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9 17:3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1篇

1观光农业旅游正在兴起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2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第2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作为第三类产业的旅游业也开始在乡村崭露头角,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型力量。所谓的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单位,开发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使城市居民在旅游景点获得独特的乡村生活体验。这对于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人民的预期,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因此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乡村旅游人才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的人才从业人数较多但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来看,从事乡村旅游管理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文化素质偏低,对于旅游业没有全面具体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参与旅游业的管理,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民不知道当地的自然风光可以开发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旅游业,对于乡村旅游持排斥、抗拒的态度,就算是支持发展旅游业的农民在变成旅游从业人员之后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经营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农民对于乡村中自身的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的认识,不了解其内在的价值,缺乏保护意识,毁坏文物、砍伐森林、污染环境,造成了当地旅游资源的破坏。

(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

一直以来,虽然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却一直不够重视,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比例较低,就算有的接受了培训也仅仅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系统的使从业人员了解到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及作为服务业的旅游业应以什么模式发展。旅游从业人员仍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相关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没有真正进入农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和旅游相关的院校也随之兴起,旅游管理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开始在各大高校流行。但是虽然全国大中专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已经足以满足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乡村经济水平、工资水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旅游专业的学生宁可改行,找一个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意从事乡村旅游业,致使人才严重流失。

二、对于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政策,积极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业服务;还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农民认识到乡村自然、民俗等资源里面蕴含的旅游价值,增强其保护和开发意识,要加强对其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投入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考核,使其自觉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经营者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经营模式

对于乡村旅游业的经营除了政府之外还有一个人体或者合体的旅游企业,但是许多经营者目光短浅,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合理,只是泛泛的加工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没有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外在形象,不注重其文化内涵,致使乡村旅游资源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和魅力。因此经营者们要合理开发现有的旅游资源,使审美视觉和文化内涵结合为一体,不断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自己所用。

(三)加强和各大院校的合作,吸收专业、先进的人才

在乡村旅游的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后期的培训很重要,但是如果本身就有专业型的人才,不仅可以提高整体从容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质量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因此乡镇政府或旅游业的经营者可以和各大高校合作,专门培养适合乡村旅游业的人才。还可以在当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促使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适应乡村生活,真正愿意在乡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第3篇

自1990年以来,潍坊市一直致力于自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很多城市的旅游群体更加青睐于乡村旅游,认为这是亲近自然,放松心情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更加趋近于返璞归真的与自然融合的旅游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受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体会大自然天然之美。其潜在优势及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农业框架体系开始得到初步建立

对于潍坊市的乡村来说,农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且产业化发展水平很高。基于此,潍坊市要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凸显,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向人们展示着乡村旅游业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在参观潍坊市的生态旅游业的途中,对生态特色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潍坊市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特色代表的地方有三个:三元朱村,隶属寿光市;尧沟镇,隶属昌乐县;流青园,隶属昌邑市。这三个地方的观光旅游项目以农业生产园为重要基地建立了相应的田园风光旅游模式。

(二)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所创新

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最常见的有六种。第一,农园采摘型,它属于一种农业经营形态,出现时间较早,对农业生产所需场地的利用率较高,通过种植大量的观光农作物获取数量可观的收入。第二,农园观光型。旨在发展旅游观光,即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呈献给观光者,尤其培育花卉需要及其优雅的环境,可以给观赏者带来灵魂上的极大震撼。第三,渔场垂钓型,这种类型的农业观光旅游形式主要以水上观光、农场垂钓为主,垂钓的地质一般是利用池塘、或浴池之列的水体将游客的垂钓意识激发出来,让游客与水体自然亲密接触,这也是农村旅游观光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观光类型。第四,观赏畜牧狩猎型。这种形式的农村观光旅游业更加注重畜牧观赏价值的提高。通过让游客参与畜牧过程,在农场体会跑马与狩猎的乐趣,进一步帮助游客体验自然、放松心情。第五,观光副业型。这种形式的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农业加工品生成,可以让游客对工艺品加工过程进行相应的观赏,进一步为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前景做奠基。第六,生态农业观光型。形成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建立相应的生态农业及生态开发农业,将整个农业的生产过程开发得更加健康、积极,让游人在享受生态循环农业的口感的前提下,获得嗅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享受。

(三)农业发展阶段与旅游业发展要求错位

目前,我国的农业还没有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相对来说较为古老,没有进行大量的机械化农业产业发展。然而,现代农村观光旅游业的革新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作业内容完善,还要具备相应的协调自然的能力,这就使得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的农业和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要求产生了相应的错位,两者之间不能有效融合。就目前形式看,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市场错位严重。市场需要的是与自然协调程度较高的旅游产业,而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采用大量的机械化作业,但根本无法完成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发展。另外,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没有和农村农业产出的农产品形成一致,农业产出的农产品大多是用来满足人类口腹。然而,对于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来看,需要的是大面积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业产品的生产。潍坊市相较其他地方来说,其农村具备开阔的空间,拥有丰富的“3S”资源及“3N”资源,要开发农村休闲旅游产品具备一定优势,并这个地方的旅游餐也存在明显优势,如果再将农村观光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就会获得相对完美的效果。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优劣分析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优势分析

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优势相对来说比较明显。潍坊市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其土地资源的种类也相对丰富,交通便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有相较优化的旅游环境。该地政府部门和国家相关机构已在市区范围内纳入了相应的旅游工作,并设置了专门的旅游发展考核体系,将潍坊市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并且,政府设置了很多相关机构来管理开发潍坊市的旅游经济。第二,开始加快当地旅游项目的建设,将潍坊市农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第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一过程也为潍坊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将当地民俗、乡村休闲娱乐、乡村田园风光旅游等作为一种优势,培育田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潍坊市的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有影响力,已整合了潍坊市的旅游资源,建有专门的旅游网站――潍坊市旅游网,且在报纸上开办专栏,这都是潍坊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第五,就目前的旅游产业来看,潍坊市有非常高的产业素质。第六,在创新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推出了一系列潍坊旅游消费品,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劣势分析

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地方差异。在规划旅游市场之时虽然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在真正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的开发模式还是政府主导,然后再引入企业或个人,这种形式的劣势较为明显,即对一些发展较为客观的资源会进行再度开发,反而会忽视旅游业品牌形象的确定。第二,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到位,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多出现一些人工化的旅游资源,且这种人工化的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变成了大兴土木的建设事业。第三,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将开发环节和经营环节有效联系在一起,资源比较匮乏,资源的开发分布过于零散,很难对其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第四,没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管理不规范。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加大,但人才的供应还很难跟上人才的需求量,严重制约农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第五,没有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形成较大规模,需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以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产业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业也亦然,乡村旅游的投资者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其发挥作用的能力也得不到相应提高。

三、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目前,潍坊的乡村旅游业要进行发展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第一,多参加一些旅游经济节会,如蔬菜博览会、花卉博览会及苗木博览会等。这是打响该地区农业产业品牌的重要措施。致力于宣传、开发成套的旅游资源,注重品牌。这些都是目前潍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这种代表性的农业产品观光节会的参观,可以让旅游市场的开发者具备较为独特的眼光,不会产生农村旅游观光项目大同小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农民的收入,经过大力宣传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分量。第二,加大力度投入旅游产业,给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潍坊市旅游业已成为其服务业的代表产业,因此,要面向全中国、面向世界发展自身的旅游产业,加大投入,让农村、城市的格局和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这也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第三,加快投入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农村旅游产业的类型更加趋向于丰富化。

四、结语

第4篇

旅游业和茶产业都是湘西优势特色产业,也是湘西州政府正在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两者产业关联度大。本文试阐述湘西发展茶旅游业的意义和条件,分析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现状,对加快湘西茶旅游业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茶旅游业对策建议

湘西有很浓郁的茶文化气息,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当地茶产业兴盛,它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丈县境内有土家族的四道茶、土司擂茶等多种品种,物种丰富。另外保靖县的优质绿茶-黄金茶,具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永顺县的“溪洲莓茶”也享誉盛名。但是湘西茶业在发展中存在某些问题,例如茶文化资源在茶产业发展中不能被充分利用,茶叶品牌具有多、滥、杂的特点,反而是优质茶叶不能得到广泛推广,茶产业与旅游业不能充分结合等问题。湘西位于中亚热带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丰富的土地类型,气候类型多样,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湘西是一个梦,一个美得飘渺的梦。踏上那片土地,心头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能歌善舞的姑娘和热情的小伙对起了歌;葫芦斯的声音宛转悠扬,总是伴着忧伤的旋律,越过行人的肩头,弥散在每一个角落,驻足在游子心里。孩子们在江边画画,他们专注的神情本身就是一幅很耐人寻味的画,而吊角楼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装饰,全州旅游景点密布。总之,湘西茶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茶产业和旅游业紧密相连,湘西决策部门针对如何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该课题从茶产业发展的审视角度,对湘西茶旅游业发展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1湘西发展茶旅游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叶产区分布在从北纬18°海南岛的三亚至38°太行山脉的灵寿县五岳寨的广阔地区,茶区千变万化,笔者发现,我国名茶、优质茶大多产自北纬30°左右,北纬30°一带不仅盛产名茶,而且贯穿中国传统优质茶产区新安江上游茶区和新兴的优质茶产区武陵山茶区。湘西自治区的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张家界的武陵源区、永定区、慈利、桑植两县等这些地区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适合优质茶叶的出产。

茶旅游是一种新型的茶业经营形态,主要是利用茶园景观、茶区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等,结合品茗和茶文化活动,吸引外来游客或是本地游客来茶园进行赏茶、品茶、度假、购物等。茶旅游将“茶”与“景”融为一体,极具观赏性、农游合一性、参与性、市场定向性以及高效性等特点,湘西的茶旅游便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它将茶文化的原生性与茶历史的厚重性有机的结合,实现了在茶园休闲度假的同时感受茶文化的熏陶。通过建立生态观光茶园,茶餐厅、茶吧、茶馆等,或是以茶为主题的体验馆、茶家乐、博物馆等茶旅游要素,开发茶旅游产品,打造出茶旅游的精品线路,让游客在休闲度假的同时,能够体验源远流长的茶历史文化,在品茗中感受茶带来的诗意与快乐。

发展湘西茶旅游业对推动湘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使传统茶产业向第三产业方向拓展,延伸其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丰富湘西旅游业内涵,为游客提供一种崭新的休闲方式,适应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促进茶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有利于整合茶产业和旅游业的资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创造了品牌影响力。四是,展示“湘西好山好水好茶”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及湘西快速成发展的茶产业和旅游业,有利于强化湘西茶旅游产品的唯一性和差异性。五是,新型的茶旅游开辟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加快茶区经济社会发展。

2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1年,湘西州突出良种茶基地建设、品牌营销和加工增值,茶叶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州共有茶园16万亩,采摘面积7.6万亩,干茶叶产量1960吨,产值4.2亿元。 2011年湘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1.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68万人次,增长14.9%。虽然湘西的资源丰富,为茶产业及其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并没有花长时间的精力去发展,并没有将茶产业与当地旅游业紧密的结合起来,湘西茶旅游业还在初级发展的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

湘西对其茶旅游业资源、环境、现状的统筹规划并没有做到完善,思路还比较乱,发展目标比较模糊。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决策,并没有形成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措施,发展周期较短,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定位茶旅游目标人群和细分市场,没有明确的茶旅游线路设计思路。

2.茶旅游业基础不完善。

由于湘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其已经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住宿和餐饮服务,旅游公司的服务质量也比较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还应该不断地完善。

3茶文化保护开发较弱。

受专业人员匮乏、无相应机构和财力支撑等体制机制制约,对茶历史、茶文化、茶习俗并没有进行深刻、系统的研究,仅仅只是对现有资源的整理。现在的茶文化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湘西州茶文化研究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来完成的。但是对于茶文化还是在不断地探索,并没有专业的机构来进行策划和执行,在专业包装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市场推广方面也要加大力度。

4茶旅游产品不较少、功能单调

茶旅游产品主要是茶叶,目前仅有百合茶、古丈县七叶参茶等茶饮料,才刚刚开始研究茶食品和茶膳食等。当前的一些茶艺栏目也主要是宣传当地特色产品,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感,但是并没有将其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茶艺中。在当前市场中,并没有几家真正以茶文化为依托来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关于茶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以茶园的美丽景色来吸引顾客观光游览,而不是茶文化,紧紧抓住了茶园的生态价值,并没有看到茶园中的文化体验和休闲意义。

茶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较小。

目前对于开发湘西茶旅游业的观点还未达成一致,也并没有对其进行大力的宣传,没有确定明确的宣传主题、宣传方式以及市场目标,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的态势。虽然湘西已经分别在茶产业和旅游业两方面的宣传上作出了努力,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宣传湘西茶文化,还未迈出跨越性的一步。

3促进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合理规划湘西茶旅游业,形成特色。

结合湘西的特点,通过合理规划,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茶艺文化旅游区;茶园茶叶加工旅游区以湘西的四大产业集群为主;农家茶楼旅游区以茶艺为主的;以主要风景点为主的茶制品茶具茶旅游纪念品旅游区等功能特色区。

2、要积极开发茶的旅游产品。

加强开发茶礼品市场,就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在茶礼品的包装设计和产品制作方面加强开发。各地有民族特色的和茶有关的食品要发掘整理,并制作成茶叶菜肴供旅客消费,或者是作为纪念品和礼品送给游客,同时还要加强茶具的开发和制作,研究出与茶具相适应的冲泡程序,从而促进茶叶的良好发展,开发茶工艺品,比如茶船、花盆、保健枕头等。

3、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培育和创造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的中高等级生产要素。

在茶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利于思想统一,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为湘西茶旅游业的良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各级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合作,积极推进茶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加大建设和完善各种交通设施,比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加大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通讯、商业、紧急救援等,政府还要出台优惠投资政策,以此来吸引茶旅游业的专业人才和资本。重视专业茶旅游人才的培养,建立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强大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让他们为湘西茶文化保护开发以及茶旅游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还要不断创造茶旅游文化,吸引优秀企业家投资,并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让他们推动湘西茶旅游产业良好发展。

4、积极挖掘,推进茶文化宣传。

一是要加强茶文化底蕴的挖掘,要想弘扬湘西茶文化,就要加强收集和整理民间茶艺,充分利用现代的茶园、茶厂、茶馆等,让民间茶艺成为茶业经济的一种特色项目,以实现湘西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收集并出版与茶相关的地方特色茶歌、茶舞等影视文化作品,通过歌舞的形式,弘扬茶文化,以此来提高茶叶产业的知名度。三是积极开展茶民俗风情游。民俗风情游要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茶文化的民俗和风情,并举办各种如茶道、茶礼俗的茶文化风情活动,设计各种具有茶文化的产品,在地区发展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找准湘西茶旅游文化的定位点,展示茶旅游文化的内涵,使旅游者充分领略茶旅游文化的魅力,定准市场目标,加强宣传力度,还要整合茶产业和茶旅游业,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宣传合力。总之,发展茶特色旅游要用好两个“法宝”——“锦上添花,无中生有”。“锦上添花”是指广泛收集整理,深入挖掘历史和现实中与茶文化有关的资源,并通过艺术加工提升它的魅力,通过宣传扩大它的影响力。“无中生有”是根据发展茶旅游的需要,运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大胆创新,创编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故事、新民俗、饮茶新方式。

5、建立起政府、企业和农户三个层面的立体架构。政府负责制定规划、政策,打造茶文化旅游线路,组织人员交流、培训,并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企业则负责茶文化旅游网点及服务设施的兴建,茶业商品的生产和营销,茶文化服务的创新和改善。茶农则负责茶园的管护,茶乡农家乐的完善等。

【参考文献】

[1]包毓敏;湖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与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2]陈潜;茶文化在福建旅游业中的价值[J];茶叶科学技术;2007年03期

[3]郭伟锋;王中华;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探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第5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旅游业;建议

旅游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当前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今年以来,富阳市旅游行业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为指导,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契机,积极打响“富春山水、运动休闲”品牌,不断加强“新富春山居游”的宣传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旅游业对富阳GDP的贡献率并不高。因此,探讨金融如何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富阳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富阳市旅游发展概况及金融支持的基本情况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

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一川如画的富春江横贯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世界(国家AAAA级景区),保留明清建筑特色的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国家AAAA级景区),再现造纸印刷两大发明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亚太地区第一洞厅的碧云洞(所在富春桃源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度假胜地富春桃源、钟灵毓秀的鹳山、天钟山等。

1—9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18.1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407.19万人次,增长2.68%。其中,国内游客414.7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403.60万人次,增长2.77%;入境旅游者33332人次,比去年同期35923人次,减少7.21%。实现旅游总收入28.08亿元,比去年同期25.85亿元,增长8.6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7.45亿元,比去年同期25.16亿元,增长9.12%;外汇收入901.6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968.47万美元,减少6.90%。

全市共有收费旅游景区8家。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其他景区4家。1—9月收费景区接待一日游游客148.7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161.59万人次,减少7.94%。实现门票收入7127.83万元,比去年同期7261.72万元,减少1.84%。

(二)金融支持情况

随着富阳市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各金融机构切实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信贷业务,不断改进金融服务,金融业逐步介入旅游行业。截至2010年10月末全市银行类金融机构中,目前有8家向旅游企业及相关产业发放贷款,大部分贷款是用于宾馆、酒店、饭店等企业升级改造和支持景区建设。其中,住宿及餐饮业贷款10525万元,占36.93%。旅游景区贷款15400万元,占54.03%,如永安山庄从杭州银行、民泰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共获得900万元贷款;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共获得12000万元贷款;野生动物世界从中信银行获得1500万元贷款;新沙温泉度假村从杭州银行获得1000万元贷款,用于前期景区建设。其他旅行社及相关企业贷款2578万元,占9.04%,

截至2010年10月末,富阳市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478.17亿元,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为2.85亿元,只占商业银行总贷款余额的0.6%,相对旅游业占GDP的8%~10%的产值份额而言,与旅游相关的信贷投入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

二、旅游业发展和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富阳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品牌效应不明显。富阳市虽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但其知名度还主要局限在浙江省内,品牌效应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2.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偏低。近年来,富阳市旅游产业链尚未充分延伸,旅游业收入主要靠“游”这个环节产出,收入总体偏低。据资料显示,2007—2009年富阳市旅游业收入分别为25.1亿元、31.3亿元、34.68亿元,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8.70%、9.13%、9.84%,相对其他主要产业而言,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偏低。

3.金融机构支持不足,产业发展缓慢。一是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能动性不强。金融与旅游产业发展未能有效对接,信息沟通交流不够,支持旅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也不完善。二是金融资金对旅游业的投入不足。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10月底全市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贷款分别为7646万元、22308万元、20677万元、26515万元、28503万元,分别占全部贷款总额的0.41%、0.98%、0.75%、0.67%、0.6%。从金融机构贷款的数据来看,旅游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远远小于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见下图),并且2007年后旅游收入占比逐年增加,而旅游贷款占比逐年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资金支持还远远不足。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企业的先天性缺陷削弱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一是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二是商业银行与旅游企业的融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等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旅游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影响信贷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市旅游企业、旅行社、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需求量很大,项目建设时间长,经济效益产生慢,创收能力弱。大多数旅游企业只有景区承包经营权,没有取得土地使用证,导致在申请贷款时难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制约着银行对其发放贷款。

3.缺乏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由于旅游业贯穿着“吃、穿、用、住、行、游”等多个开发建设和消费领域,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事实上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加之深入调研少,缺乏各方沟通和协作,导致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性较差。

三、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并将其做大做强

一是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通过政府牵头,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推介会等,增进政、银、企之间的关系,让银行和企业了解政府部门支持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让银行对其最新信贷投向、金融产品及贷款发放的必要程序进行说明,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的目的,促进相互合作与发展;二是积极落实担保优惠扶持政策。对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旅游项目(如新沙岛、农家乐等),实行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其贷款实行贴息扶持,适当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针对融资困难的旅游企业,建议政府开辟绿色通道,适当减免旅游企业的房产、土地证等费用;三是积极做好旅游市场营销。以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紧紧抓住“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前站的优势以及杭黄高铁即将建成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做好旅游营销文章。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宣传相结合深入宣传富阳旅游,推出富阳运动休闲之城形象宣传专题页面,打响“富春山水、运动休闲”品牌,不断提高城市旅游知名度。

(二)金融机构应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加大信贷投入,改进金融服务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逐步把一部分资金投向旅游扩建改造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金融机构要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调查研究,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尝试推出门票收益权质押、景区设施抵押等担保贷款产品。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开发前景广阔的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给予优惠的信贷扶持,对农民群众兴办的“农家乐”给予农业贷款扶持,对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旅游项目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金融配套服务工作。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在主要景点设立自动存取款机,安装刷卡终端,提供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通过多种金融服务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金融服务环境。

(三)人民银行应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全力为旅游企业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帮助金融机构找到金融与旅游产业供需的结合点,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放到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业中。同时协同其他相关部门,结合市政府对旅游业的规划做好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和征信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信贷征信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引导商业银行将资质好、信誉高的旅游企业作为优先放贷对象;三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协调配合做好银行卡联网测试工作,不定期对POS、ATM标准化改造,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游客在本地旅游刷卡消费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四是加强宣传与协调。做好富阳旅游发展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向各自的总行、分行反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丽江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西南金融,2005,(12).

[2]王德业,惠建华,孔磊.金融支持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探析[J].济南金融,2006,(5).

第6篇

“旅游目的地”是指拥有特定性质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地形象和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具有完善的区域管理与协调机构,能够使潜在旅游者产生出游动机、并做出旅游消费决策、实现其旅游目的的区域。德阳市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近年来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当地重工业之后的又一支柱性产业,并提出“着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本文基于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对德阳旅游目的地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其旅游业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一、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

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形成不仅有赖于区域自身的旅游资源条件,而且还需要区域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等的支撑,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要素。综合Buhalis(2000)、吴必虎(1998)、杨振之(2007)、陆峰(2011)等人对旅游目的地系统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核心性要素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条件、旅游产品体系等,这是旅游业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旅游资源的品质和价值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大小、发展规模和品位;旅游产品开发的科学性、创新性等决定了能否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否使当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配套性要素

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道路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条件、公共服务功能,这些是保障旅游活动顺利开展,旅游业有序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建设旅游目的地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区位条件、道路交通条件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速度和可实现性;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功能不仅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直接服务,而且还反映了目的地旅游发展的成熟度。

(三)辅要素

主要包括城市综合环境、旅游市场营销、长期产业发展政策等指标。在“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的倡导下,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朝着“宜旅、宜商、宜居、宜业”的目标迈进,由此,城市综合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益于促使旅游者停留、体验和消费;旅游市场营销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能力;长期产业发展政策代表了旅游目的地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二、德阳旅游目的地建设构成要素发展现状

(一)德阳旅游目的建设核心性要素分析

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丰度较好,有较强吸引力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进行分类汇总,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德阳市旅游资源的“主类”达到8个,“亚类”共有21个,“基本类型”73个,这表明德阳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开展旅游活动。而在73个基本类型中,“生物景观”、“人文活动”、“旅游商品”均超过国标数量50%,生态人文优势明显,同时为满足游客购物的旅游商品最为丰富,能最大化地满足游客食、购的需要。

2、旅游产品类型丰富,乡村旅游独具特色

(1)旅游产品类型丰富,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

德阳旅游产品包括观光、度假、文化、商务、宗教、专项旅游等类型。其中,三星堆博物馆和遗址、庞统祠墓和白马关、纪念馆、李调元纪念馆、德阳文庙、德孝城兼具观光和文化旅游的功能;绵竹年画村、倒湾古镇、马祖镇、师古镇等极富文化底蕴,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度假区;罗江香山鹭岛度假区、九龙沿山旅游带、绵竹麓堂温泉等已形成了品牌性的度假疗养旅游地;万佛寺、祥符寺、龙居寺等宗教旅游胜地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绵竹汉旺地震遗址、穿心店地震遗址,工业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也丰富了德阳旅游产品的类型,且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2) A级景区数量偏少、知名度有待提高

德阳市A级景区数量较少,截止2013年共有11处。其中4A级景区6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2处,A级景区1处。经初步形象诊断,除广汉三星堆、绵竹年画村等地的知名度较高外,大部分景区的知名度,认可度都不太高。

(3)乡村旅游产业带(区)发展势头强劲

德阳市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创建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旅游示范点、示范村/县/镇/村。成功举办了绵竹梨花节、旌阳区通江李花节、广汉松林桃花节、中江通济桃花节、罗江梨花节、中江县集凤镇生态旅游赏花节等乡村旅游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全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为百姓增收致富带来了新机会。据德阳市旅游局粗略统计,主要节庆旅游年收入超过5亿多元,且人均消费水平高,达到343元/人。

3、旅游需求旺盛,旅游市场总体平稳增长

德阳旅游市场总体平稳增长,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92.61亿元,同比增长37.2%,接待国内外游客1735.07万人次,同比增长56.67%。全市旅游经济呈现出“乡村旅游增长迅猛、假日旅游火爆,A级景区接待游客大幅增长的局面”。德阳目前的入境旅游市场份额很小,仅占1%。而在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方面,以省内游客为主,几乎占总游客的50%;其次以北上广游客为辅,占总游客20%左右。

(二)德阳旅游目的地建设配套性要素分析

1、社会经济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德阳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2013年,德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5.9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00元,净增2226元,同比增长1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000元,净增1047元,同比增长12%。近年来,德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稳居全省前列,为城市建设、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和保障。

2、德阳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交通网逐步完善

德阳距成都约4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是成渝经济区和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城市。随着成德绵乐同城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加速了德阳与周边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德阳作为旅游目的地,其可进入性强。

德阳交通较为便捷,宝成、达成铁路,成绵高速、成绵高速复线、成南高速、成德南高速公路,国道108线贯穿德阳境内,各市县均通铁路,市区到各县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在交通建设方面,德阳以建设“区域一体、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逐步完善了交通网络。

3、城市基础设施面貌一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德阳不断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目前,德阳紧紧围绕建设“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大城市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建设。旌东、亭江两个城市新区建成后,德阳市区面积将扩大一倍以上,并形成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带来大批的商务客源。

但德阳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德阳目前还未有专门的旅游集散中心,且目前汽车北站和南站的班车线路缺少能够直达景区的车次;为旅游者提供咨询服务、受理旅游投诉、收集旅游者反馈信息的公益性旅游咨询中心也很缺乏,仅仅是某些旅行社能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呼叫、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及旅游资讯系统等则更加缺乏。

4、德阳旅游企业实力不均,星级农家乐规模大、级别较高

德阳市旅行社总量较小,截止到2012年,德阳全市共注册旅行社39家、各类门市部28家。相比四川省GDP前十强市旅行社数量,德阳市旅行社总量较小,地区分布严重不均。尤其是一级社数量比例为8%,与成都、绵阳、宜宾等市相比数量偏少,这与德阳市较高的GPD发展水平,德阳市民日益增长的出境旅游需求发展现状极为不符。

德阳住宿餐饮业态丰富、发展迅速。2013年,德阳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0.1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了平稳增长。其中,星级酒店总体规模不大,经营档次不高,以中低档次为主。但星级农家乐规模大,截止到2012年达178家,星级上以二星级为主,其次是三星级和一星级,整体发展情况处在中档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德阳旅游目的地建设辅要素分析

1、城市环境和谐共生,提升德阳旅游魅力

城市及城市环境本身是旅游目的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的倡导下,德阳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建设,一改工业城市的单调刚硬,多了几份绚烂和柔情。尤其是旌湖两岸的生态整治成效显著,通过将城市鲜明的文化特征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打造了南北公园、石刻建筑艺术长廊等多个滨河景观,被誉为德阳的“流动地标”,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如今,德阳“一城山水半城湖”的诗意画面,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宜居宜业的“山水绿城、文化名城、工业新城”新形象正在形成,提升了德阳城市旅游魅力。

2、整合多种营销宣传手段,提升德阳旅游发展动力

2013年4月2日,德阳市了城市主标识――“古蜀之源,重装之都”。LOGO中,三星堆面具的图案在标识中显得格外醒目,为德阳“古蜀之源”的城市形象作了最好的注脚,更为德阳旅游形象开启了崭新篇章。德阳旅游局也积极对外召开专场旅游推介会,将“古意德阳”的旅游形象传到了台湾,以及日本、美国等国家。通过积极举办多届旅游发展大会,为德阳旅游宣传营销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为提升德阳旅游知名度开启了新一轮的契机。

除了从宏观层面进行旅游宣传外,在具体的营销手段上,德阳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例如,将旅游元素与服装时尚相结合,在T台上推介“锦绣德阳”,通过“主题策划”加“组合营销”实现双赢。又如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和民俗活动融入时下最潮的“网络营销”,采用“0元秒杀”门票、“优惠套餐”等手段进行微博、微信宣传营销,将网络拓展成为了德阳旅游宣传新阵地。此外,借助成德同城化的契机,不断强化区域合作,实行“抱团营销”。

3、旅游发展政策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旅游业被列为了要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德阳作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德阳旅游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加快推动四川特色文化旅游区建设为抓手,实现德阳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将德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示范地及成渝经济区新型旅游目的地。

上至国家,下到各级地方政府,均从政策上为德阳旅游业发展提供便利了和支持。德阳已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通过整合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积极对外宣传营销,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为德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第8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企业化经营;大圩镇

本文通过对大圩镇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析,旨在探讨出明确的、可行性强的、适合大圩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大圩镇乡村旅游业朝着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研究乡村旅游企业化经营及发展策略,有助于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得出真正适合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创新乡村旅游业发展思路,丰富有关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使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进而促使桂林国家旅游综合实验区改革获得成功。

一、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对大圩镇乡村旅游资源实地调查,收集到了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丰富数据,并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 开发条件等有了深刻了解。

(一)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大圩镇乡村旅游业是在200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每年前往大圩镇旅游人数约有200万人,而这200万人中每人在大圩镇旅游消费约为80元,如此,大圩镇全年旅游收入约为16000万元,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1.9%。由此可看出,乡村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大圩镇的支柱产业。大圩镇政府近年来不断招商引资,在古镇保护开发建设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中,分别招标1000万元和210万元,改善了景点质量和基础设施状况。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有:大圩古镇景观、大圩古东瀑布景区、毛洲岛生态园、大圩草莓农庄、大圩瑞金鸵鸟生态园、大圩提子生态园、天目湖景区、桂林东部凤凰城等等。

(二)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优势

在深入了解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总结出发展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区位优势:

1.经验优势

由于大圩地处旅游产业发达的桂林市近郊,知识溢出效应明显。大圩镇内即有大量曾经在桂林市工作的熟练旅游从业者,这些从业者拥有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大量经验。另外,大圩镇从2000年即已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经营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运营经验。

巧借旅游"黄金道"-漓江,巧做假日经济。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不断用漓江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做起了文章。他们以漓江为由,借游览漓江为名来招揽游客,这使许多游客都参与到"游漓江,摘草莓"、"畅游毛洲岛"等活动行列中来,增加了大圩镇旅游景点的经营效益。此外,大圩镇有些乡村旅游景点还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机会,向高校的师生们进行宣传、优惠等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游客的青睐和好评。

巧打季节牌、巧托桂林名城。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在不同季节对景点的服务实行不同价格优惠,以此吸引新老顾客光顾。比如,在草莓新上市时,农民们抓住消费者追求新鲜、新奇的消费心理,对草莓实行价高价格,而在草莓接近尾期的时候,对草莓实行较低价格,对多次购买的顾客实行7-8折的优惠。同时,借桂林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行宣传,把大圩草莓宣传为"桂林土特产",营造"来桂林旅游,摘草莓、吃草莓是必须的!"效应,直接把大圩镇特色农产品与桂林挂钩,从而增加前往大圩旅游的游客量。

2.资源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圩镇有其独特资源优势。首先,大圩镇是历史文化古镇,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大圩古镇上的万寿桥、寺庙、古村落景观等都极具人文观赏价值。其次,大圩镇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大圩镇境内山林密集,奇峰异石耸立,桂林漓江流经此地,河水清澈见底,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受人为破坏和工业污染少,适宜居住和旅游。大圩古东瀑布景观就是大圩镇独特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第三,大圩镇农业资源较为集中,乡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大圩镇境内农业资源分布比较合理,比如在大圩镇生产街和毛洲岛农民主要种植草莓,秦岸、大埠等村委主要以种植提子和葡萄,这样既形成产业特色,又方便游客旅游观光。第四,大圩镇交通较方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圩镇距离桂林市区约有19公里,路程较短,符合现代城市居民自驾车游旅游消费方式,且近年来,大圩政府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修了大圩镇境内的乡镇公路,规范了乡村旅游业经营环境。

(三)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桂林市大圩镇乡村旅游业虽然有了迅速发展,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加以认识、分析:

1.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

虽然大圩镇是文化古镇,历史悠久,但是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却是新兴事物,自从2000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晚,大圩镇乡村旅游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数量较之其他乡镇较少。其次,大圩镇早年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平衡,政府和经营者们旅游业投资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造成旅游业收入占全镇生产总值较小。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大圩镇自然地理因素是造成其乡村旅游业分散的主要原因。大圩镇现有乡村旅游景点都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状况而建立的,自然资源的分散程度影响了这些乡村旅游景点的集中程度。数量少、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将会制约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妨碍对其整体优化管理,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

2.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乡村旅游目的地应向游客提供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包括沿线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观光、娱乐等各种设施和服务,而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通往大圩古东瀑布、金瑞鸵鸟生态园的道路较狭窄弯曲,交通不便利;草莓农庄和金瑞鸵鸟生态园的停车位、客房数量较少,供游客观光、娱乐的休闲项目较缺乏等等。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大圩镇旅游景点的分散使其形成不了规模经济,为单个景点修建成本过大;第二,大圩镇政府财力有限,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第三,景点经营者们的"搭便车"现象严重,导致单个经营者对基础设施投资动力不足。

3.大圩镇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大圩镇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对景点促销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宣传的总体形象不明确,各种宣传口号未能突出激发旅游者来大圩镇旅游的理念和着力点,也未能塑造一个鲜明、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如大圩草莓农庄、金瑞鸵鸟生态园)大都是在公路旁设置广告牌,写明景点名字和地点,这种宣传方式虽然简单,成本较低,但这样的宣传方式不易引起广大游客注意,达不到宣传效果,不利于提升乡村旅游景点形象和知名度。如果把乡村旅游服务看作一件产品,那它就必须做好宣传促销工作,不做宣传或者宣传不到位,不抓市场,那么盘活乡村旅游业就会是一句空话。

4.大圩镇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目前,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职工大都为当地附近农民,他们没有经过专业旅游从业培训,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乡村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需要在餐饮、观光、娱乐、住宿、卫生等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这些优质服务无一例外需要大量熟练雇员才能完成。只有不断提高员工服务技能、培养员工科学合理的服务理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圩镇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快人才引进和人员培养,满足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

二、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合理化建议

(一)加大大圩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古镇,振兴古镇旅游业。

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比如道路,停车场等进行修改建设。招商引资,合理兴建酒店旅馆等供游客旅游住宿的地方。大圩镇政府与当地乡村旅游景点经营者们应开展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完善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结合镇情和进入桂林城市体系的要求,大圩镇把城镇功能定位为旅游商贸型城镇,确定将其建设成为桂林市东郊"卫星城"和"后花园"的发展目标。镇党委邀请大专院校和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对古镇古街进行规划布局。同时,借鉴云南丽江、湖南凤凰等地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外资,进行合理开发,促使古镇原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古镇保护和经营效益的"双赢"。

(二)加大大圩镇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打造精品旅游线,提升大圩知名度。

大圩镇应组织全镇景点景区负责人到桂林芦笛岩、阳朔漓江等旅游区学习考察,提高打造旅游品牌的能力;邀请桂林市有关旅游公司和旅行社到该镇旅游景点进行考察,征求旅游线路合理布局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规划新建成的袁家漓水人家壮寨风情游景区、古镇风貌艺术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正在建设的集娱乐、休闲、购物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东金山游乐园等项目,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同时,倾力包装的国家4A级古东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毛洲岛、古镇古街、雄村古圩、秦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草莓岛等众多旅游景区景点,景点景区品位和知名度明显提升,独具魅力的"桂林-大圩-漓江-阳朔- 桂林"大旅游环线初步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名镇的整体功能大幅度提升。

(三)打造精品农家乐,开发旅游新景点。

大圩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农家乐,发展旅游观光型农业"十二五"期间,大圩镇进一步整合新农村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三条旅游带,构筑大圩旅游业发展新优势。用最短的时间打造"古东瀑布- 天目湖- 秦岸提子基地- 漓水人家- 大圩草莓基地"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带,成为桂林东线旅游核心区;依托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把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圩古镇- 毛洲岛- 鲤鱼岛-磨盘山"新型旅游带。充分利用流经李家、朱家、廖家的"牛河"和流经熊村、上桥、高桥的"马河",精心打造李家、朱家、熊村、上桥、高桥徒步漂流、自行车观光等休闲旅游带,并着力打造熊村、上桥、高桥一带油菜花摄影基地。

桂林市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性很强,正确认识本地区乡村旅游业及根据当地特色提出适当的发展模式是发展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关键问题。良好发展模式的探索及实施,对大圩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圩镇境内乡村旅游资源调研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地引领大圩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杨正泰,张帆.《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3]张福庆.《中国生态旅游投资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4]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刘峰.《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第9篇

>> 潮汕地区居民饮茶习惯的调查与分析 潮汕地区的民俗花钱 旅游温点地区女性目标市场旅游营销策略探讨 浅谈潮汕美食旅游的发展 微山湖旅游的SWOT分析及目标市场选择 基于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张掖市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潮汕地区香蕉产业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潮汕地区基督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潮汕地区殡葬文化的演进与反思 前后潮汕地区的鸦片走私贸易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终南山地区养生旅游市场分析 四川体育旅游目标市场的定位 西部地区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洛阳地区的旅游市场营销 对贫困地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旅游产业对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乡村旅游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甘肃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5-29/ 2012-02-28.

[7]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76.

[8]益普索公司.2011珠三角旅游消费者研究报告[R].广州:益普索公司,2011.

[9]益普索公司.2010年广州市旅游消费者研究报告[R].广州:益普索公司,2010.

[10]尹晨.珠三角争食“自驾游”蛋糕[N].深圳商报.2008-7-10.

[11]广州市社科院.2012年度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R].广州:广州市社科院,2012.

[12]钟戈鸣.2008珠三角自驾车旅游消费调研报告[R].广州:广东省自驾旅游协会,2008.

[13]李杉.广东今年主题自驾游成焦点[N].信息时报.2009-04-27.

[14]蔡华锋,周人果.梅县:众人向往的客都明珠[N].南方日报.2009-12-01.

[1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2,40.

[16]李杉.广东今年主题自驾游成焦点[N].信息时报.2009-04-27.

[17]丁健,李林芳.广州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游时间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报,2003,

14(1):32-36.

第10篇

摘 要:随着兰州市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兰州市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虽然兰州市已经在养老服务的发展上做出了众多

>> 兰州市虚拟养老院呼叫中心构建 基于兰州市域物流发展前景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模式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饭店业创建绿色饭店对策研究 兰州市饭店业推广绿色饭店对策研究 关于兰州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兰州市绿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兰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 兰州市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多元文化视角下兰州市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问题研究 兰州市居民享有体育信息服务调查研究 兰州市与相邻地州市之间边界效应研究 兰州市城关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兰州市城关区城管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兰州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促进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兰州市城区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n=C01

[3] 刘同昌.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岛市老年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需求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01(2)

[4] 何香莲.“虚拟养老”的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以苏州市虚拟养老院为例[D].2013

[5] 马斯洛.激励与个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 童星.正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2015(12)

[8] 张晓亚.北京市养老服务供需问题研究[D].2016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作者简介:张举国,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责编:贾伟)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71-01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它在其出版《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connectivity),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企业内部流程,增进知识共享”。通过对安徽部分旅游企业的调查分析的得出如下现状。

1 安徽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安徽旅游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流于形式、不成体系和实践性差等特点。

1.1 旅游信息化配套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低

安徽省大多旅游景点都有一些信息化设施,但配套系统功能应用不完备。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旅游目的地的触摸查询系统等没有充分利用,甚至没有配备。三星级宾馆建有网站及采用管理软件进行管理的仅占30%左右,一、二星级宾馆几乎没有信息化建设。

1.2 旅游信息化兼容性较差

各旅游企业服务和技术标准不统一,难以共享,业务单调、陈旧,旅游信息化停滞。客户信息混散,无客户系统管理,财务管理监控漏洞多。

2 安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状况分析

考察安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状况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2.1 安徽旅游产品、基础设施现状

2006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安徽旅游三大板块,形成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为重点、三大遗产为品牌的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全省拥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处国家级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地质和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39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到2008年为止,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17公里,铁路通车里程3142公里,境内外航线50多条,旅游星级宾馆433个,旅行社791家,旅行管理机构115家,旅游车船公司25多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2.2 安徽人旅游消费水平

2008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平均每人总花费为739.59元,比2007年增长3.6%。随着安徽省人均收入的增加,旅游消费水平逐渐提高。

2.3 安徽信息化现状

据安徽统计年鉴(2009)得知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商品数量总平均为3台,高收入户达到8台,电脑渐渐成为家庭普遍设备。未来5年,中国电信将在安徽投资180亿元,用于信息化网络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并加快推进安徽电子政务、农业农村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九大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3 安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分析

安徽省的旅游发展空间巨大,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为安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提供了条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3.1 经济条件

安徽整体经济发展迅速,2008年安徽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12990.35元。比2007年增长了13%。2006年到2008年,安徽经济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旅游消费只占可支配收入的5.7%,即使收入增速下降,旅游消费也不会对人们造成经济上的压力。

3.2 时间因素

2007年国务院对节假日做了新的调整,使假日分布更为合理,更有利于人们出行旅游。根据2008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情况通报中反应安徽中短线旅游增长快,“城市近郊一日游”、“农家乐”旅游成为“十一”黄金周的热点,自驾旅游渐成潮流,家庭式、朋友式的结伴自驾游占居主流。

3.3 旅游信息设备的建设

在当地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在几乎每个旅行社都配置了网络电脑设备建立各具特色又具有互动性的网络平台已在部分城市建立。截至2008年底,黄山移动已成功建设黄山风景区GPS定位系统、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系统、黄山风景区门禁系统,并均已投入使用。

4 结束语

当今国外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比较成熟,其利用较高的旅游信息化的水平进入我国旅游市场。这些进入我国的国外旅游公司和我国的旅游企业进行不仅仅是传统的旅游竞争,而是利用其较为娴熟的电子商务技术,同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较量。安徽作为我国旅游业的常青之树,必将陷入这场残酷的战场。因此,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不仅是安徽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徽旅游业面临国际旅游业挑战的必需,它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第12篇

齐齐哈尔市重点推进产业、县(市)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工作会议上,将旅游业确定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倾全市之力、集聚全要素全面推进的重点产业之一。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深入挖掘、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我市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关系

1.美丽乡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平台。要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吸引住城镇游客,就必须以独具乡村风情的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农耕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旅游资源为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村的山地、平原、河流、森林、湿地等多样性的自然生态资源,就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求注重环境卫生整治,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村庄绿化、垃圾收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措施为现代旅游接待提供了基础。美丽乡村建设要依托乡土文化,不是千村一面,更不是按照城市模式改造乡村,而是要更加尊重和突出地域特色、注重特色风貌的保持和延续,以此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发展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为了使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其实质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乡村旅游事业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功能,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延长了旅游产业链,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促使农村居民安居乐业,共同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的开展,还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游客到乡村旅游,看重的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还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因旅游市场的需要,很多原先未受到重视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都有了获得新生或发扬光大的机会,推动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城市游客的到来扩大了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接触的机会和范围,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给农村带来新思想和新文化,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抛弃陈旧观念、改变传统生活中的陋习,提高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齐齐哈尔市是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市区周边有扎龙温泉小镇、飞鹤乳业现代观光牧场以及多个采摘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下辖县区也各具特色,如拜泉县的生态农业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甘南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向日葵之乡”、马铃薯之乡讷河市、白鹅之乡依安县等。经多年发展,我市乡村旅游从最初形式较为单一的“农家乐”,发展成观光游、民俗游、采摘、垂钓、漂流、登山、休闲娱乐等多种旅游项目。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四个:铁锋区铁农园艺园、梅里斯达斡尔族自治区哈拉新村、甘南县兴十四村、依安县新合村;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六个:铁峰区扎龙村满族风情园、达斡尔族哈拉新村乡村旅游区、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地乡村旅游区、甘南县兴十四村现代农业旅游区、泰来县辽金遗址塔子城乡村旅游区、昂昂溪区水师营乡村旅游区。据我市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市接待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上升。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2.我市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总体看来,我市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较快,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产品较为粗糙、模式单一。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形式吸引游客,项目多为用餐、打牌、采摘等,缺少人文景观,与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联系不紧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体验类项目少、精品旅游项目少,难以留住游客。例如有“龙江第一村”之称的甘南兴十四村,田园景色优美,但游客入村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参观,项目的可参与性不高。多数乡村旅游代表产品还处在仅能提供餐饮服务的水平,一些景点规模小、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不齐全,缺乏能同时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需求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

二是品牌不突出、市场影响力不足。与我市其他重点旅游项目相比,乡村旅游得到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个人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整合开发难度大,缺乏品牌效应,知名度低,辐射范围小,经济效益总体不高。各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独特性、易被复制,目标市场雷同,旅游竞争力较弱。品牌营销观念落后、促销手段单一,农户自我销售意识不强,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景点知名度不高,导致客流规模有限。

三是缺乏规划,相关人才储备不足。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开发层次较低,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建立时仅注重短期利益,缺乏近期或长远规划,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乡村旅游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从业人员多为周边村民,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未经过相关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其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审美眼光、价值取向等都比较落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当地乡村旅游的形象。

三、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推动我市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品质。

1.科学引导,打造鹤城乡村旅游品牌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缺乏长远规划、行业标准不明确、经营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要借我市重点推进产业、县(市)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工作会议的东风,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做好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将乡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纳入发展规划,利用好当地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精心策划一批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实现景点之间资源共享、联动发展,扩大旅游网络规模,引导游客从浅层次的观光游变成体验式的深度游。

2.多方筹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产业,旅游业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仅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难以真正将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必须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加入,拓宽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渠道。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和金融服务,在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上适当放宽,加大对民营及中小旅游企业的融资支持。充分挖掘地方企业潜能,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跨行业、多领域投资,通过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地方企业参与乡村旅游投资,激发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拓多样化的招商渠道,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参与我市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经营。

3.夯实基础,增强旅游接待能力

针对目前各旅游项目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要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保护乡村地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整治优化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旅游氛围。加强通信、互联网、供水、供电、排污、医院、银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升游客满意度。项目设计上,要转变过去单一的就餐、游览、采摘形式,可增加乡村度假、认领地块耕种、民间手工艺品制作等内容,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对于交通条件不十分便利的个别县区,要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升级并开通旅游公交专线,解决游客“进不来、出不去、散不开”的问题。

4.大力宣传,提高我市旅游景点知名度

利用好电视台、电台、公交广告等市民经常接触的媒体,大力宣传我市乡村旅游特色项目,使市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我市乡村旅游项目信息。借助“东北旅游推广联盟”等平台,推动齐齐哈尔市旅游产业融入大东北旅游圈,宣传我市旅游品牌。除推介会、传统媒体宣传等方式,要积极探索新媒体宣传渠道。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开发智能手机应用,宣传我市乡村人文、景点、特产、美食等相关品牌,实现网上销售旅游商品、食宿预定、景区门票购买等交易功能。