来诸多方面甚至未达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体化程度,对欧亚经济共同体现有经济基础是否足以支撑一体化程度的提升需深入研究。需分析中国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贸易结构,研究双方可实现双赢的经济合作的领域,而不是仅局限于贸易领域。以往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不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各国所得利益的不均衡和各国的政治考量影响了经济合作,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超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很容易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交往中形成“中心一”效应并引发中亚民众的不满,而这不利于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

中国需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直接投资、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等方式促进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在条件成熟时推进中国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的经济融合。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发挥了其他大国难以替代的作用,中国要想在中亚地区顺利推进经济合作,必须取得俄罗斯的合作,为中亚国家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也与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及在中亚的利益重合。当前,中国在中亚并未发挥大市场的优势与作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制约了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通过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来促进中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化解其对中国的担心,从而使中国能够推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深入发展。

在推动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时,中国亦需转变思维,树立大国意识,把将中亚作为能源和原材料产地的思维转变为向中亚地区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发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外溢作用从而带动中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思路。只有如此,才可使上合组织得以发展,上合组织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应是一个能为本地区国家创造利益和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平台,而不是中国获取中亚资源和市场的工具,当中亚国家将上海合作组织看做能够为其创造经济利益和带来安全稳定的机构时,中国在中亚的利益自然得以保障。

中国东部的开放是中国借助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来发展,从欧美发达国家引入资本、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运作体系,而西部开放则应是中国带动中亚国家发展,为中亚国家提供发展市场经济的资本与经验。但新疆经济的落后制约了中国发挥大市场的外溢效应,中国需要探索合适的方式来实现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双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